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程改革范文

2024-09-04

机械课程改革范文(精选12篇)

机械课程改革 第1篇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是我国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两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机构的运动方案和机器的结构设计, 所以这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作为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抽象化、理论化的不足, 将实际模型, 生活用具, 工业装备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对机器组成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机构运动特性分析的理解。现行的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难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队友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高。所以, 对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2. 机械实验教学的不足

2.1 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操作性实验, 内容较陈旧, 实验的目的仅限于验证、巩固、加深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有的生产现状, 留给学生的探究空间很小,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力不大。

2.2 教学方法陈旧

现有实验教学的程序大多是实验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及合理结论等等, 学生随后根据实验指导书及教师要求, 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即可, 由于实验指导书经过长时间的编写使用, 内容已较为全面详实, 再加上实验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没有什么操作难度及自主操作,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差。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极大的减弱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兴趣。

2.3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的实验考核成绩是依附于课程成绩的, 实验没有单独的学分, 只在课程成绩中占10%到15%的分数, 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 而实验报告大多相同, 甚至有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实验数据, 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实验教学考试主要采用纸笔测试或实验操作原有实验, 对学生没有进一步创新思维的要求, 难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因此,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工程专业发展对于机械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实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改革刻不容缓。

3. 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3.1 改革实验内容

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 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1 在机构简图测绘实验前增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

保留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作为基础, 引入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机械原理是一门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相比之前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较抽象。在学习之初, 为了便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联系, 开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实验要求学生在参观典型机构陈列柜后, 绘制机械模型的机构运动示意简图, 说明其工作原理, 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找出该模型中的所学机构, 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对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达到灵活掌握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1.2 利用现有设备开设综合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

开放式实验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实验室的职能, 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同时将开放时间提前公布给学生, 方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选题目、自由组队、自主设计、自由辩论, 给学生最大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院现有机构创新试验台及典型部件综合设计试验台两台, 就此开设两组开放式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及责任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职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1.3 利用现有的慧鱼组合模型, 开设机器人设计创新实验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一种集教具和仿真模型于一体, 创集能源 (包括太阳能) 、机械、液压、气动、遥控、自控、程控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 能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创意组合进行设计和装配, 使用计算机接口及相关软件使模型能进行控制运行。我院机电工程系针对专业需要, 于2012年引进了“慧鱼”模型4类组合包, 其中包括:移动机器人组合、工业机器人组合、气动系统组合、传感器组合等。结合教学的需要, 开设了相应的创新性实验。在熟悉机械零件结构及机械传动原理的基础上, 运用“慧鱼”模型完成各种机械运动模型的搭建, 从而培养学生对机械传动的构成和运动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机电产品的设计、创新意识, 并且锻炼其机械设计、电路控制及程序设计能力。针对部分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 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3.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主要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 研究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及创新设计的基础课程, 也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这两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是这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展示给学生, 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动画演示,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前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量, 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 而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2 构建网络化实验平台, 开设虚拟实验

基于网络资源的广泛作用, 利用现有机械设计精品课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结合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 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对机械方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和意识。同时, 将实验指导书、实验须知、开放实验时间等提供给学生, 并开设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创新园地等专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可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 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2.3 开放性实验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开放, 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场所。教师从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筛选优秀作品, 进行适当地指导和改进, 然后由学生进行加工制作, 以实物形式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大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学生科技活动, 将学生暴露出的机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入到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中。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平台上, 锻炼了学生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再到工艺实现等机械工程设计的能力,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 大学生科技活动又能使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得到了延伸, 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3 评价方式改革

随着开放性实验比例的加大, 学生的实验成绩可以单独计算学分, 成绩包括以下三部分:

基础实验部分:按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占学生实验总成绩的60%。

实验考试成绩:按期末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处理情况赋分, 占总成绩的20%。

创新实验成绩占余下的20%:这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 要求学生几人一组, 利用所学的常用机构进行创新设计, 实现某种功能, 利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进行机构组合验证, 由学生按组陈述本组的设计方案, 最后学生互评得出各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陈述能力有所锻炼, 同时为学生交流创新经验提供平台, 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互动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更是一种需要适应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教育实践, 必须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 从生产实际出发,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性改革, 认真思考、潜心钻研, 使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金波, 张翔.《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93:108-111.

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课程改革 第2篇

摘 要:基于机械类专业培养需求以及“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特点,针对目前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内容及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设能满足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要求的开放式实验室及管理模式,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可改善课程的教学质量,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机械创新设计 改革 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88-01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创新技术人才,成为各高校机械类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如何缩短与企业的距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也成为高校的主要职责。因此对机械创新实验进行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思维理念,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械创新设计实验现状分析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后续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是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与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基本要求,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课程。但目前我校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所存在的问题与国内的大多数高校的问题基本一样,即学生多、课时少、设备少,而且实验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同时实验开设与工程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了当务之急。机械创新设计实验的改革

基于目前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其教学改革的方案,以期通过实验开拓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新途径。

