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2024-07-29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精选12篇)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1篇

河南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全省人口已达1亿。然而河南却不是人力资源强省, 农民约占总人口的80%, 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 高素质的劳动力十分匮乏, 多数青壮年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河南是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 但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而且大部分务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培训率比全国平均低6个百分点。落后的职业教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河南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中原崛起, 需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形势下,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不仅对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对我省下一阶段实施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存在问题

笔者在2011年7月随同许昌市政协对该市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调研, 经过调查和了解, 发现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薄弱, 发展速度、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职业院校数量不少, 但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偏少, 建设水准不高, 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优质职教资源短缺, 基础条件较差, 办学实力和吸引力不高, 部分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率虽高、但报到率不理想,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供给渠道较为单一、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等情况

职业技术院校生均财政经费较低, 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重复, 导致了师资、设备、校舍等社会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

(三) 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需要进一步推进

职业技术院校与产业及行业、企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合作平台, 没有形成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职业学校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较小。

(四) 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地方办学特色不突出

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特别是职业学校需要面向地方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开设专业, 培养实用人才, 尤其要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 职业教育在适应当地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有欠缺, 尚未办出明显特色和形成区域优势。

二、几点建议

郭庚茂省长在谈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指出:“什么办法能够使农民快速脱贫?以最小的代价, 获取最快的利益, 职业教育就可以。作为一个家庭, 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手。职业教育就可以帮助实现就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把职业教育作为“十二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谋划。因此, 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

要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在建设职业教育大省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到实处, 不断建立和完善逐级签订责任书、目标责任考核、达标验收等相配套的措施和制度,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加大投入, 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资金

一是保持对职教投入的稳定增长。建议政府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政策和标准, 将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及时全额拨付, 认真落实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 设立专项职教攻坚经费。二是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组织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举办职教和进行专业培训, 承担有关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可以投资举办职业技术院校, 也可以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三是各级政府设立民办职业教育奖励资金。同时, 对民办职业院校, 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评先奖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优先考虑。

(三) 加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完善校企合作

建议在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一要打破部门界限, 调整职业教育布局, 实行重组优化, 把现有职业院校做大做强。二要鼓励以高职院校和有实力的中职学校为核心, 建立由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参与的职教集团,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 形成政府统筹, 教育部门主管, 部门协调配合, 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 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 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三要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互惠多赢的利益机制, 要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为教师科研提供平台, 在用人方面企业优先, 税收政策优惠, 让企业得到更多切实的好处, 激励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一要借鉴先进地区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 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 聘请中、高级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授课, 各级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二应根据职业院校专业设置, 合理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成比例。三应规定院校 (系部) 组织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的职能职责, 尤其是在打破体制障碍方面的必要手段, 能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部门聘任兼专职教师。

(五) 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2篇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1996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5年又通过省政府的“双高普九”评

估验收。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xx市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校,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建立更具公益性、义务性、均衡性的义务教育体系,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主要抓好下面四项工作:

一、完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办学条件均衡

目前,xx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已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将按照xx市的要求,在2008年前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100元以上,初中达到250元以上,今后还要逐年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薄弱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农村寄宿制乡镇中心小学和“四有”初中校建设。继续抓好教育布局调整、资源优化工作,根据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继续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长效机制,将危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户管理,确保每年新增危房得到及时改造和修缮;对已经立项的危改工程项目,积极落实资金投入,确保按期完成。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实现xx市提出的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配置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省政府制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要求,结合xx市城乡中小学生源和布局情况,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按班生数比配备,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班级数比即1:1.5配备教师,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教师配置,切实解决部分学校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2.5%核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继续实行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补贴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xx乡及xx镇、xx镇的部分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发给岗位津贴50元,今后随着财力的增强,再逐步提高津贴标准和扩大津贴范围。鼓励和引导新分配的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到农村任教的毕业生继续实行到岗工作第一年直接享受转正后的工资待遇。积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骨干教师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

