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2024-07-02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精选12篇)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内容生产,有态度,人格魅力,专业理论

当今社会传媒业发展迅速,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 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加之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速度之快更是夺人眼球, 许多“草根”成了媒体的宠儿。比如, 电视节目撰稿人于丹因讲《论语》而出名;研究艺术与美学的易中天靠《品三国》而被人们熟知;写出《明朝的那些事》的知名作家当年明月居然是海关公务员。面对这些非专业传播者的竞争, 不少人对专业传播者的前景表示担忧。

但是, 在这个新媒体、自媒体近乎垄断的强势背景下, 专业传播者真的走投无路了么?其实不然, 专业传播者也有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 就拿近年兴起的《逻辑思维》来说, 这档节目以其制作者罗振宇的“新思路”成功地获得大家的好评, 通过分析这档节目, 我们便可发现专业传播者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所在。我们拟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

一、注重内容生产

《逻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料、有趣”。其中除了“有种”体现了逻辑思维独特的见地外, “有料”和“有趣”分别体现了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虽然罗振宇口口声声地说“内容为王”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但是节目的精华总是要通过内容来体现, 内容决定了受众。一个直击佛教精髓的精品节目不可能在信奉基督教的地区得到认可。所以我认为“内容为王”永远也不会过时。

有人会说, 传统媒体注重内容生产, 非专业传播者也注重内容生产, 那么为什么注重内容生产能成为专业传播者的竞争优势?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 最终在《逻辑思维》的选题上找到了答案。《逻辑思维》的选题覆盖面非常宽, 用罗振宇自己的话说他在做实验, 通过东拉西扯的选题总结出受众喜欢哪个方面的选题多一点, 以后更好的对症下药。但是, 仔细分析这些选题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内容覆盖面广, 但大都讲的是非善恶、历史时事, 满足了自媒体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广阔的范围与精彩的分析开拓了受众的眼界, 在迎合受众这一点上《逻辑思维》做的相当的好。

我们发现, 专业传播者的内容选择是站在受众角度上的, 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弄明白观众想看什么上下工夫, 而非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准备自己所钟意的内容上。因此, 在内容上, “受众意识”成为了区分专业传播者与非专业传播者的标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我们不能否定他们也有“受众意识”但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受制于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 传播自主权有限, 所以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意识”是专业传播有力的竞争武器。

二、做到“有态度”

有态度, 即有思想性。熟悉《逻辑思维》的人都知道, 其节目的形式是每期都对一个特定的故事、案例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罗振宇个人鲜明的态度, 他对自己态度的论述并不空泛, 往往是依靠一些切实存在的理论和实例构架起来的。

从罗振宇对问题的态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科学的地方, 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多次明确表示他不信中医, 甚至觉得中医百无一用。还有不少极端的态度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比如, 他曾表示“近几年大学将会消失”“传统媒体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小以至于消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岳飞是必须死的”等, 这一系列的观点虽然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 但是人们表示“听他分析的也挺有道理的”, 这表明《逻辑思维》通过这些态度抓住了受众的胃口, 这便是在态度上的成功。

有人会说《逻辑思维》抛出这些荒谬的论断是在“哗众取宠”。客观地讲, 的确有哗众取宠的成分, 但是《逻辑思维》仍然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 这并不是简单的哗众取宠能达到的, 用“以智取胜”更为贴切。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专业传播者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中的另一个优势:“差异化意识”。同样是历史故事, 同样是时事案例, 为什么别人的分析不能抓住受众眼球?因为他们的分析千篇一律。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只有新的东西才有市场, 罗振宇准确地把握到这一点, 认识到了自己与其它传播者的差异, 并依此为依托抓住人们的视线。用自己“差异化”的态度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彰显人格魅力

《逻辑思维》作为一档网络视频类节目, 如果抛开其内容和思想来从视频制作角度来分析这档节目, 我们发现这档节目的制作简直就是“粗制滥造”, 毫无新意可言。节目从头到尾的所有镜头都是对准罗振宇的一个中景机位完成的, 仅仅偶尔有引用到文章的时候仿照《百家讲坛》加一段书简一样的文字, 这样粗糙的视频制作与当下剪辑技术与镜头语言盛行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这样毫无新意的视频显然不能勾起受众的观看兴趣, 但是大家又对《逻辑思维》的内容与态度情有独钟, 所以大家多是用耳朵来“欣赏”这档节目的。现在的情况是大家喜欢听, 但是不喜欢看, 那为什么不将《逻辑思维》做成一档音频节目或者电台节目呢?罗振宇给出这样的回答:“哪怕大家用耳朵完成的总量占到节目的99.9%, 但总会有0.1%的时间大家能瞅我一眼, 这就够了。就这一眼, 大家就能在脑子里对正在讲故事的‘罗胖子’有一个鲜明而直观的印象, 观众知道在听谁说话, 知道‘罗胖子’是个什么样子, 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要把我的人格信息传递出去。”

人的外形相貌是人格塑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罗振宇将这种传播者的外形、气质等因素称之为“魅力人格体”。这种依靠人格魅力来吸引受众的方式正是自媒体时代最主要的方式, 因为自媒体时代下人们享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只有让受众感兴趣的传播者才是站得住脚的。所以专业传播者对人格魅力塑造的重视, 就是其在新媒体坏境下的竞争优势。

四、专业理论的灵活运用

前文提到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提到了许多看似不科学的论断, 但都分析的头头是道, 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他本人有传播学的良好理论基础支撑他的论断。大学的消失、传统媒体的没落, 这些都是麦克卢汉的知名传播学理论“理论媒介技术决定论”中比较著名的推断, 只是一般受众不知道罢了。虽然这些理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但是有了这些理论支撑, 罗振宇的论述就更变得更有说服力了。

专业传播者区分于其他传播者的核心就在于“专业”, 他们知道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 对媒体市场的认知也更为透彻。这足以支撑专业传播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有许多专业传播者并不是真正的“专业”。他们理解“受众”的理论概念, 但是却没有从受众角度出发的“受众意识”;他们知道“差异化竞争”概念, 但是仍然作着与其他传播者相同的事;他们明白如何塑造人格, 但是却不知道人格魅力在自媒体时代下的重要价值。这些传播者并不能称之为“专业”, 真正的“专业”是理论的活学活用。将专业知识运用于节目的方方面面, 切实做到让“专业”成为节目的精髓。

五、结语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中的思维转变 第2篇

摘要从媒体融合的认识角度入手,探讨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中思维转变的问题: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简单复加;内容整合不是对既有内容的简单复制,要根据用户及媒体的特点进行内容的深度整合,提高用户粘性;在媒体融合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外力,实现科技期刊的集团化、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融合;科技期刊;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7-0005-0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近几年来传媒业、出版界的研究热点,特别是2014年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从国家层面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也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目前,新媒体正迅速侵占着传统媒体的阵地。仅从出版行业看,2014年数字出版总体经济规模已跃居全行业的第二位[1],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新兴出版继续保持着蓬勃活力。而反观传统媒体无论是在印数还是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多方面已连年下滑。

