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孝德教育

2024-07-22

小学生孝德教育(精选7篇)

小学生孝德教育 第1篇

《论语》中谈及“孝”的内容较多, 从《论语》中谈及对孝的态度, 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赡养和尊敬父母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2. 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

[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告诉我们除了赡养父母外, 还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始终如一。

3. 减少父母的担忧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除了担心子女可能生病之外, 其余什么都不要担心。

[4.9]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 要多陪父母, 不到远方去,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给父母讲清原因和去处, 以免父母担心。

4. 劝告父母要委婉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告, 如果父母不接受, 还要恭敬地顺从他们, 不加违抗。

5. 关心父母的健康

[4.21]子曰:“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即父母的年龄我们要牢记于心, 一方面为他们高寿高兴, 另一方面, 父母年龄大了, 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

6. 继承父辈志向

[1.11]子曰:“父在, 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 可谓孝矣。”即要继承父母的遗志, 完成父母没有完成心愿。

7. 不违背礼教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即不要违背礼教规定, 父母在世的时候, 按照礼节要求服侍他们, 父母去世死后要按照礼的要求来安葬他们, 并且要按照礼的要求祭祀他们。

二、大学生孝道缺失

孝德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 在我国教育史上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孝德对人的为人处世、品德修养, 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 部分大学生的孝德观念日趋模糊, 尤其是孝道的严重缺失,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值得大学生道德教育者反思。

《重庆晚报》2010年3月2日报道:在读大学生刀弑父亲。[2]20岁的王迅家住大足县郊, 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某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就读。2009年8月26日, 离他大三学年开学仅有几天。当晚, 一家人干完农活在院坝吃饭, 父亲王丙学却突然发飙, 大骂家人, 说是稀饭煮得不好。晚上10点过, 全家人上床睡觉, 但父亲却不关灯。姐姐王霞去劝说, 招来一通大骂。又过了10分钟, 王迅实在睡不着, 便跑去将灯关了, 不想这惹恼了父亲。王迅气急了, 先是抓起一把斧头砍向父亲左腿, 随后不顾母亲、姐姐劝阻, 跑到堂屋外取下一把篾刀, 与父亲扭打。打斗中, 王丙学头中数刀, 跑到院坝时倒在血泊中。

上述例子反映了当今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含辛茹苦的教养, 不仅不知道感恩, 反而以怨报德, 甚至是残害父母生命, 根本不念及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极大的不孝。

三、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基本思路

1. 孝德教育要“言传”。

(1)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孝德教育中的作用

“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是开展孝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校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让大学生学习了解我国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父母子女关系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就将赡养父母确定为法律义务, 使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父母得到成年子女物质上的赡养帮助有了可靠保障。国家还颁布实施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不仅进一步表达了赡养父母的物质内容, 而且提出了精神上的标准。高校也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孝德传统的认识, 增强他们对孝德的认同感。

(2) 开展孝德教育主题系列活动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孝德教育主题活动,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行孝”。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 号召广大学生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小事, 送一束鲜花, 打一个电话, 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关心父母长辈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载体, 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 体谅父母、懂得安恩。

2. 孝德教育要要“身教”

(1) 父母要“身体力行”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要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在地位上尊长必须受到尊敬, 可是在人事上, 为人尊长者, 也应尊重晚辈是一个“人”, 不能轻视人的尊严及权力。儒家的“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维持家庭和谐的基础。父母亲对儿女要沟通、体贴、了解, 不能只是说教, 甚至打压。此外, 父母尽孝要以身作则, 父母对自己为人父母的行孝至终, 对传宗接代的文化及家族义务也要尽孝。

(2) 教师要“行为示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简短数字, 概括出教师的风范。“学高为师”是说教师必须业务精炼, 知识面广, 有高潮的教学教育能力。“身正为范”是说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因此, 抓大学生的孝德教育, 教师自身的孝德表现也极其重要。教师自己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则, 为学生作出表率, 做到孝敬父母、长辈, 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常怀感恩心、仁爱心, 自身充满人文关怀, 并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 立足本职, 甘于奉献, 当学生生活的贴心人, 思想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9.

[2]王明, 罗玺.在读大学生刀弑父亲.重庆晚报, 2010-3-2.

[3]赵军华, 白精卫.传统孝德及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借鉴.思想教育研究, 2009-03.

[4]刘洪生.读《论语》行孝道.中国校外教育, 2009-08.

[5]谢纳泽.高校孝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与实施途径.中国成人教育, 2009-09.

