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2024-06-23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精选12篇)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1篇

一、树立全新的认识:特色学校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行动是保证, 思想是先导。创建特色学校, 校长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 校长应有这样的认识, 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

二、营造良好的条件:保证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一) 打造高品位、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涵, 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有人说学校文化即是“校长文化”, 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校长本人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校长的学识、胆略、人格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 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 从这个意义上讲, 校长应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

我们在创建“三自” (自我教育, 自能学习, 自主发展) 教育特色学校过程中,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让“三自”教育文化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强大的学校文化力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伴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学校的移民迁建工作, 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 团结和谐, 勇创佳绩”的红光精神, 九十年代末学校开展市级课题“自我教育, 自能学习, 自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主动和谐地发展”, 进而形成了“自我教育, 自能学习, 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即“三自”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这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三自”课题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活自理, 学习自主, 行为自尊, 健康自强”的素质, 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的实践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心理,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的基础上, 扩展到教师的自我教育, 自能学习, 自主发展, 以促进每一个红光人主动和谐、持续地发展,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 形成了以“主动、和谐”为主的学校价值取向, “博爱、自主”的校训文化, “让每个红光人主动和谐地发展”的办学理念, “自我教育、自能学习、自主发展”的办学特色, “自主、自理、自尊”的校风, “乐学、博学、勤学”的学风, “乐教、兴教”的教风, “自我教育做主人, 自能学习做强人, 自主发展做新人”的学校口号, 最终实现把学校建成“国内外有交流, 重庆市有影响”的“三自”教育特色学校。

(二) 建立一支个性突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 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 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 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由此看来, 培养大批个性特色突出的教师理当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 我们采取了系列措施,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建立起“教师学习共同体”, 探索独具魅力的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工作方式,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研评价制度。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最大效率地开发这一资源, 滋生教师的教学智慧,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整体提升教师的素质, 进而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 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 倡导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 培育一大批有思想、有潜力、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

(三) 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是不断探索, 创新自我教育管理模式。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主体, 学校老师要充分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我校在已有班级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矫正) 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并注重发挥教师主体引导作用, 关注学生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长抓不懈、抓出成效, 形成独特的班级管理文化, 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自我教育日记》《自我教育手册》《红光小学行为习惯读本》等, 以此为平台, 进行自我教育。二是研究课堂, 构建自能学习教学模式。“教育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通过长期的、平实的课堂教学来提升的。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活动, 诊断教学中的问题, 解决课堂中的困惑。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育实践创新意识”为着力点, 把调子定低一点, 把步子踩实一点, 离教师更近一点, 离课堂更近一点, 离学生更近一点, 在已有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 进行教学策略有效性研究, 让课堂教学孕育新思想, 呈现出生活化、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选择性等现代教育的特点。构建自能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群。

三、提升个人素质: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内涵丰富的校长

(一) 校长应是一个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 因此, 要创建特色学校, 关键是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校长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做到既不盲从于以前和别人的观点, 墨守成规, 人云亦云, 又能从常规性的事物中解脱出来, 乐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层次上悉心分析、潜心研究, 并能结合本校实际特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 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 灵活运用已知原理, 创造出奇妙的教育构想和独特的教育信念, 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 校长应是一个学习者。

特色学校的校长, 无论在知识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更胜一筹, 他们见多识广, 治学谨严, 不仅拥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而且善于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渊博, 才会遇事不慌, 镇定自如地应付环境的变化, 才会思维活跃, 才思敏捷, 透过学校工作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事实就是如此, 一无所知的校长做一般教师都不配, 如何治理一所学校?孤陋寡闻的校长做到称职都很难, 何谈创办特色学校?因此, 校长在创办特色学校过程中, 应当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既要有传统知识, 又要有现代知识, 既要有理论知识, 又要有实践知识;既要有基础知识, 又要有专业知识, 既要有初级知识, 又要有高级知识;既要有教育知识, 又要有管理知识;既要有政策法规知识, 又要有人才学、公关学、美学和系统科学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形成合理的结构。

(三) 校长应是一个实践者。

《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读书心得 第2篇

八所中学卢志强

特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特色的学校。它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特色学校”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特色学校”并不等同于“学校特色”。作为一个特色学校,应该具备如下三个突出的表征:一是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为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二是优质性,表现在特色学校本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办学育人整体水平有一定的质量,够一定的档次;三是稳定性,就是指办学独特风格形成,并且学校成果能够长期地显示、保持和发展,能够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在校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学校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的成熟。

而创建特色学校,校长是关键,这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识。一所学校办得如何,能否体现办学个性和特色,不仅取决于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决定于这个结果所显示出来的某些独特之处。建设特色学校、从而实现建设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每一位有事业心的校长孜孜以求的追求和梦想,如何实现这个办学理想,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并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和专家的成熟观点。

一.确立先进的现代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如同学校文化的“魂”,它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方略、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诸多方面,从领导到师生,学校成员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办学理念的展示。当我们从一所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从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内化为一种行为自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所学校离“特色学校”也就越来越近了。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繁荣了北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代学术新风,铸就了特色的 1

北大;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倡导师生民主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创新,也为后人学习效仿和称道;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以其坚韧不拔、艰苦创新成就了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和神话。因此,确立适合本校特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鲜明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学校才会具有超越自我、追求特色、创建特色的可能。

二.积极展示有特色的办学成果。

一所学校具有特色,一定意义上是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认可很大程度上要靠学校积极向校外展示自己的特色建设的成果,这种展示不仅是增强社会对学校,特别是对特色的认同,也能促进特色的不断成熟,促进学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对外展示成果的形式很多,如师生演出活动、校内外联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品展览活动、教学课程展示、校际之间交流、宣传介绍等,这些活动可以根据级别、规模、范围和内容等具体情况组织操作。另外,积极发挥媒体作用,比如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其作用不可小视,这些形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把体现学校特色的经验、做法及时对上、对外报道出去,起到宣传的作用。当然对外展示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还会有更多的形式,这些都是特色学校的一种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同时,校园环境的优化,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要求,也是对外展示特色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还必须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

三.开发实施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包括着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这为特色学校的建设开阔了更广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实施渠道和途径。学校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也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调动广大教师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资源,努力把蕴含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特色学校建设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为特色学校的建设积蓄内涵。

四.倾力培养有特色的教师群体。

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要努力让全体教师在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成为学校特色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专业水平较高、有特色的教师队伍。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许多学校的成功做法,比如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人才库建设工程等递进式教师培养体系,教师论坛、教育沙龙等教师提高交流渠道等都为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学校还要积极帮助教师树立特色意识,让特色学校建设和教师自身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让教师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引导和组织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极大地凝聚特色,提高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效。

五.重在塑造全面有特长的学生。

“特色”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外化出的健康向上的言行。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本质所规定的,我们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仅仅培养少数“特长”学生的学校,不能算做特色学校。也就是说,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数学生“特”而“特”,而是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特”。前面所述办学理念的确立、办学成果的展示、学校课程的开发、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当一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各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转化成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时,我们才能称这样的学校具有了“特色学校”的特征。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办学个性化的必然体现,它是对标准化教育的一种超越。特色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学校形象包装的精致化,更是学校内在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充实和积蓄。任何一所特色学校,既包含有校长独特的办学思路,有凝聚着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发展,有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宏观背景下,努力塑造学校的教育特色,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

性发展,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学校特色创建从端正校长的认识开始 第3篇

有些学校校长思维喜欢跳跃,他们的计划是一年一个花样,他们的特色是一年一个变样,他们认为特色项目越多,特色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今年创艺术特色,明年创德育特色,但往往是一创而过,全面开花,却全面不结果。这些学校,传统的特色项目本来已经有些成就了,但在校长的“跳跃”下。只能是一年不如一年,新特色找不到,旧特色也枯涩了。

有些学校,校长一换,特色也跟着换。新的校长总喜欢标新立异,他们认为站在前人的阴影里,就是没有出息。所以他们总是抛弃过去、重建自我,前任校长创建的特色项目,不管多好,一律作废,新校长就得有新特色、新气象。

而有些农村学校利用学校内的特色师资力量,搞艺术特色创建,倒也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参与面越来越广。学生的艺术水准也越来越高,一切都朝着好的趋势发展。想不到的是,这几个有艺术特长的老师被城区学校看中了,新学期都纷纷调走了。这样剩下的教师没有了艺术特长,学校创建的艺术特色项目也就很快夭折了,烟消云散了。

有些学校搞艺术特色没师资。摘体育特色没场地,搞前卫特色没经费,搞……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特色可搞,特色创建跟他们没关系。虽然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搞得很好、办学历史非常悠久、教学合作非常默契、学生思想非常朴素……但这些在他们眼里都是和特色不能靠边的。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看得见的、拿得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在他们眼里特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可怕而不可能的。有钱有人才会有特色。

而有些学校却刚好相反,在他们眼里特色就是一篇报告、特色就是有几个学生获奖、特色就是搞了几次很有噱头的活动……所以他们年年出特色,年年有成果。

有些学校为了搞特色,要求学生一哄而上,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可不可能,都往这个既定的特色项目上套。他们认为全民参与、整齐划一就是特色,学生的特长是为学校的特色服务的。

其实这些都是由于校长对“特色”的错误认识所造成的。认识不清。当然特色也就难产了,因此学校特色创建首先要从端正校长的认识开始。

关于“学校特色”,我们的校长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加以认识。

一、特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蓝图。也不是几次活动中的偶然,更不是生搬硬套的点缀。它是客观的存在,它产生于学校的底蕴。凝结为学校的精华。表露成集体的行动。它是可以感受的、可以检测的、有生命力的客观存在。

二、特色是联系的。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不过是学校工作的排头兵而已。它不是漂泊的浮萍,它有自己的依托和生成。只不过更加耀眼和璀璨。它更不是学校的全部。它有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它只不过是学校发展的手段和突破口。

三、特色是发展的。它是从萌芽到开花到结果然后再生成再萌芽的—个生生不息的发展的过程;它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深、从深到精、从精到特的一个渐进渐强的发展的过程。它更是从优势项目到特色项目、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四、特色是实践的。特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冒出来,它是实践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特色产生的基础,是特色发展的保障。实践让学校拥有了内涵,内涵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特色,特色的进一步实践让学校拥有了精彩。特色的真伪是用实践来检验的;特色的内在是用实践来丰满的;特色的成果是用实践来展示的。

五、特色是人本的。从学校内部看,学校特色就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晶。

首先,学校特色是校长个性化的体现。学校要有特色,关键是校长的办学思想要有特色,没有特色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校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利用学校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办学特色。

其次,学校特色是教师个性化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建设要有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为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要形成学校特色,光靠校长的办学理念是达不到的,还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

最后,学校特色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学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出发和归宿,学生的个性化现状为学校的特色创建提供了基础和方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为学校的特色创建积蓄了力量和信心,因此没有学生个性化的质和量的保证,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当然两者又是互为作用的,学校特色的创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学校特色创建的深化,更为学生个性的充实发展提供了可能。

……

总之,只有认识清,才会思路明。校长只有真正认识了“特色”,才会有“脚踏实地,积蓄学校的底蕴,凝聚学校的精华,创新学校的思维”的真正“创建”。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4篇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陈雷:我先来说说。时下, “特色”一词使用频率颇高, 学校争创特色学校, 老师争做特色教师, “一校一特”“以特立校”等口号频频。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择校时, 往往也会以该校有何特色作为重要考察指标之一, 甚至, 许多家长还会因此为孩子选择就读学校。为什么要创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否能有效促进学校发展?这是我一直以来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陈芳:我认为, 创建特色学校是一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又不容忽视, 于是乎, 大伙儿托关系找后门扎堆地往名校挤, 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

如果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 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 这样家长不再对一两所、或几所学校趋之若鹜, 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弹性的特色, 满足不同家长的不同需求, 满足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 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其实, 每一所学校都有潜在的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关键是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特色目标、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孩子, 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的, 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又有特长, 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实现学校办学目的。学校办出特色是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良好途径。

