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处理技术范文

2024-06-07

淤泥处理技术范文(精选11篇)

淤泥处理技术 第1篇

在海外项目施工中,受各种条件限制所具备的地基处理施工机械往往有限,而且施工机械基本需要从国内运输,人员和机械手续办理、机械运输时间均较长。然而,当施工方法及其施工机械一旦被确定,而地基却出现与设计或勘察情况差别较大时,往往需要考虑采用其它的地基处理方法及施工设备,但在较短的时期内很难将人员和设备到位,进而可能影响整个工期。在合同工期有限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面临的处境可能会相当地被动,甚至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总承包单位。为此,在出现特殊情况下能否根据场地地基岩土性质,结合所在区域或场地所具备的施工条件、地基处理要求以及工期等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如期完工,成为考验海外项目能不能做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位于红海的RSGT项目采用吹填疏浚法造陆,主要用吹填的珊瑚礁作为地基材料,但在浅层位置存在一定厚度的淤泥。由于在吹填时将大量的淤泥吹填到场地内或在地基处理区域由于疏浚不彻底而余留大量淤泥,导致在吹填形成的地基内分布着厚度和范围不一的淤泥甚至淤泥包。本文通过分析RSGT工程,针对不同的岩土条件,建立试验区使用水压振冲碎石桩联合强夯法加固较深厚的淤泥,使用较高夯击能的强夯法加固较浅的成层、夹层淤泥,再经检测试验和理论分析其加固效果,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可为该地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RSGT(Red Sea Gateway Terminal)港口工程项目位于沙特吉达港红海沿岸,场地原为红海的一部分。地基形成过程为先将浅层的淤泥进行疏浚,将场地外部的红海吹填珊瑚礁作为地基材料,再经强夯加固后形成地基。吹填形成面积约41万平方米。地基整平、压实后铺设0.5m厚的混凝土连锁块,形成港口物资的堆填场。地基设计承载力为50kPa,50年内最终沉降量为7.5cm。地基处理方法采用强夯加固法,单点夯击能为4800kN·m;采用2遍点夯,1遍满夯;间距4m;梅花形布置。在轨道梁等特殊位置采用水压振冲法。

2 RSGT地基岩土性质和特点与施工处理方法的选择

2.1 场地地基岩土性质和特点

对吹填后的地基进行检测,场地大部分岩土条件主要为:地表以下0~12m主要为填土,由吹填的珊瑚礁中粗砂组成;12~16m为含少量砾石的中粗砂组成,属原状珊瑚礁;16~20m一般由含较多砾石的中粗砂组成,属原状珊瑚礁。对原场地土层和吹填后地基土层进行颗粒分析试验,试验统计结果见图1,图中原地层与吹填后地层分别取2组典型试验结果。由图可见,原地层主要为砂,经疏浚后已基本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吹填进来的砂砾。珊瑚礁填土的颗粒分析试验采用ASTM D422-63标准[1]统计出块石含量约0~10%,碎石含量0~15%,砾石含量约30%~55%,中粗砂含量约35%~52%,粉粒和粘粒含量不超过5%,颗粒的级配较好。

尽管吹填场地大部分工程条件较好,但在非粘性土地基中局部分布着淤泥包和成层、夹层淤泥。经过勘察和测量,根据淤泥分布形式不同分为A1区和A2区两个区域如图2所示。A1区为淤泥包,面积约为6000m2,淤泥主要位于地表深度14m以上,厚度约8~14m且连续分布;A2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淤泥多为单层、多层且以成层、夹层形式存在,最大单层厚度不超过2m,并多为0.5~1.0m局部分布的形式存在,分布不连续,主要在深度14m以上。通过进行颗粒分析试验,淤泥中含砂粒约10%、粉粒约65%、粘粒约25%。通过含水量试验,淤泥的含水量约80%。通过标准贯入试验,淤泥标准贯入击数远不足1击。由此可见淤泥具有粘性较低、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2.2 RSGT工程含淤泥地基施工处理方法的选择

原计划将场地内的淤泥经过疏浚后全部清除,然后在附近海域吹填珊瑚礁作为地基材料,并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堆场地基,在码头等水工重要部位采用水压振冲法加固。因而,在项目中仅有强夯施工机械和少量的水压振冲施工机械。经检测后发现地基内存在不同情况的淤泥,在工期紧迫的形式下,能否因地制宜地选择地基处理方法进而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成为工程最为关切的问题。

现场具备碎石桩和强夯施工的基本条件。已有实践证明,碎石桩与强夯法结合处理软基是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方法之一[2]。许多学者如Pilot,F.Tavenas及L.Menard在早期都认为强夯不能使完全饱和细粒土产生加固,而工程实践表明[3,4,5,6,7],强夯施工前在饱和细粒土地基中预设排水措施如砂桩或碎石桩等,组成联合强夯工法,能获得很好的处理效果。淤泥经振冲置换后,形成竖向排水通道,碎石桩的排水作用促进了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加速了土体的固结[8]。如果再加以强夯不仅可以使有效加固深度以内桩间的淤泥进一步排水固结,而且会较大程度地降低由于碎石桩处理不彻底而可能引发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在实际工程中多以干振法形成碎石桩,而以水压振冲法用于处理深厚淤泥形成较长碎石桩的案例则较为少见。另外由于水压振冲法施工效率低,在工期紧张、机械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难以适用于大面积的地基处理。在RSGT项目中由于深厚淤泥的分布面积较小,且主要分布在深度14m以上,成为能够使用水压振冲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另外场地具备大量碎石材料易于施工,可以试验使用该方法处理淤泥包。振冲后再增加强夯加固,两者在加固机理上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处理淤泥的目的。

对于成层、夹层淤泥,由于单层厚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主要分布在深度14m以上的非粘性土之间,淤泥周围存在良好的排水通道。因此可以使用强夯法进行加固,但需使用较大的夯能,因为在高夯能作用下能够产生较大的压缩波,能够使淤泥内的水体通过周围的排水通道迅速排出,加速淤泥的排水固结。另外较高的夯能可以达到较大的加固深度,从而尽可能地加固到深度14m及以上的淤泥。

3 淤泥的施工处理

3.1 淤泥包的处理

在图2中,A1区淤泥包淤泥较厚且连续分布,根据施工情况建立了Ⅰ、Ⅱ两个试验区。

3.1.1 红海珊瑚礁填料水压振冲砂桩的成桩效果

在Ⅰ区,振冲使用从红海吹填的珊瑚礁作为填料,如前文所述填料主要为砂砾材料。在施工中发现,高压水流作用下骨料下沉缓慢,每2~3h才能形成一个桩体。究其原因,在高压水流冲击下会造成淤泥的流动性很大,容易造成“堵孔”。而含大量砂和砾石的珊瑚礁填料由于颗粒较小且珊瑚礁本身材料自重较轻(平均容重为1.69),因而更难以下沉,需长时间反复振冲,成桩十分缓慢,成桩深度普遍为8~10m。振冲处理深度普遍较浅,无法满足要求,为此改换填料,建立了Ⅱ区。

3.1.2 水压振冲碎石桩联合强夯法加固淤泥的效果分析

在Ⅱ区,采用粒径较大的碎石振冲置换,碎石材料粒径主要为2~5cm,含一定量的粒径为5~20cm的碎石,桩间距2.5m,三角形布置。

更换了振冲填料后,每2h可形成一个桩体,振冲置换的施工速率明显得到提高;施工中,更换的填料明显比使用吹填的珊瑚礁下沉得要快一些。

振冲强夯后共检测9个SPT孔,其中有5个位于碎石桩上。结果显示只有1个钻孔未见淤泥,因而确定穿透淤泥层即置换深度超过12m并达到14m的桩数约20%。桩长度多为8~12m。桩间的4个钻孔显示,深度在6~8m以上的土体主要为填料碎石,仅见少量淤泥,8m以下桩间存在的淤泥较多。总体上看,水压振冲置换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散体碎石桩,由于淤泥本身的流动性较强,在高压水流冲击下加速了淤泥的流动性从而无法形成对碎石的侧向约束作用,随着振动碎石向四周挤压扩散,最终形成了对淤泥的大范围的置换。通过钻孔取样以及标准贯入试验,基本情况如图3所示,大部分“桩间”的淤泥都得到有效的改善,原标贯击数远不足1击,振冲强夯后的击数可提高到2~6击。距离加固地表越近的淤泥,加固效果越好,6~9m的淤泥加固后标贯击数可达到4~6击,如图3(a)和图3(b),9~12m的淤泥加固后击数可达到1~3击,如图3(c)。通过含水量试验,原淤泥含水量约80%,处理后约35%,可见碎石桩起到了良好的排水效果。从取样和标贯击数体现的特点来看,距碎石桩越近的淤泥其强度越高,如图3(a)和3(b),3(a)图钻孔距离桩体较近,在同一深度3(b)图对应的标贯击数相对较小。在图3(d)中13m深度出露较多所填碎石,说明振冲时块径较大的材料会更容易下沉。可见水压振冲法置换淤泥应尽量保证填料粒径的适宜性,粒径过小,不利于填料下沉;粒径适宜可增加碎石下沉的深度,从而达到较深的置换效果。

