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群众文化

2024-07-25

文化馆群众文化(精选12篇)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1篇

关键词:区文化馆,群众文化,方法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阵地, 区文化馆在基层文化普及、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科技知识, 弘扬先进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顺应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的职能和作用, 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群众的文化活动质量为核心。

一、结合当地群众文化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区文化馆的阵地职能作用

区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一个公益性群众文化办事机构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单位, 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它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单位和排头兵, 其主要工作职能、职责和任务是:

1. 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使群众逐渐高尚的风格、信念和理想, 以及道德、情操。

要坚持发扬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激励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追求文明、热爱艺术、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2. 使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能够得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

乐活动, 从体力、智力两个方面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个性及才能, 增进自身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以达到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之目的。

3. 完成市、区下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任务。

发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 发挥本地区民间艺术特色, 开辟广阔的乡村、社区文化阵地, 抓好有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基层文化团队建设, 繁荣群文创作, 发展特色门类, 力争在国家、省、市活动中出力作、创佳绩, 扩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4. 文化馆业务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区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所有动态艺术门类 (包括:

音乐、戏曲、舞蹈、曲艺、小品、小戏等) 的创作、比赛、展演和辅导工作。抓好业余骨干队伍建设, 协调做好社区文化站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并做好文化艺术培训和研究工作。负责各级各类培训工作, 其中包括市、区组织的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努力实现文化艺术最大限度的普及与提高。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现文化馆的引领职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文化工作的根本和命运之所在。各文化馆应当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建设整个过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努力推动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此外, 文化馆工作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要以人为本,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用先进的文化给人民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 从而发挥文化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开拓文化馆工作的新局面。

三、抓社区文化建设, 开拓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社区文化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在新的时期所面临的新思考、新课题。如何转变工作职能, 去适应城市文化的发展、社区文化的建设, 应该说就是身体力行地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 用先进文化引导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切实实的工作。

文化馆在区文化建设方面应摸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坚持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 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进社区, 把欢笑送给广大群众。1.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社区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存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进而推动社区文化工作的思想、组织、设施等多方面的建设, 加强对先进文化的培育, 把握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 弘扬主旋律, 唱响新时代, 同时在节目编排内容及形式上, 着力突出社区特色, 力求新颖通俗、积极向上, 以生动形象、艺术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弘扬先进, 鞭挞落后, 陶冶居民情操。2.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 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指导、扶持基层特色文化团队建设, 组织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成立特色团队, 使全区文化团队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3.完善文化网络建设。建立以文化馆为辅导培训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活动为基地, 市场为补充的多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文化网络建设。

四、开展有声有色的各种文化活动

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 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 文化馆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信息, 坚持面向城乡、深入基层, 发挥好文化馆的繁荣文艺舞台的主力军作用。另外,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要集中突出文化馆的文化网络的网头作用, 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影响力, 让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

1. 广场文化是现代城市综合文化实力的展示, 是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

时下各地流行广场健身文化, 其参与人数极其广泛, 文化馆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 紧跟群众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 时刻为广场文化建设把好脉。将参与广场文化的群众、按活动内容编队并培训辅导人, 遵循自愿参与性、广泛性、普遍性、公益性的原则, 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 使广场活动达到休闲娱乐之目的。

2.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新崛起的现代化因素, 是群众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到今天, 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 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 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区文化馆要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 明确社区文化发展思路, 探索和找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抓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服务工作。文化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走出去或派专业人员到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学校进行艺术辅导, 强化社区文化服务意识, 要本着“以人为本”兴办实事、提升服务、文化贯通、党建统领为前提, 积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社区特点、公众认同的社区文化, 把社区内各种人员团结凝聚起来, 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文化阵地。动员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组建老年文艺演出队、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舞蹈队、尽可能以灵活的方式吸引众多参与者, 使社区文化具有综合性、教育性。

浅谈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

王丽 (安徽省怀宁县文化馆安徽怀宁县2461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在基层文化的建设中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方面, 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已经成为了本世纪的一大文化景观。群众文化是文化的家园和坚实的大地, 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 也为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基层社会稳定提供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针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 以期为有效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 使群众文化落实到千家万户。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措施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 以娱乐为主要内容, 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部分, 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 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下, 逐渐成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是建设和谐基层社会、活跃基层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的重要手段。文化部也曾指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 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它关系着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村乡镇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层次, 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 基层文化建设被重视程度明显上升,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 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我们要努力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 发挥文化活动在城乡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倡导广大群众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 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 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 农村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力度不断加强, 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是文化品位逐步提高。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单位坚持“二为”方针, 每年都走出去, 下基层, 组织专业人员编排内容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深入到厂矿、军营、校园、村镇、社区进行先进文化的普及,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在一些农村乡镇地区, 文化单位工作者定期将经典戏曲、电影、图书送到农民群众当中, 让基层群众吸收艺术上的营养, 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 使基层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开阔了视野。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 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更加注重文化的扎根于培植, 不只是“送文化”, 而且要“种文化”, 以帮助基层群众形成乡下文化的再造机制为目标, 突破文化下乡单向传播的模式局限性。为此, 相关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培

总之,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内容,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文化馆要充分发挥服务和调度指导功能, 在思想宣传、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方面形成合力, 勇于创新, 实现突破, 充分发挥区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养基层文化骨干, 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壮大, 使民营文化渐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但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处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之中, 群众文化建设还不够成熟, 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 普遍存在“文化滞差”现象, 出现了文化真空地带。基层文化建设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部分农村, 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生活还很贫乏, 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频繁,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在这里生根徘徊。有的地方基层文化建设十分脆弱, 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后续义撑, 有的地方基层文化曾经崛起却又迅速衰落, 成为当地群众记忆中的“流星”。现如今, 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匮乏, 受重视程度不足, 资金投入不够, 人才队伍匮乏, 服务机能弱化等。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1.创作一批质量上乘的文化作品, 提高文化品位

文艺创作和演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手段, 能够有力的提高群众文化品位和影响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为构建和谐基层社会提供丰盛“文化大餐”。要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 培养先进的文化理念, 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创作一批既有群众气息, 又有时代精神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引导力量的优秀作品。试图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营造有益于提高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积极氛围。同时, 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 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因此, 抓好本地特色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就要生产出系列文化产品, 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2.加大投入力度

群众基层文化作为公益事业, 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其发展前进的有力保证, 加大投入促进建设落实。经济投入与文化事业是否相适应, 关系到改革成败。政府应将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大投入力度, 而不是全部将其推向市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 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核心, 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 拓宽思路、因地制宜, 搞好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 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 不断培养优秀的文化工作者

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 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搞好基层文化建设,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适应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的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优化队伍结构, 完善用人机制, 改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条件。有关部门要定期选拔一批热爱文化工作、甘于奉献的文化骨干, 不断充实基层文化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严庆军;孙晓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作用[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马玉霞;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群众文化工作[N];陕西科技报;2010年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2篇

先与后取的经营模式

一个企业要成功,就要付出某种经营代价来换企业的效益。先与之、后取之是一种成功的经营之道。

日本企业的公益经营就是先与后取的典型经营模式。他们跳出了纯商业思维定式,在公益服务中求得新的生机。公益经营是在提供公众服务过程中扩大企业影响、吸引消费者的,比单纯产品宣传与推销的效果更佳。企业能把服务扩大化,把为公众服务作为己任,从而会带来更加的经营效益。

从投入产出的规律看,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支付、给与是收入、取之的必然代价。不过,在许多情况下,支付与投入、给与和取之有着时间上的距离,更有一定比例的内在联系,一般支付与收入成正比。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先与后取的经营思想。

与之和取之使企业经营的辩证法。有人认为,企业除了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外,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事谋取最大利润。为此,不少企业采取多种方法,唯利是图,结果效益不佳。而成功的企业采用利益循环的辩证经营模式,有效的指导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市场大系统看,把消费者、经销商和企业生产者看成是一个整体,建立起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使企业发展及利益良性循环,不仅源源不断的产生效益,还使企业利益真正最大化。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一)日本传统文化的许多东西,是直接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儒家、释家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文化,至今是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它形成了日本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它不同于西方个人至上而强调群体意识,强调把人本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日本的管理类书籍把人事的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分类之首,他们从“企业即人”出发,认定“人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项目”。在日本企业管理学家近藤次郎看来,人本管理就是一种依靠互相交心的方法,使每个人正确认识他在组织中应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同时必须使他们能最大的发挥他们的能力,使在组织中劳动的个人感到满意,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所有人的干劲。人管理人取得成功的状态是引导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足干劲,这方能说是高明的管理;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人都向自己的喜爱的方面奋发努力,这时自然能达到集体或组织的目标。

