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市场范文

2024-05-05

医疗服务市场范文(精选12篇)

医疗服务市场 第1篇

新医改自2009 年开始以来已经历经四年,改革力度在逐年加大,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四年的累积投入达到22427 亿元。目前已实施的医改主要有两方面的政策,第一是对相关药品调价政策,目的是控制过快上涨的药品费用,第二是推行试点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前一阶段这两个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破除“以药养医”机制、降低患者就医费用。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患者就医费用在增加,医药费用、检查费等费用仍然维持在高位,各地医院不时发生的暴力事件也反映医患关系依然紧张。看病就医,依然是群众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对于目前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状况,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医疗服务市场过度商品化导致的,表现为财政投入少、公立医院趋利性明显、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等。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卫生医疗服务的投入,只要投入增加,看病贵的问题就能解决。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增加政府投入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医药市场的问题吗?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理顺医疗服务市场?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医疗服务市场中非市场化的机制。

二、医疗服务市场问题及非市场化机制分析

我国推行市场化改革后,虽然很多领域的价格机制仍然不畅,但是价格反映市场信息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医疗领域也不例外。医疗资源高价格集合了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信息,反映了市场状况。高价反映的就是资源稀缺,从供需关系上看,是因为相对于民众的医疗资源需求而言,医疗资源的供给相对较少,其价格就升高了。进一步讲,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具有刚性特点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引起较大变化,并且需求比较稳定。那么导致高价的力量就是供给因素,也就是因为医疗资源供给不足而导致该资源的非均衡高价。

目前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多供给少,市场力量会引起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但是涨价趋势并不会一直持续,医疗领域的非均衡的高价,必定会吸引更多要素进入该领域,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生产效率就会提高,从而医疗服务的供给就会增加。供给增加,其价格就会下降,最终价格逐渐趋于均衡。目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均衡高价是存在的,为什么没有吸引更多要素进入?原因在于要素流通渠道是阻塞的,要素流动不畅,就达不到有效配置,生产效率不高,从而最终形成了供给总体不足的状况,从医疗服务质量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为什么要素流通渠道是阻塞的?本文认为原因在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存在非市场化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场流动性较弱和相关价格信号失真。

1、医疗服务市场的流动性较弱

(1)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对社会资本准入壁垒。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社会资本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作用。Mary Foley在分析和预测2020 年公私合作的医疗保健系统时指出:我们在为2020 年设计有效率的医疗保健系统时,必须使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办医资源充分竞争,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和日益增加的慢性病疾病负担。

近年来民营医院发展迅速,其占医院总量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17.2%提升到2011 年的38.4%。目前国家政策是鼓励社会办医的,没有对社会资本的歧视,但实际中,社会资本要进入医疗领域依然要面对进入壁垒。虽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非盈利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领域,但对盈利性医院的准入依然存在政策限制。审批时,民营资本在办理经营许可证时,政府卫生行政机构都对其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审查。与此相反,政府在新建医院时,管理机构都会一路敞开绿灯。另外,我国对医疗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医疗机构的设立还是要服从政府的区域医疗规划。

(2)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性较弱。由于筹资制度的不完善,公立医院要通过营业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医疗服务商品化较为严重,在市场上是与民营医院一样的竞争者。然而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在筹资、土地、财政税收政策上面临着与公立医院不一样的待遇,导致两个主体在同一个市场上无法平等竞争,拥有政策优势的公立医院已经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例如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医院为了抢占该市场,纷纷兴办特需医疗。这一部分的社会需求应该由民营资本来解决,而不是挤占本来就短缺的国家卫生资源,靠政府投入。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医保制度并不对民营医院开放,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医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无形中成为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保护性政策。

(3)人力资本难以运转流动。医院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医生,我国医生管理属于“定位管理”,而国际上的医生管理普遍属于“自我管理”。医院实行封闭式的医生管理体制,严格限制医生的执业自由。医生一旦离开了他所供职的医院,在其他任何诊疗机构内,都不具备诊疗资格,等于是被取消了处方权和诊疗权,这显然限制了医生作为一种极具价值的人力资本进行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同时公立医院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拥有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的资源,并且拥有体制内的上升通道,民营医院则没有相应资源。医师管理体制导致新设立的医院很难获得优质医师资源,很多新设立的民营医院只能聘用公立医院的退休医生来解决优秀医师短缺的问题。

2、医疗领域价格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1)医疗服务价格管制。我国为了实现医疗服务的“广覆盖”,将医疗服务价格限制在低水平。医疗服务价格是对人力资本的定价,虽然国家多次调整标准,但是多数价格仍低于医疗服务的实际成本,技术劳务价格和价值存在严重背离。国家对医院的补偿较少,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无法弥补支出,就要通过医生进行创收,医生依靠自己的技术也得不到相应的工资,就会通过药品销售和检查收费增加医院和自己的收入。总之,当存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且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时,若监管机构无法解决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则必定会产生“以药养医”和“以设备养医”的现象。红包、高价药方、多重检查等,其实质是对人为压低价格的补偿。

(2)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扭曲药品价格。1999 年开始实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目的是要降低成本,促进公平交易。但是在我国实践中,招标者只招不采,不负责采购和付款,只负责定价,和药品采购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而要用药的医疗机构是和药品采购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却无权确定药品采购价格。药品市场的买主和卖主之间不能进行正当、合法、公开的交易,由集中采购形成的价格就是非均衡的。而药品企业为了卖出药品,就会采取隐形竞争,通过“二次议价”给医院让利,医院和医生能够通过买药获得较高收入,这种利益驱动医院和医生多开药、开高价药。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违背了基本市场价格形成规则,扭曲了药品价格。失真价格的根源在于价格是人为制定,不是经过市场供需力量形成的。失真的价格体系扭曲了医疗服务市场,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隐形无序的竞争中,并没有促进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反而造成了效率损失。

三、政策建议

上文分析,由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市场化机制,导致了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供给短缺,最终导致我国医疗服务陷入价格高、供给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的局面。由此,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点就是要理顺医疗服务市场机制,使市场作用得到发挥,增强市场活力,从而推动供给的增加。

1、提高市场竞争程度

(1)鼓励社会办医,降低进入壁垒,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应建立基于政府控制和自由市场竞争之间的准市场机制,建立准入性的竞争医疗体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推行“非禁即入”的政策,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就应该对社会资本开放,审批过程中对民营资本应该平等对待。同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首先是要继续加大公立医院的改革力度,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同时限制公立医院的盈利性,应该让由社会资本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其次减少在土地、融资、财政、税收政策上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减少对非公立医院的干预。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3)促进人力资本流动。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使医生成为自由职业人。同时非公立医院在职位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应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科研立项上也应一视同仁,并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通过这些促进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措施来实现人力资本优化配置。

(4)大力建设医疗联合体。医疗联合体能够实现医联体各单位双向转诊,在整合供给方力量基础上,引导需求合理流动。医疗联合体建立后,患者的检查结果各医院都承认,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费用,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各机构中得到联合体内部的医师资源,缓解大医院消费拥挤导致的看病难问题。

2、完善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体系

(1)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化。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一直是迟缓的,人为压低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医生凭借技术提供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以药养医”和“以设备养医”的形成和发展。深化改革,必须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化。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开医疗服务价格,构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最终使医疗服务中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2)改革药品集中采购,理顺药品价格。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政府部门间接调控、引导市场价格形成的价格管理形式。取消政府定价权,药品价格基础应该由药品购销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企业定价、医院购买、患者选择,都应该有自主权。但同时,政府应该制定药品基准价格,供患者参考和医保部门制定参保收费及报销比例。

摘要:新医改已历时四年,然而医疗服务市场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分析,从市场流动性较弱及价格信号失真两方面论述了医疗服务非市场化机制,针对分析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建议。

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第2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行动,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整治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违规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违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清理违规设置审批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使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

(一)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发布医疗广告、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非法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活动,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二)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依法依纪严肃追究有关违法违规行为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建立完善专项整治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监督机制和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工作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行医行为。重点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打击农村集贸市场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内无行医资格的游医、假医。

(二)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及超范围行医的违法行为。

(三)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打着医疗机构的幌子利用欺诈手段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四)严肃查处非法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行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地下性病诊所和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性病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五)严肃查处利用b超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重点查处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

(六)严肃查处非法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行为。重点查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未经审批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七)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八)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违法发布医疗广告的行为。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医疗广告监督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广告监测及查处情况。

(九)严肃查处医疗机构违规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及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活动的行为。

(十)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要以确保血液安全和献血者(供浆者)身体健康为工作目标,进一步规范采供血机构的执业行为和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行为,加大对采供血机构献血者(供浆者)管理情况、偏远地区医疗机构血液来源等进行核查,严肃查处冒名顶替、超采频采等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医疗机构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三、工作安排

(一)第一阶段(2009年6月20日至7月1日)为动员部署阶段。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本辖区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二)第二阶段(2009年7月1日至9月10日)为组织实施阶段。按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认真组织落实专项行动工作,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严肃查处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发布医疗广告、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非法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行为,坚决取缔无证行医。

