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2024-07-3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1篇

一、“反思学习”的意义

1.反思学习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当一名学生认为自己是一名怎样的学生时, 他就会以怎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他学数学时总是积极探究, 那么他将来就不会随波逐流,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2.反思学习能促进创造性地学习

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本质来看, 反思中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 这些都是典型的思维体操, 可见, 反思又是一种实践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弄清了这一问题, 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人数学学得不多却能应用数学, 而有些人学了那么多年数学却不能应用数学, 是因为前者学习经历虽少, 但通过反思获得很多经验, 而后者学习经历虽多却因缺乏反思而缺少经验.

3.反思学习能促进情感体验

反思学习就是对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解题策略、情感体验等自觉的回顾,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学习效益.在这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学习情感滋味, 这种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反思学习的教学途径与策略

(一) 对学生进行多途径地反思训练

任何一种理念只有落到实际操作层面, 才具有实践的意义.反思也不例外, 让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序有效地进行反思.反思的主要方法有:

1.质疑反思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人们认识事物的初始只是以领会接受为主, 而要真正理解其内在价值需要不断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不管是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 还是数学学习的方式, 我们要建议学生进行这样的反思:“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这是最佳的方案吗?”有质疑才会有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努力, 有努力才会有发展.

2.对比反思

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展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过去的经历对我们来说虽不可逆, 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坚定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假如当初用另一种方法思考会怎样?”“假如我当初再认真些会怎样?”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 它暗示着我们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因果反思

事物处于普遍联系的状态之中, 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找出过去经历的因果关系, 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这道题我为什么没作出来?”“我这样做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经过这样的反思, 其自主性、自觉性一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归纳反思

过去的经历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甚至是记忆之外的, 而一旦我们将它们联系起来, 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 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了“我的这些错误有相同之处吗?”“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经过这样的归纳反思, 找出问题的症结, 解决问题就不难了.

(二) 形成学生的多种反思手段

1.严谨回顾思维活动

帮助学生严谨地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 看看思维是否紧凑, 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思维合理化、精确化、概括化.反思自身思维认知, 可以从学习的得失入手.从“得”的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反思:这道题我做对了吗?我在哪个关键处处理得比较好?以前是否做错过?……这样的反思绝非画蛇添足, 它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把一些正确的、好的做法进行强化, 从而由自发的状态上升为自觉的状态.至于“失”的方面那就更需要反思了:我是在哪一步做错的?为什么会做错?今后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学生只要认真进行反思, 一般是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的.

对自身思维认知进行反思, 可以揭示出许多“粗心”现象背后的思维品质或认知结构的缺陷.比如做分数加减法, 学生容易忘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结果约成最简分数.经过反思学生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一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作怪, 二是受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 因为做整数小数加减法是不需要约分的.

2.设计多方位多角度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

我们在提问、举例、讲评数学问题时, 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 并根据所教对象和内容的特点, 精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 启发探索, 诱导反思, 养成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

比如:求1+3+5+7+…+89=?

方法一:运用高斯算法.

方法二:1=1×1

方法三:1=1×1×1

我们可以将上述运算作一般的推广, 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然而真正的用意却在于:

第一种运算中, 等式右边的1×1, 2×2, …, 45×45, 是来自对平面图形———正方形的直接观察, 1×1, 2×2, …, 45×45分别为边长是1, 2, …, 45的正方形面积, 因此, 算1+3+5+…+89的和, 等同于计算边长为45的正方形面积.

第二种运算中, 等式右边的1×1×1, 2×2×2, …, 9×9×9, 则是来自对空间图形———正方体的直接观察, 1×1×1, 2×2×2, …, 9×9×9分别为棱长是1, 2, 3……9的正方体的体积, 求1+3+5+…+89的和, 等同于计算棱长分别为1, 2, 3, …, 9的正方体体积的和.

3.反思问题本质, 提高思维抽象程度

在解决问题以后再剖析问题的实质, 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 在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探索一般规律, 可使问题逐渐深化, 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抽象度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2篇

提问是教师每天都要做的,反思是希望教师每天都做的。更希望教师教出的学生会提问题,教出的学生会反思。

(一)提问

一、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生提问题,教师要先会提问题。

教师提问的方向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提问是深入思考问题中发现的要不太理解的问题。

如果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有一些不同的话,我想主要是不是在下面的说法,就是老师提问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方向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这时候比如说一堂课,一开始通过教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课堂里头,先让学生入课,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时候,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去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关键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然后再课后的时候,让学生有一个概括提升,有很多时候也是 通过 老师的提问而达到的。

从学生的提问来说,学生提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孩子对他思考的问题,发现有一些东西不理解,或者是说这里头学生觉得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问出来,我们希望学生有一个提问题的好习惯。.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里头,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有的老师会在一节课上提问过于的频繁,一堂课,一共才 40 分钟,有的老师提问非常多,也是做过一些统计,有的老师一堂课上能问 100 多个问题。这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那肯定学生他都是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过一下就过去了,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没有很好的机会来思考问题。

(2)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提问的这个问题过于的空泛,指向不清晰,就是有时候问的这个问题太空了,孩子他就不明白,很多孩子不会回答,为什么呀?因为他不知道老师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说他不太容易一下就想起来怎么回答,比如说老师经常问,为什么?有的老师一堂课可能会问很多个为什么,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个地方为什么,咱们说关注为什么,关注问题背后的道理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说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用简简单单的为什么直接来提问。有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材料,有的时候可以结合着孩子的问题,具体来问,所以问题的指向应该是很清晰的。

(3)提问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针对少量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有的老师有这种习惯,就是课堂上特别关注那几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堂课上总是那几个孩子,很主动的,把手举得很高很高,老师每堂课上基本都让这几个孩子回答问题,然而有的老师是怎么样,特别喜欢让前三排的孩子回答问题,有的老师呢,特别喜欢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孩子回答问题,然后还有的老师呢课堂上只关注那几个好学生,也就是回答问题出来吧,他那个结果会非常好,能回答得挺好的,挺完美的,接近完美,接近于标准答案,这时候多数学生冷场,没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了,有的老师呢非常关注学困生,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我们说关注这些学生是很好的,可是有的老师就只让那么两三名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不太公平的。我们说课堂上还是应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给更多的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我们也是通过问卷调查,专门做过这个方面的调研,就看到同样是一个班的孩子,这时候经常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明显的要高于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孩子,而且我们是对全市几千个样本,有的时候是对几万个样本做过调查,全市来说,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不经常的学生,他的数学测试的得分率也是非常明显的要高。所以呢还是老师要尽量给多一些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4)提问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不好处理。有的老师提问的时候,只求标准答案,对学生的想法一时就不好处理了,咱们说他有时候,比如说关于圆的问题,老师到了这个结骨眼上,特别想让孩子说出来什么呀,一中同长,有的孩子他就不想说这个,他也不知道要说这个,他就说什么,他就说圆里头就是什么呀?圆心和半径,其实我们说圆心和半径不就是定点,定长吗?不就是一中同长吗,那么那么多的表述的方法,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所以呢,我们有的老师看到,在课堂里头,就是他的标准答案的孩子特别鼓励他,只要是答案不一样,就是不理了,让他坐下了,然后这时候很多孩子都坐下了,其实我们老师更好的做法可以怎么样?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的问题更好的对接到标准答案。这时候,咱们说,这些孩子他就得到更好的发展,他起码觉得,这个答案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我们说的,我们这么多人,都能回答的正确,当然咱们现在也有很多老师很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5)跳转问题很快,不能跟随或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路。有的老师跳转问题很快,老师问的这一个问题,学生在思考呢,思考完了有一个学生回答了,回答之后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呢,这个孩子答得太好了,没明白那些孩子还是不明白呢,这 时候 老师很快把问题转向了下一个步骤,然后很快的转走了,这时候我们说那么多孩子还没明白呢,老师有时候需要一些重复,在老师重复的时候,很多孩子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把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引领,问题不要跳转的太快,有的时候跳得太快了,学生站起来回答了,比如说明明是,老师说 1+1=2 的事了,下一个就 2+3=5 了,那孩子可能站起来就回答 2+3=2,为什么呀?就是因为他还停留在对上一个问题的思考。