第十小学孝德教育诵读篇 第2篇

序 言

人生有德孝为先,华夏儿女代代传。

吾辈而今承古训,美德永驻慰人间。

百孝经全文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孝行歌

小学生孝德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孝德;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019-03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熊锡征(1975-),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从事中共党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东 广州/510540)一、前言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孝德内涵精华与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发传统文化德育功能,发挥孝德教育优势,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国传统孝德内涵精华与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孝”作为反映人类发展规律的一种道德规范,内涵十分丰富。《说文解字》对“孝”的释义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有记:“善事父母为孝。”《论语·学而》也载有“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三字经》更疾呼“孝于亲,所当执”,“首孝弟,次见闻。”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孝德与爱国主义此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同属道德范畴,一脉同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用现代道德的眼光来梳理中国传统孝德文化的合理内核因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孝德内涵精华与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内在契合性。

1.传统孝德精华与爱国主义在内容上的契合性

从“孝”的基本意义上来看,中国传统孝德文化精华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祖敬祖”和“承志履责”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内在契合了爱国主义的要求。

首先,“善事父母”不仅包括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养”,更要体现于对父母精神上的“敬”,以及对父母常怀的感恩之情。这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基本要求之一的“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的体现。对父母的赡养、敬爱和感恩,是“孝”的精神实质。对父母的养育之情知恩图报,这固然是“家庭之爱”、“亲情之爱”的体现;更应将这种“孝”观念和态度纵横开来以待他人和社会。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爱国的体现。只有和谐稳定,我们的祖国方能“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可见,“孝”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粘合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就主张爱人民、爱国家的教育要从爱父母、爱家庭、爱学校教育中来得到提升。

其次,“承志”不仅仅只是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意义上的子承父志,实际上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包含于“履责”之中,指向于高职大学生对父母、对自己、对学业、对他人、对班级、对社会和对国家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有为青年。高职大学生在历史新时期的这种“承志履责”,就是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不断破浪前进”,就是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此即为担当和使命。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孝文化演绎的结果,是孝文化的升华和精华。

2.传统孝德精华与爱国主义在功能上的契合性

通过孝德教育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种文化范式。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首先,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通过对高职大学生实施孝德教育本质上就是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孝,德之本也”,孝德是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本源。而作为一种道德品质、道德规范和道德情感的爱国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强孝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孝德是德育的切入点和基础,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便可推知其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一个人对其父母能报以孝敬和关爱,就能对祖国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才能真正爱国。

其次,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社会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的,……在结构上,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庭的扩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根本的“孝”,在家国同构体系下的扩张就表现为是将一种“家庭式”的亲者之爱,泛化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爱。孔子的“孝慈则忠”,恰恰说明忠是孝的拓展。孝道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虽然“孝作为维护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但作为亲情的表达和维系家庭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却还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孝德教育入手开展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一则可以使大学生在感受人文情怀的同时自觉弘孝,二则可以增强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当代高职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以孝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在理论层面使大学生个体认识“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应在现实层面实践孝德,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自我拥有健康有序的和谐人格,保持一种锐气昂扬的精神风貌。实际上,这同时也是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应然诉求。

1.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注重人本教育,大力推进精神文化构筑工程,促进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其实施过程中绝然不能脱离或背离它的现实生活基础。否则,大学生便不能从爱国主义教育中真正领悟到爱国的本质及如何理性爱国。当前形势下,通过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孝德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不失为一个好途径。

大学生的孝德教育实践过程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过程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真理与价值相互融合的过程。大学生在这种“知行合一”的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总是感同身受,甚至刻骨铭心,“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实践孝德应由内而外,先感其心,再动其情,后正其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感恩意识,才能体现“孝”并检验“知孝——向孝——学孝——行孝——弘孝”这个格局是否在大学生中间真正形成。“孝心就是一种至诚的爱心,把这种敬爱双亲的孝心推广到兄长身上,就是悌;推广到朋友身上,就是信义;推广到众人身上,就是仁爱;推广到万物身上,不忍伤害一虫一蚁,不忍浪费一丝一粟,不忍毁损一草一木,就是慈善。”以孝心见爱心。为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文熏陶,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重视学生真实的、合理的现实需要,重视大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

“一个没有道德情感的人,是很难具有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采取各种手段,脚踏实地渐进式地推进高校精神文化构筑工程的实施,深入挖掘爱国主义关荣传统,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求务必引导大学生把对祖国的感恩意识上升到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使命,以维护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校、爱国热情。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广泛开辟教育渠道,推进文化育人工程,促进高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拓宽文化育人渠道,不断提升文化育人内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首先,积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引入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思想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性。

其次,积极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融入孝德教育,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下辅导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高度重视新媒体环境建设,建立健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主体的育人机制,激发的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道德操守。当高职大学生建立起“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通感之开始点,或对于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源与根本”这样一种群体意识时,便是教育效果的彰显。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6]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3.

