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024-07-25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1篇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一) 当前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当前, 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的势头, 但这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国民经济回升态势还不稳定, 回升格局还不平衡, 回升过程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 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这给政府以更大力度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近期经济形势如果不能好转, 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会更大。

(二) 就业市场劳动力供给增长较快。

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年龄增长而自然形成的劳动力 (含大学毕业生) 、下岗后需要再就业的职工、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此外, 复转军人、离职后寻求更好机会的劳动者等, 都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大学生面临的求职竞争不只来自同辈, 更有许多虽然不具有高学历但具备丰富从业经验者的竞争,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三) 就业岗位供给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是:就业压力巨大;经济结构不合理, 产业技术水平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率持续偏高, 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

(四) 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1.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当前, 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能力、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成为用人单位的考察重点, 而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也开始受到关注。高校毕业生在具有高学历的同时, 具有与之相应的就业能力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2. 学生择业心态有待调整。

从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来看, 存在着急功近利、过高期望和缺少竞争意识的不良现象。良好的择业心态对于毕业生择业非常重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有较大幅度增加, 就业形势也比较严峻, 但是,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就业的空间应该很大。

二、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调查结果分析

(一) 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 毕业生74.01%认为形势严峻, 就业难;16.71%认为形势正常;4.18%认为形势较好, 就业较容易;4.87%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这反映出, 大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了当今和以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形势较为严峻。认为形势较好, 就业容易的学生, 多是在校期间学习、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 在择业过程中选择的机会较多, 这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二) 择业观的调查。

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 你有何准备和打算”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 选择先找个单位锻炼实际经验占49.42%, 选择考研占20.19%, 选择“有机会再选择”占22.74%, 选择创业的占8.38%。从“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毕业生在择业时, 51.02%选择先就业, 后择业, 19.29%选择一步到位, 有固定收入, 14.97%选择自主创业, 14.72%不就业, 继续深造。

(三) 对自身素质的认识。

对于“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大多把它作为多项选择题来回答, 一方面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自身素质欠缺的方面还是比较多, 他们自身也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其中选择“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的比例最高, 达到了48.22%, 选择“沟通协调能力”的占32.49%;其他依次为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它, 比例分别为27.66%、20.56%、15.23%、3.3%。

(四) 择业考虑的因素。

从毕业生“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 各因素所占比例依次为:收入与上升空间24.83%、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24.59%、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22.51%、个人兴趣爱好19.26%、家长愿望5.8%、与所学专业对口3.02%。由此可见学生在就业时最先考虑的是收入与福利、自我实现、环境优越, 家长和专业的因素影响力较弱。从本题的回答结果上看, 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矛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 生存压力较大, 急切希望有一份收入高且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潜在的就业激情很高, 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

(五) 求职困境的调查。

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问题”中, 24.59%的毕业生认为是“所学专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其次是能力不足 (23.43%) 、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 (19.03%) 、方法技巧欠缺 (16.71%) 、对社会缺乏了解 (16.24%) 。这表明:一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心, 容易造成焦虑、懈怠的求职心理, 因此必须加强求职心理辅导和情绪疏导;二是毕业生求职期望和社会现实落差较大, 狭窄的就业地域观和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求职难度增加。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的毕业生虽然能够清醒认识形势, 但是择业期望值仍有待调整, 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就业市场开拓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认真开展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就业形势研判, 积极应对的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市场调研, 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形势,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 使学生增强当前形势下就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积极应对, 顺利就业。

(一) 科学规划学科布局,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是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预警机制, 把握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结构, 落实就业工作要与学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

(二) 要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要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学校的就业指导要逐步向职业指导过渡, 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切实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

1. 要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当中;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专业特点, 融入专业课教学。

2. 大力宣传创业的各项政策, 完善创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要切实宣传党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有关自主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要及时总结和推广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 积极组织开设创业专题讲座, 开展创主题咨询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展全程指导服务。

(四) 要继续全力开辟毕业生就业市场。

要积极开发校友、朋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努力开辟就业市场。大力做好就业市场开拓工作, 着力点放在区内, 在巩固以往就业市场的基础上, 积极和新的用人单位联系沟通。要主动走出去, 搜集用人信息,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与他们常年保持联系, 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也要积极开辟区外市场, 要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出去。要努力避免盲目性和无效性, 提高工作效率。

(五) 尽快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全员化。

从学生入学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认知、职业发展辅导教育,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发展环境, 调整就业期望值, 主动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 “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情况并存, 虽然就业形势困难, 但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当前学生就业观, 课题组开展了走访调查, 旨在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向,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 .唐蕾, 李如铁.在大学毕业班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自我分析 第2篇

--浅析个人毕业就业前景

时光荏苒,看似漫长,经历起来却又稍纵即逝的四年大学就快要收尾了```

再次站在大学门口,让我突然有种追悔莫及的冲动.感慨很多事情为何如今才开始顿悟.虽然听起来似乎很懊悔,但终究已改变不了什么:毕业的终究要离开,就业的终究要步入社会。

偶尔几次会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考虑一下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免多出很多不快与恐慌。

不曾充分享受大学美好生活却要被迫“离校”;未经事故就要面临就业责难。如果我们的知识犹如钢枪利剑,我们的成熟度足以“采摘”,自然不会出现如此心虚的表态。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然而很显然,刚刚初出茅庐的我们脑子里填满地还是学校里的“游戏规则”,胸腔里充满地依旧是对报效祖国的“高压血”。根本无法短时期与社会接轨,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不得不考虑的“扰民”因素,列举如下:

其一,近年来国际经济趋缓,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岗位数量虽多,但是待遇较高的还是少数。每一年校方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校园招聘会,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这让多数同学感觉到就业如同在 1

风雨中行走一样,曲折而又艰险。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另外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大学生就业的起薪水平也随之在大幅度的下降,一般本科大学生的起薪已由往年的 2000 元/ 月下降至 1000 元/月;研究生的月薪已降至 2000 元/月。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为了尽快就业,采取“零起薪就业”的办法。随着本专科毕业生一年接着一年不断增多,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各大高校不但没有减少就读学生人数,反而打着提高全民素质的幌子,年年扩招。由此可见, 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而且当前,一方面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以往热门的法学毕业生现今六成难就业;因这些原由我们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了严重的“脱轨”现象。这样所谓的客观因素让我们喘不过气,就算试试运气,却又就业无门···

