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2024-09-12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精选12篇)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第1篇

据了解, 相当多的学生英语高考成绩很好, 可一旦跨入高校大门,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尤其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最。而这些, 主要是由于学习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讲, 亟须转变的是他们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本文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 以及对收集的数据的研究和分析, 验证了如上观点。考虑到中学到大学的心理及观念衔接, 给大一英语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研究

笔者曾对所教授的环保、城建、电子专业三个班级共135名的大一新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涉及内容包括其高中及大学一年级的外语学习情况。

1.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

通过问卷得知, 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高考压力及教师的督促下进行的, 见表1。

由表1可知, 68%的学生由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才学习英语, 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不足, 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中阶段英语学习可以说是为了高考, 以教师为主导的。高中阶段英语学习动机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92 68% 25 19% 18 13% 高中阶段最常见英语学习方法自己温习教师给出联系并讲解 电视、杂志等媒体

2.大学一年级阶段英语的学习5 4% 130

大学生, 尤其大一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阶段英语课堂气氛 比较活跃一般枯燥乏味16 12% 71 53% 48 35%

(1) 大学阶段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可知, 81%的学生由于CET4/CET6证书的压力才学习英语, 而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其未来生活离不开英语, 所以学习它, 仅有少数学生是出于兴趣才学习英语的。由于没有高考压力,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 高考英语成绩与大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的对比, 如表3。

优秀率从17%下降到6%, 良好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 不及格率从9%上升到21%, 总的来说, 学生成绩呈大幅下滑趋势, 期中考试后, 笔者让学生分析本次考试, 结果如表4。高考英语成绩 (总分150分) 115分以上 (人/ 百分比) 100分以上 (人/ 百分比) 90分以上 (人/ 百分比) 90分以下 (人/ 百分比) 23 17% 54 40% 46 34% 12 9% 期中考试成绩 (总分100分)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8 6% 44 33% 54 40% 29 21% 课后未及时巩固教师教学方式与高中时差别较大由于地区差异, 英语基础薄弱

由表4可知, 新生英语成绩普遍下滑的原因大多由于学习方法不科学。课后未及时巩固教师教学方式与高中时差别较大 由于地区差异, 英语基础薄弱习计划性不够计划有, 但很难实施自我评估不够 (人/ 百分比) 课堂效率低 (人/ 百分比) 预习工作不充分不能多渠道学习运用英语

表4表明学生由于基础差异等原因造成英语成绩急速下滑, 学习心态和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 因此, 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方法, 笔者做了调查, 如表5。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人/ 百分比) 69 51% 60 44% 6 5% 学习计划性不够 (人/ 百分比) 计划有, 但很难实施 (人/ 百分比) 自我评估不够 (人/ 百分比) 课堂效率低 (人/ 百分比) 预习工作不充分 (人/ 百分比) 不能多渠道学习、运用英语 (人/ 百分比) 4 62% 108 80% 70 52% 99 73% 101 75% 112 83%

3.目前大学生资助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1) 计划性不够。

只有38%的学生能够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具体到听说读写, 尤其是写, 计划性更差。

(2) 很难实施计划。

只有20%的学生能够保证计划的实施,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计划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3) 自我表现评估不够。

即使48%的学生能每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评估检查, 学生只关心卷面成绩, 未注意到怎样才能取得这些成绩。

(4) 课堂教学效率低。

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开小差的经历, 更谈不上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了, 说明学生还不能完全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5) 预习工作不充分。

大多数学生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 这说明学生对课堂的利用率比较低, 而课外又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学习成绩自然难以提高。。

(6) 不能多渠道学习运用英语。

大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只是做模拟题, 听英语广播, 如中国国际广播, 阅读英文报纸等。在选择材料时不能照顾到自己的需求, 只是凭兴趣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对策略的运用不够, 学习缺乏策略意识。

问卷显示,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都比较高, 相当部分同学计划通过六级, 有的计划考托福,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语言使用者。他们更多的是看到了英语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和进一步深造的重要性。 目前, 大学生对外语的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 但实际投入的精力较少, 只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保证每周4~6小时的学习时间, 保证7小时以上学习时间的不到15%。也就是说, 学生平均每天拿出来学习英语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 而这段时间的利用率又很低。计划性、监控性、评估性、补救性、方法性的缺乏, 使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课本知识, 更不用说能力的综合培养了。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策略方面的培养, 监控其自主学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中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教师的推动作用

1.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的自我定位

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元认知知识包括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才富有意义。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前, 首先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剖析自己,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立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自我定位一般可以采用自我反省, 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

