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7-25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1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要有明确目标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 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 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 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 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 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 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 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读之诵之, 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心灵得以净化, 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 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 叹时光之长流不回, 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二.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 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 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 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 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 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 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三.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而是活生生的人, 有灵魂有思维的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 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润物无声地进行德育非常重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 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 有个人见义勇为, 拔刀相助, 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 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 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 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 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 格调清新, 不事喧嚣, 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 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四.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亲情的文章也不在少数, 教师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文章里面记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真挚感情。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默默地去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继而, 让学生感受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爱, 学生的思想情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五.进行科学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教育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 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2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疆霍城县惠远则徐中心学校 于玲玲 张秀红

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 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我们重视了语言训练,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孤立繁琐的训练,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流失。现在科技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首先要重视个性,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就是说,语文科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紧密相联,语文才能在育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交给学生开启“语文”这扇大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个性、人格成熟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符合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它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自然渗透育人的观点。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激发情趣

刚开始上课,学生们的兴奋点还在课间活动上,对知识的学习还处在抑制状态,在兴奋点转移的关键时刻,应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无处不在。那春野的小草,夏夜的繁星,中秋的明月,隆冬的飞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美得令人陶醉。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看看桂林的山和水呀!”当学生迫切地想一睹风光时,教师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放了课前准备的录像。那环幕电影般的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立刻使学生自己以为在图画中游玩,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这一录像的使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把语文中的文字和鲜明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诗一般的语言,火一般的激情,自然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从而唤起童心对美的向往,美的追求,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教育

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及其发展,无一不是群体力量的成果。团结协作,互助互进是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早培养学生这些品质,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育人的有利时机,适时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反复思考:如蔺相如作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蔺相如为何处处避让?教师又提出这样的假设:如蔺相如与廉颇据理力争,结果如何?而回避结果又如何呢?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组内达成了共识:蔺相如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避免冲突,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以维护赵国的利益。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合作情景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了一些“同桌互说”“小组讨论”“成语接龙”等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间取长补短,使自傲者变得谦虚;自私者心里有别人,有集体;自卑者增强自信心。

三、利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主题思想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在教学时,讲透主要情节,抓住关键句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教学。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1.“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生活中同学们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而且更是让所有人向往的。

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之间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义,尤其是文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又如“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领会文中的启示。我又进一步深化主题,举例:当你在购物时,售货员多找你钱了,只有你一人知道,你应该怎样做?学生能积极做出回应:应主动归还。这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主题,受到了启示,培养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得到春风化雨的德育作用,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紧扣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作者简介:孙云丽,女,汉族,1979年生,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大枣林中心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4篇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要通过课堂教学自然渗透育人的观点。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激发情趣

刚开始上课,学生们的兴奋点还在课间活动上,对知识的学习还处在抑制状态,在兴奋点转移的关键时刻,应利用现代技术媒体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无处不在。那春野的小草,夏夜的繁星, 中秋的明月,隆冬的飞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更是美得令人陶醉。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看看桂林的山和水呀!”当学生迫切地想一睹风光时,教师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放了课前准备的录像。那环幕电影般的效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立刻使学生自己以为在图画中游玩,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这一录像的使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把语文中的文字和鲜明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诗一般的语言,火一般的激情,自然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从而唤起童心对美的向往,美的追求,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开展德育教育

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及其发展,无一不是群体力量的成果。团结协作,互助互进是每一个现代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早培养学生这些品质,是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育人的有利时机,适时教育

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反复思考:如蔺相如作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蔺相如为何处处避让?教师又提出这样的假设:如蔺相如与廉颇据理力争,结果如何?而回避结果又如何呢?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组内达成了共识:蔺相如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避免冲突,从而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强大的秦国,以维护赵国的利益。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合作情景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了一些“同桌互说”“小组讨论”“成语接龙”等环节,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锻炼,同时也使学生间取长补短,使自傲者变得谦虚;自私者心里有别人,有集体;自卑者增强自信心。

三、利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开展德育教育

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其主题思想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在教学时,讲透主要情节,抓住关键句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教学。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1.“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生活中同学们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户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而且更是让所有人向往的。

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之间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义,尤其是文中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又如“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 ‘鱼’。”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领会文中的启示。我又进一步深化主题,举例:当你在购物时,售货员多找你钱了,只有你一人知道,你应该怎样做?学生能积极做出回应:应主动归还。这说明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主题,受到了启示,培养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得到春风化雨的德育作用,还会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紧扣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5篇

