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2024-07-25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精选7篇)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1篇

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徐州非常重要的文化景点, 对徐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及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与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相关的作家文学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古代的诗人、作家留下的与汉文化旅游景点相关的诗文作品;第二部分为徐州当代诗人、作家对于汉文化旅游景区的讴歌与赞美。早在汉朝, 与部分景点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优秀的文学作品, 如《大风歌》等, 自唐代之后, 就有大量诗人吟咏汉文化旅游景区相关景点的诗文材料。民国之后, 非常丰富, 相关诗文共计40篇, 现当代诗文初步统计有52篇。古代诗文为游客酝酿出原始的汉文化旅游景区的气息, 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具有浓厚楚风汉韵的汉文化景观;现当代诗文则从不同的视野为游客展现现代文人墨客眼中的汉文化景象, 表现出现当代作家对于汉文化景观及汉代历史文化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 所流露出的情感更是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民间文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对联两大类, 其中的民间传说主要分布在与刘邦相关的沛县、丰县及众多与项羽、张良、范增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文学作品表现了普通民众对于汉文化旅游景观的底层审美。

与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相比, 其资源整合现状稍显不足, 深度开发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学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其作为徐州旅游的城市名片的作用, 尤显重要。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文学资源开发原则

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文化景区旅游导视系统进行设计, 不仅能使徐州旅游导视形象的设计更健全, 而且能形成文化导视系统设计的优良传统, 更容易得到继承和发扬, 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对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文学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守可持续发展、“保护—继承—发展—创新”、多样化、为消费者服务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般而言, 景区类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例如汉文化景区中包含的沛县汉城、戏马台、楚王陵等, 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要站在保证开发活动能给文学资源所在地即徐州本地的经济和文化都能带来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促进汉文化旅游景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角度上进行资源开发。

2.“保护—继承—发展—创新”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关于开发汉文化文学资源的问题上, 它的内涵是:在保护汉文化的基础上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让汉文化与时俱进。

3. 多样化原则

如今汉文化旅游景区存在许多单一性问题, 包括产品单一、形象单一、特色单一、方式单一等。以楚王陵景区为例, 首先, 楚王陵景区除了普遍旅游景区存在的邮票、纪念品等, 没有可以表现出自己特色的商品;其次, 楚王陵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 很多人误认为墓主是西楚霸王项羽。因此, 我们要树立更好的旅游形象, 徐州汉文化并非只有刘邦项羽;再次, 徐州的汉文化景区大多属于观赏类, 这样单一的旅游景点会产生审美疲劳;最后, 只用一种方式呈现汉文化让丰富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 无论是汉文化的表现方式还是宣传方式都应该多变, 这样对开发有利。

4. 为消费者服务原则

维持好秩序、保护好顾客的财产及人身安全是所有旅游景区的首位问题, 再者, 设施一定要齐全, 服务一定要到位, 消费者是汉文化最有力最广泛的宣传方式, 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才能走出去。当然, 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汉文化, 自然少不了合理、完善、有特色的高品质的解说系统, 解说系统为消费者服务周到, 也是一种无形的宣传, 更能让消费者在汉文化中达到精神享受的境界。

5.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原则

对景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最终目的是打造景区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以“楚风汉韵”为文化旅游名片的徐州, 更要树立对外的文化品牌形象, 提高知名度, 扩大消费者市场。用浓厚的文化氛围, 缓解旅游的疲劳, 走品牌之路。大众化, 面向全体消费者, 高雅化, 提高审美水平, 这样可以避免文学资源的低俗化、恶劣化, 整体提升汉文化景区及其文学资源的欣赏水平。

三、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文学资源开发策略

在制定徐州汉文化旅游景区文学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时, 要将景区设施、宣传方式、商品产业和娱乐项目都与文学资源相结合起来, 这是专属于徐州汉文化的方案。

1. 景区设施与文学资源相结合

第一, 完善景区的修缮, 设施齐全, 设备完好, 注重文学资源的渗入, 如墙壁上的涂鸦可以是与景区相关的诗词歌赋, 也可以是人物画像、故事传说等。这样无形中就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不乏修饰的美观作用。

第二, 塑造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新景观, 在市中心或者旅游景区建设专属两汉风格的建筑物, 树立徐州两汉文化的旅游标志, 推出文化旅游城市的品牌。

第三, 在机场、高铁站、火车站等人流量较多的地方, 适当做一些文字、图像、视频等设立点, 让所有到达徐州的行路人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汉文化氛围。

第四, 景区可以换多种经营模式, 让游客亲自体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 一周可以有一两个限制日, 限制人数或者提前预约, 让每一位到来的游客都可以穿上美丽的汉服, 欣赏汉代的艺术魅力, 深入汉代文学的探究。

2. 宣传方式与文学资源相结合

广告的宣传一定要有力到位, 宣传的方式更要多样化、广泛化, 除了可以将汉文化呈现在书籍上外, 也可以将它们搬上荧幕, 发展影视、戏曲和话剧等。例如, 有关刘邦项羽的神话故事非常多, 将之作为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题材, 引起“两汉潮流”, 打响两汉文化的招牌;戏曲方面, 徐州特有的梆子戏、柳琴戏、琴书和大鼓, 若与两汉文化融合, 则妙不可言。据说新开发的仿汉乐舞极具吸引力, 这是宣传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 徐州还有很多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习俗, 如庙会、伏羊节、国际汉文化节等。标志性活动被称为城市品牌传播最普遍的路径之一。目前徐州重要的城市标志性节庆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徐州云龙山庙会、徐州泰山庙会、徐州彭祖庙会、徐州伏羊节、徐州彭祖国际文化节、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庙会和伏羊节可以用传统的方式, 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档次, 丰富文化内涵, 承载“楚风汉韵”的城市品牌。文化节具备展示和发展“徐州楚汉文化品牌”的平台, 其关键是要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增添节庆事件的内涵、衔接国家级的文化庆典活动, 扩大文化节庆活动的文化张力和经济吸引力。

最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技术愈发普遍, 所以我们要利用网络的影响力, 全方位无死角地做好宣传, 提高关注度。

3. 商品产业与文学资源相结合

徐州的餐饮文化一直都处于发展的前列, 如与两汉文化有关的鼋汁狗肉一直是徐州特产, 还有宴席上常见的“霸王别姬”等, 饮食产业上可以继续推出一些与两汉文化有关的新菜式, 双赢前景非常令人看好。

另外, 像剪纸、面人、彩灯、泥玩具、糖人、纸扎、印花蓝布、草编、等徐州的民间艺术都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上陶、玉雕、皮毛兽、仿古铜器、字画和文房四宝等各种旅游工艺的种类也非常多, 将这些流传趋势日渐微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两汉文化融合在一起继承下来, 打出专属于徐州楚风汉韵的商品产业城, 不仅是开发两汉文化的资源, 丰富两汉旅游的内涵, 拉动两汉文化的旅游业, 更是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宝贵艺术。