2.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推动作用

新生在进入大学英语课堂之前早已明白英语的重要性, 教师所应做的首先是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提高课前、课后的学习自主性;其次是放松课后作业的检查, 在一开始, 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英语基础良莠不齐, 如可能, 要做好与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及时联系, 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始终保持学习热情。、

四、结语

古人云,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传授知识, 老师不应只是“传道, 授业, 解惑”。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 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查表明在大学英语的低年级教学中通过策略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 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调查在说明其自身有效性的同时, 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如怎样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何适应各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如何把策略培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听说、写作、翻译和精读如何合理分配, 教材本身不是策略的培养, 怎样准备策略培养材料等。大学生课堂时间相对较少, 大部分时间为课外支配, 这位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 同时也为教师的监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要进一步解决的不仅是优化培养模式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问题, 在加强班级总体培养的同时, 注重个案研究的开展, 探讨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帮助大学生早日成才。

摘要:本文通过对所教班级学生的调查, 对学生高中阶段和大学一年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比较, 并根据对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调查,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年级阶段英语学习的具体情况, 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教师的辅助作用。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第2篇

如何帮助转变学生学习观念,这是每个教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要的活动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最终由他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直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绝不是简单的转变他们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学生都养成的“听话”习惯,实际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参与和活动。他们往往不习惯于自己动手、思考,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告诉自己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该清楚学生这种要求的背后所隐含的原因。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方法,将学生从这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中引领出来。促使他们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对学习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方式。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理应由自己来完成。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只是主导的目的性和功能需要彻底转变。从一切教科书上的知识都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分析、理解。这其中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绝不能简单的大撒手,采取放任的态度,更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完成学习的任务。我们学校推行学习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及“昌乐二中高效课堂”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很值得我们去长期学习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借鉴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第3篇

一、构建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这种开放式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前提条件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在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

根据不同的课型,这种操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当根据教师的个性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具体的施教措施。

第一,注重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注意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进行数学探究并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23-7”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借助小棒研究算法,并组织了一次交流。一个同学到展示台边操作边说:“3减7不够减,可以把2捆拆开和3根放在一起成23根小棒,再拿走7根,就剩下16根了。”另一个同学把小棒举得老高,激动的说:“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把一捆拆开后,和3根合在一起成13根,从这13根中拿走7根,剩下6根,再和另一捆合起来得16,即23-7=16”。我夸道:“真聪明!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话音未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从23根里拿出7根,只要打开其中的一捆,移走7根,剩下3根,再把3根与另外一整捆合起来就是16了,所以23-7=16。”另一只小手也举得老高:“我先把3根单根的移光,再把一捆打开,移走4根,还剩下16根”。……同学们宛如一个个的小研究家,他们动手做起了数学,探究热情空前高涨。虽然他们最后探究的结果有的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摆一摆,移一移等亲身实践,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这一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教师为学生们提供的交流空间,更让他们汲取了众人的智慧,也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成功后老师的充分肯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尊严感,激励着他们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此后,学具成了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三、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第一、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第二、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引领班级自主管理 第4篇

在生活中, 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 两个人做同样一件事, 花同样多的力气, 收效却不大一样。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很清楚的, 收效不大的人没有抓住关键!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为。有人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这句话虽有失偏颇, 却也提醒我们, 为了学生发展,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一) 营造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 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熟知的道理。“亲其师, 信其道”, 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 学生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 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 在他们遇到困难时, 想办法帮助解决, 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 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家长保持联系, 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 逐渐喜欢上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 既做组织者, 又做普通一员, 让学生感到班主任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在军训期间, 我和学生顶着烈日, 共同进退, 短短一周的共同生活, 很快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在他们入校后的每一次学校安排的劳动和组织的班级文化, 我都与学生一起努力完成, 学校刚刚建立, 搞卫生是头等大事, 每次我都加入学生队伍中, 担当表率, 使他们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 增强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二) 制定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 “班风正, 学风盛”, 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适得其反, 多设奖励机制, 减少惩治手段, 如在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另外, “人无完人”,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班规的制定不需面面俱到, 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犯错后不要马上处罚, 可先提醒、后警告。

对于新班级, 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 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 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 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每学期一次的流动红旗既是见证, 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二、强化班级管理责任

(一) 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队伍, 使班级“分权”“分层”合作

中学的孩子较为单纯, 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 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 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 能让学生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

当然, 选出的班级干部毕竟不是完美的, 教师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 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 要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 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 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 检查落实情况, 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