(6)提问没有精心设计。有的教师的提问没有精心的设计,随便的,很随意的就把一个问题抛出来了,这时候有的孩子他就不太明白了,这个问题答出来之后,学生对关键的问题,他可能就失去的了一个机会,他就没有办法去回答那个关键问题了,比如说长方形的事,长方形咱们说,比如说缺一个角,然后这时候外边多一块,这时候通过平移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老师提问没有精心设计,直接就说了,这个图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马上就说,能转化,很多学生都能知道它能转化,可是如果我们问题精心设计,不这么快的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而是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回答问题,我们说这时候孩子他的发展的机会是更大的。

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数学课堂基本上都是有数学活动的,课堂上首先就是活动之前的提问,然后就会和大家交流活动之中的提问,还会有活动快要结束时候的提问。.入课时的提问。(1)为了解学生而问。活动之前的提问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比如说曾经有这样的一堂课,就是 吴正宪 老师教学估算的时候,不是要教学估算吗?这时候一方面要让学生入课,还有一个方面呢,是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为对那个班的学生不是非常熟悉,这时候问学生对于估算你们都想了解些什么呀?学生在那就说了,我特别想知道估算到底有什么用?然后估算什么要估?什么时候要算?估算这个名怎么出来的?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抛出来,然 后 老师在这时候就是也抓住了学生的情况,也调研了学生,而且让学生很好的入课。

(2)将学生的兴致引入课堂。还有的老师就是把学生的性质引入课堂的时候,活动之前提问的时候,就结合着孩子很熟悉的很多事件,事物,比如说像刘德吴老师,厘米的认识,这样一节课,入课的时候说什么?说学生很熟悉铅笔盒吧,铅笔盒里面都有什么?这时候会有学生出来他说,铅笔盒里头有铅笔,有橡皮,有尺子,这时候就引入到尺子这里头来了,尺子其实不就是学习厘米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吗?这时候就引入进来了,咱们说学生刚刚入课,课间十分钟的时候学生兴致勃勃的,干这个事,干那个事,活动非常充分,在刚刚入课的时候,怎么样把学生的兴致引入进来,这时候可能会通过提问的方式,老师问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事,铅笔盒里头都有什么?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熟悉的问题,引入的了这堂课。2 .数学活动之中的提问。

活动已经开始了,这 时候 老师提问有很多学问在里头。(1)问题具体些,结合学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处。老师提问要具体一些,而且要结合着学生的做法,走向重要之处。

案例 1 : 比如说像吴正宪老师,她讲平均数这一课的时候,教学进程已经进入到这个时候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已经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孩子已经算出来了,这几个数,比如说 13、14、8,几,然后这几个数出现了,孩子可以算出来,甲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14 个,乙队拍球的平均数是 12 个,这个时候算出来之后,怎么提问?问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设想一下:

A 老师:哪个队拍球的水平高?

B 老师:你们已经算完了,一个 12,一个是 14,从结果里头你们看出了什么?

这两位老师也是给出了很好的问题,咱们看上去很好个问题,也有很多老师会有类似 于 A 老 师和 B 老师这样的问法,然后我们去看吴老师在课里头是怎么问的。12 和 14 出现之后,吴老师给出了问题。

吴老师: 12 表示什么?你怎么认识 12 这个数? 咱们看A 老师、B 老师和吴老师,这里面有什么差别,这里的差别就是吴老师的提问是很具体的,她的提问是结合着学生的做法的。

不同的提问,效果会有千差万别。比如说咱们沿着这三种提问的方式往下去分析,不同的提问,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

比如说 A 老师说了,哪个队拍球的水平高?学生就说了,甲队水平高,老师问为什么呀?学生就说了,因为甲队的平均数大。这时候这堂课显得也挺好的,可是这时候已经进行到什么了,进行到后边的环节了。其实在这中间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呢,这个中间过程要拉长。平均数的意义怎么样?还有很多的空间。

这时候再看 B 老师就这样问:从结果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回答 B 老师说,甲队拍球的平均数比乙队大。然 后 B 老师就说了,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B 老师说,说明甲队拍得好。得到了一个结果,甲队拍得好,咱们说很多老师都会这样问问题。

然后咱们再看吴老师,她的这种提问方式之下,学生回答了什么。吴老师问了这样的问题,12 表示什么?学生说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12 表示什么?我们看到,吴老师的这个问题就是就着学生的结果而出的。你不是一个队平均数是 12,另一个队平均数是 14 吗?然后我就问你,12 表示什么。你求完了,解决问题之后有一个结果,你得说说这个结果的意义是什么,孩子就说了,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然 后吴 老师继续问,你怎么认识 12 这个数?仍然是很具体的一个问题,咱们看第一个学生说什么,说我拍了 13 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就是那个孩子,他是乙队的,他拍了 13 个,13 比 12 多一个,我把多的这一个给了其他队员了;第二个孩子回答说,我拍了 14 个,把多的两个给了拍 8 个的同学,就是那拍 8 个的,拍的少了,他少好几个,我把我多的这俩给他了;然后第三个学生说什么,说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 8 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 4 个。第三个孩子本来才拍 8 个,其他人又给他增加了 4 个,所以他挺高兴的。

所以咱们就看,简简单单的一句问话,12 表示什么?学生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回答呢?学生就看出了移多补少,13 个的给别人 1 个,14 个的给别人两个,8 个的别人给他 4 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学生自主地就呈现出来了。

然后吴老师就说,你们的意思是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怎么样?孩子说这样就平均了,咱们说平均数的意义随之而生,也就是因为这样简简单单的描述性的问题,学生他就很好的通过自己回答问题的过程,和老师进行互动,这个结果就出现了,平均数的意义,孩子就很清晰了。咱们从这段老师和学生的对白里头就看到,问题是来自学生结果的,问题是很具体的,而且围绕着具体内容提问,围绕着这个“ 12 ” 去问,又问这个“ 12 ” 表示什么,这是干吗呀?是指向重要内容,也就是什么呀?这节课讲的是平均数,就指向平均数的意义。

