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系统范文

2024-05-27

避险系统范文(精选12篇)

避险系统 第1篇

1.1 采掘面布置

楠木煤矿采用平硐开拓, 矿区范围内现有3个井筒:主平硐、副平硐、回风平硐。主平硐及副平硐均位于矿区南侧走向中部。主平硐自井口37 m处开口掘进+730 m水平运输石门, 依次揭穿C2、C5煤层, 然后沿C5煤层底板岩层中布置+732 m水平运输大巷。目前矿井布置有1个回采面 (1201回采工作面) 和2个掘进面 (1501运输巷掘进工作面和+790 m区段石门掘进工作面) 。

1.2 井下人员分布

根据楠木煤矿的采掘部署和劳动定员安排, 矿井生产时布置1个回采工作面和2个掘进工作面, 根据矿井实际情况, 正常生产期间, 矿井最大班下井总人数41人。

2 避险设施类型及布置地点选择

2.1 避险设施类型

为提高矿井在突发紧急情况下遇险矿工安全避险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紧急避险方式的组合原则,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类型有以下几种: (1) 避难硐室+自备氧; (2) 避难硐室+钻孔供氧; (3) 避难硐室+专用管路供氧[1,2,3]; (4) 避难硐室+救生舱。

楠木煤矿地面地形复杂, 修路困难, 电路和水路等均无法直达该处, 若采用钻孔式布置, 则需单独设水、电、风等线路, 一是投资过大, 二是多占用线路煤柱;自备氧供氧, 氧气瓶数量较多, 占用空间大, 还可能形成重大危险源;化学制氧优点是可以吸收CO2, 但反应产生大量的热, 对环境温度控制要求高;而专用管路供氧方式施工方便, 布置灵活, 硐室不受地面及采动影响, 投资小, 实用性强, 抗破坏能力强, 不多占用巷道断面、灾害区域全覆盖、费用省。因此, 针对楠木煤矿年产量相对较小、巷道断面较小等的特点, 采用“避难硐室+专用管路供氧”的避险方式。

2.2 布置地点

结合采区巷道布置、矿井主要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矿井避灾线路, 提出了2个布置方案。

(1) 方案1:在一采区下部车场附近设置永久避难硐室一座, 采用双巷道布置, 避难硐室的2个安全出入口分别与+732 m水平运输大巷、一采区行人上山连接。

(2) 方案2:在一采区下部车场附近设置永久避难硐室一座, 采用双巷道布置, 避难硐室的2个安全出入口分别与一采区轨道上山、一采区行人上山连接。

方案1和方案2永久避难硐室均大致位于目前生产区域几何中心位置且层位及标高基本相同, 由于方案1将永久避难硐室两出口分别设在+732 m水平运输大巷和行人上山处, 而从轨道上山过来的人进入避难硐室需要绕个道, 不利于快速到达硐室避难, 故方案1不如方案2合理。经现场踏勘并与业主反复斟酌, 避难硐室按方案2布置, 避险人数按50 (最大避险人数1.2倍) 人设计, 硐室中心底板标高+732.3 m。井下人员从永久硐室可经一采区行人上山、上部车场、回风平硐, 由回风平硐出井;也可经+732 m运输大巷、行人进风平硐或主平硐出井, 满足人员避灾需求。

3 避难硐室主体设计

3.1 结构类型

避难硐室结构类型取决于安全出口的布置位置。根据楠木煤矿现已施工巷道布置情况, 永久避难硐室采用双巷布置形式。

3.2 结构尺寸

以文献[4]为基准, 避难硐室结构尺寸按照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 S生为生存室最小有效面积;N为50人;S过为过渡室最小面积。

由计算知, 50人避难硐室生存室最小有效面积不小于60 m2, 生存室巷道净宽取2.6 m, 长25 m, 则S生为65 m2, 满足要求;过渡室净宽取2.6 m, 长2m, 则S过为5.2 m2, 满足要求。

考虑避难硐室密闭门安装高度至少需要2.5m, 门墙厚度不低于400 mm, 为了便于密闭门安装, 取硐室高度为3.0 m, 门墙厚度500 mm, 硐室断面形状均为半圆拱形, 拱高1.4 m (表1) 。

4 主要系统设计

4.1 专用管路供氧设计

楠木煤矿避难硐室采用专用管路供氧方式, 专用管路利用现有通风管路进行改造, 成本较低, 速度快。专用管路采取地埋保护、砖砌保护、扣板保护及混合保护等方式[5], 根据楠木煤矿地质特点, 采用地埋保护方式。专用管路供氧设计时, 应保证生存室内所有区域人员的氧气需要, 管路的管径及配套用压风机应有必要的备用系数[6];根据矿井生产现状, 目前矿井设置1个永久避难硐室, 避险人数50人, 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 m3/min, 氧气浓度在18.5%~23.0%, 避难硐室供气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 Qds为避难硐室供气量;K为备用系数, 取1.2;N为最大避险人数, 取50人;qman为每人所需供气量, 取0.3 m3/min。

代入数据计算得, Qds=18 m3/min。

同时考虑气幕和压气喷淋耗气量2 m3/min, 则总供风量为20 m3/min。

由于压风机站提供压风压力为0.75 MPa, 则将20 m3大气压下空气折算为压风的公式为:

式中, V1为每分钟压风供气容积;P1为压风压力;V2为每分钟硐室所需压风容积;P2为硐室内空气压力。

代入数据计算得, V1=2.69 m3。

选用2台排气压力为0.75 MPa, 排气量为21.1m3/min的空气压缩机 (型号参数相同, 1台工作, 1台备用) , 满足供风量需求。

供氧管道的管内直径按下式[7]计算。

式中, d为压风管直径;Q为压风风量;L为压风管长度, 取1 200 m。

代入数据计算得, d=39.08 mm。

因此, 该矿进入避难硐室内的压风管路采用DN50的钢管供气, 满足要求。

压风供气压力损失按下式[7]计算

式中, ΔP1为管段压风损失;dg为该主管段的标准直径;Q为通过管段的空气流量。

代入数据计算得, ΔP1=0.031 MPa。

管路压力损失0.031 MPa后, 生存室内压风管网动压仍约有0.74 MPa, 满足使用需要。

硐室内配置压风自救装置, 选用ZYJ (A) 型矿井压风自救装置10套, 每套包含6个呼吸面罩、减压阀、过滤器、压力表, 在压风自救装置前端设置球阀, 具体布置如图1所示。

4.2 空气净化及降温除湿设计

采用了专用管路供氧, 并经保护后进入避难硐室, 通过压风系统通入新鲜空气稀释排除避难硐室内的污浊空气, 从而达到净化目的;压风供气系统内的干燥低温压缩空气可带走避险人员和设备的发热量和水汽。另外, 硐室内部的岩石巷道壁与硐室内的气体通过对流和换热作用也能起到辅助降温的效果, 因此, 楠木煤矿避难硐室内无需配置制冷净化等相关设备, 至少降低了避难硐室1/3成本。

5 结语

楠木煤矿紧急避险系统采用避难硐室+专用管路供氧类型, 减少了生存环境处理设备, 成本低, 建设速度快, 适用于全国中小煤矿。

摘要:根据国家加快建设紧急避险系统的要求, 结合楠木煤矿具体状况及井下人员分布地点, 经分析, 选择了适用于楠木煤矿紧急避险设施的类型;通过比较, 选择了避难硐室合理布置地点, 对避难硐室主体结构、专用管路供氧及制冷净化系统等系统进行设计, 得出了以专用管路供氧+避难硐室的方案设计, 该系统成本较低, 建设周期短, 优势明显。

关键词:楠木煤矿,紧急避险系统,避难硐室,专用管路,避险设施

参考文献

[1]盛武, 高明中, 杨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模型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1, 31 (6) :799-802.

[2]于强.井下紧急避难硐室位置设计方案探讨[J].中州煤炭, 2013 (4) :93-94.

[3]岳亮, 周学友.永久避难硐室供氧系统的特点与优化方案[J].科技信息, 2012 (25) :44-45.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EB/OL].www.safehoo.com/Laws/Trade/Coal/201101/168370.shtml, 2011.01.28.

[5]牙星煤业有限公司一号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专项设计[DB/OL]http://www.docin.com/p-685749572.html.