外因终究制约不了事物的发展。其二,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值有些飘高。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不论是谁包括我自己也是觉得既然上了大学,有了本科文凭,凭什么不能要求有份儿体面的工作。说白了就算是体面的工作如果酬金不高,我们也是不会动心的。换位思考一下,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我们暂时怎么可能有那么强的能力。进公司入政府就去领导别人,我们觉得都不可能,被我们领导的人岂不更是不服。在网上的调查中还发现,我们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发展机会、假期要求和福利等方面。这些方面公务员队伍做得最好,可是近些年的形势,让我们趋之若鹜,却又心有余悸。西部虽然如今实行大开发,人才急缺,但是我们还是很少将其内部的就业岗位考虑在内。真是宁愿受东部的“挤”,也不愿受西部的“苦”。总而言之,由于社会及我们大学生本身的各种原因, 大学生就业被一座座的高耸入云的大山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我的同窗很多希望可以在沿海经济发展繁荣的城市找份工作好好生活,我曾经考虑过,但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⑺⑼⑵⑼⑷⑷⑻⑶⑼事后我分析过,虽然不少人对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前景较乐观,但是不可否认,那里的就业形势同样越来越严峻,随着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才的高需求,作为即将毕业大学生的我们,如今应该尽量完善自己,而并不是自身不变而去时时抱怨社会、企业和政府。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自己,并且尽量完善自己。其一: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们毕业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真正成为一位复合型的人:如果你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 ,那么你还会天天发愁找不到工作吗?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其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社会现状,了解社会动态。就业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可以进跨国公司、个私企业,也可以自主创业、合作兴业,还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志愿服务等

等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不应该目光短浅,认为必须去国企才能有前途,俗话说的好:行行出状元。只要相信自己,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大放光彩的。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⑺⑼⑵⑼⑷⑷⑻⑶⑼其三: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依靠良好的政策导向,引导学校、大学生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我们应该自主择业、就业、创业;考虑到西部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去,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看好东南部地区;考虑到农村基层去,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其四:了解求职渠道。现场招聘、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一些学校内设置的现场招聘,一些专门的就业网站,以及报纸都是不错的选择。

谈了这么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然而文中我也列举了一些短期内完善自己的良策妙方。四六级考研助考⑴⑻⑷⑸⑸⑼⑺⑺⑺⑷相信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很有帮助。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我们不能灰心,人无完人,关键在于认清自己,尽力完善,而绝非抱怨。相信和我一样的即将毕业的有志青年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努力充实自己,会有那么一天,等成功来敲门。

当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表现及成因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择业就业。为此,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研究。

一、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特点是自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害怕竞争。这部分大学生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竞争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中途受到挫折,再也没有勇气迎接新的挑战。而当他们看见周围的同学纷纷先于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时,自尊心便会受到刺激,从而对就业的公平性产生质疑,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业机会不均等,怀疑自身的能力,继而更加自卑。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情绪,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大学毕业生焦虑的问题包括: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且待遇好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过多,自己希望渺茫;自己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不知能否通过面试考核;女生担心因为性别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等。

(三)盲目从众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一个最突出的行为表现就是从众,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一味的服从多数,跟随他人的脚步走,忽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例如,有的大学生盲目跟从被的同学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却不分析是否适合自己。

(四)抑郁心理

大学生在实际的择业过程中,如果屡遭用人单位的拒绝,内心的期望和现实的结果不一致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情紧张、情绪低落,时间一长会导致身体消瘦,饮食失调,心理压力增大,严重的还可以升级为抑郁症。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就业环境

第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等院校自扩招以来向社会输出的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地增多,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态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恐惧自卑、盲目从众、依赖求便等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

第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一些大学生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产生攀比、功利等不良就业心理,在求职时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盲目追求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忽视个人对职业兴趣和爱好,忽视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等方面,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而且更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失衡。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高校人才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加以改进,有些高校对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工学类专业无法招收更多的大学生,而对于那些社会需求量较少的文科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最终造成大学生结构性过剩,使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落后。我国现阶段就业环境处于紧张之势,加之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尚属起步阶段,指导课程滞后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无疑地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增加负担,使其对就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也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准备。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更多的溺爱,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都听从父母安排,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没有吃苦受累过。踏入社会后发现周围并没有集所有的宠爱于一身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难免心理产生落差,产生心理压力。

第二,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大学生还未踏出校园,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对社会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之自身能力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自我意识往往不够全面,一旦大学生步入社会,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客观地看待问题的发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产生恐惧、自卑等不良就业心理。

第三,缺乏自信。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从而在就业竞争中忧心忡忡,这种心理对人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得一些大学生更加缺乏竞争勇气,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会面试,心理忐忑不安。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首先,加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政府不仅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创造更多的社会岗位;而且要加大人才调控力度,鼓励大学生去非公有制企业寻找就业机会。此外,还要适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项目选择、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其次,完善就业市场体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市场间的沟通协作,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再其次,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最后,畅通社会就业信息传递渠道。

(二)强化高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认识,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樹立基层就业、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再次,完善就业心理辅导和创业意识培养。最后,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首先要培养自我认知调节,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外部就业环境。其次,要注重意志品质培养,明确自己每一个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正确对待各种挫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磨练意志。最后,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肖少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成功就业心理分析 第4篇

一、正确的求职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对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强化等功能。人的活动, 不论成功与否, 都有动机支配。失败者的动机往往消极错误, 它将人引向误区, 使人陷于泥沼。胜者, 是自觉培育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感的人, 他们能自己设定目标, 向想要发挥作用的方向努力, 很少灰心丧气。即使有时出现失望、沮丧的情绪, 他们也能从自身内部涌现出力量, 稍许徘徊就又能继续向自我实现的目标迈进了。大学生求职动机是推动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内部动因, 一般表现为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就业愿望、职业理想等形式。大学生的求职动机对他们的求职活动与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就业失败者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就业动机方面的误区, 如:观念陈旧, 好高骛远, 贪图享受, 迷恋大型企业, 追求热门职业, 躲避艰苦, 自我期望值过高, 缺乏主见, 自卑胆怯等。有的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仍然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 不在就业市场主动出击, 而是“稳坐钓鱼台”, 消极等待用人单位来敲门, 有的大学生“非公不去”, “非大不去”, 有的大学生求职先问待遇怎样, 追求高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等等, 如此求职动机, 常常使他们与合适的职业失之交臂。而成功就业者往往具有与时代相一致的就业观念, 主动的竞争意识, 强烈的就业愿望, 崇高的职业理想。尤其是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的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求职择业, 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后, 在职业岗位上施展才华, 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合理的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是指求职者期望达到的就业目的, 它对求职者具有导向作用。明确的目标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 成功者都是有着明确目标的人。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表明, 就业失败者往往缺乏明确具体恰当的就业目标, 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模糊不清, 有人在求职时仍然稀里糊涂, 跟着感觉走。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 41%的大学生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里”时, 选择的是“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规划”。一位大三学生, 天资聪明, 自持才高, 同学们发现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职业目标的大调整, 一会儿要申请名牌大学博士入学资格, 一会儿又要成为企业家, 没两天又想做律师。结果他一事无成, 就业时屡屡碰壁。成功就业的大学生都是有着合理职业目标的人。因为目标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恰当的目标。只有树立了目标, 才能明确奋斗方向, 一步步走向成功。合理的目标还必须考虑目标对自己的适合性, 再好的目标只有适合自己才有意义。有的大学生向往大公司, 认为那里能发挥自己才智, 到了大公司后, 才发现那里人才济济, 自己根本派不上用场。而到了小公司的大学生却受到了重用, 如鱼得水。一位学电器自动化的女大学生在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之间进行权衡时, 充分分析了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英语一般的特点, 在竞聘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职位失利后, 及时与一家经济效益好的乡镇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成为乡镇企业的一名技术员, 受到重用。在职场竞争中, 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认真分析, 正确认识自我, 把自己的理想、优点、特长与社会需要、职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最佳的人职匹配。