(三)第三阶段(2009年9月10日至9月20日)为总结上报阶段。

对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建立和完善对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长效监管机制,并按要求上报工作总结。

四、工作要求

按照《2009年云南省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辖区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及早部署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推进和深化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

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发布医疗广告、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非法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行为,作为关心群众、优化医疗执业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监督管理。

(二)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严格执法,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严肃查办案件是确保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把查办案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切实提高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继续认真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并以投诉举报和违法医疗广告为线索,主动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发布医疗广告、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非法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行为,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性质恶劣的重大案件要挂牌督办。重点抓好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和医疗机构非法行医行为两类案件的查处。对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保证做到案件调查清楚、依法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整改措施到位。要注重运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查找制度、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三)加大督查和稽查力度,落实责任,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落实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法发布医疗广告、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非法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等行为的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专项行动,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要将工作重心向农村、向城乡结合部、向城市社区延伸,实现监督重心下移。对未履行职责,疏于、怠于监管,当地医疗服务市场混乱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行政部门监管不力的责任。

(四)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标本兼治,巩固专项行动成果。

医疗服务:市场变革催生黄金发展期 第3篇

医疗服务市场迎来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拉开了新医改的大幕。公立医院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认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医疗服务行业将有望持续健康发展。伴随药品加成逐步取消,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将有望提高。而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既有助于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同时也给民营医院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民营医院将进入发展黄金期。近几年,民营医院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医疗资源增长的重要来源。2010年12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出台,为民营医院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意见》有助于改变民营医院目前经营所面对的困境,助推民营医院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意见》及其后续政策陆续出台,民营医院将有望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类专科医院中,我们认为美容、耳鼻喉、眼科、口腔等领域利润率相对较高,适合民营医院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 第4篇

在前期研究[1]中, 已经构建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定性指标开发了政策刻度尺, 并获得了自1978-2011年定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这为构建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和开展评价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 通过查询卫生统计年鉴, 可以计算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变化趋势。

2 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的合成方法与有关概念界定

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2], 根据前述德尔菲咨询调查中各指标和各维度获得的评分均值, 建立权重分配方案。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权重分配见表1。

采用加权累加法合成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即将13个指标的分值与各自权重系数相乘后所得的分值再相加, 以总分作为评价结果。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也在0-1之间, 数值越大, 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为了直观表示, 将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的得分转化为百分制来呈现。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MMI) 可用下式表达:

Mi是某年第i个指标的评分, Wi是该指标的权重, 共计13项评价指标。

研究中将医疗服务市场中的力量分为两种, 一种是政府主导的力量, 另外一种是市场机制自发的力量, 将这两种力量简称为政府化和市场化。研究中将政府化指数定义为1-市场化指数。因此, 政府化指数与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 市场化指数越高, 则政府化指数越低, 反之亦然。

研究还采用趋势外推法, 预测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和政府化指数到2020年的演变趋势, 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3 数据来源

3.1 客观类指标

客观类指标直接查找有关指标的实际统计数值。医疗机构床位中非公床位所占比例、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中非公提供所占比例、医疗机构住院人次中非公提供所占比例等三项指标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医疗机构收入中服务收入所占比例和医疗机构年度基建资金中自筹资金所占比例两项指标来源于《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由于现有卫生统计信息制度还处于调整变化中, 有的指标在1978-2011年间的数据不能够连续性地获得。因此, 需要采用插值法和趋势外推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由于北京市的统计基础工作比较扎实, 数据的可比性较好, 因此, 研究中在使用插值法和趋势外推法的过程中参考了北京有关指标的变化趋势。由于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到1980年才允许个体行医, 因此, 将1978年和1979年医疗机构床位中非公床位所占比例、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中非公提供所占比例、医疗机构住院人次中非公提供所占比例等三项指标数据值设为0。

3.2 政策类指标

关于8项政策类指标的评分情况已经在前面文章中得到解决。

4 评价结果

4.1 政府管制与市场开放程度评价

此维度是从政府与市场分工的角度, 来反映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 由4项政策类指标构成。该维度的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 由1978年的2.18增长到2011年的62.44 (百分制, 以下同) , 年增长率为3.32%。从变化速度来看, 在1989年和2000年出现了两段增速较快的时期, 增长率分别达到18.46%和16.25% (见表2) 。

4.2 非公要素发展维度评价

此维度从非公有制服务和产品要素发展方面反映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该维度下, 医疗市场化程度呈现初期快速增长, 1982年之后保持平稳波动的趋势, 1990年达到最高点, 分值为21.19 (见表2) 。

4.3 公立机构自主权维度评价

此维度从公立医疗机构财务人事等自主权的变化方面反映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 主要由6项指标构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出现快速增长, 由1978年的29.14增长到1998年的60.23, 之后呈现平稳波动的状态, 2002年达到最高点, 分值为62.19 (见表2) 。

4.4 各维度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比较来看, 三个维度的市场化进程速度和节奏并不完全一致。政府管制与市场开放程度、公立医疗机构自主权两个方面市场化程度起点较高, 相对提升速度也较快, 是推进整体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力量。非公要素发展维度在1985年以后变化不大, 处于较低水平, 与另两维度差距较大 (见图1) 。

4.5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依据三个维度权重进行整合, 测算出中国1978-2011年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从总体上看,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 市场化趋势明显 (见表2) 。各年变化均与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宏观政策条件有着密切联系。

4.6 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势预测

根据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可计算出医疗服务政府化指数, 即总分 (100) 减去市场化指数的差。

假设未来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变化趋势与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化变动的整体趋势一致, 即以1978-2011年期间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平均变化率作为未来市场化的增长速度进行预测。将市场化指数与政府化指数绘制在统一图表中, 发现在2012年两条趋势线交叉, 即此时在医疗服务领域中政府化力量与市场化力量出现交错, 市场化力量已经首次超过政府力量, 处于主导位置 (见表3和图2) 。

5 讨论与建议

5.1 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的创制和应用解决了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定量评价问题

长期以来, 对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的问题缺少定量研究, 讨论虽多, 但停留在感性的争议层面。特别是2005年以来, 对社会公众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争论的内容都与医疗服务市场化的程度和趋势相关联。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首次构造了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 对中国1978-2011年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揭示了其变化方向和起伏节奏。研究填补了医疗服务市场化定量评价的空白, 首次回答了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演进的方向和速度, 对于全面客观地判断中国医疗改革的方向及其成效, 特别是对于推进正在进行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此外, 本研究还探索了新的卫生经济学研究课题。尽管在宏观经济和其他产业经济研究领域对市场化已经开展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但在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研究领域中对医疗服务市场化并没有开展定量探讨。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医疗服务市场化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并为将来的同类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技术和经验, 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5.2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百分制的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从1978年的18.24上升到2011年的49.85, 增长了1.73倍。从增长速度来看, 市场化进程节奏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一次最大幅度的提高, 说明宏观经济市场化改革对医疗服务领域影响明显, 这一趋势持续到2000年, 之后有所放缓。

20世纪80年代初, 以放宽准入条件和下放公立医疗机构经济自主权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着力点;80年代中后期, 改革逐渐扩展到服务价格机制和下放公立医疗机构人事管理自主权;90年代初期, 政府开始下放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决策权;90年代中期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调节为主;2000年之后, 政府加强对人员准入和医疗机构大型设备配置的管制, 市场化进程受到一定抑制;2003年之后, 医疗服务市场化速度趋于缓和。

与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政府化指数的连续下降, 这表明在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 市场机制的力量逐步得到释放和加强, 政府化的力量逐步弱化。

5.3 中国医疗服务领域中市场机制力量将居主导地位

如果未来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沿着1978年-2011年的市场化演进的趋势而变化的话, 到2012年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将突破50%, 表明市场机制的力量在医疗服务领域处于主导地位。若以同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到2020年, 政府化力量在医疗领域中只占1/3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 为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服务效率低下、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进行了一系列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医疗改革。改革措施主要参考借鉴经济领域的相关政策, 沿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发展, 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也采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但医疗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具有自然垄断性, 因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确定性、服务外延性、供给者决定和诱导需求等特殊规律[3], 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和风险机制与一般经济领域有很大不同, 容易出现严重的市场失灵。因此, 政府必须对医疗服务进行规制[4,5]。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 强调并注重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以及适应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和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总体上来讲, 是推进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但对于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显得乏力。当医疗服务领域中市场机制的力量超过政府化作用时, 有必要将政府主导和基本的规划、准入、筹资、监管等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和现实化。否则, 一味强调和沿着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容易导致更加严重的不公平和宏观效率下降等问题。