为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媒体已在理论上、实践中不断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一些传统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更是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业界的翘楚。而对于“小众”的科技期刊来说,虽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4],提出了若干理论上的发展思路,但鲜见有与新媒体融合比较成功的“案例”,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期刊界未有更多、更深入的实践,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存在认识理解误区、动力不足有关。因此,本文仅从媒体融合中科技期刊应确立的几种思维方式进行探讨。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简单

复加

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新媒体”式的伪融合[5]。有的科技期刊认为,实现媒体融合就是在传统纸版的基础上建个网站、出个网络版、开通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开发个APP客户端。这种对“融合”的理解,实质上是没有看到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更加深刻的内涵。

融合不仅仅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应是传播理念、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用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去办刊。科技期刊要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全媒体时代新的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传播模式、服务模式[6]。建立起一套基于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新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现代传播新体系。不是要“借船出海”,而是要制造一艘可以远航的大船。

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例,近几年,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无论是论文入库率、期刊网站建设、引进或开发编辑出版系统还是整个出版流程都在数字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尤其是移动网络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带来了工作方式的改变,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移动终端的优势,建立起新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如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远程审稿、校对、修改等,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实现即时互动,从而大幅减少沟通时间,缩短出版时滞。内容整合不是对既有内容的简单复制

“内容为王”是出版界的共识,优质的内容恰恰是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优势所在。但仅仅把科技期刊论文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最多也只是多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对科技期刊论文进行深度的二次加工,提供其他用户感兴趣的最新学科信息、编辑出版信息、学术活动信息等等才是内容整合的目标,也是传统科技期刊实现与新媒体有效融合的根本。

2.1 用户及媒体决定内容整合的方向

科技期刊的读者主要是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用户数量较少,订数达到2 000的科技期刊并不多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下滑的趋势明显。科技期刊的产品是科技论文,在融合新媒体的过程中要从用户和新媒体两个方面考虑对“产品”进行二次加工。

从用户角度看,科技期刊要做好用户(读者)细分的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内容向目标用户推送。专家学者、学生等希望了解的是专业性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推送论文摘要、专题系列文献可能更适合他们;而对于潜在的用户,甚至是原本很少关注到的有户(比如普遍的科技爱好者),科普类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方面,国外的《自然》、《科学》、《国家地理》等期刊都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读者定位吸引普通读者,国内的学者[7]也已关注到这一点,并对通过新媒体扩大科技期刊受众范围进行了研究。因此,科技期刊在利用新媒体推送时,在内容整合上可以重新设计语言表达方式,使原本专业性强的论文变得可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以扩大用户范围。

从新媒体特征看,用户阅读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对科技期刊内容进行整合必须适应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可以对某一期某个栏目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形成一个论文包;也可打破“期”的限制,将相互关联的系列论文的主要观点、结论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具有统一主题的内容;还可以将非期刊自身的内容吸收进来,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使读者可以由此及彼地获得更多的信息。新媒体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即时性和互动性,基于此,科技期刊提供的内容应具备及时性,提供用户所关心的最新的信息,并能够激发用户参与互动的兴趣,比如学科最新消息、探讨性论题、业内动态等。

2.2

深度整合,吸引读者,提高用户粘性

从已经尝试与新媒体融合科技期刊的运行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用户关注度低、信息更新不及时、用户粘性较差的问题。深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内容不具备可以长期吸引用户的能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用新媒体的意识不强[8]。以APP为例,我国应用APP的大部分科技期刊只是提供纸质论文的“翻版”,或扫描或转成PDF,不仅在内容上毫无诚意可言,而且很少关注用户的阅读体验,许多科技期刊不太清楚读者需要的是什么,久而久之使用户失去了兴趣。科技期刊新媒体的用户大部分是中青年人,他们乐于接受新媒体,常流连于新媒体,科技期刊要充分考虑目标用户的特征,做好期刊的科学定

位[9],以优质的内容、良好的使用体验吸引、留住用户。就内容讲,探讨哪些内容能够提高粘性的是十分必要的。个人觉得:要强化论文内容的亲民性、整合学科信息,可以尝试提供论文、学科信息以外的可能引起用户阅读兴趣,可以持续吸引读者的大众信息、创作心得、学者科研经历、人生感悟等等。媒体融合不是单打独斗,要善借外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小而散的问题,与国外的一些集团化、规模化的科技期刊集团相比,明显势单力孤。一些科技期刊研究者也曾提出过科技期刊集团化的构想,部分科技期刊在近几年的期刊改革中也组建了若干科技期刊集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对于大部分仍在单打独斗的科技期刊来说,要走集团化的发展之路,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困难。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些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新的走集团化发展的合作思路。

当今社会讲究的是分工协作,那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仅凭一家或几家科技期刊的力量走与新媒体融合之路,无论是可提供的内容还是专业人员数量、运行资金都存在不少困难。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不应再去追求所有的工作都独自完成,而应树立协同发展、借力用力的思想,走合作、融合、集团化(也并非是体制意义上的)之路,可以尝试建立基于不同范围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合作平台。比如,可以建立省域[10]、同行业(如医学)、相近类型(如高校科技期刊)的科技期刊集团。科技期刊走集团化的新媒体融合之路,既可以实现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还可以有效解决人才、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技术平台(如专门提供科技期刊移动端出版的手机APP平台),实现联合出版。

参考文献

新媒体的非技术逻辑 第3篇

说到新媒体,许多人的脑海里挂接的关键字必然是“数字化”、“富媒体”、“移动互联”等等技术概念。百度一下,便可随时查到十多种“新媒体”的名词解释,如“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等等,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强调了“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我觉得这是个误解。媒体的新与旧是文化、思维与心理范畴的概念,与技术没有必然关系。

我认为,技术首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继而由行为模式改变了思维的方式。举一个例子,在胶片相机的时候,由于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高昂,“摄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留影”;而进入数码相机纪元,“个人摄影创作”本身成为主要目的,至于要不要留下来“看”却不那么重要;等到了手机相机占了主流,人们照相的目的已经演变成了“自我表达”,连创作的欲望都边缘化了。

同样,文字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变迁,在纸质时代,人们对于文字的核心印象来自于书籍,而书籍千百年来都在“以文教化”、“著书立言”的框框里,面对纸上的文字,我们习惯于“受教育”、“学习”,而文字本身也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所以要“敬惜字纸”;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文字的使用量骤然增加了许多倍,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论坛、博客乃至今天的微博微信米聊,文字走下神坛而成为日常聊天吐槽的工具,文字的对面不再是那位高不可攀的作家或老师,而是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文字的交流了,图片、音视频、超链等等所有丰富我们体验的手段都变得唾手可及。

技术的力量既然如此强大,为什么不是新媒体的决定因素呢?因为技术固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但它并不是“欲望”与“内容”本身。比如说,在纸质书时代,我们是否也在想象——如果这时出现张图片就好了,如果可以一点查字典就好了,如果能听听声音就好了……以前做不到,现在做到了而已;而你是否能有足够的兴趣去看完全由电脑写的一首诗呢?技术无生命,而内容却有灵魂。传统媒体出了问题,固然是技术惹