三、良好的择业心态

心态即心理活动状态, 它支配人的行为, 是影响人们行为表现的重要心理基础。大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活动状态, 对其择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择业心态使人消极、被动、畏缩, 不利于内在潜能的发挥和自身特长的显露, 无意中将自己置于不利地位。大学生就业实践表明, 成功就业者主要表现为理性、现实、积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理性的心态可以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论成功与否, 都能理智对待, 及时调整自我, 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对社会刺激作出适度反应, 特别是在失败时, 更能有效克制自己, 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另辟蹊径。

四、较强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技能、实践经验,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复合型人才。单一技能论、一技之长论已经过时, 而复合型人才的身价却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单位用人时已经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第一要素, 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已不像以前那样看重了。李嘉诚十分重视3Q人才, 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等于IQ (理性智商) 、EQ (情绪智商) 、SQ (心灵智商) 三者的有机结合。哈佛大学十分重视学生智商、情商、德商的培养。联想集团不仅重视员工的专业层面, 更重视员工人品、兴趣、性格等深层特质。朗讯要求员工具有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良好的沟通能力, 做一件事的执行能力。世界名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企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视对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修炼,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大学生在应聘时, 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除了专业, 你还有具备哪些能力?”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就业的实践证明, 能够赢在职场的毕业生, 大多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因此,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把提高综合素质纳入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之中, 积极投入多元化的学习和社会实践, 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避免陷入唯专业论的误区。

摘要:大学生要成功就业, 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择业技巧、方法、策略外, 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不可或缺。本文比较了大学生成功就业者与就业失败者的心理差异, 提出了大学生成功就业者应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正确的求职动机, 合理的就业目标, 良好的择业心态, 较强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成功就业,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E.维特莱.成功心理学[M].公克, 晨华, 译.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67.

[2]宋建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务实[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7, 56.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5篇

现如今,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巨大难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无法找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由高校输往社会,那么,这么多本科生能否顺利就业,这成为我国现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知识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的不对等,数量差距,与其需求量之间的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查阅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数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率通过数据显示出一些问题,该数据显示:2001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远的不说,以我所毕业的那个专科班为例,三十多个专科生,他(她)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到现在只有三四个人的就业情况比较好,其他人多半暂时就业且不断地换工作,生活也基本都处于糊口阶段,挣的钱只够自己日常开销和租房费用,存的钱只够再找份工作。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专科生毕业找工作的起点已经是相当的低,个人将来的发展自然很成问题。

大学教育,已经脱离了大学最初教育的初衷,大学的扩招,造成了现如今大学生培育质量高,追求速度等一系列问题。本科注重的应该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而专科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从人才的类型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平台,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位于塔尖,然后是专科生,高职生,中专生等则在下面,越往上走人数应该越少,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都来搞研究。从我国大专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所成比例来看,本科生和大专生比例严重失调,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人数几乎对等,而在其他很多国家,专科生的比例远大于本科生,甚至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我国的大专生,就业率更低,毕业即失业成为大部分大专生的常态。另外的一个既成事实是很多追求高学历的人不是用来搞研究,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工作时的筹码,这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当中,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专家解释大专生就业难的惯常说法就是,专科毕业生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不否认,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我要问的是,什么造成了专科生缺乏知识的深度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呢?

在大学扩招的同时,已经忘记培养本科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专科往往只是本科专业在内容和学时上的简单压缩。很多大学里同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前两年半开设的课程和教材完全一样,平时也都是在一起上专业课和公共课,甚至考卷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本科生毕业前半年增加三到四门课程,时间上比专科生多学五个月。所谓的知识广度就在这里吧,但知识深度值得怀疑,稍有学习常识的人都知道,五个月学三四门课程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大学呆过的人也都知道,大学老师讲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串讲,而串讲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将课程中的重点(也是考试重点)挑出来讲讲,然后大家自己回去看,到时参加考试就行。可见,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相差其实并不大,但就是这短短的五个月,造成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找工作时所受待遇的天壤之别!

大学生若想找到工作,首先,应该在学校学到相应的技能,踏踏实实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其次,应该把握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做出合适的选择,把握机会;最后,不要眼高手低,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一步步前进。

就业心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99-02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前迅速的发展阶段。据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及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的大学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地压力,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社会和每个家庭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式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如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化特征逐步明显。不同地区在人才需求的层次上有了明显差别,而且有的地区急需大量的各种人才。其次人才市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既需要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且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毕业生的学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三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崛起而且发展迅猛,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现在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对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公共事业、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四是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阶段,各种新兴产业如低碳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经济等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大学生。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风云变化,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就业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综合性的因素:市场的供需失衡;腐朽的就业思维定式;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片面的“人才观”;不公平的社会就业环境;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模式落后等等都可能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理对能否成功就业也至关重要。

一、自身的精英意识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

自从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使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教育,但据统计,中国的受教育总人口比例依然很小,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工作不是找不到,而是有工作不愿意做”其实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专家认为,精英意识的就业心理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中国家庭的教育像是一次投资,家长期待自己的子女能通过教育改变身份和命运,而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毕业后受收入的高低、工作环境、稳定感等种种因素导致他们不由自主地一窝蜂挤向少数的热门行业和企业,宁愿留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大城市。在大学生的意识中,京沪深这样的大都市,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产生了一颗“都市心”。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很少人问津,而大城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

二、怕苦怕累的心理

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安逸的生活,普遍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思想,如学工不爱工,学农不爱农,在毕业后死守北京、上海、天津;发展南京、广州、深圳,不去新疆、西藏、兰州、青海等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注重名声好,效益高,工作轻,离家近,管理松,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使得大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心里总存着一份担忧。对未来要面对的工作和职业充满恐惧,恐怕失足,影响自己的终生。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整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焦虑不安、意志消沉,情绪亢奋,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非常影响自己找工作的状态,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三、盲目跟从、相互攀比的心理

首先大学生已经非常习惯了在学校的群体生活,找工作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坚持大帮哄的原则,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跟着去找,什么工作热门就去找什么工作,根本就不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更不去分析社会的需求,不去想是否和自己的专业有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是自己将来要发展的方向,往往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造成丧失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的后果。其次就是在求职择业的时候也喜欢与同学相互攀比,即使一些单位比较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选择的就业心理,放弃原有的工作,从新加入到就业的大军中。

四、自负自大的心理

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高评价自己的情况,认为自己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学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文化知识,找到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某好职位,出人头地,将目光都聚集在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单位和世界名企,可是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虽然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上是能够满足需求了,可是在工作中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知识,于是理想和实际之间出现了矛盾,就造成了好工作找不到,一般工作嫌不好的一个局面,从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五、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的心理

