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范文

2024-07-30

宁夏大学范文(精选12篇)

宁夏大学 第1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宁夏大学(B校区、A校区、C校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宁夏大学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索,了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相关资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实地考察法

实地对宁夏大学(B校区、A校区、C校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种类、数量、陈旧程度、损坏程度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 . 1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种类、数量的状况

经实地考察统计,宁夏大学(B校区、A校区、C校区)共有体育场地种类15种、数量84块(标准田径场2块),其中校本部B区塑胶田径场可容纳6400多名观众,为国家二级田径场;室内塑胶跑廊1条;标准足球场2块,为人工草坪场地;体育馆1座,占地面积10900m2;体操馆1个;健身房2间;室外篮球场地33块,其中9块为半场;室外排球场地16块,其中4块带护网;网球场地4块,其中2块为塑胶场地;室外羽毛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座,室外乒乓球台11个;花炮场地1块,门球场地1块;珍珠球场地2块(与篮球场地共用);健身路径4块, 共有健身器械66个。

2 . 2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2.2.1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配备标准

学生数(含研究生)在10000~20000人规模的高等学校体育场馆配备标准,基本配备类中,室外场地设施面积生均4.7m2,具体设施内容有,必配类:400m田径场(内含足球场)2块;25m×50m标准室外游泳池1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60块以上;武术、健身器械区若干。选配类:结合学校的人力、财力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设施内容。室内场地设施中,室内场地设施面积生均0.3m2,具体设施内容有,必配类:综合多功能体育馆1个;50m室内游泳池1个;风雨操场1个;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选配类:跆拳道室(健美操房)1个;乒乓球房(羽毛球房)1个。

2.2.2 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种类、数量不足

通过学生人数(含研究生)在10000~20000人规模的高等学校体育场馆配备标准来与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对照来看,宁夏大体育场地设施学尚未完成基本配备,与发展类对比相差更远。在基本配备中,只完成了室外田径场、足球场、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综合多功能体育馆、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乒乓球房、体操馆的配备。室外标准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60块以上;武术器械区若干;室内游泳池、风雨操场均未达到配备要求,完全没有配备室外游泳池;室内游泳池、风雨操场这类体育场地设施。

2.2.3 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陈旧、破损严重

经过实地考察统计,宁夏大学B区、A区、C区共有体育场地种类15种、数量84块,场地建筑材料多为水泥地面且多数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陈旧老化现象和不同程度的损坏。所有场地设施中,60% 以上的体育场地设施出现轻度陈旧现象;14%以上出现严重陈旧现象;36%以上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轻度损坏现象;10%以上存在严重损坏。

2.2.4 宁夏大学现代化体育场地设施稀少

塑胶场地只有4块;天然草坪场地1块;人工草坪场地1块;木质地板场地2块;室内场地6块且内部设施简陋,配套设施短缺;综合体育馆1座。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中80%以上的体育场地设施为水泥场地;仅不足5%的场地设施为塑胶场地;木质地板、人工草坪、天然草坪场地设施所占比例更低;室内场地仅占总数7%,北校区田径场地仍为炉渣场地、足球场仍为土场地。

2.2.5 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分布不合理

在对我校体育场地设施实地调查统计是发现,学校内最好的2块塑胶网球地、4块沥青篮球场地都建在了距离学生宿舍较远的A校区,学校本身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就较为不足,这样由于体育场地设施在分布上的不合理更加重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缺乏。

2 . 3造成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的原因

2.3.1学校的不断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滞后

宁夏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729人,研究生2890人,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随着宁夏大对外影响、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学校规模、学生人数在不断的扩大,这样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承受量在不断增加,对于场地设施的损耗速度会不断加快,场地设施的老化、损坏周期必然会相应缩小。

2.3.2宁夏大学对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经过实地考察统计,宁夏大学80%以上的体育场地设施为水泥场地;塑胶场地、室内场地、木质地板、人工草坪、天然草坪等现代化场地设施极度缺乏。而且体育场地设施的种类、类型、数量与学生数(含研究生)在10000~20000人规模的高等学校体育场馆配备标准对比来看,都为达到所规定的基本配备标准。所有这些想象都反映出了宁夏大学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2.3.3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管理和维护

我校体育场地设施在管理上较为落后,本人宁夏大学本科学习4年、研究生学习3年,对于学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出现的陈旧、损坏现象多数均无人、无相关部门及时有效的进行维护和修复。

2.3.4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相关配套、辅助设施不健全

学校内没有任何与运动损伤相关的医疗部门;学校内大多体育场地设施都在室外,出现雨雪天气,场地就无法使用,场地内无排水设施使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单一简陋,相关相关保护设施缺乏,加重了体育设施的危险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宁夏大学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种类、数量不足,场设施严重落后,现代化体育场地设施稀少,学校的发展与场地设施的建设严重脱节,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应与社会发展同步;现有体育场地设施陈旧、破损严重,管理和维护落后,给学生运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分布不合理,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场地设施更加紧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的相关配套、辅助设施,加快了场地设施的损耗和增加了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3.2 建议

3.2.1 学校的发展应与体育设施的建设同步

宁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应当同步进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应与社会发展同步,这样才能方显大学的综合实力。

3.2.2 加强管理和维护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长久的为体育教学、竞技体育、学生健身、校园体育文化等各方面服务,所以加强对学校体育擦很难更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才能既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学生健身等方面的需要,又要能满足大众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势

3.2.3 合理的设施分布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中在其对学校体育教学、竞技体育、学生健身、校园体育文化等各方面的使用价值和对学生、社会的服务价值,只有合理的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化、实用化、科学化的分布,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学校内所有体育场地设施的价值和作用。宁夏大学位于我国西北,属于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的高校内体育设施来说,不论是从种类、数量、现代化程度上都无法相比,所以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分布更显重要。

3.2.4 健全相关配套、辅助设施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第2篇

宁夏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5年第3期(总第主办

84期)

宁夏大学科学技术处

二O一五年

九月

三十日

本 期 目 录

项目新闻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宁夏启动

综合快讯

 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赴厦门大学访问交流 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  科技处开展2015科研项目督导检查工作

 我校刘秉儒博士受邀为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授课  我校米粮川新村土壤改良成效显著

 宁夏大学农学院暑期考察慰问教学科研基地与师生  我校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在中阿博览会成功展出

 西部生态中心刘任涛博士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的系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许兴副校长一行检查指导分管学院、重点实验室安全工作  厦门大学专家团队助力宁夏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成果获奖

 胡玉冰教授著《西夏书校补》荣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 杨开飞教授论文荣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最高奖

 蔡永贵教授《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 我校在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中荣获2个奖项

学术交流

 第九届文化混搭心理学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在宁夏举行

 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  我校承办第三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

项目新闻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宁夏启动

7月28日,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宁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794万元。该项目由宁夏大学主持,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等单位参与。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西北地区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林业重大科研专项,也是我区首次实施国家林业公益行业重大科研专项。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彭有冬副局长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宁夏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马金元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副厅长金韶琴致辞,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主持会议,项目咨询专家、协作单位代表、宁夏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组成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对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一行及各位专家参加项目启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国家林业局、宁夏自治区林业厅、专家对这个项目的支持。谢应忠副校长介绍了近年来宁夏大学在盐碱地方面的团队建设和做出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希望宁夏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等单位协同创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完成。他表示将全力协助支持项目的实施,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严格按照林业行业专项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确保目标的完成和经费的合理支出。同时,预祝项目启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宁夏自治区林业厅金韶琴副厅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的主管部门对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一行参加项目启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对项目获得国家林业局立项表示祝贺。感谢国家林业局在各方面对项目的支持。

项目首席科学家孙兆军研究员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做重要讲话。彭有冬副局长指出,项目组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希望项目组按照专家意见,认真修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要淡化植物品种筛选工作,更多的引进当地技术部门已有的优势品种,如平罗、青铜峡引进的乔木柽柳等。各承担单位要紧密合作,借鉴地方政府、企业、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等的成功经验。希望项目组根据既定目标,解决盐碱地生态恢复中的部分关键问题,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以提高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项目经费使用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文件要求。

综合快讯

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赴厦门大学访问交流

2015年7月8-9日,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一行7人,在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天生、副主杨金会带领下到厦门大学化工学院访问交流。7月8日上午在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卢嘉锡楼215会议室,双方就科技研发、产学

研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举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会。

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辉首先对实验室来访表示欢迎,希望双方能充分沟通,把交流合作做出成效。赵天生副主任和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醇醚酯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介绍了各自学院和实验室的总体情况。双方研究人员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科研进展,并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寻找切入点。

会后,实验室一行参观了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国家工程实验室。

本次出访为双方下一步的交流建立很好的基础。

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李军、醇醚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王沈扬、张庆红教授等参加了交流。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

7月8日上午,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实地考察了宁夏大学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展室、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听取了农学院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基本情况的汇报及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概况汇报。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胡炜德、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晓涛、副校长许兴、农学院院长何文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玉炯等陪同考察调研。

在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展厅,院长何文寿教授介绍了学院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科研人才队伍、院士工作站等基本情况,并以翔实的数据向马

司长介绍了我院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随后,实地考察了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玉炯院长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建设发展情况,科学研究概况以及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

马司长对农学院和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推进宁夏农业科技发展创新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我校涉农科学研究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从宁夏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需求、重点研发方向、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我校再接再厉,不断攀登,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科技处开展2015科研项目督导检查工作

根据国家及地方各级各类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督促各类科研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提高项目结题率和经费使用效率,经学校研究科技处对我校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于7月11日进行督导检查。检查项目分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社科类。

此次检查汇报会受到各位主持人的高度重视,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以PPT形式、图文并茂地汇报与展示了各自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目标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经费使用情况等。科技处邀请的校内外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并对项目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评价。

通过此次督导检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各类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监督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成果产出等。进一步加强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跟踪项目研究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协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预期目标与任务。今后,我处将在注重科研立项的同时,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服务,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

