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2024-08-26

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精选5篇)

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1篇

一、确立有效的习作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归宿。要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前提。在现实中, 有些老师目标意识不强, 过分地拔高目标或偏离目标, 导致作文教学近急功利, 脱离学生实际, 目标达成度低。

要准确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就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教材要求, 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这样, 实施作文教学就会有的放矢。首先, 要从整体上明确习作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明确习作的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乐于动笔, 乐于表达,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要关注过程和方法目标, 让学生留心观察, 体验生活, 积累素材, 学会习作。其次, 要把握阶段性目标。要明确小学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兴趣, 注重写话训练;中年级段继续培养兴趣, 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注重段的训练, 内容要具体;高年级段要求能写“文”, 学会审题, 作文“有条理”“围绕中心”“重点突出”。最后, 要把握每篇习作教学目标。对每一次习作, 教师要研读教材, 准确把握习作的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 制定具体的习作目标。

二、探寻有效的习作途径

(1) 增加阅读积累量。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阅读过许多文章, 知识面拓宽了,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才会写出构思新奇、立意新颖的文章。为此, 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适量阅读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2) 坚持写日记。写日记, 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小学生写日记要求不能太高, 不应有过多限制, 愿意写时多写, 不愿写时少写, 哪怕只有几句话也可。在写好日记的基础上, 还可以布置选择本周日记中有意义的事详细写一篇周记。老师可以对学生如何写日记进行适当指导, 定期对坚持写日记的同学进行表扬, 对优秀日记、周记进行传阅评比, 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3) 发表展示。我们可以把优秀学生作文向报纸杂志投稿或组织参加各级作文比赛;可以创编班报或校报, 让学生习作有自己的发表园地。这些都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 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 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内容、形式、表达等多方面去体悟, 设计巧妙的读写训练。

三、习作课上进行有效指导

(1) 增加语言表达机会。教学实践证明, 习作课上, 学生语言表达机会越多, 写出的文章内容也越丰富。所以, 指导学生有话可说, 笔下写得出话, 是每位教师习作教学中应该把握的重点。

(2) 范文引路。范文可以是教材上的现成范文, 可以是教师写好的“下水文”, 也可以是教师现场口头作文。使用范文时, 关键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范文写作上的特点, 如写作顺序、材料取舍、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等, 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 说出自己的作文构思。

(3) 现场即兴点评。学生习作写好时, 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对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句、好段落、好思路等要予以鼓励,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中出现的不足, 可以集中学生群体智慧, 让他们发现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精心实施有效批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高年级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作文批改,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指导学生自我批改和互批互改。

学生自我评改作文是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过程。指导学生自我批改时, 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 对照习作要求, 调整与修改在选材组材与构思上不符合习作要求的地方;其次是让学生默读习作, 适当充实, 完善细节, 删除多余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词逐句轻声细读, 修改不通顺的病句, 改正用错的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最后有感情地朗读, 全面检查润色。自我评改过程中, 也可以把习作中精彩的地方圈画出来, 增强自信。

发掘乡土资源 开创教学新天地 第2篇

一、游览家乡景点写画秀丽风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也因地制宜,做了一些探索。我们的家乡惠安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积淀十分深厚。是福建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同时人文名胜荟萃,素以“渔业强县” 、“建筑之乡” 、“石雕之乡”著称于世,还有“全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古城;有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科山森林公园;有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净凤寺等。我就地取材,由于科山公园在学校附近,我策划了以“登山采蜜”为主题语文实践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展开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寻找名胜,可以用照相机拍摄,可以动手绘画,可以用文字描述将科山的名胜风景反应出来。第二小组负责科山古迹探秘,要求学生将山上名人题词抄录下来,汇集成册。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名人事迹,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找资料等各种途径了解名人在本地的活动足迹。第四小组负责收集科山的相关历史,修建等资料。通过几个双休日的活动,学生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还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登山采蜜”资料展示会,这次活动让学生走出了小课堂,走进大自然。拓宽了视野、领略了风光、震撼了心灵。于是,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在学生的笔下流淌,一幅幅迷人的风景画在学生的笔下定格。这与大自然零距离的接触,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演绎了一段浪漫的语文。

