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数据库

2024-06-13

生产成本数据库(精选8篇)

生产成本数据库 第1篇

成本控制中数据与单据分离是指以财务成本与业务成本的同一性质为基础, 在实际数据处理中分两次传递数据, 以保证成本控制需要的做法。

烟叶生产 (种植是主要环节) 成本控制之所以存在数据与单据分离问题, 很大程度是由于其独有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体制决定的。烟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统一管理, 分散种植”。以××市为例:该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下属七个县级公司, 每个县级公司下属少则几个, 多则十几个烟站。这里的市公司、县公司和烟站构成了烟叶生产经营组织的三个层级和成本管理体系的两个数据处理单元:基层烟站是业务单元, 通过对各类烟用物资的发放和人工管理发生烟叶生产成本, 相关单据交县公司处理, 它是业务单元, 不是财务单元;县 (市) 公司两级是财务单元, 其中, 中间层县级烟草公司负责烟叶成本数据的归集和整理, 统一交市公司;最上层市公司负责将县公司归集后的成本数据统一进行成本核算, 这两级不发生成本, 但要实施成本核算, 是财务单元, 而不是业务单元。

将这种多层运营体制下的流程关系进行梳理, 它们的关系是:首先烟站产生业务数据并上报县公司, 其次由县 (市) 公司将业务数据转化为财务数据, 第三是根据财务数据, 由烟站反过来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图示如下:

这是一个“业务———财务———业务”的过程。

二、产生的后果

利用以上的两个数据处理单元和流程关系, 是能够核算出烟叶生产成本的, 但是如果用这个核算结果进行成本控制, 就会发现:这里的“核算单元”与“业务单元”在范围上、流程上和时间上存在数据不对称的问题, 导致利用财务数据对烟叶成本进行控制时, 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个核算体系在成本控制上产生的问题如下:

(一) 核算单元大于业务单元

烟叶生产成本核算得到的成本数据是一个总体结果, 而不是具体的结果。比如得到“××县的担烟成本”, 这个信息对于烟站的成本控制意义并不大, 因为一个县下面十几个烟站, 具体哪个烟站的“担烟成本”是多少, 烟站之间的成本差异情况, 这个总体结果中是没有反映的;而这种差异恰恰是烟站进行烟叶成本控制时需要的信息。烟站如果不能通过成本数据正确了解了自身的运营情况, 仅仅拥有上一级的成本数据, 难以采取差异性的成本对策, 这是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在范围上的不对称造成的后果。

(二) 不能反映作业环节的成本

“担烟成本”是以“担”为单元进行成本反映的, 而烟叶在进行成本控制时, 除了以烟站为单位实施外, 还要进一步以各烟叶生产的环节为对象进行成本控制。具体说, 如果烟叶生产成本出现异动 (比如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 , 就必须要了解它是在育苗、移栽、田管或收购中哪个环节中发生的, 才可能针对这些环节找到不同的对策, 实施成本控制。但是“担烟成本”数据中, 目前还不包括具体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 使得烟站在实施成本控制时, 财务和业务找不到相互对应的成本信息单元, 这是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在环节上不对称造成的后果。

(三) 成本核算滞后, 影响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第三个不利影响是成本核算时间远滞后于业务发生时间。烟叶生产财务与业务在时间上的分离受三重因素影响, 一是烟站从物资发放到单据送达县公司, 需要一定时间, 短的一周, 长的需要十天半月;二是县公司归集单据, 交市局需要一定的时间, 最快为一个月送达一次;三是市局得到单据后, 进行成本数据处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通常是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半年或一年。最终如果仅仅用成本核算的结果进行成本控制, 那是应用的就是一年以前的数据;显然, 拿到这样滞后的数据, 对烟站成本进行控制, 所有的成本早已经发生并成为沉没成本了。这种控制只能是事后控制, 而不可能是事中控制, 这是由于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在时间上的不对称造成的。

综上所述, 财务成本与业务成本数据在范围上、流程上和时间上的不对称, 导致财务成本数据和业务数据就不能通用, 当要对某一单位的烟叶生产成本进行控制时, 实施部门就难以真正执行, 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执行力。

三、问题的原因

(一) 空间原因

烟站作为业务部门, 其与财务部门 (县公司) 的距离多在几十公里以上, 距离客观上对“财务核算地”与“业务发生地”进行了空间阻隔。

(二) 管理水平

理论上说, 对成本核算的单元划分得越小, 对管理的作用越大, 将烟站作为独立成本核算单元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但从我国目前烟草管理体制运行水平看, 还未达到对烟站进行成本核算的细化水平, 只得在更大的单元内 (县公司) 核算烟叶成本。

(三) 条件限制

以烟站作为成本核算单位, 还受到管理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人工条件的限制。如果要对烟站进行成本核算, 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财务人员, 而目前烟站的工作人员一般也在十人左右, 显然运营成本上是不允许的。

四、对策研究

用于烟叶控制的财务数据质量不高, 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表现:一是产生财务数据的时间晚, 缺乏时效性;二是数据反映的对象与控制要求脱节, 缺少联系性。因此, 解决方案考虑以提升烟叶生产成本数据质量为切入点。

(一) 数据与单据分开传输, 提升数据的时效性

1. 含义

所谓数据与单据分开传输, 是设想业务部门在成本发生后, 通过互联网迅速将成本数据传给财务部门, 经财务部门处理, 在短时间内转换为财务数据, 而单据的传输可以放在稍后时间进行。具体说, 就是烟叶生产成本发生后, 由烟站工作人员直接将已发生的物资、人工或其他费用数据通过网络传给县 (市) 公司财务, 县 (市) 公司财务根据成本控制对信息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归集, 形成可用于成本控制的成本信息;至于原始单据则暂时保留在烟站, 等待适当时机再送达县 (市) 公司。

2. 已有做法

数据与单据分离方面, 有些地区采用了单据和数据分离传输的办法。做法是:首先进行数据传输———烟站需及时报销的常规性业务发生后, 由业务人员在电脑上填制报销申请单, 通过网络传输给县局中心财务, 经县局中心财务部门处理后, 转化为财务数据;业务数据在较短时间内 (一、二天) 完成了数据传输和转换的工作。其次进行单据传输———此时, 报销单据仍然存放在烟站, 单据的传输要等有车辆从烟站到县局时 (可能是一星期或更长时间后) , 交由司乘人员带上来。

