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

2024-08-10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精选12篇)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 第1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能够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2]。

科学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既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循环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成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决策课题[3]。

综观国内学者在循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内在逻辑思路,没有很好地针对循环经济特定的内涵和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二是目前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建设模式和措施的研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很少;三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对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完善,而并没有应用指标体系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与实践应用操作尚有一段差距。鉴于此,本文首先重点考察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从中找到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重庆市为例,对其1997-201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系统评价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评估依据。

1 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3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粗放型经济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1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

第2种是“系统末端治理”经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已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第3种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在考察了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找到了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即从经济运行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这4个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4]: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经济系统输入端的现状;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资源利用的程度;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指标见表1所示。

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目标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即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方法,组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5]。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与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6]。

2.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通过考察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系统输入、输出终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笔者筛选出18个参评因子构成“树型结构”[7]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见表1所示。

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笔者采取层次分析法[9](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研究

3.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原始数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正向作用的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状况越好;二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负向作用的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考虑到各原始指标的量纲、级差及趋向不尽相同,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和同趋化处理。笔者采用极差正规化法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单位区间来。指标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Z+i j,Z-ij—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指标标准化值;

Xij—i类指标第j个具体指标的原始值;

max Xij,min Xij—i类指标第j个具体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需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循环发展的状况,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本文采用加法模型来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即

式中Zij—各单项指标(包括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值;

Wij,Wi—各单项指标和分类指标对应的权重;

Xi—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分类指数;

S—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

根据上述评价公式可知:Xi和S越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类水平和综合水平越高。

3.3 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结果

本研究所涉及的统计数据采集途径来源主要包括1998-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和重庆市农业局的调研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根据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等发布的年度统计公报整理而成。通过采集重庆市1997-2010年实际输出数据,并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到该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

一方面,纵观1997-2008年期间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指数最低点与最高点分别对应1997年(0.805 5)与2010年(0.866 5),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态势随时间序列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上升速度较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庆市转为直辖市以来,在经济快速与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但是从各分类指数的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来看,重庆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起伏不定的现象。例如,在构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4项分类指数中,除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基本呈逐年递增外,其他两项指数都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这说明,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不稳定,甚至有局部恶化的情况。

另一方面,从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数值构成来看,资源循环利用指数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市通过一系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推介(如推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生态种养模式和生态产业开发模式等),大大提高了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秸秆综合利用率等指标的值,从而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几年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增幅不大,其中畜禽粪便资源化水平较低,尽管重庆市已在部分地区启动了沼气工程,但大部分地区未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畜禽粪便,反映了畜牧业和大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未能有效对接。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实力提升较快,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GDP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重庆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支持“三农”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加上包括“森林重庆”、“宜居重庆”在内的“五个重庆”工程的大力推进,森林覆盖率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也应当看到近年来污染指数的提高和人均耕地的减少也制约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快速提升。此外,资源减量投入指数相对较小且波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化肥、农药和农膜的投入强度都在不断提高,从而压低了资源减量投入指数值造成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估。总体来看,各分项评价指数虽然出现了局部波动,但总体上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在不断提高。尽管如此,重庆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本文的评价结果为今后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点方向和诸多启示:

1)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这是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如果没有较高的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支撑,人们就不太可能有过多的精力去关注和实施农业资源的减量和循环利用。

2)采取综合措施,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导向。以投资倾斜等手段鼓励包括提高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科技拓展循环链和开发绿色新品种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态环保功能;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和农膜等产品的使用强度,可以构建适宜的经济激励机制,通过对农民种植绿肥和使用生物农药进行补贴,从而达到防止过度使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目的,引导农民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对有害于环境的产业、产品、经济活动征收产品税和污染税,同时认真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遏制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并通过土地复垦和整理等方式提高人均耕地水平[10]。

3)不断探索、推广和创新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根据我国各地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结合重庆三峡库区柑橘、生猪、沼气产业基础,建立循环农业成功模式—“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的目的。

4)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撑载体。采取重点区县和重点龙头企业整体推进的办法,把重点区县龙头企业作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支撑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参与,建立良好农业规范化生产基地,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特色产业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区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良好机制,帮助企业扩大优势,促进特色产业的出口。

摘要:基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等4方面共18项操作化指标。搜集相关数据,对重庆市1997-201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总体上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各分项评价指数则表现为局部波动的变化态势,说明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不够稳定,甚至存在局部恶化的情况。最后,提出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及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运行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Highfill J,McAsey M.An applic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to theeconomics of recycling[J].SIAM Review,2001,43(4):124-12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1-152.

[3]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7-40.

[4]马其芳.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8.

[5]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188.

[6]左铁镛.认识循环经济的五大误区[N].人民日报,2005-06-17(13).

[7]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22-25.

[8]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39-46.

[9]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119-141.

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第2篇

(1)人均销售额=商品销售额/商业职工人数人均销售额表示的是该商业经济生产部门的所有工作员工其中每个人对商品的平均销售额,这个指标是用来考核员工的指标,可以通过该指标表现出员工的完成任务情况。(2)人均毛利额=商品销售毛利额/商业职工人数这个指标是对现行指标体系的补充,以下的资金毛利率,费用毛利率也同样如此。(3)人均利税额=商品销售利税额/商业职工人数人均利税额对于商业来说表示的是支出的部分,而不是收入的资金,利税表示了商业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这部分资金应该属于商业劳动成果的部分。(4)资金销售率=商品销售额/资金占用额若把资金理解为流动资金(通常占资金总额的80%以上),则该指标是现行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5)资金毛利率=商品销售毛利额/资金占用额(6)资金利税率=商品销售利税额/资金占用额资金销售率、资金毛利率、资金利税率三个指标是从资金占用角度进行考核的。(7)费用毛利率=商品销售毛利额/费用额(8)费用利税率=商品销售利税额/费用额费用销售率、费用毛利率、费用利税率这三个商业经济效益指标表示的均是从费用支出角度进行考核的指标。虽然以上九项指标已经很成功地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但与现行的指标体系不同,其特点如下。

3.1能够切实反映社会主义商业经济效益的内涵第一方面,商业部门存在的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对物品进行生产制造,之后再进行商品交换,和人类的需求之间进行商品的流通,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对每个商品的购销额上,而我们指标体系中有资金销售率、费用销售率、人均销售率三项指标,能够更加明显的反映出商业经济效益。第二方面,进行商业经济活动的时候会发现它最大的特点是流动资金是一个巨大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商业经济自身的部分,所以要想提高商业经济效益,就要尽量减少流动资金的利用,或者在一定量的流动资金下能够超额完成任务,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在指标体系中有资金销售率、资金毛利率、资金利税率三项指标内均含有资金的流向,更明显地表示出了流动资金的利用率。第三方面,如果固定了其他因素,那么就要使投入费用资金的降低来实现盈利的增加。有三项指标均包含费用,费用销售率、费用毛利率、费用利税率,这三项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这一特点。

3.2能够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两个方面反映商业经济效益反应劳动耗费的是费用销售率、费用毛利率、费用利税率、人均销售率、人均毛利率、人均利税率这六项指标。资金销售率、资金毛利率、资金利税率三项指标是反应商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占用情况的。

3.3能够综合反映商业经济整体效益这些指标不仅是作为商业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同样是能够考核我国商业经济的经济效益指标。