4. 娱乐项目与文学资源相结合

旅游景区的开发, 如果缺少娱乐项目的设置, 无疑是不够人性化, 而且缺少市场营销性的。虽然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上, 我们要走高内涵高质量的文化之路, 但是要接地气、跟群众,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资源。所以可以建立一些娱乐设施, 如可以供游客玩耍或者参观的人物玩偶, 虞姬、解忧公主等形象也可以, 还可以设计让游客参与的情景剧表演形式类的游戏, 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深深感受到两汉文化的熏陶。

六千多年的文明为徐州留下大量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尤以两汉文化遗存最丰富, 她那光彩夺目的汉代文化, 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在如今文化旅游的时代下, 以两汉文化的魅力, 一定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和发展。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两汉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中, 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闪耀更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仇琛.文化景区旅游形象导视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以徐州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2014 (5) :169.

[2]赵岩.城市历史地段的景观规划探讨———以淮安榷关景区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22 (6) :114.

[3]黄益军.略论旅游景区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常熟尚湖风景区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 21 (3) :84~85.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2篇

3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学术研究建构

辽宁省关于东北古代文学名士的馆藏资源十分丰富,建构这一学术研究系统亟待提上日程。研究主要可分为4大类:典籍校注丛书、资料汇编丛书、学术专著丛书、名人传记丛书。资料汇编丛书通过搜集整理各名士生平、仕宦经历、著述情况、后人评介等方面资料来完成。名人传记丛书是在典籍校注丛书和资料汇编丛书完成后的基础上,对文学名士的生平经历及著述作品及其熟悉的情况下方能完成。而学术研究可从文学家族研究和作家群体研究两方面入手:

①元代辽阳耶律家族:元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耶律楚材被《元诗选》编纂者顾嗣立誉为“雄篇秀句散落人间,为一代词臣倡始”。次子耶律铸、三子耶律季天、孙耶律希亮都是诗人。

②元代朝阳姚氏家族:辽代西柳城(今朝阳地区)姚渊、姚枢、姚燧三代。姚枢任许州录事判官迁河南许州(今许昌),至元二年回辽阳行省任辽东按察使、东平宣抚史。其子姚燧是著名散文家和散曲作家。

③明代义县冯氏家族:明代中叶冯裕,其子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其孙冯瑗。冯裕曾受教于辽东大儒贺钦,冯惟敏更是杂剧散曲大家。

④清代沈阳缪氏家族:清代东北科举家族缪氏的代表人物缪公恩是嘉庆道光年间东北诗坛盟主和泰斗。族人中幼弟缪德喜中进士,缪公恩的五世嫡孙缪延祺进士及第,缪氏第三个考中进士的是缪公恩的嫡曾孙缪润黻。

⑤清代铁岭高氏家族:高其倬、高其位、高其倬继室蔡婉、高其佩、高鹗。

⑥清代锦州金氏家族:金科豫、金朝觐兄弟。

⑦辽东三老研究:康乾盛世时期辽东涌现的三位诗人李锴、戴亨、陈景元。

⑧辽东三才子研究:房毓琛、刘春烺、荣文达。

⑨沈阳三才子研究:韩小窗、喜晓峰、缪润紱。

⑩其他相关研究:贺钦、王尔烈、常纪、多隆阿、魏燮均等。

文学家族研究和文士群体研究是东北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和细化研究,揭示东北文学发展的内部必然联系,给人以明晰的地方文学发展史的印象。东北古代名士的.后续研究空间极大,有必要让这些在当时曾经影响东北文化的历史名人活起来,有血有肉,影响和鼓舞当代东北人的志气和信心。

4 东北古代文学名士文化产业建设构想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3篇

【摘要】本文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高密旅游热及旅游开发热潮为背景,从隐性资源显性化的视角分析“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从主体价值意向性动力、原真性动力、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四个方面审视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化转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为高密及其他潜在文学旅游资源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莫言;原真性

一、引言

随着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各地掀起“读莫言作品,游莫言故乡”的热潮,默默无闻的高密涌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旅游者,甚至入选 “2012年度山东省旅游系统十大新闻”。高密县也抓住这股“莫言热”,拟大力开发“莫言”文学旅游资源,专家面对高密发展旅游的热情,也从规划、开发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名家名作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度、美誉度、联想度极高的文化品牌形象,如同沈从文之于凤凰古城,鲁迅之于绍兴,现在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也概莫能外,但同时,文学旅游开发有其内在规律,面对莫言获奖所形成的旅游热潮,有必要冷静思考其开发的可行性问题。

本文从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视角,对文学旅游开发所需具备的基本动力进行探究,评价高密 “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为高密及其他类似文学旅游资源潜在目的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文学旅游的相关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1.文学旅游相关概念

国外学者认为文学旅游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与作家故居、作品情节或故事发生地以及情感价值、怀旧、象征等有关[1]。国内学者也定义过文学旅游,即利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展现作家曾经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或再现文学作品中用语言创造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使旅游者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物质、文化享受的活动[2]。

2.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文学旅游研究的深入,其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渗透了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空间研究等方面。另外,国内外学者都比较重视文学旅游体验、原真性等议题的研究,而对特定文学作品及案例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较少[3]。有关文学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者从直接关联对象的角度,将其分为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文学旅游资源和与作家直接联系的文学旅游资源[4]。也有学者结合资源结构,将其分为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抽象文学旅游资源和以作家故居 、纪念馆及相关文学场景为主的具象文学旅游资源[5]。

旅游者往往会被经典的文学作品所触动,渴望到背景地寻找故事人物的踪影,亲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因对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游访作家故乡。文学旅游其实质就是旅游者由对抽象文学形象世界的感知转而过渡到对具象文学旅游资源体验的过程,这就使得目的地诸多文学旅游资源如作家故居及相关文学场景逐渐被旅游者广泛认知、频繁光顾,继而经规划部门再挖掘、整合而成知名旅游景点。文学旅游地的开发,从资源转化的角度而言,就是将隐性的抽象文学旅游资源转化为显性的具象旅游资源的过程。

(二)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研究

1.隐性旅游资源

隐性旅游资源即“一定时期内, 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变迁及相应主体意向性体验过程而显现的被认为具有吸引力和旅游价值以及可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6]。

2.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是指“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客体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的全过程”[6]。黄英探究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机理, 构建了动力系统来解述隐性旅游资源资显性化的条件,价值观动力是基础,同时隐性旅游资源着重于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研究,并根基于平民文化意识,形象思维动力为实现“原真性体验” 提供了操作思路,实现了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

