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的灵魂

2024-09-14

数学学习的灵魂(精选12篇)

数学学习的灵魂 第1篇

一、积累,是感悟之根

感悟是一个吸收和建构的过程, 它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学生个体语文的积累程度。因此,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是提高学生悟性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室中开办“小小图书馆”,中年级以童话书和故事书为主,高年级则是各类有益的书皆有,并且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除此之外,坚持“每日一成语、每周一首诗”的做法,让学生多读书。实践证明多读书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每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学生,读书多是其共同的一点。只有在读书中,激发学生去多读、多想,深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的感悟逐步走向开阔和深入。

二、感悟,必须以读与思为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读书要用我们的心灵去读,那就要对文字细细地咀嚼,细细地思索。诵读是感知文本、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我觉得,感悟应该是“到心灵”的阅读,如何到心灵,那就需要“思”。没有思考的过程,学生对文字何来理解?缺乏理解,学生如何能有所悟?静思默想是教学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课堂讲解、朗读、问答、议论都成了形式。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语言材料中,去拥抱、去体会、去揣摩、去领悟,悟出有个性的见解来,悟出有创造性的、多元的认识来。

三、感悟,需要引领启迪

自主感悟的确是课堂的主旋律,但不能一说要让学生自主感悟,就一切放给学生,让他们没有方向地天马行空地悟。教师是一个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堵塞、岔道的时候,要给予点拨启迪。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例如,在学习《孔子游春》一文时,对于“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母亲”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只是从表面来理解,一时思维出现了“短路”。于是我说:“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多少的爱呀!”一句话,使得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想到大自然像母亲一样为她的孩子———万物生灵默默地奉献,是那样的宽容、博爱……

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感悟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点化。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智慧, 充分去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思想,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氛围,通过组织诵读、默读、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悟文品字,去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去领悟文之道,做人之道。

四、感悟,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接轨

所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反复吟诵,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需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综合作用, 来体验文章丰富的内涵,逐步让学生的感官变得敏锐,情感变得丰富起来。比如学习《长江之歌》,学习课文之前,学生提出要听一听这首歌曲,于是音乐声在教室中响起,大家静静地聆听。听完后,我请学生讲讲感受。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再次聆听感受就更深了,带着深切的感悟,朗读起来也更有感情。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欣赏各种图片,阅读一些资料。当学生看到那宏大的场面,看到那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兵俑和马俑而为之赞叹时,课文中的语言就是他们心中所想表达的感叹。这比枯燥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运用音、像、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对文字的简单理解,变为浮现在眼前的画面,甚至是在脑海里出现的“电影”,也就是让学生从语言的逻辑思维,变为展现在脑海的形象思维。而从这种形象思维再次回归到语言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就是立体的,鲜活生动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我认为也是感悟教学的新境界。

五、活动,让感悟的空间拓展

我们经常只注意到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感悟力的好阵地。

我经常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或续讲课文中的故事。于是学生就需要在一起合作,细细地琢磨、探讨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在不断地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一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地碰撞、磨合、深化。再加上表演后的评点,学生对整个课文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感悟到的东西就更多,也更深。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咀嚼”,在咀嚼的过程中, 学生还能体会到更多的滋味,更浓的滋味。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第2篇

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的组建、小组的有效运用、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小组的评价等——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习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学生,而是小组。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把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效率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的组建、小组的有效运用、小组作用的发挥和小组的评价等。

组建学习小组的原则与方法

学习小组是在班主任召开学科教师会的基础上,对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逐项分析之后建立的。小组的组建原则包括男女生比例分配适中、学生的性格搭配与互补、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的合理等。学习小组通常由6至8名同学组成,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

首先从全班同学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性格外向、在同学中威望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将学生编排到每组,每组6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1-6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评选出得力的小组长、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的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小组交流的有效运用

小组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小组交流的组织形式可以由“教师搭台教师唱”的单一舞台型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的小组合作型。当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学生搭台学生唱”。为了动员全员参与,要求小组长在每次交流时,都先由小组里学习相对弱一点的6号同学开始表达见解,然后由5号、4号质疑或补充,较强的其他成员再解疑、补充,最后由组长进行总结。