[6]宝丰煤矿避险系统设计[DB/OL].http://max.book118.com/html/2013/0604/4089451.shtm.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第2篇

1、监测监控系统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3、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4、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5、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

6、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1404综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安全措施

1404综采工作面现已准备完毕,准备进行回采,为确保该工作面初次放顶安全顺利完成,特制定以下安全措施:

1、初采前为防止工作面支架、输送机上、下窜动,根据煤层倾角既底板等高线情况,对工作面进行调整。

2、根据1404回采工作面的资料,其初次垮落步距为16m—18m,在该回采面初次来压前必须将工作面调直,保持支架、输送机、煤壁三直。

3、矿设初次放顶跟班领导小组,队领导跟班现场指挥,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对本班工作面顶板、煤壁活动情况向下班说明,在队内做记录备查。

4、割煤过程中机组牵引速度不得大于4m/min,如发现煤壁片帮严重,顶板活动剧烈应停止割煤,就近躲入支架内,严禁站在支架间。待顶板压力稳定后,确认无问题时再生产,割煤过程中严禁人员进入机道行走。

5、工作面作业人员如发现老塘顶板出现异响、掉碴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至支架内扶紧立柱,以防顶板冒落产生的冲击波伤人。

5、移架前应做各准备工作,架间距离要调均,检查顶板情况,处理好片帮,清除杂物及障碍物。

6、移架时工作人员应站在支架内操作,机组通过后必须及时顺序移架至最小控顶距离并打开防片帮梁。保持端面距不超过规定,其他人员不得在相邻架间停留。带压擦顶移架应少降快拉一次完成。移架过程中不得破坏挡风帘等通风设施。

7、工作面除端头支架滞后一个移架步距外,其余支架必须移成直线。所有支架必须接顶严密,保持底座平稳,使顶梁和底座受力均匀。必须保证支架有足够的初撑力,不低于规定的80%,并将支架防片帮伸出。检查侧护板是否正常,确保移架时不应使大量矸石窜入。

8、加强两巷超前支护,发现失效的支柱及时更换,顶板破碎时,压力明显增大,超前支护柱距缩小至0.5m,采用棚梁支护,支柱必须升紧打牢,达到初撑力的要求。

9、通风区根据采空间大小,老塘漏风等情况及时调整风量并安设挡风帘等通风设施,确保工作面用风及瓦斯浓度在1%以下,否则严禁作业。安设在工作面回风巷瓦斯传感器必须可靠,使用正常。

10、瓦检员、安检员跟班检测瓦斯,监督现场作业,当发现瓦斯浓度达到1%或其它不安全隐患时必须停止作业,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恢复作业。

被动避险 美元上涨 第3篇

根据Wind数据显示,从2008年4月22日的最低位71.31,到金融海啸中反弹,紧接着又下跌,来回几次,截止到11月17日,美元指数为78.18。市场对于美国的信任仍在。

欧债问题短期无法终结,无建设性方案,又无法一劳永逸,加之中东地缘政治危机,投资者对市场的担忧不断升级,避险情绪一再升温。

短期来看,欧债问题的加剧引发全球经济成长前景担忧,避险需求推动美元技术买盘。“美元上涨,大家担心未来全球状况不太好,现在持有美元的人主要以保本为主,也不太在乎投资与收益。”资深业内分析人士Tom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其他资产价格的上升,令美元被动上涨。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升高,市场常见避险标的的价值支撑问题日益凸显。欧元受欧债影响,瑞士法郎、日元有市场干预,澳元处在高档位,加之景氣不好对原材料市场的影响,金价又涨很高,整个市场无所适从。大多避险品种处于相对高位,美元显然要便宜。

但是,长期来看,美元又暂不具备长期走升的空间。不可否认,近期的美国状况优于预期:就业改善,贸易赤字收窄,消费者信心增强。

但是,11月23日是美国国会“超级委员会”提交减少美国巨额赤字计划的截止日期,减赤方案令美元承压。因为如果未能就关于未来十年减赤1.5 万亿美元形成具体的计划,信用评级机构则可能再次评估美国的国债信用评级,势必将对美元走势产生负面影响。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安装经验 第4篇

关键词: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安装,经验

1 系统概况

鹤煤公司六矿紧急避险系统于2012年6月安装完成, 现已投入使用。该系统由采区永久避难硐室、科学避灾路线、应急救援预案及个体防护装备等四部分组成。其中永久避难硐室共建设5座, 分别位于211、209、214和212等采区上中部车场及井底车场。设计总容量542人, 覆盖井下所有生产采区。

2 系统安装

安装主要完成对避难硐室密闭空间、压风供氧、压缩供氧、环境监测、除湿降温、动力保障、通信联络、人员定位、气幕喷淋、空气净化、生存保障等系统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下面以214采区避难硐室安装为例总结安装经验。

2.1 密闭空间系统

214避难硐室正压密闭空间系统由防爆门、气密门、墙体及其上单向排气阀四部分构成。主要技术参数:防爆门型号为FBM-W×MA, 规格1600×1000 (mm) , 材料为屈服应力345 MPa的碳素钢构;墙厚800mm, 槽深为300mm, 墙体为楔形;排气阀直径为DN50, 每墙体4套, 总排气断面积7.8×10-3m2。

2.2 供氧系统

硐室采用矿井压风和压缩氧供氧方式。其中, 矿井压风供氧是利用矿井压风作为气源, 为硐室内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 并在硐室内形成正压避免外界有害气体侵入硐室。主要技术参数:人均供风量≥0.3m3/min;减压器入口压力≥0.8MPa、出口压力0~0.6 MPa (可调节) ;流量计量程0~8 m3/min, 分度值0.3m3/min。

压缩氧供氧方式是利用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氧气, 经过高压管路系统供给减压器, 经减压使高压氧气变为0.4MP, 再由供氧管路供给生存室。主要技术参数:人均供氧量≥0.5 L/min;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供氧系统用的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0.5 MPa (可调节) , KD800-6转子流量计量程0~80L/min, 分度值4L/min。

2.3 环境监测系统

硐室内外环境监测主要由KDW6B1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KDD12-24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KJ2007F型监控分站及室内外各传感器组成。通过井上下交换机实现监控中心对硐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

2.4 除湿降温系统

此系统主要由液态CO2气源和制冷净化一体机构成。利用储存在钢瓶中的液态CO2作为动力源和制冷介质, 经过平行管蒸发器吸收室内环境气体热量使液体气化吸热, 进而驱动气动马达旋转同时带动高速风机旋转, 使室内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和平行管蒸发器循环接触, 对室内环境进行温湿度控制, 并通过在空调凹槽内配备定量的CO2和CO吸收剂进行吸收过滤, 实现室内气体中CO、CO2浓度控制及温湿度的调节。

2.5 动力保障系统

该系统由硐室外接电源组成。利用硐室外KBZ-400A/660V矿用隔爆型馈电开关与硐室内ZBZ-4.0/660 (380) MW矿用隔爆型照明信号保护装置连接, 为硐室内照明、人员环境监测提供电源。

2.6 通信联络系统

直接把矿井通信系统接入避难硐室, 实现避难硐室向应急指挥中心呼救。硐室内共安设两部KJH-33矿用本安型电话, 一部为普通电话, 用作日常管理;另一部为直通电话, 为突发事故时用。且在电话机组旁设有电话簿, 记录着应急指挥中心联络方式。

2.7 人员定位系统

系统由KJF80.1型监测分站处理器、KJN16A/18型矿用隔爆兼本安不间断电源箱、KJF80.2A接收器组成。分站电源设在硐室内, 接收器设在硐室出入口及室内。通过井上下环网交换机KJJ31将人员监测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 实现对遇险人员进出避难硐室情况实时监测, 为科学救援提供可靠数据。

2.8 气幕喷淋系统

系统功能主要由气幕、喷淋装置实现。采用矿井压风和压缩空气两种供气方式, 流量大于100L/人.min。气幕装置设计为“U”形, 设在防爆门墙内侧, 通过高压气体产生一定厚度的幕状气流, 形成一面无形门帘, 既不影响人员出入, 又能阻止室内外空气对流, 同时, 高压气流还可吹散附着在人员衣物上的有害气体。喷淋装置设计为椭圆形, 设在气密门墙外侧。通过开启喷淋装置使清洁空气充入过渡室内, 形成正压环境, 利用墙体上单向排气阀将室内有毒有害气体排出室外, 实现空气清洗和置换。

2.9 空气净化系统

系统功能主要由型号为JHJ-I净化一体机实现。使用吸附剂吸收过滤CO和CO2, 使其浓度达到安全标准。安装方法是将矿井压风通过高压软管与净化一体机连接, 为驱动马达提供高压气流, 把吸附剂平摊在一体机凹槽内, 扭动阀门即可实现硐室空气循环净化。系统在额定防护时间内, 保障硐室内气体浓度满足下表规定。