三、落实扶助机制,保证困难群体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力

进一步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制度,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金专户,从城市教育费附加、学杂费、人助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继续贯彻落实特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政策和残疾学生“三免一补”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完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工作,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使农民工子女100%入学。重视做好学习困难学生和厌学学生过细的思想工作,重视做好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子女等特殊家庭子女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档案登记、结对帮扶和应急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

四、优化布局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学校服务“三农”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双证”教育,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加快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结合。大力推广“订单教育”,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有效手段,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巩固xx职专作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地位,教师职称职数在省定标准基础上向上浮动30%;积极聘用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特殊技能人员到xx职专担任专、兼职教师,其工资由财政按学校教职工的平均工资予以核拨。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市财政从城市教育附加费中抽出不低于20%比例的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校舍建设、设备添置等。同时,要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第3篇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突出特色

转变单纯强调技能,把职业训练与素质培养割裂开来的教育方式,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重视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

2.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加强学校实训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创建企业、学校、学员共赢新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规范招生市场,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实施上岗资格准入制度,解决就业难题

面向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同时政府部门对新专业的审批严格把关,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切实落实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的就业制度。

5.降低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各地要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逐步降低职业院校适龄学生的学费水平,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奖学助学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选择职业教育,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郭祥谋 陈群英 朱新义 叶文忠 张玉霞《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搞好中高职衔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第4篇

我校在去年全面实施了中高职的合并及一体化管理, 来进一步搞好中高职衔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现有的主要中高职衔接模式有:

一、五年一贯制

学生在我校中职学习3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 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同时,我校也加强与多所高职学校的合作办学,比如由高职院校的教师到我校进行学生的各学年学习考核,合格者在毕业前通过校内的英语测试即可顺利到高职学校就读, 学生也可选择直接就业。 教学由我校专任教师经高职学校培训上岗,与高职学校共同订立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考核方法,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职院校考核。 我校对升入高职学校的学生,由班主任进行定期回访,促进学生在中职到高职的学习方式的转化,协助其就业!

学生还可选择在入学时直接就读我校的五年一贯制的相关专业, 中高职教学全部在我校完成,毕业同时发给我校的中高职毕业证书,同时在毕业时,可以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提供自身素质,亦可直接就业,到社会中去展现自身的职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相对于合作办学模式,直接在我校连续就读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授课的计划及培养策略更能做到无缝的链接,对于学生也能充分利用其在校时间,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提升,专业课也可由浅及深的一步步地推进,使学生在这五年的学生中得到一个全面充分的训练及培养!

二、对口升学

学生入学前有分数的限制,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在入学时可就读于对口升学班,根据河北省对口升学的考试科目,设置教学内容。 在第三年毕业前,学生参加省内组织的统一对口高考。 我校学生目前对口升学率可达100%! 目前,初中后的学生普遍数学、英语能力不高,需要在这三年中强化基础课的教学,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对口升学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自觉性高,是中职学校中较好的学生,但由于升学与从业资格考核时有冲突,鼓励学生先参加升学考试,后进行技能鉴定! 或到高职后再进行技能等级鉴定考试。

同时,对于对口升入我校就读的学生,进行入学考试,提前摸底并进行问卷调查其班级学生的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掌握程度, 针对每一届入学的学生进行分析,修改指定处后续的高职授课计划,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中的学习效果!

三、订单招生

对于当地及辐射地区的各大企业的具体需求情况, 进行订单式招生,教师深入到企业做调研,掌控到企业的具体用工需要,回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考核则由企业来具体考核,达标者上岗,不达标者需要返回学校继续训练,直至满足订单合同的要求为止,对学生负责到底,配送到具体的工作岗位。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订单式招生即锻炼了学生,也培养出了一批一线教师,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可以说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提供了过硬的软件基础———可为师(教师)亦可为师(师傅)的一线师资力量。

