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药物范文

2024-06-05

抗生素药物范文(精选10篇)

抗生素药物 第1篇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 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 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 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 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 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 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 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 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 (常见为荨麻疹) 、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 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 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 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

2.3 肝脏毒性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 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 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 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 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 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 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 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 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 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 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 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 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 即可引起二重感染.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 如一些慢性病 (糖尿病、肿瘤等) 合并感染, 手术预防用药, 严重感染时, 伴器官反应症状, 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 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 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 发生地高辛中毒。

5.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

5.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

5.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 可抑制后者的代谢, 使其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增加, 作用增强, 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 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

5.6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 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 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 合理使用抗生素, 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 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 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 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目的 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 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克义, 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 (2) :229.

[3]王正春, 李秋, 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 2004, 23 (9) :695-696.

药物化学抗生素的研究论文 第2篇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施用动物排泄物和生物污泥进入农田等陆生生态环境.本试验选择的2种磺胺类药物、2种四环类,泰乐菌素和甲氧苄啶等抗生素是当今使用量大,并且在环境中常常可以检测到,有必要研究它们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用来作为监测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关于农药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关于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呼吸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报道了6种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土壤

采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基地内0~15cm耕作层水稻土,在室内风干至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0%左右,除去土壤中杂物,将土壤轻柔地磨细过1mm筛后置于4°C冷库中备用.土壤理化性质如下:土壤pH为5.68,有机质含量18.2gIcg^1,总氮为0.959g-kg—、总磷为0.215g-kg—、CEC为987cmol°kg-,土壤质地为黏壤土。

1.1.2药品与试剂

磺胺甲嘧啶(纯度98%)、磺胺甲4唑(纯度98%)四环素(纯度98%)、氯四环素(纯度98%)、泰乐菌素(纯度89%)、甲氧苄啶(纯度96%)以上试剂购于南京德宝生化器材有限公司.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酚酞、乙醇、丙酮、甲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广州市芊荟化玻仪器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处理

磺胺甲嘧啶和磺胺甲啮唑2种抗生素设置0(对照)1、10、43、70、100mgIg—1共6个处理,氯四环素、四环素、泰乐菌素、甲氧苄啶4种抗生素设置0(对照)1、10、40、70、100、300mg°kg—1共7个处理,以上各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磺胺甲嘧啶、磺胺甲嘧唑加入土壤前的母液配置到丙酮中,四环素、甲氧节陡母液配置到甲醇中,氯四环素和泰乐菌素的母液直接配置在灭菌的二次蒸馏水中.

1.2.2方法与步骤

采用直接吸收法(密闭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12122.具体试验步骤:称50g供试土壤(从4C冷库中提前取出,室温放置24h)到小塑料杯,加入0.5g葡萄糖,混匀,氯四环素、泰乐菌素2种抗生素的水溶液可直接加入到土壤,配置在有机试剂的抗生素母液按设置浓度加入土壤中,等有机试剂挥发干,加水调节土壤含水量达最大含水量的60%,放于1L可密闭容器(广口塑料瓶)中.同时将盛放有20mL的0.15mol-L^1氢氧化钠的小白色透明塑料瓶放入密闭容器底部,盖严广口塑料瓶瓶盖.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温度:25C±1C避光,湿度为40%)中培养,试验设置3次重复,以不加土壤作空白处理.磺胺类2个抗生素分别在培养的2、4、6、8、12、16、21d氯四环素和泰乐菌素在2、4、6、9、12、16、21d四环素和甲氧苄啶在2、4、6、9、13、17、22d取出盛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加1mL的0.5mol1T1氯化钡溶液,加入2~3滴酚酞做指示剂,用0.1mol°L-盐酸滴定,记录消耗的盐酸量,同时换进盛有新鲜氢氧化钠的小塑料瓶.

1.3数据分析

根据空白与处理的滴定盐酸之差,计算二氧化碳的mg量.各处理与对照比较得抑制率的计算公式:

抑制率(%)=(对照对照处理值)×100

数据处理方法:①Excel计算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汇总成表;②用SAS统计软件将各处理(个重复)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做单因素Duncan检验.

2结果与讨论

2.1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2.1.1磺胺甲嘧啶对土壤呼吸影响

磺胺甲嘧啶加入土壤后,在0~2d与对照比较,>10mg。1浓度处理显着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且随着磺胺甲嘧啶浓度的増加,土壤的C〇2释放量进一步减少.在2~4d,除100mg。1]^1处理与对照有显着差异外,其它浓度处理土壤呼吸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増加原来受抑制的处理土壤呼吸得到恢复.4~6d内10mg°kg^以上浓度处理比对照及1mg°kf1浓度处理⑴2释放量又达到显着差异,表明较高浓度的磺胺甲嘧啶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浓度増加而増强.6~8d,70、1⑴mg°kg-与其它处理的土壤呼吸作用强度达到显着差异.在12~21d,添加磺胺甲嘧啶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比对照降低,且40mg°kgd以上的浓度处理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在整个试验中,1g°kg1浓度的磺胺甲嘧啶与对照之间土壤呼吸差异很小,而添加10mg。]^1以上浓度的处理土壤呼吸整体上表现出先显着抑制、后明显促进、再显着抑制的特点.0~21d内100mg-kgd处理与对照土壤释放总二氧化碳量(以干土计,下同)分别为608.3、6021mg。100g^1,两者之间差异<1.5%,说明磺胺甲嘧啶对土壤呼吸总体影响不大。

