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孩子的童年

2024-06-05

拯救孩子的童年(精选12篇)

拯救孩子的童年 第1篇

一.陶醉美丽, 保持阅读兴趣

没有书籍的童年是苍白的。当下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读物, 像绘本故事《一片树叶两只蚂蚁》《红鞋子》, 童话故事《圆圆和方方》《小猪稀哩呼噜》等等, 它们都以绚丽的色彩、夸张的构图、精妙的情节成为童年的一道精神大餐。

绘本《拇指姑娘》有着精彩的插图, 色彩鲜艳亮丽, 十分具有吸引力。在波澜不惊的故事情节中, 低年级儿童不仅看到了拇指姑娘神秘的出生、神奇的住所、特殊的际遇, 看到了她的善良仁慈和最终的幸福, 还看到了自己。在孩子眼中, 所有物件都是按照成人的尺寸来做的:高高的台阶、高高的柜台、高高的大门……一切都让他们像是一个拇指姑娘或者拇指小子。于是在拇指姑娘的世界里, 他们找到了自己。

二.教给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

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书已经读了很多, 怎么总不见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读书时不加思考, 只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因此, 随着儿童逐渐进入课外阅读的佳境, 要对他们提出“一边读, 一边想”的要求。“授之以渔”, 才能让其自主打鱼。在指导时, 可教给一些简单的阅读记号, 如:

。。。圈点出好的词语

划出读读记记的?在自己有疑问的

句子

地方做上记号

还可以教他们写简单的批注,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或是联想。《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是一本低年级儿童非常喜欢的童话书, 在阅读指导课上, 我这样与学生交流:

(出示大个子老鼠和下个子猫的图片) 如果让你给他们取名字, 你准备叫他们什么?他们的身材差距很大, 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比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这本书, 欣赏封面, 朗读第一个故事) 请你再默读第一个故事, 想一想:从哪儿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用“

划出来。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样的指导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以致用, 体验读书快乐

如果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会不断刺激他们的阅读欲望。所以, 教师要引导他们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看到自己在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上的提升, 从而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1.在模仿中创造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如能借助一些精彩的段落让低年级儿童尝试表达, 能使他们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体验快乐和满足, 从而越发喜爱读书。我和孩子们曾遇到一首小诗《有形状的节日》:

弟弟说节日是有形状的/“什么形状?”/“中秋节是圆形的, 端午节是三角形的, 春节是正方形的。”/“怎么说?”/“中秋节吃月饼, 端午节吃粽子。”/“那春节吃什么?”/“春节拿红包!”/对呀!/天才弟弟!

在带领孩子认真阅读并思考“为什么弟弟说中秋节是圆形的、端午节是三角形的、春节是正方形的”之后, 出了这样一道仿写题:

你认为哪些节日是有形状的, 请接下去写:

节是形的, 因为。

节是形的, 因为。

节是形的, 因为。

当他们摇头晃脑地诵读着署名为自己的小诗时, 整个身心的愉悦是旁人无法体验的。这种创作的快乐会激起低年级儿童更大的阅读热情。

2.抒发阅读感受

随着阅读的书籍慢慢增多, 儿童会在书籍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对人对事都会有独到的理解。这时, 可设计一些如讨论、辩论、座谈之类的活动, 让他们把阅读中收获的真、善、美表达出来, 从而指导自己真实的生活。

总之, 在组织课外阅读时, 教师要充分调动低年级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激发阅读兴趣, 努力营造有利于孩子阅读的环境,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持之以恒, 就能使低年级儿童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为他们一生的阅读生活开好头。

高郁红, 教师, 现居江苏海门。

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让低年级儿童爱上课外阅读并提出了三点有效的办法。

拿什么拯救你,沉迷游戏的孩子 第2篇

现在最火爆的手游该数“王者荣耀”了,火爆程度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在2亿玩家中,其中57%的玩家都是中小学生,也就是说,有1亿多的中小学生都是这款游戏的主力人群。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被打乱,玩的是王者荣耀,但却成为了孩子的“精神农药”。

 

为什么游戏会让父母会觉得很排斥?

 

1、孩子进入了父母无法进入的世界

玩游戏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事物。而父母不会对那些游戏感兴趣,而孩子却天天玩着,就是孩子进入到了完全另外一个世界,但是家长不知道怎么进去。

2、父母、孩子之间好像隔了一堵墙

孩子倘若一拿起手机玩游戏,他似乎就换了一个人,在爸爸妈妈看来,仿佛真的跟他隔了一堵墙一样,你和他讲什么好像都讲不进去,想要跟他聊些什么都没得聊。哪怕真的听见了,也装作听不见。

3、买装备花销大

游戏商家做这游戏就是为了盈利,而孩子却为了通关就买各种装备。而这个花销很大。这一点也是失控的一部分。

4、学习成绩下降

很多事实证明,孩子沉迷游戏是会影响成绩的,对于一个正处在比如高考前期,或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这个青春期学习阶段的小孩来说,其实成绩下降还是非常让人担心的。

5、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很多小孩玩游戏之后,就不吃饭、熬夜,更不用说走出去锻炼身体,本来还是长身体的年纪,就因为一个游戏把身体给掏空了。

 

身为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

 

1、规定玩游戏的时间

既然游戏是不能完全扼杀掉的,不如科学的绘画时间吧。和孩子协商好一个具体时间,然后严格执行。

如果规定好的时间到了就要停止。这样大家都不至于去强迫谁,都是说好的。

家长也注意在孩子玩游戏的时间里,要做到不打扰,让孩子完全的放松。

2、游戏过后不宜立马摧促学习

通常很多父母在游戏刚结束,就会催促孩子学习,试问你如果刚看了一场激烈的电影后,如果马上投入心思学习?

这时候应该让他站起来活动活动再去学习。还不如问问还游戏玩的怎么样,是怎样的感受。这样还促进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3、疏大于堵

因为你不了解孩子,所以你害怕孩子学坏,那么你有尝试过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吗?