四、单独招生

在学生三年学习完了,可参加高职学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直接去高职学校就读,有部分高职学校已实现免试入学。 比如持我校中专毕业证,可直接就读于我校高职。 对于所有的中职学生,只要有学习得意向,就可以到相应的高职学校就读! 这给有学习意愿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好的途径,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招生情况及本地区的用工需求, 来决定单独招生的专业和具体招生的数量,及时调整招生情况,以应对当前多变的用工需要,比如补充订单招生的缺口等等。

我们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加快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第5篇

江安县政府 副县长李德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将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江安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全县目前有江安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和江安县职业学校2所职业教育学校,共有学生1687名,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名,普高招生2950名,县内职高招生912名,普高与职高学生比例7.6:2.4。从总体上看,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现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普高与职高比例严重失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需要齐抓并举。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宽松,社会劳动就业的价值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尊重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尚未形成,重学历轻技能、轻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还未根本清除。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全市缺乏全国性的品牌职业教育学校,江安地处云贵川三省之边,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江安及周边地区年毕业的初中、高中学生数以万计,具有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强县的优越条件。三是以宜宾、泸州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强势崛起,以四川省百亿企业工程——宜宾天原江安化工新区、四川省重点工业园区——中国江安阳春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

工”三大优势工业产业循环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江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岗位需求。四是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

三、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发展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江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3年努力,将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2010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达到6000名,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全县普职两教全面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三)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尊重技术、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解放思想,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和亲民惠民工作的重点,在全县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工业强县,抓投资环境,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发展意识。大力倡导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让广大学生、家长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教育走向成功。要在教育系统形成学习、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风尚,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

(四)着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继续加大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市场需求、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专业,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教师,配齐配好设施设备,加快实训实作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扩大职高办学规模,力争到2009年职高在校生达到3000名以上,建设成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江安县职教中心,带动全县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加快江安第一职业中学校(江南职校)建设,依托与其联合办学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解决教学设施、教学用地、教学用房等制约因素,确保从2008年起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名以上,在“宜宾市外派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争创成为“四川省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争取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全县新建1所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

导教师。

(五)突出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要为江安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以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各职业教育学校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依托宜宾天原一、二期工程建设,依托阳春工业园区的产业配套发展,依托双赢化工、鸿源化工、华夏酒业等企业的规模扩张,依托即将建设的宜宾纸业、升化集团等企业新上项目,依托宜宾及沿海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可以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八)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九)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各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各企业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十一)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关于如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探讨 第6篇

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已经形成的规模基础上,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6%。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8年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000年的1.7倍。

二、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1、国家政策倾斜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政策性供给驱动和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处于缺位状态,没有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格框架,这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2、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中国教育报》在2008年4月通过对吉林、河南、贵州、甘肃等4省8县的调查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3、学校难以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上很多职业学校招生时都保证毕业负责分配,但实际上,学校是能够保证学生就业,但真正帮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学校却是凤毛麟角,少的可怜。

4、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制约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得不选择职业教育;二是一部分选择职业教育是因为家庭条件差,负担不起高额学费,父母担心孩子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选择职业教育学习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和家庭。这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直接原因。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我们应依照《职业教育法》,建立统一、协调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具体负责各自分管的职业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及其教育、劳动、经济计划等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要加强协作,以保证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统一协调。确保能够认真地研究我国现行的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有效地实行“无训不上岗,无证不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

1、整合、壮大教师队伍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在教师培养上我们应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这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

2、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学校的服务水平

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完善的管理和高效的服务则是职业教育学校不可或缺的办学条件。我认为应从以下四点着手改善学校的服务水平。第一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第三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第四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校组织机构。

3、转变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是体验式培训是职教教研活动的一个有效形式;二是经验共享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一个有利方法;三是理论知识向运用能力转换是职教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四是总结和提炼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职教学校应通过行业标准的学习和讨论,结合现场体验,开展师资培训和组织教研活动,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培训内容紧密联系行业、联系实际,帮助教师实现理论和知识向实际运用能力的转换,帮助教师具备更多的服务行业的技能。