2.1 0 生存保障系统

为创造适宜生存环境, 我矿在214采区避难硐室内配置有120台ZYX-45型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50把箱式座椅、13箱压缩饼干、52件饮用水、4副担架、1台煤矿用自动苏生器、2个急救箱、4个氧气呼吸器、10台8kg干粉灭火器、4台坐便器等辅助设施。其中,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暂行规定》要求压缩食品不少于5000k J/人·天, 需配100kg, 实配104kg;要求饮用水不少于1.5L/人·天, 需配1200瓶, 实配1248瓶。实配大于需配, 完全能够满足100人96小时生存需要。

3 安装效果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暂行规定》及《河南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验收标准及评分办法》要求, 对我矿214采区永久避难硐室进行功能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硐室气密性检测 (用压力、计时表测定) , 在480pa压力下泄压速率为200pa/min, 小于350pa/min;正压维持检测, 在总供风量设定为5.3m3/min状态下硐室内气压始终保持在160pa, 并可通过单向排气阀进行调节;压风系统检测, 供风能力在0.5m3/min.人, 不低于0.3m3/min.人;设定压风系统压力表最大为0.5MPa条件下, 压风噪音测定为66分贝, 不大于70分贝;气幕喷淋系统检测, 气幕为“U”形设计, 能够覆盖整个防护气密门。以上检测符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要求, 其他如环境监测、压缩供氧、除湿降温、通讯定位、空气净化等系统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附属设施配置符合设计要求, 能够满足紧急避险需要。

4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案

214采区避难硐室是我矿建设的第一座避险设施, 属于试点工程, 在建设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需改进。

(1) 除湿降温系统所需液态CO2高压气瓶放在生存室壁龛内, 一旦CO2泄漏易对避险人员产生二次伤害。改进方案是将CO2高压气瓶集中放置在过渡舱壁龛内, 并设置CO2传感器实时监测。

(2) 硐室内照明综保、环境 (人员) 监测电源、分站、电池箱等安设在生存室。改进方案为将机电设备装在过渡室内, 并上架规范管理, 以防机电设备短路起火伤及避险人员。

(3) 仅在硐室入口、过渡室及生存室安设有环境监测传感器。改进方案是在硐室出入口、过渡室、生存室等处均应安设有传感器实时监测, 为实施紧急救援提供全方位数据。

(4) 硐室压风、供水管路保护采用混凝土埋设。改进方案是室内外压风、供排水管路采用高压软管, 砌槽铺设保护。这样不仅可防管路被地压顶断, 延长硐室使用寿命, 也便于系统后期维护。

5 结语

避险系统讲话 第5篇

李尚宽在全省煤矿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煤矿井下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省安全监管局 贵州煤监局 李尚宽

2012年10月15日

同志们:

刚才,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和金佳矿、洪兴煤矿、小河口煤矿作了经验介绍,毕节市政府作了表态发言;国强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对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对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明天上午,各位代表还要到金佳矿、洪兴煤矿现场参观,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按照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科学判断形势,坚定安全信心,确保“摘帽”工程完成

今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可以概括为:持续稳定好转,取得阶段成效,但安全基础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

具体体现在:一是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近几个月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7月8日、9日连续召开安全会议。克志书记、省长亲自主持会议,听取汇报,分析形势,明确提出今年煤矿事故“摘帽”工程必须完成。国强副省长多次召开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省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7月31日又召开了国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约谈会,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为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全省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和煤炭行业管理等部门,对煤矿严格监管,认真执法,创新机制,注重成效,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为促进企业依法生产和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煤矿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断深化,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安全标准不断提升。四是瓦斯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省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四位一体”防突措施和瓦斯治理24字工作体系不断深化。1-9月份,全省瓦斯抽采量14.05亿m3,利用量4.06亿m3,同比分别增加45.3%和114%,对有效预防瓦斯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全省共发生瓦斯事故2起,死亡5人,同比分别下降85.7%、92.4%。五是“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全面检查、重点抽查,集中整治,打击纠正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53.7万起,排查各类事故隐患40.5万条,整改率98.9%,其中重大隐患246条,整改率90.7%。六是安全成效明显。今年1-9月,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1111起(不含消防火灾事故起数),死亡815人,同比分别下降26.3%和33.5%(降幅居全国第一)。其中:煤矿事故50起,死亡83人(居四川、湖南之后),同比分别下降57.3%和59.9%。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629(居全国第十)。

同志们,总结成绩是为了更好的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保持良好状态。但不能盲目乐观,松弛懈怠,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要有清醒认识。虽然今年1-9月全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了较大幅度下降,但责任落实不到位、打非治违不彻底、隐患排查不深入、安全基础不牢固等问题在我省一些地方、一些企业仍然大量存在。一是我省煤矿突出矿井和高瓦斯矿井数量分别占全国的34%和29%,均居全国之首,但瓦斯治理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实施区域防突工程措施的矿井仅占37.1%;瓦斯抽采利用率还不高,仅占28.9%;抽采不达标的矿井占57.1%。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数量虽有很大提高,但是通过国家级验收的仅8处,与产煤大省很不相符。特别是在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面,落在了全国的后面,截至8月底,全省已完成紧急避难硐室建设的88个,占应建矿井的7.45%;正在建的586处,占49.6%。现在距明年6月30日全面完成“六大系统”建设任务不到9个月的时间,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煤矿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国有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103,是全国国有煤矿平均水平10倍多,是全省平均水平1.75倍。另一方面,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依然严重,矿井规模越小,安全措施越不落实,非法违法现象越严重,铜仁新生煤矿“4.26”透水事故、黔南谷坝煤矿“9.11”透水事故等的发生,充分暴露出了这一问题。三是当前煤炭需求不旺,价格下滑,企业效益出现微利甚至亏损,对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因素。一方面企业领导精力分散,以跑市场、抓效益为主;另一方面安全投入资金困难,还有职工队伍不稳。四是目前我省还有100处9万吨的突出矿井,这些矿井无论在区域防突措施,还是在瓦斯抽采达标上都不可能到位。这些矿井虽然现在是停下来了,但煤矿企业急于复工,一旦复工,瓦斯事故就会大幅上升,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将急转直下。五是安全监管队伍不适应当前安全工作需要。从省到市、县、乡安全监管力量逐级消弱,专业人员非常匮乏,不能适应安全监管工作。执法监察重点不突出,效果不理想;此外,监管理念、思路和方法都急需提高。六是当前各地安全生产形势都比较好,容易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放松领导和监管。

虽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绝不能低估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要清醒地看到个别地区和企业仍事故多发、隐患突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分分秒秒都不放松;要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隐患消除到位;要进一步严格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盯死看牢,该停的坚决停下来,该整顿的坚决督促整改到位;坚决完成煤矿事故“摘帽”工程,坚决完成今年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

二、明确工作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如期完成煤矿“六大系统”建设任务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六大系统”,是有效保护广大矿工的“生命工程”,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体现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煤矿“六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线,也是煤矿事故应急救援的生命线。建设煤矿“六大系统”,实现井下人员自救、逃生、避灾等整体功能,与事故预防和事故救援共同构成防范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危害的有机整体。可以说,建设煤矿“六大系统”,是煤矿防灾、控灾、减灾具体的措施和有效的途径之一。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发23号文件”)明确提出,到2013年,煤矿要建设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六大系统”(压风、供水、通讯系统过去称为“三条生命线”)。接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了《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 号)。我省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先后提出了煤矿“六大系统”建设的目标、任务、时限和要求。同时,将金佳煤矿、洪兴煤矿等6家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示范矿井建设作为2012年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创建项目之一,并利用煤矿安全技改专项资金180万元支持其建设。两年来,我省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全省国有重点煤矿已经全部按时限要求完成了除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外的其他5大系统建设;国有重点矿以外的其他煤矿的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4大系统建设已分别完成80%以上,人员定位系统完成 60%以上。截止至9月底,十大民生工程示范建设项目(紧急避险系统)快速推进,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矿和盘县洪兴煤矿已于8月底前完成建设,其中:金佳矿投资331万元在金一采区建成永久避难硐室1处(80人)和临时避难硐室1处(12人),洪兴煤矿投资267万元建成永久避难硐室1处(70人)和临时避难硐室2处(12人);仁怀市云安煤矿、普安县恒泰煤矿、纳雍县东联煤矿、金沙县林华煤矿等4个矿已完成建设进度的50%左右,年底前将全部建成。织金县小河口煤矿在织金县率先垂范,投资354万元建成永久避难硐室1处(100人)和临时避难硐室2处(12人)。这些示范项目的建设,有效推进了“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但是,目前我省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截止至8月底,只有88对矿井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仅占7.5%,毕节、黔南、黔东南建设完成率还不足1%。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有差距。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怀疑、观望、畏难情绪;对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执行上有偏差。