4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由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要点所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的出台和落实使得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更加规范化和全面化,但是在实际构建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本文以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贫困县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贫困县的特点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由此可见,加快脱贫的速度是现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贫困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服务不到位、产业支撑能力不强、投资力度不够、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我国贫困县的收入比较低,民众生活水平不够高,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进而影响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国民事业的进步。

而领导干部作为贫困县发展的带头人,加强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提高其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于贫困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执行就能很好的达到促进和监管的作用,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使得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显得压力重重,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不够高,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责任,一人多职等现象,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存在模式化和形式化,进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应有价值的发挥。

另一方面,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具有针对性,实际操作能力低。例如,对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经济责任审计时,指标体系中缺少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扶贫资金落实和执行的专项审计内容,进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大大降低。

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的指标和规范不够明确,惩治条款不够明晰,当审计出相关的违法犯罪、不合规的行为时不能进行严格的惩治。例如,在对贫困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其存在随意占用扶贫资金、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时也没有明确的惩治规范,进而容易给违法者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

三、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不全面、相关的指标和规范不够明确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有价值的发挥,不利于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内容

健全、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时构建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所以要从“三观一化一廉”着手,三观即为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预算执行审计,具体审计领导干部所分配工作的执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财务收支审计,具体审计相关收入是否及时入账、上缴和不上缴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审计,具体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一化即使对被审计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和专项资金使用的审计,主要了解其经济职责;一廉即是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审计,审计其是否设有“小金库”等,从而了解其从政状况。

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质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鼓励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要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优化审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是构建好经济责任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又一重要方法,首先要做到事前调研和准备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点面结合,将重点审计项目和非重点审计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要完善相关的监管机制,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进行有机的结合,切实保证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总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贫困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确定、评价和考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本文愿意抛砖引玉,以期能够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重视,进而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与理财》. 2015(02).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4篇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同步。目前把研究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真正用于实践的不多, 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因考虑因素各异, 所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相互间有很大差别。但这些研究工作已经奠定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工作基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09年推出的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及之后的多国绿色城市指标体系, 以及美国加州绿色经济测度体系等, 虽然这些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评价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 但其已经涉及到碳排放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 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 一定程度上具有衡量和评价低碳经济的功能。

2010年, 中国社科院编制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报告中, 提出了一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1) 》提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等等。这些指标体系的提出和应用尝试, 促进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从理论向实践的发展。

目前, 国内外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体系上, 而没有关注指标选择的优劣分析。实际上, 选择适合一个区域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指标, 对构建一套科学和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低碳经济的涵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系统构架、评价步骤等方面入手, 就建立和应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逐项分析,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

低碳经济涵义

虽然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但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低碳经济概念。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 所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2003年, 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中, 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认为低碳经济是能提高资源生产力, 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产生较少的污染扩大生产量, 同时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 保证更好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经济体系。在这样的低碳经济中, 科学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该定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低碳经济的意义所在, 有助于后来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该定义体现了在人文尺度上发展经济, 反映了低碳经济的实质。

另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定义较好地反映了环境、能源、经济三者紧密相连这一特征。

还有学者认为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是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 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向富裕发展。二是低碳经济不应该排斥与高能耗、高排放相关的产业和产品, 而应该注重提高碳效率。三是搞低碳经济不一定会降低生活品质。四是发展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 这不是高成本, 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五是低碳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消费中。

综合各方的研究, 可以看出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 但其基本内涵相近。本文认为, 低碳经济的概念不仅要反映环境、能源、经济三者关系, 更要体现发展低碳经济源、经济联系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 它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 通过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观念, 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能耗、污染和废物排放, 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反映低碳经济的实质, 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使所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并可应用于指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

OECD在开发和应用环境指标体系时, 强调指标要简洁、易于理解, 具有动态特征, 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 同时要定性与定量结合。因此, 其设计原则可概括为:简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 并且要求指标可独立存在。另外, 为了能比较不同城市的数据, 还要求所收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 可将该体系构建原则概括为:客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灵敏的指标, 保证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其基本原则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另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 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3R原则。

综合各方在建立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可以看出, 为确保评价体系需要充分重视和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本文综合各方观点, 提出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宜遵循的几个原则如下。

(1) 科学性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与充分反映, 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操作性。

(2) 系统与层次性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含若干个环节, 具有层次多、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

(3) 全面与代表性原则。对于指标的选择, 不遗漏也不重复, 但也难以面面俱到, 核心是要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每个指标要具有代表性, 既是独立的, 又能合成整体形成评价系统。

(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的定性衡量较为容易, 但缺乏说服力;建立定量指标面临的难度和问题较多, 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 将可以避免单纯依靠某一方面所带来的缺陷。

(5) 动态与稳定性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但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6) 效率与效益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够将能源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系统构架

依据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评价体系应该由若干个层次构成。一般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构架。目标层是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目标, 即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准则层是目标层下建立的一个分目标, 是对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指标层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分, 是一组基础性指标。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构架来建立指标体系, 但其具体内涵却存在很大差异。

OECD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构架, 从环境压力指标、环境条件的直接和间接指标、社会响应指标三方面来衡量, 再将这3方面细分为50项具体指标。

拉丁美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首先对能源和CO2、土地利用和建筑、运输、废弃物、水、卫生和空气质量这8个方面进行评估, 接着将这8个方面做进一步细分, 分为31个独立的子目标 (包括了16个定量指标和15个定性指标) , 再对每一个子目标进行评价。

普华永道顾问公司在2009年构建了一套用于预测2020年到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指标分为低碳经济成就指标 (用于评估国家在本世纪为减少其经济的碳排放强度有多少进展) 和低碳经济挑战指标 (用于评估主要国家在减少碳排放强度上的“距离”) 两大类, 再对这两大类进行细分, 最终构成终极指标。

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为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由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经济、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构成;第三层指标层在准则层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 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另一些学者提出以低碳经济建设目标的层次性为指导, 建立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 (自然) 、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基础指标层中若干个指标的选取也是根据上一层六大类系统建立的。

还有一些学者依据低碳经济概念内涵, 提出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 (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碳交易与合作五方面) 和多个三级指标。

综合来看, 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系统层次构架是较为普遍的低碳经济指标构架体系。表1为某些学者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指标构建原则, 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这种体系结构层次清晰, 易于理解和应用。另外, 从实际内容看, 不同的学者, 由于其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以及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准则层和指标层上选用的指标差别很大。但从结果看, 这些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又都能够反映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评价步骤

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后可进行具体评价。一般步骤为:数据的选择、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

1.数据的选择

数据收集经常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获得或数据不准确。因为对于所收集的研究地区的数据, 可能并不是每个指标都有对应的相关数据值, 鉴于数据的局限性, 应进行一定的筛选, 除去部分数据不完整的相关指标或者无法获取数据的相关指标。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来源及量纲不同, 可能正向或者逆向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各指标成为可运算且单位统一的指标。通常采用正向化和无量纲化的方式来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出标准化指标值。例如采用倒数变换法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3.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看其对目标的贡献程度, 赋予相应的值。在整个评价体系中, 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用于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权重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 (AHP) 和德尔斐法 (Delphi) 。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层次分析法 (AHP) 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 数据缺乏, 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系统性评价。例如, 有学者在对某个县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 在指标较多, 数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选择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其基本步骤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通过该方法, 定量地计算出了各因素对总目标影响的权重。目前,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它能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 易于达到综合评价效果。

