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运动范文

2024-06-12

舞狮运动范文(精选10篇)

舞狮运动 第1篇

舞狮运动广泛的社会基础源自其经久不衰的历史洗礼。这种集音乐、绘画、纺织、刺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运动, 经两人密切配合, 模仿自然界狮子来完成多种动作。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发展源远流长。本文试考述我国古代舞狮运动发展, 从而探究这项中国传统运动的厚重历史。

一、我国古代舞狮运动的源起

中国古代民间舞狮的源起可追溯至汉代, 是在狮子出现于中国本土之后才有的。而狮子是西域进贡给中原王朝的贡品。在西方世界, 狮子历来披着浓厚的神化寓意, 是神权、王权的高贵象征, 也是暴力和死亡的符号。被神化的狮子带有天生的善与恶、生与死的两面性, 也被赋予了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西域之所以向中国进贡狮子, 大多也与西方特殊的狮子崇拜和狮子图腾意义有关。

早期来自西域的贡狮由于数量稀少且饲养危险复杂, 因而并不为中国古代民间所熟识, 也很难被平民百姓所接受。它一般只为王宫皇室当作异兽供其赏玩。《洛阳伽蓝记》就曾记载狮子被帝王赏玩的情节, 其中提到庄帝令人将虎、豹、熊与狮子关于一处, 前三者无不在狮子面前表现出恐惧害怕的行为。至东汉佛教在中国本土广为传播, 民间才普遍见识到了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可以说, 中国古代民间对狮子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法力, 可以对佛法进行保护, 是一种善兽。所以, 从中国民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狮子, 它就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 也被赋予了宗教文化的内涵。

那么舞狮运动究竟源起何时, 关于这个问题, 历代史书中都没有过明确记载。但学界有一种普遍共识, 那就是舞狮作为一种民间风俗源自于汉朝百戏, 由百戏中的角抵节目演化而成。舞狮出现在中国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孟康注解《汉书·礼乐志》中的一句“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孟康是曹魏人, 说明曹魏之前民间就有类似舞狮的戏狮子演出。由此可见, 尽管没有翔实的史料文字佐证, 但根据其他史书可以推断, 中国古代舞狮运动的雏形是汉朝百戏中人们化妆成动物进行游戏的活动。之后, 随着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内涵的融入, 舞狮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逐渐流传于中国大江南北。

二、我国古代舞狮运动的发展

4世纪, 北魏在中国北部形成局部统一之后, 道武帝下令对百戏进行增修, 增修后的百戏节目包括凤凰、白象、鱼龙、鹿马、白虎、麒麟、仙人、避邪等。道武帝的继任者明元帝在道武帝基础上再次进行百戏增修, 不仅扩大了百戏的地域范围, 而且发展了显示北魏鲜卑族彪悍特征的百戏节目, 如畏兽、五兵角抵等等。其中畏兽就是演员打扮成各种凶猛的动物, 并模仿所扮演的动物的形态动作舞动。在众多猛兽中, 狮子是被经常扮演的动物。当时畏兽中的狮子舞也被称为辟邪或者角抵象形杂技。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中国四分五裂, 受地域环境限制, 百戏的节目风格在南北方有不同的特点。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彪悍不同, 南方的汉族政权继承了儒学正统, 社会风气偏向内敛文弱。虽然白虎等北方节目流传入南方, 但已经入乡随俗地被改为柔美纤细的表演风格。尽管此时没有文字记录证明在北方被称为避邪的舞狮表演已经流传至南方, 但可以从白虎等节目风格的南北变换判断, 今天南方舞狮表演中的华美纤细特色也很有可能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避邪由北向南的转变过程。

三、我国古代舞狮运动的兴盛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传播, 舞狮的魅力赢得了广泛的民间基础, 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它逐渐从民间走进宫廷表演的行列。隋朝时就有诗人记录舞狮队伍入皇宫为隋炀帝表演的场景。到唐朝时期, 舞狮逐渐从众多百戏节目中脱离, 出现了舞狮主题表演的形式。表演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简单表现人狮共舞、狮兽臣服的主题, 而是增加了很多与时政有关的寓意。例如凉州舞狮就曾表达过对唐朝衰落的哀叹、对胡商凄凉光景的无奈等等。

隋唐时期除了舞狮的内容不断丰富之外, 舞狮的形式也得到了很大扩充。这主要是唐朝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结果。我国古代对外交往至盛唐时期达到顶峰, 中华文化随之前所未有地向海外传播。舞狮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也在此时走出国门, 被国外文化吸收后发展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表演节目。例如今天朝鲜半岛的新罗白, 就是由一人扮演的狮子舞, 演员的四肢和头上一共戴着五个狮头外罩;今天日本的镜狮子表演, 则是一个人手拿狮子头挥舞的一种狮子舞;还有罗马狮子舞中的弗林狮子形象也源自盛唐时期的中国。

由此可见, 隋唐时期, 我国舞狮运动传遍大江南北, 民间宫廷均有此项表演, 而且随着中外交流传播至五湖四海, 大大提高了舞狮运动的国际影响, 同时也为舞狮运动本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使其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得到了极大丰富, 推动了我国古代舞狮运动发展进入高潮。

四、我国古代舞狮运动的转承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纷飞, 动荡的社会局势降低了人们关注舞狮等文艺表演的兴趣, 舞狮运动进入低潮期。

宋朝建立之后, 社会相对稳定, 各项民间技艺重新涌现并出现分科的趋势。分科与分工类似, 它细化了表演形式, 也促使艺人更加专业化和协作化。他们按照分科集结成社火, 团结同行, 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技艺分科为舞狮运动的再度繁荣创造了有利的业内环境。宋朝的舞狮很快成为民间和宫廷乔装戏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表演。如民间的儿童舞狮、军队中的狮豹蛮牌、佛法活动中的狮子舞等等, 都是新出现的舞狮形式。同时, 宋朝的舞狮队伍比以往更加重视舞狮技巧的锻炼和提高。例如军队中的狮豹蛮牌, 与唐朝时舞狮表演仅仅是在音乐伴奏下声势浩大地上街游走舞形不同, 它将战场上士兵们所用到的武艺也融入到表演中来, 十分注重将打斗与舞狮相结合。在民间, 舞狮表演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街头演出和庙会经常以舞狮作为开场渲染气氛的节目。在江南水乡, 每逢节日就会有在游船上进行的舞狮表演, 说明舞狮技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至元代, 舞狮运动只是继续继承宋代时的传统, 在形式与内容上未有太多改进和创新。

五、我国古代舞狮运动的新发展

明、清时期, 舞狮运动在宫廷表演舞台上出现的频率有所下降, 主要是在民间传统游艺活动和节日习俗中进行。明、清时舞狮运动中的狮子形象、表演风格和技艺都出现了南北各不相同的情形。明朝宫廷画《宪宗行乐图》和《宣宗行乐图》描绘了皇宫内庆祝元宵佳节时众人观赏狮子舞节目的画面。画面中, 一个装扮成西域人模样的演员手牵一头驮着佛像的假狮子, 前后左右都有手持护旗的人簇拥。这显然与传统的舞狮表演有所区别。在南北差异上, 北方舞狮表演的形态与真正的狮子较为相似, 有少狮、太狮之分;南方舞狮的形态以神似写意为特点, 而且舞蹈、武术和杂技的融合形成了如破阵、采青等独特表演形式和文化, 也是南方舞狮的一大特色。

明、清时期的舞狮者较以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负责表演舞狮的传统民间专业艺人队伍渐渐加入了普通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为舞狮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 我国古代舞狮运动从汉代源起, 至魏晋南北朝发展, 到隋唐兴盛, 再到宋元转承, 最后至明清出现新的发展, 源远流长两千多年, 经过岁月的雕琢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黄益苏.中国传统体育[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92.