同志们,现在距离“国发23 号文件”规定的“六大系统”建设完成时限只剩9个月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六大系统”建设,特别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艰巨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快六大系统建设步伐,确保如期完成“六大系统”建设任务。当前,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工作已进入关键期和攻坚阶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煤矿企业要以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首要目标,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为重要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全面推进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重要意义。建设完善“六大系统”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矿工安全的“生命工程”,是贯彻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按照“国发 23 号文件”关于煤矿企业要在 2013 年6月前建成“六大系统”的总体要求,坚持全面建设“六大系统”的决心不动摇、各类矿井如期建成“六大系统”的信心不动摇。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组织领导、深化责任落实,以煤矿企业为单位,制定和完善加快推进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工作方案,按照规定时限要求,倒排工期,把建设项目的负责人、资金、工期等落实到位。

(二)注重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功能要求。《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明确提出了紧急避险系统的三种建设类型(即: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安监总煤装[2012]15号”提出,紧急避险系统应当坚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安全实用的原则,要根据矿井具体条件和突发紧急情况下矿工安全避险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与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结,确保在矿井突发紧急情况下遇险人员能够安全避险。结合我省情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和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坚持优先建设避难硐室。要把煤矿掘进工作面临时避难硐室作为首要建设任务。巷道长度超过500m时,必须建设避难硐室,作为放炮时人员避险的安全保障,一旦发生炮后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瓦斯燃烧、老空透水时,有效保障人员在避难硐室内的生命安全。

深入分析《暂行规定》等相关要求,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必须实现“六大功能”。即:

1、防爆功能:避难硐室的门及墙体,应有一定的强度,能避免爆炸冲击波、煤与瓦斯突出压力和透水水压对其产生破坏。

2、防火功能:避难硐室外20m范围内的巷道、门墙和硐室内部,应采用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材料支护;硐室内应配备灭火器、消防沙箱等防灭火器材。

3、密闭隔离功能:避难硐室内部应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阻隔煤体瓦斯的释放;硐室的门、墙应用混凝土与煤(岩)体浇筑严实,并保证气密性良好,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进入硐室内;硐室地面距巷道底板应有一定高度,免受水的冲击和侵蚀。

4、氧气供给功能:与地面相联通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接入避难硐室内,并安装压风自救装置,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给氧气;配备一定数量的自救器,必要时还应配备压缩氧气瓶供氧。

5、供水施救功能: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应接入避难硐室内,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应能为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6、通信联络功能: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应延伸至井下紧急避险设施,避难硐室内应设置能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便于应急通讯和救援指挥。同时,避难硐室内还应储备一定量的食品和饮用水。

(三)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示范矿井的引领带动作用。2012年,我局将金佳煤矿、洪兴煤矿等6家矿井作为2012年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创建项目,并利用煤矿安全技改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其建设紧急避险系统示范矿井。各市、州和国有煤矿企业集团,要按照示范矿井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示范矿井建设,年底前必须完成建设任务;希望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交流会等形式,总结推广示范矿井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带动其他矿井“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要进一步督促后进矿井加快进度,切实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要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国有煤矿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其它矿井明年6月30日全部建成。

二是各级煤矿监管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建设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监管监察。各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监分局要把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纳入煤矿安全日常监管监察,加强检查指导,推动各煤矿企业按照规划和方案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各煤监分局要把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纳入监察执法工作重点,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监察执法,依法推进工作,对未按规定要求建立完善相关安全避险系统的煤矿,要责令停产整顿;对未按规定建设完善而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的,或者造成事故的,要依法予以处罚(时间到而未完成的,要暂扣相关证照)。三是各煤矿企业要切实完善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六大系统”的整体效能。“六大系统”是个有机整体,各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集中整合了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五个系统的功能,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成败。抓好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也是对“六大系统”的检验。各煤矿企业在建设完善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注重“六大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确保有效运转并发挥整体效能;要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科学确定避灾路线,加强人员培训和联合应急演练,确保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培训到位,使其熟悉灾害情况、掌握避灾技能,正确使用安全避险设施,充分发挥“六大系统”安全避险作用。

四是各煤矿要加强紧急避险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培训和应急演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不仅要建设好、完善好,更要管理好、使用好。要按照“系统可靠、设施完善、安全有效、运转有序”的工作要求,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在建设完善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使用,切实发挥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作用。一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紧急避险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待用状态。二要建立健全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编制指导避险矿工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说明或操作规程,建立紧急避险设施及配套设备维护检查和模拟综合防护性能试验技术档案,明确紧急避险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处理原则,同时,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采区设计及作业规程中应包含紧急避险系统的相关内容。三要加强对煤矿职工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要将正确、安全使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和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重要内容,确保入井人员熟悉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相关技术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提高职工自我保护和应急救援能力。四要加大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应急救援演练。煤矿企业要把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纳入到煤矿应急预案之中,每年组织演练,切实发挥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矿井应急救援能力。

抗震与避险 第6篇

作为一本关注个人、家庭经济生活的杂志,我们始终关注所有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自然灾害一直是我们要注意重点防范的风险之一。对于自然灾害,我们除了期盼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能准确地预测之外,我们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风险的防范,合理地购买保险,这也是防范风险的经济手段之一。保险保障虽然不能完全避险,但至少可以让遭受灾害的人获得经济上的补偿。这对于重整旗鼓、灾后重建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川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群当中,投保的人数并不多,这当然是和当地的经济水平、保险知识普及程度相关的,我们在对此深感遗憾的同时,也觉得有再次向大家鼓与呼的必要。

含瓦斯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第7篇

1 监测监控系统

凡发生瓦斯超限时, 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必须立即向调度室值班员汇报, 由矿调度值班员向调度室主任、值班矿领导、安监科、通风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汇报, 并要求发生瓦斯超限地点立即停止生产, 查明瓦斯超限原因, 相关人员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处理:

(1) 当监测系统出现瓦斯超限报警时, 矿调度室值班人员立即命令现场负责人停止工作, 撤出人员, 切断电源, 并向矿值班领导汇报。

(2) 现场负责人接到矿调度室值班人员命令后, 必须立即组织现场人员停止工作, 撤到有电话的安全地点待命, 切断工作区域内的电源, 以上工作完成后, 立即向矿调度室值班人员汇报。

(3) 矿调度室值班人员接到现场负责人执行完命令的汇报后, 再命令现场负责人和瓦斯检查员共同到瓦斯超限现场进行探查确认, 然后, 立即将探查结果向矿调度室值班人员汇报, 调度室值班人员接到汇报后, 立即向矿值班领导进行汇报。

(4) 矿值班领导接到矿调度室值班人员汇报后, 负责及时召集通风副总、通风区值班等相关人员, 根据瓦斯超限地点的瓦斯抽采情况、地质构造、通风状况等, 分析清楚瓦斯超限的原因, 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 由于甲烷传感器出现故障或施工单位由于管理原因等发生的甲烷传感器误报警、误动作, 监控信息中心要及时安排监测人员对甲烷传感器进行更换。

(6) 如果超限的瓦斯可能波及其它区域时, 监控中心值班员应手动切断波及区域的工作电源。

2 通信联络系统

当井下人员在工作面附近发现险情时, 知情人员要立即用附近的电话机与调度台联系并汇报队值班室。调度室值班人员要立即使用调度台组呼功能通知人员安全撤离, 遏止险情蔓延, 降低损失。

3 人员定位系统

下井人员必须携带人员定位卡。

当井下人员在工作面附近发现险情时, 知情人员在无法用通讯设备联系到地面时, 应当立即按动发射卡上的急呼按钮, 向调度室发出报警, 调度室值班人员应立即查看井下人员布置图, 及时在图上了解到险情位置以及所有井下人员的区域分布情况, 同时协调指挥井下人员安全撤离, 保护人员生命安全, 遏止险情蔓延, 降低损失。