这样做解决了由于空间距离带来的成本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的问题, 但是仍然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原始凭证的审核发生在记账之后, 颠倒了一般的会计流程;二是有可能已经暂时入账的事项, 后来经审核不能通过入账, 这样就需要对原来已入账的事项进行修改。特别是在处理与现金有关的业务时, 这样做带有一定的制度风险。

3. 控制与核算职能分离

这种数据与单据分离的方法之所以对烟叶成本控制有借鉴意义, 是因为县烟草公司通过烟站数据传输得到的信息, 主要用于成本控制, 而不是用于成本核算, 在职能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数据即使后来由于单据或其他原因产生一些修订, 既不会影响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也不会对成本核算构成影响。所以, 数据与单据分离传输的思路应用在烟叶成本控制上, 不论是技术层面和会计制度层面, 都是可行的。

4. 理论支持

根据会计理论, 成本管理中的财务和业务分属于核算和控制两个体系, 成本核算作用于过去会计数据, 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方法, 包括数据的取得, 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等, 是一种精确的方法;成本控制作用于未来会计数据, 一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 包括数学方法、决策方法、数量分析方法等, 可以是一种近似的计算。传统会计理论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职能分离, 是一种将财务和业务分割的思路, 而不是合二而一的思路。

鉴于此, 采用数据与单据分开传输时, 必须规定数据的用途, 就是通过网络传输得到的数据用于成本的控制而非用于成本的核算;只有在单据到达, 并且单据与数据核对无误后, 才可用于成本核算。这时, 核算职能和控制职能进行了分离, 数据传输对应控制职能, 单据传输对应核算职能, 这与会计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 这里为进行烟叶成本控制采用的数据和单据分开传输的办法, 与传统会计简单地将核算与控制职能分离还是有区别的, 区别在于:传统会计流程中, 成本核算数据发生在先, 然后将核算数据用于成本控制;而在数据和单据分开传输情况下, 成本控制数据得到在先, 不需要等到核算数据出来, 就可用于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数据发生在后面。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数据能够满足成本控制及时性要求, 通过单据检验的数据可以满足成本核算真实性的要求, 这里的信息、传输手段、管理要求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实现了形式和内容, 手段和目标的有机统一。

5. 人员要求

显然, 采用数据与单据分开传输在操作上的核心问题在于:要求烟站业务人员在烟用物资领用或其他成本事项发生时, 就进行录入, 这里涉及到一定的技术问题, 要求烟站业务人员能够基本理解烟叶生产成本生成的机理, 这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 同时, 这项工作增加了烟站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可以将数据与单据分离的工作步骤总结为三步:第一步, 由县公司在各烟站设立计算机终端, 通过互联网将烟站与县 (市) 公司财务系统链接;第二步, 各烟站发生与烟叶生产成本相关的事项时, 输入计算机系统, 通过网络传输给县公司或市公司;第三步, 县公司或市公司将得到的信息处理后, 反馈给各烟站, 以便进行成本控制。

(二) 划小成本考核单元, 改善数据的单元质量

1. 数据收集时, 打下了“地点”和“环节”的标识

但是, 由烟站业务人员先行录入并传输给县 (市) 公司的成本数据, 要真正能够用于烟叶成本控制, 仅仅提高数据的时效性质量是不够的, 还必须改善成本数据联系性质量, 就是数据反映的对象范围要与成本控制的实施范围有联系。根据对烟叶成本控制的要求, 成本数据在按项目进行归集时, 至少要反映两个烟叶成本的范围属性:一是烟叶成本的地点属性, 就是成本信息中必须包含烟站的信息, 不同烟站的成本应分别归集, 分别反映;二是烟叶成本的流程属性, 就是某项烟用物资的发生, 必须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烟叶生产环节上 (育苗、移栽、田管或收购) , 这样在进行成本控制时, 就能够找到与其对应的作业环节。实际上, 将成本数据的联系属性引入, 就是划小成本考核的单元, 改善数据的单元属性, 以便找到影响烟叶成本的动因, 为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直接依据。

具体实施中, 划小成本考核单元, 可以从财务成本项目所属的细目设置入手, 就是根据要求, 设置相应的细化科目, 在烟叶成本的总目下, 增设“烟站”和“环节”的信息, 比如:“烟叶成本———××县———××烟站———××环节———××物资”, 这样, 在最初收集成本数据并输入系统时, 就打下了“地点”和“环节”的标识, 以后对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和处理的过程中, 就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 然后用于成本控制。

从核算的角度看, 通过核算单元的细分, 在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 以解决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脱节问题。

2. 前期工作

在采用划小成本核算单元, 并实施烟叶成本控制之前, 还有两项基础工作要做:一是要对烟叶生产的流程进行划分, 这项工作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研究结果, 国家烟草局也颁布了一些标准, 但是烟叶生产是个自然过程, 各地因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差别非常大, 因此即使国家局有一些现成的规定, 也需要对自身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二是要制定出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标准成本, 以便对已经得到的作业成本数据进行检验, 找到差异, 分析原因, 提出控制对策;目前我国烟草行业的对标体系中还没有烟叶标准成本方面的统一指标。

五、实施保障

烟叶生产成本控制中数据与单据分离, 目前我国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市烟草公司的此项工作也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目前, 在作业标准成本制订方面的工作已基本完成, 正在对数据质量改善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体来看, 此项工作的实施, 涉及到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会计制度层面的, 需要将数据传输与单据传输分开, 这规定了在核算结果出来以前, 数据传输的结果只能用于成本控制;二是成本数据处理层面的, 需要将成本数据在收集并输入系统之前, 对数据打上地点和环节的铬印;三是将成材核算和成本控制职能分开。

摘要:本文针对烟叶成本控制中数据与单据在时间、控制单元、控制部门等若干层面上的脱节问题, 讨论了这种现象对成本控制的不利影响, 并对其产生原因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对比研究, 最后给出了以数据和单据分离传输为主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数据与单据,分离传输,数据单元

参考文献

[1]周志方, 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 2010 (1) :79-80.

[2]蒋国发.“论新型企业元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J].财务学习, 2010 (6) :65-62.