[4]窦仪.宋刑统[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舞狮运动 第2篇

大家好!

在这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江南好时节,我们迎来了2007年**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舞狮比赛的隆重举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对本次比赛的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来自全省各地的运动健儿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支持和关心本次比赛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来,***市为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任务,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紧紧抓住健身场地、健身组织、健身活动这三个重要环节开展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全市群众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促进了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提高了体育健身服务水平。全市**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棋类室、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多名,万人拥有量超过**名;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站。我市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单位、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体育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007年**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作为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市继承办2007年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后承办的第三项比赛,充分表达了我市人民迎接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美好愿望和巨大热情,对于进一步在张家港市营造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来迎接奥运盛会,对于**市创建江苏省体育强市、体育强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我衷心预祝“**”杯2007年**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舞龙舞狮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看功夫舞狮,吃粤菜 第3篇

朋友带我绕着三环跑了半圈,才到地儿。看我一副提不起兴致的样子,赶紧声情并茂地介绍,“看见门口的鼓上写的什么?蔡李佛!”

看他努力朝我抛媚眼,肯定是期待我有所反应,只好无趣地附和他:“哦,那蔡李佛是什么?”

“蔡李佛拳啊,广东五大名拳!比咏春还厉害!”

“什么?咏春?啊!甄子丹,我喜欢甄子丹!”我顿时精神了。

“……”可朋友似乎想打住话题,也许已经料到结局。

“那和舞狮子有什么关系?”狮子毛的质感蓬松柔软,拿来织毛衣会不错吧,我问东想西。

“武术可以用来舞狮啊,开业那天蔡李佛舞狮很棒的,我在广东看过,那阵势……”

我听不下去,因为早想起了别的事:“哦,知道了,黄飞鸿。”然后我大步流星地进了厅堂,觉得还是吃东西比较靠谱。戳在身后的蔡李佛“拳迷”被定格了3秒后,赶紧追上来点菜。

这里的例汤应该是最粤式的,火候足够,口味清淡。不少广东的朋友都称赞它和家乡的例汤一样地道。好像小时候在夏天喝过的北冰洋汽水,不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饮料,但它在记忆里却无比甘甜。记忆中的美好,是不能客观评判的。

由于北方人喜好咸味,可以自己加少许盐。一向坚持做什么就该做得地道,既然吃的是粤菜,也该懂得享受它本来的样子,偶尔浅尝清淡,不失为一种享受。

支竹羊腩煲是菜单上大肆推荐的一道,菜名前画了好多小星星,只是每例¥198的价格略贵了。羊腩煲的味道浓郁,羊腩照例炖得很烂,不自觉地想起了粉色蓝色的方块棉花糖。因为连同马蹄一起文火炖,所以羊楠没有一丝腥臊味儿,只是有股邪邪的香,诱人上瘾。泡在热煲中的腐竹浸满了汤汁,唇齿间溢满了滋味。腐竹就是“支竹”了。

支竹羊腩煲因滋阴、温阳而盛名,现在正是滋补时节,多宠爱自己一下吧。

知道老板是位加拿大籍的香港人,但不确定眼前的白切鸡是不是真如侍者所说,是从广东空运过来的清远鸡。至少这碟白切鸡的品相还是不错的。据说只有巧妙掌握时间,将浸到半熟的整鸡迅速过一遍凉水,鸡皮才能既有亮黄好看的模样,又有香脆爽滑的口感。作为粤菜的看家菜品,白切鸡口味照旧清淡,鸡肉需混合着蘸料(葱、姜、盐、油)才够精品。如果有得选,我还是要把选票投给港式三杯鸡,那么浓郁的味觉刺激才是我这北方女的“菜”。

如果鹅肝炒牛柳量化成质感的话,牛肉的香味儿是硬气十足的,而鹅肝的香味是柔软缠绵的。难得粤菜馆有这么下饭的炒菜。主食推荐干炒牛河,筋道入味,吃起来就很难停下了。当香喷喷的煲仔饭上桌,感觉吃到尾声了。只爱腊肠排斥腊肉的我还是乖乖地把它们都吃下去了,可罪恶感骤增,因为实在有些油。美食永远是骨感的天敌,面对现实真残酷啊。

擂沙汤圆是没有汤的,更像糯米团子,但黑芝麻惹人钟爱,甜甜软软地足以令我满足。值得一提的是榴莲酥。其实娃哈哈大酒店的杭州菜已经把榴莲酥做得相当地道了,但无论走到哪儿,我还是忍不住点上一份,源于对榴莲的钟爱。有个朋友精准地描述出榴莲在我心中的定位:它外表坚硬,而内心柔软,是很内秀的植物哦!对,我就喜欢它的内秀。

每家店都会推出一两道不属于菜系的看家菜,衡山汇也不例外,比如生煎菠菜。这道菜算得上新、奇、绝,不知道是用什么把菠菜煎成正方的饼干样,口感却湿软新鲜。我曾回家自制,在菠菜里掺入了少量的鸡蛋和面粉,最后的成果只能用“一坨坨”来形容。

除此之外,粤菜中可以尝试的还有卤味、烧味和虾饺。每颗虾饺中可是有两粒完整的虾球啊,至少物有所值的心情是绝对有利于进食的。

来过衡山汇的人多半都赞它的口味胜于金鼎轩,我也同意,但服务还是金鼎轩更好些。环境嘛,衡山汇好在贵,贵在好。这该是不失公允的评价吧。

推薦菜品:例汤、萝卜牛腩煲、虾饺、烧味拼盘、马拉糕、芒果布丁

行车路线:朝阳区霄云路21号嘉里大通附楼1楼(东三环北路),乘405路、416路,运通104路、659路到麦子店西街下车,换乘707路、682路五里沟下车即是。

中国舞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溯源 第4篇

一、中华“狮”文化情结与舞狮运动的产生

舞狮运动在中国历史久远, 其起源也与中华的狮文化息息相关。关于狮文化的起源有着各种传说。第一种传说说在很久以前, 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的地方有山, 山中住着狮子, 狮子经常出没在村子周围, 伤害村民养的牲畜, 吃掉村民。村民为了捕杀狮子就四处学习武功, 后来终于练成了绝世武功击毙了狮子, 村民就模仿狮子的形态动作编成舞蹈以庆祝;也有另外一种传说, 这个传说与佛教信仰相关, 说在很久以前山里住着狮子, 狮子经常伤害附近居住的村民, 人们遭受狮子之苦就求助于佛祖, 希望能够消除狮子灾害, 佛祖听到这个消息就亲自下凡将狮子引走, 这个传说在后来的舞狮运动当中也得以体现, 南方舞狮当中都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也有传说说人们在过年的时候舞狮子是因为狮子是一种神兽, 它驱赶走了年兽, 人们为了庆祝就模仿狮子的形态动作编成舞蹈。这些传说没有事实根据, 也不是很科学, 因为狮子不生活在中国的区域范围, 中华民族的祖先也不可能受到狮子的危害, 因此来说中国的狮子一定是外族引进的狮子。关于中华狮文化的起源, 史料当中也说法不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认为狮子源于西域向西汉武帝进贡的吉祥兽, 为人们所喜爱而产生的狮文化, 进而舞狮运动开始出现。关于狮子引入中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西域传》, 书中记载说:张帝章和元年, 安西遣使献狮子“扶拔”, 说的就是在西亚的那个安西国, 它就是在咱们今天的伊朗一带, 派使臣给当时的汉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 那就是狮子和“扶拔”, “扶拔就是一种有鳞无脚的动物, 这在当时的国都洛阳城, 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从此狮子开始走入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 不仅受到礼遇, 而且国人对它是厚爱有加, 尊称它为瑞兽, 抬到了和老虎不相上下的兽中之王的地位[1]13。