2.1 加强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平台的建设

慧鱼模型(Fischertechnik)1964年诞生于德国,是由德国发明家ArthurFischer博士在其专利“六面拼接体”的基础上发明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技术类拼装模型。它一共有300多种零件,可以说是一个结构件的家族,它除了有机械构件外还提供有电气元件、传感器、气动构件、控制器甚至软件等系统,涵盖了机械、电子、控制、气动、汽车技术、能源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等学科领域,可拼搭成多种机构,只要学生能想到的结构,都可以用它搭建出来,通过实物拼装和实物运转,不仅可以直观验证设计构思,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及实验室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具。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针对专业需要,于2004年引进了“慧鱼”模型组合包,其教学和实验效果非常好,但是由于时间久远,零件存在丢失和损坏的情况,不能满足目前的实验需要,有时4、5个学生共用一套模型,加上实验时间限制,给学生偷懒提供了借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购买了一批新的组合包基本上满足了实验需求。

同时还建立了虚拟实验室,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实现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分析,可在现场实验开始前验证创新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修改、调整来完善设计。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得到了培养,还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等综合能力。

2.2 实验模式和内容改革

改变由老师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和程序的传统被动实验模式,采用由学生自主的主动实验模式,由老师提出实验设计题目,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实验,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或更进一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选题,然后由老师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难度及工作量不适当的选题,老师应提出修改意见,并在选题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和应用性以及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对于比较好的设计和作品,我们可以拿去参加各种比赛,比如:三维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工程训练大赛等活动。通过自主创新课题的开展,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只做必要的指导,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

2.3 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与管理

实验室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时间和环境,这样可以打破实验教学安排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不再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提高了实验内容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创新精神。

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应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采取的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并配以必要的辅导答疑和安全监督。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对机械创新设计实验进行改革,利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实验以及教学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很多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通过创新设计申请了一些专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很多有意义的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采掘机械》课程改革与探索 第3篇

采掘机械教学特点存在问题改革探索《采掘机械》是采矿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必修课程,其关键性对于此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采掘机械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涌出。采掘机械产品的不断创新与滞后的教学课程之间的矛盾、采掘机械产品独立讲解与采煤整体工艺脱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弥补课本中的不足,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重组

《采掘机械》课程所用教材内及顺序为:采煤机械、支护设备、掘进机械。此顺序的布置并不符合井下煤炭开采工序,并且各个内容之间是独立的,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煤炭开采工序及设备间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时增加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采煤工序介绍、煤岩力学性质等;其次,讲解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变,在介绍井下煤炭开采工序的基础上,进行掘进机的讲解。进而,补充矿压知识的同时讲解液压支架、采煤机,并将本不属于本课程讲解的刮板机也进行简单介绍;最后,进行“三机”: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之间关系的讲解及注意事项。此顺序可使学生对井下采煤工序清楚认识,并可根据矿企所需生产能力进行简单的“三机”选型及配套,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二、知识扩展

对于采矿学生而言,《采掘机械》《采矿学》同时学习,使得学生清楚的认识井下工作环境以及采掘机械所在煤炭开采过程的位置,但机械学生不学习《采矿学》,学习完全部课程后,虽然掌握了《采掘机械》中所讲述的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机等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却不知该机械产品在井下的运行状况。基于此,针对机械学生我们补充了井下采煤工艺、采煤视频以及新产品等内容。

通过补充采煤工艺,使得学生对于所学机械产品在整个采煤工艺中的位置、顺序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与《采掘机械》同时开设的《运输与提升》课程也起到辅助作用。采煤视频的播放有助于学生对于采煤机械在井下实际运行情况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图3为钻式采煤机三维图,目前国内外滚筒采煤机所采煤层高度下限在0.8米左右,而对于0.8米以下煤层无法实现机械化开采,钻式采煤机的研发成功可以实现0.4米煤层的机械化开采,有效解决了极薄煤层的机械化开采问题,该机型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清楚认识对我国煤机行业产品的发展现状。三维模型的课堂呈现可以为学生清楚的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及该零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对于机械制图学习较差的学生提高其识图能力提供帮助。同时,对于采矿专业学生采掘机械本身并非讲解重点,在让学生掌握机械工作原理基础上,我们补充了采掘机械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等内容,使得学生工作后可以初步判断机械故障。

三、学观结合

采掘机械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机械、液压、采煤、矿压等,其内容涉及面广,学习难度大,所以讲解相关的内容时要注意讲解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内容,还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自身潜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保证最佳的教学效果。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采用学观结合方式,课堂主要讲授课本知识,辅之视频、图片、三维模型等。课堂之外,利用学生闲暇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去观摩,并进行简单的装配,使得学生好奇心倍增,在現场针对真实的产品给学生讲解,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为我校三机试验平台,其包括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反冲过滤器、乳化液泵站、变压器等设备,学生不仅通过该平台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设备的形状、工作原理,更可深入了解设备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启动顺序,为今后参与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四、结论

机械课程改革 第4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对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毕业生就业后应能胜任通用机床及数控机床操作岗位, 从业2~3年后, 逐步能够胜任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工装设计、新品试制、生产现场管理等岗位, 根据本地区企业用人要求, 毕业生可选择向CAD绘图、机械维修、机械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顺利迁移。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的需要, 以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 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 (中级) 、数控车工 (中级) 、加工中心操作工 (中级) 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 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 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 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员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还不能融合, 为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1. 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 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 课程内容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 (专用周的形式) , 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的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 整合课程内容, 增强适应性