[8]朱岚.中国传统孝道七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9]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10]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台北:正中书局, 1969.

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 第4篇

《尔雅》中解释为“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许慎也说道:“孝”字,为子承老形、“善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其实孝讲的就是父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孝”字取“老”的上半部分,取“子”的下半部,意思就是子女应该顺从老人,听取父母的意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1]《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扮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2]《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所以,我们的孝顺,首先是从爱护保护自己开始的,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劳神就是孝顺的第一步。所以,综上所述,孝的定义区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首先根据孝德的具体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情感上的孝德和物质的孝德,情感上的孝德第一就是子女对父母情感上的认同与关怀,敬爱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和生活方式。其次要自立自强,就是要努力拼搏,自强不息,扎实工作,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让父母为自己而感到骄傲和荣光。最后,就是要葬祭以礼。在父母离世之后要为父母有礼送终,“葬之以礼”这也是我们中华传统孝德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有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在日后还要对父母定期的悼念与追忆。物质上的孝德,也就是对父母的赡养照顾等行为。首先表现为对父母身体的照顾,尽量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让父母安康享乐。就是奉养,也就是保证父母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孟子曾经提到“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1]其次表现为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我们刚刚讲到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我们应当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劳神。第三个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传宗接代,就是繁衍子孙后代,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虽然在当代的社会有些争议,但是在当时的传统封建社会确实是特别重要的孝德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根据孝德的存在方式还可以分为大孝及小孝,也就是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对父母的情感及行为,而广义的孝指的是在社会中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伦理性规范。

二、孝德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浅析

首先,孝德可以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

高校德育目标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就包括了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人格是个人内化过程后稳定的本质性的因素。我们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是人格健全,德育和智育同时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尊老爱幼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规范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人格的含义的,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4]德育上所说的人格主要指的是前两种。道德品质就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人格是人内在的起到控制作用的自我意识部分与特征。高校的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还有自身的发展需要都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培养的新时期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品质,还要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能够很好的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培养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其孝德,建立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上,善待社会上的人的起点便是要首先学会善待自己的父母,学会和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对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的社会交际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高校中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道德品质不仅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呈现倒退现象。德育作为高校的中心环节之一,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上的道德滑坡,不要效仿,避免学生也发生道德滑坡现象,这是现在转型期的社会中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其次,孝德可以为高校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德育认识。

孝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某些封建主义的内容,但其核心价值是合理的,可以被我们借鉴运用。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可能出孝德在德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德育与孝德是密不可分的,孝德是德育引导人们活动的开始。孝德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包括敬爱、礼让、谦逊、诚信也是其重要的一个内容。在现代高校中传播孝德文化内容,可以形成尊老爱幼、互礼互让、互敬互爱的校园风尚,营造公民道德提升的良好氛围。孝德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公民教育的内容高度契合,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孝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向全社会传递孝德为基础的道德正能量。

最后,孝德文化可以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社会性在现实中的体现在公民个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6]传统的尊老爱幼美德在古代社会备受重视,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更应是如此,它应当被当作是公民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现代社会受西方新自由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拜金主义,自利主义滋长,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借助传统民族文化,来增加人们的认同感,而孝德文化可以起到这个重要的作用。有机运作整体,道德作为一个意识领域内概念,其本身的内涵就十分丰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道德的定义为,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7]这种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上的,而这种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因此孝德文化在德育过程中是起基础性作用的,挖掘高校孝德文化的德育价值,丰富高校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手法,转换德育理念,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突破性手段。

三、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研究

首先,继承创新传统孝德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

我们在刚开始也讲到过,传统孝德当中有些内容具有封建色彩,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孝德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赋予孝德新时代的内涵。所以高校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观。所谓正确的孝德观就是指能够辩证的对待孝德文化,坚持与时俱进的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世界观看待孝德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正确发展,使正确的孝德观成为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起点。正确的孝德观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孝德态度。在学生中经调查发现,有些学生认为新时代在谈论孝德是很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自主平等的发展趋势。甚至有的学生只知道一味的依赖父母,独立性差,孝德自立意识弱,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谈论孝德。所以,把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德育途径的起点便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德态度,主动自愿的去接受孝德文化。第二,引导学生区正确分当代孝德和传统孝德,理解当代孝德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要意义。孝德文化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孝德的观念。运用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孝德,去思考现实中出现的孝德问题,孝德的作用是客观的,它夸大和忽视都是不正确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付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是孝德在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品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积极进取。

