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2024-05-20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精选12篇)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6例, 男136例, 女80例,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36.3岁。所有患者都有创伤史, 入院后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 颅底骨折11例, 颅内血肿合并气颅及脑挫伤56例, 硬膜下血肿46例, 颅内血肿77例。

2 救护措施

2.1 自我院与市急救中心联动以来, 一直保持畅通的联系通路, 早知病情, 早做急救准备, 为抢救赢得了时间。

2.2 救护前准备:

抢救室一切急救物品 (呼吸兴奋剂、止血剂、升压药等) 及器材 (吸痰器、除颤器、气管插管等) 都处于备用状态。

2.3 抢救方法

2.3.1 判断病情

观察患者意识, 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光反射是否灵敏。如血压高, 一侧瞳孔散大, 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提示颅内压升高, 有脑疝形成;如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双侧瞳孔散大并固定, 光反射消失, 则提示病情危重, 须立即采取抢救措施[1]。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重型脑损伤患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至关重要的, 因其常会合并肺不张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 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分泌物、积血和呕吐物, 以防止或减轻误吸; (2) 对于呼吸不畅者, 解开衣领, 托起下颌, 调整头至后仰或侧转, 使呼吸道通畅; (3) 呼吸困难者, 做气管内插管,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预防低氧血症和脑缺氧。呼吸参数:Pa CO2保持在30~35 mm Hg;Pa O2大于75 mm Hg;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2]。

2.3.3 循环复苏的支持

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危险。 (1) 在医生下达医嘱前建立2~3条静脉通道, 主要输入胶体液为主 (如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 , 留取血标本以准备配血; (2) 如出现呕吐呈喷射状, 血压升高, 呼吸深而慢, 则提示颅内压升高, 遵医嘱给予脱水治疗。

2.3.4 预防并发症

在脑创伤合并脑脊液漏时切忌堵塞和冲洗, 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应取患侧卧位, 抬高头部15°~30°, 头偏向一侧, 降低颅内压。烦躁不安者, 积极查找原因,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 mg缓慢静脉推注[3]。

2.3.5 加强对转运过程中的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 降低发生心搏、呼吸骤停的风险

由急诊科转运进一步检查及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由急诊医生及护士全程陪同。因此类患者多属意外所致, 紧张、恐惧、悲观是其共同的心理状态, 护士应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以沉着、冷静及和蔼的态度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在陪同过程中护士要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 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提前预约好检查科室或住院科室, 优先检查, 开通绿色通道, 保证安全, 防止意外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须及时处理。

3 结果

救治的2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 208例经急诊抢救后生命体征稳定送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8例因病情严重经积极救治无效而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6.3%.

4 结论

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抢救成功率, 降低伤残率, 同时护士的综合素质在抢救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只有做好预案, 加强练兵, 才能真正体现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树立好医院的窗口形象,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救护措施 (判断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循环复苏的支持、预防并发症、安全转运) 过程中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情况。结果 2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208例经抢救生命体征平稳, 8例因救治无效死亡, 抢救成功率为96.3%.结论 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抢救成功率, 降低伤残率, 增强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急救,临床护理途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玲, 何平.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16 (2) :204.

[2]易声禹, 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2篇

气管插管是保证呼吸通畅最有效、最确切的急救操作,是抢救心肺复苏和病危患者的一项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气道阻塞、窒息及呼吸和循环衰竭的急救。因此能否迅速成功插管是抢救成功。作者通过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对急救气管插管过程中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

1操作步骤与护理配合

1.1术前准备

1.1.1物品准备(器具物品):喉镜、牙垫、气管导管、导管蕊、开口器、吸引器、简易呼吸器、各种接头、注射器、吸氧设备,局麻药、喷雾器、无菌碗2个,生理盐水、吸痰管2根、4条大小不同规格的胶布(其一长3~3.5cm、宽0.6~0.8cm,其二长11~13cm、宽1.5cm,另两条大小相等的长30~35cm、宽1.5cm)、抢救车,呼吸机。

1.1.2心里准备:做好家属及清醒病人的心里准备。传达插管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操作步骤,消除患者和家属恐惧心里,以便得到家属的理解和治疗的配合。

1.1.3体位准备:取下床头板,使病人头部靠近床头。将病人头后仰,颈上抬,使口、咽、气管基本重叠于一条轴线(标准头位),必要时可在肩背部或颈部垫一小枕,使头尽量后仰,这种体位为插管操作的修正头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侧。

1.2喉头麻醉及面罩吸氧:如条件许可时可递给操作者喉头喷雾器进行喉头麻醉,使病人舒适、安全地耐受气管内插管,并使插管操作平顺,同时予以面罩纯氧通气2—3 min,以便增加体内氧含量,但心跳骤停患者需立即进行气管内插管除外。

1.3气管插管的配合: 插管时,护士做好医生的助手,递给操作者已安装好且明亮、大小适宜的喉镜,连接好吸痰管,打开吸痰装置吸尽患者口腔及咽喉部痰液。迅速递给操作者已上好内芯、大小适宜(男性一般为8.0—8.5,女性一般为7.0~7.5)的一次性硅胶气管导管。利用喉镜显露声门,显露声门后右手以持笔状从右侧弧形斜插口中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后,轻柔的插入气管内,直至套囊全部进入声门。插管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迅速处理。

1.4掌握好插管深度,稳妥固定:在明视下把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后一边保持好插管位置,一边加压给养,观察胸廓起伏大小,听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若不对称应调整好导管位置后再固定。立即给予气管内给氧或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用两条长胶布交叉固定导管和牙垫,未固定好之前操作者必须用双手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脱出。