其实,如果一起玩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支持自己,自然他们也会支持你对他的一些建议。

比如王者荣耀涉及很多历史人物和典故,那么,在一起玩的过程中,家长就可以和孩子讲讲游戏中人物的真实历史典故。

4、带孩子体验更多的美好

游戏再好玩,也比不过多去体验人生的美好。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场电影,可以一起去野外露营、爬山,可以一起旅行,看看时间。

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我们还可以一起去开发、去探索更多更美好的东西。

5、无条件的爱

让孩子知道,无论考好考差、做错做对,家长都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只有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才会有安全感,才会信任家长。会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不是只把游戏当做寄托。

对于孩子玩游戏,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如何拿捏这个中间的度,就需要靠父母们的智慧。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 第3篇

2003年12月16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审结一起校园暴力案件,一高中生被三同学扇耳光致中度耳聋,并导致其患上精神抑郁症。而不久前,16岁的北京少年赵平将母亲杀死在家中。

2003年11月2日是赵平16岁的生日,可母亲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11月9日中午,赵平又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并挨了打。下午,他趁母亲不注意,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赵平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母亲。

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报道,深圳警方抓获一个抢劫团伙,老大竟是个13岁的男孩,4个手下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对他服服帖帖。男孩名叫张彪,1990年4月份生,家住重庆潼南太安镇厅房村7社,两个月前独自到深圳。在他的笔录里还写着,去过缅甸、泰国及中国香港,并在那些地方做过案。

其实在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愿意提起这些伤痛的记忆的,毕竟拿着屠刀的是被我们称作花朵的那些孩子们。

但是伤痛的记忆很多很多,而且在蔓延成今天或者明天的新闻。

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喋血、行凶、杀人等词联系在一起。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训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付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孩子们的杀招

“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很多年了,但未成年人犯罪却日趋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98年至2001年上半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与前几年相比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的类型达20多种,犯罪的特点继续向团伙化、低龄化、成人化、残忍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

少年犯罪团伙化

少年犯罪大多数是以侵害财产、人身伤害为主要犯罪动机和目的。以结伙抢劫、盗窃、绑架、敲诈为作案手段。有的团伙有自己的帮规、有会徽、有纪律、有分工,已具有黑社会的性质。某市破获了一起37人犯罪团伙,该团伙在一年里作案42起,杀害了两名无辜少年,三十多名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身心伤害。有的孩子精神上受到刺激而不敢上学,有的孩子被打成终身残废,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严重地影响了孩子们的一生。

犯罪成员低龄化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大多数在15岁到18岁之间,而现在一些12岁至16岁的孩子也胆大妄为去实施犯罪。据某市法院统计,在1998年至200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约占12%。

少年犯罪成人化

在某少年法庭被告席上,两名17岁的少年以涉嫌强奸、侮辱少女,敲诈、勒索、强迫卖淫的罪名被起诉。据法官讲,过去这些罪名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起诉中是极为罕见的。可从今年承办的案件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开始出现成人化倾向。

这两名少年是因去年参与一起强奸女中学生案件而被起诉的。两少年认为,该女生欠了同班同学的钱不还,就伙同另外两个同伙一起把这个女生非法拘禁了80多个小时,不仅对她拳打脚踢,还对她进行轮奸、侮辱,并强迫她跳脱衣舞,然后又强迫她卖淫,还把她挣得的钱抢走。

独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有些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具体表现在犯罪嫌疑人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还有的青少年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制造电匕首、电击发手枪、麻醉剂等等。

社会俨然江湖

低龄人群的江湖习气和“暴力崇拜”现象日趋明显,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说,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

2003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时特别指出:不良文化是祸首。

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还有宣扬暴力的电脑游戏。今天,许多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喜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而这些游戏中相当一部分是暴力游戏。

影视剧、色情网站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暴力性范例和色情场景,在广泛而深刻地危害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一些娱乐场所仍然没有按有关规定限制未成年人进入,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酒吧、歌舞厅等等场所酗酒、抽烟甚至吸毒,耳濡目染,加上开支的增加,促使他们结伙犯案。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多都是被经验丰富的老乡、朋友引诱、拉拢下水或者传授犯罪方法后,成群结队,疯狂作案。

不良家庭成了犯罪的温床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一些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有50%左右的少年犯是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受害者。

第一种类型是残缺型家庭。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既给子女心理造成一定伤害,又给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缺陷。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深刻的情绪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反社会的心理,易引发犯罪。

第二种类型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有的父母只知道使自己的孩子衣锦食美,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以致孩子从小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坏毛病。一旦孩子认为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无理要求和过高的物质欲望,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地干坏事。

第三种类型是“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们在心理上视父母为敌,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第四种类型是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刺激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第五种类型是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学校教育的误区

从一些统计数据和各种媒体报道都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攀升。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青少年普法普遍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还是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的。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法律宣传活动,尤其注重通过国家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向青少年普法。比如,初中二年级整个一年的思想政治课讲的都是法律常识,涉及到的法律包括《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等。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在学完后,并没有增加多少法律知识,照样干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这说明我们的普法教育肯定存在着问题。

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认为,给学生讲的都只是些基本的法律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都是空洞的。至于学生想知道的,有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比较具体的违法行为应该如何处罚,书上写的太少,又不容许老师给学生作太细的讲述。

要想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先要改编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法律知识部分,在教材中多讲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具体的法律规定,如:有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等法律中有关打架斗殴、勒索、恶势力等如何惩处的规定和处罚措施;待人接物应如何做,出门上街、逛公园坐车应如何做等等,让学生从一些日常行为和小事人手,主动用所学过的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给孩子一个心灵的药方

在诸多的青少年犯罪记录中,心灵的扭曲是他们走上歧途的一个主要内因。因此,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理或许比每天的补钙更重要。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

青少年渴望得到母爱和父爱。近1/3的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孤独感和被抛弃感。父母离异时,必须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客观事实。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离异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份爱,要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保证父母离异后子女的健康成长。

2.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英雄人物,不要学“帮派义气”。组织他们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家长和教师必须注意榜样的作用,要给孩子和学生做出表率,要在耐心教育他们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讲文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对青年(中学生)要讲性解剖、性心理及性行为的课程。让他们了解性科学,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积极开展道德、法制教育

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共同构筑预防的围墙

青少年犯罪的减少乃至消灭任重道远,法律可以去制裁他们,但是对于未成年人防患于未然应该比惩戒更有意义。

保护性预防。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

堵塞性预防。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控制性预防。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其实,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涉及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的长期系统工程,只有各方联手,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机制。

一是实施“家庭细胞”工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二是实施校园“育苗”工程。在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是实施社会“防护林”工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各界都要自觉地参与营造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要深入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童年,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 第4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深深地刻进记忆中。提笔写本期卷首语的时候,自己童年的往事立刻纷沓而来。北京、伦敦、米兰、阿姆斯特丹、东京、温哥华、堪培拉……一个小小的女生,被迫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游走,读书,生活。我其实曾经一度认为这种童年生活是那么不堪回首和痛苦,但,望向此时的窗外,风已经是初夏微热的气息,我那些刻进生命中的童年生活,无论是快乐的,还是遗憾的,此刻想起来,竟然在心里都是变成了甜腻腻的幸福。原来,我曾经是那样一个可爱的、对世界充满美好憧憬的小女孩儿。原来,我有今日的如鱼得水般的生活,我有今日对一切都无所畏惧的心态,都源自于童年的经历,都源自于那时候的眼界和见识被不断地拓展。也正因如此,目标和对成功的祈盼一次次地被提升,而每次达到目标的时候,我都会再次清晰地感受到,在这个无所不能的世界里,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努力,只要你不惜力,不怕伤,只要你能放低姿态,只要你肯学习,你就能看到最远最美的地平线,你就能完成每个阶段给自己设立的合理目标,一切皆可实现,真得不难的!