的祸,但靠技术却解决不了问题,还得靠内容的“自救”。《The Daily》的倒下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全球第一的技术商和全球第一的内容商的嫁接却结不出善果,如果内容本身无法适应变化,再好的形式也是“新瓶装旧酒”,新鲜一时却无力为继。

回到内容我们会发现,新媒体首先要面对的,是读者思维与心理的变迁。在思维上,人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而人性化的文字,就好像聊天一样轻松而娓娓道来;人们希望写作者的面貌越清晰越好,而不是板着脸说:“我是来教育你的”;人们更愿意交流与表达,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人们快速地关注话题、追逐话题、遗忘话题;人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兴趣的归属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一个媒体更像是经营一个社区,而不是承担什么文化任务。

因此,传统媒体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内容转型”与“定位转型”,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变内容思路,没有一分钱的技术投入就耳目一新地实现变身,而许多花大资金在技术上的企业却往往血本无归,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技术永远在突飞猛进,它重组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与思维方式, 但它并不是精神与思维的本身; 而媒体, 则做为我们精神与思维的延伸永存, 但它需要与方式的变迁同步。

浅谈新媒体式思维 第4篇

我的导师也曾经告知我们一个关于新媒体浅显易懂的道理, 有人问他何谓新媒体, 导师答, 新媒体就是水和空气, 它无时无刻都存在在我们身边, 你也许会因为习惯了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但它无时无刻都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这个过程就好比, 很小的时候, 我看过的一篇科幻小说, 是说在一个实验室里有一群学生, 他们在一台仪器箱里模拟了地球产生生命之初的状态, 一样的水, 一样的温度, 一样的大气, 后来箱子里不停的产生变化, 产生了草履虫等之类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学生们不断的人为加速箱子里面的变化, 试验箱里的一切就像地球的曾经那样发展着, 学生们也根据实验记录着以便完成他们的实验报告, 当然, 这一切对于箱子里的生命来说, 他们是不自知的, 就像曾经的我们一样, 动物不断进化, 生命不断延续, 它们也在努力的生存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向我们证明将植物或动物放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就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完善它, 我们的思想就像苇草, 我们不断更新进化的思维方式, 我们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想这就是新媒体能够改变生活, 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惊人力量的源泉所在吧!

这个故事仿佛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迹一般, 萦绕我心。再之后, 我就把这个故事收在心里, 我开始明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都有自己的思考, 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不应该对他妄加评论, 因为不管是无聊是有趣是独到是大流, 都是你认为的!他在他的世界, 自然应该有他存在的意义, 自然也应该被我们尊重。这就像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一样, 当下, “新媒体”常热门, 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焦点性的词汇随处可见, 有时候, 我在想新媒体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去定义?后来想得久了, 我好像有了眉目:没有定义, 就是最完美的定义!存在就是真理, 也许这就是导师讲到的新媒体与水和空气的故事, 就像周星驰电影里说的那样, 根本没有食神, 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这就是新媒体带来的改变, 而其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的进化!

新媒体时代, 每天早上醒来, 叫醒你的已经不是传统闹钟而是手机, 一遍醒不来使用懒人闹钟应用程序, 这个小应用每天早上以各种方式折磨我, 直到我睁开眼睛看世界!这个时代, 用纸写信早已过时, 有了新媒体, 人们可以任何时间, 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用各种方式, 与自己的亲朋好友随时沟通, 图片文字声音影像, 大叔大妈谁还会没有个微信, 新媒体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多少人每天在家等待着19:30分新闻后的天气预报?出门不认识路了马上GPS定位导航, 中午饿了网上订餐, 这种方便快捷发生我们身边的改变都是新媒体带来的!水电煤气费都是在网上缴纳, 银行人多排队网银转账, 手机立马就有短信通知。未来的智能家庭, 不论出门多远, 你都可以操控家里的一切, 新媒体艺术全感官和交互体验功能与物联网、云计算结合可以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事物链接, 成为高新智能普及型的文化艺术传播与接受形态, 人与机器, 其实是人类思想, 与思维方式将更为紧密的联通一切, 新媒体不断的涌现, 内容涵盖面广, 其表现形式也日趋多元化, 这也是新媒体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你会因为新媒体改变你个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则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的思维方式改变旧的思维方式, 而这一切则是在多数人不自知的情况下悄悄发生的改变。

新媒体式思维与人类无尽的想象力是密不可分的, 我也相信它也充满着鲜美的个人色彩的, 所以改变和创新一直存在在你我身边, 所以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所以新媒体式思维可以笼统的概况为新的思维方式。新媒体的兴起造就了这个时代, 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创新思维造就了这个时代, 换句话说新媒体式思维需要创新!新媒体式思维我认为已经无需定义了, 它的存在证明了一切, 也改变着一切, 这个时代需要的捕捉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才是用新媒体的方式去思考的重点!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它其实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它是创造性的, 类似于艺术的活动;另一方面它是理性的, 类似于条理性的科学活动。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根本上说它是一种新媒体的思维方式!说到底新媒体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创造力!

所谓创新, 就是对前人创造好的东西进行创造或者更新。那么如果, 我们存在世界里有什么改变了我, 我就可以认为它就是新媒体的、如果有什么影响了你, 那么你也可以定这就是新媒体的, 这就是新媒体的思维方式, 新媒体具有跨界融合的功能, 这种跨界的连接是很微妙的, 好像一座无法名状的桥, 就在那里将你我联通。也许, 这件事本身就很新媒体!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各种方式沟通;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 而这一切则是在多数人不自知的情况下悄悄发生的改变。这就是新媒体带来的改变, 创新的精神思维方式的进化!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5篇

【摘要】思维能力在学生智能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如今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追求高效率优化效果的时代,它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领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加强思维训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广阔性、生动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进而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电教运用;作文教学;培养能力;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在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影响着、制约着智能,甚至决定着智能的发展,从而迁移成某种能力。思维过程是在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所提供的具体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电化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创设或再现情境,让学生去感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电教运用,激发联想,培养思维的生动力

思维的生动力是指在形象思维的时候,能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再现事物的情景,通过语言的中介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虽然有了丰富的表象,也难于从自己百花筒般的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写作题材,常常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烦恼。为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笔者运用电教媒体,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二、电教运用,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创造力

思维的创造力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大胆设想,展示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要重于知识,想象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小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作文训练的方法。假如教师还是按过去命题作文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想象作文的教学,无疑是要失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电教运用,指导观察,培养思维想象力

学生作文过程是从观察生活入手,思维要在观察训练中加以培养。作文的源泉是生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有意识的观察,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或无从写起。因此,可以运用电教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世界,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思维素材,让他们在观察中既训练眼力又丰富表象。同时,也教给他们观察方法,使他们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如:教学描写一处景物时,笔者就以《校园的一角》为题让学生作文。笔者把校园的一角的景物制成一幅复合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笔者告诉学生,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校园究竟“美丽”在哪里?有了目标后,学生就会详细观察,从中发现校园花坛的美丽。接着指导学生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或由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即:先放映周围的环境,再覆盖外面的花草,然后逐渐盖到中间;或先中间后周围的顺序观察,即:从中间覆盖,依次到周围,这样有助于学生按要求顺序观察。最后,再要求学生观察要细致,应抓住每一种花的枝、叶、花朵颜色等特点,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学生在认真观察中得到了“景物鲜明的形象”,思维也就丰富了。此次作文,多数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来,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电教运用,提供信息,培养思维的敏捷力

