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食畜牧业范文

2024-06-09

草食畜牧业范文(精选10篇)

草食畜牧业 第1篇

1 耒阳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饲养数量逐年增加, 养殖基础良好。

耒阳是全省35 个草食动物基地县和16 个基础母牛扩群项目县之一, 政策的鼓励引导和项目的扶持为当地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资料统计, 耒阳市1949 年、1979 年、2014年年末分别存栏牛18 225 头、43 620 头、80 700头。现有省级、地市级肉牛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场各1 个。此外, 2014 年末存栏羊30 500 只, 存栏兔18.4 万只, 存笼种鹅105.9 万羽。

1.2 饲养种类多, 品种丰富。

当前耒阳饲养草食动物品种主要有牛、羊、兔、鹅, 少量的驴、骡、马、鹿等。其中牛的品种有黄牛、水牛, 黄牛以湘南、湘西黄牛为主, 也有鲁西、南阳、晋南、秦川、延边、文山高峰黄牛等, 以及与引进品种 (如安格斯、西门塔尔等) 产生的杂交牛;水牛主要是滨湖水牛和少量的摩拉水牛。羊主要有湘东黑山羊、南江黄羊、川中 (金堂) 黑山羊、云岭黑山羊、马头山羊、川东白山羊、贵州白山羊、努比 (亚) 山羊、波尔山羊等品种。肉兔有日本大耳兔、新西兰兔、比利时兔、加州福利亚兔等品种;毛兔有毛安哥拉兔和德系、法系、中系长毛兔等品种;皮兔有獭兔等品种。鹅主要有麻 (灰) 鹅和少量白鹅类的相关品种。但由于长期引种无序, 忽视品种保护与培育, 不同品种品系的个体之间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乱象众生, 导致血源混乱、系谱不清甚至优良遗传基因丢失、生产潜能不能显现。

1.3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后劲充足

兴隆生态农牧公司实施的“黑山羊产业融合模式”取得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该公司以定点屠宰、羊肉专营店和特色连锁餐厅等方式延长产业链, 以黑山羊养殖基地为中心, 以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基地统一向社员提供种羊并回收商品羊、统一模式种草供草、统一向社员提供饲养管理技术、免费诊疗技术和免费免疫接种为手段, 发展社员合作养羊。这种产业链高度融合的模式把黑山羊养殖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肉牛养殖方面, 百里部肉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开创了“母牛领养”模式, 即社员出资风险保证金领养合作社的种母牛1 头, 自主饲养管理, 生产犊牛至6 月龄大时, 合作社按领养协议价格回购, 并集中育肥。这种模式利用了社员拥有的富余劳力和零散的草山草坡、家庭自有的农副产品 (如稻草、花生秸) 等养牛, 有利于促成“千家万户养母牛”, 为突破母牛养殖瓶颈、稳固产业基础开创了良好局面。

2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资源受限制

由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自然因素造成了部分土地不能利用, 加上权属争议 (当地“荒土无人耕, 耕了有人争”的观念根深蒂固) 、土地流转不畅等人为因素造成部分土地利用受限, 由于历史上没有种草先例甚至没有种草观念, 以致利用三、二类甚至一类地来种草短期内还不大可行。

2.2 饲草料生产基础薄弱、利用技术水平与利用效率低下

耒阳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2014 年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 但是畜牧业的主体地位还未能确立, 农业推行的还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耕作制度, 饲草料的种植还未列入耕作计划。不仅如此, 当地农作物副产品的利用也还处于低级阶段, 利用量少, 利用技术水平和效率低下。

2.3草食畜牧业出栏率太高、后续生产活力不足

近年来, 耒阳的牛、羊、兔出栏率分别在43% (巴西18.92%、英国27.08%、美国37.32%, 平均安全出栏水平25%) 、127% (英国42.67%) 、147%以上 (见表1) , 都严重超出世界平均安全出栏水平, 虽然短期内提高了畜产品供应量, 但会造成畜群内结构不合理, 成年母畜占比低于55%~60%, 后备母畜补充比不足10%~15%, 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 生产后劲与活力不足。

注:表中 (含文中未说明出处的) 数据来源于衡阳市统计年鉴。

2.4 资金缺乏

“家财万贯, 带毛的不算”在耒阳老幼皆知。虽然现在有部分社会资本转产进入畜牧业, 特别是草食畜牧业, 但真正的中坚力量仍处于资金匮乏的窘状, 而融资渠道非常有限 (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关系复杂, 信用无用等) , 所以资金缺乏自始至终困扰着草食动物养殖的发展。

2.5 技术落后

在过去经济不发达时, 牛、马、驴等是重要的役力, 人们很重视其饲养管理和疾病诊疗, 但因总体科技水平不高、条件不够而技术落后。改革开放后, 畜役力退出市场, 草食牲畜的饲养热情骤减, 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都减少了。而原有一定知识技能 (包括草食牲畜兽医) 的从业人员因年龄、身体等原因不断退出服务, 导致从业人员青黄不接、技术水平低下。

3 发展对策

3.1 创新土地综合利用技术, 充分开发土地潜力, 种草养畜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发展草食畜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饲草料及其生产用地。因此要促进土地流转, 保证有充足的种草用地;要提高种草养畜的意识, 创新土地综合利用技术, 充分开发土地潜力, 种植优质牧草。

3.1.1 推进耕作制度改革, 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模式

耒阳标准的耕作制度是“稻- 稻、麦- 甘薯 (旱) , 一年两熟”制, 一直是以粮为主;解放后, 即使推广过“稻- 稻- 麦、稻- 稻- 红花草子 (即紫云英, 绿肥饲料兼用型作物) ”等耕作模式, 也是以粮为主的;改革开放后, 耒阳传统的耕作制度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 特别是近10 来年种烟、种油菜的面积不断扩大, 但种草意识至今还很模糊。为此建议加强宣传教育, 改变“ 以粮为纲 (主) ”的传统观念, 推进耕作制度改革,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要利用冬闲稻田 (旱土等) 种植黑麦草、红花草子等;二要切实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模式, 从稻田旱土中有选择地、有计划地抽调10%~50%的土地面积用来种草, 因地制宜并根据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畜定草) 种植桂牧1 号、苏丹草、甜高梁、墨西哥玉米、苇状羊茅、雀稗等禾本科牧草和白三叶、巴拉豆等豆科牧草。

3.1.2 推行种草植树养畜

耒阳土地总面积397.36 万亩, 有不少的土地未被利用, 如位于北部、西北部的紫色页岩地约51万亩, 位于西南部的岩溶地约70 万亩。建议开发利用紫色页岩山地、岩溶地等种植速生丰产的任豆树、构树等, 以其嫩枝树叶养畜, 从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为扩展草食牲畜的生存空间开辟新的道路。