本期杂志的专题策划中,我们的编辑们为你倾心呈现出目前在舞蹈圈内出类拔萃的“小孩子和非常具有潜力的生力军”们成长的过程,他们的爸爸妈妈们也会跟你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如果,你也正有一个在童年期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在学习舞蹈,我们更期待你能通过在阅读和感受文章主人公们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让自己获得最实用的启示。

《拯救孩子》读书心得 第5篇

现在的学校多,老师多,开设的课程门类多。唯独缺的是对孩子的道德教化。交给孩子的只有五花八门的知识,却不教育如何做人。

我们是曾有光荣的传统:早先的私塾首先学的是《弟子规》等课程,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姊妹,礼仪得当,这些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但这些优良的传统现在已经遗失殆尽。

看看今天的孩子,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许多孩子变得极端自私,不孝父母,不敬尊长,长幼无序,社会公德缺失。有的即使大学毕业,论知识学富五车,论做人,对不起,不会。

造成这一现状的责任不在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

呼吁我们身居要职的高官们,对道德教育的缺失能早日引起重视,及早采取措施改变现状。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

该拿什么拯救孩子失落的童真? 第6篇

然而,今天的人类似乎遗忘了这笔巨大的财富。当看到“五道杠少年”的稳重、小学生“夏天到了,春天还没来……”的苍凉诗句、女童一本正经演唱《忐忑》,我们不禁感叹,童真在失落。而失去了童真的未来世界,真的是我们期待的吗?

■孩子“被长大”是对成长环境的拷问

前些日子,有媒体报道说,现在一些孩子用着印有“爱你一辈子”的作文本,穿着低胸露背的小短裙,拍写真也被打扮成“小大人”,他们都过早“被长大”了。事实上,“被长大”又何止反映在儿童用品上,儿童本身的成人化在今天也早已是司空见惯了。本该稚气未褪的孩童,却表现得一个比一个古灵精怪,一个比一个深沉,这种现象正在变成一个常态。前不久被舆论热议的武汉那个从不玩游戏、只看新闻联播、官气十足的“五道杠少年”黄同学,就是一个典型。我们可以说成人化的儿童商品在为儿童成人化推波助澜,然而倘若以为前者是根子所在,那是打错了板子。孩子的成人化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孩子成人化的背后是“心早熟”。孩子为什么会“心早熟”,这不是对孩子的拷问,而是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拷问。童稚本是天性,童言更是无忌,然而今天的孩子想说什么、想做什么,由得了他们吗?家长对孩子的耳提面命是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的是孩子“大器早成”;学校要的是孩子成为“考试机器”,分数差了点就被打入另类。在这样的导向之下,天真的早夭也是必然的。天长日久,孩子不是沉默失语,就是学会了说大话、空话应付。当孩子习惯于此的时候,“心早熟”其实已和他们如影随形了。

■少一些童声版的《忐忑》吧

前些天,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一名6岁女孩露出惊恐的眼神,眼珠翻上翻下,摇头晃脑,一曲儿童版《忐忑》笑翻全场。

其实,不管是在电视节目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不靠谱的“成人调”。这能责怪孩子唱这些歌吗?肯定不能。事实上,如今适合孩子们唱的儿歌,实在是少之又少。影响了一代人的儿歌童谣,也大多“时过境迁”,很难再引起当下小朋友的兴趣。

是孩子们真的爱唱这些歌吗?我看未必。哼唱“成人调”也许恰恰就是大人们的意愿。特别是在电视节目中,孩子模仿成人是个与众不同的“卖点”。在这里,大人完全按自己的喜好来打造孩子,而孩子更多地被当成了“笑料”,他们认真、抓狂、失控或另类的表情都成为娱乐的附属品。究竟是孩子娱乐了我们,还是我们在娱乐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充满童心,天真烂漫,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还是少出现一些童声版的《忐忑》吧!

■“成熟”的孩子受欢迎,我该教孩子放弃童真吗?

前些日子我们在表姐家吃饭,庆祝他儿子过生日。表姐的儿子去年刚上初中,但是言行举止已经透出一股“成熟”劲。她儿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班干部,被誉为我们大家庭里的“希望之星”。我常常拿他作为我女儿的学习榜样,教育女儿要向大哥哥学习。

那天,在饭桌上表姐的儿子做事情、说话都一套一套的,看得我十分惊讶。男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敬酒的礼仪,虽然喝的是低度的啤酒,但是他的姿势以及口中的祝酒辞都非常到位。他告诉我们,老师之所以提拔他当班长,就是因为他做事情够稳重,想法比较成熟,既懂得与老师沟通,也懂得与下面的同学打成一片。他比我女儿大3岁,可是差距实在太大了。

回想我们小时候,生活环境比较局限,不如现在的小孩子有那么开阔的视野和学习锻炼的平台。表姐夫就说,他经常会带上儿子一起去参加一些大朋友的聚会、活动,目的就是让儿子开阔视野,多接触社会。

以前,我始终把女儿当小孩子看待,让她看动画片,带她去儿童乐园玩,所以她言行举止都很孩子气,不够成熟,也不讨老师的喜欢。尽管表姐儿子的成熟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过”了,但是现在大家都很认同“成熟”的孩子,为了让女儿更受欢迎,我很纠结,是不是也该教她放弃童真呢?

■别再乐此不疲地给孩子灌“膨大剂”了

当家长教会了孩子怎么讨老师欢心,或者带着孩子去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多多关照”,怎样在评选“三好学生”时拉同学的选票,怎样在班干部竞选前与同学搞好关系……当弄虚作假也进了校园,上一堂公开课,事先也早有教师带着学生在不公开的课上千锤百炼了无数次,甚至连哪一个问题由哪一个学生回答,都已进行了分工,演习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孩子如要想不成人化也难矣!

当孩子从开始被逼着,继而习惯于说大人话,甚至学会了说大话、空话、套话的时候,我们社会失去的就绝不只是孩子们的童真了。施用激素催熟催肥的果蔬、鸡鸭,如今在市场上已变成乏人问津的另类。为什么对孩子的“催熟催肥”,我们似乎并不在乎,而且还乐此不疲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该做的仅仅是尊重自然规律

童真丢失,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一个著名的“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给自己的孪生儿子做了这样的实验性研究: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弟弟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哥哥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往往不会更好。

另一个研究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教育即生长,生长有着天然的规律,“爬梯实验”等研究一次次告诉我们,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该做的仅仅是尊重这种规律。

名人名语

法国思想家卢梭: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哈佛大学儿科专家布雷泽尔顿:绝大多数人都想培养最聪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调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畅的孩子。

􀳎􀳎􀳎这些傻事,你小时候做过吗?