对于具体内容,(1)价值观动力:旅游者追求“完美体验”的价值观和目的地各参与主体对隐性旅游资源开发的期望 [7];(2)原真性动力:包括旅游体验和旅游客体的原真性[7];(3)形象思维动力:可以为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载体提供建构或重构的操作思路[7];(4)平民文化动力:通过当地人共同营造资源显性化的氛围和地方性,最终让旅游大众解读当地的平民文化[7];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动力系统提供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动力的理论分析基础,以此为着眼点,建构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其转化的内在机理,把握其规律性,使得高密“莫言”文学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在理论指导下有了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

三、研究设计

(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

以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为基础,定义“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即原来不曾被认知为旅游资源的抽象文学资源或与作家及其作品相关的具象场景,而现在被认为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而进行开发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动力框架。

主体意向性即旅游者和旅游地各参与主体对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建构、再塑的意愿需要,通过赋予其现实化的意义使之“显现”,是基础动力;在旅游者和各参与主体意向性的推动下,资源原真性是文学旅游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价值所在,是核心动力;基于原真性的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分别从开发模式和旅游地氛围营造方面保障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

(二)资料来源

本文有关“莫言”文学旅游资源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高密旅游局官方网站及相关报刊、杂志的报道,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归纳、整合得到。

四、“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现状

“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前来观览的旅游者,不仅会了解高密历史上众多的传奇人物,也会体悟出莫言怎样从这些人物身上获取创作灵感;他们不仅会为高密的泥塑、剪纸、茂腔等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也会意识到这些民间文学资源如何转化为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元素,最终体悟到莫言创作立足高密又超越高密的奥妙。详见表1。endprint

但目前,“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不足,面对持续到访的大量旅游者,高密若不尽快合理规划,就会造成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以致现有文学旅游资源会遭到过度消费和破坏,降低旅游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分析

1.从主体价值意向性角度分析可行性

莫言获奖令其作品中 “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形象世界深入人心,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在原基础上地理和植被的丰富,还有思维空间的扩展,莫言曾描述:“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8],一个充满乌托邦式理想主义色彩的世界,用理想中的纯真,来渲染现世的浮夸,其浓墨重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足以激发人的想象空间以致使人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动,怀着一种寻根或是怀旧的意愿去了解莫言成长的地域背景,亦或怀揣猎奇心理尝试着考证作品中人物的原型。同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实时报道的剖析,归纳了高密各参与主体对“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观动力,见表2。

表2显示,当地居民的意向性表明其能够积极传承、诠释自身文化;管理者出于把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商机以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考量,其抓住旅游发展契机的意向性较强;规划者经过对资源潜力、市场价值的评估,支持文学旅游开发的意图也很明显;旅游经营者也显现出对挖掘“莫言”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迫切,所以各参与主体的意向对于高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是“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显性化的“主体原真性动力”。

2.从资源原真性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学术界认为文学旅游地的构建实际上是开发者和旅游者共同构建真实性的动力所驱动并最终使其得到接受和认可的动态过程,同时,旅游地与作家、作品的关联度,旅游地意象与作品情境的契合度是文学旅游文本选择的关键[9]。

首先,高密是联系莫言生平创作经历、作品场景和人物原型的背景地,地缘相合,“东北乡”旧迹遍布:青砖石基、土坯墙、灰瓦盖顶的莫言旧居,屋后伴随莫言成长的的胶河、湿地、滞洪闸以及曾广植高粱的大片庄稼地,孙家口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旧址,十八里坡,青纱桥等文学景观要素都有迹可循,而且作品中众多虚构的文学地理场景也都以高密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塑造,可复原度高。其次,高密的风物、习俗与莫言作品中的情节、场景高度契合,高密大地的历史与现实、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是莫言创作的基石:历史人物曹梦九、孙文、刘连仁等以及莫言自己、亲人和邻友都走进了小说,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地方戏茂腔、具有泛神论色彩的民间传说、特色习俗以及取材广泛的民俗艺术如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无一不是构成莫言作品的文学元素,高密丰富的文学旅游资源是其显性化的“资源原真性动力”。在注重景观原真性和文化脉络传承性的基础上,借助已有资源的整合并构建相关文学场景,可以向游客提供一个原真的文学体验境界[10]。

3.从形象思维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基于原真性的形象思维经过转换,可以形成具体的开发模式,提供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建构或重构的思路[7]。多样的开发模式有助于深度挖掘文学旅游资源的内涵,创建现实化、形象化的载体,包括文学人物的利用、文学模拟场景和文学作品涉及地点的开发等[11]。

首先,可以充分挖掘莫言作品的人物形象,以文学体裁艺术品的形式包括雕塑、蜡像、泥塑、剪纸、影片或真人秀等方式再现主要故事情节。其次,对于文学模拟场景和作品涉及地点的开发,可利用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结合高密独特的地理形象和资源特点,丰富现有景观或重构相关文学场景[12]:一方面,可设置莫言文学体验区形式的主题公园,囊括孙家口伏击战旧址、公婆庙惨案旧址、十八里坡、莫言旧居、红高粱酿酒坊及其他文学模拟景观等处,并通过策划具有创意的游园线索和参与型活动方式增强游客体验性;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莫言故居附近的空间及资源,以胶河滞洪区的海青湖为中心,打造一处河湖、生态湿地、植物园相联的景观带,在湖中岛建设莫言主题的餐饮、住宿、游乐等配套设施,包括体验莫言儿时童趣的滨水休闲区,欣赏民间故事的茶社,体验乡土生活的耕种、牧放地,茂腔剧院等独具特色的“莫言”文化旅游度假区。

4.从平民文化动力角度分析可行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传统齐文化的影响,造就了高密特有的灵物崇拜及民俗信仰观念和高密人独特艺术想象视角及生产、生活方式,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莫言作品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高密东北乡”历史、风物和人性闪光点的认同,增强了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进一步认同高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莫言凝注在“红高粱”意象中的故乡人格—不屈与灵性,从而不自觉地以这种历史情结自居,以致其服务、表演、生产生活基本是出于真情的自然流露,从而自发的形成平民文化动力推动“莫言”文学旅游隐性资源的显性化:如对剪纸、泥塑、扑灰年画、茂腔等经典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创新,对传统住宅、民俗作坊等自然、人文环境自觉加以保护,对莫言作品中节日习俗、婚殡礼仪、杂耍游戏、民间鬼怪故事等乡土元素生动化诠释,对莫言作品中高密风物特产如炉包、九儿特酿酒等原汁原味炮制等,积极展示本地的独特文化,进一步地感染游客,其浓厚地域文化氛围可以让旅游者真切感受高密东北乡人塑造的令人振奋的生命质感、鲜明亮丽的艺术风景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增强旅游者体验的原真性。

五、对高密“莫言”文学旅游开发的建议

从上述四个方面审视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为高密及其他文学旅游资源地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突出原真性,展现文化内涵