3.2 开辟饲草资源

3.2.1 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农作物副产品

耒阳有大量的农作物副产品, 如稻草、谷壳与米糠、油菜杆与荚、花生藤、红薯与红薯蔓及薯渣、黄豆秸等 (初略统计过去利用率不足5%) , 加大收集利用这些秸秆的力度是广辟饲草料资源的一条捷径。收集较易做, 利用却是技术活, 建议大力研究与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处理、集成利用技术。

3.2.2 加大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和改良, 推行节水高效人工种草技术

耒阳草山草坡面积大, 地势平缓, 土质肥沃, 水源充足, 但多数是茅草丛生、棘刺纵横, 因此应立即推进天然草山草坡的改良和开发利用, 主要是要适时适度翻耕整理草山草坡, 清除棘刺杂木、丝茅野草, 建造水土保持、排水灌溉设施, 铺设喷灌、滴灌设备, 推行节水高效的人工植树种草技术, 抢抓时机补播或栽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牧草树木, 如三叶草、苇状羊茅、雀稗、任豆树、构树等, 提高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价值。

3.3 培育专业养殖、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

通过对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查、分析、比对等评估, 笔者推荐发展草食畜业可以借鉴英国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 以适度规模养殖、专门化养殖为经营形式。

3.3.1 新型经营主体

当前比较有活力的新型经营主体主要有家庭农场、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协会或联盟、养殖专业龙头企业以及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或松散或紧密的合作养殖场等, 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经营主体都顺势得到培育壮大, 笔者倡导应以培育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重点。建议以存栏牛5~30头、存栏羊50~800 只、存笼兔100~3 000 只、存笼鹅300~10 000 羽等为适度规模。

3.3.2 标准化、专门化养殖

按照“畜禽良种化, 养殖设施化, 生产规范化, 防疫制度化, 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 积极开展养殖标准化示范, 推进草食动物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或农户适度规模母畜养殖, 支持龙头企业和各类养殖实体合理优化畜群结构, 提高母畜养殖比例;推行专业化生产模式, 即依据生产环节分开, 分别由不同的场地饲养, 实行繁殖、育肥专门化养殖。

3.3.3 放牧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模式

对牛羊, 应该采取“分群分阶段饲养模式”, 即种牛羊和育成 (生长发育) 牛羊要分群放牧、育肥牛羊要分阶段舍饲。条件成熟的还要按气候季节调整放牧与舍饲:寒冷的冬季与早春、高温酷暑季节等应舍饲为主, 至少需要适当补饲;气温适宜的初夏与秋季应放牧为主。

3.4 完善政策体系, 扩大扶持范围与扶持力度, 加强技术支撑性服务

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草食畜牧业长效发展机制, 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基础母畜扩群、农牧结合模式创新等关键环节的财政扶持力度, 扩大政策扶持范围, 提高草食畜牧业农机具补贴, 推行农牧结合, 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保证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金融机构应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切实提高金融支农力度, 创新担保模式, 敞开信用贷款和贴息贷款的大门。

乡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汇报(定)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乡草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牧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自2009年以来,全乡羊、牛、猪饲养量分别达到5.4万只、3500头、3000口;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0户,完成肉羊改良1.2万只、肉牛改良800头。养殖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35%。二是规模养殖取得新突破。按照“集合要素、聚集规模、建强小区”的思路,2010年依托**村村民良好的养殖基础,采用“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投资120万元,建成千头牛场1个,建成1000㎡的标准化大型牛舍4栋; 800立方米的青贮池2个;配套完成库房、草料间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该牛场年均出栏肉牛200头以上。同时,**养猪场在原有标准化猪舍4栋的基础上,投资80万元,建成标准化猪舍 2栋,工作室2间,防疫室、消毒室、配种室和原料库、成品库、加工车间各1间,污水处理池和消毒池各1个,硬化道路200米。猪场年均生猪出栏量可达950头。2011年,通过政府引导、村“两委”搭桥,鼓励和引导4户规模养殖户投资180万元,在***五社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其中:大型圈舍4栋,青贮氨化池4座,工作室、防疫室、消毒室、饲料加工储藏室共计8间,污水处理池和消毒池各1个。该小区投入使用后,年出栏肉羊将达到2000只左右。三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乡*个村均有畜禽防 1

疫员,并将防疫员报酬纳入财政预算,有效解决了乡、村服务体系“断层”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乡已新建及完善肉羊改良点5个,黄牛改良点1个,通过改良推广,使全乡羊、牛、猪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60%、86%和82%。四是疫病综合防治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动物防疫“三个”100%的要求,通过以春秋两季动物防疫与常年补免相结合为主的疫病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各类动物疫病在我乡的发生和蔓延,使全乡羊、牛、猪的疫病死亡率保持在2%以下。2009年以来,全乡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二、资金兑现情况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特色农业建设扶持政策》,2010年,兑现千头牛场扶持资金36万元;同时,结合妇女小额创业贷款,拟定妇女创业小额创业贷款购羊(牛)协议,引导农户、标准化养殖小区从山东等地调运基础母羊,目前已有21户农户交付购羊款21万元,调运基础母羊421只。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尽管群众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积极性,县上又给予了大力扶持,但以我乡群众现有的经济条件来看,仍然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了草食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是产业链条短,内部环节松散,产业整体效益还不高。三是由于我乡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技术服务,品种改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是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低,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四、下一步打算

(一)多方筹资抓投入。一是发动群众 “投资”,充分发挥广大养殖户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县扶持政策财政补贴的方式,引导有养殖意愿的农户,特别是外出返乡、退伍军人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整合项目“筹资”,积极整合小额妇女贷款、扶贫开发与草食畜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资金,将发展重点倾斜到草食畜牧业上来。三是以奖代补“融资”,按照“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基础母畜扩充、标准化养殖小区、青贮氨化池建设等进行补贴,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乡力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全乡草食畜牧业建设步伐。

(二)加强配套抓服务。一是扩大优质饲草种植规模。积极引进推广紫花苜蓿、高蛋白饲用玉米等为主的优质饲草种植,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二是狠抓技术培训服务,为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转变传统养殖观念,邀请市、县专业技术人员就标准化圈舍修建、饲草料调制、防疫、科学饲养管理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三是狠抓动物防疫。狠抓绩效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落实,年底对防疫员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动物防疫的正常开展,防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努力实现动物防疫“三个”100%,为全乡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健全机制抓保障。在草食畜牧业发展上探索建立“三项”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政府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亲自抓、部门和村“两委”具体抓的责任制,乡农技中心、兽医站技术人员包村社、包农户的技术指导责任制,加大工作督促检查力度,切实靠实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责任。二是考核奖

立足区域社会,发展草食牧业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区域社会;草食牧业;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18-02

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以发展草食牧业为主体的股份制现代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就开始主动立足区域社会,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高校为依托,广泛开展校企合作。2004年发展至今,公司主要从事喀斯特地区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牛羊养殖、胚胎移植、优良育种的培育改良、优良畜种、优质牧草引种推广、动物高效饲料的研制开发、畜牧业相关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咨询服务、生物生产经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等。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当地的发展壮大,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无疑不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校企合作形成的原因