人本管理要把对人的管理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1、“自我管理”。应重视企业中的每个员工的个人自尊心,它可分为“健康的自我管理”和“作业(工作)的自我管理”。

“健康的自我管理”是指自我管理身体健康和自我管理精神健康,可通过读书以学习前人的教诲,或接受信仰(宗教)以改变心境,求得精神的宁静。它要求既把自己作为对象,又把自己当作管理者。

“工作的自我管理”主要指在企业中推行的“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它系车间的作业集体,为提高作业效率,防止次品和提高质量,自己用特性因果分析图等方法,通过讨论,自己进行改进的运动。这样就超越了组织和职务上的等级差别,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行控制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

2、“集体管理”。即以集体为对象的管理。这里强调等级职务和服从,资本主义社会通常是给管理者以高薪,组织中的成员也就为有朝一日成为管理者而刻苦努力,这样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依靠竞争和上进心来维系这个组织以达到目标。在“集体管理”模式中,采取的方法首先是提高成员的自觉性,其中首先是自我批评。在集体管理中,如果害怕一部分成员管理其他成员的做法会恶化关系,那么,进行自我批评就不用担心这种情况。

人本管理相当集体管理中的“自我管理”,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事实上,这是集体管理的一种巧妙的方法。日本的有些企业废除了部、科长制,分成不同的功能集团,作为小组住家推行自我管理,还有因采用了这种模式参与经营活动而实现了劳资关系的协调,取得了成功。这种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急于求成,平时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思想交流,最终实现这种关系。人本管理文化模式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得益于人本管理,在人力调配最优化、工作效能最优化、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人的积极性激励、参与管理最优化这5个方面贯穿人本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日本的大企业近年来为获得富有新思想、具有开拓性的人才,以便进可“抢人”,退可“留人”,对原来刻板的人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以职位的平等竞争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利用竞争机制促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选拔的创新。日本许多大公司对于内部的职缺,或开拓新事业所需的人才,除照常录用大学生外,开市场是内部公开招考制,层次从中层干部一直到新事业的负责人。

为了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的“大企业病”,许多大企业相继撤出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使人员流动更为流动,这可使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工作效能最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智能科学的运用,为适应人类劳动结构及工作机能的重大变化,企业劳动工作制度正在发生变革。劳动工作管理正向着灵活机动、宽松宜人的管理模式转变。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人的个性机能决定了人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果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有不同的工作效率,如够规定统一的工作时间,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最佳工作效能。因此,许多企业家都着手在企业内部开发部门试行自由时间制和谈性工作时间制。智能型的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上的一部分职员,可根据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完全自由的安排工作时间,使一部分“宝贵人才”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最佳时间内发挥最佳创造效能和工作效能。

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创造潜能永无止境,高智能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可分为两种,即主动性发挥和被动性发挥。前者是自觉自愿的,后者是被动的,受外部意志支配驱动的,非自觉的。显然,改革工作制度能使人们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尤其是当自己的权益、义务、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变化、兼顾等途径相联系,并获得理想效果时,这种发挥往往能达到最佳境地和最大限度。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发现。实现这种改革的管理制度,可给劳动者适当的空间调节,既可使劳动者科学安排劳动时间,提高岗位劳动效率,又可适量增加社会劳动时间,根据需要协调劳动过程,以提高综合劳动效能,也有益于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的保护。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多方位的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价值是无限量的。人的才能只有在多方位的施展中才能得以释放。而传统的固守一岗一位,老死于一家单位一个岗位的工作制度,只能禁锢人的思维,抑制人的才能。许多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的人才便是这种传统工作制度禁锢下的牺牲者。改革工作制度,允许人们兼职服务、交叉任职等,不仅有利于人才发挥多种智能优势,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多方位实现人的价值。

3、产品和销售最优化。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采取满足各种人需求的产品和销售最优化策略,以反映各种人的需求。

4、人的积极性激励。世界许多大企业十分强调对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法人持股大于私人持股是日本股份制企业区别于欧美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的股票在法人手里,就是说,日本大部分股份制企业是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对此,日本采取了限制私人持股率、提高法人持股率的做法。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因为法人持股的目的不是买卖股票以获利或分享高额的股息和红利,而是为了加强企业间的利益联系。因此,法人股东虽也参与和监督企业决策,但一般不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此外,法人持股还能促进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的合作关系。相互持股使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达到松散的联合,既能将企业之间的利益捆在一起,又不至于削弱某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淡化所有权后,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了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5、参与管理最优化。人本管理文化模式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企业鼓励员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全员参加管理,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从而形成企业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点的个性。这种全员参加的管理,采用的是多种形式。质量管理小组的选题也是广泛多样的,如效率、安全、质量、设备、节能等。重要的是企业家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目标规定要十分明确具体,措施也要得力,这样才会有成效。

人本管理文化模式代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它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企业界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三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日本的走动式、欧美的和拢式、东南亚的抽屉式是80年代风靡世界的三种管理模式,它们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来说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走动式是指企业家身先士卒,深入到企业员工之中,体察民意,了解真情,沟通意见,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佳绩。这种模式在东方文化背景中更显其卓越性。走动式还意味着一种看得见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优秀的企业家总是深入员工之中,了解真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听一些好话,不仅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员工们就觉得企业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自然就会兴旺发达。

和拢式是欧美盛行的管理模式。和拢是希腊语的“整体”和“个体”合成的词,用来表示一种新观念,即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性。它的具体特征是: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的每个员工对企业有使命感,“我就是企业”是和拢管理中一句响亮的口号。这种管理模式孕育了企业员工的自我组织性。企业是由每个人支撑着的,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用更大。因此而放手让下属作决策,自己管理自己,尽情为企业贡献力量。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识水平各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和拢式发挥个体分散和整体协调相统一的优势。按和拢管理的特点,一个组织中的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性树立整体的形象。和拢管理促使整个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抽屉式管理模式流行于东南亚,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对于他们每个人的职、责、权、利相统一。在管理中,既不能有职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结合。矢志称强——一种风险经营管理的文化模式

现代世界知名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始终贯穿着一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它的思想精髓就是称强和风险经营。这些企业善于将这种思想精髓演化成自己企业的一种管理文化模式,贯彻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风险经营的管理文化模式,使全体员工同心同德、化风险为战胜困难的具体措施和力量,最终化险为夷。

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风险经营。在风险经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注意力集中到市场上。对于一家新风险企业未能达到它指望要达到的目标,或者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一个通常的解释是:在别人出来夺走我们的市场之前,我们干得不错。但这些人开始向我们从未听说过的顾客出售产品,突然间,他们便夺走了市场。凡是真正的新东西都能创造出人们以前从未想到过的市场。

新的风险企业必须一开始就假定,它的产品或服务可能在设计这种产品或服务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市场上找顾客,用于根本没有设想到的地方,并由新风险企业没有想到的、甚至根本不知道的顾客来购买。

如果新的风险企业不从一开始就这样把眼光盯着市场,它就可能为竞争者创造市场。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人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是厂长,同顾客和自己的推销人员呆在一起,研究情况和听取意见。新的风险企业必须制定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一种产品和服务要由顾客而不是生产者来确定。在生产或服务给顾客带来的用途和价值方面,它必须不断的向自己提出挑战。

对新的风险企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自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是什么样的或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去购置和有什么用途。首先,新的风险企业必须愿意把出乎意料的成功看作是机会,而不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冒犯。它必须接受营销术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企业的任务不是去改造顾客,而是使顾客得到满足。

2、金融上的远见。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是刚创业的新风险企业的通病。这是新风险企业初创时期的最严重的病症,即使对那些生存下来的新风险企业来说,这种病症也可能成为妨碍企业发展的长期因素。