2常见的不当操作引起的.并发症

2.1误入食管是插管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者因声门暴露不清或遇到肺水肿、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不断从呼吸道涌出分泌物或遇到消化道频繁溢出胃内容物遮盖咽喉部。使操作者看不清声门,将导管误入食管。

2.2 呼吸道梗阻和呼吸道漏气,在插管中较多见。呼吸道梗阻可因气管分泌物多,插管时没及时吸净或牙齿脱落误入气道,舌后坠未及时拉出而堵塞呼吸道。漏气可由于选择导管过细或气囊内注气过少,或气囊漏气使气道封闭不严而漏气。

2.3误入一侧支气管多由于插管过深滑入一侧支气管而致对侧肺不张。

2.4机械性损伤多因插管时操作不当,喉镜用力过猛或插入过深而损伤口唇至气管各部。造成门齿松动或脱落、喉水肿、咽后壁粘膜损伤引起血肿、出血。

2.5心动过缓或心跳骤停,插管时镜片顶端及导管刺激会厌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使部分患者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

3护理要点

3.1物品准备齐全,术中与操作者配合默契,动作徐速,保证供氧。术前、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病人的缺氧状况及氧饱和度的变化,时刻注意患者胃区有无胀气,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同时做好护理记录。还要做好气道护理,保持气道的通畅,及时吸痰,保证无菌操作。

3.2预防病发症。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时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因插管引起的感染、咽喉炎、喉水肿等并发症。

4体会

产后出血的临床急救与护理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产后大出血 急救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39

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超过500ml者成为产后出血。此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急救的2%~3%。如观察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则严重危害产妇生命安全。2009年1月~2012年6月对在产时发生产后大出血产妇7名进行了临床急救与护理,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分娩产妇2714例,其中产后大出血产妇7例,分娩急救0.2%,年龄24~31岁,平均27.5岁,均为初产妇7例,分娩方式:顺产6例,剖宫产1例。出血量800~1500ml 6例,出血3500ml 1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3例,软产道裂伤1例,胎盘因素2例,剖宫产切口1例。

结 果

7例产妇均治愈;其中1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延伸行子宫分切,均予有效纠正。

讨 论

观察及护理:①密切观察: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多发生在24小时内,一旦发生进入休克状态。胎儿、胎盘娩出后,应重点监护产妇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仔细观察胎盘是否完整,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产妇出血倾向大的产妇及时做准备工作,做好输液、输血及抢救药品的准备,观察T、P、R、BP。立即测血压1次,并常规心电监护,每隔10~20分钟按压宮底1次,予以了解子宫收缩的硬度及挤压宫腔积血和阴道积血,同时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②护理:出血较多时,患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冷汗、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应立即吸氧,取平卧位,保暖。测血压、脉搏,估计出血量,抽血做血交叉,确定出血原因,配合医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遵医嘱建立静脉双通道输液、输血,必要时做静脉切开,观察并记录BP、P、R及出血量及尿量。③心理护理:发生产后出血时,应陪伴在产妇的身边,耐心安慰患者,倾听其诉说不适感,消除其不良情绪,对产妇亲切关怀,以取得产妇的信任并配合治疗。

产后出血抢救的几点思考:①重视隐匿性软产道损伤:严重的软产道损伤并不多见。产程的不适当干预,急产,第二产程延长,不规范的阴道助产,增加了产道损伤的风险,个别的患者侧切向下延至直肠壁;向上延至侧穹窿。由于出血部位深邃及断裂的血管回缩,使出血向纵深发展,形成阔韧带及腹膜后血肿。②剖宫产时:子宫切口延裂缝合不全,是引起阔韧带及腹膜后血肿的另一主要原因。在7例中就1例,病情发展隐匿,外出血往往不明显,诊断和处理困难,导致严重后果。③产道损伤和子宫切口裂伤后出血:一切属内出血,出血量达一定程度时,必然有生命保证的变化,当出现脉率增加、血压不降、休克指数达到1小时或外出血与休克不一致时,除了警惕羊水栓塞外,应迅速排除宫腔积血、子宫破裂、腹腔内出血、软产道血肿。此时腹部的体征是否有压痛和反跳痛,移动性浓音,应使用超声辅助诊断。④重视产后24小时内(第四产程)的观察:阴道出血量达500ml或生命体征检测休克指数已近,应该成为启动产后出血抢救的信号。在产后出血的抢救中,应该立即在一个“早”字。即早发现出血,早建立静通道,早找原因,早进行针对性出血,早补充血容量,可减少产后严重出血。

产后护理:①加强生活护理:出血停止、休克纠正后,病情平稳,让产妇安静休息,鼓励并协助产妇进食,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子宫恢复情况及阴道流血量。产房观察2小时后无异常可回病房。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定时冲洗消毒,预防感染,增加产妇的营养,促进早日康复。②心理支持:产妇发生大出血之后,虽然生命待以抢救,但由于大量失血,可出现严重的继发性垂体坏死,功能减退,出现各种激素水平下降状态,称席汉综合征。产妇面临体力差,活动在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难等问题,让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饮食,有效地纠正贫血,逐步增加活动,早日康复。做好出院指导,观察子宫复回及恶露情况。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4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病情发展较快, 是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患该疾病后, 残疾或死亡的发生率较高, 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均会受到严重影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带来较大的压力。临床急救脑卒中患者的时间有严格的时间窗, 因此, 运用高效的急救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进行研究,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大量脑出血、严重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68.39±5.37) 岁, 9例脑出血, 11例脑梗死;对照组中, 男11例, 女9例, 年龄61~85岁, 平均 (68.71±5.62) 岁, 8例脑出血, 12例脑梗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医护人员先询问患者或其陪同人发病的情况, 判断患者的发病状态是动态还是静态, 及时给予患者吸氧, 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将牙垫放在患者牙下, 并实施减小颅内压的措施, 如静脉脱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导尿管护理、吸氧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工作;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 安抚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观察组患者应用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成立路径组