地方高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自身利益的主体,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校企合作的形成正是基于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由双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主体,同时也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一些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发展、积淀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科技投入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等因素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职能的发挥和自身长远的发展。很多有远见意识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对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依赖感越来越强,新产品的开发研制,老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无不有赖于人才的培养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而一些企业由于自身难以承担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培养人才的任务,几乎举步维艰,为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倾向借助地方高校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这种共同的内在需求,成为了校企合作的有力助推剂。吉首大学与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正是依托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方高校特殊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化和固化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种校企合作发展新平台。

1.1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

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境内以山地为主,沟壑纵横,天然草地资源十分丰富。据资料显示,全州有各类草地草场10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4.6%,人平均近5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39处,面积970万亩。同时年产农作物秸秆116万t,再加上全州可以提供结构调整调出的50万亩坡耕地和50万亩农闲间隙地种植优质牧草,全州草食牧业的理论载畜量将达到150万个黄牛单位,可养牛150万头,养羊600万只,开发潜力巨大。自1998年始,湘西州政府就依据本地区特点依次发展水果业、种茶业和草食牧业等主要产业。其中在草食牧业上先后引进优良畜种如波尔山羊、小尾寒羊、马头山羊和南疆黄羊等。2003年,湘西州种草面积10万余亩,圈养山羊125万只,出栏65~75万只,存栏牛60万头,出栏6~7万头,其中优良畜种仅占其总数量的千分之一以下。究其原因,缺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规模,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湘西州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1.2地方高校特殊的历史使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仅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还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作为一所办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高校,吉首大学无法与同等高校相媲美,学校要想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当今高校林立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立足湘西地区,瞄准地方资源,以服务本土为己任,才有可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夹缝中,探索出一条强校之路来。这样一方面更好地履行了大学的社会职能,增强办学影响;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因此,吉首大学为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立足区域社会,寻找以项目为突破口,利用学校已有的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努力实现为地方社会服务的重任。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生物科技项目组在各级政府和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各种途径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湘西州资源的开发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自身的建设。

2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

2.1发挥人才优势,完善科研管理队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校企合作过程的开展中,主要担当科研人员的配备、关键技术的研发等,在合作中处于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根据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所占股份及出资额的比例,来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权限,吉首大学资环学院管理股在总出资额中占到了20%,按照相关协议约定,资环学院须配备相应的人员履行其职责。为此,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以李俊年、陶双伦、刘志霄、邓凯东等一批年富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就湘西州草食牧业的开发与发展进行深入可行性研究。目前该公司发挥人才聚集优势,科研管理队伍日趋完善,拥有技术骨干队伍20余人,博士6人,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该公司的技术顾问,如著名的草原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土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养羊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全国养羊学会理事长赵有璋教授等。迄今为止,吉首大学资环学院共有23位教授博士进驻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武陵山区特有生物资源基因库保护及开发利用、有害物种控制、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治理等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先后有15名研究生以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基地顺利完成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另外200余名本科生在该公司进行教学实习和科技创新。正是学校师生的积极参与,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管理水平的日趋完善,使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具备了强大的发展后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昂然挺立。

2.2以项目为基础,共建校企研发中心

围绕湘西州规模化羊肉生产技术研究和项目推广的可行性论证,湘西州种草养羊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种羊纯繁速度极低、种羊杂交利用率低、人工授精的山羊数量低、山羊养殖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疫病综合防复体系、羊肉产品缺乏附加值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诸多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企研发中心。目前该公司和学校已拥有专业化实验室6个、南方喀斯特草地牧业研究所一个、生态研究所一个,相关的开发实验设备总值2300万元。这些研发中心作为企业技术核心的关键部分,在加强校企合作、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研发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土壤、牧草、山羊中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动态,结果发现了熔岩地区牧草高钙抑制草料中镁的吸收,从而导致大量山羊的瘫痪,尤其是生长速度快的山羊和种山羊,通过食物和血液补镁,很好地控制和医治了此类现象,成功地破解了当地山羊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公司通过引进紫花苜蓿,经研发中心的培育和科学管理,使得亩产鲜草到达了6000kg以上,打破了南方不宜种植紫花苜蓿的观点,为西南山区生产优质豆科牧草,发展南方草食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2.3坚持服务农户,探索校企合作成功模式

坚持以服务农户为目标,不仅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职能发挥的要求。为此,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户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大学+公司+基地+农户”的成功运作模式,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社会的双赢。该模式在技术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农民饲养防疫技术;经营上实现纵横联合,强强联合,增强竞争力;服务上实施产前、产中、产后跟踪;管理上实施五统一,即统一饲养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配置饲料、统一技术服务和统一产品回收。并成立了“古丈县群博无公害草食牧业专业合作社”,2004年至今,给项目区当地群众支付劳务费用就达到200万元以上。2007年还协同湘西州畜牧局、古丈县畜牧局,合同中国—加拿大可持续农业外资外援湖南项目办在公司基地成立“中加农民田间学校”,并在古丈、永顺、保靖等县市举办10余次种草养畜培训班,受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大学+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成功运作,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发展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和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高湘西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校企合作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在古丈县投资兴建5000亩种草养畜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修建1000m2羊栏,引入14个优质牧草品种,种植800亩饲料灌木—紫穗槐,120亩紫花苜蓿,构建起了经济林+豆科牧草200亩,养殖波尔山羊500只。5年来,投放10000只波尔山羊于农户,主持实施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6个,企业总资产已达5000万元以上,累计科技贡献值达500万元。学校与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学校的积极肯定,该公司项目开发组曾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业研究所、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湖南农业大学等都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就喀斯特山区生态承载力的估测,喀斯特山区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恢复技术研究等,进行广泛研究和项目推广。为此,湖南群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认证的“古丈群博无公害山羊场地证书”和“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无公害肉羊产品证书”,为湘西州的山羊肉走向市场和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甘肃民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第4篇

民乐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 发展畜牧业具有传统优势和良好基础。土地资源丰富, 粮食产量连续几年达到30万吨, 两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农产品品种多样, 秸秆资源丰富, 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 民乐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开展“坚持生态引领、实现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提标提效提能, 创先创新创优”实践活动, 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 确定了“做强羊产业、做大猪产业、做精牛产业、积极发展家禽和特种养殖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草食畜牧业已成为民乐农业发展中势头强劲、潜力显现、优势凸现的产业, 成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科学规划布局, 优化产业结构

民乐县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 坚持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因地制宜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 分类推进羊、猪、牛、鸡四大产业发展。立足保质增量, 着力推进以洪平路肉羊产业示范长廊和以沿山沿滩地区为主的肉羊产业带, 初步建成民联乡、南丰乡和永固镇3个肉羊产业大乡 (镇) 。立足提质增效, 依托227线、干山路、南和路三个“三农”工作示范长廊, 初步建成3个猪产业发展带和六坝镇、三堡镇、洪水镇、新天镇、南古镇5个猪产业发展大镇。立足上档升级, 依托民南公路沿线和沿山乡村, 初步建成以南丰乡、洪水镇、顺化乡、丰乐乡、新天镇、南古镇为主的肉牛和牦牛产业发展带。同时, 加快建设以三类地区为主的禽产业发展带, 同步发展特种养殖业。