2.1.2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影响

在0~2d,10mg。1笔及以上浓度的磺胺甲蔑唑处理土壤的呼吸作用受到显着抑制作用,在相同添加浓度,磺胺甲嘧唑比磺胺甲嘧啶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2~4d内,lOmg-kg^1浓度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有所恢复,与对照比较,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己经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40mg-kg-以上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与40mg-kg-以下的处理及对照达到显着差异.0~4d内,各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效应.4~6d内,与对照比较,10、40、70mg-kg-的处理土壤C〇2释放量显着増加,并达到显着差异,而100mg°kg1高浓度的土壤呼吸略高于对照但没有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表明高浓度处理土壤呼吸恢复或激活较慢.6~8d内,10mg。kg”以上的处理CO2释放量显着増加,大于对照,10mg^kT1处理土壤呼吸强度将近是对照的2倍,而40、70、100mg处理它们的CO2释放量比对照多3倍左右.8~12d,70、1⑴mg。1这2个处理的C02释放量比对照明显多,达到2倍唑处理的土壤⑴2释放量都比对照少,只有1、100mglkT1这2个处理CO2释放量与对照没有达到显着差异.总体上,土壤呼吸对磺胺甲嘧唑的影响非常敏感,在10mg°kg^以上添加浓度处理表现出在前期较长时间的显着抑制、中期强烈的促进到后期又显现出抑制作用.0~21d内100mg-kg-处理比对照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总量多出139.4mg-(100g)1干土,对土壤呼吸总的促进程度达到229%。

比较2种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结果,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前期(0~4d)的抑制作用强于磺胺甲喃卩定.而且在培养中期,>10mg°kg1处理对土壤呼吸促进作用也显着强于磺胺甲嘧啶.2.2四环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2.1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见表3.添加药物前2d只有100、300mg°kg-这2个高浓度的氯四环素处理对土壤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起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它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随着培养时间増长,在2~6d内,添加氯四环素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得到恢复,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强度相近.6~9d10mg°kg^以上的各处理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70mg°kg-以上浓度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他们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绝对值与对照有较大的差间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但他们之间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绝对值差异小.总体而言,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出前2d高浓度氯四环素抑制土壤呼吸.0~21d300mg°kg-与对照处理土壤二氧化碳释放总量分别为640.2、6465mg。(100g)1,总体差异不到1%。

2.2.2四环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见表4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0~4d在统计上没有规律,各处理之间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的绝对值差异很小.在4~6d,100、300mg1cgd这2个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起显着的促进作用。

2.3大环类酯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0~4d内泰乐菌素70mg°kg1以上的浓度显着抑制土壤呼吸作用,而低于70mg^kf1各处理与对照土壤呼吸相比没有差异,说明在早期只有高浓度泰乐菌素才抑制土壤呼吸.而在4~12d则相反,即从添加药物的第4d开始,加入较高浓度的泰乐菌素O70mgIcg^1)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没有受到抑制,反而显着増加,说明土壤呼吸得到恢复,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激活.12~16d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没有显着差异,并且各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也非常接近.16~21d,添加10mg。kg1以上的泰乐菌素处理明显地表现出抑制土壤呼吸作用.总体来看,试验的中低浓度(1、10、40mg°kg4泰乐菌素对土壤呼吸作用没有影响,70mg以上的浓度则显着的影响土壤呼吸.泰乐菌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表现高浓度处理在前期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中期对土壤呼吸明显地促进,到后期又抑制土壤呼吸作用,0~21d300mg1kg-处理与对照土壤释放总二氧化碳量分别为640.2、673.6mg°(00g)、总的刺激率为5.2%可见泰乐菌素整体上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影响不大.

2.4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0~2d土壤呼吸对甲氧苄啶反应敏感,添加甲氧苄啶处理的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低于对照处理,10mg°kg-以上的处理则显着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在2~4d表现明显,较高浓度即40mgIcgd以上的处理对土壤呼吸产生显着的抑制效果,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与对照比较相差很大.在4~6d除300mglkT1处理对土壤呼吸有显着抑制作用外,其它添加甲氧苄啶各处理(除1mgIcg^外)都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0mg°kg^处理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表明中间浓度处理土壤呼吸恢复和激活的最快.6~22d,各处理随着甲氧苄啶的浓度増加,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也相应増加,表现出对土壤呼吸刺激作用与甲氧苄啶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在6~22d内,300mg-kg-处理土壤二氧化碳的总释放量为360.1mg-(100g)-,土壤微生物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与对照比较,増加了87.6%而在0~22d内,300mg°kg1处理与对照处理总二氧化碳释放量分别为5249、625.0mg°(00g)-,总刺激率也达到190%.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刺激作用,且中、后期的刺激作用与浓度成正比关系,表现出明显地剂量依赖效应。