朱国新:创建学校特色, 是打造学校品牌、加快学校发展, 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清水塘中学在创建科技特色的过程中, 历经了望城坡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梅溪湖开发区乃至现在的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和变革, 当年确立科技特色的时候就是依赖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背景, 从环境的不断巨大变化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 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概念, 以激发农村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出发点, 利用学校现有师资条件, 十年磨一剑, 终于基本确立科技特色。近十年来, 广大师生自主开发科技研究课题、科技作品200多项。同学们在国家、市、区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市、区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奖148项, 还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学校连续五年荣获岳麓区科技节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多次被长沙市教育局、岳麓区教育局、长沙市科协、长沙市少年宫、岳麓区少年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学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制作室, 编写了《从零开始学习科技创新的方法和技能》校本教材;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编写了第二套校本教材《科技创新你也行》;省级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城乡结合部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荣获省二等奖。我校学生科技作品《多功能空调椅》作为湖南省优秀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省会知识界迎春茶话会”上向与会的省市领导进行了展示, 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 成为本次茶话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科技辅导老师张成林和学生代表刘洋作为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获奖代表出席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鉴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湖南省发明协会授予我校“湖南省科技发明示范学校”。长沙市委文明办授予我校“科普示范基地”。湖南省知识产权局代表中国发明协会授予我校“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实验基地”, 岳麓区教育局授予我校“岳麓区科技特色学校”。

主持人:清水塘中学确实是区特色学校建设的典范。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学生。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 刚才朱国新书记在介绍的时候, 用到了“十年磨一剑”一词, 可见, 特色学校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不可能立竿见影, 一蹴而就。那么, 特色学校的特色从何而来?特色学校建设又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特色学校建设, “永远在路上”

杨登:个人肤浅地认为, 现在很多所谓的特色学校其实只能算是这些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还没有达到特色学校的层次。我们不能以点带面地将学校某方面的特色上升到学校特色, 更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

学校某项特色可能是由管理者或规划者先期描绘, 后期按规划逐步实施, 从而形成学校某方面的特色。如望月湖第一小学的体操特色, 就是校长先做好可行性报告和发展规划, 然后逐步实施, 并不断完善发展方案和及时修正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这种项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 并逐步成为学校特色, 但也有可能在发展初期因学校管理者的变更导致项目搁置。

学校特色也有可能是因学校某学科教师努力工作形成, 或者是机缘巧合借用一定外力形成。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的科技特色, 由于张成林老师在科技发明方面的痴迷和影响力, 逐渐形成这所学校的科技特色。又如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 最初就是因为校外的武术专业人才主动到学校联系办班, 最终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形成了阳明小学的武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 初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讲究机遇, 且可能因相关老师的调动导致特色中断。

朱国新:特色不是校长书记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它应该建立在对学校原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上, 否则, 只会是昙花一现, 缺乏强大的生命力。它必须考虑发展特色与构筑愿景的关系。共同愿景是能够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学校发展必定伴随着教师个人的发展, 教师个人的发展必须和学校发展捆绑起来, 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实现, 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学校特色只与少众有关, 而不是关系每一位老师, 那么, 特色发展的推动是很困难的。如果只与少数几个人有关,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 我认为, 学校特色的确立, 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与每一位老师的发展有关。

另外, 学校特色与办学质量的关系也不容忽视。在初中, 如果直接与学科教学有关的特色, 往往对办学质量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与教学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色, 应该找到特色与办学质量的有机联系, 建立两者的关系, 使得落脚点最终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否则, 学校特色的前景将失色不少。

陈芳:“特色”,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这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个性, 也是有价值地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我认为, 特色学校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⑴项目的独特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显示出鲜明的个性, 为其他学校所没有或所不及。如溁湾路小学过去的“艺术教育”, 现在的“公民教育”;望月湖二小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裕湘小学的“少年城管”, 等等。

⑵时空的广泛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在开展活动时, 时间和空间都有广泛的延伸, 为其他学校所未曾做到。如2006年以前的溁湾路小学, 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 无论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还是校园环境建设中至在学生家庭中都渗透着“艺术教育”, 简直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其实, 溁湾路小学广泛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历史至少在二十年以上, 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被誉为“希望之星”的摇篮。如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希望之星陈俊;全国希望之星彭玺;体操之星彭莎;长沙市十佳少先队员李娜、徐菁、乌画、周筱雅;全国博士蛙王慧聪等。1992年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的电视剧《墨海新蕾》就是描写拥有“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国际书法艺术学会会员”“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等众多头衔的陈俊习字练人的成长经历。学校先后为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专业人才达50人之多。

⑶认同的社会性。即学校所选择的创建特色的项目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有较高的“回头率”。兄弟学校间经常被赞赏、引用;上级领导部门经常提及、表扬;家长、社区对特色一致认可;以及新闻媒介经常有报道。溁湾路小学曾经是岳麓区的艺术教育窗口学校, 多次被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电视台及《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等媒体采访报道。2000年学校迎来了国家教育部艺体卫司杨力主任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视察, 2004年在省、市进行了“学校艺术成果汇报”活动, 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学校参加各级各类集体、个人项目比赛成绩斐然。1997年, 器乐队参加了省会中小学迎香港回归音乐晚会;1999年器乐合奏《奔向新世纪》参加了省团委、省教委举办的中国少先队建队50年大型音乐会演出;同年12月学校合唱队参加了“张家界天门山国际特技飞行大赛”演出;2000年学生合唱节目获中南六省艺术交流会“最佳节目演出奖”;2004年合唱《朝霞》获得长沙市首届艺术展演一等奖、器乐合奏获得一等奖。付喜、李娜、舒译闲、李许军在全国艺术童星大赛中, 先后获得一等奖或“十佳”头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三年, 该校艺术类学生在全国希望之星电视大奖赛和全国推新人艺术大赛中, 捷报频传, 先后有彭钰慧、周劲捷、贺舒显、邹思捷、舒艺娴等闯入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 分别荣获“优秀选手”奖和“推新人奖”。2000年, 湖南电视台播出了教育专题片《80年上下求索暨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 全方位报道溁湾路小学艺术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2008年起, 该校致力于公民教育, 红手链优雅行动一开始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不仅有市委书记的亲笔批示, 还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学校成为红手链总部, 为城市文明书写了新的名片。

李晖: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般是从特长培养到形成特色再到特色学校。我认为, 学校特色一定要蕴含学校文化, 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及学校价值观 (校训) ;否则, 那仅仅是技能培训, 而技能是不可能也无需让每个人都掌握的。

德润园小学定位为书法特色学校, 是因为我们觉得, 书法特色建设以下两个方面很重要:

普及。书法书写及鉴赏进入课程, 全体师生人人学习, 人人品味。虽不是说人人得练出与众不同的好字, 但从这儿毕业的学生, 人人会品读书法, 成为有品位的人。书法讲究平心静气, 学生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学会品味“慢”的艺术, 也可说是学校送孩子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融合。特色创建要与学校文化融合。在进行书法学习时, 老师们会把学校的核心理念系统糅合到教学当中, 使系统与书法学习的途径、目标相整合, 既练好字, 又育好人。

学校特色的确立, 一定要符合学校所在区域特点, 符合本学校历史传承及家长学生现实需要, 吻合学校师资特点。

德润园小学确定学校特色, 是对本校所在社区居民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师生家长的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和系统分析之后确定的。确立之后, 为使特色真正成为师生的“共性”,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⑴环境上看得出来。操场、楼道、教室, 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个地方, 都能有书法气息。楼梯间有书法基础知识介绍, 提醒师生正确的握笔、运笔、谋篇布局的方法;走道教室展示着师生优秀作品;操场有石碑刻着历代四大楷书及行草名帖;操场四周散落着有师生优秀书法作品的天然石。行走在校园学生随时可读、可品、可触到书法精髓。

⑵老师、校长能讲出来。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专题培训, 每学期举办教师书法比赛, 平时教师要完成书法作业。

⑶课程开出来。书法进入课表, 每周一次课, 每天中午练15分钟书法。

张懿:理论上可能我还思考不够深入, 但是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主要是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校的工作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 也希望能为各位提供一个研究中小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案例, 更希望得到来自专家们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⒈扎根实地, 确立依托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办学特色

2008年初, 那场遮天漫地的大雪刚刚消融, 学校行政、老师就齐聚一堂。大家首先对学校多年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刻剖析, 结合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作了深入调查分析, 经过缜密思考, 学校明确了办学方向, 走特色校本课程发展的道路, 并逐渐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

咸嘉湖小学长久以来处于城郊结合部, 学生组成较为复杂:20%左右是本地农民子女, 30%左右是新建楼盘业主子女, 另外50%左右则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可以说, 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孩子在这里接受教育, 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长环境, 给咸嘉湖小学每位教师带来诸多棘手的教育问题, 因此学校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感觉举步维艰, 曾经甚至试图通过招揽优秀生源, 改变学校办学困境。在磕磕绊绊中摸索了一段时间后, 浮躁的咸小人沉静下来, 直面现状。结合我校原有基础, 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自己的办学目标确立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校训定为:和谐感恩;校风定为:求真尚美向善向上;教风:厚德博学敬业创新;学风:乐学善思自律合作。学校还征集了校徽、校歌。在班主任的辛勤付出下, 创建了异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文化, 并让卡通星星人的形象深入咸小学子的心。同时, 确立了以轮滑、排球为抓手的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⒉踏实前行, 咸小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成长壮大

作为一所发展受限制的老校, 和名校、大校比起来, 底蕴明显不足。有专家指出, “直面差异的教育才有价值, 直面差异的管理才有活力。”咸小人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经过集体决议, 学校决定将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分三步走:

(1) 挖掘特色项目, 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精品轮滑课程。

轮滑是学校从2003年就开始进行的一个校本课程。在区内学校大肆进行轮滑培训的时候, 我们学校一直不温不火地进行着, 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常态的存在, 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特色上多做宣传, 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2008年开始, 区内其他一些率先引进轮滑课程的学校慢慢偃旗息鼓, 但是我们学校坚持了下来, 与铁骑兵团的合作更趋于规范。不但分批次地将学生送到铁骑兵团长沙总部进行动作技巧、花样的培训, 还请来铁骑兵团的特技师到学校现场指导, 同时学校也与铁骑兵团取得协议, 加快了对轮滑装备的检修频率。在课程的安排上, 学校更是将其纳入每周的一节体育课。

在轮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也会碰到一些难题。比如有些学生怕累怕摔, 有些学生缺乏轮滑运动极其需要的平衡感觉, 学校没有扔下这些孩子不管,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项运动惠及每一个孩子。我们深信, 不放弃,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普及才有希望, 不抛弃, 才能让每一个咸小教育者拥有一份责任感。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全力打造, 轮滑课程已经成为咸小精品校本课程, 并摘取了串串硕果。在湖南省2008年铁骑兵团轮滑比赛中我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0年市七运会轮滑项目取得一金三铜;学校轮滑队还作为全省唯一一支轮滑队伍参加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开园庆典表演, 接受了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等省市领导的检阅并赢得一致好评。

(2) 因地制宜, 逐步让排球成为学生业余主要运动项目。

2008年初, 在确定大体育特色之一的排球项目之后, 学校立即着手进行了人才储备, 引进了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 并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上规划了两个排球场, 同时将各种器具购置到位, 2009年上学期, 与区体校取得合作许可后, 学校开始招募排球热爱者, 组成了男女两支队伍。周一到周五每天放学之后坚持训练, 风雨不误, 雨天在走廊上进行基本身体素质训练, 晴天则在球场进行技能训练。在训练中, 我们还多次请排球专家——体校的毕菊梅校长来校指导, 并将队伍拉到区内排球先行学校与兄弟学校的队伍进行友好切磋, 积累学生的实战经验。2010年上学期, 学校抓住市中小学生排球赛这一契机, 决定不管是骡子是马, 都牵出去遛遛。这一遛, 竟然取得了女队市第四名、男队市第六名的好成绩, 让兄弟学校都刮目相看。这无异于给大体育特色这一工作思路打了一剂强心针, 学校更有信心走下去了。学校借势将排球项目在体育课堂上推广, 原先只能看热闹的学生终于接触到了排球, 从此, 球场上总是学生们生龙活虎的身影。咸小的学生, 打破了家庭差距、成绩优劣带来的分化, 尽情运动快乐成长。起先一小部分不支持排球发展的教师, 也感受到这一运动带来的实惠:懒散的学生合作意识在加强, 拼搏精神在增强, 自信心在提高, 学习效率也自然水涨船高了。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到了这一运动中, 学校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各班自发组织的赛事, 教师们不光做裁判, 甚至和学生同队同场比赛。平时我们说教育要讲艺术, 讲智慧, 讲效果, 看看咸小教师于不经意间在排球场上散发的亲和力, 不正体现了教育的艺术和智慧, 增强了教育的效果吗?