北安市实验中学

李艳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简要分析当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 高。特别是当学生重视外语教学,而导致母语弱化的问题,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国家也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质量,母语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语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严谨教学,科学育人。在此,我想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教育学家提出相关的观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开阔视野、丰富心智、筑建灵魂、为己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润物无声的把这些内容贯穿于平日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咬文嚼字渗透法: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边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进而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和赞叹。在《烛之武退秦师》里,我重点讲解了“退”字,通过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始终围绕着“退”,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并让学生古代人的智慧和语言技巧,达到德育的渗透,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

(二)细读精读渗透法:要想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就需要对文章进行阅读,从粗读,细读到精读,品读。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基本思想进行升华,领会文章的思想境界,从而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初中教材《荔枝蜜》是一篇对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高尚精神的讴歌之作。教学时,可把注意力放到对劳动的认识上,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劳动是平凡的,但精神是可贵的。又如在《再别康桥》里,通过反复的阅读来品味作者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让学生了解情感宣泄的正确方法。对身边的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起到德育的教育。

(三)人物形象分析渗透法:在德育教育中,用苍白的语文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可以为挖掘。如在对人性真善美的升华上,《廉颇蔺相如传》冰释前嫌的故事,通过对两人的性格分析,前后态度的变化来阐释是非观和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分析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又被赋予了德育的任务,通过分析书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

(四)情感体验渗透法:当今的孩子在家都是掌上宝,独生子,因为沉浸在溺爱中,很少去感受家长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适当的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对父亲离去的背影可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父母的背影及动作描写,让学生把时间和注意放在家长上,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五)言传身教渗透法: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更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意平日的言谈仪表,衣着打扮,更要谨言慎行,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优美的语言和优秀的品质来感染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6篇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一)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

1.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一)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二)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通过写日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在作文活动中贯彻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教育

“志当存高远。”三国时,诸葛亮在留给其后代子孙的著作中写下了这句话。的确,一个人如果连立志的念头都没有,他又怎么能摘到成功的果实呢?

现在有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究其原因,没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追求,没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意志品质,必然会碌碌无为地生活着。因此,为了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在初一学生进校伊始我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动中结合课文阅读教学举行各种理想教育的活动,如开展“我长大了想干什么”主题班会,举办“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再汇总自己的所有资料写一篇以“理想”为话题的作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认识到理想离自己并不遥远;也认识到在实现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只有克服困难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7篇

一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德育教育

“没有伟大的品格, 就没有伟大的人, 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品, 伟大的行动者。”德育教育是学生为人首要的任务, 尤其是小学生, 处于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 更要为将来良好品德的形成打好基础。德育教育, 不仅不会耽误学生的语文学习, 反而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德育教育, 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 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更是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之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的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做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自然衔接和积极联系, 做到心中有数, 时时事事都可以进行德育教育, 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篇文章, 语文教师必须紧抓不放,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意识,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边读、边想、边做, 增强学生德育意识, 陶冶学生情操, 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意识,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做事先做人, 做人有社会行为规范、道德要求等。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做一个好人, 成为自己想要做的好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教师要教育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管理, 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如《丰碑》一文中,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 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 为了表达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尊敬, 朗读时, 应放慢语速, 句调平直, 带着一种庄严、悲痛的情感, 让学生们通过阅读,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这样在有感情地朗读中, 学生对我国的革命史和建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 更增强了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知道珍惜革命的胜利果实, 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为建设祖国美好明天而奋斗。

2. 列举典型例子, 指明前进方向

现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德育方面的文章有几百篇, 内容深刻, 涉及面也很广。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教育学生看着别人对照自己, 从中找到榜样的力量。如讲授《白杨》一文时, 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风沙成长起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和体会。“一手搂着一个孩子, 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又陷入深思?”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 会像小树一样, 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的, “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 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榜样里吸取经验, 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3. 创设情境, 进行思想教育

为了加深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印象,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 激发学生的潜力, 掌握好所学习的知识, 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如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 用充满激情的语调讲解全文, 这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掉队的小红军赶上队伍而深陷泥潭不幸牺牲, 让学生体会这位老红军舍己救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德, 以及小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革命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今天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幸福优越的生活同革命先烈的革命热情是分不开的, 让学生懂得幸福是无数烈士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生知识面窄、贪玩、好动, 但心灵纯洁好奇, 好表现、喜听、喜问, 争强好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尽量多表扬少批评, 多与他们沟通, 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学习的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德育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授《小草和大树》一文中, 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创设了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组织学生表演夏洛蒂向罗伯特·骚塞写信赐教的过程, 再让学生朗读夏洛蒂三姐妹奋斗的经过, 这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 必须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在逆境中成长, 才会受人称赞。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8篇