四、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资源,为孝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提供有力支撑

其实道德规范和准则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约束人们,它不仅仅是治理社会混乱的工具,更是为人们追求自身的发展境界提供了目标和精神的动力。孝德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化过程,它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不仅需要个体的单方面倾向而且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全力支持。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对孝德融入高校德育起到了持续的作用,在德育的过程中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社会也要通力配合,努力做到步调一致。只有家庭环境和谐,社会风气健康,父母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树立道德模范,才能实现孝德文化的健康发展。具体行动上,老师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时时沟通,一起关注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

同时也要调动家长参与孝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其树立模范榜样的作用。在社会力量调动的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

最后,要利用网络等媒介,弘扬宣传孝德文化媒介指的就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物和人。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区域大等特点。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把网络孝德宣传与高校德育联结起来,营造孝德发展的健康的网络环境。第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运用政府的有理平台,发布感人的孝德故事,及时发布弘扬孝德的评论,发挥文字说理的功效,使人对孝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第二,社会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宣传网络中起到引导和互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子·离娄下>.

[2]<孝经·开宗明义>.

[3]<荀子·子道>.

[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6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小学生孝德教育 第5篇

孝德教育活动周活动方案

孝德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为弘扬中华孝德文化传统,教育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孝德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按照中国关工委“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和烟台、龙口市关工委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儿童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以“知孝理、学孝德、践孝行、评孝星”为主题的孝德教育活动。通过孝德教育活动,宣传孝德精神,弘扬孝德文化,营造慈孝氛围,教育引导全体少先队员成为一个知孝理、践孝行、有孝心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不断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统一认识、制定计划、明确目的

孝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开端,是学生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道德基石。孝德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有其不同的含义,新时期孝德有着更深厚的内涵。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办法,提高广大师生对推进中小学生孝德教育的认识,真正使广大师生领悟孝德教育是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孝德,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灿烂文化,修身养性,做一个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因此本次活动必须做到:

1、充分发挥“孝德教育基地”(敬老院等)这个主阵地作用,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2、加强家校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助教积极性,全面促进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沟通。

3、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发挥道德建设作用。利用一切活动和机会,让学生在主题教育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孝之心、孝之思、孝之行、孝之道。

4、要结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有关条款,从小处着手,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学生树立典型,细致深入常抓不懈,从而养成孝行习惯。

5、要及时发现先进、及时表扬,积极开展“尊老敬老好少年”“孝德标兵”,“小孝星”、“孝德教育最佳班级”等项目的评选活动,以点促面。

二、成立校领导小组 组长:王殿法 副组长:葛福民

组员:刘淑华 温学红 以及各班班主任

三、精心组织活动,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1、学校要组织教师率先阅读《百善孝为先》等书籍。发挥语文教师在阅读中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熟悉教材内容体系;研究教材的人文精神;感悟教材的思想意境,从而指导学生开展好孝德教育活动。

2、把孝德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和班级的工作计划中,有计划、分步骤、有目的地开展孝德教育活动。

3、探索教育机制,实现孝德融合。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机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动员准备

1、宣传发动:学校利用升旗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班要充分利用黑板报等进行宣传教育。

2、制定计划,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各班要根据上级关工委要求制定孝德教育活动计划,并根据少先队的部署开展好各项活动。

活动实施

这次“孝德教育活动周”的主题是:知孝德、尽孝心、见行动。在家庭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争做“五好孝德小公民”(“小伙伴”、“小主人”、“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

1、开展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准则的自我反省活动。

2、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开展“唱孝德歌、读孝德书”的活动和“我为父母尽孝心”的征文比赛。

3、开展以“尽孝心,做‘四有’小公民”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构建“崇尚孝道,弘扬孝心,践行孝德”的班级“孝德文化”。

4、要发出人人“争当小孝星”的活动倡仪,开展“五个一”、“六个心”活动,强化学生对孝德文化的理解,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和深化。

5、学校将重阳节所在的月份定为“孝心教育月”,同时将该月每个星期日确定为“感恩日”。开展“孝敬父母、从小做起”的感恩活动。将重阳节所在的周定为“孝德教育活动周”。