德尔斐法 (Delphi) 适用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 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判断力, 通过主观打分的方法, 实现预测的目的。例如, 有学者采用德尔斐法, 邀请了20位相关专家对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通过调查, 专家对指标进行多轮评价, 最后形成专家建议基本一致的权重数。德尔斐法集思广益, 加入了专家经验, 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也增加了体系的适应性, 但同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4.综合评价

利用结合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 计算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数, 再与评价等级标准进行比较, 判断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情况。通常, 对标准化值和权重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 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而用于比较的评价等级标准是由学者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 结合专家意见所建立。由于各学者建立的评价体系不同, 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等级的构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 有学者采用100分评分制, 各分值对应的评价等级为:90分以上,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优秀;80分~90分,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良好;60分~80分,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一般, 60分以下,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些学者则根据评价所得综合指数将低碳经济类型分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中碳经济、中高碳经济、高碳经济和超高碳经济六类。还有学者将评价所得综合指数处于 (100~80) 区间的定义为低碳经济;处于 (80~60) 区间的定义为中碳经济;处于 (60~0) 区间的定义为高碳经济。

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研究国内外现有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现, 这些体系都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 在各套指标体系中, 指标的提出虽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原理, 然而很多具体指标本身的含义和度量非常模糊, 如“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等指标, 难以客观衡量和评价;有的指标则过于细化, 不仅表现在指标涵盖的范围上, 还表现在某一项具体指标的实际应用上。总之, 现有的体系中, 指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同时也带来部分指标适用性小、数据来源不足、计算过于复杂等问题。

其次, 各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相同地区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同, 这说明一套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并不一定适用所有区域或国家, 而需要确定其适用范围。例如, 有学者利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山东六个省市进行了评价, 将得到的2008年的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 所对应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浙江。而另一学者用其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市都进行了评价, 将得到的2008年这六个省市的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 所对应的省市依次为:浙江、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两者都是综合分数越高, 低碳经济发展的越好。从两者排序可以发现, 两个指标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出入。

还有, 各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范围不同, 评价的难易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对各指标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实际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时, 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另外, 现如今也还缺乏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优劣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或工具, 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对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这些都是指标体系研究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论文 第5篇

一、引言

在全球性的“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作为资源短缺且工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欠发达省份,应尽快把发展低碳经济的思维模式运用到经济结构调整和运行中,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的改革。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实地调查和对江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结合江西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了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评估和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探索相对较晚,很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形成普遍认可的评价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任福兵从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建立了3个层次52项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或测量,该体系的实际 可 操 作 性 并 不 强。付 加 峰 等(2010)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出发,构建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权重确定有待推敲。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通过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特征、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及核心要素的探讨,构建了4个层面12项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但低碳政策指标存在着无法量化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学者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构建了以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利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对构建的江西低碳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三、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低碳经济文献和网络资料,结合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认为低碳经济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情况以及企业和人们产出消费方式等四大核心要素密切相关。其中: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基础和起点,技术水平是推动低碳化过程的源动力,资源生态状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已存的物质条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从根源上来说都受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和产出消费4个维度选取24个指标来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根据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是指设定的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为同向的,逆指标是指指标数值大小与低碳经济水平高低反向的。其次,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分社会经济情况、技术情况、资源生态情况、消费产出情况4个维度。再次,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等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因此,需要将所有指标标准化。本文选择了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10)在中国市场化指数里面的测算方法:

第一步:计算指标层各单项指标的得分公式。

为了使各单项指标可以同以往年份相比,从而反映低碳经济水平,对于基期以后年份的单项指标得分的计算,采取了如下公式(适用于正向指标):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i(t)-Vmin(t)/Vmax(t)-Vmin(t)×100

其中,下标(t)代表所计算的年份。

Vi(t)代表t期某个地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Vmin(t)代表基期所有地区第i个指标相对应的原始数据中最小的一个,而Vmax(t)代表的是最大的一个。

对于基期以后年份逆指标的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第i个指标t年得分=Vmax(t)-Vi(t)/Vmax(t)-Vmin(t)×100

第二步:按照权重计算准则层指标得分。

准则层指标得分=∑WiXi

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Xi为第i个指标第t年得分。

第三步:利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江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即把准则层的各指数相加就是综合得分。具体的指标层的性质和各自的权重见表1.

(二)指标权重的获得

本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获得采取的是层次分析法。具体各层的判断矩阵、检验以及得到的权重情况如表2-表6.

从表2一级指标B对目标层A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可知: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和产出消费水平的比重分别为18%、32%、18%和32%.

从表3二级指标B1i对一级指标B1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1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4二级指标B2i对一级指标B2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2对A的比重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R&D支出占GDP比重和万元GDP能耗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7%、7%、3%、4%、4%和7%;

从表5二级指标B3i对一级指标B3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3对A的比重可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人均能源占有量、自然保持区面积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4%、2%、2%、4%、4%和2%;

从表6二级指标B4i对一级指标B4的权重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结合B4对A的比重可知:非煤炭能源消费比、万元GDP能耗、人均生活用电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量在总目标中的比重分别是2%、5%、5%、5%、5%和10%.

四、江西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江西低碳经济的统计指标及分析

1.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情况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人均GDP从5829元上升至33569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从951.8亿元上升至8021.77亿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976亿元上升至5714.81亿元,并且是逐年上 升 的;工 业 化 率 从28.66%上升至46.6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城市化率从24.30%上升至47.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新增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从6595272万 元 上 升 至91264544.33万元,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2.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现状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2002-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上升至9.5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科学技术进步率从32.7%上升至40.8%,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每万人在校 大 学 生 数 量 从63.06人 上 升 至196.71人,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 排 放 达 标 率 从77.59%上 升 至95.0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R&D支出占GDP比重从0.51%上升至1.03%,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万元GDP能耗从1.21吨标准煤下降至0.796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下降的。

3.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资源生态水平情况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200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5.27平方米上升至15.89平方米,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耕地保有量从0.0492公顷上升至0.0639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森林覆盖率从59.5%上升至65.07%,同时是逐年 上 升 的;环 保 投 资 总 额 占GDP的 比 重 从0.76%上升至5.89%,大体上是逐年上升的;人均能源占有量从0.62吨标准煤 上升至1.71吨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自然保持区面积从72.5万公顷上升至123.0万公顷,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4.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分析

江西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现状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2002-2014年,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从29.68%波动中下降至25.04%;人均生活用电量从60.52千瓦时上升至3324.64千瓦时,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从0.4上升至0.8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从1.77波动至1.96;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从80.11千克标准煤上升至111.36千克标准煤,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3.33吨上升至7.53吨,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二)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分析

