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门预算范文

2024-07-31

财政部门预算范文(精选12篇)

财政部门预算 第1篇

一、滚动预算的概念及特点

滚动预算 (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 作为对经营活动的一种预测手段, 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结合具体经济活动及环境等变化, 不断对原有预算进行延伸和补充, 并逐期向后滚动, 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一个固定期间。按滚动周期的长短, 可分为月度滚动预算、季度滚动预算、年度滚动预算和混合滚动预算。滚动预算与普通的部门预算不同, 强调的是延续性、变化性与全局性, 它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 是其他预算管理理论有益而必要的补充。

二、高校部门预算的现状

高校推行部门预算是我国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部门预算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已逐渐显现,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也存在很多弊端。

(一) 高校部门预算编制不科学

一方面是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目前, 多数高校的预算编制仍采用增量预算法, 以上年度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为基础, 结合下一年运营中各种可能变动因素, 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项目的类及预算额度。这种编制方法就使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不可避免地受到既成事实的影响, 若以前年度预算存在不合理因素, 那么这种不合理因素就会被一直沿用。另一方面是预算编制程序不科学。由于一些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参与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不重视, 导致整体参与程度不高, 这就容易使预算申报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部分高校在编制预算时, 与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与反馈, 没有组织专门人员对基层单位工作纲要、业务大小及未来发展规划做出深入调研与分析, 容易导致预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无法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周密性。

(二) 高校部门预算批复滞后

省级部门预算的编制时间一般在9-10月份, 经上报给财政部门审核, 再对预算编制进行修订, 再进行提交, 待预算正式批复已经到了第二年的3-4月份, 高校接收正式批复预算文件, 再组织基层单位召开校内预算会议下达新一年度预算, 然后基层单位再召开本部门的预算会议, 由于经过时间长, 当预算批复时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资金需要, 加之预算批复数与上报数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预算执行存在一定困难。

(三) 高校部门预算中专项资金结余较大

由于专项资金用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往往数额较大, 在部门预算中所占比例较高, 因此高校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格外慎重。由于每个专项的性质、规模和侧重点不同, 且不是每个会计年度都会发生, 因此, 专项的预算编制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 多数高校采用总额控制法来编制预算。部分高校在编制预算时抱有侥幸心理, 试图多申请款项来支撑自己的专项建设, 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往往因为重点工程或项目在一年中推进较慢、政府采购等手续办理繁琐、专家论证拖延时间较长等各种原因导致年底专项资金结余较大, 造成了资金闲置, 类似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从而降低了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高校部门预算重编制轻考核

部分高校过于重视预算的申报和使用, 而忽略了预算编制及执行的考核与追踪。尽管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合理是高校开展一切事务的财力基础, 但若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来对高校的资金使用行为进行约束与激励, 就可能会导致预算差异及原因反馈不及时, 从而对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滚动预算对高校部门预算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其中指出应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也就是滚动预算。一般规模的滚动预算期限为3-5年, 鉴于目前高校部门预算为一年度编制, 因此, 3-5年期滚动预算的编制频率暂定为一年。以上述高校部门预算现状为基础, 滚动预算对其影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分别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有助于提高高校部门预算的准确性。

滚动预算具有动态和固定双重特性。一方面, 结合高校部门预算的实际, 应在一个会计年度终了后, 对原来的预算期末再补充新一年度的预算, 由于高校对市场经济敏感性不高, 不需要通过较短时间单位来减少预算失误率, 因此, 滚动预算编制频率区间可定为一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本粗放的独立预算编制就变成整体性强的明细预算。另一方面, 通过将高校办学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预算编制结合起来, 特别是对重点支出项目实施预算跨年度管理, 更能够增强各年度之间部门预算支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不断的调整、修订、补充的过程中, 预算的准确性也就在不断地提高。

2、滚动预算有助于高校从动态中把握未来。

滚动预算时刻处在动态之中, 因此, 滚动预算所反映的信息更能接近高校未来发展状况的事实, 在滚动预算执行过程中, 通过寻找经营活动与预算编制的差距,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利于高校管理层始终保持对未来一年甚至是三年的经营活动作全盘考虑和规划, 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高校的教育经费性质多样, 涉及教学、科研、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对于项目周期长、资金数额较大的工程项目, 实施滚动预算可以将原本一年的预算周期扩大为三年, 以确保在申报预算的非盲目性、目标建设的明确性以及工作进展的高效性, 从而使部门预算滚动化管理在高校运营中具有更大的前瞻性。

3、有助于高校部门预算资金配置合理有效。

滚动预算加强了部门预算的弹性, 高校经费的多样化决定了预算编制对支出项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高校日常教学科研经费的建设目标一般以一年为单位, 由于其目标建设期较短且业务性质不复杂, 因此预算变动幅度不大, 但对于在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 就需要研究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评价办法, 利用多系统来支撑其组织与控制, 借助滚动预算使预算单位局部预算与整体目标相协调。若需调整大规模、大幅度支出结构的项目, 就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双重保障, 滚动预算制度能够为预算支出结构的调整提供跨周期的时间维度和充足的资源, 合理优化支出结构, 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消极影响

1、对高校财务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滚动预算对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编制财政滚动预算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 所需的专业知识涉及广泛, 且需要财务人员时刻与资金使用单位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 既需要对高校未来发展建设的宏观预测, 又需要结合会计金融、财务管理等微观支持;既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又需要从质的方面对大局进行定性分析, 如果分析数据口径不统一, 那么就会使得基础研究和统计工作不尽完善。

2、可能诱发寻租行为。

由于滚动预算周期长, 经费支出周期也随之变长, 资金使用部门就会将滚动预算的项目预算预测总额当作自己的未来拨款授权, 这样就可能导致部门高校诱发寻租行为, 通过个人关系“跑部钱进”。

四、结束语

将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结合是滚动预算的特性之一。滚动预算对高校部门预算的影响有利有弊, 但权衡考虑, 利大于弊。滚动预算的有效实施更利于高校部门预算资金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的实施, 也更利于高校长远战略目标的建设与规划。

参考文献

[1]陈玮.浅谈实施滚动预算的作用和意义[J].现代商业, 2011 (17)

[2]何川.浅谈教育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财经界, 2014 (17)

财政部门预算 第2篇

各位代表:

我受乡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浯溪河乡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河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乡实现承前启后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乡财政工作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乡人民代表大会的依法监督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县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要求,依法理财,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增加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全乡经济出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支较上年增长5.5%。

2010年,全乡一般预算收入126万元(其他收入及乡政府向其他部门的增资收入和村级过账款),上级补助收入301万元(包含干部打卡工资34万元、生产资料补贴中的良种补贴42.1万元、村级一事一议奖补15万元、村级转移支付43.5万元、站所人员经费22万元、社会抚养费48.5万元),收入总计42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19万元,财政拨款支出208万元(包含干部打卡工资34万元、生产资料补贴中的良种补贴42.1万元、村级一事一议奖补15万元、村级转移支付43.5万元、站所人员经费22万元、社会抚养费48.5万元),支出总计427万元。回顾我乡财政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财政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根据乡人大年初预算安排,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严格依法理财,积极开辟财源,促进财政增收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重点向“三农”和事关群众利益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努力深化和积极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强化监管,规范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年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乡财政是吃饭型财政,每年向外增资任务繁重,为了减轻财政压力,立足本乡我们认真的开展两税清查,补征、漏征两税1.5万元。同时,政府加大了非税收入征管力度,认真开展了计划生育“一法四规”宣传活动,入库社会抚养费48.5万元。

(三)切实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预算,努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了重点支出需要。

