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范文

2024-08-08

如何改变范文(精选12篇)

如何改变 第1篇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要想既快又准的解题, 总用一套固定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必须善于根据题设的相关知识, 提出灵活的设想和解题方案.根据数学思维定势的主要表现, 如何改变数学思维定势?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如何改变数学思维定势

1. 善于观察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 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 它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任何一道数学题, 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 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 对题目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 然后认真思考, 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这样才能确定解题思路, 找到解题方法.

例如, 求和

这些分数相加, 通分很困难, 但每项都是两相邻自然数的积的倒数, 且, 因此, 原式等于, 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2. 善于联想

联想是问题转化的桥梁.稍具难度的问题和基础知识的联系, 都是不明显的、间接的、复杂的.因此, 解题的方法怎样、速度如何, 取决于能否由观察到的特征,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 做出相应的联想, 将问题打开缺口, 不断深入.例如, 解方程组

这个方程组指明两个数的和为2, 这两个数的积为-3.由此联想到韦达定理, x、y是方程t2-2t-3=0的两个根, 所以或可见, 联想可使问题变得简单.

3. 善于转化

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过:数学解题是命题的连续变换.可见, 解题过程是通过问题的转化才能完成的.转化是解数学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转化呢?概括地讲, 就是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 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体问题, 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在解题时, 观察具体特征, 联想有关问题之后, 就要寻求转化关系.

例如, 已知 (abc≠0, a+b+c≠0) , 求证:a、b、c三数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

恰当的转化使问题变得熟悉、简单.要证的结论, 可以转化为: (a+b) (b+c) (c+a) =0.

综上所述, 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进行问题转化, 是改变数学思维定势的具体体现.要想改变思维定势, 必须作相应的数学思维训练.

二、通过数学思维训练改变思维定势的举措

1. 观察能力的训练

虽然观察看起来是一种表面现象, 但它是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基础.所以, 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不但能用常规方法解题, 而且能根据题目的具体特征, 采用特殊方法来解题.

例1已知:a, b, c, d都是实数.

求证:

思路分析:从题目的外表形式观察到, 要证的结论的右端与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很相似, 而左端可看作是点到原点的距离公式.根据其特点, 可采用下面巧妙而简捷的证法, 这正是思维变通的体现.

证明:不妨设A (a, b) , B (c, d) , 如图1所示, 则

在△OAB中, 由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知, |OA|+|OB|≥|AB|, 当且仅当O在AB上时, 等号成立.

因此,

【思维障碍】很多学生看到这个不等式证明题, 马上想到采用分析法、综合法等, 而此题利用这些方法证明很繁.学生没能从外表形式上观察到它与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相似的原因, 是对这个公式不熟, 进一步讲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因此, 平时应多注意数学公式、定理的运用练习.

例2已知函数f (x) =ax2+bx+c (a>0) , 满足关系f (2+x) =f (2-x) , 试比较f (0.5) 与f (π) 的大小.

思路分析:由已知条件f (2+x) =f (2-x) 可知, 在与x=2左右等距离的点的函数值相等, 说明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 又由已知条件知它的开口向上, 所以, 可根据该函数的大致图象简捷地解出此题.

解:如图2,

由f (2+x) =f (2-x) , 知f (x) 是以直线x=2为对称轴,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它与x=2距离越近的点, 函数值越小.

因为|2-0.5|>|2-π|,

所以f (0.5) >f (π) .

【思维障碍】有些同学对比较f (0.5) 与f (π) 的大小, 只想到求出它们的值.而此题函数f (x) 的表达式不确定无法代值, 所以无法比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没有充分挖掘已知条件的含义, 因而思维受到阻碍, 做题时要全面看问题, 对每一个已知条件都要仔细推敲, 找出它的真正含义, 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2. 联想能力的训练

例3在△ABC中, 若∠C为钝角, 则tan A·tan B的值是 () .

(A) 等于1 (B) 小于1

(C) 大于1 (D) 不能确定

思路分析:此题是在△ABC中确定三角函数tan A·tan B的值.因此, 联想到三角函数正切的两角和公式可得下面解法.

解:因为∠C为钝角, 所以tan C<0.

在△ABC中, A+B+C=π, C=π- (A+B) , 且A、B均为锐角,

因为tan A>0, tan B>0,

所以1-tan A·tan B>0,

即tan A·tan B<1.

故应选择B.

【思维障碍】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此题条件太少, 难以下手, 原因是对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掌握不牢固, 不能准确把握公式的特征, 因而不能很快联想到运用基本公式.

例4已知a、b、c均为正实数, 满足关系式a2+b2=c2, 又n为不小于3的自然数, 求证:an+bn

思路分析:由条件a2+b2=c2联想到勾股定理, a、b、c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进一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如下证法.