二、强化政策扶持, 优化发展环境

2012年, 民乐县出台了《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提出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并连续两年制定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县委1号文件, 确定对新建标准化暖棚80间以上、配套设施达到相关要求、饲养量达到设计标准50%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补助资金10万元, 150间以上的补助资金25万元。同时,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无偿补助种子、化肥, 优先为畜牧养殖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机具购置补贴。

通过政策扶持, 充分激发了群众新建小区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 最近两年, 县上累计落实奖补资金2500多万元, 带动群众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6亿元。《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管理办法》下发后, 民乐县及时出台《民乐县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着力破解畜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 截止目前, 全县共审批900户养殖大户、7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贷款申请, 申请贷款4.1亿元。

三、加快良种繁育, 完善服务体系

按照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推广、实用技术抓普及、综合应用出效益的思路, 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改良步伐, 建成奶肉牛冻配点29个、绵羊人工授精点5个, 仅2013年引进以西门达尔、荷斯坦奶牛为主的冻精2.5万只, 完成改良授配母牛1.02万头, 繁活改良牛犊7860头;引进肉用种公羊450只、小尾寒羊母羊4600只, 完成绵羊杂交改良授配母羊10.8万只, 繁活杂种羔羊21.5万只;引进“长大二元”母猪500多头, 完成能繁母猪人工授精74610胎次, 猪人工授精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全县畜禽良种化水平大幅提升。坚持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同步发展, 大力实施整乡整村秸秆转化利用试点工程, 积极探索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 严格落实“部门领导包乡挂项, 技术干部包村蹲点”制度, 大力实施“一村一名技术员”计划, 确保全县每个村、每个养殖小区都有联系领导和技术人员, 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保障了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 通过全面落实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畜种改良、科技服务等措施, 现代畜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仅两年内, 全县扶持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26个, 累计达到207个, 带动发展养殖专业村47个、规模养殖专业户17820户, 其中今年新建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68个, 是过去数年的总和。产业布局日趋优化。探索实践现代畜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四大产业协调发展, 基本形成了养殖重点突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品牌培育步伐加快。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丰乐“绿莺鸡”、民联羊羔肉已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 民乐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草食畜牧业 第5篇

记者从2011年9月10日召开的甘肃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工作布置会议上获悉,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甘肃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55亿元,其中将首次用于甘肃草食畜牧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通过支持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自2008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来,甘肃连续三年选择旱作农业和马铃薯产业作为这项资金扶持的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该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将肉牛产业、肉羊产业和蔬菜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肉牛产业资金7041.5万元,加上地区配套和自筹,总投资达3.7亿元;中央财政投入肉羊产业资金1.16亿元,加上地区配套和自筹,总投资达4.68亿元;蔬菜产业中央投入5350万元,加上省级整合,总投资达1.13亿元。

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将着力解决农业发展瓶颈问题。对甘肃草食畜牧业,将重点扶持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两个环节,将加大对早胜牛、甘南牦牛、滩羊、藏羊、兰州大尾羊等优良地方品种保护,加大“陇东肉牛”、“河西肉牛”、“中部肉羊”新类群选育,建设46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对蔬菜产业,将重点扶持标准化生产、冷链贮运两个环节,实施20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和30个省级高原夏菜标准园建设,以奖代补支持蔬菜保鲜库建设和产品分级、包装、贮运。

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第6篇

1.1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鉴于草食畜牧业养殖户多, 规模小, 圈舍标准化程度低。养殖户大多采取放养, 任其自行采食, 饲草浪费多。且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差,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2 科技含量低, 养殖效益差

草地载畜能力低。草地资源虽然丰富, 但牧草品种差, 营养水平低。放牧1头牛需要3335m2﹙羊1334m2﹚以上的草地, 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品种良种化率低。草食畜牧业种畜大为本地品种, 良种牛羊少, 且冻精冷配站覆盖面窄, 冷配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 导致牛羊繁殖率低;牛羊出栏速度慢。由于牧草亩产低、质量差, 冬春草慌严重, 又未采取补料措施, 导致牛羊出栏速度慢, 饲养时间长, 牛饲养时间长达3a﹙羊2a﹚以上;还增加了牛羊过冬次数, 据测算, 每过一冬, 牛每头可掉膘5kg﹙羊1kg﹚以上, 增加了养殖成本;牛羊死亡率高。由于牛羊与外界环境频繁接触, 疫病发生、防鼠药物中毒机率增大。圈舍又无降温保暖措施, 导致牛羊抵抗力下降, 加大了牛羊死亡率, 降低了养殖效益。

2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草资源丰富。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 有的甚至在城镇定居。大面积的草山、草坡、林地荒芜, 可以进行土地改良, 种植优质牧草, 发展草食畜牧业;养殖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养殖户有养牛、养羊等草食动物的传统习惯, 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农副产品量多质优。随着种植业的良好发展, 秸秆产量高, 营养丰富, 经过处理后可作牛羊饲料。

3 当前制约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资金因素

养殖户主要靠自己筹集资金, 融资渠道少, 银行贷款又无可靠担保, 从而降低了他们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积极性。同时, 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养殖户市场经济意识差, 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适时调整养殖数量, 从而制约了草食畜牧业良好发展。

3.2 土地因素

主要体现在草山、草坡、林地等土地自然资源流转难度大。发展草食畜牧业, 离不开牧草的种植, 而草山、草坡、林地等土地自然资源是种植牧草的基本条件。当前一些养殖户虽然短期租借草山、草坡、林地, 但未完善流转手续, 有怕租借的草山、草坡、林地被随时收回的担心, 不敢加大投入、扩大规模。

3.3 科技因素

牛羊品种改良、人工种草、优质肉牛肉羊快速育肥、节粮饲养、疫病防治、粪污处理等科学技术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必不可少的, 但大部分养殖户未能掌握这些科学技术, 为其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此外, 本地无龙头企业带动, 又无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收购, 养殖户生产的牛羊外销成本高, 价格低, 从而降低了养殖效益。

4 推进草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发展草食畜牧业可以采取“家庭牧场+标准化圈舍饲养+补喂饲料+疫病综合防控+粪便循环利用”的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这样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质量更好的肉牛、肉羊产品, 提高养殖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增加投入渠道, 完善投入机制

加大资金引进力度, 扩展融资渠道, 完善银行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加大发展规模养殖户的资金扶持力度, 采取牛羊保险补贴, 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 提高他们的养殖积极性。