有的同学在求职的过程中总是在郁闷抱怨中度过,或者只是一味等待有好地工作自动找上门来。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在求职的道路上,没有人会主动的找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地进入求职市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优势展示给招聘者,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由被动求职转为主动进攻。

六、消极自卑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消极自卑,认为自己的学校不是985和211重点院校,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感觉就业前景很渺茫,所以在求职中不敢理直气壮大胆的“推销自己”;也有有一些大学生自立意识不强,缺乏主见,在进行双向选择时,不知所措,求职时总想着依靠父母,靠亲戚朋友,靠关系走后门等等这种心理也造成了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七、刻意追求一步到位

很多同学想一下找到自己终身的理想单位和工作,要求是这样的:就业单位要工资高的、工作要体面的、上班不累的、能解决住房的等等,这些要求集中到一个单位是非常难了。有的同学开始觉得找的单位非常理想,可是去没几天就觉得和他想象差距太大了。所以“一步到位”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以后,应该经过三到四次的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社会又能提供什么工作,做到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就业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别死守着名企不放,其实很多小企业往往更有发展机会。找工作时考虑面一定要放宽,这是一个不断被选择和自我选择的过程。有的工作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必须树立“人岗匹配”的心理。就业心理的改变对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所以要摆正心态、客观面对现实。毕业生要进行客观自我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发挥强项和长处,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将眼光放长远,不要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自己最拿手的事业做起。一定会取得就业上的胜利。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王宇(1982— ),男,汉族,山东德州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助教,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学庆,于晶.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2]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第7篇

由于当代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已经变成普通的求职者,不具有明显优势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挑战。

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2011级应用技术系574名毕业学生为例,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找到工作中的68%的学生是通过在学校介绍的实习单位就业或由学校直接联系用人单位就业,约7%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或者参军入伍,另外依靠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网就业的学生占到18%,还有少数学生自主创业和毕业时仍未就业。

二、学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心理状态

(一)等、靠的心理

由于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是90后和独生子女,所以依赖性比较强,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缺乏勇气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内心不想积极主动去寻找工作,而是等、靠指望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特别是在介绍实习单位和大型招聘会时,90%的学生都不热衷参与和推销自己,需要老师动员、强制学生参与甚至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招聘现场参加招聘宣讲会。他们对就业的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内心缺少紧迫感。另外一些学生在找工作时抱着一步找到合适工作的心理态度,如果不符合他们的内心标准,就宁可不就业继续等待,也决不先就业再择业。

(二)盲从、不考虑未来的心理

这类型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认为只要有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这种心理导致他们盲目地寻找各种工作,既不看专业对口情况也不看未来发展空间,只要薪水可以接受,就马上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盲目地就业导致他们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快就对工作失去热情和耐心,开始频繁地更换工作。这类学生目光短浅,不着眼未来,只看眼前短期利益,没有从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待工作,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恐惧、害怕失败的心理

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总希望依靠学校或家长推荐,最好不需要面试能直接工作。特别是高职学生因为本身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自身学历的限制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在竞争中和本科生差距较大,因此学生不愿意主动去招聘会投递简历,更不愿意去积极争取机会。很多学生你通知他去面试,他就会找各种理由推脱,明显缺乏勇气去面对竞争。有的学生在面试失败几次后,焦虑恐惧的心理加重,会不断质疑完成工作的能力,在接下来的面试中表现出更多的不安和忐忑,这怎么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呢。

三、造成以上心理现状的原因

(一)时代原因

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90后”和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在这过程中没遇到过任何困境和挑战。出现困难时家长们为他们冲锋陷阵解决问题,这使得现在毕业生完成工作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更差。长期听从父母长辈的安排,甚至部分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和独立的能力。他们具有太强的依赖性和脆弱的心理,不敢直面应对挑战和失败,当然就不可能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学校教育现专注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默认为只要加强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灌输,就会使学生有美好的未来,而忽视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关注和完善。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还没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在面对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没有独立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挑战的魄力。学校教育缺失了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缺失了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工作的重视。学校教育没有对学生就业整个过程形成完整的指导方法,缺乏对学生面试等相关技能和必备心理素质的教育。学生对就业过程和结果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只希望成功,却对如何成功的方法和途径没有任何概念,这都是学校教育方向偏差造成的。

(三)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就业心理对学生整个人生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就业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人生方向和人生高度。具有健康的就业心理,会使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会使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才不会失去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学校教育没有给予学生心理问题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把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放在放任自流的状态,更多只是片面追求就业率,无视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问题。这对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造成潜在的影响。

四、针对就业存在的心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社会责任感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应对社会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整体利益至上,每个人都应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而学生不积极主动就业,内心依靠父母,就是因为缺少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感,没有认识到不就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所以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内心中克服无知、胆小、怯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并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加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必须加强学校正面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让学生产生触动感,从内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用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勇于承担起历史使命。

(二)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盲目就业或者消极悲观等心理状态,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多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人生的必然产物,要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各种情形和压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提高自我调解能力。

在工作中多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在就业前熟知招聘相关流程,从心理角度对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学生在实际参加招聘会时不会胆小恐惧,能够游刃有余。还要灌输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解决机制,让学生能够自我调解,独立面对解决问题,建立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养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

(三)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应该从学生大一起就渗透给学生关于未来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让学生从上大学就重视就业问题,并能结合专业情况和兴趣爱好,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大学不同年级开展不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逐渐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就业心理状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8篇

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和状况分析

( 一) 积极的心态

1. 乐观自信

有少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持自信、乐观的心态, 这些学生多具有成熟的就业观念, 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 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在毕业之前就已经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明确的规划, 善于收集就业信息, 此类学生的就业一般都非常的顺利。

2. 勇于竞争

勇于竞争的学生能够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形势, 明白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他们愿意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来不断充实自己, 在学校中, 此类学生会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活动, 同时, 他们也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思想。对于他们而言, 创业可以更好的体现出他们的人生价值。此外, 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还表现在不怕困难, 这类学生凭借自己的特长在就业市场中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二) 消极的心态

1. 紧张焦虑

在临近毕业时, 很多高职毕业生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的不良心态, 在面试时, 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压力, 这主要表现在恐惧、自卑、抑郁方面。

2. 期望过高

高职院校中部分理工科毕业生往往拥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 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更高, 在待遇方面, 大多数的学生期望可以达到3000 元以上, 这种期望过高的心态是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

3. 功利心态

在我国市场经济主义的转型阶段,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经济因素放在了首位, 这也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一个表现。

4. 自卑心理

与普通高校相比, 社会上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这就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比不上本科毕业生,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心理对于就业的影响, 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疏导,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非常重要, 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 一) 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学生的就业压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必须要打造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教师应该用热情、无私的精神来感染学生, 切切实实为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课教师与就业指导老师两个部分, 专业课教师负责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传授, 就业指导老师则负责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两类教师需要加强合作, 对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 二)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