证明:设a、b、c所对的角分别为A、B、C, 则C是直角, A为锐角, 于是, , 且0

当n≥3时,

有sinn A

从而就有an+bn

【思维障碍】由于这是一个关于自然数的命题, 一些学生都会想到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难以进行数与形的联想, 原因是平时不注意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 单纯学代数, 学几何, 因而不能将题目条件的数字或式子特征与直观图形联想起来.

3. 问题转化的训练

我们所遇见的数学题大都是生疏的、复杂的.在解题时, 不仅要先观察具体特征, 联想有关知识, 而且要将其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简单的问题来解.恰当的转化, 往往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所以, 进行问题转化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1) 转化成容易解决的明显题目.

例5已知:.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等于1.

思路分析:结论没有用数学式子表示, 很难直接证明.首先将结论用数学式子表示, 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式.a、b、c中至少有一个为1, 也就是说a-1、b-1、c-1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这样,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因为

所以bc+ac+ab=abc.

于是有 (a-1) (b-1) (c-1) =abc- (ab+ac+bc-1) + (a+b+c) =0.

所以a-1、b-1、c-1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即a、b、c中至少有一个为1.

【思维障碍】很多学生只在已知条件上下功夫, 左变右变, 还是不知如何证明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1, 其原因是不能把要证的结论“翻译”成数学式子, 把陌生问题变为熟悉问题.因此, 多练习这种“翻译”, 是提高转化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2) 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不是按习惯思维方向进行思考, 而是从其反方向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当问题的正面考虑有阻碍时, 应考虑问题的反面, 从反面入手, 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6已知函数f (x) =2x2+mx+n, 求证|f (1) |、|f (2) |、|f (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思路分析:反证法被誉为“数学家最精良的武器之一”, 它也是中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当要证结论中有“至少”等字样, 或以否定形式给出时, 一般可考虑采用反证法.

证明: (反证法)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即|f (1) |、|f (2) |、|f (3) |都小于1.

与 (2) 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 即|f (1) |、|f (2) |、|f (3) |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

(3) 一题多解训练.

由于每个学生在观察时抓住问题的特点不同、运用的知识不同, 因而, 同一问题可能得到几种不同的解法, 这就是“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训练, 可使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 提高数学思维的变通性.

例7已知复数z的模为2, 求|z-i|的最大值.

解法一: (代数法)

设z=x+yi (x、y∈R) ,

则x2+y2=4.

因为|y|≤2,

所以当y=-2时, |z-i|max=3.

解法二: (三角法)

设z=2 (cosθ+isinθ) ,

所以当sinθ=-1时, |z-i|max=3.

解法三: (几何法)

因为|z|=2,

所以点z是圆x2+y2=4上的点, |z-i|表示z与i所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3所示, 可知当z=-2i时, |z-i|max=3.

解法四: (运用模的性质)

因为|z-i|≤|z|+|-i|=2+1=3,

而当z=-2i时, |z-i|=3,

所以|z-i|max=3.

解法五: (运用模的性质)

因为, (I (z) 表示z的虚部) .

又因为|I (z) |≤2,

如何改变酸性体质 第2篇

不仅食物有酸碱之分,人的体质也有,酸性体质不但是慢性疾病的开始,更具有体重起伏不定的特性。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体重非常容易变动,好不容易降下来的体重,一阵子之后又回复原有的水准,甚至更高,这时你可能就是酸性体质的一员。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如何改变酸性体质是每一个人需要去关注的。

酸性体质导致酶促反应效率下降;血液粘度上升,流动性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细菌和真菌在体内生存活跃;改变血红细胞的物理特性,影响血液微循环的效率,因此容易引起疾病。

食物在体质分解,一定会成为酸性。如蛋白质被分解后产生磷酸,脂肪被分解后就产生酪酸、乳酸,还有焦性葡萄酸等,运动后肌肉也会产生乳酸。身体内所产生的这些代谢物质,这种毒素都是酸性的,所以必要以碱性物质中和,如钙、钠、钾等,其中尤以钙占重要分量,所以日常生活中以主角的位置出现。钙离子就是正离子,经常以游离不安定的状态出现,就像年轻的`单身汉那样,一直在追女孩子,窥视着想要和有负离子的酸结合,酸与钙一旦结合,就中性化,成为无害的物质,最后被排出体外。所以如果血液中钙离子偏低,酸毒一直留在身体内成为酸性体质,当然,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后果。

语言如何改变社会 第3篇

伊藤计划 著

邹东来、朱春雨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在日本文坛,天才总是早逝的,或者说,唯有早逝的才能称得上是天才。比如说梦野久作,比如说伊藤计划。

几乎和天才的梦野久作一样,伊藤计划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上溯到原始时代就一直存在于人类基因中的诡谲体系。如果《脑髓地狱》是狂人之梦的话,《屠杀器官》则是语言的杀意。