一是重点保障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在财政预算安排和执行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了工资的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财政代发干部工资54万元。在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村级政权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全年拨付村级转移支付43.5万元,拨付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5万元,用于九龙山等5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注重政策实效,惠农、支农措施得到全面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政策,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广大农户中。通过三卡合一的试点,我乡陈清补贴底子,全年共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400万元。全乡共申报家电下乡补贴884台次,补贴资金258.8万元;申报汽摩财政补贴168台次,补贴资金16.7万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我乡经济发展。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乡投资200万元新建了自来水厂,改善了农民群众安全饮水的问题。加快小城镇建设,全乡共投入资金30万元,对集镇街道亮化和绿化。

(四)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有效缓解了我镇的财政困难。通过积极向县级有关部门反映汇报我乡经济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使县级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我乡运行状况,加大了对我乡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了我乡的财政困难。

各位代表:,我们狠抓了财政增收节支工作,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全年财政目标任务;积极尽可能地向上级争取资金补助,较好的解决了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但是在充分看到财政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收支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由于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经济总量小,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财政增收缺乏有力的支撑点;二是各部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较大,加之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支持改革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三是可用财力不足,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大,存在大量财政隐形赤字;四是财政管理机制不尽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我乡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按照乡党委的总体安排部署和全县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乡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县经济、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勤俭节约,强化财政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乡按照“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保压并举”力争财政收入增长10%的原则,全乡财政预算安排如下:。2011年全乡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9万元,较上年增长10%,上级补助收入325万元,较上年增加8%;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53万元,较上年增加16%,财政补助支出221万元较上年增加7%,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预算安排中需要说明的是:人员正常滚动和工资性改革经费没有纳入预算。目前的财政收支预算只是一个粗略的预算安排,待县财政明确预算的项目、标准后,再作相应调整。

为此,我们将按照乡党委的部署和乡人大本次会议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努力改革创新,推进依法理财;生财、聚财、用财齐抓并举,不断增强增收的可持续性、收支结构合理性、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切实保障重点、努力解决难点,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及预算任务的完成。

(一)立足实际,加快财源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乡域经济。要解决财政困难,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乡域经济和搞好财源建设工作,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我们要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培植可持续财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逐步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的贡献;努力增加“小巨人”总量,做大财政“蛋糕”,拓展新的增收渠道,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促进财政增收。

(二)切实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突出重点,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财政资金在确保用于工资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支出之后,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同时再尽量多办一些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好事、实事。(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要管理使用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加强资金跟踪问效,使各项资金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补贴网建设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拓宽“三农”资金渠道,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完善和实施好各项涉农补贴制度。

((五)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和规范财政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巩固“乡财乡用县管”成果,按新改革的政府收支科目细化部门预算,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申领、拨付、报账程序,强化财政结算员和核算会计工作职责,严格报账员现金管理,实行限额报销,减少现金流量。二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现非税收入“财政统管、政府安排”的目标。三是强化财政收支进度管理。按照收入进度和预算计划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流转,防止资金滞留、挪用等问题。四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跟踪检查,促使专款及时足额落实到项目,专款专用。五是加强财政票据管理,确保非税收入足额收缴入库。

(六)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补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自身的努力,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镇域经济;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反映汇报目前我镇的困难情况,树立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补助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使上级有关部门更加了解和认识目前我镇的状况,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多给予我镇一些政策倾斜照顾,给予更大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尽快改变镇财政的困难局面。

(七)更加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要按照乡党委、政府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倡“为民、务实、高效、清廉”,做到“讲政治、干实事、谋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增强大局意识、效率意识、廉政意识和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使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高,机关管理明显改善,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廉政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财政整体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升。

提速中央部门预算管理 第3篇

新《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向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部门预算制度是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但现行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仍存在着一些不能满足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年初预算到位率低;二是结转结余资金量大。

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调整预算周期,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目前我国预算“二下”批复在每年4月份,各部门第一季度均在无预算的情况下执行,因此,各部门一季度只开支基本支出及少量延续性项目支出,对于新增项目,一般要等到每年4月份预算正式批复后才开展立项、招标等具体工作,在7、8月份才能正式动工,很多项目实际的执行预算时间仅有4个月左右,由此形成结转资金。

笔者认为首先要对预算周期作出调整,将预算年度调整为当年4月1日至下年3月31日,这样预算安排与实际资金使用时间能基本衔接一致。

其次,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完善预算标准体系,以便于预算编制和审核。现有预算标准体系建设滞后,预算编制标准不够完善,很多开支标准滞后,一些开支无参考标准,只能通过网络查询或市场询价进行测算,即便是专业机构也难以找到权威依据进行审核,导致预算编制和审核不够严谨,预算往往根据以前年度的预算基数测算。建议尽快完善预算标准体系,真正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和审核的科学性。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结转结余资金的清理,甚至可考虑取消部门预算中的结转结余资金。目前以部门为主体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的方式,不利于盘活存量资金。从主观能动性看,结转结余资金作为部门的蓄水池,以备不时之需,没有部门会主动消化全部的结转结余;从资金效益最大化角度讲,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结转结余苦乐不均的情况,若只在部门内部统筹动用结转结余,则结转结余较多的部门可以在安排重要事项之后保障次要事项,而结转结余较少的部门则可能连重要工作都无法保障,极大降低了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笔者建议取消部门预算中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所有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每年底应上缴中央,由中央统筹使用。所有部门的可用财政拨款均为当年财政拨款,使部门预算内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成为历史,有利于中央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

(作者就读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财政部门预算 第4篇

财政部日前发出关于加强中央部门预算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央部门(即直接向财政部报送部门预算的一级预算单位)和财政部按照部门预算管理权限,分别组织开展预算评审工作。预算评审主要针对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预算。

通知要求,各部门要按照“先评审后入库”的原则, 对部门本级及所属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作为预算备选项目进入部门项目库。预算执行中拟申请追加预算的项目,原则上也要经过评审, 纳入部门项目库后才能申报。财政部项目库中的项目遵循“先预算评审,后安排预算”的原则,预算编制阶段, 在部门已经开展评审的基础上,由财政部根据需要对拟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是否安排及具体额度。预算执行阶段,由财政部对部门申请追加预算的项目中拟安排预算的项目进行评审。

通知还要求,加强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建设,完善中介机构及专家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提高预算评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财政部门预算 第5篇

从财政预算法规体系构成的现状看,有国家公共预算法规、国资经营预算法规和社保资金预算法规三个层次,这是以静态的角度考察。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它既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又要不断更新改革自身的体系结构。在国家经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下,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趋势越加明显,从技术角度看,预算管理要依靠细化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审批的程序、落实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政策措施等手段,不断完善自我以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财政预算法规政策体系,受财政体制变迁、财政改革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影响,必然体现透明化操作和规范化运行的趋势特征和要求。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预算制度法规政策体系有三个层次:一是《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犹如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宪法”,它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取得、使用、分配管理的宏观方向性财政预算管理原则。《预算法》第45条规定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必须全部纳入统一核算管理,及时、全额入账”。就是要严格按政策法规正确划分行政执法收入和经营服务收入,并正确使用收费票据,正确进行账户存缴和核算管理。属于行政执法的“预算外资金”,纳入“应缴预算款”核算;属于经营服务性质的收入,纳入“事业收入”核算,并按规范要求统一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得的投资企业利润分配收入或相关收入,要及时收缴和正确核算。可见《预算法》对预算收入的核算原则、核算内容、涉及会计科目等作出了规定。二是在此基础上,按照财政改革时间顺序,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范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1999年后,伴随执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制度等财政体制改革,国家制定相关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具体规范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使用分配管理,如收支两条线制度就对事业单位利用国资经营取得的收益作出必须纳入单位统一核算的规定。三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衍生出关于各部门、各地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具体条文规定,或者是针对具体工作中遇见的难题颁布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和意见。这一部分法规在遵循前两个层次法规的前提下,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

