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课范文

2024-07-23

舞蹈鉴赏课范文(精选12篇)

舞蹈鉴赏课 第1篇

关键词:大学,舞蹈鉴赏,措施

当前, 舞蹈教育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体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部课题组研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确定《舞蹈鉴赏》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 然而,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全国还是有部分的高校不能有效开设舞蹈鉴赏课, 大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还不够多, 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如何认识舞蹈鉴赏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如何提高舞蹈鉴赏课的有效性?

1 舞蹈鉴赏课对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

随着艺术教育深入发展和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此, 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的主题, 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加强艺术修养, 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大学作为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非专业的舞蹈普及, 舞蹈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美感样式以及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设立舞蹈鉴赏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对了解不同文化现象下产生的不同的舞蹈表现风格和样式,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的审美现象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掌握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提高大学生舞蹈鉴赏课的有效措施

2.1 精心选取舞蹈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舞蹈审美和鉴赏是一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个中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的兴趣主要包括作品本身的趣味性和欣赏者自身对舞蹈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讲, 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第一是好看, 只有好看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观众的兴致, 不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作品的情感历程中去, 从而为作品激昂、低沉, 为作品喜, 为作品悲, 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舞蹈作品的选取上要下足功夫。

(1) 传统的民族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舞蹈凝聚了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创造的艺术精髓, 不仅记载着人与自然、社会、鬼神之间繁杂的相互关系, 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浓缩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例如, 蒙古族舞蹈不仅热情奔放、稳健有力, 而且节奏欢快, 具有庄重、质朴、强悍的鲜明特点, 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端庄、稳健、雄浑、刚毅的性格;东北民间舞热情火爆、幽默风趣, 体现了东北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通过杰出的民间舞蹈艺术作品赏析, 感悟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舞蹈的慧眼, 进而形成关注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的良性氛围, 促进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2) 经典的中外作品。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十分广阔的, 生活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可是就个人而言, 由于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不可能观察和体验到所有事物。可是, 对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进行赏析和理解, 无疑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开阔我们的眼界。例如, 通过《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等舞蹈作品的运用, 展现为民族、祖国和真理而斗争的无畏战士崇高的革命精神, 撞击着人们心中爱的火花;通过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等作品, 领略世界舞蹈皇冠独具一格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3) 流行的时尚作品。受社会实践内容、思想的影响, 在年轻人当中, 形成各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理想, 美的概念已不再是至高无上, 通过流行时尚的作品会给予他们新的感悟, 进而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 注重对程序化的解构、对人性的关照、对个性的张扬。例如, 街舞以头部、颈部、肩部、上肢等关节的转动、屈伸、摆振、绕环、波浪形扭动, 随意自在地展现个性和反叛精神。

2.2 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当前, 很多大学生对于舞蹈文化知之甚少, 大多只是对流行舞蹈中的快节奏感兴趣, 或者是对舞蹈作品中的一些高难度技巧表现出赞叹, 这样势必会有学生对高雅的舞蹈艺术敬而远之, 影响大学生的舞蹈审美观点。加之当代大学生身上又不断出现浮躁、急功近利、现实、盲目攀比的风气。而通过动作优美的优秀舞蹈作品以及蕴含在作品背后的人文与历史文化,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造就健康完美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学生在看舞剧《闪闪的红星》的时候, 学生们被舞者漂亮的动作、动听的音乐、细腻的感情所吸引, 渐渐融入到故事中去, 用心体会舞蹈中传达出来的真挚情感。通过无声的语言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崇高的美, 使得教育更为深刻。

舞蹈的基础是肢体, 它是舞蹈传情达意的“语汇”。在舞蹈鉴赏课上, 要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各个舞蹈种类所传达出的动作美。舞蹈动作与历史、文化、宗教、地域相结合, 形成多种多样的流派, 也形成也各式各样的审美标准。从舞蹈与宗教的层面上来说, 西藏的民族舞蹈通过降低自身的位置来反映神的高高在上;而西方的芭蕾舞中动作的向上性, 不管是单一或是托举动作都尽可能地展现与神接近的精神意义。

2.3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学习的个性, 发挥出教和学的有效作用, 营造一种积极、有序、良好、愉快的舞蹈课堂教学氛围十分重要。作为教师, 每次上课前要精心备课, 精选高品质的舞蹈音像材料, 切实安排好教学内容;在舞蹈鉴赏课堂上, 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授课内容, 营造一种友好平等的交流关系让舞蹈赏析理论课程注入丰富的感情色彩。例如, 在对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 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生较为熟悉的学科引入主题, 提出和分析问题,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对各个舞段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学习更主动, 还可以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2.4 分析舞蹈自身的特性, 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一定量的舞蹈作品的欣赏, 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舞蹈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按照作用和目的来划分, 舞蹈包括艺术舞蹈和生活舞蹈, 而在鉴赏课上所介绍的舞蹈作品大多属于艺术舞蹈, 而从舞蹈作品表演的人数和结构上来看, 艺术舞蹈又具有歌舞、舞剧、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形式。不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舞蹈进行区分, 还可以通过舞蹈语汇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特点让学生来区分舞蹈。可以介绍国标舞、现代舞、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不同舞种的基本特征, 并欣赏相应的舞蹈作品。还可以通过对比, 让学生区分情绪舞和情节舞。这样, 通过舞蹈种类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刻了解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表现手段的分析思考能力。

3 小结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通过营造一个认识和热爱舞蹈的环境, 发挥出以舞感人、以情育人的重要作用。它与院校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显著的差别,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舞蹈课程的内容、探索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江玲, 陈鸿, 毛毳.舞蹈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2]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舞蹈鉴赏课心得 第2篇

——0124222陈瑶

一学期的时间转眼即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舞蹈鉴赏课程学习,它让我从一个对舞蹈一无所知的人变成一个学会欣赏舞蹈,体会舞蹈,具备舞蹈鉴赏能力的人。刚开始,就对这门课很期待,果然,和我想象中的一样,老师热情奔放的讲解,在课堂中观看的世界各地具有特色的舞蹈以及在课堂中边看边学舞蹈动作,这是我在其它课上没有遇到过的授课形式。它们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也渐渐的被它吸引住。最后我被征服了。当我看到那些舞者在舞台上尽情的释放激情,无尽的展示自我的时候,我能深深体会到舞蹈艺术的伟大!特别是看到我国各民族特色鲜明的舞蹈的时候,我能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底蕴。

在欣赏舞蹈之前,习珍英老师给我们讲了舞蹈的导论和舞蹈的原理,我们也初略的意会了其中的原理,为欣赏舞蹈做铺垫。之后欣赏了中华民族民间舞,比如藏族,蒙古族,傣族,朝鲜族以及汉族的舞蹈,各具特色,百花齐放。除此之外,就是现代舞和芭蕾,这个主要通过看CCTV舞蹈大赛的历年视频和舞蹈电影来学习。对我来说,每节课都很有意思,美丽的习老师总是能给我们惊喜,就像最后一节让我们去麦庐园看艺术学院10级音乐班的毕业晚一样,每次都很享受和开心。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集人体动作,音乐,服装,舞美,色彩,灯光和情节于一体,主要靠人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舞蹈与其他综合艺术有许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比如在歌剧,音乐剧,戏剧,合唱等舞台表演艺术中,语言是非常重要,不可去缺少的,而在舞蹈艺术中,语言却很少参与。当我看了百年经典的《天鹅湖》之后,才有所明白。我的印象中早就听说过这个凄美的故事,虽然没有接触过,但也因为它是几百年的传世经典而尤其感兴趣。我们欣赏的是美国艺术家的表演。王子拿着弓箭在池塘初遇白天鹅时,那个翩然的身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以为舞蹈只是肢体动作而已,演员是没有表情的,可是当镜头靠近,我才发现,白天鹅脸上对王子的期盼,那深情的眼神触动了我。这时我才明白,真正的舞者不是现实中的某某人,她已经完全融入了故事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历者这样感伤的故事。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感动了观众。你在视频前,镜头稍转就看不见演员的表情了,看不到他们的一颦一笑,能清晰辨认的只有躯干的伸展,跳跃,可这并不妨碍舞者真切地感受故事中的爱与痛。整个舞剧表演得完美无暇,服装华丽,舞者的技巧动作功底深厚,几次课的功夫,才欣赏完整个舞剧。着实让我们经受了一次高雅的艺术熏陶。

舞蹈不但是艺术形式,它还反映生活,有历史背景。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特别是民间舞蹈,它是各族人民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的紧密结合的产物。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花鼓灯》,藏族的《锅庄》,蒙古族的《查玛》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这些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千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的各族民间歌舞,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传承发展。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说学跳舞都是指街舞或是拉丁等现代流行舞蹈,一方面把跳舞当成一种兴趣,每周去上两个小时的舞蹈班,丰富课余生活,另一方面,跳舞能让女孩子更有气质,更优雅,那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有别于民族舞蹈,现代舞它们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和个性,代表一种时尚和青春,年轻和活力,所以才会在青年少女中流行起来。我个人就比较偏爱拉丁舞,虽然没学过,但是我对拉丁舞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动作特别喜爱。每当我看电视上有人表演拉丁舞的时候,自己就想跟着跳起来。舞蹈这个东西太神奇!