虽然有少部分高职毕业生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这无疑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顺利就业, 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的差异,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优势。同时, 教师还要做好学校的宣传, 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产生认同感, 此外, 还要注重专业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优势, 将整个专业教育活动贯穿到整个教学流程中。

( 三) 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作为教师和辅导员, 在毕业前, 应该指导学生尽快开展职业规划, 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进行主动的规划与考虑。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新生入校时, 学校方面就应该为其提供必备的就业咨询, 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积极适应市场的发展, 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此外, 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质量,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 四) 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

心理素质的问题是影响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因素, 在学校中, 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情况展开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式, 让他们能够冷静、平淡的看待就业问题。此外, 学校注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职业转换, 摆脱传统的依赖心理, 顺利的择业和就业。

三、结语

就业是高职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 是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因此, 高职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应把学生就业并能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培养目标, 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并以此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调整, 从现实出发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指导, 让学生牢固树立起“依托专业技能、服务社会需要、参加市场竞争、勇于创业奋斗”的择业观念, 这必将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同时, 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就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涛, 顾艳霞, 蒋丽芬.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2]丁立群.校企合作提升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3]顾佳滨, 金剑青, 许朋汝.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2) .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9篇

对于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 我国学者都在不同的方面做出过探讨, 偏重点也是各有不同, 在不同的研究文献基础上, 还有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跟就业情况出发, 由对招聘企业的调查来确定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就业能力维度, 并在一定的框架里面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的关系, 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析

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 到现在国内外的学者都没有统一的概念, 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岗位而言的特定能力, 而是一种“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 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也有学者认为,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大学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跟综合素质的吸收而成为能够为社会所需要的, 能够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的一种本领。

尽管学者的论点都各有不同, 但是也都指出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具备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是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跟对素质的开发而积累形成, 能够实现就业, 维持就业, 实现自我价值跟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能力。而通过对我国的企业的调查, 总结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维度能概括为几个部分:个人的素质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 领导能力, 创新能力跟自我控制的能力。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在大学期间就着手, 而改变的出发点要根据现在企业对大学生能力期望值, 这样才是有效的改变方式。从上面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期望有六点, 而总结的话能够用三点来概括, 分别是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

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相比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满意度的定位相对清晰, 有人提出一条公式, 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可以认为是期望减去实际感受。大学生一般从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有本身的技能掌握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产生期望, 而随着在社会中的观察和面试中逐渐深入的了解, 则影响到自己对职业的期望, 在自己的期望跟实际感受相比较而形成了满意度。

一般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三个重要的因素:1.毕业生对自己职业的期望;2.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3.毕业生职业期望的比较。因此,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例如使大学生对于职业的期望有所改变, 或者用人单位改善大学生工作的环境和待遇, 都会改变就业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的因素归咎起来有三点原因:1.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不断地创新高, 而我国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化为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而能够大量吸纳就业人才的, 如第三产业等因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而发展缓慢, 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几率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2.学校原因,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 学校也不能免于影响, 致使专业的设置不尽合理, 而且片面追求就业率, 在功利化倾向越发严重的情况下, 甚至用各种手段逼迫大学生要在毕业前找到工作, 这样虽然使得就业率太高, 但是就业满意率却因此不断下滑。3.个人原因, 毕业生从大学出来之后不能很快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于是在面对工作选择的时候自信不足, 盲目就业, 导致“跳槽”现象严重, 不单给自己也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 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三、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联

在调查中, 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率有以下三点要求: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而要维持就业满意率就要有相对的就业能力作为支撑, 就业满意率的三者表现对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经调查研究指出, 从发展前景来看, 个人素质能力, 创新能力还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作用比较突出。从工资福利来看, 对个人素质能力, 团队协作还有领导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从工作的稳定来看, 则个人素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的贡献率较高。

因大学生对于自己工作要求的角度不同, 那么对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也就有所偏重, 只有认识到自己对于就业满意的要求, 才能在相应的方面进行加强巩固, 毕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相渗透的。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 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严峻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是“扩招”惹的祸,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就是很多企业就算是高薪招聘却依然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有学者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跟企业招聘难这样的巨大鸿沟, 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不足, 还有就业满意度低下所造成的。于是, 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其根本途径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在这里将对两者进行详尽的分析, 以期能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顾倩.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培育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10.[1]顾倩.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培育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10.

[2]刘奎颖, 黄丽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6) .[2]刘奎颖, 黄丽萍.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其就业满意度关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6) .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10篇

近几年, 全国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2012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到699万,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但2014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更是高达727万, 比2013年增加28万人, 创下新高, 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及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需要毕业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 “要破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 推进强化政府积极扩大就业的公共职能。”因此, 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准备状态, 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对大学生择业观、就业准备与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的部分代表观点如下:

胡维芳认为, “90后”大学生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就业理想理性, 就业准备务实;就业选择倾向于有挑战性的工作;就业目标明确, 敢于尝试;择业目的功利化;就业期望值偏高;受不健康就业观束缚。【1】陈红霞认为, 在校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选择能力, 较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思想准备;但同时也存在比较突出的消极观念和负面行为, 应引起关注。主要表现为:就业取向个人本位化, 即部分学生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 却陷入如何把握人的社会价值误区;就业标准功利化, 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过于注重经济利益, 而相对轻视精神价值;就业选择从众化, 就业目标选择存在盲目攀比倾向, 在期望的就业单位上, 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成为大学生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就业准备中普遍存在盲从心理。就业途径非正常化, 就业目标实现途径有走后门、投机取巧趋势等等。【2】

李文娜、李玉和徐姣认为,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中存在着职业定向不明确的问题, 缺乏择业目标;就业压力大, 就业观存在偏差;有较强的能力准备意愿, 但对知识准备认识不足。【3】张建奇和杨柳玉认为, 我国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存在着忽视就业准备的“全程性”、“主动性”、“全面性”、“根本目标”方面的误区。改进大学生就业准备, 高校要提供全面和个性的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4】李晓炜认为, 目前“90后”工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就业认知更加明确, 但职业定位依旧模糊;就业倾向依然“稳”字当头, 同时更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就业期望值过高, 与现实情况脱节;就业信心缺乏, 就业主动性不够;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错位。【5】王天营和李玉淑的研究发现,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高度显著差异,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没有显著差异。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 大学生专业意识较为淡薄、对依托专业追求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

综上,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就业观、就业准备、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从不同视角展开, 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影响因素、就业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误区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探究等。上述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基于不同年级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准备的调查问卷, 拟探讨在校大学生在四年的在校学习中应如何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和就业心理, 以便将来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问卷是首次对廊坊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状况展开的调查, 是从学生基本信息、就业心里、就业准备、就业意向、就业指导及就业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设计的, 共计23个问题, 是课题组成员在借鉴大量相关资料和充分讨论修改的基础上, 编制而成的, 并委托高校辅导员发放至学生个人。