相比呕心沥血10年写出了《脑髓地狱》这生涯唯一长篇的梦野久作,伊藤计划无疑是极为幸运的,23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屠杀器官》并一举成名,并在34岁病逝之前完成了续作《和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伊藤計划又是极其不幸的——在两部已经完成的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天才不禁让人怅然,如果他继续写下去究竟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屠杀器官》是怎样的一本书?当然,这首先是一本科幻小说。

主角谢泼德上尉和他的小队空降使用的是以海豚和鲸鱼肌肉为原料的人工肌肉制成的“飞行海藻”,在敌占区从事秘密刺杀活动时他们装备的是使用纳米涂彩技术的隐形装甲,即使叫外卖比萨也必须通过生物认证才能完成, 在布拉格的街道上都是可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虚拟屏——谢泼德不仅靠着这些虚拟屏的地图指示穿梭于大街小巷中跟踪与反跟踪,还即时获得了特务网络上的解答帮助。

但是在这些绚丽的科幻背后,却是血肉纷飞的恐怖。

恐怖的是谢泼德押解反派却遭遇伏击时出现的经过痛觉麻痹技术处理的战斗人员,即使头颅被击中,这些战士依然会固执地执行战斗动作……比这更恐怖的是,经历了9·11及恐怖分子引发的萨拉热窝核爆事件之后,全世界的政府在公民身体中都植入了ID 芯片并通过终端系统进行监控管理。与此恐怖程度不相上下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的同时,在非洲,数万人正在相互屠杀,而就在屠杀发生之前,这些国家才刚回到稳定与和平的正轨。

每一次屠杀事件背后,都有约翰·保罗的身影,《屠杀器官》正是围绕着谢泼德追缉约翰的任务展开的。

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汤姆·克兰西式的谍战故事,或者,用更符合电子时代消费者理解能力的说法,这是一本充满了《使命召唤》或者《合金装备》等游戏风格的故事——有趣的是,伊藤计划也致敬似的在小说中用Sneak Eater来称呼特战人员。

但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的话,那么伊藤计划至多算是日本的丹·布朗而已。

让这个故事脱胎换骨的是故事背后的理念——约翰·保罗之所以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就煽动一个国家的屠杀,就在于这名语言学家发现了人类语言中存在的屠杀的语法,而这套屠杀语法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大脑器官之中的,语言本身就是人体的器官,语言本身就是可以杀人的。这套语法是可以被分析重组利用的,它可以打破人的大脑内对道德感、良心的平衡,使得人们模糊对价值观的判断,在这套语法长期作用和潜移默化下,到达一个临界点时,屠杀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语言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完善,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全都基于语言的基础之上,没有比它更能更准确窥伺到一个时代本质和特色的,也没有比它更能影响和改变普通人的判断和认知的。

乔治·奥威尔说过,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丘吉尔则说,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谁控制了语言,谁就控制了一切,一切历史实际上都是关于语言的控制权的争夺——所以在小说《1984》里,“新语”成了大西洋国的通用语言。

在最新一季的《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里,一家公关公司在非洲某国的报纸进行舆论控制,在散播了一则虚假消息后,最终造成了真正的屠杀事件。007电影《明日帝国》(Tomorrow Never Dies)的传媒集团通过制造新闻的手段几乎成功煽动中英开战。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纳粹德国统治时期,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等的名字从文献中消失,被提及的纳粹党党员名字的次数则是其他时代的6倍之多。

如果像让某一信息被大众接受,只要不断宣传推送,因为谎言说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话;如果想煽动大众赞同一项提案,只要反复宣传有利的“部分真相”;如果想让大众遗忘某人或某事;只要杜绝禁止相关的信息公开;如果想转移大众的愤怒不满,只要不断渲染一个敌对对象的劣行来转移目标。

这就是国家公关,这就是国家公关的运行机制,也是语言在国家层面上的用处。

语言是权力,一种危险的权力。

只要控制了语言,就是控制了舆论和媒体,就是控制了受众的态度和情绪,就控制了社会和利益分配,从而也就控制了现在和未来。

聪明的古人早就从“名不正”推演到了“民无所措手足”的地步,控制和操纵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向来是政治游戏不可或缺的一环。焚书、文字狱、“八股文”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以语言为武器进行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战争。

在当下的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甚至带有禁忌色彩的语言词汇越来越频繁地被被用于各种场合,我们自然可以将其解读为互联网让大家对粗野的包容能力和承受力增加,但是,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答案是,长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改造破坏了语言本体系应正常健康的自我繁殖能力,新词和日常表达用法的粗俗化、非规范化更像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一种粗暴反馈——以破坏语法反抗,以下流语言词汇回应,这一直是普通人表达对所处环境不满的态度和手段。