(2)问题具有挑战性,引领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概括

案例 2 : 然后咱们再看赵震老师生活中的负数,他这里的一个提问,这也是在课中的时候,不就是生活中的负数吗,赵震老师给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去描述,比如说足球队赢了几个球,输了几个球,然后经营的时候赚了多少钱,赔了多少钱,让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示,然后孩子给出了结果,第一种是文字表示,第二种方法是用笑脸图、哭脸图来表示,这时候赵震老师问出一个问题,抛出一个问题,他说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么办呀?学生就说了,要统一,也就是要统一就怎么办呀?就要用正负数,用一个数前面带一个横线,这时候就表示负数了,这时候就是一个统一的方式。老师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符号我明白,也就是什么呀?仍然就着孩子的想法在说,你不是画笑脸吗,你不是画哭脸了吗,你们用文字表示的,你们这些表示方法都挺好的,可是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么办呀?你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呀?你们刚才的结果挺好的,你们再继续思考,你们有什么新招?学生这时候说要统一,然后最后确定出来统一的方式,就是用正负数来表示,也是结合着孩子的具体问题来问,而且指向重要的目的,目的是什么,要统一,要交流。

案例 3 : 再看张齐华老师在因数、倍数一课中的几个问题,就是在他这节课里头呢,让学生找 36 的因数,这么一个环节里头,张老师问了,他说刚才张老师在听的时候发现一个奥秘,好几个数都是 36 的因数,你发现了吗? 谁能在 5 个数里头,把哪些数是 36 的因数,一口气说完,咱们看这个问题,问的问题是什么,谁能在 5 个数里头,把哪些数是 36 个因数,一口气说完。就要求学生一口气说完,而且就着具体的问题 36 的因数来说,咱们说又是在说具体问题,而且呢,给了孩子一个引向这节课本质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让关注到,怎么样来说因数?怎么样来找因数?咱们看孩子的回答,比如说有的孩子就说了,2、4、13、12、18、36,这是孩子刚才已经说的那五个数;学生一口气说了,但没有按顺序说,这时另外一个孩子就说,说他没有写全,少了 3、6、9,这种写法里没有 3、6、9。看 张老师的问题,他说大伙来思考一下,6、9 这两个因数是 36 个因数吗?那孩子说少了 3、6、9,那 6 和 9 到底是不是 36 个因数?又是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抛出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你们把这个找全了吗?这个是怎么回事?不是问这样的问题,也没有直接问,为什么少了 3、6、9,而是直接来说,6 和 9 这两个因数是 36 的因数吗?直接顺着孩子的话来说。这时候接着说,看来这个同学是没有找全,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咱们看这样的一句话是干吗呢?他是在启发孩子的方法呢,要找全怎么办呀?是不是细心点就行了,咱们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很多问题都不是仅仅是因为孩子粗心,而是因为孩子可能是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张老师就说了,这个同学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然后孩子说了,36 除以 4,只写了 4,他没写 9,老师说他的意思是说用除法来做的话,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个地找,还是两个两个地找,那孩子的意思已经是 4 和 9 是有联系的,所以学生齐说两个两个地找,而且第二个孩子说,先把 1 写在头,36 写在尾,然后再把 2 写中间,这样依次写下去,然后这样比较美观,然后孩子就找到了方法,咱们说这个两个两个的找,也就是一对一对地找。这是由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提问得来的,咱们看,就是因为问了一句,没有找全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做方法方面的思考,然后后面孩子又有很多很好的回答,然后后来接着这个课进行,张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找 36 的因数,尝试着找 2,又找到了 18,找到了 3 和 12 这一对,4 和 9 这一对,又找到了 6。自然数是有限多的,7、8 你们也没试,你们怎么知道找全了呢,又是一个好的问题抛出来了,学生说找到开始重复的时候就不找了,有很多孩子接着说其他的,孩子把为什么找全了,什么时候找全了剖析得很清楚。怎么得来的,学生的这么多的成果,孩子怎么能把这样的事自主解决呢,又是张老师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找全了呢?

(3)问题指向背后的道理

案例 4 : 然后咱们再看华英龙老师的一节课里头,圆的认识,这样一节课,学生说了,只要是距离左脚三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一个圆,当时是一个情境,只要是距离它三米的地方都可以。然 后 老师就问了,为什么是圆呢?学生说,因为圆内所有的点距左脚的距离都是三米。老师就说,说得很好,问问题,这些点在圆内还是圆上,然后孩子说在圆上,然 后 老师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呢,又给了学生一个可以进行描述的问题,圆上的所有点距离圆心都是三米,就是半径是三米,借着这么样一个问题,孩子把事情描述得很清楚。

咱们看到这里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圆呢?包括像张其华老师说的,能不能一口气把 36 的因数都说完呢,咱们看这样的问题它都是有挑战性的,也就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之中,有很多问题,它是要有挑战性的,而且呢,有很多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让学生找到大的方法,你比如说像张其华老师那句话,没有找全仅仅是因为粗心吗?是因为什么?指向重要的内容,像华老师说的,这是怎样一个圆呢?也是让孩子指向重要内容,怎样一个圆呀?圆心都在那,距离圆心都是 三米,距离圆心都是 三米,也就是半径是三米。像吴老师的那个课里头,平均数的意义,赵震老师负数的课里头,围绕着负数,它是一种统一的来记录那么多相反意义量的一种方式,都是围绕着学生思考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找到大的方法,找到一节课里头重要的内容,找到意义。

活动之中的提问:

(1)问题要具体,结合学生的话来问,让学生由表及里剖析问题;

(2)问题要有挑战性,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3)问题指向方法,指向道理,让学生更有意义地答,在答中将道理理解得更清晰。.活动将结束时的提问

活动快要结束时候的提问,给学生概括提升的机会。案例 1 :对概念表达感受

比如说仍然举 吴老师平均数这节课里的例子,已经进行到这般时候了,吴老师已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吴老师进行了总结,12 这个数是 8,13,14,13 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的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这 时候吴老师问了什么问题,他说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然后学生说了,平均数,咱们看 吴老师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解读吴老师的时候说,高深莫测,不如简单明了,因为干什么,要走进学生的话语系统,你说的越简单,越明白,孩子听起来感觉这个距离越近,和老师越容易和谐的相处,那学生说了,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是平均数出现了,然后接着 吴 老师说,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的说两句吗?咱们看这样的问题。又指向重要的内容了,让孩子对平均数发自内心的说几句话,干吗呀?也就是给学生一个概括的机会,让学生有一个总结的机会,提升的机会,让学生说说平均数到底是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啊?然后这时候我们看,一个小孩说了,平均数你很公平,第二个孩子说,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然后就把平均数的意义说的很清楚,它主要是为了公平的,让学生去自主的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很自然的带着角色和目的去说,指向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开头的时候也是说问题的指向要清晰,这时候就是干吗呀?让学生有一个角色,你是要对平均数说几句话,或者是说你今天要去租车,要去怎么样,或者是你今天要做一件事,你是司机,或者是什么,或者是你设计包装箱的时候,你是这个厂的,工厂的厂长,这时候你是带着你的角色进入到角色去说的时候,他比较容易指向清晰,这也是这方面的一条策略,让孩子说的很有意思。