在上述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得分情况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2002-2014年,低碳经济的经济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1,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因素的得分从0上升至25,并且是逐年上升的;低碳经济的资 源 生 态 水平因 素 的 得 分 从0.120983上升至22,并且是逐年上升的;然而低碳经济的产出消费水平因 素 的 得 分 从25.23256下 降 至7.857665,并且是慢慢下降的。 至2014年,低 碳 经 济 的 得 分 从25.35354上升至75.85767,并且是逐年上升的。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统计指标分析方法从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4个层面构建了24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在分析指标体系、指标性质和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年份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资源生态水平、产出消费水平和低碳经济水平的综合得分并对其得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2002 -2014年江西低碳经济的综合得分来看,江西低碳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从4个因素的得分来看,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也在逐步上升,资源生态水平在不断优化,然而,产出消费水平却是消极的,但是这种消极作用的影响在不断削弱。

根据上述研究,江西省要实现高水平的低碳经济,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水平构建的6个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各项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江西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工业为多,所以江西要发展低碳经济,应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利用环鄱阳湖城市圈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二)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从技术水平构建的二级指标看,有5个正向指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逆指标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呈下降趋势,但正、逆指标的数值变化都不大,说明江西的低碳技术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考虑到技术水平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应加大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政府应与江西高校合作形成产-学-研的模式,鼓励高校调整学科专业以培养低碳专业人才,为专业人才提供低碳技术的研发基金。

(三)大力发展低碳农林业,减少碳排放和提高碳汇能力

资源生态水平设立的6个正向指标虽都呈逐年上升,但变化趋势不明显,说明江西省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不大,应加大发展低碳农林业。一是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从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或农民建立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并为其开拓绿色食品市场。二是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发展绿色农业,减少碳排放,形成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三是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碳汇林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碳汇能力。

(四)宣传并推广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从消费产出设立的6个二级指标看, 2个正指标即非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出发展趋势呈稳定状态,标志值变化不大,而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能源消耗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个逆指标呈明显上升趋势,另一逆指标即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因子呈先上升后略降的波动状态,这说明新能源在江西没有得到较快推广,并且低碳生产生活意识仍有待增强。同时,考虑到消费产出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江西应积极从各层面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通过教育宣传让企业与居民了解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从而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10.

[2]陈柳钦 . 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 [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1)。

[3]任福兵 ,吴青芳,郭强 .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

[4]付加锋 ,庄贵阳,高庆先 .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10,(8)。

[5]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动态,2011,(1)。

[7]谢传胜,徐欣,侯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8]陈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11)。

哈尔滨市工业经济预警指标体系 第6篇

建设哈尔滨市工业经济预警指标体系是用实证方法对全市工业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进行测定、分析和预测的有效方法。预警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选择对本市工业经济运行变动敏感、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用数学方法合成为一组景气指数(先行、一致、滞后),称为工业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其中的若干个先行指标合成的先行指数作为预警工业经济变动的信号,预测工业经济发展趋势,为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处理

景气指标的筛选。根据哈尔滨市统计月报数据发布情况和历史统计数据可能收集的情况,并考虑指标的经济意义,选取反映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财政、金融、外经外贸、居民收支、物价水平等方面的76个经济指标作为候选指标。

统计数据处理。数据的时间范围为2008年到2013年,并通过插补缺失数据、统一指标口径、平滑奇异点数值和季节调整等方式进行数据处理。本文使用的基于移动平均法的X-11季节调整方法可以及时反映经济的短期转折变化,用于提前3个月的工业经济预警。

确定景气分析指标

本文以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作为基准指标,综合使用时差相关分析等方法,在被选择指标超前或者滞后12期之内,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属性(先行、同步或滞后指标),最后再经过经济含义的检验。本文只研究用于工业经济运行预警作用的先行和同步指标。

先行指标的选择。以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在确定先行指标时根据敏感性、数据稳定可得等原则,选择先行指标的峰值至少领先基准指标2个月及以上,且至少有两次保持在最近的3次周期波动中连续先行。据此,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和K-L信息量法测算候选指标与基准指标的相关性,并对比周期波动状态,最终确定3个先行指标。

流通中的货币量。流通中的货币量(M0)即通货中的现金,是货币供应量中的一个层面。根据经济学理论,当货币供应过量时,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投资强劲,经济繁荣。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工业经济的先行指标。该指标领先基准指标2个月,相关系数为0.4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影响因素除了中央调整地方关系改革税制和增减转移支付外,城市化、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市场经济改革走向深入等因素都影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变动。财政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经济政策对工业的支持和经济环境对工业的利好。该指标领先基准指标4个月,相关系数为0.83。

工业用电量。电力是工业运行的血脉,电力需求变化也经常被看作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电力消耗,而在生产出产品后,形成的产值才计入核算中的工业增加值,两者间存在的时间差使工业用电量成为工业经济的先行指标。该指标领先基准指标4个月,相关系数为0.75。

同步指标的选择。同步指标在选择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与先行指标相同。最终确定4个同步指标。除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这一基准指标外,还包括: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与总产值是同步波动。该指标与基准指标同步,相关系数为0.83。

出口增速。哈尔滨市出口贸易中的主角是机电产品。出口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外部市场需求,与工业增长一致。该指标与基准指标同步,相关系数为0.49。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M1与我市工业经济同步变动。该指标与基准指标同步,相关系数为0.9。

计算合成指数

运用EVIEWS软件分别使用不同的剔除趋势因素方法和标准化变化率方法进行验算后,采用同比增长率和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合成哈尔滨市工业预警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

预警成果

先行指标与工业经济走势对比。选取2014年3月到2014年12月的先行指标与规上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速度对比(1月、2月无单独统计月报,下同)。结果显示对2014年6月、7月、9月、10月的预警结果与实际工业走势不符,其他相符。相符比例为60%。分析原因,由于哈尔滨市经济运行的季节性较强,政府管理部门在二、三季度对工业经济的积极政策因素较多,所以二、三季度工业经济能够实现比预警值更好的运行趋势。

同步指标与工业经济走势对比。选取2014年3月到2014年12月的同步指标与规上工业总产值的环比增长速度对比。结果显示对2014年7月、8月、9月、12月的预警结果与实际工业走势不符,其他相符。相符比例为60%。分析原因,除了哈尔滨市经济运行的季节性较强外,工业经济总量小,经济新常态下不确定性因素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预警指标体系的预警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先行指数、同步指数与真实经济状况之间60%相符。在工业经济新常态下发挥了一定的辅助前瞻决策作用。该指标系统还需要在政策因素、生产因素等方面增加相关指标。下一步将在此基础上对哈尔滨市工业经济景气分析与预警进行深入研究,紧跟哈尔滨市大数据发展步伐,使其逐步智能化,更加有效的预测哈尔滨市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发挥预警作用,并成为哈尔滨市经济调控的重要辅助决策工具之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7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早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真实和完整,并且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随着社会新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现代化制度的改革,又增加了法纪责任、绩效责任、经管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内容,其范畴与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与扩展。 由此,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

(一)财务责任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 。 反映财务责任的指标有很多。 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只能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本文选取了两个指标:(1)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主要评价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 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地记录了各项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有无虚报利润、骗取荣誉等问题。 并根据相关评价标准,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2)会计资料的合法性。 是指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通则 》和有关财务 、会计制度的规定 ;有无违纪违规的资金;违纪违规的资金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等。