舞蹈鉴赏课 第3篇

关键词:舞蹈鉴赏;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意义

艺术欣赏是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接受形式,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作若没有被大众接受或认可,那么艺术作品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舞蹈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也需要被人欣赏和认可。按照现代艺术审美的观点,艺术品创作发展的动力在于其被大众接受或认可的程度,一件艺术作品被大众鉴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艺术家包括欣赏者在内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欣赏便没有创作,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实现艺术创作本身所体现出的价值。同样的,对于舞蹈艺术鉴赏而言,欣赏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鉴赏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艺术课程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提高大学生对舞蹈鉴赏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舞蹈艺术的现实价值,这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学生接受艺术熏陶的有效途径。它指导着舞蹈艺术教育大胆的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发展,进而不断地进步和成熟。其中,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经过不断地发展,其已不再是各高校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课程,它将会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艺术教育又是促进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素质教育是人们利用自身遗传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体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促使人类文明向个体身心素质的影响深化,从而为学生今后人生规划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应是全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发展型人才,且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这是新时代发展赋予教育的使命,而舞蹈艺术教育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良好载体。自步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给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作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现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素质教育,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的律动,为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形态,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以动作的姿态、音乐的节奏和人的肢体动作语言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青睐。虽然大多数院校将舞蹈鉴赏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由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择多门艺术类课程进行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尽人意。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类课形同虚设的想法,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校的舞蹈鉴赏课往往一开始听课的学生特别多,到后来越来越少,即便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对于舞蹈鉴赏课程安排或教学方法上存在偏见,因此,改善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解决课程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作出美的作品是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通过自身艺术价值来展示自然与社会,以及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达各种内心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技与艺巧妙结合的表现手段,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是艺术赋予舞蹈的本质属性,节奏性和造型性是构成舞蹈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鉴赏的兴趣,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使学生都乐于接受、学习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的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等符合学生欣赏品味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理解而不在于盲从;在舞蹈课程讲解上,要根据学生的喜好,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讲解。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具有强烈的审美认知是舞蹈鉴赏的必要条件。舞蹈是一个民族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以及思想文化的体现,对其鉴赏不能够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通过深层挖掘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感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舞蹈律动与审美构图的掌握,提升舞蹈意境想象的能力。因此,在对舞蹈已经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舞蹈所包含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传统模式下单纯的鉴赏已不能满足现在教学发展的需求,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情感色彩的、规律的肢体动作是舞蹈本质体现,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艺术鉴赏审美的学习,造成了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情感审美方面存在欠缺的现状。而舞蹈通过对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的舞蹈鉴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同时,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可弥补大学生审美方面的缺陷,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通过前人的观察总结与后人的具体实践,我们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艺术教育与社会是一种互相的联系,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情感或背景使受教育的人对艺术产生认知。受时代背景、社会现象、生活习惯等条件的影响,艺术作品本身会产生内容形式及题材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等现象。艺术作品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情感变化所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感情会受到艺术作品的启发而产生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大学生群体大多都不重视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只关注自身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从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不利的。舞蹈鉴赏能力作为艺术教育培养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品位,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舞蹈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体态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舞蹈鉴赏应该被列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的产生,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世界艺术之间的交流。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关注民间文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鉴赏外国舞蹈,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学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冯双白.舞蹈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田冬云.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与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舞蹈鉴赏课 第4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们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在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 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明确的还有, 《舞蹈鉴赏》作为高校艺术限定选修课程之一, 进入大学生艺术课堂。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以美育教育为最终目标, 为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 个性丰富的心理品质和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高等院校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 这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欢欣鼓舞。这标志着, 舞蹈艺术的教育价值、美学价值和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终于体现出来, 并日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 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也成为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舞蹈鉴赏》课程正逐步受到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 各个高校纷纷开设《舞蹈鉴赏》课程, 然而由于该课程在教学上正处于逐步摸索阶段, 系列教材, 教法的短缺, 使得公共艺术课程《舞蹈鉴赏》课程在授课对象, 授课形式、方法与内容的研究上基本上呈现“各自为政”“各显其能”的局面。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之下, 《舞蹈鉴赏》课程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少部分学生较强的舞蹈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大部分学生对舞蹈的茫然无所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普通高校中除了舞蹈专业生、音乐学舞蹈方向生、舞蹈特招生之外, 几乎找不到普通高校学生的具有舞蹈基本素养。在学校的舞台上, 也只有以上的学生才有体验舞蹈魅力的能力与实践机会。在短视的功利主义影响下, 甚至有的学校只有在参加比赛时才仓促上阵, 组织个别学生进行突击训练, 以期拿到名次装点门面。学校的舞蹈团体也是仅限一些有基础的爱好者加入, 而广大学生则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挡在了舞蹈的门外。

在《舞蹈鉴赏》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同学们进行学习的时候, 有过舞蹈经验与尚无舞蹈经验的同学在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上呈现出极大差异。尤其是在对当代舞蹈, 现代舞蹈的欣赏和认知上, 大部分同学无法准确理解和认知该舞蹈流派作品。公共艺术舞蹈教育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状况同时存在。在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二、文、理生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这门课程的受众人群是在普通高等院校里的大学生, 学习科目的侧重点不同, 在校文理科大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距十分明显。据一般统计, 文科生对舞蹈鉴赏课程的理解和认知明显大于理科生, 在接受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距在最近几年里还有继续加大的趋势;在对受众人群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文科生更倾向以欣赏的态度面对舞蹈鉴赏, 而理科生更愿意以实践的精神, 亲自动手动脚, 体验一下舞蹈的魅力。但是在体验舞蹈之前去除心理障碍这一环节, 文科生又明显优于理科生。

然而, 具体的动作体验过程中, 笔者发现文科生在肢体协调性并不全面优于理科学生。究其原因,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 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受到一定的肯定, 部分学生在小学时代就接触过舞蹈, 只是初高中阶段时, 这种教育逐步被应试教育所取代。

三、教学手段单一、简单化最终扼杀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在面对普通高校广大学生的舞蹈鉴赏公共课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手段的单一简单化, 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 参与性不强, 在对舞蹈艺术的认知上受众学生仅仅停留在视觉观赏这一层面。学生也只能从视觉上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知, 使受众学生在舞蹈鉴赏活动中有置身于舞蹈之外的感觉, 这直接导致学生们对舞蹈的鉴赏能力不强, 很难达成情绪情感上的共鸣。

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鉴赏课》以提高舞蹈欣赏水平为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仅限于完成单部作品的相关资料介绍, 对作品内容、情感、形象塑造的分析, 却忽视了学生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是以其它人文社会学科如与美学, 哲学, 心理学, 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为基础的。在鉴赏舞蹈作品时所横向拓展出来的知识面不够宽, 达不到大学生鉴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 对于深度挖掘、分析作品内创作技法、舞蹈流派、表演技巧, 其中所蕴含的动作科学, 人文情怀等方面内容, 学生又因为内容过于专业, 而无法理解接受。两方面矛盾, 使得部分教师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授课知识面把握无以适从, 学生也因为不能完全理解而苦恼。

归因分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舞蹈鉴赏》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情商教育认识不够, 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观念限制, 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 或者在素质教育的展开上流于形式, 从而忽视舞蹈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 由于授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授课能力高低不同, 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进一步拓展《舞蹈鉴赏》课程的颈瓶。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 自身素质的缺陷, 导致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教育形式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等方面状况。在硬件设施上, 相关系列教材、器械、设备的缺乏, 教师对《舞蹈鉴赏》课程中的目标定位、授课对象、施教方法没有明确的认识, 这些都直接影响对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走进舞蹈艺术殿堂的同时, 还应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 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作为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应该对这样的状况加以分析研究, 并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公共课程教育的实施状况, 《舞蹈鉴赏》课程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探索:

一、《舞蹈鉴赏》课程的自身定位

在目前普通高校通常的做法, 是把舞蹈鉴赏简单定位成一门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手段简单的公共艺术鉴赏课。在这样的定位下, 教学模式、和手段通常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多媒体欣赏的需要。简单化的思维习惯, 使我们丧失了进一步深度挖掘舞蹈的美学价值的手段和能力。而作为该课程的目标人群, 广大普通高校学生, 在这种模糊不清的定位下, 也只是仅仅把课程作为选修艺术学分的手段之一, “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一早拥有”。要想提高公共舞蹈鉴赏课程教学质量, 我们需要对该课程的定位、任务、实施的手段和方式重新认识, 并深化这一认识的结果。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是一门通用性, 复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它不是一门仅仅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单一知识教授课程。它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深入了解舞蹈艺术本身的美学知识, 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赏析和亲身体验来达到对舞蹈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对舞蹈美学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认知, 对舞蹈文化的全面掌握, 促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分析舞蹈、体验舞蹈的过程中喜爱舞蹈。在这个定位上, 校方、教师、学生都应该转变以前那种认为舞蹈鉴赏课程是一门面对普通学生, 知识结构简单化, 教学方式单一化的思维定位, 在教学方法上转变手工作坊式的简单、粗放型的教学模式。

二、舞蹈鉴赏教材、读本需要进一步改革

舞蹈鉴赏活动它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这样的思维的认识活动应该由规范的语言和完整而严谨的系列教材、教法来指导完成。

但是笔者在这里还需进一步提出, 目前针对学生的舞蹈艺术鉴赏读本和音像资料是不健全的, 针对教师的教材必须和针对学生的读本相结合, 才能有效的提高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学生并不缺乏使用网络观赏舞蹈作品的能力。然而, 作为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规范的教材和教师生动的讲解以及大量的亲身动作体验, 是网络播放器无法替代实现的。之前很多教师手上没有专门的舞蹈鉴赏课程教材, 能收集的大多属于零星的文字音像资料、参考书籍。这些资料在教材内容上繁杂而专业性不一, 没有考虑到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接受现状。教师在教学上大多处于“各自为政”、“各显其能”的混乱状况。这种状况应该在未来的舞蹈艺术教育发展中逐步扭转。目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系列教材《舞蹈鉴赏》, 这部由多个艺术院校联合参编的鉴赏教材, 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舞蹈鉴赏》领域的“无米下锅”、“各自为政”的空白。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时代发展, 抓住作品中有价值之处进行深度挖掘, 使教学上富有极大的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面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舞蹈鉴赏课程教材。

针对学生的读本, 应该考虑到中国普通高校文、理科生对艺术的理解感悟能力差距较大的现状。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精挑细选”、作品表现的内容, 表达方式“与时俱进”, 同时在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描述上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在辅助教学内容环节上, 加入难易度适当的动律体验内容。在辅助性舞蹈鉴赏类的内容的设置上, 加入一些对舞蹈作品以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视角甚至人体动作工程方面的简要评述的内容,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在拥有好的舞蹈鉴赏教材的同时, 教师应该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来发挥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加速理解所讲述内容的作用。旧时讲课所用的讲稿和板书固然是教学手段的一种, 然而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必然需要求教师投入的教学手段有一个更高的要求。结合计算机运用和普及, 新的课程软件制作, 使得这一要求的到极大的改善。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现代化多媒体的技术制作一些课程软件, 如制作精致的PPT (office PowerPoint) 软件教材和3D动画教材。PPT软件能加速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表演风格、表现特征、动作运动规律、舞蹈编导的创作特点等教学要点进行归纳和综述, 并通过超链接将这些要点配上相应的图片和视频, 使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综合理解舞蹈特点, 达到教学目的。3D动画教材, 融合了3D动画、影视编辑、多媒体技术, 乃至虚拟现实等技术。3D课件逼真的再现人物 (对象) 特点, 其表现形式新颖、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 可建造全新的学习情境, 可以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某个舞蹈动作的人体变化规律和特点。当然3D课件的制作较为复杂,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FLASH动画制作技术。因此, 如果教材中配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软件, 将会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公共舞蹈鉴赏课应该加强舞蹈动作体验的环节教学

在很多的高校中, 由于专业教师、教学设备的缺乏, 舞蹈鉴赏课是学校唯一的能够开设的舞蹈艺术类课程。而在舞蹈鉴赏课程教学中, 舞蹈的动作体验美被极大的忽视, 针对学生的动作体验环节被压缩甚至完全取消, 学生只能被动的坐在教室里, 视听舞蹈作品。这并不能完满的完成舞蹈鉴赏课的教学任务, 也不符合舞蹈鉴赏课的教学规律, 达不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作为舞蹈工作者, 我们都明白:了解和学习舞蹈美的最佳途径, 是亲身参与到舞蹈活动中去。舞蹈与其他艺术美的感知不同, 它不仅依靠视听外在感觉器官去感知审美对象, 而且还通过体内的平衡觉感官去感知动作形式、舞蹈美。通过动作姿态、肌肉参与以及呼吸运动、平衡觉体验和把握, 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的美感意识, 它在这种主客体合一的审美方式中, 不光产生精神上的美感, 还伴生着肢体体验上的紧张、舒展、松弛的生理兴奋和快感。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舞蹈鉴赏活动有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知觉形象把握。

针对目前这样的状况, 应该充分发挥舞蹈鉴赏课程的通用性和复合性的特点, 考虑到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水平, 我们应该制定一个难易适当、内容适量的动作体验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各民族民间舞的鉴赏活动中, 对各民族的动作表现特点, 节奏动律特征, 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动作体验, 来获得较全面的对该舞种知识的认知。比如在介绍到维吾尔族舞蹈时, 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下, 维吾尔族“多郎”舞蹈步伐中的颤步与滑冲步, 体会维吾尔族舞蹈步伐上的附点、切分节奏的特点。表演过程中, 头部的横向小幅移动和眼睛左右挑视的表情特点。在描述中国古典舞“绕圆”动律特征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用四肢运动来形成的圆弧形轨迹, 并且将这种动作特征与太极拳的表演套路结合起来, 一到学生找出其共同特征, 并加以分析, 以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征。

教师对作品的感性的描述、对舞蹈动作的分析和讲解, 不但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舞蹈动作对作品形象的表现过程, 更因为自身亲自的动作体验, 来完成对舞蹈系列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四、公共舞蹈鉴赏课与校级舞蹈艺术团的合作与交流

在公共舞蹈鉴赏课程实施中, 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 还应针对有条件的学生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 加入舞蹈交流协会、专题讨论与校舞蹈团成员的文化交流等。责任感。校舞蹈团一方面定期进行舞蹈表演实践, 参加校内外重大文艺演出, 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另一方面加强舞蹈团与舞蹈鉴赏课程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以本群体自身角度相互交流, 激发学生的舞蹈艺术学习兴趣。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 扩大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 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 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 适当兼顾普及性。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 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针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舞蹈鉴赏课的开设, 笔者认为应以三个阶段的提高为目标。第一阶段:从舞蹈知识普及的角度, 进行赏析入门的学习;第二段:从舞蹈文化的角度, 使学生学习和体验到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美, 激励他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所有美育的灵魂。第三阶段:从开发学生思维的角度, 透过赏析舞蹈作品对人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培养学生多元化、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中, 第一阶段是鉴赏课程必须完成和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阶段是鉴赏活动的积累和深入的结果, 也是鉴赏这种思维活动产生的最直接的效果;第三阶段是鉴赏的超越和升华。笔者认为, 普通高校的舞蹈鉴赏课教材的制定选择, 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以达到这三个层次为目标。

作为普及型的大学舞蹈教育, 教育者应清醒认识到舞蹈鉴赏在舞蹈艺术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并充分发挥其潜力, 多方面挖掘教学方法, 真正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特点鲜明的艺术课程。它不是一门仅仅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单一知识教授课程。它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 自身的动作体验和学习更加深入了解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 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 第5篇