对莫言故居的开发,要突出文化原真特质,在保护基础上对故居进行适当修缮,并深入挖掘作家的精神内涵,使之显性化以体现作家生活、创作的时代背景。首先要注重整体性,保留故居周围的自然、人文风貌;其次要体现原真性,恢复土打的院墙,灰白瓦片,老式木格窗棂等,屋内可借助影片、老照片、器物等多元化诠释方式。endprint

另外,莫言文学馆可在原基础上,借鉴加拿大文学旅游地绿山墙圣安妮博物馆对于真实性的诠释手法[13],综合运用指示牌、文字、图片、影像、实物资料、背景音乐和人员导向性解说等多样的原真性解述手段。

(二)运用形象思维,创意开发抽象的文学文本

对于莫言作品中抽象场景文本的开发,要在物质构建的基础上,结合静态观赏、动态参与、语态表演、心态引导等方式辅助营造文学意境,让旅游者进入可视、可闻、可参与的原真体验境界中。

首先,可在故居周围建设莫言作品及相关影视作品展示区,并将部分作品中的情节、角色用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形式再现;其次,借莫言小说之名重构处于隐性状态的文学地理场景,并可依托电影《红高粱》拍摄基地的环境资源,建设影视城,比如在青纱桥两岸种植红高粱,充分再现电影红高粱场景,让游客现场体验电影里酿酒、颠轿、骑毛驴等场景带来的切身感受[14];最后,通过举办“红高粱”文化节或莫言文学讲座、“东北乡”诗文会等活动引导人们对莫言作品的深度体验和认识,深化高密文学旅游地形象。

(三)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当地人的参与度

增强平民文化动力,推动文学旅游资源的显性化,要利用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调动群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诠释“高密东北乡”文学地理形象的热情,从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庆典仪式、服饰、饮食、器具等多方面营造原真的乡土文化氛围;其次,将莫言作品中高密的传统文化、乡土元素与当地的文化产业融合,例如打造特色民俗文化街,对高密的民间工艺进行全方位展现,或通过丰富当地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方式,邀请剧团对莫言作品改编的茂腔及舞剧进行展演;最后,可让当地人通过售卖印有高密标志性图案或莫言经典名句的旅游帽、衬衫、书签、明信片等纪念品的形式,来强化和延伸旅游者的文学旅游体验。

六、结论

本文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高密旅游热及旅游开发热潮为背景,从隐性资源显性化的视角分析高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以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和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共性为出发点,构建文学旅游隐性资源开发的动力框架。研究发现,从主体价值意向性动力、资源原真性动力、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文化动力四个方面审视“莫言”文学旅游资源的现状及条件,其具备隐性资源显性转化的可行性,高密市应在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和尊重自然、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利用文学旅游开发的核心理论指导开发,提升目的地形象,为地方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312-333.

[2] 兆康,刘德艳.论文学旅游[J].旅游学刊.1993,22(3):43-46.

[3] 李俊鹏. 构建与重构:基于文化研究视角的文学旅游地发展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8.

[4] 王小玲. 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5] 王中军.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I):30-32.

[6] 翟辅东, 肖曾燕.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 2004,19(6):61- 63.

[7] 黄英. 隐形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 巴俊玲.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D].青岛:青岛大学,2008.

[9] 贾鸿雁, 王金池. 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5):26-30.

[10] Squire ,S .J. The cultural values of literary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994, ( 1) : 103- 120.

[11] 王小玲. 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8.

[12] 楚艳平.体验经济视野下的文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3] 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 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3(3):686-704.

儿童文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第4篇

一、小学语文教育要考虑儿童特性, 激发儿童阅读兴趣

相关调查显示, 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 出现该状况的原因在于这些学校的语文教材略显刻板, 教材内容趣味性相对不足, 教化意味过于明显。这些语文课程虽然也能应对正常的教学, 但是对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长远发展等没有任何贡献。小学是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 语文阅读资料的教化功能不应当凌驾于其趣味之上。将学生的兴趣与感受置于首位是关键。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 在创造过程中考虑了儿童特性, 贴近儿童的心理和生活;儿童文学将简单、鲜明和生动的事物结合起来, 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语文教育教学要考虑儿童特性, 多选取适合儿童心理的文学作品, 从提升儿童兴趣的角度出发, 加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中儿童文学的开发, 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改进小学语文教育质量

在小学阶段提升儿童文学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儿童文学欣赏能力是儿童通过阅读、听文学作品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 根据小学生特点培育其文学欣赏能力, 有利于增强其审美水平, 改进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1.利用整体感知培育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下的“语感”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认知结构还不成熟, 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限, 在作品欣赏中, 小学生往往凭借直观感觉进行跳跃式阅读, 对色彩鲜明的图案、曲折的故事、传奇的人物形象等十分感兴趣。小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中应该积极利用其整体感知的特性, 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字词、语句等, 这样可以有效培育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下的“语感”,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2.亲身经历的情境式教学法使小学生入情入境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最容易投入情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往往置身于其中, 把自己想象为某一个人物, 或是悲伤或是高兴。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儿童这一特性, 换位思考, 选取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为儿童文学作品学习营造良好的精神审美氛围。

三、引导学生加强对课外儿童文学资源的利用

一般来说,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本身的原因, 学生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较为熟悉, 即便尚未展开教学也能较自主地进行课本阅读。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课外儿童文学阅读就显得非常匮乏。其实, 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非常有限, 类型范围也相对较小, 远不能满足学生持续提升语文水平的客观需要。相反, 在课本之外有一个广阔的儿童文学世界, 并且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量才是真正决定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因素。同时, 学生们开展课外儿童文学阅读后反馈的信息也能反过来为儿童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外力促成, 故引导小学生建立起课外儿童文学自主阅读习惯需要各方面的助力。

1.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课本阅读发展到课外儿童文学阅读

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有不少是优秀儿童文学读本的选段, 教师在课堂中不妨抓住契机对这些儿童读本本身作一些浅层介绍, 鼓励学生们在课后积极地接触这些儿童文学, 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与热情。课堂上以课本及相关拓展内容的讲解为主, 但课堂以外, 教师们可以利用早读、班级活动等机会开展以课外儿童文学阅读为主题的活动或比赛。一来可以营造一种活化的读书氛围;二来教师们可以借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三来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正式的课外阅读交流平台。

2.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

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儿童文学拓展阅读问题上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关键的。在学校教育中, 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儿童阅读习惯培养方式就是建立与儿童之间的朋友关系, 共同阅读。这项活动并不难展开, 只要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儿童的阅读活动, 或充当学生阅读感受的聆听者, 或与儿童共同度过阅读时间, 或围绕儿童读物与儿童展开话题交流。这些做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升教师与儿童在阅读活动中的交互感, 维护他们将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的热情。