关于舞狮运动在中国是何时出现的, 没有具体的记载, 最早出现舞狮运动的记载的文献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孟康的《汉书·礼乐志》, 书中关于“象人”一词作注时说:“象人, 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 也就是扮演鱼、虾、狮子做表演的人[2]348。可见,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舞狮的表演, 那么舞狮运动在中国的出现必定是在三国之前, 到了三国时期已经成为市井坊间常见的运动和表演了。在三国之后的历代都有关于舞狮运动的记载, 在唐朝舞狮运动已经非常发达, 那时候不仅民间有舞狮运动, 朝廷的重大活动也有舞狮运动。到了清朝, 舞狮运动达到了高峰, 形成了南方以广东为代表的“南狮”, “南狮”主要以文狮为主, 即表现狮子的体态形貌, 比如翻身、打滚、挠痒痒等细微动作惟妙惟肖。“北狮”则重在舞狮的力量, 很多与武术相结合, 比如斗狮大赛、梅花桩舞狮等。

二、舞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性探讨

依照上述论述, 狮文化产生在三国之前的汉代, 约为西汉后期, 那么舞狮运动为什么会为人们所喜爱, 又为何会从一个外来生物演化为象征着吉祥之物具有避邪和镇宅之用呢?这里也要从舞狮运动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的角度进行探讨。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肖海明学者经研究后认为:舞狮是中国原始宗教的傩舞与传入的西域狮子相互影响的产物, 因为西域狮子的驱魔护法和傩舞的驱鬼逐疫有共通之处[3]。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认为中国的狮子是在西汉时期由西域引进的, 在狮子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舞狮运动, 而产生舞狮运动的传统文化就是舞狮运动产生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基础。要探求这一历史文化基础首先要从这些传统文化与狮文化结合后的舞狮运动的功能和文化辐射上去寻找。

现在可以看到的历史文化古迹的建筑当中随处可以见到各式各样造型的狮子, 比如古代的豪门大宅、官府衙门、宗庙祠堂以及园林名胜古迹等等建筑物的大门口都矗立着石狮子。可见狮子在中国古人眼中具有镇宅的作用;同时在印章、年画、壁画、雕刻等等方面也可以经常看到狮子的身影, 可以读出狮子在中国古代人的眼中具有避邪的作用;当然, 最为常见的就是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可以随处见到的舞狮运动和狮子表演。综上, 可以认为狮子在中国主要有镇宅、避邪和吉祥物等几方面的用途, 这些用途都与原始宗教的功能相似。中国的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的蒙昧时期, 那时候人们遇到自然灾害和猛兽袭击等现象都无法抵抗, 久而久之就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由其他的神秘力量造成的, 这种神秘力量就是最初的神鬼文化, 在人们无助的时候原始的宗教便产生了, 宣扬宗教的人可能是某一个为了给大家提供心理安慰安定人心的宣扬, 也可能是大家共同的信奉, 总之是从心理上寻求超自然力量来对抗洪水野兽的外来袭击。最初的宗教与图腾崇拜也是相关的, 那时候人们遇到力量很大的野兽就作为崇拜的对象, 就是早期的神灵, 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去寻求神灵的庇护, 用图腾作为神灵的象征, 因此图像、雕刻和雕塑等文化逐渐产生, 作为镇宅和避邪的都是人们最为崇拜的动物, 而在中国龙、麒麟等就成为最初的神灵。当时代发展进入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后, 人们抵抗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 了解自然的知识也不断丰富, 那些依靠神灵来抵抗疾病、洪水的原始宗教的做法已经不为多见, 但是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原始宗教中象征着吉祥和抵抗疾病、野兽的仪式方法却流传下来, 成为一种吉祥和追求平安的仪式与符号。狮子被引入中国的时间依照现有资料, 应当是在西汉时期, 此时中国的文化已经比较成熟, 原始宗教的宗教形式已经不存在, 但原始宗教的仪式与符号却深深烙进人们的心里, 狮子外形酷似传说中的麒麟, 又具有威猛高大的外形, 很快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北魏时期文人杨玄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对狮子避邪的说法就有所记载, 文中记载道每逢佛像出行, 则“辟邪, 狮子导引其前, 吞刀吐火, 腾骧一时”。“辟邪”是佛教的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而在仪式中狮子与之相提并论, 可见那时候的仪式当中已经将狮子看做是辟邪的化身或者与辟邪相同地位的神兽。这里也足以证明, 人们对狮子的崇拜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对狮子的崇拜是原始宗教仪式的传承, 舞狮的产生也是在原始宗教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舞狮运动是采用舞动的形式, 使狮子的动作神态活灵活现于现实生活当中, 以此威慑百兽。这种行为就是原始宗教仪式。原始宗教就采取舞蹈形式或者模仿本氏族的图腾吓走传说中的疾病之兽、洪水之兽, 而狮子在中国古代则被视为百兽之王, 那么采用舞动狮子的方式就可以利用狮子的威慑力吓走可能带来疾病灾难的怪兽。关于狮子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的描述在中国古代著作当中经常可见。《洛阳伽蓝记》就有这样的记载:“于是虎豹见狮子, 悉皆瞑目, 不敢仰视。”《南村辍耕录》也有相关记载:“诸兽见之 (狮子) , 畏惧俯伏, 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4]113这些文学著作当中描述的都是狮子在民众的夸张与想象中的形象, 即威风凛凛、雄强无比的百兽之王, 因此人们就认为狮子可以“慑服百兽”, 进而形成崇拜心理。狮崇拜使狮子成为“神兽”后, 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外貌、动作和神态, 并在节日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以舞蹈形式进行表演, 久而久之就逐渐发展成舞狮, 并且慢慢在中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成为一种常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关于舞狮的避邪作用, 也有相关的文献对这种传说的记载,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 “五色”为避邪之意, 《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引《风俗通》曰:“夏至、五月五日, 著五采避兵。题曰‘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 厉鬼也, 知其名令人不病疫。”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狮运动原来的宗教意义逐渐淡化, 主要凸显的就是一种吉祥和欢庆的气氛, 为当代人们在节日和庆典当中舞动, 这就是今天的舞狮运动。

舞狮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也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舞狮运动之所以能够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一方面是狮子作为一种为民众喜爱的“百兽之王”, 象征着吉祥与平安;另一方面, 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以及佛教的避邪传说, 赋予了狮子一种神秘色彩, 使得舞狮运动传承了原始宗教仪式的功能。上述的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使得舞狮运动得以在中华大地繁荣发达, 为民众所广泛喜爱。

摘要:舞狮运动的象征意义是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意义的, 它既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也是中华狮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还是在原始宗教仪式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有着很好的历史文化根基。

关键词:舞狮运动,起源与发展,历史文化性

参考文献

[1]吕宁.中国春节为何要舞狮[J].科学大观园, 2011 (5) .

[2]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黄尚军.贵州松桃苗族舞狮的起源与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12 (2) .