一、认真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根据教材,充分挖掘其固有的德育因素,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1. 从学习重点中挖掘。

如《背影》一文,这是一篇叙事纪实的散文,这课的重点是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的情感,涉及热爱他人的思想。

2. 从课题中挖掘。

如《斜塔上的实验》一文,让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斜塔”上怎么做实验呢?这是什么“斜塔”呢?学生对课题感兴趣,然后想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学习科学知识。

3. 从课文内容中挖掘。

如《枣核》一文,让学生了解,写的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颗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他带几颗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就能挖掘出作者积极的思想因素。

二、好好上课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一块大好的思想阵地,如何让课文发挥作用呢?

1. 导语引入。

如教授《甜甜的泥土》一文,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泥土为什么是甜的呢?你们尝过泥土的味道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读中诱导。

如教《春》时我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教师在教学时要强调本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点。如教《愚公移山》一文,在总结课文时,强调愚公精神是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

4. 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在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我教《我的中国心》,这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特色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没能真正内化,所以要通过训练来强化。

1. 通过写作内化,指导学生运用学得的正确观点,观察分析周围的一切,去伪存真地选择材料。

确立积极健康的主题,在写作中让学生把接受的思想教育从认识转化为能力。如学了魏巍老师的《我的老师》后,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怎样热爱教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教育。

2. 通过课外活动内化,通过有益的课外活动体现学生习得的德育知识。

如学了《谈谦虚》一文后,让学生分为两组进行答辩,什么时候该“谦虚”,什么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文字训练之中。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成功 (教育) , 2012 (07) .

[3]中国期刊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9篇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由此看来, 进行德育教育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只要教师选好切入点, 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

1. 通过阅读渗透德育

在阅读中, 培养了语文的语感, 感受到思想, 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入境生情, 深刻感悟到文章体现的思想观点, 表达的意思。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 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感到语言文字美, 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2. 通过课文讲解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有一些讲述了真人真事, 教师可以详细地给学生讲解, 并补充相关知识来教育学生。比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 告诉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很多革命先烈牺牲宝贵的生命换来的, 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通过剖析语段、词句渗透德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 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 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它们, 并带领学生细心读, 从中体味, 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精华,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例如,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 紧紧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的语句, 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昂首挺胸”“跳下深谷”等, 让学生体会五壮士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 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

4. 通过写作渗透德育

俗话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也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高高尚的人格。”教师在写作教学时, 要结合思想教育, 让学生作文能力升华, 有话可说。不如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义务劳动、参观烈士陵园、植树活动等, 让学生了解社会, 写作有自己的见解, 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带学生走近大自然, 在青山绿水中感受美, 产生写作的冲动, 写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二、德育教育向课外延伸

课堂上, 还能延伸到课外。在学习完“自立”这个单元后, 学生都明白了长大了就应该自立, 不依赖父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这只是思想上的认识。为了能使德育教育能落到行动上来, 我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回家后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洗碗筷、扫地、倒垃圾、洗袜子等, 并把所做的事情记下来, 在班会课上交流, 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三八”妇女节前夕, 我们刚学完“妈妈”这个单元, 为了表达对妈妈的孝心, 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夸夸自己的妈妈, 然后课后动手做贺卡, 并写上自己的心里话, 送给妈妈, 又或者帮妈妈做点事情。这样, 孝顺妈妈、尊敬妈妈就不是嘴上说的, 而是用行动来表达了。

三、德育教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

目前的青少年儿童中, 普遍存在着总是以我为中心, 缺乏对他人、集体, 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的现象。如在学校, 表现出自私自利、独行独断、随地吐痰、丢弃垃圾, 懒于改正错漏作业、不诚实等;对班集体漠不关心, 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少之又少。在家里, “少爷、小姐”气十足, 对身边的人呼呼喝喝,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不会做家务, 不关心父母的疾苦, 只会效仿“大款、明星”这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 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 更制约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西方社会的物质充裕、人性残酷, 前车可鉴。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主体, 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 在小学德育中是基础, 因此, 我们要让小学生从起步阶段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和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学生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 就要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入学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怎样排队进校到学习用具的摆放位置、课堂的坐姿等等, 都要一一提出要求。语文课上, 我坚持用工整的字体来板书, 上课时要求学生大声说话、说完整的话和学会听别人的发言, 遇到跟别人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要先听别人的, 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能争吵, 学会谦让;在小组讨论、学习时, 要有合作精神。让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四、德育教育要结合家庭教育