案例 2 :从具体到抽象,让所得更通用。然后再看,这也是结束的时候,就是刘德吴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时候,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让孩子干吗?概括总结,为了让孩子概括总结,刘老师说什么呀?这个之前当然也有一段话,很多提问是非常好的,就是在这个概括总结这一段的时候,刘 老师说了,说这个尺子上你们说了,问孩子尺子从哪到哪是 一厘米,孩子说从 0 到 1 是 一厘米,继续让孩子说的时候,孩子又说了,从 2 到 3 是 一厘米,干吗说对了还继续说呀?这时候孩子就想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呀,我们看这 时候 老师的话仅仅是一段重复,就是把这个话重复了一下,这时候孩子又出现了,从 2 到 3 是 一厘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然后其他孩子又有说的,从 4 到 5 了,从 8 到 9 了,这些都是 1 厘米,然后后边继续去说的时候,让孩子进行判断了,刘 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尺子上从 0 到 1 是 1 厘米 对吗?孩子说对,老师说当然对,这 时候 老师的话锋一转,我们说这时候的跳转问题,虽然也是跳转问题,可是孩子已经对刚才那个问题很清晰了,老师转过来了,目的就在这了,为什么要跳转,因为我目的就在这,这句话是尺子上只有从 0 到 1 是 1 厘米 对吗?这时候孩子就发现了,这不对呀。因为从 2 到 3 也是 1 厘米 啊,老师就通过这样的一个问话,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就怎么样,把这个道理又清楚了,孩子干吗,孩子又知道说话的时候怎么样去呈现,从 0 到 1 厘米 是 1 厘米 对,从 2 到 3 是 1 厘米 也对,可是如果说只有从 0 到 1 是 1 厘米,它就不对了,这时候又在教孩子什么?数学语言,让孩子由数学语言,生活语言转向数学语言,语言呢越来越规范,也是借助着老师的提问而展开的,然后继续去做的时候,就让学生去概括了,刘 老师就说了,说了这么多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 1 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让孩子用一句话来表达,孩子说了,两个数字挨着的,它们俩之间就是 1 厘米,咱们看这个概括能力是需要孩子有机会,有空间,才能得到培养的,这时候就给了孩子一个问题,怎么样用一句话来表达?概括的非常好,我是记得我的老师说的那句话,他说,“说一件事的时候”,王盛志 老师说,“说一件事的时候,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这是非常好的,一句话说不清楚,用两句话也可以,两句话还说不好的话,你用一段话说清楚了也可以”,不过呢,咱们就听出来了,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是干吗呢,这是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一句话他是比两句话来说,他就是概括的高度更高了,所以呢有的时候我们就让孩子一句话来进行表述,咱们看这样的问题是很好的,也就是到了这个课,这个活动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给孩子概括的机会,什么时候给这个机会,待到水到渠成时,也就是孩子有了充分的感受了,体验了,这时候给孩子一个概括的机会。

三、关注情感目标的提问

比如说提问的时候,关注一些情感方面的目标,那么就像张其华老师那节课里头,因数和倍数那节课里头,找出 6 个完美数,数学家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什么力量让数学家们不断去努力?然后孩子就说了,好奇心,这时候咱们就说这种问题,是关注情感目标的,然 后老师呢有很多话接着就说出来了,非常重要的总结就出现了。

上面就分入课之时、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来说了这个提问的问题 和几位老师提问的方式,就是在这个提问里头,咱们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问题要具体,指向要清晰,也就是说你很清晰的来问问题,就是借着孩子的话来说;然后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关键问题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能够把学生领得比较远,也就干吗呀?你这是引领着一个数学活动的,你是要,这个问题要有挑战性的,要引发学生思考的。你比如说像张其华老师那句话,36 这么多因数,你能一口气说完吗?要说完,要说得特别好特别快的话,这时候其实是需要学生有方法的,他没有说得那么快,那么好,还落了,怎么办呀?这时候是因为粗心吗?还因为什么呢,这时候引向了方法,一对一对的来说,要把学生能够领得比较远,而且要注意,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材料,不要蜻蜓点水,比如说像吴老师的课里头,平均数,就让学生,去问学生,要对平均数说什么呢?在这之前给了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材料,孩子求平均数,这样那样的过程,然后孩子最后才能说出来,平均数能够带来公平。而且要注意,课堂上要聚焦问题,老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思考范围,不要突然地跳转问题,说着这事呢,马上就跳到下一个问题了,如果跳的话,也是为了推出下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大家已经完全解决的问题,不跳转问题,让问题继续去发展,有时候需要做的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提问,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说的是美国的老师,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犹太人呢,差不多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长都要问孩子,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然后中国的妈妈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多数会说什么?好好听老师的话,一种问法是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一种说法是好好听老师的话,看上去是很小的差异,我们说却是很重要的差异我们也要关注,让孩子去多提问题,比如说很多课里头,都可以让孩子去多提问题。

(二)反思

课堂上要提问,有很多很多的策略,我们说包括提问这件事,也需要去进行反思,反思之后会有很多的,你的想法出现,你的提问会更加地有效。

一、具体材料很重要,反思要有基础 反思的时候,具体材料很重要。反思是要有基础的,也就是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材料,学生才能反思,然后我们老师有一些具体的材料,老师才能反思。.在比较中反思。

有了具体材料之后,我们可以在比较中反思,比如说一位老师反思了,三角形分类,干吗都按角来分类,不按边分啊。然后查了大量资料,做了很多的思考,最后自己认识到,为什么三角形分类,重要的是按角分类,还划了那个圈出来,那个图出来。.延伸性反思

然后在反思的时候还要注意,有一种方法是延伸性反思,也就是干吗呀?向这个课的前和后进行反思。我站在这个地方,我往前走一走,我往后走一走,就比如说加减法的计算,我今天要学的是小数加减法,前面我学的是什么呀?学的是整数加减法;后面要学什么,要学分数加减法,把这三个放在一起,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这时候进行反思,会去看它们的算理,如果找它们共通的算理是什么呢?单独看小数加减法时,会觉得小数点对齐很重要,把整数、小数、分数放到一起看时,这时候就变成了计数单位是很重要的,对这三个都是很重要的。这时候这种延伸性的反思,会给老师带来一个什么效果,把问题看得更通透,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反思的时候,具体材料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有一些具体材料,你得做了事了,然后在这么多事里头进行反思,结合着你的事来反思,特别喜欢苹果公司的史帝夫.乔布斯曾经分享过的他的一个故事,就是要把很多东西串联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老师有很多很多的教学经验,我教过这个课、那个课,小学六年,六个年级,我恨不得把一到六年级都教过来了,这么多的教学经验,我怎么就不像专家似的,能说的条条是道呢,这可能就是因为缺了反思。怎么反思?我们能不能把那么多的碎片串联起来?比如说我们去想了,我这些课里头我都是怎么创设情境的,我都是怎么样来提问的,我都是怎么样去做的,这时候把很多材料串联起来,你可以反思出很多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会帮助你把那件事做的更好。