以上6种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因为不同的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除了四环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不大外,其它4种药物在整个试验培养过程中都维持有作用活性,即对土壤呼吸存在明显影响.土壤施药初期,各剂量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浓度愈高对土壤呼吸作用的抑制愈强.原因可能是施药后土壤中所含的抗生素的量超过了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浓度阈值,并且可能杀死了某些微生物,因此呈现出抑制效应.药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有抑制作用,但这种影响表现出非持续性,原因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増加,药物在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同时,能被微生物分解,其含量不断减少,能降解到低于药物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浓度阈值,因此呼壤中产生抗性种群,使土壤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而药物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药物施入土壤后,作为微生物生长的C、N源,形成新的微生物优势种群。药物的作用目标是针对一定的“靶微生物”,而不是对土壤中所以的微生物,如果土壤中的“靶微生物”少,而其他非靶微生物对药物又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就可能出现土壤中的⑴2的释放量増加的现象。

但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应该结合土壤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以及药物加入土壤后的降解程度、降解产物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好地解释。

2.5抗生素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评价

试验中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评价参考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利用田间用量等级划分法来评价药物的毒性.<1mg。]^^1,对土壤呼吸的抑制强度达50%的药物定为高毒级;1~10mg°kg为中毒级;〉10mg°kg抑制强度为50%的药物定为低毒级。

通过计戴磺胺甲嘧啶、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4.33%、34.43%.氯四环素、四环素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71%、3.08%.泰乐菌素、甲氧苄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7.13%38.08%.6种抗生素对土壤呼吸都有抑制作用,但抑制强度均未达到50%因此根据上述毒性等级划分标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但2个磺胺药以及甲氧苄啶在较高浓度(100mg°kg^左右)时对土壤呼吸的抑制达到30%~40%,反映出抗生素对土壤呼吸有比较大影响.

3结论

抗生素药物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77-01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2.2 肾脏毒性。

2.3 肝脏毒性。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

2.7 心脏毒性。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7]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8~10]。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1]。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13):1739.

[7]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8]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9]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0]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5例抗生素致药物热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病房2004年5月-2011年1月15例抗生素所致药物热患者, 其中男8例, 女7例, 年龄19~ 72岁, 平均42.3岁, 符合药物热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感染性疾病, 其中急性支气管炎4例, 肺炎3例, 胆囊炎3例, 急性肠炎2例, 尿路感染1例。致热药物共9种, 其中头孢地嗪针2例, 头孢甲肟针2例, 头孢哌酮加舒巴坦钠针1例。氨曲南针1例, 氨卞青霉素2例, 左氧氟沙星针2例, 若氟沙星针2例, 环丙沙星针1例, 阿奇霉素针1例, 头孢类药物皮试均为阴性。

1.2 临床表现

发热大部分于用药7天左右出现, 最早可出现于用药后数小时后。其中入院前就存在发热、用药后体温增高者4例, 热退后又出现发热者9例, 本来体温正常的病人用药后体温增高者3例。低热者2例, 中度发热者1例, 高热者11例;发热伴皮疹者7例, 伴关节肌肉疼痛者1例。所出皮疹均为丘疹、斑丘疹, 其中发热和皮疹同时出现者2例, 停止发热后皮疹出现者5例, 其中2例在发热同时肺部可及少许细湿啰音或感胸闷不适, 热退后症状消失。

2 临床分析

2.1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多者6例, 最高达20.1×109/L。降低者2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2例, 肝功能异常者1例, 血沉异常者10例。

2.2 诊断发热

4天内诊断药物热3例, 均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其中2例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 (具体成分不详, 均为皮试阳性) , 1例有链霉素过敏史。其它病例均在排除其它疾病后确诊。确诊前排除的诊断有:肺结核并感染、肺癌、肾盂肾炎, 药物不敏感需要更换抗生素, 并发真菌感染, 支原体耐药株感染, 结缔组织病。

2.3 治疗与转归

停药后3天体温降至正常者13例, 3~7天体温降至正常者2例;皮疹于7天内消失4例, 于2周内消失1例;其中给予地塞米松针静滴 (10mg/d) 2例, 自行好转或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者1例, 关节疼者3例, 多于7天自行好转;浅表淋巴结肿大者2例, 都发于颈部, 未特殊处理;有过敏史者3例, 其中2例为药物过敏 (非致药物热药物) , 1例为食物过敏, 继往有湿疹、鼻炎等过敏性疾病者2例, 均为缓解期。

3 讨论

药物热是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发热, 常是药物过敏最早的反应之一。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后成为抗原, 与微循环中的抗体结合成为致热源, 刺激下丘体温调控中枢导致机体体温增高。发热期予退热治疗疗效欠佳, 而停用致敏药物体温可恢复正常。由于输液大多于白天进行, 所以夜间体温有下降的趋势。有报道称药物热在当前发热中占2.5%~10%。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抗生素占大多数[1], 也有发热与药物本身成分有关, 如万古霉素[2]。

所有病例中, 发热大多于用药后7天左右出现, 多数输液中或输液后数小时开始, 至夜间后体温下降, 次日又发热, 最高体温逐日增高。可表现为发热病人, 体温一度下降又比原来升得更高, 或体温正常的病人, 用药后体温反而增高, 均在感染未加重或得以控制并不能以其它原因解释发热原因的前提下。发热可出现多种类型, 以高热为主, 还可伴发皮疹、感搔痒或刺痛, 浅表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体温增高时部分患者感胸闷, 偶尔哮鸣音, 约半数患者有嗜酸粒细胞增高, 在停用疑致热药物后瘙痒严重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 发热3天内大多可热退, 加大补液量促进排泄物或短期使用地塞米松针5~10mg/d可缩短病程, 发热以常规对症治疗为主, 因抗组胺药、钙剂、解热镇痛药也可引起药物热, 故需慎重选用。