(二)法纪责任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 。 法纪责任主要是指企业领导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主要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有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转移国家资产、挥霍浪费、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问题,并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作出定性结论。 法纪责任指标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1) 企业违纪违规行为。 企业违纪行为是指违反财经纪律或应当遵守而不遵守, 从而损害或侵占国家利益、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违纪行为包括:隐瞒、截留应当上缴的国家税金、利润或者是其他财务收支的行为; 挥霍浪费国家资产的行为; 挪用生产性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的行为; 将全民所有的财产转让给集体或者将预算内的资金划转为预算外资金的行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侵占财务的行为。 违规行为则是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 (2)个人经济问题。有无贪污、挪用公款;有无行贿受贿;有无财产来路不明;有无隐瞒境外资产;有无私分国家资产等。

(三)绩效责任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 。 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 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路子。 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大举措。 因此,我们在设计绩效指标时,一定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指标, 又要注重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指标;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评价;要注重绩效和公平的结合;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我国已有可作为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的法律依据。 为了有效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进行了规范,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绩效。 本文认为,可作为绩效责任指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总资产贡献率 。 指全部资产社会贡献率 ,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充分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税金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总计的算术平均值。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评价和考核企业资本扩张能力的核心指标,它是企业发展后劲的集中体现。 (3)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它反映1元股东资本赚取的净收益,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 权益净利率是分析体系的核心比率,它有很好的可比性,可以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 (4)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总资产在一年中周转的次数。 在销售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周转的次数越多,形成的利润越多,它可以反映总资产的盈利能力。 (5)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既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了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经营能力的核心指标, 是企业融资和用资水平的集中体现。 (6)利息保障倍数。 是指息税前利润为利息费用的倍数。 (7)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是指最近三年股东权益增长的速度,反映了企业最近三年股东权益的发展状况。 (8)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是指企业最近三年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反映企业最近三年的销售收入的发展状况。 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时, 应该用以上列出的八项指标同国家统计局所列的全国标准值进行计算比较, 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四)经管责任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 。 与绩效责任评价指标相比, 在设置经管责任评价指标的时候更多用到的是一些定性的非财务指标, 这里的非财务指标主要突出领导人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具体分为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发展策略与重大经济决策和产品市场占有能力、行业影响力四个内容来设置管理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五)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指标的设计 。 社会责任指标有很多,大多以评议指标为主,根据划分的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相关指标:(1)与员工相关的社会责任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存在强迫性劳动;工人在工作中的健康与安全性是否有保障;是否给工会组织提供自由权度;是否存在歧视;是否存在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限度上是否符合规定; 工资报酬是否符合规定。 (2)与同行相关的社会责任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 是否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且配合同行的工作;是否存在诋毁同行、损害同行利益的行为;有无以不正当手段与同行争揽业务。 (3)与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评价。 与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可以用环保投资比重、厂区绿化率和“三废”处理达标率来衡量。 计算公式如下:环保投资比重=环保投资额/投资总额;厂区绿化率=厂区绿化率/占地面积;“三废”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去除率+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3。

在对以上指标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应该参照相关文件资料:国有企业有关社会责任的政策、管理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薪资资料、员工培训资料;有关工会的文件;当地劳动监查及消防机关的检查报告; 事故调查统计资料; 投诉记录;产品生产过程记录。 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与劳工法规和环境法加以对比进行符合性稽核。 我们综合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设计进行概括,如表1所示。

这个指标体系是根据竞争性工商企业设计的, 对于第三产业、 垄断性企业和金融企业, 可以根据各自经营的特点,转换若干指标,以体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择

上文具体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相关指标的设计,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就需要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法就是按照各项评价指标符合评价标准的程度, 计算各项指标的评价分数, 然后综合计算评价总分, 用来综合评价的方法。 具体步骤为:(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2)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得出单项指标的评分;(3)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4)运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综合评价总分;(5)得出评价结论。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数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求数学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日益复杂。 复杂的事物是难以精确化的, 处理一个复杂的事物如果过分精确, 反而显得模糊,因而适当的模糊有时候却可以达到精确的目的。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许多学科如心理学、经济学等都迫切要求数学化、定量化,模糊数学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数学工具。 模糊数学虽然是研究和描述模糊性现象的数学工具,其本身是科学的,是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去研究和描述模糊性现象, 它是精确数学的延伸和推广, 它把数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从清晰现象扩大到模糊现象。

根据经济责任综合评价体系的特点, 本文选用了AHP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的方法。 理由如下:首先,作为评价,肯定包括一些主观的因素, 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会遇到模糊性的问题,很难用精确的数学将它量化处理,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能够将这个过程量化,从而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其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如何将非财务指标量化,是全面、科学反映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关键,而AHP分析法则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三,经过多年来各方面专家的研究和实践, 把模糊数学法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中有了很大的发展, 理论和实践的准备都相当充分。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指标的设计,我们列示出经济责任审计模糊综合评价的逻辑关系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一)S公司的背景资料 。 S公司位于江苏省某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拥有两条3 000吨级码头和自备铁路专用线, 距离沪宁高速仅二十分钟的车程,物流交通便利。 S公司于1958年由政府投资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公司领导人员的带领下,以化工为主业,并以其化工优势与高校合作,逐步涉及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等相关领域,现已发展为集科、工、贸、服务于一体的,跨地区、 跨行业的国家大型企业。 S公司注册资本为30 642.15万元,目前有职工4 0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 500多人,下辖全资子公司4个,控股公司10个,主营化工原料及产品制造销售、电力和蒸汽生产。 S公司的产品不断成为化工行业的风向标,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产品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畅销海内外,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 S公司凭借过硬的管理和良好的声誉,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该公司法人代表自上任以来,以战略的眼光谋求公司的发展,不仅注重公司的短期效益,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S公司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 。 根据上文构建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 邀请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相互重要性做两两比较,集合专家意见,采用AHP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

1.权重的确定。

(1)专家们按照AHP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根据每一层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选择合理的标度,通过因素间的两两比较,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一级评价体系:

(2)根据AHP分析法的步骤计算权重,如表2所示。

相关计算步骤如下:

1将矩阵中的元素按列做归一化处理:

2将处理后的矩阵按行分别相加得:

ωi=(0.3574 0.4472 2.2871 1.3657 0.5423)

3将行向量做归一化处理,得到单一标准下的各比较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4计算一致性比例C.R。λmax=5.0483;C.I=0.012;R.I=1.12。C.R=0.01<0.1,因此,判断结果可以接受。

判断矩阵A1—A5如表3—表7所示。 其中,表3、表4为阶数小于三的矩阵,总是具有完全满意的一致性,所以不需要一致性检验。 表5—表7计算步骤同判断矩阵A,此处省略。

2.经济责任的综合评价 。 选取本文所设置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指标, 根据S公司公布的20×1— 20×3年的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原始值,如下页表8所示。

每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好、良好、一般、较差和差五级。 我们邀请了某高校的十位专家,有些专家与S公司有过合作项目,对该公司比较了解,有些专家是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十位专家根据评价体系的指标值和对S公司的调研考察, 对领导人员五个方面经济责任的各个指标的具体评价等级如表9所示。

根据上文中得出的各个责任子系统的权重和十位专家对各个子系统指标的评价等级, 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子系统的评价矩阵。

(1)财务责任的评价矩阵。

(2)法纪责任的评价矩阵。

(3)绩效责任的评价矩阵。

(4)经管责任的评价矩阵。

(5)社会责任的评价矩阵。

我们根据AHP分析法把每个责任子系统进行综合,得到下列综合评价矩阵:

把AHP分析法矩阵转换为百分制:

评价:从上述AHP分析法中可以看出,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财务责任和法纪责任履行的比较好, 多数专家给出了良好的评价。 绩效成绩尚可,但其经管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太理想,企业领导人员要关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专家们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企业领导人员沟通, 以便于领导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强社会责任感。

透过指标看经济 第8篇

但统计指标成千上万,而且,很可能不同指标提供的信息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作出不同的解释。例如,同一年里,从GDP增长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与此同时,失业率上升,又发出了经济不够景气的信号。因此,我们在分析经济形势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一些关键性的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作出综合判断。

看总量指标

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的加速或减速,就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以及国际收支的增加或减少等方面集中反映出来,而衡量上述变化的主要指标就是GDP、失业 (就业)率、价格指数、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这4类指标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变量,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难以同时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被经济学界称之为“神秘的四角”。不管哪个国家,不管什么体制,分析经济形势都要用到这4类指标。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一是看GDP。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经济实力增强的重要体现。观察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GDP及其增长速度。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省及省以下称地区生产总值或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是世界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把GDP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反映经济变化的一面“镜子”,是制定和检验经济政策的一把“尺子”。和其他任何经济指标一样, 它不是全能的,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GDP衡量经济活动的尺度是市场价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等是不能计入的。一个保姆,在雇主家挣的钱要计算,而雇主的夫人干同样的活则不计算; GDP不能反映国民净福利,比如挖个坑花50元,再填平又花50元,表现为GDP增加100元,而国民实际福利增加为零;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和变化, 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会使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但GDP不会考虑相应的代价;GDP不能反映幸福程度,GDP核算的最终产品,有些往往与幸福无关。假如一个国家要更多地生产大炮,更少地生产黄油,显然不能增进人民幸福。假如人们一年到头忙于生产经营活动, 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那么,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尽管社会上对GDP褒贬不一,但目前还没有哪个经济指标能够取而代之,关键是要正确使用。

统计的精髓是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任何一个经济指标,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其某个时点的状况,很难对其是大还是小,是快还是慢,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等作出判断;只有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构建一个参照系,才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经济增长指标主要看纵横对比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来,中国的GDP就像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加速度成长。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中,1978年排在第10位;1995年进入第8位;2000年上升为第6位;2004年挺进到第4位;2007年已名列三甲,成了探花;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期间又逆势而上, 2010年达到40.1万亿元,超过了日本,跃升到世界第二位;2012年突破50万亿大关,达到51.9万亿元,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是看就业率(失业率)。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就业人员定义是:16周岁及以上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就业率就是就业人数与同口径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而经济活动人口是指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同口径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得出城镇登记失业率。

就业指标主要看就业是否充分,失业率是否较低。分析就业情况一定要看到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多大,可以说,当前中国排在第1位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7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做一个国际比较,现在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这7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为7.3亿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这7国的总人口还要多出2.07亿人;这7国的土地面积达到2144.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2.2倍。我国是以占世界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来为占世界29%的劳动年龄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可以说是天下最大、最难的一件事。

三是看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反映各类商品 (包括产品或服务项目) 价格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在判断经济形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一样,价格统计也分别进行生产和消费价格统计。生产价格统计主要从生产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消费价格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状况主要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指数反映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通常,居民消费价格全面持续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大体上有5种形态:第一,低度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4%以下,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所难免,对经济生活不会造成重大影响,相反,还有某些积极作用。第二,中度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4%~6%,中度通货膨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调节供需、分配的作用,但对经济生活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高度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6.1%~10%,高度通货膨胀会使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第四,过度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0%以上,过度通货膨胀不仅使经济生活混乱,还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混乱。第五,恶性通货膨胀,这不仅表现在通货膨胀率高,而且还有几个重要特征,经济低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出现挤兑风和抢购风,人们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

四看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由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结果。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国际收支表比较滞后,发布日期要晚约4个月的时间,在经济形势分析中最常用的就是外贸进出口指标。进口额、出口额和贸易顺(逆)差是用来观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规模的3个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状况,都能反映出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供需状况与内外发展的均衡状况。

看结构指标

经济运行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总量和结构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总量分析关系到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把握,影响着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结构分析关系到对经济运行内在结构的把握, 影响着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政策组合的选择,全面分析判断经济形势,不仅要进行总量分析,还要进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在于揭示国民经济内部各主体、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结构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和城乡结构尤为重要。

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其中即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提供的服务等。总供给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它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诸多平衡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供给结构由一、二、三次产业构成。从供给结构看,主要分析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与优化情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10%左右之后,二次产业的比重会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 三次产业比重将持续提高。

总需求还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内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经济增长是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共同增长决定的。供给能力的提高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要相对温和一些,导致经济短期波动的往往是一些需求性因素,很多国家都把调节社会需求作为日常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需求结构看,人们通常将投资、消费和出口形象地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驾马车”相互协调,整个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从城乡结构看,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用市人口和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反映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城镇人口以外的人口就是乡村人口。国际上一般将城镇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 30%~70%为中级阶段,70%以上为高级阶段,其中, 30%~70%是城镇化快速增长期,目前我国正处在这一时期。

看质量和效益指标

在反映质量和效益的统计指标中,要重点关注财政收入、企业利润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各项税收和非税收收入。利润总额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相抵后的全部利润。居民收入有城乡之分。城镇家庭总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 和。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农村家庭总收入指家庭成员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 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纯收入是农村家庭总收入扣除税费支出、家庭经营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赠送农村亲友支出。单位GDP能耗,则是指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

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非常重视对医院的管理, 因为医院的管理水平提高了, 就会给医院营造一个舒适, 温馨的环境, 医院的管理就会有序进行。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 是医院能够全面发展的最基础的环节。建立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

一、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内容

1.经营成本指标

在医院经营管理中, 医院的管理费用在总的费用中所占的比率是非常大的, 能够体现出医院的总体管理水平可以成为是负指标, 降低负指标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主要是将医院中的管理费用降低, 或者把任用的管理人员减少一部分,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主要的公式是医院管理费用除以支出的总额就等于医院管理费用占总费用比率。其中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过程当中, 医院所有员工的工资、补助和奖金, 津贴, 还有一些劳务费用等等, 这些收入在医院中所占的比重就是负指标, 就是医院人员经费应该占的医院总支出的比率。

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过程当中, 医院的经营, 就是指正指标, 就是医院中所耗费的成本, 然后再看看医院所获得的利益应该有多大, 这就是医院总的成本费用的利润率。同时医院的总成本费用利润率对医院的利润整体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有一个公式表达出来, 主要是医院期内的利润除以医院期内的总成本的费用, 然后再乘以百分之百, 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医院总的成本费用的利润率。

在医院中, 要对医院的一些材料使用的成本费用进行系统的计算, 我们要从医院中的卫生材料使用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公式是医院卫生材料的所有支出除以医院的业务得到收入, 然后就是医院所有卫生材料使用的费用。