三、1999年大力推进四项财政改革以前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理顺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1999年后启动的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改革等从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的角度规范、巩固分税制改革的成效。上述制度变迁,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的取得、分配、使用、积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1999年财政改革以前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规定

《决定》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意思是明确区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范畴,严禁将预算内资金划作预算外使用;第二层意思是明确要求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等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统一管理。《决定》指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可不上缴财政专户,但必须依法纳税,并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实行收支统一核算。

(二)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明确本研究中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从另一个角度界定了非财政预算收入概念的核心,即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及其他收入。一方面,《决定》指出取得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合法性前提;另一方面,《决定》详细界定了预算外资金的范围,相应地可以界定非财政预算收入的范围。二是明确要求这部分资金虽然不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要公开、透明地纳入单位财务管理范围,为今后加强和细化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制度规章奠定了指导性原则。

四、1999年后广泛推进的财政改革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管理

(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事业单位所有的收支活动都必须归口到单位财务部门,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管理对象的范围按照《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不包括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按事业单位收支统一管理的要求,非财政预算收入不纳入财政预算,但把它纳入到单位预算统管范畴内。形成部门大收支的管理理念后,以前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管理概念更新为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项目,非财政预算资金分解在这些项目中,反映在部门预算编制内,改变以前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状况,使单位组织的收入得到充分合理使用。二是要求划清事业收入与经营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中应当上缴财政专户资金等,预算指标进一步细化,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控制力度。这种控制下,对以前有一部分属于非财政预算资金范围的收入纳入了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对重新划分归类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尚未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案。三是由于自收自支单位可以排除在部门预算制度的管理范围之外,因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在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之间就存在管理尺度上的差别。

(二)国库集中管理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国库集中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入缴国库,支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国库单一账户的设置,是针对财政性资金而言的,对于非财政性资金,国库没有管理的职能。对非财政预算资金是否集中纳入国库管理,尚未形成硬性的法规规定。

2.对林业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是从共性上看,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把资金的直接支付改为财政直接或授权支付,弱化林业事业单位现金管理职能。二是针对不同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假设没有区别资金来源和单位类型进行管理,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其资金收支比较分散,财政资金占比不高,集中支付的管理形式会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开展,可能会提高公共产品的效率。在这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采取分散管理的形式。而对于经营服务收入很少,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应地,对这部分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就应该采取集中管理形式。三是针对单位有差异的工作性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是相同的,但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影响不同。部分林业事业单位常年有工程建设投资项目,周期长,集中支付不利于单位事业发展,在这类单位可以采取分散的资金管理形式。所以这类单位的财政资金与应采取集中支付制度,而非财政预算资金可以采取非集中管理形式。四是微观之处涉及到对国资处置收入的具体处理的差异,改革以前国资处置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改革后,这部分收入统一纳入财政专户储存。

(三)政府采购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我国开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该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政府采购法》明确指出,政府采购涵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国家林业局8月颁布的《国家林业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办法》第2条规定“各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和与之配套的自筹资金。”这里的自筹资金,是指采购人按照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要求,按规定由采购人分担并自行筹措的资金。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根据政府采购法规的规定,采购项目的资金一般通过财政部门开设的“政府采购专户”直接支付给供应商,但具体操作有差异。对于资金的范围,我国现行地方立法规定各不相同,本文比较了一些地区的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发现,有的地区包含单位非财政预算资金(如河南省、大庆市、厦门市),有的地区不包含这一部分收入(如吉林省延边州)。在支付管理原则上视采购的形式,假如采取拼盘方式,采购资金由预算内资金和单位预算外资金或非财政预算资金共同分担而进行的物资、服务采购,则单位应在采购前一定时间将资金采购划入政府采购专户。属于自筹的非财政预算资金单独采购的,由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资金来源的合法和合规性后,由采购单位自行采购、自行结算,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账户,先存后支、专款专用”。

(四)收支两条线制度

1.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的要求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主要着力目标,一是规范非税收入财政专户的管理,二是对国资收益和产权处置作出规范。20《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级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对事业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管理产生的影响

香港拟调整财政预算应对通胀 第6篇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表示,将在未来的财政预算中增加政府援助的拨款,并增加住宅供应,以缓解通胀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压力。

曾俊华称,从4月1日起,将拨款250亿港元,包括用电补贴。此外还有对居民前12个月的补贴共计204亿港元。根据彭博社对1 3位经济学家的调查,2010年第四季度,香港经济的年同比增长率预计为5.5%。

香港将与新加坡为伍,提高对公民的补贴程度,因为亚洲普遍出现的通胀已经威胁到公民的购买力。彭博社的调查显示,从2009年初至今,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已经上涨超过60%,预计2011年的通胀率为3.7%,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速度。

“我们看到通胀的压力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低收入人群和中产阶级的生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税务部的合伙人珍妮弗·王表示,“政府在土地销售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高于预期,因为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一路上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拿出一些财政收入来帮助普通公民呢?”

香港特首曾荫权1月曾表示,香港开始了对通胀的“防卫战”。恒生银行估计,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将达到创纪录的5793亿港元,这给了政府很大的余地来帮助穷人。2010年12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1%,为23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抑制地产价格

毕马威公司称,香港政府有可能将房屋交易税由6000港元提高到8000港元,并给予老人和穷人一次性补贴。香港电台在2月21日的报道中称,香港将增加土地供应,拍卖至少10块地块。《香港经济时报》则在2月18日的报道中表示,政府计划将每个月举行一次土地拍卖。

恒生地产指数涵盖了香港的七大地产公司,如新鸿基地产、长实控股等。自从2010年11月政府宣布提高交易税之后,该指数累计下跌了9.5%。

曾俊华表示,如果需要,他或将继续推出新的地产调控措施。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月的第二周,香港的房价继续上涨2.1%。该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地产中介商。

紧缩政策

“由于房屋价格进入上涨通道,自政府去年11月采取了一组‘重拳’之后,接下来还可预期有进一步的政策出台。”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线公司的经济学家凯文·赖说。

由于供给有限,香港是全球购物成本最高的地方。中国去年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香港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匪浅。2010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访客增长了26%,达到2270万人,刺激了零售业的发展,周生生集团国际有线公司和莎莎国际控股有线公司等公司的珠宝和化妆品销售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在通胀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担心的同时,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却得到了改善。1月底,香港在过去3个月里的失业率为308%,为2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财政盈余

毕马威指出,截至今年3月,在过去12个月里,香港的财政盈余将达到至少600亿港元,而在过去一个财政年度里,这个数字为259亿港元。到3月底,香港的财政储备或将达到5980亿港元,占GDP的34%。

“香港政府把钱抓在手里,却不用来改善香港居民的生活。”一位著名的批评人士1月对一些政策制定者说,“现在香港政府是有钱了,而居民们却没有钱。”

2月中旬,新加坡政府宣布,拨款66亿新元(相当于52亿美元)用来改善公民福利,包括减税和补贴等。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政府在明年将面临着选举。

财政部门预算 第7篇

(一)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体系上要统一规范, 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 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 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功能上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 更好地发挥财政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机制上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包括权责对等、有效制衡、运行高效、可问责、可持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完善立法树立法治理念, 依法理财, 将财政运行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明确事权。合理调整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 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三是改革税制。优化税制结构, 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完善地方税体系, 坚持清费立税, 强化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作用。改进税收征管体制。四是稳定税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 保持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 合理控制税收负担。五是透明预算。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 推进民主理财, 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六是提高效率。推进科学理财和预算绩效管理, 健全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当前与长远利益、坚持总体设计和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协同推进财税与其他改革。