(二) 培养一班充满自信的学生群体, 使其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

自信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培养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开学初, 很多学生会因为跟不上进度, 出现“消化不良”或“欠债”的现象, 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心理, 导致恶性循环。我主张学生在自我暗示中培养自信, 自我暗示有一种神奇的威力, 它能控制并指导人的行为, 使之按预想的目标活动, 最终达到目的。例如, 当一个人心情沮丧时, 反复在心里默念:“我精神抖擞, 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帮助人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所以, 经常让学生在心里郑重其事地默念一些暗示语, 比如“我一定能学好英语”, “我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 考前默念“这次考试一定能考好”等, 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 有了自信, 就能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开学初, 我就邀请了几位学习成绩优异的老生来到班上进行学习经验交流, 介绍他们是怎样较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 一方面请他们从整体上讲各自的学习经验体会, 另一方面讲学好各科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老生的现身说法对新生是大有帮助的, 会使他们建立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我还经常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 请任课教师进行各科学习的具体指导, 包括听课习惯、作业要求、学法指导等, 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真正地学会学习。我还加强个别指导,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 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万事开头难”, 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一个班级的管理如果有了良好的开端, 管理班级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讲究班级管理艺术

(一) 开展学生情况调查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为此, 从接手新生起, 我就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情况调查, 主要方法可概括为“问、谈、访”三字诀。

“问”, 即问卷。这是了解学生的第一步, 让学生回答个人的爱好、兴趣、习惯及擅长等方面的问题, 使班主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初步了解。

“谈”, 即交谈。班主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开展座谈、个别交谈乃至笔谈, 与学生交友、交心。实践证明, 当教师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时, 学生很乐意与教师接近, 学生会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遇到疑难和困难时, 首先想到向班主任求助。教师也会很快就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及性格特点等。

“访”, 即家访。以电话、书信等方式, 与学生家长建立稳定的家校联系, 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生活习惯, 发动家长配合班主任工作。事实上, 家长对班主任主动关心孩子非常感激, 对班级工作十分支持。必要的家访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班级管理的合力。

(二) 建立自主管理机制

1.实施学生自我成长计划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学生成长的高境界。这是建立在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理念上的一种学生管理思想。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实施学生自我成长计划的基本程序为:学生自我分析———制定成长计划———阶段自查反思———班级评价表彰。

(1) 学生自我分析。这是学生自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每一位学生都要充分分析自己的现状、优点和不足, 全面掌握自己的基本情况。

(2) 制定成长计划。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提出个人“三年成长计划”, 并明确每一学期的具体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 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 要经过努力能够实现。教师则做好协助和指导, 帮助学生修订和完善。学生个人成长计划一式二份, 一份自己保管, 一份班级汇总, 装订成册, 以便及时检查、反思。

(3) 阶段检查反思。这是保障学生成长计划实施的关键。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定期检查个人成长计划的实施情况, 并及时分析、反思, 提出自我改进的措施。

(4) 班级评价表彰。评价和表彰, 是对学生自我成长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和激励, 很有必要。每个期末都要进行, 首先, 指导学生做好自评, 对照自我成长计划及一学期来取得的成绩, 既要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 也要找出存在的不足, 同时要提出下一学期的成长目标和实施计划,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我成长计划。其次, 指导学生做好小组互评, 对自我成长计划实施效果显著的学生进行表彰。

学生自我成长计划的实施, 一方面明确了学生自我奋斗的目标, 另一方面, 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2.建立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必须建立自主管理的班干部队伍。选拔班干部不能凭班主任一言堂, 指派任命, 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自主竞争, 竞聘上岗。班干部竞聘上岗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竞聘前, 首先向全班学生明确班干部的角色定位———老师和学生的桥梁, 班级的服务者;然后由学生讨论, 归纳出班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及不同岗位的具体条件。有意向的同学先准备好竞聘岗位的演说文稿, 在班干部竞聘会上, 由竞争者上台发表竞聘演说, 经学生投票, 选出班委, 再由班主任聘任。班干部竞聘上岗实行一学年任期制, 每一学期要对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述职和民主评议, 学年结束, 班干部要重新竞聘。实践证明, 学生自主参与, 公开竞争, 自主选择, 竞聘上岗的班干部威信高, 能力强, 工作积极、主动、得力。为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 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在班级实施自主管理,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 自主管理不是解决所有学生问题的万灵丹, 少数学生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目标不明的学生

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 对学习没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组织学生去参观考察, 开展今天我为什么而学习的大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采用成功教育, 这类学生稍有进步, 都要给予表扬, 通过加倍的爱护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2.基础较差的学生