5.4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在不同领域发展还不平衡

从各维度市场化比较来看, 三个维度的市场化进程不同步。公立医疗机构自主权市场化提升速度较快, 是推进整体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主动因;要素资源的市场化在短暂发展之后处于基本停滞状态。这表明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的推进点主要在于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放权管理, 而鼓励非公机构发展的实际效果比较差。这一方面导致公众对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 出现对看病贵的不满;另一方面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 公立医院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了医药费用快速攀升以及服务行为不规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此外, 还导致适应居民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服务内容和项目提供不充分, 医疗服务市场的多层次格局发展不充分。因此, 在强调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当前, 应十分慎重地对待和处理公立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问题。要在鼓励和推进非公医疗机构的充分发展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发展与公立医疗机构互补合作的非公医疗服务机构来适应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高端特需, 将公立医疗机构从热衷发展特需医疗服务的机制中解脱出来, 重点发展面向全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这应该称为今后推进医疗服务领域市场化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

5.5 合理把握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节奏和重点

目前在学术界还难以对医疗服务领域中市场机制的作用给出肯定的结论, 国际上对医疗服务领域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仍然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所以, 应慎重进行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 合理把握市场化进程的速度与步骤, 使市场化的发展速度维持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6], 避免因市场化进程过快产生诸如公平下降、费用上升等不良后果。对于市场化程度已过高的领域应适当进行去市场化改革, 如公立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决策自主权下放过度等问题, 应缩小公立医疗机构将收支结余用于发放人员工资和奖金的权限, 医疗机构内部要取消将人员收入与服务量挂钩的激励机制, 避免科室和医务人员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诱导需求。政府要严格管制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设规模和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行为, 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引进高新设备、抬升医药费用。而对于市场化程度欠缺的领域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如目前非公要素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 应依靠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形成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的局面。如此, 非公医疗机构可弥补公立医院服务内容的不足, 形成公立和非公医疗机构互补发展的局面, 促使医疗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1]林士惠, 雷海潮.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框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6) :51-53.

[2]孙振球, 王乐三.医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Kenneth J Arrow.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 (5) :941-973.

[4]吴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8) :7-10.

[5]Jona Kickvusch.Thinking health: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 al, 2008, 12 (4) :265-273.

医疗市场计划 第5篇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强化医疗服务市场日常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乡医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要点和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全县医疗机构现状出发,针对08年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以打击和取缔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为重点,对医疗机构执业等情况进行彻底清理整顿和规范,净化医疗服务市场,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健康有序的医疗环境,为区域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的依法执业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医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巩固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果。

(一)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依法取缔无证行医活动。严惩非法行医违法犯罪分子,震慑非法行医人员。

(二)加强医疗服务日常监管,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促进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杜绝因非法行医所致的医疗事故,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三)依法查处医疗服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违法违规人员的法律责任。进一步以医疗服务中违法案件的查处为切入点,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四)积极探索医疗服务监督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

三、工作重点

(一)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打非”专项行动成果。

(二)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和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管理和监督执法工作的有效衔接机制,促进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依法执业。

(三)加强对乡医诊所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逐步建立和完善乡医诊所监督检查档案。

(四)以投诉举报和违法医疗广告为线索,加强案件查办工作,做到有报必查、有查必果、有案必究。

(五)广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引导群众正确择医,树立安全就医意识。

(六)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合理配备监督执法人员,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监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四、工作步骤

09年“打非”工作分二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6月1日至6月10日):对卫生监督员医疗执法进行统一指导培训,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任务目标,落实责任。

(二)清理整顿阶段(2009年6月11日至10月20日):

1、要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摸底调查和清理整顿工作。

⑴调查摸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疗监督档案,同时对乡医诊所及执业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登记,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档案。

⑵清理整顿。强化对医疗机构执业活动的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无证行医,进一步净化医疗服务市场。

2、整治重点。重点是无证行医和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等行为。

⑴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擅自执业活动的行为; ⑵通过买卖、转让、租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的行为;

⑶使用过期、失效的或使用伪造、涂改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的行为;

⑷超出登记的诊疗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⑸医疗机构变更执业地点、变更主要负责人、变更名称未做变更登记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

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出租科室”、“外包科室”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

⑺外地医务人员来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医疗活动,未对其执业证书变更登记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

⑻任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行为。包括使用无资质证书的医生、护士,无职称证明或相应资格的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以及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诊疗活动的行为;

⑼未经批准开展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及其人员;超出批准的许可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非法开展国家明确禁止的诊疗技术或项目,如:利用超声、染色体检查等技术手段从事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⑽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的行为。即超出《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的医疗广告内容、范围和表现形式,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栏)节目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的行为;

⑾其他违反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

五、工作要求

㈠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打击非法行医,是一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打击非法行医和依法执业的重要 性,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牢固树立依法执业意识,自觉维护我区医疗市场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就医环境。

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突出重点,抓好各项工作。要下移工作重心,从基层抓起,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要把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监督频次,做到监督检查覆盖率100%,违法案件查处率100%,违法行为纠正率100%,投诉举报及信访案件调查处理回复率达100%,监督管理档案建档率达100%。同时要加强对任务目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凡涉嫌非法行医违法犯罪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决不以罚代刑。凡涉及行政监察对象违法违纪的案件,必须移送监察机关依法依纪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㈢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要加大对非法行医活动的曝光力度,及时通报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重大案件查处情况和相关人员责任追究情况,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营造整顿和规范行动的社会氛围。

六、建议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提高整体素质

由于上半年侧重于食品卫生监督,建议下半年先注重对监督员的业务水平的培训,然后资源整合,集中力量逐一对上半年各辖区已摸清的容易发生非法行医和非法行医猖獗的乡镇进行重点打击。在此过程中监督员对培训所学的业务和实践中更容易相结合。

(二)分工明确 严格程序

建议大队在对外严厉打击非法行医的同时,组织专人对案子专办,前方的人管抓、后方的人管罚。既节约了整体办案的时间,“抓”、“罚”分离也可以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情关系。

(三)抓好协管 做到全范围监督

服务市场火并 第6篇

尽管对139亿美元重金收购EDS(Electronic Data SystemsCorp.)效果的怀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但惠普拿出了当年整合康柏的干脆劲儿,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对EDS的收购:维持EDS公司原有高管架构基本不变,而将惠普原有的大部分服务能力整合进EDS。2009财年第四季度,惠普服务业务收入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8%。

这个数字足以引起全球服务业老大IBM的注意。虽然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IBM第四季度全球服务收入仍然达到147亿美元,超过软件与硬件收入的总和,同比增长2%,连续15年占据全球IT服务市场第一的宝座。

收购不断

面对老对手IBM、惠普在服务市场的大力扩张,以及自身业绩的压力,戴尔公司CEO迈克尔·戴尔终于按捺不住了,在2009年9月以约39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医疗IT服务商Perot Systems,这也是戴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

有观点认为,收购完成后戴尔将很快从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直接获益——该计划为医疗保健IT领域投入200亿美元的资金,而Perot Systeins的最主要客户包括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销售额中有半数来自医院、临床实践以及医疗保险公司。

从另一方面讲,戴尔进军医疗市场也希望间接促进PC和服务器的销售。2000年,EDS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签署一项为期15年的服务合同,戴尔将提供6万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2004年,EDS与英国Barelays银行签署为期七年的IT服务协议,戴尔根据这项协议销售了41700台台式电脑。EDS被惠普收购后,自然意味着EDS同戴尔的联盟就此结束,因为惠普自己就拥有一个巨大的服务器和台式机经销渠道。

无论如何,与硬件厂商相比,IT服务公司有着更高的毛利率和稳定的营收,有助于科技公司抵御经济衰退。在过去10年中,IBMN过积极的并购,成长为全球最大的IT服务提供商,尽管销售收入下降,但该公司却通过转型提高了毛利率。IBM财报显示,由于服务部门和系统与技术部门利润率的提高,IBM公司在2009年四季度的毛利率为48.3%,高于去年同期的47.9%。

惠普如今也尝到了服务业高毛利率的甜头。“服务部门的表现优异的业绩推动了创纪录的利润,在新合同签约方面的步伐加速,为惠普创造了强大动力并且延续到了2010财年。”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CEO马克·赫德的话有数字为证——2009财年第四季度,惠普PC业务的运营利润从去年同期的6.16亿美元下滑到4.60亿美元,而同期惠普服务的运营利润却神奇的从9.45亿美元飞速提高到14亿美元。

从目前的IT服务市场局来看,并购导致惠普有底气直接抢夺IBM在IT服务市场第一的位置。根据Gartner公司的数据,2007年全球IT服务市场中,IBM以7.2%的市场占有率独占鳌头,EDSN第2位,占有率3‰惠普为第5位,占有率2.2%。

2008年5月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EDs后,惠普以超过5%的市场占有率跃升为仅次于IBM的IT服务巨头。尽管和IBM之间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但这一市场由于受到印度等低成本公司的冲击,目前竞争激烈;客户也倾向于选择将不同的项目外包给不同的公司,造成市场日趋分散。另外,国际IT服务合同项目多为数亿美元级别——第四季度IBM在全球签署的服务协议总值达到188亿美元,其中22项合同金额超过1亿美元——很有可能一两个客户选择的变化,就影响到这一市场排位的新变化。