按照上级财政部门改革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 我局积极部署, 认真谋划, 严格执行深化预算改革相关规定, 紧密围绕我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现与各位同仁探讨如下:

二、深化预算编制改革, 积极推行了预算公开评审

(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 落实“开门办预算”, 我局自2014年起分年度制定下发了《亳州市谯城区本级预算公开评审实施方案》, 加强对各部门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各部门相关人员、财政系统人员以及评审人员认真观摩学习上级财政部门组织预算公开评审, 加强业务学习。

(二) 经过与部门的多轮会商和调研,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选取了关系我区经济、民生、社会发展, 项目支出较多、职能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行业代表性较强的部门进行了公开评审。如:2016年预算编制选取了教育、环保、农业等部门进行评审。

(三) 预算公开评审采取召开评审会的方式, 在部门预算“一上”结束后, 区人大财经工委牵头, 区财政局具体组织, 先由区财政部门和区人大财经工委公开邀请人大代表、区政协、区监察局、区审计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预算公开评审小组, 组织召开预算公开评审会议。

(四) 在进行预算公开评审前, 先召开预算公开评审小组预备会议, 向评审小组专家人员通报预算公开评审的基本要求, 学习预算编制相关文件及预算编制的原则, 讲解公开评审注意事项以及预算公开评审议程。使评审人员理解预算公开评审的必要性, 了解本地区预算收支和财力情况, 掌握预算公开评审重点。

(五) 2016年度预算公开评审, 在总结以前年度预算公开评审经验的基础上, 我区只针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公开评审, 不再评审基本支出预算, 明确提出上年项目预算执行较慢的将直接影响下年项目预算的安排。评审会上, 被评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财务负责人向评审专家陈述部门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下年度预算方案。评审专家结合上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针对部门预算编制情况, 主要是项目预算的编制依据、执行条件、预算绩效等进行提问, 根据被评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回复进行评审, 并提出具体评审意见, 出具书面评审报告。评审结束后, 财政部门根据评审结果, 向区政府汇报, 并将预算公开评审结论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 通过预算公开评审, 各部门对预算编制的更加重视, 既宣传了新修订的《预算法》, 又提高了部门预算编制的透明度。使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完整、合理规范, 使预算一经批复就能执行, 提高了预算执行效率, 进一步落实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

三、推动部门预算改革, 规范实施预算信息公开

(一) 我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 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 以规定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完善公开机制的为要求, 及时转发上级财政部门关于预算公开及“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相关文件, 明确预算公开的工作目标、公开内容、公开主体和公开时限。

(二) 财政部门在区人代会批准预算编制草案20日内, 按照上级要求的格式, 在谯城区政府网站和谯城区财政局门户网站上同时公开了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报告及报表。

(三) 我局提前部署, 要求各部门按照“统一时间、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统一范围”, 在财政部门批复预算20内, 在谯城区政府网站和部门门户网站集中公开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和“三公”经费预算情况。预算信息公开后, 区财政局各职能股室及时上网查验了各部门公开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与部门进行沟通, 使公开内容符合财政部门“四个统一”的要求。

(四) 我局继续按照上级要求, 进一步拓展公开领域, 将公开透明贯穿于预算改革和管理全过程, 重点落实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的同时, 积极推进专项资金、政府采购、政府债务和财税政策公开。

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一) 严格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推进地方推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预[2015]15号) 文件精神, 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关政策动态, 以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文件。

(二)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建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长效机制, 要求各部门要按月报送财政结转结余资金使用情况, 区财政局汇总后, 按照财政部要求的格式填写相关表格, 于每月度结束后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三) 清查核实各部门财政存量资金情况, 督促各部门加快项目进度。先由各部门对财政存量资金进行自清自查, 然后以区政府的名义组织了四个检查组对全区所有部门进行了核查。清查核实过程中发现单位瞒报漏报应上交财政存量资金的, 立即收回并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批评。存量资金不到回收期限的, 要求各部门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四) 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 控制新增财政存量资金。制定下发相关文件, 规定凡是区本级财政安排的支出项目, 当年未使用完的原则上全部收回。确需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 由部门提出申请, 经过严格审核批准程序后, 再结转使用一年, 仍有结余的, 由区财政收回统一安排。同时建立部门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回收和预算编制联动机制, 对上年末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的部门, 相应压减该部门项目支出规模。

摘要:近年来,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修订的《预算法》的颁布实施, 上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加强预算管理的政策措施。本文就亳州谯城区为例, 对如何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浅析部门预算改革 第8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财政管理,体制

一、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原因

1. 预算编制时间短, 预算编制较粗。

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准备时间不够充分, 影响了预算编制的效果。预算年度的起始日期先于人大审批的日期, 造成预算审批的法律空档, 预算缺乏法律约束。审批前的预算参照上一年的预算执行数进行, 上一年的预算执行中的不合理因素带入本年预算, 加剧了预算分配和执行的不规范。预算编制按性质和职能编制, 没有达到项目, 甚至部门也达不到。预算审批后, 再具体进行部门、项目的审批, 影响了预算下达执行的速度。预算编制粗放, 不利于预算的管理与监督, 审计检查难度加大;支出预算没有落实到特定部门、单位和项目, 财政监督难奏其效。

2. 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沿用“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承认各部门既得利益, 不利于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不考虑资金需求的实际, 首先肯定前一年度支出的合理性, 就无法考察各部门实际的资金需求, 造成财政支出人为地刚性化。而且, 各部门为了下一年度预算数量的增加, 不管需不需要都会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 而不是在现有资金基础上加强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 提高使用效益, 助长了各部门的不规范行为。一方面, 重点项目资金没有保障;另一方面, 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中腐败与浪费现象严重, 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极其低下, 极易导致重大的损失。

3. 预算内外财力分配散乱交叉, 资金统筹能力低下, 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

政府预算要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因此政府的一切收支都应列入预算。这样做既使政府活动有法律依据, 又便于加强预算约束和公众监督。但在我国预算内外资金规模相当, 列入预算管理的资金仅是政府财政收支的一部分。没有列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的使用, 缺乏法律约束, 监督不到位, 资金投向盲目, 容易导致重复建设;还助长了政府的“内在性”冲动, 政府趋向于扩大规模, 增加支出。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不利于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 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4. 预算约束力不强。

在预算分配过程中由于编制较粗, 预算指标没有具体到各预算单位, 各单位每年到底需用多少资金、可用多少资金, 事先没有确定。实际工作中预算指标到位率低, 预算追加频繁, 造成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于年初预算数, 预算约束职能没有发挥作用, 大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

5. 财政资金供给范围界定不清。

财政供给范围上“越位”与“缺位”并存, 预算分配结构不合理。财政资金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严重地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明确财政供给范围,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实行部门预算改革的必要性

1. 编制部门预算, 是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

预算要全面反映部门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因此, 部门的一切收支都应列入预算。编制部门预算, 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 还包括预算外资金、政府基金在内, 全面反映部门资金使用情况, 使预算的完整性得到提高。

2. 编制部门预算, 是我国《预算法》的基本要求。

我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中央政府的预算由中央各部门预算组成。”而实际操作上, 财政部提交全国人大中央预算草案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汇总编制的, 人民代表从预算草案上看不出各部门使用了多少资金, 资金用于哪个方面, 资金使用效果如何。不利于人大对部门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不能正确评估部门的工作业绩。

3. 编制部门预算, 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

公共财政要求公共支出与资金性支出区别开来。各部门功能不同, 分属于不同的支出框架, 资金投入除保证部门完成规定的任务外, 还应根据公共支出的具体情况和政府职能不同有所侧重。在公共支出框架的基础上, 再编制部门预算, 更易于人大审查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 突出资金使用重点, 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4. 编制部门预算, 是保证预算严肃性的要求。