在临床工作中, 药物热多为高热, 发生时心率增快, 心肺负荷会增大, 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而退热过程中大量排汗体液流失同时带出电解质, 发热过程本身消耗大量能量, 会诱发代谢系统疾病, 原有基础病变的患者可出现生命危险。抗生素用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患者, 细菌感染本身可出现发热, 并且如不及时停用致热抗生素, 发热无法自行停止并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及早诊断是关键, 临床医师应提高认识水平, 细致观察发热时间与用药的关系, 翔实记录并观察热型, 在问诊中了解既往有无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有无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 如有阳性发现, 在药物的选择上应予以重视并警惕药物热的发生。详细查体了解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体征, 及时复查血常规、CPR、ESR等指标, 一旦出现发热待查的病人, 要注意发散思维, 治疗中除对应的退热处理外还要从病因入手多方加以排查, 一旦发现有可能与抗生素使用有关应立即停药,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注意心肝肾脏器功能的监测。

对于感染病人, 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 能不用的坚决不用, 确实有需要的以局部用药、口服用药为主;减少静脉输液的使用, 并以药敏实验为指导, 结合过敏史, 合理使用减少药物热发生。

摘要:目的:讨论抗生素所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 提供其诊断及预防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抗生素致药物热的典型病例15例。结果:立即停用疑致药物热的药物, 抗过敏治疗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伴随症状消失。结论:临床应及早发现药物热, 合理选择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热,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丁熊芳, 胡毅坚.浅析抗生素致药物热[J].药学实践杂志, 2009 (1) :71-72.

抗生素药物 第5篇

1动物的肝脏:动物的肝脏中含有大量的铜。铜具有氧化维生素C的作用。因此,将动物的肝脏与维生素C片同时服用,可使维生素C片失去作用。

2牛奶:牛奶中富含具有氧化作用的维生素B2。如果将维生素C片与牛奶同时服用,牛奶中的维生素B2会将维生素C氧化,而维生素C又会将维生素B2还原,导致这两种成分同时失去作用。

3贝壳类水产品:贝壳类水产品中含有较多的砷化物。这些砷化物平时都以5价的形式存在,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如果人们在食用这些含砷量很高的贝壳类水产品时服用大量的维生素C片,就会使维生素C和5价的砷结合,形成3价的砷。而3价的砷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因此,将维生素C片与贝壳类水产品同时服用可引起砒霜中毒。

4磺胺类药物:维生素C属于酸性物质。而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磺胺结晶盐。这种磺胺结晶盐是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成分。因此,将维生素C片与磺胺类药物同时服用可引发泌尿系统结石。

5降血脂类药物: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抵消烟酸、辛伐他汀等降血脂类药物的作用。因此,将维生素C片与降血脂类药物同时服用会降低降血脂类药物的药效。

6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与维生素C片合用会增加人体对维生素C的排泄量,从而影响维生素C片的药效。但维生素C片不会影响阿司匹林的药效。因此,需要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应先服维生素C片,间隔1个小时以后再服用阿司匹林。

7碱性药物:维生素C属于酸性物质。当维生素C片与氨茶碱、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时服用时,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这两种药物都失去药效。因此,需要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应将服用这两种药物的时间错开2个小时,以免它们相互影响。

8叶酸:维生素C属于酸性物质。而叶酸在酸性环境中分解的速度会加快。因此,将维生素C片与叶酸同时服用可降低叶酸的药效。需要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如贫血患者)可先服叶酸,过2个小时后再服用维生素C片。

9某些抗凝血类药物:维生素C可对抗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的抗凝作用,使这些药物的药效减弱。因此,需要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的人应将服用这两种药物的时间错开2个小时。■

住院药房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抗生素用量、用药金额、用药天数等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限定日记录DDD值[3]进行分析, DDD值计算方法为:以《新编药物学》的日剂量为参照, 如存在未记载药品, 则需以药品说明书标注的剂量为准。统计时, 计算同一种药品, 不同厂商、不同规格的总剂量 (g) , 再求和计算该药品总消耗剂量 (g) 。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

2.1 抗生素用药金额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药房销售总金额为2531万元, 抗生素用药金额为757万元, 占29.9%;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住院药房销售总金额为2843万元, 抗生素用药金额为843万元, 占29.7%。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药品用药金额比2011年1月-2012年1月增加了312万元, 抗生素用药金额增加了86万元。与我国抗生素用药平均增幅131万元略低, 但基本相符。提示我院药品管理控制工作较为严谨。

2.2 常用抗生素药物用药金额

2011年1月-2013年1月常用抗生素用药金额居前3位的依次是: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抗真菌类。可以看出头孢类抗生素是这2年消费金额最大的抗生素药剂, 其抗菌谱较广, 临床疗效较高, 毒性较低, 适用疾病和年龄较广。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活性较强, 不良反应较小, 其价格较低廉, 是广大患者和医疗机构的重要选择, 但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 其效用受到一定制约。见表1。

2.3 用药DDDs、DDC

2011年1月-2013年1月用药金额排在前五位的抗生素为:头孢呋辛、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钠, 见表2。