由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检验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根据脑卒中治疗护理规范和临床经验, 制定临床护理方案, 包括护理预期目标、急救措施、护理措施、康复练习、健康教育、排泄、清洁、饮食、检查等内容。

1.2.2 院前急救护理

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派出救护车, 护理人员在前往现场的途中联系患者的家属, 掌握患者发病的大致情况, 并作出初步判断, 指导患者家属垫高患者的头部, 不可搬动患者的头部, 及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 尽可能地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 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使用通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如果评分小于8分, 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吸痰、减小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急救措施, 如果评分不低于8分, 可进行转运。在救护车中, 护理人员保护好患者, 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 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 告知急救科室做好急救准备。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并记录完成情况。

1.2.3 院内急救护理

患者住院后, 临床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 进入脑梗死或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 告知患者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 让患者的家属理解相关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 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及时告知医生做好对应的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进行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患者的存活情况, 调查患者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 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对急救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患者的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80,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00,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起病急, 多种因素导致的脑内动脉破裂、闭塞、狭窄会使患者的脑内血液循环功能异常, 从而损害脑部[1]。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永久性脑损伤和一过性脑损伤, 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病变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在临床实践中,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且引发死亡和残疾的概率较大[3]。而临床上的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因此, 临床上需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 以争取抢救时间。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护理部门统筹实施, 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 以提高护理质量, 强化护理效果[4]。目前, 国外已经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并分析比较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较理想, 值得应用。脑卒中的抢救存在严格的时间窗, 应将救治时间控制在患者发病后的6~8 h内或更早的时间[5]。在该时间段内, 医务人员及时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再通患者的血管, 减小脑部功能的受损程度, 延缓患者的疾病的发展。脑卒中发病突然, 病情发展较快, 因此, 临床救治的效率直接对患者的存活和预后产生影响。而临床护理路径是一项系统性的护理模式, 其护理内容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患者发病时, 护理人员可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保证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到位, 防止紧张情况下护理发生遗漏的情况发生, 有效保证了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等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 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案, 该实施方案主要包含了针对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特点而规定的对应规范化护理项目, 使护理人员能够直接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和判断,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有效地争取了抢救时间[6]。

以往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时, 护理人员需要遵照急救医生的嘱咐进行对应的急救护理, 这种方式延长了急救操作的时间, 可能延误了最佳的急救时间[7]。且在临床急救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时, 各项护理工作处于较为忙乱的状态, 没有合理调配各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 护理效果较差。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 促使护理人员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 有效地强化了护理效果[8]。护理人员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 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每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就进行标记, 并严格根据该表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 为医生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依据。脑卒中急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在院前急救中, 医务人员可在前往现场的途中大致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等的基本措施能尽量减小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在现场,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护理路径表, 直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 如患者的病情较轻时, 可尽快进行转运, 让患者尽早地得到救治, 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严重时, 护理人员在现场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 尽量使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 之后再进行转运。总之, 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急救护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程序化, 使护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围绕患者的健康实施各项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的关心、爱护可拉近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促使医患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总之,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较理想,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谭承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16 (21) :54-55.

[2]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3) :62-63.

[3]敬杰, 李晓飞.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20 (1) :209-210.

[4]彭海菁, 郭佳华, 钟育红,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12) :84-86.

[5]周娟, 王长青.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9 (5) :27-28.

[6]陈妮, 吴显和, 毛世芳, 等.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 2014, 13 (8) :1069-1071.

[7]郭亚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0 (26) :223-225.

临床路径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第5篇

为了更好地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和效率,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护理患者,我院于201月设计了重症护理记录单,在试点科室运行3个月后,逐步完善了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设立了相应的书写要求,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单的设计

成立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小组,运用“PDCA” 循环管理模式对我院护理记录单不断修改、完善,自行设计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单。

采用横向A4打印纸,护理记录单由眉栏、横标目及备选栏组成,眉栏用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横标目主要列出了常用的护理观察指标,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意识、出入液量(包括切口渗血、引流、胃管、胃肠减压情况、导尿、呕吐、补液、静脉留置针、饮食情况)以及基础措施(包括皮肤护理、安全措施、吸痰、雾化、吸氧),此外,将专科护理的项目包括管路护理、持续实施的护理措施列出,保留“病情观察及措施”一栏,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过程。

备选栏是根据临床各病种的常见病情、观察要点、护理措施及效果按序编号标注的提要式备选内容。

首行以填空式罗列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科别、病室、床号、住院号的基本信息。

记录均有记录时间和签名。

2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优点

2.1简化书写

改进后的护理记录单记录方式灵活,客观资料以打钩(√)或数字选项来标记,记录格式信息容量大,所记录的信息全面、集中,便于医护人员在短时间阅读到大量信息。

大幅度减少了文字的使用频率,避免重复书写,节省记录时间。

2.2规范书写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实现了护理记录的标准化,使不同病区、不同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护理人员都能保持统一的书写格式,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使护理记录更加规范。

2.3突出重点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能保持护理记录的简洁并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为医师查阅病史和护士交班提供了方便。

3应用效果

3.1缩短了护理记录时间

传统护理记录单中大段的文字书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在一连串的记录中如有一人出错,就要全部重写,造成严重的时间浪费。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减少了书写内容,缩短了护理记录时间。