这类学生的显著特点是理解力不强, 反应较慢, 缺乏自信心, 成绩不好。首先, 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基础不好的原因, 找出加强基础的有效方法;其次, 倡导同学互助, 聘请优秀学生作学习“导师”, 加强平时补习;第三, 降低标准, 及时评价, 巩固学生取得的成绩, 不断期待, 激励学生不懈努力, 强化学习的积极性。

3.脾气古怪的学生

这类学生为数很少, 但影响很大, 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之一。这种学生一般有过学习或生活的挫折, 教师要了解学生, 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开心头之结, 要用爱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 接受老师的教育。曾经有一位这样的同学, 性格倔强、脾气古怪、与同学关系差、处处与人作对、对班干部的管理置之不理。经过认真调查, 了解到她父母为残疾人, 家庭经济很困难, 特别自卑。为此, 班主任特意制造一个师生单独接触的机会, 从简单的问候聊到人生的价值, 以“寒门学子立志成才”的事例, 鼓励她建立信心,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主动帮助她申请了帮困助学金, 还悄悄地在她饭卡上加了200元钱, 她知道后非常感动, 完全转变了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从此自觉配合班级管理。后来, 由于她的英语成绩比较突出, 班主任在征求其意见后, 让她担任了课代表, 主动为同学服务。如今, 这位同学毕业几年后, 仍与老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4.自由散漫的学生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 第5篇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和活动。而教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育观念,即:教育观念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的更新,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学习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后,深受启发。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异常迅速。据有关专家测算,假如知识按照目前的发展更新速度,今天出生的人,到他50岁时,所学的知识中将有97%是在他出生之后才产生的。因此,对于一个受教育者来说,愈来愈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待其走出校门,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继续学习来获得。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跟得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学方法也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传统那种学生听、教师讲的“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的做法必须逐步改变,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能上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观念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着具大的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由于人的活动总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失败。

2、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向,也会使教师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3对学生的认识上: 学生不是观众,不是看客,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不是一个简单的受教育者。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爱恨、有尊严、需要关注、需要爱、渴望承认的活生生的独立生命体。学生不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有巨大的潜能,教育永远不能说“放弃”。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教师就是唤醒巨人的号角,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丰富的金矿,教师就是金矿的开采者,质疑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激励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培养学生上书中谈到有以下六变:(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即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4)变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能并重。(5)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6)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等啊。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转变教育观念。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社会的变革非常大。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职员的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诸多落后情况。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从学习中,培养一种学术研究意识,拥有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敢为天下第一的思想精神!

转变教师角色,实现学习自主 第6篇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学科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 “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触。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五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语文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突然袭击,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讲得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时地动作、神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课文下面准备地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上面的教学情境让我难忘,使我深深反思。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是发展眼光对待教育。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物理学习中的错误观念及其转变 第7篇

1. 两个实例

(1) 一个小方块物体被抛到空中, 而后落下来, 请用箭头标出物体在各个位置上所受力的方向。

学生通常的画法是:

而正确的图示是:

图一就是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典型错误, 即总认为在物体运动的方向上肯定会有力的作用,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这是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相违背的。

(2) 试述在由电池、灯泡和连接电池与灯泡的两根导线构成的简单电路中, 直流电的流动方式是怎样的?

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是认为电流只是从电池流到灯泡, 另一根导线是为了排泄残余物, 成为了安全;第二种是认为电路中有两股电流, 分别从电池的两端出发, 直接流到灯泡, 而这两股电流的接触会使灯泡发光;第三种认为直流电始终沿着一个方向流动, 从电池的一极到灯泡, 再回到电池的另一极, 在整个电路中电流强度都是一样的。

在这三种看法中第三种是正确的。

2. 错误观念的影响

错误观念在物理教学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很深的影响。研究发现, 错误观念出现的频率在各年龄阶段变化不太大, 而且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 优等生也常常有错误观念, 以往的教学只是关注于新知识的传授, 而正确观点的传授并不能自动地校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 在教学之后, 学生往往仍然信奉原有的观点。在考试中, 他们可能按照课本中的说法答题, 而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中, 他们仍坚持着原有的观念, 改变错误观念也不容易, 除非必要, 人们不会轻易地放弃或改变原有的观念。

错误观念不单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的, 它们常常与学生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 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比如, 学生通常有这样的假定:空间是有上下之分, 而没有东西支持的物体, 将会落下去。这些基本观念使他们无法相信地球是球形的, 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 住在地球下方和两侧的人岂不要掉下去了?因此, 在教学中, 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并不能“换掉”他们的错误观念, 必须看到这些观念与整个认知结构的密切联系。