二、立足自身情况进行反思 .通过学生的调研进行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样一节课,可以通过学生的调研进行反思。就是这样一节课,通过前测可以了解到什么呀,一位老师了解到把五元三角改成以元为单位,用小数来表示的时候,学生的正确率是百分之百,把两分米改成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的时候,也就变成了 0.2,这时候正确率只有 69%,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是因为原来就是学生生活经验里头 5 元 3 角这个事学生非常熟悉,然后两分米这事学生不太熟悉,对这个单位就不太熟悉,这时候进行反思了,通过课前调研的材料进行反思,然后设计自己的教学,通过课前调研反思,这是通过调研学生。.通过他人的启发进行反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通过他人的启发进行反思。除了学生的启发,还可以有同事的启发,专家的启发,很多其他行业的人的到启发。比如说曾经有一位学教育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听了“鸡兔同笼”这么一节课,听课之后,专家说什么呀,这节课为什么上得好啊,它好在哪啊,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处理了过去教学里这么困难的问题。

现在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让孩子画图的方式,画一个小圈既可以代表鸡,又可以代表兔,上边画两个小道,这时候就代表鸡;下边再画俩小道,这时候就可以代表兔,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内行去看的时候,不容易看到上一个层面的问题,专家去看,尤其专家又不是搞数学的,去看的时候,更容易看到我们数学课的特点。

有一次我去听英语课,正好是去听英语课的时候就发现什么,英语课里头,活动搞得是非常好的,我们不是说数学课要有数学活动吗,数学活动去做的时候,当时我就去反思了,是不是可以借助着英语课里的很多的活动方式,很活泼地去开展一堂数学课。

还可以借鉴稍远一些地方的人的做法,比如说我去美国一所学校去访问的时候,听课的时候,听一节二年级的课的时候,解决的好像是一串珠子有规律的在穿着呢,比如说这个颜色的,这个颜色的,这个红的两个,绿的一个,按这样的规律去穿珠子,这样的一串珠子到底是红的几个,绿的几个,黄的几个,这时候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当时全班十几个孩子,差不多有十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通过画图的方式,有的孩子画成直直的,有的孩子就是画一个圆圈,有的孩子是那样来画的,比如说把颜色都描出来了,有的孩子是颜色用其他的小道道来表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是在数形结合,当时是在 2007 年的时候,2007 年 1 月份,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回北京之后也是鼓励很多北京学校的老师,包括北京远郊区县的学生,去尝试使用数形结合。也是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兴奋,给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兴奋,我们是想,也是通过当时看到的数形结合这么一个材料,去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这时候尝试去运用的时候,我们说,这些地方都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启发之处我们去进行了反思,这就是说借助他人的启发,进行反思,还包括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比如说我就要上“鸡兔同笼”,这时候我结合着其他人的启发,前头这课都怎么上的呀? 那么多 老师上这节课呢,怎么上就上得好呢?他是怎么上的?他是怎么上的?然后专家又是怎么说的呢?结合这么多人的启发,然后我再来设计我的这堂课,然后在反思的基础上来进行设计。.通过阅读受到的启发进行反思。

除了通过那么多具体材料,通过学生的启发,同事的启发,专家的启发,还有的时候,我们是通过阅读受到的启发来进行反思。

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书中阅读那么多专家的观点,那么多引人深思的案例,阅读他人,尤其是他人行业的这种成长,他们的发展和他们的特色,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而且阅读也是一种很方便的方式,读的时候,你就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很多的做法。这时候边读其他的,边思考自己的,这不就是在进行反思吗?比如说给大家举这么一个例子,是北京的石油附小的邵亲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她说她的反思是源自一本书的,就是郑毓信先生撰写的《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这本书里描述的一个故事,引发了这个老师的反思,这个故事就是妈妈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和上了学的儿子一起去吃自助餐,每个人的餐费是 197 元,咱们中国有很多餐费是 198 元,98 元,68 元,是这样的数,然后吃完了,快结帐的时候,妈妈就问上学的儿子该交多少钱呀,孩子说妈妈给我纸和笔,干吗呀?那个孩子已经受了学校的教育了,他要干吗?他要通过纸和笔来进行计算。然而这时候上幼儿园的女儿在旁边开口了,她说给阿姨 600 元,找回 9 元就行了,然后过了一年以后,女儿也上学了,再去买东西的时候,问付多少钱,变成了什么情况,女儿和儿子一起回答,妈妈给我纸和笔,我要来算一算,这说明什么呀?老师已经,就是教育让孩子得到什么的时候,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什么,孩子已经把灵活解决问题的这种方法失去了,他已经变成了这种固定的模式,算这个不就是 197 乘 3 吗,然后我要拿纸和笔,我要来算一算,这时候,当时邵亲老师他的反思是,学生的思维本来应该犹如自由之泉,将奔流成河,最终汇聚成海,为什么可悲地逐渐枯竭了呢?计算教学,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还能给孩子些什么,这时候,就通过书中得那么一个小故事,引发了邵老师他对教学的反思,对计算教学的反思,这时候她由反思开始,就去做了调研。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第3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指导着行为。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这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习惯。在美国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不敢这样做。传统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方向上。

2.反思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教学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还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们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个性特点,以及以往形成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结合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做到切合实际、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策略

1.教学反思的步骤

第一步,发现问题。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日常行为。成功、失败都是问题的来源,我们要做反思的有心人,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典型事件或灵感,提出问题。

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后对照新课程理念及时反思,必要时借助别人的帮助,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集体讨论都是很好的形式,也可请教行家,使自己少走弯路而解决问题。

第三步,教学行为的升华。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观念后,教师应在“师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做得更好,教学行为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2.教学反思的几种写作形式

(1)写课堂教学后的心得。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包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此以往,必有收获。

(2)写教学活动的观摩与交流的经验。

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还需要群体的支持。对话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在工作中,我有深刻的感受,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而且由于所处教学环境相似,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更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交流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交流话题可以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就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也可通过上分析课、研究课等让教师相互观摩,以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实施学生反馈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反思策略。为此,新学期开始,我先在学生中做一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数学课的希望,给学生开设课前两分钟的“新闻发布会”,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组织与管理及效果做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而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既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层面自我认识,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施学生反馈,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考试后利用谈话、问卷等形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反思的宝贵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4篇

一、讲求策略

策略运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一般而言,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的特点(如形、体教学)时,应采取“观察—操作—概括—应用”的策略;当教材的内容组织具有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如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采取“自学—指导—理解—巩固”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具有从假设到验证的特点(如寻找规律,模型推导)时,应采取“问题—讨论—建模—拓展”的策略;当教材内容的组织体现探索性(开放性)的特点(如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应采取“情境—探究—总结—反思”的策略。从数学活动的组织上说,其主要策略有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策略、教学关系的主体性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策略、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策略,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依据实际需要讲求策略的变化和优化。就数学教学的效益而言,“精导妙引、精讲精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精导妙引就是要“导”在问题处、关键处,“引”在转折处、生长处;精讲精练就是要“讲”在重难处、疑惑处,“练”在针对处、应用处。讲要清晰简练、符合逻辑,该重复强调的可作必要的重复或强调,但要注意语调的变化;练要瞄准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避免枯燥无味、机械重复。