当事故发生时, 监控中心值班人员立即向救援人员快速统计井下人员数量、准确指出井下人员位置, 争取宝贵的抢险时间。救援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4 压风自救系统

(1) 发生灾害事故时, 调度室应立即通知受灾害威胁区域人员撤退, 人员撤退前, 应将分管区域内风管阀门关闭。

(2) 发生突水、顶板跨落等灾害, 受灾人员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在没有严重有毒、有害气体的情况下, 使用方法:打开压风自救系统的阀门, 利用压风自救系统提供新鲜的空气。打开阀门的程度要根据现场的空间和人员进行控制, 以不使人感到闷气为准。

(3) 发生瓦斯突出、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火灾等事故时, 受灾人员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此时有毒有害气体较多情况下, 使用方法:受灾人员要及时打开压风自救系统的阀门, 最大程度的利用压风冲淡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 如果人员脱离自救器进行呼吸时, 人员要进入压风自救系统正压扩散的范围进行呼吸。

5 供水施救系统

(1) 发生灾害事故时, 调度室应立即通知受灾害威胁区域人员撤退, 人员撤退前, 应将分管区域内水管阀门关闭。

(2) 发生突水、顶板跨落等灾害时, 受灾人员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但在没有严重有毒、有害气体的情况下, 使用方法:打开供水施救系统的阀门, 取用必须的饮用水, 用后及时关闭。

(3) 发生瓦斯突出、瓦斯燃烧、瓦斯爆炸、火灾等事故时, 受灾人员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 此时有毒有害气体较多情况下, 使用方法:首先把水引到人员呼吸安全的地点, 取水时要防止有害气体的伤害。

6 紧急避险系统

(1) 发生自然灾害时, 施工人员必须在跟班队长的组织下按照顺序进行撤离;当不能在自救器有效使用时间内及时升井时, 应立即撤离至就近的临时避难硐室辅助运输大巷行车巷内的永久避难硐室进行紧急避险。

(2) 避难原则:撤离优先, 避险就近。

以保持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进入避难空间为目的。考虑人员分布状况不同, 依据以下原则进行救援:

距离临时避难硐室最近的人员向临时避难硐室内逃生 (主要是巷道沿线、机头及工作面零散作业人员) ;距离永久避难硐室最近的人员向永久避难硐室内逃生, 巷道内将各个避难点做出明确的标示, 距离明确以便及时辨认。

(3) 距离井筒最近的作业人员尽快升井向地面逃生。

为方便避灾人员方便快捷进入避难空间, 在紧急出口处、避灾路线图等都对避难硐室、救生舱位置进行了明显的标注。

摘要:为提高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国家强制要求全国煤矿及非煤矿矿山都必须建立和完善监测监控、通讯联络、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紧急避险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六大系统对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将为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本文以某含瓦斯矿井顺槽为基础, 研究设计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效果良好。

关键词: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含瓦斯矿井

参考文献

[1]许阳.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实施与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 2012 (3) :220-221.

[2]孙继平.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与配置方案[J].工矿自动化, 2010 (11) :1-4.

阳泉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评估 第8篇

1 阳泉市绿地建设现状

2002年阳泉市编制了《阳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2年~2020年) , 2006年编制了《阳泉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规划》 (2006年~2010年) 。通过规划引导, 至2008年年底, 阳泉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9%, 绿地率达到34.11%,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9 m2。全市现有各类公园8座, 总面积548万m2;休闲广场10个, 总面积14.55万m2;街头游园28座, 总面积15.18万m2。共有园林绿化达标单位211个, 达标率为72%。

2 阳泉市城市灾害类型与受灾特点

1) 地震。阳泉市处于太行山前地震带 (主要对应河北平原地震带, 尤其是冀中地震活动断裂) 和山西断陷盆地地震带的夹击地段, 新构造活断裂——晋活断裂带从境内穿过, 还受到地下大面积采空区的潜在影响和威胁。全区地震动加速度值0.108, 相当于7度高烈度区。2) 地质灾害。阳泉市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石太铁路、太旧高速公路及307国道两侧以及盂县北部山区和一些采石场等地;地面塌陷、裂缝广泛分布于各采煤区, 尤以郊区较为严重。3) 火灾。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引发火灾的因素逐渐增多, 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呈上升趋势。4) 洪涝。阳泉市域内的主要河流都属典型的季节性河流, 洪水均由暴雨形成, 速度快、来势猛、峰高量大, 每逢发生大的暴雨, 洪水极易成灾。

3防灾绿地避险能力评估

1) 环境安全评估。a.地质环境。目前, 阳泉市建成区没有发现地震活动断层和岩溶塌陷区, 但是采掘工业造成的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非常突出。经调查, 建成区内共有3个公园和6个小游园内有面积大小不同的采空区, 采空区面积约占总绿地面积的59.46%。b.自然环境。防灾绿地应地势平坦、开阔, 不会被地震次生灾害淹没。阳泉市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防灾绿地有很大一部分坡度在25%以上, 其中南山公园、北山公园、植物园、狮垴山公园坡地面积比较大, 坡地总面积162.5 hm2, 约占总绿地面积的27.9%。桃河公园位于桃河二级滩槽内, 仅能满足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是主要的水灾淹没区。c.人工环境。防灾绿地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桃河公园和北山公园临近加油站, 植物园和煤山公园临近煤气公司5万m3储气罐, 并且周围没有设置符合标准的防火林带, 使绿地的防灾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d.环境安全综合评估。安全保障是防灾绿地的核心问题。阳泉市内防灾绿地总数53处, 满足防灾避险要求的绿地40处, 达标率75.5%, 但总的有效避难面积偏小, 仅占绿地总面积的28.8%。2) 人均绿地指标评估。《山西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要求城市人均防灾绿地应达到14 m2/人。按建成区现状人口56.55万人计算, 需要防灾绿地面积763.7 hm2。市区内符合防灾绿地标准的绿地总面积132.67 hm2, 远远不能满足国家规定要求。3) 绿地规模评估。阳泉市现状城市绿地中符合紧急避险绿地规模的防灾绿地数量较大, 共有48处, 但总面积较少;符合临时救灾绿地规模的防灾绿地有1处, 面积占市区绿地总面积的2.85%;符合防灾公园规模的防灾绿地有北山公园、桃河公园、植物园和狮垴山公园, 绿地面积占市区防灾绿地总面积的88.02%。阳泉市防灾绿地总体结构不合理, 紧急避险绿地和临时避险绿地规模较小, 而防灾公园占总用地的比例较大, 但由于狮垴山公园、南山公园、北山公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采空、崩塌等地质灾害, 现有防灾公园面积也不能满足防灾避险的要求。4) 防灾避难范围评估。通过分析建成区防灾绿地缓冲区占建成区面积的百分比可以看出, 非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缓冲区覆盖范围占其建成区面积的比例较高, 而城市中心区缓冲区覆盖范围偏小。很显然, 市区范围内公园绿地布局不均衡, 能辐射到的居住区面积有限, 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险的需求。5) 交通环境评估。阳泉市南山公园、北山公园、儿童公园等现有公园基本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险中人口疏散的要求, 但是大多数缺乏避灾疏散标识。阳泉市小游园和休闲广场由于面积较小, 整体交通环境难以满足城市防灾避险中人口疏散的要求。6) 应急避难系统评估。应急避难系统包括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应急供电系统、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装置 (包括净水装置) 、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室、紧急医疗救助室、应急停机坪、应急消防设施、监控系统、应急广播和通讯系统。市区大型公园普遍缺少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紧急医疗救助室。小型防灾绿地则基本没有应急避难系统。7) 防灾植被安全性评估。阳泉市公园绿地的树种以国槐、桧柏、侧柏、雪松、油松、火炬、黄杨等树种为主, 防灾能力有限。儿童公园、北山公园、植物园等临近加油站、储气罐等易燃易爆危险品, 没有进行专门的防火栽植, 不能防止次生灾害的蔓延。

4隔离缓冲绿带防灾避险能力评估

隔离缓冲绿带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主要用于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阳煤一矿、二矿、三矿等工业以及开发东区工业园区与居住用地布局混杂, 没有设置工业防护带, 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城市内高压走廊没有设置绿化隔离带;城市外围的李荫路、义白路沿路占用绿化隔离带现象比较严重, 不能形成系统的道路绿化隔离带;市区范围内的加油站、化工厂、油库无隔离带, 灾时极易发生次生灾害。