二、观念转变的教程及条件

错误观念的转变是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 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 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个体常常会遇到已有经验无法解释的新现象、新观点、面对新旧经验的不一致, 个体会体验到一种冲突, 为了解决冲突, 个体可能对原有的观念进行调整、改造, 使其顺应于新情境, 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

一个人原来的观念要发生转变 (顺应) 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只有感到自己某个观念失去了作用, 学生才可能改变这一观念。二是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学生需要对新观念形成整体的理解和深层的表征。三是新观念的合理性, 学生感到新观念看起来是合理的, 这意味着新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观念, 信念是相互一致的, 不存在什么冲突, 它们可以一起被重新整合。四是新观念的有交叉性, 学生还需要看到新观念对自己的价值, 它能解决用其他观念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 具有启发意义。

三、观念转变与教学

为了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 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 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第二, 引发认知冲突;第三,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 或形成新的观念。下面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1. 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不管是对是错, 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 所有的见解都应该得到尊重,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大胆地面对不同观点、事实之间的冲突才能理智地去思考, 分析问题。

2. 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在教学的开始, 教师应该首先保留自己的或者书本中的见解, 失去了学生对当前主题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在教学之后, 教师需要不断地看学生的想法有什么变化, 而为了解、揭示学生真正的想法, 教学中需要采用一些开放的, 具有揭示力的探测性问题, 让学生在推论、预测中表现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让学生去复述课本中的说法。

3. 引发认知冲突

引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意识到与原有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观点, 这是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的基本途径, 呈现对立性事实的基本方法是实验和观察, 比如, 在学“浮力”时, 很多学生认为, 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和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为了转变这一错误观念, 教学中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检验这种想法, 用弹簧秤钩住一个钩码, 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中, 这时可以让学生预测, 假如现在改变钩码所在的深度, 弹簧秤的示数会有什么变化, 在学生作出各种预测之后, 教师开始改变钩码的深度, 结果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并没有什么变化, 持有错误观念的学生看到这种对立的事实, 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感, 除了直接进行实验和观察外, 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所做的实验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4. 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在认知冲突情境中,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它说明了什么?怎样解释?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 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层理解, 教师不要在头脑中存有固定的讨论路线, 不要牵强地把学生“诱导”到正确结论上, 而是要按照学生讨论中实际表现出来的真正思路去自然而然地相互讨论, 逐渐地澄清问题。

转变大学生学习观念的重要性 第8篇

从学习态度来看, 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从年级来看, 大一的出勤率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学生还在重复初、高中所养成的习惯。随着年级的递增, 逃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老师、家长长期包办式教学导致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初、高中学习生活的倦怠所产生的一种反抗。由此可见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理想。

从学习目的来看, 通过调查反馈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是愿意学习的, 尽管其目的不同。但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只有18%感兴趣的是自己的专业,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 而且选择了不感兴趣专业的理由简直是千奇百怪, 有家长代为决定的, 有当时没想好的, 还有学了一阶段以后发现不喜欢的, 甚至有所选专业比较好升学的, 这使得学习变得漫无目的。

从学习观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还处在老师讲多少就听多少, 真正学习吸收再打折的情况下。这一填鸭式教学的遗留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大学教育是绝大多数学生接受教育的终点站, 作为终点站的教师更应该扭转学生的学习观念, 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以便于他们今后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影响大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诸因素

1. 对初、高中学习方式的逆反心理。

初、高中家长的高密度叮嘱、老师的高强度训练, 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消磨殆尽。学生在不断地作业、辅导、考试的重复中被动地接受着知识, 教学方式的单一、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很少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从而产生了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这一错误观念, 而且根深蒂固。这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觉得好不容易摆脱了高考的巨大压力, 应该好好放松一下, 缺乏了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 导致学习不是为了获得知识, 只是为了拿毕业证, 对老师、考试采取应付的态度。“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白费”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2. 自控能力差。

就体制而言, 我国本科生处于高度放养的教育模式之中:脱离父母的监护只身来到学校, 从初、高中老师、家长的保姆式看管突降为无导师制或名义导师制, 从高中的海量作业骤变为几乎零作业。面对突然被赋予的自主管理权责, 学生兴奋不已, 一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社交、上网聊QQ、看小说和沉迷网络游戏上, 然而大学的课程比起高中来说更精、更深, 知识的专业性更强, 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 要想真正学好, 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这样, 放松的心态与繁重的课程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匹配导致成绩下滑, 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 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风气。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没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 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 因而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 久而久之, 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到后来就干脆放弃努力。