小组交流容易存在的问题

流于形式,没有讨论和解决实质问题。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小组交流要就实质问题进行讨论,如本节课重点的内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内容;小组交流要有方式,如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讲析式等,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交流形式;小组交流要有时间限制,要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话,课堂就会混乱,时间就会白白溜走,完不成教学任务。

个别学生不参与。这个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能基本学会,不想和其他同学交流,没有合作意识,认为交流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学生,小组长要引导他,慢慢影响他,让他逐渐融入其中。如果引导之后仍无改观,那就需要老师出面做工作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学不会,因自卑而不敢交流。对于这样的学生,组员要主动帮扶、教师要重点指导,让他学有所成。在提问展示环节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并鼓励赞赏他,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最终打消他的自卑心理,这个问题的前提在发现、关键在解决。

个别活跃,其他被动。组长要合理安排,使组员都有机会发言,可以采用一对一方式,然后指定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放就乱。老师要加强巡视,在交流完后表扬那些秩序好的小组,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对那些说闲话的同学,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说影响了本组的交流和荣誉。

深入小组中间。全面掌握每个小组交流进度与效果并进行个别辅导,点拨瓶颈问题,并且密切关注秩序。对于学生错误的地方要指出来,或启发或点拨,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

必须就交流问题提问展示。学生用心交流、认真活动,就是为了能在展示的时候一显英姿,但是往往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会忘记设计提问展示环节。学生总是白忙活,就不会再认真的去交流去活动。小组交流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知道学会了什么,需要再学什么。小组交流是脉,是自主学习和提问展示之间的桥梁。

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均衡调配为前提,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对组员学习进展的关心。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多边进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交流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创新——数学课堂的灵魂 第3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根据“创设情境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笔者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东带着5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2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2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2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笔者马上给予肯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维继续提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开拓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笔者在教学“商店有篮球20个和足球22个,卖出15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0+22=42(个),42-15=27(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笔者没急于小结。笔者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笔者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0-15=5(个),5+22=27(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笔者还没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足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2-15=7(个),7+20=27(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了。”

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的好方法。

如在一次练习中,笔者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小红有一些苹果,送给小明一半,送给小青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9个,小红原来有多少个苹果·”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9×4=36(个),笔者及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9+9+9+9=36(个),笔者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这样做:18+18=36(个)。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多样化。因此在这样的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设计这样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也应及时地表扬、肯定。

兴趣是数学课堂的灵魂 第4篇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肯学, 那是因为他们成天在被动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 而不是主动地“做数学”。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愉快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愉快学习呢?现将自己的体会浅谈如下。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 如同戏曲与乐曲的“引子”, 影剧的“序幕”, 有酝酿情绪, 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 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情绪高涨, 进入求知状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设计这样的故事:一天, 唐僧师徒行至火焰山, 本来就走得口干舌燥, 现在又被大火一烤, 嗓子眼里直冒烟。悟空找回一个大西瓜, 八戒一见西瓜, 口水直往下流, 他赔着笑脸对悟空说:“猴哥, 你真好, 找来这么个大西瓜。可这西瓜怎么分呢?”悟空说:“你吃1/4行不行?”八戒不高兴:“1/4那么少, 多点好不好?”悟空想了想, 说:“行, 多点就多点, 就2/8吧!”八戒一听, 有点高兴, 但还是不太满足, 又央求道:“猴哥, 再加点, 就一点!”悟空挠了挠头, 笑着说:“好吧!让你吃4/16, 这下总可以了吧!”八戒一听, 可高兴了, 哈哈大笑起来, 悟空也笑了。你们说悟空为什么笑了?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和举手的次数我知道这种设计是成功的。采用故事导入新课生动、形象, 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不再把学习当做负担,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践操作,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上。”这是因为学生动手操作, 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在数学课上, 我结合学生好动、好奇等心理特征, 从培养儿童的智力,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 引导他们进行课堂操作。例如,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从实际分东西引入:把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教师先演示并指导学生观察:“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再让学生试着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 丰富了感性认识, 建立起这一分法的清晰表象。教师再明确指出:“像这样把一些东西分成同样多的几份的分法, 就叫做平均分。”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认真观察, 动脑思考, 在浓厚的兴趣中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要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 在教学“认识钟表”之后, 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星期天起床、学习、玩耍、吃饭、睡觉等几个方面的时间安排表, 既巩固了学习的知识, 又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使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又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时, 通过看一看 (认识哪些物体) 、摸一摸、比一比 (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不同) 、滚一滚 (哪些容易滚, 滚得最远?哪些不易滚, 滚得最近) 、推一推 (哪种好推, 那一种难推) 、搭一搭 (哪些容易搭, 哪些不容易搭) 、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动促思, 使学生认识这些物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深刻地体验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四、善于鼓励, 激发兴趣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反之, 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此, 我力求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多一份关心, 少一份责备;多一点鼓励, 少一点训斥。有时学生可能对某一知识难以理解, 题目做错了, 教师应积极寻找补救方法, 对学生要经常鼓励, 或通过掌声, 或一个微笑, 一句表扬的话……努力创设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时, 还是少点埋怨、指责, 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习的灵魂 第5篇