3 讨论

自从2009年开始, 我院开始抗生素用药控制工作, 抗生素滥用情况大为减少, 目前, 我院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抗生素药物主要包括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复方β内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素类等[4]。其中头孢类抗生素用药额度最大, 其DDDs最高。

本次研究发现, 我院抗生素用药还存在不少问题: (1) 部分医师无法准确的掌握抗生素用药剂量, 并且在判断用药病症和是否增大剂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2) 部分医师未根据细菌培养、血药浓度监测、药敏试验等结果进行抗生素用药, 导致药量不当和滥用等情况发生[5]。 (3) 部分医师专业知识和临床实际经验存在一定缺陷, 如出现杀菌剂和抗菌剂药物联用、同类抗生素联用等错误行为[6]。 (4) 抗生素用药监督体制较薄弱, 用药起点过高, 无法合理的监督医师用药, 同时, 药品促销等行为也会影响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为了保证医院抗生素合理应用, 避免滥用情况, 自2009年我院便加大了医院抗生素用药监控。医院成立了抗生素应用指导小组, 并制定相关抗生素药物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 (1) 每个季度对住院患者抗生素用药情况进行普查, 统计相关用药情况。 (2) 临床药剂师定期对用药进行抽查, 对抗生素用药情况进行监督。 (3) 积极开办抗生素应用知识讲座, 保证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知识的认知[7]。这些举措极大的优化了我院抗生素用药情况, 使我院抗生素用药更为合理、科学、安全、有效、经济。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住院药房抗生素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抗生素用量、用药金额、用药天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1月-2012年1月医院住院药房抗生素用药金额占29.9%, 2012年1月-2013年1月占29.7%。2011年1月-2013年1月常用抗生素用药金额居前3位的依次是: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抗真菌类。DDDs排在前5位的抗生素为头孢呋辛、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钠。结论 该院抗生素应用基本合理, 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制定相关抗生素药物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提高抗生素合理应用率。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应用,调查

参考文献

[1] 潘理平, 张沂, 谢学渊, 等.2005-2006年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9 (1) :72-73.

[2] 易红, 肖朝晖, 袁浩宇.用DDDs分析2007年我院抗生素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06) :159-160.

[3] 陶萍.我院2009年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4) :56-57.

[4] 黄伟.2006~2009年我院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32) :78-79.

[5] 穆晓攀, 秦颖, 王乃栩, 杜晓明.2008-2009年我院住院药房抗生素合理应用分析[J].首都医药, 2010 (16) :48-49.

[6] 于晓红, 樊庆银, 金银淑, 冷霜, 刘丽.用DDDs分析2008年我院抗生素应用情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9) :25-26.

住院患者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12 月在我院就诊的3512 例住院患者, 将其中使用过抗生素的237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10 例, 女1164 例;年龄5~86 岁, 平均 (46±4) 岁。

1.2 研究方法医护人员需对使用过抗生素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询问和记录,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病因等, 将每例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统计并分析其各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联合用药情况。

2 结果

2.1 各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67.6% (2374/3512) ;其中, 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 占47.2% (1121/2374) ;其次是氟喹诺酮类, 占29.1% (692/2374) ;氨基糖苷类28.0% (664/237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26.7% (634/2374) ;青霉素类9.9% (235/2374) 。

2.2 联合用药情况2374 例患者中, 单一使用抗生素 (一联用药) 828 例, 占34.9% (828/2374) ;二联用药994 例, 占41.9% (994/2374) ;三联用药552 例, 占23.3% (552/2374) 。

3 讨论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细菌蛋白质聚合等作用[3], 可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对发生感染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本研究中, 全年用药治疗中有67.6%的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说明抗生素具有较高的使用率。而在抗生素使用中, 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是氟喹诺酮类, 深究其用药原因发现, 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的青霉素使用率最低, 但其使用具有安全性, 在使用前需先进行过敏试验, 以减少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4];而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使用率最高, 虽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但在联合用药中, 其与红霉素或四环素等联用会明显降低治疗效果。在联合用药分析中发现, 抗生素使用中二联用药率最高, 说明临床大多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式, 因而增加了用药的不合理性。如头孢唑啉与头孢曲松联用, 会造成患者出现肠胃反应并影响肾功能等[5]。

而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 出现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与医师的滥用与误用直接相关。医师对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也会造成抗生素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不合理用药会造成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等各种不适, 严重时易导致患者发生休克或病死[6]。很多医师误将抗生素当做消炎类药物使用, 对患者因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炎症, 或是由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均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抗生素只是针对细菌引起的炎症有效, 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没有明显治疗效果, 因而会造成用药不合理。有的医师将抗生素作为各种疾病预防感染的药物使用, 或者在手术前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 实际上抗生素只对因细菌引起的感染才有效, 提前将抗生素当做抗感染药物使用, 或将其长期应用到不是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中, 反而会导致患者出现细菌耐药性且无预防效果[7]。因此, 为了提高抗生素的应用效果和用药的安全性, 临床用药中需按照国家药典规范给药, 减少滥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情况的发生率, 从而降低院内感染以及患者的耐药性;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抗生素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全年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使用抗生素, 在抗生素的使用中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 且二联用药的概率较高, 针对其不合理用药情况, 应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用药规范进行使用, 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长春市双阳区医院就诊的3512例住院患者, 将其中使用过抗生素的23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使用抗生素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询问和记录,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病因等, 将每例患者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剂量、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统计并分析其各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67.6% (2374/3512) ;在抗生素的使用中, 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是氟喹诺酮类;2374例患者中, 单一使用抗生素 (一联用药) 828例, 占34.9% (828/2374) ;二联用药994例, 占41.9% (994/2374) ;3联用药552例, 占23.3% (552/2374) 。结论 全年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使用抗生素, 其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 且二联用药率较高, 针对其不合理用药情况, 应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用药规范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 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关键词: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董桂芳.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6) :8958-8959.