4.2 依靠先进科技, 提高养殖效益

完善种畜繁育体系, 提供优良特色种畜。推广改良天然草地、优质牧草种植、农副产品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 提供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饲草饲料。加强现代畜牧业知识、科学养殖技术、牛羊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培训, 推广粪污生态综合利用﹙种养结合﹚技术, 开展牛羊重大疫病净化工作, 推进肉牛﹙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4.3 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组建股份制公司, 逐步做大做强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组建股份制公司可以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广开销售渠道, 降低养殖成本, 降低养殖风险, 便于养殖户发展壮大。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股份制公司, 可创建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 开展无公害畜产品、地理标志畜产品认证, 实施品牌化战略。

4.4 建立健全草山、草坡、林地等土地自然资源政策性流转机制

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城乡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用地;规模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 种植能满足养殖需求的优质饲草。这样才能扩大养殖户发展的空间, 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草食畜牧业奠定基础。

摘要:近些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优质肉牛、肉羊产品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 随之其价格也越来越高。而利用现有丰富的林地、草坡及草山等自然条件, 大力发展以肉牛、肉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不仅能够提高养殖效益, 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肉牛、肉羊产品, 而且对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促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第7篇

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健康发展,建议

草食畜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保障牛羊肉等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繁荣牧区经济等发挥重要作用。当前, 为了更好地促进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不断加大实施强牧恵牧富牧政策, 并开展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通过地方、中央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草食畜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1,2]。

1 当前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产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小、散、低”的现状, 据统计约有75%的肉牛和肉羊是由出栏50头以下以及100只以下的散户饲养, 约60%的奶牛由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与世界上发达的畜牧业国家相比, 我国的规模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小户散养的生产方式粗放、防疫条件较差、标准化程度较低, 极大程度上制约了草食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草原退化严重, 优质饲草严重不足

草原是草食畜牧业得以生产和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但纵观当前我国天然草原, 约有90%可天然草地利用不同程度的退化, 中度面积约1.53万hm2严重退化。据统计, 宁夏, 甘肃, 青海, 内蒙古草原退化可以采取率分别为97%, 91%, 90%, 7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较, 产量下降了约40%, 甚至一些草场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

1.3 养殖成本刚性攀升, 比较效益不高

近年来, 虽然牛羊肉价格一直在上涨, 但原料奶在较高的水平, 但人工费、饲料价格等养殖成本不断上涨, 导致畜产品所上涨的价格被成本增加所消耗, 降低了草食畜牧业的效益。

2 促进草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加快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农区, 要不断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 促进奶牛, 肉牛标准化, 肉羊养殖场标准化规模的建设项目。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场, 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 鼓励建立现代家庭牧场, 凭借优化的畜群结构以及生产布局, 切实提高其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益, 促进草食畜牧业由过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

2.2 对饲草饲料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将草畜结合作为核心, 紧密围绕“一带两区”的发展规划, 加大力度开展人工种草。比如说, 东北羊草产业要强化对羊草的改进, 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羊草的产量, 为建设优质羊草基地奠定良好基础;南方饲草区, 应该通过人工种草、草改良等方法来改善草原资源的开发。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牧草产量和质量, 增强生产能力和牛羊水平。积极开展秸秆畜牧业项目, 继续支持此次推出的专业生产示范建设和加强秸秆饲草秸秆能力和青贮饲料的牲畜农户, 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3]。

2.3 逐步加大草食畜牧业生产补贴力度

要尽快执牛羊养殖大县奖励的要求, 选择那些牛羊有利区, 对那些饲养能繁母畜养殖场主在保险、贷款以及生产等方面给予补贴, 为基础母畜的发展提供保障, 以便切实提高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同时, 要继续实施补贴, 畜牧养殖的政策, 基础的肉牛, 奶牛和肉羊养殖补贴上面, 有机山羊和牦牛放进去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的农民的成本, 农牧民增收的可能。此外, 继续做好支持奶牛养殖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也是必要的, 这样才能够为逐步提高优质奶牛生产水平奠定良好保障。

2.4 逐步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

这样就要求最大限度发挥畜牧产业技术体系以及科技推广机构等平台, 不断强化对对农牧民在兽医、养殖以及利用饲草料方面的培训, 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同时, 逐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以及示范县建设项目, 重视对牛羊生产对象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不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 从净化养殖环境方面着手, 不仅要重视对的动物疫病防控的工作, 而且要切实做好常见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4]。此外, 还要开展畜牧业科技入户行动, 组织专家进入农家牧户中进行指导, 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来综合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逐步强化对农牧民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的培训, 促进现代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旭峰.酒泉市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与今后的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6 (9)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J].甘肃政报, 2007 (3) .

[3]陈三有, 李品红.充分利用资源顺势而为推进广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J].南方奶业, 2013 (3) .

草食畜牧业 第8篇

1 畜牧业生产概况

宁蒗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 辖15个乡 (镇) 91个村委会, 1 152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6万人, 有彝、汉、摩梭、普米、纳西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7%。而彝族占总人口的60.7%, 全县总面积6 025 km2, 山地面积占98%, 境内平均海拔2 800 m, 其中2 500 m以上的高寒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1.9%。年平均气温12.7℃。属明显的低纬度高原区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 具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特征。

2014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4.5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1.3%。据统计, 2014年末, 全县大小家畜存栏80.81万头, 其中牛存栏12.3万头 (黄牛10.5万头, 牦牛1.6万头) , 生猪存栏28.05万头, 羊存栏37.66万只 (山羊19.8万只, 绵羊17.86万只) , 马属动物存栏2.9万匹。家禽存笼43.59万羽, 草食畜存栏52.76万头只, 占家畜存栏的65.29%, 2014年全县牲畜出栏22.98万只, 其中猪出栏13.2万头, 出栏率为47%, 羊出栏8.35万只, 出样率为22%, 牛出栏1.43万头, 出栏率为12%, 草食畜出栏率为20%, 家禽出笼21.49万羽, 全县肉类总产2.45万t, 其中猪肉1.7万t, 牛羊肉0.75万t, 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31.4%。

2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2.1 草食畜存栏多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存栏较多, 到2014年末牛存栏12.30万头, 羊存栏37.66万只, 马骡存栏2.90万匹, 发展草食畜具备有利基础条件。

2.2 草地资源丰富

宁蒗县草山草坡总面积达26.87万km2, 人工草场3.4万km2, 饲料品种多且产量高, 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全县种植粮食作物1.42万hm2, 粮食总产量8.5万t, 产秸秆30多万t, 因此大力开发利用草山、草地、饲料和秸秆资源, 发展草食畜有很大潜力。

2.3 饲养效益高

牛羊主要以食草为主, 精料较少, 现在牛羊市场行情较好, 半岁犊牛售价高达4 000元以上, 山、绵羊繁殖周期短, 母羊生产性能强, 1年产2胎, 且多为双羔, 1只成羊售价在1 500元以上, 牛羊产业投资1年后可见效益, 且经济效益高。

2.4 消费市场宽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肉食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很注重食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更加重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营养标准来调整膳食结构, 首选的肉食是牛羊肉。宁蒗县牛羊主要以游牧为主, 很少添加精料, 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加之牛羊肉具有含脂肪少、胆固醇低及蛋白质高的特点,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5 畜牧科技技术资源丰富