我校刘秉儒博士受邀为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授课

受银川湿地管理办公室邀请,我校生态学科硕导刘秉儒博士于7月上旬为来自全区各地的50余位“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学员,开展了宁夏银川湿地功能与作用及生态监测培训。

刘秉儒博士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湿地定义与类型、银川湿地功能及作用、银川湿地的状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然后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经验,就湿地生态动态监测技术、宁夏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状况、湿地生态定位监测技术标准做了详细介绍。

黄河在宁夏平原及灌溉绿洲的形成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资源供给、地貌外营力及多种生态作用;而以黄河为依托形成的银川各类湿地直是绿洲的核心,对绿洲生态的维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少以及人工整治使河道趋于固定,加之气候变化、城市带建设、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增速等多层面因素影响,使黄河面临来水减少与水资源紧缺、水文生态过程动态性增强、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逐渐凸现等问题,也使银川绿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负荷不断加大。

开展宁夏银川湿地生态观测与监测,掌握黄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水平衡、水沙平衡、营养盐等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及鸟类栖息地变化过程、揭示湿地的补水与保水机制,进行湿地修复定位实验研究等,可以为银川平原的生态安全建设服务,对银川及周边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现实意义。

本次专业培训,提升了银川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银川湿地管理工作,也为我校在科技服务地方方面扩大社会影响力。

我校米粮川新村土壤改良成效显著

8月3日上午,校领导田军仓、农科院原院长戈敢、社会服务处处长刘成敏、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孙兆军与中卫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及香山乡相关领导到米粮川新村检查压砂盐碱地治理情况,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压砂地改良和种植西甜瓜的长势情况。

《中卫市米粮川生态移民新村盐碱地治理技术开发》项目负责人孙兆军研究员向校领导和中卫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了盐碱地治理及其种植西甜瓜的情况。他说,项目自去年10月份以来,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深入调研,制定治理方案,并在春节期间就开始利用拱棚进行前期预备性试验。在取得满意效果后,开始进行大田试验示范。经过改良后的大田压砂地土壤全盐和PH分别由6.3‰和9.4下降到3.6‰和7.5;改良后的压砂地种植西瓜和甜瓜的出苗率为98.2%和97.8%,而未改良的压砂地西甜瓜出苗率为67.8%和60.3%,改良较未改良压砂地出苗率分别提高了30.4%和37.5%;改良后压砂地西、甜瓜产量分别为3312.6公斤/亩和1633.0公斤/亩,而未改良的压砂地西、甜瓜产量

分别为152公斤/亩和73.0公斤/亩,改良较未改良压砂地西、甜瓜产量分别提高了3160.6公斤/亩和1560公斤/亩。

校领导和中卫市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对改良效果给予了肯定,对我校社会服务处和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辛勤劳动表示了感谢,希望尽早使这项成果得到推广,使米粮川新村广大群众尽快受益。

随后,校领导与中卫市有关方面领导就双方科研经费等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提出尽快给予解决。

宁夏大学农学院暑期考察慰问教学科研基地与师生

为加快推进农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加强暑期学生实习的安全管理,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服务,7月下旬,农学院院长何文寿教授带队,科技处副处长钟艳霞教授、农学院与葡萄研究院领导及相关专业教师11人组成考察组,对农学院部分科研教学基地、科技扶贫村进行考察,慰问暑期坚持一线的师生。

此次考察慰问活动历时三天,先后考察走访了宁夏农垦暖泉种羊场、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基地、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基地、宁夏银湖农牧开发公司长枣基地、宁夏旱作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心县王团乡)等8个教学科研基地,泾源县香水镇米岗村、同心县王团乡黄花岭村等2个科技扶贫村,现场召开5次座谈交流,慰问了51名学生、23名教师;并结合学校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检查要求,对农学院教师承担的“宁夏中部干旱带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效节水综合示范”、“葡萄质量提升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舍饲滩羊异食癖发生机理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中部干旱带优势特色作物新品种引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等1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专项、科技扶贫项目进行现场检查,这些项目涉及到我区的瓜菜园艺、葡萄、草畜、马铃薯、红枣、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在考察慰问活动中,考察组实地调研了各基地的生产科研条件及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条件,慰问了坚持在科研、教学实习、科技扶贫一线的老师、学生,鼓励他们克服难题、踏实做事、积极探索、注意安全;对各基地为农学院师生科研与实习提供的大力支持与便利条件表达谢意,并现场解决了有关问题和困难。多年来,农学院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三带三进”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新模式,依托科研教学基地与扶贫村,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我校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在中阿博览会成功展出

在中阿博览会召开期间,我校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研发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宁夏唯一高技术成果在中阿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进行了展示。

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是由我校孙兆军教授研究团队发明的一种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驱动的智能化节水灌溉设备。它将绿色能源引入了干旱农田,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近期,阿联酋、约旦、苏丹等国纷纷邀请孙兆军教授研究团队到该国建立基地,进行技术转移。

博览会召开期间,许兴副校长等领导到会场进行了参观指导。

西部生态中心刘任涛博士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的系列研究取得 10

重要进展

近日,刘任涛博士的又一篇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主流期刊《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接受发表。这是刘任涛博士从事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系列研究发表的第7篇SCI论文。刘任涛博士以流动沙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先是比较了流动沙地中灌木林地与乔木林地的生态效应,人工种植灌木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进行固沙的生态恢复效应;再从灌木种的差异性方面,分析了沙地灌丛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的聚集效应,共同参与提出了沙地灌丛“虫岛”的概念;最后又选取单一灌木种—柠条,开展了灌丛年龄增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灌丛林地发育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果评价,以及灌丛斑块微生境局部空间尺度上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野外试验实践到室内理论分析总结,刘任涛博士揭示了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功能多样性机理,促进了沙漠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动物生物学理论发展,为恢复生态学学科发展和理论提升提供了科学案例和系统的土壤动物学基础。

刘任涛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13-2014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荒漠生态研究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宁夏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报批地方标准1项,预出版学术专著1部《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科学出版社,2015)。培养研究生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专家,国内外主流刊物《Ecological Indicators》、11

《Ecology and Evolution》、《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草业学报》等的通讯审稿专家。

许兴副校长一行检查指导分管学院、重点实验室安全工作

2015年9月1日上午,许兴副校长带领科技处、校办相关负责人分别对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中国阿拉伯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库房等重点安全部位进行了逐一检查,以确保开学前各实验室的安全。

在检查中,许兴副校长强调,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2015年学校实验室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科技处、各单位主管领导和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学校实验室各项安全监管体系,扎实开展工作落实,确保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各单位表示将认真落实许兴副校长的指示精神,进一步组织开展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实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知识。

厦门大学专家团队助力宁夏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 12

2015年9月27日,应宁夏大学邀请,厦门大学科技处周涵韬副处长(主持工作)、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教授、副院长/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副院长李军教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谢兆雄教授和朱红平教授等一行访问宁夏大学,并就我校正在申报的煤基能源化工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指导。校党委金能明书记、何建国校长、许兴副校长等领导分别会见。

9月27日下午,在金能明书记、许兴副校长的陪同下,厦门大学周涵韬副处长一行7人考察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基地管委会循环经济研究院金政伟院长详细介绍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运行状况和发展前景。同时参观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果展厅、煤化工园区、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宁夏恒有能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听取了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建设项目介绍,了解了宁东基地产业化项目进展及技术需求。

9月28日上午,我校召开了煤基能源化工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专家咨询会。在听取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书内容后,厦门大学专家对申报书相关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能明书记指出,厦门大学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非常强的学科特色和实验室建设文化,希望宁夏大学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多多向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

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建立长期的伙伴实验室,将先进的实验室文化和管理理念引入,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同时,厦门大学周涵韬副处长与我校科技处、社会服务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科研工作方面的座谈交流;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谢兆雄教授到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现场指导并座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教授、院副院长李军教授、朱红平教授等一行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进行了座谈与交流。

成果获奖

胡玉冰教授著《西夏书校补》荣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

奖二等奖

日前,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评奖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我校人文学院胡玉冰教授著、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西夏书校补》(全4册,共110万字)荣获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是唯一一项古籍专业图书奖项,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设立,自2006年起,每年召开一届,获奖图书代表了当古籍整理的前沿学术水平。

清代学者周春所修《西夏书》,是中国最早的,而且是唯一的一部纪传体断代西夏史书,对于了解西夏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夏书校补》的出版,胡玉冰教授耗时12年。他以《西夏书》为基本史料框架,首次全面、系统地辑录散见于近三百种宋元典籍中的西夏基础史料,详注史料出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二十四史”无西夏专史的缺憾。首次将西夏国原始文献及陕甘宁等地新出土西夏碑石文献资料等按专题进行资料

汇辑,将西夏文献中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首次按专题系统地汇为一编,并对文献文字与内容比勘异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同类型文献整理汇编工作提供了范式。本著作被收入中华书局品牌丛书《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中,出版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名列中华书局2014古籍整理类“十佳图书”榜首。

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兴盛的基石,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胡玉冰教授工作24年来始终坚守在古文献整理研究专业领域,以汉文西夏文献、西北(陕甘宁)地方和民族文献的整理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取得过多项重要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界好评。胡玉冰教授在汉文西夏文献整理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坚持将整理成果建立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其《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荣获宁夏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宁夏在社科研究一些领域已经迈入国家层面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是宁夏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标志之一。先后整理出版了《西夏书事校证》(第二作者,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西夏事略校证》(独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西夏书校补》(独著,中华书局2014年)。

杨开飞教授论文荣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最高奖

美术学院教授杨开飞博士的论文《宋代心画书学观念的演变》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比最高奖。2015年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在河南安阳隆重举行“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颁奖大会,杨开飞博士获奖并在大会上就其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观点及所取得的

创新性成果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获得国内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是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理论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讨论会共收到论文1200余篇,经书法界专家、评委会、监委会认真有序的初评、复评、终评,共评出获奖论文29篇。本届书学讨论会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本届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并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邱才桢博士,北京大学的祝帅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的方波博士等,论文作者大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并具有良好的学术积淀和很强的研究能力;第二,本届参选论文必须全部是近三年未经发表的最新书学研究成果,以往取得的研究成果或已经发表的论文都不在评选之列; 第三,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部省区学术实力较强。从获奖作者分布情况看,北京、浙江最多,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在学术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较少,学术研究薄弱。