——观看《千手观音》有感

专业:车辆02班姓名:牛博

学号:311004000920

2012年11 月 1日

千手观音观后感

上次老师给放大家看了个视频《千手观音》,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看这个节目时的心情。应该是2005年的春晚吧,记得第一眼看时只有一种感觉挂在心间——美!舞美,人美,感觉美。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说不出的舒服,也许这就是舞蹈演到深处给人的感觉吧。那时自己还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行只有一种兴奋地念头。开学上课时老师说起春晚这个节目来赞扬的更深,模模糊糊的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只记得老师说道表演者都是聋哑人时自己心里感到非常的不舒服,觉得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舞蹈,怎么可能?其实心里是为她们残疾感到不公。有时候想来聋哑啊,她们每天是怎么过的,生活还有意义吗?无声的世界,不能说不能听,该有多么的痛苦啊。至今我仍然不能完全明白她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而且还活的那么精彩,还能表演出这么精彩绝伦的舞蹈。说实话,我不知道应该欣赏她们的表演,还是人格魅力?金光闪闪的佛门下,邰丽华主演领舞的观世音菩萨的眼神是那么的柔和气质是那么的卓然。观音菩萨的身后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美丽的手臂,好像莲花盛开、微波荡漾、心瓣绽放。她的配乐也是如此经典,让我激动的难以自已。在音乐的配合下观世音菩萨在那遥远的天国独自起舞她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生命轮回人生苦短红尘险恶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寂寞的寂寞的象天边那一朵云随便刮来一阵风便可以将人的云朵吹的无影无踪。观世音菩萨慈悲怜悯普渡众生也许是看人世间之万物受苦受难起了慈悲心肠在天国起舞虽然人看不到但心可以感应到。尤其是领舞的眼神纯净深得佛家真悟非受过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苦难又如何得修成如此之境界?

就是这么一个节目,别说是残疾人表演,就是健全人能表演出如此境界,那也是经典中的经典,也会千古留芳的,更何况她们是我们更需要关爱的人。我们从她们的表演中看到自信和坚强。我真的被震撼了。人,每一个完整的无缺陷的人,得花多长时间才能练就如此的舞姿,这些残疾的姑娘却凭着坚强的意志用她们的双手舞出敦煌飞天般的灵动;用心灵传播美好,用灵魂创造奇迹。

所以那天当老师您再次放出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心里感到很激动,或许是许久压在心底里的那份感动被触发了,我又感觉到了她们的那份坚韧,和不变的美丽。重温当年的美丽你有什么话要说?我想说的是我还是很喜欢她们。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努力需要赞美,需要肯定,然而看过《千手观音》我却很难再把心里的触动给别人。每天的课上老师您都要播放很多的优秀舞蹈视频,当然都是很好的那种,每次看了都很陶冶心情。心里说不出的舒服,看舞蹈比单单的看美女更令人喜欢。嘿嘿。但是千手观音的“无声胜有声”往往比其他的更有感觉。或许她们没有那么好,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或许是为了写出一篇论文说了这么多的词语,但对自己来说,喜欢就是喜欢的,舞蹈、演员都是那么的美,每个人都会忍不住的喜欢。我相信老师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吧。

看了很多网友对千手观音的评价,什么“佛说抬起你那低垂的头,昂起你那缩紧的胸,伸出你那灵动的双手,你就是天使!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啊;什么“只要心中充满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如此

温暖,残疾人、老人也会生活得更加美好”啊;其实我远没有他们想得那么深远,那么宏伟,只是觉得喜欢就可以了。我仅仅是喜欢这段舞蹈,喜欢她们跳舞的美丽。

上了老师的这一段时间的课,还是深有感触的,我比较喜欢音乐和舞蹈,虽然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和素养,仅仅是喜欢,有时候心里就感觉非常高兴。听一段音乐,看一段舞蹈视频,心里很惬意,很明朗。当初选课的的第一轮被涮下来,第二次才得以进入这个班级,心里觉得要好好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课程啊。不好意思逃了两节,唉。不过还是感受到了很多舞蹈的美丽的。我觉得舞蹈固然不错,老师才是好主角,您讲的课生动、形象,还让人出来表演试演,让整节课很有意思。虽然没学到专业知识,很开心,很欣赏就很足够了。说的这些很多都是心里话,忽然发现只有在自己认真写的时候才能领略到很多知识,才能发现自己的隐藏心里,或许在自己动手写了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

浅析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与传播意义 第6篇

关键词:采茶舞蹈;艺术鉴赏;传播意义

采茶舞起源于唐朝宫廷,后流入民间各地,融入当地风俗,成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性舞蹈,采茶舞蹈的兴起与发展都是通过采茶艺人的口传身教,因而极具地方乡土气息和地方独特的风格。在采茶舞蹈中,可以更多地看到与当地民风贴近的地方生活,在较多的采茶舞蹈作品中,舞蹈的主角也大都是劳动人民。采茶舞蹈具有的轻松、幽默的舞蹈风格也使得采茶舞被更多的观众所喜爱。采茶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一般来说,采茶舞蹈都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并且融入了地方的民族文化,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而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也能够对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行更好的传播与发扬。

1 采茶舞蹈的发展现状

1.1 采茶舞蹈的发展历程

采茶舞蹈出于唐朝,而民间各地的采茶舞蹈发展历史各不相同,杭州采茶舞是汉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艺术,而江西的采茶舞蹈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开化采茶舞则是在民国时期由南昌采茶舞传入后完善得来的。在采茶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由原始的采茶舞蹈,开始逐步成型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演变为近代采茶舞与现代采茶舞四个阶段。采茶舞蹈在经历悠久的历史考验之后形成文化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传统的采茶舞蹈变化

唐朝开拓的丝绸之路就有茶叶对外贸易,在唐之后的宋朝,全国开始大规模的兴起茶园,茶园的兴盛,使得茶叶贸易量不断地加大,而采茶舞也随着茶贸易的发展而兴起。宋朝之后的明代,采茶舞蹈在民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清朝初期的三脚戏更是表明职业采茶舞艺人的形成,起始的采茶舞蹈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相对简单,采茶艺人提着采茶篮载歌载舞,而茶童则运用矮步形式穿插到采茶舞艺人之间,所以这样的舞蹈也被称之为姐妹采茶舞。职业采茶舞也是从简单的舞步发展而来的,采茶舞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其他的舞蹈的精华,这较大程度地提升了采茶舞蹈的艺术观赏性。采茶舞艺人加入了很多生活情趣融入采茶舞蹈动作中,至此,采茶舞蹈内容已经不再仅限于采茶的范畴,彩旦艺人的加入也增强了采茶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2 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分析

2.1 采茶舞的艺术风格

采茶舞把农耕文化与地方的特色文化融为一体,通过采茶舞蹈艺人的审美创作汇编到采茶舞蹈中去。采茶舞蹈的创作源于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它是通过产茶地区茶农的日常采茶劳动与日常生活,通过舞蹈艺术处理而形成的一种舞蹈艺术。所以,采茶舞蹈也是采茶地区人民的思想劳动结晶,从采茶舞蹈所具备的艺术风格来看,采茶舞蹈本身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它是一种鲜明的舞蹈艺术。采茶舞蹈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观众可以在欣赏采茶舞蹈的同时,感受到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与舞蹈美感,还有切身体会到茶农辛苦劳动的采茶经历。

2.2 采茶舞的艺术分支

采茶舞不拘一格,也不集中于一地出现,这就导致了采茶舞具有多个艺术分支。采茶舞蹈在不同的产茶地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分支,江西赣南的采茶舞、福建闽西的采茶舞,还有桂南的采茶舞等都具有较多的采茶舞分支。分支出来的采茶舞蹈在形式上更具有当地茶民的生活气息,在舞蹈的内容上也更容易反映到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采茶舞蹈在编舞过程中,采用了通俗幽默的舞蹈肢体评议语言,而场景也出自茶民的日常生活。采茶舞较大程度上的反映了茶农的生活特性,从而受到了广泛的群众欢迎。

2.3 采茶舞的艺术内涵

采茶舞大多数在编导时,会选择喜剧题材进行编导,采茶舞蹈极少会使用悲剧题材,如果茶采舞要陈述悲剧故事,也通常会使用喜剧的形式来体现,所以采茶舞的悲剧氛围会被轻松的喜剧形式所渲染。采茶舞蹈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在采茶舞蹈中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较大程度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采茶舞蹈表演中,可以看到描述自然的舞蹈表演,这是采茶舞蹈艺术对生命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思考,即使大多数茶农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劳动人民仍然怀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把这种敬畏之心编制到舞蹈中去。