舞狮作文600字 第5篇

刚走到那儿,只听见一阵鼓声。满怀着好奇心,我好不容易才靠近了鼓声传来的地方。定睛一看,原来有人在表演舞狮。

我看见地上立着三根又细又长的竹竿,大约有两三层楼那么高,有碗口粗细。竹竿顶上有三只“狮子”,一只的颜色金黄灿烂,一只的皮毛像雪那么白,还有一只的身上是活泼的粉红。竹竿在风中摇晃,看起来摇摇欲坠,观众们都暗自为他们捏一把汗,但是他们似乎没有受到影响,仍在竹竿上站得稳稳当当,下面的人用另一根竹竿把贺词送上去,他们把贺词“叼”在嘴里,轻轻一抖,贺词便展开了。

接下来的节目更精彩。地面上还立着十几根木桩,大约有一个成年人那么高,面上只能容纳两只脚,那只粉红色的“狮子”站在地上。

节目开始了。只见演狮子后腿的人把前面的人举起,自己也纵身一跃,“狮子”稳稳当当地站在木桩上,动作干脆利索,引来一阵掌声。“狮子”很高兴,眼睛眨来眨去,摇头摆尾,好像在感谢观众。一会儿,“狮子”走到了在最后面的木桩那儿。突然,“狮子”的前后腿各自并拢,像箭一样快地从最后窜到最前面,大家热烈鼓掌。接着,“狮子”自豪地昂首阔步地在木桩上走了几圈,还真有点王者风范呢。最精彩的时刻到了,“狮子”慢慢挪到前面,猛得扑到地上,而两条后腿还在木桩上,仿佛牢牢按住了美味的猎物,准备好好享用。

观众报以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中山市高校开展舞狮运动可行性研究 第6篇

1中山市高校开展舞狮运动必要性

1.1中山市独特的人文环境

在“嘉靖年间,科举渐盛,香山出了16个进士,180多个举人”[2], 而在近代史中中山更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引领中国走向,唤醒人民思想的代表人物,如“郑观应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一个”[2],中国第一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容闳、我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小刀会领导这刘丽川、孙中山同乡陆皓东、中国同盟会成员刘师复、郑彼岸和林君复、“中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中国第一企业家”香山县唐家湾(今珠海)的唐廷枢、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石岐人萧友梅,是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创者、我国第一所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办者。南蓢镇左步人阮玲玉,曾主演过29部电影……被誉为‘一代艺人’。……新圩人吕文成,是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唱家……连续获得三个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江嘉良(石岐人)等等……”[2],从以上列举中看到,中山自古人杰地灵,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其思想和观念在近代皆处于先进,充分体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果敢精神。

舞狮运动作为本土必不可少的一项具有民族精神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此独特的人文环境中,更具有代表性,更有广阔的环境和市场,成了链接海内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的桥梁。“至2005年,中山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80万人”[3],年节之时、共庆之日,龙腾狮舞,色彩纷呈,百姓喜闻乐见,侨亲纷之踏来。舞狮运动不仅是侨乡百万海外华人携家带口、返乡省亲、捐助慈善、援助办学的恋土情结的最好纽带,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和象征”[4],所以,中山市的舞狮运动在前人搭建的高台之上,自身得到更广阔发展的同时,也把“敢为天下先”的果敢精神带到了世界。

1.2中山市民间文化底蕴浓厚

由于中山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乡俗,“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体现了,各个村、镇由于宗族姓氏不同,而导致的历代生活习惯和方式不同。如武术拳派有 “蔡家拳”“刘家拳”“洪拳”“蔡李佛”“岳飞形意五行拳”“太极拳” “咏春”“郑家拳”等,其它民间文化有石岐龙舟赛、起湾金龙舞、西区长洲醉龙、濠头“木龙”、沙漠镇申明亭村“鹤舞、凤舞”、三角“麒麟舞”、古镇留坊“云龙舞”等等,其中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6项,省级15项,市级9项”[5],

1.3中山市民间舞狮运动基础

舞狮运动一直是中山市民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群众底蕴非常浓厚,大到社会活动,小到店铺开张,都少不了舞狮活动,而且在中山市一年一度大型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中,中山市各个乡镇的舞狮队伍更是争相显露的大好场合。中山市的舞狮运动历史悠久,据同治时期《香山县志·卷五·舆地下·风俗》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6],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舞狮的活动。中山市的舞狮运动,与广东其它地域不同,狮子造型很有特点“鼻子勾起似鸡公,嘴巴扁却像鸭嘴”,整个狮头造型呈斜圆状, 所以,中山舞的狮子又称“鸭嘴狮”。

民国以前,中山一直有“出师场”或者“耍狮场”的习俗,这一活动类似古代的打擂,这一活动举办之前要向各村广发“英雄帖”,收到“帖”后,各村都会派武功高强的师傅和徒弟参加,这在广东文化网有一段详细的描述:“到了择定的日子,参加耍狮场的各狮队齐集之际,一般是由各狮队来一番武术表演……各狮队点名抽签进入醒狮比武。三通鼓后,各狮队先自己表演,然后‘捉对’角逐,大会评判的标准与现代的《中国舞狮(南狮)竞赛规则》有所不同,传统耍狮场的评判,主要以狮子舞的难度,狮路的流畅,与锣鼓的节奏等狮艺的优劣决出输赢,最后赢者则跃上竿顶抢‘青’。往往一番龙争虎斗之后,很多狮头被顶烂,狮被被撕碎,舞狮者亦会损伤。相传, 这种耍狮场技艺,鼎盛时期在明清时期……而到民国时期多出现宗派的械斗,导致伤人事故和积怒的产生,因此,在民国时期,‘耍狮场’的活动逐渐减少……”[7]。

从上述描述得知,中山舞狮运动最少可追溯到明朝以前,而且民国以前各个乡镇都把武术和舞狮作为各自的脸面,可见当时舞狮在中山各个乡镇所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2舞狮运动在中山市高校开展的现状分析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学会几项适合自身需要的体育项目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在1995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后,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展了舞狮运动。中山作为一所地级市,又有5所高校,完全可以采用各种培养形式,培养自己的高级舞狮人才。

实际通过对中山市5所高校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有4所高校开展了此运动项目(见表1),还有1所仍未开展此项运动。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山市舞狮运动在高校的比较普及,5所高校中,有4所已经开展了此项运动,其中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所开展舞狮运动较好,主要以训练队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展,这对舞狮高级人才的培养和运动项目推广都有好处;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舞狮运动开展主要是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对此运动项目开展主要以学生协会的形式进行,一定程度上对培养舞狮高级人才不利,但对该项目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校区)没有开展此运动项目;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的舞狮运动开展主要以武术结合舞狮的形式。以上4所高校,除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舞狮运动开展较好外,3所高校开展形式较单一。

舞狮运动集体育运动和艺术表现于一身,对习练者来说,不仅可以锻炼速度、力量、耐力、反应、灵敏、平衡等基本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习练者的情商,最后可以培养学生自信、有责任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是一项非常适合在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此运动项目要想在高校开展,最主要是有学生参与其中,所以,针对中山市高校开展舞狮运动,学生对此项目的热情和态度进行调查分析(见表2)。

高校开展舞狮运动学生态度调查,针对中山市5所高校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85份。调查中,2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此项运动,4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此项运动,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认为此运动项目可以在高校里开展,对舞狮运动的锻炼和学习价值非常认可,5所高校大部分生源来自广东,而广东舞狮运动非常接地气,具有浓厚的氛围,所以,以上两组数据会达到68%;而1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1%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展。

3高校开展舞狮运动的作用

3.1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

舞狮运动今天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高的民族性、民俗性,在一定意义上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只要有华人存在的地方,几乎可以看到舞狮运动的身影,反过来也可以说明只要有舞狮运动的进行,就一定有华人的身影,可见舞狮运动的影响力之大。 高校作为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摇篮,在社会上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应该大无畏地继承和发扬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果断地挑起培养舞狮运动专才的神圣使命。现在各地区高校受西方文化影响甚广,西方文化是开放式的,这种开放式的文化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受约束,思想自由,没有畏惧的不好习性,而传统的舞狮运动受我国优良的传统思维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重德、懂礼、勤学、尊教的良好底蕴,因此,从事舞狮运动的学生就会在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既有西方开放式、发散式思维,又知书达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造诣。