本次调查从2014年9月20日开始至2014年9月30日结束, 主要采取无记名书面问卷的调查方式, 在廊坊市两所综合性本科高校进行的。廊坊市现有三所公办本科院校, 一所是师范类本科院校, 其余两所是综合性本科院校, 因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的特殊性, 代表性差, 因而只在两所综合性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由两所高校的辅导员找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班长说明问卷的填写、发放与回收方法, 再由班长充当调研员在班里发放并收回问卷共计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449份, 有效回收率为89.8%。本次收回的调查问卷中402份是本科生问卷, 其余47份是专科生问卷。选取402份本科生问卷作为样本数据, 其中:大一在校生25人, 占比6.22%;大二生78人, 占比19.40%;大三生170人, 占比42.29%;大四生129人, 占比32.09%, 其中, 女生问卷299份, 占总样本的74.38%, 男生问卷103份, 占总样本的25.62%。文科生占87.06%, 理科生占12.94%。

三、调查结果

下文主要是对在校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准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的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

(一) 在校生对就业前景的判断情况

这是关于就业心理方面的第一个问题, “调查学生对就业前景是自信、有压力、很无助还是无所谓?”调查得知, 在目前就业形势下, 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充满了压力, 在被调查的402名学生中, 有319名 (比例达到79.35%) 的学生选择就业有压力, 仅10.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自信, 还有近8.71%的学生感到很无助, 而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占1.74%。

这一调查结果在不同年级中有显著的差异:大一学生选对就业前景有压力的是56%, 偏低;压力最大的是大二学生, 达到85.9%, 大三学生比例也在80%以上, 大四学生有压力的达77.52%。

调查结果中还有32%的大一学生对就业前景自信心十足, 高出综合比例和大四生3倍, 高出大二生近5倍, 高出大三生近4倍。

(二) 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障碍

就业心理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在求职过程中会存在的最大障碍是什么?”选项分别是:对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做其他准备、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英语水平不佳及缺乏社会资源。在被调查的402名学生中, 认为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 比例占69.4%。这一调查在不同年级中没有显著的差异, 选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的在四个选项中的比列都是最高的。

但在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资源这个选项上, 不同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却是逐步提升的, 分别是12.00%、15.38%、17.00%和18.60%, 除大一新生的比例低于综合比例13.93%外, 其他年级比例均高于综合, 认为社会资源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值得引起重视。

(三) 影响就业的综合因素

就业心理方面的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影响就业的综合因素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排序是:个人能力74.38%、专业知识43.28%、就业指导22.39%、父母社会关系20.40%、学校实习19.40%和学习成绩13.18%。

大一新生没有选父母社会关系因素的, 大二学生认为实习要比就业指导和父母社会关系更重要, 大三的顺序与综合顺序相同, 大四学生则把父母社会关系的因素排在了第三位, 可见, 经过四年的学习, 学生的就业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 越来越趋向于投机取巧趋势, 上述第2个问题中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个结论, 问题2中的数据和问题3中的数据相互支持, 相互验证。说明社会上某些不正当求职风气己经影响到了在校生。

在就业准备的问卷中主要设计了“你认为大学生应何时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你认为在工作前是否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为就业做准备”四个问题, 数据分析如下:

(四) 在校生应该考虑就业问题的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应从上大学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开始考虑就业的分别占9.70%、7.96%、20.90%、48.26%和13.18%。多数的在校生认为应从三年级开始考虑就业的有关问题。大一新生20%的比例认为应在上大学前考虑就业问题, 这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及综合比例。大二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和大三时考虑, 大三和大四生多数选择在大三时考虑就业问题。

(五) 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对于“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个问题, 只有18.91%的学生回答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高达63.68%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还有17.16%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 说不清的加上不了解的合计80.84%, 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 对未来感到迷茫。

分年级来看, 大一新生和大三生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分别是16.00%和16.47%, 比综合比例低2.91%和2.44%个百分点;大二学生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23.08%, 高于综合比例4.17%, 是四个年级里面比例最高的, 大一、三级与大二年级的差异较大。

(六) 工作前是否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综合来看, 超过65%的学生认为工作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分年级看, 大三学生认可度低占60.59%, 大四学生的认可比例更高一些, 达到72.09%, 说明, 临近毕业的学生对就业需要的准备感悟更深一些。

(七) 应该为就业做哪些准备

在这个问题上, 回答的排序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64.93%、考取各样资格证书46.52%、刻苦学习提高学习成绩29.60%、不知道如何准备5.72%。

分年级看, 72%的大一学生更认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而大二学生对考取各样资格证书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同样看重, 都是64.10%。大三与大四的选择与综合顺序一致。但学生选刻苦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比例仅占第三位, 特别是大一学生选取比例只有20%, 这种认知很可能使他们轻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把主要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急于参加社会实践等方面。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样本数据分析, 就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准备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一) 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心理差异显著, 就业观念趋向投机取巧

据前面统计数据得出, 在校生普遍存在就业压力, 虽然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 但就业观念在逐渐趋向于投机取巧, 不同年级学生就业心理显著不同:

大一新生对就业前景有压力的比例最低, 而对就业自信心十足的又是四个年级中比例最高的, 偏于乐观。大一新生认为个人能力是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父母社会关系。

大二学生对就业前景最悲观, 正好与大一新生相反。认为求职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的比例高达79.49%, 比综合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 是四个年级中比例最高的。大二生认为影响就业的综合因素除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外, 实习的重要性要大大高于就业指导和父母社会关系。

大三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回答与综合比例较接近, 差异不显著。求职时的最大障碍选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比例偏低, 仅高于大一新生, 而选择对专业没兴趣又没有做其他准备的比例在四个年级中最高。认可社会资源是求职时的捷径的比例在升高。

大四学生虽然一年后即将毕业, 普遍对就业前景充满了压力, 但按比例看, 却排在了第三名, 比综合比例还低了近2个百分点, 求职时的最大障碍选缺乏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比例排在第二, 高于综合比例, 但选择求职时的最大障碍是缺乏社会资源的比例最高。

(二) 职业准备时间提前, 但功利性较强

据前文数据, 多数的在校生认为应从三年级开始考虑就业的有关问题。但有20%的大一新生认为应在上大学前就考虑就业问题。超过半数以上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但年级之间的差异不是很大。

此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一致认为就业前需要准备, 并认为就业准备首先应该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其次是考取各样资格证书, 而把刻苦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排在第三位 (占比29.60%) , 比例大大低于前两项比例, 大一新生尤其如此。

综上, 从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看, 年级对其就业心理整体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说明大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了部分实质性的影响, 而对就业准备影响不显著。一般而言, 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 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 通常会强化专业意识, 增强立足于专业谋求个人发展的信念。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高校人文环境及学术氛围等熏陶, 高年级大学生也应该比低年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趋于理性、功利主义色彩更加趋于淡化。然而, 据本次调查, 大学生功利主义色彩、投机取巧心里反而随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强, 不禁使人们对高等教育感到担忧。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本文建议:

(一) 及早“干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既然大学学习时间的长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会产生部分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 及早进行就业心理教育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从大学生进校之初开始进行职业心理引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利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职业导航”, 跟踪大学生的四年成长, 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来规划好职业人生。从入学就开始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心理,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不足等各方面综合分析与权衡,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 明晰职业定位, 确立理性的职业价值取向和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 培养大学生基于专业谋求发展方向的就业准备