学校要从精神上鼓励孩子多参与校内外的读书活动、多接触图书馆与书店、多结交同样热爱阅读的同龄朋友, 或者利用好自己能够找到的儿童文学资源展开自主阅读。

3.儿童文学的出版环境也有着较大的改善空间

长期以来, 出版物的类型受市场需求的调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教辅资料成了面向小学生的主要出版物。其实, 图书的发行出版方应当重新明确自身迷失的市场引导职能和应当对广大小读者们承担起社会责任, 多发行一些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适当抑制教辅资料的疯狂出版势头, 还孩子们一个轻松、优质的儿童文学阅读空间。

四、建立起具有较高儿童文学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儿童文学化的背景下, 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儿童文学相关课程体系;第二, 在岗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现象十分严重。可以说,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1.要尽快在高校, 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

国内有过系统儿童文学教育经历的小学语文老师非常少, 其直接原因就是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缺位。当下, 国内拥有专门儿童文学教师队伍的高校屈指可数, 仅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及浙江师范大学等寥寥几家。在作为教师摇篮的很多师范类学校中, 《儿童文学》甚至不是一门必修课。课程力量的薄弱直接制约着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加强高校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就相当于从源头上缓解了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 故这项工作应当视作重点常抓不懈。

2.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加强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

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理论学习长效机制的建立上。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深度与难度, 对它的学习钻研难以在一朝一夕内完成, 教育部门和相关教师都应当明确这一点。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我国小学语文语文教师数量之巨, 教育部门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培训当成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来抓, 在组织培训之余可以邀请高校教师、儿童教育专家专业人士等前往各地开展儿童文学研习讲座;也可以为各地小学语文教师建立起专门的儿童文学网络交流平台。专业的指导、多样化的学习沟通方式必然促进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庆云, 戴红贤.周作人与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2 (1) .

[2]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6) .

[3]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7) .

珞珈山旅游资源开发考察分析报告 第5篇

一、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1、区位及山貌

珞珈山位于武昌武珞路以北,东湖之西南,距大东门约4公里。山体东西走向,由两峰组成,最高峰海拔118.5米,投影面积约200公顷。该山巍峨横亘,冈峦连绵,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花木葱茏,建筑明丽,地处东湖之滨,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成为一组胜景,远近传闻。其东部山脚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击,喷珠溅玉;山腰佳木交碧,奇花织锦,篱笆错落,房舍雅致;每年樱花盛开时,落英缤纷,令人陶醉。从山腰至山顶,林深茂密,摇苍飞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立,小径曲绕,异鸟时鸣。武汉大学坐落在山之西部,依山构造,建筑富丽。近山湖水中有浪淘石,累累罗列,附近还有六一纪念亭、六一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航海俱乐部、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使此山更显辉煌瑰丽,益增游人欣赏雅兴。

2、历史文化

珞珈山原名逻迦山。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夏县志》:逻迦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湖滨。―逻迦‖名字的来源似与佛教寺庙有关。公元十四、五世纪,还尚有此地名,明代杨士厅游东湖(原名沙湖)时,由洪山穿过此山,记有松林、清涧而未提出山名。1929年武汉大学在逻迦山勘查新校址,建校负责人之一的闻一多, 鉴于山石峥嵘,山色秀丽,有如仙女之项链,将―逻迦‖两字按谐音改为―珞珈‖,象征坚硬的宝玉,以此标示武大是当时两湖的最高学府,于是,珞咖山名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不少达官巨贾来此修建山庄别墅,较有名者如夏斗寅的“养云山庄”,俗称夏家花园,占地70余公顷;曹祥泰号老板的“种因别墅”,即曹家花园;茶商黄某的黄家花园;还有张难先、李书城、耿仲钊等的花园住宅。武汉大学建校后,重视园林绿化,更把此地区装饰成丛林茂密、繁花点点,成为游人喜爱的风景胜地。历经战火摧残,至解放时,武大校舍虽存,而校园荒芜,花园多已湮没,仅存曹家花园(该园1950年由中南军区价购,60年代改为军区第四招待所)。

解放后,珞珈山地区建设迅速,发展很快。坐落在山谷两边岗岭上的武汉大学,校舍俨然,校园多姿,是国内著名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最高学府之一。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董必武、陈谭秋等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周恩来曾居住在教授住宅区的1区27号,郭沫若住在1区20号。1947年6月1日,武汉国民党反动当局为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遗址在武大图书馆下“老斋舍”的台阶上。同年8月,为纪念3位死难同学,武大在体育馆侧修建“六·一”纪念亭,并立碑纪念。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兴建东湖风景区时,该地区被列入风景区范围。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了东湖风景区建设规划,与洪山一并列为珞洪景区24景中之“珞珈书乡”。经数十年的发展建设,该地区已成为交通方便、名胜聚集的文化荟萃地区。

二、对珞珈山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

定性法我们采用SWOT 分析法。国际知名的管理学者史提勒将环境中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组合起来,称之为SWOT 模型。利用这一模型,为珞珈山旅游资源开发考察分析项目开发、营销等重大的决策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SWOT 模型的运用十分有利于正确的判断。SWOT 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编制旅游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重要的旅游开发、营销项目的策划与决策判断等方面。

1、优势(Strengths)

(1)人文资源丰富。珞珈山在著名的武汉大学校园之中,而武汉大学可谓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文资源极其丰富,而珞珈山可谓是武汉大学的龙脉。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后数易校名,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110年的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她“和而不同”、求是创新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武汉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前,周恩来,董必武,陈谭秋,邓颖超,罗荣桓,郭沫基,李达,李汉俊,恽代英,伍修权,郭述申等 都曾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解放后,武汉大学更受到党和国家的翔与重视。武汉大学具有优良的学风和较高的学术地位。辜鸿铭、华衡芳,许德衍。李四光,孙大雨,黄侃,朱光潜,竺可桢,邬保良、查谦,桂质廷,叶雅各,闻一多,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曾昭抡等众多蜚声中外的著名专家学者曾在这里任教或工作,王世杰、周鲠主、王星拱、李达等先后担任过校长。校园依山环湖,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武汉大学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文化魅力,加之融入到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和参与活动中,必将增加了游览的情趣和文化含量。

(2)资源开发程度低,环境质量高,且容量大。珞珈山多数旅游资源均处于原始状态,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山青水秀,林木密布,湖水碧绿,空气清新,让人进入此境,有回归自然之感。因而其旅游环境条件很好,开发利用很少,所以游客量还有很大范围的增加空间,旅游资源有质优、量大、承载力高的特点。