编制部门预算, 提前批准预算草案可以加强预算的法律约束, 也利于部门提前安排支出, 可以精确全面地掌握本年可动用的财政资金, 合理安排资金支出, 减少了支出的盲目性,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减少了支出追加与调整, 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及约束力。。

5. 编制部门预算, 是从源头上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编制部门预算, 增强了预算管理和使用透明度, 减少了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追减及挪用资金的现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 并且要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跟踪问效, 从根本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部门预算的基本思路

1. 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

(1) 部门收入预算。根据公共财政预算的要求, 收入预算应包括所有的收入: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及下级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基金收入。部门需要结合近几年来的收入情况, 实事求是地预测当年收入, 收入项目逐一列全, 收入计划不得留有余地, 不得隐瞒收入项目和收入数, 也不得虚报收入。凡隐瞒收入不报的, 均视同私设“小金库”, 一经发现, 全额没收入财政。对单位执行的预算外收入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实行“核定基数, 超收分成, 欠收扣减经费”的办法, 即财政部门核定收入计划, 年终超收的, 对全额拨款单位与自收自支单位实行比例分成。完不成计划的 (剔除政策性及不可抗拒因素) , 除相应调减支出指标外, 要按欠收额的一定比例扣减次年财政拨款。

(2) 部门支出预算。公共财政支出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为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 弥补市场失灵或失效, 把一些个人及企业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做好,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 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应作重大调整, 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来, 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公共性支出。具体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一是经常性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为完成公共职能工作所必需的支出预算。包括三个部分:人员支出预算、日常公用支出预算、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预算。部门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要严格按支出定额标准, 不得擅自提高定额标准或突破限额。人员支出预算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险缴费和其他。人员支出预算按单位编制数和国家确定的工资标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津贴标准及原来开支渠道填列。编制单位在报人员支出预算时需附工资单。日常公用支出预算包括办公费、专用材料购置费、专项业务费、劳务费、水电费、邮寄费、电话通讯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和其他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费、退职经费、就业补助费、抚恤金、救济费、医疗费、生活补贴、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助学金和其他等。二是项目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或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包括: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等专项支出预算。在编制项目预算时, 要按轻重缓急的顺序, 具体到项目明细, 要分项提供项目说明书, 对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及分年度投资计划、效益情况等作出详细说明。

2. 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设想。

在将收支预算科目按部门设置后, 预算草案按部门编制, 预算草案经批准后, 作为年度法定预算。同时, 将批准的部门预算改由政府签署命令的方式下达, 以增强部门预算的行政和法律约束力。

3. 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是合理划分公益性事业和非公益性事业, 保证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公益性事业;二是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以收定支, 不留缺口;三是统筹兼顾, 保障重点, 在保障重点工作所需资金的基础上, 对常规性、临时性工作给予适当安排。

4. 部门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

(1) 确定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定员定额标准的确定, 应以本级财政可用财力为基础, 结合本地区成本差异情况及部门之间业务量的差异情况确定。随各方面条件的变化, 定员定额标准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适当调整, 超编人员应由各部门自已解决, 财政不予安排资金。

(2) 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 改变了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在预算编制阶段控制预算支出, 有利于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 硬化预算约束。实行零基预算方法,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包括全面、准确掌握有关部门的基本情况, 确定合理的收支定额, 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这些信息对部门的预算从零开始重新进行评估, 不考虑以前的收支量。部门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指部门的职责、人员数量及构成、人员工资状况、车辆及其他固定资产及使用情况等。由于需要掌握部门基本情况非常详细, 必须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来记载整理各种数据, 同时为及时了解动态情况, 还需对变化了的数据随时更新。

(3) 细化预算支出科目。编制部门预算, 要对各项支出进行细化管理, 需要调整支出科目, 一级预算科目按部门设置, 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支出性质设置, 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三级预算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部门的分布, 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 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有关财政政策。同时, 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上一个口子对外, 既可以避免目前内部存大的既相互交叉, 又相互脱节的弊端, 也可以大大减轻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工作量, 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红.预算管理与会计.黄河出版社, 2008

加强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衔接的探析 第9篇

部门决算是对行政事业等单位的会计核算作年终总结, 是以部门的会计核算数据为基础, 并以部门决算报表的形式, 辅以部门决算分析说明等资料共同形成的书面财务报告。部门决算是国家预算体系运行结果的年终反馈, 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管理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编制下年度政府预算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

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对比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 对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的衔接进行分析很有意义。目前, 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可比性较差, 在报表的形式上, 决算与预算不统一, 决算不能准确地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起不到检验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情况的作用, 不能有效地成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

一、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衔接现状

(一) 部门决算随着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推进不断改进, 报表内容涵盖量越来越大、越来越精细化, 但与部门预算的对比衔接一直未得到有效关注。近年来, 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内容和编制格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 部门决算报表目前有主表8张、附表9张、补表5张 (不含子报表) 。这么庞大的报表体系中, 却没有—张正表涉及到部门预算数字。尽管现在部门决算分析表中有部分涉及预算数据, 但其内容远远不够。

(二) 部门决算编报前的数据核实过程, 预算数据未纳入核实。目前,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省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均已实行零余额管理。各单位年终决算之前, 应首先与上级主管部门核对国库拨款数, 主要有:财政拨款收、支、余核实, 国库集中支付核实, 国库授权支付核实, 国库结余资金核实。其次, 从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入手, 核实财务管理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 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准确;核实工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人员、机构和编制数核实;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与上缴财政专户数核实;当年决算的年初数与上年财政批复决算的年末数一致性核实。在以上信息和数据的核对当中, 均忽略了部门决算数据与部门预算数据的核对, 没有将部门决算的收入、支出项目与当年的预算数一一核对。

(三) 重视决算报表数据, 而财务报告分析说明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到位。完整的部门决算应该包括部门决算报表、决算说明书及财务分析报告三部分。决算说明书是对部门决算报表的详细说明和补充解释, 包括单位总体概况、收入完成情况、支出执行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针对收支结构及所占比例进行说明, 对其他收入、其他支出所涵盖的内容要详细解释。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部门决算报表和部门预算报表的数字, 分析全年预算的完成情况, 对于超预算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进行细致分析, 查找原因;对于没有完成预算的项目支出, 要认真追究根源, 是立项有误、预算不准, 还是计划变更、执行不够。目前的部门决算编制, 只是基于报表数据的形式, 将所有报表数据填齐、审核通过、同意上报, 也就完成了部门决算的任务, 而决算说明书却重视不够, 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没有按照要求展开。

二、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衔接不到位原因

(一) 现有的会计帐套管理, 大多没有和预算控制体系建立起即时对照关系, 造成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脱节。目前单位会计账目的具体核算中, 多数的财务软件没有通过会计科目进行预算控制的功能, 导致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二者间不能建立起即时的关联对照关系, 目级科目的超支和结余很难从日常的账务处理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这种情况下, 预算执行情况就需要预算控制人员或财务人员及时根据会计帐表结合全年预算数分析掌握, 对领导做出反馈。而做到这些, 要求相关人员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在目前情况下, 有些单位做到这些有一定难度。预算要按科目编报、核算不能按科目控制、决算又要按科目上报, 使得预算、核算、决算不能很好地衔接。