3. 缺少使命感和责任心。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 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所以上了大学后, 对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学生来说, 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流于空谈。部分学生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 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 都无心关注。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 整天无精打采。自我责任感弱化, 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 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不是想办法学一行爱一行,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 也不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感兴趣的专业, 而是破罐子破摔混到毕业了事。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当回事, 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等, 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家庭责任感弱化, 以自我为中心, 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 对于当啃老族没什么羞耻心。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 对自己要怎样做一个人都稀里糊涂, 当然也就谈不上为完成责任而努力了。他们没有作为一个国家的高学历人群的自觉, 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精神, 总觉得肩负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等离自己很遥远, 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尽一份责任。

三、如何转变学习观念

首先要改变教学模式。现今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还处在大量的机械式教学中, 片面强调教师的教, 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 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不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 完全把自己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 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 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变化。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的个性化处理, 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获取知识, 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消除学生由于知识的硬性灌输带来的负面情绪,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分组讨论、小组调研、案例制作任务, 还要进行课后评优, 使学生的付出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公认和赞赏, 也可以进行小份额社会项目承接, 由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沟通、协调, 教师从旁指导。这样既有物质实惠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更使得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这种影响一旦长期存在, 学生就会将这种来自外在的要求转化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甚至成为习惯, 形成一种自控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深切体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一方面看到就业的严峻性, 另一方面又看到希望, 变压力为动力, 找准自己的职业通道,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第9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教学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改变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1. 重结果更重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去背诵“材料答案”,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以至于造成学生在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诚然,重视结果是必要的,但是,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角度来看,重结果,更应重过程。

2. 尊重个性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新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和首创精神,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首先,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师只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主体;去体验去尊重,才能把握学生的本质,完善学生本体,实现学生价值,学生也只有作为主体并参与到教学中去,才有可能发展自己,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体系。如果教师仅仅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只顾向学生倾注知识,使学生成了简单的接受器,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淹没了同样是主体的学生。

其次,承认并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去研究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所有的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期望。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成为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正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3. 不断超越自我,积极进行教育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景中的问题变得增多而且复杂化,对教师自身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新事物,并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在实践中突出这一思想,教学者首先要自己解放出来, 自己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否则学生永远也解放不出来。这次新课改的目标是改革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学生的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特别是在与学生共同找资料、搞调查讨论制定方案时,要放下架子,要作为与学生一样的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变革。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行为,努力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平等民主、愉悦互动的舞台,探究问题、唤醒潜能的时空,获取新知、求得发展的进程,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让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001年6月

[2]福建师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简报》, 2007年4月

[3]钟启泉主编, 教学模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王慧芬,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初探, 语文教学, 2003年

观念转变自主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积极性

当前中职生文化素质差, 学习公共文化课的积极性低, 这在有些地区是普遍现象。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这是摆在每个中职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 语文在中职的地位就只能是摆设。我个人以为:中职的学生不是循规蹈矩的学生, 中职的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应另辟蹊径。

一、从基本功夫做起, 注重量的积累

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固, 中职生还能教好吗?经验告诉我们:当知识能帮他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他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就会相当浓厚。所以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功夫做起, 调动学生的口和手———让他诵读和写字。诵读要有合适的读本。我们利用“道德讲堂”开讲的机会, 由语文教师带动全校师生诵读经典, 还在语文课前十分钟诵读、讲解。经过一年的努力, 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字量比诵读经典前有较大的提高, 经典诗文也积累了不少,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的谈吐文雅了, 行为文明了, 这让我们体验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快乐。

调查表明, 中职学生一般极少动笔写字, 除了作业和考试, 写得最多的是请假条和检讨书, 能主动写点作文的几乎没有。为此中职的语文教学应该转变中职生是完成了小学、初中学业而升学到中职的观念, 大力开展书写规范字教学, 让学生写出一手较规范的汉字。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校本教研,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放开手脚, 大力开展经典诵读和写规范汉字的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转变观念,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基础做起, 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语文素养是可以极大提高的。