让我们还是回到《屠杀器官》中吧。

约翰·保罗之所以将屠杀语法应用到实际之中是为了保卫资本主义世界的安定——如果那些可能造成威胁的人相互屠杀,那么就无暇去真正威胁西方社会了——而最初邀请支持他参与研究屠杀语法的是美国国防部,他所有研究资料都由CIA和NSA提供,而一直暗中庇护他与他暗通往来的则是参议院议席领袖。在小说的结尾,谢泼德心灰意冷之下,把屠杀语法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结果,美国本土成了最大的杀戮之地。

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低效状态 第4篇

其一, 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 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学生“谈文色变”, 往往看着作文题目一筹莫展, 无从下手, 以致于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空洞无物。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日常习作, 学生的作文中都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 “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现象。

其二, 教师们在作文课上“导”的很辛苦, “改”得也很细致, 结果收效却微乎其微;作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不正确的评价机制 (如以作文篇数及批阅篇数考核语文教师的单纯的作文终结性定量评价机制) 使教师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作文批改之中, 无暇于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 本末倒置, 导致作文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其三,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很难形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序列、体系,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不知从何提高, 一直处于“游击”或应付的状态之中;学生“急于求成”;教师作文教学“有量无序”、“临时报佛脚”或放任自流, 学生升学需要与作文实际需要产生矛盾;相对于小学六年时间而言, 初中段的写作龄很短, 而且“各自为政”,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时间流程很短, 活动平台也很小;况且小学与初中之间、初中各年级之间, 作文教学又缺乏很有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基于此, 有效地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低效状态, 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和完善初中作文教学, 势在必行。近几年来,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 以提升语文课堂写作教学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 促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 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 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 是很难切实地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的。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首先要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 观察要有顺序, 不杂乱, 要完整。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笔录下来, 既积累素材, 又练了笔。写作上的“有米之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勤于积累。尽管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 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 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 须学习、掌握更多更广博的知识, 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 为此, 在青春年少之际, 要广泛阅读, 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 以开阔视野, 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功夫。再说, 人不可能事事都直接体验, 都亲目能睹, 亲耳能闻, 亲身实践, 通过阅读, 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无法接触到的事物, 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

(二) 加强写作技巧指导

如何改变旧有信念 第5篇

这个训练是最基本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不断反复去练习,日久便自然能看到它的成效。

别忘了前面我们曾说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避开痛苦,就是为了得到快乐,只要我们把任何信念跟足够的痛苦联想在一起,那么便能很容易地改变这个信念。

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会抱持不渝的信念,惟一的理由只不过是不相信它会带来痛苦。第二种改变旧有信念的方法便是对其产生怀疑。如果你不怕丢脸,请问你是不是以前拼死地相信某些信念,而现在想起

来倒觉得可笑?

会有这样的改变是不是因为你有了新的依据,还是你终于发现先前的信念其实是行不通的?当我们有了新的依据,就会对以往所持有的信念产生疑问,进而打乱先前的把握感,用新的依据来建立新的信念。

不过新的依据也不见得必然会使我们改变旧有的信念,往往我们会发现所得到的依据跟旧有的信念相互矛盾,可是我们总会自圆其说地给自己找理由来支持这个信念。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波湾战争中就做过这样的事,他明明看见自己的军队经不起联军一打,同时所在地也被联军飞机炸得稀哩哗啦,可是他就是厚颜无耻地宣称伊拉克赢了。

新的依据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惟一之途便是要能造成对旧有信念产生怀疑才行,别忘了一个信念的形成必然是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当我们对信念开始产生质疑,对其就不再有充分的把握,那就有如在撼动我们所认识的那张桌子的桌腿。

你可曾怀疑过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吗?你是怎么想的?很可能是你自问了这样的问题: “如果行不通怎么办?”或“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

很明显地,问题问得好具有很大的力量,如果你把它用来质疑自己的信念,很可能会发现原来是糊里糊涂相信的。

事实上我们有许多信念都是来自于他人,只是当时没有好好探究,如果我们能重新去认识,就会发现有些信念其实根本没有道理,而自己却人云亦云地相信了那么多年。

若你曾使用过英文打字机或电脑,就必然会恍然大悟我所举的这个例子。何以你会认为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传统键盘其字母键、数字键及符号键都是相同的排列方式?

你应该知道Qwerty这六个英文字母键是在键盘的左上方,它们之所以这么排列是不是因为打起字来最有效率、速度可以最快?