融合战略

2010年伊始,惠普拿出了继AE(Adaptive Enterprise,动成长企业)和B.T.(Business Technology,业务科技)’之后的新蓝图——融合基础设施战略(CI)。该战略整合了惠普现有的计算、存储、网络和辅助设施,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它们融合起来。因此也被业内看作是惠普发力云计算的具体举措。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企业业务集团技术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叶健表示,融合基础设施是企业通过更具弹性的IT基础架构来提升其业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惠普技术服务团队则从数据中心、虚拟化、网络、基础架构优化、云计算以及人才培养六大领域鼎力支持企业IT转型。

“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企业IT部门建立起以服务为中心的IT思考新模式,”叶健说,“在这种新的模式中,从最底层的智能电站网,到虚拟资源池,再到弹性的网络结构及基础设施的运营与优化,惠普可以帮助企业完全虚拟化、池化,使企业的整体IT架构更具弹性。”

在其它供应商还处于理论阶段的时候,惠普就已经开始着手并切实地帮助客户实施云计算。在定位上,惠普处于云计算的“三位一体”:在客户需要实现云计算的时候,为客户提供云的规划、实施与优化;如果客户已经建成了云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客户提供云安全的管理;最后,惠普本身也是云计算能力的提供商,让中小企业像使用一项服务一样使用云。

在数据中心方面,最为叶健所推崇的就是惠普能够提供从砖头到芯片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许多国内企业在数据中心开始建设的时候就没有做好整体规划,“先天缺陷”已经不可避免——例如电力的供应,空调等冷却系统的部署与使用等。“先天不足”的数据中心往往在后天应用及系统越来越多的时候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与成本。

惠普组建的包括3位海外专家、40多位本土专家以及数千人的实施运营团队,在中国已经设计完成了超过5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并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满足现在到未来十年业务需要的数据中心,同时可实现绿色节能与高可用性,比国内同期数据中心在节能方面提高30%到40%甚至更高。针对已经建成的孤岛式数据中心相互隔离,无法协调,空间限制,电力不足等共性问题,惠普技术服务部门同样提供基于融合基础设施的专业咨询服务。

过去要考虑数据中心新的应用,就要考虑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的多次招标,多次部署,而融合基础设施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能够把所有的预测都做好,最终实现共享服务管理。

实现了虚拟化、融合的IT系统里,管理人员无需再考虑哪台服务器、哪台交换机对应的是哪个应用,所有的资源都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即时提供。以往那种部署一个新的应用需要几个月时间的情况将不复存在,新应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在几分钟之内“招之即来”,应用过程中一旦发生资源紧缺的状况即可马上自动报警,并调用闲置资源补充,应用的生命周期结束之后“挥之即去”,不会留下一堆堆闲置无用的硬件设施。

以惠普公司技术服务团队最近在为某电信运营商做的云计算与虚拟化咨询项目为例,因为有了虚拟化,资源可节省到50%以上,其中包括CPU、机架和电,虚拟化前后的差异相当明显。

新医改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 第7篇

一、新医改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一) 医药行业扩容加速。

新医改带来的医药市场扩容规模有望比目前的预测再增加一倍。受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等多重因素影响, 包括大医院、零售药店、农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三大终端市场有望再次出现井喷式增长。

(二) 医药行业两极分化。

高端市场中创新药所占比例将逐步提高, 而基层市场将是基础用药和常见病用药的主要消耗区。从新医改方案 (征求意见稿) 来看, 要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推行基层医疗单位首诊制, 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转诊, 使大小医院各司其职。在药品供应领域, 将建立基本药物目录, 政府对目录内的药物“埋单”, 以达到广覆盖的目标, 重点加强农村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这种情况下, 未来的医药终端市场将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以三甲医院为代表的高端市场和由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机构组成的低端市场。

(三) 县乡医药市场雄起。

按照新医改对于未来整个医疗体系的布局, 今后将重点建设两大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医改方案特别强调了县级医院的重要作用,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 主要负责以住院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并承担对乡村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和乡村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可以预见的是, 今后县级医院将改变目前弱势的状态, 成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环节, 县级医院也将成为新的用药终端, 潜力巨大。

(四) 中国非处方药市场重整。

近年来, 零售药店销售药品的利润越来越薄, 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 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医院药房与零售药店间较大的药品销售差价, “大病进医院”后有一定的处方量外流, “小病进药店”的提法直接给店员推荐药品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也就是说, 较低的运作成本使药店低价销售药品仍有不菲的利润。随着“院店同价”、社区药品零差价等措施的出台, 零售药店的这一盈利模式定会受到强烈冲击, 经营利润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新医改对医疗市场的影响

(一) 大医院市场受到冲击。

中央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 比如政府将加强县医院、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负责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尤其是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推动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如果政策真能落实, 六位一体的卫生保健模式搭建成功, 健康守门人的功能发挥到位, 加上医保体系的完善, 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均等化, 大医院病源势必会受到冲击。

(二) 医保将成为主导。

据统计, 至2007年底, 我国新农合已惠及7.3亿人口, 覆盖率为86%;2008年将实现全覆盖, 补助标准翻番。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年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

(三) 公立医院影响大。

2009~2011年的新医改方案涉及到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等方面。卫生政策里明确将公立医院收入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 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药品加成收入的空缺将会由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两方面分摊。

三、新医改对医疗器械市场的影响

(一) 投资增加。

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将被列为新增1, 000亿元中央投资的重要领域, 安排专项投资48亿元。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 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 这一块市场有“填平补齐”的需求。据卫生部统计, 截至2008年3月底, 全国已经开展“新农合”的县 (市、区) 达2, 679个, 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达8亿, 参合率为91.05%。社区、农村对低端器械和耗材的需求偏好使得低端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二) “中低端”引发市场格局之争。

建立多层次、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显然是本次医改的重头戏, 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事实上已经开始向全国覆盖。农村和社区医疗市场需要的是体积小、价格低、移动灵活、操作简便、功能稳定的诊断治疗设备。因此, 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将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低端市场虽然涉及的企业众多, 但具有技术和服务优势的公司将率先受益。新医改促使医疗市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医疗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加强政府管制势在必行。

1、加快医疗行业的立法工作和各种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法律法规是微观管制体制存在的基础, 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是进行监管的医疗管制整体框架, 重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推进, 在制定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时, 要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和各种专业团体的作用。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卫生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医疗行业管理法制化进程, 为规范医疗行为、遏止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奠定法律基础, 并营造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医疗市场环境, 理顺国家、卫生机构及从业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2、加快政府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实现卫生资源共享, 发挥合力, 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可及, 解决传统体制下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推进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防治一体、管理科学、市场有序的现代医院制度的建立, 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就要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和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定位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卫生管理职责。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要由“办医院”向“管服务”为主转变, 治理结构要从人治走向法治, 扩大医院的经营自主权, 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卫生监管手段要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手段管理医院, 变成通过综合运用规划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 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发布、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要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 大力推进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医政日常监督执法力度, 广泛开展医政执法活动;适时建立医疗技术检测、评估和控制体系, 强化对医药、卫生服务质量的监督评估, 构建面向医疗服务对象的信息平台, 及时公布量化的评价结果, 加大向社会公示医疗信息的力度, 形成社会的卫生监督主体机制;建立医政投诉、调节、处理与仲裁等制度, 推进医疗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要加强对国有医院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管, 监督其是否真正非营利, 是否承担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在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上, 要充分发挥医师协会与医院管理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与调节功能, 市场经济中的问题, 市场能够解决的, 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社会中介组织或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 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或行业自律解决;即使是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解决不了, 需要政府加以管理的, 也要考虑用除行政审批之外的其他监管措施来解决;只有这些手段和措施都解决不了时, 才能考虑通过行政审批解决。以市场激励方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导向型监管体制。政府应注意在不同发展阶段认识与调整自我定位, 选择适当时机, 通过放松管制推动市场发展, 推动各类医疗服务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的成长, 逐步用行政命令控制的管制体制转向市场化的成本收益分析管制体制。

摘要:新医改的颁布势必对医疗服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尤其是对医药行业、医疗市场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影响巨大。在新医改实施过程中, 政府应加强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管制, 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新医改,医疗服务市场,政府管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8.1.

[2]高枫, 尤剑鹏.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院, 2003.7.