许多家庭是隔代教育, 许多农村儿童多为留守生, 父母对学生的教育缺失, 或者家长望子成龙片面追求分数, 导致了对孩子思想教育的忽略。一些学生在校是一套, 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对孩子有无形的影响, 孩子在潜意识地模仿父母。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思想, 来自自身被育养的经历和获得的知识, 但他们未必都是正确的, 很多父母本身就存在思想道德的弱项, 比如, 语言不文明、不自信、发脾气等, 这就很难传递给孩子正确的思想观念。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来影响学生, 做他们的榜样。另一方面,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联系,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 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指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 改进一些消极的教育因素, 家校配合, 共同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

体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体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原则

体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 彼此渗透, 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体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 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德育教育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体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

在体育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学校语文教学中, 到底如何呢?下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巧用作者简介, 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授课型, 以教师讲授为主,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其中, 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 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志者, 翅也、鳍也。鸟无翅, 不能高飞;鱼无鳍, 不能远游;人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 每次上新课之前, 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 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 教师可采用提问启发式, 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 并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于是, 上课一开始, 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 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 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 教师补充, 大家明白, 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 拯救祖国。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地发挥:作为学生, 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我们也应该像鲁迅那样, 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而献身作为自己的理想。

2.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 在讲授作者简介时, 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 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作者简介这一环, 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去讲故事, 以免喧宾夺主, 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环的教育作用, 教师如何利用, 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 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 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 根据一定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它是在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理导人、以境育人的方式中, 既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实现对人的品质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 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合乎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 语文教学, 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和随意性。要做到这一点,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势在必行。

举办小型故事会, 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语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小型故事会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针对这个目的, 我设置了一个课外活动。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对他们提出具体要求:第一, 主题必须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 篇幅不能太长, 在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 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 采取抽签的方式, 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这样有趣的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针对体育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读和说的能力培养,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寓德于乐, 寓德于教,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前面已经谈到了结合听、说、读的能力培养, 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 这里则针对“写”来谈谈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体育学校语文教材中, 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 其中包括调查报告, 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社会形势在不断变化, 学生不能总是坐在教室“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应该让他们把眼光不时地移向社会。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 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 必须及时让他们认识社会, 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 每次假期临近, 语文教师应配合学校安排, 结合“写”的培养目的, 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 去体验, 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 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共产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要做好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教师的作文指导首先, 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 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 因势利导, 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 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 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

2.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 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 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 以达到共识, 另一方面, 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 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 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 阅历较浅, 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 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 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 在体育学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体育学校语文教学中, 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露痕迹, 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凡.试论中专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职业技术, 2008, (04) .

[2]张济国, 郑新建.中专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07) .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现在世界管理界有三句名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德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重大职责。但是不少老师将侧重点放到了授业、解惑中,反而对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传道一词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诚然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但育人成德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必须改变德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必要,忙起来不要”的消极被动位置。因此,加强对中职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德育教育也不能简单地由某门学科或某些教师来完成,它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去,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德育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语文教学更应利用本身优势强化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一、面对困惑,发挥优势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也就注定这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辨别力又不强,进入中专学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发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学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堆了一大叠,老师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校纪校风没有好转,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说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管好这群“弱势群体”呢?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学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情趣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块法宝,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片沃土,是学生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二、寓德于教,育人成德

(一)将德育渗透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文做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余光中的散文《朋友四型》就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四种朋友,分别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开这四类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逢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工作中约谈了个别学生,对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交朋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方面都有些问题,因此借助于这篇课文,展开讨论,总结学生之间存在的交友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德育效果,为以后的德育工作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恰当的开拓和引发主题,结合现实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除传授有关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外,无非都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结合他们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自然也就达到了。

(二)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基本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又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教育。平时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所以一叫到他(她)发言时,不是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就是看上去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同学按学号轮着上台讲演。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已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当众说话能力、审美能力、辨别美丑和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说”,甚至爱上了“说”。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提高难度和要求的规定内容来说。比如说《你如何看待媒体广告》、《小议助人为乐现象》、《假如我爸是李刚》、《幸福与苦乐观》等等,通过演讲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到评判是非的标准,同时我还组织了像《读书吧,它会给你力量》、《女儿更应当自强》、《请学会自作自受》、《我能行》、《感恩》……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完一个话题后,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所讲的话题,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同学的殷切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每个话题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学会感恩”活动中同学们都热泪盈眶,让他们明白了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的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同学们真心地道出了他们的点滴故事,彼此之间都受到了教育。真是达到了学习教育两不误。