(二) 预算单位对预算执行缺乏刚性预算理念, 预算执行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偏离预算书。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中存在着预算执行缓慢、部门单位间不均衡和重大项目执行进度不理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有些单位有时会因为事业发展而背离预算文本, 项目启动晚, 预算执行与工作不协调, 相关负责同志对预算执行重视不够;有些预算单位为了执行方便, 擅自变更预算并且没报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准, 不重视预算的变更及申报程序;有些单位把部门预算作为申请财政资金的一种手段, 尽可能多的争取财政资金, 待预算批复回来, 就归己所用、随意支配。

(三) 预算编制部门将下达预算时, 与预算执行部门衔接沟通不够, 使批复预算与单位内部预算分配不完全衔接, 造成预算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目前, 我们上报的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都是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目级科目进行编报, 单位内部预算分配是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 将财政批复的预算, 切块分解到各职能部门, 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计划, 执行预算。在进行单位内部预算分配时, 有些单位未完全按照批复的预算完全分割或在分割过程与预算执行部门的衔接沟通不够, 造成预算执行困难, 使预算执行出现偏差。

三、加强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衔接对比的对策

(一) 为更准确地加强财政拨款支出明细数据的反映, 提高决算数据的分析利用, 建议改革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报表体系。建议主管部门改革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报表体系, 在报表中适当增设有关部门决算和预算可比性的表页, 增加一组3张财政拨款支出明细表, 包括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和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

(二) 控制部门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执行是保证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衔接的中间环节, 控制好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建议对财政资金分配运行全过程进行优化整合, 建立以支出周期为核心的预算执行控制程序。即从资金分配一用款申请一资金审核一资金拨付的全过程, 建立跨部门、跨岗位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岗位风险控制制度, 以此达到以预算控制执行、以决算反映执行的目标。在可能的条件下, 应将部门预算编制软件和国库集中支付软件进行对接, 实现数据的集中利用和资源共享, 发挥协同效应。

(三) 建立预算执行考评体系, 确定重点目级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在预算执行中, 考虑到事业的发展变化和突发事件的收支, 可以通过测算确定一个合适的预算执行差异率, 若在差异率范围内波动, 确定为预算执行良好;若波动超出差异率范围, 则可通过减少次年预算等相关的惩戒措施, 以此建立考评体系。对重点项目, 如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预算执行率进行考核。随着当前“三公”经费控制列入财政监管范围, 因此将“三公”经费支出数据结合国家政策及预算数据加以对比分析更应是一个考核的重点。

(四) 将年终决算分析报告与次年预算编制结合起来, 使单位内部预算分配更趋合理。财务决算编报后, 应将决算数据与决算分析报告与当年的预算安排进行比对, 对全年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定, 通过收入支出数据与对应的预算数据逐一详细对比分析, 寻找预、决算差异原因。分析是由于预算安排不合适, 或预算执行单位未严格执行预算导致超预算开支, 或由于单位当年突发性事件引起的支出等。根据不同的原因, 在次年的预算编报中进行相应调整, 使单位内部预算安排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经费管理处.关于加强部门预决算报表对比性的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6, (10) .

[2]、林志宏.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改进措施[J].财会通讯, 2007, (1) .

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差异性分析 第10篇

编制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部门预算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针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人大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有利于预算的公平、公正、公开, 有利于强化预算观念,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部门决算是国家预算体系运行结果的年终反馈, 是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政策、管理与监督预算执行过程、编制下年度政府预算及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信息依据。

2 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2.1 财政部门的原因

2.1.1 财政与部门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1)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主的“被动”预算。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来编制的, 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 根据财力状况酌情调整, 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

(2) 部门预算的财权冲突问题。一是预算外资金未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现象大量存在;二是目前多个部门拥有预算分配权, 财政部门很难从整体上对一个部门的预算进行掌握和控制;三是财政部门内部资金分配权分割。目前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权仍然掌握在内部各职能部门手中, 实行对口分配, 分管业务处 (科) 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 为分管部门争资金、争项目。

(3) 事业单位退出机制不畅。最典型的就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差额改全额”的现象。在以前收费、罚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 各地增设了很多依赖收费生存的事业单位, 这些单位可以说是“因费而生”。随着国家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取消, 很多赖此生存的事业单位失去了经费来源, 这些“因费而生”的单位本应因“清费而灭”, 却借取消收费之机改成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2.1.2 缺乏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1) 人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督流于形式。目前人大审议部门预算的时间很短, 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 要想认真、逐项地审议部门预算很难做到, 只能对预算进行总体性、一般性审查, 最终流于形式。

(2) 部门预算执行出现法律空档。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 (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 , 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 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 不仅扰乱了预算的正常进行, 而且使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3) 部门预算的透明度不高, 公众参与度较低。目前, 公众对预算的了解, 只有通过报纸登载的财政预算报告, 其他所有政府或部门预算数据、决策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 几乎都属于机密范畴, 公众无法参与。

(4) 没有建立对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绩效的考核机制。尽管部门预算改革在全国各级广泛推开, 但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如何, 部门决算同年初部门预算的差异程度有多大, 没有人对此进行详细研究。同时, 部门预算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 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 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

2.1.3 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1) 现行的定额标准仍然留有“基数法”的痕迹。现行的定额是在承认部门和单位以前年度支出事实的基础上, 根据历年的决算数据倒推出来的。这样的定额, 将传统功能预算下的部门间苦乐不均的状况予以延续, 承认了以前不公平的部门间支出水平, 无法真实反映部门单位的职能大小和权责轻重。

(2) 很难确立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一方面, 为了使定额标准更加接近单位的实际情况, 与定额直接相关的部门单位分类分档应该越细越好, 但分类分档越细也就失去了确立定额标准的目的, 定额标准涵盖的范围过窄, 预算分配的公平性也很难得到体现;另一方面, 如果过分强调预算定额的统一, 对部门职能的特殊性考虑不够, 则不利于部门工作开展和积极性的发挥。

2.1.4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与部门预算改革不相适应

(1)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 对各单位长期占用的大量资产关注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存在账目不实、价值虚增等问题, 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各部门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2) 现代预算编制由过去的“投入法”改为“产出法”, 强调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对部门进行绩效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对部门预算的绩效评估、衡量和追踪上。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无法核算和反映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情况, 无法提供公共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 迫切要求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2 预算编制单位的自身原因

(1) 某些基层编制单位领导对预算重视不够。有些单位领导对预算的严肃性认识不够, 认为填报预算就是凑数字, 随意编制预算;有些单位则为了从财政部门要到钱, 虚列支出, 把国家预算资金从国库里套出来。年终编制决算报告时, 有的出现较大差异的单位为了数字好看, 随意调节数字。通过这种方式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决算的可比性无从谈起。

(2) 具体预算编制人员不依法办事, 随意拼凑数字。有的财务人员没有严格依照《预算法》、《会计法》等法律的规定办事, 编制预算时马马虎虎或者完全按照单位领导的意图捏造数据;编制决算时为了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核, 违背真实情况拼凑数字, 单位领导提起笔来就签字上报。

(3) 预算单位报告不够及时, 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主动。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 有些预算编制单位在年度内事权变动较大, 有些单位出现突发状况, 专项资金无法及时到位, 只能由其他经费中暂时先支出而又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

3 如何减少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差异性

3.1 规范预算编制程序

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二是简化编报程序。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方法, 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适当简化编报程序, 比如可以变通实行“两上一下”或“一上一下”的程序。

3.2 注意把握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一是财政部门在全面掌握部门资源和需求的基础上, 不断增加预算编制的主动性;二是预算编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提高项目安排的透明度。

3.3 加强建章立制, 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理财工作

部门预算要体现公平、透明的原则。对于单位的经常性支出, 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 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对单位的项目支出, 要通过填报项目文本、建立项目库和科学论证, 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预算报告要对公众公开, 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的预算政策和资金去向, 建立健全公众对预算程序的参与制度。