⑶引进智力运动新贵——国际象棋。

2010年下学期, 学校做了岳麓区第一所敢吃螃蟹的学校——率先引进了国际象棋课程。国际象棋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工具, 于2009年被正式列入全国智力运动会项目, 国际象棋更是一种开发智力最好的棋类, 在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许多发达城市, 国际象棋已经作为学校正式课程走进课堂。

在引进之前, 学校也曾有顾虑, 作为新生运动项目, 怕家长们不理解, 孩子们不感兴趣, 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上学期, 学校开始与长沙市飞马国际象棋俱乐部取得联系, 详细了解了该项目的特点, 思索了推广该项目的可行性, 决定采取稳打稳拿的策略。率先在一二年级进行试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老师和家长们欣喜地发现, 活泼好动的孩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容易沉静下来听课, 智力活动明显增强, 也更喜欢进行探究、交流了, 同时通过国际象棋, 小小的孩子也更有绅士风度了。如此两全其美的事, 家长当然会支持了。本学期, 学校顺势而为, 在全校各班举办兴趣小组, 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 同时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的推广, 学校在有限的场地里, 开辟了“国际象棋体验室”, 让孩子们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⒊多方合力, 全力打造学校特色

大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支持这一过程的动力, 来自于学校长期以来通过精细管理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1) 建立特色队伍, 壮大教育的核心力量。

首先, 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实施的“名师工程”, 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活动, 同时加强了教师培训, 通过外出学习, 举办讲座, 教学研讨, 校际交流等形式,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学校还改革了教师例会, 在例会中开辟“教改动态”“教师风采”“团队风采”栏目, 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舞台, 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们曾一度反思:“教师是红烛吗?”不, 我们不能把自己燃烧掉来照亮别人最后没有了自己, 我们是在为自己工作, 所以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通过交流与学习, 教师深刻认识到每个人不一定都有一手好牌, 而在于用心地去把手中现有的牌打好, 由以前的想“教—好学生”, 转变到“教好—学生”。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几年书, 而关键是他用心教了几年书。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 我校新增了市区级骨干教师5人, 市区级学科理事6人, 教师由以前的不爱上公开课、教研课, 到现在的主动上“邀请课”, 每位教师都朝着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的目标前进着。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日渐壮大。

(2) 开展特色活动, 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

长期以来, 学校注重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大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 环保系列活动的进行, 跳蚤市场的开市, 与交警叔叔的亲密接触……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树立了一个观念:真正的好学生, 并非为名校的学生;而是能让自己学校成为名校的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发展激情, 让发展成为他们的内部需求, 从而为教育教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内部动力。

(3) 营造特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无声的课堂,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2008年下学期, 我校倾力打造校园文化, 在原有基础之上反复推敲之后, 完善了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 学校加强走廊文化建设, 三栋教学楼, 每一层楼走廊都明确了不同的教育主题, 甄选了一些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优秀小故事等配上形象精美的图画, 粘贴上墙, 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各班也制定了各自的班级口号, 黑板报、队角、班级特色展示板等定期更换, 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班级风采和个人风采展示窗口。我们希望, 校园文化的建设, 最终能成就文化校园, 强有力地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

陈芳:咸嘉湖小学的张懿校长就学校轮滑特色的挖掘与传承谈了他们的经验, 我也想就这个话题谈谈学校特色的传承与转化。

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 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 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 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 不能“凭空杜撰”, 也不能脱离实际做空中楼阁。

翻开溁湾路小学99年的历史, 学校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可谓辉煌的成绩, 成为岳麓教育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河西最繁华的地段, 区委区政府宿舍所在地, 众多的好单位为溁湾路小学提供了优质生源。王平、刘桂雯、李跃飞几位岳麓区的金牌音乐老师为艺术特色提供了师资保障。岁月沧桑, 时代变迁, 随着区委区政府的搬迁, 随着旧城改造的步步推进, 随着大批农民工的蜂拥而至, 随着河西众多高品质的新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 我们的优势不复存在, 生源急剧滑坡。师资方面, 艺术类骨干教师相继从溁小腾飞, 走向领导岗位, 青年教师一时难以承担重任。此时, 我们如果再去追求高投入, 光彩夺目的艺术教育特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我们的出路在哪呢?我们在传承难以维系时, 想到了特色的转化。多年来, 我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特别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较大成效, 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 在全市率先吟唱“公民道德歌”, “八荣八耻歌”, 影响极大, 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我校发起的“红手链优雅活动”成为文明创建的典型案例, 由此, 长沙市把每月的11日定为排队日, 22日定为礼让日;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 曾就读于我校, 他因病休学后, 我们与他一直保持着联系, 给予他热忱的帮助。我校地处全国优秀社区——望月湖社区, 我校的学生积极参与了社区道德银行的活动等等。于是, 我们把公民教育作为学校新的特色来打造,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说每一个曾就读, 溁湾路小学的学生都打上了公民教育的烙印。

陈慧:望月湖二小从建校至今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走过了从形成鲜明的项目特色 (环境教育) 到自觉设计学校整体特色 (两型教育) 的特色建设之路。而我, 也是在这所学校,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 从当年的环境教育专职教师成长为一所以环境教育见长的学校的校长。下面, 我来说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来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 在摸索中形成项目特色。建校之初我校成立红领巾爱我家园环保小组, 率先开始了环境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于199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1998年~2002年, 大奖之后, 学校声誉蜚声世界, 但是, 望二人未将其看作终点, 而是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又一新起点, 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环境教育在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2002年~2008年, 着力于学生环境素养和环境公德意识的培养。

2008年, 大河西先导区管委会在麓谷正式挂牌成立, 此举标志着长沙“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被誉为“全球环保五百佳”的望月湖二小, 适逢“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 全体“望二人”发挥传统的环保教育优势,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全面落实“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念, 推动着两型社会的发展, 2010年, 望月湖二小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

第二, 在设计中形成整体特色。环境教育的实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的称号让望月湖二小在全国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荣获长沙市“两型”示范学校的称号再一次让学校的项目特色更加鲜明。但如何使这种高知名度转变为持久的高美誉度, 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 提炼出特色理念, 以此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如何提炼特色理念?首先我们对“两型”进行解析。“两型”的核心内涵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最终达到“和谐”。

“两型”是教育理念。“资源节约”,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减负, 要求老师们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用短时、高效的方法让学生会学, 爱学。“环境友好”, 对学生来说首先是对自己友好, 身心健康, 积极锻炼身体, 保护视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和同学友好相处。再就是与周边的环境相处好, 即树立节约资源, 重复使用等意识并身体力行,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两型”教育是以反思传统课堂教学为前提的, 比如教学方式方法是不是科学、合理, 教学过程是不是有效、简洁, 教学效果能不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潜能。在“两型”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正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设置, 打造独具特色的“两型课堂”。

“两型”是管理思想。治校要治思想, 管理要管行为。在学校的这个生态环境中, 学校依靠制度来提升人员素质。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通过实施两型管理流程:布置—落实—检查—反馈—反思—评价, 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两型教育是无声的教育:一是环境和氛围对人无声的影响, 花草虫鱼, 生命和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环境, 也无声地传达着两型教育的理念;二是人对学校环境和文化无声的维护, 希望整个校园看不到纸屑垃圾, 营造“学校是个家”的氛围, 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教师的健身锻炼。

回顾望月湖二小的发展历程, 我们认识到:

第一, 提炼出核心理念是使局部特色上升为整体特色的关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学校的特色的形式有所不同, 但其核心理念是前后一致的, 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是项目特色与整体特色的联系纽带, 因此这个理念即要有包容性, 又要有超越性, 结合学校特色发展以弹性空间。“两型教育”理念具备这两个特点, 从项目特色提升到教育的全过程。

第二, 整体特色的生成需要学校主动设计。项目特色形成有偶然性, 但整体特色很难自发形成, 因为从局部特色上升到整体特色, 需要对局部特色进行剖析, 从中找出核心元素。在解读醒目特色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理念, 再从该理念生发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特色教育体系。

杨登:我总觉得, 我们要搞清楚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间的差别。在学校或小区域内有影响的活动或项目, 我们可称之为特色项目或学科特色。一所学校应该同时有多个特色项目存在, 但不是每个特色项目都能上升到学校特色层面。随着特色项目的不断发展, 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同时进入到学校发展规划, 由学校牵头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推广, 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初步认定其为学校特色。

我认为, 学校特色应该有以下几个要素:

⑴参与面足够大。一个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参与的活动或者凭借几块参赛奖牌称为学校特色是可笑和可悲的, 只有大部分师生都接受和参与的项目才能说是学校特色。

⑵进入课程研究和实践。学校教育活动离不开课程 (课程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课堂) , 只有开设相关课程建设, 利用课程推动特色项目的发展, 我们才能认可特色项目称为学校特色。

⑶与学校发展同步。学校特色应该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年复一年停留在同一水平, 只能算“枯死”的特色。

特色学校应属于较高层次范畴, 不管我们是否接受, 特色学校应该不是短期内能发展出来的。特色学校应当渗入到学校价值观中, 也就是说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 (并非指校园环境文化) 中能很自然流露出这所学校的特色。举个例子:阳明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果某一天, 阳明小学任一学生在外都能自觉按照传统道德标准为人处事, 有扎实的国学根基, 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都略知一二, 也许到那时我们可以说阳明小学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

谢奇华:我支持杨登校长的观点, 特色学校建设是有阶段性的。我认为, 至少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特色理念的构建、特色项目的打造、特色文化的形成。

⑴特色理念的构建就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及遵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下, 每个学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 提出一个新的理念, 就等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新的切入口。特色理念的构建是特色学校发展和形成的开端。如我们提出“美的教育”的办学理念, 就是努力创造教育自身之美, 把美的因素、美的意识贯穿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之中, 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这一新的理念,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找到了新的切入口, 给全体师生树立了工作和学习的奋斗目标。

⑵特色项目的打造。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打造特色项目, 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特色项目打造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 分析认识本校的优势和劣势, 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特色项目, 构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特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 也不能好高骛远。优势特色项目的确认要取决于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 诸如本校的基本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 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项目, 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 结果必是昙花一现, 缺乏生命力。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学校的每个特色项目的确立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理念, 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方针, 要从特色理念的需要出发选择特色项目。如我们学校以声乐、舞蹈、网球等项目为突破口, 打造艺术、体育特色, 培养学生美的声音、美的身姿、美的气质, 就是根据学校实际, 突出学校“美的教育”的理念。

⑶特色文化的形成。学校特色项目的打造最终就会形成一种特色文化, 学校特色发展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过程, 学校根据自己的优势不断地打造一项又一项特色, 即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化特征。当一个又一个特色的规范和成熟, 一个又一个文化特征的内化和形成, 一所学校就会强烈地张扬出其独特个性, 让人极易辨别的文化品质。一所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 就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如我们学校以“美的教育”为主题, 以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科学之美、社会之美为主线, 构建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四条文化长廊, 使学校师生得到美的熏陶, 受到美的教育, 而不用刻意讲解和阐述, 这种独特的风格, 让人神往, 这就是特色学校的生长点。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永远在路上”的求真与探索的精神, 相信一定会引领着我们在特色学校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精彩!当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对于这样算是宏大的一个命题, 仅仅一次的“沙龙”肯定不可能穷尽它的内涵与外延, 希望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机会继续探讨。我相信, 建立在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的基础上的下一次探讨将会更深入、更全面。谢谢大家!