二、积极互动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建构过程。教与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互动质量的好坏。从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角色意义上说,“引导与帮助”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主要表现,同样是促进有效互动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讲解、点拨指导与中肯评价应该是“帮助”的主导、互动的基础,教师的发问、追问、进一步探询应该是“引导”的核心、互动的主流,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所发生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等多边活动是组织、互动的提升。帮助有力,引导有方,组织有序,学生就活络,互动就积极,师与生就会产生心理、思维、人格、情感等方面上的高效应。比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用一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请在纸上画一画。这些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吗?面积呢?同桌或前后位可互相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其它的看法?周长是3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围绕着“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的认知目标展开对话、交流、质疑与评价的积极互动, 学生就可获得体验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的实际效果。应该说,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学生就难以有积极思维、互动研讨、信息交流和有效获得,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要优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间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实践的重要环节。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注重其基本的知识结构和相互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经验基础、现实状态、水平差异进行优化设计,将教材提供的习题与自己创编的练习统一起来,将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统一起来,将单项与综合、常式与变式、口头与书面、操作与应用统一起来,将质与量统一起来。教师要从基础性、层次性和综合性上进行筛选,以旧引新、以新带旧、新旧构建。在优化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积极使用和改变教材所提供的习题,而且要善于从教材的背景中去挖掘信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空间上去收集信息。教师必须将一些新鲜的素材和宝贵的数字资料用到数学习题的设计上,做到“点”上突破,“质”上过关,“量”上控制,“面”上沟通;在“改变”中求趣,在“探究”中求法,在“变通”中求新,把优化练习落在实处。

四、要坚持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5篇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已忘记,所以课一开始多媒体呈现两个长方形,求面积和求长的复习题,为学生解决面积计算的问题想到了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埋下了伏笔。

第一个例题出示后,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再结合学生无从下手的现状,启发学生想到画图,再带领学生一步步画出示意图。通过对照比较,逐步完善完整此图。继而引领学生一步步分析题意,明确解答方法。

画图的好处是什么?这种策略对学生来说,体会还不深,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并体会了画图的策略的确简单方便。通过画图,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找到中间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画图作为策略,首次提出,可学生并非对它一无所知,在数学学习中早已用到,只不过没有提升。通过再次展现大家所熟悉的“应用”,学生对“画图”这一策略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 灯 光教学反思

★ 桂花雨教学反思

★ 赵州桥教学反思(毕晓芸 11)

★ 周晓枫《雨》阅读答案

★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策略探讨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14-01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自主建构的“反思性”学习品质和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创设反思的机会和抓住反思的契机,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评判和再认识,使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反思—调整—再认识的过程中,实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标。

一、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反思意识

反思来自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固有的思维导向下的学习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后的自我否定和主动再思考、再审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思维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进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发现并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思维认知方式。

如,在解答“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3小时候后,距乙地还有多少千米”一题时,有学生列式“300÷75”。显然,答案是错误的。这时,我没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提出“你能说说300÷75的意义吗?”这个有创意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300÷75=4(小时)是求行驶完全程所需要的总时间。”继续追问:“那现在这辆汽车已经行驶了几小时?还差几小时才能行驶完全程呢?”这时学生很快“顿悟”:4-3=1(小时),求出剩下的时间;再用1×75=75(千米),求出剩下的路程。这样,以另一种方式引领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这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反思的真正价值,也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乐趣中渐渐增强了反思的意识。

二、搭建有效平台,提供反思机会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数学教学应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的模式向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转变。教师应多给学生留出反思的空间,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搭建有效的反思平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促使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

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时,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说:“同学们,反思我们刚刚的实践过程,你能自行设计出一些数学题目来考考大家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说对吗?”“是不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就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进一步的反思,问题得到了解决,本课的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三、教给反思策略,培养反思技能

仅仅具备反思的意识还不足以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策略和技能。

1.在重点处反思。

在知识重点处,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正确掌握知识的本质。

例如,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反思:这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在知识的重点处反思,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正确掌握异分母加减法知识的本质。

2.在难点处反思。

在知识的难点处反思,引发学生从一个知识点中,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识方向思考。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用拼组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举一反三,体会到了“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受益终生的。

3.在易错处反思。

在解题易错处,引导学生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找到错因,从而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例如,学校要在一条长48米的路上摆花,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许多学生列式为:48÷3=16(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并组织学生讨论:“每隔3米放一盆花”会有哪些可能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解题方法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思和思维的自我调整,让他们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重新建构,使数学学习越学越“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7篇

一、在学习新知中反思

我们都知道, 很多知识点是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的, 因此可以利用这个特点, 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意识, 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学习心得内容之前, 老师可带领学生“温故”, 从已有的知识积累中, 反思形成学习方法和思维, 并逐渐引申出新的内容。例如, 在进行面积及其度量知识的讲解中, 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方式, 鼓励学生亲手去测量周围的物体, 每个人的测量工具不同, 测量标准也不同, 得到的答案必然不同。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首先是启发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不能仅限于解决问题本身, 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二、在自主探究中反思

解题过程中反思学习也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强调和注意的。学生学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对于某个数学问题, 或者某一类的数学问题, 学生做了多次之后, 依然出错。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做题, 仅限于完成作业任务, 并不会反思解题过程。这样一来, 降低了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建议老师督促学生建立反思本。当学生出错时, 将题目、出错的原因、相关题型、自己的反思过程记录在反思本上。老师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纠错课。课上不再讲授新知识, 而是对旧时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重组翻新, 让学生自己来纠错, 加深学生的印象, 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克服浮躁应付的毛病。比起题海战术, 应该更有效。

三、在错题赏析中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整理一本成长记录本, 学生通过查阅和收集一些成长的记录,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反思习惯的目的。在成长记录本中可以放置学生最满意的作业、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掌握的数学方法等。在记录本中还可以放置下个学期或者下个季度的数学学习目标。学生通过目标的制订在日常学习中主动地加以比较和落实, 同时把自己的问题反映出来, 针对自己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反思, 比如, 反思自己在学习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对于问题是怎么寻求帮助和解决的、对于自己学习目标是怎么认真落实的。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记录本的记录情况和落实情况在班级上进行评比, 促进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记录本。

四、在自我思考过程中反思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 是指对自己在课上学习行为中进行的思考活动、思维过程、心理变化进行梳理和总结, 整理出自己的收获、遇到的难题、做过的调整、走过的歧途以及具体的原因, 比较自己的思考活动与他人的区别, 取长补短, 最后形成规律性的认知方法。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提高自我学习潜力, 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学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我们需要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反思, 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反思是极其重要的。本文根据实际情况, 从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反思、在自主探究中反思、在错题赏析中反思、在自我思考过程中反思等多个角度解析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反思性学习,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11.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8篇

一、制定检测表,反思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总结与反思的重要性,应善于通过反思与总结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从而不断进步。但什么样的反思策略有效呢?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行为检测表,以反思自身教学过程。

以小学语文“《春晓》《村居》”这两首古诗教学为例。教学前,教师应做好教学准备并制定检测表。如,首先,教师应深入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罗列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可以设想教学环节、步骤,课堂气氛,学生的活跃度以及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制定的检测表检测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自己哪些环节完成了,哪些环节中还存在不足。根据这些不足进行反思,找出解决策略并及时调整,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写反思日记,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相较于城市小学,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知识获取渠道单一,导致语文教学素材相对不多。故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可以撰写反思日记,将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与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从而进行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回忆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学生课堂学习氛围、参与热情与反馈情况,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然后以反思日记的形式将自己的课堂总结与反思记录下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反思:(1)自身教学中的优点,以增加自我成就感,同时可以为之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教学经验。(2)分析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思考解决方案,提高教学质量。(3)回顾教学过程,思考创新方法。(4)记录学生提出的疑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疑。(5)根据本节课程写出教学感悟与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观点、见解等,并在之后的实践教学中验证效果,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如,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教师教学中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及时调整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制定反思标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思想可以为行动提供动力。因此,在当前小学农村教育中,相关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积极帮助教师树立教学反思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相关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针对学校自身条件、教师差异、学生自身特点等,为学校教师制定相关的反思标准,以供教师参考。学校制定的标准应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反思方向,提供相关的反思方法,并指导教师如何改善自身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社会热点、重视与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互相汲取教学经验,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中的教学需要、学校实际特点与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各门课程的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自由且民主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因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从而使农村小学生可以接受更高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敬思.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6(17):70.