全县拥有一支有朝气、有活力、懂业务的畜牧科技队伍, 活跃在各乡、各村, 全县共有畜牧科技人员156人, 其中高级职称46人, 中级职称101人, 初级职称9人, 村级兽医和临时防疫员共182人。

3 当前草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技术和观念滞后

山区牛羊养殖整体水平低, 以散养为主, 大多延用传统的饲养方式, 养殖技术落后, 管理粗放, 品种混杂严重, 生产性能低。

3.2 防疫意识不强, 防疫难度大

广大养殖农户科技意识淡薄, 对防疫工作认识不足, 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山区地域广、居住分散, 多交通不便, 增大了防疫难度。

3.3 缺乏资金, 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不强, 宁蒗县山区养殖户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资金投入不足, 又怕承担疫病风险, 大多采取小规模家庭放养, 处于生产自给的状态, 导致市场竞争能力弱, 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3.4 草食畜品种改良力度不够

品种改良面小是造成草食畜生产中高耗能、低产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2014年全县绵羊改良面为32%, 山羊改良面为15%, 牛品种改良9%。良种改良面小造成本地品种严重退化, 其中黄牛个体小, 产肉量低, 生长缓慢, 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山羊和绵羊由于长期近亲交配, 造成个体小, 毛色杂, 品种退化严重。

3.5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全县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不足50%, 而且真正被牲畜食用的不足30%, 加之保管不当, 很大一部分变成肥料和垃圾, 甚至被燃烧浪费。

3.6 饲养管理落后, 经济效益差

由于受传统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 全县牛羊生产仍处于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 放野畜, 养长寿畜, 不补饲或少补饲, 厩舍简陋, 圈内积肥等饲养管理方式较普遍, 这种原始落后的饲养方式延长了牛羊的生长周期, 浪费了资源, 增加了劳动力投入, 提高养殖成本, 造成生产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

3.7 农民商品意识淡薄

牛羊出栏率和商品率低, 区域分散, 养殖规模小, 市场观念不明显, 绝大多数农民养牛羊都是自食和使用, 普遍存在“养羊踩粪, 养牛为耕地”的传统观念, 宁蒗县的牛羊养殖仍处于“两高三低” (即高存栏、高消耗和低出栏、低商品、低个体生产量) 的状态, 仍表现为数量优势和资源优势, 还未真正体现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4 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 加强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畜牧业是宁蒗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宁蒗县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于促进种植业的发展, 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改善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关于2015年对全省畜牧产业发展指导思路中要加大发展山地草食畜的建议和要求,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站在发展的高度, 强化对畜牧产业的认识, 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扶持牛羊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草食畜。

4.2 积极开发饲料资源, 加大科学养畜和种草养畜的力度

草食畜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牛羊存栏多, 草场广阔, 秸秆产量多等, 有草山、草坡1.79万hm2, 人工草场3.4万km2, 青绿饲料种植面积1.16万hm2, 然而, 由于缺少饲料加工和科学的贮藏方法, 在寒冷的枯草季节, 牛羊缺草缺料的观象十分严峻, 为此要在巩固原存草场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力度, 实行周期性放牧管理。开展秸秆青贮、氨化, 晒制青干草等, 以解决冬春季节饲料不足的问题, 提高饲草饲料的利用率。

4.3 加大对牛羊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发展规模养殖, 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 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小额信贷、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 加大对牛羊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一批养殖大户, 建设一批养殖小区, 走规模化养殖, 科学化管理, 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同时采取招商引资, 大力培养龙头企业, 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开发优质、无公害、绿色牛羊产品, 并利用龙头企业及养殖大户的辐射效应, 以点代面, 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开展小区规模养殖, 提高经济效益。

4.4 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品种改良面小是宁蒗县牛羊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而品种改良是有效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是加快牛羊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全县推广黄牛冻精改良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 采取人工授精和本交相结合, 制定周密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规范化, 提高杂交改良的面。

4.5 强化疫病防控工作, 确保牛羊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草食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防疫,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教育,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采取强制免疫, 提高山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 确保春秋两防不留死角, 同时, 要进一步加强山区动物疫病监测, 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 增强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山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严厉打击违禁使用药品和违规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不法行为, 为山区牛羊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4.6 加强畜牧科技队伍建设, 增加科技服务能力

畜牧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畜牧科技工作者是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的主力军, 要不断发展状大, 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加快畜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更新科技人员的科技知识, 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县、乡、村科技人员的上下结合, 努力把发展草食畜为主的山区畜牧业建设好, 取得成效, 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4.7 积极培育市场, 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草食畜牧业 第9篇

(一) 草食动物的发展现状

2008年出栏生猪86.43万头、牛出栏2.81万头、羊出栏1.27万只、家禽出栏2418.17万羽, 分别比2007年增长7.39%、11.6%、3.13%、6.02%;肉类、蛋类、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11.09万吨、1.39万吨和0.14万吨, 分别比2007年增长7.66%、4.51%和7.69%;畜牧业产值24.87亿元 (现行价) , 比2007年增长8.60%, 占大农业比例达到20.04%。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发展迅速, 大力引进和推广了奶山羊、奶水牛等优良品种。全市各地因地制宜, 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初步形成了以廉州、党江、沙岗、星岛湖、西场为重点的合浦鹅产业基地;以银滩、驿马、合浦南流江一带为重点的奶山羊产业基地;合浦东园奶水牛基地等草食畜牧业优势区域。

(二) 草食动物的发展前景

1. 自然条件优越。

北海位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2.9℃, 极端最高温度37.1℃, 极端最低温度2℃。年平均降雨量167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小时,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11千卡/平方厘米。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草木四季常青, 甘蔗尾叶、玉米秸秆、木薯渣等大量农作物秸秆及草地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适合于发展草食动物。

2. 技术力量雄厚。

北海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全市共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189 (其中高级职称4人, 中级39人, 初级77人, 技术员69人) , 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各乡镇98人, 村级防治员482人, 随时可为种草养畜提供技术服务。

3. 市场需求量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营养丰富, 蛋白质含量高, 胆固醇少的牛羊肉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从目前的市场销路和价格上看, 区内的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城市每年所需要的牛、羊肉量达3万吨左右, 广东沿海一带及海南等地牛羊肉量更比广西多得多。

(三) 存在问题

1. 传统养殖方式限制草食畜业的有力发展。

我市过去多以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严重制约养牛羊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经济效益低, 影响生态与环保, 养殖技术含量较低, 规模小, 草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种草养畜的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2. 资金紧张制约着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农户或者投资者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强烈愿望, 但是没有投入生产的资本金积累, 而金融部门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资金也不足, 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融资困难, 无力扩大再生产。

3. 现有草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优良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不够。

一是良种引进推广投入不足, 奶山羊、优质肉牛引进数量少, 品种优势有待进一步提高, 品种更新换代不快;二是合浦鹅、涠洲黄牛等地方品种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

