骶髋关节脱位范文

2024-08-13

骶髋关节脱位范文(精选4篇)

骶髋关节脱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3年于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共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16例为车祸伤,6例为高处坠落伤。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属于C型,即垂直旋转不稳定型骨折。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其余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清洁灌肠。俯卧位,全麻。术前应用C臂X线机观察骨盆结构,明确各个解剖部位。先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应用C臂机透视各个部位,暂使用克氏针固定,定位螺钉进入点:位于股骨干轴线与髂前上棘垂线的交点下方2 cm处。将导针置于S1椎体,再将导针继续椎体方向进入,当出口位显示导针尖端已到达第一骶神经孔外侧的表面时即可停止。导针穿过3层皮质,若透视显示导针位置良好,则可拧入螺钉,填补残余缝隙。再次确认螺钉头的位置,前后位相均要确认,以免使螺钉超过中线。所有的患者均需要经过2年的随访,观察其恢复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22例患者均可下地行走,无一例发生骶髂关节移位、疼痛或者关节炎等并发症。6例已经取出螺钉,其他患者未取出,取出螺钉的患者关节无再脱位、再移位。

3 讨论

骶髂关节是人体的重要关节,起着承载和负重的作用,故出现脱位时应及时的进行复位和固定,一旦出现脱位,应在受伤后5~7 d进行手术,过早易出血过多,过晚易复位困难。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做到确定复位解剖结构,牢固固定和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2]。一般手术固定方法有3种,骶髂关节前路钢板、骶骨棒和骶髂关节后路螺钉。骶骨棒因临床效果差已不再使用。而置入前路钢板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也未得到广泛应用。螺钉固定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的优势,操作相对简单,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且空心螺钉不容易使关节再次脱位,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

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多适用于伤后5 d之内。有关学者报道,该种手术方法进行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无并发症和螺钉松动的情况,且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可使用该类手术方法[4,5]。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在进行不完全复位时,该复位方法可能会损伤神经和血管,所以需要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杨庆秋.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1(4):194-195.

[2]苏福锦.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J].中外健康文摘,2010,14(7):66-67.

[3]陈铁.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3.

[4]钱齐荣,贾连顺,周伟明.不同体位骶髂关节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3):173-176.

急性腰骶关节劳损怎么治疗 第2篇

腰骶关节(腰椎与骶椎之间的关节)为人体直立性脊柱活动的枢纽,为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腰椎的过度区。为维持腰骶关节的稳定性,该部位有许多深浅不同位置各异的韧带,如前纵和后纵韧带,棘上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等。骶髂关节(骶骨和髂骨之间关节)也是由方向不一,长短不齐,交错复杂的韧带予以稳定。这些韧带受到重力和外力冲击,都可能发生扭伤和撕裂,当人体弯腰持重时,背伸肌和臀大肌大力收受仍不能应付外力时,一部分外力可能被传到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的韧带,均可引起韧带的扭伤和撕裂,而引起腰痛。

腰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也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可以急性发作,也可以慢性发病,可以引起腰部的急慢性疼痛。腰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等也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急性腰肌劳损病人有剧烈的腰部肌肉疼痛,腰部僵直、活动明显受限的症状。如果未经治疗,在发病的前几天内可以出现症状越来越重的趋势。稍稍活动则引起疼痛明显加重,受到影响的肌肉有明显的痉挛,腰后方可以有广泛的压痛。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劳累和受寒可以加重。由于在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入慢性;或者由于病人受到反复的劳损、风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复出现持续或者间断的慢性腰背部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等症状。这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慢性腰肌劳损。慢性期病人的症状没有急性期那么严重,但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酸痛,可以给病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带来明显的不良影响,导致病人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病人难以坚持正常工作。

骶髋关节脱位 第3篇

资料与方法

本组52例全部为闭合性肩、髋关节脱位。男41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单纯性肩关节前脱位32例,前脱位合并大结节撕脱性骨折7例,共39例;单纯性髋关节脱位5例,合并髋臼后缘骨折8例,共13例。

治疗方法:①在原肩关节前脱位复位的基础上进行。由助手脚蹬患者腋窝,同时双手牵患肢,并使患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术者两手重叠于臂部内侧,靠腋窝处向外侧牵拉,助手与术者同时沿各自方向牵拉,牵引力逐渐增大,待术者感觉脱位的肱骨头与肩盂前方稍分离后,嘱助手内收、内旋患肢,术者亦保持原牵引力,与助手同步,将肱骨近端内收、内旋,使肱骨头与肩胛盂前缘稍分离。慢慢将肱骨头“放入”肩胛盂中,此时,复位的“咯噔”声较原复位小,轻微内、外旋。肱骨近端后,验证复位及外固定同原常规方法处理。②髋关节后脱位复位法,先依靠病史、查体、拍片及CT检查结合判断脱位类型及髋臼骨折严重程度,髋臼是否有较大碎骨片填塞,对于单纯后脱位,或合并髋臼后缘较小骨折片同时髋臼无较大碎骨片填塞者可以行手法复位。先要进行必要的麻醉(如腰麻或硬外麻),但有些合并髋臼后缘骨折者可不用,仅给予止痛药物。然后使患者仰卧位,将骨盆固定,由助手骑跨于患者下肢上,将患肢屈髋屈膝各90°,助手用双前臂、肘窝扣在患肢窝处,向上牵拉,术者两手扣于患者大腿上部内侧近会阴部,向外后方牵拉,助手与术者同时用力沿各自方向牵拉,力量由小渐大。当术者感觉到股骨头与髋臼后缘稍分离后,嘱助手同时用力向上牵拉,同时稍向外展髋关节,术者同时依股骨运动方向向外牵拉,慢慢将股骨头“放入” 髋臼中,复位的“咯噔”声亦较原复位小。轻微内外旋股骨近端后,验证复位、拍片、CT检查、外固定及牵引同原常规方法,有手术适应证者再加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髋臼后缘骨折片,清理髋臼窝。