特色学校校长述职述廉报告 第5篇

行色匆匆一年又去,欣喜某某学校也以稳健的步伐、矫健的身姿,在教育的芳草地中脱颖而出,排球特色已成为某某学校乃至鸠江区教育的一大亮点,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一年来,作为学校校长,我倍感欣慰,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大步向前,各项成绩次第而来。学校先后被授予“中小学基层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年度“德育先进单位”、“星级职工(代表)大会”、“竞技体育先进单位”、年度“教育信息与宣传先进单位”、“芜湖市示范家长学校”、区“五个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0年中考,再创佳绩。在此,我要向全体教师真诚地说声谢谢,感谢大家的努力、信任和支持。下面我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陈述:

一、坚持学习,务实工作 一个好的校长,既要做一个思想家,又要做一个实践家。一年来,我始终坚持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理论、教科研知识,学习科学发展观;参加芜湖市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提高校长的综合素质;申报校长研究课题,提升校长教学领导力;联系工作实际,积极撰写心得体会,重新认识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树立亲民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依法办学,实施均衡教育和素质教育

某某学校已在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上走出了一片天地,贵在依法办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学校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走体教结合之路,发展排球特色教育。一年来,学校严格执行招生制度,严格执行省颁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特困学生,运用多纬度评价机制,取得良好效果。中、小学入学率为100%,各年级无流生。

三、规范管理机制,重视安全工作

我深知,校园安全重于泰山。某某学校一直将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措施落实到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安全监控系统覆盖全校,与公安部门联网,学校配备了专业保安人员,把安全责任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学校按照省部委规定,认真开展卫生及健康教育,贯彻实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利用多种途径宣传、预防近视眼及其它常见病、传染病、地方病,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规范,防控工作扎实到位。12月组织了全校性的学生体检,及时反馈体检情况。

四、重师重教保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 某某学校注重师德教育,引导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潜心培育学生,把人生的价值与事业的奉献有机融合起来,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为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师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某某学校勇立潮头学为先,开展学习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向楷模看齐,用实际行动学英模、创先进、争优秀。

某某学校以专业的眼光,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拥有课堂驾驭能力,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演示讲解、指导学习能力等,形成自身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教师更加注重理论学习,用专业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从事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追求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的和谐共生,应该兼具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的爱生精神、“学而不厌”的精进精神和“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求真精神。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机制,不断产生新的好思路、好主意、好办法、好做法,为教师成长搭建发展的平台,逐步形成名师群体。涌现出省、市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在“校际联动”、“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和辐射弱势教育。已有数名教师在省市级正式刊物上发表了优秀论文,出版了教育教学专著。

四、丰富活动,寓教于乐

我始终认为,知识重教,活动重乐。学校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作用,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文明监督岗,学生当家做小主人;“红五月,唱红歌”,同学们展示个人才艺;“庆元旦,迎新年”,班班创节目,班班见精彩。举办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比赛,“用读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实现了一次次校园文化的传播与陶冶,袅袅书香,浮动翰文。教师“三字”比赛,见证了翰墨绘新章,风采显师表。教师健排舞,诠释了身为人师的无限魅力。

科技创新活动也如雨后春笋,收获丰登。在2010年芜湖市第十一届“我爱祖国海疆”主题教育及青少年陆海空模型竞赛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队刻苦训练,取长补短,积极备战近两个月,派出七支队伍16人参加了此次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七年级学生电脑绘画比赛,其视觉效果有二维的和三维的,表达方式或写实、或变形、或抽象,作品技法娴熟,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内容健康,展现了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奇幻的想象世界。

五、排球特色尽彰显,体教结合放异彩 某某学校是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特色是体育运动的主打项目。学校排球队经年累月训练不辍。苦练体力、耐力,切磋排球技艺,加强团队合作,积累实战经验。2010年7月30日,安徽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男子排球赛在淮南市落幕,某某学校排球队代表芜湖市参赛,力战群雄,独占鳌头,蝉联省运会桂冠。8月17日至8月23日,某某学校排球队代表安徽省参加了2010年全国中学生“平煤高中状元校杯”排球联赛。此次联赛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共有26个参赛单位,强手如林,比赛异常激烈。某某学校参赛健儿顶酷暑战高温,一路过关斩将,经过艰苦的角逐,最终取得了全国第十的好成绩,为安徽省争夺了荣誉,也为芜湖市中学生体育运动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两操”、“两课”、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了学生足够的锻炼时间。今年举办了第三届校运会和第二届教师趣味运动会、“舞动青春”中学生广播体操等比赛,提高了师生的运动水平,强化了师生的身体素质。

六、从长计议强管理,廉洁自律谋新政

要想把某某学校办成一所品牌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法人,我认为必须从长计议强管理,廉洁自律谋新政。

作为校长,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谋政,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从长计议。为此,我高度重视廉政理论的学习,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勤注“防腐剂”,坚持民主议事制度,认真开展好校务公开工作,把学校和自己的工作置于阳光之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一年来,基建、大宗采购等都在党支部和工会的监督之下进行,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进行物品采购。自主采购坚持“同质比价,同价比优,同优比服务”的原则进行。厉行节约,提醒师生员工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张,杜绝铺张浪费行为,构建节约型学校,体现了当家人的本色。

今天的某某学校要长足发展,必须拥有两种精神:创新精神和拼命精神;今天的某某学校要创新发展,贵在办学有特色。今后,我将和全体同仁一起,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开展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坚持可持续发展。多求名师指教,取得真经;多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多与家长沟通,巧建奇功。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体系,重师重教保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管理特色 第6篇

一、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中教育四个阶段。澳大利亚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州之间、不同体制的学校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首都堪培拉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体制自1974年以来,随着堪培拉特区地位和政府架构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改革过程。由原来的集权体制,即教育的权力主要由政府行使,通过权力下放,给社区、教师和家长充分参与教育事务的权力,形成高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此后,又由分权体制逐步回收权力,形成目前的平衡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不仅仅是堪培拉特区的教育部,包括堪培拉的家长委员会协会理事会、学校董事会、校长、教师员工、家长委员会、学生和社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或影响政府的决策。在这个体制中,学校的自主性很强,主要是通过校董会进行决策,实施自主管理。同时各个相关方面又通过比较健全的方式参与管理,影响决策。政府的教育部门在其中更多地是起咨询、支持、服务等作用。教育部门的管理也涉及经费的拨付, 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评估、雇用及监督等,但并不干预学校具体的管理事务,包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等。学校的大部分事务由学校董事会进行决策。[1]

“知识社会的学校领导”是当今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领导研究的一个热点主题。在2000年以后,有关知识社会领导的研究在澳大利亚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关于知识社会领导框架和聪敏学校领导路径方面的研究,已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2]中小学校长管理为基础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进行学生学业成绩调查,建立学生终身学习档案;对进入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实行严格的身份检查,并推动检查信息的全国共享;推动社区和社会文化活动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

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界的人士普遍认为,中小学校长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堪培拉奥康纳尔教育中心主任莫林·伊博尔认为: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计划的制定者、教学工作的管理监督者、学校文化的缔造者、教师积极性的调动者、学生信仰的塑造者、道德价值观念的维护者、教育思想的宣传者、未来社会目标的引导者和社会建设的奠基者……责任重大。培训提高校长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是十分紧迫的和具有长远意义的一件事。[3]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根据联邦宪法规定,中小学教育的权限在各州,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中小学的管理。因此,从全国来讲,没有一个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标准,但各个州一般都规定有自己的统一选拔标准。为了有效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局十分重视对中小学校长的任命与考核,专门设立了“校长专业考核计划”制度。考核的范围主要是校长的教育和行政领导能力、高层次的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使用人才的能力。考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长任职时制定主政计划,提出任内将达到的目标,由校长与教育局长签订“考核协议”;第二阶段是主管教育局长对校长进行中期考核,指出校长任职以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修改“考核协议”,以便校长更好地完成任职时提出的目标;第三阶段是总结回顾,对校长任职以来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定,主管局长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校长。优秀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辞退,另请高明。校长的任期为三年,对校长总的考核也是三年一次,但主管局长平时也到学校进行调查,以便随时掌握情况。[4]

三、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选拔

1. 面向社会公开选,由政府牵头,各方共同参与

澳大利亚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长都是通过公开招聘产生的。这种公开招聘的方式,有利于招揽社会各方人才,真正体现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思想和原则。有利于校长队伍建设,优化校长队伍结构,对在岗的校长也会形成积极的精神动力。在澳大利亚有专门负责校长选拔工作的学校选聘委员会,公立学校一般都有一位学区督学或其他的政府官员参加,并且担任该选聘委员会的主席。另外,校长的选拔要按照政府教育部门规定的基本条件来进行,这体现了政府在校长选拔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选聘委员会还吸收了学校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其他学校校长等社会各方面代表共同参与,通过内部民主协商讨论的方式集体确定校长人选,充分调动了与学校有关各方的积极性。

2. 在校长的选拔中学校理事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澳大利亚,是否成立学校理事会,主要由学校自己决定。但由于理事会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有效作用,所以目前澳大利亚大部分公立学校(约占75%以上)和几乎所有的独立学校都成立了学校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一般是由学校校长、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和社区代表等几方面人员组成。理事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各个州有所不同,在有的州(比如维多利亚)理事会是要参与学校决策的,凡学校重大问题都要提交学校理事会讨论决定,而在有的州(比如新南威尔士)理事会是不参与学校的决策的,决策一般由校长做出。但无论参与决策与否,在参与校长的选拔问题上,各州学校理事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选聘委员会的成员就是理事会成员,有的州甚至就由理事会主席担任选聘委员会主席。选聘委员会在最后确定校长人选之前,往往也要听取学校理事会的意见。在独立学校,这种作用表现得就更加明显,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往往是学校理事会的最主要的任务。

3. 注重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的经验和能力

在澳大利亚要成为一个中小学的校长,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的经验,并具有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学校领导管理者所应具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长一般都是从现任或曾经担任校长或副校长职务的人选中选拔。

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无论从选聘委员会成员的组成,还是从选拔的方式和过程来看,都充分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又注意建立健全制约机制,正是这些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校长选拔的顺利进行,对各种不正之风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5]

四、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澳大利亚是分权制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主要由州(区)政府和社区负责,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对小学校长培训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都是业余性质的,校长必须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培养,一般利用周末、假日进修。澳大利亚有的州规定:工作十年以上的校长可以享受一次三个月的工作假,以后每年10天工作假,校长利用假期进修提高。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完全是自愿参加、自由选择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校长联合会、学校理事会、工商联合会等组织以及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中心等单位为校长培训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研究课题和技术设备。澳大利亚政府每年拨款6000万元资助校长和教师培训提高,同时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全国中小学校长业务培训提高联合会(APAPDC组织)开展对校长领导能力的研究和校长培训提高工作。校长联合会经常为新校长举办短期培训班,为有经验的校长举办研讨班,与国际合作,为很有经验的校长举办高级研究班。这个组织成功有效地开展各种帮助校长培训提高的活动,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大学等各方面的支持。

大学和教育学院、教育中心参与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悉尼大学教育学院为中小学校长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和专业课程进修班,设置了110门可供校长选择的进修课程。校长选修其中4门课程并考核合格,可授予高级教育管理证书;选修8门课程考核合格,可授予硕士学位。墨尔本大学教育系为校长业余培训开设一年证书课程、二年硕士学位课程和三年博士学位课程,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报告三方面,其中博士课程有出国考察研究的内容。

为了使校长适应改革的要求,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十分重视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学校理事会建立以后,办学体制起了变化,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校长要更多地注重发展与维护同学校有关的合作关系,包括与家长、与企业、与社区以及与学生的合作伙伴关系。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对本地区、本国及国际发展趋势有广泛的了解,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同时在学校、社区和理事会中要宣传自己的思想,能够形成共识、协商一致地做出决策。这种复杂的任务,要求校长在领导和管理方面具有高水平的技能。许多校长培训机构把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校长培训的研究课题,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探讨式培训,普遍受到校长欢迎,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6]

在澳大利亚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估是由州(区)教育部负责的。堪培拉首都特区每两年对校长进行一次评估,采取会谈、问卷、校长提供数据资料和书面报告,向教师、学生了解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形成报告,与校长本人见面,校长必须提出今后两年学校教育计划。维多利亚州实施“未来学校”计划,校长每年要作一次教育规划,教育部每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校形象、教学领导、学校管理、教育环境、人际关系、改进工作、特殊方面等等。先由校长自我评估,再由其他校长评估,最后经主管局长认可。评估合格称职的校长第一年增加5%的工资,第二年以后评估成绩好的再增加5.15%的工资。每六年一个周期,以此促进校长不断培训提高、改进工作,保证未来学校计划的有效实施。

注释:

[1] 寇炳灿,程乐意,冯莉,张云峰.澳大利亚的教育事业管理[J].人才人才瞭望,2003,(4).

