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范文

2024-05-22

本体感觉范文(精选3篇)

本体感觉 第1篇

本体感觉作为感、知觉和运动的根本结构基础,而现代更多的学者将本体感觉作为衡量肌肉运动知觉和关节位置觉的特殊变量[1]。1977年Roland等人将本体感觉定义为身体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感觉,主要是对身体空间位置和用力大小的判断。早在100多年前,就系统地测量和对比了关节角度旋转的最小差别阈限[2]。本体感觉是由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的韧带、关节囊、肌腱、肌肉、皮肤、关节软骨和其他一些关节内结构的本体感受器以及游离神经末梢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通过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整合,从而产生躯体和四肢运动状态及其位置的感觉[3]。

1 研究领域与现状

1.1 康复医疗领域

当今社会各学科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不断,本体感觉训练起初只是出现在康复医疗领域,以恢复为主要目的,其主要运用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踝关节不稳者再损伤、提升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等方面。竞技运动员膝关损伤较常见,损伤会导致关节内及其周围的本体感受器受损,使本体感觉不同程度缺失,造成关节功能性不稳,最终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微创伤和再损伤[4]。

本体感觉训练在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康复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6],本体感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作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应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7]。

1.2 研究现状

国外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本体感觉训练手段应用到运动员损伤预防和康复中,并证实了其成效,目前国内关于本体感觉的研究较多见于临床,特别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对于保守治疗的运动员病例鲜见报道[8]。

2 本体感觉在体育训练中的研究现状与运用

2.1 研究现状

本体感觉训练有着清晰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的结果中显示其主要还是运用到医疗康复领域,体育训练中应用较少,体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本体感觉训练方法,以及本体感觉与体育结合的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在全面认识本体感觉理论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使本体感觉研究更加完善,更好地应用于体育界[9]。

从阅读的文献中可了解到,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进而预防损伤的发生。另外,本体感觉训练能够在不同的运动中极大程度地增强运动员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的增强是较大力量输出的基础,本体感觉训练有利于损伤康复和预防损伤发生,也有利于技能提高和力量训练[10]。

2.2 本体感觉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

在体育项目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保持姿势平衡,本体感觉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躯体运动进行干预,一种是通过运动前期的预兴奋发射性提高参与肌肉的力量;一种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肌梭和腱器官反馈式的调整肌肉的力量并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用力。

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中的实施与应用中应该有别于以往的肌肉训练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

1)在解剖结构上,肌肉训练是以肌纤维体积增大,线粒体数目增多,毛细血管增加来改变肌体的运动能力的,较易从外观上分辨;本体感觉器官则深置于肌肉或内耳中,使神经传导更迅速、更敏锐,控制更准确,动作更精确,但从外形来看较难体现。

2)在生理功能上,本体感觉更强调肢体平衡稳定,更强调动作自发调节,更强调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

3)在作用上本体感觉在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上并不是直接参与运动,它主要是通过对肌肉、关节的控制,协调身体各部位的姿势保障平衡,为完成动作提供技术参数,形成良好的姿态做好准备,还为动作结束后的身体平稳恢复及时调整奠定基础。

稳定、调节、协调身体功能的本体感觉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性强、难度高的项目来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感觉中枢与肌肉本体感觉中枢之间,建立起空间和时间上的精确,的协调关系,并形成人与器械、时间、空间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感觉”。

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本体感觉对运动能力主要有以下支持作用:

其一,是对运动技术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

其二,是通过全身不同部位和环节运动的协调、稳定与控制,达到运动效率的最大化。

其三,是具有良好的预防损伤的功能。

3 本体感觉训练存在的问题

3.1 对体育运动本体感觉研究不足

本体感觉训练还带有浓厚的康复和医疗气息,大量的康复和医疗的训练方法被不加选择地应用于此。要加强体育运动的本体感觉训练方法的研究缺乏本体感觉训练方法是本体感觉训练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

3.2 要明确本体感觉与传统肌肉训练的关系。

本体感觉与传统的肌肉训练是一种互补关系,本体感觉在目标和方法上更强调肢体平衡、协调和控制,而肌肉训练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同样可以有针对应用于本体感觉的练习。