杨开飞教授的论文多次在全国书学研讨会获奖,在国内书法界具有一定的影响。2015年6月8日,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联合甘肃城市学院组织成立“张芝书法院”,邀请杨开飞教授参加揭牌仪式,并授予“张芝书法院特聘教授”证书;7月2日,应山西省高校书法专业的邀请,作了题为《蔡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的学术报告;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创办的“张海艺术馆”永久收藏杨开飞教授的书法作品。杨开飞教授是宁夏有史以来唯一的书法博士,为宁夏书法赢得了荣誉。学术交流

蔡永贵教授《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获2014全

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2015年7月,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评奖大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我校图书馆蔡永贵教授所著《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荣

获二等奖。

“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是国家在古籍图书出版领域设立的唯一一项专业图书奖项,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2006年以来,每年评选一次,获奖图书代表了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前沿学术水平。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殷墟甲骨文献和居延简牍被列为我国四大地下出土文献。随着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英国藏黑水城文献》等原始文献的逐渐刊布,关于黑水城出土文献的研究,越来越被学界关注。在已经刊布的俄藏、中藏、英藏三种黑水城出土原始文献中,《俄藏黑水城文献》是其中材料最宏富、文献价值最为学界公认的一种。蔡永贵教授等完成的学术著作《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以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理论为根基,以黑水城汉文文献为语料,对其词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独辟蹊径。《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是黑水城出土文献面世以来第一次对黑水城汉文文献进行系统的词汇学研究的学术著作。

目前,蔡永贵教授利用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理论研究黑水城文献的另一部著作《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俗字研究》一书也已进入了出版程序。

我校在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中荣获2个奖项

9月17日,农业部公布了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结果,我校参与完成的2项成果获奖。

农学院张桂杰副教授参与的“高效饲用氨基酸研制及其在猪低氮排放日粮技术体系中的应用”获科研成果一等奖;农学院闫宏教授参与的“中卫山羊营养需要与舍饲适应性研究”获科研成果三等奖。

中华农业科技奖是由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

唯一综合性科技进步奖,是农业部常设部级表彰项目之一。该奖主要奖励我国农业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普及成果以及优秀创新团队。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成果共184项。其中,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43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59项,优秀创新团队奖25项,科普成果奖10项。

学术交流

第九届文化混搭心理学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2015年7月29-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文化混搭(Cultural Mixing)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共37所高校和研究所的67位心理学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关文化混搭心理的理论、新研究、应用与未来方向,力图通过心理学的微观视角,为解决中国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次研讨会安排了15人次的主题报告。雍少宏教授报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民族型心理契约的结构、前因及其绩效”。认为,民族文化通过价值判断、优先选择和惯性习俗的方式对回族员工的期望产生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民族型心理契约理论,提出了“社会心理契约”的构想。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该理论有创新性并可开拓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

何晓丽教授分享研究报告“穆斯林视域下的群际共情与群际关系”,该研究的出发点是“我们想寻找和谐社会关系背后的情绪基调,或者说共情和情绪对群际关系的促进机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热烈响应。

本次研讨会教育学院心理系9名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参与组织、服务和讨论,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称赞,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专家表示将与我校心理学研究者开展相关合作研究,此次研究会对提高我校形象、促进心理学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据悉,暑假期间为期二周的第八届社会心理学暑期研讨班在我校成功举办,全国各地高校心理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美国研究者和我校心理系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同时,我校聘请“国家千人计划”的香港中文大学赵志裕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康萤仪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宜音教授作为我校客座教授。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在宁夏举行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暨丝绸之路与中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日至8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有关回乡文化、丝绸之路等问题展开讨论。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自治区教育厅和宁夏大学共同主办,其主题是“回族、丝绸之路与中阿文化交流”,与会专家围绕影响“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传播盲点与对策、清真饮食产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穆斯林在促进中国同海湾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面临新机遇。此次研讨会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族学是宁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多年来,宁夏大学回

族研究院坚持“兼容并包、宁静致远”的理念,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许多有影响和研究成果,建成了国内目前藏书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回族学文献信息中心。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冀永强说,本次研讨会是中阿大学校长论坛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议结束后,会务组会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整理成会议报告,报送有关部门,为相关决策服务,这是学术研究建言咨政、发挥智库作用的一个新尝试。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除主旨发言、分组讨论外,还将举办一场学术沙龙,三维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袂发表学术演讲,各类学术精英奖秉持专业精神,开展对话、交流。而在分组讨论中,有两位外国学者将以远程视频方式参与讨论,这种新尝试是宁夏建设网上丝绸之路的生动体现。

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

近日,由我校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甘肃省河西学院召开。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

会上,河西学院校长刘仁义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研究员分别致辞。来自俄罗斯、日本、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是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重要项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就西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文献、文物考古、宗教艺术、河西历史文化等专题内容展开了广泛交流。论坛共收到国内外专家提交的论文120余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专家学者们利用新发现的西夏文献、文物

考古资料,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对于学界交流展示当前国际西夏学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西夏学的国际化和深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河西学院“河西学”的构建也大有裨益。

我校承办第三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

9月12日至13日,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在银川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由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主办、宁夏大学承办。研讨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与中阿全面交流合作、中国´阿拉伯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伊斯兰研究与教学、阿拉伯语与汉语教学与研究等议题进行研讨。

谢应忠副校长参加会议并致辞,他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和智库的合作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是软支撑,但这是一种更为持久的支撑,智库要先行,文化交流要走在前,促成民心相通。希望各位阿拉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中阿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学术合作。

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圣敏、常务副院长张前进和人文学院徐丽君教授分别做了“阿拉伯国家转型发展与中阿合作的历史机遇”、“干旱地区的文化研究”、“中国阿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阿语教育及人才培养应成为中国国际教育合作的主旋律”的主题演发言。

大学革命、大学理念与大学领袖 第3篇

迅疾的、全面的、具有根本的进化意义的转型和变迁有时被冠名以“革命”。美国高等教育就确曾经历过这样一场革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曾以如椽大笔写下一篇以“高等教育的革命”为题的文章,描绘了从1870年前后到1910年间美国大学大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直到大学革命来临前的19世纪中叶,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高等教育处于源自英国传统的旧式学院(寄宿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导之下,是一种真正的虚弱凋敝状态。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匮乏,教派对学院施加严密的控制;师资小而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僵化陈腐;学院生活与社会和思想潮流相脱节,也与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关联。在哈佛任教的诗人朗费罗发出如此质问:“迄今为止,我们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于大学的理念?如此而已——两三座砖砌的建筑,一座小礼拜堂,还有一个校长在里面做祈祷。”无论是为追求学问还是为职业生活取得资质,学院都被广泛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往往充满抱怨和轻蔑。从19世纪初到内战时期,适龄男青年中入校人数的比重居然呈不断下降趋势,到1869年,几乎两千名美国适龄男子中才有一名进入学院。高等教育的这等境况,当然是和美国在智识上在西方世界的总体低落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到19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革命似乎突然来临。这场革命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大学取代僵化没落的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浪潮中新增的社会财富大量流入高等教育,新的大学纷纷建立,已有的学校则扩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1870至1910年间增加了四倍)。教派的制度和精神枷锁被解除,从德国传播来的“为真理而真理”(或者“为学问而学问”)原则被奉为圭臬。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科学进入大学,并确立了巩固的制度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主力,由私人和业余的学问家变为“研究型大学”里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面向“高深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通识教育为本位的本科教育也得到重塑。高等教育重建了自己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不仅在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中取得支配地位,而且成为整个现代生活的一个中枢制度,占居了“美国生产体系”和美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智识生活相对于欧洲的欠发达地位被扭转,世界科学和文化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因而为之大变。这大概是最大、最重要的“美国成功故事”之一。

“伟大的大学”和伟大的校长

现今举世仰慕的一群美国精英大学正是这场大学革命最耀眼的成果,而有一本书正好成为标记美国大学革命辉煌成功的绝佳文本。在霍夫斯塔德所描述的“高等教育的革命”的末年即1910年,著名的《独立派》(TheIndependent)杂志记者斯洛森(EdwinSlosson)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大学》一书。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斯洛森,用两年时间详细考察多所美国优秀大学的状况和质量,在杂志上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评论了其中的14所,因大受欢迎而结集为500多页的巨册。现在看来,这本书成了一种豪迈的宣告:美国有了自己的“伟大的大学”。这个名单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成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滨州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体而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今日美国精英大学的主体。

而在伟大的美国大学的创生过程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制度和精神的领袖群体。理解大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这些人的生平功业和理念思想。尽管有美国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复杂多面,不赞成以“大学校长的圣徒传”来统御大学史撰述,但在大学革命中,校长们对自己所执掌的大学的品格灵魂的塑造作用如此之强,其引领高等教育潮流方向的影响如此之巨,使人感到人物传记与制度的历史的确联系紧密,以至于缺了人物传记则制度史将无以成立。哈佛的查尔斯·埃利奥特、霍普金斯的丹尼尔·吉尔曼、康奈尔的安德鲁怀特、密大的詹姆斯-安吉尔、芝大的威廉·哈帕尔、斯坦福的戴维·乔丹、威斯康辛大学的约翰·巴斯克姆,等等,都是这样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人物。他们是大学革命最好的标志。他们当中有些即便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伟人,也算不得过份。

其中有两个人格外值得关注。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的40年(1869-1909年),正与大学革命的时段相重合,而他在年仅35岁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正可被视为大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之前,哈佛有大学之名而实不脱旧式学院的形制。在他的坚定而审慎的改革努力之下,哈佛不仅经历了规模的持续扩张,而且全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基本要素。获得新生的哈佛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担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而埃利奥特也成为影响超越哈佛的全国性教育领袖。吉尔曼则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校长(1875年受任),一手打造了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借鉴推广德国大学模式,建立高深研究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和业绩,使其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仅次于埃利奥特。一个插曲可顺便一提:吉尔曼之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校长,正是由于另外三位校长埃利奥特、怀特和安吉尔向该校董事会的推举。