[2]吴珂, 张晓菲, 张丽娜.760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8, 10 (1) :115-118.

[3]韩若辉.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5) :34-35.

[4]王亚民, 高鹏, 李树钊.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6) :1053-1056.

[5]李艳丽, 崔挺, 刘冬, 等.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医学综述, 2010, 16 (8) :1273-1274.

[6]申志辉, 易博, 徐文彤, 等.2617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15 (10) :1226-122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专利分析 第8篇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早在1961年出现第一件相关的专利申请,但是在此后的10余年里,虽然以青霉素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论在产品生产工艺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有一定的进步,但是并没有大量的专利申请出现。1973~1977年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技术专利申请的高峰期,1974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较1973年增长了6倍,并在1977年达到申请量的最高值509件。1978年开始,每年的专利申请量有了一定幅度的回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在370~400件,直到1985年,进入平台期。从1986年开始,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93年。此后的6年间即一直到1999年,是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在2000~2001年经历了短暂的低谷之后至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又出现了平缓上升的趋势,表现出技术复苏的势头。纵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以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揭开了抗菌药时代的序幕,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发展最快的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此后,随着其他更多种类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专利技术的发展稍有减缓,但是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不断取得成果,并且在进入21世纪之后,相关专利技术的发展速度有所增加。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所谓的技术生命周期分析图,是指表示某项技术的每年专利申请数量与相应专利权人数之间形成的二维图。它能体现这项技术的生命力,即该项技术所处的发展时期。图1中,横轴为专利的申请量,纵轴为对应的专利权人数。由图1可以看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专利技术并不是一直平缓稳定地发展,虽然其间有不少波动,但总体上还可以清晰地分为起步期、发展期、下降期和复苏期。如图所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专利技术最早出现于1961年,1974~1977年是其迅速发展的时期,该阶段申请人数量和申请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加的态势。随后的1978~2000年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发展的下降期,虽然每年的专利申请人数量在小范围内波动,但是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上在明显减少。2000~2002年是该技术的恢复期,2004~2005年其发展速度稍微加快。同样,由于专利申请公开的滞后性,图1中2007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表现出大幅下降的态势,其真正的走势还需要完整的数据来支持。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地域分布分析

综合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专利申请的地域分布,发现该专利在日本、欧洲和美国三地的申请数量分列前3位,其中日本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2 677件,比位于第2位的欧洲高出55%,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这和上述3个国家或地区内大型制药公司研发能力和财力较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关系。日本、欧洲、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受到申请人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夺。中国的市场也逐渐受到各国专利权人的关注,位于第7位。专利权人通常都会针对同一技术同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申请多件专利,从而形成了专利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针对同一专利技术可以在世界各国设置专利壁垒,跑马圈地,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技术和市场。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结构分析

按照药物种类划分,关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其中,50%的专利申请涉及头孢菌素类,29%的专利申请涉及青霉素类,21%的专利申请涉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

5 总结

根据对检索所得专利数据的多层面统计和分析,就世界范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专利技术发展状况而言,该技术领域存在以下特征:

5.1 技术发展较早,高峰时期已过,新产品技术仍然陆续出现

由上述各项分析并结合背景调研可知,早在1928年天然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便被发现和关注,但是此后的10余年间相关研究的进展却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促使人们加大了对抗菌药物的研究力度,此时青霉素的提纯成为可能并被应用到临床,展开了新的发展篇章。虽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关专利申请已经过了高峰期,但是近年来仍然有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包括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已知药物生产新工艺等技术。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虽然其发现到现在已有50多年历史,但是近20年来发展速度也较快并在临床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至今已发展到第5代。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特性也在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药物创新。

5.2 专利地域性强,专利权人密集,创新区域转向发展中国家

根据分析可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专利技术发展之初以及发展高峰期时的专利持有人比较集中,均为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大型制药公司。专利创新和技术垄断的地域性也非常明显,美国、欧洲和日本成为各项创新技术的主要发源地以及专利权人经济利益的竞争地。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专利技术发展速度的降低,欧美大型的制药公司已渐渐淡出相关的研发活动,相对比较活跃的公司主要是印度的制药企业,成为近5年来主要的专利申请人。同时,PCT专利申请途径的便捷性和各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加强,各专利技术的持有人的技术竞争区域也在扩大,除了发达国家,中国、印度等仿制药较为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成为各专利权人的关注点。

总体来说,近年来国际市场抗生素竞争异常激烈,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有关权威机构认为,从目前抗生素发展趋势看,世界抗生素市场虽有进有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减缓,全球的抗生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在各国逐步改善环境卫生的条件下,致病菌也随着受到控制,使抗生素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经过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故对使用抗生素更趋于谨慎。

参考文献

[1]孙艳玲.医药企业专利信息管理与分析利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7, 11:20.