3.2减少了护理记录错误的发生

传统护理记录单着重文字书写,导致护理记录有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有的标点符号不准确或全篇无标点符号;有的用简化字、同音字、用词不当、不用医学术语、错别字等,损害了记录的真实性。

我院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以来,护理记录中的错别字由每页1或2个减少至每页0.8个,较原来有了明显改善。

3.3提高了护理质量控制水平

文件书写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传统护理记录单很难达到规范化书写,因此,各病区在护理文件书写检查中始终难以做到十全十美,而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实现了护理书写的标准化,各病区的文件书写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我院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检查中,23个病区平均分为96分,而2011年则提升为98.2分,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应用在提高我院护理质量控制水平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4 提高了护患满意度

传统护理记录单占据护士大量的实践和精力,大量的书写和繁忙的工作也使护士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好地服务患者,影响了患者满意度,护患矛盾增加。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减少了书写时间,使护士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患者的直接护理和沟通交流中,提高患者满意度,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3.5 加强了医护沟通

以往的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文字繁多,医师反映护理记录无重点、写得多、意义不大、占用护士较多时间。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重点突出,方便医师查阅,能及时将患者的重要信息和病情变化反馈给医师,以保持医疗病历和护理记录的一致性,加强了医护之间的沟通。

我院在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改革,逐步摸索出一些了适合我院特点、适应临床需要的各种表格式护理记录单,使护理文件更规范、科学、便捷。

目前,面对我国护士人力资源的紧缺现状,通过简化护理文件书写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田金萍,言克丽,蒋书娣,肿瘤化疗病人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10.vol23(19)1765-1766

出血急救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体会 第6篇

【关键词】产后出血;急救;循证护理

Bleeding emergency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Pan Yan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obstetrics Henan shangqiu, 4761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postpartum hemorrhage emergency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June 2014 direct and treated the 50 maternal postpartum hemorrhage, the 50 maternal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care, maternal maternal use evidence-based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wo groups of health.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S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mothers overall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mothers. Conclusion: Postpartum hemorrhage emergency implement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sease, protect the safety of mothers

[key words] postpartum hemorrhage; First aid; Evidence-based nursing

產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产妇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胎儿娩出后阴道大量流血及失血性休克等相应症状是产后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应考虑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应考虑胎盘因素;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较多,应考虑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胎儿娩出后阴道持续流血且血液不凝,应考虑哪些凝血功能障碍;失血表现明显,伴阴道疼痛而阴道流血不多,应考虑隐匿性软产道损伤,如阴道血肿。而当产妇出现持续烦躁、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数、脉压缩小等情况时,产妇可能已处于休克早期[ 1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受并治疗了50例产后出血症患者,其年龄在23岁到35岁之间,怀孕周期为35周到40周,其中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有23名,进行剖宫产的产妇有27名,经检查发现两组产妇产后24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了500ml,两组患者的年龄、孕程等不会对统计数据产生影响。

1.2 方法

出现产后出血的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的产后出血治疗,针对出血的原因迅速进行止血;补充患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产妇出现感染。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的产后出血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循证护理,首先根据产妇实际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诊断,随后依据以往的救治经验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其次对产妇进行循证支持和护理干预;再者,当患者因体内血循环量减少而出现休克症状时,应及时对其给予输血和输液治疗;最后要对产妇进行心理上的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紧张的心理。对接受治疗的两组产妇要及时做好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测和监控工作。治疗结束之后向两组产妇发放治疗情况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术后产妇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1.3 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之后根据治疗情况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术后生活状况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 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满意度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患者,详情请看下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对比情况表请看表2。

3 讨论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可共存、互为因果或相互影响,如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多在胎儿娩出15分钟后娩出,若30分钟后胎盘仍不排出,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而导致产后出血;胎盘粘连或植入:常见原因有多次人工流产、宫腔感染损伤子宫内膜和原发性蜕膜发育不良等;胎盘部分残留:指部分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有时部分胎膜残留宫腔亦可引起出血。软产道裂伤是指软产道裂伤后未及时检查发现,导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有:阴道收缩助产(如产钳助产、臀牵引术等)、巨大儿分娩、急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而产力过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产科合并症,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大量出血。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等产科并发症,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导致子宫大量出血[2-3]。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的过程。也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最佳护理行为,实施全面护理,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证明其护理作用,在此当中,包含了3个要素:即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4-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产后出血急救实施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出血症状,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宋淑英.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9):89-90.

[2]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5-208.

[3]李力,易萍.产后出血及其临床救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27(2):99-102.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12月经抢救转运的53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实施常规护理, 设为对照组。2014年1-11月本院脑卒中患者53例实施院前临床护理路径急救, 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53~79岁, 平均 (66.58±4.16) 岁;男31例, 女22例;脑梗死29例, 脑出血25例;意识清醒16例, 浅昏迷30例, 深昏迷7例。观察组年龄55~83岁, 平均 (67.55±4.64) 岁;男27例, 女26例;脑梗死35例, 脑出血18例, 意识清醒17例, 浅昏迷30例, 深昏6例。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猝然昏扑、口眼歪斜、舌强言塞、半身不遂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救护车出车期间通过电话询证患者的情况, 进展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筛[4], 筛查内容: (1) 年龄≥45岁; (2) 癫痫病史; (3) 症状持续时间<24 h; (4) 卧床不起或依赖轮椅活动; (5) 血糖浓度在3.3~22.2 mmol/L。筛查内容的选项为是、否、不详。急救现场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内容:面瘫检查, 选项包括左侧下垂、右侧下垂和对称。上肢体臂力检查, 选项包括左侧减弱、右侧减弱和相等。握力检查, 选项包括左侧减弱、右侧减弱和相等。筛查内容中的全部选项均为是或不详, 神经系统检查中任一项异常可初步诊断为卒中。到达医院后由医师专家组判定[5,6]。