在医院中, 我们不能缺少了对医院药品的管理, 为了使病人能够减少一些经济负担, 就要对医院出售的所有药品的费用进行统一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 要针对不同药品的药效, 然后规定国家统一的药价, 医院要对病人负责, 不能出现看病难的情况, 否则使病人在治病的时候, 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在医院中药品有一定的限额指标, 主要是医院出售的药品的收入在医院业务中占一定的比例, 并且医院的检查收入在医院业务收入中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主要是指其限制指标。

2.医院经济效益指标

在医院中有个固定的资产收入的指标, 也就是正指标, 主要是医院中固定的一些收入, 这些固定收入能够产生出一些价值, 能够有利于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价值, 同时可以带动医院发展,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 可以用这个公式进行表达, 主要是医院中的业务的收入除以在医院中占用的固定资产的净值就是医院总的固定资产的业务收入。

3.医院发展能力的指标

在医院中建立健全的医院发展的能力指标, 主要就是对医院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并且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进行系统的规划。做好规划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同时能够把握好医院的未来发展方向。

4.医院的运营效率的指标

在医院中, 应该怎样利用好医院中的资产, 资产利用的水平如何, 就要努力的对医院的资金进行核算, 要将医院的成本支出控制好, 同时, 在医院中, 每个职工的工作量都是与工资挂钩的,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 医院的所有职工的工作量对医院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能够提高医院的经济收入, 同时不能忽视医院的管理过程, 只有医院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 才能使医院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医院中, 医院的运营效率指标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清楚, 主要是来医院就诊的人数加上全年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在医院住院的天数乘以三, 然后再除去一年中平均在医院工作中在职的人工的数量。

5.医院中病人所需要的费用的指标

在医院中, 对于那些住院的病人, 医院要对病人的病床使用率进行收费, 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用公式表达, 主要是用医院中占用的病床的天数除以实际的开放总病床的天数然后再乘以百分之百, 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医院病人病床的使用率。

二、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主要特点

1.规范和科学性

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过程中, 其中医院的每一个指标的建立都要有规范的合理的, 科学的完整的体系。每个指标都有其蕴含的意义,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操作性很强

医院中每个指标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的时候, 主要是要进行简单的应用, 同时还要进行收集一些数据, 在进行评价的时候, 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操作性是非常强的。

3.具有灵活性

医院中的每个指标的值在医院中都是处于波动状态的, 有其一定的灵活性。

4.有很强的独立性

医院中每个指标的意义都是不相同的, 所体现出来的含义具有一定的价值, 每个指标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

三、总结

为了使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够顺利的进行, 就要完善操作方法, 并且要根据医院的总体和现状进行有效的评价。评价的时候要做到科学, 并且非常规范, 要在实际的工作中, 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分析、研究。在医院经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前提下, 要对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完善, 并且控制好医院所需要的成本费用, 同时还要对医院的未来前景有个系统的规划, 并且能够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卞正鹏.医院经济活动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6, 12 (8) :476~478.

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质量控制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战略目标, 其中明确要求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通过 “经济责任审计 ”等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于落实十八大精神,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推进权力运行的阳光化和法制化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修正案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法律依据。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审计内容、 审计实施和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审计规定。 因此,在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有一定的理论与制度基础,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本文在分析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因素,设计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政策建议。

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审计内容 :全面性和复杂性

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等这些集中于某一个方面的审计项目相比,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呈现出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从这些审计内容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人在“预算(财政财务收支)———筹资(政府债务)———投资(政府投资项目)———资产运营(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对下属单位或部门的监管)” 这一完整经济活动链条上所承担责任的全面审计; 既保证审计合法性、真实性,又强调效益性;既考察领导人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又考察领导人的领导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的这些特点, 决定其在审计方法和程序上也有一定特殊性。

(二)审计组织程序和方法:受托性和探索性

受托性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的最突出特点。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是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受托人,其必须是在得到上一级经济责任审计领导机关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后,才予以实施的一项审计工作。 《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高领导机构。 联席会议由纪检、组织、审计、 监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也是受托人,其受上级或本级党委组织部门的委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草案,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审定后,再交由审计机关进行实施。 以上分析表明,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体现为双重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下图表示。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复杂的审计组织程序,决定其审计方法必须有特殊的针对性。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会使用到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还可能使用大量的非财务会计信息;在审计具体方法上,不仅有档案分析,还可能会使用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但目前尚没有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细则, 各地区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了一些细则,但总的来说,尚没形成一些经典的审计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

(三 )审计评价与结果应用 :专一性和缺乏审计质量的 评价

《规定 》指出 ,应当以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下获得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对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行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主要用于组织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 体现审计结果应用的专一性。经济责任审计会花费大量成本,如果审计结果仅用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 那么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本效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将审计结果用于改进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方面的机制。

目前各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的做法不一致, 有的地方透明度较高,而有的地方则较差。 缺乏客观的、可操作性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既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 )关键原因 :能否编制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 方案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编制的从下达审计通知书到出具审计报告过程中的工作计划和步骤。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保障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经济责任存在审计内容较复杂,审计方法还不完善等特点,因此,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有一定难度,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既要保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又要保证实施方案的质量。

编制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 首先必须进行有效的审前调查,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组织结构、领导分工、领导人本身情况做初步了解。 在这些基础上,评估审计风险,把握审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编制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包括审计内容、范围和重点。

(二 )直接原因 :审计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审计实 施程序和方法

是否严格遵循审计实施程序和采用适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方法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直接因素。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不仅在于评价党政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还要评价党政领导的领导责任。 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实施程序和审计方法有别于其他国家审计项目。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 审计各环节的工作要做到规范,有据可查。 重点是要保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更换审计人员时,要有严格的原因调查,要做到手续齐全。 要在观察、寻问、函证、抽样调查、分析性复核这些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方法,这些方法要切实可行、有效,不走过场。

(三 )重要原因 :是否存在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舆 论与制度环境

审计工作的灵魂是审计独立性, 但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来说,仅仅做到审计人员独立还是不够的,要设计相应对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的监督机制。 由于对审计人员的现场监督可能比较困难, 因此事后通过对审计报告进行监督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即通过事后的监督,形成对审计组和审计人员的约束, 从而保证审计组在事前确定正确、合理和有效的审计方案,实施严格、规范的审计程序,采用有效的审计方法,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其中新闻媒体 的舆论监督是 一种重要监督 方式 ,但这必须是建立在审计结果公开的基础上。 因此建设好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 是保障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重要原因。

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就从这三个大的方面来设计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8号)的要求,设计相关二级指标体系。 具体如表1所示。

在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在征求国家审计机关专家、高校审计学专业教授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计算了相应的权重,如下页表2所示。

为了检验表2中各判断矩阵是否科学,还必须进行一致性检验。 具体检验过程为: 计算CR=[(λmax-n)÷(n-1)]÷RI,当CR<0.1时 ,表明通过一致性检验 ,计算的权重是有效性的;当CR>0.1时,表明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重新生成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其中 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为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经查表,三阶矩阵的RI为0.52。 经计算“一级指标判断矩阵”的 λmax为3.06,最后计算的CR=0.06;“审计实施方案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的 λmax为3.04,CR= 0.04;“审计实施过程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的 λmax为3.01,CR=0.01; “ 审计报告质量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 的 λmax为3.03,CR=0.03。 这些计算结果表明,表2中所有判断矩阵及权重均是科学有效的。