在新风险企业发展的狭义阶段,最大的威胁则是对金融方面注意不够和缺乏正确的金融政策。这首先是对迅速发展的新风险企业的威胁。新风险企业取得的成功越大,缺乏金融上的远见带来的危险也就越大。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克服起来极为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危险显然是可以防止的。创办新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是很不考虑金钱的,因此,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利润上。

3、建立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营业额上不去,盈利、质量或其他任何重要的方面都不起作用,其原因是缺乏一个高级管理班子。企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一两个人管理的规模。它现在需要一个高级管理班子。班子要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企业文化模式的选择

为了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制度下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

1、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依据。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而企业文化模式则是社会和企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会直接、间接的通过企业文化反映出来。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选择文化模式的一般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国情和企业个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企业文化模式的基本依据。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文化模式各不相同。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了企业文化模式的社会经济性质。

2、现阶段中国企业文化的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文化模式可分为单一型和混合型两大类。单一型包括经营目标类、团结创新类、质量技术开发类、市场竞争类、文明服务类。经营目标类就是浓缩了企业的经营宗旨,“概略的反映出企业追求的精神境界或经营战略目标。”团结创新类就是凝结了企业团结奋斗等传统价值观和拚搏创新的群体意识。质量技术开发类就是立足于某一优质名牌,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市场竞争类就是注重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强调拓宽市场销路,争创第一流效益。文明服务类就是优化为顾客、用户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做到服务上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更多俄企业采用的是混合的企业文化模式,即把经营宗旨、经营战略、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 第3篇

从观念文化或精神因素的角度看,影响和决定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活面貌的,以及影响当今、今后中国文化走向的,主要不是儒、道、法等家典籍中的雅文化,而是从古至今深植于广大民众头脑中的传统俗文化。不研究、了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了几千年的俗文化,只纠缠于经典文本中章句的解释和讨论,是够不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最多只能算作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诸子及其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雅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显文化,以叙事、论事、论人、说理、讲道的形式明确地写在典籍、文本中。中国民间俗文化更主要的是一种潜文化,中国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精神要素、基本价值理念、行为指导原则并没有以理论学说形式明示于典籍,而是以观念、意识、信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们的行为。俗文化有些体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如小说、诗词、戏曲(剧本)等,有些体现在非文艺文本中,如史书、笔记、杂记等,还有些不出现在任何文本,只能从流传至今的习俗、习惯、口头话语和历史遗存的物质文化中看出来、听出来、体味出来。它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习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方式传播、承继。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并用大量史料充分证明了的游民文化、流民文化、流氓文化、帮会文化,就是很重要的一类民间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而雅文化和诸子百家中就不包含这种文化。

中国传统大众文化或俗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文化。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生活环境严酷,自然灾害、社会灾难频仍,民间生活文化又往往简化收缩为其核心——生存文化。生活或生存文化不是诸子雅文化的那种统治文化(如法家、部分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纵横家学说等)、教化文化(儒家)或学理文化,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包括历代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心中,支配中国人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观念、价值、道理和准则。比如民间宗法文化中对祖先、家族的敬拜,强调血缘纽带和据此生出的上下尊卑、领导服从顺序的等级准则;民间婚俗文化中敬天地、血亲,崇尚生殖的价值取向;民间权谋文化、暴力文化中对权力和智谋的崇拜等。

中国主流雅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一般只对中国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中的士影响较大,对帝王亲贵和官员也有些影响,对农、工、商及五行八作其他人(还有流氓、娼妓、乞丐)等几乎没什么影响。(不被视为主流的阴阳家学说,倒是对社会各阶层都有影响。)而民间俗文化对社会各种人都有重大影响,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中国主流雅文化对俗文化的影响,完全不能使雅文化包容、等同、替代俗文化。比如,可能有人认为,法家学说就可以等同民间权谋文化,法术势嘛。其实完全不然。法家主要提供的是统治者驭民和控制臣子的办法、制度和理论,而俗文化中的权谋文化主要指在中国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生存、生活、发展,除包括法家的一些精神要旨外,还包括如何谋取权力、应对权力、化解权力、摆脱权力等,即一般人如何在权力人际中保存和发展自己。这些是法家不会提供的。因为法家的角度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中国传统主流雅文化,如儒、道、法等诸子诸家及其历史上的承继者、诠释者的文本,其立足点大都是帝王师,而不是一般人。实际上,俗文化对雅文化的影响更大,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雅文化的理解、解释和传播。另外,在中国历史上,各种潜规则盛行。如果没有大众潜文化的支撑,没有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真正决定中国社会面貌、决定大小历史事件进程和结局的,主要不是很多人误认为的雅文化,而是被相当多的人忽视了的俗文化。

与西方文化对照,中国传统主流典籍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与民众俗文化的疏离,二者之间在很多价值理念上无法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除雅文化、俗文化外,还有一个二者共同建诸其上的源文化或根文化。中国根文化既是中国文化中单独的一个部分,又是中国雅、俗文化的基础。要想了解中国传统雅、俗文化为什么具有它们如是的内容、特点和关系,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根文化。

性格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根本,因为它是人的心理要素与自然界和社会交互作用的最初结果,先于有具体内涵的雅、俗文化;同时,性格决定态度,即对人对事的基本心态和取向,如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承担还是推卸、主导还是依赖等。性格文化虽然也可以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受雅俗文化的影响而改变,但从群体上看,如果面对的自然、社会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体的性格亦是相对稳定的。中国人的群体性格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所谓国民性,就是根文化与俗文化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的那些国民习性。

由于历史上中国人的自然繁衍力强且无法有效控制,而自然资源和适生空间有限,导致整体生存条件日趋严酷,造成了国人看似复杂的性格(面对外界经常有一些自相矛盾的看法和举措)。如果能从根文化的角度研究、理解,这些看法和举措其实并不矛盾,国人性格也不很复杂,它们都是中国人性格文化中弱势性和群体性的体现……

发挥文化馆优势打造新时期群众文化 第4篇

1. 构建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 相关的文化投资建设也加大了力度,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以广播电视、互联网、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为主的文化体系建设发展迅速, 基层文化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区文化馆应该积极遵循群众文化活动规律, 根据自身的文化服务职责, 通过民间活动组织、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来传播通俗文化, 让那些贴近基层民众的文艺作品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现状。当前,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通俗文化发展有一定程度地被忽视, 在区文化馆群众文化中, 应该改变过去的认识, 循序渐进地做好群众文化的辅导传播工作, 将群众喜爱的、通俗的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展现给他们。积极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事业, 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 提升他们的表演水平, 让文化成果真正普及到群众当中, 改变他们的审美观, 建设更加和谐健康的社区文化。另外, 区文化馆还应该积极扩展群众文化发展渠道, 根据这些渠道打造新时期社会主义群众文化, 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1]具体来说, 要积极开展民间工艺培训、通俗文化辅导、少儿舞蹈培训、书画培训等辅导工作, 在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排练工作, 利用民间协会辅导向人民群众宣传文化艺术名人, 利用好名人效应进行群众文化普及, 在群众休闲场所进行文艺辅导, 重视社区、广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

2. 重视优秀群众文化项目建设

区文化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加强本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 积极运作优秀群众文化项目。当前,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因此, 区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依赖政策和资金的支撑, 这样不利于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另外, 区域性是群众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特点, 因而在区域性特点的影响下, 区文化馆应该从群众文化事业管理机构的视角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 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交流, 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舞台, 区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优势也正是在于此。这样才能用活动发展群众文化团队, 以群众文化团队繁荣群众文化活动,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精品项目, 并充分发挥出区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运作中的先进性和号召力。

3.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认真普查社区的群众文化资源, 根据人民群众及群众文化的需求开展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区文化馆是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管理机构, 因而需要充分了解本区的各种群众文化资源。通过普查的方式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活动场所的群众文化活动团队, 区文化馆应该帮助他们解决活动场所问题, 而对于那些文化需求高但不成型的团队区文化馆应该派遣业务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区文化馆通过普查建立群众文化资源数据库,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信息平台, 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文化资源。同时对那些能够激发群众文化需求的群众文化项目要进行科学运作。有不少群众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需求, 但在经历过一些群众文化活动以后, 他们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并积极参与。换言之, 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需求对于人们来说是隐性的, 而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隐性需求。[2]以活动的方式展现群众的隐性文化需求, 是符合当前群众文化发展特点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变化发展, 群众文化的发展日益兴盛。区文化馆必须正确认识群众文化发展趋势, 给予自身正确的定位, 利用区文化馆的优势发展群众喜欢的文化活动, 大力开展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项目。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群众的认同感, 使区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不断完善, 加强管理, 以先进的服务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群众文化。

摘要: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是文化馆, 它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发挥文化馆的优势, 打造新时期群众文化,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满足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当前文化馆的主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如何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体系, 发挥区文化馆的作用, 积极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服好务。

关键词:文化馆,优势,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关东.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J].大众文艺, 2013 (7) :159.