医疗服务市场 第8篇

一、注重市场客户调查和分析, 实施正确的服务策略

2008年, 楚雄州分公司根据云南省分公司《开展保险客户需求调查, 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活动方案》的要求, 在全州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客户需求调查。在对州分公司市场客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时, 州分公司重点改变原有的粗放调查做法, 将调查建立在严谨的专业调查分析流程基础上进行, 在“确定调查目标—确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计划—调查实施—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编写《客户调查分析报告》”的系统流程上细化执行和控制程序, 尤其对调查实施方案、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精心组织, 注重细节。以此得到正确的决策依据, 达到了解客户需求的目的。

调查后发现:客户选择保险公司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占50.08%, 保险公司的服务占36.45%, 保险公司品牌形象占22.79%, 保险公司的产品价格占17.85%, 保险产品提供的保障范围占14.48%, 投保的便捷程度即渠道是否健全占7.49%。从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的客户关注更多的是畅通有效的理赔服务、良好的公司信誉和品牌形象, 同时他们希望“增值”的延伸服务也不能少, 甚至越多越好。因此, 我们提出了“强化基础服务, 创新延伸服务”的客户服务策略, 以超常的力度强化客户服务管理, 立足创新, 提升理赔服务价值, 打造专业、诚信的服务品牌。

二、强化基础服务, 建立优质服务长效机制

(一) 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客户服务规程和质量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为确保客户服务工作持续开展,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质服务长效机制。公司在深刻领会总、省公司客户服务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客户服务管理办法和措施。先后出台了《楚雄州分公司客户延伸服务实施方案》、《楚雄州分公司“一站式快捷服务”活动实施细则》、《楚雄州分公司“理赔无忧———车险快捷”服务承诺》和《楚雄州分公司客户经理管理办法》等规范服务的方案和管理办法。为确保各项服务举措落实到位, 将相关服务指标进行了明确和量化, 纳入到支公司经理和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业绩合同中进行严格考核。

(二) 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公司主要从六个方面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诚信建设, 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 共同珍惜人保财险的品牌和荣誉, 树立大公司的风范, 保持同行业最佳的社会信誉。二是紧紧抓住质量和效率两个关键, 扩大车险快捷服务承诺范围, 加强理赔流程管理, 实行各环节限时办结制, 积极开展送赔款上门活动, 提高赔款支付速度。三是强化95518专线功能, 建立以专线为龙头的配套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措施、提升服务水平搭建平台。四是健全客户回访机制。进一步完善了95518与监察部的双向回访制度, 真实地反映州分公司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大对服务环节的监督和查处力度。五是实施量化指标考核, 全力做好理赔环节的服务, 加快结案速度, 凸现州分公司实力和优势, 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六是完善客户经理制, 将客户经理从承保到理赔所需做的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 使承保到理赔服务的脱节通过客户经理联系到了一起。进一步强化品牌价值, 巩固客户关系。

(三) 创建“理赔拆检中心”平台, 提升理赔管控和服务水平

为更好地服务机动车辆客户, 使客户享受到快捷、高效的理赔服务, 根据总、省公司要求, 楚雄州分公司成立了保险事故车辆“理赔拆检中心”, 其目的是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完善和创新, 目前进入快捷服务通道的保险车辆, 除特殊情况外, 基本能够实现立即定损, 就地获得理赔。对非同城的各县支公司也积极推广集中拆检定损。通过建立“理赔拆检中心”和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 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客户索赔, 大幅提高了理赔质量、理赔效率、理赔管理。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客户服务工作的中间环节, 向客户提供了面对面的直接服务, 建立了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渠道, 公司的理赔服务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保险事故车辆理赔定损透明度, 防止了以赔谋私现象的发生, 使州分公司的效益管控水平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四) 强化制度执行力, 通过完善理赔流程带动理赔服务和管理的提升

确保各项制度和约束机制有效落到实处并严格执行, 最终靠的是强有力的执行力。为此, 公司建立了执行力的监督、考核、执行机制。加强对理赔人员的岗位考核, 严格规章制度执行的督导落实, 使理赔基础管理大大加强, 保证了制度落实到基层, 落实到理赔工作每一个环节。通过严格落实《客户服务规范》《客户经理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详细明确了理赔服务人员和客户经理的服务标准, 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 严格监督服务质量, 将服务质量管理纳入个人业绩合同管理 (KPI) 指标, 与薪酬挂钩。同时在理赔中心开展“零投诉”和“零差错”优秀员工评比活动, 建立服务、管理标准体系。保证服务标准得到客户的认可。

三、创新延伸服务, 引导市场竞争方向

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进入, 辖区及周边地区市场竞争在加快升温。主要热点集中到车险和意外险、财产险三个方面, 其中车险竞争尤为激烈, 主要表现为:1.各公司以高额手续费为手段争抢业务、挖抢业务人员, 以实现较短时间抢滩市场, 这一点新进入公司表现得尤为突出;2.兼业代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一些保险代理机构利用行业垄断优势获取客户资源, 一些中介机构以全面的增值服务挖掘客户资源, 中介代理业务展业成本居高不下, 迫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3.政府及各行业纷纷采取以价格竞标为主的不规范招投标行为, 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在保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后, 不规范竞争行为相对降温, 但依然暗流涌现。在此情形下, 楚雄州分公司将建立专业化的基础服务与不断拓展延伸服务作为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并在服务管理和创新方面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 完善基础承保、理赔服务标准, 提供优质、快捷的基础服务

根据总、省公司的安排部署, 在提升标准化服务流程的同时, 我们成立了客户服务管理部, 以快速响应机制和“VIP”快速处理通道服务承诺向高端客户提供最优质服务, 牢固本地高端客户群体对州分公司服务的认同。通过规范服务标准, 基础理赔服务得到了客户的认同。

(二) 详细制定客户沟通计划, 拓展客户沟通渠道

一直以来, 客户资料不真实的情况成为公司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最大屏障。如何获取客户资料, 理顺沟通渠道, 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认真思索, 破除瓶颈, 积极创造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场合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将沟通形成常态化、并且双向互动。实现有机地把沟通与服务融合于客户服务的细节中, 保持洞察客户的潜在心理和潜在需求, 形成一种贴近感和亲和力以提供切合客户潜在心理期望和需求的服务。

(三) 建立家用车客户俱乐部, 搭建延伸服务平台

近年来, 随着家用车迅速的普及, 家用车险逐渐成为各家财险公司分散型业务的重中之重。如何稳住这一特殊客户群也让各家公司费尽心思, 各式各样的保费优惠也自然成为显示竞争力的法宝, 价格大战也就在所难免。各中间代理商通过提供服务控制客户资源, 转而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车险市场一度变得非常混乱。在实际竞争中, 楚雄州分公司首先得考虑依法合规经营, 防范监管风险。因此, 分公司营销人员在展业过程中也显得非常吃力。

针对该情况, 楚雄州分公司组织了详细的市场调研, 最终分析得出:家用车客户通常为本地的一些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广泛的人际资源的人。而大多数客户对保险公司服务水平的判断来源于对家用车保险的服务。因此, 赢得家用车客户的认同也就相当于就取得了广泛客户的认同。因此, 我们首先把服务创新的切入点定位到家用车客户群, 投入了大量时间和人力, 对本地家用车市场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摸底, 通过市场调查, 充分掌握了本地客户群的心理, 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

1.45%的客户看重的是公司的实力, 公司实力是他们做出选择的最大前提, 人保、平安、太保公司是他们的首选。认为规模小的公司靠不住, 选择大公司省心;

2.40%的客户在选择公司的基础上, 价格是他们做出选择的重要条件, 公司除了要有实力之外, 能让他们享受到优惠也是最为关键的, 对于小公司也持观望态度;

3.剩下的15%应该属于偏重于价格的了, 货比三家后才会出手, 往往选择价格最便宜的保险公司来进行投保。

根据调查结果, 州分公司将85%的家用车客户定为服务的目标客户群。

但如何提升这些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呢?我们选择以提供个性化的延伸服务满足目标客户群体的潜在需求。通过对市场上的专业汽车俱乐部调研, 我们看到汽车俱乐部通过提供专业的人性化服务聚集了大量客户资源, 以掌握的客户资源与保险公司、汽修厂、汽车美容商家等谈判, 又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服务水平。因此, 公司也着手建立了家用车客户俱乐部, 以此掌握客户资源, 以自身的客户资源的聚集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打造人保财险独有的服务品牌。俱乐部免费提供代办驾照年审、车辆年检;代缴异地违章罚款;代为车辆事故保险理赔;免费给予一定次数的洗车和优惠购买洗车卡;享受汽车修理厂提供的汽车保养和维护优惠项目;城区免费救援服务;组织自驾游;会员期刊服务以及其他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举措, 以不断创新的服务价值来替代价格竞争。经过近年来的运行, 俱乐部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同, 延伸服务策略稳步推进。

四、推行延伸服务的体会

延伸服务在差异化服务战略中只是沧海一粟, 服务无止境, 在延伸服务的这一平台上, 可以创新发展的服务内容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几年来的延伸服务实践和探索, 楚雄州分公司总结出在服务的创新实践中几点必须把握的原则。只有坚持在这些原则范围内运营, 才能保证创新服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首先是必须坚持服务贴近客户需求, 以严谨地分析不同客户群的潜在需求为目标, 注重服务细节、完善服务内容;二是以把握客户资源自身价值为拓展手段, 不断发掘客户资源价值的潜力, 以客户资源聚集的优势推进服务功能提升;三是把握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实施延伸服务需要资金的投入, 其成本费用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要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 因地制宜, 认真审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收益;四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保公司的优势和资源, 强调服务功能的不可复制性和差异化, 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五是延伸服务要兼顾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一些延伸服务项目是既有利于近期又有利于远期, 而另一些是有益于近期而不利于远期或与之相反等多种情况。因此在制订延伸服务方案时, 需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 既重视现实的效益, 又不忽视对远期的影响。六是要把握客户资料的真实性, 必需要建立面对客户的直接沟通渠道, 由州分公司面对面地服务客户;七是必须统一宣传“人保之友”客户俱乐部的品牌, 其他形式的服务平台只能作为辅助平台, 突出人保品牌网络优势, 依靠品牌促进销售队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延伸服务的健康稳步发展。

医疗服务市场非价格竞争的理论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市场,非价格竞争,理论研究

1 医疗服务市场中影响竞争行为的因素

1.1 医疗市场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竞争行为

医疗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供方占据强势地位, 由供方来决定提供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质量, 需方具有质量偏好, 其购买决策受价格的影响不大, 但对质量的衡量也通常比较模糊[1,2]。那么,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市场中, 供方的竞争行为会是怎样呢?