3 采茶舞蹈的传播意義

3.1 采茶舞的艺术传承

采茶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采茶舞蹈的艺术价值予以更好的体现。对于采茶舞蹈传播有着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采茶舞蹈融入了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采茶舞艺人把当地的民族风俗与茶农的感情融入舞蹈艺术中去。采茶舞蹈的传播给中国的艺术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艺术财富与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采茶舞蹈的传播过程也加快了地方采茶舞蹈的艺术发扬与传承,这样的采茶舞蹈是非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的。采茶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和其他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这样的艺术共性也为采茶舞蹈与其他舞蹈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2 采茶舞的文化传播

采茶舞蹈融入了汉族民间舞蹈元素的“三道弯”,采茶舞蹈里的“三道弯”非常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二种舞蹈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采茶舞蹈表演传播也在无形中更广泛的将采茶舞蹈中的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采茶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虽然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生活特性,但是采茶舞蹈缺乏舞蹈冲击力与舞台层次感,采茶舞蹈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采用现代的表演手段进行大众传播,可以让观众更容易接受采茶舞蹈是古老文化,让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播真正进入到现代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艺术传播基础上,采茶舞蹈不仅保持了传统舞蹈中的独有风韵,能够有效地避免古典艺术弱化。

3.3 采茶舞蹈元素的革新

采茶舞蹈在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舞蹈元素融入了现代的舞蹈审美意识,采茶舞蹈的创作革新使得采茶舞蹈具备了更高的艺术价值。采茶舞蹈是在原生态的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而得来的,采茶舞蹈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强化了舞蹈艺术的感染力。采茶舞在传播过程中,舞蹈元素也开始了一系列迎合现代观众审美的革新。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茶舞蹈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采茶舞蹈塑造了更为丰满的艺术形象,现代美学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接轨,采茶舞蹈的发展需要民族艺术的继承,也需要民间艺术的创新,正是这样,原生态的舞蹈元素才更具有时代感,也能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

4 结语

在采茶舞蹈的艺术鉴赏与传播过程中,需要向观众更好的展示出茶农的农耕文化与地方文化间的关系,要对传统的采茶舞蹈与现代采茶舞蹈艺术上进行正确的审视,同时还要把握好现代的审美观,在保留传统的采茶舞蹈文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采茶舞蹈做出有效的创新与变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采茶舞蹈的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莺.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

[2]曾莉.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J].大舞台,2014(09).

浅析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 第7篇

一、舞蹈鉴赏能优化基本的训练成果

目前, 舞蹈教学的基本训练都是以动作训练作为出发点, 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口传身教”, 老师对学生进行示范, 学生模仿。授课老师动作的标准性对学生舞蹈动作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学生观察动作的能力也影响自己的舞蹈能力。然而, 在舞蹈教学领域中, 每位老师都具备不同的舞蹈规范性, 相应的学生观察动作的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经典的素材进行选取, 会使这一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一方面, 能促进理解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 还能使舞蹈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

舞蹈的基本练习不仅仅是局限在学习, 以及对动作的掌握和理解上, 以更好的展现舞蹈精粹的风格。在舞蹈鉴赏中, 最关键的要素就是精粹。通过对相关素材的鉴赏, 能促进学生对动作形态的成因更深入的了解, 进而对于舞蹈的风格更准确的把握。有利于增强舞蹈体现的美感及押韵, 与此同时, 还能对课堂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

二、舞蹈鉴赏在剧目排演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舞蹈鉴赏规避说教及空谈的形式, 应关注事功融合、知行统一, 这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分享的过程, 能够真正实现学和教二者的统一。保留剧目或经典剧目的排练可以实现舞蹈教学的效果。类似于绘画教学, 通过排练传统剧目, 可使舞蹈教学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经典剧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能够紧密的融合多种艺术元素, 还能有机的联系单一联系中的不同元素, 从而实现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表现形式, 具有充实的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通过排练经典剧目, 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舞种。这样, 就必然要经历前期的鉴赏过程。

在舞蹈教学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展示作品。首先, 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其次, 它能对教学成果进行巩固。再次, 能使人员在排练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力进一步增强, 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排练剧目时, 对于武大作品的鉴别, 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从动作出发, 对作品的结构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舞蹈的词汇更好的掌握。同时, 对于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涵更深刻的体会, 从而实现表演的情景交融及声情并茂。所有以上这些, 都需要不断的鉴赏分析作品, 在对动作进行记忆的过程中, 不断的对舞蹈意境的表现方法及情感取向进行归纳及揣摩。

三、舞蹈鉴赏是产生优秀舞种的摇篮

视频赏析及现场表演并非是舞蹈鉴赏的全部内容, 其实, 鉴赏的组成部分还包括:民间原生态舞蹈风采、舞蹈壁画、舞动文物等。敦煌舞学是在民国时期产生, 在50年代的时候创作出了《匕天》, 演出效果良好, 并获得了周总理的称赞。在作品推向世界后, 各国的艺术家都对其给予高度的赞赏, 之后很多舞蹈工作者开始进一步的深入整理及考察敦煌壁画, 在1979年创作出了《妊路花雨》, 此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敦煌舞独具特色的运动规律, 并在古典舞蹈的韵律节奏中很好的融入, 将类似于其风格的动作和静止的舞姿紧密联系到一起, 创作出了较合理的造型体系及舞蹈动作。

作为舞种编创及新舞种的建立来说, 大规模的舞蹈实践及赏析是非常关键的, 也是必要的。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 舞蹈创作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正是因为充分借鉴和融合了古典芭蕾的动作, 才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芭蕾。在前人所做的工作基础上, 不断的借鉴及创新, 探索出自己的道路。”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是理解创新、再理解再创新的过程, 而其中舞蹈作品的鉴赏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

四、结语

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的一种, 充分的利用人体动作, 对语言文学进行展现, 通过一种美妙的艺术形态, 而对人的精神世界更好的诠释, 这正是舞蹈创作的核心所在。舞蹈教学, 就是要练习最开始的元素, 逐步发展为保留或经典剧目的排练, 最后产生新作品的创作及新舞种的创造, 这些都与前人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 舞蹈赏析的过程指的就是这一经验取得的过程。在舞蹈教学中, 舞蹈作品的赏析是非常关键的, 它可以促进舞蹈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及体系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与此同时, 它对新舞种的创作及舞蹈的编排具有非常关键的深远影响。

摘要:舞蹈鉴赏在舞蹈教学中是必须且必要的, 它在经典剧目排练、舞蹈基础训练、优秀舞蹈作品创作及新物种的创作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时期, 舞蹈多样化的趋势, 使舞蹈鉴赏的地位更是不容小觑。另外, 它对舞蹈教学系统的规范化、体系化均有很重要的促进意义, 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度, 更深深的影响新舞种的创作及舞蹈创作。

关键词:舞蹈鉴赏,渗透意义,舞蹈教学,必要性

参考文献

[1]沈轶.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策略[J].黄河之声, 2015, 22.

[2]李志晓.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探究[J].大众文艺, 2016, 01.

[3]周佩.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表征及策略[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6, 01.

[4]徐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探讨[J].通俗歌曲, 2015, 12.