大学领袖和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革命,如果被仅仅看成一个大学规模扩张、精英大学在专业生产知识的竞赛中胜出的故事,则不免过分简单化。正如一个人有性格和灵魂一样,特定的制度机构以特定的“制度文化”为重要属性和存在条件,而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和抗拒外来影响的倾向和能力。而正如有的职业比另外一些职业对精神力量的要求更高一样,对大学这样一种作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机构而言,它的制度文化本身的坚固性、独特性及其对制度实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超过其他类型的制度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对大学来说,精神传统厚重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执守捍卫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美国大学”在建立、改革和成长的过程中特别珍视所谓“mission”(使命)和“ethos”(精神特质)的缘由。自然,这是在肤浅粗糙的“唯制度主义”观点下所难以领悟的。

埃利奥特、吉尔曼等大学领袖的意义和价值正在这里。在扩张大学规模、建设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务实”、“事功”之外,这些校长也在通过申述大学的使命和原则而塑造大学的灵魂和品格,为美国的知识和文化生活立言立心。他们是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力量的人,是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是对学术生活的机理有专注思考和深刻理解的人,是能够超越功利世界

的庸理俗谛、抵制社会风潮的轻薄浮躁的人,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知识领袖和教育家。惟其如此,埃利奥特在其就职演中才说得出这样的话:“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应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诗歌、哲学和科学合在一起的确能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但是科学和诗歌一样,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并不在功利方面。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而吉尔曼则如一位史家所说,是把“真理(而不是效用)作为这所大学的意识形态主题而加以申述”。在董事会和外界的压力下,吉尔曼坚持他的大学的目标不是“获取财富,而是探明事物的基本法则”,始终阻挡技术学科和产业研发进入霍普金斯。

《伟大的美国大学》一开篇就说,这些大学是在“顺应和抗拒时代的要求”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的。顺应什么?提升学问、教育和文明的要求。抗拒什么?“镀金时代”的风尚潮流。须知大学革命的时代,正与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腐败窳劣、文化风尚庸俗粗鄙的“镀金时代”相重合。有理由认为,使那种与“时代精神”多有龃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得以存续和弘扬,正是大学领袖的文化功业。

拿美国说点中国的事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早已流播天下——“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想,在制度创建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许大学的制度性领袖即大学校长的作用有甚于专业学术方面的大师。想想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似可为佐证。

尽管我深知,对历史上的事做参对比附总是要冒过于简单化的风险,尤其是在“发展阶段”观念下把西方(特别是“例外的”美国)的过往认作中国的当今,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具知识论上的合法性,但读美国大学史,总还是禁不住要想到我们所处的当代中国大学。两相对照之下,思绪感喟不免油然而生。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及相伴随的大学内部的强劲专业化趋势(在中国以“学科建设”为口号)而言,中国今日似乎是在重复当年美国的大学革命。就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的现状潮流与“镀金时代”也是庶几类似乎。但对今日中国大学而言,即便没有李零教授(在名文《大学不是养鸡场》中)引古人的话说的那么严重——“背理而伤道之处,难遍以疏举”,也实在难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纯粹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宁夏大学 第4篇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1、基本概念

“大学生的权利”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都有所不同。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了在校大学生的权利,这个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该规定明确了学生在校期间享有隐私权、参与权、公平权。大学生的权益意识有很多,便于研究和发现问题,本文的研究选择隐私权、公平权、参与权、选择权。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隐私权”为主题可以搜到相关文章68篇,基本都是基于大学生的隐私权和法律保护为内容的,对于什么是大学生的隐私权,从上述文章中可以归纳为:大学生隐私权是指大学生依法享有的对其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法学意义上的隐私,又称为私人生活秘密,是指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为人知晓的私人生活。当隐私被法律化、权利化之时,其就转变为了我们所熟悉的隐私权。

基于大学生的参与权的研究是近年来大学生权利意识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一块阵地,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参与权”为主题可以找到相关研究文章267篇,分别是从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参与高校管理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使参与权或者参与权保护的理论诉求、现实状况和路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大学生的参与权,顾名思义,就是大学生作为公民有依照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决策,参与权更多与公民行动与公共实践有关系,包括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参与与决策参与。

公正评价权相对于其他两个权利,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样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为例,以“大学生、公正评价权”为主题可以找到相关文章33篇,且关于大学生公正评价权的研究也是很晚的事,是从2009年才有相关的研究文章的。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重点对本校大学生的隐私权、参与权、公正评价权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研究对象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涉及学生有没有积极的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及发展的意识,学生是否认可学校约请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学生应在哪些方面介入学校更合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等方面。本次调查问卷样本发放数量为100份,回收率100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访谈对象为本校的12名本科生,其中学生干部5名,这里面的部分学生干部兼任校学生会干部。其余访谈对象是随机抽查的,涉及五个院系的不同的专业的学生,随机访谈的地点分别是教室、餐厅、图书馆和操场等不同场所的不同学生,其中6名同学是完全陌生的。访谈主要涉及的问题是调查学生的隐私权和公正评价权。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在校大学生,包括一年级20人,二年级30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25人,共100人。调查问卷包括6个问题,内容为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改革及发展的意识,学生是否认可学校约请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学生应在哪些方面介入学校更合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等。笔者试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了解本校大学生对于自己参与学校管理、行使自己参与权的意识。

三、研究结果

1、隐私权的调查结果

访谈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在贫困生基本信息的公开、学生宿舍的搜寻违章品、学生通信信息的泄露、学生成绩的公开等方面的权利意识比较强。

(1)贫困生基本信息的公开

访谈结果显示,98%的同学表示,贫困生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信息,如果公开贫困生的个人信息属于侵犯了其隐私权。较多的学生认为学校相关部门对贫困生个人信息处理不当,存在泄露信息的情况。这种状况与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贫困生信息的不保护或者保护不到位有关,作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大家隐私权的不尊重就显示出帮助中的不尊重,这应该是需要提请注意的。

(2)学生宿舍搜查违规品

访谈中,有7位同学明确表示他们经受过学校在他们不在的情况下对宿舍的搜查,这其中的4位认为这是学校查处学生宿舍的违章品,是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可以理解;3名同学明确表示这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当笔者提到这是考虑学生的安全才搜查的时,他们认为搜查完全可以在学生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他们不在场,谁知道搜查者都搜查了他们的哪些东西,他们强调这可是自己的私人空间,是有秘密的。有3名同学没有经过被搜查的经过,但普遍认为,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别人的空间是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3)学生通讯信息的泄露

在访谈的十二位同学中,大家普遍认为学生通讯信息的泄露是学校和通讯管理部门共同的行为。在访谈中,大家公认通讯信息是学生的隐私,对于学生通讯信息的泄露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大家谈到,学生使用的电话卡是学校在学生被录取后就直接配发使用的,而这些信息本应该只有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知道,不应该泄露。学生通讯信息的泄露给学生带来很多的麻烦,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会直接扰乱学生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使学生上当受骗,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学生成绩的公开

访谈中,关于学生成绩被公布,算不算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其中6位同学认为这是积极的一面、光荣的一面,可以公开,不应当是侵犯隐私权。他们的观点是,学生成绩公开是公平公正的体现,也是学生知情权的体现,有利于督促大家努力学习,对学校好的事鼓励,对学习弱的则是鞭策。其他6位同学认为学生成绩和其他相关信息都是学生的隐私,不应公布于众,其基本的理由是:公开成绩是给学校好的同学撑面子,而对学习较弱的同学是一种打击,他们强调,无论怎么说,同一个班级总会有学习的好与不好之分,公开学习成绩是故意揭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伤疤。

2、大学生参与权的调查研究

本主题的研究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相关话题的预设,样本数为100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调查结果,涉及“您认为您应当参与学校的管理吗?”这个问题,有75人说应当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占总人数的75%,有20人回答说不清,而只有5人说不应当参与,占总人数的5%。涉及“你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参与管理实际情况的满意程度”,学生满意的人数有11人,比较满意的有26人,一般满意的人数最多有40人,不太满意的人数有18人,不满意的人数有5人。从上述的统计数据中可知:在调查的人数中,有高达40%的人对学校参与度的回答是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到调查人数23%,而对学生参与度感到满意的学生仅仅占到11%。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你参与的程度”,比较多的参加过的有4人,但是比较深入的有8人,象征性的参加过的有38人,几乎没有参加过的有50人,象征性参加和几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占总人数几乎达到88%,而比较多的参加过的仅占4%,这说明学生普遍参与度不高。涉及到“教师评价管理、课程管理、学生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图书馆管理等方面”,大家选择最多的是教师的评价管理为100%。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师评价管理方面,学生参与的比例是最高的。

此外,在涉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高达61%的学生表示他们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参与的保障机制,有20%的学生则表示学校不承认学生有参与的权利是最大障碍,仅有19%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必要参与或没有参与的能力。开放题目“你认为什么样的机制有利于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回答最多的是“由全体学生自己投票决定”,多的是成立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代表由学生自己选定。

四、公正评价权的调查研究

评价权的范围是比较广泛,一般釆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形式,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品行道德的评价、身体素质的评价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笔者在对12名同学进行访谈涉及到学生的公正评价权,主要是对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评价和品行评价方面,这是学生最为关心的方面。

1、对大学生的品行的评价存在不公的现象

通过访谈调查,大家对“德育分”的评价存在很多的不满,认为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表现在德育分的评价存在很多不能公开的内容。比如大家一致认为班干部的德育分比普通同学的德育分要高很多,并且这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本来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反而拿不到最高的奖学金。而德育分的评定是参与学院、学校的重大活动,而普通同学本来就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这样的评定就非常不公平。有同学提出,如果这样做德育分的评定,最好的方式就是班干部让大家轮流来做。另外,大家认为学生品行的评价多集中在学生管理部门而不是教学部门,班干部和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反而能在学生管理队伍面前取得好的印象,评价就高。在调查中,大家一致认为,高校虽然培养人才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有一个准绳,那就是学习,否则,高校会形成投机取巧的场所,培养出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来。

2、学业评价上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

通过访谈调查,对于“学校在成绩的评价方面公平与否”的问题,67%的同学都回答存在不公平现象。大家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是由3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和期末成绩。有的同学取笑说,那些期末成绩非常低的同学有时反而比期末成绩高的同学的平时成绩高。说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打出来的分。部分同学认为,任课老师有的也打人情分,现在的考察课比较多,反而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业水平,考察课很多老师都打人情分,比如,班干部的成绩一般都高,或者和老师关系比较近的学生的成绩就会高。学生要求教师对自己在校学校期间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有个公平、客观、真实的评价,因为这些都会记录在成绩档案中,但实际上会出现一些不够客观的评价。

五、结语

从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基本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在日渐增强,并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呼声,这应该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极好表现。如何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并赋予大学生相应的行使权利的机会,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青年行使和争取自己各项权利的意识,这将对于个人发展、国家昌盛、民族振兴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地位由过去的义务主体转向权利主体。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宁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隐私权、参与权、评价权等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尤其关注与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种权利。

关键词:权利意识,隐私权,公平权,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魏志祥.论当代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刘爱东.大学生权利与权利保障[D].苏州:苏州大学,2003.