(三)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经验

1、芬兰职业教育经验

芬兰实行9年制义务免费基础教育,芬兰儿童7岁进入基础学校学习。基础学校毕业后,一部分人报考高中,另外一部分人考入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一般由市级政府和私营机构提供,学生不需要交纳学费。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毕业生具备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以及处理其专业范围内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经过中等职业教育并获得基础职业资格认证的毕业生,可以申请进入高等技术学院或大学学习,从而使其专业技能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

2、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职业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所谓双轨制职业教育,就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受教育者在企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德国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門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而对于双轨制教育中的企业职业教育,联邦政府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

德国学生经过中、小学10年学习并顺利毕业后,就有资格申请双轨制职业教育。在申请过程中,学生首先与一家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到相应的职业学校报名。这些特点决定了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日本职业教育经验

日本推广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营造出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其中专修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的专修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是专门学校,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对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为了保证终身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建立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高度职业能力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根据以上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办学经验,我认为我国应该借鉴和吸收他们的先进理念,迅速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根据我国国情,一是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订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职业教育的有关标准应当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协调,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二是借鉴日本的职业教育终身化,在终身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所有从业人员都成为终身学习者,都有不断接受培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梁威.新课程下对教研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5,(2).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7篇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地处内蒙古东北部, 大兴安岭余脉北麓, 全县面积3933 万平方公里, 辖2 街道7 镇2 乡, 总人口24 万, 其中农业人口占85% 以上, 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 元。虽然近年来经济增长幅度较大, 但与周边地区比较也处于偏后的位置, 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动劳动力转移, 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等举措, 以科教兴县为宗旨, 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经济板块为支撑, 确立了创建职业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 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林西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 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对有技术的种植大户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要想壮大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职业教育培训是主要途径, 县职教中心围绕全县产业结构状况, 积极开展为农服务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是全国文明的内蒙野果种植基地, 产品供不应求, 我县职教中心派出专任教师前往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果树栽培、种植、嫁接、剪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之后前往种植基地进行长期指导, 大大增加了内蒙野果的产量, 仅2015 年秋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内蒙野果产值就达7000 万人民币, 目前, 内蒙野果的种植面积正在有计划的不断扩大, 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但仅仅依靠粗放式的简单体力劳动, 在短时间内要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为自己积累更多的资金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是不可能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在根本上有所转变与提高, 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林西县职教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设施设备与专业优势, 积极为县内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技能培训, 先后建成了林西县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雨露工程培训基地, 坚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培训与技能鉴定。例如, 近3 年来, 依托“阳光工程”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共9800 人次, 参与劳动部门组织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共4900 人次, 促使广大农民不断参与全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化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 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前的培训, 为新增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 提高就业能力, 为林西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人才, 对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产业方面, 从劳动部门每年举办的招聘会上看, 全县工业企业对焊工、模具制造、数控技术、电机维修、缝纫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三产业方面, 各类企业对财会、文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餐饮服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等需求也很大。林西县职教中心开设了电焊技术、电工电子、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会计、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文秘、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汽车修理等专业, 并在县内设有13 个实训基地,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这些专业培养的技术人才能很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8篇

一、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 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 并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资金支持方式和投入导向, 增加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 尽量减少供养人员的支出。对国家安排的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省里需要配套的财政应予以保证。应继续实行支持贫困生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助学制度,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 对中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的贷款, 应享受与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相同的政府贴息政策。重点支持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结合, 具有地域辐射作用的数控技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和生物制药等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重点专业项目建设。

二、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要搞好专业的设置与调整,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综合化、多元化为发展趋势, 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按照“更新一产专业、做大二产专业、丰富三产专业”的规划目标, 根据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走向和社会需求, 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要深化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际需要, 制定多元的教学计划, 增加适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 达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出校门即可直接顶岗, 减少中间适应过程。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全日制与部分时间相结合,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满足不同层次和群体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积极推动企业实训基地的建立, 实行“无缝隙, 零距离”对接。