[2]宋巧枝.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7, 10:66.

[3]赵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8) :2528-2529.

[4]葛红.对抗生素市场发展的思考[J].中外医疗, 2008, 27 (9) :49.

[5]曹雷.面向专利战略的专利信息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98.

浅谈抗生素药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9篇

1 抗生素药物面临的挑战

在抗生素药物出现以来, 虽然, 它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让许多传染病患者重获健康, 大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给人类造成的身心伤害。但是, 就近几年的疾病情况以及造成的死亡率来看, 过去研究的抗生素药物已经不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 抗生素药物面临严峻的挑战。以下从人们对抗生素药物的认知、病原体的抗药性、新的疾病类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1 人们对抗生素药物作用的认识过于乐观

抗生素药物给人们带来的健康是谁也不能否定的, 大部分制药公司甚至医学界的研究人员会产生一种错觉, 即目前的抗生素药物足以应对各种类型的传染病, 已经可以将研究的重心转向某些心血管药物。但是, 据相关的研究统计, 1998年由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导致死亡的患者将近1300万, 这无疑说明人们对抗生素药物作用的认识过于乐观。因此, 人们应该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抗生素药物的作用, 对于抗生素药物的研究也不能松懈, 为更多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治愈的可能, 有效地降低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率。

1.2 病原体的抗药性给抗生素药物带来的挑战

抗生素药物的成分是研究过程中逐渐确定的, 在不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时, 该成分也不会随意改动[2]。但是, 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生物特性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在长期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 发生基因突变是必然的, 病原体的抗药性是会逐渐增强的, 例如青霉素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甲氧霉素等的抗药性。这对传染性疾病的治愈是非常不利的, 而且, 不仅仅是青霉素葡萄球菌, 还有许多具有抗药性的菌类微生物在繁衍、蔓延, 对人类的健康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 相关的研究人员需要时刻研究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然后依据其生物特性对抗生素药物进行不断改进。

1.3 新的疾病类型给抗生素药物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 这也会导致人们接触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当然, 在这些微生物中也会有许多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还会有以前从未涉及过的病原体, 这无疑会给抗生素药物带来新的挑战。而且, 某些已经销声匿迹的病原体也会死灰复燃, 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其可能会基因突变, 引发新的疾病。因此, 新的疾病类型给抗生素药物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可小觑的, 需要相应的研究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分析。

2 简要分析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机遇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生物学的发展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各种各样的生物技术都浮出水面, 能够有效地促进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另外, 在信息化时代, 相应的信息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中, 生物界也不例外, 能够推动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发展。以下进行具体的探讨。

2.1 生物技术的发展给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带来的机遇

抗生素药物的研究离不开生物技术,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对病原体的基因、成分等进行剖析, 为抗生素药物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从而有效推动抗生素药物的研究进程, 为抗生素药物带来机遇[3]。例如, 生物技术中的微生物基因组成学, 能够帮助研究者分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的基因组成, 从而得出抑制该病原体繁衍、生长的抗生素成分, 然后得出相应的抗生素药物, 预防该类型疾病的蔓延;又如, 生物技术中的蛋白质组成学, 研究人员可以依据该项技术分析病原体的蛋白质成分, 并研究出相应的分解该种蛋白质的酶, 然后再将研究出的酶作为抗生素药物的成分, 进而开展下一步的研究;还有生物技术中的大分析结晶技术, 将相应的生物大分子作为病原体微生物研究的受体, 为抗生素药物研究者提供便捷, 从而有效促进抗生素药物的研究。所以, 就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来看, 对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来说是不容错过的机遇, 一定要抓住机遇, 造福更多的患者。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抗生素药物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抗生素药物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在抗生素药物的研究过程中, 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材料的整理等都是不可避免的环节, 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数据, 也能很方便地对数据、资料等进行存储, 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 在抗生素药物研究的过程中, 需要观察相应的生物反应以及生物现象等, 这时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为医务工作者的研究、观察提供方便, 从而有效推动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发展。

3 小结

抗生素药物能够为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关的医学研究人员一定不能放松对该药物的研究, 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病痛, 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生还的可能。要有效地促进抗生素药物的研究, 就要了解该药物的发展需求, 明确患者对该药物的需求, 对于面临的挑战要及时想出应对之策, 同时, 也应该抓住研究发展的机遇, 尽可能地提高抗生素对人类的作用。当然, 对于研究该药物的策略, 还要更加深入地探讨, 争取研制出最满足患者需求的药物, 促进我国制药业的进步, 推动医学界的平稳发展。

摘要:抗生素药物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有效地预防了传染病的扩散、蔓延。所以, 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对目前抗生素药物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 才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抗生素药物面临的挑战, 并简要分析了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挑战,机遇

参考文献

[1]蔡卫民.我国医院药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5 (5) :471-472.

[2]岳松东.中国营养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文集, 2009.