[2]洪成文等.澳大利亚学校管理的深度分权[J].比较教育研究,1999,(4).

[3]冯大鸣. 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十年(1993-2002)进展述要[J]. 教育研究,2004,(3).

[4]冯大鸣.沟通与分享:中西教育管理领衔学者世纪汇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刘长伟编译. 澳大利亚:回归基础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 2006,(3).

[6]http://www.edu.cn/xiao_zhang_pei_xun_393/20060323/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7篇

学校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历史, 如今已成为当地一所具有普通班、特教班、幼儿园三类办学资质的知名学校。学校特色教育成果显著, 大力发展特色语文课程, 非常注重学生体育运动项目, 尤其是特色游泳教学, 加之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也因此多次接待大陆教育工作者参访团来校交流学习。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下学校的特色教育理念与具体实践情况?

吴宗哲:学校积极推动创新特色教学, 本质上是与时俱进, 培养契合未来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我校提出“全人化”“科技化”“国际化”之教育理念, 致力于提升孩子们的素质, 使之具备六大能力:阅读力、信息力、创造力、合作力、多语力、品格力。这六大能力是未来国际社会生存与竞争中所必需具备的。

1. 发展学校特色课程, 根植语文教育

为宏扬中华文化, 配合推行语文教育, 提升师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落实我校语文教育并扩大语文教学成效。我校为大安区南区乡土教材中心, 乡土教材馆藏丰富, 我校藉此加强乡土教学, 丰富学生乡土教学课程。每年12月开展图书馆月活动, 推动各项语文活动, 鼓励童诗创作, 厚植学生语文能力。我校学生多次在台北市举办的中小学语文竞赛中斩获奖项。

2. 发展游泳运动教学, 培养良好运动习惯

游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 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心肺功能, 还能锻炼几乎所有的肌肉, 对于保持强健的体魄有很好的作用, 加之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游泳课, 故我校大力发展游泳运动教学 (如图1所示) ,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体育教师及课外游泳社团教师积极、扎实推进游泳教学, 使得每年校内五年级、六年级学生的游泳能力检测通过率几乎达100%。而且我校游泳队积极参与校外各项比赛并屡创佳绩。

3.建立多元社团, 发展学生潜能

为发展学生潜能, 除了学校本位课程之学习, 也于课后组织各项社团活动, 提供良好的师资、场地, 鼓励每个孩子学会一种才艺;也建立各项营队, 提供学生多样化的学艺、体育、科学、校际交流、育乐营、成果发表会等学习活动。目前社团蓬勃发展, 2012年度开设约70个课后社团班级, 提供超过1 000人次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 部分社团更是开设了进阶班, 让学生能精进学习, 社团建设成效显著。

据了解, 台湾中小学校的工作一切围着人转, 时时处处关爱人、服务人,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甚至连校名中的“幸安”二字也饱含了这样的寓意。能否具体谈谈贵校的这种理念以及是如何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工作的?这种人性化的办学理念又具体体现在特色教学中的哪些方面?

吴宗哲:1.“进步卓越、幸福平安”的愿景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外在表现

(1) 进步:培养“积极乐观、自爱爱人、全人发展”的21世纪优质学生。配合幸安学生特质, 在九年一贯制课程中, 着重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及自然领域, 更重视生活教育。

(2) 卓越:显现专业成长、创新教学、团队合作、爱心用心的优质教师。逐年充实软硬件设备, 提升教学质量, 并启发教师对于角色的自觉, 通过不断研究与创新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让学生在卓越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适性发展。

(3) 幸福:期盼“参与信任、鼓励尊重、全力支持”的家长。营造幸福和谐的校园气氛, 减少校园中的冲突与对立, 创造温馨安全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每名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及欲望, 学得快乐。

(4) 平安:营造一个学生开心、教师用心、家长放心的学习型与小区化优质学校。结合教师、家长及社区团队, 推动校务发展, 并藉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协同教学, 凝聚团队意识。

2.立足愿景开展工作

当学校发展愿景基本实现后, 再依据学校愿景, 拟订目标、发展内涵及行动方案, 作为尔后推动的参考方向, 使全校群策群力, 逐步达到新的目标。

3. 特色教学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在教育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往后看30年, 是为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计, 是为着学生的一生幸福生活计。学生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生存、竞争、发展, 需要的不光是丰厚的知识储备, 还要有创新、钻研、抗挫、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强健的体魄。我校正是本着这样的教育思想, 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办学出发点, 致力于以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培养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英语、信息学、艺术方面的素质, 培养他们良好的人生习惯, 让他们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能幸福平安地生活。

在第二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上, 您做的题为《云端未来学校的理念与规划》的报告, 对未来学校信息化发展做了大胆、新颖的规划与设想, 某些方面甚至付诸实施并建立了教育基地, 进一步拓展了特色教育的外延, 在广大与会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能否请您更详细地介绍下贵校云端未来学校的规划以及目前的实施情况?

吴宗哲:为配合特色教学的深入推进, 我校积极规划学校信息科技软硬件设施的改善计划。规划了未来云端学校的数位教室:班群学习空间、e化数位教室、创新教学中心、英语情景中心;规划了未来的e化平台:创新教学录制系统、英语情景中心录制系统、影音资料库平台、教室即时评量系统、教学与学习资源库。每一个规划设计都充分结合教学实际, 力争获得教学效益最大化, 而且设计富有时代气息, 令人耳目一新, 更令人对未来的云端学校充满了憧憬。

2011~2012年, 共建置“智能教室”14间、“电子书包实验教室”1间 (如图2所示) 、“英语情境智能教室”1间, 还有“行动学习情境教室”“云端书城”“云端影城”等, 并依据学校校务发展的需求, 以及教学精进与创新的推动考虑, 分别成立学校特色发展小组、信息融入教学工作坊、学生阅读与理解推动小组。此外, 更藉由科技引导全校教职员发展观念, 学校朝国际化及云端数字科技发展, 进入另一个国际化、科技化及信息化教学的新纪元。

信息融入教学工作坊在校长亲自领导下, 以教务处主任、信息组、注册组及信息系统管理教师为小组核心人员, 召集有兴趣投身信息融入教学研究的教师创建成队伍。信息融入教学工作坊的创设, 有几个明确的任务:

第一, 培训教师对于“智能教室”的运用技能。

第二, 通过“智能教室”新颖的信息科技教学辅具, 结合教师教学行动研究计划, 发展创新教学课程, 提出行动研究计划及教学改进计划。

行动研究计划:

(1) 运用IRS及ADAS系统增进教师命题能力; (2) 使用“智能教室”提升学生造句能力; (3) 藉由PBL模式及科学虚拟教具拨开学习迷雾; (4) 一年级学生品德教育绘本教学研究; (5) 电子白板与艺术家教学的对话。

教学改进计划:

(1) 二年级e世代短文教学简报; (2) 科技创新教学的应用; (3) 教孩子运用PPT做动画; (4) 运用IRS系统创新英语教学; (5) 英语智慧教室虚拟实境与点读笔之教学运用; (6) 资优班信息科技教学运用。

上述教学应用及研究成果, 于2012年6月办理成果发表会, 也获得台北市教师行动研究竞赛特优、优等、佳作等奖项。我校教师正朝更专业之路迈进, 目前各小组仍依照拟定进度在持续执行中, 相信教师能将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实际应用在教学现场, 提升教学成效。

贵校的特色教学实践, 给大陆教育工作者参访团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校长, 在开展特色教学方面, 您有何工作感悟可以和大陆的同行分享?您认为教育装备、技术手段在学校开展特色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吴宗哲:2012年5月, 我校有幸迎来大陆教育工作者参访团的到来, 两岸教育工作者就特色教学实践等问题展开交流学习,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特色教学事业。过去的8年时间, 我作为台北市蓬莱国民小学的校长, 将该校打造成经由微软认证的台湾第一所云端未来学校;如今来到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 在新环境中再度迎接挑战, 以特色教育为抓手, 致力于将创新、科技等元素注入这所具有近8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 达到“教学更生动”“师生更互动”“学生更主动”的良好教学境界。虽然, 才经过一年的时间, 仍未臻完善, 但台北市大安区幸安国民小学已向前迈开了一大步。

特色教育的成功开展, 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教育装备与设备。开展特色教育, 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是客观硬件设施条件, 一方面是主观决策规划。或者可以说这两方面是特色教育发展向前迈进的两条腿, 只有一条腿动, 永远走不远。主观设想、规划再先进、再完美, 如果没有能将之付诸实践的载体, 那好比纸上谈兵。所以教育装备、先进技术手段, 是特色教学与教育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8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

国家富强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公民整体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更为关键,而这一点,也正是高水平大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目标、间接目标。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和直接目标。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不是简单的培训机构,它承担着道德教化和知识传授与转化的双重使命,因此,大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学校有这个责任。教师已经不能再作知识的传声筒和代言人,而是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成才、实现知识转化和创新的引路人。

《大学》:郑校长,您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向是实现在不同领域争创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您如何理解高水平大学这一目标追求?

郑晓静校长(以下简称郑校长):不可否认,要使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确需要有一批高水平大学,包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的子女上好大学、接受高质量大学教育的热切期盼,更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重要基础。我们都清楚,国家富强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公民整体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更为关键,而这一点,也正是高水平大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是,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不仅仅如此,最根本的还应该是立德树人,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引导学生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首先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富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素养的学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大学自身的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目标、间接目标。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和直接目标。如果只关心外在目标、间接目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直接目标,教育就被异化了。

《大学》:那您认为现阶段高校努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这种“教育异化”现象吗?

郑校长:在实际办学实践中,相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有更加显性的可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比如经费、论文、学科、人才等,更加容易对比和评价,因此,大家往往比较容易关注和追求这些外在目标,从而不同程度地模糊了“为什么要办高水平大学”的初衷,有时甚至偏离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真。我始终认为,学校不应该是“加工厂”,学生也不应该被视为可以被教育教学过程锻造的毛坯,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否则,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就有可能被忽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很可能被泯灭。我们的教育不是把学生“锻造”或“塑造”成“材”,而是帮助他们自我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基于这样的认识,2013 年以来,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从“要我上课”到“我要上课”的转变。

我并不赞成“学生想学什么,学校就教什么”的教学模式。因为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不是简单的培训机构,它承担着道德教化和知识传授与转化的双重使命,大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学校有这个责任。因此,我也不完全赞同“学生顾客论”的说法,如果因为学生交了钱,就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对于大学来说,无疑是在推卸应负的责任。

《大学》:如何实现大学办学目标向教育本质的回归?

郑校长:我认为目前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要真正认识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和快捷。信息时代带来的极大变化,给传统教学管理理念,以及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就是说,以前那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并且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已经不能再作知识的传声筒和代言人,而是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成才、实现知识转化和创新的引路人。“慕课”(MOOCs)大家都知道,它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是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学的学习、学术氛围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就是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研判习惯,具备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进而转化为创新的能力。二是要充分理解学生。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个青年教师很得意地放了一段让学生说出自己梦想的录像,大多数学生的梦想很具体很现实,其中一个女生说的是她要减肥。后来,这个青年教师听到一些指责,认为应该教育学生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校长,我很想保护这位年轻教师的探索热情,于是把她请到办公室,肯定了她制作的录像的积极意义:学生大胆地表述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这些想法有些幼稚和狭隘,都应该得到包容和理解。在没有明确宏伟目标之前努力做好当下之事,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相信他们,在努力实现自己近期愿望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成长起来、积累实现目标的自信,进而树立起更加宏伟的目标。每个个体的自我发展,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当前走向长远、从个体走向整体的过程,最终汇聚成积极进取、推动社会进步的整体能量。我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后建立了“相约校长”制度,每次和学生座谈,学生都会提很多问题和建议,不管具体问题如何,我都能感觉到学生非常渴望被理解,同时也有很强烈的参与需求。所以,我们就努力发挥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成长,取得了积极效果。

行业发展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行业特色大学难免会遇到学科发展的低潮期和高潮期。要坚守住行业特色,我认为,首先就是应该坚持面向前沿,坚持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认清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次应该坚持面向未来发展,不断增强已有优势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毕业生能够较好地对接行业需求,在解决行业发展需求中展现和提升才能。社会服务其实可以分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实现互补。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多的是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又要引领行业发展。

《大学》:在高校办学综合化取向偏重的今天,行业特色型大学怎样坚守自己的行业特色?