1.3 急救护理

1.3.1 院前临床护理路径急救

为了保证临床护理路径的实用性、科学性、特异性, 院前临床护理路径由多名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根据以往经验和相关文献整理制定。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后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进行训练和考核。 (1) 接到急救电话后出车:在路途上通过电话与家属联系, 询问家属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和肢体活动, 评估初步病情。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患者一般护理, 如静卧、头部垫高15°、解开患者衣领、裤袋, 减少对呼吸道阻力和清除口腔异物等。采用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患者进行筛查。 (2) 现场急救:现场检查患者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检查。采用GCS评分评估患者的病情[7,8], 对于情况可控GCS评分≥8分的患者, 可以立即进行转运, 若患者出现昏迷、生命体征不稳, GCS评分<8分, 立即开通气道, 给予口-咽通气管, 给氧;若患者出现昏迷伴发呼吸心跳停止, 立即予心肺复苏术, 进行气管内插管, 连呼吸器协助患者呼吸。建立静脉通道,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 采用静脉留置针, 不要在活动关节处进行针头穿刺避免患者自身晃动或转移导致针头脱出渗液, 而肢瘫患者, 选择健侧肢体进行穿刺。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如血压控制在200/110 mm Hg以内后进行转运。 (3) 转运期间:监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如意识、呼吸、心率、瞳孔等。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继续采用GCS评分法评估并患者病情, 若出现病情恶化及时对症处理。转运途中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4) 针对转运期间的对症处理, 可采取以下措施。颅内压高: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的情况, 在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 m L, 120滴/min, 再静脉注射速尿40 mg, 可以有效缓解颅内压过高。血压过高:25 mg硝普钠溶解于300 m L 5%葡萄糖溶液中。为避免血压急剧下降或过低, 缓慢静脉滴注。血糖过高:静脉滴注胰岛素, 视患者的血糖情况改变滴注速率[9]。抽搐或焦躁不安:缓慢静注肌注鲁米那100 mg或安定10 mg。

1.3.2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

接诊通知后立即出车, 在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 采用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对患者进行筛查, 判断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常规的急救护理, 如呼吸道护理和建立静脉通道, 对症处理后转送回院[10,11]。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生存47例 (88.68%) , 死亡6例 (11.32%) ;对照组生存39例 (73.58%) , 死亡14例 (26.41%) , 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观察组和对照组共106例患者最后临床诊断为卒中, 其实根据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诊断脑卒中患者合计112例, 误诊率为5.36%, 漏诊率为0。6例患者因神经系统体征检查判断不准确而误诊, 其中5例患者卒中后合并肺部感染导致体征判断困难, 1例患者周围性面瘫误诊为中枢性面瘫。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在院前卒中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2,13], 耗时短, 应用有助于院前急救, 提高脑卒中的预后。

医护人员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和经过训练后, 专业技能和效率得到相应提高。本院医护人员从接到电话后出车, 以最快速度平均15 min到达现场, 最早5 min, 最晚35 min, 现场急救平均用时16 min, 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配合工作, 接收、分诊、实施抢救。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极高, 急救时间是抢救生命的关键, 观察组生存47例 (88.68%) , 死亡6例 (11.32%) ;对照组生存39例 (73.58%) , 死亡14例 (26.41%) , 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指出我国急救院前延迟患者比例近乎一半, 就医及时患者不足40%。卒中症状出现时, 知道是卒中的患者仅37.2%;决定马上去医院的为42.32%, 呼叫120的仅15.36%[14,1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12.34±2.34) d, 对照组为 (18.58±4.57) d, 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争取了急救时间, 而且还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组案例患者均是中老年人, 但脑卒中具有年轻化倾向, 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一样的是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饮酒与青年脑卒中关系的OR值分别为6.60 (4.48, 9.06) 、4.86 (3.40, 6.96) 、2.20 (1.56, 3.10) 和2.51 (1.43, 4.42) [11,12]。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经抢救转运的53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实施常规护理, 设为对照组。2014年1-11月本院脑卒中患者53例实施院前临床护理路径急救, 设为观察组。采用洛杉矶院前卒中筛查量表筛查两组脑卒中患者, 比较两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接诊到抢救所需时间、抢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所需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生存47例 (88.68%) , 死亡6例 (11.32%) ;对照组生存39例 (73.58%) , 死亡14例 (26.41%) , 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是可行的, 能指导院前急救,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有助预后。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8篇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满意度,疗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为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1]。多发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绝经后女性及男性、吸烟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闷、发作性胸痛等, 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 危急情况下会直接造成患者死亡, 对患者的生命有重大威胁[3]。若病发时得到及时救治, 则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在本院收治的80 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本院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0 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 例, 女17 例, 年龄41~68 岁, 平均年龄 (50.2±6.8)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4 例, 女16 例, 年龄41~68 岁, 平均年龄 (50.6±6.2)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标准, 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合并症、近半年内无其他手术或意外伤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①为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监测生命体征及其病情。②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水平。③进行心理护理, 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鼓励树立治疗的信心。④术前为患者完善各项检查, 仔细指导患者注意事项, 患者咀嚼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⑤术中予以患者高流量吸氧, 时刻监测患者血压、心电及血氧等指标, 准备好抢救药品及仪器。⑥ 术后3 d内, 患者需卧床休息, 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伤口情况;术后4~7 d, 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指导患者饮食需清淡。⑦ 做好出院指导,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运动,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1. 3 观察指标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调查表总分为15 分, 分值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平均评分为 (12.3±2.7) 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8±2.1)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出现6 例 (15.0%) 并发症,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 例 (30.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及时有效的护理可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得到最佳治疗[4]。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是一种把入院诊断、各方面指导、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能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5]。根据研究表明,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康复质量及资源利用率, 从而使患者得到最优护理质量[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平均评分为 (12.3±2.7)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8±2.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现6 例并发症患者,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 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实施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及时准确地得知患者病情, 若发生紧急情况可及时做好救治措施, 有较好急救效果。同时加强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缓和医患关系, 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利, 唐礼江, 王欢, 等.有氧运动对介入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4) :301-303.