结 果

本组单肩关节前脱位及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者,复位后拍片检查位置均良好,大结节撕脱骨折对位均良好,未发生外科颈骨折及神经牵拉伤现象。随访时间3个月~2年,除2例老年患者合并大结节骨折者肩关节外展功能未完全恢复外,其余病例肩关节功能活动均良好,大结节骨折生长愈合良好。

本组单纯髋关节后脱位及牵引后功能恢复良好,合并髋臼后缘骨折者经手法复片有2例骨折片对位良好,髋臼内无碎骨片,其余6例行手术切复内固定及髋臼碎骨片清除术,愈合及功能均良好,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讨 论

笔者体会肩关节前脱位运用拔伸足蹬法及髋关节后脱位用屈髋拔伸法要求力量大,且部分复位困难,关键是关节头关节面与关节窝边缘在较大纵形牵引力量摩擦下,对本身有一定损伤的关节头关节面及窝边缘又造成进一步的损伤。采用新的双人手法复位与前述两类脱位比较,所需力量明显减小,使复位变得更容易。更重要的是此方法中,术者与助手用两个方向的力使关节头与关节窝边缘轻微接触滑入原位,大大减少了关节头与关节窝边缘的进一步损伤,尤其对于合并髋臼后缘骨折的髋关节后脱位,更减少了髋臼骨折片向前内方移入髋臼的机会。本方法的关键是术者与助手手法要协调一致,准确把握牵引,使肌肉、筋膜松驰到关节头与关节窝稍分离的关键时刻协调一致,使头在窝边缘轻微滑动再慢慢“放入”窝内,减少了关节的进一步损伤。

参考文献

1 岑泽波,吴诚德,等.中医伤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7,178.

骶髋关节脱位 第4篇

关键词:骶髋关节脱位,CT影像,临床应用

以往, 骶髋关节脱位大部分采取的是保守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表明, 保守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经过临床实践与生物力学研究, 治疗骶髋关节脱位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骶骼螺钉内固定。此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稳定骨盆[1]。患者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大部分使用的是C型臂X线机术中来实施经皮骶骼螺钉置入手术。但是盆骨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且结构比较复杂, 手术风险性较高。为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在患者手术操作前应用CT影像技术, 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钉道参数。本文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CT影像在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CT扫描, 均确诊为骶髋关节脱位患者, 且所有患者排除骨质类疾病与解剖异常者。所有患者中男36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为20~66岁, 平均年龄为 (39.3±3.1) 岁。

1.2 方法

在患者接受CT影像学检查的过程中, 采取卧位。利用16层螺旋CT机和CT后处理工作站, 行CT连续扫描, 扫描后, 需要为患者重新建立数据, 同时将重新建立的数据导入到CT处理站中。在此过程中需要使用CT来扫描。利用CT扫描就能够获取患者最直接的数据。借助CT自带软件来重建三维图形与平面图形。在此过程中, 根据临床置入髂骨螺钉的操作, 置入螺钉。在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根据手术关节脱位的具体情况来固定螺钉, 即操作是按照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此方向进行操作。在操作期间应当保证螺钉不进入关节腔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时候发现, 通过不同的进针方向, 在纳入髂骨钉最大直径与置入入髂骨钉长度方面并不相同,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患者治疗期间所置入的螺钉并未出现任何的并发症, 且能够达到预期的位置, 且可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在骨科疾病中, 骶髋关节脱位是一种相对比常规骨科疾病更为严重, 具有明显的损伤性。患者骶骨的纵形骨折存在骨盆前环骨折的情况, 导致盆骨360°与90°方向的稳定性非常差。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保守为主。临床实践表明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实行临床试验论证的同时结合生物力学理论, 通过皮骶骼螺钉内固定, 应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表明,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 固定可靠等优点。但是临床采用该种治疗方法就必须经过皮骶骼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且经过闭合复位、手术前测量患者的钉道, 手术中进行影像学观察等。在特殊情况下, 如果不能测量螺钉钉道相关参数, 就会影响手术进针的点与方向, 同时螺钉大小与长度的选择也会受到影响, 致使贻误最佳的手术时间, 且增加手术的风险性。在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CT影响学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技术成熟性逐步提高[2]。利用CT影像学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性价值。与此同时, 根据CT影像学测定的最终结果, 可以进行模拟进针, 在实施手术前, 利用CT影像学技术科获取最准确数据, 这对提高手术效果非常重要。在此期间, 还应注意操作的侧重点。在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抽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T机扫描, 并建立三维图像, 模拟从髂后上棘到髂前下棘、从髂后上棘到坐骨大切迹上缘这两个进钉方向时的进钉角度和髂骨钉的解剖参数。在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时候发现, 通过不同的进针方向, 在纳入髂骨钉最大直径与置入入髂骨钉长度方面并不相同,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患者治疗期间所置入的螺钉并未出现任何的并发症, 且能够达到预期的位置, 且可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因而, CT影像在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临床固定治疗骶髋关节脱位的过程中, 借助CT影像技术进行模拟与测量, 可以准确评估进钉的参数, 同时有利于术前评估, 这对患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锋, 李艳菊, 李传杰, 等.槽式植骨可吸收钉固定治疗髋关节脱位股骨头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0) :953-954.

上一篇:碳收支平衡下一篇:伸缩缝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