[3]郑莉佳.当代中国大学生权利意识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张杰丽.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5]于苏静.河南大学生权利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6]朱斌.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及其觉醒[J].高教与经济,2010(1):33-36.

[7]董生.论高校管理中大学生隐私权保护[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3(3):58-62.

[8]童娟.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9]张强,赵乐静.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的权益问题探讨——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1(3):218-222.

宁夏大学图书馆 第5篇

宁夏大学图书馆包括校本部逸夫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两个部分。总馆舍面积 19900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 3000 余个,工作人员 123 人。

藏书

目前全馆藏书 90 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 68 万余册,外文图书 4 万册,古籍线装及特藏书 7 万余册,中外文过刊 10 万余册,中外文现刊 2400 余种。本馆的藏书建设围绕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要进行,馆藏文献以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在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发展,先后引进《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Springer 全文电子期刊》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第6篇

清华大学虽以理工闻名天下,但近年来逐渐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建设,尤其是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搞得很红火。

复旦大学

南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综合实力、人文学实力、社会科学实力在南方均位居第一。

中国大学的校名多以地名冠之,体现的是地域性特征。但也有一些大学的校名取材于历史典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典雅又“美听”,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人文精神。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先来说说清华大学。清华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咸丰皇帝赐名“清华园”。“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如果你看金庸作品比较多,大概会对《天龙八部》中诠释木婉清名字的这句话有印象。不过金庸也不是凭空自己创作的,后一句出自《诗经》就不多说了,前面的“水木清华”出自晋代谢叔源的五言诗《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所以清华BBS之名也是从这里来的。掉书袋一下,在四部当中,诗歌属于“集部”,在经、史、子、集中位列最后,所以出自集部的“清华”稍显纤弱。从1924起,清华大学正式开始用“清华”为校名。

就和北大被误解成文科院校一样冤枉,清华也被误解成是“工程师的清华”。孰不知,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第一个大张旗鼓说的正是清华。当时清华的国学研究院名振全国,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大导师成就非凡,树起了一道无法逾越的丰碑,不知令多少学人向往。季羡林大师最后落脚在北大,但其实是清华毕业。清华还有很多大师,如一部《围城》让世人刮目的钱钟书,一部《雷雨》震惊中国戏剧界的曹禺,《七子之歌》的闻一多……清华的人文又哪里逊色了?

再来说说复旦大学。“复旦”二字来源于《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烂兮,乣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光辉的永恒来象征“复旦”不朽的魅力。其实说起来,这首《卿云歌》也是首古诗,但因为出自《尚书》,而《尚书》又是儒家经典,是十三经之一,因此以四部论,“复旦”是出自经部,分量就很重了。

不过和清华类似,“复旦”也不是最早的校名,马相伯于1905年创办的时候是叫“震旦大学”,1917年改为“复旦大学”。这所人文色彩浓厚的高校,“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曾云集了众多声名赫赫的大师: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谢希德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毕业生涌现出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童第周等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而今在复旦,每天都有非常精彩的大师级讲座,为学生讲解人文社科的知识。这就是人文风度,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气质。

宁夏大学 第7篇

一、文化战略、文化品牌对国家影响力的评估和认识

1. 文化战略的实施、决策关系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 关系

到全球性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国家安全, 关系到与世界各国的和睦相处, 关系到世界产业的结构, 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世界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 更决定着未来一个世纪我们国家建设发展定位问题。

2. 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

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只有创新, 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可能具有强大的辐射性;唯有创新, 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才可能有高度的认同感;唯有如此, 才可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否则, 势必影响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步伐。

3. 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极大的调整, 调整中必然要经受挑战, 挑战可能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

以此为契机,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维方法, 转变教育教学模式, 让大学生彻底转变对传统僵化思想政治课的认识, 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方式普遍认可, 强烈地感受时代气息, 让大学生有兴趣探究、有足够的方法进行创新学习, 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大改进, 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 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4. 国家文化战略规划顺应高校思想政治课调整改革的时代背景, 势必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和调整。

面对挑战, 各个高校如何应对, 确是一个常说而又常新的课题。在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里, 国家积贫积弱, 自主尚且成问题, 何谈文化软实力。现在虽然我们进入到小康水平, 但我们的小康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起来, 整体上处于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我们多方面协同, 特别是文化协同, 才能进一步消除中国和非洲、拉美东南亚国家的分歧, 以文化为纽带, 建立起联系亚非拉美国家友好、合作的纽带。以文化为媒介, 携手和美国、欧洲、日本的官方和民间友好人士建立更为广泛的合作关系, 争取以文化赢得民心, 才能真正体现文化大国、文明古国的魅力和风范, 这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国国家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战略刚刚步入正轨, 国家文化品牌意识还有待思想高地的各级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大力提升。

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课的途径

1.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 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 特别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创新。

为培养有全球性眼界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有中国立场、世界性视域, 进行必要的改进,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实践性, 挖掘其影响人、感染人、鼓动人、提升理想人格境界的涵养。特别是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统领思想政治课的大局意识,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联系学生思想实际, 有的放矢, 统筹兼顾, 继承和创新结合、理想和现实结合,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

2. 从党的理论创新角度,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课创新的途径、办法。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 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理论, 再到从严治党、积极惩治腐败, 都在关心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课有理由把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学习热情、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从而克服浮躁的学风, 切实把学习到的东西化作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血肉。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看, 培养高素质、高品位、复合型人才是未来提高我们综合国力的关键, 也只有如此,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看, 高校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的改善、创新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更有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 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 思想政治课高校学生爱上、爱学了, 才能让他们发挥大学生影响社会、创造社会风气良好氛围的作用。

3. 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新局面。

宁夏大学地处西部, 也是宁夏当地有很大影响的国家211高校,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布局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是思想建设的高地, 是文化精英汇聚的地方。宁夏大学理应充分发挥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配合宁夏区党委、政府搞好文化中西部的大发展、大繁荣, 积极开拓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路, 探索多种文化创新的途径, 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 同时又夹杂着中亚气息、草原文化、农耕文明的北中国腹地的丰富内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起领头羊的带动、示范效应。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校, 是自治区的特色职业学院, 有着自己特色的学科设置。以其代表的各级各类高职高专, 集中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就业, 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 以思想教育为导向, 以国家需求为依托, 以应用技能为培养目标, 以就业前景为示范, 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改方案, 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明显的效果。充分发挥着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不能施展的特殊效果。

三、挑战人才培养模式, 重在创新过程

宁夏大学、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各自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 摸索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工程的方案和步骤, 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树立增进教学新理念,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推广优秀的教改实验,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日益受到社会的好评和重视。

1. 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可这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在推进过程中, 了解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各类媒体和渠道去详细地了解行业的现状和经营状态, 然后取舍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 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 努力打造适应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2. 高校、职校等各类学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同社会需求相结合。

学校思想教育, 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理论的灌输, 还要利用思想政治课的特殊优势, 因势利导, 思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的有机配合。用人单位要招收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个人想要人尽其责, 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和扎实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人才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人才也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创造骄人的成绩。没有合适的土壤, 没有一定的环境, 都不会有人才的成长。学校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示范。

3. 高校视创新过程为人才脱颖而出的过程。

作为人才, 首要的条件是理论素养。理论素养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层次。人才不能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广博的知识做储备。人才其实就是能拿得起放得下,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能做出不寻常的业绩的人, 否则很难称其为人才。所以, 要想名副其实, 必须向内修炼内功, 向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4.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

作为人才, 还要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社会是个大舞台, 人需要在这个舞台上磨练和成长, 汲取养料和智慧;需要处事的技巧和练达的言语技能, 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归根到底, 一切为了社会, 为了人。这是千古不变的信条和信念。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服务人, 服务社会, 个人才是有活力的个体。否则, 一切都会是对社会的无益和浪费。

人才其实是很高的标准和要求。社会也好, 个体也好, 我们需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承担起人才的历史使命。这寄托于我们这一代, 更寄托于下一代, 甚至是更年轻的一代。让我们牢记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承担起国家、民族和个体发展的重任, 不能痛失时代赋予高校、职校真正的使命和建设机遇, 挑战高校思想政治课, 创新无极限。创新是什么, 创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失败教训的回顾, 是对未来问题前瞻性的预测。挑战是面向全球、立足中国的战略意识。只有大胆创新、勇于挑战, 才能成为引领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先导, 更好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潮,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高地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宁夏大学 第8篇

1.1、研究对象

体育学院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女生,共96名。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我校体育学院2007—2010级全部女生对篮球专选课的兴趣、心里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6份,收回9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100%。

(2)文献资料法。翻阅近年来有关的书籍与期刊。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中的各项数据按照统计法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处理。

2、分析与讨论

2.1、各年级篮球专选课人数统计与比例

根据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女生开设的专选课,首先进行“篮球专选课男女生基本人数”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女生篮球专选课的人数很少。

女生对篮球专选课不是很热衷。2007级女生占总人数的23%,而女生篮球专选人数仅占篮球专选人数的9.7%;2008级女生占总人数的16.7%;2010级女生占总人数的16.4%;所以2008级、2010级就根本没有女生选篮球专选。2009级女生占总人数的22%,比2007级略降一个百分点;而女生篮球专选人数占篮球专选总人数的9.8%;略比2007级高出0.1个百分点。从招生的比例上看,女生的比例上升篮球的专选人数就相应在提高,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各年级专选篮球的人数,男生占总专选人数的90%以上,大大超过男生总招生人数76.8%的比例,基本符合篮球进程,篮球比较普及这一群众体育现象。而女生各年级专选篮球的人数不超过10%,远远落后于每年女生占招生总人数19%—30%的比例。说明男子篮球在普及、扩大,女子篮球在逐渐减少、缩小。

2.2、女生未选修篮球专选课的原因分析

各年级女生在入学前均有篮球专项,虽然人数不多,但在入学后2008级、2010级没有专选篮球,原因是学院认为女生专选篮球人数太少,不够一个教学小组,要加在男生组里,水平差距较大,不利于教学,故而取消了女生篮球专选。2007级、2009级虽有女生专选篮球,加在男生组里学习,表面看完成了专选学业,但从内心来说,女生学习氛围不好,技术掌握不理想,事与愿违,没有达到当初的预想。.