3.4 建立健全人大预算审查制度

首先要设立专司预算审查的专门委员会。目前中央及部分地方人大已经在财经委员会下设立了预算委员会, 这对于加强预算审查、强化预算约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虑到预算审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应吸收相关专业人员进入预算委员会。

3.5 完善定员定额标准

制定定员定额标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财力与行政事业发展相结合。定员定额的制定既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 也要建立在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上。二是公平公正原则。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 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 既考虑到各部门单位的个性, 适当拉开类档差距, 也要考虑其共性, 避免引起各部门单位的攀比和抵触情绪。三是同步考虑部门的特殊性, 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可以制定较高的定额。

3.6 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 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申报阶段, 在部门评审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财政委托评审的范围, 以保障项目确实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 要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 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财政部门定期或专项考核, 并将绩效考评结果记入项目库, 作为以后年度安排立项的参考, 促使预算资金真正从“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3.7 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包括3个主要组成部分: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部门预算解决的是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和严肃性问题,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解决的是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和效益性问题, 政府采购解决的是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问题, 这3个部分相辅相成, 只有配套联动, 共同推进, 才能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

3.8 基层编制单位领导重视, 树立预算意识

编制预算时实事求是, 谨慎负责, 科学合理地预测, 预算一经批复, 单位财政运行就以预算为准, 不得随意突破。

部门预算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部门预算的发展, 一方面需要财政部门加大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 并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科学的立项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各预算部门提高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 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部门多方面的努力, 需要其他财政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 才能使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

摘要: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的对比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是否合理, 另一方面反映了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各单位的具体实践中, 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 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其可比性。

浅析行政单位部门预算绩效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 部门预算 绩效评价

预算管理是行政单位进行管理的重要部分,涉及预算编制、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是对财政的效果和出入进行管理的科学体系,它是将结果作为导向,基于预算管理的模式,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果和效率,这对行政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和充分行使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预算绩效评价的阐述

预算绩效评价指的是为了实现财政预算的目标,对预算的计划、实施的过程和内部监督过程进行管理的事务活动,它贯穿行政单位财政支出和入账的全过程,对行政能力提高有直接的提高作用。它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提高行政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强化行政部门社会的调控能力。

二、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系统不完善

预算绩效评价是针对行政单位财政收支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且对其进行跟踪和改善。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各项绩效评价指标不容易界定,这是由于各行政单位的职能不同所导致,最终是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评价参照和体系。目前的评价体系对于行政单位的考评没有合理的激励,导致各单位不平衡,容易产生推阻的状况,从而弱化了行政单位对于体系的积极性,更是影响了预算制度的权威性,这样不仅将预算绩效评价成为了一纸空文,更是严重削弱了行政单位的职能。

(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执行力不强

目前,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审批流程一般是各部门单位将资金的需求进行计划、审核和上报,然后由上级财政部门进行审批;但是各部门情况不尽相同,导致财政部门的审核时间较短,不能真正反映部门单位资金的需求,只是根据财政的具体情况和各部门的需求,将资金进行分配。但是财政资金进入到各部门后,财政部不能对其进行监督和后续的评价,更不能对其资金的流向、效果和余量进行跟踪,这样不能及时掌握行政单位财政的第一手资料,会造成资金的“休眠”或浪费,这些都不利于行政部门单位的职能效果。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下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网络办公时代早已进入到工作的各个层面。各地政府信息化办公差距大、数字财政的推广力度不同,在行政单位部门,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和资金分配方面的原因导致信息的财政资金信息的流通很是滞后,在外反映就是办公效率低和信息的不透明;即使办公系统存在,大部分也只是敷衍了是,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用。现在的社会,信息流通极其快速,对于行政部门如果其通讯和办公平台不能很好的工作,这会导致其绩效评价大打折扣,不能满足内部管理需求,更不利于社会公众对于其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四)行政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

行政单位在进行财政资金管理是重视程度不高,对其配套的管理措施更是敷衍了是。在现实中,行政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般就是考虑如何能够申请到更多的预算,如何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将申请下来的资金进行花费,至于本职工作的效果和社会上的影响根本不会考虑,更不用说如何进行绩效管理。再加上現在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后者考虑如何申请预算资金而前者只是根据报上来的预算进行分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和效率根本不予考虑,这种情况遍布在各行政部门。

(五)行政单位对预算的自我监督缺乏

目前,行政单位对于预算编制的范围、流程、步骤和指标等不能进行很好的自我监督,对于其工作的开展也没有合适的绩效评价。这样导致其不能将之作为系统性的工作来对待,更不能进行科学性的评价和运用。

三、针对行政单位预算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单位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评价不能简单用收入和支出进行反应,它的管理较为复杂,一般要对其进行业务的财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保证管理评价的高效性、科学性和易操作性。其中的业务包括目标、目标的结果、对社会的效益、对环境的影响和管理水平等情况。财务指的是财政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结余当量、管理情况和财务处理等情况。定性指的是对于预算绩效评价进行客观的描述来反映结果,一般趋向于宏观。定量一般指用数据或者是图表进行分析,其结果就是绩效的评价。

针对其运行流程,要尽量将其工作进行量化归类,这样方便管理和高效化;同时针对各行政部门职能的区别,将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区别对待,还要针对具体的部门和具体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客观的完成其绩效评价。

(二)强化行政单位的执行力度

财政部门要针对预算的绩效评价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对管辖的部门进行预算绩效评价;通过绩效跟踪、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和应用等程序对其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行管理评价。在申请之初,就应该对其申请目标进行严格审查,将其偏差尽量缩小,同时进行整改,确保财政申请的准确性,这样方便后续的跟踪、评价和应用等。同时,财政部门应该根据上一年度各类行政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成绩进行分级处理,将资金尽量向成绩好的部门倾斜,这样能够激励成绩差的部门进行反思,然后提高自己预算绩效管理的力度。这样能够逐步提高行政单位部门的执行力度,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应该充分调研现今信息的发展水平,聘用专门团队进行信息平台的研发和构建,然后将预算绩效评价的各指标和管理项目进行分类建库,同时将之进行广泛的涵盖,最终建立各单位之间预算交流和传递,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支撑平台。最后,将它向大众开放,这样不但能够将自己工作的内容和进展向社会展示,展示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件或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建议,这样能够更快的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同时也是建立透明、公平执法的基础所在,最终将预算绩效评价推向真正的成功。

(四)加强行政单位对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

财政部门以及各行政单位要将预算绩效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之宣传到每个人的心中,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其操作性。行政单位不但要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同时更要合理的应用评价的结果,用来找出管理中的漏洞,然后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行政部门自我评价的建议

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系统,将自我评价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工作,最终提高自我评价的力度。另外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尤其是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项目更应该引入,这样能够借用他们专业的评估方法加强对行政部门的评价,同时能够监督行政部门财政资金审批、使用和结果的评价过程,最终提高其自我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行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使社会收益,增加行政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语

目前是政府部门职能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预算制度的深化进行,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是未来行政部门工作的重心和趋势,政府服务以社会公众或市场为导向,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绩效管理大有可为。行政部门转变理念,将预算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将之高效的运转,然后将其职能发挥和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未来小政府、大市场的要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崔晓凤.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

[2]徐光宇.浅议绩效评价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企业导报.2013.(11):24-24.

[3]张霞玲.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3.(32):74-75.