三、整合资源, 做大做强优势中职办学机构

一是坚持“学校少而精, 专业大而强”的原则, 对现有的中职学校进行整合, 清理规模小、设备差、生源不足的小而差学校, 做大做强优势中职学校。二是抓住“国家级示范中职”建设工程这一有利契机, 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 集中力量, 整合优势资源,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师范专业建设。三是通过调整中职学校, 整合教师资源, 逐步实现中职教育资源科学化和公平化配置。四是组建职教集团, 推动公办学校整合与重组, 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道路, 实现优势互补, 专业、师资、设备共享。

四、努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要求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时间应不少于一定学时;在职教师要进行适应岗位要求的继续教育, 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保持一定学时。其中, 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 要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根据工作需要和自身实际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依托有关高校和企业建立若干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每个基地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拓展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 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 做好教师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轮训工作。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方面应定期选派有教学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到合作企业或实训基地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学习交流技术经验, 充实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聘请一线技术人员来校为教师、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指导, 为教师和学生吸收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鼓励教师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 学校可按项目成果给予教师经济资助或分成。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和企业培训的, 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五、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保障日常运作规范顺畅。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 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 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根据实习内容, 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实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通过实训, 取得应有的技能, 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创新实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充分利用实训资源, 增加实训密度, 提高实训效果。在实训教学中,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采用“同步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方法, 使学生每学完一个课题, 就实训一个课题、考核一个课题, 在学生结业时,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四是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场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与各类企业为主体的实训单位, 学生在这些企业中, 在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下, 开展实习, 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定期轮换,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轮岗实习结束后, 学生可直接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就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开辟, 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有限的不足, 通过真实工作场景的实习, 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就业。

六、理顺管理体制,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

进一步理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把中等职业学校责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集中力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师配备、设施建设进行优化组合, 对教学内容、教学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的学校数量偏多, 规模效益低, 办学质量差和专业设置重复等局面, 使中等职业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盘棋, 尤其要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力度和资金投放。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问题进行了概括, 提出了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推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整合资源, 做大做强优势中职办学机构, 努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等建议。

关键词: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吕静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9年11月.

[2]武尊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师大, 2006年6月.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9篇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层次区域经济系统, 它主要以乡村经济为基础、集镇为纽带、以县城为中心。株洲是南方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其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株洲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域经济既是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汇集, 又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对于推动株洲市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 繁荣该地区的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该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与劳动者, 然而, 县域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 其素质较低, 富余劳动力转移较为缓慢,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培训的任务。基于此, 笔者从职业教育视角出发, 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为株洲市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

一、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株洲县域经济包括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与醴陵市五个区域。四县一市行政区域面积10 726.8km2, 占全市的95.2%, 常住人口280.19万人, 占全市的72.6%, 人口密度261人/km2, 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42人/km2, 城市化水平41.2%, 比全市水平低14.3%;近年来, 四县一市的工业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 比全市水平分别高4.8%、40.3%。此外, 醴陵不仅位于湖南省特色制造业重点县之首, 还稳居全国百强县之列, 攸县为全省十强县之一, 炎陵入围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

株洲县域经济特色明显。醴陵一直以来生产花炮、陶瓷, 享有“中国花炮之都”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 被称为中国“红官窑”所在地;近年来, 醴陵的纺织服装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俗称“醴陵三辣”的辣椒、大蒜与生姜已成为醴陵农副产品的特产;醴陵的毛尖、草鸭、黑山羊等也逐渐被人认可;此外, 醴陵文化历史悠久, 名人辈出, 即出现了左权、李立山、宋时轮、耿飚等老一辈革命家, 又有彭道儒、汤飞凡等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 是一个旅游的好出处。

总之,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 株洲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发区从无到有,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活跃,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商贸水平明显提高, 特色优势产业凸显, 为株洲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职业教育视角下株洲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 政府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人力资源质量不高。

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因此, 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而职业教育的主要投资方应该是政府。然而, 在该地区, 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仍比较明显, 在财政预算内, 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较小, 而且针对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与奖助贷力度也不大, 效果并不明显, 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而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缺乏合适的人才, 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 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人才紧缺。