5绿色疏散通道防灾避险能力评估

1) 避难通道防灾避险能力评估。避难通道:有效宽度应大于7 m, 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和部分次干道。阳泉市城市道路系统结构不合理, 现状道路大部分断面狭窄, 路面质量差,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路救灾疏散能力;煤山路、矿山路作为矿区主要的避难通道, 缺乏东西向联系通道;除宁波路、天津路等少数道路外, 大部分次干道宽度在12 m~25 m之间, 两侧建筑后退红线在3 m~5 m左右, 道路有效宽度难以保证防灾避险需要。

2) 救灾通道防灾避险能力评估。救灾通道是指有效宽度大于15 m的道路, 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道。阳泉市的救灾通道已经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 并且所有道路在设计施工时均考虑了抗震设防, 基本能满足城市灾时救灾物资运输、人员疏散的需要。但是救灾通道还存在以下问题:城市东、南两方向救灾出入口只有一个;太旧高速公路、307国道、207国道等重点救灾通道部分经过边坡较陡的地段和采空区, 安全保障性差;市域范围内没有飞机场, 缺乏空中救援通道。

6评估结论及建议

1) 评估结论:a.现有防灾绿地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险的要求。建成区防灾绿地建设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 较难形成科学的绿地系统;防灾绿地防灾标准低, 自身防灾避险能力不强, 易发生火灾、洪水淹没等次生灾害。b.现有城市隔离缓冲绿带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险的要求。城市隔离缓冲绿带缺少工业防护绿带和高压走廊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挤占严重, 组团间绿化隔离带不健全, 灾时难以起到减少次生灾害发生或蔓延的作用。c.现有城市绿色疏散通道不能满足城市防灾避险的要求。城市绿色疏散通道中避难通道有效宽度不足, 建筑后退红线少, 救灾通道安全可靠性差。2) 建议:a.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绿化意识。b.尽快编制阳泉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确定全市紧急避险绿地、临时避险绿地和防灾公园的位置。c.加快现有绿地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d.加强隔离缓冲绿带的建设。e.完善绿色疏散通道, 使现有道路系统逐步形成网络。

摘要:以建立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系统为目标, 通过对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等防灾避险能力的评估, 以准确把握阳泉市防灾减灾绿地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 为编制阳泉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提供依据。

避险系统 第9篇

关键词:煤矿,紧急避险,救生舱,避难硐室

1 概述

矿井发生重大灾变事故后, 如火灾、爆炸等, 都会对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在发现灾情后, 如果不能迅速处理, 则必须将在受灾区域及可能受火灾气体或爆炸影响区域工作的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的地点。由于矿井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有限的出口, 以及灾变对矿井系统的影响, 人员的避灾路线常常被灾变及其生成物所阻断。研究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对进一步改善徐庄煤矿安全防护水平, 提高企业井下生产抗灾变能力, 切实做到一旦发生事故, 能够躲得开、救得快, 把灾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充分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 系统设计目标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 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 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 隔绝有毒有害气体, 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 去除有毒有害气体, 创造生存基本条件, 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 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具体要求如下:2.1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人, 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人, 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 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18.5%~23.0%之间, 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0%, 甲烷浓度不大于1.0%, 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 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 湿度不大于85%, 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的应有减压措施, 以保证安全使用。2.2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 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 能够对避险设施过渡室 (舱) 内的氧气、一氧化碳, 生存室 (舱) 内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温度、湿度和避险设施外的氧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或监测。2.3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食品、饮用水、自救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配备的食品发热量不少于5000千焦/天·人, 饮用水不少于1.5升/天·人。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绝式, 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分钟。

3 系统设计原则

3.1多点布置。掘进工作面放置一台舱, 每舱可容纳12人, 作为工作面人员的避难空间;随工作面推进向前移动。采煤工作面材料道内距离工作面1000m位置放置3台舱, 可容纳36人, 以满足工作面人员的避难空间;按照避险设施位置距离作业人员不超过1000m的原则, 根据采掘工作面材长度合理布置救生舱。3.2一人一位。本着“安全为天”的原则, 通过设置可移动式救生和永久避难硐室保证井下每名矿工在灾害发生时都有自己的避难空间, 确立井下工作人员与避难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3.3就近避难。以保持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避难空间, 考虑人员分布状况不同, 依据以下原则进行救援:3.3.1距离可移动式救生舱最近的人员向移动救生舱内逃生。3.3.2距离避难硐室最近的人员向避难硐室内逃生, 巷道内将各个避难点做出明确的标示, 距离明确以便及时辨认。3.3.3距离井口最近的作业人员尽快从副井或主井向地面逃生。3.4入舱便捷。为方便避灾人员方便快捷进入避难空间, 在紧急出口处、避灾路线等地点采用发声定位、视觉定位以及移动定位等方法对救生舱位置进行明显的标注。

4 系统工作原理

为建立徐庄煤矿紧急避险系统, 形成较强的系统救援能力, 需要在矿井安装足够数量的救生舱和避难硐室, 作为矿山应急救援网络的节点。所有避难空间内装备的监测监控、数据传输、通讯等设备都嵌入矿井安全监测网络和通讯网络, 舱内动力供应设备也处于矿山电网中, 最终构成以救生舱和避难硐室为基础的新型矿山安全紧急避险系统和矿山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矿井处于正常状况时, 救生舱内电源与矿山井下电源相联接, 在持续充电状态下维持舱内蓄冷空调机组的运行, 保证舱内冷量储存, 同时维持舱内监测、通讯设备运行, 使其配合矿井监测、通讯网络正常工作, 对救生舱舱内及舱外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参数实施监测, 并将结果传输至地面指挥中心, 有能力对救生舱周边区域的部分事故作出预警。矿井发生事故时, 井下工作人员遭遇险情无法撤离现场或疏散到安全地点, 这时井下工作人员可以佩带化学氧自救器进入距离最近的避难空间, 启动避难空间内生命维持系统, 关闭舱门, 与外界有害气体环境完全隔绝。避难人员在舱内可以避免一定限度的外部爆炸冲击波、火焰、高温烟气等伤害。避难硐室内生命维持系统能够为被困人员提供氧气、食物和水, 并能处理CO、CO2等有害气体, 保证其在密闭空间中的生存, 等待救援。其内部设备在断电情况下可自动转换为内部电池供电, 继续维持避难空间内外环境监测功能, 并对井上进行主动呼叫联络, 引导救援。

5 系统构建

紧急避险系统的构建以避难硐室和矿用可移动救生舱为核心, 通过与矿井原有压风、供电和信息化等系统的有效对接, 构建与矿井生产环境相吻合的紧急避险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建立在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基础上, 是矿山安全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水平和抵御事故伤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紧急避险设备和设施是紧急避险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应对矿井灾害和保证矿工生命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紧急避险设备和设施在矿井下提供与外界环境相隔绝的密闭空间, 使得在事故发生后矿工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外界危险的环境相隔绝。同时这些设备和设施中具有能够维持矿工生命健康的系统, 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为井上救援争取时间。

6 系统特点

避险系统 第10篇

1矿井概况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于1879年建矿, 1902年正式投产, 是1个生产100多年的老矿井。该矿井深巷远, 压力大, 矿井可采储量日渐枯竭, 目前主采场大部分属于深部高应力、强底鼓、孤岛煤柱、大倾角条带开采区域建筑物下采煤, 现已开采深部十一水平 (-850 m水平) , 埋藏深度达880 m。

2安全避险系统建立现状

2.1监测监控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的监测监控系统采用双机备份, 主、备机间的切换在30 s内可完成, 主备机终端均设在调度室内。从系统中选择1个重点采煤工作面上的甲烷传感器及其控制的断电控制器和相应的馈电设备, 通过甲烷传感器每次调校时的甲烷超限断电情况, 检查当瓦斯超限时, 甲烷传感器控制的断电器执行情况和相应馈电传感器反馈的状态。另外, 可以通过曲线的变化反映断电与馈电的稳定性。模拟图显示在具有说明巷道、设备布置等背景图上, 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相应的图样在相应位置模拟显示;用红色等标注报警、断电及馈电异常。

2.2人员定位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已建立完毕。煤矿井下人员位置、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以及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线路等信息检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异常报警、路径跟踪和管理功能, 都能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反映到地面监测站。该系统起到了遏制超定员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带班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井下作业人员考勤等作用。