4 结论

4.1 本体感觉训练的应用普遍存在于康复领域里,应用与体育相关的各个专项运动员易损伤部位的本体感觉能力及患肢稳定性的恢复与重建,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同时在其他方面康复治疗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4.2 本体感觉训练逐渐被引用到体育界,在训练运动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足,在体育训练中对其的主要问题和核心还有些不足,对运动训练与本体感觉训练的结合方式和发放还有待研究。

摘要:通过阅读大量本体感觉与迁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了解到本体感觉与迁移的研究涉及到运动训练、损伤康复以及脑电学研究等方面。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觉能力,本体感觉能力的提高能够改善运动成绩,尤其是一些要求精准的运动项目。本文对本体感觉与迁移转化等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的在于对本体感觉相关方面有更准确详细的认识,以便于今后实验的进行,同时为运动训练、损伤康复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本体感觉,迁移,运动训练,损伤康复

参考文献

[1]傅悦.从脑科学角度谈珠心算给视障生带来的益处[J].珠算与珠心算,2015,04:8-11.

[2]杨念恩,李世昌,黄文英,董圣鸿.本体感觉差异性特点及其神经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4,04:41-48.

[3]张弛,王惠芳.膝关节本体感觉康复研究的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06:52-54.

[4]张鹏,王惠芳,钱风雷,封旭华,马铁铮.游泳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康复中本体感觉训练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06:640-642.

[5]吴术红,刘毅,张亦南.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的改变及康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50:9962-9965.

[6]解强,李方祥,李国平,王予彬,贺忱,崔颖,周敬滨,胥皓,刘姿.关节镜下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改善效果[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06:60-61.

[7]余芳.本体感觉与运动训练研究[J].运动,2010,09:37-38.

[8]江海燕,于法景.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术后康复方案——总论(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4:442-447.

[9]江海燕,于法景.膝关节常见运动创伤术后康复方案——总论(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05:527-532

本体感觉 第2篇

关键词:本体感觉,平衡,指标体系

本体感觉是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运动或静止)时产生的感觉。它是由Charles Bell最先提出来的,它与肌肉、骨骼框架的空间和力学状态有关。它包括位置,运动和平衡的感觉。在我们学习新的技能时,本体感觉在发展运动控制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本体感觉可以减轻有害力量对关节的影响,也可以保护身体、防止跌倒。有研究表明,本体感觉对患者满意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在近些年来,本体感觉也成为越来越多人们关注的焦点。

该文主要针对本体感觉的平衡测试的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归类整理。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检索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网址http://cnki.net/;英文资料检索时间范围为1977/2014;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14。英文检索词为“proprioception,balance”;中文检索词为“本体感觉,平衡”。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章内容与本体感觉测量方法和平衡能力测试方法有关的文献。②SCI或核心期刊上的文献优先参考,收集可靠的、真实的文献资料。③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的文章。

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研究。②重复文献。

2 结果

2.1 静态平衡测试

2.1.1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

让受试者单足或双足站在测力台上,也可闭眼来增加难度。记录测力台显示的数据,可通过压力中心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分析受试者的稳定性。Lee AJ[1]记录的是在单腿站立的平台上压力偏移的中心的平均半径。郭蓝達[2]的平衡测试实验是在满足如下条件同时:(1)自己的两条腿不能分开(2)睁开眼睛,专注于约2m的一个点上(3)保持这个姿势30s,收集测力板压力中心(COP)的数据。压力中心偏移的轨迹距离越大,代表平衡能力越差,距离越小,代表平衡能力越好。

2.1.2 静态平衡仪

当闭眼站立在稳定平面时,个体主要依赖本体感觉信息传入维持稳定姿势,此时重心晃动度越大,表明本体感觉代偿能力越差[3]。脑干平衡主要接受关节本体感受器和视觉信息的传入,保持姿势和身体的平衡[4]。所以在测量本体感觉时,应排除视觉对其的干扰,采用闭眼站立,如果是老年人也要考虑安全因素。通过仪器对数据的分析可得到一系列关于本体感觉的测试指标:

(1)重心偏移指数(Sway Index)。

令受试者闭眼站立在平面上,受试者身体重心偏移越小、稳定性越好,提示平衡功能越好。

(2)X轴和Y轴平均摆幅。

压力中心在左右和前后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偏移距离。

(3)重心动摇轨迹长(Length)。

Length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叫法,比如重心动摇轨迹长、重心晃动轨迹长、重心摆动轨迹长等,他都是指身体重心移动轨迹的长度(mm),反映的是身体重心移动的幅度。该数值越小,表明人体平衡控制能力越好。

(4)平均动摇速度(Avg.v)。

压力中心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动摇速度。

(5)X轴和Y轴动摇速度。

压力中心在左右和前后方向偏移的快慢程度。

2.1.3 其他测试方法

临床上还有一些其他测量方法,如步态分析法,通视觉模型法等[5]。

2.2 动态平衡测试

2.2.1 星偏移平衡测试(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

星偏移平衡测试是指受试者在单腿支撑、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非支撑腿分别向前、右前、右、右后、后、左后、左、左前等八个方向伸展到最远距离(如图1),每次到达最远距离后,非支撑腿都要回到起始位置。测试的指标是最大伸远距离的平均值除以下肢长。该指标数字越大,则平衡能力越好。

要注意的是,对于测试实施中的标准还有待争议,还有很多不统一的影响因素,如:开始测试前的练习次数、真正测试时的重复次数、测试时受试者的身体姿势等。例如:Herte[6]会在测试之前练习6次,最后每足进行3次的重复测试。屈萍[7]的实验是每侧练习4次,然后休息5min,再准备开始正式的测试。右腿测试完三组后,休息5min,再换左腿。每次测试后要恢复到双脚站立,并休息3s,以免影响身体平衡,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图1)。

2.2.2 动态平衡仪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感觉统合测试和运动控制测试。前者多用于测定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的不同协同形式对平衡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如下:

(1)稳定指数(stability index,SI)。

该指标主要分析受试者人体重心与重心的偏离程度。它包括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圆周稳定指数。它们均能反映人体平衡功能情况,其数值越小表明测试对象平衡稳定性越好。

(2)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e error,ATE)。

平均轨迹误差=(实测轨迹长—理想轨迹长)÷理想轨迹长×100%[8],平均轨迹误差越小,提示足踝的运动控制能力越好。

(3)测试执行时间(test's time execution,TTE)。

为评估阶段的所用时间,单位为s,数值越小,提示任务活动执行越好。

2.2.3起立一行走计时测试(timed“up and go”test,TUGT)

计时起立一行走测验指患者坐在椅子上,听到实测者的”开始”口令后用最快的速度站起,直线向前走3m,然后转身走到刚才的座位上。记录这个过程的时间。该测试方法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

2.2.4 运动能力测试

由于运动能力与本体感觉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还包括一些运动能力测试,比如:毛杰[9]等运用单腿跳远测试对本体感觉进行评估。

2.3 量表类测试

2.3.1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

Berg平衡量表是由Katherine Berg在1989年首先报道的。BBS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敏感性,可以定量地反映平衡功能,并可对跌倒进行预测。Berg量表是目前国际上最常使用的平衡评价量表,也是所有平衡量表的基础。它包括14个项目,最后可以根据得分判断出测试者属于“坐轮椅”、“辅助步行”和“独立行走”这三个阶段中的哪个阶段[10]。

2.3.2活动信心平衡量表(activitiesspecific balance confidencescale,ABC量表)

ABC量表是一种测量受试者在做各种日常生活中有平衡要求的动作时,其信心程度的量表。该量表共包括16项,每项分为11个等级,每10分一个等级,评分范围在0~100分之间,测试之后再计算平均得分。管强[11]等对ABC量表的研究表明,ABC量表的重测信度0.98,评估者信度为0.9,科隆巴赫α信度系数为0.9,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

3 结语

本体感觉的平衡测试方法有静态平衡测试、动态平衡测试及量表类测试。静态平衡测试中主要的指标有压力中心、重心偏移指数等。动态平衡测试中主要的测试方法有星偏移平衡测试、起立一行走计时测试、单腿跳远测试等。可用于评估的量表有Berg平衡量表、活动信心平衡量表等。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确定本体感觉测试中关于平衡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Lee AJ,Lin WH.Twelve-week biomechanical ankle platformsystem training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nkle proprioception insubjects with unilateral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J].Clin Biomech(Bristol,Avon),2008(8):1065-1072.