煤炭生产成本分析 第2篇

子长县由于煤层太薄,开采成本大,故经过对恒发矿、前进矿、合营矿的生产情况及销售情况,正常开支情况进行对比、计算:得出三矿平均生产成本约为300元每吨,期间费用成本为100元每吨,合计成本在400元每吨,即以恒发煤矿为例,除去国地税固定税金及煤检费以外,煤炭价格为850元每吨时,减去生产成本及期间费用成本再减去税费每吨利润在250-300元左右。

税费地域不同,政策不同,国地税金也不同,故无法作对比,子长县煤炭行业企业所得税为核定征收,暂时无法进行所得税调节,唯一的办法为减少收入记账,但是为偷税行为,不宜采取。如果查账征收,那么企业可加大成本减少企业所得税。

增加成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加大生产成本中的人力成本,即增加人力成本,即多计提产煤工资,可增加成本,但要看地方关于产煤所得税的政策合理使用。

第二种是增加待摊投资,即煤矿转让权,进行摊销,这样可调整企业所得税,使得企业所得税可以合理经调节。

第三种是增加材料消耗,加大账面存货,即材料出库增大可增加生产成本从而控制成本。

生产成本数据库 第3篇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企业生产成本管理运用于煤炭企业会陷入一种分析粒度较粗、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足的困境。

以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calProcessing, OLAP) 和数据挖掘为核心的智能技术, 已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参考文献[1]研究了联机分析处理在银行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参考文献[2]基于数据集市建立了电信经营分析系统模型, 为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参考文献[3-4]利用联机分析处理进行高考招生和高考志愿数据分析;参考文献[5]建立了焊接车间数据集市,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得有效的决策支持;参考文献[6]构建了产品族供应链的数据仓库产品, 并运用于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煤炭行业生产的特殊性, 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在煤炭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仍鲜有研究。

本文集合数据集市、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成本管理技术, 通过数据集市采集整个生产范围内的生产产出、人力成本、物料成本、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并对生产成本进行实时归集和核算, 再结合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 获得隐藏在生产成本内部的规律和趋势, 实现对生产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反馈, 从而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1 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的体系结构

煤炭企业生产主要由掘进、采煤、运输、提升、筛选等工序组成, 各工序之间相互衔接, 又独立进行, 要降低生产成本, 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生产材料、动力和人工的全面监控与优化调度, 全面采集相关的实时成本数据, 加强成本核算与归集, 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实现对生产成本的动态控制。

结合煤矿生产的特点, 构建了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的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该体系结构将生产成本主要分为4类: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作为直接成本, 可直接归集到相应的生产队伍和生产工序;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作为间接成本, 在进行归集时, 主要是使用制造成本法。为了保证人力、物力、动力和资金在不同层次部门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 建立垂直分系统结构和水平分系统结构[7]。在水平维中, 以决策支持流为属性, 低层结构注重于生产作业控制, 中层结构注重于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与管理, 高层结构注重生产成本计划、成本预测和成本分析。在垂直维中, 以企业机构为属性, 随着生产机构级别的增高, 进行的分析和提供的支持也更加全局化, 在生产队别层次注重于提供技术和指标方面的支持, 在生产部门层次注重于提供生产管理的支持, 在企业层次注重于提供决策的支持。

2 生产成本数据集市的实现

数据集市是按照某一特定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组织起来的、针对一组主题的应用系统[8]。其投资规模小、易使用、全面支持各种异种机平台, 并且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组建数据集市。数据集市为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应用提供结构化数据环境, 其实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项目。

生产成本数据集市的建设需要以现有生产成本相关系统和大量数据的积累为基础。在生产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将生产成本数据集市、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引入生产成本管理领域, 得到实时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 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水平。煤炭企业生产成本数据层次模型如图2所示。

2.1 数据模型

目前最流行的数据集市多维数据模型有3种[9]:星型模式 (star schema) 、雪花模式 (snowflake schema) 和星系模式 (galaxy schema) 。星型模式是1个事实表共享1个或多个多维表的情况, 相较于雪花与星系模式, 星型模式具有直观、查询效率高和易于数据装载的特点。因此, 煤炭企业生产成本数据集市模型采用星型模式。

2.2 ETL实现

数据存储是数据仓库的基本功能, 需要利用ETL工具向数据仓库装载数据。ETL亦即数据抽取 (Extract) 、转换 (Transform) 、装载 (Load) [10]。良好的数据质量是数据分析和挖掘可靠的基础, 因此, 在ETL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准确。当然, ETL各过程相互融合, 并不分离[11]。

2.3 联机分析处理

联机分析处理是一种归纳型的决策过程, 主要作用是使企业的决策者能灵活地操纵企业的数据, 以多维的形式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观察企业的状态, 掌握数据中的规律, 完成相关的决策[12]。

对于煤炭企业生产成本, 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集团领导关心的不仅仅是在某段时间内的生产成本投入和产出这样笼统的问题, 可能更多是不同时间维的投入产出情况、不同部门维的绩效对比情况、不同成本维所占百分比情况和不同生产维的成本投入产出情况等。运用联机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使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数据, 发现隐藏在背后有价值的信息, 辅助决策, 并实现对生产管理的支持。

2.4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藏于其中的有着特定关系性的、对决策和预测起着重要作用信息的过程[13]。利用已建立的生产成本数据集市, 采用决策树对生产成本数据进行分析。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 是对现实情况的抽象化, 其本质是一种贪心算法[14]。最有影响的决策树算法是Quinlan提出的ID3算法和C4.5算法。ID3算法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来划分训练样本, 使分枝时熵值最小。该算法偏向于取值较多的属性, 而实际中取值较多的属性往往并不是最优的, 这类属性可能不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15]。而C4.5算法作为对ID3算法的一种改进算法, 它采用信息增益率作为选择分枝属性的标准, 弥补了ID3算法的不足之处。C4.5算法的基本实现过程如下:

(1) 给定一组训练样本, 设S为s个样本数据集, 其具有m种不同的类标号属性Ci (i=1, 2, …, m) , si为属于Ci的样本数。

(2) 对数据源进行预处理, 将连续型的属性变量进行离散化形成决策树的训练集 (如果没有连续取值的属性, 则可以忽略) 。

(3) 对样本进行分类, 初始的熵值为

式中:pi为样本属于Ci的概率,

(4) 假定属性A具有n个不同的值{a1, a2, …, an}, 可以将样本集划分为n个不同的子集{s1, s2, …, sn}。如果选择A作为分类属性, 根据A划分样本集的熵为

式中:为sj中属于Ci的样本数。

属性A的信息熵为

属性A的信息增益为

属性A的信息增益率为

Gain_Ratio (A) = Gain (A) /E (A)