论数学精神对希腊美学灵魂的建构作用

在希腊美学的发展历程中,数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美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的.规律和特征--美学,这一想法本身就源于数学设计的信念,因为人们认为形式各异的美的事物有共同的规律、特征,乃因为宇宙设计--数学设计使然,其中,沉淀着强烈而典型的数学精神.

作 者:林玲 任海燕 LIN Ling REN Hai-yan 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深圳,518008刊 名:云南电大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RTV UNIVERSITY年,卷(期):4(4)分类号:B83-02关键词:数学精神 希腊美学 灵魂 建构作用

创新意识——数学教学的灵魂 第6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兴趣;师生关系;教学模式;评价

G633.6

创新意识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智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人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些粗浅的见解。

一、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能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问题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例如: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装有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咯噔、咯噔”的行驶在道路上,在行驶过程中轮子变成了椭圆形,但汽车的行驶仍然有些“跛”。渐渐地椭圆形的轮子变得越来越圆,汽车跑得更快了,而且还“嘀嘀嘀嘀”的唱起歌来。在学生观察了轮子动态、清晰的演变过程后,教师设问:“汽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正方形、椭圆的为什么不行?”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很轻松的将学生带入数学领域。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往往通过直观的形象去认识事物,而多媒体教学恰能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冲动。例如:在教学“角”这一课时,我出示实物图“红领巾、数学书、扇子、闹钟”等,在学生找到它们各自的角后,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光电闪烁,闪动实物中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联系现实生活,孕育创新意识

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习更贴近实际和生活,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提出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某商場在一次买卖中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若按成本价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这次买卖中商场赚了还是赔了?”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猜测后,教师指出,通过“打折销售”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商品的成本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有关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轻松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了。

四、组织开放教学,搭建创新平台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有利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怎样的规律:3,5,7, , , 。大多数学生脱口而出: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我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于是,学生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去1;“我还有一种方法”,同学们和我的目光一起投入到这位学生的脸上。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去8。因此,好的开放题满足了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运用发展评价,激励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评价重在反馈、鼓励。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的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动情,在平时的教学时,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教师应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及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一节数学课中,我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问题编一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一位同学编了一道关于环保的应用题,可他在结尾又加了一句,“同学让我们从自身作起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吧”!我走到他的身边说道:“这位同学既创造性的编了一道带口号的应用题,又倡议我们爱护环境,让老师和这位小环保卫士握握手吧!”当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我可以感觉到这位学生内心充满了激动,课堂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持之以恒的“创造性地教”,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学”,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大道上我们将越走越宽,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国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3]闫召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论

(下半月),2011(5).