4. 产业化层次低。

主要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强势带动。草食动物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还没有很好地形成, 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制约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四) 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 抓好规模养殖, 努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一是要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分户经营、科学养殖的原则, 政府切实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在土地、资金、政策、保险等方面积极扶持, 加快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建设。二要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等基础工作, 推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 使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 实现生产方式由院到园, 养殖规模由百到千, 经营方式由散到整, 养殖户收入由千到万的转变。三是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的主动性、有效性和前瞻性。

2. 制定和落实倾斜政策, 努力增加草食畜牧业发展投入。

一是要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 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草食畜牧业发展。二是要围绕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培育支柱产业,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 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自治区、市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 集中财力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三是要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 以鲜明的特色、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入畜牧业。四是金融部门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148页) 要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 加大投放和管理力度。

3. 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提高品种质量。

一是在加强优良地方品种保护工作的同时继续引进、推广牛羊繁殖改良技术, 完善和发挥56个牛配种点的作用, 通过各乡镇兽医站为中转站并辐射到各村公所农户, 加大肉牛冻配改良, 肉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步伐, 筛选出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的杂交组合模式, 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大力繁殖推广优良品种, 实现役用型牛逐步向肉用和奶用型方向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如涠洲黄牛、狮头鹅, 树立地方品牌, 重点抓好合浦县良种鹅场的鹅苗生产及合浦东园奶水牛的生产;三是因地制宜调整我市畜牧业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鹅、牛、羊草食动物和优良禽生产, 突出发展奶类生产, 使我市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向良好方向发展;四是积极推广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 在确保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推广优质牧草栽培、青贮氨化技术, 因势利道保护好我市牧草资源, 发展种草饲养畜禽。

4. 抓思想观念转变, 强化组织领导。

传统而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大量存在, 最大的风险是动物疫病和市场波动。因此我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认真吸取其他地方在发展道路中的教训, 另一方面要多多借鉴别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理性地规划和指导本地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此外, 要加大对草食畜牧业的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引路、参观学习、政策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加强对草食畜牧业的宣传和引导。切实加强草食畜牧业领导组织, 落实责任制, 强化督导,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加压推动。

5. 抓畜牧业优势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整合生产要素, 优化资源配置, 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必须面向国际 (东盟国家) 、国内两个市场, 结合我市实际, 加快发展牛羊鹅等节粮型草食畜禽, 加快发展特色草食动物养殖业。肉牛生产要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 引进畜禽优良品种,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壮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 生产优质高档牛肉。要进一步调优畜禽品种结构, 提高畜产品质量, 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6. 是科技兴牧, 增强畜牧科技转化应用效果。

要加大科技投入, 抓好科技培训, 大力推广养殖小区规模生产技术、高产肉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奶水牛、奶山羊饲养技术、人工种草、配合饲料、畜产品加工和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不断提高畜牧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科学养畜水平。此外, 要积极探索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 认真总结推广合浦东园经验, 探索畜牧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循环利用, 努力降低能耗与公害, 走出一条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新型畜牧产业之路。

摘要:文章主要调查了北海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草食畜牧业 第10篇

1.1 强力扶持, 着力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反映。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重点和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 特别是制定出台并全面落实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 引导广大农牧民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各行各业合力支持草食畜牧业。从总体上看, 目前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发展中势头强劲、潜力显现、优势凸现的产业, 成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1.1 提升了特色产业发展层次

近年来, 在全国牛羊存栏总体下降的情况下, 甘肃牛羊存栏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提升到第11位和第6位, 草食畜牧业增加值占全省畜牧业的比重达到53%, 牛羊肉外调量每年超过12万t, 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 特别是50个牛羊大县年出栏量已占全省的80%以上, 初步建成了一批区域性的牛羊产业基地。

1.1.2 促进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各地依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 积极探索推广“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特色优势产业”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模式, 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同步发展。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4%, 其中50个牛羊产业大县达到60%以上,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重点县正在实现向牛羊生产重点县和饲料加工基地的嬗变, 草食畜牧业已由牧区资源约束型走上了农区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子, 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

1.1.3 带动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畜牧业上联种植业, 下联农产品加工业, 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渠道。近些年, 全省牛羊肉总体保持了量增价升, 在农民收入中的贡献份额持续增加。2013年, 全省牛羊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超过20%, 同时还为200多万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不离土, 不离乡, 照样奔小康”“家有十头牛, 三年一座楼”, 成为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1.1.4 带动了生产方式加快转变

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 确定重点区域, 着力从繁育体系、青贮设施、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扶持, 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肉牛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新建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升, 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

1.2 多措并举, 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发挥草食畜牧业的比较优势, 从安排部署、资金项目、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力度, 使畜牧业成为近年来投入增量最大、产量增幅最高、发展亮点最多的产业之一。

1.2.1 加强组织领导, 营造推进合力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引导产业发展, 以产业为平台整合发展资金, 以项目为纽带聚集生产要素, 制订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 出台扶持办法, 拟订实施方案;将畜牧业发展纳入绩效考核, 多次专题研究部署草食畜牧业发展工作, 层层分解任务, 逐级靠实责任, 强化督查落实;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 推广一批适用技术, 创建一批畜牧科技示范点, 培训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总结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的方略,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凝聚社会力量, 加快了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步伐。

1.2.2 拓展融资渠道, 加大投入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 多渠道筹措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和导向作用, 将直接补助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为牛羊产业大县发展筹措了大量资金。同时, 积极探索融资模式, 省级成立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 县级建立专业担保公司和妇女小额贷款平台, 成立村级扶贫基金会, 多渠道为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提供融资服务。

1.2.3 注重集成配套, 强化科技服务

坚持以设施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支撑, 加大了牛羊品种改良、秸秆加工利用、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力度。省级每年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包县蹲点, 一些项目县区按照双向选择、定点帮助、全程服务的要求向规模养殖场户派驻科技特派员, 建立全程服务机制, 强化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1.3 抢抓机遇, 着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目前, 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决策部署, 以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中心, 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加快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草食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努力提升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草食畜牧业强省建设进程。

1.3.1 坚持把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选择

从现实情况看, 突破资源环境对甘肃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协调发展。甘肃天然草场面积0.18亿hm2, 人工种草留床面积146.7万hm2, 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资源量超过2 000万t, 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较为坚实的资源基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人口逐步增加、农村人口资源占有量不断扩大, 必将为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规模提供巨大市场需求、创造良好发展条件;东南沿海发达省份逐步退出牛羊产业, 也将为甘肃省腾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把草食畜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发展速度,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3.2 坚持把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要任务

饲草料是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要着力抓好青贮设施建设, 大力推广普及青贮饲料, 加大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力度, 切实把饲料业作为一大产业来培育, 加快实现饲料品种系列化、多样化, 满足不同畜种、不同养殖方式的需求。要坚持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积极推行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 在广大农区继续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三元种植结构, 增加饲草饲料种植面积, 努力把旱作农业区建成全省草食畜牧业优势区和主产区。