2、弱势(Weakness)。

(1)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珞珈上的道路交通虽然比较方便,但如开发成旅游资源以后,势必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入,而对武汉大学原本平静的学习生活有巨大的冲击,同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学校秩序的混乱,故在开发珞珈山旅游资源的同时如何保护武汉大学学生和学校的利益成为制约珞珈山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外加旅游基础配套不足,如:很景点没有吃、住、购物场所,甚至没有旅游厕所。

(2)旅游资源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珞珈山景点则因小型、单调、重点和特色难以突出,其吸引力不大。旅游资源破坏较为严重,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珞珈山的山顶倒别是一番滋味,山顶有十几个大坑,据说是抗日时,中国军队挖的掩体。但是,现在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机遇(Opportunities)。

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识。利用这一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十大强势产业,而旅游产业名列其中。意识到当代的旅游业属朝阳产业,,故珞珈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抓住机遇。

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正逐步完善,旅游行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

加快,人们的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等,近郊旅游成了人们缓解工作压力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旅游者对综合性旅游项目的需求期待越来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旅游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人们普遍期望在单位时间和一定经济支出内能够获得尽量多一些收益。而珞珈山的地理位置优越,在武汉市内,使很多市民短期旅游的首选的旅游目的地,能使旅游者的效用最大化。

4、威胁(Threats)

面对多样化的旅游选择,旅游市场中综合性满足的需求。

进入90年代以来,旅游市场最突出的变化之一是,由于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旅游可能,一般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以单一形态出现的一般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必将越来越明显。来自现实市场的种种迹象也都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们特别看好那些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旅游地和旅游项目(即奇异独特的自然景观能同特定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在一次确定的旅游过程中获得集知识性、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

三、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立足现状,实行旅游资源层次性开发

依据珞珈山的现状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定位,对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实行层次性开发。首先对珞珈山观光游览区进行丰富和完善,加强旅游区的文化品味,充分融入武汉大学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珞珈山景点的人文特点,在文化旅游方面下硬功夫。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珞珈山的旅游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其次进行娱乐体现区的开发,开发森林娱乐和体验,在观光的同时,加大人们的参与性。

2、立足实际,规划旅游精品游览线

旅游资源区域联合式开发,包括景区内景点、区域内景区之间的联合开发。景区景点的联合式开发在于充分发挥景区优势,在一定景区内尽可能集中更多的景点,加大景点密度,保证景区内的完整性和景区间的差异性。依据这一原则和实际,其珞珈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为:武汉大学校园游—珞珈山—东湖,可分为观光游览区、娱乐体验区、休闲度假区,让游客得到不同的体验。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合式开发,指河源市内各旅游区域之间的联合开发,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组合成精品游览线,吸引游客。

3、重视市场研究,加强旅游宣传,广增客源

注重市场研究,分析主要客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增加客源。根据实际情况,珞珈山的主要的客源群体在武汉地区,特别使学生团体,所以首先要在武汉地区进行大力宣传,如电视宣传、网上服务等.其次应结合武汉市其它的旅游景点,优化组合成几条优势的游览线路,在香港、江西、湖南等潜在客源地进行宣传,扩大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光杰.山东蒙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探讨[J ].旅游资源评价与管理, 2003(3):29 – 32

[2] 镜花缘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王洁娟1 ,甘巧林2

(1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510631;21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

广州510631)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6篇

悠久灿烂的历史, 古朴的民风民俗, 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使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一) 旅游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品位最高的区域, 鄱阳湖区域内集名山 (庐山) 、名水 (长江) 、名湖于一体, 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历史上, 发生在湖区的重大事件、名人轶事、故事传说以及民俗风情、湖光山色和候鸟栖息群, 这些都为江西旅游文学的兴盛提供一片沃土。

(二) 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鄱阳湖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以省会南昌为龙头, 以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为支撑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既有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舞蹈, 也有人们感到陌生的民间杂技、曲艺;既有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习俗, 也有寄托人们精神的民间信仰。大致包括: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和候鸟文化等, 这些具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发展旅游文学产业无异于锦上添花。

(三) 旅游文学资源丰富多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包括诗、词、文、传说、故事、碑记、楹联、石刻等形式, 并有其独到的成就。旅游文学的主要作品是乐山乐水的诗文作品, 而这些诗文作品往往又是文人士子的求学旅游、赶考旅游、赴任旅游或者谪宦旅游。

(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辈出

鄱阳湖流域自古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 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如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林士弘、朱耷、洪适、徐稚等都在湖区成长。这里发生过很多英雄历史, 如朱元璋与陈友亮鄱阳湖大战、周瑜操练水军、太平军战胜曾国藩的湖口战役、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 这些历史颇受关注。鄱阳湖上演绎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文人轶事, 数不胜数。古代诗人王勃、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王安石等都作了关于鄱阳湖的优美诗句。

江西是一个人才和英雄辈出的省份, 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尤其是鄱阳湖周边留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佳话。

二、旅游文学资源对旅游开发作用

(一) 规划设计旅游产品

旅游文学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作用还体现在新型旅游产品的设计上。比如天沐?天工开物园位于江西宜春明月山天沐温泉度假区内, 是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为基础, 以打造体验式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的文化主题乐园, 也是“江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农耕健身基地”。园区主要分为陈列展览区、体验游览区、文化休闲区、农耕文化竞技区四大部分。汇集古代农耕技术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参与、农耕文化陶冶的主题文化乐园。可供游客直接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项目达50多个, 游客们可在这里尽情地玩耍, 开怀地体验。

(二) 传播旅游文化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不仅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 还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江西景德镇, 不仅创造了美仑美奂的陶瓷精品, 而且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挖掘保护中华瓷文化遗产使之古为今用的文化创新思路, 对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产生了启迪作用。传承并且弘扬其优秀文化, 对于促进景德镇科学发展、和谐兴市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婺源的不少景区, 纸伞制作、砚台雕刻等表演, 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古村落和民间手工技艺, 使这里的文化氛围更浓了。而走进县博物馆, 石器、青铜器、唐宋名砚、明清字画等, 更是把我们带入了历史的深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加快了婺源旅游从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的转变, 据统计, 依托文化元素开发的旅游线路, 约占婺源旅游线路的80%以上。