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第5篇

来源: 北京日报

■深化改革,是为了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今天,我们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于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们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好,讲文化体制改革也好,讲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也好,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国内的文化建设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现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审视和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我国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注意到,尽管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创造了令人目眩的奇迹,但是在世界上却没有形成与此相应的文化影响力,更谈不上我们的话语权。党的十七大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任务。这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承担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中可以看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今天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现实奋斗目标。明确这一点,不仅可以使得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了一个高起点,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中规划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那么,怎么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呢?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还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就要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能力等方面开拓创新,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也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此同时,我们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得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取决于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大力推进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认同,并为他们接受和喜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另一方面要在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使之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新的文化样式展现在当代人面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同时,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为此,既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抓紧构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做好文化产品的推介和营销,又要培养一批了解世界文化需求、懂得文化营销的专门人才。我们要抓住国际上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文化馆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素质浅议 第6篇

【关键词】文化馆;人才素质;人才培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馆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同步,驶入了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支撑下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特别是馆舍建设和业务设施、办公器材的配备,日趋完善,硬件设施与十几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基本能适应满足文化馆工作的需要。但是,与硬件建设相比,目前文化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软件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一个地区文化馆工作成绩的大小、工作质量的优劣是与文化馆员工素质能力的高低成正比的。员工素质高,文化馆工作成效和质量必然优秀;反之,则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因此,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补齐文化馆软件建设的短板,重视文化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把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作为文化馆建设的重点,从战略的高度,从保持本地区文化事业长久兴旺发达的高度做好文化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此,本文将就文化馆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提出以下观点,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文化馆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什么必须坚持高标准?

文化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文化馆的性质和工作任务所决定的。文化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文化馆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即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是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对当地群众进行文艺培训、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文艺作品、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心、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作中心;是学习、宣传、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本地区示范性、导向性文艺演出、比赛、展示活动;培训本地区文化专业人员及社会文艺骨干;组织文化活动和文化业务交流,注重组织、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协会(团体)开展培训交流;搜集、整理、传承、保护、宣传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及时创作反应时代、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基层,配合文化部门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研究,为文化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要准确体现文化馆的性质及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文化馆必须聚集一批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综合素质高的群众文化辅导专业队伍,这是文化馆工作条例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二、文化馆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

(一)辅导能力。辅导能力是群众文化辅导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从较低层次发展而来的基本技能。辅导能力包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行之有效的教授方法。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俗话说,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各种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知识,你必须至少掌握一门,当然,一专多能更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通过学校教育获取,通过社会教育(如培训)获取以及自学成才获取。不论是哪种途径获得的,都必须是真才实学,学有所成,来不得半点虚假。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后,还应该具备和群众相处,和群众打交道的技能,即组织协调能力。辅导是一种社会活动,辅导人员要经常到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去辅导、指导,掌握做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将确保辅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是教授方法,这也是辅导能力的组成要素。在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时,要有耐心,真诚热情,讲解透彻,语言通俗易懂,示范动作准确;要锻炼一定的口才,掌握较强的语言表达传授能力。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口舌白废,形象地说明了教授方法的重要。

(二)创作能力。创作能力是检验一个人专业功底高低的标志,是一种中级层次的实践技能,是文化馆每个辅导人员必须达到、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当然,也是个人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创作能力的获得,要以下面几个条件为前提,即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敏锐的鉴赏能力;丰厚的生活积累。创作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经过长期的磨练,潜心学习,不断实践,由低级到高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文化馆群众文化专业人员不能停留在只会辅导的层面上,要努力学习,使自己的水平上升到能创作艺术作品的层面,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本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7篇

一、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实践意义

(一) 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过去, 群众文化建设的知识结构较为落后, 文化辅导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不高, 且创新意识差,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效率。然而,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过去的群众文化辅导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兴起之后, 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也应趋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1]。

(二) 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当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群众文化辅导的开展, 能够有效遏制封建迷信、赌博淫秽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增长, 对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 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群众迫切期望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 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便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时, 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 想民之所想, 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深入实践到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中,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可以将群众的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来。

(三) 文化馆群众辅导工作是平等享受权利的需求。

早在2011年, 我国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站) 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由此可见, 我国在对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 文化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辅导活动, 不仅体现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公平性、平等性原则, 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为社会构建一股和谐良好的社会风气。伴随着免费开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将更富有普及性和开放性, 使之成为社会精神文化教育活动的有益延伸和扩充[2]。

二、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

(一) 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 我国政府逐渐重视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全国各地相应简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并安排投放全国信息资源工程等, 极大地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文化馆自身需要开拓创新, 探索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规律, 在完成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群众在节假日的活跃力度, 大力弘扬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 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带领人民群众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亲切感。古往今来, 广大人民群众都钟情于时尚个性的、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然而在实际的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 通俗文化的传播往往受到了高雅文化的制约, 群众很难处理好“俗”和“雅”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馆在进行辅导工作时, 应该多开展一些通俗易懂, 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 让群众明白文化的本身并没有俗雅之分, 通俗易懂的文化活动更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对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促进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此外, 文化馆还要适当扩展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空间, 使群众的文化活动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载体。例如, 组织开展民间工艺制作培训、书法艺术培训和绘画艺术培训等活动;选派优秀文化骨干到学校、企业进行文化辅导;向人民群众推荐一批文化名人, 利用名人效应开展文化辅导工作。

(二) 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文化馆不仅是书法爱好者、戏曲爱好者、文学和美术爱好者、舞蹈爱好者的精神文化活动乐园, 还是各个组织、各个协会的文化纽带。当前,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精良, 具有极强的奉献精神, 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文化骨干队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文化馆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4]。一是文化馆需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文化辅导人才到对应的工作岗位, 秉着能者上、贤者让、庸者退的原则, 不断更新文化馆的人才队伍, 并尽可能为优秀的文化人才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氛围, 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工资待遇。二是文化馆可以联合图书馆、美术馆, 将当地的文化工作骨干聚集起来, 组织文艺汇演、舞蹈大赛、摄影大赛以及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进一步提升当地文化工作骨干的专业素养, 使其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比赛能够让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起到推广文化活动的目的。

(三) 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辅导的特色。

由于不同地区所处的文化馆地域不同, 因此, 不同地区的文化馆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其群众文化也会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一方面, 文化馆需要不断创新文化辅导工作的内容, 目前大部分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都比较单一, 主要以文艺汇演为主, 很多节目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存在很大出入, 因此无法引起群众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当地的文化特色, 做到因地制宜, 组织开展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 文化馆要创新服务形式, 改变以往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的现象, 努力挖掘当地的传统舞蹈、声乐和器乐等精髓文化, 以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不断的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使群众文化活动充满艺术性和趣味性[5]。另外, 文化馆要重视当地文化品牌的打造, 将地方特色精品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融合在一起, 文化品牌随着当地的地域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例如, 打造民族传统歌舞文化品牌、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当地饮食文化品牌等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还是平等享受权利的需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不断加强和完善文化辅导人才队伍的建设, 不断创新群众文化辅导的特色, 进而使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发挥成效。

摘要: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其主要职能就是群众文化辅导, 体现了文化馆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价值。与学校教育不同, 文化馆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其服务内容涵盖的领域更加广泛, 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还能提高国民文化涵养。本文从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实践意义入手, 进一步提出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业余文化生活,国际文化涵养

参考文献

[1] .李树余.承德县文化馆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新文化”——论“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J].大众文艺, 2014, 15(16 ) :163 ~164