[2]马尚超, 张曙光, 孙同文, 等.纤维蛋白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价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 (4) :433-438.

[3]李冬梅, 林金生, 任伟胜,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0) :1848-1850.

[4]郭朝凤.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儿家长健康知识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4) :880-882.

[5]孙同文, 张晓娟, 姚海木, 等.血清总胆红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5) :511-516.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9篇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急救,改进,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因其大多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酗酒或是大量吸烟等原因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相关研究表示,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三高”的特点,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命健康威胁[2]。对于脑卒中的急救护理治疗,临床主要还是以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为主,虽然该急救护理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护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3]。因而许多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疗效而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院前急救对于大幅提高护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对脑卒中患者应用改进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4年4月~2015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120急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共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必须在医院伦理学委员批准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入组患者需经CT/MRI诊断,均为首次发病患者,排除痴呆、帕金森等其他脑部疾病,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上,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年龄41~87(52.63±12.3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8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而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4例,年龄41~85(51.98±11.26)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7例,出血性脑卒中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在患者呼救时尽快到场,并且对病情进行评估,同时给与适当的护理措施后送院治疗[4];而研究组则给予改进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急救中心电话通知快速到达现场,途中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多的获取更多信息,如病史、发病时间、目前状况以及过往用药情况等,同时制定相应的救治计划,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电话叮嘱附近人员禁止搬动患者,并让患者保持吸道通畅;(2)到场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病情评估,若评分在8分或以上,则需立即转运入院急救,若评分在8分以下,泽立即给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抢救,如清除异物,吸氧治疗,降低颅内压等措施,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入院治疗;(3)返回医院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同时与医院收治科室的医护人员提前做好联系,使患者到达医院后则可马上进行抢救工作,缩短抢救时间[5,6]。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从呼救到转入医院的时间以及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差异,比较两组急救护理方法下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时间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从呼救到转入医院时间以及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以研究组更短,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致残率和病死率比较研究组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也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急性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主要是指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急性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h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溃疡以及心功能改变等症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病症,尤其以急性发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对患者、家庭、甚至社会均造成了巨大的影响[7]。近年来许多研究表示[8],脑卒中在发病后的6h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因而而患者常在院外发病,因而充分掌握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虽然该急救护理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护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9]。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疗效,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表示,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各异,而临床护理路径又是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时间性,可有效避免慌乱中遗漏护理项目,进一步规范了急救护理程序,大大提高了护理效果。因而本研究推测改进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10]。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进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能为患者赢取最佳抢救时间,使患者尽快接受抢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谭承雯.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54-55.

[2]李丽琴.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巾急救护理50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30-31.

[3]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86-89.

[4]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2(8):85-87.

[5]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5):106-108.

[6]黄惠萍.重症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20(10):78-79.

[7]赖启姣,孙玉萍,刘华萍.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156例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8(1):121-122.

[8]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6(12):94-96.

[9]陈瑞珍,吴慧茎,陈晓君.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2,8(1):23-25.

急救路径管理在抢救护理中的应用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9年3月来我科经临床医生确诊为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00例, 其中男103例, 女97例;年龄13岁~88岁, 平均56岁;文化程度:小学100例, 初中至大专80例, 大学20例;疾病类别:脾破裂出血56例, 食管静脉破裂出血38例, 溃疡病出血69例, 宫外孕破裂出血37例;意识清醒166例, 昏迷34例。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具备可比性, 且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采用急救路径管理。成立急救路径管理研究小组, 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3名护士共5人组成, 对急诊室常见几类急救护理进行研究。编制急诊抢救收集资料评估、计划、实施与效果评价护理进程记录表。固定急救外勤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工作内容与分工。编制对抢救病人家属健康教育与精神支持内容与方法。制订急诊分诊接诊与病人分流路径、急救病人生命评估路径、急救病人抢救生命支持路径、急救过程药疗护理路径、急救过程病情观察记录与转归判断标准及记录、急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抢救室环境布局合理, 仪器与物品定位、定数规范及消毒与功能完备。抢救室内护士定人、定数与定位合理且分工明确。一般不少于4人, 其分工如下:1人专门观察病情、尿量、测量生命体征且负责记录;1人开通静脉通道负责输液、输血与配药, 确保药疗质量;1人负责氧疗及采集生化血标本与对外联系;1人负责各种管道护理观察与记录, 且做好各种仪器安全运作。抢救室外配巡回护士与护工各1人, 处理外勤与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控制室温与湿度, 做好对病人保温护理。严格按低血容量休克抢救流程进行抢救, 如积极处理原发病、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等。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做好使用后物品与仪器预处理和消毒。

1.2.2 对照组护理

采用传统的抢救流程:以医嘱为中心的任务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 观察病情, 及时执行医嘱, 填写相关的护理记录。分工不明确, 常出现工作忙乱、物品与仪器准备不完善和流程颠倒与抢救衔接不紧凑等现象。