(三) 宣传旅游景点

文学作品在旅游景区开发中起着很好的宣传作用, 许多景区正是依靠文学作品而名扬四海, 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参观。文学作品在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中也发挥着作用, 重建古建时可以借鉴相关文学作品, 模拟文学作品的景观也成为旅游开发的一大热点。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对旅游产品有着很好的定位作用, 有助于提高其文化内涵。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学作品, 是景区开发的一项重大任务。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宴饮作序是古代文人的习俗, 作者王勃虽为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但是千百年来人们记住的是作品中滕王阁美丽的景色, 和洪州一带“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的特点。“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勾勒出滕王阁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色。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的“山苍苍, 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把鄱阳湖的美景勾勒得淋漓尽致。一篇旅游文学作品, 使得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被人们所称道, 因此, 旅游景点应借旅游文学作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旅游文学的开发要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的资源特征,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二五”旅游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探索旅游文学对旅游活动全方位深度渗透的途径和方式, 来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随着现代旅游者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更新提质都应从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着手, 其特色、魅力与竞争力都要落实到文化上。旅游文学多为作家游历体验的结晶, 他们登山临水的活动踪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雅兴为山川自然倍添胜迹与风流, 如, 赣江边的滕王阁将自然美景、文化名人、诗文名作融为一体, 以厚重的文化获得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他们一些身临其境即兴的文学创作如题联、碑刻等已成为这些景观的精神灵魂。

仙女湖是七仙女下凡之地, 是中国情人节的发祥地。新余市围绕“七仙女下凡”这个人类永恒主题的美丽爱情传说, 赋情爱文化于山水之间, 把仙女湖打造成中国情爱文化名湖、“情爱圣地”, 大做情爱文章。推出了系列丰富新颖的促销活动和文化赛事。七仙女下凡的传说演绎的美丽动人故事, 反映新余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 对旅游文学资源进行开发时, 可以从旅游文学中考察它们是否曾与历史人物有联系、当时的形象状态及主体评价, 将其作为旅游产品现代重构的重要依据和文化元素, 既体现其文化的深远, 又显示其文化的延续和更新。

(二) 合理设计旅游线路

大部分旅游者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旅游景点、内容最丰富及最有价值的景点, 按照合理的交通线串联在一起形成旅游线路。通常, 在旅游文学作品中都或显或隐地存在着一条条游览路线, 一个个形、色、声、貌栩栩如生的景点就跃然其上, 如有关庐山的诗词, 白居易的花径: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毛泽东的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以其本身绚丽多姿的魅力、诗人和伟人的高尚情怀深深吸引着广大的中外游客留恋往返。这说明复制前人游览路线具有现实针对性, 能满足相应市场需求。这些旅游线路在江西省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也即人们常说的“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因此, 旅游文学资源的开发必须以文学作品的故事内容与作家思想为根本依托, 在此基础上以地域资源与民俗文化为文化背景, 针对文学旅游景观的旅游线路、位置选择和分布需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兴趣, 开发出高品位的文学旅游景点。

(三) 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文学是旅游商品的生命力所在, 以深厚的旅游文学为背景, 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是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策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在旅游商品尤其是旅游纪念品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 那些以景区景点为线索汇集而成的旅游文学作品集, 如《滕王阁诗词选》、《庐山诗选》、《鄱阳湖文学选》等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可收藏可赠送的旅游纪念品;其次, 不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作品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赣鄱独特的物产、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及他们的新奇之感、欣赏之情, 为拓展市场接受度良好的旅游商品资源提供了线索。还可以用传统的、现代的、或两者兼容的技术手段对独特性明显的物产进行深度加工, 将当地的自然风物、人文古迹、风俗、民间艺术等地域文化融入其中, 南朝、豫章人雷次宗在其《豫章记》中就如此地描述道:“豫章, 水陆四通, 山川特秀, 咽扼荆楚, 翼蔽吴越。”南昌到了清代, 形成了“西山积翠”、“洪崖丹井”、“铁柱仙踪”、“南浦飞云”、“滕阁秋风”、“章江晓渡”、“龙沙夕照”、“徐亭烟柳”、“东湖夜月”、苏圃春疏”著名的“豫章十景”。以南昌“豫章十景”为素材做旅游纪念品, 可以充分展现南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文学底蕴, 兼具艺术性、实用性、纪念性、收藏性、便携性。所以把握地方文脉特色, 把旅游文学、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内化到旅游商品中去对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因此, 旅游商品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与潜力所在。

(四) 培养旅游人才, 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

常说“看景不如听景”, 这句俗语最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旅游文学作品展现山水风景的魅力所在。背靠庐山且襟江带湖的浔阳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文鼎盛的山水名城, 白居易以其《琵琶行》之作使这座名城增色添辉, 梅挚、任法海有诗题《琵琶亭》, 王赓言、查慎行有诗题《烟水亭》。导游自身必须对有关旅游文学资源的作家作品有所了解、多看多读有关旅游文学欣赏的书本, 对于导游来说, 一方面能提升文学素养, 让他们能言之有物, 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个道理就源于此。另外一方面, 文学欣赏可以拓宽视野, 能更好地为游客讲解景观内在的文化意义。导游要针对景观与旅游者文化层次及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恰当选择取舍文学作品, 融入眼前景物讲解, 以之作为游览的指导, 将会使游客得益匪浅。

如在介绍景德镇浮梁古城时, 如果导游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浮梁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会让游客更加领会古城的光辉, 有助于提高游兴, 把游观带入文学想象的世界中, 产生古今呼应的效果。

此外, 旅行社、导游中心等旅游企业与管理部门也应通过宣传和培训, 增强从业者重视并利用旅游文学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意识与习惯。旅游专业教育更应改革创新, 将旅游文学纳入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让旅游专业的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五) 加大文学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旅游文学资源的开发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推动力, 文学的文化魅力对名胜古迹的形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文学资源的开发要注意遵从市场导向, 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比如出版通俗读物、画册, 拍摄纪录片, 举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旅游节等, 增强群众对旅游文学的认识, 提高区域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旅游文学资源的开发要运用多方面的策略和手段, 最大化地凸显旅游文学资源的价值, 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总之, 旅游需要文学, 文学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 往往对景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利用旅游文学传播作用, 开展多姿多彩的旅游活动, 使更多的人通过旅游, 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河山景色、灿烂的历史文化、丰饶的物产资源、精湛的文化艺术、特异的习俗风情, 从中受到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的一条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重要渠道, 也是彰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袁定基.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2]华济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文学概观[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10.

[3]方百寿.罗玲.中国旅游商品研究[J].商业研究, 2002, (6) .