[2] .吕格珍.免费开放环境下如何做好文化馆管理探讨[J].大众文艺, 2014, 2(17 ) :256 ~257

[3] .杜安枝.分析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J].大众文艺, 2014, 5(17 ) :24 ~25

[4] .陈聪.浅析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 2014, 5(17 ) :68 ~69

浅析文化馆与群众文化的基层建设 第8篇

一、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价值

新时代下, 我国文化建设的压力和需求并存, 而文化馆的建设对我国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电子信息化时代, 社会和网络上到处都是低俗和浅薄的虚假宣传和垃圾广告, 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影响, 会使人们主动或被动受到影响和侵蚀, 对人们的精神造成损害。

所以, 如何做到不受这些泛滥的低俗文化影响, 从而健康、稳定地实现精神文明建设, 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所在。把文化馆的建设搞好了, 就能在该地区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文化, 向人们传递先进的文化思想, 进而提高人们的精神水平, 保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受影响。

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的意义

现阶段, 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当地政府举行的普及文化知识活动构成。政府举行的文化活动具有传播优秀文化, 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的作用, 而各级地方文化馆在这一活动中充当着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媒介, 即成为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成立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建立, 能更好地帮助政府进行公共文化宣传和传播, 将文化资源更快地传递给群众。

三、当今文化馆建设的数字化

当今是电子信息的时代, 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媒介来实现。这一新的形式对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在信息网络极速发达的时代下, 传统文化馆能够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而依靠自身的优势发挥其职能,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文化共享网络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平台, 县级的文化馆要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服务网络, 建立各个乡镇的基层服务点, 要加强基层的远程教育, 同时要加强内部的整合力度和管理力度, 不断扩大总的资源量, 从根本上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做好惠民服务, 加强对农村地区技术人才的培养, 同时要有效结合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与建设, 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二) 建立数字图使馆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就是要建立虚拟的图书馆网络、数字图书馆平台以及资源库群, 从而形成比较完整和规范的体系, 更好的做好数字文化服务工作, 最大限度的不断扩展资源量, 实现文化资源的贡献, 最终形成很大规模的效益;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 同时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 有效的增加服务人民的需要, 加强文化站标准化、开放性以及现代化的建设,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和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工作。

四、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 存在的问题

1. 单一的群众文化形式

就我国目前的群众文化发展状况来看, 文化馆的能力还不足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单一的窘况。在现今一些农村, 仍然还进行着朴实、原始的文化活动形式, 虽然自然, 但跟不上现代化的发挥步伐, 这样的文化活动久而久之会在群众心中产生审美疲劳, 进而影响文化活动的长久进行。

2. 单薄得活动组织队伍

就我国目前的文化馆发展情况来看, 单薄的文化馆活动组织工作人员是阻碍文化馆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

现今文化馆的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 从而导致了文化馆内任职人员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年龄的影响局限了干部对于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能力, 因此, 这样的活动组织队伍是适应不了当今潮流多变的文化形势。另一方面, 新来的年轻工作人员由于经验和人脉有限, 往往得不到用武之地, 这样的人事制度使得文化馆的发展停滞不前。

3. 思想保守、一成不变的工作思路

文化馆工作内部的旧思想、老套路, 在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文化发展时, 完全跟不上潮流, 缺乏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因而举办的文化活动收不到很好的反响, 对群众文化需求起不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做了很多无用功。

(二) 解决方法

1. 制定新的工作制度

文化馆内部的体制改革, 应该紧跟我国的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一方面, 内部工作结构的改革, 要先从人员管理, 即职位晋升着手。文化馆内部的用人, 不能任人唯亲, 年龄大的干部要主动退居二线, 给新的、优秀的年轻人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 应定期给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和沟通, 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素养。

2. 扩大文化活动的参与性

在文化活动的实践中, 活动的主体是人, 如果参与的人越多, 活动就越精彩。所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组织和创办优秀的文化活动是当今文化馆的根本作用。

群众文化是由人们自我参与、创造的文化。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 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普遍适用。我国群众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带有特色标志的文化理念。这些逐渐形成的群众文化特点, 要求文化馆在组织和创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 一定要考虑到全民参与性, 即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只有这样, 才能在一场活动中, 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文化的熏陶,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3. 文化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

文化馆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文化馆的整体水平。所以, 要想落实贯彻我国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和要求, 进一步提升文化馆的工作水平, 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升文化馆内部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

第一步, 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 定期地对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形式各样的业务培训和知识素养熏陶。要明确培训的目的, 全力做到培训之后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 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更强了, 自身组织和协调能力提高了, 对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等等转变, 都是培训之后的效果表现。

第二步, 维持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良性竞争和新老交替。一个团队想要进步, 必须有所竞争。文化馆的工作虽然没有非常大的挑战, 但文化馆承担着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双重任务, 必须注重人才的利用和骨干的培养。所以, 文化馆要定期招聘一些有文化、有素质, 肯吃苦的年轻人, 以“新人带老人, 老人教新人”的指导思想, 从新人掌握的新知识入手, 让新人讲解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运用知识;同时, 老人还可以给新人讲授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经验和教训, 让新人更快地了解文化馆的基本工作。

总之, 文化馆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文化馆的形象, 所以我们提高了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就能保证文化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进而为群众创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高品质文化活动。

4. 加深与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合作

文化馆的发展, 离不开群众的参与, 更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只有谋求合作才能取得共赢。文化馆从事的文化宣传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加强文化馆自身建设, 更好地进行发展, 加深与政府和新闻机构的合作力度是非常可取的方法。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文化馆的知名度, 还对文化馆创办的文化活动进行了宣传, 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创办。

文化馆加深与政府的合作, 一是可以加强文化馆自身在群众之中的影响性和权威性。我国政府都很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馆如果能处理好这层关系, 利用政府的影响力来扩大自身的宣传能力, 并且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 将当地的文化政策和方针宣传联合起来, 全力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 以此来强化文化馆的工作队伍, 活动之余还能获得更多的投资, 以便今后活动的持续展开。

文化馆加深与新闻机构的合作, 可以看做是强化文化活动宣传力度的最重要表现。文化宣传极其依赖于新闻机构的传播和引导, 而明星效应, 更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因此, 在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时候, 可以请在群众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明星来共同参与, 作为活动的文化传播形象大使, 再通过新闻传媒机构的宣传, 一并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完全展示在大众面前, 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影响。

五、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一) 成为党向群众宣传文化方针政策的纽带

向群众宣传政府出台的相关群众文化方针政策, 是文化馆的一个重要作用。文化馆在宣传政策的时候, 要注意方法, 不要一味地进行宣讲, 这样的宣传不能使群众真正领会政府的文化政策和精神。正确的做法是, 要巧妙地结合文化馆的各种活动业务来进行宣传, 在保证活动顺利完整地结束之外, 还要收获群众反馈的良好效果。这样的文化馆宣传活动, 才是真正做到了引领群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完成党和政府交付的任务。

(二) 成为群众提高自身艺术鉴赏水平的主要途径

文化馆, 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首要任务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 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在这样的职能要求下, 文化馆应该经常组织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如:园艺、体育、集邮、游艺、棋类、游戏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仅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还能从各个方面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久而久之, 在这样的活动中, 群众自觉地接受着感染和熏陶, 也就提升了个人的艺术鉴赏水平。

(三)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充分发挥着阵地性的作用

文化馆在引领群众文化方面具有阵地性的作用。这一点体现在文化馆的公益性的属性上面, 它的公益属性决定了文化馆本身为人们的服务的性质, 所以才对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许多地区和政府鉴于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他们着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有的地方甚至还聘请专业老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 为人当地群众积极创造一个个良好的文化宣传平台。

综上所述, 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馆的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文化馆的发展依靠群众文化的支撑, 群众文化的创新和展开需要文化馆的组织和引导。因此, 加强对文化馆的建设与管理力度, 能够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摘要:文化馆在丰富群众文化、提升群众生活文明等方面, 具有很多的建设作用。在进行公共文化宣传和服务过程发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 本文就如何做好文化馆建设展开论述, 促进文化馆的和谐发展, 从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数字化,基层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海燕.浅析如何加强基层文化馆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9) .