在高校扩招后, 生源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 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 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 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 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应用资料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 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 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 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 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3. 课程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

(1) 导入

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入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入。笔者在实践中, 课程导入安排在绪论进行, 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 用时45分钟, 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 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 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 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 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他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相对有较好的效果。

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 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 如螺纹连接, 先介绍应用, 再介绍一般结构, 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轴的讲课时, 先从轴的功用导入, 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 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 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 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 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 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加强和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 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 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 (力学模型) 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 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 这有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 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 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 效果显著,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 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 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 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 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后, 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 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 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 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 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 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 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 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改方案的实施, 加强了实践性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但实际工程中应用极广的类比法、反求法以及机械设计软件、机械绘图软件的应用还没能充分体现, 有待于实践改进并继续深化改革。

摘要:文章从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出发, 对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及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华, 齐武福.高职培养目标确定[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4) .

[2]孙燕华.“机械制造基础平台”课程群项目化整体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第5篇

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教学的信息量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互联网+教育”自兴起后,发展速度和规模都非常迅速。针对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的模式教学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一、互联网基础下机械设计教学方式

1.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堂中的应用

“互联网+教学”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育展现出新的生机;从原来的课堂时间地点方式固定、一名教师多多个学生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教师和学生多对多交流的新形态。针对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象,上课之前列出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资料,在上课时可用根据自己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教师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以专题的形式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如结合教师产学研过程中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典型实例开发的专题之一工厂里的创新。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的理解。机械设计教学中,在齿轮传动一章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在网上或是实例中看到的`有齿轮传动的机器介绍一下,介绍齿轮传动的应用和原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补充齿轮传动的原理及特点、分类时用讲授法,讲解具体时利用观察启发式;分析结构上的特点件时利用和其他传动机构对比讨论法等。

2.互联网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课后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突破名师资源不足,又快又好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多年来课后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学习仅限于课后作业题,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教学从课堂教学、答疑、习题课、审批作业、讨论互动课、小测验、期中测验到期末考试等,都在网上进行。这种“互联网+机械设计”教育模式使得机械设计课程在课后教学中吸取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互联网在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具备初步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下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中机械创新实例很多,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同学老师分析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分析的实例点评,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学生发言的表达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记作平时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研,根据调研的情况,对目前看到的机械存在的问题做设计分析。

二、网络教学中存在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迷恋网络世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提倡网络教学的同时跟随着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害与威胁。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一旦无法上网,就焦躁不安;极个别的学生沉迷网络,逃课,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走路吃饭都在玩手机APP、游戏或者阅读小说和各种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给一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老师一定要分析学生上网的根源,适当将学生对上网游戏的热情引导到学习上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和创新设计的案例,吸引学生对机械设计兴趣,并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学生对网络游戏等的迷恋。将网络上好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同学们意思到,不急游戏有趣,学习中也有很多有趣的设计,让同学们树立好学习的态度和意思,最终实现网络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互联网+机械设计教学”使传统的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从原来的学习时间地点固定、教师学生一对多的状态转变为随时随地、移动网络、教师学生多对多的新形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拟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精力不是放在考上而是放在学上。教学资源能实现国内外资料的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教学资源,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业.“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突破口[J].新课程(下),,07:59.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6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机械设计是指设计开发新的机器设备或改进现有的机器设备,机械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学好本课程,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机械设计是影响机械产品性能、质量、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机械产品能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因此,机械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将日益缩短,对机械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就对机械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2]。

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改革传统理论课教学方法,除板书结合多媒体授课外,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答疑授课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强调学生互动参与,强化教学效果。

1.1教学难点运用项目式教学法。

教学难点如机器与机构的相互关系,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的方式很难口述清楚,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为本院所开专业均为汽车类专业,则可采用实验室现场教学的方式,以内燃机为例,教师可对照实物讲解内燃机所涉及机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结合多媒体授课,通过实物、声音、图形、文字、三维动画等多种刺激有机融合,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感官认识:曲柄滑块机构将活塞的往复移动转化为曲轴的连续转动,齿轮机构和带传动机构实现转动的传递,凸轮机构将凸轮的转动变换为摇杆的往复摆动;通过上述五个机构的协调工作便能将燃气的热能转换为曲柄转动的机械能。增进学生对各构件的相互运动情况、结构设计原理的理解。

1.2部分重点章节采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教学。

齿轮传动通过轮齿的啮合传递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3]。在学习齿轮传动这一章时,可结合汽车变速器实例,学会从分析齿轮的失效形式和产生原因入手,确定齿轮强度的计算准则,以及相府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选择合理的几何参数,最终完成齿轮零件的结构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能进行齿轮材料的选取,齿轮参数的确定,齿轮结构的设计,齿轮精度的设计,并对其进行强度校核,最后学习如何根据设计结果绘制二维、三维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引入三维设计方法补充课堂教学。