思维的敏捷力表现在思维的全过程中,分析迅速,判断及时,归纳灵敏,推理敏捷。在作文教学时,采用录像教学媒体,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录像可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声画并茂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效果。如:如教《称象》这一课,教师这样问:曹冲真聪明,会想出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我们小学生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接着,演示自制课件,荧屏上出现一只摇头甩鼻的大象,一大群人围着大象或站,或蹲,或坐,一脸愁容。大象说:“哎!我到底有多重呀?”有趣的画面,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不一会儿,一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学生想出一系列的办法,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选择可行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推理,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电教运用,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力

思维应该有广度,思维的网撒得开,在思考问题时就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去考虑,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学生的思维常有定势作用,限于某种已有的轨道。基于这一点,笔者在作文教学时,努力捕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维发散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认识问题。例如:用《我的好朋友》为题的作文,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写班级中的小伙伴,审题、立意固然正确,但从选材的角度来考虑就显得太窄了。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英语文学;翻译思维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1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伴随着日常的运用进入到千家万户,新媒体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媒介形态。客观地说,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和便捷;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海量大数据的运用。新媒体就是媒体的融合,就是世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

新媒体视域下,英语文学也进入到了全新的时期,尤其是英语文学的翻译在新媒体视域下更是要和传统的英语文学翻译有所不同。因为新媒体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的融合。英语文学的产生是结合了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别的,并且也有历史的烙印,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沟通,英语文学翻译思维也开始多元化和相关联起来。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契合地方文学和市场需求,通过这种翻译思维翻译出来的英语文学,必然会受到大众的喜欢和接受。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相关联性

传统的英语文学翻译是根据自己文学的特色和民族的特色来进行翻译的,也是根据英语文学作品本身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来进行翻译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些翻译好的文学作品在走向国际的时候,有些说话方式和语气甚至民族特色和文化是很难被外地人接受和认知的,这就很难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和理解。

新媒体是时代,新媒体是快速传播的工具,也是可以迅速地把文化和地域特色一目了然知晓的,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文化在融合发展,跨文化差异的英语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掌握世界各地的相关联性的翻译思维。也就是说,针对性的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是有利于世界接受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其关联性的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了解各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用关联性的思维来翻译文学作品,尽最大能力让跨文化区域的读者能够了解英语文学的优势和魅力,能够明白英语文学的民族特色和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这种相关联性的翻译思维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关联性可以把英语文学自有的特色和跨文化区域的特色想融合起来,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品的表达情感;其次,关联性的翻译思维采取的方法是替代性、同质性的方法,力求把异质性的文学内容同质化,目的是让人更加便于理解和认可。

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的思维相关联性立足是在不同的跨文化背景、跨地区特色的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关联在于相同和相近,也在于有一定联系,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去分析这种相近和相同,找准关联翻译的精髓,才能更好地翻译出来好的作品,才能把英语文学的精髓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读者。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创造性适应

长期以来,英语文学的翻译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涉及到翻译,必然就涉及到跨时间、空间和跨地域认同。一直以来,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但是因为翻译思维带来的局限性,不能全世界的共享和享有,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遗憾。英语文学作品,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早已经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并且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表现方式进行了传播,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媒体视域下,会让更多的优秀的英语文学呈现在世界大众的面前,并且被大家认知和认同。

对于跨区域和文化的英语翻译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需要创造性的适应,创造性适应的翻译原则也是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重点。首先,英语文学反映的是英美地区的文学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创造性适应的思维,必然不能够适应其他各地的思维;其次,文学的东西,是文化的体现,只有创造性的去适应各地文化,融合文化,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新媒体正好给了英语文学翻译思维创造性适应翻译的空间,以前的翻译,因为翻译的局限性,可能翻译者并不见得能了解文化和发展趋势,也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适应当地的文化。但是,新媒体便于翻译者查询翻译地的风俗特征,从翻译地区去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紧紧的结合市场需求,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来好的英语文学作品做出努力。

综上,英语文学的翻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变化,也可以突破传统的翻译思维更好地让世界各地的读者认同和理解,让英语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精髓成为世界各地读者精神食粮,更好的奠定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的位置,便于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更好的学习和研究英语文学。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4月.

[2]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5月.

[3]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今日中国》的英译为个案,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5月.

[4]崔艳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吉林大学,2014年5月.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7篇

1 什么是期刊编辑的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 就是指一般属性的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 通过人脑进行间接性的反映出来,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思维形式中的最高级, 具有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等特点。期刊编辑利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可以把编辑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面对期刊创作中激烈的市场环境, 期刊编辑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及时了解期刊报道的各方面提供的信息, 并利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关注、思考问题, 在同一个事件报道中, 期刊必须体现出在内容和文字上要具有创新性, 更关键的是其选题也要迎合市场的需求, 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使期刊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2 创新思维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发展, 新闻信息的传播形成也呈现了多元化, 对期刊的创作和发行都带来一定的冲击。为此, 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出版的最后环节, 要敢于摒弃旧的思维定势, 对其编辑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编辑创新思维的发挥, 对保障期刊发行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 编辑创新思维是编辑市场经济观念的必然要求

期刊的创作和发行正面临着一个双重竞争的环境, 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了信息产品的细化分类, 编辑的创新思维模式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期刊编辑只有利用好创新思维能力, 准确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 使期刊出版物能够以商品的形式迎合市场受众的需求, 才能为期刊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2 编辑市场经济观念是编辑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准。

期刊编辑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观念影响, 并且要适时的根据市场经济观念的改变而及时调整。编辑的创新思维模式融入到期刊出版中要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前提和标准, 在市场意识支配下进行与众不同的创新出版, 这样才能使期刊适销对路, 赢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3 期刊编辑创新思维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3.1 创新思维在期刊编辑中的系统性应用

系统性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法, 要把握好新闻题材的整体认知, 通过对事件的整体把握进行创新选材, 提取新闻事件的重点报道内容, 制定报道计划, 要以全局出发, 不可只是用局部的新闻事件反映整体的新闻实事, 导致新闻事件失真。二是结构法, 对于期刊中的新闻报道编辑一定要有系统的结构, 要把大型的新闻事件细分化进行报道, 使新闻内容更具有层次感, 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版面设计。三是要素法, 在编辑过程准确把握新闻六要素, 并根据要素的重点表现的不同, 发散创新思维进行分类报道, 抓取新闻要素中的重点要素可做突出报道形式, 增添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四是功能法, 要想实现期刊报道能够呈现出最佳的发展态势, 就要从大局出发进行调整, 或者是适时的改变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可以通过侧面报道, 反应新闻事件的整体报道。

3.2 创新思维在期刊编辑中要巧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是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 在期刊编辑中, 编辑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 尽可能的向多个方向进行新闻扩展, 找出新闻爆炸点的突破口, 赢得更大的效果反响。为此, 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群体决策, 重视团队智慧, 多听取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 摒弃“群体思维”定势, 如在编辑新闻事件选题时, 可通过编辑团队进行探讨和创意性方案的研究, 选择出最佳选题方案, 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具有创新性的新闻风暴。