[2]Guo LY,Yang CP,You YL,et al.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ai—Chi—Chuan Training for Improving Balance Ability in the Elder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4(6):409-415.

[3]李旭龙,纪仲秋.太极拳和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7):591—595.

[4]余秋华,王于领,王楚怀.本体感觉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0):947—950.

[5]周义钦,吴海山.膝关节本体感觉与交叉韧带机械感受器的研究进展[J].骨科,2013(2):102—105.

[6]Hertel J,Miller SJ,Denegar CR.Intratester and intertesterreliability during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J].J SportRehabil,2000(2):104-116.

[7]屈萍.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在评价优秀蹼泳运动员核心训练效果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9:74—78.

[8]宋建霞,倪朝民,张科,等.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下肢与正常人下肢本体感觉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28—31.

[9]毛杰,刘敏娟.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屈伸力量及本体感觉的重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 8(37):7330—7333.

[10]王盛,杨菊,朱奕,等.平衡反馈训练仪用于脑损伤偏瘫患者静态平衡测试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11):1035—1038.

本体感觉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期间浙江萧山医院院收治的62例ACL双束重建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因各种原因导致ACL损伤断裂,需在关节镜下行ACL双束重建术;2由同一组骨科医生进行手术,选用患侧的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来修补,若合并半月板损伤,则进行半月板修补;3单膝损伤;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能配合完成康复锻炼;5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2合并侧副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损伤,或者其他部位的骨折;3认知功能较差或合并精神疾病,难以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4临床资料不完整或随访失败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1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8例,年龄19~57岁, 平均(35.9±12.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9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9例;左膝损伤12例, 右膝损伤19例;运动损伤24例,其他损伤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5例,年龄20~58岁,平均(37.0±11.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0例,高中或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7例; 左膝损伤15例,右膝损伤16例;运动损伤22例,其他损伤9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康复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锻炼,依据术前损伤程度、手术方案及具体恢复情况制定阶段性的康复方案,包括:1术后8周内主要进行踝泵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蹬踏训练、早期无痛负重训练、肌肉等长收缩、采用膝可调活动性支具、关节活动度被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前4周睡眠时采用夹板保护患肢,4周后将夹板调整为0~110°范围内活动,逐渐增加屈曲角度,根据恢复情况尽早下地步行训练;28周后开始逐渐去除拐杖,进行下楼梯训练、弓箭步训练,可进行半蹲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等张抗阻训练,逐渐恢复正常活动及一般运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以本体感觉强化锻炼为主。具体如下:

1.2.1本体感觉强化锻炼1固定自行车踏车训练:术后第3周开始,患侧和健侧用力交替进行,逐渐增加阻力和变速幅度,训练频率为20~40 min/次, 2、3次/d。2平衡板训练:从术后第3周开始,先将膝关节保持伸直位进行重心控制训练,6周后逐渐在屈曲位进行平衡板训练,由睁眼训练逐渐过渡到闭眼训练,由双腿训练逐渐过渡到单腿训练,并逐渐增加平衡板的不稳定性,训练频率为20~40 min/次, 2、3次/d。3半蹲训练:从术后第6周开始,进行双腿半蹲训练,屈曲角度控制在30~40°,然后逐渐进行单腿半蹲训练,并逐渐增加半蹲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如用手抛球来分散注意力,训练频率为15~25 min/ 次,2、3次/d。4步行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从术后第6周开始,包括前进步、后退步、侧移步、交叉侧移训练,训练频率为15~20 min/ 次,2、3次/d。5慢跑训练:从术后第10周开始,进行前进步、退步、侧向跑、变速跑、蛇形跑等,训练频率为15~20 min/ 次, 2、3次/d。循序渐进是其总体原则,根据具体恢复情况制定具体训练计划,在可耐受的范围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时间。出院后6周内嘱咐患者每周至少来院复查1次,6~12周至少每2周来院复查1次, 12~24周至少每3~4周来院复查1次,察看患肢恢复情况并进行治疗指导,布置每日训练任务,总共持续6个月。