1.下雨天转雨伞。

2.对着电扇喊“啊”,听颤音。

3.有街沿的地方一定要“走边边”。

4.踩别人的影子。

5.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还要按照节奏吹一首曲子。

6.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着废纸或火柴。

7.洗袜子时往袜子里灌水。

8.吸笔帽、切橡皮。

9.吃完糖果把糖纸重新包好去骗人。

10.和小伙伴比赛在水里憋气或者洗脸的时候自己在脸盆里玩憋气。

11.用化掉的蜡烛油玩指纹认证。

让文明礼仪浸润孩子的童年 第7篇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儿童文明礼仪学习的教育资源,让幼儿耳闻目睹、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努力让幼儿园每一处都成为教育的场所,使每一堵墙、每一间活动室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为幼儿园实践文明礼仪教育提供环境支撑。如: 我们在幼儿园门厅里,布置了一块礼仪墙。生活、交往、公共场所等礼仪知识结合生动有趣的卡通画面,每天都能吸引进园、离园时孩子的眼球;在走廊、橱窗、楼梯、厕所等场所,贴上“您好”“谢谢”“上下楼梯请靠右”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教室内的主题墙,开设了评价栏“我是文明礼貌的好孩子”等,静态地传达着各项文明礼仪知识,让孩子们在无意间注意起自己的言行举止,慢慢提升自己的素质。让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文明的环境中,感受到环境的美,引导幼儿要维护这种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自觉遵守。每天让幼儿随着有关礼仪的经典儿歌入园, 教师们则以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来迎接幼儿的到来;亲切的问候、规范的礼仪,感染了家长,影响了幼儿。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礼仪知识,懂得了文明习惯行为,为他们的良好行为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榜样示范,促进幼儿的礼仪习惯养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对于一些抽象的道理还不甚理解,幼儿善于模仿,他们喜欢观察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积极加以模仿。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言传身教,让他们如春雨一样润物而无声受到礼仪教育,自觉养成礼仪习惯。

(1)树立榜样、引导幼儿。幼儿教师是幼儿的首任导师,他们对教师有着高度的崇拜心理,从而积极对教师的各种语言及行为表现都认真地模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文明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礼仪行为, 对家长、孩子起到榜样、引导的作用。在幼儿及家长面前言谈举止落落大方,面带微笑,活泼不失端庄;不仅要求幼儿之间注意文明礼貌、友好相处,老师之间也要做到交谈时有礼貌,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促进交往、产生竞争。树立榜样幼儿,可以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促进友好交往。这是幼儿礼仪培养的重要、有效手段。例如:一次区角活动时,我看到在娃娃家一起玩耍的朵朵和敏敏都想抱娃娃。这时先抱到娃娃的朵朵说:“来,敏敏给你先抱抱!”我马上表扬朵朵,说:“朵朵小朋友真棒!知道和好伙伴谦让,是咱们学习的榜样!”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余下的活动时间,小朋友的小报告少了,游戏合作和谐多了。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化幼儿的文明礼仪品质

(1)以幼儿一日活动为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行为不稳定。要让礼貌行为成为幼儿的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我们就必须抓住契机,正确引导, 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各环节之中。如:户外活动、区域活动时,要求幼儿讲话文明,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与同伴交流合作,逐渐形成友好的同伴关系。从这些方面入手,为幼儿的礼貌行为找到更广阔的运用途径。

(2)寓礼仪教育于游戏中,让孩子在轻松中习得。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巩固了礼仪教育,并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在游戏中,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在与同伴交往, 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乐意抑制自己的行为。如:我们教师可设计《蝴蝶找花》《我的一家》《小猴请客》等角色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友爱同伴,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值日生歌》《好娃娃》等歌曲的表演,巩固礼貌用语。幼儿在真实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了简单的礼仪,习得了礼仪行为。

(3)以节日为载体,丰富礼仪教育的形式。为了不使文明礼貌教育变得形式化,我们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宣传工作。遇到一些传统节日还要向孩子提出一些小建议,倡导幼儿做一个知文明、懂礼节的好孩子。“三八”妇女节,可以开展“爱妈妈”的教育活动,学唱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我的好妈妈》,玩游戏《我帮妈妈捶背》,画美术画。多种教育形式,可以形成幼儿园德育工作中的合力,对培养幼儿良好品德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利用家园合作的力量,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合力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文明礼貌教育要想取得整体效应,也需要使家庭教育影响与幼儿园教育取得一致,形成合力。因此,幼儿园与家庭之间要多加强沟通与交流,使家长懂得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1)家长应充分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家庭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礼貌的人,首先应以身作则。孩子善于模仿,可以把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重现得惟妙惟肖,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在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统一、保持连贯,就要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取得一致。由于幼儿在家时间多于在园时间,家长平时与孩子交流时要注重礼仪的示范、讲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礼仪观和人生观。如: 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互相问候?为什么要尊老爱幼?为什么要帮助别人?等等。只有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才能有效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3)幼儿园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家长主动配合。①老师应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在家的文明礼仪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让家长能够准确了解,作出判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②组织家长学习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了解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③利用家园联系,及时让家长了解班级所进行的文明礼仪活动。④设立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其中,如我的小舞台、公交车上、春游等,给幼儿创造环境,让幼儿体验社会行为。

詹姆斯说过:“播种一个理念,你将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我想,只要心中装着中华美德, 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潜移默化,以点点滴滴去影响幼儿,相信不久,就将结出礼仪的硕果。

摘要:从小对幼儿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礼仪行为品质。因此,注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无论对国家、家庭,还是对孩子自身成长成才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书香溢满孩子的童年 第8篇

1. 条件创造

有书读。解决书源问题, 首当其冲。学生的图书有一部分来自于学校图书馆, 但远远不够。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的图书角, 告诉孩子们, 人人贡献一本书, 每个人就有几十本书看了。这样一来, 书的问题解决了。

有时间读。光有图书还不够, 还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我把每周一、周三的早上和周二、周四的中午辟出20分钟时间作为统一的阅读时间, 这时候, 孩子们可以从班级的图书角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课外书, 再根据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

有良好的氛围。在读书的过程中, 为了能给孩子们营造更为良好的氛围, 我适时播放一些轻松愉悦的经典音乐, 然后和孩子们一样, 从图书角选取自己爱看的书, 陪伴着他们一起看, 淡淡的书香伴随着美妙的音乐, 那是多么幸福的一刻!