外在因素主要是从中小学没有打过篮球,有些同学考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对篮球非常陌生。内在的因素就是没技术、没基础,个子小,学习篮球普修非常吃力,就不敢选专选等等。

(1)女生对篮球专选课态度的分析。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目前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如果其它条件基本相等,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总是远胜于学习态度差的。所以,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

表1可见,女生对篮球专选课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基础是主要原因达到34.61%—56.66%。其次没有兴趣和没有女生组,分别达到10%—33.33%、19.90%—61.90%。环境不好场地差仅居第三位,6.66%—23.80%。其他因素占第四位4.76%—20%。

(2)女生对篮球专选课兴趣的分析。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兴趣对女生学习篮球专选课更为重要。

由表1可见,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女生对篮球专选课的兴趣较低。为了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增长,我们要多组织多创造条件。创新是良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动力定型,必须多次重复某一动作,完成这一过程时间长,单调的练习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是与求异好奇相悖的好奇与兴趣好似一对孪生兄弟,解决了好奇心,也就有助于解决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这一点。

2.3、篮球对就业的影响

就宁夏当前的现状而言,无论男、女,篮球的就业率都比较高,相对于其他专项,就业也比较容易。

在各年级的女生认为对将来就业最有帮助的是排球,虽各年级比例不同,但百分比最高,居第一位;篮球在各年级居第二位;田径、体操、其它和武术分列后四位。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排球身体不接触,对抗不是那么激烈,相对篮球奔跑少、比较文雅。是女生多选的缘故,男生可就不一样了。要正确看待就业,先就业再择业。事实上,农村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是很好,但由于条件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就业,这也是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和2010级没有女生选择篮球专选,2007级有4个女生选篮球专选,2009级有5个女生选择篮球专选。由于没有女生单独的专选组,男女生混合教学很难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选篮球专选的女生只有9个人。

入学前大多数女生都接触过篮球但是入学后只有部分女生选择篮球为专项。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女生对篮球专选课的态度很消极因为没有基础、没有兴趣、没有女生组、没有好的环境和场地。

目前宁夏地区篮球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较高。但在招聘篮球人才的技术水平方面要求也比较高,一般的女生很难达到更高的水平。

3.2、建议

加强女生篮球专选课的培养与学习,尽量单列女生篮球专选组,多组织女生篮球活动。为提高篮球专选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女生的篮球专选课的技术水平和兴趣,改变女生对篮球专选课的态度,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课时安排尽量多一些,平时应对女生多进行篮球运动的指导与实战。第二,学院领导应高度重视篮球活动的开展,为女生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器材、设施。第三,篮球专选课班级的人数较多,不利于教学,女生应独立为一组,鼓励女生专选篮球。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指导,在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今天,大学生应该主动的去寻找机会,而不能闭门造车、等待机会。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女生参加篮球专选课的人数、兴趣爱好、篮球知识、基本技术、心里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影响女生篮球专选课的因素,从而为今后女生的篮球专选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女生,篮球专选课,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王卓夫.提高篮球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李红卫.对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模式的研究湖北体育科技[J].2006,(6).

[4]吕万友.谈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8,(4).

[5]汪晓萍.大学体育篮球课的教改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7,(5).

[6]刘长才.略论篮球的教学与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

[7]成惜今,张钧庆.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7).

[8]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宁夏大学 第9篇

1. 优势。

(1)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组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之初, 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教育部要求又结合新华学院实际的办学体制———以宁夏大学为办学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并由宁夏大学控股的独立学院形式, 确立了宁夏大学党委和学院董事会双重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并根据专业设置, 正式组建了文法外语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经济与管理系和工程与应用科学系, 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使学科建设有了更加具体的实施载体, 形成了学院全局规划、系处具体实施的新机制。 (2) 母体教学资源丰富。新华学院充分利用和发挥宁夏大学无形的和有形的教育资源, 包括“211工程”的名牌效应和优良校誉、优秀的教育管理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深厚底蕴的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完善的学科专业设置, 在充分依托和利用宁夏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资源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增强学科专业竞争力。 (3) 专业设置灵活。新华学院立足宁夏, 辐射并服务于周边地区,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培养宁夏及周边地区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发展潜力的合格人才。目前已有本科专业25个,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构建以文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2. 劣势。

(1) 生源质量不高。新华学院招收的学生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本科学生, 与第一批重点高校录取的学生总分相差110~130分左右, 与第二批普通高校录取的学生总分相差70~90分左右, 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要想让培养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必须在应用型上下工夫。 (2) 师资力量有限、结构不合理。新华学院师资队伍中以聘请宁夏大学兼职教师为主体, 目前这支教师队伍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0%,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57%, 教学实力雄厚, 但兼职教师比例较大, 学院一些专业的师资受制于人, 且师资梯队建设亟待培养和加强, 专职专任教师基本为刚从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 他们工作努力踏实, 富于思考和钻研, 但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经验不足, 仍需要历练成长。 (3) 专业设置与母体学校雷同。教育部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即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应该是母体高校现已经开设的专业, 这样就导致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先天性的问题, 即专业设置不仅和母体高校部分专业雷同, 也和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雷同。这样, 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学校不能错开定位, 另外在专业设置的门类上太宽, 组织教学比较困难。

3. 机遇。

(1) 高等教育政策导向明确。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它的创立, 改变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由政府通过计划来配置和调节的单一模式, 改变了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被动局面。在客观上缓解了资源和教育供给的矛盾, 并与公办高校形成竞争局面。 (2) 社会认可度提高。从统计的数字来看, 2011年新华学院招生的三本第一志愿报考率文史类为86%, 理工类为75%, 这说明新华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在提高。宁夏公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只有新华学院一所, 独立学院的实力在一步步增强, 每年教育部门都会对新华学院进行评估、检查, 以督促学院不断规范完善。 (3) 培养层次结构的调整。宁夏高等教育新增高校基本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从2003年的3所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8所, 新增资源主要提供专科层次的教育服务。然而, 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很旺盛, 本科教育仍然是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 (4) 生源充足。按照自治区统计局所作宁夏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高等教育18~22岁学龄人口将由2005年的51万人达到2010年的57万人, 增加6万人,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高校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的目标, 宁夏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将达到7.3万人, 新华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必将吸纳更多的学生深造。 (5) 办学门槛提高。2008年3月6日, 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该《办法》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办法》是独立学院首个相对完备的管理规定, 《办法》的具体条款, 一方面抬高了独立学院的准入门槛, 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增强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信誉, 并减少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另一方面降低了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依赖, 有利于培育独立学院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

4. 危机。

(1) 依赖母体高校品牌, 缺乏自身特色。2008年起,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 由新华学院具印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从享受宁夏大学的学历文凭到颁发新华学院学历证书, 母体品牌优势丧失, 新华学院面临追求自身品牌和声誉的长期努力。 (2) 高等教育生存空间的竞争加剧。区内外实力雄厚、数量可观的高等院校的压力, 其他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银川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等。这些竞争中, 有生源的竞争、低学费的竞争、专业的竞争、办学规模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等等, 但最终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因此, 新华学院要想创新机制、突出特色, 必须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方面做足文章。

二、新华学院发展的战略选择

内因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根本因素, 同时要充分利用机会来弥补自身的劣势。新华学院在在内部环境方面优势小于劣势, 在外部环境上机会大于威胁, 整体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 总体在战略选择上应采取改进型W-0战略, 即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办学的灵活机制,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来应对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外部各种威胁, 把新华学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独立学院。

摘要: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民办机制举办的独立运作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运用普遍适用于企业管理中的SWOT理论, 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找出独立学院发展战略制定所必需的四类关键因素:外部机遇 (0) 、外部威胁 (T) 、内部优势 (S) 、内部劣势 (W) , 并运用SWOT交叉组合分析方法确定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确定经营战略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SWOT分析,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Z].教发[2008]26号.

[2]何立新, 李怀.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Z].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10, 6 (2) :60-61.