2.3通信联络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井下通信设备均采用防爆型, 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 符合国家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井上与井下通信为2个系统。通信联络系统通过矿井调度室, 可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优先权和呼叫权限, 且具有紧急呼叫功能;通信联络系统还具有自诊和实时故障指示功能;通信联络系统可多通道同时录音, 具备1个放音通道, 可以查询录音、监听、回放、存储;井下固定电话与矿井调度中心可以直通;调度交换机可随时呼叫系统内的终端, 可强拆、强插中继或用户线;调度交换机配置了可接收系统内终端紧急呼叫的设备, 显示紧急呼叫的终端号码, 发出声光报警并可以语音录音;调度交换机有全呼和组呼功能, 可同时处理多路呼叫;通信联络系统配备可靠的接地装置和防雷设施;调度中心配有不间断备用电源, 可持续工作4 h;调度室监测中心配有主备监测机, 主机一旦有故障, 备用机30 s内即可正常监测;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硐室等主要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 以及采区、水平、矿井的最高点均安设了电话, 便于井上下联系。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矿井地面变电所和地面通风机房以及矿长、总工程师、副矿长、安管部、救护队等都设有直通矿调度中心的电话, 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处理, 且能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到各相关部门, 对事故及时作出反应;井下通信电缆与动力电缆、安全监控设备使用的电缆严格分开。

2.4紧急避险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 结合矿井避灾路线, 选择布置了合适的硐室进行避险避灾, 现正在筹备移动式救生舱。林西矿业公司赋存有5、6、7、8、9、11、121、122、14煤层, 其中不可采有5、6、122、14煤层, 现7, 8, 9, 11—121煤层可采。各煤层均属自燃煤层, 矿井开采以来未发生自燃现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十水平以上为低瓦斯矿井,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含量增大, 十一水平及其以下已按高瓦斯矿井管理。有突出的煤层均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设置了采区避难硐室。避难硐室避开了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及透水威胁区, 而是设置在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的地带, 符合避灾避难的基本要求。井下避难硐室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信、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的功能。

2.5压风自救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压风自救系统的主压风机在八道巷风泵房内, 目前该公司所有工作面都集中在十水平、十一水平, 所以基本不存在噪声影响。八水平是从四号井自然进风, 十水平和十一水平是从六号井和东8-10胶带巷进风, 主要工作面都集中在十水平和十一水平, 人员也都集中在这两个水平。当六号井出事故, 或者十水平风力不够时, 才需要由八水平往十水平压风。现在压风系统已建成使用。压风系统管路已经连接到各工作面和大巷。司压风自救系统由空气压缩机、送气管路、阀门、汽水分离器、压风自救装置组成。压风自救装置外表面光滑、无毛刺, 表面涂、镀层均匀牢固。压风自救系统零部件连接牢固可靠, 没有无风、漏风或者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5 mm的现象。压风自救装置操作简单、可靠、快捷, 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相关原理。

2.6供水施救系统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的供水施救系统主供水水源在三号井四泵内, 供水施救系统已经初步完成, 井下所有的供水都经过检测, 达到人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 可24 h不间断为井下遇险人员供水。目前, 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供水施救的备用水源问题, 计划在三号井附近建1个200 m×200 m×10 m的露天大蓄水池。如果井下发生危险, 这个大蓄水池可以无期限保证井下供水。目前, 供水系统已经覆盖各个工作面和巷道内, 供水装置具有减压、过滤等功能, 装置阀门开关灵活, 流水通畅, 各项装置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3改进及完善措施

全面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是国务院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为提升煤矿的应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而推出的全新举措。为此,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各级部门领导非常重视, 积极落实, 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1培养避险的意识

唐山开滦林西矿业公司还没有系统且全面地在全矿范围内贯彻避险系统的思想。应在矿门口及上下井井口处引进3D动画模拟系统, 介绍“安全避险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 重点表现紧急避险系统 (避难硐室和救生舱) 的建设标准和安装建设要求, 权威宣传贯彻“系统”的完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日常生活中, 为工人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 只有保证安全, 才能更好地生产和发展。

3.2加强培训

矿方不仅应该定期在井上组织工人和干部培训, 也应该成立小分队到井下现场指导培训,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更加生动且深刻地帮助员工建立“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3.3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在当今的社会中, 只有“安全”和“利益”挂上钩, 才会真正触动人们的心灵。制订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避险情绪再次升温 第11篇

美元再现避险魅力

市场人士在美国公布第三季GDP数据前犹豫不决,令美元终止跌势,并得以成功收复上周的部分跌幅。

经济数据方面,美国公布的10月份消费者信心大幅恶化,9月新屋销售意外回落,引发了投资者对于近期风险资产涨幅过大的担心,进而提升了美元的避险魅力。令人失望的经济数据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不好的预示。这意味着此轮经济复苏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因此风险厌恶情绪重新回归市场。

此外,市场过去几周累积了大量作空美元的仓位,目前正在进行修正,这也成为了美元短期反弹的一个讯号。市场开始逐渐认识到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可能过度乐观,这与风险资产当前的水平并不相符。

在经历了一周的大幅反弹之后,美元已经逐渐逼近自6月中旬开始构筑的下降通道头部区域,一旦能够有效上破,美元的反弹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周内目标直指77.50一线。

英镑缓解下行压力

英镑兑美元一度触及一周低位。英国经济在第三季意外萎缩打消了近期对该国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投资者认识到,英国央行目前撤出经济刺激政策为时尚早,而量化宽松政策可能最快在下月举行的政策会议上被延长。

不过,英国方面公布的零售销售数据表现尚可,略微推动了英镑的升势。英国工业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10月零售销售可能以接近两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而下个月零售销售前景预计将进一步改善。这令英镑兑美元企稳回升至1.63水平上方。

不过,英国经济的疲态可能令英镑持续承压。预计英国央行将维持利率在0.5%,直至2010年第二季度末。

技术层面,英镑兑美元自1.6250一线成功企稳回升,大大缓解了短线的下行压力。英国央行举行的议息会议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英镑的未来走势。一旦央行最终决定扩大资产购买计划规模,那么不排除英镑惯性下挫至1.61水平的可能。否则,英镑兑美元有望位于1.6250至1.67的宽幅区间内震荡整理。

澳元走低短期调整

风险意愿回落也令收益较高的商品货币大幅走低,其中澳元兑美元大幅回落近2%。

尽管公用事业和燃料价格上,推动澳大利亚CPI升幅高于预期,但并没有达到需要更大幅度调升利率的程度。

此前,新西兰央行宣布保持利率在2.5%不变,称没有开始收紧货币政策的迫切需要。这也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即使澳大利亚央行官员近期讲话措辞强硬,表示该国经济强劲增长,但在当前通缩的大环境下,澳大利亚央行升息仍需充足的理由。

避险系统 第12篇

关键词:二氧化碳去除,一氧化碳催化,除湿,吸收床

我国是资源大国, 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 同时我国是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国家。煤矿事故的发生严重威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010年智利矿难中避难设施的成功应用, 促进了我国井下避险系统的建设。2010年7月27日, 要求2013年前, 所有煤矿都要安装避险设施, 并于3年之内完成。也正是这一政策, 促进了紧急避险系统的快速发展。

1 紧急避险设施内空气净化特点

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 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食物等组成的整体。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该设施能够抵御高温烟气, 隔绝有毒有害气体, 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 净化有毒有害气体, 创造生存基本条件。

1) 无外部动力电源。井下发生灾变后, 矿井电力供应可能因灾变而中断, 密闭空间无法得到外界动力支持, 净化装置的运转需依靠储备动力。

2) 密闭空间有效容积小。救生设备自身体积较少, 同时容纳避险人员和卫生系统, 内置净化装置尺寸受到限制。

3) 一定的空气净化能力。紧急避险设施是一个有限密闭的空间, 随着救援时间的不断增加, 污染物将不断增加, 浓度不断增大, 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密闭空间内成分十分复杂, 我国从潜艇内检测出652种组分, 其中无机组分共44种, 有机组分608种;有机气体中脂肪烃350种, 芳香烃104种, 含氧化合物104种, 卤代烃27种。由于气体污染物种类繁多, 目前还不能采用同一种方法或装置将其完全去除, 而必须针对不同的气体种类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避险人员代谢时会产生CO2及H2O, 代谢方程式为:

按照国家标准, 处理CO2能力应不低于0.5L/min·人, 且CO2浓度不高于1%, 处理CO2时, 不产生其他附加影响;避难设施在使用时, CO可能会随避险人员进入设施内, 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 整个救援期间, 避险设施内的湿度不得大于85%。