然而也存在大量淤泥尽管强度得到有效的改善但仍然偏低,如图4所示钻孔土样中仍存在击数低于1击的淤泥,但原处于高含水量且无法取样的流态淤泥在处理后都能够成型取样,淤泥的含水量也较明显地降低。结合淤泥的性质进行分析,由于淤泥中的粘粒含量比较低,当有排水路径且在压力作用下,其排水性较好,因此强度增加得会比较快,处理后的淤泥能够对桩体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能够与桩体组成较好的复合地基,可见地基的加固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2 非粘性土地基中成层、夹层淤泥的处理分析

原加固非粘性土地基的夯能为4800kN·m,有效加固深度约11m。将单点夯能增加到5500kN·m,梅花形布置,间距3.5m。采用修正的Menard法[9]计算的有效加固深度在12m左右。施工后实际检测发现,在第一次两遍点夯加固后仍存在一定量的、厚度较大的且标贯击数较低的淤泥,如图5中的N1和N2点经检测对应在9m和10.5m深度分别存在约2m厚的淤泥,第一次两遍点夯后的标贯击数为2~3击,通过进行第二次两遍强夯处理后,标贯击数已提高至6~8击。处理后的淤泥强度有较大的提高,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的整体强度提高近25%,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超过12m,可见通过既提高夯能又增加夯击遍数的加固方法,不仅增加了有效加固的深度,而且能够增强有效加固深度内的处理效果。

另外,经对现场大量钻孔取样还发现,在深度12m以上的土层原来有夹层淤泥出露的很多地层,二次处理后检测钻孔没有发现,或仅发现少量淤泥,而淤泥的强度已经得到较大提高,且基本处于硬塑的状态。可见通过强夯不仅加速了淤泥的排水固结,还造成了淤泥和上、下砂层进一步混合,更减小了淤泥层本身的厚度。

由此可见,用较高夯击能的强夯法并增加夯击遍数处理有效加固深度内的含有夹层淤泥的非粘性土地基是十分有效的。

4 振冲碎石桩联合强夯法处理深厚淤泥的效果分析

对于处理后的淤泥包,形成了散体碎石桩与局部淤泥共同存在的地基,且由于碎石粒径大于2cm,以2~5cm为主,桩间淤泥分布不连续,且淤泥的强度已得到较大提高,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地基会发生液化的可能。

除液化外,最关键的指标为最终沉降量是否满足控制要求。本项目设计荷载50kN/m2。地表有0.5m厚的混凝土块;混凝土块以下12m深度已经过振冲和强夯加固,尽管在不同深度和区域仍存在一定量的淤泥,但地基中的主要材料为所置换的碎石填料,振冲和强夯加固的碎石桩体成为主要分担荷载的载体,因此可将此厚度的土体近似看成非粘性土材料;12~14m深度为含形成少量碎石桩的淤泥层;14m以下深度为原状砂层。从港口地基将受荷载的作用情况来看,0.5m厚的混凝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分散上部荷载的作用,从而减小单位面积上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混凝土面以下12m厚度成桩较好的经过振冲和强夯处理的大量碎石层看作硬壳层,由于硬壳具有的应力扩散作用,可以减小附加应力传递;另外存在少量的穿透淤泥的桩体,但此类桩体在受力后具有显著的应力变形协调作用,从而分担了地基附加应力[10]。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对于沉降计算中的附加应力计算,如果使用Bousinesq法,由于没有考虑应力扩散作用,并经计算证实附加应力的计算结果会偏大甚至偏大很多。为此使用应力扩散法[11](见式1)计算地基的附加应力。根据弹性理论经验公式D’Appolonia’s法[12]计算碎石层的沉降量,计算的变形量约1.1cm。用相同方法计算软土层以下非粘性土变形量,计算值为0.5cm。

式中:pb为附加应力;B为作用荷载宽度;D为作用荷载长度;β为压力扩散角;h为复合地基加固区厚度。

根据分层总合法[13](见式2)计算淤泥层的最终沉降量,根据处理后淤泥的土工试验结果,侧限压缩模量约3.5MPa,则软土层的最终沉降量约4.8cm。

式中:ψ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取1.0;p0为基础底面荷载,取50kPa;Esi为压缩模量,取3.5MPa。

由以上计算方法计算的地基最终沉降量约6.4cm(限于篇幅不在此列出计算过程)。预计50年的最终沉降量应低于7.5cm的设计要求。

5 结论与建议

(1)用水压振冲法处理深厚的淤泥,不同的粒径材料置换深度是不同的,粒径主要分布在2~5cm并含少量粒径为5~20cm的碎石,置换淤泥有效深度约8~12m,超过12m达到14m的桩体所占比例不足20%;材料粒径越细则置换深度越低,用吹填的红海珊瑚礁置换淤泥的有效深度约8~10m。

(2)对于深厚的淤泥,仅仅采用水压振冲法不能完全置换全部的淤泥,振冲后需结合强夯进行再加固,充分利用碎石桩体的排水性,增加淤泥的固结,从而降低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和不均匀沉降。

(3)RSGT项目地基设计荷载50kPa,50年沉降标准为7.5cm,对于14m深度范围内深厚的面积相对较小的淤泥包,使用水压振冲碎石桩联合强夯法进行加固,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约6.4cm,无论在工期上还是加固效果上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用于面积较大的淤泥地基是不经济的。

(4)对于非粘性土地基中含有成层、夹层形式存在的淤泥,可以使用较高夯击能并提高夯击遍数的强夯法进行加固处理,本工程采用二次强夯(每次2遍点夯),第二次处理后在深度12m以上的夹层淤泥或消失或厚度变薄,其强度显著提高。

(5)对于处理后的淤泥包,在碎石桩体不同深度不同位置存在一定量的淤泥,水压振冲碎石桩不能完全置换全部的淤泥,因而地基的性质是复杂的,单一的计算理论无法准确计算出地基的实际最终变形量,局部的原位试验也不能完全反映全部地基的变形情况,因此建议对此类地基加强工后的沉降观测,积累更多的工程经验。

摘要:沙特红海地区RSGT项目场地吹填珊瑚礁非粘性土地基内局部分布淤泥包和成层、夹层淤泥,淤泥的性质较差且分布复杂,再加上工程远在海外,受施工条件限制所能够使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很有限。为此,根据现场具备的施工条件,通过对岩土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使用了水压振冲碎石桩联合强夯法处理深度小于14m的深厚淤泥包和较高夯击能的强夯法处理夹层淤泥的施工方法。通过试验检测结果,对碎石桩和珊瑚礁砂桩的成桩效果和强夯法加固夹层淤泥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证实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并对水压振冲碎石桩的施工和联合强夯法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处理该地区同类地基的工程提供了参考经验。

淤泥处理技术 第2篇

图1 淤泥的处理处置技术分类

淤泥处理方法与其污染情况有着直接关系。有的河道淤泥污染物较少, 可以直接实施资源化处置, 但是有的河道淤泥的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 比如重金属含量超标, 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 去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后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处理后的淤泥应当根据其性质特点做进一步应用, 比如淤泥氮磷含量较高那么可以应用于公路建设中, 避免靠近水源, 以免造成水污染。

3 淤泥中重金属固化处理

河道底部容易淤积一些重金属、营养盐等污染物质, 导致污染程度较高, 所以,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河道水底淤泥安全处理问题。当前固化处理是城镇河道清淤处理中一种常见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质, 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技术。

3.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本文以某运河为例, 用采样器采取表层80cm底泥, 均匀搅拌样品并用密封袋存放于冰箱中, 温度保持在4℃。按照100kg/m的添加量, 在样品中添加固化剂, 养护七天。