构建大学文化重塑大学精神 第10篇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 即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它通过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表现出来, 是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制度体系、信仰追求、风尚习俗、理念创新和价值判断。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组成, 其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理想与观念。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 走向未来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的自信、自强等人格要素;不畏强暴、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勇于承担、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心、使命感。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向上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才会精神抖擞、奋发有为, 一个团体才会和谐有序、团结向上, 一个国家民族才会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因此, 一所大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一所大学精神内化升华的过程史, 更是一所大学精神力量的传承史。

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指出大学精神的精髓, 即为“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文化、大学有精神。大学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殿堂, 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平台和舞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由、求真、民主、公平的无限追求。数百年来, 无论是不同国度的变换, 还是任何时代的变迁, 大学都始终鼓励学术自由、思想自由;都始终坚持对真知的不懈探索、对真理的无限追求;都始终营造一种公平、民主的文化和氛围。在大学校园里, 无论级别职位高低、无论老师学生身份差异, 都是平等的, 都可以公平、公正地共享各种资源, 这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工作中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有这样一段论述,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实际上就说明了诚意、正心和修身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三者是需要循序渐进依次施行的, 讲求立人诚信所有意念均出自精诚方为“诚意”, 自己的品德心思端正严明是谓“正心”, 而后能修身养性、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修身”方成。在此三者基础上才能有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性。可见, 教育具有规律性、次序性和阶段性。因此, 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修身为根本, 以立德为诚意, 正心为最终归宿。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要治国、平天下。然后, 在大学阶段再反过来讲诚信责任、讲做事做人, 也就是《大学》中论述的“诚、正、修”, 显然有些次序颠倒, 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 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起道德的自我坐标, 既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勉, 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 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洁, 还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和“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洒脱。教育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应不为名利所动, 应不心浮气躁, 应坚定信念, 恪守节操, 成就一番事业。

摘要: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是教育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体现得最为集中的地方, 其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传承、创新和示范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大学出现了文化品位下降、大学精神失落等文化衰微的表征。因此, 需要通过构建大学文化, 重塑大学精神, 传承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大学文化,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彭斌.论大学精神培育与文化育人[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07) .

[2]陈瑜.思想教育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3]储朝晖.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中西大学的心灵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01) :101-105.

[4]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为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而作[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7) :11-26.

[5]程祥国, 詹世友, 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2) :223-228.

“让大学更像大学” 第11篇

谈到大学教育,一位香港名校的校长这样自信地说:“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

作为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香港高校,虽然受到了内地考生、家长乃至有关学者的热捧,但它们具体情况,实际上大多数内地人并不了解。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学校,奉行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制?学生在那里会受到怎样的教育和训练,又会向哪些方向发展,有怎样的前途?

特别是,已经有人指出,今年是中国加入WTO时承诺开放教育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教育市场的全面开放,已是不远的事。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样运作的,就显得更有意义。

香港三名校:港大、中大与科大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学(university),另外还有许多学院(college)。这8所大学是: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浸会大学、城市大学和教育学院。其中前三所,实力最强。

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于1911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也是香港8所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它与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仅有的2所综合型大学,包括了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等10所学院。在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全球最佳200所大学中排名第39位。

而香港中文大学,是由四所书院组成的。除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由本部中央管理,各书院行政独立,享有书院文化发展的自由。这四所书院都有其各自的背景。像新亚书院,就是由一批著名学者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创立的,成为当代中国,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学科的一个学术重镇。崇基学院由于是香港基督教教会代表所创办的,因此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与前两所大学不同,香港科技大学的历史非常之短。它创立于1988年,于1991年10月才正式开学。但是,在短短十几年里,它已在《泰晤士报》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2名。从办学模式上讲,科大模仿了美国公立大学,其75%的教师在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学府中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香港,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泡,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然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的卢乃桂教授认为,应该说它们现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这样向本刊记者表达他的办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提倡学术自由、表达自由、信息流通自由。“我当校长快11年了,我的治校理念很简单,就是让学校更像一间大学”。

而中文大学的副校长郑振耀用更简洁的话总结他们的办学理念:“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

政府出资,教授治校

香港的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每所大学都是通过有关的香港法令组建的。该法令总体上规定了大学的权利和责任、特权和构造,而这些规定的修改权只属于香港立法会。

大学办学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入。根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度有64%的办学资金来自于政府支持,14.9%为学费,还有7.9%是社会的捐助。香港中文大学官方网站的资料也显示,2004~2005年度来自于政府支持的经费占到了总数的62.1%。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教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丁学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香港政府设有一个专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通过不定期的研究评估,分配政府的教育拨款。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用于学校日常运作;而社会捐助部分则一般用于具体的某项事务,例如设立某项奖学金,建立某个研究所,修建某项设施等。

虽然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性质,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郑振耀介绍,依据香港法令规定,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事会。校董会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会成员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经特首批准通过。这些成员中,有超过一半是校外的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立法会议员、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来自校内的董事,则由校长、各学院院长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组成。目前香港所有高校都会把校董事会成员控制在30名以内,并且每名校董都有其固定任期。

学校中最重要的决策均要通过校董事会。例如聘请校长,就是由校董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门的小组,在全世界内进行公开招聘。

但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上的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教务委员会全部是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只要是在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会都会尊重教务会的有关决定。因此,郑振耀把其称作:教授治校。

丁学良在其著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书中介绍了科大教师的聘用过程。每当有空缺职位时,该系会成立专门的录用委员会,并在多家英文和中文的专业期刊公布招聘信息。委员会由资深和资浅的教员搭配构成,经过几轮筛选和无记名投票后,选出候选人,有关的结果和系主任的意见经由学院复议,最后报学校批准方可聘用。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刘继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香港高校新教师的聘用,均是采用合约制,一般是3年一签。

除了教师招聘制度,香港教师的评审制度也非常严格。郑振耀把教师的评审、晋升指标归纳为4点。首先,是教师的学术成就;第二,是他的教学水平;第三,是教师的社会服务;这其中包括参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例如政府的一些咨询会议、专业团体的工作,而这些都是非牟利性的;第四,就是对学校、书院、学院所做的贡献。而有关的评审也是由教员组成的学术评审委员会完成的。

身在香港,同时也身处全球

香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物流管理系的大一学生金韬,目前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一项自费的暑期交流活动。“快要考试了,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屋里复习《流体力学》,不过抽空儿也去了一趟拉斯维加斯。”这次暑期交流的机会是她从学校寄给每一个学生的电子邮件中获知的。而学校一般都是通过电邮的方式把各类实习、交流机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的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

在香港高校,这种国际交流是非常习见的。据郑振耀介绍,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不同时间长度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中大每年招入的新生共2900多人)。中文大学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达成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

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的情况基本相似。据资料显示,3所学校每年的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告诉本刊:“我们每年有500个交换生名额。交换的学校一半在内地,一半在海外。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每人都有一次离开本土的机会。这个目标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一半。”

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在涌进香港校园。用科大人文社科部读研究生孙元嘉的说法,“你随时可以(在校园里)看到各种不同肤色的人,连老师的构成也是多元的”。

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在1万多名在校生里,有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学生,来自世界上3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段海燕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大三时曾去香港中文大学做了半年的交换生。在中大期间,她选修了高阶德语课。令其深感佩服的是,老师是个德国人,德语和英语的水平自不待言,就连广东话和普通话都转换自如。

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读二年级的张怡也非常感叹:“就连我的1门选修课——《中国历史》的老师,都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博士。”

据郑振耀介绍,中大的教师都是从全世界公开招聘的,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郑认为,每一名从国际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有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也就使得学校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样,我们的课程、教学、管理等都会有着很好的国际性的背景。”

国际交流,不单单体现在人从国外来。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过学的人,对于学校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快捷都深有感触。香港大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隋玉杰副教授告诉本刊,香港高校的图书资料系统非常全面,尤其是国际领域的最新成果,可以随时检索到。“有些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请,学校都会马上帮你转过来,在这方面学校都有相应的补贴。”

刘继同教授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记得一本名叫《社会政策》的英国学术期刊,在中大图书馆中,甚至可以查到从20世纪初创刊以来的每一期。

以“通识”为目的的灵活学分制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的方式。

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为广博的知识,并且加强自学的能力。郑振耀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具体来讲,如果是按照3年制(目前香港高校本科仍然采用3年制,因此内地学生去香港念书还要读1年的预科)来算,中大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其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郑振耀说:“这样,学生不会把全部的学分放在主修方面。而选修课涵盖了全校的几百门课程,这其中包括了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很多方面。”

对于这种自主选择权,就读于香港大学数学系三年级的本科生周的感觉是“很松快”。由于头两年只有5门必修课,于是周选择了很多金融、投资方面的课程。

这样做,对于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做过访问学者,他评价说,由于学生的这种选择自主性,不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

除了学分机制外,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曾赴香港大学交换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韩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了一般性的讲授课外,香港高校的课堂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每名学生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如果没看过那些书,你就根本没法参与到那些讨论中。”韩颖说。

香港高校的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韩颖介绍,由于学校十分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每名学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港大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等。

“这里的理科生更是辛苦,压力大、作业多,每天熬到夜里两三点是很正常的。”韩颖说。

张怡的学习也非常紧张,几乎每周都会有考试。“记得有一门实验课,最后的总成绩就是由10次考试的分数加总得出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他们的前程很让校方欣慰。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的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而在香港科技大学,该校2005年毕业生中,92%毕业生在8月份以前就拿到了offer(入学或工作的批准书)。而选择就业的学生,平均月收入为11554港币。

用郑振耀的话来评价:“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专才,而是通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为领头人。我相信,他们具有在香港、内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Hall文化”

在香港高校读书,社团活动是其校园教育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这里的Hall就是指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学生会以它为单位组成社团。“也许你不属于系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系学生会),也许你不属于院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院学生会),但从你一进校开始,就一定属于某个Hall的社团。”(香港高校中,只有Hall社团无需报名,当你入住时,自动成为它的一员)张怡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Hall中的事务都是由学生自主解决的,每个楼层都会有楼长、副楼长,负责学生生活的管理。“譬如规定晚上12点开楼会,如果你不来,楼长会点名批评,还会找你谈话。如果几次不参加Hall里的活动,就会渐渐难以融入他们的生活,甚至被赶出Hall。”韩颖说。

每栋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参与、组织Hall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的团队感。“我们那个Hall的社团名叫冰川舍,据说是因为楼里的空调特别猛。”张怡说。冰川舍平均每2周就会举行一次活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各种运动比赛,有时是楼内各层间的竞争,有时是与其他社团的比赛。张怡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冰川舍都会组织一个“烧猪大会”,祈祷大家在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烧猪会”结束,同学们共同分享众多的美食。