抗生素药物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12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组61例, 男39例, 女22例, 年龄21~72 (平均51.3) 岁;对照组51例患者, 男33例, 女18例;年龄22~74 (平均51.7) 岁。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青霉素的过敏病史。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甲磺酸帕珠沙星的注射, 0.3g/支;使用盐酸左旋氧氟沙星进行注射, 每支有0.1g;同时对患者进行帕珠沙星的静脉滴注, 0.3g/次, 2次/d, 14d为一个疗程。每天用药后要对患者进行身体指标的测量和记录。定时对体温进行测量, 对咳痰量进行记录, 在药物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相应的检查。

1.2.2 对照组

采用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暑湿袭表类型的患者, 采用清暑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的药材有:金银花、香薷、连翘各12g;扁豆、藿香、厚朴各9g, 再加入6g甘草, 热衷心烦的患者, 可以在药方中加入淡豆鼓和炒栀子;对于偏湿重的患者可以加入滑石和佩兰;对于呕逆的患者可以加入半夏和竹茹。风热犯表类型的患者, 要采用辛凉解表的方法进行治疗, 采用的药材有甘草、薄荷各3g, 桔梗、牛蒡子各6g, 连翘、荆芥、金银花各10g。对于咽痛的患者再加入青黛和射干进行治疗, 对于发热较为明显的患者加入石膏, 对于咳嗽较为严重的患者加入杏仁、桑叶和前胡。用水对药材进行煎煮, 一次煎煮一剂, 分为两次进行服用, 共服用14d。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等方面的检查, 看其疾病的恢复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体温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咳嗽、咳痰等症状得到消失;有效:患者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咳嗽、咳痰等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身体不适的症状也得到一定的治疗。无效:患者依然存在发热的情况, 具体症状没有得到较好的治疗。总有效率指的是有效率和显效率的相加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采用χ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4%。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的情况, 2例出现头痛, 通过相应的治疗, 症状均得到消失。

3 讨论

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到人体, 使呼吸道出现疾病。在对该种疾病选择治疗药物时, 一般会选择抗生素的治疗[1]。进行良好的抗菌, 比如, 头孢类、青霉素和喹诺酮类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抗药性出现了一定的变异, 造成药物治疗效果也得到相应的下降[2]。通过医药学家不断的研究, 有研究出一些效果显著的抗生素药物, 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就是两种治疗该疾病的新型药物, 有显著的疗效, 而且基本没有不良反应的出现[3]。阿奇霉素这种药物能够使患者的症状得到及时的好转, 尤其对于肺部杂音、呼吸困难等情况, 还可以使体温迅速下降到正常的范围内。而且该种药物的渗透性较好, 能够以较高的浓度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 是在治疗呼吸道感染方面非常有效的药物。左氟沙星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该种药物可以对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格兰阴性菌等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它能够将细菌的DNA旋转酶进行活性的抑制, 避免细菌DNA出现合成以及复制的情况, 从而使细菌进行大量的死亡。青霉素钠不仅有着良好的疗效, 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对支气管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能够使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康复, 而且费用较低[4]。由于呼吸道感染这种疾病往往会有发热情况的出现, 因此及时将患者的体温进行有效的下降, 显得较为重要。通过进行相应的治疗, 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有58例都得到较好的治疗, 仅有3例出现了治疗无效的情况, 有效率为95.1%, 治疗效果显著。对照组患者采用的为中药的治疗方法,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能够对咽喉肿痛的病症进行相应的治疗[5]。连翘对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和发热等情况一定的治疗效果;桔梗有祛痰、宣肺的效果[6]。将这些药材进行综合的煎煮, 能够对患者的咽喉肿痛、发热等现象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对患者的起效较慢, 不能再较短的时间内使其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体温下降方面治疗的速度较慢, 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而且由于中药的气味较大, 很多患者接受不了, 容易出现恶心等胃部不适的情况, 因此, 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采用中药的治疗并没有太大的有事,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有11例患者得到了无效的治疗, 治疗有效率仅为78.4%, 相比于抗生素的治疗, 有效率较低, 治疗效果较差, 因此, 对于该疾病患者应该采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在患者的治疗期间, 首先根据天气的变化, 对其进行衣物的增添, 做好保暖措施, 避免受到风寒感冒。在饮食方面要使患者食用清淡的食物, 避免食用过辣、过酸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避免加深对气管的进一步伤害。同时还要使患者保证充足的休息, 防止因劳累造成病情的加重。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居住环境进行彻底的打扫, 否则灰尘会对患者的呼吸道有一定的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 对患者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的治疗, 能够使患者得到较快的恢复, 治疗效果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付先祯, 柳浩京, 张金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与健康, 2013, 24 (19) :125-126.

[2]何礼贤, 栗慧玲, 王宝坤.呼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理性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 2013, 29 (17) :171-172.

[3]周新, 刘又宁, 邓伟吾, 等.喹诺酮类抗菌药在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 2012, 19 (12) :189-190.

[4]陈才铭, 颜灵志, 张可欣.喹诺酮类药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应用[J].医药导报, 2012, 29 (15) :124-125.

[5]陈晓玲, 赵国栋, 刘岚才.3种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 2011, 19 (18) :163-16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抗生素药物】相关文章:

抗生素药物分析研究05-12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04-10

局部抗生素06-06

抗生素替代06-07

滥用抗生素08-23

食品抗生素07-05

抗生素输液治疗05-16

应用抗生素时间06-04

科学使用抗生素06-15

口服抗生素论文06-25

上一篇:中国快递市场结构分析下一篇:生物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