3.3 创新思维在期刊编辑中要发挥预测能力

期刊编辑每天都要经手大量的新闻稿件, 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做好版面、办好报纸的重要基础, 同时报道的速度性更是期刊抢占市场的关键。为此, 期刊编辑要准确地把握好市场的需求, 要运用合理假设、逻辑推理等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每天海量的信息中预测出受众最为关注的新闻爆点, 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能够满足受众、市场需求的期刊发行, 增强新闻报道的强度, 制定报道的方案, 实现新闻报道的最新传播效果。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期刊编辑创新思维的分析, 可以看出编辑的创新思维是期刊杂志迎合市场需求, 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重要解决途径。期刊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而且更要有对期刊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 要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把编辑的市场观念融入到编辑创新过程中, 与时俱进把握期刊市场变化规律, 充分实现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为期刊创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现阶段, 期刊杂志正面临着一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不仅有国内同行业的期刊竞争, 还有国际期刊的市场竞争。同时随着多媒体和娱乐产品的增多, 对期刊杂志的市场发行也有了一定的冲击。为此, 作为期刊编辑必须审时度势, 发挥其创新思维模式, 使期刊创作能够迅速融入到激烈的市场环境。本文首先从期刊编辑创新思维的定义出发, 然后提出创新思维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 最后总结出期刊编辑创新思维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环,期刊编辑,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国栋;刘勇.浅谈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能力与思维[J], 《新闻传播》, 2010; (07) :16-17

[2]何佳.纸质媒介的突破与创新--论互动式杂志广告设计方法[J], 《装饰》, 2011; (10) :22-23

[3]鲍卫敏.辽宁传媒产业价值链构建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6 (2) :242-244.

[4]陈建权.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实现互动发展--浅析网络化时代纸质媒体发展与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 2012; (Z1) :32-33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8篇

一、与时俱进,认清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印刷出版业自产生以来,已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有人预计,随着数字报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纸质报纸很快就会消亡。这一论断未免过于悲观,历史经验证明,一种新媒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必然消亡,在传统习惯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作为第一媒体的纸质报纸不可能消亡,但必然会被压缩阵地,可能会被边缘化,变成小众媒体,媒体资源和传输形态的重组势在必行。传统媒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面临着受众流失、发行份额减少、影响力下降等危机;另一方面,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与合作中,也给行业带来了深度整合与洗牌的契机。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2014年6月12日,全新的人民日报客户端正式上线。这是人民日报社适应媒体变革形势,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按照中央要求,人民日报社把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紧迫任务,专门制定了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力争使《人民日报》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客户端的上线为标志,人民日报形成了法人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新布局,人民日报社已从传统单一的纸质媒体,演变为融合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二维码、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多种传播形态的现代化全媒体矩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社会,21世纪则进入网络主导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诞生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移动电视、二维码、云计算、物联网、视听新媒体、三网融合、全媒体数据库建设等,令人应接不暇。媒体融合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新闻业界也从单一形式的报道向多媒体报道跨越式转型。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互动”,即“任何人对任何人传播的媒体”。在新媒体互动平台上,更容易营造公共话语空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新时代,新闻与信息传播已形成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等各种媒体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又互相竞争的局面。社交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社区化、连通性等特点,赋予每个人创造和传播内容的能力,正在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终端为重”的特征将更加凸显,“得终端者得天下”。传统媒体与终端、平台等生产和运营商的跨界竞合关系将会进一步深化拓展。

在媒体的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中,主流媒体毫无疑问将继续发挥社会舆论引领的龙头作用。因而我们要与时俱进,认清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整个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改革创新,进军新媒体成效不凡

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纷纷进军新媒体,创办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丰富了传播手段,扩大了传播领域,巩固和拓展了新闻宣传阵地,在促进媒体融合、引导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例,作为河南全省新闻宣传与传播方面的主力军,不论是在构成、品牌还是在权威性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河南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优势。成立于2000年7月28日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为旗帜和核心,组建起来的一个报刊种类齐全、宣传力量强大、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合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该集团坚持立足报纸主业,多元发展,共同进步,形成了以广告、发行、印刷、信息、房地产、彩扩等为支柱的多种产业,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和较广覆盖面的传媒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面对新闻传播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断开拓进取,创办了大河网、大豫网、《河南手机报》、河南一百度、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实现了全媒体即时发布新闻,占领了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把握主流媒体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主动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在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次以全媒体式,即全方位、全景式、全覆盖、立体化报道全国两会。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派出精兵强将组成采访团,首次通过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微视、手机报等全媒体平台,全景展现两会盛况。该报业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甫一亮相,就受到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好评。和往年相比,2014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微报道”队伍进一步壮大。《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大河网等都携带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微视、客户端同步上会,首次采取4G信号,努力实现报网互动、网网互动、微平台的互融互动,通过丰富、高端、时尚的两会阅、视体验,把读者和网友带进两会。

《河南手机报》利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强势媒体的品牌优势和新闻资质,以其丰富、可靠的内容信息为用户提供最贴心周到的服务,每天除了适时的新闻播报等新鲜资讯外,还有更多楼市、消费、便民服务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类信息。2007年2月28日,《河南手机报》实现了平台和服务升级,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发行量突破百万份的两家媒体之一。2014年4月25日,新版《河南手机报》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上线,标志着河南手机媒体“一省一报”正式启动。新版《河南手机报》是继《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大河网之后的省属“第五媒体”。全省手机报将统一到新版《河南手机报》技术平台,并统一接入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从而搭建起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手机传播体系。

2013年2月28日,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正式上线,秉承“时代高度、中原向导”的理念,积极探索微博传播规律,努力体现微言大义的时代高度,体贴入微的民生关怀,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展现新时期河南人的风采,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日报》通过微博这一精悍、迅捷、互动的媒介形式和清新、活泼的表达方式,打通了“两个舆论场”,传递了主流价值,搭建起了党委、政府和广大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2010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作出建设河南日报老报纸数据库的决定。2014年5月30日,《河南日报》“数字报纸”频道在大河网上线试运行。用户登录大河网,完成相关程序后,就可以在电脑、手机、电视、阅读器等固定或移动终端上便捷地查阅《河南日报》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图片、每一期报纸版面,并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编辑有关专辑。《河南日报》“数字报纸”频道的开通,使大河网具有了更为海量的内容资源,以更为强大的功能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科技、教育、文化、法制、民生等综合信息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新媒体的涌现,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危机。主流媒体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行体制创新和机构创新,抓住机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引领舆论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向。

三、抓住机遇,开创媒体融合的新局面

媒体融合战略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机遇,主流媒体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积极开展新技术革命,适应数字报业的要求,实行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一)适应媒体融合的新要求,实行机制和体制创新