3.2 分析方法

采用Tessier 5步连续萃提法 (简称Tessier法) 测定淤泥中的重金属形态。重金属形态分为五种, 分别为可溶可交换态 (Fr.1) 、碳酸盐结合态 (Fr.2)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Fr.3) 、有机物结合态 (Fr.4) 和残渣态 (Fr.5) , 然后在具盖容器中放置5~10g样品, 在烘干箱中烘干, 烘干温度为105℃, 通过含水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含水率, 然后利用Tessier法进行形态分离。

3.3 重金属元素分析

样品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ICP-AES) , 分析元素包括Cd, Cr, Cu, Ni, Pb和Zn。

3.4 固化淤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情况

如表1和表2所示, 分别为固化处理后重金属形态测定结果和重金属赋存形态。通过表1表2可知, Cd和Cu超标严重, Cd非稳定态质量分数较高, 有着明显的稳定态质量分数。Ni和Zn稳定态质量分数低, 但质量分数也从35%增长至大于60%。通过比较固化前后各种形态质量分数可知, Cd超标严重, 非稳定态质量分数较高, Fr.2变化较大, 质量分数降低, Fr.4和Fr.5则相反, 质量分数有所增加。可以确定经过固化处理, Cd的Fr.2转变成Fr.4和Fr.5, 而Cu却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形态变化。Zn的变化规律和Cu较为相似, Cr和Ni质量分数减少的为Fr.3, 增加的为Fr.4和Fr.5。固化处理淤泥后, 重金属的形态更加稳定, 这主要是因为固化处理提高了淤泥基质的`p H值, OH中和了很多重金属离子, 生成不溶于水的盐类, 这些物质能够通过离子交换实现了固化作用, 生成的水化产物包裹和吸附了重金属离子。

表1 固化淤泥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 (%)

表2 固化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变化

3.5 重金属浸出毒性

淤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不会因为固化处理而有所减少, 但是, 重金属的形态从不稳定状态转变为稳定状态。淤泥中重金属浸出率的高低并不是由非稳定态质量分数决定的, 其中表现最为直接的就是Cu, 虽然其只有1%左右的非稳定态质量分数, 但是其有着高达12%的浸出率, 可知重金属浸出的难易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浸出率会随着稳定态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在固化处理中, 由于重金属不断转换为稳定态, 浸出率也会随之降低。

在酸性浸提剂作用下, 不同重金属所呈现的活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浸出率也会有所不同。重金属在酸性环境下的稳定态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浸出率低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凸显。重金属不同, 固化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Cu的稳定态质量分数不会有明显的增加, 但是浸出率却出现了明显降低的情况, 这说明重金属在固化剂的作用下形态的改变是稳定化作用的主要体现, 但是在重金属的包裹作用、p H值变化等方面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重金属的稳定化作用。此外, Pb在固化后浸出浓度反而出现了增加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Pb固化处理中没有出现稳定态质量分数增加或者Pb在固化剂水反应产生的C-S-H (水化硅酸钙) 的影响下出现了良好的吸附作用, 但是这种吸附作用在酸性条件下被破坏。

4 结束语

在城镇建设中, 河道治理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河道治理中, 淤泥和清淤处理工作是改善河道质量、提高城市环境的重要方法。在河道清淤处理工作中, 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清淤手段, 做好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 从而提高居民的环境水平, 做好环境的治理, 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颖.淤泥快速固化处置技术在河湖库塘清淤中的应用[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3) :60~63.

[2]徐丽.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处理技术研究[J].南方农机, 2017 (6) :74~75.

[3]金浪.城市河道长效化清淤[J].城乡建设, 2017 (6) :44~45.

探索水利工程淤泥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第3篇

[关键词]桩基法;换土法;灌浆法;排水固结法;加筋法

我们有必要先探究一下淤泥土的物理性质:一是含有很多细颗粒及大量有机腐植质;二是颜色深灰色或暗绿色,有臭味;三是一般天然含水量在40%~70%之间,有的大于70%,孔隙比>1.0,天然容量在15~18kN/m3---之间。力学性质:强度极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工程特性: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

鉴于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下面介绍淤泥软土地基五种处理方法。

一、桩基法

当淤土层较厚,难以大面积进行深处理,可采用打桩办法进行加固处理。而桩基础技术多种多样,早期多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木桩,目前很少使用,一是水泥土搅拌桩水灰比、输浆量和搅拌次数等控制管理自动化系统未健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存在搅拌均匀性差及成桩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砂石桩用以加固较深淤泥软土地基,由于存在工期长,工后变形大等问题,已不再用作对变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管桩)目前由于具有较强承载力,投资省,质量有保证,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得到普遍运用,如龙海市角美镇金山水闸,其地质条件覆盖一层10m以上厚的淤泥土层,地基处理采用边长为25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挤密淤土层并靠摩擦承载,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还具有抗水闸水压力产生水平荷载,达到水平稳定作用。

淤土层较厚地基处理还可以采用灌注桩,打灌注桩至硬土层,作承载台,灌注桩有沉管灌注桩和冲钻孔灌注桩,但两种方法灌注桩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一是沉管灌注桩在深厚软土中存在桩身完整性问题;二是冲钻孔灌注桩存在泥浆污染问题,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桩底沉渣清理和持力层判断不易监控等问题。

二、换土法

当淤土层厚度较簿时,也可采用淤土层换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鉴于换砂不利于防渗,且工程造价较高,一般应就地取材,以换填泥土为宜。换土法要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施工时应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

三、灌浆法

是利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将能够固化的某些浆液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灌浆浆液可以是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灌浆法对加固淤泥软土地基具有明显效果,如福建省龙海市角美壶屿港水闸由于淤泥软基不均匀,沉陷闸基沉降最大达到0.63m,加固时采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处理,每个闸墩上、下游侧和中间各设5个灌浆孔,沿闸墩轴线两侧布孔,灌注水泥浆,成桩直径0.5m,伸入闸基础10.5m,采用灌浆压力为20MPa,经过处理后闸基沉降基本得到控制。高压旋喷灌浆处理原理是通过在闸基中高压旋喷灌浆形成水泥土摩擦桩,提高闸基承载力,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另一种对淤泥软土地基闸室淘空处理通常应通过水闸上游防渗如设置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控制闸基渗流,然后再对闸室进行灌浆处理,如厦门市石浔水闸由于闸基渗流造成闸室底板多个部位被淘空,加固时先在闸室上游侧采用帷幕灌浆防渗,灌浆帷幕布设在闸墩上游侧1.0m处,孔距0.5m,灌注水泥浆,孔深5.0m,灌浆压力10MPa。然后对闸室淘空部位采用钻孔灌浆处理,先灌细砂,不吃砂后,再灌水泥砂浆,最后灌水泥浆,水闸除险加固后效果显著。

四、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的有效措施,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排水系统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体,利用地层本身的透水性由排水体集中排水的结构体系,根据排水体的不同可分为砂井排水和塑料排水带排水两种。如福建省福清过桥山围垦海堤淤泥软层最深达十余米,采用塑料排水带排水固结处理取得成功;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海堤则是采用了砂井排水固结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下面介绍效益较高的塑料排水板处理淤泥软基方法:插入软基排水板,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荷载作用软基,地下水由于受挤压和毛细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内,由砂层向两侧排出,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标出每根排水板具体位置,插板机对中调平,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根施工。

五、加筋法

淤泥软土地基处理探析 第4篇

关键词:淤泥,软土地基,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1 工程概况及初步分析

某地区建筑场地拟建二层框架结构房屋, 建筑平面, 室外标高为8.4m (±0.000) , 根据地质资料, 现有场地标高为1.64m, 需填土6.76m, 土层依次如下:第一层为素填土, 厚度0.5m;第二层为淤泥, 厚度为11.4m, 为高压缩性土, 压缩模量Es=1.73MPa, 固结系数Ch=Cv=1.0x10-3cm2/s;第三层为粉质黏土夹碎石, 厚度为4.6m, 为中压缩性土, 压缩模量Es=4.96MPa;第四层为淤泥质黏土, 厚度为2.5m, 压缩模量Es=1.85MPa;第五层为粉质黏土, 厚度为5.4m, 压缩模量Es=4.3MPa;第六层为淤泥质黏土, 厚度为3.2m, 压缩模量Es=1.85MPa;第七层为粗角砾土, 厚度为2.2m, 压缩模量Es=10MPa;第八层为粉质黏土, 厚度为12.9m, 压缩模量Es=4.8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对于高压缩性土地基, 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为0.003L (L为相邻柱距) , 经过初步估算, 柱底内力标准值分别约为600KN和1000KN, 柱距6米, 容许的沉降差为18mm。