2. 兴趣引路

榜样示范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使孩子们的内心产生积极的心理,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我常常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的成长之路, 让孩子们知道, 读书能使人变得聪明。

结合课内阅读。如果课外阅读孤立于我们的课堂之外, 孩子们的阅读将是不完整的。因此,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我常常注意合理开发资源, 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如在学了《三顾茅庐》后, 就向学生推荐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巧用故事悬念。故事人人爱听, 孩子们更是喜欢。每当我讲故事的时候, 孩子们总是坐直了, 睁大了眼睛。这时, 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 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感动的世界中。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 我故意停下来, 让孩子们充满着期待, 再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读物。这时候孩子们会主动地、迫不及待地去阅读, 效果还真不错。

3. 方法指导

精读与略读结合。图书浩如烟海, 孩子们不必把每本书都仔仔细细地看一遍。看到情节精彩的部分, 就应当逐字逐句地去看、去品味, 而一些不甚紧要的地方, 则大可一目十行而看之。这样, 一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 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二是有更多的时间去读更多更好的书。

摘录和批注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光是用眼睛看是不够的。一方面,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把这些语句在文中用批注的形式标注出来, 写上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 还可以把这些内容摘录下来, 存进自己的好词好句本子中, 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当然, 一些报纸上的好文章, 则可把它剪贴在本子上。不管采取何种方法, 关键要注重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了手脑并用, 阅读就会变得更为实效, 也就会更加精彩。

4. 习惯养成

制订计划。计划的制订有利于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班级制订班级的读书计划, 个人有个人的读书计划。读书计划的制订可以是一张表格, 确定一段时间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并由家长和老师进行监督, 看是否能遵照执行。

及时总结。每个学期, 我们进行若干次的阅读检查与评比。如举行“故事大王”“书签制作”“读书笔记”等比赛, 在比赛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我们都予以肯定、奖励。孩子们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读书习惯也随之养成。同时, 个人的进步又往往带动整个班集体的发展。

读写应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事情 第9篇

一、培养寻找阅读素材的技能

比如我有一次和学生一起阅读小说《离别的礼物》, 对于小说中彼得一家在送爷爷去养老院这件事上的不同做法, 为我们每个人上了一课。

小说虽然开始部分没有直接写爸爸, 但从双人毛毯可以看出爸爸是个孝敬父亲的人, “爸爸清了清喉咙, 吞吞吐吐地说……”我们很容易读出爸爸的懦弱和两难。至于那个“脸蛋光得有点刺眼, 活像洋娃娃”、说话“娇声娇气”、“忽然转向爸爸, 冷冷地说”、“喋喋不休”的继母更是让人体会到了这个女人的吝啬, 虚伪、自私。

于是,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了出来, 学生虽然写得五花八门, 但是却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写出了特点。

文中的爷爷为了成全爸爸娶一位漂亮妻子的愿望而同意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养老院度过他的晚年;每次提到离别他都说是自己的意思, 尽管心中不舍但是他没有半点埋怨, 他爱孙子、儿子, 所以他愿意做出牺牲。爷爷的善解人意让人感动。为了彼得与爸爸的感情, 爷爷还委曲求全。“你爸爸要娶的是一位好姑娘”, “您的心地太好了!”再一次表现出爷爷的宽厚, 本因为这个女人才被迫离开这个家, 为了这个家的和谐而宽以待人。

生活就是学生的写作素材,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什么都能写, 而且能写好。

二、解决学生怕写的问题

如何解决学生写好作文的问题, 除了适当地教会他们一些写作方法外, 首先学生要有语言积累, 其次是表达, 还有标点的使用, 再加上适当的修改。但是仅仅靠上面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就是要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 比如中午、自习课, 还有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 准时开始读书, 一个半小时后睡觉。早上醒来, 也是每天利用半小时看看放在枕边的书, 主要是回过头去浏览昨天晚上阅读的内容, 不知道算不算温故知新, 但是, 那感觉确实不错。至少读过的东西能在自己的记忆中储存多些。

第二个关键, 就是写, 写日记。天天写,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都写出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开头不要怕写不好, 写多了, 就有了写的表达和欲望。

第三个就是让他们学会修改对比。光写不改, 成绩自然不会提高。我经常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 让学生一起在多媒体上修改, 这样的修改, 帮助了学生成长。另外用好的作文, 给他们做参照, 让他们写写比比, 自然也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让孩子在读写中做好孩子

最近, 我和学生一块儿读黄蓓佳写的《我要做好孩子》。书还没有读完, 但是我已经被文中主人公金铃母亲 (卉紫) 的那种急切渴望女儿有个好成绩的种种举动所震撼了。她是一位年轻时学中文, 崇尚西方教育方式的女性。而如今却在社会中优胜劣汰这种残酷的现实的奴役下, 采取了好多方法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我开展了以下的尝试。

(一) 继续加强学生对字词的学习

经过平时的阅读, 我发现班级中有几个后进的学生, 在试卷上还是反应映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是很低的。平时, 这些学生就对识字没有兴趣, 默写也比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要紧抓这些懒惰的学生, 努力改掉他们懒惰的坏习惯, 争取这部分学生也能迈进良好或优秀的门槛。

(二) 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 我自己班级中有不少学生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作文兴趣不浓的学生, 在考试的时候也认真写了。今后还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思路。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做题习惯

本次考试反映出班级里有部分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没有认真看题, 失分很厉害。还有学生在做完题目后就不检查了, 就在那里无所事事了, 答题很随意。所以以后的教学中, 加强学生做题的养成习惯教育是很重要的。

教育界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 而如今素质教育越搞越糟, 越搞越离谱, 说到底最后还是要成绩。有些思想比较开放的家长不再向学校要成绩了, 而学校又要向老师要成绩了, 老师又要向学生要成绩了。阅读和写作这些有时候也成了可以忽略的东西了。最近我通过网络学习, 再结合自己的实践, 觉得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孩子童年最美好的事情, 我们必须坚持不懈。

四、结语

让课程成为孩子多彩童年的调色板 第10篇

一、课程环境化

在环境创设之初,面对园里活动场地狭小、园舍陈旧、建筑功能单调等困境,我们一度感到茫然和气馁。然而给我们鼓励最多的是孩子们,他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简陋而情绪低落。一朵开在绿篱上的牵牛花、一只雨后爬出泥土的蜗牛或是一块生长在墙上的苔藓,都能令他们激动不已。面对这些,在认真思考之后,我们开始在细节处下功夫,仔细琢磨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环境对他们才有吸引力。于是,我们将园舍的走廊空间改造成了“校园展览馆”,让孩子们在通往教室的路上有了“瓜果之乡”、“蔬菜乐园”、“海底世界”和“美丽家乡”的主题展览。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的路过,都是一次妙趣横生的认知课。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到“自然”这位好老师,我们还利用废弃的游乐设施做了立体绿化,开辟了小动物饲养角;将园里的空地集中整理,开垦了种植园;给园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挂上了植物名片,使孩子们的每一次户外活动都成了“大自然观察记”。针对孩子天生好玩的特点,我们在院坪上绘制了“小鱼吐泡泡”、“小蝌蚪找妈妈”、“毛毛虫回家”等游戏图,这些看似静止不动的图案,却无形中成了幼儿园中一种独具魅力的活教材。孩子们每每经过时,总会不自觉地去欣赏、去对比、去研究,这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视觉感受,也帮助幼儿认识了形状、颜色、线条,更让他们在无意的跳跃活动中增强了体能,体验了快乐。

此外,在发挥环境美观性、感染性的基础上,我们还以主题环境创设的方式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材料,通过自己构思、画、剪、贴等活动,创办一个个主题墙面文化。孩子们在与材料、环境、主题的积极互动中,个人的基本技能、审美情趣、观察习惯等都会得到培养。“将课程融入环境”的举措,既改善了幼儿园设施,又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幼儿园内处处有课程,处处皆教育。