大部分的人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直觉就认为应该是如此,毕竟英文打字机问世已有一百一十年。事实上这种排列方式是最没有效率的了,像Dvorak这种改良型键盘就证明远比传统排列方式的键盘更能减少错误、速度也加快甚多。

于一八八二年时人们打字仍然采用左右食指边找边打的方式,可是当时有位女士发展出八指敲打键盘的方式,因而便参加打字比赛接受别人的挑战。

为了赢得胜利,她雇用了一位专业的打字员,并且要他牢记每个键的相对位置。比赛当天这套方法果然奏效,打败了群雄而赢得第一,从此它便成为追求“打字速度”的标准,没有人质疑它是否真符合效率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多少个信念曾好好思考过它的出处?你所认定的一定对吗?很可能在这些信念中就有几个正是阻碍了你更上一层楼的原因,而你根本还不知道呢!

李宁该如何改变 第6篇

目前,35~40岁的消费者占李宁品牌消费群的市场份额超过50%,李宁本次品牌重塑为的就是改变这一状况,未来将以80后即30岁以下的人群为主要目标(“90后李宁”是这次品牌重塑的广告主题)。

李宁于2009年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内地体育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耐克的品牌。然而,李宁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品牌相比低20%~30%,与国产品牌相比则高35%~40%,堪称“腹背受敌,活得很累”。李宁公司公开表示,在本次品牌重塑之后,李宁品牌将正式在一线城市推出,与耐克等国际品牌展开正面争夺。

就李宁“变脸”这一话题,本刊对“定位之父”艾·里斯先生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他的主要观点:

《销售与市场》:一个公司的LOGO和品牌口号变更会对品牌自身和消费者造成哪些影响?李宁的做法有什么利弊?

艾·里斯:打造品牌时需要以“数十年”的时间为出发点来思考,而不是短短几年。在顾客心智中建立一个强势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例如,宝马使用相同的品牌口号(驾驶机器)长达35年。

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品牌要永远恪守相同的战略,特别是这个战略并不奏效的时候。我认为,李宁原来的LOGO和口号并没有对这个品牌带来帮助。李宁原来的LOGO毫无疑问会让顾客想起耐克的“钩子”;原来的口号(Everything ispossible)不过是阿迪达斯的“Nothing is impossible”的另一种说法。所以,李宁有足够的理由更换它的LOGO和品牌口号。

不幸的是,我们认为这次“变脸”实际上对品牌的帮助也不大。新口号(Makethe Change)没什么意义。顾客为什么要“改变”?这是李宁品牌应该回答的问题。新的LOGO比原来的好,但仍然无法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不说汉语的顾客。

卓越的口号和LOGO通常会在品牌开发出强大的战略后产生。那么李宁的品牌战略是什么?CEO张志勇说,李宁的战略是通过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先在国内打造品牌,再开拓国际市场。

这个战略对吗?我们不这么认为。李宁国际化前的准备阶段越长,其品牌的国际定位就越弱。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打造全球品牌的绝佳时机,当时全世界的每个运动员都在关注在中国进行的比赛。然而,北京奥运会创造的正面认知正在逐渐消退。

《销售与市场》:您怎么看待李宁新的品牌定位与品牌特质?它们会对李宁以后的全面国际化产生哪些影响?

艾·里斯:我的直觉认为,这次改变还不足以引发顾客心智中的认知或品牌市场份额上的重大改变。还有价格的问题,李宁陷入了泥泞的中间地带。它的产品价格比耐克、阿迪达斯和其他国际品牌低20%~30%,但比本土品牌高35%~45%。

这不是一个好的定位。在营销中两个最有力的推动力就是“质量”和“价格”。大多数顾客要么想买到(质量)最好的,要么想买到(价格)最便宜的。而李宁的价格比耐克或阿迪达斯要低得多,要说服顾客李宁是“最好”的就很难。那么李宁应该提高售价吗?那也很难,大多数顾客知道李宁一直都比国际品牌要便宜。至少在短期内,提高价格不会奏效。

什么会奏效?将李宁打造成一个全球品牌。如果中国的顾客认为在全球市场上,李宁和耐克、阿迪达斯是一样的,那么在中国国内提高价格就有可能成功。所以,我们为李宁提出的建议与张志勇先生的提议是完全相反的:先打造一个强势的全球品牌,然后在中国市场上提高这个品牌。

《销售与市场》:李宁如何赢得年轻消费者?

艾·里斯:中国是+巨大的市场,在每个品类的产品或服务领域都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我们坚信,公司若想要主导一个品类,而不是某个品类的细分市场,就需要多品牌战略。

对李宁来说,更好的战略是拥有两个品牌:一个高端,一个低端。高端品牌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竞争,低端品牌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与本土其他品牌竞争。

《销售与市场》:李宁如何面对“腹背受敌”的竞争?

艾·里斯两个品牌就会大大简化这个过程。高端品牌专门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竞争,而低端品牌可以专门与中国本土品牌竞争。这也可以使李宁避免陷入泥泞的中间地带。

但是,李宁应该用什么品牌呢?李宁这个品牌该成为高端品牌还是低端品牌?