近年来, 株洲县域经济表现为现代新农村与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这样的发展趋势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 而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设置合适的专业。然而, 从相关部门的专业设置调研情况来看, 大部分职业院校所设的专业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 如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焊接技术与数控技术等, 其次为酒店管理、护理与计算机网络等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 而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则较少, 这显然无法为现代农业与现代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无法培养大量的相关人才为现代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 专业设置也没有很好地衔接当地经济发展。如醴陵市旅游资源丰富, 很少有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即使有些职业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但教学内容没联系到当地实际, 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或旅游管理的一般知识, 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化教学, 显然无法明显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双师型”教师短缺, 劳动者技能不高。

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关键。然而, 株洲各县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质量与数量, 还是在专业结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与高标准的“双师型”队伍仍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匮乏、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素质偏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农村劳动者学习基础本来就比较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学习, 所学的东西并不多, 不能很好地为该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加快株洲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

1. 加大政府投入, 提高农民技能。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强培训, 提高其技能, 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多渠道筹资, 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农民素质, 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 根据职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之比, 设定相应的投入比。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提高重视,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监督。不仅要把投入与就业挂钩, 而且还要把投入与受训者素质提高挂钩, 建立起培训、就业、素质提高的衔接与监督机制。

2. 加快专业结构调整, 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地区产业结构是专业设置的前提, 而合理的专业设置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株洲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依据, 强调地方性, 为当地培养人才, 服务地方经济。株洲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应在县政府的指导下, 推动地方产业与职业院校密切结合, 为株洲县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新型产业设置新的专业或对已有专业进行调整, 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 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用人才, 是指在农村科技、经济、教育、卫生、文化与经营等领域中, 不仅具有一技之长与一定的专业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实用人才在株洲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至关重大, 他们可以通过发展一项事业, 富裕一方百姓, 带动一片经济。因此, 应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持。实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广泛开展调研, 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 并对其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动态化管理, 探寻具有实用人才潜质的劳动者。实用人才应主要从有文化、品德好、会经营、懂技术等方面去衡量。其次, 整合各方资源, 拓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渠道。除了传统的农民技能培训外,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训实用人才:一是依托协会的辐射能力, 由协会向农民传道授业;二是院校学习, 对于基础较好, 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以将其送到专业的院校进行深造, 或者请相关专业到当地来进行培训;三是异地参观, 增长见识、扩阔视野、拓宽思路。最后, 加大政策支持。对于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政府在税收、工商、信贷方面给予支持, 对其成长及时关注, 鼓励其做强、做大, 为当地经济服务。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首先要开展师资队伍水平调研, 摸清该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教师聘任、职称评定与培训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 并以此来建立适合该地区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投入上, 要严格按照执行“城市教育附加费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标准;在教师编制方面, 不仅要建立专职教师编制制度, 还要明确兼职教师编制, 以此建立教师流动机制, 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在教师聘任上, 要重点考虑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丰富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职称评定方面, 应充分考虑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把实践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在培训考核方面, 不仅要加大投入, 还要拓宽培训渠道。

四、结语

有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探讨 第10篇

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首先应明确我国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教育改革的要求, 以及我国现有学前教育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建议我国学前教育以“加快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中长期发展方向, 重在加快普及, 争取到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当然, 这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年限逐渐推进的过程与目标。

二、明确发展思路, 保障机制

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路与战略来看, 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研究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学前教育, 同时, 政府应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 要进一步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责,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加大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力度, 以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普及和对城市贫困、弱势群体提供多形式的资助为重点, 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以保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1、明确政府职责

投入不是政府履职的唯一形式和体现。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多方面的, 主要应包括:制定发展规划,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行政管理力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等。在当前, 尤其有必要强调明确政府上述六项主要的整体性职能。无论是政府和社会, 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能和责任都不能狭窄化或局限在财政投入上, 否则将极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2、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同时, 政府应积极研究建立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当然, 同时还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扶助机制, 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政策举措, 财政投入和吸引多方面社会民间投入并举, 加大对贫困、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3、建立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