1.2.2运动想象疗法首次治疗前,由康复治疗师向患者讲解并示范动作,然后让患者用健侧下肢完成指定动作模仿训练,帮助患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 “流程图”,然后将这种运动模式转移到患侧下肢。本研究采用的具体动作包括:1想象自己从坐位到站立位,站立后将健侧下肢放置在前方的台阶上,身体逐渐向患侧缓慢倾斜,持续8~15 s;2想象自己站立后将健侧下肢缓慢抬起,单脚站立15 s;3想象自己在宽阔的道路上平稳、协调的交替步行;4想象自己用双腿交替上下楼梯;5想象自己在宽阔的道路上慢跑。以上动作让患者每天想象1次,每次持续10~20 min,最后让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来减少紧张情绪,然后睁开眼睛,放松身体,让患者把正常的运动模式储存在记忆中为止,出院后门诊复查时查看运动想象疗法效果,并调整治疗计划。

1.3评价指标

1.3.1位置觉分别在术后3及6个月末测试全部患者的双膝被动关节的位置觉。让患者保持仰卧位, 蒙上眼睛,将膝关节放在活动范围是0~100°的持续被动运动机上,固定患肢的膝上8 cm处和足部。先将患侧膝关节被动置于某一个测试角度,停留5 s, 然后从0°开始以每秒1°的速率做被动的屈膝运动。 当患者感知到下肢到达测试位置后,记录其觉知角度数,计算该患者的觉知角度数与测试角度之间的差值。将膝关节活动范围分为3个测试范围,包括屈曲段(80~100°)、中段(40~60°)和伸直段(0~ 20°),在每个测试范围随机选择2个测试角度,测试其与觉知角度之间的差值,然后计算平均值作为该测试范围的差值。

1.3.2平衡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3及6个月末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试全部患者的平衡能力,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包括14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5级评分法(0~4分),总分0~56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0~20分提示平衡能力较差,患者需要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平衡能力, 需要辅助进行步行;≥41分提示患者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可独立步行。

1.3.3膝关节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3及6个月末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测试全部患者的膝关节能力,该评分系统包括疼痛、不安定度、闭锁感、肿胀度、跛行、楼梯攀爬、蹲姿、使用支撑物等8个项目,总分范围是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膝关节功能越好[2]。

1.3.4患者满意度分别在术后3及6个月末采用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康复治疗师的满意度情况,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5个结果,计算两组的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用Wil Cox秩和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位置觉比较

结果表明,组内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患侧与健侧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患侧差值显著大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健侧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患侧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组内比较,术后3及6个月,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术后3及6月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组间比较, 两组术前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2及4周,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

组内比较,术后3及6月,两组的LK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前的LK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及4周,观察组的LKS评分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2.4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术后3及6个月时观察组的满意度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注:+组间比较,P <0.05

注:1)组间比较;2)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3)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比较

注:1)组间比较;2)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3)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比较

3讨论

ACL起于胫骨内侧髁间棘的前外侧,在股骨外髁的内侧面终止,其主要作用限制胫骨的过度前移, 维护膝关节的稳定性。根据ACL纤维在胫骨附着点的位置可将其分为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前者主要维持膝关节屈曲位的前直向稳定性,后者主要维持膝关节伸直位的前直向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是目前治疗ACL损伤的主要选择,传统的重建术是单束重建,仅重建前内侧束,可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前直向稳定性,消除“打软腿” 现象,恢复受伤前膝关节的运动水平,但部分患者仍有膝关节不稳和疼痛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单束重建无法恢复后外侧束的功能,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较差[3]。近年来多个研究[4,5]均提示ACL双束重建术在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单束重建术,可较好地恢复结构性稳定,疗效更满意。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出现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性稳定问题,仍然存在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功能的缺陷,平衡功能降低[6,7]。