最后, 我们根据表1和表2整理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如表3所示。

五、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建议

(一)保证有足够的审计时间

在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内,有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成正比的假说,即审计收费越多,则审计质量越高。 审计收费与审计人员所花费的时间成正比。 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内,这个假说也是成立的,但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任务,不存在审计收费的激励,因此,只有从审计时间上提高审计质量,即要根据被审计对象任期的长短、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以及结合以前类似审计来确定完成审计至少需要的时间。 要保证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上所花费的时间,通过审计时间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另一方面,党委组织部门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审计机关从事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时间,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提高审计人员获取高质量审计证据的技术

经济责任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报告、 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最重要依据,能否取得高质量的审计证据,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 要提高审计人员获取高质量审计证据的技术,具体注意以下几点:从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审计证据的质量更高, 单位内控健全情况下获得的审计证据比内控缺失情况下获得的审计证据更有效,直接获得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财务会计档案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值得信赖, 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能够相互印证时的质量更高。

(三)加强对非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传统做法是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来反映领导人的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部门或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通过直接观察或采集领导人的个人信息,可能比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中获得相关证据更直接和有效。 因为,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只是领导人领导本单位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间接反映,领导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任职期限、年龄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其所从事的活动。 因此收集并分析这些非财务信息,结合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价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效率。

六、结语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 第11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内涵;构建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0-1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最根本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以往我国农业粗犷的经济发展,给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经济的增长潜能已被逼到了极限,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甚至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出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它不仅能有效缓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之间产生的矛盾,还能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決。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极为复杂,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了一个维度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2.1 农户层面

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除了注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应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量以可再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使循环尽量闭合。

2.2 生态农业园区层面

模仿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建立,使自然资源充分循环使用和共享。生态园主要包括牧业、渔业、林业等,并扩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将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以及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共同协作,形成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2.3 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鼓励生态农业产品的优先入市和采购,培养百姓的绿色采购意识,营造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

3 技术层

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制度层

4.1 政府的引导

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

4.2 市场的调节

在市场建立排污权,并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进行限定,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对排放超标者给予处罚,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

4.3 公众的参与

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公众的参与,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决策与可持续理念的宣传中。公众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操作性与影响力,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

该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增加农业生产量,使农业生态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动态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57-61.

[4]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C].//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21-125.

[5] 芦运莉.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 陈奇榕,翁伯琦.建立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C].//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497-502.

经济指标体系农业经济 第12篇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只有在会计监督下, 保证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 才可能按照真正的情况进行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同时, 会计核算的数据又能够给会计监督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基础, 促进会计监督合理有效开展。

2 会计监督具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 通过会计监督, 可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使之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组织经济活动, 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超越法律的红线。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合理性的监督, 是通过会计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对于公司的战略和风险给出一个比较专业的判断, 合理组织公司的营业活动。在经济管理中, 通过会计监督给予正确的企业方针助一臂之力, 推动措施的有效执行, 达到预期的规划目标。

3 会计监督具有双重性

这里所指的会计监督是企业的内部监督, 主体为企业的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直接地进入经济活动中, 进行核算反映、控制和监督, 因而他既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又是监督者。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者的双重性和艰巨性。

4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4.1 会计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

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内部会计机构既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又是经济活动的监督者, 其存在和发展依赖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只有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内部的会计机构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这种双重身份就决定了内部的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而且会计证书和职称的评定也受制于多个组织, 会计人员的职称考试与认定由财政部、人力资源部两家分管, 前者负责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 后者负责职称英语及计算机能力考试, 通过了两家组织的考试后才可以获得参与相应职称的评任资格, 而是否被认定为初级、中级或高级会计技术职称, 还得由所在单位决定。如此牵制就使得会计从业人员难以具有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同样也不具有很好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现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正当竞争, 使得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以获得更多的业务为自己获得利益为追求。这样就不免对于客户有很大的依赖性,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完全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审计等监督, 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客服和许多潜在的客服, 在这种情况之下, 许多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工作是, 对于一般性的小问题, 往往都是得过且过,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可能地做到既不被财政等部门发现, 又能够维护好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下, 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也很大深度上没有起到应该达到的效果。

4.2 会计监督体系职能重叠、缺乏配合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有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的相关机构, 从表面上看监督的人群很大, 对于会计监督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 这些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体系。都是各自解决自己的事情, 内部的会计部门只是对于自己的分内事情进行监督, 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没有密切的联系, 企业内部的会计部门只是简单地给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会计凭证等一些基本的会计账目。而没有形成密切的统一战线, 对企业的经营行为给予高度一致的监督。国家监督和其他的监督方式也没有很好的配合, 国家财政部、审计署、税法机构等相关部门也没有和内部会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统一的监督方式, 缺乏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 必然使得政府监督没有理想中的效果, 虽然, 相对于其他的几种会计监督方式, 政府监督具有更高的独立性, 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公正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监督。但是, 政府的监督是在宏观角度上的监督, 缺乏相对而言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内部会计部门微观层面的支持, 宏观监督和微观不能很好地结合, 即使政府有意愿做好企业的监督, 也只是心有余力而不足。

5 会计监督弱化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会计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监督, 具有综合性、全面性、连续性和及时性;会计监督的依据是特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目前社会上, 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 违规违纪, 弄虚作假,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严重影响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 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 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部分单位将两者等同, 以致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 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只是决策凭“长官意志”, 执行“顺其自然”, 事后“审计算账”。再者, 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 因此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 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成本管理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内部按照自己的管理标准对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成本管理会计监督包括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三个部分。即, 经授权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在制定预算和计划前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相关的信息, 并运用科学的预测手段, 制定备选方案, 供当局选择;在预算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通过连续不断的信息反馈, 及时发现执行中与原定目标 (或标准) 的偏差, 立即向管理当局反映, 并提出建议;在预算和计划完成后,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根据各种核算资料, 分析预算和计划的执行情况, 进行评价和总结, 发现存在的问题, 确定相应的经济责任, 并向管理当局提出改进意见。

6 监督弱化原因分析

6.1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益是考核企业的首选目标。上级领导对下级干部的考核, 一般都只看报表数字, 这就必然导致一部分领导的个人主义、名利得失和小团体主义思想的发生。受利益驱动, 使得作为反映经济主体活动的会计核算失去监督, 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6.2 监督脱节致使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及时纠正

会计监督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外, 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一个单位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单位会计人员看得见而管不着, 或从自己利益考虑不想去管, 财政和审计部门则管得着而看不到。再从监督管理环节上看, 我国的会计监督一般注重事后监督, 忽视事前事中监督, 因而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

7 结语

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是财政部门只管政策制度建设和会计业务工作, 不管组织人事, 这就给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会计人员基本上都受聘于企业经营者或从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他们的提拔晋升听命于部门领导, 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依赖于本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实务中, 遇到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 或单位领导违反财经纪律时, 会计人员如果以国家利益为重, 坚持原则, 照章办事, 往往会形成“顶得住的站不住, 站得住的顶不住”的不良后果。这种两难选择的焦点在于角色错位。监督者是被领导者, 被监督者是领导者。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监督弱化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文献

[1]陈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2]胡天义.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J].青年记者, 2006, 16.

上一篇:民生新闻的休闲化下一篇:绿色营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