韩颖住的伟伦楼中,有一个传统节日“伟伦节”。即每个楼层包装一个“楼花”,最后参加评选,看谁获胜。同学们拍摄专辑并录制成CD和录像带、送海报和小礼品、派传单……“有好几轮攻势,真的和包装一个明星差不多。”韩颖的楼友当时是参与的主力之一,每天上午8点多就起床出门了,而第二天早晨五六点才会回来。“那次我们楼层最后获胜了,所有人都抱在一起哭成一团,非常感人。”韩颖说。

对于香港高校丰富的社团活动,郑振耀认为这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香港高校里,学生需要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筹备很多事情。”在中大有200多个学生社团,而这些社团的管理都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他们的参选、竞选、拉票,乃至筹备活动都是由自己来解决。学校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自由的成长。他认为,这也是学校全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来自上海的王净先后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他曾做过系学生会的执行委员,对港校社团活动感触颇多:“社团活动的经费是由学生会拨款,而学生会的钱是由港府提供的专项资金,学校是不能随便砍掉的。”

但韩颖也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这样的“Hall文化”并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些学生宁愿每天赶很远的路在校外住,也不愿住在Hall。“因为真的很花时间!说实话,有些内地学生并不太能够接受这些。”

平等的对话空间

“我觉得港大这里的确开放、自由,有次见到数百教职工在图书馆前搭台抗议,痛斥学校没有诚信、不守诺言,而从港大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韩颖在港大交换期间,深深感受到了香港高校内这种平等的对话空间。“那时,大家对Hall旁的食堂服务不满意,于是学生自己组织群体签名,要求学校做出改善,而最后食堂果然改制了。”她说。

港大学生周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间餐厅合约期满,都会由餐厅附近Hall的同学投票,来决定其去留。

在香港高校,各个Hall常常会有夜话和糖水会,为了想要更深入的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对校政的意见,校长每学期都会到各个Hall参加这种气氛融洽的夜话活动。学生既能够在这样的场合向校方领导表达意见,也可以从长者那里了解到学术和生活的经验和体会。

由于香港高校预计在2012到2013年,将本科阶段由三年转为四年制,加上学校正常的规模扩张,很多学校正面临着在校生要大幅增加的压力。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中大校方提出将部分学生宿舍由两人间改为三人间。

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校方先是公布计划,然后就这一提案在校园中进行广泛的意见征询,所有学生都收到了学校相关的电子邮件。同时,学校还在每个书院都设立示范单元,让学生去参观,实地感受三人间带来的变化。

但是,在意见征询中,学生会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改制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同时,有人提出,部分宿舍的改制,增加的床位有限,成本还很高。最后,学校宿舍管理处认可了学生们的观点,就取消了这一计划,并随即再次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生。

“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政治的养成,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如此评价。

宁夏大学 第12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根据中央指示, 教育部也提出了具体的大学体育目标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 和大学体育教学的三个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学习项目, 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体育系, 积极贯彻和实践这一指导思想, 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回顾实践过程, 总结实践经验, 对于其他高校的大学体育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2.1 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选项课过度阶段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为两年, 共四个学期。在四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 涵盖田径、武术、体操等, 主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目的。1992年, 中北大学 (时为太原机械学院) 在山西省率先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即一年级保持原有的教学模式, 二年级开设选项课。当时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 共6个项目供学生依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种在课程设置上的改革与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也为后续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 全面推行选项课阶段

2003年, 中北大学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 即在两年的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在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的, 为了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高校大学体育教育, 中北大学开设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交谊舞、形体、跆拳道、健美等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这次改革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阶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正式以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原有10个项目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网球、国标、散打、拳击4个项目, 成立了15个教学俱乐部。并自主开发中北大学公共体育选课系统, 真正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三自主”原则。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 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4 取得的成果

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4篇;省级教学名师1人, 校级教学名师2人;2000年, 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授予“校长杯”, 2004年, 作为山西省教学改革的代表, 出席“上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论坛。

3.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3.1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使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我校的大学体育改革正是从思想观念入手, 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广阔背景中去认识新形势下大学体育的功能、目标和运作模式, 经过积极探索我们确立了我校大学体育改革的理念, 即大学体育的“系统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开放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终身化”理念, 大学体育的“学科化”理念。

3.2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经过广泛的调研, 并结合我校实际, 拟定了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1)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2) 形成新的群体工作的运作机制; (3) 体质研究要能够满足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和监控要求; (4) 在大学体育教学领域要不断推出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

3.3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实践

3.3.1 积极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打破了原有系别与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 根据教学单元及我校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15个教学俱乐部, 并成立相应的单项协会。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的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终生体育”的教学思想,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3.2 修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优化

3.3.3 实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

各教学俱乐部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身体条件、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体育素质、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及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的不同, 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组, 再将教学内容、目标划分为几个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都能在具体目标的引导下,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 并使其尽可能地升到高的层次。即学生达到所在层次的教学目标后, 可调整到高一层次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样, 即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 又在学习中体现了自我。

3.3.4 成功研制开发《高校体育教学选课系统》软件

为了规范体育教学管理, 我们自主研制开发了《高效体育教学选课系统》。通过该软件, 试行教师挂牌教学、学生网上选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基本上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三自主”原则。经过两年的试用, 师生反应是比较满意的, 目前在我校体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3.5 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现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们针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积极进行教材改革, 出版《现代大学体育》系列教材。该教材根据相近项目进行编排, 共5册。学生选什么项目就买有该项目的的那一册, 即经济又实惠, 避免了过度浪费, 从分体现了人性化。

4.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4.1 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地坚持大学体育教学及其改革

从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来看,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就没有间断过, 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始终坚持按照教学管理文件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探究

周中玉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虚拟空间异化脱离实际;网络色情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垃圾信息毒害大学生的思想;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在学术领域抄袭成风;学校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及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信息

Abstract:Cyber-culture keeps college students in virtual space and far away from reality.Cyber porn does great harm to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Online games is as harmful as electronic heroin for colleges’thoughts.Cyber-culture makes plagiarism a trend in academic circle.Thus, 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network behaviors.Key Words:Cyber-culture;Cyber Porn;Online Games;Internet Information

网络文化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人文与技术结合的文化, 它的产生是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相伴而生的, 它一经产生, 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并且对社会的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

网络文化 (Cyberculture) , 又称赛博文化, 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文化, 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结构上包括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 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 这也是网络文化得以迅速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负面影响效果探究

网络文化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就在于它的海量的信息流通与简易的交往形式。但是网络文化内容的泛滥又导致了各类有害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大肆传播。这些有害信息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网络色情信息、网络反社会信息、网络攻击信息等。于网络空间超越传统物理空间的时空的限制, 呈时空压缩化趋势, 实现点对面式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直接产生了异质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的交互影响和碰撞, 也为网络犯罪、网络黑客的猖撅行为提供滋生的温床。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由于校园网宽带上网, 一般不受拨号上网的高峰时间网速慢的限制, 学校上网时间可自由选择, 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固定的上网时间。据调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资料搜集、电子邮件、与熟人联络、娱乐休闲、下载、消磨时间、发表个人意见、结交新朋友、网上教育、网上购物;按学生们使用的主要网络功能排序是:电子邮箱、信息搜索、新闻浏览、网上聊天、上传下载、网络游戏、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浏览色情网站是大学生的家常便饭, 当然浏览这些网站的学生多为男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有必要的。

1、缺乏有效规范的网络为人恶的潜质的爆发提供了途径, 的要求和标准去执行。在历年的山西省公共体育教学大检查中, 始终名列前茅。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正是有了多年的积累, 才有了今天的累累硕果。

4.2 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实践创新

中北大学《大学体育》的教学之所以处于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的位置, 是跟不断的实践、创新分不开的。纵观其教学改革的历程, 不难发现, 我校在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在专项课的设置到“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 再到“三自主”的实现, 无不体现了勇于实践, 不断创新的思想。在现有基础上, 我们又提出了“四自主”, “一干预”的思想, 并已进行立项研究。

此外还应加强对外交流和教学研究团队培养的, 才能更好的促进了我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人性的恶企图到网上恣意妄为, 技术的无止境前进为欲望的膨胀建立了通道, 制度的滞后则使得很多网络行为无拘无束, 从而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网络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从犯罪主体的身份来界定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 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线间侵入、背后侵入、暗门侵入以及制造逻辑炸弹、定时炸弹等破坏性程序, 使网络失灵、数据遭受破坏, 甚至造成网络崩溃瘫痪, 这些是实施网络攻击、网络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 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 为大学生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违法犯罪目标。第二, 在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践中, 相对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 网络立法较为滞后, 存在网络监管不严, 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缺乏力度的现象。第三, 网络信息庞杂,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错误、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的信息。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各种消极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危害相当于电子海洛因

在校的大学生是游戏冲动最强烈的一个群体, 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群体。他们想象力最为丰富, 精力最旺盛, 却被深深地被束缚与枯燥机械没有趣味的学校学习生活中, 其游戏冲动在现实社会中却又得不到发挥.正是网络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游戏冲动的最好的机会。耳闻目睹众多“网络精英”的成功事迹, 不少的学生也憧憬着自己未来能够增写“网络神话”。因此, 有众多的学生们沉浸在对网络技术的追逐中。这其中也会有少数人通过一些破坏性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满足一种畸形的成就感。但或许更多的大学生是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 或受到挫折, 转而到网络游戏中放松一下, 或追求一种虚拟的成就感, 以体现自身的价值。网络游戏可以把他们带进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精彩的游戏内容, 绚丽的游戏画面, 生动的游戏音响, 形形色色的游戏人物一每一款游戏都会为他们带来不同的享受。同时, 网络游戏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智力性, 容易使“玩

参考文献

[1]刘定一.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台阶试验的研究与建议[J].体育科学, 2004, 24 (10) :54-55

[2]曹电康.华北工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时间研究[J].学校体育研究, 2003, 2:6-8

[3]于芳.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化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4:87-89

[4]曹电康.从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2:99-101

上一篇:蓝海策略下一篇:如何上好唱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