1.3.3 坚持把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作为关键环节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要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 注重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养殖企业和牛羊肉精深加工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引导鼓励养殖大户、基层畜牧兽医站、批发市场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畜产品展销促销活动, 加快建设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加强优势产区鲜活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和生鲜畜产品配送, 推行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落实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降低畜产品流通成本, 实现以销促产。

1.3.4 坚持把培育壮大优势品牌作为主攻方向

随着畜产品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公众的消费行为正在由无品牌偏向名牌消费转变。必须顺应市场需求, 强化品牌意识, 把培育品牌作为开拓和占有市场的首要任务, 作为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的着力重点, 投入足够的物力、财力和精力, 科学谋划, 精心运作。要以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为抓手, 进一步做大平凉红牛、河西肉牛、陇原中天、靖远羊羔肉等特色优势品牌。要注意加强引导, 注重宣传推介, 整合品牌资源, 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要大规模组织开展肉牛、肉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整乡整县推进畜产品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打造优质、安全的甘肃畜产品形象, 大幅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1.3.5 坚持把强化完善政策措施作为重要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和扶持办法, 启动现代牛羊产业示范县建设, 促进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各级政府要坚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资金, 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创新信用担保方式, 完善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 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要科学规划布局牛羊产业发展, 健全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预防控制体系, 建立新型畜牧科技研发、转化和推广体系, 强化行业信息引导, 增强公益性服务能力, 拓展经营性服务空间。

通过几年的实施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地位基本确立。2013年底, 全省牛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510万头和182万头, 均居全国第11位;全省羊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到2 045万只和1 158万只, 居全国第5位。草食畜牧业产值超过120亿元, 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4%以上。二是牛羊大县建设成效显著。20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栏310万头、出栏130万头, 分别占全省存栏出栏的61%和72%, 30个肉羊产业大县羊存栏1 665万只、出栏990万只, 分别占全省的存栏出栏85%和89%, 牛羊产业的发展为200多万名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三是兴建牛羊养殖场的企业趋之若鹜。近年来80%的牛羊养殖场以及加工企业都是非农资本投资建设的。四是合力兴牧的社会氛围形成。在牛羊产业大县的带动下, 发展“牛经济”“发羊财”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也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 草食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战略思考

2.1 草食畜牧业产业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

围绕“四化” (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化、规模养殖规范标准化、社会服务专业系列化、产业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化) , 重点抓好三个环节 (支柱产业支撑、市场建设激励、产业结构调整) , 整体推进草食畜牧业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内涵:品种配套、饲料系列、管理科学、环境控制、安全生产) , 充分发挥好牛羊产业聚合效应。

2.2 草食畜牧业发展遵循六原则

一是坚持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方向。合理确定全产业链建设的主要环节, 明确产业建设重点, 统筹产业建设资金, 落实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清真品牌, 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依靠科技, 加强管理, 提高产业效益。二是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按照大力发展草食畜、稳步发展猪鸡的要求, 不断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三是坚持以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重点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 使牛羊产业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四是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带基地的作用, 促进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不断提高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五是坚持以创新发展机制为动力。通过政府推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 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畜牧产业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公平公正、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发展机制。六是坚持以产品质量安全为保证。探索建立全产业链质量监控和企业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和各生产环节标准体系, 建设可追溯的信息平台, 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畜牧产品。

2.3 六原则聚合牛羊产业的功能定位

用主导产业比较优势原则、综合效益的原则、市场需求的原则, 技术进步的原则、产业关联的原则、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六个原则来聚合牛羊产业的功能定位。

第一, 以科学布局、运行规范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抓手, 整合主推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着力提升牛羊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畜牧业客观要求务必把抓繁育体系优化和品质提升、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畜牧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重要突破口。畜禽遗传资源问题, 作为当代全球性生物资源问题的组成部分, 涉及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是当代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因此在繁育体系建设上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以我为主、适度引进、科技支撑的精准选育之路。第二, 建立健全职业准入制度, 重点扶持适度规模标准化满负荷生产、提质增效良种工程、完整全产业链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客观要求务必把抓标准化的养殖作为夯实牛羊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按照创新理念谋发展、拓展目标求共赢、聚焦重点促转变、统筹资源优布局、转变职能明责任、健全机制聚合力的总体思路, 实行强县扶持政策, 积极探索牛羊科技产业化项目信贷管理办法, 建立牛羊科技产业化信贷贴息、专项资金, 大力扶持牛羊科技产业化项目, 适当放宽风险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标准, 逐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化保险制度。第三, 充分发挥好专业协会的判断功能、选择功能、控制功能、导向功能、预警功能, 促进行业自律和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协会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生产技术、管理、市场形势分析会, 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确保牛羊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真正使生猪产业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第四, 坚持精品、高效、规模的三维发展思路;以现代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安全化、产业化”为内容;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重点;以牛羊产业为主导产业, 以推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为手段, 努力建设现代畜牧强省。持之以恒的坚持“统筹兼顾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树立工业化发展大畜牧的理念, 全面推行畜牧业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大力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安全控制和整体效益水平, 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优化特色、区域、规模三大比重, 推进技术、装备、信息三项进步, 突破加工、流通、机制三个瓶颈, 抓好防疫、质量、环境控制三个关键等方面做好具体工作。

2.4 以“四抓四支撑”为突破口, 全力推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草食畜牧业行动项目建设为抓手, 全面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发挥好政策引领的支撑作用;以试验示范为抓手, 着力推进规范标准化规模养殖, 发挥好大场大户示范带动的支撑作用;以品质改良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为主线, 着力优化良种繁育体系, 发挥好遗传种质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支撑作用;以“五良”综合集成关键技术为抓手, 着力提升畜牧业综合发展能力, 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2.5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构建以草食畜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畜牧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资源整合, 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畜牧业生产脱节问题。加强畜牧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 以畜牧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 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 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二是开展制约区域畜牧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河西灌溉区、中部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少数民族区等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禀赋, 围绕各区域畜牧发展的定位, 以建设各类畜产品优势产业带为重点, 推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畜产品, 建立一批区域畜牧的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三是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进一步改善设施条件。根据农区、牧区等不同地区的特点, 研究养殖技术模式, 总结形成一批适应性更强、更切合实际的畜禽规模养殖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立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畜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四是要积极探索有效控制畜禽养殖粪污对环境的污染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 总结推广符合不同地区和畜种的治污利用模式, 更好推动全省生态低碳高效畜牧业发展;五是树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典型, 带动周边养殖场户共同发展。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示范创建现场观摩活动, 相互学习, 加强交流, 切实发挥好示范场带动作用, 做到建立一个示范场, 带动一片场户, 培训一批骨干, 提升整体实力六是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 积极落实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 建立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有进有出;七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示范创建成效, 营造示范创建“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

摘要:草食畜牧业是甘肃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也是推动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08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三农”实际, 坚持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加快秸秆转化利用和建设牛羊产业大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统一起来, 深入组织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 有力地促进了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是甘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卡通式人物下一篇:重点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