通过计算不同属性下的信息增益率, 选取具有最高增益率的属性作为测试属性, 创建一个节点, 并据此属性划分样本, 依次递归, 构造决策树。

3 应用实例

笔者对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成本进行管理与决策支持, 系统采用B/S架构, 在集成企业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薪资管理系统、物料管理系统和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对不同子项成本和生产数据进行ETL处理后装入到成本数据集市。

客户端作为程序主体部分, 负责确定分析和挖掘主体, 即定义数据分析和成本挖掘目标及维度属性。根据规则, 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 将分析结果显示到用户界面。

3.1 联机分析处理

结合煤炭企业生产特点, 以部门级别、时间跨度、成本类别和生产类别为主要维度, 其中对部门的粒度细化到各生产队, 对时间粒度细化到各生产月份。联机分析主要包含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分析、成本各子项构成对比分析及单位产出成本投入对比分析等。

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分析就是对部门维度上的同一级别部门在不同的时间维和不同环境维下, 各个类别成本的实际生产成本与计划生产成本的对比分析, 并以图表形式呈现给用户, 让管理人员清楚了解企业生产成本实际投入与计划投入的对比和差异情况。具体的煤炭企业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对比分析见表1。

3.2 决策树的应用

运用C4.5算法将生产队别和生产环境作为分类属性, 将每月生产成本差异作为挖掘目标, 对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某个子矿产煤生产成本差异数据进行挖掘。取该子矿5个采煤队伍过去8年的生产成本差异数据, 见表2。

初始时刻根据每月生产成本差异是否符合要求分为2类:一类是有利差异 (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 ;另一类是不利差异 (实际成本大于或等于计划成本) 。

初始时刻的熵值为

如果选取生产队别作为测试属性, 则条件熵为

生产队别信息熵为

如果选取生产环境作为测试属性, 则条件熵为

生产环境信息熵为

生产队别的信息增益为

Gain (Team) =0.968 5-0.953 6=0.014 9

生产环境的信息增益为

Gain (Environment) =0.968 5-0.914 2=0.054 3

生产队别的信息增益率为

生产环境的信息增益率为

因为生产环境的信息增益率较大, 所以选择生产环境作为决策的根节点。对每一个分支重复上述步骤, 生成的决策树如图3所示, T1, T2, T3, T4, T5分别代表不同的采煤队别, Y表示产煤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 N表示产煤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从图3可看出, 在采煤过程中, 煤层状况为影响生产成本的第1因素, 而生产队别为第2因素。其中, 生产环境因素层面上:在正常块段进行生产时,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比率较高;在极薄煤层进行生产时,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比率适中;在回采块段进行生产时, 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较低。生产队别因素层面上:T1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均保持较高水平;T2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相对较低;T3受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正常块段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较高, 在其他生产块段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较低;T4比较稳定, 不易受生产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水平不是很高;T5在回采块段和极薄煤层体现出较高的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比率水平。

决策树的分类规则如下:

规则1: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 成本差异率较大。

规则2:不同的生产队别其生产绩效体现出较大的差异, 并且有些生产队别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均能保持较高的生产绩效, 而有些生产队别受生产环境的变化, 绩效变化较大。

对于生产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 在生产调度时要根据生产队别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性进行安排。例如, 在回采块段与极薄煤层可优先安排T4进行生产, 在正常块段可以优先安排T1和T3进行生产。而对于生产队别因素产生的影响, 需要在管理上加强力度。例如, 可以总结T1的生产经验, 并据此加强对其他队别的管理。同样情况下, 可以对生产维中的其他生产方式所投入的生产成本数据进行挖掘, 也可以对成本维中各子项生产成本数据进行挖掘得到指导性的意见, 以支持决策。

4 结语

从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需要出发, 将基于数据集市的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引入到生产成本管理领域, 在不同的维度对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与挖掘。通过在煤炭企业的应用实例, 细化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粒度到各生产队别, 验证了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有效性, 为成本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了支持, 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摘要:针对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分析与控制存在准确性低、决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提出了一种生产成本管理与决策支持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数据集市采集整个生产范围内的生产成本, 并对生产成本进行实时归集和核算, 采用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获得隐藏在生产成本内部的规律和趋势,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实际应用表明, 该方案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实时分析与控制。

生产成本数据库 第4篇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地位却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构成了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资料显示, 国内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 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0%, 解决就业量占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 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 完成我国全部税收收入43%。可是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却存在体制性的歧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抵押质押物不足、经营活动和财务信息不透明等,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较之于大企业普遍不高[1]。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问题。在较强的融资约束下, 这些中小企业还能否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提高其生产效率, 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内容。另外, 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在不完全契约和道德风险存在的情况下, 会产生代理问题, 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则表现为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发生, 即投资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导致投资的非效率性[2]。而融资约束问题的存在是否能够合理的缓解代理成本的问题, 是本文另一个研究的内容。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融资约束问题、代理成本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的研究, 但是缺乏针对于中小企业类似问题的研究, 本文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1融资约束对代理成本、生产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976年美国著名学者M.詹森和W.麦克林 (Michale C.Jensen & William H.Meckling) 在一篇重要论文中, 提出了“代理关系”的重要概念并阐述了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认为只要经营管理者不是拥有企业的全部股权, 就可能产生代理问题。所谓代理问题, 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委托人 (外部股东) 和代理者 (经营管理者) 双方潜在的利益冲突[3]。基于前人的理论, 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 企业可用的自由现金流减少, 可以对管理层的无效投资行为进行约束, 迫使管理层提高项目选择的标准, 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 有效缓解企业代理问题。因为, 当公司资金不足时, 经理人在投资时会更谨慎, 会放弃一些低收益的投资项目, 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 所以有投资约束的企业比没受到约束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投资效率[4,5,6]。所以, 在融资具有约束的情况下, 企业会面临资金的压力, 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优化资本结构, 调节生产方式, 尽量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前人们研究的三者关系的结果是:融资约束的存在会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代理成本问题, 减少代理成本, 并且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此假设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代理成本和生产效率也做了相关关系的实证检验, 分析三者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关系。

2研究分析

2.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公司的数据来源于近年来在中小板上市公司, 剔除ST公司及数据缺失的公司, 选取180家公司, 同时从东方财富、和讯财经等财经网站获取相关的公司信息。