[2]范萍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8):14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9篇

但是,小学生反思能力的现状让人担忧。由于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 而忽略了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大多数学生不会反思、不善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抓住契机,让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什么时候该反思”是反思的起点。小学生自主寻找反思的起点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寻找反思的起点,抓住契机,让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1.探 究 活 动 后 反 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实践探究后急着小结规律或是总结知识, 很多老师认为这就是反思。诚然,反思结论是反思的重要内容,但探究活动后的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总结上,更应注重对探究过程的反思。数学学习重在经历过程,只有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思考,才能加深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体验,对运用的策略、规律发现的过程等有更清晰的认识,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不少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完成操作后, 即出示表格让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 ”“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特级教师杨晓荣的教法却让人耳目一新,他更注重在操作后引导学生反思:是用什么方法来寻找规律的? 学生在“操作—反思—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操作水平,进而得出结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 而且对采用了哪些策略来寻找规律了然于心。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关注了知识点的传授,更重视了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更高层次———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2.解 决 问 题 后 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 不仅能避免解题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更能对解题思路进一步整理、归纳,在引申发展中深化认识、积累经验、总结规律。解题后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思过程。想一想解答此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运用了哪些策略。

二思多解。引导学生反思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解答方法,在对比感受解法多样化中得出最佳解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错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如何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扫除或纠正思维中的盲点,错中悟理。反思错因需要学生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在解决“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一根用去了2/5米,另一根用去了2/5,哪根绳子用去的长一些”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作出了“两根绳子一样长”的判断。我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余学生仔细倾听,从中找出错误的根源。经过讨论得出:一根绳子用去的是具体的量,另一根用去的是全长的2/5,具体用去多少并不知道 ,无法判断哪根绳子用去的长一些。于是,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怎样修改题目,就能判断出哪根绳子用去的长一些? ”让学生通过反思学习经验,提出各种修改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可见,出错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分享反思后的成功与喜悦。

由此可见, 很多思维碰撞的间隙都是引导学生反思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握好这些机会,引导学生反思。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反思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要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有 序 思考 ”是 反思的 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是相对无序的, 初次投入反思活动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例如,在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 可让学生分步思考:“我们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 ”“是怎样转化的呢?”“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递进式的追问,引导学生有序反思,使反思更有条理、更有效。

2.“有 理 有 据 ”是 反 思的 核心

反思是有理有据的回顾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常常会冒出些“无厘头”的想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例如,在遇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自己的方法独特在哪里? 为什么会放弃原来的方法而认同新的方法? 将反思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3.“语 言 表 述 ”是 反思的 提 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反思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常有学生一脸无奈地说:“老师,我明白,但说不清楚。”映射出思路不够清晰,思考问题尚未涉及本质。因此,不能忽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磨炼能使反思更严谨、更灵活。

4.“合 作 交 流 ”是 反思的 帮 手

当学生的反思活动受到思维水平、反思能力等限制时,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反思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遇到的困难、疑惑,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与交流。这一过程,一方面能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使学生从多种思维方法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反思水平,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延伸拓展,让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要让反思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反思行为加以延伸、拓展,通过培养学生的检验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反思后再反思,让反思时刻存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1.“检 验 习 惯 ”是 反 思意识的 助 推 器

检验能力的提高和检验习惯的养成, 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发展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学生检验时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反思。因此,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养成解决问题后自觉检验的习惯, 推动自觉反思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的反思意识向主动化、自觉化方向发展。

2.“鼓 励 质 疑 ”让 反思 擦 出 智慧 的 火 花

老师们常说:“我喜欢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的确,提问伴随的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这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疑惑,随着反思的深入,疑惑可能会增多。这些疑惑不解决,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根断了的弦,弹奏不出美妙的音符。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边反思边质疑,并组织交流讨论,让反思擦出智慧的火花。

如学生在探索圆柱的侧面积该如何计算时, 大都是沿着圆柱的高将侧面剪开后展开, 进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我在引导学生反思探索的过程时,一位学生提出:“如果不沿着高剪,斜着剪能不能推导出这个计算公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弯着剪”“沿着一条曲线剪”等多种想法。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需要引导,更需要赏识。在肯定这些问题的价值的同时,我将它作为一个讨论专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其他圆柱,在实践操作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讨论。在组际交流时,这些剪法无一例外地被他们自己证明为能推导出上述计算公式, 学生的探究能力让我倍感惊讶。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使得这节课只完成了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但我看到了学生绽放的智慧的火花。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还想研究圆锥的侧面积。可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反思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反思过程,从中感悟方法和经验,又能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快乐,感受到反思的价值,使学生更乐于反思。

3.“反 思 后 再 反思 ”让 反思能力 螺旋 上 升

反思不是学习活动的终点。反思的目的是把经历提升为经验,由于不同时期的反思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前期反思所得的经验不一定就是真理, 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类似问题的研究。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反思后再反思”,一方面, 对前期反思所得经验应用于其他类似问题研究后,还应当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完善前期所取得的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以往的反思活动进行反思,通过撰写反思日记等总结反思活动的过程、方法、经验、不足,使学生对反思活动的本身有一个深入的剖析、认识,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使反思能力螺旋上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10篇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实现学生学习反思潜能的激发

长期以来,教师在应试教学理念的要求下,经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反思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得不到有效提升,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采用鼓励性教学语言,向学生讲解古今中外那些刻苦学习、自学成才、艰苦求学的名人逸事,消除学生害怕说错的畏惧心理和不愿反思的惰性心理。同时,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心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转化为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要求和积极态度。

二、提供反思活动空间,实现学生学习反思方法的掌握

实践是提升和巩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提升和形成是在不断训练、不断检验中提升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根据教学活动内容,在知识练习时、知识巩固时、问题训练时,提供给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点评和引导,“去粗取精”,使学生掌握有效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实现学生反思活动具有“针对性、方法性和实效性”。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知识时,教师先向学生设置“学校九月份烧煤8吨,比原计划节约1/5,九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相关内容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解答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表示单位‘1’的量,弄清楚谁是谁的几分之几;二是要注意几分之几与问题或已知数量间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有效反思,使学生能够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反思活动的方法性。