2 空气净化方法

2.1 密闭空间内CO2净化方法

(1) 一乙醇胺清除二氧化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 通过风机将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空气抽入, 二氧化碳被一乙醇胺溶液吸收后在配上制氧装置产生的氧气重新输送至舱室内呼吸使用。

(2) 过 (超) 氧化物吸收法:利用过 (超) 氧化物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并释放出氧气, 在国防工事、携带式面具、宇宙飞船等密闭环境中大量使用。

(3) 金属氢氧化物吸收法:金属氢氧化物普遍呈碱性, 可与酸性二氧化碳气体发生酸碱反应产生稳定的碳酸盐, 并且反应过程中不会产生其他污染性气体, 常用在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去除。

一乙醇胺清除二氧化碳在密闭空间内基本能满足要求, 但装置体积大、能耗高、效率低、并存在着一乙醇胺泄漏造成舱室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因此难以在煤矿紧急避险设施中使用;过 (超) 氧化物吸收法不仅能够清除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还能产生人体呼吸所需的氧气, 无疑在一般的密闭场所中是最佳的选择, 例如俄罗斯的核潜艇多采取这种方法去除二氧化碳, 但是煤矿紧急避险设施存在爆炸的危险性, 由于过 (超) 氧化物反应剧烈, 会给煤矿安全带来隐患, 因此无法在紧急避险设施内使用;考虑井下工作条件和人员安全的现实, 选取金属氢氧化进行CO2净化较为合适。表1为常见的CO2固体吸收剂性能。

表1可以看出只有氢氧化锂的理论容量最大, 被部分厂家采用。经过大量实验证实, 氢氧化锂初期具有较大的粉尘率, 而钠石灰是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一种, 腹腔镜手术或者其它全麻手术中用以吸收二氧化碳。从安全角度上来讲, 我们优先选取钠石灰做为二氧化碳吸收剂。

2.2 密闭空间内CO净化方法

(1) 霍加拉特触媒催化氧化法。霍加拉特催化剂是由活性Mn O2和Cu O按一定比例制成的颗粒状催化剂, 在呼吸保护方面时应用最广泛也是最古老的一种, 但是仍有其他非金属催化剂无法比拟的活性。广泛使用于煤矿过滤式自救器、消防面具、二炮使用的特防滤毒罐等。

(2) 贵金属低温催化氧化法。自从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金属氧化物对CO氧化反应有促进作用以来, 许多学者对贵金属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现已发展出多种贵金属一氧化碳催化剂, 在CO与O2的反应中, 贵金属以其良好的吸附活性被认为是首选催化剂。

霍加拉特触媒的活性与气体的潮湿环境息息相关, 在煤矿潮湿的环境下, 不宜采取霍加拉特触媒做为一氧化碳的催化剂。因此在煤矿避险设施中, 我们选取贵金属催化剂作为一氧化碳的消除剂。

2.3 湿度的控制方法

(1) 冷冻除湿。把空气冷却至其露点温度以下, 湿空气中的水分就被冷凝析出, 降低了空气的绝对含湿量。

(2) 干燥剂除湿。吸附方式及反应产物不同为分物理吸附干燥剂和化学吸附干燥剂。常用物理吸附的干燥氯化钙、吸水树脂、活性炭等。表2为常见吸附剂对水的吸附能力表。

综合考虑, 避险设施中优先选择吸水树脂做为干燥剂。

3 净化系统的设计

目前市场专为救生舱设计的风机主要集中在24V (30~50W) , 风机在空载条件下平均最大风速为14m/s, 最大风量为350m3/h, 全压P=120Pa。受阻力降限制整个净化系统床层的厚度不宜超过50mm, 本设计净化床采用串联方式。由于密闭空间内空间的影响, 净化系统的面积一般不宜大于660mm×660mm。气流在各层中的均匀分布是有效催化和吸收的基本条件, 由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会产生一定量的水, 产生的水会对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产生影响。我们用三个床层, 二氧化碳吸收→除湿剂→一氧化碳催化剂, 反复循环密闭空间内的空气, 净化系统的吸收床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3.1 二氧化碳床层的设计

二氧化碳吸收的过程中, 溶质二氧化碳首先由气相流经至气、固界面, 随后在由界面向固相主体流动, 与吸收剂中有效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那么此过程就可简化为二氧化碳吸收的逆流填料塔模型。二氧化碳沿气流途径的变化情况不仅与气流流速有关, 还与固相中的有效成分、扩散速率等因素有关。这就使得化学吸收的过程十分复杂, 介于这样的理论模型, 目前仍无可靠的一般方法, 设计时往往按照实测数据进行理论分析, 在通过理论分析的数据对设计进行指导。

现在我们对面积进行限定, 由于密闭空间的特殊性, 我们将净化系统的面积初步定于440mm×440mm, 然后逐步对药剂量增加进行试验, 通过对比试验与数据处理分析, 我们将得出反应的最佳平衡浓度与药剂量的关系。并通过试验对药床厚度及质量选取产生设计依据。

将风机的风量调至恒定值 (最大值) , 在440mm×440mm的二氧化碳吸收床层上分别加入5kg、10kg、15kg、25kg等质量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按照5L/min (十人的呼吸量) 的流量对10m3的密闭空间内通入浓度为99%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风机风量调至最大值。观察并记录数据, 通过对记录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后得到图2所示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同质量吸收剂下 (同等净化面积) 的变化曲线。

从图2的曲线可以明显的看出, 在5kg和25kg吸收剂的情况下, 二氧化碳的浓度随着时间无限制的升高, 无法产生平衡点;在10kg和15kg吸收剂的情况下, 浓度趋于平衡, 并且都有各自的平衡点。但是究竟哪个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最佳点呢, 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数值分析得出理论。因为数据中浓度的平衡点并非稳态, 因此我们采取平均值作为数据, 因此根据平均值可以得到平均浓度与加入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关系如图3所示。

3.2 二氧化碳总量的设计

根据设计标准, 救生设施处理CO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 钠石灰的吸收率为0.3。通过试验, 避险人员在使用设备时新陈代谢产生的CO2质量为

钠石灰的量为:

上式中, t:避险时间/min, p:避险人数/人, pa:CO2代谢量/l/p。

3.3 一氧化碳床层的设计

一氧化碳吸收剂为贵金属催化剂, 床层上发生的即是催化氧化反应, 因为风机的风量和催化剂的总量已经确定, 所以在依据二氧化碳床层的面积对一氧化碳进行吸收。

3.4 催化剂总量的计算

CO催化剂质量为:

上式中:mf:风机最小风量/m3/h, WHSV:催化剂最佳质量空速 (80000h-1) 。

3.5 干燥剂床层的设计

吸水树脂吸无离子水速度≤30s, 吸收速度为105s, 保水性极强, 在设计时只需考虑风机的风量问题, 所以在狭小的密闭空间内, 只需增大药床面积即可。再设计采用二氧化碳同样面积的药床即可。

3.6 干燥剂总量的计算

从方程式 (1) 中可以看出, 每产生1mol的二氧化碳就随之会产生1mol的H2O, 从方程式 (2) 中可以看出, 药剂每吸收1mol的二氧化碳也会产生1mol的H2O。那么每产生1mol的二氧化碳就会产生2mol的H2O, 整个避险期间产生的H2O总量为

上式中Vm为气体摩尔体积, 约为22.4L/mol。整个避险期间需要的干燥剂总量为

上式中, Mh2o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A为干燥剂的吸水能力。

四、验证试验结果

根据以上设计与匹配, 我们现在以1 0 人为标准, 在1 0立方米的空间内进行试验。得到二氧化碳-生存时间、湿度-生存时间的曲线如图4所示。

结语

本文提出了煤矿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净化, 筛选出了钠石灰、贵金属催化剂及高效吸水树脂等空气净化药剂, 并根据煤矿灾变后的特殊情况对净化装置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了适用于煤矿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净化器。

参考文献

[1]韩文达, 刘铁军, 刘贵强, 等.矿用救生舱的发展趋势研究[J], 煤矿机械, 2010, 10 (32) :11-12.

[2]李东祥, 汪荣顺.水下密闭空间生存环境的综合改善技术[J], 舰船科学技术, 2008.

[3]常规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控制技术与研究[J], 舰船电子工程, 2009.

[4]张纪领, 尹燕华, 张志海.CO低温氧化霍加拉特催化剂的研究[J].工业催化, 2007.

[5]毕玉水, 吕功煊.一氧化碳低温催化氧化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 2003.

上一篇:研究法下一篇:服务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