财政部门预算 第12篇

一、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的含义与区别

(一)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的含义

高校内的预算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需上报财政的部门预算,另外一个是学校内部的校内预算。

其中部门预算又可以按照资金流动方向大体分为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部分。收入预算环节囊括了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多种收入科目的预算工作,要求预算工作人员能够全方位的对于本单位的收入进行科学计量与反映。支出预算则主要对高校的日常基本支出和项目特殊支出进行预算和汇报,基本支出的预算基础主要为高校信息数据库中的工作人员基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定员定额预算,而进行项目支出预算时则要先对项目按照轻重缓急与项目进度等要素进行排序,对项目投资预算进行优先级考虑,编制短期与中长期的项目投资规划,从而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项目资金预算。

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各个高校的发展程度、管理体制、财务能力等各方面因素都有所不同,校内预算工作的完成情况也存在更多的参差不齐,但是各个高校在进行校内预算工作时所遵循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收支平衡,不得赤字预算”。校内预算也同部门预算一样,按照资金流动方向分为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大板块,其中收入预算与部门预算中对应的环节差异不大,不同之处集中体现在校内预算的支出预算相对于部门预算更加细化,究其原因也可以归结于部门预算主要是为将最终结果上报财政,而校内预算则更多服务于校内财务管理。

(二)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的区别

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在编制时间、编制内涵、编制口径以及编制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直接造成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之间的衔接环节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

第一,编制时间方面,高校的部门预算主要在预算年度的前一年末进行,而校内预算则是在预算对象年度的当年年初展开。

第二,编制内涵方面,部门预算工作由于在预算年度开始之前就需要完成,且一般时间较短,因此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预算内容的不成熟或是不完善,且高校的发展规划通常在年初制定下发,从而使得上一年末所做出的部门预算与学校现实发展产生脱节,而校内预算则可以更好的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妥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校内预算相对于部门预算而言更能够体现高校的预算工作价值与意义。

第三,编制口径方面,校内预算中的收入预算相对于部门预算而言口径更加全面,在支出预算方面,二者的预算项目也并非一一对应,即使是相同的科目在科目下属的条款也有所不同。

第四,编制依据方面,部门预算由于是在预算年度就完成并上交财政,因此主要依据的是政府统一的预算编制要求,而校内预算工作周期已经进入了预算年度范围,在编制依据方面更加丰富,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高校当年发展规划等事宜进行预算调整。

二、高校现行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两张皮”现象严重

高校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在衔接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是指由于二者在编制时间、内涵、口径、依据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导致了编制结果与执行效果的不一致,反应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上报财政与实际执行的预算方案有较大的出入。对这一现象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为预算编制的时间,例如学校的招生计划、任务计划、人力计划等通常都在当年的二月到五月之间确定,这些计划的确定都会成为影响预算编制的不定因素,而上报财政的部门预算早在上一年度就已经提交,因此经过调整的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同时上级的财政部门对于高校提交的预算方案的审核也存在一定周期,当预算最终审批下来之后通常已经是四月份左右了,此时高校该年度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许多经济事项已经完成,审核通过的预算对于这部分经济业务无法起到事前预算与事中控制的作用,只能实现事后总结的部分职能,无法体现预算工作的本质思想。在高校发展初期“两张皮”问题对于学校的发展负面影响程度较低,但是随着国库集中支付等有关高校财政的改革的加深,这一问题对于高校发展的阻碍程度也随之提高。

(二)预算编制科学度较低

高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普遍有低估债务的倾向,对于一些重大的可能影响企业资金安全的重大债务很多高校只在校内预算中进行反应,且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对于收入的估计也有不足,当前高校的收入来源越来越丰富化,生源的扩张、商业合作的增多、外部投资的吸引等等都使高校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然而部分高校为了从财政获得更多的补贴和资金选择隐瞒部分收入,从而从根本导致了上交财政的部门预算结果科学度和完善性大大偏离实际,而这些收入通常只在校内预算中反应,这就更加导致了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之间的分离。

(三)预算绩效机制不完善

高校预算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预算制定环节,而对于实际落实过程中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因此导致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及时吻合的环节在落实中也会有很大的偏差。例如有些领导以及预算管理人员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性较强,造成预算资金支出方向变更频繁,降低了预算工作的目的性与执行刚性,或有些领导在运用预算资金时缺乏全局概念,而是从自身利益或是本部门利益的相对狭隘的角度出发,从而造成其他部门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损失,影响高校整体的发展氛围和资金使用效率,导致预算方案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机制的管制与约束,使资金使用过于随意,因此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绩效奖罚机制,对高校的预算执行环节进行管控与监督。

(四)预算工作缺乏透明性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高校与社会商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也逐渐加深,学校的经济事项与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而这些业务数据对于外界的相关部门却没有实现较为透明的汇报与反映,使得高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有更多的空间根据自身利益与意愿进行数据调整。依照自身利益角度出发的上交财政的部门预算必然与实际状况有差异,无形之中加大了与校内预算衔接的阻碍。

三、高校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衔接问题解决方式研究

(一)落实全口径预算

新预算法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全口径预算,高校的部门预算与校内预算在预算科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部分相同科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这意味着预算工作的口径还不是十分完全,因此提高高校预算衔接水平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预算口径的完全化,以及预算项目对接的无缝化,尤其是对高校经营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需要作为预算衔接的关键关注点。同时高校在进行部门预算时,还要参照过去年份中预算衔接存在的差异总结预算经验,将经常出现预算差异的项目和环节作为本次预算工作的计量重点,逐渐提升部门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以及与校内预算对接的可行性。

(二)实行滚动预算

传统的高校预算编制方式为定期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都有固定的工作周期,而滚动预算则完全脱离这种僵硬的工作程序,而是根据预算执行情况、相关财政政策发放、校内经济业务调整等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滚动的调整,在最初的预算方案的基础上,以某一个时间段为滚动周期,使预算能够更加符合高校发展的实际,从而更好的服务高校发展。在滚动预算体系下,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的对接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高校可以在上报财政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预算年度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及时调整,形成更加合理的校内预算,并调整相应的预算实施方案,减轻“两张皮”现象对高校资金管理的影响。

(三)提高会计核算精细化程度

高校的预算工作人员还应该不断改进预算工作方法和机制,提升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密性。由于高校的很多项目支出数额都较高,因此在进行预算时所使用的单位也较大,每个项目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差距,即使每个项目所产生的差异性较小,但是量变导致质变,高校所发生的多种项目综合在一起就会导致最终预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极大程度的影响高校预算管理效率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在开始预算工作时就应该尽量提高预算结果的精度,从每一个项目着手减小与校内预算可能发生的误差,使预算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四)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度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应积极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经济业务和预算工作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对接,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提高整个预算工作的公开程度与透明度,减少不当操作的空间,在公众的监管下提升部门预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从而即使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仍有差异也是合理范围内的差异。

四、结语

从当前高校普遍的预算工作状况来看,在预算衔接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两张皮”现象严重、预算体系不完善、工作透明度较低等等,在新预算法的指引下,为更好提高高校的预算工作效率,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可以通过全口径预算的落实、滚动预算的开展、核算精细化的提升以及公开力度的提升等渠道来解决高校预算的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占凯.浅议高校部门预算与校内全面预算的有效衔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35-37.

[2]吴卫.完善高校预算编制的探讨——基于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编制实务视角[J].商业会计,2015,04:106-108.

[3]马祥兰.高校校内预算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119-120.

[4]吴卫,吴云飞,傅淑园.浅析滚动预算编制在高校预算编制实务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41-44+72.

[5]董晓燕.高校财务项目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4,21:29-3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财政部门预算】相关文章:

地方财政预算05-08

财政预算资金07-11

财政预算及管理05-11

财政预算论文提纲10-02

财政预算表06-20

财政预算管理论文05-05

公共财政预算论文05-07

财政预算论文范文05-10

半年财政预算执行07-03

财政预算工作布置07-06

上一篇:计量改造下一篇:成功是因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