浅论舞蹈鉴赏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第8篇

关键词:舞蹈鉴赏,舞蹈创作,舞蹈教育

舞蹈鉴赏借由不同的鉴赏形式,能有效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可以说舞蹈鉴赏是舞蹈教育的最根本,在鉴赏陶冶的过程中能让人的舞蹈德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让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都得到巩固和弘扬,舞蹈鉴赏将德育的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人接受,是一种美的教育,是实现道德的修炼和素质的回归的良好的方式。

一切都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追求人性的本真,追求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在这个方面,舞蹈鉴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诚然,任何艺术都是讲求感情的抒发和宣泄,但舞蹈艺术的感情却可以通过用最强烈最纯粹的肢体舞动来表达,给予观赏者最大的心灵震撼。

一、舞蹈鉴赏的意义

(一)有助于舞蹈创作观点更新

对舞蹈的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舞蹈的独特规律和艺术内涵,这也为舞蹈鉴赏独立于一般美学和舞蹈理论提供了依据。舞蹈鉴赏是舞蹈创作特有的教育课程,其教育体系的构架和内容对舞蹈创作非常重要,其鉴赏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泛,扩展鉴赏宽度和深度,可以促进舞蹈创作更加系统化。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更新自身创作观点,与时代同步,这一点通过舞蹈鉴赏可以有效保持和发展。

(二)有效提高审美感受力

先天赋予和后天塑造同时影响着人类性格的塑造过程,这是一个长时间、多元素的综合影响过程。所以说,舞蹈鉴赏能帮助观赏者形成基本的审美感受力。其次,通过舞蹈鉴赏课程进行一定程度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对于舞蹈各方面的系统化鉴赏教育。在舞蹈鉴赏过程中,形体技术教学只是一个方面,最容易以及最先应该发展的还是舞蹈鉴赏能力。在很多高校中开设舞蹈鉴赏课程,对于帮助人们建立对于音乐及舞蹈的热爱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幼儿,通过舞蹈鉴赏能能为孩子从小培养起基本的审美能力,对于发展孩子对舞蹈想象、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幼儿早期音乐审美的培养,是新时期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教育方式,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方位的提高。

二、舞蹈鉴赏和舞蹈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舞蹈鉴赏是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目前的舞蹈教材中,不管是内容还是编排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舞蹈鉴赏的意义没有突显出来。一方面,有些舞蹈编写能力很强的人,不具备足够的舞蹈鉴赏水平,因此,他们编撰的教材偏向基本理论,没有把舞蹈鉴赏作为舞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舞蹈鉴赏课实践起来只是形式;而有些教学鉴赏水平很高的人,却存在编写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将自身鉴赏经验和理论知识严谨、科学地编写出来,造成舞蹈鉴赏教材内容不够理想,加上一些编排上的问题,许多舞蹈鉴赏教材都难以负荷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使用者的水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有些使用者本身对舞蹈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难以发现舞蹈教材中存在的漏洞。

(二)舞蹈鉴赏的积累是舞蹈创作的素材

舞蹈的美在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塑造饱满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所以,在舞蹈鉴赏其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总而言之,通过鉴赏可以获知只有表现得恰如其分,才能被真正称为美的作品。舞蹈鉴赏和其他教育相同,都是讲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让其学习客观规律知识以及从中体会到人类纯粹的情感之美。哲学教育中说,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舞蹈鉴赏也需要时刻随着时代的步伐做出改变,并通过教育积累及实践来验证这种变化。通过无声的舞姿来展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用真情去唤醒人类对于美的本能追求。换句话说,如果舞蹈鉴赏脱离了教师心中的情感的表达,那么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会丧失其独有的艺术特点。通过声音和肢体动作等多样元素的有机组合,唤醒人们对于本性的认知,对于美的本质的探求,渲染出一种追求真情感、真行为、真性情的本真氛围。

(三)舞蹈鉴赏可以激发舞蹈创作的想象力

舞蹈鉴赏的核心是感情世界的教育,是人性的交流,是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让观众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从现实社会中的嘈杂环境中把人们的心灵脱离出来,抛却功利,抛却欲望,一切都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追求人性的本真,追求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在舞蹈鉴赏中所获得知识或灵感,本着本真心态充分的展开想象力。在这个方面,舞蹈鉴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诚然,任何艺术都是讲求感情的抒发和宣泄,但舞蹈艺术的感情却可以通过用最强烈最纯粹的肢体舞动来表达,给予观赏者最大的心灵震撼。

三、结语

舞蹈鉴赏要遵循舞蹈教学的客观规律,开发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逐步学会自如的运用舞蹈知识,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尊重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帮助人们发展德体,丰富情感,实现综合发展,便实现了舞蹈鉴赏教育的基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茜.艺术与审美升华——浅谈舞蹈艺术中的审美渐变过程[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9.

[2]田培培.中国舞蹈艺术需要与经营联姻[J].舞蹈,2010,10.

[3]龚剑.浅谈对舞蹈艺术特性的认识[J].安徽文学,2007,09.

[4]汪明涛.浅谈舞蹈艺术的意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舞蹈鉴赏课 第9篇

一、对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舞蹈鉴赏课的课时一般为一个学期, 其授课形式多为选修课。 由于上课时间较短, 且内容非常集中, 增加了舞蹈鉴赏课的教学难度。为达到课程目标, 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方法、计划等方面进行调整, 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由于时间限制, 教学内容无法面面俱到, 教师可以以舞蹈作品欣赏作为入手点, 在讲述舞蹈作品的过程中, 把这些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展现出来, 实现舞蹈艺术和实际的有机融合。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予他们更多想象空间, 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结合舞蹈鉴赏课开设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把民族民间舞作为欣赏重点,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更是我国舞蹈的瑰宝。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优秀文化, 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2.创新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艺术, 动作是它的核心内容, 因此, 在舞蹈鉴赏课中, 教师应充分将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进行完美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模仿来领悟舞蹈艺术的本质和精神。在课下, 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舞蹈协会, 学生在独立表演的过程中, 他们的舞蹈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 这也是丰富高职学校校园文化的有力手段。

二、对舞蹈鉴赏课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作为高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舞蹈鉴赏课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开展舞蹈鉴赏课的深入探讨具有深刻意义。

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艺术来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不例外。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还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 不仅收获了舞蹈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收获人生道理, 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比如, 在欣赏《刘胡兰》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会那时的社会环境, 体味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以把所看到的内容通过内化, 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 提升自身道德水平。

2.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社会的高速发展, 离不开新事物的出现, 创造力作为新事物不断出现的重要基础, 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我们的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其中有无数的创新型人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自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担。而舞蹈这门艺术及音乐、动作、节奏于一身,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通过爱心教育的融入, 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同时, 舞蹈以身体语言为载体来表现事物的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美感以及良好的审美体验, 他们的审美能力、素养都得到了一定提高, 有助于自身全面发展。

三、舞蹈鉴赏课的重要意义

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对象主要针对的是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学生, 他们对舞蹈知识的理解程度不高, 甚至可以说是空白。在高职院校开设舞蹈鉴赏课是增加学生舞蹈知识、培养他们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此外, 舞蹈协会的成立, 可以用演出和比赛的形式, 来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 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 在高职院校开设舞蹈鉴赏课是我国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

四、结语

通过改革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转变工作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创新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艺术素养为己任,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娟.用心灵感受舞蹈——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 2014 (4) :59-60.

[2]向本涛.公共艺术舞蹈鉴赏课的实施状况与对策的初步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23) :44-45.

舞蹈鉴赏课 第10篇

《舞蹈鉴赏》课程, 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受到广大高等学校学生的欢迎, 并对高校大学生知识面的扩展、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 我们对辽宁省5所高等医学院校目前《舞蹈鉴赏》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目的在于找出《舞蹈鉴赏》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更好地推进《舞蹈鉴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从而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政策力度执行不够, 课程开设不足且随意。

在所调查的5所医学院校中, 仅有2所学校开设了《舞蹈鉴赏》课, 且学时设置最多的是20学时, 最少的为6学时。而且, 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间或周末, 如果遇到考试或者学校有大型活动, 鉴赏课就要另行安排或者干脆废置;另外3所学校虽然拥有舞蹈教师, 却选择开设了形体训练、民族舞、拉丁舞等舞蹈实践课程。因而, 从课程开设的情况上来看, 远没有达到文件中对所谓《舞蹈鉴赏》的艺术要求, 同时学校存在着缺少对艺术课程的管理和监督, 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 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严重。

2. 教学内容繁多杂乱, 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内心对舞蹈的憧憬与期待。

《舞蹈鉴赏》课程中的内容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爵士舞、国标舞、踢踏舞、外国民间舞等, 种类庞多, 杂乱不清, 讲授的内容多为舞蹈的起源、舞蹈的代表人物、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等。在对学生“课程满意程度”问卷调查中显示, 不满意的占29.7%。学生反馈的理由是:其一, 认为自己不是学舞蹈专业的, 对以史为线的讲解缺乏兴趣;其二, 老师授课不要泛泛介绍各个时期的作品, 应对经典的作品进行透彻分析和鉴赏;其三, 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任何舞蹈基础, 对各种舞蹈的体会不深, 鉴赏课中应增加一些舞蹈技术的传授, 进而增加对舞蹈的切身体验。