训练了“说”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也就自然的提高了,思想也受到了教育,逐步培养了学生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我自然是满心欢喜,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觉悟也是更上一层楼。

(三)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情感渲染。

中职学生虽说基础差,但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大胆开设“诗歌鉴赏课”,借助于诗歌、名言等文学形式,通过美的阅读,体会到丑的丑陋,更得知美的难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申至生活中不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是甜蜜的一代,粮食和蔬菜都由父母关心,而山区大多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对比得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理当珍惜的结论。借助于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审美,审丑”等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和丑的对比带来的强烈震撼”,同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加强情感渲染,触动学生心灵。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德育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以定位。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做到“行为世范”,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长此下去,教师“有心”栽的“一花”必定引出“百花”开,学生也在“无意”之中获得“柳成荫”之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更需要各方力量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行,让德育之花处处开。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四册.

3.语文学习.2004年第12期.

4.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教育(译文第三版).

5.《语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6.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第12篇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性教育工具,具有较强的思想指导性,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调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德育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已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将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德育教育中。”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创新和实践,才能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进行语文教育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将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工作,在语文实际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

(二)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德育教育的实施

语文教材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既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心、对信念的执着,又有手足之情、男女之情、赤子之心等内容,同时还有开怀的笑和和莫名的悲伤等情感。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给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实施德育教学时,教师必须将教材中的例子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教材中德育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体会忠诚的友谊、坚贞的爱情,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教育好学生才是教师的天职。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很多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历史的发展状况,领悟人生真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所以德育知识在高中语文的渗透,不仅可以实现科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有机结合,还能促进育人教育的实施,实现教育与教书的同步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为了促进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顺利开展,进行语文教育时,教师必须严格管理学生,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其改正。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语文实施教学时,对学生的管理较松散,不能严格要求学生,或者进行语文教学时,认为学生年龄较小,松懈管理,导致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认识到管理不当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教学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今后工作与学习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授课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在生活中还要规范自己的举止,避免不良行为或者习惯对学生思想品德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很多教师不爱岗、不敬业,上课经常迟到或者缺课,没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言行举止较粗鲁,教学方法不正确,导致实施语文教育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三)教学组织方法有待提升

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选择合理化方式进行教育,才能正确地安排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组织,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科学的教学组织,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快德育教育的实施。一旦教师没有引起思想重视,或者组织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就很难实现学生内心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所以实施教学时,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环节组织的作用,利用恰当的方式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化人才。

三、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必须在深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教材德育素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点,才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悟和体验,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将德育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强制性地进行德育知识的灌输,而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师生共同探讨,发现语文知识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感悟能力与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辨认语文阅读中的德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认唯物主义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知识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在长期教育中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高中语文教材中既有控制充满积极精神的《论语》、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也有朱自清先生的清新典雅的《荷塘月色》及史铁生关于生死的《我与地坛》等。在语文阅读教育中渗透德育知识,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德育教育的实施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写作中是高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儿作。”进行高中写作教学时,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知识。语文写作实际上反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是了解生活、积极感悟生活的主要环节。在写作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丰富学生的阅历。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透过现象本质看问题,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将其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利用成立教学小组,或者开展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畅谈体会,交流并探讨自己德育作文集,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写作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特点,给学生渗透德育知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很多学生普遍缺少刻苦自律、服务集体和勇于奉献等品质。学生看待问题时,经常被事物表面所迷惑,不能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学的主要的场所,只有以教材为本,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教师进行课堂知识教学时,应该向学生介绍课本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并了解课本内容实质的基础上实施思想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例如,讲解《师说》一文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教师的含义,然后再体会学生应该具有的思想素质,给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语文课堂教育中贯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加强形象感染、感情熏陶及潜移默化等作用,提高学生的对社会注意道德品质的感悟与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语文教育中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实施德育教育时,也要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特点进行了解,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目前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不能采用传统的方式实施教育,必须在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渗透德育教育时,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得到情感共鸣,积极接受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准则。

(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德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利用课外教学活动促进课堂德育的实施。例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作品,阅读完成后召开读书会;举行作文写作或演讲竞赛;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生中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赛;给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并对影片进行评价等。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必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各项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学标准和要求,了解高中学习的学习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促进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中的实施。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开始将德育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人文、历史等多种教学内容,涵盖的德育内容较多,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已经成为众多教育人员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实现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融合点,积极探索德育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03).

[2]赵博文.德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10).

[3]王冬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群文天地,2011(11).

[4]郭绍永.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中学语文,2015(09).

[5]刘文娟.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2(05).

上一篇:事故模式下一篇:加固与整治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