如何构建有灵魂的数学课堂 第7篇

有灵魂的课堂应当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课堂。为此, 课堂要有四个特性:丰富性、趣味性、选择性、自主性。而“四性”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经过良好的教育, 能够成长、成人;喜爱学生, 包括喜爱那些“学困生”“问题生”。这“性”那“性”, 似乎有点玄, 似有“学究”之嫌, 要教师全面“达标”或许有些强人所难。但是, 教师必须具有这方面的强烈意识和明确理念, 要逐步朝“四性”不懈努力。

当下, 构建有灵魂的课堂, 要着力于实施《教师专业标准》里的四点基本要求: (1)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3)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 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大力实施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 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 又关注个体的兴趣特长;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要用文化构建有灵魂的课堂,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珍惜、尊重和欣赏生命, 从而开启生命的智慧。应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始终把他们看做是发展中的人;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从始至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进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第8篇

一、问在学生兴趣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 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 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便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的兴趣上来.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 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教师叙述:花果山风景秀丽, 气候宜人, 那儿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 猴王让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 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 连连摇头, “不行, 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 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 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 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推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 给你8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子, 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 猴王也笑了.“同学们, 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 为什么呢?”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 兴奋点从精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探索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情境之中.

二、问在知识链接处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相互联系的, 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当一个新知识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时, 教学中就要突出演变点;当一个新知识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时, 教学中就要突出连接点;当一个新知识是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 教学时就要突出共同点.

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学习这部分知识, 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 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 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 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 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并重点理解.以357÷5为例, 商71刚好平均分了357吗? (不是) 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 (355) 商和除数相乘是多少?是被除数吗?为什么?那么验算时只用商乘除数能行吗?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议论.经过讨论顺利地使学生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

又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 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最近连接点, 因此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 为学习新知作适当的铺垫.当学生完成2个复习题后, 老师提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分母不变, 只要直接把分子相加减.那么, 异分母分数是否也是直接相加减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 在探索讨论中, 组合两个旧知识, 抓住规律“化异为同”, 沟通新旧知识, 再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属同类,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我在板书课题之后, 让学生看书自学, 提示学生想一想, “这部分知识跟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有什么样的联系, 并举例说明.”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要求解答, 新知就在学生的迁移类推中完成.

三、问在新知重点处

“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 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因而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枢纽, 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 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 掌握重点尤其重要.教师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 抓住重点, 把握关键, 理清脉络, 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问在知识疑难处

“教学难点是由各种因素形成的数学教学中的思维障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准确确定每堂课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寻求问点, 捕捉“契机”.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提问, 有利于及时进行点拨和调控.

如教学“应用商不变规律简便计算”时, 难点是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究竟是多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觉迁移是这样算的:4300除以2100商是2, 余数是1.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关系验算, 发现余数不是1, 而是100;再用一般算法验证, 余数的确是100.“商2, 余数1, 是哪两个数相除的结果?简便算式与一般算式相比较, 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 余数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抓住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比较分析, 最后发现简算后, 商不变, 余数却缩小到了原来的1/100, 所以实际上余数不是1, 而是100.这样在难点处设疑, 引导学生比较, 提高了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又理解了新知.

五、问在思维受干扰处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特别是有些内容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 学生容易混淆.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适时提出问题, 给予提示, 预防混淆, 在不断思辨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升华.

如:1.甲有27个苹果, 乙是甲的3倍, 乙有多少个苹果?

2.甲有27个苹果, 是乙的3倍, 乙有多少个苹果?

解1题时, 有些学生一看27能被3整除, 就误用除法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区别, 找出两题的异同点.可问:这里谁是谁的几倍?谁是一倍数?通过比较使学生区别一倍数和几倍数, 从而掌握解法.

六、问在教材可想象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所提问题要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给学生打开一扇天窗, 引领学生透过天窗去瞭望、去遐想, 去触摸窗外丰富的世界.

如:教学“十几减8, 9”退位减法的方法时, 通过出示小动物买铅笔情境, 问:15支铅笔, 卖给小白兔9支, 还剩几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15-9=?) 如果你是售货员, 请你把卖铅笔给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索不同的方法.

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常常就体现在巧妙选择提问的切入点上, 能够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间 (罗增儒语) , 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彰显数学课的魅力.