2.2样本分组和相关指标的选取

因为融资约束程度不容易直接观察, 故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 (DAR) 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替代变量, 资产负债率是指公司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表示公司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负债筹集的, 该指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资产负债率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融资约束程度的大小。按照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从低到高排列, 选取前33%的为低约束组, 后33%为高约束组。

同时资产负债率也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 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因此资产负债率越高, 公司面临的财物风险越高, 自然融资约束程度越高。又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造融资约束指数, 首先要对样本分组, 即将整个研究样本分为高约束组和低约束组。

基于前人的研究, 本文选取股东权益收益率 (ROE) 、自由现金流量比例 (FCFR) 和利息保障倍数 (TIER) 三个变量: (1) 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 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 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表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越高, 自然企业面临的财物风险水平越低, 外部融资成本就越低, 能够减少融资约束问题。股东权益收益率高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融资约束程度的大小。 (2) 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表示公司流动能力, 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自由现金流量/资产总额。当企业的现金流量比例较大时, 表示企业内部自由现金较为充足, 可以缓解财物危机, 减少外部融资压力。 (3) 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表示企业的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越低, 面临融资约束程度越大, 用利息保障倍数的自然对数衡量。

首先利用spss19.0对选取的三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的t检验, 得表1:

由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高约束组和低约束组的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 说明分组是合理的。

2.3构建Logistic融资约束指数

中小企业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不能直接观察出来, 有许多专家学者利用了许多的方法进行反映, 有的利用多元判别法, 有的利用排序选择法[7,8]。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融资约束指数。顾群、翟淑萍 (2012) 采用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 因此本文也借鉴以上两位学者的方法,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 并利用Fisher判别函数进行稳定性检验。

首先令Y服从二项分布, 取值0、1以二元离散变量为因变量, 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以建立融资约束指数。其中, 为机会比率, 即表示出现高融资约束程度的机会大小, 该指数越大, 表明融资约束程度越大。

2.4选取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与建立C2R模型

本文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三个方面考虑选取生产效率指标。选取在职员工数量、企业生产人员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价值等三个指标作为企业的投入指标;选取利润和存货等两个指标作为企业的产出指标。建立如表2:

本文采用普遍的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 具体采用非阿基米德无穷小C2R模型, 对中小企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模型如下:

以上公式中, ε是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xit0是中小企业的第i种输入指标数据, yjt0是第j种输出数据, Si-和Sj+是松弛变量。

将统计的数据代入上述戏C2R模型, 运用DEAP2.1软件计算结果, 该线性规划存在最优解, 其中 θ≤1表示企业产出效率。 用PE=θ 表示企业生产效率, θ 越大表示企业的生产效率越高。

3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3.1假设模型

经营管理者不是拥有企业的全部股权, 就可能产生代理问题, 就会产生低效率问题。因代理成本有一定的隐蔽性, 所以有诸多专家学者为研究代理成本找了许多替代变量, 有的用负债权益指标作为替代变量 (谢捷频, 2011) , 有的认为总资产周转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用来衡量管理者使用资源的能力和控制成本效率的指标, 这两个替代变量与代理成本之间具有直接关系 (高玉龙, 2007) 。有的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对股权代理成本有着显著影响, 可以通过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降低其股权代理成本, 提高财务治理效率[10]。本文也采用总资产周转率 (Total Assets Turnover) 作为代理成本的替代变量, 同时选取股权集中度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前十位 (TOP10) 的大股东持股比例、成本费用率 (Cost and Expense Ratios) 作为代理成本控制变量, 以代理成本为因变量, 融资约束指数为自变量, 建立如下模型1。对于融资约束与生产效率问题, 以生产效率为因变量, 融资约束为自变量, 同样以股权集中度前十位 (TOP10) 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为控制变量建立如下模型2:

3.2检验结果及分析

3.2.1融资约束指数回归结果

首先利用spss19.0对融资约束高约束组和低约束组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 得到如下回归结果和表3分组判别结果:

FC=-1.564+0.039ROE+0.026FCFR+0.001TIER

基于以上结果再利用spss19.0中Fisher判别检验出表3中Fisher判别结果。表明, 利用两种方法判错率都很低, 融资约束指数具有很高的正确性。

3.2.2融资约束与代理成本、生产效率分析结果

3.2.2.1融资约束与代理成本

利用spss19.0模型 (1) 进行回归分析, 并且采用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性。得出如表4回归结果:

AC=9.585-7.267FC-0.192OC-2.331CER

由结果可知拟合程度较高, 从回归关系上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会有效地缓解代理成本问题。与本文提出的假设相符。

3.2.2.2融资约束与生产效率

利用spss19.0对模型 (2) 进行回归分析, 并且采用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性。得出如表5的回归结果:

PE=0.789-0.215FC+0.003OC

由结果可知拟合程度较高, 从回归关系上可以看出,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会对其生产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与本文提出的假设不符。

4结论与分析

本文研究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 会有效缓解代理成本问题, 但是对生产效率会产生消极影响, 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针对与假设不符的融资约束和生产效率问题, 结合研究后大量的文献分析, 在我国, 中小企业不同于国企等其它类型的大型企业, 普遍生产规模都比较小, 资金实力有限, 一旦遇到融资约束的困境, 并且在贷款等融资方法上受到制度性歧视时,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会选择减少开支, 裁员或者缩小经营规模, 此时裁员可能会导致部分机器厂房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 进而导致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对于生产效率问题, 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的研究。针对目前情况,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 中小企业要自强不息,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 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和技术的提高以增强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陷入危机时要积极采取自救措施, 不能坐以待毙。 (2)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 政府方面要积极地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在财政和政策上都要给予积极的支持, 鼓励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3) 为提高中小企业社会地位, 社会需要在制度上、观念上改革, 要对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位置的重要性重视起来, 给予信贷、行业准入等方面更公平的待遇。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存在规模都比较小、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在融资时有许多困难;并且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又会出现代理成本问题;同时目前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升, 就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这些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章就上述中小企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检验了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资金约束,代理成本,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秦焕梅.我国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之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3) :91-92.

[2]顾群, 翟淑萍.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数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5) :73-74.

[3]王东胜.公司金融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4]Sanford J Grossman, Oliver D Hart..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 (4) :691-719.

[5]David J Denis, Diane K Denis.Managerial Discre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A Study of Leveraged Recapitalizations[J].Jouran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3, 16 (1-3) :209-236.

[6]Marialuz Moreno Badia, Veerle Slootmaekers.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Productivity[D].IMF Working Paper, 2009.