3.2丰富校园文化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各种社团,各种协会多元文化的聚集和交融。舞狮运动也不例外,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健身性、审美性,这三种特性却是其它普通的体育项目不具有的,舞狮运动,古时称为“戏”“象人”,在王敏婷的《汉代传统舞狮产生的历史因素研究》一文中提到:“孟康在给《汉书·礼乐志》中的‘象人’作注时说: ‘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8]。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舞狮运动就是通过人来模仿真狮子的一种娱乐戏法,具有很高的娱乐价值,也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活动方式之一。

3.3立足本土服务中山,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中山市本身就有着浓郁的舞狮基础,但由于种种因素中山市大部分舞狮教练员和习练者存在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使中山市的舞狮事业一直处于较低、保守的发展水平。而舞狮运动人才在高校里培养,既能使中山市舞狮人员的素质得到大大的提升, 也能使中山市舞狮事业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发扬传承,在中山市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种交流活动中,更好地宣扬和展现中山市的建市理念和容貌。而且,高校里舞狮人才的培养,是这所高校最直接的窗口,高校里舞狮队伍在参加全国各种赛事时,就是一次对该校成功的宣传,参加一次学校与其它企、事业单位的演出活动, 就是一次该校学生最好的展现,从而有助于加强外单位对该校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获得良好的办学声誉,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更大的流动空间,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帮助学生就业。

3.4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意志品质和责任感、使命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高校开展舞狮运动,可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目前中山市高校开展的舞狮运动,学生都是以前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专业训练队的同学,头脑中基本没有责任、团队、纪律、 命令等概念,加入到舞狮运动当中后,除了使自己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外,反而促使学生有了一种团队意识,没有归宿感的学生,加入团体后更能找到归宿感,他们身上有一种不服输,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的精神,能为他人着想,能为团队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与身边没有参与舞狮组织的同学相比已具有了一种很强的运动员式的优越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中山市地理位置特殊、人文环境独特、民间文化浓郁、舞狮基础深厚,具有先天开展舞狮运动的有利条件和土壤。

(2)舞狮运动扎根高校,一方面使舞狮运动重新迈入更高的起点;另一方面为中山市的舞狮事业培养了高级专业舞狮人才,这部分人才反哺社会群众舞狮基础的同时,为中山市的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

(3)调查发现中山市大部分高校舞狮运动虽然已经开展,学生也有继承和发扬舞狮运动的兴趣和决心,但学校不够重视,开展的推力不够,形式单一,缺乏培养专业舞狮人才的目标设置。

4.2建议

(1)中山市重视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必要时运用“行政手段”,推动舞狮运动进高校,并给予专项维持和开展经费,同时可以举办中山市高校间的舞狮赛事和交流活动。

(2)舞狮运动在高校开展,最好以舞狮训练队、舞狮选修课程、 舞狮运动协会的形式结合高校自己的舞狮比赛,全面进行推广。

舞狮运动 第7篇

1 龙狮运动简介

1 . 1 龙狮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以来受到广泛推崇,舞龙又称舞龙灯是因舞蹈者持的龙形道具而闻名。舞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古越族人便以“断发文身,一像龙子”开创龙舞运动的先河。舞龙运动注重的是“形美”和“神美”的结合,形美顾名思义就是保持龙形的姿态而神美则需要舞龙者对其感情的投入以达到“人形合一”的境界。由于龙的种类不同每套舞龙动作都有规定的套路,人们较为熟悉的有游龙戏水、蛟龙逐浪、龙戏尾、龙抬头、飞龙在天、跃龙门等动作。舞龙灯时人们利用自身的速度、力度变化各种姿势巨龙如复活了一般在云灯里游弋自如,将龙的磅礴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气势如虹的场面会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人心,谱写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乐章。舞狮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与龙一样狮子在国人心目中也是极为神圣,象征着吉祥如意,舞狮活动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狮子的各种动作来展现百兽之王的雄风,其中暗含着民众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1 . 2 龙狮运动现状

舞龙舞狮由于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因而很受普通大众的喜爱。中国的龙狮运动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民族名片,在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龙狮运动。

舞龙运动的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发展至今舞龙以形成了系统的比赛模式,主要分为自选套路、规定套路、竞速舞龙、障碍舞龙和抽签舞龙等。舞狮则较为复杂,以长江为界分为两派称为北狮和南狮。两派对于人数和比赛要求不同,其中南狮队8~10人,仅有一头“狮子”在三米左右的高桩上表演;北狮队由10~12人组成,比赛需要在一名引狮员的引逗下,两头“狮子”上高台进行表演。随着龙狮运动的愈发普及,舞龙舞狮作为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已经融入到高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自1998年湖南师范大学创建我国首只高校舞龙队,目前已有一百多所高校成立了专业的龙狮队。高校龙狮培训也随之展开,其中以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设立龙狮培训基地为代表。高校龙狮培训班通过开设舞龙舞狮理论课、舞龙技术实践课、舞龙技术观摩课、龙狮鼓乐实践课等将龙狮文化普及到新生一代为龙狮运动的传承贮备了大批专业型人才。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意义

舞龙舞狮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定性传统,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表现。高校是传播各种文化知识的途径及桥梁之一,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将优秀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南昌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昌当地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通过舞龙舞狮等活动乞求福佑、驱避灾祸、保佑人畜平安、祈祷风调雨顺,舞龙舞狮成为人民渴望幸福生活和庆祝节日的一项重要活动。舞龙运动盛行于汉代,在当时的长安城大兴舞龙之风,使舞龙运动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唐代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都给民俗体育领域中的舞龙舞狮运动创造了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说,舞龙舞狮活动自古以来就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民族民俗活动。近现代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舞龙舞狮活动在江西地区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区,被传统武术、鼓舞、踩高跷、采莲船、耍社火等民族民俗活动取而代之。通过对南昌市的41所高校调查访问,发现南昌市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高校不过3所。

2 . 2 南昌市高校开展舞龙舞狮项目的作用

2.2.1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南昌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优秀人才的前身,他们具备良好的素质,扎实的文化底蕴和牢固的知识结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会以创新的角度分析,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正确的方法学习,因此为该项目选择一个可靠的根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些前提下将该事业在高校开展能有效地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高校课程改革中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除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之外,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

2.2.2 有利于打破传统体育课程束缚,提高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活动兴趣,养成健康体育生活的意识,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通过测试反映学生的身体水平,我们要使体育运动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运动习惯。经济舞龙运动恰好就是典型的此类运动项目之一,这就必然要求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肩负起指导全民健身的这一改革发展需要。因此要将该项目行之有效地在高校开展,达到一种理想的程度,需要精心的设计。该项目打破了长期以来固定的课程模式,为课程内容增添了亮点,使学生对高校体育有了新的见解,也对课外生活有了另类的想法。再之,舞龙舞狮是以多认为单位,从而达到了“以一代多”的效果,无形当中使学生参与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举措。

2.2.3 有利于加快南昌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中国在改革中求发展,我们的教育以及体育的改革也容不得半步的停滞。在教育、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南昌市高校体育是实现体育全民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提供了优秀选材。因此,体育教学要以其独到的慧眼不断发掘,将现代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不仅是对体育这一概念的突破性诠释,也是对常年来固定体育框架的心挑战。此举措增加了锻炼项目的数量和种类,拓宽了学生选择课程的宽度,利于学生独立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将舞龙、舞狮等多彩的民族体育与现在体育兼容并蓄的进行,必然给南昌市高校体育状况带来焕然一新的面貌。