二、课程游戏化

为了充分发挥游戏这一“法宝”的作用,我和园里的老师们作出了很多思考与努力。尝试通过游戏化教学活动设计、游戏创编比赛、游戏分享活动等,促使老师们强化教学游戏化的意识,让各种各样的游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新入园幼儿排队时,老师以“毛毛虫去旅行”的游戏方式引导幼儿学站一列、学站两列。在餐后的餐具整理环节,老师以“小勺小碗要回家”的游戏情景创设方式引导幼儿轻轻送小勺小碗入柜。这种以人比物、以物拟人的游戏方式,遵循了幼儿“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使幼儿不仅愿意配合老师的口令,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遵守规矩、与人合作。

在集中教学时,老师们更将一个个趣味横生、形象生动的游戏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如,“小老鼠进城”的社会规则学习游戏、“蚂蚁搬豆”的体能训练游戏、“拍蚊子”的音乐欣赏游戏等,孩子们在游戏中玩着、乐着,获取了知识,锻炼了体能,同时也张开想象的翅膀尝试解释科学,萌生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乐在其中、美在其中、悟在其中。

三、课程生活化

拯救孩子的童年 第11篇

2008年11月20日,21岁的吴茜领着男友胡希伟第一次来家里,母亲吴海燕心里顿时一亮。她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勤快质朴的小伙子。

吴海燕出生于四川广汉的一个小镇,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做粮油生意,22岁结婚,第二年春,生下女儿吴茜。 两年后,吴海燕和前夫离婚,独自抚养女儿,没有再嫁。

1995年秋,8岁的吴茜得了一场感冒,久治不愈。去医院检查得知,她患上地中海型贫血。吴海燕一心救女,遍寻名医,债台高筑。她坚信:“既然上天给了我这个孩子,就不会将她收走!”

吴茜的病情在16岁时得到稳定,并奇迹般地好起来。除了脸色有点苍白、不能干重活外,跟普通人没啥两样,停止输血和吃药,病情也没有反弹。

2007年7月,吴茜断断续续读完高中,基于身体考虑,她没有再读大学,而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制衣厂上班。

女儿出落得高挑漂亮,很像年轻时的自己。吴海燕常想,“母女俩凄苦了20年,该有一个男人走进家里,给女儿温暖和爱情,可她的身体……”她的心揪紧了。

2008年8月,好消息传来,吴茜和一个叫胡希伟的男孩好上了。胡希伟25岁,家住什邡莹华镇,毕业于四川德阳某职业学院装潢专业,在广汉一家装饰公司上班。

吴茜向母亲说起胡希伟时,脸上飘起一朵红晕,“妈妈,我准备告诉他我的身体状况,我不能生小孩,也要告诉他!”刚刚喜形于色的吴海燕转而声泪俱下,“这事千万不能对他说,说了,你们的关系就结束了!”

“妈妈,我反对,这对他不公平!”吴茜顶撞母亲。吴海燕的武器是决堤的眼泪,哭着唠叨重复过无数次的凄苦身世……吴茜的心不由软了下来,她答应了母亲。

这时,吴海燕又向女儿提出一个要求:让他做咱家的上门女婿,只有在妈妈身边,女儿才不会受到委屈。吴茜觉得母亲的要求太苛刻,但胡希伟还是答应了。

2009年情人节,两人举办了的婚礼。

女儿新婚之夜,吴海燕从睡梦中惊醒。她想起医生曾一再叮嘱她的话,“你女儿可以结婚,但千万要采取防范措施,不能生育,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吴海燕眼睁睁看着天亮,悄悄将女儿拉到一边,叮嘱女儿保护好自己。

然而,事与愿违。2009年4月,胡希伟兴致勃勃地告诉吴海燕,“妈,茜茜怀孕了!”对于吴海燕,不啻一枚炸弹,撕心裂肺,寝食难安。

吴茜既紧张又兴奋,她太想要这个小孩了,便以各种理由化解母亲的担忧。吴海燕渐渐开始摇摆,有个孩子给她带来亲情的延续,无疑是最美好的事。她甚至幻想自己创造了女儿这个奇迹,女儿也能创造出另一个奇迹。何况,此时提出做掉孩子,又如何给女婿交代呢?

宝贝计划落入陷阱,退还孩子步步艰辛

转眼怀胎三月,一天,吴茜突然晕厥在地,面若纸色。半个小时后,救护车疾驰而至。

吴海燕向医生道出实情,医生一顿责备,“这种情况还怀孕,你们简直不要命了!”真相,很快传到胡希伟耳里。

经全力抢救,婴儿成功引产,吴茜转危为安,推出手术室后,吴茜的嘴唇贴在丈夫的手上,“请你原谅,我已经努力了” 妻子的泪水汇聚着浓浓爱意。

胡希伟心痛不已。

面对女婿的质询,吴海燕道出实情。胡希伟突然感到自己是一枚棋子,被人丢进预先设置好的陷阱。吴海燕自知理亏,她拿出家里惟有的两万块钱,递到胡希伟面前:“请原谅我们母女俩,这些钱作为补偿,你和茜茜离婚,过更好的生活吧!”

胡希伟没有接钱,一脸冷漠。

一个月后,吴茜出院。那天晚上,吴茜躺在老公怀里,幽幽地说,“我是故意怀孕的,想不到还是失败了!”胡希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

“老公,你不是很爱小孩么?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总要附身抱一抱。你几次对我说,想要个孩子,我答应了,我真的答应了,就是想给你生个孩子,我想以后有我们的孩子来陪你,我死了,也就知足了!”

胡希伟泪流满面,他暗暗发誓,要照顾妻子一辈子。

吴茜的身体慢慢恢复到术前水平,胡希伟不让她再去上班。

女婿留下来了,吴海燕内心的亏欠日渐生长,她总想着弥补他。“要不,我们收养个孩子吧!小胡那么爱孩子,我们满足他这个愿望。”母女俩一拍即合,晚上将这个主意告诉胡希伟,他也很高兴。

随即,吴海燕将 “宝贝计划”告知亲友。

2009年9月7日下午,吴海燕正和姐妹们学跳舞,接到成都一个亲戚的电话:“青羊区妇幼保健院有个女婴要送养,你要不要?”

吴海燕立即回答,“要,当然要!”她来不及回家,租了辆车就赶往成都。途中,电话告知女儿女婿。

吴海燕见到了出生几天的孩子,孩子用一种很熟悉的眼神看着吴海燕,停止了哭泣。吴海燕一阵欢喜,这孩子仿佛就是上天送给他们的。

孩子的生母叫王霞,35岁。王霞说她早已离婚,并有一个10岁的男孩。这个女婴是她跟一个有妇之夫的私生女,男方至今音信杳然。

吴海燕收养心切,要了一份王霞的身份证复印件,并支付她一万元医疗和营养费后,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成都。

孩子的到来,给吴家带来莫大的喜悦。经一家人商量,给孩子取名吴明,胡希伟和妻子将孩子视若亲生,一有空就抱她哄她。

但是,明明似乎并不领情,挺爱折腾哭闹。每天晚上,吴海燕和胡希伟轮番抱到凌晨三四点钟才睡。十一个月后,孩子爱哭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吴海燕还纳闷,这个年龄的婴儿,应该能正确抓握、学习行走了,但明明只会爬和坐。

“她是不是有什么病?”最先引起警觉的是胡希伟。他教明明走路时,发现她总是用脚尖踩地,矫正她用脚底时,孩子的眼神可怜巴巴,仿佛在说,“爸爸,很疼!”