[7]Sean Clea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 (2) :673-692.

[8]Steven N Kaplan, Luigi Zingales.Do Investment Effciency:Internal Capital Allocation across the Business Constrai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 (1) :169-215.

生产成本数据库 第5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 随着能源危机的产生, 在西方发达经济国家普遍掀起了能源节约的浪潮。于是, 在七十年代中期, 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 (中国主要称EMC, 国外主要称EPC)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 而基于合同能源管理这种节能投资新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 (中国主要称EMCO, 国外主要称ESCO) 的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 已发展成为新兴的节能产业。

这种基于能源服务合同的市场化节能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 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这种合同能源管理在目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发展, 所提供的内容是全面的, 包括能源信息和控制系统、能源审计、安装、设备运行和维护、有竞争优势的金融、油和电的采购, 该合同可以帮助客户减少能源费用、转移风险、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

作为一种市场机制所引导产生的行为, 由于各种环境和商业的因素, 使得能源服务合同在市场上得以被认可, 并且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对能源服务合同的研究, 仅限于政府或者有关企业的文献, 而没有更深层次提高到经济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目前, 在我国和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各种阻碍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因素, 使得我们有必要回过头认真分析、研究能源服务合同。

一、能源服务合同的运作模式及特征

我国推行能源服务合同管理的新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机制设计方面都还有缺陷;回顾发达国家的节能服务市场, 节能服务公司在提供这种能源服务合同时, 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1、节能量保证支付模式。

这种方式是在项目合同期内, 节能服务公司向企业承诺某一比例的节能量, 用于支付工程成本, 达不到承诺节能量的部分, 由节能服务公司负担;超出承诺节能量的部分双方分享, 直到节能服务公司收回全部节能项目投资后, 项目合同结束, 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 以后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有。

2、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在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完成时, 经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双方共同确认节能效率后, 在项目合同期内, 双方按比例分享节能效益。项目合同期结束后, 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 以后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有。

3、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节能服务公司负责改造企业的高耗能设备, 并管理其新建的用能设备。在项目合同期内, 节能服务公司按照双方约定的能源费用和管理费用承包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日常维护。项目合同结束后, 同样也是将先进高效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企业使用, 以后产生的节能收益全归企业享有。

4、能源管理服务模式。

企业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规划、整体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改造工程施工和节能设备安装调试。节能服务公司不仅提供节能改造业务, 还提供能源管理服务。公司拥有一批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具有先进成熟的能源管理技术与经验, 能够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并且提供设备操作、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等一条龙服务。在节能设备运行期内, 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能源管理服务获取合理的商业利润, 而企业获得先进节能设备能耗降低所带来的成本和费用降低收益。

以上四种模式, 基本上涵盖了节能服务市场的全部形式。综合分析这些不同的模式, 我们要确定能源服务合同的必要特征, 即关键能源设备在长期合同的期限和条件下决策权的让渡, 包括期间维持和改善设备性能的动机。而根据以上四种模式的详细介绍, 我们不难发现, 与传统的节能模式相比, 长期合同之后, 作为承包商没有动机也没有方法来保证后期交付时的设备性能;而作为新机制的能源服务合同, 由于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归根到底来自于在合同期间的节能量收益, 使得收益和设备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使得节能服务公司在长期合同期间有动机也有激励来维持设备的长期高效运行, 改善设备的性能, 以期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能源服务合同的生产成本

在能源服务合同这种机制中, 节能服务公司以盈利为目的, 在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后, 向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融资、工程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项目运行维护、节能量监测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 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收回投资和获取合理的利润。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

提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必须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 一方面要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 另一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医院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笔者认为, 医院应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促进医院持续、快速发展。为此, 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 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产业, 其特殊性在于它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或技术, 更重要的是ESCO还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节能服务。

能源服务合同能够降低最终能源服务的生产成本的程度取决于节能设备改进的技术潜能, 以及合同期内维修、更新、运行、保养和控制的配送效率等。间接费用节省主要来自能源采购费用、运行和保养的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新设备的投资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与传统的企业或部门自控方式进行节能的方式不同, ESCO之所以能节省费用, 原因有二:

1、规模经济。

由于ESCO在能源管理方面非常专业, 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得多名职员有潜力达到显著规模经济。例如, ESCO可通过覆盖多个客户点的单一供应合同来得到油、电采购价格的大额折扣。同样, ESCO更容易获取相关领域的信息、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管理专家, 并通过杠杆作用将职员个体服务于一定客户的利益放大。这些职员能够运用他们的客户组织内部所不拥有的专业技能, 快速分享在不同客户所得到的学习经验。

2、市场动机。

能够想像若能源管理是内部控制方式, 相关职员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动机, 而高级管理人员又缺乏足够的监控激励去评估职员的生产效率, 这样使得能耗水平相当高。能源服务合同作为一种外购方式, 其主要优势并不在于性能激

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文/苏静

一、强化市场观念, 树立经济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卫生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医院必须强化市场观念, 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首先, 医院应增强成本意识。医院应建立以节支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科室、岗位和个

励, 而是在于外部供应商的竞争性报价和规模优势。竞争性报价所获得的节省成本依赖于能源服务市场的竞争性。由于不同国家能源服务市场竞争水平的不一样, 而导致不同的竞争期望值, 进而成本也会有所不同。

三、能源服务合同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将可以在市场进行的交易内部化。威廉姆森在其所开发的理论框架中认为:“当一项商品或服务通过可分离的技术界面时, 交易发生。处理过程的一个阶段或组装活动终止, 另外一项又开始启动了”。威廉姆森识别了与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对称信息混合在一起的有限理性, 以及在少数情形下存在的机会主义, 在如上情形中, 将产生交易的不效率性, 并将随着所采用的治理机制而变化。其核心, 即交易成本理论主要关注于特定的经济环境中, 如何根据给定的交易最有效地选择治理形态。影响选择的关键属性是不确定性、交换频率和促使交换进行的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包括与规划、改变、实施以及监控任务完成相关的成本。

具体来说, 能源服务合同是从第三方外购的一项或多项能源服务, 在能源服务合同的准备、谈判、制定、签署、监控和实施阶段, 客户和承包商都会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将这种复杂性缩减为人, 增强职工的经营意识, 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医院应控制和审核费用支出, 通过成本核算, 加强审核力度, 规范支出管理, 降低成本费用。在安排支出时, 能够保证重点, 尤其是要使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支出保持合理的比例, 使医院的支出趋于科学化、合理化, 减少资源浪费;医院应有

少量的相关变量, 内部变量是资产专用性和任务复杂度, 外部变量是能源服务市场的竞争性和契约产生的制度。

一般来说, 资产专用性越强, 交易成本越高;任务复杂性增加, 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同时, 市场竞争性增加, 交易成本降低;而与契约有关的制度环境保障性增加, 交易成本降低。

四、结束语

能源服务合同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基于以上能源服务合同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研究, 要培养和发展能源服务市场, 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其中涉及如何规范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有关的制度环境建设等因素, 应该加以更深层次的研究, 并制定出相关的解决之道。同时, 还应多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交流, 从中吸取成功因素, 努力提高我国的能源服务市场质量, 以及能源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春琦, 赵世强.建筑业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的探讨[J].建筑经济, 2007.7.