[4]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以文学作品的旅游开发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第7篇

一、地方性、师范性、经典性与教学内容的资源开发

1. 不同的需求及开发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通行教材是由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与社科院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课程上用得比较多的教材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改革开放后, 古代文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也有各种新教材、新作品选诞生, 但用来用去, 大都觉得游国恩、朱东润的这两套教材是很不错的。原因就在于, “中国古代文学”的重点是作品, 作品是稳定的, 那么教材也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但也应该注意到, 当前各地研究地方文学史的热情很高, 有的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而省级、校级项目就更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地方文学史时,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也应该属于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范围。各地方文学史和民族文学史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从大一点的范围说, 以长江为界, 南北文学的不同早引起历代学者的注意;又如广西广东虽然同属岭南文化, 但二者地方文学的差异不言而喻。科研上对地方文学的资源开发, 必定影响到教学。一是从观念上讲, 要不要让这些内容进入课堂;二是从方法上讲, 如何让它们进入课堂。以前,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是依照通行教材来进行的, 如果现在有意识地适当增加或突出这些地方色彩内容, 不仅仅可以提高地域大学生的自信心、适应各地方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 而且从文学史本身来讲, 发展主线与个别现象的比较使人们能更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古代文学。

而作为师范院校,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又面临着如此现实: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单科性大学相比, 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是有特殊性的。这是因为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相比, 学生的就业、工作性质有很大的不同。那么, 此二者的古代文学教学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不同?就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来说, 其开发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的努力方向之一, 就是想方设法突出师范教育特点, 把古代文学教学与师范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2.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文学教学与“五四”以前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不同。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 一是读“经”, 即读以“十三经”为领衔的先秦诸子著作;二是读文学作品, 读“一代之有一代的文学”, 即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先秦诸子著作的内容已分散融通在古代文学教学中, 没有单独成为一个系统来教授, 能体现其独立性的只是作为文学史的一个时段。但是, 自古以来, “十三经”和先秦诸子著作是国学的基础与灵魂, 也是古代文学的根本与精髓。一来因为“经”的意义指向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与人生理想, 是“修身齐家”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 其核心的儒、道之学,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立身世界文化之林的实践及其象征, 意义定位在人文关怀与直指人心上。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不是仅仅教现在的学生懂得现代社会的生存竞争、人生拼搏与物质消费, 而更要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完整的人。二来先秦诸子著作是古代文学的活源之水, 所谓“文出于《五经》”、“文出于六艺”。而一个人诗意化生活的基础就是文学修养。因此, 如何开发以“经”为领衔的古代文学资源也应该在我们教学改革的视野之内。

二、多媒体、网站、文史哲结合与教学方法的资源开发

古代文学课程以前是大学中文系的重点;而当全面铺开“大学语文”教学时, 古代文学课程从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又成为全校的素质课, 这就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对象的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随着教学对象的扩大, 教学方法的开发与新教学手段的开发也应运而生。

1. 多媒体教学全面铺开。

对于古代文学教学来说,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各种典籍的图片、古代作家的手迹、画像, 古代文学的原典图样, 古代诗歌的吟诵、古代戏剧的演出实况、古代文学文物、景观、遗迹的照片、古代文学发生各时期的历史地图、古代文学改编的影视等等资料。这些弥补了传统授课的不足,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学习, 感觉古代作家离自己很近。

2. 古代文学教学网站的建立。

当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建立, 突破了原来的空间观念, 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网络为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建立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网, 为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通过教学网将有关电子网络资源整合链接, 整合了大量的网络资源文献, 其中包括历代的史书文献、历代的文学总集文献、历代作家文集文献、各种电子数据统计系统、各种专题研究等。还可以及时把当前古代文学教研通讯、学术讯息动态地发布出去, 也可以把历代作品、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堂实录等放在网上, 与学生组成互动空间, 开展课外学习。让网站成为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活动场地, 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运用网络学习和搜寻资料的能力, 而通过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 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

3. 文、史、哲结合的教学实现多学科的交叉。

大学里以前讲授古代典籍是以院系的学科专长为单位的。如讲授《论语》时, 中文系把它当作文学读本, 侧重于分析语录体散文的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总结孔子的“思无邪”、“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等文艺理论观点。而教育系把《论语》当作教育读本, 重点讲讲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而哲学系、历史系又把《论语》当作哲学读本和历史散文, 侧重于讲孔子“仁”和“礼”的观念, 讲孔子周游列国的史实。这样各个专业的学生学到的只是部分《论语》, 看到的只是孔子的某一面。那么,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把完整的孔子、完整的《论语》教授给我们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实现多学科的融合。目前大学教育是分院系、分专业的, 各院系、各专业都有各自的专业特点与专业方向, 突破各自的专业特点与专业方向, 将打乱当前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不突破各自的专业特点与专业方向,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又有缺陷与遗憾。多学科交叉授课一方面要求老师具有文、史、哲结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公共素质课, 让学生自由选课, 按兴趣选课, 按自己的目标选课。这样就为《论语》《老子》等国学经典完整地走进课堂提供了条件。

三、提高人文素质、强化动手能力与教学主体的资源开发

观念的转变在于:把本来是单纯知识传授的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改变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时, 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又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当把本来居隅于中文系或文学院的古代文学教学推广到全校文科、理科、工科作为素质课时, 古代文学教学又有哪些特殊性?针对当前的“国学热”, 我们组织大学生作了一个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首先阐述了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并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心得的整理, 以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反映本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和看法, 以教学实例体现国学教育对高校学子思想、言行转变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其内容有:当今大学教育的角度阐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阐述了大学生对国学经典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国学经典课程的学习反馈及国学教育对大学生人生道路设计、人际交往、价值观念、自我修养和社会工作意识的影响, 并提出大学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推广建议。通过调查与研究, 我们认为可以把教学主体的资源开发进行定位:

1. 教会学生把古代文学内化为自身素质。

当把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定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时, 我们应该让大学生把古代文学的学习最终目的定位为一种文化观念、人文情怀的抒发, 并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手段。以往古代文学教学的考核往往是作品背诵式与知识记忆式的, 背诵或记忆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考核题目中有这样的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大学生们往往也能侃侃而谈, 但从根子上讲, 学生中能把《李太白集》读完的实在是太少了, 没读完《李太白集》, 怎么能说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呢?可见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背诵某某文学观点中所认为的“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的古代文学科目考核, 其指向应该做到使大学生们自己内心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重复、背诵他人的意见。可以把课程论文作为载体, 与大学生们交流学习体会。把对古代文学的考核与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体会结合起来, 如让大学生结合对儒、道经典的学习谈自己的人生道路, 自我反省学习生活, 谈自己对社会、世界、教育等诸方面的看法。

2. 培养学生生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组织本科学生开展古代文学学习的课外活动, 颁布学生必背的古诗文篇目,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文朗诵比赛和表演活动等。我们要把中文系的大学生培养成专业人员, 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上了古代文学课后也要有“内行”的样子。从这样的目标出发, 如何教授给学生古代文学研究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重要的是提供给他们一种可操作性的研究手段。比如说, 讲授对某种文学现象、文学风格的现有结论时, 要注重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有意识地动员大学生们自己来验证它们, 并强调文学史的问题都要从具体作品的阅读理解入手。还要引导他们参加科研活动, 如课程作业可安排对地方文学史作家作品的鉴赏与评论, 尽早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研究及其研究方法, 如注释、考证、年谱、知人论世、追根溯源等, 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鉴赏文本, 这对培养学生研究古代文学的兴趣有极大的好处。

上一篇:供电所抄核收工作管理下一篇:形散而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