为落个心安,2010年6月9日,吴海燕和女婿带孩子到成都华西医院附二院检查,明明被确诊为脑瘫。吴海燕和女婿当即蒙了,医生一声叹息,“这个病花钱是个无底洞,你们回去吧!”

吴海燕征求女婿意见,胡希伟当即表示,“先还是住院治疗,孩子还小,有希望的!”。两个月,明明花去两万多元,但变化不大。积蓄用完了,吴海燕和女婿不得不带孩子出院,吴海燕的心情十分抑郁忧伤,边流泪边下楼。

明明已经1岁零1个月,仿佛懂得爸爸和外婆的凄苦,乖乖地蜷在胡希伟怀里,也不哭。希伟看她的时候,她很敏感,抬头朝爸爸笑,胖乎乎的脸上露出两个小酒窝,她像要对爸爸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

多么甜美的小孩!胡希伟和吴海燕的心碎了。

回广汉的途中,吴海燕回忆当时收养小孩时的情况。“我抱走孩子时,她看也没看孩子一眼,只顾数钱,没有一点母性……” 胡希伟分析说,“王霞如此急切抛女,定是知道孩子有病,设了个骗局。我们要找到王霞问个究竟,退还孩子!再说,我们家的钱已用完了,也没法给孩子治病了!”

爱的合力化解恩怨,两家人成一家人

2010年10月16日一大早,吴海燕带明明来到成都,按照王霞身份证复印件上的地址,来到成华区某小区。通过物管找到业主王霞的父亲,王父告诉了吴海燕女儿的电话。

两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人,再次见面后剑拔弩张,王霞振振有词,“孩子抱出去时好好的,现在养出病来了就要退回来,自己不晓得承担!”

不过,谎言很快被医院的鉴定揭穿:王霞怀孕六个月时,在一家诊所注射了人流药物,但没有成功堕胎。再次去这家诊所继续要求人流,被告知错过最佳期限,若强制实施,会有生命危险。她挺着肚子无奈离开,一名好心的护士追上来,悄悄告诉她,人流药剂破坏性极强,这个孩子今后可能会得某种先天性疾病,比如脑瘫……

因此,王霞决定生下孩子后就送人。

真相大白,王霞无奈接收了孩子,刚刚熟睡的明明,立即醒来。蹬腿甩手,力图挣脱母亲的环抱,吴海燕赶紧将孩子接过来。到了吴海燕怀里,孩子马上不哭了,看着孩子甜美的笑脸,吴海燕觉得自己很残忍。

吴海燕给孩子买了够吃一月的奶粉和米粉,等孩子睡着后,放下600元钱,悄悄离开。

家里冷冷清清,吴海燕将孩子用过的东西藏起来,免得睹物伤情。吴海燕彻夜失眠,一直觉得明明就在身边。次日凌晨,王霞急匆匆打来电话,“姐,孩子我没法带啊,她哭了一整夜……你听嘛,还在哭呢?”吴海燕肝肠寸断,“明明不哭,我就来看你!”孩子闻听外婆的声音,停止哭闹,在电话里呓语开来。

挂了电话,吴海燕立即前往广汉汽车站,一个半小时后,她见到孩子,此刻,所有的不安、焦虑、担心全卸掉了,明明扑在外婆怀里亲昵无比。吴海燕兴冲冲下楼买猪大骨,不一会儿电饭煲里的骨头汤开始沸腾。

王霞在一家超市打工,每月也只有1000多元收入。自己生活都成问题,还怎么给孩子做康复治疗。吴海燕十分担忧。

临行前,吴海燕自作主张让王霞辞职,母女俩的生活费用由她担负。从此,吴海燕每月两三千元收入,几乎全部用在王霞母女身上。胡希伟难以接受。他恳切对岳母说,“妈,我们已尽力了,现在收手吧,不要影响我们的生活。”

吴海燕嘴上答应,但还是暗中帮助,这让胡希伟很窝火,他跟妻子的关系也因此闹僵了,因为妻子总站在母亲这边,说胡希伟没有爱心。有一天,两口子正在吃饭,随意打开电视,看到母亲正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面对记者,她还说若王霞今后无力抚养这个孩子,她会继续收养下去。

胡希伟气愤地摔掉碗筷。吴茜不依不饶,“我妈没做错什么,你没必要这么过激。”“家里的收入少了一半,经常冰锅冷灶,我们也得生活啊,对骗子还讲良心!”

“你才没良心呢!”吴茜脱口而出,立即后悔了。胡希伟悲切地叹了口气,“那我们离婚吧,我在这个家呆不下去了!”

泪水在吴茜眼眶旋转,“离就离吧,反正你早就嫌弃我了!”

吴海燕归来,得知女儿女婿已闹到离婚的地步,她忧心忡忡,劝完女儿劝女婿,“我真是舍不得那个可怜的孩子,既然你不支持,那我告诉王霞,从此断绝来往。”

“我亲自去告诉王霞!”2010年11月底,胡希伟来到成都。他刚踏进王霞的租住屋,明明一眼就认出他来,亲热地爬到他眼前,明明长高了很大一截,是个漂亮的小女孩,胡希伟抱在怀里,心里顿时柔软起来,想起那些朝夕相处的日子……

准备好的话,终究难以启齿,明明的小胳膊缠绕在胡希伟的脖子上,亲昵不舍。胡希伟幡然醒悟,孩子是无辜的,他没有理由决绝地切断岳母的爱心和良心。

胡希伟的态度悄然改变,吴海燕母子十分欣慰。2010年12月,一家三口终于达成一致,尽全力帮助明明,等筹够5万元钱就带孩子去北京治疗。这件事引起北京一家基金会的的关注,调查考证后,该基金会给明明提供治疗和康复经费。

2011年4月,吴明的身体评估出来,评估显示患儿智力水平相对尚可,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极具治疗意义。通过康复治疗后,短期治疗首先改善竖头、坐、翻身和爬行,长期积极治疗后站立、行走等功能可逐渐恢复。预计有三年时间,吴明能够达到临床痊愈。

听到这个消息,吴海燕和女儿女婿十分高兴,“虽说明明的户口已从我们家迁到生母那里,但在我们心里她一直是我们家的女儿。”