三、注重错例辨析运用,实现学生学习反思能力的提升

错例辨析作为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有效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在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学生学习反思效能培养中,就可以有效借用这一教学方法,有意设置错误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借助教学内容和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找出解题活动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实现学生在辨析问题过程中反思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工程应用题”内容时,教师结合课堂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向学生出示了“甲乙共同加工一批零件需18天,如果甲干3天,乙干4天能完成这批零件的1/5,那么甲乙单干分别需要多少天?”这一问题,并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某位学生的解题过程为:“已知甲干3天,乙干4天能完成这批零件的1/5,从而得到,甲、乙单干各需要15天和20天。”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辨析,发现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片面地根据“甲干3天,乙干4天能完成这批零件的1/5”确定各自单干的时间,没有将“甲乙共同加工一批零件需18天”这一条件考虑在内,从而使问题解答过程错误。这时,有学生提出以下解题方法:“解:甲干3天,乙干4天,可以转化为两人合干3天,乙又单干1天,两人合干的工效为1/18,3天完成1/18×3=1/6,1/5-1/6=1/30恰好是乙的工作效率,甲的工作效率直接用工效和减去乙的工效即可,各自单干时间迎刃而解。”这时教师再次让学生借助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思考,看看解答问题过程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反思活动,发现这一解题过程抓住了工程数量关系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要点,体现了分数工程类应用问题的特点。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错例辨析这一教学方法,将学生反思自主性和辩证性进行有效展示,提升了学生学习反思能力,促进了学习活动进程。

总之,随着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提出和实施,如何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实现学生反思效能的有效提升,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

摘要:本文从“抓住学生主体特性,激发学生反思潜能;提供反思空间,教会反思方法;抓住错题辨析,提升反思效能”等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形成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浅谈小学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反思性学习

一、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在我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实行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即要求学生自学一定的内容后,除了要解答数学书上相应的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结果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学生预习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增进了求知欲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强化学生听课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在课堂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总要求其他学生专心倾听他的讲话,有时还让另一个学生对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反思,对有关问题开展探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3、强化学生课后复习中的反思意识。在学生学完一堂数学新课或一个单元后,要引导学生经常去反思,如:通过学习,我有什么新的收获?我掌握了什么好的思考方法?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我是怎么学会这些数学知识的?

总之,当学生有了较强的反思意识后,他们头脑中就有了一道“警戒线”,对自己的学习随时保持应有的警觉,一旦有可疑之点即会进入反思状态。

二、创设学生反思的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更要重视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再发现”道路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情境,提供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在学习课题中反思

新课教学前,当教师出示课题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看到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提问:“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什么?”、“本堂课将会学习什么?”、“我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我还想在本堂课学会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反思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对数学规律、数学概念的“再发现”过程。教师如何去把握,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引导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创设合理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反思知识的内在规律,让他自己去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3、在学习结束前反思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其去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数学本领,有其它什么收获等等。在这样的反思中让学生去矫正学习的偏差,以更好的学习姿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发挥更大的数学潜能。

三、给学生提供反思策略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学生掌握一些反思策略和方法,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反思。

1、自我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培养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探索学习的过程反省:我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学习的程度如何?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这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自我总结。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我总结的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后。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基点,那么课后的反思就是以“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活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巩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当解决问题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的规律。

3、自我记录。为了使学生的自我反思内容能保存下来,经常进行回顾、借鉴,可以引导学生把自我反思到的内容,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学习卡片等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四、不同形式的展示、交流,巩固反思的习惯

学生前期的反思意识不强,反思行为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想使之成为长期的习惯。学生将经历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直到自动反思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与交流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一方面学生之间多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反思习惯。

1、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根据小学生内心渴求被他人得到认可这一心理特征,可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平时,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成果或点滴记录在得到老师、数学课代表、数学小组长、家长的认可下,均可珍藏在“智慧袋”中。学生随着智慧袋的不断充实,反思性学习的兴趣将越来越高涨。

2、定期开展“思而乐”数学班会活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由数学课代表、数学小组长轮流主持开展“思而乐”数学班会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这一单元数学知识学习的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 第12篇

一、在问题中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 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解决问题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体现. 解决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求解,而是学生对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判断、猜想和验证等“思维运动”,最后得到最佳解决方法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反思, 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与能力双方面的提升. 如在教学生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先观察、后操作, 然后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反思:你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图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两个相同的任意三角形呢? 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 从中是不是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出? 问题从简到难依次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尝试解决的同时,就是帮助他们将知识进行前后链接, 新旧贯通的过程. 而当学生将问题逐一解决之后, 他们就实现了能力与知识的“双沟通”.

二、在错误中反思

可以说,每一个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在混合运算时忘记了应该“先乘除再加减”的运算规律、应用题求解完毕后将“单位”丢掉等错误现象. 小学生爱“犯错”,是最让教师头疼的事情,但引导学生们从错误中进行反思,让他们主动进行自我防错、纠错,就会让这些意外演绎成课堂别样的精彩. 例如在解方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反思, 就总结出了三类易犯错误. 针对类型1这种错误,学生们反思之后发现错误点在书写格式上,主要原因是受“脱式计算”影响. 之后遇到此类题应特别注意,x在方程求解过程中每个步骤都不能少,且等号也应对齐,所以改正后应为:

而针对类型2,x在这里为一个因数, 正确的应该是5 (积)除以25(另一因数),但很显然是由于思维 “ 惯性”, 总认为25 ÷ 5能够整除,所以出现这样的答案.

对于类型3的错误,学生们反思后发现大部分出现这样的错误,一方面是粗心导致,将本应该“减去”的计算成了“加上”;另一方面是对知识掌握的不准确,对“加”与“减”概念模糊和混淆,像这种已知被减数和差求减数的方程,应该是被减数减差,而不是被减数加差.

在课堂上,通过这种制作“错题集”的方法让学生们学习完毕之后进行集中反思和总结,既有助于他们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归纳的能力. 而在将种种错误进行详细罗列,并一一纠正的过程中,学生会于反思之中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又如何犯的错,这无疑会大大提高他们的“防错”能力.

三、在方法中反思

让小学生学会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引导反思性学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问题反思、对错误反思,还要对方法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反思与质疑,拓宽他们的数学思维. 如当学生们遇到“两车从A、 B两地相对同时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 已知甲车行驶速度为36千米每小时,乙车速度为42千米每小时,问A、B两地距离多少千米? ”这类应用题时,先求出两车各自行驶了多少千米,再求行驶路程之和是一般学生的“常规解法”,但是这样的题目是不是还有其他解法? 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是不是会有新发现? 学生们在求解方法上进行了反思,发现可以先计算两车每小时行驶的总路程,再与相遇时间相乘,然后得出两地距离:(36 + 42) × 6 = 468(千米);还可以用方程的方法,先假设两地距离为x千米,再除以两车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车速度总和,即:

而同样的采用方程方法求解, 两地距离如果为x千米, 那么减去甲车或者乙行驶路程,就会与另外一辆车行驶路程相等,即:

学生们没想到只是“多想”了一下就又会发现这么多的解法,而不同解法代表着不同的思维角度,这恰恰就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

反思性学习,一旦成为小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就会让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获益匪浅. 所以, 教师应注重引导小学生“学而常思”,并通过“以思促学”,让反思性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终身能力.

摘要:反思,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回顾的同时,加快理解,加深印象.通过反思,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通过反思,学生也会及时的弥补自己的失误或者是错误.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上一篇:出版商与出版家论文下一篇:变色龙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