我们选择将李宁作为低端品牌。李宁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品牌,但在全球市场上就鲜有认知。此外,将一个品牌从高价移向低价比反向移动要简单。

当然,李宁的品牌名、品牌战略和LOGO在全球市场上也会出现问题。

先说李宁的品牌名。它与常见的英文词“lining”相似,这个词的意思是套装或连衣裙等衣服的内衬,或油箱等的内膜。“Lining”不是一个很有声望的词。

李宁的品牌战略。“Make the Change”在李宁知名度较高的中国国内市场上有意义,但在全球市场上,要让顾客改变而使用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品牌就没什么意义。

再来看看李宁的LOGO。也许中国顾客能看出这个LOGO是汉语拼音字母“LN”的变体,但全球市场上其他顾客则不能,那些奇怪的形状在全球市场上就毫无意义。对一个中国品牌来说,更好的LOGO或许是公认的能象征中国的符号,例如,龙。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或许李宁最好应该有新的高端品牌名,新的高端品牌战略和新的高端品牌LOGO。之后是最难的部分:如何建立一个高端运动鞋品牌?除了我们经常谈到的定位和品类战略,还需要得到知名运动员的支持。看看迈克尔·乔丹为耐克带来了什么。如今,耐克在美国整体运动鞋市场上占据35%的份额,但在篮球鞋市场上拥有93%的份额。耐克的空中飞人(Air Jordan)品牌在迈克尔·乔丹退役7年后仍然是最畅销品牌(约占该市场73%的份额)。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7篇

一、教师“教”的方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组织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要勇于调整自己的角色, 转变传统课堂教师手持指挥棒的总指挥角色。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的合作者转变, 给学生决策学什么、怎么学的权利, 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比如, 在学习《鸦片战争的影响》时, 按照传统的观念, 就是组织学生对课内外主流思想和观点进行整合: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从此在深受封建压迫的同时, 又加上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经济负担加重, 政治压迫更深。主要是对英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软弱、腐败进行批判。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鼓励学生置身历史, 对这一观点进行讨论和探究, 看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负面作用, 也能看到它在客观上起到的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和课本观点相左的文章引入到课堂, 其中有个学生向大家介绍了他读过的一篇《感谢鸦片战争》的文章, 提出了鸦片战争虽然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 但是在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使得中国向现代化迈开第一步。这个学生的观点,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就“应不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展开激烈的争论, 双方唇枪舌战, 互不相让。但是在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上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了开放性。

二、让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内在动力

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课堂要保持安静、要认真听讲做笔记, 即使你发现教师的讲授不正确, 也得等到课下和教师探讨, 不能打断教师的讲课, 等等。这些观念使得学生成为接受老师观念的容器, 学生没有、也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比如, 在学习《清朝的边疆政策》时, 课本提到雍正皇帝的“改土归流”时, 主要肯定了这一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边疆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纳西族人的角度, 从保护纳西族文化和纳西族自然观的角度去考虑。“改土归流”后, 中原主流的儒家思想的“入侵”, 和纳西族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以统治者主流思想自居的儒家文化, 取代了纳西族的自然观。这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 学生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也发现“改土归流”这一措施, 给当时的纳西族人民带来的屠杀和灾难。这样, 学生的学习, 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和课本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而是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 也提高学生从各种来源提取学习信息的能力, 实现延伸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

三、利用知识大综合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的编排改变了以往的古板、枯燥无味的纯知识性学习内容, 增加了“学习思考”、“阅读资料卡”、“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问题研讨”等板块。体现了历史学习的由对过去的了解、背诵历史知识, 转变为思考、探讨历史问题, 加强了学习的开放性、活动性、多样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能了解课本简练、概括的文字背后详实的历史事件, 也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冷静的思考, 从而“以史为鉴”, 指导人类社会向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发展。在学习《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时, 让学生通过向经历过文革的人做社会调查, 查阅文革的有关资料, 阅读“伤痕文学”作品, 全面了解文革的真实情况,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生探究”的学习方式, 来探讨“‘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国家制度的严重破坏有哪些主要表现?总结其历史教训。”学生不但对本题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遭到了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全面瘫痪;司法制度被“彻底砸烂”……还掌握了大量和本题无关的相关情况:极度的个人崇拜、迫害打压老干部、重斗争轻民生等, 导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何改变小学生“唱读”习惯 第8篇

早自习的时候, 在校园里走一圈, 我们会听到阵阵琅琅的书声, 但细加辨听, 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基本上用的是同一腔调、同一节奏, 他们的朗读更像是在“唱”、在“念”,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唱读”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使学生感受不到文章的“美”, 也感受不到语文课的乐趣, 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说和写, 因此, 我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唱读”纠偏方面有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跳出来, 听听自己的声音