郑校长:行业发展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的特点,行业特色型大学难免会遇到学科发展的低潮期和高潮期,在发展的初始期或低潮期坚守行业特色是不容易的。有些学校选择向综合型大学发展以降低办学风险,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的行业特色大学还是坚守了自身的特色。

要坚守住行业特色,我认为,首先就是应该坚持面向前沿,坚持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认清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比如说机械学科曾经也不是热门专业,但随着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控制等的深度融合,机械专业顺应了现代制造业的需求,有了新的发展。而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柯达公司的破产,因为老守着胶片,最后被数码技术替代了,被行业淘汰了。预见到行业将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对行业特色学校的发展是很关键的。这需要有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2013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该年度在信息领域同时囊括国家三大奖的唯一单位,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坚守行业特色与面向前沿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应该坚持面向未来发展,不断增强已有优势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力。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一个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学校,无论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党的十八大把信息化作为“新四化”之一,都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既有的学科优势并扩大优势学科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2013 年,在学校教代会上,我们明确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立足西部、强军拓民、育人育才、服务引领、团结实干”,并实施“拓展提升战略”。就拓展而言,2013 年,我们成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就是希望能在国家急需的深空探测领域发挥我们已有的学科优势。该学院成立不久,我们就组织申报了“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的民口“973”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的批准。在提升方面,我们坚持在服务需求中提升质量、走向一流。我们还提出坚持“崇尚学术、回归工程”,强调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都要主动把握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善于从这些关键问题中提炼出重要科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办学实力。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很多工程教育所欠缺的。

《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培养高水平学科人才方面有比较优势吗?

郑校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毕业生能够较好对接行业需求,在解决行业发展需求中展现和提升才能。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2013 年,我们又新增中科院院士1 人。这样,仅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中的两院院士就有8 人,名列全国高校前茅,作为一所西部高校来说,实属不易。这些院士大多都在电子信息领域为服务国家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有比较优势的话,那就是行业特色型高校能更直接地服务国家需求。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更加注重“厚基强实”。“厚基”就是给学生发展提供比较宽厚和扎实的基础学科,尤其是数学、物理方面。“强实”就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本科生中,我们就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设立了本科生学术活动基金、本科生创新创业基金,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就是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活力,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更加注重弘扬学校“肩负国家使命”的文化传统。1931 年,学校的创立适应、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已经融入学校发展的始终,成就了100 多位将军和杰出的商业、政治精英。如今,我们积极引导毕业生“顶天立地”(“顶天”是指到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就业,“立地”是指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也确实在服务国家建设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学》: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否更具“订单服务”的特点?

郑校长:社会服务其实可以分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实现互补。另外,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高职类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对接,而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多的是满足行业需求同时又要引领行业发展。因此,不能囫囵吞枣、同质化地来理解所有高校的社会服务。

对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 年为我校前身中央军委工校的题词。在学校83 年的办学历程中,不管是革命战争还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不管是国防现代化建设,还是行业、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都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服务对象。这种服务,是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且能推动和引领社会进步的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是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提供高水平、有深度、能引领的服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在学校发展思路中提到的“服务引领”,就是既能够自觉主动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又能够从实际的关键瓶颈问题中提炼出学术研究前沿的关键科学问题,产出引领性成果,提供引领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以及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社会风尚。

引导学生“均衡就业”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一种育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岗位去,以此来促进国家艰苦地区的需要和市场自由选择之间的相对均衡。

《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特别是行业内就业非常好的高校,如何引导学生共同去坚守国家需要呢?

郑校长:这个问题非常现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本科在96% 以上,研究生在100%,属于国家就业50 强高校之列,我们的学生可以去很好的企业,就业质量也很高。所以,刚才的问题问得很对,确实需要引导。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一方面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知识内化和应用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过与军工集团加强联系和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增强学生对国防军工的了解,激发学生献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保送研究生,采取双导师制,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就到科研所里做课题。同时,学校也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所挂职和做科研项目,加强联系。通过这两种方式,教师和学生都增加了对军工集团的认识和了解,在从业选择上,有了更加明晰的思考。

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的引导。学校很多专业都是瞄准国家发展需要开设的,肩负着国家的责任。比如围绕深空探测方面研究,成立了相应的学院,对于这些学院毕业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服务国家,把个人成长的梦想和国家民族复兴梦结合起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比如,在“神十”发射成功后受到习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有功人员中有数位我校校友,我们及时地宣传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国家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均衡就业”,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到国家十大军工集团和艰苦地区就业的人数不断提高。

《大学》:您刚才提到的均衡就业,是否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

郑校长:我认为,引导学生“均衡就业”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育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计划经济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全都是按需分配到军工集团艰苦行业去支持国家建设。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市场自由选择就业实现个人价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一些艰苦地区和重点单位同样也需要我们的毕业生去建设。那么,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岗位去,以此来促进国家艰苦地区的需要和市场自由选择之间的相对均衡。特别想说明的是,我们说的是相对均衡,绝不是对半平均。学校更多的是主动地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奖励等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志存高远,担当起服务国家需要的责任,到十大军工集团和艰苦地区就业,在融入国家需求中实现自我发展。

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不应该是割裂的关系,它们在推动、引导知识转化、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女性校长特有的敏感性和体察力,可能更能体会到学生和老师的内心需求,更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和谐以及民主管理。

《大学》:您如何看待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郑校长:从早期的人才培养到柏林大学提出科学研究,到威斯康辛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再到现在文化的传承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的职能也在不断发展演进。这一发展过程,一般都被看作为大学功能的丰富或者分化,但我觉得,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这一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断寻求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那么作为大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就是要帮助、引导他们把知识更好地转化为一种个人力量。这种力量的转化过程,包括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包括通过科研活动,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将已有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研究和创新转化为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过程;同时,也包括通过转化和创新来服务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即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做好教学工作,也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不断丰富自己的这种知识转化的体验,提升自己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转化的能力。这也就是大学的科研不同于研究院所科研之处,它是为了教育的科研。因此,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不应该是割裂的关系,它们在推动、引导知识转化、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您认为您的办学理念与您的女性特质有关系吗?

郑校长:这个问题没想过,应该没有关系吧,无论是作为学者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作为校长从事管理工作,我很少有性别意识。现阶段,大学管理者男性居多,可能是因为男性的思维更理性一些。不过,我的专业是力学,这是一个很理性的学科,它对于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如果说女校长有什么优势的话,可能是比较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别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女性特有的敏感性和体察力,更能体会到学生和老师的内心需求,更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和谐以及民主管理。这也许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一流大学中女校长的数目在增加的一个原因或者一种解释吧。当然,这与高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可能也有关系。我国高校的女学生、女教师比例也在增加,但女校长还是偏少,教育部直属高校只有4 位女校长,中管高校目前还没有1 位。

大学校长如何制定特色办学战略 第9篇

关键词:办学战略,大学校长,特色战略

许多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都认为出色的战略领导是他们建设并成功领导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如康奈尔大学前校长罗兹认为,校长要从繁杂的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要对大学进行战略管理,而战略管理的前提是对大学组织使命进行陈述,并与大学组织成员共同确立愿景,凝聚成员战略共识。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者认识到,大学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制定和执行战略的能力。大学校长要提升大学的竞争力,使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就需要与高层管理团队一起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今日大学越发注重办学特色,大学校长在制定学校特色办学战略时,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可以说是学校特色办学战略的哲学依据。特色是建立在事物的普遍性基础之上的特殊性,是同类事物在共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独特而优质的个性。

大学校长在思考特色办学战略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协调好大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大学校长要首先关注到大学组织的普遍性特征,要遵循学术组织发展规律设置机构以及建立相应制度,这是大学普遍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大学培育办学特色首先要遵循大学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属性,要首先保证大学履行好基本使命和职能。北京师范大学在新世纪开始时确定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化发展战略,在学科设置上突破传统师范学科的限制,在文理基础学科之外增加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资源环境、生物工程等学科,使该校转型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型大学。时任校长钟秉林教授对此曾论述到:“大学的综合趋势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学科综合化这种大趋势决定的,只有加强综合化,学校的科研水平才能提高。综合化的培养氛围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中才能得到提升。”[1]北师大在长久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与优势。但整个教师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世界大学发展潮流的共同作用下,促使领导层做出转型的战略决策。当时学校高层认为,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在转型过程当中保持加强教师教育的特色,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北京师范大学当时在钟秉林校长的领导下成功实现了战略转型,是大学特色战略制定与实施中较好协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典范。

大学校长在考虑组织的普遍性特征时应从大学整体着眼,作为综合意义上的大学组织应该是学科、学术机构之间有机自然的联系。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列文提出,大学院校不应该是分裂的部落,而应该作为整体存在,院系之间协作互助,融合共生。他说:“耶鲁大学的院系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互相给予力量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跨学院跨系的教师聘任和学科专业经常能够为整个大学产生额外的利益,在学院和系之间的交叉点配置资源对研究学问、教学和社会会产生强大的影响。”[2]

不同的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并不是“规划”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大学共同职能基础上自然孕育的结果,是由每个学校的不同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特殊属性。因此,尽管院校所属层次与类型相似,但由于领导者理念、不同历史传统以及服务对象不同,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例如,艾奥瓦州立大学历史上是一所赠地学院,因此,该校一直立足于赠地大学的定位,通过科学、工程和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学科支撑其为地方服务的特色化战略。该校在校长萨利·梅森(SallyMason)领导下所 制定的《1995-2000年战略规划》和《2005-2010年战略规划》,都强调了为本州服务的使命。而该使命的落实要通过特色优势学科来实现,这是大学特色战略执行的根本路径。为此,就要强化农业、兽医学、工程、技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学科,突出强化科学、工程博士项目以及以服务公众为目的、艾奥瓦州人民需要的硕士项目。

综上所述,高校在制定特色办学战略时,首要考虑大学组织这一普遍性特征,确立适切的特色战略,根据组织的使命,选择自己特色化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大学校长需要意识到,特色的生长需要将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学院,大学校长在战略层面进行领导,并释放发展的灵活性与自主性空间,让学院有机会选择差异化的特色战略,在综合性的学科基础上谋求不同的发展重点与优势。

二、要解决好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关系

多样性指的是系统内种类增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赫斯曼(JeroenHuisman)借鉴生态学多样性概念对高等教育多样性的界定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多样性指的是产生新的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扩大大学之间的差异,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的过程[3]。

就多样性而言,每所大学都有其类型、层次和所属部门等差异,本身具有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位,因其生态位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办学使命、服务对象以及资源获取能力。大学校长在制定特色办学战略时,要考虑大学的类属特征或者生态位特征,这种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根据高校的办学历史、所在地理位置、类型及其使命,可以将高校划分到不同战略位置。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格局中,大学校长可以根据学校所处模型中的战略位置进行规划,根据自己学校的使命、资源和结构特点,和同类型高校进行比较。这即是考虑特色办学战略制定时的多样性因素,院校应该在自己所处的战略位置进行定位与发展。

由于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当资源处于稀缺状态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其他机构竞争才能获得持续的和足够的资源。按照组织生态学的观点,组织之间的竞争会造成组织与制度环境的趋同性或同构性,因此使组织发展模式具有 单一性特征。尤其是环境中的资源来源越单一,组织为了生存就会在结构和制度上越相似,最终的结果是大学发展模式趋同化,普遍采取了大而全、升格等相同的发展方式。笔者对高校升格专门做过统计,1985年之前院校升格数量非常有限,而自1985年高校获得部分办学自主权以后,很多院校并没有表现出在各自的层次内谋求卓越,而是纷纷追求学术上的声望和地位,仅2000到2009年间就有230多所院校向上升格。