1.3 护理疗效判断与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断

皮肤温度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恢复, 接近生理指标为休克纠正。

1.3.2 敏感指标

以病人入抢救室计时到休克纠正平均时间为敏感指标, 记录收缩压≥12.0 kPa, 脉搏有力<110/min, 尿量30 mL/h, 末梢循环改善 (四肢转暖、唇甲转红等) 所需要的时间为指标[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计量统计分析即U检验来判断与阐明两组护理纠正休克平均时间是否有差别。

2 结果 (见表1)

注:U=7.68, P<0.01。

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比较经 u检验,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按a=0.05水平, 观察组纠正休克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

3 讨论

休克是一种由各种因素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微循环障碍引起重要生命器官 (脑、心、肺、肾、肝) 严重缺血、缺氧的综合征。其典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降低、脉搏微弱、意识模糊。引发休克的原因主要通过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及外周血管容量增加等途径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剧减、微循环障碍,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 重要生命器官遭受严重的、乃至不可逆的顺害。

休克分如下类型:①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 (成人约800 mL) 即发生休克, 超过40% (约1 600 mL) 濒于死亡。严重的腹泻、呕吐所致休克亦属此类型。②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脏射血功能衰竭所引起, 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率达80%。③感染性休克: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败血症, 死亡率为30%~80%。④过敏性休克:发生于具有过敏体质的病人。致敏原刺激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引起血管扩张,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发生。常见者如药物和某些食物 (菠萝等) 过敏, 尤以青霉素过敏为多见, 严重者数分钟内不治而亡。⑤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的疼痛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导致急剧而短暂的意识丧失, 类似于晕厥。⑥创伤性休克:由于严重创伤所致, 如大面积烧伤、严重骨折等。

休克时造成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无论哪种休克, 都有微循环血量不足, 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紊乱。尤其是低血容量性休克以上变化急剧, 对休克能否早期复苏关系到休克伤员的预后, 低血容量性休克处理原则:①扩容, 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 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200例病人100%经过扩容, 其原则缺什么补什么。因本组病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应尽早补血。当血未来前, 先用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与中分子右旋糖酐。补血补液速度要根据病人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来调整, 必要时应采取加压输血输液。②结合病例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有缺血可导致缺氧及酸中毒, 补碱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恢复人体的正常代谢, 增进心脏功能。

应用急救路径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方法, 本组病例抢救严格按照研究小组制订的计划, 有目的地及时评估、判断休克的类别与程度, 采取合理人员定位、分工, 在规范治疗环境下严格按急救流程, 熟练地应用仪器与急救技能, 及时准确药疗、给氧、纠酸、病情观察, 及时的护理记录与效果评价, 向医生及时准确地反馈, 有效提高了抢救护理质量。从结果显示观察组纠正休克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

应用急救路径管理使抢救效果大大提高, 有效提高了社会效益。急救路径管理使低血容量休克病人从入院病情观察、病情判断、救治、护理与转归等制订的一整套全面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性强、成本低、高效率的急救与护理计划。如规范治疗环境, 提高抢救速度;规范了人员分工, 确保护理质量及病人家属的心理需求;规范了抢救流程、药疗流程, 提高病人安全性。所以急救路径管理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科学工作方法, 得到同行及病人家属的好评,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3]。

在传统护理模式中, 治疗护理计划是一个人制订的, 每位医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观点、病人用什么药、做什么检查、何时出院等由医生自己决定, 没有标准化, 造成医疗费用高、住院日长, 加上抢救工作中人员定位分工不明确, 常出现忙乱, 使抢救工作不紧凑, 而引起病人的不满意甚至诱发医疗纠纷。

应用急救路径管理有效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服务质量。急救路径管理的开展使病人与家属在整个住院期间治疗内容与进程护理内涵和方法都一目了然, 做到了病人对治疗护理计划心中有数, 了解其病情变化与治疗过程中, 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能给予满意的答复。在传统护理过程中, 缺乏共同的标准化流程, 由于个人水平、能力的不同, 使对病人治疗护理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病情了解不全面, 对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 不能给予全面的解答, 而造成病人的不满意。

急救护理路径的开展, 使病人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热情周到、精心的服务, 体现护理价值, 增进护患关系, 故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所以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护理模式, 值得推广与应用。

(本文承蒙刘莲芳教授的悉心指导, 特此致谢。)

摘要:[目的]为提高对急救病人抢救的护理质量, 达到及时的、高效的挽救病人生命。[方法]通过临床医生确诊为低血容量休克病人200例, 按抽签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00例, 采取两种不同护理方法观察两组纠正休克平均时间是否有不同。[结果]经整理资料, 采取计量统计分析,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以急救路径管理纠正休克平均时间短于传统抢救护理病人。[结论]急救路径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成本低与高效率的科学护理方法, 在纠正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护理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休克,抢救护理,路径管理

参考文献

[1]成翼娟.整体护理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83.