摘要: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对教师而言, 好问题是驾驭课堂的法宝.巧妙的提问, 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从何处着手提问、找准问点呢?本文从问在学生兴趣处;问在知识链接处;问在新知重点处;问在知识疑难处;问在思维受干扰处;问在教材可想象处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找准问点,兴趣,链接,重点,疑难干扰,想象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 1998 (2) .

[3]倪安峰.有效设问, 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师, 2011 (10) .

数学学习的灵魂 第9篇

不创新, 就死亡: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因为, 观念决定行动, 思路决定出路。而更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观念的落后。许多的企业日复一日地在重复经营与管理上的错误, 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些“错误的观念与方法”。目前, 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 最差的能力是创新, 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 最应当提高的是经营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1 创新经营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什么是创新经营?创新就是“新的组合新的创造”。“ 新”本身即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 但亦非完全盲人摸象, 经验表明, 创新同世间所有存在一样, 也是存在着一些一般规律的。创新经营来源于对创新机会的感觉与分析。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的《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一书归纳了七种创新经营的来源: (1) 意想不到的成功或失败; (2) 实际情况与主观设想之间极不协调; (3) 过程的需要; (4) 行业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5) 人口变动; (6) 观念转变; (7) 新知识的发现。创新经营需要依靠推理, 更需要依靠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经营需要灵感, 而创造性灵感象一堆余烬, 必须不断的扇风才能使他发光。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而实现机制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思维来建立经营管理新机制。

2 搞好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要求搞企业必须讲整体、讲全局、讲动态、讲结构, 不能只抓一点。企业系统工程的内涵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市场是企业的领导, 经营是企业的龙头, 管理是企业的基础, 技术是企业的工具。”由此可以看出, 经营是方向是战略, 经营走好第一步之后, 经营和管理相辅相成;经营与管理密不可分, 但经营是龙头, 管理是基础;经营解决的是企业市场方向问题, 管理解决的是企业内部效率问题;经营是市场功, 管理是内功;经营的作用是挣钱, 管理的作用是合理的调整各种资源是省钱, 挣钱比省钱更重要。

3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经营与管理是企业唇齿相依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领域, 两个都要抓好, 既外抓市场管理又内抓规范管理, 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经营是市场功;管理是内功。

2) 经营的内容分类是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管理的内容分类是制度管理、机制管理、企业文化管理。

3) 搞好经营的关键是以市场为纲;搞好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

4) 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管理是集体劳动的产物。

5) 经营是经济法人独有的概念;管理是一切组织共有的概念。

6) 经营随市场的变化而始终动态变化;管理则相对稳定, 只能随企业经营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7) 经营更加趋向于艺术;管理更加趋向于科学。

8) 经营解决企业的方向问题、市场问题、战略问题、效益问题, 经营的指标是效益;管理解决企业的秩序问题、纪律问题、积极性问题、效率问题, 管理的指标是效率。

9) 经营是挣钱;管理是省钱。

10) 经营是企业内决策层主管的事情;管理是企业内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分层次共管的事情。

11) 经营与管理的对象、目的、原理与文化不同。

12) 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同。经营的重大错误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 搞不好会丢命;管理的错误是内部、局部的错误, 一般只会丢钱。

对于企业来说, 经营好并不等于管理好;管理好并不等于经营好;唯有经营与管理都好才是优秀企业。企业在经营上摔倒则必须在经营上爬起来;在管理上摔倒则必须在管理上爬起来。

西蒙教授指出:“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

经营、管理都有决策, 经营决策是经济决策, 直接追求最大投入产出比;管理决策不是经济决策, 间接追求最大投入产出比。

企业家是不断创新的经营专家, 只懂管理不懂经营的管理专家永远不是企业家。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只意味抓大事、抓方向、管明天, 不能事无巨细什么都抓, 更不应该只抓“一支笔批报销”。经营者抓管理应该按照企业经营发展阶段, 领导员工共同制定符合当前经营阶段的制度、机制, 并共同提升企业文化层次, 具体的管理工作应该分层次由各级管理人员抓, 法定代表人只应检查是否“动真格”即可。经营者的主要精力必须抓经营, 并把企业从生产型、管理型转变为市场型、经营型的企业。