破解数据中心“成本黑洞” 第6篇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

以一个拥有1000个标准机架的中小型数据中心(按照工信部对数据中心的等级划分标准,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为例,若每一个机架的功率为2.5千瓦,按满负荷计算,该数据中心IT设施每小时的用电量是2500度,一年的用电量便是2190万度。如果该数据中心的PUE为2,整个数据中心一年的耗电量是4380万度。每度电按0.7元算,那么相对应的电费便是3066万元。

一个中小型数据中心,仅每年的电费便高达3000多万元。一个科学的供电和制冷系统在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上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要省钱,还要合规

进入信息社会,IT技术和应用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信息惠民、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所有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技术词汇其实已经全面、深刻地融入并改变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对于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机构来说,也必须适用并拥抱这一改变,加速并优化信息化建设,让IT成为组织机构运行发展的驱动力,而数据中心作为信息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自然成为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数据的安全以及应用的体验。

然而,正如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具有“成本黑洞”之称的、以供电和 制冷为主 要内容的 机房基础设施是现代化数据中心的核心,也是最让IT部门头痛的地方。“除了要满足需求,我们还需要考虑经济性和法规遵从等因素,也就是说既要省钱,还要合规。”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主任王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新数据中心刚刚建成不久,是根据国家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信息需求和自控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现代化数据中心,为江苏金土工程的推进做好支撑和保障。整个数据中心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数据中心机房主要划分为外网机房、内网机房、政务网机房、运营商接入机房、UPS电源配电机房以及维护监控工作区六部分组成。

根据王兵 的经验 , 在规划设计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这样的一些问题。

由于不能准确预估初期和今后数年内的IT设施的真实负载情况,就无法确定供电和制冷等基础设施的容量和规模,如果一次性以较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将会造成比较大的浪费。与此同时,每个机柜的初期功率密度以及今后密度的 变化情况 也就无法 预估,这使得采用何种制冷形式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非常困难。还有一个就是扩容的问题。随着业务的发展肯定需要增加IT设备,但基础设施的扩容或机房的改造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工期很长,需要协调的部门也很多,甚至要求现有IT系统必须断电停止运行。

当然最具挑战性的是数据中心的效率问题。建设数据中心需要不少投资,而运行数据中心也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电费的增长是一个必须被考虑的因数,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以及节能减排的企业责任的要求,都要求建设者必须仔细考虑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 ,关注DCi E和PUE值。而传统的一次性投入的基础设施设计模式将会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负载率都比较低,低负载率将带来低效率和高运行成本。

绿色经济学

“因此 , 科学合理 的设计规划以及选择先进成熟的产品方案,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那些技术和研发能力不是非常强的机构和企业。”王兵说。在新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中,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提出了一个“数据中心绿色经济学”的概念,就是在关注机房能效指标DCi E和PUE值的同时,全面考虑数据中心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不能仅仅考虑购置成本,还必须考虑未来5~10年使用周期中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扩容的总体成本。“这成为我们数 据中心规 划建设的 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款模块化数据中心系统——施耐德电气的英飞系统。该 系统的最 大特点是 集UPS供电、制冷、机架、安全和管理为一体,能够实现在线的按需配置和动态扩展以及智能化管理。更为关键的是,英飞系统跟我们提出的‘绿色经济学’高度契合。通过模块化UPS和并联压缩机制冷技术,不仅实现了节能增效,将PUE值控制在1.5左右,而且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构建绿色 数据中心 是社会各组织机构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是构建精细化维护管理体系,实现降本增效的必然要求。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的做法超前却又务实——以最为经济的方式打造了一个技术领先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在实现成本与能耗平衡的同时 , 也实现了 法规的有 效遵从,值得借鉴。

但是在数据中心的“绿色经济学”的概念里除了关注生命周期的整体成本外,还应该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关键词——云计算。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何宝宏介绍,云计算在成就数据中心的“绿色经济”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云计算技术本身,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IT设备利用率,在避免闲置设备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能相应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而且,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房可以显著降低人员及管理成本,同时在更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此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云服务,可以大大减少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 , 从而能够 有效避免 重复投资,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如何控制钢锭生产成本 第7篇

钢锭生产成本控制方法。钢锭成本控制的方式一般从节约消耗和优化工艺两方面入手, 常见的具体方法大致都从节约消耗和优化工艺两类中衍生而来。目前常用的主要方法大致有以下5种:

1.合理配料法, 属优化工艺类型。就是要根据成品钢锭的化学成分要求, 把采购及收集的废钢与生铁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组成钢铁料材料, 对于品质相同的废钢及生铁在考虑收得率的情况下, 应当加大低价位废钢的配入量, 其核心是降低生铁、废钢组成的综合钢铁料消耗的吨钢单位成本。在运用该方法时应注意:要对钢铁料配料方案预先进行理论成本测算, 比较测算结果选择最优方案 (最低成本消耗方案) 作为钢锭生产实施方案;配料时不能以次充好以免降低钢铁料品质;要使配料方案满足工艺及质量要求;另外对钢铁料日常管理要求比较严格, 要分类分品种存放, 对冶炼废品要同废钢同样管理堆放。

2.替代法, 即废钢代替合金。把通过加入合金才能满足某些钢锭成分要求的品种, 冶炼时铁料直接用成分相同或相近的废钢, 由于所加废钢中含有较高的贵重合金成分, 价格昂贵的合金可以少加或不加入, 节约了合金用量, 由于合金价格远远大于废钢价格, 总成本一般情况下可以降低。替代法也是优化工艺类型的一种, 一般在冶炼高合金钢时比较适用, 尤其是高镍、高钼及铬含量较高的品种;有时辅助材料中的某些材料所起的作用与加入的合金相同, 而价格低于合金, 用辅料替代某些合金也是该方法的具体运用。