高校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应该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去追逐个人价值的梦想。高校在就业意识与就业准备培养方面要强化大学生清晰的专业意识、系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相关, 从年级差异的视角, 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准备加以引导。从上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年级不同的大学生在就业准备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一致忽视专业学习方面的准备, 一方面表明高校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甚微, 另一方面表明高校在学生职业指导中也没有强化专业教育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因此, 建议各高校应联系本校实际, 紧密结合专业教学过程, 探索使就业指导与学校的专业化教学相融合的嵌入式的职业指导方法, 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准备和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三) 改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与结构

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素质与结构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需要建立就业指导专业化与专家化相结合的队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良莠不齐, 且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人员都是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兼职, 年轻教师居多, 少有受过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学习与培训。随着近年来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就业指导人员不得不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 没有精力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不高。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以及就业指导人员要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就业指导人员的选定、工作的评价以及在职培训都应形成规范化的制度, 这样才能建立起规范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实现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的,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

此外, 针对大学生存在各种不适应社会状态, 应展开职业适应性指导, 以帮助大学生积极适应教育环境, 主动改变不良习惯, 职业选择趋于理性化, 不断提升职业的适应能力。唯此, 才能从根源上逐步纾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10 (06) :72-75.

[2]陈红霞.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偏差及引导——以福州高校为例[J].理论观察, 2013 (02) :144-145.

[3]李文娜, 李玉, 徐姣.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和企业需求调查分析——以对新疆高校和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J].学园, 2013 (32) :29-30.

[4]张建奇, 杨柳玉.我国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14 (02) :63-67.

[5]李晓炜.“90后”工科大业观念的调查研究——基于对福建工科院校的抽样调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 (03) :73-74.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13-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并且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明确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定位,建立和完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河南某高校2009-2011级在校生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20份,回收1116份,有效问卷1085份,有效率为96.8%。本次调查涵盖了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汉语言文学、音乐、物理、美术、教育等9个专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校领导重视程度因素

通过图1可以看出,有478人,44%的校生对学校在就业方面的重视程度持满意态度;一般满意的为313人,持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3%和5%。这说明在校生对校领导在就业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持认可态度,但仍有31%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就业方面还有较大努力空间,如就业信息网站的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招聘活动的规模等方面都可以有更大作为。

2.就业指导课因素

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有47%的在校生持满意态度,说明他们基本认可学校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效果等。持非常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为25%和4%,持一般态度的为24%,这部分学生人数为268人,他们认为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适用性一般,对于就业方面的指导意义不大。

该数据显示,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足就业指导的课授课内容,如将最新的就业理念和社会需求导向融入课堂、更新授课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等。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及辅导员因素

图3显示有43%的在校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及辅导员提供的服务持满意态度。这部分同学主要通过已毕业同学或在与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的沟通形成的自己的态度。持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5%和4%,持一般满意度的为28%。满意和非常满意占到了总比例的68%。在校生对就业指导人员和辅导员的满意度的形成主要影响因素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是否能及时有效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方向上应注重培养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4.学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因素

在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分析中显示出在校生对学校实习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持一般和不满意的人数比例为42%,接近半数。该数据显示出,学校在实习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如实习基地数量不能学生实习需求,实习基地质量不高以及实习基地管理不完善等。

三、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就业工作是否能为在校生提供有效帮助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因素,而非就业工作本身。就业工作整体协调性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根本上的途径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大的平台,让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充分展现。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该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工作由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未设立单独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人员配备不足,无法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学生规模。实地走访部分高校,可以发现由于利益驱使,部分高校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

2.就业工作人员的观念落后,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原来国家包分配的传统就业体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加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被动服务、信息滞后和创新理念差必然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障碍。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该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能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服务态度有待提升;他们对国家和地方有关就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就业形势、就业技巧等还不熟悉,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3.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是较普遍现象,该校也不例外,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形式比较单一,利用学校相关网站发布一些就业信息,及时收回学生就业证明和就业协议,就把就业指导工作完成了。没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禀赋的评估体系,就业指导工作远未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未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大学生培养方案。具体来说,如学校就业网站就业信息量少,信息发布不及时,举办招聘会活动规模较小、档次不高等。

4.就业教育工作滞后,造成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技巧缺乏

就业教育工作主要内容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的安排、学校就业政策的宣传等。首先学校就业指导课授课内容单一,采取的授课形式主要为理论讲授,缺乏实战演练环节;授课教师水平不高,该校就业指导课教师一般为辅导员,他们在专业能力、授课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其次在学校就业政策宣传方面,该校的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四、政策建议

要提高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实现高满意度水平上的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领导重视

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工作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的重要性,切实把就业工作当成学校重点工作来抓,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各项制度,广泛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强化内功,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坚持不懈地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校统一领导、就业主管部门主抓、二级学院推动落实、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就业指导工作格局。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促进观念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

学校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进行观念和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努力促进现有部分人员陈旧就业观念的转变,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就业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认识国情,分析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型就业观,使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实现“五个”转变。

3.强化就业指导课程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更新授课内容、加强就业指导课师资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真正让就业指导课程发挥作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制定合理的求职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定期对学生进行.业指导,为学生讲解透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就业内容。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演练平台

学校在校生规模与实习基地数量比例失调,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造成学生缺乏演练机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应该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增设实习基地;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实习、实践形式,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好的平台。

总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既是缓解当前我国巨大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今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陈建恩,王文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

[2]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王明贵,王华.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

[4]沈秀清,谭勇.我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3).

[5]马小辉.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转变与高校共青团服务策略探索[J].浙江海洋学院学

报:人文科学版,2005,(4).

[6]王苏华.用全程性思想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4)..

[7]胡亚娥.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培养模式

随着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就业心理也发生着转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 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 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也对院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本文将对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况、成因及解决策略做一讨论, 旨在引导高职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 帮助其顺利择业、就业, 尽快融入社会。

1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况

1.1 自卑、自负心理

有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就业感到自卑的人数达26%。相比较本科院校大学生, 高职大学生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专业基础薄弱、科研学术素质落后等现实问题, 这会使其在面对就业岗位时, 自我评价过低而缺乏竞争勇气, 从而错失机会。同时, 又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 忽视自身弱势及缺点, 追求超越自身工作能力的条件。自卑及自负心理的同时存在, 反映出大学生不能用正常、客观的标尺评价自我, 而可能用自我感觉等主观因素进行自我定位。

1.2 焦虑、恐慌心理

焦虑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病”, 焦虑的表现是担心、恐慌、不安甚至产生烦躁的情绪。有调查显示, 焦虑、恐慌心理在高职高专大学生中存在的比例可能达到34%。目前, 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均为“90 后”甚至“95 后”, 独生子女比例较高, 自我意识较强, 但抗挫折能力较弱。当面对就业这一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时, 可能会因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失败的经历等造成内心对就业的恐惧担忧, 进而发展为焦虑心理。