实施学分制后的新版教学计划中,机械设计课程仅56个学时的理论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教学内容难度大,因此很难使学生在短期内真正掌握机械设计方法和完整的设计流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并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设置了为期两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带式运输机传动系统中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等题目,变换多组初始参数,可保证学生每人一题,独立进行设计计算。在完成参数选择、计算校核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设计草图用计算机绘制出装配图和主要零件的零件图,同时要求学生应用CAD(如Pro-E、UG)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强化学生的三维设计能力,开拓学生就业渠道,课程设计需提交设计说明书,二维、三维图纸,并进行课程设计答辩,综合评定最终成绩。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械机构设计、零部件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学生的设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服务。

2.2利用师生创新项目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主持参与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基于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等课题,对课程进行建设和改革,研究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及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和方法,并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地方高校教育特色。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定期为学生举办学术活动,学院单独设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更大平台,着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项目逐步提高学生机械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平台。

3.结语

通过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丰富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答疑授课等授课形式,增强了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引入三维设计方法补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活动、师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调动学生互动参与,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这种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上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的兴趣,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锦康.机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钟毅芳.机械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初嘉鹏,刘艳秋.机械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机械类课程改革浅谈 第7篇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 课程门类多, 教材品种数量大。

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数量多, 课程专业性强。在近10年来的五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设置调查结果表明, 机械类专业的班级类型超过12个。各专业除文化课外, 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和专门工艺学等8—10门主干课程。

2. 教学内容更新慢, 不能反映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类型, 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直接反映生产第一线所应用的技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必然会带来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但职业技术学校机械课程有些仍沿用旧的标准、旧的模式, 教材和教学内容始终没有多大变化。如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材中铸造、锻造、焊接知识内容落后;机械制图中CAD教学内容少, 上机练习课时不足, 与新的知识结构很不相适应。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 内容不仅单调、抽象, 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 针对性不强。

3. 教学方法落后, 思想观念僵化。

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 职业技术类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 脱不开原来课程设置和体系的束缚, 教学上仍不能跳出以教师讲读为中心的旧模式, 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参与动手的时候少, 感性认识较差。加上课程课本开发这一工作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 教师、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上难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与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强大的反差和矛盾。

二、机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机械课程教材开发滞后, 教材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材开发周期长, 内容更新速度慢, 导致教材内容陈旧, 无法适应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 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节拍。同时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研究的滞后, 导致即使颁布了教学大纲的课程, 编写教材时也全靠编审人员对大纲的理解和个人工作经验来选材, 并确定教学内容;没有颁布教学大纲的课程, 编写教材时就只能靠借鉴其他同类教材的框架和行业 (部门) 制定的职业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 这样就给教材编制形成了较大的随意性。如数控专业编制有几个不同的版本, 各个版本讲解又有差异, 有些编程示例还不能正常运行, 给教师、学生增添了许多困惑;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材中选择的测量、检测内容也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本身的实际能力。

2. 机械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符。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定了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标准, 必然会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吃不了”, 不能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焊工、钳工、车工、数控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大致相同, 仅仅是专门工艺课程不同, 发挥不了各自专业的特点。

3. 机械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

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 与生产的关系具有直接性, 即职业技术学校所培养的均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技能人才。因此不仅要求课程目标更为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能力培养, 还要求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 所以职业教育目标是针对性和发展性的兼容, 是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必然特点。由于机械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习、就业相对独立, 所以有些章节明显与生产实践、就业市场脱节。

三、机械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 机械类课程教材开发要多元化

由于职业教育开设专业多, 涉及的课程门数广, 教材编写任务非常繁重, 同时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而各地经济建设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异又较大, 所以职业教育需要采用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模式开发教材。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实践和探索为主的观念,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学生会探索、会操作、会应用, 形成较好的知识技能结构为开发目的。

2. 机械类课程选择要有针对性

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 给学生增加更多的选择权, 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近年来我们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改革, 删除了与本专业无联系、知识结构适应能力不强的章节。如车工专业《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应以轴类、套类、轮盘类零件为重点进行讲解, 对箱体类零件及装配图的识读只作一般介绍即可, 而钳工专业则应在装配图上下一定的功夫。

3. 机械课程教学应采用层块化教学

近几年职业技术学校普遍生源质量不高, 这不仅表达在学生知识基础方面, 还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行为与心理等方面。对此如仍按传统教学方法“一刀切”,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基础差的学生重点培养和学习专业操作技能, 使其学到一技之长, 能顺利就业;对基础好的学生除掌握实习操作技能外, 更重要是学习机械原理、学习先进的数控技术等专业理论, 使其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采用“多元化”、“层块化”教学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学到真本领, 成为有用之才。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分析了机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提出了机械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机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志勇, 何倩.中职成才教育的有效式.教育与职业, 2003, (15) .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改革实践 第8篇

《机械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作为我校核心基础课程的《机械基础》,自2009年开课以来以其形象化的思维模式和实践环节的训练元素得到了广大学员的认可和喜爱。这门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在实训中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针对大学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 如何有效考核学员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考核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机械基础》课程的要求,如果同其他基础类科目一样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简单加上20%的平时成绩 ,则无法有效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各项指标权衡之后,课程组决定试点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收效明显,取得了课程建设的相关进展。