与生物物种类似,高等教育系统也相当于一个生态组织,高校处于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4]。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大学就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有类型和层次之分。每所大学都有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特定的生态位。大学制定特色办学战略也是生态位定位过程,如果学校一味追求综合化、高层次,专业相近,培养模式单一,将导致整个大学生态环境错位,最终也使得学校谋求特色发展的战 略流于形式。因此,大学校长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办学战略,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组织绩效状况,确定大学特色战略位置,形成不同的办学使命和特色,处理好多样性与单一性的关系。

三、要统筹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大学校长在制定学校特色战略时要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所谓工具理性就是强调手段或工具所带来的实用价值,使行为结果达到最大效益。工具理性本质上是一种适应论的哲学,它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组织需要适应环境或者根据环境的压力作出相应的战略规划。价值理性注重的是行动者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行为的结果。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价值理性强调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知识探究与科学发现的规律。学校的特色办学是组织内在发展诉求,是从学科知识演进与分化的规律出发进行的自主活动。

当前许多大学校长往往把特色战略仅仅作为工具理性看待,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框定的教育内容和价值观念,机械地制定规划,被动地把办学特色当做学校生存的前提,仅仅把特色作为学校在竞争中谋求生存的手段和工具。学术界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王连森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赢得竞争优势,以求生存和发展,大学必须重视竞争战略的规划和实施。特色战略可以成为高校在院校市场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成为学校获取发展空间的自动选择[5]。伯顿·克拉克认为:“当普遍的不景气发生时,没有特色的院校除在经费预算中的固定位置外,对资源没有特殊的权利。作为一个可与其他院校相互代替的院校,可能被负责削减预算的官员选作多余的单位行大手术或破产拍卖。各种各样的公共当局更可能试图褒奖那些想办出特色的院校,而不是安于故常的院校。有许多理由促使胆怯的公共院校回避在象征方面平淡无奇,而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与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6]所有这些,显然是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作为工具理性和生存战略对待的。大学是一种资源型组织,尤其是今日大学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迫切需要通过实施特色战略提升竞争力。

但是大学校长应该意识到,仅仅看到办学特色战略的工具价值是不够的,大学特色发展应该成为大学组织内在诉求。翻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具有特色的大学往往产生于世界级著名高校之中,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仅因为具有某种特色可能一朝成名,但要在短期内真正进入名牌大学之列则非易事。《中国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研究》报告认为,大学形成办学特色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在生存困境之中的临时抓手,大学特色战略不能仅仅作为生存工具,而要成为组织内在的价值追求[7]。因此,大学校长制定特色办学战略应超越工具理性认识,不能仅仅把特色办学作为谋求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手段和工具,而应从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组织这一本质属性出发,通过制定和实施特色战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而这毫无疑问应该是大学组织的核心使命,也是体现大学校长卓越的战略领导能力的根本所在。

四、要协调好聚合性与弥散性的关系

大学校长在管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而为了使组织运行效率最大化,校长要有权力有能力聚合各种资源,并按照最优化的方式配置资源,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战略运作。大学校长在实施特色战略时,要对战略过程进行监控,并且要根据战略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使战略资源可以有效配置到各个部门。例如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在确定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战略时纷纷进行了学部制改革,浙大提出,学部的功能是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教授治校的重要组织形式、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院系工作的机构、学校平稳发展的载体和学校权力下放的载体。可见,在确定与实施组织战略时组织变革要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聚合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但另一方面,大学校长也要注意战略实施的灵活性,能够在环境变化时对战略进行实时的调整。这是因为大学组织本身具有松散连结特征,具有这种特性的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当环境变化时,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牵制较小,每一个单元可以相互独立地做出反应,以适应外部相互矛盾的需求[8]。科恩和马奇指出:“为组织制定一系列的目标并使符合选择理论所要求的一致性标准是很困难的。组织是根据种种没有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选择来开展工作的。我们把组织看作是一个变化着的松散联合体,比把它看作是一个连贯统一的结构更为妥当。组织通常是根据行动来做选择,而不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才去行动。”[9]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对大学战略适当调整,大学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学战略规划并不是一次性的,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以真正能够起到引领未来组织发展的作用。尽管大学领导在做发展战略规划时一般以三到五年为周期,并确定了目标、任务、举措和步骤等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规划是不可变的。如果制定了规划就束之高阁,而不是对它进行动态的监控,那么战略规划很可能会变成无意义的活动。从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现状看,战略规划的显著特点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再规划,及时根据组织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艾奥瓦大学,校长每年都要结合年度工作和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对学校的战略进行总结和展望,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战略调整。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大学具有目标弥散的特征,大学校长在制定特色战略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双重特征。大学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特色发展战略。

五、结语

浅谈校长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作用 第10篇

一一、转变思想, 与时俱进, 树立全新的领导观念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上, 其次才是行政上。因此, 创建特色学校, 校长必须清楚认识到: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要去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校长应该转变旧有观念, 并深刻认识到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意义, 从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二、发挥校长的人格魅力, 使学校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长在一所学校中作为学校的灵魂存在, 那么校长的层次就决定了学校的层次, 校长的理念就决定了学校的理念, 校长的特色也就决定着学校的特色。

1.校长应是一个思想者。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体现。因此, 校长要能结合本校实际特点, 大胆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 找到办学优势和突破口, 灵活运用已知原理, 形成独特教育构想和教育信念, 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2.校长应是一个学习者。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校长谋篇布局, 并引领师生将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这就要求校长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 既有校长自身权力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校长的良好素养。特色学校的校长, 无论在知识广度, 还是深度上都要比普通校长更胜一筹, 他们见多识广、治学严谨, 不仅拥有扎实的基本功, 而且善于学习新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知识渊博才能遇事不慌, 镇定自如地应付环境变化;思维活跃、才思敏捷, 才能透过学校工作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才华。因此,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校长应当有渊博的知识储备, 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

3.校长应是一个实践者。

校长不仅仅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举旗人”, 更应该是一名踏踏实实的实践者。校长通过学校规划、计划, 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身上, 同时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我校在“书香”作文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 校长与教师一起研究学校具体情况, 落实创建措施, 建设“书香”作文教育的学校文化, 促进师生自主发展;构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师生学习发展共同体, 努力使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和谐地发展。校长还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与师生共同探究, 使学校教学活动呈现出“快乐、和谐、主动’’的教学特色, 使学校教育凸显出“全面渗透、文化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教育特色。

三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打造一支个性突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 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 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培养大批个性特色突出的教师, 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前提。因此, 建立一支个性突出的教师队伍, 应当成为创建特色学校焦点。

近年来, 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探索独具魅力的校本培训模式, 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工作方式,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教研评价制度, 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整体提升教师素质, 进而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时, 我校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 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培育一大批有思想、有潜力、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

总之, 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 校长要搭好平台、营造氛围, 以铁匠的韧劲儿, 一招一式显现功力;以玉工的恒心, 切磋琢磨尽显章法;以织女的耐心, 一针一线绣出锦绣华章。

(作者单位:辽阳县刘二堡河南小学)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11篇

本次活动由遵义市教育局联手重庆新课堂教育机构精心组织并实施,经过市教育局项目办与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组的反复研讨,最终确定重庆基地校与遵义项目学校联盟结对形式,“一对一”实施具体指导。重庆新课堂教育对每一所项目学校都慎重考虑,遴选的基地校既在特色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又具备突出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还考虑对口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旨在促进特色文化从理论落实到实践。重庆特色学校联盟基地校派出代表,以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的名师或相应专家为主,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了解课堂教学,提升校本教研质量;通过主题探讨的方式实现专业引领,解决老师在具体工作中的困惑,专家组通过查、看、访、听等方式,了解项目学校特色建设进展情况,兼顾对特色发展方向的确认。

本次活动覆盖遵义市下辖各区、县(市),包括首批32所项目学校,也涉及重庆5个专家小组及32所联盟基地校,是自去年“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实施规模最大的入校指导活动,指导难度大、交流内容广,参与人员多,持续时间长。为此,遵义市教育局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办公室精心筹备,认真实施,经研讨后决定,本次活动按实施时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月11日至11月15日,涉及习水县、赤水市、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遵义县、仁怀市,共计17所项目学校;第二阶段为11月18日至11月22日,涉及新蒲新区、桐梓县、余庆县、湄潭县,共计8所项目学校;第三阶段为11月25日至11月28日,涉及余下红花岗区、汇川区、绥阳县,共计7所项目学校。

整个活动计划在11月底前全部完成,截止目前(11月15日),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工作,经市教育局项目办公室了解,以及项目学校校长及老师反馈,本次活动围绕特色文化引领下的特色课堂和特色活动指导效果明显:

遵义县二小:拟定校本课程目标抓手

遵义县二小特色学校研讨现场

11月12日,专家组组长熊德雅教授、联盟基地校铜梁师范附小管万富书记一行来到遵义县第二小学。二小卢风琦老师执教的“横”的教学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他运用书法教学顺口溜,巧妙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又巧妙实施了课堂激趣导入环节,熊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书法教育示范课程”。

此外,熊教授从优秀课堂案例出发,为二小提炼出书法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四个抓手,将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衍生为校本课程目标,铜梁师范附小团队结合自身的办学历程和教学经验,讲授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和方法,得到遵义县二小老师们的广泛认同。

风冈县三小:幸福课堂,分层构建

“幸福育人,育幸福人”,幸福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在幸福的校园里幸福成长,重庆南坪实验小学作为该校的特色学校联盟基地校,重点在课堂构建方面展开研讨。

风冈县三小以教育科研为支撑,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和结合学生自身需求,打造幸福课堂为特色建设核心。专家组长熊知深老师与重庆实验小学高谊主任对三小构建的幸福课堂非常认可,并进一步梳理,强调幸福课堂以围绕学生学习状态设计和实施教学为特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发展划分为“兴趣”、“热爱”、“幸福”三个层次。首先,承接原英语学科教学当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推而广之,打造“兴趣课堂”;其次,着力于新型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本关系的建立,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情,构建“热爱课堂”;最终,以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的素质发展,成就师生共同的“幸福课堂”。

熊知深老师参观凤冈三小“经典朗诵社团”

语文教研组开展“幸福课堂”校本教研

正安县三小:“三性四步”照亮务本课堂

11月12日,正安县第三完全小学迎来了专家组组长冉孟凯主任、联盟基地校重庆九龙坡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鞠叶春一行。鞠校长和教导主任李炯洁深入三小课堂一线,在参与校本教研时,不但对课堂本身点评,更是针对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高质高效给予了具体建议。在下午举行的特色课堂研讨会上,三小校长王杰介绍了务本课堂的情况,也坦言课堂构建所遇到的障碍,在认真聆听了九龙坡区实验一小的“三性四步”具体做法后,冉孟凯主任再进一步加以诠释,提炼“做好每一件事”为务本课堂的核心教学目标,再深化到课堂构建的每一个细节,也使三小几位教研组长豁然开朗,获益良多。

正安县三小围绕特色课堂展开研讨

遵义县第二小学书法课

道真县玉溪小学:琢玉课堂,乐在创造

11月13日,道真县玉溪小学校长冷玉强向专家组详解介绍了特色学校创建进展情况,主要包括特色课程、特色课堂、特色德育的构建,并展示了师生们自主新建的班级文化等。该校联盟基地校是重庆弹子石小学,校长刘在平率语文教研组长彭世燕主任、数学教研组长万莉主任等,针对玉溪小学的“琢玉课堂”展开探讨,强调“以生为本”的课堂体系,现场解答玉溪小学各教研组长的疑问,并着重针对科技、书法等校本课程如何彰显特色给予了建议,现场交流氛围非常热烈。本次指导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师本职工作息息相关,切实提升了老师们参与特色学校建设的积极性。

专家组长冉孟凯主任查阅资料

习水县土城中学:特色活动彰显理想信念教育

11月13日,专家组长李莉萍(原重庆南岸进修学校院长)、专家组成员丁生霖校长、联盟基地校重庆兼善中学陈居奎校长一行到习水县土城中学与老师们开展交流与研讨。陈校长代表向土城中学老师介绍了特色学校给学校发展带来的巨大发展和提升,土城中学谢校长更加明确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学校以校报《励志苑》为契机,利用学校周边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同时提供给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关于特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两所学校达成协议,每月每周都召开特色推进会,及时与兼善中学联络交流,共同推进。

李院长对土城中学目前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学校的特色管理,能够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建立积极的管理机制,让老师们有很强烈的责任感和凝聚力,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来提升学校的生命力。

李莉萍院长、丁生霖校长参观校园

本次入校指导活动,得到遵义项目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欢迎,通过紧密围绕特色课堂与特色活动的主题研讨,切实解决了广大教师特色引领下本职工作中所遇到的不少疑惑,尤其是促进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反思,更加积极参与特色建设工作,优化学校各项常规,进而形成合力。通过构建特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模式,思考如何让学科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务实;通过特色活动的策划,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寻找特色办学理念有更具表现力的载体,指导效果明显。同时,也有效促进遵义与重庆两地特色学校的联盟结对,共同发展与进步。

学校特色与特色校长 第12篇

□祝校长, 我们了解到您个人的工作经历是比较丰富的, 近两年来, 您最大的感触或者收获是什么?