3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舞龙舞狮课的效果分析

以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为例,对其舞龙舞狮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了调查。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别对2007级和2008级295名学生(男155名,女140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考试情况可以看到考试结果:有97%的学生达到了及格以上,其中40%为良好,15%为优秀;对舞龙舞狮选修课有98%的学生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在对龙狮传统文化理论考试中有95%以上的同学达到了及格以上;99%的学生表示他们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参加舞龙舞狮课之前好多了。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通过教学,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舞龙舞狮的动作技术,对其精神内涵及其锻炼价值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充分体现了舞龙舞狮运动独有的体育和文化魅力。因此,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4 结论与建议

4. 1 结论

舞龙舞狮运动是我国一项非常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在江西地区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舞龙舞狮运动所孕育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与当前南昌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相一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符合南昌市高校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合在南昌市高校中广泛开展;江西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相对独立的地域特点、良好的高校教学环境,也为舞龙舞狮运动在南昌市高校中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 2 建议

舞狮运动 第8篇

正如厉江华副秘书长在开幕词中指出: “舞龙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极富民族色彩与文化内涵的运动,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独特的表演艺术。”开幕式上,来自全国的12支中学生舞龙代表队精彩亮相,他们行云流水、技巧丰富的表演展示了舞龙运动的魅力与内涵,并以“中国龙”、 “中国梦”等造型昭示了青少年学生的朝气与自信。

我国针对学生的舞龙舞狮锦标赛开始于2003年,第一届至第五届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参赛大学达到137所,是助推高校龙狮文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赛事。从第六届开始,该项赛事增加了中小学组竞赛项目,改称为中国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并分为大学组和中小学组,在同一个承办单位举行。从本届比赛开始,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正式将其确立为中学生单项赛事,称为第三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这是首次在中学单独举办中学生的舞龙舞狮锦标赛,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学舞龙舞狮运动和龙狮文化教育蓬勃开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龙狮运动进中小学这个问题上,黄益苏秘书长表示:“近几年,随着龙狮运动在高校的逐渐推广与普及,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发展,部分中小学在龙狮运动的开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绩,如果能够给中小学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将有助于龙狮运动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及龙狮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并进一步推动龙狮运动在中小学校的发展。”

在以“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模式”的先行倡导者、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的发起人黄益苏秘书长为代表的专家的指导和推动下,于2013年5月组织召开了首届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研讨会, 并选举产生了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领导小组。过去的两年中,领导小组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的领导下, 组织了多次培训、研讨、训练和竞赛交流工作,同时,负责统筹规划“全国千校龙狮进中小学课堂”活动。本届研讨会是继在深圳市平冈中学、北京市北房中学之后举行的第3次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研讨会,以“龙狮文化壮新苗”为主题,设置了2014年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总结、首批“全国中小学舞龙舞狮教育示范学校(1所)”颁奖、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开展情况经验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改选讨论、讨论2015年工作计划等多项议题,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工作汇报体现扎实、 有效与创新

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领导小组组长、 深圳市龙岗区平冈中学校长曾钦泉,从召开研讨会、开展培训、举办锦标赛与摄影大赛、审定器材标准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汇报。其中,在组织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中,共有14省市30所大学、8所中学、2所小学的70人参加培训并通过了结业考核;在创新性的《龙腾高岗》全国学子舞龙摄影大赛中,共收到作品800多幅,有效地营造了舞龙运动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各级各类大、中、小学校对舞龙运动的认知,以及舞龙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与普及;在全国学校舞龙舞狮教学方法、教材、器材研讨会上,对由中南大学龙狮运动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中小学舞龙舞狮器材进行了审定,而这也将切实地提高舞龙舞狮运动在中小学校园的可行性和普及性。从整体工作来看,突出体现了工作扎实、成绩显著、富有创新三个特点。

第二阶段:研讨交流凸显智慧、 经验与成绩

研讨会上,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以突出龙狮校园文化建设为特点,在推进舞龙运动进校园的过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尤其注重对校园龙狮文化的建设, 具体举措: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推广龙狮文化:运用立体化校园媒体宣传龙狮文化;利用校园节庆活动营造龙狮文化氛围;在校园环境主题中浸透龙狮文化;2.通过社会合作沟通,多渠道发展龙狮文化:借力媒体,扩大影响;参与竞技,提升水平;投身表演,加强沟通;参加活动,扩展视野;3.通过系统建设管理,在课程体系中整合龙狮文化:领导重视, 多方支持,开展舞龙特色课程;编写校本教材《舞龙》,并成立中学生舞龙队与教职工舞龙队;安排社团活动课,保证训练场地与时间,并逐渐扩大舞龙队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星城实验中学通过仅仅不到5年的发展与推广,积极参与演出、 竞赛、体育大课间评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既赢得了成绩,更提升了自信。同时,通过校园龙文化主题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第三阶段:常规工作呈现有序、团结与发展

会上,新一届领导小组组长陈克勤校长针对本次锦标赛暨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研讨会的成功经验做了总结,并指出了三个亮点:第一次将中学的舞龙舞狮比赛单独划分出来,举行锦标赛;第一次将锦标赛和研讨会一起举行,实现了赛会合一;第一次由学校和政府合办。同时,他也表示,“这三个 ‘第一次’将有助于解决当前赛事和研讨会面临的资金等困难,对于赛事和研讨会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于2015年的工作计划,陈克勤校长代表领导小组,结合与会者提出的建议陈述了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要继续加大教材的编写工作;要继续做好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工作;要继续做好下一届赛会的承办学校选定工作等。针对下届赛会的承办工作,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副校长刘文英表达了申办意向, 并表示将在会后做好有关申报工作的及时沟通和汇报。黄益苏秘书长和陈克勤校长对此均表示了鼓励,同时也承诺一定会做好承办赛会相关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研讨会召开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代表队,在教学双龙、规定套路、自选套路等舞龙竞赛项目中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 在教学双龙的比赛中,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摘得的桂冠。在规定套路初中组的比赛中,湖南师大附中星城实验中学夺得本届比赛的第2冠;在高中组中,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夺得冠军。在自选套路的比赛中,深圳市龙岗中学、北京市怀柔区北房中学、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分获初中男子组、初中女子组、高中男子组冠军。

赣南客家舞狮文化解读 第9篇

一、赣南客家舞狮文化本源考辨

1. 村落宗族利益竞争演绎独特舞狮文化。

清代赣南从墟市的建立到运作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族的烙印。在墟市管理与控制上, 在赣南宗族实际上是官府牙行之外更为重要的力量。信丰县古陂镇上的大姓谢氏家族, 在清中叶创造出“席狮”年节仪式, 就是展示其家族势力。后来, 该墟镇旁势力渐盛的另一大姓黎氏家族, 也于光绪年间创造出“犁狮”年节仪式, 与谢姓展开墟镇控制权的争夺, 同时, 赣南是明清时期重组的移民社会, 土客之间争夺墟市的斗争也与农村市场发展过程相伴随。这在上犹县营前墟最为突出, 在明代, 土著陈、蔡两姓堪称大族, 蔡姓在墟旁筑蔡家城。清初客家大量迁入, 尤其是康熙年间的“甲寅之乱”后, 黄胡等客籍姓氏获得大发展, 从此改变了土客之间的势力格局。但营前墟还是朱、陈、蔡三姓的, 客籍人要做生意, 每个店铺每年必须向朱、陈、蔡交税, 营前镇九狮拜象的出现就是以展示土客宗族实力为核心的民俗活动, 当一个姓扎了一个狮子的时候, 另一个姓不甘示弱, 就扎两个狮, 另一姓则扎三个狮, 在这样的攀比和竞争中, 一直搞到了九个狮, 九个狮需要大约100多个壮丁, 也许达到了单个宗族人力和物力的极限, 赣南客家舞狮文化发展过程背后的动力则是宗族之间的相互攀比和竞争所致[4]。