办园体制问题是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必须明确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为更好地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更好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 同时结合考虑我国现实财力和经济发展趋势、民间的资本潜力与积极性, 办园体制既应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办园导向, 同时, 又应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广泛动员与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投入举办幼儿园。

4、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和管理

民办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 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学前教育需求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支持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高。特别是应通过对民办幼儿园办园资质、条件的规范, 园长和教师的培训与业务指导, 加强教育部门对其教育过程与质量的引导和督导等, 多途径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 支持其积极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 政府可探索制定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减税、免租、专项投入和支持教师培训等扶持与鼓励政策。

三、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由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将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或奠定个体今后发展差距的基础。因此, 在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教育与社会公平的背景下, 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应明确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地区, 并由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新农村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步伐。

2、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

为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根据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建议国家研究建立新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保障机制, 即以政府办园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公办教师为主, 大力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 争取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并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 引领和带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3、实行城乡不同的办园体制

基于我国国情, 城乡差距显著和不同的发展需求, 城乡应实行不同的办园体制:农村地区应以政府投入、政府办的公办幼儿园为主, 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幼儿园, 以民办幼儿园为辅;而在城市、县城地区, 则应多种形式办园,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多方面力量多渠道投入, 形成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共同繁荣、有序发展的格局。

摘要: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显著的公益性。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我国迫切需要研究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与机制, 明确“政府主导”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方式;教育观念;战略地位;教育资源;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11-03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时期。在这五年期间,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的需求,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是值得认真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基础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由精英教育向普惠教育转变,由基础教育的数量满足型向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满足型转变,由部分学校优先发展向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方向转变,由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向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转变,从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向追求教育的公正与公平转变。

一、当前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基础教育成效显著。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省两级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一)更加重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适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实现了由重点抓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举办学前班向举办规范幼儿园转变。二是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了利用闲置农村小学校舍和超编小学教师两大资源,建设农村规范幼儿园战略。三是组织实施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创建规划,探索出了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四是省、市主城区和县城城关镇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主城区和县城民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渴求,从而使我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65.35%,位居全国前列。

(二)更加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省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二是创出并推广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经验。如,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市区通过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四种模式”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09年11月教育部在我省邯郸市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其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为促进初中生源均衡,我省还全面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大部分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四是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等等。

(三)更加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是注重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以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素质为目标,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二是开展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教育质量和示范作用的学校。三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启动实施了高中课程改革。四是我省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有615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251所。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在校总规模达到256.6万人。

(四)更加注意教育发展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6年到201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亿元增加到717.69亿元,年均增长9%。二是初步建立了教师招聘、培训机制,重视教师在职培训,2006年以来省级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200人。使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由65.8%提高到82.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由38.8%提高到65.7%,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2%提高到94.4%。三是创新实施了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工程。四是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普遍提高了教师工资水平。

(五)更加尽力创造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

一是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补助750元,初中生1000元,保障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需要。三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适龄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率达94%。

(六)“十一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仍然没有处理好教育为社会服务和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关系、应试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精英教育和普惠教育的关系、数量扩张和提高质量的关系。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全面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布局欠合理,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尚未达到均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等。

二、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建议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必须随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发展方式。面对我省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转变基础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基础教育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一是确立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确立面向全体、为了全体、造就全体的学校职能观。二是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主要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三是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

nlc202309022115

中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确保基础教育战略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确保基础教育重点、优先发展。我省不仅要把重点、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主要内容,还要各级政府、部门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合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二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切实予以政策、财政和制度的保障,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基础教育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人才转变。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由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发展向提高质量型的内涵发展转化,使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使每一个接受该阶段教育的学生,享受到好环境、高水平、平等、公平的国民教育。这就要求:一是学校布局合理化。尽量处理好生源减,少和学校集中、扩大规模的关系。:做到既要着眼于÷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按着市、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年生源减少的情况,布局校区、适度集中和扩大规模,尽量控制班额。二是学校建设标准化,结合实施“校安工程”,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尽快使全部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三是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均衡师资配置,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区的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使校长、教师交流和师资培训常态化。四是以教育信息化为平台,加快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城乡基础教育在区域内基本实现均衡发展。