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采编模式已不适应读者和数字报业快速传播、即时传播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总汇和统一调度、编辑、资源分配系统。例如上海文新集团、宁波报业集团打破旗下各媒体记者的分工界限,组建统一的新闻采编中心,记者所采集的新闻依据其价值和实效性首先在新媒体上播发,然后再分配给其他媒体采用,强化深度报道,实现新闻资源的二次开发及N次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解放日报》《浙江日报》要求记者将实效性较强的新闻随时向互联网、手机报、电子报发布,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总之,传统媒体必须建立统一的采编平台,以最佳的传播方式、最快的时间向受众发布最有价值的新闻,从而实现新闻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大化。

新的新闻介质为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纸质报纸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手机、户外显示器、电子纸等新媒体技术,使报纸的内容增值、形态提升、容量扩大。由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增值服务转变,建立平面媒体、广电媒体、音像、互联网互相渗透、交叉和重组的全媒体、全时空技术平台,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通过技术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媒介产品朝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多终端化、产品销售多元化方向发展,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和销售。

(二)做大做强内容,开发适应读者需求的新产品

高品质的内容以及基于这些内容的产品,仍然是媒体机构在新时代生存发展的根本,并在未来媒体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要实现“内容为王”,就必须有“王牌内容”。传统媒体应在独家性、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上下功夫,大力提升内容质量和品质,提供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的综合信息、专业信息、应用信息,同时整合其他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信息。

中国第一份互动多媒体报《宁波播报》作为不同于传统报纸电子版的独立的网络报纸,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适合电脑直接阅读的全新的网报编辑形态,它精选《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和宁波网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数字报纸。受众可以在互联网上选择日期、选择内容、选择互动,可以在网上订阅数字报纸。借鉴《宁波播报》的经验,各报业集团可将所属系列报刊、中央各大媒体新闻、省内各主要媒体内容重新编排,以报纸的形态编排多个版面,在客户端发布,读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移动阅读器等终端付费获取信息,也可以像阅读传统报纸那样欣赏报纸版面,并可点击单篇内容,实现可阅读、可观看、可倾诉、可搜索、可发言五大形态。

(三)加快大数据库建设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其研究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即将到来。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的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其将大数据归纳为4个“V”———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实现产业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

在数字化大数据时代,拥有尽可能多的数据资源就是最大的财富和实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10报2刊3网站的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应明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报刊尽快进行数字化处理,纳入大数据库。我们可以引进开发专业软件,每天将能收集到的国内外报刊、影视、新媒体资料归类处理;将河南省内各直辖市党报、专业报资料择要录入数据库。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数据库建成省内最强大、数据最完整,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数据库。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推动报业集团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集团发展的必备条件。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能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新媒体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人才。过去人们很容易区分报纸记者和电视记者,今天则强调学科的交叉、专业的多能。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条理清晰的新闻写作依然是记者的基本功,但对记者的要求,已从单一的写作技能转变为集采访、编辑、使用新媒体开发应用等于一身的“超级记者”和“全能记者”。

电视编辑在新媒体下的创新思维应用 第9篇

1 电视编辑概念

“电视编辑是将前期采访、构思、拍摄的素材、镜头经整理后, 确定编辑点和转场方式, 把素材镜头组合编辑成节目母带, 叠加字幕和图形, 最后配加音响效果和音乐的处理, 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1]从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来看, 不论是准备阶段、编辑阶段还是审核阶段, 电视编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如果电视编辑“人云亦云”, 秉持着“拿来主义”的工作态度, 编辑制作的节目难免会让受众觉得节目陈旧、老套, 缺乏新意, 这档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很难持久。

2 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应用

“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 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协调合作而成的, 包括视音频信息、视图界面信息 (文字、动画、图表等形式) 、编辑思维以及其他工具。其中, 思维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所以电视编辑的创新关键点, 就在于如何激发思维, 即在电视编辑的准备阶段、编辑阶段、检查阶段都要加以创新。”[2]

2.1 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准备脚本、修改脚本、设备准备、熟悉素材、写编辑提纲、与有关人员协商等。

一档好的节目, 必然要有好的灵感和充分的准备。韩国综艺节目数一数二, 中国的很多综艺节目大都是在借鉴的韩国综艺节目。如《running man》, 在中国就是《奔跑吧, 兄弟》,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 也是借鉴韩国节目。目前, 随着中国电视制作业的迅速发展, 很多节目不再是购买韩方版权的独立模式制作, 而是采取合作方式。也有一些电视台在自制节目中加入了很多本土化元素, 更适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在准备阶段, 电视编辑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意识, 不仅要选择性挑选素材, 还要找准受众的口味和喜好, 建立“未来视角”, 思考和引申出事物或者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

2.2 编辑阶段

编辑阶段包括:归整镜头、挑选镜头 (粗编) 、对镜头进行组合排列 (精编) 。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意识, 拍摄的内容、剪辑点的选择、片头片尾的制作、镜头的切换、声音的插入、蒙太奇的表现形式等, 都需要思维的创新。这就要求编辑处处留心, 处处都激发创新思维。首先, 从观念上要有所创新, 电视编辑要与时俱进, 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对新信息进行取舍筛选、梳理分类, 从传统的品牌节目和当下层出不穷的新节目样式中寻找新的节目创作方向和新的节目制作理念。其次, 视角要创新, 电视编辑要有一双会发现且善于发现的眼睛, 立意求新, 打造节目的独有特色和独具的设计风格, 能在平凡中创新。同时, 电视编辑还要充分利用创新的理念, 注重与高科技相配合, 达到最佳的编辑效果。

2.3 审核阶段

审核阶段, 主要是检查画面、声音、表达、逻辑等。这虽然是电视编辑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同样不容忽视。审核阶段是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再次检查, 同样需要电视编辑的创新思维。作为电视编辑, 必须有超前意识, 能够预见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反映。所以, 在审核的过程中, 编辑要找到初次编辑中存在的不足, 完善节目内容, 使画面更加流畅, 提升内容质量。在观看的过程中, 编辑要激发灵感, 找到最佳修改点, 及时加入自己的创新思维, 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 使节目更具吸引力。

3 结语

电视创作是编辑与观众的心理交流活动, 电视编辑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电视编辑能充分展示创作者的才能、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是一种艺术性与技巧性结合在一起的工作。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电视的节目质量有了空前提升。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是否能够长久, 还要看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需求, 如果电视节目没有市场, 那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就决定了电视编辑不能墨守成规, 应依据社会需求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运用创新思维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摘要:目前, 新媒体迅速发展, 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渠道收看各种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的发展给电视编辑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不管是从美学角度, 还是从服务受众需求的角度, 电视编辑都应该拓展编辑思路, 提升编辑水平, 丰富编辑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思维。

关键词:电视编辑,创新思维,艺术性,技巧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峰.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10篇