6、组织学生到“孝德教育基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开展“献孝心”活动。

7、开展学生在“孝德教育”活动中的家庭问卷调查,构筑以“孝行教育为基点”,以“孝心为生命开启一扇爱的心门”为特色的孝德践行活动。

8、开展“孝德标兵”,“小孝星”、“孝德教育最佳班级”等项目的评选活动,进一步明确“崇孝、知孝、学孝、行孝”的活动目标和努力方向。

四、加强宣传、科学指导

1、育儿之成败,养成是关键。各班要认真开展好孝德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晨周会、班队会、常规教育、养成主题教育等活动,穿插《百善孝为先》等经典阅读内容加以诵读,使读与教成为一体,学与做融会贯通。通过引导孩子在读经典中,赋予孩子“经典”的生命之背景,确立对比圣贤之标准。

2、各班要定期在班级中选取不同荣誉称号的“孝德小明星”,在班会上由班主任亲自表彰、宣传,并上报学校孝德教育小组,确保活动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孝德教育活动,教育每一个学生要始终做到“小孝敬老爱幼,中孝服务社会大众,大孝报效国家”,让学生从小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附:关于孝德教育活动“五个一”、“六个心”的具体内容

“五个—”:

每星期读一个或者看一部有关孝德教育事迹的故事或影视片;

每星期争取做一件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同学、老师或家人的好事;

每星期为父母洗一次碗筷或衣服:

每星期为爷爷奶奶或父母削一次水果;

每星期写一篇孝心活动行动日记。

“六个心”:

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

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

勤学习,乐钻研,让父母开心;

遇难事,勤商量,善沟通,让父母称心;

遇矛盾,能宽容,善化解,让父母顺心。

小学生孝德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孝德教育;班会课;体验式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8-1

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这几年中,笔者明显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么辛苦地学习为了谁,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已经提高,改变命运的这种说法在如今的90后和00后脑子里已经完全没有概念了,他们更愿意享受舒适的生活,却从不思考这样的生活是父母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也不知道感恩。所以才会出现诸如“网瘾少年”、“叛逆少女离家出走”等事件,所以笔者一直在思考怎么在平日的班主任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孝德教育”。

从去年担任新初一班主任开始,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在孩子刚刚进入初中,刚刚迈入青春期时候进行好“孝德教育”,一年下来,觉得效果还不错,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一、上好开学第一次班会课

在初一新生刚入学时,开学的第一节班会课是尤为重要的,要让学生知道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同,也希望能给初一新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这节班会课上我做了个“拆字游戏”,首先告诉学生,读的这些年的书,是为“教育”,然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你们却不知道,我在黑板上写了“教”这个字,告诉学生:“教为孝加上反文旁,意思是孝和文化,而孝在前,文化在后,所以希望在你们的人生道路上记得,你能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尽力就可以了,但是必须学会孝,因为它才是仁之本、义之先,如果一个人连尊重和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他的人生必然是失败的!”第二个字是“孝”字的拆解,“孝”字可以拆成“老”和“子”,而老在上,所以要明白孝的意思是要有长幼之分,要尊敬自己的长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感恩才可以。因为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明确地提出,初中三年是成长的关键期,有的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会出现叛逆,不和家人沟通逆反等现象,但这三年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时期,树立好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之后,对于孩子犯错后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平时的工作中“潜移默化”

我们的学生从小很就受到了太多人的宠爱,所以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在开学一个月之后,我就发现班级里有好几个孩子都有不写作业的习惯,看似是因为基础薄弱导致学不起来,但后发现其根源就是家里人的溺爱,导致孩子贪玩成性,小学时期还可以应付,但到了初中功课多了就感觉吃力,不想写,甚至于产生了厌学情绪。首先我对于这些孩子都分别谈了话,告诉他们过去不重要,现在看的是将来,并针对他们的基础在有些方面降低了要求,但是发现他们坚持不了多久。经常作业完成不了,后来我请了家长来协助,发现这些孩子有个共性,都是家里的“小霸王”,在写作业时经常有诸多要求,吃东西、看电视、玩手机的都有,更有甚者拿写作业作为要手机的交换条件,而家长面对这么无礼的要求都会答应。造成了孩子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感谢也不珍惜。所以当我了解情况后,在找家长时,就用了另一种方式,在对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让学生悄悄地在外面看着父母的反应,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情况的窘迫、无奈和眼泪都被孩子看在眼中,有些孩子是有触动的,感受到父母的难过,也有自责,这种直观的感受比说道教育来的有效。