(四)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改革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一定要做好基础教育发展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我们认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机触:改革的路径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一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落实好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建设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真正形成政事分开、权责分明、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二要根据我省实际隋况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尽快形成绍费投入长效机制。三是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基础教育学校特点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及时审慎出台《校园安全事故责任认定管理办法》,切实保障校、园的合法权益。四是坚持公益性原则,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四是改变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育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使基础教育在充分发掘广大青少年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12篇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嘉兴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嘉兴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存在问题

(一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如果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互适应,则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投入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专业转换成本,从而产生资源浪费。 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共设招生专业37个,其中农林招生专业9个,占全院招生数24%,布点总数比例偏低,这不利于农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专业数量过少直接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城市”,针对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嘉兴两所高职院校为嘉兴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仍显不足,专业设置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而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尤其是会计商务、文化教育服务类等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近些年来一些专业甚至远远超出了用人部门的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结构失衡等情况。

(二 )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不高 。

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投入需达到普教的1.5倍。 当前嘉兴市高职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 目前全市仅两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别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数分别为2594人和1409人,占全市高校毕业生数的10.5%和5.7%。 由此看出高职在嘉兴的整个高等教育大盘里并没有占很大比重, 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直接相关。 高职教育运行的成本大,尤其是高职教育的一些实践、实验设施成本高,这需要政府改善学校的实验实训的条件,需要资金投入。 政府投入偏低造成了现有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 )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 。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 不仅受法律制度的影响,还受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 社会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次等教育,部分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普通教育的“落榜生”有学可上,以便延缓就业、支持社会稳定,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之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 “重普轻职”现象存在明显,导致很多艰苦的工作岗位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四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深度和力度不足 。

目前, 嘉兴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产学研合作上,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开发等方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更多的是企业通过提供相关设备和资源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愿望,没有深入到技术的开发合作,更没有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和智力资源为企业自身技术升级和改造服务。 同时,高职院校仅通过提供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 满足企业员工的岗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没有深入到为企业直接培养人才,推荐更多的高职学生直接为企业服务。

三、对策建议

(一 )优化专业结构 ,紧跟产业发展 。

紧密联系嘉兴市的区域经济战略的总体思路, 注重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注重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延伸拓展,社会对知识创新、人才创业的需求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 政府应拓宽创业渠道,以人为本,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宣传到位,让重点方向、重要行业、重要领域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适时对接经济结构的调整, 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提供教育支撑, 区域经济的活力必会得到长期激发,高职教育体系会随着市场的调节日趋完善。

(二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 。

政府要将高职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保持高职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 增加专项经费,加速高职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 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放眼全国甚至世界发达的职业教育领域,学习借鉴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服务支持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 比如,学习广东、山西和湖北等省份的做法,政府设立行业教育基金,对其区域内重点行业和紧缺专业的高职教育进行铺贴和奖励。 又如,仅有1800万人口澳大利亚创造出了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奇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给予本国农业职业教育以极大支持,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首先,澳洲政府在严格认真的市场调查与分析基础上,大力支持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办学。其次,澳大利亚政府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分层次对各级职业教育进行资助。同时各级政府有发展职业教育的补助经费,培训工作还得到工商界的大力支持赞助。另外,全国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都建有自己的培训机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对员工开展农业职业技术培训。 最后,政府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的立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

(三 )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战略地位的确立, 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积极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都是人才, 都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要改革和完善相应的人事劳动和工资分配制度,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享有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改革教育招生制度,使报考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考生具有同批次录取的机会。

(四 )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制度 。

上一篇:后优化过程下一篇:数学课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