2011年5月4日早晨,吴海燕像往常一样给王霞打电话,询问明明病情,耳边却传来明明的声音,在妈妈的教导下,轻轻地喊了声“婆婆”。这时,王霞又让“爸爸”胡希伟和“妈妈”吴茜接电话,在王霞的教导下,明明喊出了同样模糊而轻微的“爸爸”、“妈妈”……

拯救孩子的童年 第12篇

一、“神圣的好奇心”

( 一) 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教育

一次我带着小外甥在阴影地玩, 我吓唬他说了一句你的影子不见了。小外甥低头一看果真没有影子了, 哇的一声就大哭了。我说影子并不是没有了, 它只是和你在捉迷藏。他很天真, “我的影子藏哪儿了?”我带他来到阳光下, 他几乎叫起来, “影子影子出来了”。我就蹲了下来, 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影子出来了? 他很聪明说, “阳光喜欢影子, 所以就出来了”我笑了, 于是我说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出现。他说, “小姨, 那你别挡住我的阳光, 阳光是我的, 我喜欢阳光。”从阴影地到阳光下, 看影子的消失和出现就这样一件简单的事, 对小外甥来说却是十分神奇的一件事, 于是来来回回试了好几次, 丝毫不觉得无趣。

通过这件事证明: 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就像各种样式新奇的玩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去探索, 比如会唱歌的娃娃, 可以遥控的小车, 都可以用来训练孩子们注意力的集中。尤其是0 - 3 岁的孩子, 用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东西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无疑是最理想而又有效的手段。另外, 还可以把孩子带到相对陌生而又适合孩子的环境中玩耍。比如带小孩子逛生态园, 让他感触一些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植被; 去城市广场看形态各异的建筑; 带孩子到科技展览去看一些有趣的高科技展等等, 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每一个孩子, 都有一颗“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 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

( 二) 在好奇心的同时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哲学兴趣

在一定的意义上, 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据我所知, 很多时候对于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 教师或者大人们普遍的处理方式: 一是自以为是, 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打发孩子; 二是无动于衷, 认为荒诞可笑; 三是粗暴地顶回去, 教训孩子不要瞎扯。比如: 孩子有时会懵懂的问, 是天染蓝了大海? 还是大海染蓝了天空? 再比如会问到,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 但是得到的答案往往并不能让孩子们满意, 因为答案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而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对于大人们来说, 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 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太虚幻无用。而对家长来说考虑将来的好成绩, 好职业才是正事。对于孩子的来说, 天性即探究事物, 对于陌生的事物,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 在现今这种急功近利的生活环境中, 孩子们的哲学兴趣得不到鼓励, 也就过早的被扼杀了。

举个例子比如, 孩子们是很喜欢玩水的, 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 都喜欢在有水的地方玩耍, 家里的卫生间, 小区的水池, 下雨过后的水洼; 孩子们很喜欢伸手去撩水, 相互泼着玩, 踩踩大水洼, 而家长们有的为了安全的考虑, 有的觉得弄脏了孩子的衣服家里的地板, 有的怕天冷玩水会生病, 总是限制孩子不准玩水, 孰不知孩子其实是在玩耍快乐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水认识水, 限制孩子其实是在无形中就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水的权利。因此, 在适应的环境下, 不违反原则的条件下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抓住一切的机会去欣赏、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 一声问候, 或是一次微笑的瞬间, 都是最好的方式。

在有些人眼里比如诗人, 比如作家, 窗边是一个充满诗意具有浪漫情怀的地方, 但在中国的教育领域, 窗边却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有一群经常被人忽视的特殊群体, 他们经常被同学或者老师漠视排除在班级的外围, 甚至游离在班集体之外, 永远不能成为班级的主体, 有人叫他们“问题学生”, 也有人叫他们“窗边族”。就像《窗边的小豆豆》的主人公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小豆豆, 一个有着极强好奇心, 活泼好动又善良的小女生, 因为淘气, 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只3 个月就被原来的小学退学了, 但小豆豆很幸运, 她走进了一所让他终生难忘的校园———巴学园; 遇到了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小林校长, 正是他的爱护和耐心的引导, 发掘出了孩子的完美天性, 让孩子生活在健康、自信的阳光之中, 成为了幸福的“窗边族”。小豆豆在成人之后, 成为日本著名电台NHK的节目主持人, 儿童作家, 联合国亲善大使, 被西方媒体誉为“日本最杰出的成功女士”。巴学园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而从巴学园的办学宗旨, 从小林校长的身上, 我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 领悟了教育的真谛。

二、“内在的自由”

( 一)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 让孩子心灵有自己的自主权

妈妈告诉小女孩怎么使用汤勺, 小女孩问, “可是吃的放哪里呢?”我们往往在束缚着孩子。明明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 在大人眼里孩子尚未成熟, 对世界外物还不会自己处理, 缺乏知识。于是他们每件事都在帮孩子去做, 帮孩子去解决问题。孩子的能力、思维、心灵、得不到发展。他们是关进枷锁的无力挣脱者, 他们喜欢茅盾那样的“天窗”他们渴望自由, 渴望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他们诚实、坦荡、率真, 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 因此能够不受功利的支配, 做事顺应天性, 只凭兴趣。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执意要把孩子引上他们认为正确的轨道。在他们眼中, 孩子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行, 一切要大人教; 一切都需要家长去引导, 认为只有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才会学得更好。在我看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蠢的教育方法。不要企图去规划孩子的未来, 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儿童时期需要的不是成人的那种“灌输”, 而是“条件准备”。他们会自己吸收。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存在, 你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他就发展得更加完善。

( 二) 实例: 一个爸爸的阐述

他有一个2 岁左右的儿子, 活泼可爱, 因为工作忙就把儿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由爷爷奶奶来照顾, 因为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 因此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 什么都以孙子为第一位, 孩子做错事情也从来不打骂, 有一次在客厅看电视, 不知道什么原因, 儿子打了奶奶一巴掌正好被爸爸看到, 父亲对儿子这种目无尊长的行为很恼火, 刚想发火就被孩子的奶奶拦下了, 而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站在一边沉默了一会, 最后恨恨的看着爸爸和奶奶, 转脸就跑了。奶奶害怕儿子打孙子还千叮万嘱孩子还小不准打他。爸爸为此感到很无奈。直到突然有一天, 孩子对他做的错事, 突然有了感觉, 会感觉尴尬羞赧会很不好意思。而并没有人特意去告诉孩子什么对, 什么不对。他只是自己看到某些事情后突然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而这个过程的发展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 孩子就是按照他自身的规律来发展的。只不过给他提供了一个条件, 也就是说, 如果成人没有按照儿童的这个精神规律让他发展, 而是逼迫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时候, 这个孩子的发展就可能进入误区。真正的道德感就无法建立了。儿童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不要试图人为的去改变或扭转。

卢梭认为, 最好的教育就是远离社会的自然教育。正是因为这种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有充足的阳光雨露, 有追求的好奇心探知欲, 幼儿才能茁壮健康的成长。

所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 遵循自然的规律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名家寄小读者·成为你自己[M].南昌:21世纪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有序做事能力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漫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