膝关节的本体感觉由肌肉、韧带、半月板、关节囊和皮肤的感受器等传入信号整合而成,主要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8]。运动觉是指受试者可辨别自身姿势和身体某一部位的运动状态的内部感觉;位置觉是指受试者闭目后,检查者将其肢体摆放到某个姿势,患者能说出所放的位置或用对策相应肢体模仿,觉知位置和测试位置之间的偏差越大,提示其位置重现越差,位置觉受到损伤。既往有研究结果[9]表明损伤后的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改变与其功能性稳定密切相关,故有必要进行本体感觉锻炼。ACL损伤后不仅能导致患者运动障碍,还影响了患者的本体感觉,主要表现在让患者难以准确地判断出患侧膝关节的位置。本研究对观察组的ACL损伤患者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康复锻炼,还进行了本体感觉强化锻炼,包括固定自行车踏车训练、平衡板训练、半蹲训练等,并在平衡训练中逐渐增加了干扰因素来提高平衡能力,在运动中改变方向来提高位置觉,改变速度来提高膝关节德尔反应能力。这些锻炼以正常的运动模式为基础,利用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来刺激相关神经,促进其支配的肌肉收缩,从而提高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膝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对压力的信息传导的敏感性,逐渐恢复了神经对膝关节周围组织的控制,以及患侧和健侧肢体运动的协调性。既往的多个研究[10,11]结果表明,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功能等,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想象是个体内心对某一事件反复的模拟,主要是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个感觉的参与下, 通过既往的经验在大脑中的回忆,来重新构建以往的事件。想象疗法包括被动和主动想象疗法两种,前者主要是指通过听歌、观看电影、舞蹈等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后者是通过调动患者的主观意识来控制思维。运动想象疗法就是先让患者用健侧肢体完成某个动作,帮助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流程图”,然后开始想象患肢同样进行这个动作,将这个“流程图”应用于患肢,但同时不进行任何动作[12]。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运动想象疗法开始应用于体育心理学领域,从90年代开始该疗法应用于脑卒中的康复中,近年来多个研究[1,13,14]均证实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对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显著疗法。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想象过程中能激活相关神经肌肉有关。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指导健侧完成某个动作,让患者在大脑中已储备有进行肢体运动的“流程图”,因实际运动时与运动想象时调动的是相同的“运动流程图”,只是从健肢应用到患肢,这能强化和改善该“流程图”,促进患肢这一正常的运动反射弧的形成,再通过传出神经向效应器- 肌肉发出运动信号,改善神经肌肉反馈,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觉知角度和测试角度的差值来评价患者的位置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LKS评分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膝关节功能。结果表明,术后2及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患侧和健侧的位置觉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患者患侧的位置觉明显差于健侧,这提示ACL损伤确实能影响患膝的本体感觉,且常规康复锻炼对本体感觉的恢复效果较差。 ROBERTS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ACL术后患者本体感觉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满意度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2及4周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LKS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提示与仅进行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同时进行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确实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膝关节功能,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总满意率达到71.0%和87.1%, 同样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ACL双束重建手术患者的本体感觉、 平衡能力和膝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前交叉韧带(ACL)双束重建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2例ACL双束重建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术后3及6个月的位置觉和满意度,以及术前术后的Berg平衡量表与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患侧与健侧的位置觉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及6个月的各测试段的患侧位置觉差值显著大于健侧和观察组的患侧(P<0.05)。术后3及6个月,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LKS评分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体感觉强化锻炼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显著改善ACL双束重建手术患者的本体感觉、平衡能力和膝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了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本体感觉】相关文章:

人体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论文02-27

本体本体05-08

构建本体05-04

教育本体05-13

本体理论06-16

建筑本体06-24

本体安装07-06

档案本体07-14

音乐本体07-26

工艺本体07-28

上一篇:结构优化策略下一篇:实训场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