1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特点与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中, 新闻节目是其重要的节目形式之一, 为了能够确保新闻节目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 赢得受众的认可, 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 就需要有效的落实相应的策划工作。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 首先, 需要明确电视新闻策划的特点:1) 创新性。创新是任何事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工作来讲也不例外, 而要想实现新闻策划的创新, 就需要遵循新闻事实性这一原则, 通过深入的调查等来还原新闻事实, 进而明确最佳的策划方案。2) 普遍性与典型性特点。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来讲, 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宣传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 所以这一策划工作的开展本身就具备了与其他节目策划工作相一致的普遍性特点, 与此同时, 新闻策划工作能够将自身宣传作用与价值实现最大化发挥, 进而落实策划的目标, 因此, 具备了典型性的特点。3) 系统性与动态性特点。其次, 需要遵循如下三点原则:1) 客观性。基于新闻本身的特点, 在落实策划工作的过程中, 要始终本着还原新闻事实这一客观性原则, 确保新闻节目的真实性, 这是获得受众认可的基础。2) 正确舆论引导原则。对于媒体行业来讲, 其自身需要肩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 确保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新闻的舆论价值, 以实现对受众思想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确保整个新闻媒体行业能够实现良性成长。3) 以受众需求为基础。要想确保新闻节目能够实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就需要以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只有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可, 才能够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获得竞争的优势。

2 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工作的现状与所呈现出的问题

当前, 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行业市场竞争越加激烈, 为了能够提高自身节目的收视率, 各个电视台都提高了对节目策划工作的重视, 试图通过完善措施的落实来提高节目的质量, 赢得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 新闻策划工作虽然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能够结合受众所需实现策划的创新, 但是, 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如下:很多电视台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进而在落实新闻策划工作的过程中, 为了最大程度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提高自身的收视率, 不惜捏造虚假新闻内容, 以炒作的方式来恶意渲染新闻事件, 忽略了新闻事件本身的事实性原则, 同时也对受众群体产生了错误的舆论引导, 这不仅不符合新闻本身舆论价值的取向, 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了影响。

3 将创新性思维有效融入于新闻策划中的途径

3.1 解放思想, 确保相应的策划人员具备创新意识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由于新闻策划人员缺乏全局意识, 进而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其思想过于保守, 创新思维意识缺乏。因此, 要想将创新思维有效的融入与新闻策划工作中, 首先就要求相应的策划人员要解放思想, 从新闻节目的全局出发, 本着新闻策划的基本特点与原则, 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与调查, 进而制定出完善的策划方案, 确保这一策划方案的落实能够在实现新闻事件宣传效果的同时, 迎合受众所需, 以落实策划工作的目标。在此基础上, 要提升策划团队的创新能力, 针对当前新闻策划工作的实际需求, 加大对策划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确保其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想, 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 进而充分的发挥出团队合作的创新力量, 为实现新闻节目策划的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3.2 实现选题角度与途径的创新

只有实现新闻选题角度的创新, 才能够以新颖的题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进而实现新闻宣传的效果, 在实际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 要求策划人员要确保实现新闻事件的独特性, 以自身独特的视角为出发点, 将耳目一新的新闻节目呈现于受众面前。同时, 要实现报道途径的多元化, 借助网络以及移动客户端来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 比如:电脑、手机等。此外, 还可以通过专题报道的策划形式来提升新闻节目的宣传效果, 加大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3.2 创新策划形式, 并要实现策划的前瞻性

新闻策划工作的开展会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 在实际落实策划工作的过程中, 要基于受众心理需求这一基础, 实现策划形式的创新, 以进一步突出新闻事件内容, 为新闻节目注入动力与活力。与此同时, 在策划新闻节目的过程中, 需要在准确定位新闻热点的同时, 实现策划的前瞻性。这就要求相应的策划团队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一线工作人员所给出的第一手资料, 来明确新闻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此基础上, 对新闻发展动态进行预测, 以提高新闻的关注度, 进而以创新思维的融入来提高新闻节目的竞争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 新闻节目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想确保新闻节目能够赢得受众的关注度, 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就需要强化对策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要将创新性思维融入于新闻节目的策划之中, 而这就要求了相应的策划团队要具备创新性思维, 实现选题角度与途径的创新, 并实现策划形式的创新, 同时要确保相应的策划方案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进而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新闻节目的创新, 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实力。

参考文献

[1]王永忠.以新闻策划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有效性[J].声屏世界, 2012, 9 (04) :31.

[2]吴玉光.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J].新闻窗, 2011, 6 (04) :113-115.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新媒体动漫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经济;创意;新媒体

1 文化经济思维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意已经融入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经济是人类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的产物,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人文精神,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文化经济思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内涵、创意思维和商业模式。文化内涵是有历史、有故事的,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没有文化的文化经济是空洞的、无法长久传承的。创意思维是文化经济思维里不可缺少的一点,创意是手段,是区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点睛之笔。商业模式是一种途径,对品牌进行分析规划,打造一系列的营销模式研发、制作、开发等一系列环节取得最终的经济效益。

2 新媒体动漫的特点

新媒体动漫是通过新媒体这个媒介去传播,是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全方位综合效应的新媒体动画作品。新媒体动漫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互联网平台传播的传统动漫作品以及数字漫画和动画。另外一种是像Flash动画或者各种动漫聊天表情等和利用了动漫形象的具有互动性的互联网广告手机App设计等。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种形式的新媒体动漫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新媒体动漫的应用平台多,这种跨平台使用的特性,可以及时地分享和传播,很好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了人们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求知欲。目前我国网民超过4亿,移动电话用户近5.5亿,QQ注册用户5.7亿,这样一个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时代也为新媒体动漫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新媒体动漫和用户的互动性很强,人们通过高互动性、高品质的动漫能够更好地与动漫进行情感交流,而良好的用户体验也是一个动漫品牌取得长久性发展的有力保证。新媒体动漫是依托于创新这一点来创作的,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观众的口味也是多变的,想要满足大众的需求就要不断地创新,更新内容形式等。

3 新媒体动漫和传统动漫的区别

新媒体动漫是动漫创作的一种新的形式。传统动漫发展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画面复杂精美。但是同时也存在制作成本大、耗时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问题,而新媒体动漫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传统动漫的这些缺点。在内容上,传统动画针对的人群是儿童,所以要强调健康性,突出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中国民间特色,有一定的说教意义,但是这样的传统动画在商业模式之下已经不能快速发展,自身存在很多局限性。新媒体动画受众人群广,尤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内容形式上具有多层次、多元性特征,把创意和科技相融合,激活网络生活创造力,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节奏。新媒体动漫和传统动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依存。

4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新媒体动漫

新媒体动漫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且有大好的前景是因为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动漫可以很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和手机技术的革新使得人们可以不间断地接收到新媒体动漫的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娱乐、国防等方方面面,构建跨平台品牌推广模式,实现了各个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系列化创意品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动漫的出现也为动漫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文化经济思维下的新媒体动漫不仅要在内容上有内涵、有深度,同时在形式的表达上也要有创意。动漫形象的个性情感设计都要生动且富有生机,同时也要针对受众群来设计的。首先,动漫形象是新媒体动漫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动漫形象除了要符合时代审美,生动、有趣味外,还需要个性化,要有识别性。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可以在动漫人物的美术风格还有性格上加以塑造,个性化的动漫形象也能突出动漫品牌的独特性。其次,动漫形象要明星化。通俗地说,也就是将动漫形象创造得富有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明星化”的形象是动漫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拉近品牌与用户的距离,利于传播。最后,也是动漫内容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动漫的形象要富有情感,要赋予人物形象生命,它不僅仅是个视觉化的图形,不仅只停留在美感表达上,还要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能够折射出现实中人类的情感特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的形象才具有长久的立足点,具有记忆点。