3.控制贵重合金成分法。通常钢铁产品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一个标准区间, 化学成分只要在标准范围内都是合格产品, 精确计算贵重金属加入量, 尽量用高价合金代替低价合金, 加强过程操作, 使得钢锭中贵重金属的化学成分保持在下限水平 (贵重合金元素含量接近于标准或合同要求的下限值) , 这样可以减少钢锭中贵重金属元素含量, 降低合金消耗, 降低钢锭成本。

4.提高收得率法。铁料和合金料收得率的提高可以减少这些材料的加入量, 进而降低材料消耗成本。收得率水平主要与设备装备水平, 工艺技术及操作水平有关, 一般情况下设备装备由于投资大不易更改, 实践中只能在投资不大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目前改进优化生产工艺, 能用返回法冶炼时就不用氧化法冶炼以提高实际冶炼操作水平、提高合金元素收得率。

5.辅助材料、能源动力及车间经费等在控制钢锭成本时也要进行考虑。在设备一定的情况下, 辅料、能源仅与冶炼炉数相关, 提高一次成品 (一炉炼成) 率, 减少废品和回炉数, 降低消耗成本。车间经费一般情况下与产量有关, 减少废品是关键。

控制钢锭生产成本的5种方法在具体运用时要综合考虑, 不得顾此失彼, 实践中钢锭生产成本有时是此缩彼长, 比如替代法中虽然合金用量减少但是贵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钢价格一般较生铁及普通废钢高, 其用量加大必然造成钢铁料综合成本的增加, 这时就要对用生铁正常加入合金与用废钢替代生铁减少合金用量两种方案的综合成本进行比较, 取吨钢锭成本最低者作为最终生产方案。另外原材料价格水平也是影响钢锭成本一大因素, 材料采购价格越低, 原材料消耗成本也越低, 冶炼后的钢锭成本也会较低, 尽可能采购到价廉物美的铁料及合金, 以控制钢锭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数据库 第8篇

一、我国企业精益生产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人员的精益程度有待提高

精益生产一方面需要企业聘请精益专家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诊断,剔除效率低下的生产因素并设计最为经济的生产流程,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职工保持较好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技能,以保证精益生产方式能够有效实施。在这方面虽然我国生产加工企业在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但是还存在部分员工不理解精益生产的目的,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能与精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情况。生产一线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导致出现精益生产效果不佳,生产成本下降幅度不大等情况。

(二)部门协同存在优化空间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企业都有较强的成本管理理念,但是实际中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都十分关注本部门的成本内容和结构,专注于制定适合本部门的业务流程和生产管理方式,但并未足够考虑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性问题。例如,采购部门按照能够达到满车采购的标准来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但生产车间会因为待料而停产;工程设计部门的材料设计不合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形成相对较高的返厂维修和理赔成本;销售部门的营销策略和订单安排不合理,使得生产部门生产均衡性差,造成生产计划过于集中或者没有生产任务等。总之,企业部门的精益化管理应该与企业整体精益目标相一致,部门间应该进行有机的融合与配合,才能实现总体的精益化生产目标。

(三)生产流程的精益程度有待提高

生产流程的问题主要出在机器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物流等生产保障活动的效率上。首先,作为机器化、智能化相对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企业如何保证机器的有效利用是精益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生产订单的季节性差异直接影响设备的开工率,导致闲置期间的存在,造成折旧损失。另外,随着我国人工成本的增高,招聘高质量人才的难度增大。既要保留住专业人才,还要克服季节性生产带来的人工成本的浪费,是非常重要的成本管理问题。其次,物流运输安排不合理,物流配送与仓储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高,使得仓储成本不能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增加了生产保障环节的综合成本水平。

二、加强成本控制的精益生产管理措施

(一)加强对人员的培养

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养,使之能够适应企业精益化生产要求。首先,利用岗前培训、岗位技能竞赛、树立优秀模范标兵等形式广泛营造精益生产的管理氛围,并鼓励全员参与到企业的精益生产中,不仅能按照精益要求进行工作,也能积极为提高精益水平进言献策。其次,在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方面要继续加大优化力度,重点体现科技型技术人才与专业型技能人才的双重培养,从而实现保持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和流水线操作的标准化与专业性。

(二)部门协调统一

精益生产要按照两个层次来进行管理,一个是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另外一个是部门成本控制目标。企业按照精益生产要求制定成本控制目标,同时分配到各环节部门中,然后,各部门按照成本控制要求和内部运转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精益化生产对策。精益化生产的企业要控制各部门内部的狭隘的成本控制手段的实施,从精益生产角度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对部门的成本控制活动严重影响到其他部门正常活动的情况予以考核减分,从而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成本控制协调发展。

(三)生产过程精益化管理

首先,从营销层面,积极主动地在生产淡季进行营销,从而增加在生产淡季的产品订单数量,保证企业可以维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其次,在生产层面,拓宽生产材料的选择,促进生产工艺的更新,降低相应的机器工时费率,从而降低单件产品的成本。另外,按照淡季人员使用量确定长期固定聘任数量,在生产旺季时多以临时聘用等形式补充生产人员不足。采用无人标准化流水线也是一个较为低成本的管理方式,但是企业一次性投资较大,需要企业运用科学的投资决策。第三,优化物流过程,加强物流与仓储之间的配合,物流运输装卸多采用机械化操作,降低人员成本。对仓库与生产车间进行合理布局缩短成品的运输路程,以少量多次的短途运输改善物流与仓储之间的矛盾,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向。

三、结束语

精益生产是一种成熟的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思想,应用精益生产需要企业注意员工问题、部门协调问题和生产流程问题,综合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促进精益生产思想的实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总成本,获得较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香,齐二石,王子强,王珺婷.钢铁企业精益生产成本优化控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生产成本数据库】相关文章:

生产运行成本06-18

农业生产成本07-18

农业生产成本07-08

安全生产成本09-22

生产成本论文提纲10-08

生产成本控制06-20

生产成本核算论文05-14

生产成本论文范文05-10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07-17

企业生产成本构成07-27

上一篇:学校文化教育下一篇:小学美术创作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