3. 教学方法手段简单, 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

在对学生的问卷中, 94.96%同学赞成课堂教学应采取互动的形式, 对互动教学的要求不只是简单地谈一些老师自己的看法, 而是要有学生切身的充分参与, 让学生深入其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全情投入到课程当中。另外, 学生希望增加实践部分, 希望课上向学生简单介绍各种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切身体会舞蹈的机会, 感受舞蹈的意义。

4. 教师对鉴赏课的内涵专研不够。

从访谈中得知, 舞蹈教师在鉴赏课程中也偏重于舞蹈基本知识技术的讲解, 对作品的精神内涵及舞蹈文化的理论阐释较少, 而非舞蹈专业的教师对舞蹈的发展、各个时期的舞蹈代表人物讲解较多, 这样就会形成学生所认为的讲解不深刻、不透彻现象。教师不顾学生的需求, 将自己认为经典的作品给学生播放的现象;不顾课程的系统性, 另外, 有一些教师, 一味满足学生的直观兴趣, 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民族舞蹈因学生缺乏兴趣而被删除。

三、医学院校《舞蹈鉴赏》课程存在问题反思性分析

1. 缺乏对课程的理解与重视。

艺术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但目前, 部分领导和教师缺乏对舞蹈鉴赏课程的理解与重视, 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 致使课程内容安排随意, 教学效果不明。另外, 缺乏与普通高校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其他课程的渗透和协调, 更没有建立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 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需求各异。

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自各级城市、乡镇, 所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学习经历不同, 对舞蹈课程的理解与期待各异, 同时舞蹈鉴赏课是选修课, 课程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学生对教学、教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同学抱着了解和观望的态度, 另一些同学怀着缓解学习紧张、放松娱乐的目的, 还有是为了学分而选课。

3. 舞蹈教师的文化内涵欠缺。

在现有的舞蹈教师队伍中, 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现象。教学中缺乏对舞蹈文化含义的规律探索和理论的阐释。另外, 一些舞蹈教师, 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文化功底薄弱, 又缺乏刻苦学习与专研精神, 缺少系统的有关教育、心理、人文等理论知识, 所以, 面对大学生有些底气不足。

四、普通高校《舞蹈鉴赏》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 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是以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为基础的,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突出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舞蹈艺术的学习, 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文化素质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情感、道德情操、意志、创造精神、责任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2. 注重课程特色与内涵的设计及各学科的融合。

就学校教学整体来看, 学科之间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每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识的综合化功能。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将文化、历史、审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 同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进行相互渗透, 使艺术课程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补充, 促使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 发挥艺术的功能。

3. 课程模式的创新。

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和需求参差不齐, 教师应改变平铺直叙按章节讲述舞蹈艺术的起源、种类特征等使学生感觉枯燥的教学方法, 选择文化价值较高的经典作品, 直接从欣赏入手, 让学生谈看法,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致, 倾听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感受, 然后教师再引导与介绍那个时代的特征, 进而用作品说明那个时代的精神。总之, 课程模式既要创新, 又要注重课程的系统与严谨性。

4.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

如今网络教学比较普及, 舞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有利资源, 选择精美的舞蹈视频在微博或网络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舞蹈认知和学习的自觉性, 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增加彼此的互动和沟通, 增进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 提高欣赏的水平与能力。

摘要:《舞蹈鉴赏》课程是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为进一步提高《舞蹈鉴赏》课程教学质量, 我们对医学院校目前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 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提出推进舞蹈鉴赏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发挥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鉴赏,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资华筠, 刘青戈.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2]姚毓华.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反思[J].舞蹈, 2011, (2) :52-54.

[3]朱兮.普通高校舞蹈赏析课的几点反思[J].舞蹈, 2012, (4) :54-56.

鉴赏课上“动”起来 第11篇

一、动眼观察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人在获取的信息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依靠视觉观察所取得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既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观察,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较多的信息。

二、动口描述

让学生动口描述,是在学生动眼观察后,将作品中所直接看到的东西进行陈述。在这一阶段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只需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辨认构成的材料、工具等,以客观的语言来描述所见,取得对作品初步的印象,使学生产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描述:

师: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韩熙载是画中的哪一个人物?

生:众人在观看唱舞表演。韩熙载是画中戴乌纱的。

师:画面上有几部分情景?韩熙载出现过几次?

生: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每个部分用家具、屏风等巧妙地分开,又使场景互相联系。韩熙载出现过五次。

师:这幅画的色彩和技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不失优雅,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

三、动脑诠释

学生要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需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把客观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式、形式来表现的?

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一是从内容途径上去探究,二是从形式的角度去探究。我们都清楚,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如《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是五代时期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听歌艳舞、主客糅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的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当时红舞伎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娱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真、具有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四、动心体验

即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但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都会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情绪体验。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主人公出现了几次?他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韩熙载是画中头戴高帽、面有长髯的人,他在画中出现了五次,但表情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纵情酒色。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等,在场的每个人物,不论表现出何种姿态,都被迷人的音乐所陶醉了。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么舞”,韩熙载亲自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韩熙载虽然亲自击鼓助兴,但他自己并不愉快,相反他却流露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样子,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内心深深的矛盾和抑郁。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端坐床上休息,韩正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惟独韩熙载一人独思。他始终流露出一种沉郁寡欢的表情,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在南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寄情声色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

五、动情甄别

舞蹈鉴赏课 第12篇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 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 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 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 最具地方色彩, 最具有民俗意味, 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 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 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 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而民族性不但包括了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也包含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比较、民族自我文化意识的认知以及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在世界文化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力。当今民族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世界大趋势背景下, 日益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所必须首先关注的焦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只有在同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比较中才能够对自身有更为清醒的定位, 一个民族也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内涵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会的大背景之下真正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新。

二、民族舞蹈中的民族性体现

首先就必须认清什么是民族性。民族性的含义不但包括了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也包含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比较、民族自我文化意识的认知以及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在世界文化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力。, 一个民族只有在同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比较中才能够对自身有更为清醒的定位, 一个民族也只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内涵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会的大背景之下真正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新。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 体现民族历史, 传情达意, 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 早在史前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 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 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 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 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 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 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 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 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民间舞蹈中的民族性呢!我自己认为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特点, 特征和他本民族的一些基本性质。在我们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当中也体现着民族性的一些特点。

三、在作品中的人类学和民族性

就用我所学习的人类学的知识来浅析一下《奔腾》这个作品。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创作, 并于1986年首演的男子群舞《奔腾》, 以其气运生动, 气势磅礴, 民族性格浓郁的人体形象, 表现出了鼓荡在华夏大地的时代精神。《奔腾》是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基础上加工、发展创作而成的, 采用各种“马步”“抖肩”“跳脚”等动作, 塑造了蒙古族青年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编导马跃老师再选用音乐的时候, 突破了常规, 选用民族交响乐作为其舞蹈的音乐。音乐采用了A、B、C、D的曲势结构, 加上交响乐特有的那种气势, 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对人自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该舞在开掘蒙古族人民内心世界和发展, 编创蒙古族舞蹈方面均有许多创新, 首演演员申文龙等, 在1986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 获得编导的演员两项一等奖:并获得朝鲜1986年“四月之春”舞蹈特别奖, 下面我们来对音乐和舞蹈进行简略的分析。

帷幕拉开引子部分, 马蹄声响起, 音乐急促有力, 音乐单调, 却颇有意境, 感觉远远的有一匹骏马向你奔来, 舞蹈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勇士造型。再火红的太阳之下, 随着急促的马蹄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 洋溢着草原人民的青春活力, 随着马蹄声的加强, 引出了第一乐段A。

震耳的号角声响起, 骑士们从四面八方涌来。A段音乐伴奏以大、小提琴和军号为主, 其始终贯穿着马蹄声和铃声, 气势恢弘, 表现出马队在草原上奔驰的气势。舞者以“横摆肩”的骑士动作, 由少变多, 以不可阻挡之势, 向前挺进。舞蹈队形, 时而聚, 时而散, 时而成斜排, 变化无常。整个舞蹈配上音乐, 烟尘滚滚, 万马腾空, 一个个舞者如一只只利剑穿云而过, 气魄雄伟而壮观。

乐风突转, 进入慢板B, 悠扬的马头琴响起, 带出的马队在奔驰中慢了下来, 悠然自得的缓缓前进的场景, 这断中仍然加如了军号的伴奏, 给人一种马队既悠闲又不散乱的感觉。舞蹈场面由骑手奔驰的特写拉宽到整个草原的全景。随着婉转悠扬有着浓郁草原气息的马头琴声, 舞者们以潇洒的肩臂、腕、英俊的牧起动作, 流动在交错的持续不断的组接中, 显示出对新生活的赞美。值得一提的是, 这段音乐采用的是“好来堡”的音乐形式, 舞蹈动作和音乐配合的恰倒好处,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是这个剧目被传为佳话的条件之一吧!