4.1 新媒体动漫品牌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

新媒体动漫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动漫品牌的支柱,在文化经济思维下文化内涵是一个品牌的核心,是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新媒体动漫的文化价值能够使动漫形象走进用户的心,从而与其进行情感交流,满足用户心理上的需求。新媒体动漫品牌打造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给予用户精神的力量,也能让用户在文化内涵中找到自我、发掘自我,让品牌拥有忠实的用户,这是新媒体动漫品牌长久立足的关键点。例如,美国迪士尼的文化内涵就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激发大众的梦想,给予人们正能量。迪士尼文化影响了全球,对文化的传承也是迪士尼文化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一个动漫品牌要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靠个性的动漫形象以外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一个能够代表企业的品牌文化。文化内涵能够推进品牌不断发展,增加品牌的附加值,只有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才能树立成功的新媒体动漫品牌。

4.2 创意是新媒体动漫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化经济思维中,创意是手段,也是使得文创商品区别于普通商品最重要的一点。创意也是新媒体动漫品牌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如今变幻莫测的动漫市场环境下以及商业竞争压力下,只有不断地挖掘创意,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更加具有竞争力。一个动漫品牌想要具有影响力和创意就要在内容和设计上有新意,要将文化和创意相结合,用创新的思维去提升品牌的价值。

4.3 “阿狸”新媒体动漫产品化先锋

阿狸是一只温暖可爱的小狐狸,它温柔可爱,一直相信童话,是国内原创动漫品牌形象。由杂志和网络连载起首,发行绘本和动画短片。阿狸因其可爱的形象和天真可爱的性格深受大众的喜爱。迄今为止,阿狸的出版量已经突破300万,是新媒体动漫的成功案例。同时,阿狸的周边产品也层出不穷,与多个品牌展开跨界合作,涉足绘本、动画、游戏、产品、授权等多个领域的动漫品牌。

阿狸以至真至萌的卡通形象开发了箱包、玩具、数码周边、生活用品等衍生产品,并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热销。和动漫形象融合的衍生品也能更好地推广品牌形象。阿狸的作品也有绘本、四格漫画、QQ表情、壁纸、动画等,通过互联网手机人们就可以观看到阿狸的相关动画,还可以下载到生动有趣的表情。另一方面,阿狸还与龙湖地产和珂兰钻石成功授权合作,同时御泥坊、太平鸟、DQ等品牌也纷纷要和阿狸展开跨界合作。2012年,梦之城和御泥坊还合作推出了阿狸面膜,3天内销售额就突破了3000万元。一系列成功的品牌跨界合作案例也体现了新媒体动漫品牌易跨界合作的优势,与多产业的跨界融合使得动漫形象能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与此同时衍生品跨行业、跨品牌的合作也要与新媒体动漫品牌的定位相结合。

5 结语

当下,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新媒体动漫发展迅速,令其有很多很好的传播平台和传播媒介。新媒体动画自身的特点也让它具备很多的发展优势,其能够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制作周期相较于传统动漫也较短,易应用到各个领域。文化经济思维下的新媒体动漫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这是打造新媒体动漫品牌的灵魂。其次,创意是手段也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挖掘创意才能为品牌注入新鲜血液。新媒体动漫易于跨行业发展的特征也为新媒体动漫带来了新的商机,有益于进一步塑造新媒体的品牌形象。新媒体动画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壮大了我国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X邢錦,刘建星.文化经济思维视角下的形象策略与品牌价值[J].艺术科技,2014(10):140.

[2]黄鸣奋.品牌:我国的新媒体与动漫产业[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15.

[3]佟婷,彭乔.探索期中国新媒体动漫的发展与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6):121-125.

[4]段昔希.浅谈新媒体时代动漫品牌建设的新思路[D].湖南师范大学,2011.

新媒体的逻辑思维 第12篇

“人艰不拆”又作何解?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 谁都不容易, 都有苦水可吐, 你的那点小九九小伎俩, 好吧, 咱一笑了之, 就不拆穿了。

当然, 这只是我的揣度, 不知是否意会了隐含其中的丰富内蕴。对网络词汇, 褒贬不一。这且不去说它。我想借题发挥的是,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合之道。不能不承认, 传统广电媒体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是新媒体在不断分流受众和广告客户。新媒体的运行轨迹、传播逻辑、运作套路大大迥异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按照惯有的习以为常的经验式的思维和方法, 极难在新媒体领域有所建树。典型的有说服力的例证, 近有人民网旗下的即刻搜索总裁、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败走麦城, 远有传媒大鳄默多克投资数亿美元做My Space打了水漂。

传统媒体在试水新媒体之前, 有必要接受新媒体思维, 后者的特征是明显的, 比如即时、交互、开放、社交、共享、融合、自由。“喜大普奔”、“人艰不拆”、“不明觉厉”, 还有“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躺着也中枪”, 这些活跃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词汇, 其实是新媒体思维的表征。排斥这样的语言, 无异于排斥这些语言所代表的庞大群体, 以及这个庞大群体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新媒体兵临城下、攻城略地之时, 尚有为数不少的传统媒体人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仅仅把新媒体视作内容发布的渠道, 以及招徕潜在受众的影响力平台和营销媒介。这实在是小瞧和侮辱了新媒体用户的智商。新媒体与生俱来的资本烙印、企业属性、灵活机制、数据优势, 几乎样样都是传统媒体的短板。一项关于智能电视的关注度调查表明, 82%的网友希望智能电视能像电脑一样上网、浏览网页和视频, 64%的网友希望智能电视具有多屏互动功能, 53%的网友希望通过智能电视在线观看影视剧和收听音乐。设想一下, 如果互联网巨头腾讯也来做电视, 会是怎样?腾讯的技术和研发是一流的, 做全国最大的视频传输渠道商没有问题。内容方面, 新闻受限, 但腾讯有的是钱, 可以投入巨资做影视剧、综艺节目和购买体育节目。比传统电视优越的地方还有, 腾讯的个性化和互动模式, 在QQ、微信、搜索、购物、游戏这些应用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定制服务。更“可怕”的是, 利用庞大的年轻有活力的7亿用户的大数据, 腾讯定制用户喜爱的视频内容, 前景广阔。在腾讯这样的对手面前, 盈利模式单一、体制机制受限的传统电视媒体, 未必能占上风。

同样是做广电系互联网, 国内许多网站乏善可陈, 只是把传统广电媒体的内容简单平移到互联网上, 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 界面单调, 刷新率和点击率都低得可怜, 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相形之下, 凤凰网鹤立鸡群。其核心竞争力虽然还是凤凰卫视的媒体基因, 但凤凰网按照互联网逻辑重置内容和传播。比如, 设立凤凰中文台和资讯台的同步直播点, 提供24小时全程在线直播;与全国400多家电视台和流媒体生产机构合作, 在全国发展了2000多名专业拍客, 挖掘第一手鲜活独家的视频内容;将已经播出过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目录分门别类, 形成政治、历史、体育、娱乐等特色板块。凤凰网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跻身中国网站前30名, 成功之道正是它深得互联网之精髓。

上一篇: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下一篇: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