首先, 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是每个医疗机构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正如前面所提到患者的质量偏好的特殊表现, 医疗市场内市场份额争夺的关键是质量[3], 但消费者往往无法直观的对医疗产品质量进行判断, 并由此产生了患者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4], 为了增强自身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 医疗机构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要素的建设方面。

第二, 对自身产品特性的建设, 要求其能够应对市场中替代产品的威胁。而在面临健康威胁时, 人们往往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医疗服务而不会选择其他类型的商品或服务。因此从宏观而言, 医疗市场天然具有抵御替代产品或服务的能力[5];但是从微观而言, 对与同种疾病, 会有不同种医疗服务可供选择, 因此医疗机构对其产品特性的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价格因素对于医疗市场需方的影响有限[6], 因此“低价竞争策略”往往也不被供方重视。“规模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 这就需要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而争取市场份额的关键也正是“要素资本的投入”。高的“要素成本投入”, 会导致更高的“产品定价”。而患者的质量偏好, 使得他们会自然的认定“高价”必然是由“高质”引起的, 进而形成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市场, 对医疗机构的“要素资本的投入”形成了正向的反馈激励作用。因此, 从价格和成本策略来看, 医疗机构采纳的是高投入成本、高产品价格的方式, 借以达到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收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 医疗市场上供方的竞争行为是一种以竞相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手段的竞争模式。只要有足够的经济物质基础, 就能够使得医疗机构在人员、技术、装备乃至就诊环境等方面达到行业内的领先水平, 从而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使高投入产生高回报。

1.2 卫生保健体制分类及其筹资模式对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

卫生保健体制大致可以被分成3类:国家卫生体系、健康保险体系和自由市场体系。其中, “国家卫生体系”是指医疗资金的筹集和支付者以及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都是政府, 政府通过税收筹资。在国家卫生体系中, 因为医疗机构是由国家举办的, 而且医疗服务是以免费的方式向全体居民提供, 因此在这类体系中, 医疗机构并不需要太多地考虑病源和市场份额的问题, 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相较于健康保险体系和自由市场体系型中的医疗机构而言要小许多。

“健康保险体系”中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同时承担资金筹集和支付者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在这类服务体系中, 医疗机构的举办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私营机构, 保险机构的支付是医疗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 而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和患者的行为都会有一定的制约和管理。质量建设以及成本控制成为了医疗机构在竞争过程中需要同样关注的问题。

在“自由市场体系”中, 政府除了保证一部分弱势群体 (老人、儿童、低收入者) 的医疗保健之外, 大部分人的医疗保健服务都是由市场提供的。也就是说, 资金的筹集和支付者是由私营部门 (保险公司) 和个人 (消费者) 共同承担的, 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是私营部门[7], 但是也有由公共部门提供的自愿参加的医疗保险模式。在这类市场中, 患者个体对于医疗机构供方行为的影响是借助于保险机构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来实现的, 因此在本质上是不同于那些没有设立保险的体系的。从根本而言的“自由市场体系”, 特别是那些没有保险中间机构的以个体患者为卫生服务消费单位的“自由市场体系”应该被归纳成为一种“患者主导的医疗卫生体系”, 也就是说, 患者的好恶对医疗机构的竞争行为影响很大, 而在这类市场中, 竞争也最为激烈。

1.3 医疗机构的补偿模式对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

可以看到, 除了完全采用个人消费的自由市场体系外, 在以上3种体系中都或多或少的在供方和需方之间引入了中间方。这种变化对于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起到了重大的调整作用。第三方作为需方独立个体的整体代表, 它具备了对医疗质量考察的能力, 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具备了与医疗机构进行价格磋商的实力。因此, 中间方的引入对于市场内供方竞争策略中市场份额的竞争模式、定价模式和成本策略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 虽然中间方作为消费者的代表, 其最终关注的还是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但是中间方有能力也有条件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更加客观和专业的判断, 这就避免了以往患者必须依靠间接指标——也就是生产要素投入, 这一种相对片面的指标来辅助决策局面。这样就能够引导市场中的医疗机构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诊疗过程的质量和医疗产出或诊疗结果的质量方面, 给广大患者带来真正的实惠,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 中间方作为患者个体利益的结合体, 无疑转变了需方原先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也就相对削弱了供方的强势地位。在决定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价格等方面, 需方也具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对供方的行为可以构成约束。从控制医疗费用的角度出发纠正供方高投入、高价格的竞争策略[8]。在这种影响下, 供方的竞争演变为质量与价格双重竞争的局面。而且, 质量的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方面, 而是回归到正常质量建设的范畴。

1.4 支付模式对医疗市场竞争态势的影响

一般而言, 医疗市场的支付模式包括5种主要方式:按服务项目支付、按服务单元支付、按病种支付、按人头支付以及总额预算支付。每一种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给社会福利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 按服务单元支付和按病种支付都能够激励供方进行成本控制, 但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 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供方“人为”降低诊疗成本的现象;用总额预算的支付方式, 对供方的服务效率缺乏直接激励作用, 医疗服务供方可能提供不足服务[9,10]。

1.5 其他因素对医疗市场供方行为的影响

首先, 是医疗服务获取方式对医疗市场供方行为的影响。绝大多数国家都同时存在公立和私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医疗服务常常被分为3类: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服务主要是针对一些非急性的疾病提供一般的门诊, 在许多国家由 “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 执业, 做为“守门人”的角色, 对医疗服务的供给以及需求双方的行为都产生了约束作用, 在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 还不能不提的一点就是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措施, 正是基于医疗服务具有社会福利性的特点, 医疗服务的价格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控制, 从而使得价格竞争在整个市场上变得微弱。此外, 也有部分国家利用分级化的卫生服务价格作为经济调节手段, 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

2 医疗服务市场内非价格竞争的形成条件

2.1 不同因素对于医疗服务市场中“非价格竞争”的影响 (见表1)

依据前面列出的医疗市场的特点以及各种因素对供需双方行为产生的影响, 可以归纳出医疗服务市场内竞争强度和非价格竞争产生的条件:那就是不论是宏观的管理体制还是微观的管理政策, 对医疗服务的供方和需方的行为约束均比较弱。

从卫生体制和筹资模式上来看, 自由市场体系及其所具有的自费医疗筹资模式对需方的行为约束最弱, 以自费患者为主体的医疗服务市场对于需方的寻医行为几乎很难管控, 而患者主导的卫生服务市场正是非价格竞争产生的基础。

从支付模式这一对供方行为进行约束的管理政策来看, 按项目支付对其产生的约束力度最小。在这种支付模式中, 即便市场中存在着价格竞争, 医疗服务的供方仍然可以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从患者的角度来看, 医疗服务的费用并不一定会减少而且有可能会增加, 所以, 医疗服务费用这一实际消费金额在层面上的竞争变得微弱, 也可以说是广义的“价格竞争”被削弱。

而在服务的“获取方式”这一种对需方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中, 无守门人制度产生的约束力最小, 也就是说患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中的患者主导作用, 有利于非价格竞争的产生。

此外, 在没有价格管控的政策背景下, 医疗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更多的是由其他相关因素所决定的, 如果政府制定了价格的管控政策, 那么不分等级的定价政策更有利于非价格竞争的产生。

2.2 非价格竞争的产生条件

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一条较为清晰的“非价格竞争产生路径图” (见图1) 。 “自由市场体系”是可以孕育出非价格竞争的土壤,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市场体系中一定就会产生非价格竞争, 还需要在医疗服务的支付模式中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 并且在医疗服务的获取过程中没有“守门人制度”对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约束和疏导。除此之外, 政府对于医疗服务的分级价格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非价格竞争的趋势。 因此, 形成非价格竞争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被归纳为服务市场内需方和供方行为均受到较小的约束, 也就是说, 相对自由的患者前往相对自由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处就医, 政府部门对于整个就医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费用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

3 认清非价格竞争的利与弊

非价格竞争是一种在市场中以质量竞争为主要表现的竞争形式。其最大的特点表现为无论是服务的供给者还是服务的消费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方面。因此, 非价格竞争越激烈, 就意味着医疗服务的质量会越高, 会有更多的资源流向与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领域内。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 而且由此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会更加高效的运用于实际的医疗工作中, 这无疑为患者减少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带来了福音。但这需要一个前提, 那就是服务的需求方, 对因质量改进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具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且这种支付能力是建立在不影响其他生活必要支出的前提下的。

在当前, 非价格竞争的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竞争行为的扭曲。正因前面提到的需方对于医疗服务质量难以客观衡量这一固有的特点, 需方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 这也就引导供方将更多地资源投入在生产要素的建设与购置方面。质量的竞争就演变成了一种医疗装备的竞赛。当然, 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新诊疗设备的引进、先进诊疗技术的使用和名医的吸纳会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但这也并不是必然结果。正如引进了先进设备, 但是没有相应合格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操作, 反而达不到预定的诊疗效果, 有的还反而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医疗质量的最终衡量标准始终还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如果治疗效果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则相应的成本要素投入就等于浪费, 而且反而会因医疗成本的提高而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

非价格竞争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急速增长。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 新技术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 而非价格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新技术的装备, 而且由于竞争的压力, 医疗机构需要不断的更新发展现有技术装备, 这样致使新技术的研发和扩散速度都在逐渐加快, 技术的发展和竞争之间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效应, 这也就导致了医疗成本的急速增长, 往往超过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速度, 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叶政书.医疗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区别[J].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2005;12:89.