音乐进入C段, 伴奏中加入了低沉的号角声和大锸的声音。音乐显得低沉, 但并不昏暗, 单反而给了人们一种挥宏、壮阔的感觉, 仿佛有千军万马之翻江倒海之势。舞台灯光从黄转红, 天幕出现兰色, 舞蹈情绪急转直上。在本段音乐的扇托下, 全体舞蹈演员布满了整个舞台, 以“大波浪”和“大柔臂”放慢了动作, 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舞蹈进入尾声了, 音乐也随即转变成了A段, 震耳的号角声, 急促的马蹄声重新响起, A段的主题音乐在度出现, 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反对出马队在一阵小歇后, 重新回到了急速奔驰中, 烟尘四起, 万马奔腾。舞蹈也回到了A段的主题动作, 而且同样也在主题动作上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舞者以威风凛凛的牧骑动作, 在辽阔的草原上急促前进。伴着急剧鼓点的烘托, 全体舞者以更富有激情和动感的“双飞燕”动势, 在高低明显对比中, 不断反复加强, 如骏马奔驰, 四踢腾空。最后挥鞭跳起, 落地是随之而止, 构成巨大的蒙古族动律形态, 雕塑般凝住了万马奔腾的气势。

舞蹈上演后, 由于舞蹈中那种潇洒、豪放的动律被受舞蹈界男演员的喜爱, 作品迅速流传, 成为各大院校受欢迎的保留节目之一。这些民间舞蹈都是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再生活中所形成的!他们的民间舞蹈没有表演性和商业性, 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舞

死亦不悔, 独留清白

——浅析《窦娥冤》中窦娥的人物塑造

郑玉兰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安徽安庆246000)

摘要:《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戏曲之一, 它的故事源之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大师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 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 用这段故事,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关键词;悲剧戏曲;人物;塑造

听《窦》戏一折, 泪声俱俱下。《窦娥冤》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 是中国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佳作之一。《窦娥冤》一直以来是各种戏曲所乐意改编的曲目, 我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 非常有幸的饰演了改编成黄梅戏剧目的《窦娥冤》中窦娥的角色。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戏曲之一, 它的故事源之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大师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 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 用这段故事,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窦娥冤》全戏主要是有四折一楔子, 我所饰演的是第三折《法场》。《法场》这一折按照故事的情节性和连续性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部分从“外扮监斩官上”到“只落得两泪涟涟”。这一部分的情景描述是写窦娥被绑赴法场的途中, 对人世的主宰者天和地的埋怨和控诉。首先, 监斩官登场, 通过他几句简短的念白:“今日处决犯人, 着做公的把住巷口, 休放往来人闲走。”即刻就给戏剧场面带来了杀气腾腾的紧张气氛。然后, 刽子手押窦娥带枷出场, 并催她快走, 使剧情一开始就显得很紧张。窦娥上场后不用念白, 直接唱一曲, 唱词也接得很紧凑。由于场面的紧张, 情节、唱词的紧凑, 自然而然地给观众带来了紧张的心情, 并且有力地烘托着窦娥诅天咒地泼辣大胆的唱词。窦娥平白无辜地被判死刑, 使她认清了官府只要钱不讲公理的本质, 但她不甘心向命运低头, 这时她的内心应该是极度的不甘的和悲愤的, 所以一上来就呼天抢地地表明自己是无端受冤的。“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 叫声屈动地惊天。”最后, 想到自己即将要不明不白地死去, 怎么能不对天地产生埋怨呢?这时应该表现出窦娥临刑前极度悲愤的心情, 表现出对人世的主宰者天和地发出了埋怨和责骂。并且能够细致地刻画了在绝望中的窦娥复杂的矛盾心理:她本来认为日月鬼神应该把好坏分清的, 可是现实情况只能使她埋怨天地糊涂。这一段写出了窦娥含冤负屈、呼天抢地的控诉, 表达了窦娥怨天恨地的感情, 所以需要充分地演绎出窦娥的反抗性格。

第二段从“刽子云”到“不明不闇, 负屈衔冤”。这一部分的情景描述是写窦娥与婆婆在法场相会。首先, 写了窦娥过街时的一些情节。“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人拥的我前合后蹈的原形, 再这上面体现出来的民族性也只是民族性的一个方面。

四、总结

中国民间舞再不段孕育的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流传数千年不衰, 再不段加入新的审美情趣, 新的文化因素中愈发生机勃勃。另一方面, 它只有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切理解的基础上, 以最富有特色的形式美、情趣美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精粹, 才能使舞蹈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从而再绚丽纷呈的舞坛中独树一帜, 以崭新姿态迈向新世纪。中国是文明古国, 也是舞蹈资源大国, 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蹈。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源是因为它几乎囊括和保留了人类所有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类型。而这些被涉及的内容, 需要我们从多种学科角度来加以发偃”, 逼真地写出了窦娥带着刑具被人群挤得跌跌撞撞的痛苦状态。然后, 写她求告刽子手不要走前街, 而从后街走。这样写一方面使场面变化, 不致使人觉得单调, 另一方面, 又强调出窦娥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即使在自己临死之际, 还考虑到不要让婆婆看到自己披枷戴锁的痛苦。紧接着侩子手的问话所引出的唱曲交待了她过去的身世:无亲无眷, 只有个爹爹也十多年没有音信了。从她当前的处境追写到过去悲惨的身世, 更增加了悲剧气氛, 唤起人们更深的同情。当刽子手追问她不走前街的缘由, 进一步突出了窦娥善良的心肠。她在临刑之时还为婆婆设身处地地着想。“枉将她气杀也么哥”一句重叠, 使语气拖长, 使人感到纡回顿挫, 增添了悲凄的气氛。最后蔡婆的出场突出了窦娥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她想到自己死的太冤枉, 心中有千万的不甘和冤屈, 本来这些冤屈都可以和自己的亲人述说的, 但是窦娥在人世间无亲无眷, 唯一的亲人就是婆婆了。此时, 她有千言万语要说, 可是面对着白发苍苍的老人, 她再也说不下去了。这一段中, 窦娥对于自己悲惨的命运有太多的不甘, 她有太多的冤屈相对自己的亲人述说, 可是面对自己唯一的亲人, 看着蔡婆满头的白发, 纵有千言万语她也开不了口。这时的演绎应该将那种满心委屈却无从述说的可怜模样表现出来, 让观众看到一个孤苦伶仃却又十分善良的窦娥。

第三段从“刽子做唱科”到最后。这一部分的情景描述是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首先, 窦娥正对婆婆悲怆地哭诉, 刽子手大喝一声:“兀那婆子靠后”, 使情节急转, 场面又顿时紧张凄厉起来。最后的时刻到了, 可是窦娥不甘心不明不白地死去, 她要让世人知道她是含冤而死的, 因此连着发了三桩誓愿, 层层加深地表明她的冤枉。第一桩誓愿是:“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 都飞在白练上者”。第二桩誓愿是“如今是三伏天道, 若窦娥委实冤枉, 身死之后, 天降三尺瑞雪, 遮掩了窦娥尸首”。最后一桩誓愿是:“着这楚州亢旱三年”。这时的窦娥情绪是到了一个高潮, 清白无辜的她被人冤枉判了死刑, 心中的委屈又不能抒发出来, 心中的悲愤达到了极致, 此时的唱腔应该是悲愤与高亢来表达自己极致的情感。最后, 行刑以后, 奇迹果然出现:阴云布满了天空, 悲风在怒旋, 颈血没有半点落地, 雪花掩埋了她的尸体, 这一切都证明了窦娥的冤枉, 使这一出戏达到高潮, 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戏终人未离, 哀叹久久息。舞台的灯光暗了下来, 《法场》的曲目已经落场, 但窦娥的形象却永远的烙在我的脑海中。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 我能够深深的体味关汉卿大师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作为一名女性, 我为窦娥的品性深深折服, 我钦佩她的忠贞, 孝道, 善良和宁死不屈。

参考文献:

1.关汉卿.关汉卿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上一篇:少年中国说下一篇:不锈钢管材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