2.三位一体的考核改革

对于传统教学考核模式来讲, 上课提问与课后作业一般占平时成绩的一少部分,学员基本上拉不开档次,关键还是看最后考试,有些学员聪明基础好,虽然平时不认真听课,但考试之前抱抱佛脚也能过关, 这样的话课程本身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收效甚微。为了避免出现类似问题,《机械基础》课程采用全程考核模式,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让学员时刻有紧迫感。

三位一体的考核[2]具体分三部分:平时作业、大作业、实践共合计60%的有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到40%,这就意味着学员平时如果不努力,那么即使期末成绩再好也无法通关。

2.1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提问, 这部分延续了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 但比重下降至10%。对学员来讲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已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惯例,大部分学员都能很好地做到。这部分成绩只作为本课程考核的补充而非重点。

2.2大作业

大作业即绘图, 绘图是工科学生的基本功, 在地方高校《工程制图》是每个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 我校因为环境受限没有配备专业绘图教室和绘图工具, 只能让学员在A4纸上的草绘标准化小图,以此锻炼学员的眼力和耐力。刚开始学生绘图很慢,有时候整个图比例都不正确,经过系统训练最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此部分因课时压缩仅占10%,但不容忽视,如果条件允许,能够绘制A2的标准化大图,则这部分成绩的比重将相应增加。

2.3实践环节

为了切实达到培养学员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实践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占总成绩的40%,堪比最后考试比重。机械基础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实用性,所以学员的机械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不仅要懂相关机械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如能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知道该如何组装等,因为实验室条件受限,不可能安排学员做大量的实训项目,因此实践环节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实际操作,二是上机模拟。实际操作环节分为四个部分实验,包括模型测绘、机构简图测绘、认知零件,拆装减速器等,每个实验成绩是5分,共计20分。与教学进度交相呼应。

作为实际操作的合理补充, 上机实践成为必要的考核环节。以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的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契机,鼓励学员设计“无碳小车”。采用目前流行的机械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3],制图软件Auto CAD为工具,分单周进行上机实践,共分10次,共20学时。以平时上机阶段考查和最后的“无碳小车”设计为测试评定结果,中段考查两次,二维绘图和零件组装,各占5分;最终设计占10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由学员自由组合分组完成。

软件操作并不难,但熟练也有个过程。先安排学员由最简单的机械零件入手,从照猫画虎的绘出书上的零件,然后对已有零件进行组装,最后学员根据比赛题目进行自主设计,出来的结果虽不完善却让人惊喜。学员对计算机都比较熟悉,对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也表现出浓厚兴趣,除了来机房上机之外,还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设计的小车已经有模有样,相信如果时间充裕,那么他们的作品一定更出色。

3.不 足之处

在整个全方位考核改革过程中, 收获了经验, 但也有不足,遗憾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学员平时积极性很高,大部分成绩都不错,因为平时成绩需要的在考试之前给出公示, 所以有些成绩很好的学员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要求,导致最后优秀率偏低。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找出解决方法。

二是学员设计的“无碳小车”目前只能停留在图纸上,学校没有相应的加工设备配合实现。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小型的实践场所, 比如小型的车床等加工设备的配备,这样方便学员参加机械方面的全省全国比赛,更有利于将来组建新的俱乐部。

三是学员对实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期望,作为基础,金工实习还是需要的。《机械基础》虽然只是一门基础课,却是我校专 业人才所 不能缺少 的 ,机械方面 的锻炼对 他们今后第 一任职 ,乃至在现 代化的装 备建设上 都有积极 推动作用。

4.结语

论《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9篇

在技工院校“机械基础”是重点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其分属于“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材料”两门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宽而杂,大多采用模块化教学。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回顾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3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课程改革:(1)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2)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3)以职业竞争力(设计和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观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课程强调几个重要变化:一是强调目标和过程的统一性,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二是强调内容和产业的统一性,重视作为产出的学习者经验与体验的作用;三是强调学习要素的整合性,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转为以学习者和需求为中心,同时,课程体系还强调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沟通性,强调学习过程“对话”的本质作用,使得隐形课程、空无课程、校外课程等各类不规则课程正式进入学校的官方课程体系而得到重视。

《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一致,针对性培养技术人才

机械基础为专业基础课程,其功能是为数控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提供支撑,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机械工程意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内容既要涉及通用机械,又要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增加夹具机构的认知,数控机床结构和液压控制等内容,实现对专业课的有力支撑。而对“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两门课,以“设计”为核心,总体要求深且高,学生普遍感觉吃力。改革后的“机械基础”,以“认识,识别,使用”为导向,难度有所下降,符合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能被学生完全接受。此门课不能孤立存在,课改源于整个专业整体改革和要求。专业课的改革目标则是打破与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传统课程系统,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具备何种能力,把握知识“度”很关键。通过调研,将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岗位需要的能力、知识等要求,而后分析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推出“机械基础”培养目标,此改革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