二、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 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调动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还得讲究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中职的学生为什么更愿意学专业, 特别是实训课?因为他们觉得那有用。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应尽可能教学生有用的、要用的, 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根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个人以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识字、书写训练。识字训练的目的是积累, 要力争达到掌握3500个常用字的水平, 为自主阅读提供提供条件。严格规范汉字书写, 让学生乐意动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切实做好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做到能讲好普通话, 能顺畅地、得体地、文雅地与他人沟通。在每年的校企洽谈会中, 我们发现发现许多学生由于平时缺少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 在应聘时, 往往因为口语交际能力不达标而被淘汰, 而这些学生大多手握两本以上的技能证书, 有的甚至在市、省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却在中职生涯的最后一关趴下, 没有应聘到好职位。口语交际能力是多么重要啊。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老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首先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做课堂和活动的真正主人, 每个学生都应有充分的话语权。 (2)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会表达就先多读, 张开嘴巴去读, 读多了语感就有了, 嘴巴就溜。给学生发言、讨论的话题、问题应先易后难, 应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事, 让他们有话可说。还可以先模仿后自主发言, 比如模仿小品中的对话。 (3) 要给予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的指导, 包括音准、音调、语速、语调、重声轻音、节奏变化的处理等等。 (4) 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形式。除了课堂上的训练, 还要把训练延伸到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 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口语交际训练的元素。中职学校的活动是多彩的, 这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多样的平台, 只要老师有意识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加以引导和指导,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 从而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

3.还实用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中职的语文教学要符合“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为专业服务”的职教理念。首先老师要有“大语文观”, 还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只要是语言文字的东西就是语文。学生明白了语文关乎生活方方面面, 学应用文自然用心。为机加工班讲授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之前, 我用PPT展示一份焊条的产品说明书;为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讲授《景泰蓝的制作》, 首先让学生阅读“单片机”的连接程序说明书。学生学课文之前, 首先认识到学习这些实用文体对他们是有用的, 并能为他们学习专业提供支持, 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许多。

实用文体的教学, 要根据专业和就业的需要对课本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增删, 让实用文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真需要、真有用, 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即为有兴趣者, 有兴趣自能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乐之者”即为快乐学习者, 快乐学习者自能乐而忘返, 全身心愉悦地投入, 终成大才。我们不敢奢望我们的学生成为“乐之者”, 但只要我们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 让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好之者”应该可以做到。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和智能优势, 我们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做学生的朋友, 才能发现和把握, 并把它转化成为学习语文的动力。我曾采用如下做法:

在计算机班的语文课中, 让学生应用专业技能制作语文FLASH课件。如教《荷塘月色》, 在老师分析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 依照荷塘月色全文的情感基调及情感起伏, 节奏变化制作成课件进行演示。在此过程中, 学生难能可贵地发挥协作精神, 邀请有音乐、美术特长的同学参与进来一起完成。从FLASH课件的效果看, 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了解深刻了许多, 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倡导的“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的理念。

在幼师班, 由于幼师的学生有表演、舞蹈、音乐的基础, 普通话也说得较好, 我选择《茶馆》、《雷雨》等课本剧, 或选择如《哦, 香雪》、《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表演的成功, 在整个过程, 同学们可谓全员参与, 全身心地投入。由此学生不仅获得学语文的乐趣, 他们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团队精神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每学期, 我们都定期不定期布置学生出黑版报、手抄报, 并加以评比表彰。美术、书法好的同学, 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从学生智能优势出发, 给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 就能充分调动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

四、要以成就感调动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来自成就感。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 中职生也是如此。走进中职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所以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哪怕一点点亮点, 老师都要及时加以肯定、赞许, 此时学生的内心就生起“我行”的欣喜, 甚至对老师生起由衷的感激之情。所以中职校的老师要学会捕捉、放大学生的亮点, 学会赞许欣赏学生。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 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中, 知识点应尽可能地简单些、基础些, 学生通过稍加努力即可以获得。而在教学中, 应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听说读写议样样让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1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育知识观;教育过程观;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知识观的转变

过去所讲的知识是指书本知识,这里的知识除了书本知识以外还包括主动性学习的方法、能力、意识、心理品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应该重视指导学生获取什么知识,获取多少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的训练,重视学习技巧、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及其调控作用,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这种知识结构观的改变,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二、教育过程观的转变

教师不应仅仅重视教学结果,而更应重视和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如:以前有些教师新授课就是一个固定模式:复习—讲解新授—练习—作业。可是今天新授课完全走到了课改的前沿: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用拓展、巩固新知—全课总结、作业。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教学策略来优化教学过程,如: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着力学法指导,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师生是否形成了民主、合作型关系,是否有情感和情绪的交流及交流的深度,是衡量教学活动过程中内部激活程度的重要标尺,最终使学生变成学习的能动主体,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实际控制者和操作者。

三、教育本质观的转变

1.建构学生能动的教学机制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即如何获取信息、整理信息,是形成学生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改造学生行为的过程,同时也是释放学生身心潜能,解放其被禁锢的创造力的过程;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本领,同时也要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这样一种教学本质观的指导下,教学活动完全冲破狭隘的、陈腐的教学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指引了方向。