[2]黄建飞, 高立群.缩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行术前急性超容性血液稀释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16) :2411.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11篇

【中国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04-01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临床急救措施以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观察急救与护理后患者的生命指征变化情况。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误吸后1h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5d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 震荡与叩击法引流,纤维支气管镜下行气道冲洗与负压吸引是清除误吸物的有效方法,配合严密病情观察与监护可有效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显性误吸;呼吸衰竭;临床急救;护理

误吸在临床中是指液体、食物以及唾液等经声带裂隙而进入到气管当中的情况[1]。误吸可分为显性误吸与隐性误吸两种,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称之为显性误吸,未并发咳嗽症状的误吸被称为隐性误吸。误吸可导致引入性肺炎、窒息以及呼吸衰竭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本次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救治的12例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病例,从中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回顾性分析涉及资料为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救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共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为72~89岁,平均79.56±3.27岁;本组共8例,男6例,女2例,年龄73~88岁。全部患者均有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史,脑卒中病情稳定后遗留有吞咽反射障碍、进食饮水咳呛等症状;脑卒中后并发意识模糊者5例。

1.2 方法

1.2.1 急救与护理 急救时应及时去除误吸诱因[3],给予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法清除气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清除误吸的异物后给予吸氧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并对症处理,给予脏器功能支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处理。对于合并左心衰竭的患者应注意及时给予利尿、强心以及扩张血管的综合治疗[4]。

急救过程中配合医生行经纤维支气管镜下吸除术,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持续高热、呛咳及生命体征指标超过或低于正常值范围应立即向主管医生汇报,并给予相应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注意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1.2.2 统计学处理 对比误吸后1h时与给予急救护理后即误吸后48h及误吸后5d时患者体温、心率、血压及SPO2各项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48h与5d时的数据分别与1h数据进行对比,采取t检验,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误吸后1h患者体温升高与误吸后48h相比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其它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48h相比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误吸后1h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误吸后5d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具体数据见下表:

误吸后不同时段患者生命体征统计对比表(x±s)

3. 讨论

急救时应尽快将吸入物吸出,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呼吸功能,尽早吸出吸入的异物以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可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换气功能。具体操作时可使患者取侧卧位,采取震荡法与叩击法将肺叶当中的异物吸引出来。本组中急救患者于急救6分钟后苏醒。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严密监护患者的呼吸、心率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吸引成功后注意对吸出物的性质与量进行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生显性误吸后主要临床特征有体温升高,咳脓性痰或者咳痰量显著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呼吸窘迫,低氧合分数,出现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显示为急性的I型呼吸衰竭,肺部可见新湿啰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或者中性粒细胞数增加,胸部X片可见肺部的新浸润性阴影,阴影部位与发生误吸时的体位有关。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及时掌握患者相关化验、检查的结果,以正确判断是否出现误吸。喂食过程当中发生误吸的比较容易判定,但应注意对留置胃管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并结合鼻饲的时间、量、及体位、进食过程中是否出现呛咳、是否有胃内容物反流、呕吐等情况作出基本判断。

急救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以及严密的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体温、心率、痰、咳嗽情况、意识状况、循环状态及血氧饱和度。定时测量患者体温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热症状有无缓解。本组病例于显性误吸发生后的6h内发生肺炎合并细菌性感染,进而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病情进展于1内发生,于24h内可达峰值。经过急救与护理后大部分的患者病情于48h内出现好转,生命体征显著改善,5d左右病情趋于稳定。于病情稳定后给予重点监护,预防再误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雪英.11例误吸致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1):126-127.

[2] 吴克琴.老年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误吸的临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9(6):42-44.

[3] 王苹,周泽云.脑卒中显性误吸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8):26-27.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 第12篇

关键词:颅脑外伤,护理,临床路径

重型颅脑外伤因其损伤部位为人体非常重要的中枢神经器官, 病死率及致残率居全身器官损伤的第一位[1,2]。因此,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急救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实施和未实施护理路径的患者间的抢救效果比较, 旨在探讨护理路径的价值及临床推广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8年起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护理途径, 因此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急救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即研究组, 共51例, 其中, 男34例, 女17例, 年龄15~56岁, 平均37.5岁。选择2007年1~12月的未采取护理路径急救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7例为对照组。入选标准:患者意识评分GCS低于8分, 或昏迷超过6 h, 或24 h意识恶化, 出现再次昏迷超过6 h。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借鉴国内外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经验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 分急诊抢救和病房两部分[3,4]。急诊阶段一般由1~2位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表进行抢救与各项检查;同时由另1名护士负责填写抢救记录单及护理路径表, 并协助抢救。若急救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 需填写变异分析表。患者收住专科后, 一般为脑外科, 接诊护理人员需按照住院阶段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 同时需阅读急诊抢救路径表, 以便了解患者抢救治疗阶段的重要信息, 并依此及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细节。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 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时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 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护理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订的, 针对一些临床病种的诊断或手术治疗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合理计划, 即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5,6]。由本研究结果可知,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护理路径能缩短门诊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 护理路径克服了传统上的执行医嘱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的盲目性, 使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护理成为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工作, 提高了护患双方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 也减少了患者因治疗程序和方法不当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其次, 将标准化临床护理程序, 有利于药物的合理应用、治疗程序的正确实施。

但要制订并实施合理的针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路径需做好合格护理人员团队的建设与培训, 还应重视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中的变异。定期组织科主任、护士进行护理路径学习, 进行关于临床路径表使用的培训与考核, 确保各级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诊疗护理工作, 并保证记录的及时、准确性。同时, 实施过程中若出现变异, 医护人员首先需保持镇静,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同时记录变异的情况及所用的时间, 过后认真分析查找原因, 作出科学的、客观的判断, 不断地总结经验, 及时合理地修改临床快捷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解东, 戴维松, 宋丽华, 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用快捷护理路径急救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420-1423.

[2]张春霞.脑卒中致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3) :120.

[3]童本沁, 陈娟, 李惠玲.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2) :21-22.

[4]唐永仙, 郑芳.123例重型颅脑损伤在急诊科的抢救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4) :1-2.

[5]邹慧.1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4) :8183.

上一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在岸服务外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