二、选择合适的载体承载教学目标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学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载体可以是具体的产品,或一个过程,一项任务,我们选择具体的产品,对于“机械基础”课程而言,选择范围相当广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条经验。

1.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例如:桌虎钳—常用夹具—减速器—普通机床—数控机床。

2.“通用性”与“专业性”。通用性指机械行业常见,常用成本较低,教学准备充足,如:虎钳。

3.典型性、全面性,能承载任务或单元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如选择的夹具尽可能涵盖常见机构。

4.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

作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两大关键性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结果走向过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情境和划分教学单元的过程即是序化知识的过程。

情境设计应更注重于体现能力目标的实现,情境切忌学科化,可以打破原有模块化知识的界限,依据载体和任务来具体设计,应将课程的整体能力要求分解至不同情境中进而划分出不同教学单元,教学单元承载的教学目标的总和应不低于整体能力要求。教学单元的划分原则与载体,任务选择关系密切,划分原则并不唯一,但要能承载课程的所有培养目标,将情境划分为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可能会去掉某些传统内容,但“舍掉”其实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几种教学实施模式

1.深入探究教学,分析“教”与“学”的教学设计。

有研究者将教学的观点归纳为三种:第一种观点,强调教师的教和传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词条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认为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所知所能告诉、展示给学生,使之听到、记忆、看清、模仿、学会。第二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学,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会、会学,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从自身活动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第三种观点,强调教学的双边性,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综上所述,教学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

遵循高职学生认识规律,提倡“先学后知,先学后教”的理念。下面是针对普通车床传动的具体教学设计:

(1)查找CA6140型普通车床的技术参数,解释代号含义。

(2)观察并记录,电机类型,代号,转速,额定功率。

(3)观察带传动。

(4)测大小带轮中心距。

(5)观察记录带的材料,截面,型号,根数,长度。

(6)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张紧措施。

(7)观察带轮结构形状。

(8)查阅资料,查看其他带传动形式及适用场合。

(9)熟悉车床的组成及功用,观察并操作。

(10)观察主轴并分析转速级别,观察主轴传动系统图。

(11)观察齿轮的齿形形状,观察相配对齿轮轮齿大小关系并思考齿轮与轴的连接方式。

(12)观察双联滑移齿轮及三联滑移齿轮,分析滑移齿轮与轴连接方式,观察滑移齿轮的操纵情况。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我发现这种设计方案彻底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行动取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注重做与实践,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演,探讨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旧知识,接受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有大量的任务让学生动起来。比如,通过“装拆虎钳”了解机器的组成。掌握零件、构件的差别;通过制作夹具机构了解机械结构,了解机构的死点作用;通过完成零件或材料的切削任务来定性分析材料的切削性能;通过装拆测绘滑轮结构掌握轴系零件定位方法,等等。大多数学习任务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握以下一些基本原则:第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和准备状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第二,要强调企业和市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要开放式进行。传统职教课程深受普教影响,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而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能力分析。第三,要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职业的变更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具有可持续的就业能力。第四,要把实训课程作为课程的中心。这是由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决定的,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械基础”课改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普遍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后续课程教师和企业家的肯定。当然,一门好的职业课程需要3—5年建设期,相信经过后续努力,本课程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3).

[3]胡晓华.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机械课程改革 第10篇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这门课涉及的相关课程知识较多,不仅概念抽象,而且公式繁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尤其是机械传动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生上感到非常吃力,而且教材中数据资料很多,学生根本不能掌握。本文对《机械工程技术》课程中机械传动的几点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1 《机械工程技术》课程中机械传动的几点教学方法

1.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趣味互动环节穿插在课堂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带传动的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原理,让学生对带传动有基本的认识,这时候教师可以发问“带传动需要润滑的辅助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入到讨论中,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中渐渐熟悉带传动的特点及原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蜗杆传动的内容时,教师带上相关教具,这些教具学生平时很少见,因此这些教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将精力高度集中到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候邀请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在示范的过程中,由于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因此形象生动的画面就会深入学生的脑海,学生结合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就会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轮系部分的内容相对复杂,而且非常枯燥无味,学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采用直观的教具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生活实例,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与生活相关的具体例子极易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了。例如,自行车的传动方式包括有链传动,通过举这个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实例,学生就能轻易的理解了。另外,通过身边的例子来学习教材的内容,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

1.2 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

在《机械工程技术》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机械传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详细介绍数据选取方法及解题方法,使得学生在进行解题时拥有比较清晰的思路,能够清晰的分析题目,正确选取数据,正确的解题,而不至于盲目乱套公式,而忽视对题目的理解。在机械传动的教学中,需要查取的数据资料非常多,而且相对复杂,包括表格形式的数据和有线图形式的数据,并且还需要收集这些数据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这些表格形式数据或者有线图形式数据。