2.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很多学生学习观念和态度错误,教师教什么就学习什么,没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管它对不对,即使有些作业有标准答案可对照,也不主动对照检查自己做的正确与否,更没有课前主动预习、课上自主探究、课后积极练习的欲望。总之,对待学习就是一副麻木、应付的态度,没有激情。究其心理,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责任心。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结合实际情况慢慢加以引导。例如:让学生准备一份有正确答案的小练习册,引导其做完一节小练习后,对自己认为重难点的题进行校正,对自己不会的题,可以根据答案分析推导,最后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培养责任心的机会。例如:学生无意间犯错时,要让其认清利害关系和可能造成的危险后果,适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教师可以经常参与到他的课外学习中,经常提一些适当的问题,当他解答不出来时,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告诉他:“这些问题我暂时也不太清楚,你能不能与你的伙伴们或家长一起交流?”当然事后一定要追问交流结果,并表现出求知若渴及收获的激动与喜悦。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可能刚开始会不愿意或忘记交流,没关系,多给他几次机会并仔细观察,抓住他每一个闪光点,对他微小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在感受关爱的同时品尝到自我进步的成功喜悦,从而正视自己。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改掉马虎的习惯和麻木的态度,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反思总结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

数学技能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除了做好审题、解答、检查外,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数学家齐·坡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是一半,重要的是解决之后的回顾。”解题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强有力的训练手段。解题后的反思是从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几个方向入手考虑的。孔子云:吾日必将三省吾身。学生应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查漏补缺,找出改进的措施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当然,反思总结也不仅仅局限在自评,也可以为多人参与的组评。通过不断反思总结,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提高了自身素养。

转变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第12篇

一、注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重视预习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动脑和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预习中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预习时,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读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预习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质疑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而且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学生在预习中,通过查字典很快便明白“给予”的意思。那么是谁给予谁呢?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呢?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为自己提出了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预习不但使学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的欲望,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果学生能长期坚持这样的预习,必定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课文类型丰富,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描绘的景色十分迷人,如《三亚落日》、《雾凇》、《鼎湖山听泉》等;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如《黄鹤楼送别》、《太平洋上生死夜》、《船长》等;有的课文富有哲理,如《最大的麦穗》、《黄河的主人》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可以通过朗读、录音、图片、视频等化抽象为直观,创设特定情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之中,还可以通过当小导游或解说员、演课本剧、辩论赛、续写故事、上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更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课堂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应把认知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规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其实,书本中的知识有许多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再现。因此,教师就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来帮助自己认知被上升为一种文字、一种理论的所谓的“新知识”,这样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等存在于学生心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

如在教学十一册教材习作3《苹果家族》时,书中提供了一位同学摘抄的苹果资料的卡片,学生很容易不动脑筋,照抄书本,而把很好的实践机会失去。因此,在学生习作前,笔者带领学生到瓜果市场收集各种苹果,并向苹果商了解各种苹果的习性,价格、生产地等,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介绍苹果时不再是照本宣科,习作时当然是得心应手。习作后,笔者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了一次苹果展销会活动,展销时让学生向其他年级学生介绍苹果的特点,怎样区别真假苹果,并现场出售,整个活动,学生积极主动,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在学完《访问环保专家》一课后,笔者又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学校、家庭周围的树木、花草、小鸟、空气、河流的情况,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兴趣较浓,发现周围的环境受到污染,而且对周围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指导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很多学生都在报告中反映出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建议。这一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鼓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布鲁纳曾经指出:“人唯有凭籍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发现方法。”这种实践经验愈积累,就愈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概括为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式,掌握这种方式,对他将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发现、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如学《望月》一课时,有学生提问:文中多处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笔者并没有立即回答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然后让他们讨论交流,很快就有学生发现有的省略的是美景,有的省略的是幻想,还有的省略的是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时,笔者没有只停留在课本上有限的文字介绍上,而是引导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动物园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对动物进行全面了解,为了激发他们出色完成任务,让他们自愿结合建立四人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如下:召集人、记录员、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这样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一个星期后,学生们带回了许多课本上没有提到的资料,如“河马是食草动物,它一般晚上出去食草,白天水中是它最安全的地方。非洲象是站着睡觉,亚洲象是躺着睡觉,长臂猿一般停在树上,吃水也不敢下来,只是用它的前肢勾住树叉来喝水……”

上一篇: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下一篇:创造性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