朗读的时候, 常常会有“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现象,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 花了大量的时间, 给每个孩子的原始朗读录了音, 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听自己的声音, 让他们把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作对比, 结果, 几乎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读课文真是太难听了, 有点像小和尚念经。

对自己的朗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之后, 我就引导孩子从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来逐一评价自己的朗读, 找出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既而加以有针对性地改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孩子们惊喜地发现, 原来自己也可以读得这么美。孩子们的信心来了, 尽头足了, 为接下去的“唱读纠偏”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走进去, 听听课文的声音

朗读时, 如能把文本的美与自己领悟到的美融合在一起, 把文本的情和自己因文而生的情糅合在一起, 就能“诵之不辍, 其境愈熟, 其味愈长”。因此, 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 理解文本, 听听课文的声音, 感悟课文的情感, 是读好课文的前提。

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的措施渠道有很多种, 根据小学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文内容的编排, 我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加大了力度:精心设计每一篇课文的新课导入, 定下文章的基调;调用各种图片音像资料, 让学生快速入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形成阅读期待;采用多种朗读方法, 增强朗读的趣味性。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 孩子们在学文过程中的朗读, 能在很大程度上以生活化的自然语气, 以自然的节奏, 选择合适的速度, 读出语调神情, 读出轻重缓急, 做到眼前有画, 心中有情。

三、用起来, 美化自己的声音

要让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水平, 避免唱读念读的现象, 一味停留在模仿训练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 还应该逐步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技巧。

所谓的朗读技巧, 即句子里的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一个句子中哪个词读重一些, 哪个词读轻一些;哪里该停顿, 停多长时间等等, 对不同的文章, 不同的语句, 要采取相应的手段, 要有不同的读法。

四、说出来, 评评他人的声音

很多时候, 很多事情, 我们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朗读也一样, 即便孩子自己的朗读并不怎么好, 但他对别人朗读好坏的评价却并没有多少难度。

一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对他人朗读的评价会不习惯, 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他的感受, 于是, 我们就采用比较粗浅的对比朗读法来加以引导。即同一段文字, 我用两种方法朗读, 其中一次故意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错漏, 让孩子们显而易见地发现问题所在, 这时老师再对评价的语言加以引导, 就能为孩子对他人朗读的评价打下基础。

在平时课堂中, 孩子们评价的更多是以同学的朗读为材料, 每次, 我总是鼓励、引导孩子们对同学的朗读给予大胆的评议, 找出不足, 发现长处, 指明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这对“唱读”的矫正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只要有孩子一出现“唱读”现象, 马上就会有别的孩子“毫不客气”地指出来。

这样的做法一直坚持着, 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今, 再走进我们的课堂, 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朗读是那么的有声有色, 有情有义。不光如此, 我觉得自从孩子们的朗读习惯得到改变后, 他们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改变, 整个人的精神气儿提起来了, 听课更专注了, 日常表达更有条理、有起伏了, 更能说到听者的心坎里去了。我还发现, 孩子们习作中的语言也更有味道了, 虽然这之间没有绝对的必然联系。但我坚信, 有着良好朗读习惯的孩子, 他的口语表达一定不错, 同时, 也一定会给他的习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宇红.朗读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如何改变 第9篇

一、注重情境创造, 巧妙导入新课

在教学设计中, 主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忽视, 那就是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 关系到能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的集中, 这也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注重因人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的个性差异,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他们建立兴趣小组, 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 推荐不同解法, 展现独特见解, 定期组织讲座、竞赛等活动。既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括动, 又要留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 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有施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 数学教学也要注入时代活水, 创造条件, 让学生走出校门, 开展与数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又把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三、授之以“渔”, 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 可怕的不是学生不会知识, 而是怕学生不会学习。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 改进课堂教学, 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 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四、注重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数学

新课程下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第10篇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我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评奖。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用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参与过程中,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还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深化教材特点,做好课堂配套工作

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转化结果,能组合成比较完整的结果。只靠课堂上学生的自主的交流讨论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还要做好必要的课堂配套工作。

1.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参加,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充分配合。

2. 质疑和议论既是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的有效途径。

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并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积极地表现自己,增强学习气氛。

3. 练习和反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进行有效的练习,就要有练习的及时性和分层性。分层练习既能培养个体素质的优势,又能兼顾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同时搞好练习后的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

2.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

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3.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生只有在这种更好的评价激励下,才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如何改变“诸侯经济”格局? 第11篇

笔者所到之外概莫能外。

近段时间到一个偏僻的小城市,当地正在积极发展铝产业,听后大吃一惊:铝产业是中国产能最过剩的行业之一,并且情况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在当地投资 的朋友告知,因为当地产煤,同时投资煤与铝,铝的成本比其他地方低。事实上,中国大规模投资铝的地区都产煤。这又是一个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经典 案例。