[2]马丽玲.文化馆建设浅谈[J].成功 (教育) , 2012 (2) .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9篇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社区民众是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力量, 健全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要参与到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监管的活动中来。群众自身很难完成, 一定要借助体现民众利益的社区居委会来发挥自身监管社区群众文化的能力, 因此, 确保城市社区居民会的基本特征不发生变化, 并在整个社区群众文化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而确保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进行。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农村村委会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 做到城镇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馆, 街道有宣传文化站和社区广场, 居委会有文化活动室。要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年、少儿和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 建设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 有能力地组建业余剧团、文艺演出队和各类文化协会等。

二、提升群众参与意识

首先,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管理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期待的文化活动以及建议, 根据居民的具体需要制定文化活动方案, 吸引居民参与, 开展具有鲜明时事色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上述这些措施, 可以大大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文化公共事业是从事群众性人才培养和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城市社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当成为其主要工作。对于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关键的因素在于人, 一定的人力资源是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关键。

然而,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人才资源不足, 所以要借助各种措施与方式来加强人才的再教育与培养, 并制定出中长期培养规划方针政策, 抓实抓好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大力拓展、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由于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不能保守僵化, 而是要因地制宜, 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可采用“政府搭台、媒介推广、群众唱戏”的模式。政府要大力引导与支持文化惠民工程, 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 认为群众文化工作不能出政绩而不加以关注, 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文化活动的平台, 使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的同时, 在精神上也不陷入贫穷。

传统思维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 尤其在行政领域, 文化馆管理人员的思想中还存在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 在开展活动的时候, 都是按照上级的命令来执行, 并没有仔细听取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活动的需求, 因此开展的文化活动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新时期的文化馆应该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上, 将文艺的创作、传播以及培训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推动文化馆更好地发展。

文化馆、文化站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 其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面向社会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提升公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这样就有利于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要提升文化馆的社会服务职能, 则需要文化馆对其自身进行重新的定位, 然后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国文化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出还处在起步阶段,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文化馆管理者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摘要:当前基层单位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主要依靠文化馆、文化站, 它们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单位, 处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最基层和最前沿。文化馆、站在文化建设领域起着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是组织和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纽带, 对于专业研究、创作、普及以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馆、文化站,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向健.加强文化馆站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03) .

[2]卜卫.促进实现工人的文化权利——以北京新工人文化艺术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 (09) .

[3]赵利民, 宋艳玲.当前文化馆专职干部素质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 2010 (16) .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10篇

一、县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的现状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强国的建设都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发展壮大。构建具有当代价值的群众文化精神还需要县区等基层文化馆这一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的辅导与培训。当前, 县区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过程中,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基本实现了文化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以及文化引领、文化服务的要求, 为基层输送了大批文化专业人才, 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诸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实践中, 县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 县区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馆, 地处经济不够发达的市辖区或县区, 因财政拨款的资金限制, 普遍存在活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达标的现状;很多县区文化馆的场馆面积有限, 群众文化辅导与培训场所不足。另一方面, 县区文化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直参照行政机关管理模式运行, 不可避免存在管理体制僵化、管理观念与服务理念落后等缺陷;而人才凋零、文化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也成为制约县区文化馆可持续发展的硬伤。基于此, 应对群众文化建设新常态, 切实做好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 县区文化馆必须着力创新转型, 探索符合县区群众文化实际需求的辅导培训之路。

二、县区文化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的对策

当前, 县区文化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范畴内的基层公益性事业单位, 应紧跟“新常态”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立足于县区基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 了解新常态赋予群众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 促使县区群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一) 从文化特色发掘上, 强化地方特色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方向

建设群众文化不应固守某一模式而进行千篇一律的辅导培训, 而应立足于县区传统文化源头, 探索县区群众文化植根的地域文化沃土, 真正提炼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化辅导培训方向。因此, 注重县区地方文化特色挖掘, 是强化县区文化馆这一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关键所在。一方面, 县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 应选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展开, 辅导培训的过程让群众感到亲切熟悉, 消除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 还应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选择、创作、完善辅导培训内容, 最大限度引发群众对文化的共鸣。以微山县文化馆为例, 文化馆从微山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入手, 发掘了以微山湖为核心的、极具地域特色的系列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方向, 形成了以民俗文化、微山湖渔家文化、红色文化、古运河文化、湿地文化为主体的群众文化系统, 围绕这一系统展开有针对性的文化辅导培训, 成效显著。例如, 微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端鼓腔”曲艺一度几近失传, 微山县文化馆通过开展“端鼓腔”文化辅导培训, 在整理、保护、发掘端鼓腔渔家杂戏优势特点的同时, 取其精华, 赋予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活力。如今, 端鼓腔重新活跃在微山湖的渔船上, 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二) 从文化服务提升上, 创新县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服务模式

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是县区文化馆的重要功能。加强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 也应从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提升角度入手, 以此推进县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 一是县区文化馆应重视日常辅导培训, 除了常规的文艺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的辅导培训外, 还应有针对性、多层次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宣传、创作、排演等专业性、复合性较强的文化辅导培训;二是在巩固原有传统培训辅导工作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县区文化馆文化服务形式, 形成多种辅导类型相结合的培训辅导体系。微山县文化馆不仅采用常规的驻点下乡、岗位行业专门辅导培训的形式, 而且强化跟踪辅导、上门培训、专业训练以及结对子辅导培训等形式, 成效显著。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发挥网络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积极作用。县区文化馆应立足实际, 通过开设文化馆网络艺术课堂、实行网络远程培训、构建网络文化交流展演平台等方式, 创新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新模式。县区文化馆的网站建设至关重要, 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网络资源的主要载体, 文化馆网站不仅应包含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美术、曲艺等作品, 还应包含县区本地群众演出、比赛的活动视频、教学影像。网络服务形式的创新不仅拓展了县区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范围, 而且为群众文化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 从文化人才培养上, 抓好县区骨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县区文化馆是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主体, 群众文化辅导培训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付出与努力。因此,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县区文化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当前, 很多县区文化馆工作人员来源复杂, 文化工作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区文化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 县区文化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县区文化馆文化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在整合文化馆现有人员素质水平的基础上, 鼓励其参加学历培养与岗位轮训活动, 采用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等“走出去”战略, 不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开阔其眼界, 打造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行家里手”。二是优中选优, 从县区文化馆专业人才中选拔骨干人才, 提高骨干人才素质的培养水平, 发挥其在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三是创新县区文化馆人才激励与考核机制, 通过岗位竞聘、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 全面调动县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打破原有僵化的群众文化工作局面, 推动县区文化馆用人机制的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

(四) 从文化体系构建上, 健全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工作的重要方式, 对群众文化开展辅导与培训本身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的需求。一方面, 县区文化馆应着力建好群众文化场馆设施, 做到文化发展的硬件达标;另一方面, 打造县区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优质品牌, 可以选取社区文化与广场文化的辅导培训作为品牌构建的入手点, 弘扬时代主旋律, 增强县区群众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完善县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县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三、结语

县区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还需政府、社会各界通力合作, 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推进县区文化馆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背景下, 考察县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辅导与培训的具体对策, 以期为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全面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县区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培训

参考文献

[1]陶钦.县、区文化馆群众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青年文学家, 2010 (5) .