■首先是感到“张中”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减, 团结拼搏进取的工作作风没变, 无论是原来的老同事, 还是最近几年新来的老师。应该说, 张家窝中学有着良好的发展底蕴。其次, 我调入时正好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创建期间, 通过对“达标百条”的学习、思考, 加上区教育局相关工作的推进, 帮助我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定位、梳理办学思路, 应该说, 办学方向的明晰、办学思路的确立是我感到收获最大、感悟最多、提高最快的方面。

□一般来说, 新校长到任需要做的工作较多, 您到任后首先着手进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2013年是西青区教育系统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年”, 教育局提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 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全面启动、实施“中小学现代化达标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校长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四个子项目工程。围绕四项工程的具体方案要求,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 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为具体抓手, 从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几个方面构建基本框架, 全面审视学校已有工作, 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 将会有效助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

通过理论学习, 我们认识到,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环境布置等的总和。因此, 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生命, 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文化育人,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美统一。所以, 学校间的竞争不是压垮对手, 而是指向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 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 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 培养造就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因此, 我们认为,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同时, 学校特色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 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确定上, 学校为什么要突出“责任教育”主题呢?

■我们提出以“责任教育”为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题,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 时代发展呼唤责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我们讲素质教育不仅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重要前提。

第二, 当前中学生责任品质现状需要责任教育。总体上看, 大部分中学生责任品质还是有欠缺。比如, 自我责任意识淡薄、家庭责任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欠缺等, 其形成有各种原因, 但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相比而言, 学校责任教育乏力是中学生责任品质不高的最重要原因。

第三, 本校发展需要开展责任教育。张家窝中学从1958年建校至今, 一代又一代“张中人”有着“勇于担当、主动奉献”的光荣传统, 也取得了诸多成绩, 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越发感觉外部环境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 一是社会整体大环境的责任缺失, 在“利益至上”的驱使下, 人们责任意识越发淡漠;二是我校地处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张家窝镇的镇区内, 城镇化建设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在钱多了、房子多了的同时, 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由此引发师生因责任感的弱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并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作为地方教育的主阵地, 理应对当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我们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引导, 办负责的学校, 服务、造福一方百姓。此外,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也对学校内部管理提出新要求。因此, 增强教师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 进一步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意识, 加强责任行为建设, 同样成为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必需。

□请您谈谈学校对“责任教育”是如何理解定位的?学校实施责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在《责任决定一切》中阐述, 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 是“想干事”;责任能力, 是“能干事”;责任行为, 是“真干事”;责任制度, 是“可干事”;责任成果, 是“干成事”。而在实际生活、工作中, 我们提到“责任”时往往更多倾向于责任意识, 而忽略了其他, 因此, 我们力求通过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建设项目, 促进师生主动增强责任意识、努力提升责任能力、认真落实责任行为, 并在责任制度的保障下最终取得责任成果。

我们将“责任教育”定位为“担当”“合作”“发展”三个中心词, 即通过各种制度的规范、各种活动的引领引导师生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担当责任, 同时, 强调与人合作、追求卓越,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追求每一天的进步, 进而促进师生及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认真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 张家窝中学之所以在五十多年的办学中, 始终是当地百姓信得过的学校,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广大干部教师的敬业精神, 是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传承。无论在任何时期, 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对当地百姓负责、对国家负责, 都应该是学校建设永恒的主题。当然, 教师是学校发展核心要素,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快乐工作负责, 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为此, 我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坚持“办负责任的学校”, 坚持“责任为本、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 坚持“队伍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的办学思路, 以“担当责任, 追求卓越”为校训, 凝聚人心, 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学校文化建设, 工作中以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培养等层面的具体工作为抓手,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 以在环境氛围中熏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在活动参与中强化、在工作岗位中锻炼、在生活实践中磨炼等为具体途径, 促进师生责任能力提升、责任行为落实, 进而逐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与文化内涵。

□刚才您谈了对“责任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您能否结合重点工作具体谈谈。

■特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围绕基本框架的构建, 在参加西青区项目论证、答辩的基础上, 到目前, 我们突出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首先是精神文化引领。根据校情, 我们研究确定了师生工作、学习的指导思想, 即“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注重实效、不负众望”, 其实这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为保证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实施, 我们结合完中校的特点, 把六个年级分为三个阶段性工作基本任务定位, 即七年级和高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 要着力做好“规范言行、培养习惯、夯实基础”的工作;八年级和高二年级作为过渡年级, 要进一步“关注细节、精雕细琢、蓄势待发”;九年级和高三年级为毕业年级, 要实现“明确目标、分层强化、拼搏达愿”, 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目标定位展开。为充分深化干部、教师、学生对责任的理解以及对目标定位的思考, 我们在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中开展关于“责任”主题的大讨论, 在干部、教师层面就责任心、责任行为、责任成果, 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全面解读, 每位干部、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岗位写了体会;在学生层面开展了“责任”主题的手抄报和格言征集活动, 全校各班都召开了“我的责任我担当”主题班会, 并且初步形成各年级教育主题。我们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政治学习、党员学习、年级会、班会、大课间活动、早晨跑操、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多种平台, 采取撰写心得体会、解读演讲、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 增强师生工作、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 把党员、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想事、干事、成事、创造优质教育上来;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规范、乐学、追求每一天的进步上来。通过对“责任”内涵的解读以及学校“三风一训”的重新审视, 在广大师生中进一步明确“责任教育”目标:打造为学生一生负责任的学校, 建设对事业负责任的师资队伍, 培养对人生负责任的学生。

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文化育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特色文化建设初期离不开制度保证。责任制度的构建是增强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行为、取得责任成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一年多来, 我们结合教育改革新形势要求, 重点抓好“两健全”和“一落实”, 即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健全责任教育制度文化体系和落实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强化人人负责、事事遵章的责任意识, 营造了按责办事的氛围。在干部层面, 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岗”, 在这片“责任岗”里, 从环境卫生、秩序维护到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都要承担管理责任, 年初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 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 做到事事、处处、人人都有责任。在教师层面, 通过建立健全年级主管职责、教研组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以及教师教学常规制度、班主任五星达标考核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学校后勤管理制度等, 把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每一个行为上, 每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坚持什么、恪守什么, 从而做到责权统一, 尽职尽责, 在岗一日, 尽责一天;在学生层面, 各项管理制度的确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真正做到“事事有岗, 岗岗有人, 人人有责”,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让他们体验付出的快乐以及责任意识弱化所带来的后果, 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最后是优化责任行为。责任行为是师生责任意识的重要体现, 只有落实责任行为, 才能最终取得责任成果。

在教师责任行为落实方面, 明确了党员干部工作期间佩戴党徽标志、亮明身份的要求, 时刻督促党员干部要严格自律;在原有学校教师爱心助学基金的基础上, 又积极创建了党员爱心扶困专项基金, 开展爱心捐助, 为贫困生的家庭排忧解难,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例如, 2013年我校高三年级一个学生发生车祸, 肇事司机推脱责任, 学校党支部了解到该生家庭困难的情况后, 及时召开支部会研究制定帮扶计划, 党员教师承担起接送该生就医换药、上下学的任务, 而且为该生置备轮椅、拐杖并安排专人照顾该生在学校的生活, 在校内进行爱心接力。2013年, 该生顺利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党员干部的行动感染了全校师生, 七年级一个学生在上学途中遭遇车祸处于昏迷状态, 全校师生伸出热情双手, 在一天之内为该生捐款3.4万余元, 班主任刘红红老师买了一个音箱录下全班41个孩子深情的祝福放到受伤学生的病床边, 在师生的动情呼唤下, 这个学生在昏迷了55天后终于苏醒了, 经过半年的恢复治疗, 如今又重返校园, 这一事件被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 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大家对我校师生的行为交口称赞。

教学管理中, 强化对每一节课负责、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深化了学科目标管理及学科帮扶工作, 教师义务为“学困生”进行点对点弱科的帮扶, 重点开展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主线、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目标—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加强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备课团队教学研究, 做到了对每个学生每个阶段性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具体分析, 努力落实对学情的了解,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积极打造责任课堂;班集体建设中, 开展各层次的目标创建,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组成班集体管理团队, 定期交流班集体管理中的新思路、新想法, 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学生责任行为落实中, 我校形成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系列”的“一二三”教育模式, 突出以责任教育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线, 以班会、社团建设、校园主题活动为系列的教育模式。如开展好“三个仪式”“两个典礼”, 加强学生责任教育, 即升旗仪式、入团仪式、成人仪式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如国旗下演讲、师生齐诵校训、唱国歌, 成人仪式上的校长寄语、成人宣誓, 毕业典礼上的齐诵校训、颁发毕业证、校长寄语、颁发学校纪念册等环节, 寄托着全校师生对两个毕业年级学生、家长的关心、支持与希望。可以说, 任何一项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设计, 一方面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张中”大家庭的温暖, 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作为学生应承担什么责任, 怎样承担责任, 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我们了解到, 张家窝中学作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在历年的各项体育比赛、评比中都取得过优异成绩。在课程文化建设中, 您提到重点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为突破口, 您是如何考虑的?

■这一年来, 我们尝试把德育工作和大课间活动结合起来, 以教育活动课的形式固定下来, 融入包括责任教育等各种教育内涵于其中, 收到了一定成效。

简单地讲, 大课间活动教育课由眼保健操、紧急疏散演练、注意力训练、广播操、直臂走、列队跑等基本环节组成, 针对每个环节我们都提出了目标、时间、内容的要求, 明确了评价标准。活动中, 每个班在队列中都以绶带形式展示班级名称、荣誉, 通过评比各班做操质量、走跑队型、口号指挥、精神状态的形式, 进行班集体团队精神、荣誉意识等方面的激励, 在跑步活动中通过班集体口号、年级口号融入自我管理和班集体文化等责任教育内涵。我们力求通过该课程, 使学生在有序中体验规范, 在规范中学会自律, 在自律中学会担当, 在担当中学会对自己、对班集体、对年级、对学校负责, 进而体验“担当责任、追求卓越”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我们的这一特色活动课在义务教育现代化达标评估中给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期“互比互看”活动中得到了局领导和兄弟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

除重点推进体育大课间教育活动课外, 我们还本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的原则, 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 如目前有五个大的社团:“子衿”艺术类社团, 下设书法社、漫画社、刮画社、合唱社、电子琴社;“新星”体育类社团, 下设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小脚印”文学类社团, 下设“小脚印”文学社、“小蜗牛”广播站;“馨海”心理类社团;“无线电”科技类社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等,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进而拓宽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特长,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责。当然, 受学校硬件设施限制, 我们在校本课程多样性建设上还有很大空间, 随着9月份新校区的落成, 我们会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在规范中学会选择, 在选择中发展特长。

上一篇:大气布点下一篇: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