2. 为客他乡的山区生活环境造就“打狮”历程。

客家先民早期从中原迁徙而至赣南山区, 当时这一山区还是环境恶劣、野兽频现, 土匪侵扰不断, 而且与当地土著居民由于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 宗族械斗不止。为了对付这些不利状况, 当时处于弱势的客家先民不得不团结起来, 聚族而居, 居民为求自保, 除聚族而居外, 常常倾向习武自卫, 因此赣南客家狮的武术性格更甚其他地域舞狮。赣南客家人不称舞狮, 而是打狮, 打指的是“武打”, 意谓具有武术身段之人来舞 (打) 狮。赣南客家“打狮队”是在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的“狮子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桌狮”是最能代表赣南客家舞狮的一种, “桌狮”是在两张“八仙桌”上面表演动作, 如跃不过两张“八仙桌”就无法打“桌狮”, 能跳过两张八仙桌, 而且拳脚武功好的人, 大家称赞, 社会地位也会提高。赣南“打狮”除保留传统的文、武狮两种表演形式外, 又加进了大量的武术表演:分拳术、刀枪等个人表演与各种组合 (套路) 表演, 故赣南人称为“打狮队”。狮头, 俗称“狮脑”。狮脑的颜色很有讲究, 一般采用红、绿、蓝、紫的某一种, 须武艺高强的才可用“王狮脑”。“王”, 含狮中之王, 最勇猛。卢光稠, 唐末著名的赣南农民起义首领, 世称卢王。卢光稠打狮始用红狮脑, 几年后才改用王狮脑。自后, 卢光稠通过出外打狮, 从中结识江湖豪杰与武林高手, 为其在唐光启元年 (公元885年) 在赣南南康县聚兵万余举行全国闻名的双溪乡卢阳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赣南客家形态各异的舞狮种类

1. 席狮。

“席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晚。相传是明朝末期, 信丰古陂圩的谢姓人氏在中国传统的龙灯和狮舞的基础上, 发明了这么一种既是狮又像龙的民俗活动, 席狮的狮头狮尾均用竹木做成骨架, 狮身的两条草席必须顺直连接, 草席外围又扎上三道稻草筋络以备插香, 狮子的“五官”, 狮尾造型均靠香火显示, 夜色中, 席狮舞动起来栩栩如生。两个“回回”背上还要各披一条小草席, 象征蓑衣。蓑衣上也扎有稻草, 插上香, 夜晚看上去倒像一只“大刺猬”。由于古陂方言的“谢”与“席”谐音, 还有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 故命名为“席狮”。舞狮一般由五人表演, 三人站狮架内, 分别站在狮头、狮身、狮尾处, 稍蹲, 上身前俯, “狮头”为左手握住架杆, 右手握狮嘴操纵杆 (上、下撬动可使狮嘴张合) , 表演时可将狮头左、右晃动、上下点头或绕半弧形。“狮身”双手握狮身架不停地左、右晃动。“狮尾”双手在两膝之间抓住尾杆不停地转圈或左、右摇动。表演中三人便步行进, 根据情节即兴做以上动作。另外两人演“迴迴”, 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表演。主要动作有舞狮、引狮、赶狮、戏狮、洗狮脸、擦狮背等。

2. 犁狮。

犁狮是清光绪年间, 古陂镇黎姓农民黎声亮、黎有德等人在看了席狮之后, 创作出的一种代表黎姓的“品牌狮灯”。由于这种狮灯是以犁田的劳动场景为舞蹈主线的, 其道具是以牛和犁为主, 而且古陂方言中黎与犁同音, 随命名“犁狮”。最初的犁狮只是扎一头香火的大牛来表演, 后来增加了一头小牛, 再后来又增加了三条香火龙来伴演, 气氛就愈发热烈了。还有四块用香火插示的“春牛耕田”的字牌, 格外熠熠生辉。犁狮表演时, 两人舞一头大牛, 一人舞一头小牛, 一人扮农民扶犁, 一人扮“回回”引路。再有几组人举着用芋头、番薯插着香的“香火龙”扮着滚滚而开的泥浪, 使得整个犁田舞蹈热烈欢快, 形象诙谐, 看了令人倍感亲切。

3. 麒麟狮象。

麒麟狮象, 流传在兴国县的永丰乡, 赣县田村乡。它是由纸糊篾扎成麒麟、狮子、象进行表演。自古有“麒麟坐屋项———压邪;狮子守大门———繁荣;大象进家门———富贵”的说法。“麟狮麒象”在每年春节期间表演。除在祠堂表演外, 还可以走村串户, 表演按吉祥灯、麒麟、绿狮、红狮 (或黄狮) 、大象的次序排列。快到村口时, 锣鼓队就“起家伙” (敲响锣鼓) , 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涌到村口, 鸣鞭炮迎接。“麟狮麒象”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和套路, 他们到村庄后, 首先念诵“赞词”, “词”是根据不同的地点、对象临时编的。如:“狮灯送福, 子孙满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麒麟狮象贺新年, 家家幸福日子甜, 麒麟狮象祝元宵, 仓满猪肥人人笑”等。“赞”毕就进行表演。先跳“十字”、“汇合”等队形, 表示“四门大开”, 给大家带来四方财宝;然后跳“狗牯跳”动作“朝坛”, 即围住戏台 (凡大村落都有戏台, 即坛台) 不停地走动, 表示消灾避邪, 祈求吉祥。最后, 狮子将绣球、麒麟将玉皇大帝的“玉书”、白象将观音老母的“净水瓶”赐给人间, 名曰“缠柱”。寓意接住了绣球就会找到好姻缘;听了“玉书”的劝导就能从善;用了“净水瓶”的水, 就会逢凶化吉。“缠柱”表示通过跳了“狮灯”就把幸福紧紧缠住了。在武术乡的狮队, 还要做上两只瓶状的“吉祥灯”在队前引路。

4. 瑞狮。

瑞狮, 俗称彩狮, 是定南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并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早以前, 定南就有舞狮庆丰收的习惯。明隆庆二年, 定南正式建县后, 舞狮更加盛行, 但造型和表演形式比较单调。后瑶前武秀才张赞香对瑞狮表演进行了改进, 他将狮队由原来的单狮改为双狮, 表演内容加入“四大引狮”, 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引狮配合表演, 增加了情趣。其三子张康承受粤东“文狮”的影响, 又对舞狮作了变异性的改进, 增加了许多打击乐器配合表演, 形成了该县特有的以群狮 (通常为八大狮、八小狮) 表演为主的“定南瑞狮”。定南瑞狮表演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进门狮”。“进门狮”的打法比较自由, 感情也很细腻:“瑞狮”来到门前, 主狮上前迎接, 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特定场景, “瑞狮”即兴起舞, 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 时而‘惊慌, 闪躲鞭炮, 阵逃不止;时而镇静, 试探、偷听、偷看鞭炮, 以“颈兰花、抢红、跳跃、开山字”等典型动作, 巧妙地融于狮舞中, 千姿百态、舞姿翩翩。二是“会狮”, 也称“鸳鸯狮”, 其表演形式亦十分有趣:客狮登门、主狮上前迎接, 宾主相会, 点头作揖施礼, 各以矮桩表演, 以示谦虚, 戏耍鞭炮时, 彼此谦让。然后双双进入大厅, 显得彬彬有礼, 格外亲切。三是“瑞狮吐珠”为最后一道表演, 瑞狮每到一处, 主带狮的打锣师傅就会高呼七言四句如意赞词一段。如瑞狮吐珠时呼“黄龙吐珠闪金光, 瑞狮吐珠赐吉祥;今日瑞狮来拜寿, 代代英豪状元郎”。“瑞狮”表演共分四套:“单引”、“双引”、“三大引”、“四大引”。“单引”是《西游记》中沙和尚引狮;“双引”是孙悟空、沙和尚引狮;“三大引”是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引狮;“四大引”即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唐僧引狮, 表现了三个徒弟跟随唐僧赴西天取经的路上, 互相戏耍、彼此逗乐的过程。瑞狮表演中“跳得轻松, 摆提自然, 起步生风, 蹲如木桩”等动作要求舞狮人员相当的功底。目前, 在不到20万人的定南县会耍狮子的客家人就有三、四万之多, 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瑞狮”表演团体。