[2]杜乐勋.管理下竞争与内部市场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 2000;8:35.

[3]Herbert Wang, Peggy Mcnamara.Provider competition and healthcare qualit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4;4:99.

[4]Meredith Rosenthal, Norman Daniels.Beyond Competition:thenormative implications of consumer-driven health plans.Journal of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 31, No.3, June 2006:671-685.

[5]Timothy Stoltzfus Jost, Diane Dawson.The role of competition inhealth care:a western Europe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Vol 31, No3, June 2006:688-703.

[6]Mark V Pauly.Competition in Medical service and the quality ofcare:concepts and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4;4:113.

[7]国际卫生保健体制之综观比较与借鉴[J].当代医学杂志, 2007;2:34.

[8]钟国伟.医疗市场竞争态势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杂志, 2000;4:13.

[9]Martin Gaynor.What Do We KnowAbout Competition and Quality inHealth Care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 No.12301, June 2006:1-3.

医疗服务市场 第10篇

众所周知, 治病是高度专业化的职业, 患者得的病以及应该用的药, 一般是医生诊断出来的, 患者本人往往不是很清楚。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 医生很有可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追求自己的利益。再加上中国医药部分的大环境, 这就为医生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给予医生一定的提成和回扣, 以推销自己的产品。那么, 医生就可以利用信息的优势诱导患者的需求, 给患者提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由于患者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 无从监督和约束医生, 从而丧失了讨价还价的能力, 自己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通过对患者信息劣势问题的研究, 可以探索一些缓解甚至克服这些问题的途径, 从而有效地保护患者和医生的合理利益, 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改善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 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很难监督, 患者寻找相关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与此同时, 劣质卫生保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

二、患者信息劣势的成因

患者信息劣势的产生既有患者和医生方面的主观原因, 也有医疗技术及疾病自身特点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观方面, 由于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所致, 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他们各自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 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由于患者和医生目标函数的差异, 医生在主观上有隐蔽不符合自身利益需要而对患者有利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的医疗服务供给者可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做出损害处于信息劣势的患者的权益, 从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客观方面, 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多少与多种社会因素有关, 其中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行业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差别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分布将越来越不对称。

因此, 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 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 医学科学专业性非常强, 从业者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胜任工作。即便同为医务工作者, 不同专业之间相互也知之甚少, 例如一个口腔科的医生在皮肤病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比我们常人多多少;作为患者, 他们获取这些专业知识的机会成本太大, 不可能得到与医方对称的医学信息, 从而成为信息劣势的一方。其次, 医学当中未知领域很多, 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个体性, 决定了临床医学总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很多情况下, 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只是一个总体概率, 难以向患者传递足够的、准确的信息。再次,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即便是专业的医生也面临关于疾病本身及其治疗效果的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三、解决患者信息劣势问题的路径

1.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监管机构、社会组织、患者等主体掌握医疗服务的数据、信息, 必须建立制药企业、卫生器械企业、医院的信息公开机制, 明确医疗服务信息的披露主体、披露原则、披露要求和披露渠道等制度。强化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 搭建医疗服务信息交换平台, 形成中央、地方、部门、行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医疗服务信息公开机制, 并逐步将信息公开机制法治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 要强化医疗行业的许可证和严格的行医执照制度, 从而可以使患者降低他们的信息搜寻成本。为了规范医师执业活动, 加强医师队伍管理, 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制定了一系列医疗行业准入制度, 这些制度既有针对行医者本人的, 也有针对医疗机构的。再者, 必须健全医疗服务信用评价机制并强化第三方的参与评估机制。建立对失信医疗机构的信用奖惩制度, 特别是对失信医疗机构的惩罚制度。发挥信用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从根本上激活医疗机构的守信行为。对不同的信用等级给与公布, 通过社会信用、信誉机制来遏制医疗服务供给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发挥媒体对医疗服务行业的宣传、报道、揭露、监督作用, 培育医疗服务信息公开的第三方力量, 避免政府、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媒体、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通过法律、规章等刚性约束来保护患者因信息劣势问题而可能受到损害的利益。2002年4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正式施行, 其中关于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有助于改变医患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患者信息劣势现象。实际上, 在该《规定》实施前, 中国医疗侵权诉讼一直适用的是“谁主张, 谁举证”的原则。但这样的规定, 首先会直接导致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患者就医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其次, 不利于对患者在医疗事故的鉴定中以及在相关诉讼中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与他人商品或服务相混淆的虚假标示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商誉诋毁行为, 违法者将可能招致行政处罚或私人诉讼。实际上也是在规制信息不对称, 采用的是深度规制工具。被规制的这三类行为, 其目的都是向社会传递虚假信息, 遮掩真实信息, 或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 从而达到打击竞争对手, 欺骗和引诱消费者与之进行交易的目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医患关系中院方夸大疗效、掩盖医疗信息的行为。这些立法调整了以前诉讼程序中的不平等因素, 更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平”原则, 更好地体现了法律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宗旨。

3.强化医德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的作用。防范患者信息劣势的弊端必须重申医德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医务人员不伤害患者的原则, 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心受到损伤, 这是医务人员的道德底线。在医疗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 医务人员要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 坚决杜绝有意和责任伤害, 防范无意但却可知的伤害以及意外伤害的出现, 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审慎与胆识的关系, 选择最佳诊治方案。二是有利于患者的原则, 指医务人员的诊治行为必须以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健康、增进其幸福为目的。该原则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内容, 积极方面是指促进病人健康、增进幸福;消极方面是减少或预防对病人的伤害。该原则要求视病人的具体情况告诉病情和治疗情况。若担心病人听了病情的真相后精神崩溃, 可以不告知实情。而这种特殊的看似欺骗的行为是医学伦理学上可接受的。三是尊重患者的原则, 指医务人员要尊重病人及其做出的理性决定。医务人员拥有更多更专业的医学信息, 尊重病人的自主性意味着要尽量把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 同时也要基于自己的责任, 必须处理好病人自主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要帮助患者选择诊治方案, 必须向患者提供正确、易于理解、有利于增强病人信心的信息。当患者充分了解和理解了自己病情的信息后, 患者的选择和医务人员的建议往往是一致的。

4.通过医疗服务品牌间接传递医疗服务质量的相关信息。在“柠檬市场”中, 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最终对买方、卖方无利, 甚至会导致市场的崩溃。通过额外价格和医疗服务的品牌的方式, 正确传达关于医疗服务的质量信息, 保障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医院的利益。例如, 常见的知名医疗专家挂号费比普通门诊挂号费要高许多, 这就传递了较高的医疗成本意味着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患者通过区别价格信息来间接地获取医疗服务质量信息。企业之所以致力于塑造卓越品牌, 因为知名品牌具有超出该品牌所在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创利能力;顾客之所以青睐名牌, 因为名牌的声誉使顾客产生信赖感, 有助于顾客识别产品, 简化顾客判断选择的程序并节约时间, 医疗服务市场也遵从这个道理。卓越的医疗服务品牌对医疗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 医疗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态度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医疗服务人员的表现反映着单位的精神面貌, 所以对着装、行为、语言及身体语言等都必须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医疗服务现场的各种突发情况, 要求服务人员具有决策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而不是被动地提供服务。医疗服务对服务技术的要求也会更高。服务技术有软硬之分, 硬技术包括医疗设备、卫生材料、药品、车辆、计算机等;软技术包括服务技巧、人际沟通技巧、处理医患纠纷的技巧等等。