4 创新经营与传统经营的主要区别

1) 传统经营是生产型、管理型, 而且都是小生产;创新经营是市场型、经营型, 而且都是大生产。大生产的关键在于搞社会专业化分工。传统经营企业的人事结构基本上都是橄榄型;创新经营企业的人事结构应该是哑铃型。

2) 传统经营可以一不读书、二不看报;创新经营的企业必须是学习型组织。

3) 传统经营是能人经济, 搞小生产决策;创新经营是智囊团经济, 搞大生产决策:小生产决策是独断专行, 个人说了算;大生产决策是众谋独断。智囊团经济由三部分组成:独立董事、企划部、企业外的各类专家。

4) 传统经营就一个企业就想搞好、搞活;创新经营必须优势互补, 联合起来共同把市场做大、做好: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 又是合作经济, 不是你死我活, 应该追求双赢。

5) 传统经营只重视硬件、有形资产;创新经营更重视软件、无形资产。

6) 传统经营是先搞生产, 后打市场;创新经营是先打市场, 后搞生产, 甚至不搞生产。

7) 传统经营框框很多, 不是僵化, 就是模仿;创新经营没有任何框框, 不僵化、不模仿, 而是不断创新、全面创新:经营决策不能“有市场就应该干”, 应该是“最适合我干的, 投入产出比最大的, 最有市场前景的。”三句话不可缺一, 这才是正确的经营决策。创新经营属于软经营;软经营比硬经营更重要;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软经营。

5 关于合并、兼并的社会认识误区

合并 (Combination) 是指两家以上的公司依契约及法令归并为一个公司的行为。公司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创新合并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中, 其中一个公司因吸收了其他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 后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创建了一个新的公司。

兼并通常是指一家公司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公司的产权、使其他公司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 并取得对这些公司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兼并是合并的形式之一, 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 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而存续, 被吸收公司解散。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合并、兼并的共同点是。

1) 它们的对象是共同的。它们都是企业产权交易的形式, 其交易都是以企业这一商品为对象的;

2) 这两种行为都是企业产权的有偿转让, 就其活动而言, 都是企业的买卖, 所不同的只是买卖的方式而已; 3) 它们都是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中所采取的外部扩张战略, 通过这种外部扩张战略, 能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扩充经济实力, 有利于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实际工作中应走出以下误区。

数学学习的灵魂 第10篇

一、临变不慌, 因势利导

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教师既无法估计它什么时候发生, 也难以预料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因而偶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使教师处于应激的情绪状态。这样, 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倒使问题复杂化, 并影响教师的威信, 师生的感情, 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而有的教师却表现出较强的调控能力, 临变不慌, 因势利导。

二、实事求是, 谦虚坦诚

数学学科性质决定了习题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实事求是、谦虚坦诚地直面自己的失误, 并由此合理引导课堂教学, 这样不仅不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反而会使自己的威信提高, 而且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的现象。例如在讲解课本一道二次根式例题时出现错误, 于是我及时向同学们表示歉意, 并抓住契机, 设计了如下片段:

师:学习了二次根式以后, 哪位同学说一下, 这个定义的要点是什么?

生甲:有一个二次根号, 根号下的式子是非负数, 两条缺一不可。

师:有不同意见吗?呵, 没有, 请大家做如下练习 (边解答边准备讨论) :x为何值时, 下列各式表示二次根式?