1.3 从众、盲目心理

不同的职业由于其社会分工不同, 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及社会认可度。在我国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这种差异体现更为明显。处于就业阶段的高职大学生由于心智、社会经验、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完全成熟, 面对这些情况时容易迷失自我, 追求大多数社会群体推崇的职业而忽略自身的特点及职业生涯的发展, 导致盲目选择职业及从众心理的产生。

1.4 功利、现实心理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期, 多种社会价值观在这一阶段涌现, 对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冲击。由于一些现实问题的存在, 某些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工作待遇、经济收入、社会评价等, 追求享受、拈轻怕重, 不愿意去艰苦的环境及工作岗位中锻炼自己, 忽视了专业发展、人生理想等, 从而失去一些更有上升空间的工作机会。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2.1.1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就业压力明显增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高校招生制度也在进行深入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自20世纪末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1999 年为92 万, 至2010 年达到631 万, 目前这一数字仍在逐年增加。高校扩招有其客观原因, 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扩大内需拉动教育消费、延缓新增劳动力进入市场、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等问题。但从劳动力需求的总量来看, 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增长趋势, 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减、裁军等, 相对于连年迅速增加的就业供给而言,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增长非常缓慢, 甚至已经出现减少的趋势。例如, 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万人, 比上年增长22%。而据人社部有关调查数据, 当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 万人, 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2], 供需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2.1.2 特殊的经济形势下, 就业体制及格局发生改变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同时, 也出现了就业体制的重大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向市场化的“双向选择”, 这大大增加了就业竞争的激烈性。同时,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改变了人们对就业的认识, 认为捧着“铁饭碗”“金饭碗”就能一劳永逸、“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也逐渐被淘汰, 大学生在毕业时更多面对的可能是“先就业再择业”的现实问题, 甚至是“就业即创业的开始”的情况。人才的流动性、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工作环境的多变性都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2.1.3 社会保障体系、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及形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转型期, 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 社保、医疗保险、养老制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差异、单位差异、岗位差异。这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使其更趋向优先选择在经济发达且社保制度相对完善的地域以及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单位就业, 这也导致某些地域、行业就业岗位相对紧张、就业压力相对较大。

2.1.4 社会不良风气仍然存在, 导致就业不公平性的产生目前, 社会不良风气仍在各行业中存在, 这干扰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秩序, 使“双向选择”难以公平、公正地正常进行。某些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裙带关系”造成了就业排外性, 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等级错位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关系户”占据岗位, 而具备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却无法顺利上岗, 这人为地造成了就业困难, 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2.2 高职高专院校因素

2.2.1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基层、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3]。近年来,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许多高等专科院校、中职院校、技校等转型为高职院校。但一些高职院校只在学校名称、组织构架等方面做了调整, 并未改变人才培养内涵, 从而使培养出的高职生并不具备显著的特点,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2.2.2 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特点, 应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满足就业市场为目标, 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及专业设置。而就业岗位需求是处在绝对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中的, 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变化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但许多高职院校欠缺周密严谨的专业调研及专业论证即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调整,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2.2.3 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欠缺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均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机构, 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程, 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大赛”等活动, 这些均为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机构、课程、活动往往将就业信息的传递及发布、培训就业技巧等作为工作重点, 尚未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2.3 高职大学生自身因素

2.3.1专业素养较薄弱、综合素质较低相比较本科生教育, 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可能将一些高职生带入学习的误区, 认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可以忽视的, 使其理论基础薄弱, 出现专业素养及持续发展能力均较低的问题。并且, 大多数高职生本身存在学习能力较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 这都为其就业设置了一定障碍。

2.3.2持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导致就业心理问题一些高职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不能对自身素质和能力做出正确评价及判断, 从而持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如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 认为大学生应当有较高的市场定位, 使得就业期望值过高, 怕吃苦, 出现浮躁、不踏实的就业心理;或讲究专业对口, 过分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从而错失许多就业机会;或过分看重工作地点及行业, 向往发达地区及热门职业等, 这些都间接或直接导致了高职生就业困难及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2.3.3 缺乏社会经验及社会资源, 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较弱大学阶段的学习及生活主要都在学校内完成, 这使得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观念虽已逐渐被淘汰, 但由于环境、年龄及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资源及人脉资源、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较弱的问题;而其在就业时多属于初次就业, 易产生就业挫折感, 进而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

3 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规范市场行为,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 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国家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应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首先, 政府要增加就业容量, 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 着重发展第三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 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加强人才交流,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次,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在已建成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如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基础上, 完善其功能, 定期发布、更新职业需求信息, 并将有效信息反馈到决策和服务环节,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型岗位,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再次, 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政府要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 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 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规范市场行为, 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3.2 着力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力

高职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的就业市场不仅需要“高精尖”人才, 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可塑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相关专业职业群的工作而非单一工作岗位。高职大学生由于学制短、年龄小、专业认知较浅等, 更加容易适应多方向的工作岗位。因此, 高职大学生除应突出自身特点即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外, 还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使自身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市场推崇竞争体制, 如何使自身具备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大学生应当考虑的问题。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全方位、多方面锻炼自己,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以就业为导向、以持续发展为目标, 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 除学业证书外, 还应加强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技能职业培训与学习, 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提升竞争力。

3.3 广泛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教育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应是多层面、多渠道的。发挥大学的教育功能, 有步骤、有秩序、分层次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 应引导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就业现实及自身产生正确认识。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 有部分是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现实情况及评价自己。面对就业, 大学生除了要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外, 最主要的是认识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及素质, 合理规划将来的发展方向, 并分析自身的性格气质特征, 扬长避短,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也应扎实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并使这项工作常态化。不仅在毕业生中开展工作, 也应在大学的每个阶段, 针对不同的专业及就业现实情况细化开展, 并可渗透至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专业实践中去。再次, 还应发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的经验,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不仅仅是发布就业信息, 还应及时捕捉就业岗位的反馈意见, 从而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帮助其提高就业技能, 使其顺利就业。

3.4 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职业群为依据,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强化“要做事先做人”的教育, 强调专业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训, 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首先, 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 以工作任务模块的形式合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针对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 适应岗位需求。其次, 高职院校可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 采取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并存, 或工学交替等形式, 与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交流, 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 积累社会经验及社会资源。如某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在企业生产一线或生产车间进行, 更加直观、直接, 同时也可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再次, 学校还应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 重视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创业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创业机会多, 但创业能力弱, 这与我国长期缺乏创业教育有关。在所有关于创业教育的问题上, 中国的水平均低于GEM (全球创业教育观察) 参与国家的平均值[4]。因此, 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契机,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 鼓励自主创业, 树立自主创业典型, 帮助学生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空间。

4 结语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深入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探索解决对策, 最终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问题的解决, 也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之帅, 尚广海.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1) :85-89.

[2]黄群群, 朱小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安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 2014 (4) :44-47, 121.

[3]丁金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7) :92-95.

上一篇:对象内容下一篇:品牌承诺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