在施工主体结构基础前期, 由于场地需要回填土而且较厚, 在回填施工时期, 回填土属于外加荷载, 此时按荷载考虑计算场地的沉降, 总沉降量达到1316.34mm。各层沉降量为:第一层淤泥沉降量为946.9mm, 占总沉降量的71.9%;第二层淤泥沉降量为131.6mm, 占总沉降量的10.0%;第三层淤泥沉降量为189.4mm, 占总沉降量的14.4%;第四层淤泥沉降量为48.4mm, 占总沉降量的3.7%。此过程为固结排水沉降过程, 随时间的发展场地土趋于稳定。在沉降基本完成时, 进行主体结构基础施工, 此时场地土体性质发生变化, 此时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均会有所增加, 假设均比原来土体增加1.1倍。此时按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 估算C轴交5轴及6轴柱基础A、B大小, 分别为2m×3m和4.0m×4.0m, 柱基A总沉降量为55.24mm, 占回填土沉降量的4.2%, 柱基B总沉降量为71.34mm, 占回填土沉降量的5.4%, 沉降差16.1mm, 小于规范容许值18mm。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未进行任何地基处理的情况下, 前期沉降占绝大部分, 而后期采用独立扩展基础已能满足承载力且无软弱下卧层和变形要求。因此, 地基处理的重点在于加速固结排水过程, 减少回填土引起的沉降。

2 地基处理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目前, 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旋喷桩法、桩基法及其他地基处理法。

换填垫层法是挖除软弱地基土, 采用砂石、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进行换填作为垫层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通过换填软弱地基土的变形变成垫层地基的变形, 因此能够减少地基的沉降。本工程软弱地基土层埋深0.5m, 层厚11.4m, 首先需要挖除9725.9m3, 回填土需要9725.9m3。可见挖土及回填方量相当大, 从经济上考虑该方法不适用于该工程软弱地基处理。

堆载预压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 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活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通常, 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0m时, 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 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0m时, 为加速预压过程, 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井排水预压法处理地基。本工程淤泥层厚度为11.4m, 适合用排水预压法。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而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此两种方法都采用夯击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 因此都有一定的加固深度, 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淤泥层, 该土性质不适用夯击方法加固, 而且土层深度较深。

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 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欠固结土层, 在回填土回填至设计标高时, 土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进行排水固结, 土层压缩, 因此不适用。

水泥搅拌法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搅法, 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干法。

因此本工程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可选用堆载预压法。

2.2 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排水板预压法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排水系统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体, 利用地层本身的透水性由排水体集中排水的结构体系, 根据排水体的不同可分为砂井排水和塑料排水带排水两种。下面介绍效益较高塑料排水板处理淤泥软基方法, 插入软基排水板, 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 荷载作用软基, 地下水由于受挤压和毛细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内, 由砂层向两侧排出, 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 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 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 标出每根排水板具体位置, 插板机对中调平, 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 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 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 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 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工程施工。目前, 塑料排水板有以下规格、型号, SPB-A型-宽度100mm, 厚度3.5mm, 可打入软基15m;SPB-B型-宽度100mm, 厚度4.0mm, 可打入软基25m;SPB-C型-宽度100mm, 厚度4.5mm, 可打入软基35m。本工程适合采用SPB-B型, 塑料排水板按等边三角形排列, 间距取1.0m, 主要受压层淤泥层层厚11.4m, 塑料排水打穿受压土层, 深度取H=11.4m。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在加载70天时, 固结度U70=0.74;在加载800天时, 固结度U80=0.81;在加载100天时, 固结度U100=0.90;在加载120天时, 固结度U120=0.95。在固结度U100到达0.90时, 可以认为符合设计要求, 此时沉降已经大部分完成。该处理方法成本估算, 需使用SPB-B型塑料排水板27600m。

结束语

导向钻进技术在淤泥地质中的运用 第5篇

在淤泥地质中铺设管道,明挖管沟很率控好地面沉降及邻近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位移;采用导向钻进技术的牵引管施工方案,具有铺管精度高、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 者:左小鹏 吴勇波 作者单位:左小鹏(华东国际珠宝城有限公司,浙江诸暨,311804)

吴勇波(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珠海分院,广东广州,510000)

淤泥处理技术 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国家对基础建设投资加大,我国主要城市相继开始修筑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工程,特别是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地铁轨道交通发展较快。盾构施工工艺在地铁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在修建过程中,尤其在南方地区,地下水丰富、情况复杂,盾构在接收和始发过程中风险更显突出。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盾构

一、杭州地铁1号线16、17号盾构区间工程概况

1.1、主要设计概况

杭州地铁1号线16、17号盾构区间工程由2个盾构区间双线单圆隧道及其它附属工程组成。其中:【九堡东站~下沙西站】盾构区间左线3005.041m、右线3002.121m,双线合计长度6007.162m,并设有1个中间风井及4个联络通道;【下沙东站~文泽路】盾构区间左线1121.024m、右线1121.77m,双线合计长度2242.794m,设有一个联络通道。

1.2、地质、水文状况

工程建设位置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萧绍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面标高约为5.31~5.41m。地貌形态单一,属冲海积平原地貌类型。陆路交通发达,河道水系密布。本段区间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地层主要为粉土、砂土及粘土。沿线隧道穿越的岩土层均为③稍密~中密状的饱和粉土及砂土,隧道围岩分类均为Ⅰ类。盾构始发于接收端头地层主要为总体强度特征为较低~一般。

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在地面以下1—1.5米左右,赋存形式为地下浅层空隙水。含水层组主要为全新统冲海积砂质粉土,包括②、③层粉质粘土和砂质粉土,含水层厚度在22.6~35.7m。隧道范围内地层以粉土、砂土为主。总体上,③层粉土、砂土层渗透性稍好,在水头差作用和摇振反应的作用下,易产生流砂、涌砂现象,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二、杭州地铁1号线区间工程盾构工作井端头加固方法和实施情况

杭州地区地铁工程盾构工作井端头加固方法大部分采用高压旋喷加固法或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与高压旋喷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与高压旋喷相结合的方法较多,按照地面加固范围四周采用单排高压旋喷加固中间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由于采用施工设计总承包形式,各盾构区间设计单位设计的加固长度不尽相同,进出洞分别有4米及6米、6米及9米。存在风险较大,必须采取其它的辅助措施。

无论采取何种加固方法,其加固范围、长度、质量均应保证。某单位过江(钱塘江)隧道,始发端头采用三轴深层搅拌桩与高压旋喷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质量控制不好,无法凿除洞门挡墙,造成盾构迟迟不能始发,后来不得不采用冷冻法加固。过中间风井时由于同样的原因,不得不进行“水中进洞”。

三、盾构在软土地层进出洞安全技术措施

3.1采取安全的技术措施

为确保盾构机安全进出洞,其端头加固应确保加固质量,止水效果至关重要,应按照预防为主,多道防线、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措施,不但地面要采取措施,而且洞内要采取措施。本标段端头加固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注浆加固方法。

3.2降水辅助措施

虽然,对盾构进出洞端头进行了加固,由于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加固体的真实质量,因此,我们按照防堵结合、综合治理的防水原则,采取真空管井的降水方法,将水头降至3/4洞门一下。另一方面,由于进洞设计端头加固长度只有6米,出洞加固长度9米,不能满足 盾构进出洞对加固体长度的需要,将降水范围扩大,以弥补加固体长度不够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下图所示,为盾构过中间风井的进出洞加固范围及降水平面布置图:

3.3测量、监测控制措施

距接收端头100米之前,应做好贯通前联系测量工作,及时复核洞内测站、调整盾构机姿态。并对预留洞门钢环精度进行复测,确保盾构准确、精密贯通;当盾构进入到达段后,加强地表沉降监测,及时反馈信息以指导盾构机掘进;当盾构机刀盘距离贯通里程小于10m时,在掘进过程中,专人负责观测出洞洞口的变化情况,始终保持与盾构机司机联系,及时调整掘进参数。

3.4盾构接收措施

盾构接收进入降水区之前,应做好各种接收准备工作,包括贯通前的联系测量、接收托架安装、盾构短时间内停机所有洞内、洞外设备的检修、保养,应急物资准备、盾构姿态调整等工作。在中间风井底板准备好沙袋、棉纱、水泵、水管、方木、风镐、双快水泥、聚氨脂等应急材料和工具,以防洞门出现涌水、涌砂。地面准备好双液注浆机及连接管、3t水泥和1t玻璃水。并编制详细的接收方案和最后14环的作业指导书。