对于图表选取数据的方法的讲解,教师需要详细讲述,例如查取齿根弯曲疲劳极限或者齿面接触疲劳极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齿轮所使用的具体材料,结合使用的具体材料来查曲线、查图,如果不结合齿轮所使用的具体材料来查曲线或查图,否则查取的曲线或者图形,从而得到错误的取值。再例如,查取载荷分布系数或者动载荷系数,必须要明确齿轮的布置情况以及齿轮精度,并且需要按照相应的表格以及曲线来查取。如果不能弄清除数据的影响因素,将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学生需要学习数据的选取方法,并且熟练掌握它,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数据,并将正确的数据带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

1.3 重视对比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

所谓“个性”就是学生在学习一种传动之后基本了解不同传动的内容。所谓“共性”就是不同传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仅学习各个传动的个性,还需要掌握不同传动的共性。通过对比分析共性和个性,使学生能力深入理解,逐渐养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制一些表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齿轮传动失效的原因很多,既难于记忆,又不容易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格分析法进行教学,将全部影响因素展现在表格中,并且要逐项深入分析,这样便于区分不同失效方式的原因,同时还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重点讲解磨损、胶合、弯曲疲劳折断、点蚀几种失效方式的原因,接着深入讲解静强度不够时轮齿的失效现象,同时让学生自行思考各种失效方式的预防方法。在学习完圆柱斜齿轮传动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列出表格(如表1),并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并思考圆柱斜齿轮传动与圆柱直齿轮传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在学习蜗杆传动这个内容之后,教师列出表格(如表2),学生在表格上填写,从而掌握每个章节的力分析。

1.4 给学生布置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上文的教学之后,学生仅能逐步掌握机械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内容,但是学生尚未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因此需要进行强化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例题说明设计计算的过程,采用的模式是互动式教学模式,带动学生的思维,使参与到思考中,并在实际设计中应用所学理论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的作用,并不需要讲解太多,需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给学生布置机械传动设计大作业,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计算,从而将学生设计计算能够提高,从而达到熟练程度,从而将学生学到的设计计算知识进步巩固,并且更好在机械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中应用,从而变成一名成功的设计工作者。教师还需要激励学生更努力学习更专业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

2 结束语

《机械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机械传动的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四点,第一点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将一些趣味互动环节穿插在课堂中,或者在课堂上做实验,甚至采用直观的教具辅助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二点是指导学生正确选用数据从而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第三点是重视对比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四点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要想达到机械传动的教学目标,学生要想更好的学会机械传动的内容,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摘要:《机械设计》这门课程中机械传动的内容的主要特点是知识点较多,不仅公式非常繁杂,而且概念非常抽象,另外图表特别多,学生要掌握和灵活运用难度相对较大。在教学实践中将其中的计算公式分为几何关系式、经验关系式、结论性公式三种类型,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区别对待。本文重点对《机械工程技术》课程中机械传动的几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第11篇

一、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协作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企业大量需求的是技能型人才,他们在企业中更多从事产品的制造、装配,以及设备的维修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各项从业所需的技能也得到很好的训练,使他们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团队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并具备对不同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是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为目标,以日常工作行动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课程的整合不是几门相关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准则,以完成专业技术工作的过程、行为为导向,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新课程从形式上,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深入,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逐步培养工作能力;从内容上说,必须涵盖相关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新课程就要采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新教学方法和新教材,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學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整合的必要性

工程图样被称作“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图形是交流、表达的直观工具。因此要求中职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机械制图》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能培训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制造业正在向高、精、尖不断发展,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模式,因此对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使用绘图仪器画图的方法,能根据国家标准绘制和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绘制机械图样,离不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中,能读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标注,能正确理解公差的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手工绘图技术相比,现代计算机绘图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大大减轻绘图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保证绘图精度,绘图质量高;计算机绘图便于进行图样编辑、修改、管理、交流。随着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手工绘图必将逐渐被淘汰。目前各个教学机构、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中使用的国内外计算机绘图软件不下几十种,其中使用最广泛的绘图软件是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其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命令齐全、功能强大、适用面广。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是机械类中专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因此,在我院机械类各专业中,还将AutoCAD课程教学与国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组织的CITT高新技术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结合起来,力争提高学生获得技能证书的人数比例。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三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围绕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进一步说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机械技术文件进行技术沟通、交流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计划分别进行三门课程的教学,人为地阻断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例如,《机械制图》教学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过测量和公差的相关知识,对零件图中尺寸的标注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差配合与测量》课程学习后,学生又无法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机械图样的识读中去,特别是《AutoCAD》课程只学习软件功能与使用,教学与机械图样脱节,学生即便学会用软件中的各种功能,但不知在绘制图样中如何灵活使用,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绘制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其次,学生不能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三门原本相对独立进行的课程加以整合,在一门课程中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那么由于原有学科体系而形成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也就可以有效地培养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利用机械图样进行技术交流的综合能力。

三、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统一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绝对不能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整体优化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科学的取舍,重组知识体系,使其符合中级技能培训“必须、够用”的原则,不求大而全,避免学生有过重的课业负担。