第 (1) 小题的解答意见一致, 对于第 (2) 小题则有分歧。生乙:当-1.5≤x≤0.5时, 是二次根式?生丙:不对!无论x取什么值, 它都不是二次根式, 因为它是用“+”号连接的两个根号。

生丁:当x=-1.5或0.5时, 它是二次根式, 因为姨0=0, 只剩一个根号, 且根号下的式子大于0。

生丙:要以定义为准。 (下面争论激烈, 但几分钟后, 意见趋于一致)

师:好, 我来归纳一下:⑴两个二次根式的和未必是二次根式;⑵判断二次根式, 直接按定义, 不得变形, 否则会无所适从。

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教师应怀着勇于承认错误的气度, 谦虚坦诚的胸襟,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去化解失误的消极影响, 变消极为积极。

三、巧用幽默, 化弊为利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将幽默运用于偶发事件的处理, 发挥幽默的独特魅力, 不仅可以让教师从容地摆脱尴尬, 而且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在“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新授课时, 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着同一道题:

计算

学生甲的解法:

原式

学生乙的解法:

原式=4 (x-1) +3 (x+1) -2 (x+2) =5x-5

板演结束后, 我与学生有了以下的对白:

师:甲、乙两位同学的答案不一样, 哪一位同学的正确呢?

生: (异口同声) 甲!

(这时我看到乙同学的头慢慢地低了下去) 师:哪一位同学的解法简捷呢?

生: (面面相觑, 小声地) 乙。

生: (有学生在揣摩老师的意图, 一脸茫然) :真奇怪, 错了还讲什么简捷, 老师为什么这样问呢?

师:乙同学解法简捷, 但可惜解错了。

生 (哗然大笑) :原来老师在故弄玄虚。

师:错在哪儿呢?

生:“张冠李戴”, 把分式方程变形 (去分母) 搬到解计算题上了, 结果丢了分母。

师:对, 但我认为乙同学能够把“方程思想”运用到解分式计算题上, 真是妙极了, 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若能将该题去掉分母来解, 其解法就简捷明快。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能否利用乙同学方程的思想来解它呢?

(这时, 我觉察到乙同学的头慢慢地抬了起来)

生 (互相交流, 片刻后’) :能!

师:请一位同学讲述。

生:设

去分母:4 (x-1) +3 (x+1) -2 (x+2) = (x+1) (x+2) (x-1) A

解得:

师:妙呀!真高明!这种解法较甲同学更为简捷, 乙同学虽然解错了, 但他的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不因循陈规, 不因袭前人, 是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 这种解法可谓是独辟蹊径, 独创新颖。他虽错犹“荣”,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当我的目光再次触及他时, 我发现他笑了, 脸上洋溢着自信。)

这以后, 乙同学上数学课总是抬头挺胸, 信心十足, 大胆发言, “显扬”自我, 对有些问题的解决也与众不同, 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时至今日, 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由于巧用幽默的语言, 灵活的教学手段, 化弊为利, 深化了教学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高职数学教学的灵魂 第11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总难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师生之间未能体现民主与平等关系,学生怕老师,上课不敢回答问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利于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营造了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的氛围,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的爱要洒向全体学生,其中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们成才,从而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热爱,以起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其次,教师要力求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板紧脸孔,学生心理就会有压力,从而增加精神负担。面带笑容,不责备学生,耐心引导,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觉得该教师可亲可敬,这样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上课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并经常鼓励学生。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放松心情,诚恳的提问态度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取笑与挖苦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会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新世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使其能灵活地应付环境的变化。

二、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作为一名高职数学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3.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

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推行开放式习题教学是创新教育的示范

数学开放式习题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靠学生在活动中练出来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应该设计一些独具一格的开放型题目,用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某人从A地到B地乘出租车有两种方案:一种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起步价10元(3公里内),超过3公里的每公里价为1.2元;另一种是起步价为8元(3公里内),超过3公里价为1.4元,请问选取哪一种出租车比较合适。

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生特感兴趣,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以下结论:当A到B的路程小于13公里时,用第二种,大于13公里时用第一种,13公里时两种任选。

这道题积极构建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得有趣,练得高兴,解题时让学生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这是传统的应用题所无法办到的。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题,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首先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取舍和重新整合。例如,将微积分部分的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不加证明地引入数学理论的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借用能力;同时增加计算方法与数学软件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数学计算与数学推演。