四、盾构始发注意事项

盾构始发前,要检测反力架、支撑、托架等位置准确,焊接质量良好,固定牢固可靠,盾构掘进设备、水平及垂直运输设备、地面设施完好,盾构机仿形刀必须进行调试伸缩灵活、位置准确,管片等原材料到位并经试验、检测合格,满足盾构始发条件。

并在始发过程中注意下列事项:

(1)负环拼装之前,盾尾密封刷应焊接牢固可靠,并涂满密封油脂;(2)盾构在托架上始发推进时,推进油顶开启应左右对称、行程一致,缓慢、向前。始发阶段注意推力、扭距的控制。(3)始发前在刀头和密封装置上涂抹油脂,避免刀盘上刀头损害洞门密封装置。始发前在基座上涂抹油,减少盾构推进阻力。始发基座导轨必须顺直,严格控制标高,间距及中心轴线,基准环的端面与线路中线垂直。盾构机安装后始发前对盾构机的姿态复测,复测无误后才开始掘进。防止盾构旋转、上飘。(4)盾构出洞时,正面加固土体强度较高,由于盾构与地层间无摩擦力,盾构易旋转,加强盾构姿态控制,如发现盾构有较大转角,可采用大刀盘正反转的措施进行调整。盾构刚出洞时,掘进速度宜缓慢,大刀盘切削土体可加水降低盾构正面压力,防止盾构上飘,同时加强后盾支撑观测,尽量完善后盾钢支撑。(5)在始发阶段,由于盾构机推力小,调整盾构机姿态,使用下侧的千斤顶加朝上的力矩的同时一边向前推进,防止盾构机磕头。(6)始发初始掘进时,盾构机处于始发台上,在始发台及盾构机上焊接相对的防扭转装置,为盾构机初始掘进提供反扭矩。

五、常规风险预防及处理措施

5.1各应急抢险小组负责人员全部安排为现场24小时值班制,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要起到及时的检查和督促作用,抢险队员不少于20人,在施工现场准备足够的备用设备和物资,以备应急之用。

5.2盾构接收、始发时,防止破洞门后和接收、始发过程中,现场准备好木楔子、棉纱、快硬水泥、沙袋、钢板、电焊机等应急物资设备,一旦发生涌水、涌砂,可及时采用棉纱塞堵,木楔子包棉纱塞堵,快硬水泥封堵,砂袋堆压封堵,焊钢板封堵等。

5.3及时从中盾上的10个孔注入聚氨酯封水,从近洞门处的管片注浆孔注入双液浆打环箍封水,从盾尾后注双液浆封环封堵盾尾后来水来砂。

六、结束语

浅谈航道的泥沙淤泥问题处理 第7篇

关键词:航道港口,泥沙淤泥,问题处理

因为海域环境的不同, 泥沙就会对航道和港口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河口湾受到多股水流冲击交汇、不同潮汐类型的影响甚至于不同的海岸线边界以及岛屿的影响, 那么泥沙就会在港湾内部有着不同各异的分布状况, 从而造成水流运动也变的紊乱。所以, 对这种水流泥沙的形成包括产生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按照整个海域的综合环境对海湾的影响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1 工程海域泥沙的特点

工程海域主要部分在伶仃洋。伶仃洋是河口湾, 呈西北偏北、东南偏南的喇叭形状。伶仃洋西北有四个口门注入, 在地貌上呈现“三滩两槽”的基本格局, 三滩指的是西滩、中滩和东滩, 二槽指的是西槽和东槽。伶仃洋水沙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强劲的潮流、随季节而变的径流和湾外的高盐度潮汐水流。 (1) 输沙和径流。珠江是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总称, 水量丰富, 经过八大口门入海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020亿立方米, 平均含沙量为0.28千克/立方米。对比多年实验含沙量的变化可以看出, 为了保护水土也同时为了改善泥沙淤积, 珠江上游河道建设了大量的水库, 同时也嫁到了水土保护的力度。而且加上人为采砂的增多, 减少了珠江水系上游的泥沙下泻, 大大降低了伶仃洋的四大港口的内的含沙量。有利于改善伶仃航道水下的泥沙环境和深维护积水。 (2) 潮汐。伶仃洋的潮汐属于不正规半日混合超类型, 每日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但潮高和潮时存在着明显的日朝不等现象。 (3) 含沙量。伶仃洋海域含沙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是西北高, 东南低, 河口大于两槽, 上段大于下段, 底层大于表层, 伶仃水道大于矾石水道, 洪季大于枯季, 悬沙平均值中粒径约为0.006毫米, 为粘土质粉沙。而伶仃航道年平均含沙量仅介0.08~0.13千克/立方米之间, 属于低含量沙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4) 底面质量。在伶仃洋海域, 由于沉积物来源不同, 沉积物的组成也有所不同。经1991年、1999年和2007年三次取样结果的比较, 川鼻水道和中滩海域基本保持不变, 其余海域均出现粗化现象。

2 泥沙淤泥要想方法解决

港口的安全与通畅, 才能保证船舶可以安全顺畅的停靠与进出港口。而航道则给船舶提供了安全在湖泊港湾中航行的通道。如果泥沙淤积于港口和航道, 那么船舶的通行停靠运输都会受到泥沙隐患不安全的威胁。所以, 我们可以在水流泥沙中通过数学的模型来进行科学精密的计算与处理, 从而有效的解决泥沙淤积的不良问题。有效的运用数学模型治理水流泥沙。相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 我国对于水流泥沙的研究构造数学模型并应用于计算机虽然较晚起步, 但是却高速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水流泥沙的研究便坐上了超高速发展的列车。对于解决广州港的泥沙淤泥问题, 是必须要用到这种高科技的。它是基于TK-2D软件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而建立的。二维潮流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而基本方程的定解条件包括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条件。对于边界条件来讲, 要取开边界流速、潮位的实测、分析值, 固边界则取流速的法向分量为零。对于初始条件, 流速一律取零值, 潮位则取初始时刻的值。数值的计算方法, 则是基于三角形网格的有限差分数值方法, 在时间方向采用上采用向前差分格式, 空间导数则是采用显示离散格式。在计算水流泥沙的过程中, 动态的确定监视计算并且剖分网格。优先要规划确定出需要计算的全部区域的范围。大万山岛南面的纬度线为南边界, 广东虎门旁的维度线为北边界, 东边界与西边界划分的经度线还有东西南北整个的距离。四大伶仃洋口门、伶仃洋外的万山群岛还有香港水道也包括在整个计算区域内。将范围内的所有岛屿和水域用三角形做出不规则的三角形网格, 然后再进行计算。三角形网格能够较好的概括了伶仃洋内外复杂的海岸线、岛屿和地形特征。能够计算出最大空间的步长、最小空间步长、三角形网格节点、三角形的单元个数。模型的外海开边界潮位资料是由中国近海潮汐模型chinatide计算确定。最后进行模型验证, 如果模型的验证值和实际的测量值能够基本吻合, 涨落潮流态与海区地形轮廓相符, 那么这个验证就是成功的。可以应用本模型对计算海区的各种工程方案的潮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分析。

3 解决问题的其它高科技方式

在以信息为主流的当今时代, 高科技已经成为主流技术, 并已经在社会中的多数领域得以广泛运用, 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果。所以, 应该将创新的新理念引入到对港口和航道中存在的淤泥进行处理和研究中去。用高科技帮助人们提高处理淤泥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科技技术, 卫星遥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经济领域和生产领域。研究人员们在通过研究原有的主题工作, 同时开始面向应用的研究进程, 总结吸取了大量工程的经验教训、实际情况、特征等方面, 从而改进了原有的遥感模型, 使其完善升华, 进一步的提升了分析技术的严谨精细度。建立了定量遥感分析的新模式, 科学有针对性的分析水域中的泥沙含量。充分追踪研究分析了在不同季节的海岸附近的潮汐特征以及悬沙分布、泥沙的来源与运动。大大提高了全方面分析处理的精度。

4 研究泥沙与淤泥问题的具体方向

当今国内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多元化的港口发展才能更加满足经济对航道通行于运输的需求。这就对港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大航道的承载能力运输能力, 甚至是承载运输的环境。所以, 我们必须要解决在修建和对港口维护中产生的复杂的泥沙淤积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航道通行运输的安全与高效。宏观看来, 先进和深入化的科技手段是智力泥沙淤积的首要手段, 要广泛的重视以理论基础为主题的研究, 同时引用高科技技术含量的手段, 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述, 港口航道的通行于运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去保护环境, 对海域中的泥沙特征进行科学详尽的分析、从而针对泥沙淤积制定具有高科技技术水平含量的处理方案和策略。要把握住以后泥沙研究处理的方向, 运用新兴的高科技基础来积极的处理淤积,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果, 营造安全优质的港口航道, 大力创造更好地经济效益, 才能提高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孟国, 张华庆.海岸河口多功能数学模型软件包TK-2D的研究与应用[J].水道港口, 2006 (27) .