[2]蒋琴.浅谈各地文化馆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培训[J].大众文艺, 2015 (4) .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館 群众文化 辅导工作 途径

就仁怀市文化馆的群众文化辅导方面来说,始终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组织和辅导文艺精品创作的形式来对形式多种的群众文化活动加以开展,使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还通过对基层文化站的骨干队伍进行培训和辅导,帮助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提升。但在新时期,这些群文工作离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完全适应群众文化的新形势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行。

一、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作用

(1)示范、导向作用

群众文化,一直都被看成是群众生活的产物,所以文化馆应该重视群众文化,通过举办各类高层次、高品位的文艺活动,比如对优秀地方戏曲进行展览,发挥其示范作用。目前,在顺应我国城乡出现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办文化新局面,仁怀市文化馆在组织地方学校、企业、街道和家庭一起开始办文化。于是,群众文化多元化的特点随着这一现象呈现出来,文化馆在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时,为了逐渐适应这一新特点,不仅要坚持发展高尚文明的群众文化、还要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群众文化的主角,然后对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导向进行正确把握,把文化娱乐、文化消费和政治宣传工作结合在一起。

(2)服务群众的作用

在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下,我国群众在整体素质上显得参差不齐,仁怀市文化馆也不例外,这也就形成了雅俗各异的文化需求。于是,社会上自发的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涉及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这一现象出发,仁怀市文化馆应该改变曾经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拓宽工作圈子,鼓励工作人员深入到农村、学校、街道基层去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及需求,并做好对群众文化的宣传工作,跳出小文化圈子,帮助群众发展自己喜爱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也对城乡基层文化网点的健康发展有促进。

(3)监督作用

首先,文化馆应该建立健全的信息监督网络,通过参与社会各界的社会文化,积极地对社会文化活动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其次,在建立信息监督网络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相配合,对群众文化建设进行支持,若有社会丑恶现象对其干扰和破坏,就需要及时治理。

二、加强文化馆对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重视

(1)文化馆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投资力度增大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文化体系建设的设施也增加了投放量,比如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等。目前,仁怀市文化馆以提供文化服务为天职,不断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进行探索,不仅做好了组织民间常规性培训的辅导工作,还通过对节假日的利用来促进通俗文化大力发展,使通俗化的文艺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2)正确引导文化广场的建设

文化广场的建设是目前仁怀市文化馆比较重视的。首先,广场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日常劳作的压力和疲劳减轻,对愉悦的生活方式加以享受;其次,重视广场文化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也就是对时代的主旋律加以弘扬,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宗旨,把那些落后、腐朽的精神垃圾铲除;再次,广场文化具有参与自愿性、广泛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而文化馆要想正确引导文化广场的建设,就要对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加以考虑;最后,文化馆要时刻了解广场文化的建设情况,保持与群众文化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步。

(3)组建一支人才队伍

文化馆是文化之家,它作为联系各个协会的桥梁,囊括了广泛的书法、文学、音乐、美术、戏曲等爱好者。所以,文化馆一定要为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把工作环境营造好,中也就需要文化馆重视业余人才专业水平的提高。在仁怀市文化馆的发展中,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组织培训或轮训,在短期、中长期内对群众文化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还以开设文化管理研讨班和长期专业培训的形式,帮助摄影、舞蹈、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其次,重视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群众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投身创作、参加表演、接受辅导等形式,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艺术和乐趣,无形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的来说,仁怀市文化馆要想充分发挥对群众文化的辅导作用,就需要树立服务的职能意识,并把文化馆置于整个仁怀市文化工作的龙头地位,重视文化馆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这样,才能保证仁怀市的群众文化工作稳定、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兆文.浅议文化馆应怎样加强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J].群文天地,2012-02.

[2]海涛.有效利用公益性文化资源 促进群众文化发展繁荣[J].大众文艺,2012-07.

[3]赤子.扩大文化交流 繁荣群众文艺——记静安区文化馆的对内对外文化交流活动[J].上海戏剧,1990-06.

文化馆群众文化 第12篇

——读《何谓文化》有感

蒋君卉 (江苏省文化馆江苏南京210000)

作为一位新晋加入江苏省文化馆的青年员工, 关注文化潮流脉动, 在实践中熟悉与探索工作开展模式与前进道路, 一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一年半的工作经历中, 除了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投身于各项日常事务, 积累经验以外, 我心中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几个思考, 究竟什么叫做文化?文化服务的范畴到底有哪些?文化馆这一存在多年的社会主义基层文化机构在新时期应当如何汰旧迎新, 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想找本文化理论方面的书, 从中寻出答案, 但这类的书籍看似很多, 实质能起帮助作用的却很少, 大多拘泥于文化体系的设置与划分, 文化的社会效应等层面, 枯燥却又不得甚解。这一尴尬的状况, 一直到我最近读了余秋雨的《何谓文化》才有所改变。

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 准确地说是一本合集, 所有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它是余秋雨继《文化苦旅》之后, 20年来关于文化思考最诚恳、最隆重的回答。在篇首, 余秋雨即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 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 创建集体人格……文化的最终目标, 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非常喜欢他所给出的这个定义, 简洁、短小, 却又饱含着丰富的韵味, 远非以往具有浓厚阶级意识形态的教科书式阐述所能比。是的, 既然文化可以远自蛮荒的亘古, 绵延发展至今, 传播领域又不断超越国界, 那么它一定是激发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需求, 这种需求更多的出自于人性, 不因国籍、身份、文化程度、收入等而有所区分。否则, 我们如何解释由华人李安执导的, 加拿大剧作家扬·马特尔撰写, 印度小伙苏拉·沙玛主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在这么多的国家得到追捧与肯定?

书中着重谈论了当前的文化隐忧问题, 提出三大隐忧:第一, 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第二, 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第三, 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尽管余秋雨是从文化发展大局观来谈的上述观点, 但我认为, 若放置于文化馆发展与建设的范畴内, 上述三种现象依旧存在, 如果不能在社会转型期内及时认识问题与构建相关对策, 极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效应, 既延误文化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契机, 也浪费本不算富足的公共文化资源, 最终恶性循环, 甚至走向消亡。

关于“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这些年, 各地已经把很多处于生存竞争过程中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 全都不分优劣地当作“国家遗产”保护了起来, 把它们称作“国粹”“省粹”“市粹”, 顺便, 还把老一代民间艺人一律封为不可超越的“艺术泰斗”“文化经典”。在我看来, 对于旧有的文化遗产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甄别, 不能凡是在老一辈中流行过的文化项目都认为应无条件保留, 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又顺应历史潮流, 让民间艺术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保持通畅。试想, 京剧是自古就有的吗?它其实是诞生于清朝乾隆皇帝祝寿这样的背景之下, 在徽剧的基础上结合了汉剧, 昆曲, 秦腔等剧种所产生。封建时代人们的社会思想又一向把曲艺艺术视为“九流”, 更不可能从国家层面给予直接的财政与政策支持, 但这反而进一步要求曲艺艺术工作者从自身做起, 不断地改良, 最终他们不仅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我由此想到很多文化馆的送戏下乡活动, 由于服务的对象多为农村群众, 因而在节目活动的安排上, 一些主创者仍然秉持着十年前, 甚至二十年前的观点, 认为戏曲、小品、民歌、相声、民俗舞蹈等仍然是当前农村文化的主流, 但在实际演出活动中, 尤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发达地区农村, 会出现“找不到观众学生凑”的现象, 即当地农民宁肯在家“围长城”也不愿出来观看演出。究其原因, 我认为文化馆确实需要从自身出发, 对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做一个重新的定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总体仍落后于城镇, 但在新时代里, 我国农民基本已实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其中的很多人同样有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的习惯, 甚至掌握了互联网技术, 这一庞大群体同样具有高度的智慧与甄别力, 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现代文化, 比如流行乐、现代舞、即兴戏剧等。因此, 文化馆作为以文艺演出为重要服务形式的演出机构, 如果一味考虑“复古文化”式的节目形式, 最终将只能服务于少数群体, 当文艺工作者心中增添了太多历史的沉淀后, 必然降低对创新的敏感度, 只能是自言自语, 自娱自乐, 即使走出国门演出, 也很难与其他文明进行平等对话, 最终会是一种倒退。

关于“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的问题——每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都应该重视民众的呼声, 但是, 这种重视必须通过真正的民主理性和必要程序来实现。民粹和复古一样, 都是在设定虚假信仰。任何虚假信仰, 都是文化欺骗。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 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 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我由此想到近些年来一些文化馆演出节目上出现的媚俗现象, 如《最炫民族风》与《江南Style》这两首歌曲, 实质上无论曲风还是歌词是难登大雅之堂, 可由于它夸张, 是一种宣泄, 所以热闹无比;再如某些“二人转”作品, 为吸引注意力而剑走偏锋, 台词里腥膻色意味严重, 看似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其实观众大笑过后心中更多的是一片茫然……这些都与文化馆通过送戏下乡这一形式来提升观众审美情趣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且将文化馆这一正规组织机构在观众心中的形象降低到某些不正规的民间流动歌舞团的境界。