那年的毕业班,临近中考,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压力和疲惫,我觉得有必要在最后的时刻给孩子们打一剂“强心针”,在最后一节历史课上,我没有上历史课了,而是准备了一节班会课,事先请了三位家长录了给孩子们加油视频和想说的话,并请所以教过孩子们的老师每人写的祝福语,加上三年来的照片合集做成的视频,当我全部放出来时,尤其是当有些孩子看见他们的父母时,眼泪都已经忍不住流下,也让我很感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疲惫的时候或者想放弃的时候感受到父母的爱,也比老师单纯地鼓励有用得多,所以我们班孩子在最后的中考中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好的水平,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是让所有家长欣慰的地方。

三、用体验式德育活动实践“孝德教育”

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大道理讲的太多,学生未必能听的进去,不如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实践感受。有一次学校进行了大型的“二十四孝”的活动,其实的画一幅二十四孝的图、表演二十四孝情景剧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孩子们热情很高,甚至下雨天都互相打着伞帮忙,情景剧是我们班孩子自己编写的剧本,讲述的就是一个孩子不理解自己聋哑母亲艰辛的故事,其中有一幕是要跪下的,在彩排的时候,我一度担心孩子演不了,投入不了,但表演中,扮演孩子的那位同学真的咚一身跪下了,声泪俱下地对“母亲”忏悔,当时震惊了全场,结束时收获了如雷的掌声。在最后的班内总结时,演员们也发自内心陈述了编写剧本和表演时的感受,也反省了自己在家中的顶撞和逆反行为,我认为,这类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远比那些所谓的奖项有意义得多。

班主任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教育因素”,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给妈妈倒杯水”、“给爸爸递双拖鞋”、“给爷爷奶奶揉揉肩”等,用自己微小的爱心去孝敬长辈,从生活入手,从小事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性,增加与父母的沟通,学会和父母沟通。

孝道文化源于教育、重在传承,是一项具有神圣历史使命的长期工程。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做孝道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受益者,培养知恩图报、道德高尚的未来公民,为建设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诚信友善,贡献教育人的一份力量!

孝德故事的开发和运用 第7篇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良好道德和品质的培养。如对传统的忠孝节义要注入新的内容。要教育未成年人学会孝敬父母。百道孝为先。” 孝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既蕴含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精髓,又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和时代特色。因此,开发与运用孝德故事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融思想性与实践性为一体、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则。

一、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任何道德习惯的培养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传统性,也有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变化的时代性。我们在故事的开发和运用中,既考虑充分继承传统孝道中合理的、民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因素,又注意吸纳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鲜成果,赋予“孝”以崭新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既选取传统的经典故事,如《彩带娱亲》、《烹鱼剔刺》等,也开发近现代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的孝敬故事,如陈毅元帅为母洗裤,鲁迅先生一生孝母等,以及当代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尽责尽孝的故事。如“CCTV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田世国,为了延续身患尿毒症的母亲的生命,他毅然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脏,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在全国“支援西部地区贫困学校工程”活动中,我校学生与内蒙古兴华小学特困学生结成手拉手对子,他们捐款捐物,东西两地书信往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我们根据手拉手事迹创作编写了故事《爱,让我们走在一起》,使学生心中的榜样更加真实可信,在真正贴近自己生活的事例中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使教育更具时代气息,也使孝的内涵得到升华。

二、融思想性与实践性于一体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孝德教育贵在实践。因此,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便成了我们孝德故事编写的重要出发点。在每篇故事后面,我们设置了“心灵细语”和“温馨小贴士”等充满温情的小栏目,用优美而经典的语言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帮助他们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如《心愿》故事后面的“心灵细语”写道:“你是爸爸妈妈生命中的至爱,只要用适当的方式,就能给爸爸妈妈带去无限的快乐,哪怕只有一点点!”以此引起学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无痕德育。故事《妈妈的爱》后面的“温馨小贴士”是这样设计的:1.请小朋友说一说:妈妈的爱是早晨的——。妈妈的爱是遮雨的——。妈妈的爱是夏天的——。妈妈的爱是我永远蹬不掉的——。妈妈的爱是——。2.请妈妈讲一讲你小时候最让父母担心的事。3.小朋友,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一定很感激妈妈吧!当妈妈为你做事的时候,你要学会说“谢谢”哦!请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张“妈妈名片”。

三、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上一篇:网购企业下一篇:健身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