[2]韩西军, 杨树森.广州港南沙港水深航道水沙问题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008 (23) .

谈深淤泥地质的地基处理设计 第8篇

本文主要以某片区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某片区的整个片区都属于深淤泥区域, 在片区建造的道路是东西向主要干道, 全长一共4.2 km。基于详细了解该片区的深淤泥地质的基础上, 调查人员查阅了相关的地勘资料。根据资料的调查发现, 18 m大约是这一片区域的道路地下淤泥层的厚度。值得注意的是, 还有令工作难度加大的另一方面是输送片区总污水的DN1 800污水的主干道也埋在了施工的道路区域下。介于该区域的特殊性以及淤泥的深度, 如何处理道路软基使得道路要求得以实现, 从而确保管道的基础稳定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工程软基处理的关键便在于此。

2 相关地质情况介绍

2.1 软土地基的定义

一般来说, 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或其他由一些高压缩的土质构成的地基就可以被称作软土地基。相对于普通的地基而言, 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很差, 天然空隙都比较大。当把软土地基更加细致的划分以后, 又可以划出淤泥质粘土和淤泥两种类别。

2.2 软土地基的特性

软土地基的特性主要有五点, 下面就这五点作详细的介绍。

1) 天然含水量和空隙的比例都比较大。一般来说,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土质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中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土质标准。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的淤泥和淤泥质粘土的天然含水量一般比液限要高, 天然的空隙比较其他国家也显得比较高。

2) 软土的压缩性比较强。如同上文所介绍的那样, 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 我国由于泥土所含水分过多, 泥土本身所具有的压缩性都比较大。当建筑物位于这种具有较大压缩性的软土地基上时, 很容易出现沉降不均衡从而导致建筑出现开裂或损坏的现象。

3) 透水的性能不好。由于泥土所含水分过多, 导致泥土的很多性能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以透水性来说, 当软土所含的水分越多, 它所能渗透的水分就越少。尤其是当泥土地基承受的荷载过重, 空隙的水压力变得更高, 使得地基的压密固结受到影响。

4) 抗剪强度不高。一般来说, 在结构未被破坏时, 软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积的软粘土是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的, 但由于软土地基十分灵敏, 经过扰动之后, 抗剪强度则会显著降低。在外部荷载作用下, 软土通常呈流塑状态, 抗剪能力不强。当处于不排水剪的状态时, 抗剪强度仅取决于粘聚力C, 内摩擦角Φ的作用几乎为零, 而C一般不高于30 k N/m2, 当处于固结快剪的状态时, Φ一般只为5°~15°。从上可以看出只有切实做好排水工作才能使得软土地基的强度得以提高。

3 深淤泥地质的地层划分

地质层次的划分可以由上及下分为表1中所列五种。①杂填土。厚度一般为0.70 m~2.50 m之间, 颜色一般为灰色及其他颜色, 土质松散, 稍湿, 密实度差。②淤泥。厚度一般为16.5 m~20.0 m之间, 颜色一般为灰色及深灰色, 呈流塑状, 饱和, 味臭, 强度高, 韧性高, 没有摇振反应, 一般为海积形成。③中砂。厚度一般为2.00 m~3.20 m之间, 颜色一般为灰黄色, 灰色, 土质松散。④卵石。厚度一般为5.10 m~6.30 m之间, 颜色一般为灰黄色及褐黄色, 土质松散, 饱和。⑤全风化花岗岩。厚度一般为5.20 m~7.20 m之间, 颜色一般为灰黄及灰白色, 湿, 主要由花岗岩风化而成。

4 工程主要问题

由前期资料以及施工过程的情况来看, 该期的工程软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出现。

4.1 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能会变得薄弱

依然还是由于深淤泥地质所含水分过大, 空隙比例较大, 而压缩性又不强等等其本身的属性问题, 当道路荷载过大, 超出了其本身的承载力时就很容易出现地基局部损害, 甚至道路不能投入使用的问题。

4.2 沉降极易不均匀

正如前文对道路整体情况的描述所表现的那样, 本次道路施工建设的道路属于市政府规划主干道, 并且道路地下埋设了污水管线。当不均匀沉降的额度超过相应允许值的时候, 就会对道路和管线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甚至破坏道路和管线的正常使用。

5 地基处理方法

5.1 一般路基段

一般路基的承载力不能小于100 k Pa, 完工后的沉降最大值不能超过30 cm。为了使本次施工完成的及时高效且合理, 设计人员采用了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的相关参数如下:0.5 m的桩径, 12 m的桩长, 1.0 m的桩间距离, 呈正方形布置。根据相关的要求, 从现场取土的抗压强度平均值需要达到1 500 k Pa, 水泥搅拌桩的水泥掺入量保持在15%这个幅度上下浮动。另外, 对配浆的水与灰的比例要求约在0.5这个范围内, 要求水泥量大于每平方米55 kg, 提升搅拌轴的速度达到每分钟0.5 m~0.8 m。

5.2 桥头段控制

从资料来看, 桥头路基承载力和完工后沉降的高度的数值分别是120 k Pa和10 cm。一般来说, 桥头路基的承载力和完工后的沉降与普通路基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比普通路基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在对路基进行处理的时候, 桩基需要穿过淤泥层, 且桩基的高度必须达到15 m或者更高。针对本次的道路施工过程, 为了使桥头路基的施工更加顺利的进行, 可以采用LC桩来加以处理。具有抗压强度高, 刚性好等特点的低标号混凝土桩采用的是素混凝土 (C15混凝土) , 其桩基不仅承载力高、应力传递路线准确而且地基变形十分小。整体来说, LC桩进行地基处理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充分利用泥土天然承载力的基础上, 桩和土共同发挥作用, 减少沉降, 使得地基承载力得以提高。

2) 充分发挥原土层结构, 使得桩端持力层的选择更加灵活合理。

3) 在维持桩身稳定的基础上, 使得软弱土层更加固结。

4) 节约成本, 合理控制造价。

以下为LC桩的设计参数:0.5 m的桩径, 20 m的桩长, 2.0 m的桩间距, 呈正方形布置。另外考虑到桩间距较大, 在桩顶处设置了长达8 m的钢筋笼, 避免出现断桩的情况。

5.3 道路下的污水主干管基础

为了管道的基础稳定和沉降要求得到保障, 除路基处理外, 设置LC桩在施工的道路底部也是目前施工工地上常采用的方法措施。具体操作步骤是在管道沿纵向的方向布置管线, 在间距2 m的前提下注意让设置的桩基透过淤泥埋入淤泥下的砂层。桩基构造大样见图1。

5.4 换填材料

由于LC桩间距过大, 可以将桩间土换为砂碎石, 避免桩间土过于薄弱对路基整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6 处理效果

1) 在以桩基为代表的施工项目完成以后, 检测部门对单桩和复合地基等能体现桩基承载力的指标进行严格的核实, 核查结果表示各个方面的设计要求均被完成的非常优秀。

2) 在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的基础上, 根据《理正岩土系列软件6.0版》对路基进行计算。路基的工后沉降的情况如下:0.45 m为水泥搅拌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的总沉降, 0.20 m为工后沉降, 0.08 m为LC桩的工后沉降, 各项检测均满足要求。

3) 经过有关部门的检测和审核, 道路和管线能够正常运行且运行的整体效果优良。

7 设计总结

该工程通过合理运用柔性桩 (水泥搅拌桩) 和半刚性桩 (LC桩) , 使二者合理结合解决了深淤泥地质区域的路基处理和管线沉降, 处理效果比较良好, 为以后关于深淤泥地质的处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王肇森, 刘润有.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J].天津建设科技, 2003 (6) :100-101.

[2]刘润有, 蒋宏伟.海滨大道工程中的软土地基处理设计[J].天津市政设计, 2005 (1) :35-36.