关于“文化的损耗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却为什么迟迟不能出现真正被海内外公认的文化成就?必定与文化的耗损机制有关。一种是“惰性损耗”, 它是一种体制性的毛病, 这种毛病耗损了文化的活力, 消费了文化的资源, 进而使另一种“恶性耗损”乘虚而入。我的思考是, 文化的萌芽、发展、壮大、消亡, 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周期, 不应当以搞运动的方式强行推进, 更不应当由政府与管理机构直接出面参与开发, 几年前国内某些省份开展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项目, 投入甚多, 每次报项目时轰轰烈烈, 但是究竟效果如何, 值得深思。最让人忧虑的, 就是迫切需要得到支持的文化项目没有得到关注, 而不具备增长可能性与发展前景的项目被划拨了过多的资金与荣誉, 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具体到我的工作领域而言, 我认为文化馆作为一种服务型机构, 实质上没有太多权力, 也没有当代的代表性, 所以无法面对文化创建上的真正问题。其实目前处于文化创建前沿的, 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天天遇到的障碍、挑战、挣扎、乐趣, 是官方机构无法想象的。以我们江苏省文化馆艺术团为例, 团员中有好几位成员来自社会, 属于签约演出性质, 虽然文化馆的整体收入不高, 但是这份工资对他们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效的保障, 而文化馆这个并不算大的平台, 恰恰也提供了足以保障他们进一步创作艺术与个人发展的空间。经过多次实践证明, 他们在编剧、演出、综合协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也能够很好地融入现有的艺术团团队, 如果主管机构能进一步给予文化馆艺术团以支持与鼓励, 相信依靠现有团队的力量, 必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成绩。真正杰出的文化人才数量有限, 居无定所, 永远在寻找着能够守护文化等级和文化安全的地方, 他们也不太会, 甚至没有机会与途径去响应“人才引进”这样的计划实现永久的“定居”。只要阻止了“惰性损耗”和“恶性损耗”, 文化人才就成批地站在眼前了。

基层群文辅导服务亟待求新求变

范红莉 (河南省渑池县文化馆河南渑池472400)

摘要:做好基层群众文化的服务辅导工作, 直接关系到文化意识形态的趋势走向。近些年来, 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 缺乏精心的组织谋划咋看还处于松散自由之态势, 严重阻碍制约着人们文明道德素质的快速提升, 就连看似红火热闹的群众文化活动, 其内涵质量和效果也显大有折扣。笔者认为, 要使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其就亟待求新、求变!

关键词:群文工作;服务;辅导工作

一、延伸基层服务意识, 力求“送文化下乡”常态化

就现实而言, 我们的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仍存在不少盲区, 甚至不少的盲点, 亟待群文工作者努力开拓、探索创新!我们不难想象, 群文工作领域绝非铁板一块的真空, 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 污垢腐朽的文化必定伺机而入。基层群文辅导工作直接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与否, 直接体现着国民素质能否迅速提高。面对国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 基层群文辅导工作越发显得任重道远!

作为新时期群众文化辅导工作者, 随时送辅导、送服务至农村、矿山、社区、校园、部队、敬老院责无旁贷。我想, 一应建立健全基层文化辅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并一以贯之;二应扩大辅导层面, 精心组织城乡文化专干与村组、农户一对一结对子, 一对一长期帮辅;三应在辅导举措等方面求新求变, 让群众认可满意, 切实享受到文化带来的更多实惠。如通过送文化年货、农家书屋共建、定期问卷回访等形式, 使得民众整体文化水平提升收到实效;四应坚持群众文化辅导的经常性、持续性。此外, 还可组成群文辅导工作小分队深入边缘农村,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辅导活动, 潜心营造前所未有的浓厚文化氛围。

二、突出“地域”特色, 不断增强“养文化”意识

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乃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 他们是文化需求最为迫切的受益者, 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乃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然而, 仅仅依靠他们有限的热情和积极性显然不够, 难以保持基层文化辅导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效果和目标。由此说, 我们必须立足当地文化资源, 树立崭新的“养文化”意识。譬如在专业人员对其辅导的过程中, 重点发现培养一批基层文化骨干, 集中开展较高层次的辅导培训, 专门印刷文化辅导书籍, 甚至制作成光盘, 以点带面地组织实施新型农民文化培训项目, 甚至还也可通过“文化大篷车”的形式走进田间地头, 现场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如河南省渑池县天池乡陶村村的“文化大院”、仰韶乡池底村的农民乐队, 在影响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 培养了一大批“新农村文化新人”, 挑起了乡村文化辅导工作的大梁;还有, 要积极配合文化主管部门, 倾力扶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寻求政府财力支持、创建县、乡 (镇) 、村三级共建模式, 或以文化扶贫作为载体, 尽快健全完善农家书屋、乡村文化馆站、村级文化大院、科技网吧等, 切实让这些文化设施成为农民朋友的“好帮手”“充电器”。在辅导过程中要注重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交流, 一改过去文化下乡简单粗放的传播辅导模式, 与他们采取面对面、心交心的真诚交流, 得出他们最渴求的读书意愿是什么?在

总体来说, 文化是个浩如沧海的巨大议题, 也缺乏一定的硬性评定标准, 作为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 即使终身不懈, 能做的事情其实也不会太多, 尤其在当前脱离了大一统模式, 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转型期里更属不易。但正因为难, 所以更加需要有人去做, 我坚信, 文化馆的前途取决于年轻的创造者, 我们的视野、此基础上, 还可以点带面, 示范带动, 由此拓宽文化阵地作用, 进而开阔群众视野, 切实做到由过去单一的“送文化”到形式多样的“养文化”之转变。

三、探索创新辅导思路将文化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变, 他们的文化审美需求也随之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甚至还应有前瞻性, 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格局, 必须改进陈旧落套、不合时宜的辅导模式, 将文化触角再度延伸, 大到村民小组, 小到一家一户。如渑池文化馆做法是:文化馆站、文化大院, 联动作战, 形成合力。一是县委宣传部每年每季度至少三次听取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汇报, 破解解全县文化惠民难题;二是县政府县长办公会每年至少三次以上专题研究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的经费不足问题;三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 县文广新局具体实施, 根据不同人群的文化层次, 职业特点, 集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辅导活动, 邀请省市文化专家全新推出“新农村群众文化辅导讲座”, 使得群众尽情享受到地地道道的文化大餐;四是创新辅导服务形式, 有序开展与农户的订单式辅导。具体做法是:抽调各领域、各门类相关专业的文化艺术骨干, 结合各村各户实际,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文艺团体与民间乐队等现场“PK”, 并由专家评委家现场点评;五是建立基层群文工作辅导网络, 并由文化志愿者, 对县城、乡 (镇) 村、街道、社区和机关、学校多渠道进行群众文化资源调查, 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纵向展示、横向交流、资源共享的群众文化辅导体系。由此使得基层群众依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各取所需, 让更多的文化成果惠及于民。

四、基层群文辅导应与“免费开放”有机结合

眼下文化馆的“免费开放”, 实乃惠及民生的绝好举措。它非字面意义上的不收费了, 它的涵义来自诸多层面。首先说, 它不仅仅是文化基础设施、活动场地、健身器材等, 表面意义上的免费开放, 还应对一些保障基本职能所要实现的辅助性服务也应实施免费。如方便民众的小件寄存、公用雨伞、自行车气筒、免费提供笔墨纸砚等等。也就是说, 要不遗余力地充分利用文化馆人的智力资源, 倾力打造地方文化服务特色品牌。对此, 我们应该把仍在业余水平线上的民间爱好者组织起来, 认真予以辅导提高, 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赛事活动, 在促进提高水平的前提下, 给他们以艺术的熏陶和精神层面上愉悦享受。譬如对有些有价值的传统“绝活儿”等, 完全可以鼓励他们申报“非遗”项目。

县级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 还要挖掘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 对其研究制定相应的文化艺术辅导服务, 甚至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 精心做到“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 恰到好处地保障“免费开放”在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能适应各类人群, 使其更加彰显“免费开放”的灵活性、目的性, 切实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免费开放”所带来的实惠。

我相信, 未来的基层群文辅导工作, 必将更加花样繁多, 也将更加异彩纷呈, 更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未来的基层农民也将在这种自娱自乐自我陶醉自我展示的舞台上, 心悦诚服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进而达到情感和心灵的高度升华!

上一篇: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下一篇: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