5. 九狮拜象。

九狮拜象起源于明末清初,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上犹的营前、龙门、金盆以及与上犹交界的崇义县金坑等地。由一龙、九狮、一象、一麒麟, 另加牌灯、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九狮拜象”表演章法, 一般有“少狮戏龙”、“金龙参神戏水”、“迎神”、“辞神”、“狮龙相耍”、“群狮相戏”、“麒麟献珠”、“九狮拜象”等, 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狮子主要有红、黄、青、绿、白 (白狮子头上要加红布以表吉利) 等, 狮子面容则可分蚕面狮、猴面狮、猪头狮、狗头狮、牛头狮、猫头狮等。表演时, 锣鼓、唢呐、鞭炮齐响, 九头狮子摇头晃尾;动作粗犷古朴, 情调高昂, 滑稽诙谐。整个表演狮子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掬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

三、赣南客家舞狮文化特征分析

客家这一汉族民系形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并在赣、闽、粤交界山区逐渐发展壮大。赣南舞狮民俗文化形成于客家民众艰苦的创业岁月, 并且在其内部做一种扩散式的传播、传承和演变, 客家先民以其独特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舞狮是赣南客家农耕文化的产物, 舞狮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附着于农耕文化特点之一的血缘性宗法家族基础上的, 赣南舞狮主要由族或房来组织, 这是一个向本地其他宗族或其他房展示势力的大好时机, 人多就意味着势众, 这就是客家人的生存基本准则。赣南客家舞狮有跳“八仙桌”的动作, 而且技艺高超, 身体十分轻巧, 客家舞狮的这种变化, 应该说是中原文化融入了新的特定的地域文化的结晶, 与客家先民长期相邻的山都、木客一般都比汉民个头矮小, 身体显得轻巧, 攀爬伐木是木客的拿手劳动技巧。史书里对木客的形容是:“头面语言亦不全异人, 但脚爪如钩利, 高岩绝峰然后居之”[5]。随着客家人进住赣、闽、粤深山后, 与山都、木客长期生活混杂在一起, 并且完全打成一片, 山都、木客逐渐融入汉民的社会, 两者融合而产生了新的特定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 舞狮不仅深深地体现了赣南客家的历史脉络和渊源, 更与客家人的古风遗俗是分不开的, 因为它浓缩了客家社会的文化特征, 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表演, 而是作为客家人历史文化的载体被传承下来。赣南客家舞狮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又融合了客家地域的文化品质及民俗舞蹈文化精髓的个性色彩, 而且渗透着客家文化特质, 是传承客家文化的载体, 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礼乐志[M].中华书局, 2007.

[2]欧阳修.新唐书·礼乐志[M].中华书局, 1975.

[3]谭东辉, 金慧惠.对江西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 .

[4]谭东辉, 刘志民.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 .

浅析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 第10篇

1 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

舞龙舞狮运动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了探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优化对策,本文首先从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开课形式、师资队伍状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备状况几个方面入手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首先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舞龙舞狮课程是近些年才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课程,通过对目前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2001-2005 年,这个阶段可以归纳为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推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有20 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而且在这20 所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有18 所都是在“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活动启动以后开设的,由此可见,“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在高校舞龙舞狮运动推广普及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之后在2006年以后,陆续又有十多所高校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自此,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始进入了发展的提升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的凸显,相应的高校舞龙舞狮的规范化、统一化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提上了日程,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开始被重视与关注,所以说,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开设逐渐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

其次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课形式。现阶段,在已经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中,多数高校都是以课余代表队的形式、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选择了专选课或者是俱乐部形式来开展舞龙舞狮的教学与训练活动。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上述的几种开课形式中,体育选项课无疑是目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一种较为适宜和有效的开课形式。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将体育选修课作为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的课程教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新课改的要求的,而且根据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体育选项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可知,某一选项开设的时间多在1~1.5 年之间,在1~1.5 年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龙舞狮技术和技能,并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作为开课形式来开展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

第三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状况。任课教师作为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都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的,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从田径、球类或者是体操等其它专业出身的。在这些任课教师中,部分任课教师在大学阶段曾经学习过舞龙舞狮运动,还有部分任课教师是经过了短时间的舞龙舞狮运动专业培训之后就开始走上了舞龙舞狮教学岗位的,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任课教师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与舞龙舞狮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设在专业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多数任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上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现阶段专业师资的不足是影响舞龙舞狮运动在我国高校普及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教材是顺利高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这一点对于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来说也不例外。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教材使用情况却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多数高校在开展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都是自选教材,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使用的是学校的自编教材或者是无固定影像教材。这种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的情况,使得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不但会影响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到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最后是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的场地设备状况。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条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具有比较完善的舞龙舞狮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学场地的高校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少,多数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学场地都是不固定的。在教学器材方面,绝大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高校都已经配备了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舞龙舞狮器械,在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是利用其它物品来替代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舞龙舞狮教学的器械相对来说投入还是较少的,只需要有龙、狮以及音响设备就可以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了,所以多数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的高校都购置了专门的器械,而之所以场地不固定,一方面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场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领导对于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没有固定的教学和练习场地的现状实际上侧面反映了现阶段高校对舞龙舞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2 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

针对上文所分析地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开展现状,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地优化对策: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课程的重要价值,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条件。例如:加大课程的设置力度;加大对舞龙舞狮课程的物质投入,购置必要的器材、整修必要的场地、提供一定的比赛和交流经费等等,以此来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科学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舞龙舞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水平够高的舞龙舞狮师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定期的组织现任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来提高高校舞龙舞狮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来储备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教师,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聘请民间的舞龙舞狮老把式来学校传授经验进行指导,以此来逐渐提高本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第三,要注意规范和统一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确保高校舞龙舞狮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来说,是否具有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变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教材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要优化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及时组织和筹建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组,并同时组建专家小组进行教材汇编,以此来加强高校舞龙舞狮教材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教材,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等,以此来满足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教学对于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需求。

3 结语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高校应充分认识开展舞龙舞狮运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并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课程开设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场地和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找优化的对策与措施,以尽可能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为了促进舞龙舞狮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舞龙舞狮运动所具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就针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开课形式、师资队伍状况、教材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备状况几个方面入手对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然后又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高校舞龙舞狮课程中所存在的教材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地设施力度有待提升等问题,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希望对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课程的优化与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舞龙舞狮,高校,课程优化,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彭飞,刘静.影响我国高校舞龙舞狮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

[2]闫飞飞.山东省体育院系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

[3]王蔚蔚.河南省景区舞龙舞狮表演开展现状[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5.5.

上一篇:电力排放论文下一篇:剪切运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