具体的做法是:对原有《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计算机绘图》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简化投影法、三视图及点线面等理论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从传统手工制图、徒手绘制草图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绘图,对学生进行制图技能的三重训练。从学习各种基本几何体的投影,到各种机件、常用零件的图样表示,始终贯穿测量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掌握基本测量技能,将抽象的图样与手中可测量的模型、零件实物联系起来,既培养学生的基本测量技能,为机械加工实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又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在学习机械零件图时,因为要用到表面粗糙度符号、形状公差及位置公差符号,需要同时讲解表面粗糙度、形状公差及位置公差的意义、符号及标注方法。在学习装配图时,因为要用到配合尺寸,就讲尺寸配合的意义及标注方法,在学习机械制图的同时学习有关公差配合的知识,目的是学以致用。这种方法实用性很强,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较高,掌握和记忆也较好。

四、新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使整合课程真正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机械制图》课程传统的“黑板、挂图、教模、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职业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需求。该整合课程的教学组织要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灵活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讲练结合式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现代化的软件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往三维空间之门,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元素,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纳。例如,在“几何体投影”教学中充分利用AutoCAD的三维绘图环境,绘制一些立体图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临摹计算机中的立体模型,徒手绘制立体草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能很快画出棱柱、圆柱等基本几何体的轴测图。通过练习,学生对各种基本体的轮廓有了了解,初步树立了空间概念。

2.将实物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零件、装配体的测量与表达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将机械零件等实物引入课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所要表达零件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拉近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测量技能的训练中,要将测量工具、仪器和典型零件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测量方法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典型零件;并根据图纸中的尺寸、精度要求判断该零件是否合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测量技能,又使其对尺寸标注中基准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使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通过某个具体项目的实现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解决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能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工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在整合后的《机械制图》课程中,零件表达、测量、公差、计算机绘图等知识与技能在一门课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项目。教学项目要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工作进行项目的设计。例如,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经常需要对已经损坏的零件进行测绘、绘制零件图,从而加工出新配件,便于设备进一步维修,恢复机械原有的性能。我们设置了典型零件测绘项目,并且要求以使用计算机绘制出的图样作为最终项目结果,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机件表达方法,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机绘图等操作技能,还需要对零件公差要求有充分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出发点,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机械制图等三门课程进行课程整合,在中等职业机械类各专业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程改革思路。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今后还将不断努力创新,为提高机械类学生技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而努力。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12篇

1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围绕能力与项目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围绕能力与项目全面发展的双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做好铺垫, 课程方面的安排要充分达到教学理论知识丰富多样、学生动手能力强及成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时, 应根据汽车类专业对《机械制图》课程的要求对此合理安排。此专业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之后, 工作当中能够认识简单的汽车零部件图样, 最好是能够完成简单的图样绘制, 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因此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彰显高职教学特色, 在协调机械制图与汽车类专业的前提下,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统一传统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 以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围绕能力与项目全面发展的双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2 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双师型教师已逐渐成为主流, 高职高专院校需培养一支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校教师毕业直接任教, 缺乏动手能力, 只会夸夸其谈,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的滋生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所以, 学校应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深入汽车类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工作, 通过实习和工作熟悉工作流程, 掌握学生所需要了解的工作知识, 学校也可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座谈, 依附于校企之间的合作, 在产学研结合的前提下让汽车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得到提高, 以此塑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

3 整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删繁就简

机械制图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计算机绘图知识与课程设计是《机械制图》课程所要学习四部分内容。机械制图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学习制图提供一个垫脚石, 明白国家标准的主要规则与看图与画图的基本方法, 以及投影分析、组合体形体分析和作图, 剖视图、断而图、视图和其他表示方法。简单的知识学好学透了, 后面复杂的知识学着才不会吃力。针对专业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 教师在侧重点方面应把握得道, 透过汽车零部件, 能使学生看懂实物, 参照图样, 能够让学生准确的将两者对号入座, 再者要让学生能绘制简单零部件, 比如, 面对发动机中的曲柄连杆机构里的曲轴, 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读图并完成绘图。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以在基础知识掌握上面有着不同, 进而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删繁就简, 从最简单的齿轮、螺栓等汽车零部件开始, 之后教学生认识曲轴、活塞等较复杂的零部件, 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在培养空间想象力方面, 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周边实物以此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实物的好习惯。为了学生学习水平能够稳步提高, 学期末进行一周的课程设计, 对汽车变速器进行测量机绘图,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综合训练的目标, 让其对绘图技术更加纯熟。

4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各方面质量

机械制图教学应配备现代教学手段, 再结合汽车类专业固有的特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过程中往往感觉吃力, 为了让学生将这部分内容掌握牢固, 教师可运用Flas进行教学,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帮助学生与三维空间建立联系, 以此增强其空间想象力。

5 改进考核方式以保证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将传统期末考核方式改成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 使实践教学更受重视, 以此做到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将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来。在提高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考核方式, 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删繁就简,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 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机械制图课程更加举足轻重, 进一步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机械制图》是一门源于生产, 服务于生产的汽车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有着枢纽性的作用, 在拥有自己的科学体系与基本内容的同时又与其他课程保持挂钩, 因而, 教学质量的高低将会对后面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造成影响。且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通过本课程和绘制、识读机械图样的学习, 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看图能力等各方面等到培养和提高, 也能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建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 :183-184.

上一篇:广播旅游论文下一篇:员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