抛石填海夹杂淤泥质土地基处理分析 第9篇

1 工程概况

某核电厂三面环山, 东南面临海。一期工程BOP区域以主厂区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平台。

东平台BOP区域位于厂前区与主厂区1NI、1HM厂房之间, 其东侧为厂前区, 西侧为1NI和1HM厂房。为保持核岛、常规岛等建筑干施工的需要, 厂区内东、西各设有防渗墙两道。东平台BOP区域原始地貌为海域, 自然地面标高为-0.90~-0.2 m。

西平台BOP区域位于二期预留场地与主厂区2NI、2HM厂房之间, 其东侧为一期工程主厂区, 西侧为二期预留场。西平台部分BOP区域原始地貌为陆域, 自然地面标高为2.70~5.0 m;部分原始地貌为鱼塘, 鱼塘自然地面标高为0.30~0.90 m。

2 工程地质概况

该BOP场地曾经经过一次软基处理, 设计要求对淤泥软土层进行地基处理, 原处理方案为对不同区域分别采用回填强夯, 干挖淤泥回填强夯和插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三种方法处理。后由于施工工期进度要求, 取消了插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改为抛石挤淤, 但是由于现场施工并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抛石回填挤淤, 而且抛填开山石 (土) 过程是一种无序的作业, 造成淤泥土层的流动、挤压, 形成无规则的“淤泥包”, 如BS60孔位 (其最大的厚度可达6.8 m) , 同时也形成填石厚度的不均匀, 在淤泥包的地段, 填石 (土) 厚度只有4.1 m (如BS60孔位处) , 而最大挤淤地板填石厚度达到15.0 m (如BS138孔位地段) , 相反其淤泥土厚度只有1.2 m, 这是典型的不规则抛石挤淤造成的后果。抛石 (土) 层与淤泥土层的总厚度, 最大可达20.3 m (在BS85孔位处) , 最小为10.2 m (在BS89孔位处) , 平均厚度为15.25m。考虑到核电厂BOP的重要性, 有必要进行第二次地基处理, 才能满足简单单体BOP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要求。

3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由于BOP场地内上部新近回填土层未固结, 且下伏软弱淤泥层, 且淤泥层厚薄不均, 应通过对建构筑物基础形式、工程费用、施工工期、使用质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在诸多地基处理手段中, 选择最适宜本场地情况的处理方法。

如果采用高压旋喷方法进行处理, 费用高昂, 工期长, 工程项目难以承受。而且由于现场有大量填石层且厚度较厚, 无法进行插排水板固结或者挖除处理, 强夯置换方法由于回填层过厚, 置换墩将难以着底, 效果不能保证, 也不宜采用。因此二次地基处理只能针对淤泥上部的填石 (填土) 层进行强夯, 经过强夯处理之后的场地, 如果能够满足简单单体建构筑物的要求, 则可以直接采用处理后的地基做天然浅基础。对于沉降敏感的重要建构筑物, 则仍需采用桩基等其他地基处理方式;道路、浅沟等在地基处理后应总体沉降不大, 局部沉降较大处可后期采取其他措施处理。埋藏较深的廊道、对变形要求很高的地表管沟局部可采用旋喷桩、搅拌桩等地基处理方法。

4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要求

强夯后被加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N/m2, 变形模量E0≥15MPa, 完工面标高8.20m。

强夯共分5 个区 (A、B、C、D 和E 区) , 相应的技术参数, 见表1。

其中C区HBY (厂区实验室) 和D区HBC (热机修间和仓库) 为带地下室结构, 可在基础设计时做三次地基处理, 现阶段只在建筑基坑开挖放坡范围进行强夯处理。

由于防渗墙已建成, 强夯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对已有防渗墙的影响。考虑在防渗墙两边15 m附近强夯时, 在防渗墙迎夯面顶部处设置监测点, 对强夯时的振动进行监测, 控制最大振动速度<6 cm/s的标准。当外围的永久防渗结构施工完成以后, 再按照不同分区的设计要求进行强夯处理, 但处理边界应离开已有建筑物15 m。未强夯处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 先将未强夯的上部3 m厚的填土挖除, 再分层回填, 每次回填土厚度约30~35 cm, 用不小于25 t的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 每层不小于6~8遍, 使回填土压实系数λc≥0.94。

5 强夯检测

业主对核电BOP区域西平台及危险品库的强夯地基处理工程进行了检测, 其中BOP区域西平台范围包括A1区、A2区及D区, 合计面积约60000m2。

本次检测完成的工作量如下:

①压板静载试验共13点, 其中A1区5点, A2区3点, D区3点, 危险品库2点;

②瑞雷波法检测, 共检测42点, 其中A1区20点, A2区8点, D区6点, 危险品库8点。

5.1 压板静载试验:共完成压板试验

6点, 试验结果, 见表2

5.2 瑞雷波测试

共检测42个点, 其检测结果, 见表3。

5.3 检测结论

BOP区域西平台A1区、A2区、D区以及危险品库等强夯地基, 通过平板载荷试验、瑞雷波法等综合检测, 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 kPa, 变形模量E0≥15 MPa, 满足设计要求。

6 结论

检测证明经过强夯处理后的场地能够满足简单单体BOP建构筑物的承载能力要求, 但是由于强夯仅仅解决了表面问题, 对于下卧淤泥层并没有处理, 因此工后的淤泥固结沉降难以避免。而且在现有加固回填层产生的竖向荷载作用下, 下卧淤泥层产生预压竖向排水固结, 但是由于没有水平排水通道, 竖向排水固结压缩沉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后续如果发生较大的差异沉降, 将带来不小的维修工作量。因此对于处于临海的核电厂来说, 前期的软基处理非常重要的, 应该把握先机及早清除淤泥或者采用其他有效的软基处理方法, 一劳永逸, 为工程项目节省建造成本, 也可以减少后期维修工作量及费用。

注:表2变形模量是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8.4.5公式E0=I0 (1-μ2) pb/s计算所得。

注:0.00m相当于黄海高程8.00m。

摘要:中国在建核电厂选址一般位于沿海地区, 因此BOP等辅助厂房一般面临着地基处理甚至是软土地基处理的问题。在抛石填海夹杂淤泥质土且下伏很厚淤泥层的复杂地基条件下运用高能强夯的地基处理方法, 能够基本满足核电厂BOP建构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要求。

关键词:抛石挤淤,高能强夯,地基检测

参考文献

[1]邓维刚, 谢华裕.抛石填海夹杂淤泥质土地基高能级强夯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0, 26 (2) .

[2]陈仲策, 陈文思.水泥搅拌桩在身后淤泥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J].湖南水利水电, 2005 (4) .

[3]洪本英.重力式码头抛石基床夯实施工技术简述[J].珠江水运, 2007 (4) .

[4]彭涛, 武威.开山石填海挤淤区非均匀软弱地基的治理[J].水文地质工程地, 2002 (1) .

[5]周铸.强夯法在码头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 2006, 4 (6) .

[6]周洪涛, 杨岸英.深圳西部通道填海及地基处理工程实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05 (5) .

[7]宋绪国, 隋孝民.深圳地铁南头车辆段软基处理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 2006 (4) .

淤泥处理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水利工程,施工

淤泥土物理性质:一是含有很多细颗粒及大量有机腐植质;二是颜色深灰色或暗绿色, 有臭味;三是一般天然含水量在40%~70%之间, 有的大于70%, 孔隙比>1.0, 天然容量在15~18k N/m3之间。力学性质:强度极低, 压缩性大, 透水性差。工程特性:地基承载力低, 强度增长缓慢, 加荷后易变形且不均匀, 变形速率大且稳定时间长, 具有渗透性小、触变性及流变性大的特点。

鉴于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 压缩性大, 透水性差, 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 故需进行处理, 下面介绍淤泥软土地基五种处理方法。

1 桩基法

当淤土层较厚, 难以大面积进行深处理, 可采用打桩办法进行加固处理。而桩基础技术多种多样, 早期多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木桩, 目前很少使用, 一是水泥土搅拌桩水灰比、输浆量和搅拌次数等控制管理自动化系统未健全, 设备陈旧, 技术落后, 存在搅拌均匀性差及成桩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砂石桩用以加固较深淤泥软土地基, 由于存在工期长、工后变形大等问题, 已不再用作对变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管桩) 目前由于具有较强承载力、投资省, 质量有保证、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得到普遍运用, 如本人设计龙海市角美镇金山水闸, 其地质条件覆盖一层10m以上厚的淤泥土层, 地基处理采用边长为25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 挤密淤土层并靠摩擦承载,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还具有抗水闸水压力产生水平荷载, 达到水平稳定作用。