对社会整体而言,这是个错误决策。高污染的铝投资将污染江河上游的水源,挖掘的煤炭资源污染当地环境,无法让当地普遍富裕,同时,还加剧铝产能的过 剩。对于当地政府与企业而言,却是明智的决策——地方政府有政绩,企业通过投资换得煤矿与低价地——微观高效与整体低效,在此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政府进入市场,以GDP决定政绩的考核机制,正在显示出可怕的负作用。

各届政府都想在自己任上做出政绩,越大越好。政绩的标志就是城市有多新,投资规模有多大,GDP有多高,招商引资数量有多喜人。只要实现了经济发展 速度上升的外在标准,主要官员被认为具有好政绩,就有上升的希望,没有一个官员会因为保持住青山绿水受到重视。经济上升的内在质量被弃置不顾,环境更被 列在政府的议题之外。

稀缺的环境资源并没有市场化的财富转移机制,保护环境成了利人损己的行为。处于江河上游的地区愤愤不平:他们必须保持水土,却没有从下游得到什么补 偿;保持水土的结果是上游因青山而贫困,下游因污染而致富。增加节能装置的企业无法通过碳排放权获得收益,他们的成本因节能而上升,在价格恶性竞争的市 场,大宗商品与普通消费品成本每吨上升几分钱,就上升为你死我活的大问题。

没有多少地方政府有能力通过旅游等低污染企业发展当地经济,因此他们走的是同一条发展之路。笔者曾经吃惊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规模庞大的中药集散地没有 受到重视,而后了解这是拉升GDP最快的办法,原有的经济上升再快,也不是新任官员的政绩。地方政府致力于抓住城镇化契机,通过大拆大建使各个城市千城一 面;城市CBD抢夺着其他城市的消费资源,无所谓优化配置,大家建同样的楼,拆同样的房,发展相近的产业。地方政府之间陷入残酷的竞争,誉之者称之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毁之者称这一模式为分裂统一市场的诸侯经济。

早在2003年,黄亚生先生出版专著《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指出中国之所以需要如此之多的FDI,是因为外国企业对国内企业具有相对竞争力。国内民资受到歧视,无法进入汽车、金融、石油等行业,无法为新的商业机会提供资本,而外国企业以“向中国投资”作为回应。

中国民企的竞争力不足有两大根本原因:一是大量资源廉价配置给了低效的国企,二是严重的市场分割,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增长以及投资选择。而外资可以抛 开这一切,选择最具有优势的地区设厂生产,在全球销售。

典型的如汽配行业,在国内遍地开花,各地方政府不顾产能想尽办法重建汽配链条,外地的乘用车不可能 进入当地的出租车市场。出口的物流成本甚至低于国内的物流成本。这是市场分割、诸侯经济导致整体低效的表现,现在,这一痼疾还在延续。

如何改变 第12篇

1. 采用自主和民主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计划、判断、选择、执行、监控、调节,调动积极能动性,实现自我决定的自觉能动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只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大包大揽,讲解过多、过细,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个性张扬,天性回归”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主动发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学习中自主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读书思考、动手操作、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在某一节课中,把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只讲述学习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由主演变为主导,克服角色错位,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创立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自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断开拓思路,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在指导学法上下工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2.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相对于教学实践,任何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生活在飞速变化,理论在发展,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理应不断地调整、充实。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时代性要求。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开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教学内容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客观、全面、辩证。客观、全面、辩证地表达教学基本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可信度和实效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学,无疑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此,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知识意义的引导,不能片面化,不能顾及其一不及其余。对有关价值标准的表述,在确保规范、正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介绍多元价值标准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标准的背景下,在价值标准的现实冲突中,通过比较和鉴别,认清主流,做出正确的选择。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学中始终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而选修课的课程特点和课程理念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时代特征,注重实践性。

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课堂教学看,高中政治应把现代教育技术当成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捷径。幻灯、录像、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技术进入课堂,通过生动直观,变抽象为具体的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生动性,使课堂形式由静到动,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容易感知和领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5. 适当开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6.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读、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

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系统把握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尤其是要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变化发展情况,增强自身适应能力,真正使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从实际情况看,教师的标准意识不强,影响教学。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内容要求,才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否则只好教科书怎么写怎么教,人云亦云,更谈不上提高教学的创造性。所以,从教学需要出发,我们要学习、研究好新课程标准。

(1)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的认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对课程的教育方向、教育任务、基本内容、教育途径、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的理解把握。

(2)对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学理念的确立和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五个:

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理念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理念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追求。

理念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整合的追求。

理念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追求。

上一篇:医院物资采购审计思考下一篇:创新大班幼儿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