5.患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更加充分的医疗服务信息。一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获取医院及其医疗服务的更加充分和完备的信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服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开设网站 (网页) 、发布信息、开展健康教育、在线医疗 (健康) 咨询、利用电子邮件传送信息。这类信息渠道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详实的信息, 而且成本更加低廉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从而为患者提供了重新选择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机会。二是新闻报道。新闻的纪实性、严肃性、新颖性等特点对医疗服务品牌的正面宣传具有积极意义。医疗机构的所有活动都是塑造医疗服务品牌的一个过程, 对本单位重大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宣传报道, 就是对品牌形象树立和丰满的过程。新闻报道比广告宣传更真实有力, 可信度更高。三是患者可以通过掌握医疗服务充分信息的相关人员改变信息劣势的状况。这些掌握医疗服务充分信息的人员包括患者的亲友、医疗顾问、尤其是一些专科医生。由于许多专科医生依赖于患者的转诊, 这些专科医生更具有保证质量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舍曼·富兰德.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任真年.现代医院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疯狂的移动医疗市场 第11篇

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主打产品为春雨医生APP,核心功能是轻问诊,为医患沟通搭建平台,方便用户通过移动端快速找到职业医师远程在线问答。目前春雨医生激活用户超过3000万,4万名在线医生,每日健康问题咨询量超过5万。据了解,春雨医生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招揽医生和用户,并希望在2015年实现医生和用户数量分别达到20万名和1亿名。同时,春雨医生计划与医院、药厂、线上线下药店展开合作,逐渐实现商业变现。另外,春雨近期也在与可穿戴设备厂商、保险公司、基因检测类公司的合作。

在春雨医生获得融资后的9月份,丁香园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再一次点燃了移动医疗市场。

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是面向国内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网站。丁香园网络平台覆盖几乎所有的医学专业领域,致力于推动专业人士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研究,生命科学及药学研发等多领域内的学术沟通、信息共享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合作。在移动端,丁香园拥有用药助手、家庭用药、医学实践等多款APP,在各大应用商店分发渠道的健康类APP中多是名列前茅。腾讯的战略投资还为丁香园带来了微信这一个重量级的入口,在用户覆盖和业务模式上都给了外界很大的想象空间。

资本角逐移动医疗市场的脚步到此并没有停止。

9月初,趣医网推出医疗类APP“去医院”,同期宣布获得弘晖资本、软银中国两家知名投资基金近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

趣医网和“去医院”APP的背后,是长期在医疗技术服务领域耕耘的KingYee京颐股份。十年的医疗技术服务经历,KingYee京颐股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趣医网和“去医院”APP寻找合作医院、整合接入医院信息系统提供了优势。目前,趣医网是医疗互联网领域第一家提出免费建设掌上医院的公司,“去医院”APP主打的是统一入口技术和优化的就医流程,此举无疑是对移动医疗领域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趣医网前期与医院合作,为医院和患者搭建平台也是其商业策略上的不同之处。截至目前,“去医院”APP已有近200家合作医院,并计划在明年将合作医院数量扩大到800到1000家。京颐股份董事长兼趣医网董事李志博士介绍,在未来,“去医院”APP将继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资本疯狂的背后是医疗改革的利好信号,比如非OTC药物网络售卖的试点,和正在推进的电子处方,以及医院运营和管理模式的逐步转变。尽管医疗资源匮乏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观,医疗改革要彻底转变传统“以药养医”、医生多点执业等痼疾还需要至少一到两年的时间,但行业先行者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从外部化解医疗系统内部的症结,用灵活的互联网模式为医疗健康行业注入活力。

于是,移动医疗领域,资本的故事继续上演,互联网企业和医疗企业的合纵连横接连登场:

9月15日,专注糖尿病细分领域的在线医疗创业公司博医帮完成500万美元A轮融资。

9月18日,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获得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

9月20日,“杏仁医生”A轮获得红杉和光速安振500万美元融资。

医疗服务市场 第12篇

近年来,有关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基本属于定性范畴,有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加深了,而另外有人认为并非如此,特别是关于医疗服务市场化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联系争议颇多,但由于没有定量描述医疗服务市场化的客观趋势,这些问题就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建立医疗服务市场化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势奠定基础。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卫生领域的相关政府官员和政策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构建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小范围预调查,根据意见改进问卷结构,最终形成了包含19个指标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共进行两轮德尔菲调查。第一轮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指标体系的结构、具体指标及权重,调查项目包括指标评分、指标维度评分和指标数量咨询。指标评分是被调查者对19项指标根据其在反映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分值范围是0~9分,0分表示该项指标不应进入评价指标体系,分值越高表示该指标越重要。维度评分是对三个维度分配权重,共计100分。指标数量是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适宜指标个数[1]。此外,还要求被调查专家补充其他候选指标并赋予权重。

为进一步完善结果,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反馈意见,对部分指标进行调整后进行第二轮咨询。第二轮调查问卷首先报告前一轮调查的平均评分结果和被调查者本人的初次评分,并请被调查者对指标、维度评分及指标个数进行再次回答。

3 调查结果

3.1 调查的一般情况

第一轮调查时,通过电子邮件向40位来自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熟悉政策与管理的专家发出问卷,回收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其中一位被调查者因不熟悉该领域研究退出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0.0%。

36位参与者平均年龄48.3岁,男性居多,占7 7.8%(2 8/3 6)。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占7 2.2%(2 6/3 6),其余来自政府部门。所在工作领域或学术专长主要是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工作年限大部分在20年以上(75.0%,27/3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86.1%,31/36)。见表1。

为保持调查的连贯性,第二轮调查的调查对象为参与第一轮调查的36位专家。共回收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100%。

3.2 指标评价结果

评分均值反映了被调查者对该指标反映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重要程度的意见。第一轮德尔菲调查中所得的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情况见表2。

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建议对部分指标进行以下调整:(1)将卫生总费用中政府财政支出所占比例改为个人现金支出所占比例;(2)将医疗机构收入来源中的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项指标删除,添加医疗机构服务收入所占比例;(3)删除医疗机构中年度收支亏损的机构所占比例这项指标。

在第二轮调查中采用个性化调查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对每项指标进行二次评价(见表3)。两轮调查中,所得分值在排序中列于前五位的指标相同,包括经济收益处置自主权、人员聘用与解雇自主权、医师执业自由流动程度、非公投资医疗机构准入程度、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程度。

Kendall和谐系数W检验能够反映所有被调查者对评分意见的一致程度。两轮德尔菲调查中,各个维度下指标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且第二轮还有所提高。

3.3 维度评价结果

两轮德尔菲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三个维度进行评分,总分为100。两轮调查结果相似,政府管制与市场开放程度这一维度的分值最高,其余两维度相差不大。

通过对Kendall和谐系数W检验发现,两轮调查对测量维度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见表6),评分可用于进一步筛选和构建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适宜指标个数

调查中适宜指标数量这一项采用封闭式问题。两轮调查中,大部分专家认为适宜的指标个数是11~15个,第二轮调查结果意见更为集中(见表7)。

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将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标准确定为:(1)入选指标的评分在排序中处于前列,且评分均值大于6.0分;(2)指标评分的变异系数小于0.3;(3)三个维度均有指标进入指标体系。此外,评价指标体系中若指标数量过多,会增加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成本;若指标个数过少,不能全面覆盖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包含的内容。因此,入选的指标数量应符合德尔菲调查所推荐的11~15个。

根据以上筛选标准,研究最终建立了由13项指标组成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1](见表8)。

5 讨论

5.1 研究建立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段时期以来,对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讨论此起彼伏,但各方意见分歧较大,很难取得统一的认识。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相对公认的评价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在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框架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本领域的政府官员和研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咨询专家的参与积极性高,意见比较一致,协助研究人员构建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监测评价的目的,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由于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涉及内容广,且前期研究开展也较少,需要广泛听取专家意见[2,3]。因此,德尔菲调查是探索和开发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最适宜的专家意见沟通交流机制。通过两轮的专家咨询,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内容全面,信息充分,指标易得,为开展实际评价应用奠定了基础。

5.2 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特点

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包含政策性观察指标和客观类定量指标两类。目前已有的市场化评价体系中大多只包含定量指标,这样虽然能够更直观性的展现结果,具有可比性,但是不能够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包含的内容范围广,很多重要因素难以用定量指标衡量。因此,研究中特别设计了政策类指标来弥补数据信息存在的缺陷,纠正定量指标测量的局限性。此外,根据德尔菲咨询结果,候选的主观指标全部进入评价指标体系,并占到指标总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的肯定意见也进一步证实了采用政策类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形式,能够使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完善和合理。

5.3 评价指标可得性良好

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主要建立在常规卫生统计年鉴或有政策文件可追溯、可查实的基础上,保证了可得性和连续性。而且不需要专门组织调查,减少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这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广应用,分析刻画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奠定了技术基础。

摘要:目的:建立可用于医疗服务市场化演进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相关领域政府官员和研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入选指标及其权重。结果:研究建立了包含3个维度13项指标的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分别是政府管制与市场开放程度、非公要素发展状况、公立机构自主权等。结论:研究构建了一套医疗服务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中包含政策类主观判断指标和客观类定量指标,能够刻画中国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的演变。

关键词:德尔菲法,医疗市场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士惠.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化指数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2]Avan Zolingen SJ,Klaassen CA.Selection Processes in a Delphi Study about KeyQualifications in Senior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2003,70:317-340.

上一篇:中餐烹调技术下一篇:项目工程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