淤土层较厚地基处理还可以采用灌注桩, 打灌注桩至硬土层, 作承载台, 灌注桩有沉管灌注桩和冲钻孔灌注桩, 但两种方法灌注桩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一是沉管灌注桩在深厚软土中存在桩身完整性问题;二是冲钻孔灌注桩存在泥浆污染问题, 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 桩底沉渣清理和持力层判断不易监控等问题。福建省龙海市发生几起灌注桩基础民用建筑不均匀沉陷, 导致墙体裂缝事件, 是由于施工中存在上述技术问题造成。

2 换土法

当淤土层厚度较簿时, 也可采用淤土层换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 鉴于换砂不利于防渗, 且工程造价较高, 一般应就地取材, 以换填泥土为宜。换土法要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土进行压实或夯实, 形成良好的持力层, 从而改变地基承载力特性, 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施工时应注意坑边稳定, 保证填料质量, 填料应分层夯实。

3 灌浆法

是利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将能够固化的某些浆液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灌浆浆液可以是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灌浆法对加固淤泥软土地基具有明显效果, 如福建省龙海市角美壶屿港水闸由于淤泥软基不均匀, 沉陷闸基沉降最大达到0.63m, 加固时采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处理, 每个闸墩上、下游侧和中间各设5个灌浆孔, 沿闸墩轴线两侧布孔, 灌注水泥浆, 成桩直径0.5m, 伸入闸基础10.5m, 采用灌浆压力为20MPa, 经过处理后闸基沉降基本得到控制。高压旋喷灌浆处理原理是通过在闸基中高压旋喷灌浆形成水泥土摩擦桩, 提高闸基承载力, 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另一种对淤泥软土地基闸室淘空处理通常应通过水闸上游防渗如设置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控制闸基渗流, 然后再对闸室进行灌浆处理, 如厦门市石浔水闸由于闸基渗流造成闸室底板多个部位被淘空, 加固时先在闸室上游侧采用帷幕灌浆防渗, 灌浆帷幕布设在闸墩上游侧1.0m处, 孔距0.5m, 灌注水泥浆, 孔深5.0m, 灌浆压力10MPa。然后对闸室淘空部位采用钻孔灌浆处理, 先灌细砂, 不吃砂后, 再灌水泥砂浆, 最后灌水泥浆, 水闸除险加固后效果显著。

4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 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排水系统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体, 利用地层本身的透水性由排水体集中排水的结构体系, 根据排水体的不同可分为砂井排水和塑料排水带排水两种。福建省福清过桥山围垦海堤淤泥软层最深达十余米, 采用塑料排水带排水固结处理取得成功;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海堤则采用砂井排水固结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下面介绍效益较高塑料排水板处理淤泥软基方法, 插入软基排水板, 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 荷载作用软基, 地下水由于受挤压和毛细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内, 由砂层向两侧排出, 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 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 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 标出每根排水板具体位置, 插板机对中调平, 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 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 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 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 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施工。

5 加筋法

淤泥处理技术 第11篇

1 地基处理中常采用的基坑支护形式

一般在当前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所采取的基坑支护形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常用的几种支护形式为放坡开挖支护、简易支护、悬臂式围护、混凝土排桩支护体系、土钉墙支护体系、地下连续墙支护、拉锚式围护等等。支护形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当地水文地质和基坑开挖深度来决定, 无论采用哪种基坑支护形式, 其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起到挡水和挡土两个作用, 从而实现保护基坑稳定性的效果。

基于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 且涉及到地质、力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因此做好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的设计与施工是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不够充分全面, 或者在受力分析中计算出现错误, 或是基坑支护施工中没有按照要求规范作业, 都有可能导致基坑支护体系出现结构变形、结构破坏、滑坡、迁移等现象, 甚至还会发生坍塌, 从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 必须要重视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与施工, 保证其结构稳定性和强度。

2 淤泥地质的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所面临的问题

淤泥地质下的地基是一种典型的软土地基, 一般难以承受工程的整体荷载, 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地基加固处理。在地基加固处理中为了保证施工安全, 还要进行一定的基坑支护处理。这是因为淤泥地质的地质特征一般多为地下水位较高, 土质弹性大,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但是在淤泥地基处理过程中, 基坑支护体系的设计与施工面临着一定的难题, 即与常规基坑支护作业相比, 在淤泥地基的基坑支护体系中, 支护结构极易受淤泥地质的影响, 而使得结构的嵌固力较小, 也不能与土体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支护结构容易出现变形甚至坍塌现象。如何解决淤泥地质下基坑支护的结构稳定性问题是其地基处理施工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3 复合支护形式在淤泥地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淤泥地质的基坑处理工程中, 必须要采取特殊的基坑支护方式才能满足基坑支护需要, 从而保证地基处理的安全与顺利。而复合支护形式正是这样一种具有较好稳定性的支护结构形式。其具体的设计与保护措施分别如下所示:

3.1 复合支护形式的设计

基坑开挖后淤泥容易产生流动, 从而引发支护结构的实效和滑动。因此要合理的设置挡水或者挡土的结构, 设计的主体采用的是连续墙和深层搅拌水泥墙、钢板桩、加以高强度水泥设置搅拌强等方案进行复合性处理。淤泥本身的承载力较差, 抗变形的能力很低, 坑基开挖后侧向限力会在自重的作用下出现竖向变形, 将会导致所以在选择设计支护结构是应注意对竖向承压的提高。

作为持力层深厚的淤泥土体的承载能力不能完全满足设计的承载要求, 必须进行地基的处理, 此时应采用合理的措施加固地基, 如高压喷射桩、深层水泥桩等处理措施进一步提高淤泥的强度。这也是复合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淤泥对建筑的也影响还有震陷情况, 为了降低震陷的影响应因此选择利用地基处理的措施与基坑支护的方式相结合以此提高地基的震陷抑制效果。

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法对基层深厚的淤泥进行处理, 主要是按照承载的能力和对震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如范围、置换率、成桩长度等。同时对基础底部采用壁式布桩的方式, 以此保证支护结构满足嵌固的能力。利用深层水泥土搅拌桩的方法对基坑的土体进行为维护处理, 根据复合土体度的强度要求, 按照边坡模式设计计算复合土体的结构和宽度, 以及入土的深度;同时将复合土体结构看做是普通重力挡土墙以及计算宽度、入土深度等。二者之间需要进行平衡且满足震陷指标。

为了防止支护变形, 防止复合土体的结构因为变形过大而导致支护失效, 在支护时每隔一段距离就设计了基坑边的深层水泥搅拌桩内增加钢管, 在基坑顶部增加了钢管桁架作为支撑, 在坑基底部利用水泥搅拌桩内设置内部支撑结构, 使得整个结构形成额外的支护体系。

3.2 复合支护结构的保护措施

采用复合支护的方案设定后, 还存在两个争议, 即一方面是因为沉积区的淤泥有机物含量较高, 主要体现的是流塑状性质明显, 深层的水泥搅拌桩不容易成桩, 并且已经有很多的失败案例, 因此使用应慎重;一种思路认为因地制宜的是最佳的选择施工方式的思路, 只要利用良好的勘察、设计、施工措施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就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经过综合分析, 项目在采用复合处理措施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措施设计, 即在施工的过程中增加必要的保护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维护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具体的措施如下:施工前对水泥桩的配合比进行试验, 确定合理的喷粉量和适应的添加剂, 以此降低土压对整个支护结构的影响, 防止淤泥造成支护结构的变形和结构性失效;最后, 为了防止复合土体支护结构出现变形和开裂, 从而引发结构的失效, 在施工中要求如果出现裂缝就应立刻采用水泥浆进行填充, 进而固结保证其结构的稳定。

结束语

总之,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做好地基处理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 只有地基基础的强度和承载能力符合设计要求, 才能保证工程主体结构的稳定。但是在淤泥地质等软土地质中, 地基的处理施工难度较大, 很难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 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地基处理施工安全, 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基坑支护结构体系, 必要时可以采用桩基处理和基坑支护形式相结合的复合支护结构, 来保证工程的地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游芳.水泥搅拌桩支护墙在淤泥基坑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 (9) .

[2]吴文鑫, 蔡春梅.浅析厚淤泥层中钻孔灌注桩施工[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8) .

上一篇:档案法下一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