应用数学基础按照专业课数学的基本要求,分专业按需选择微分方程、级数、积分变换、矩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部分内容,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例题、习题讲解和练习,强调知识的应用。例如傅立叶变换,可以单边指数信号、矩形脉冲信号、钟形脉冲信号等典型的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为例,强调其在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而其中大量的积分运算,可教会学生采用Mathematics软件辅助计算。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数学的应用贯穿始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五、让学生有挫折体验是创新教育的延伸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数学学习的灵魂 第12篇

我的灵魂游走在朴实而深刻的文字之间, 融入了书海的幽深暗香之处。

侯川给高平长篇历史小说《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写的评论, 洋洋洒洒, 将近四万字, 点评精到, 用语恰当, 的确如杨光祖教授所说, 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才情。我发现, 侯川的评论, 理论花样少, 概念游戏少, 不但能很好地引导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作品, 而且还能让读者准确地体会到评论者的思想感情。“五世达赖——智者与仁者的化身”, “桑结甲措——深沉稳重、精明干练而又野心勃勃的冒险政治家”, “拉藏汉——手握上方宝剑的权力争夺者”, 从这些小标题, 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侯川对相关人物的态度、感情及基本评价;“仁增旺姆、于琼卓嘎——雪域高原凄美的雪莲花”, 情感浓烈、富有诗意及暗藏人物命运悬念的标题, 已经具备了强大的阅读吸引力。

作者有善良的天性、执着的追求, 具有深厚的悲悯情怀, 从而激发出一种潜在的力量, 写出了如此之多如此有质量的评论文章。文学无可替代的最为核心的研究对象是“人”。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说得好:“我们在这里向读者提供的食粮不是别的, 就是人性。”侯川的评论文章, 一以贯之所坚持的原则, 就是“人性”。所以, 他的评论, 既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现实性, 又具备了一定的超越性。米兰·昆德拉说:“每一个美学评判都是个人的赌博;但这种赌博并不囿于它的主观性, 它在与别的评判相撞击, 试图被人承认, 企望达到客观性。在集体意识中, 小说的历史, 包括从拉伯雷到今天的漫长过程, 就这样一直处于一种恒久的变化之中, 参与其中的, 有明智者与愚蠢者, 有识者与无识者, 而在这一历史之上, 遗忘在不断扩展它那巨大的坟墓。在巨大的遗忘的坟墓里, 与非价值一起, 躺着那些未被足够评价、未被人认识或被遗忘了的价值。这一不可避免的不公平使得艺术的历史具有深刻的人性。”毋庸讳言, 侯川的评论, 自然也面对着这一“巨大的遗忘的坟墓”, 然而, 他仍在坚持, 所以从这一意义来说, 《从灵魂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为文者的信仰意志及人格力量。

侯川的文章尽管是评价鉴赏的文字, 但极专心极用情, 一个精彩的细节他能够捕捉到, 一两个词用得好, 马上能够引起他的兴趣。而且侯川胸怀宗教情怀, 具有强烈的救世理想, 他的文章, 是有大胸怀大热情的。他在《不可言说的诗意——紫荆诗歌印象》文中论述道:“紫荆热爱众生, 心怀慈悲, 他的诗心广大无边。要把握紫荆, 你得有大慈悲心, 你得超然出众, 你得有广大无边的胸怀, 岂不难哉!”杨光祖先生在该书序中讲, 侯川是真的热爱文学, 乃脱俗之人。此话说得一点没错。

对青年作家、诗人给予高度的关注, 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侯川所具备的那种敏感、精细, 那种视野及达到的高度, 让我深深佩服。离离是在甘肃青年诗人中脱颖而出并很快走向全国的著名青年诗人, 侯川前后共写了一万九千多字的鉴赏评论文章, 关于文本的细读, 关于艺术的点评, 无不精准到位。侯川博览群书, 他的一些读书札记, 写得见解独到, 深刻精辟, 令人佩服!读侯川的文章, 令我忽然感觉有了阅读的方向, 仿佛黑夜里迷路的行者, 看到了指示灯, 看到了北斗星。但愿侯川先生能够在文学的旅途上继续前进, 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上一篇:有偿使用收入下一篇:学业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