二、立足本地特色巧妙组织活动

在我们惠安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培育出许多农土特产,闻名全国。例惠泉啤酒、崇武鱼卷、紫山的余柑、洛阳的石雕等。如此丰富的特产,也是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好资源。我先指导学生拟好采访稿,再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人,做好记录,整理信息材料。在实践中,悠悠众口让学生们对家乡特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指导学生动手为家乡特产写一份广告,打造一个品牌。首先通过回忆电视上相关广告词,再次分析这些广告的写法,从中领会写广告语的基本要领要抓住产品的特点,用琅琅上口的词语或句子加以高度概括,才能引人注目,扣人心弦。正因为合理开法和利用了当地的课外资源,巧妙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学生们有了“厚积”,才能“薄发”,有了接下来的“笔下生花”:惠安地瓜顶呱呱;崇武鱼卷,卷卷美味,卷卷风情;紫山余柑,甘甜可口,口口甘甜……学生读着自己创作的广告语,津津乐道。从中感受到语言独特的魅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中也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泉州地区的元宵节甚至比春节更为热闹隆重,教师在新学期学生刚过完元宵意犹未尽的时候,提出“再过一次元宵节”这一活动选题,得到了学生极为热烈的响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知元宵——过元宵——颂元宵”三个阶段活动,并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为什么元宵节总要吃汤圆呢?为什么元宵节要闹花灯呢?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园,找人交流、访问、参观、搜集图片等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调查汇报:人们是怎样过元宵的?

观看录像:泉州元宵节踩街的热闹情景。

第二阶段,引导过节:

你想怎样过元宵?

指导制作花灯。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制作花灯。学生有的找材料,有的设计造型,有的画画;有的写灯谜,有的装饰花灯,他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

再过一次元宵节:A、闹花灯: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游玩。B、猜灯谜:让学生提上自制的花灯,邀请自己的家长在校园里玩花灯、猜字谜,并为猜出的字找音节、组词、说话。

第三阶段,颂元宵:

(1)唱《正月十五》

(2)说元宵美愿:元宵节到了,你想对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制作元宵卡片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在泉州地区这种传统节日氛围特别浓厚的民俗风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的铺垫下,“再过一次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获得极大的成功,学生的多种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收集家乡俗语学写温馨标语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惠安人民创造了富含哲理的生活语言——闽南俗语。这些句子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如“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扁担”劝戒人们要学会礼让;如“小孩偷拿针,长大偷拿杉”教育人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有贪心的念头,不要有偷袭的坏习惯,必将影响终身。

借此我开展“收集家乡俗语”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找等渠道来收集。学生积极性很高,在两周内收集了很多俗语。根据学生收集的内容,我进行引导归类整理,并让学生说说这俗语所蕴含的道理,然后选自己喜欢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此基础上,我也让学生模仿家乡俗语的形式,学写校园温馨提示语。写的内容有环保、安全、礼仪等。然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评议修改,最后出版专刊——班报.孩子们写了:认认真真读书,老老实实做人;青青草儿请你高抬贵脚,艳艳花儿请你手下留情等这些温馨警示语。整个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开创古诗教学的新天地 第3篇

一、情感引领, 投入感情, 重视感悟

课程标准中提到,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古诗, 语言凝练, 意境悠远, 或咏物寄情, 或抒情启思, 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 蕴涵哲理, 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 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 用对古诗词的喜爱,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 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 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 力戒刻板, 张扬创新,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 都应找准激情点, 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 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 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 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 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 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 开启艺术想象力, 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立足诗词, 诗学素养, 着重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 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 诗学素养, 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 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 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 加以引导, 激活兴趣。

三、淡化诗意, 品析诵读, 个性理解

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组织者。一首古诗, 诗人在创作时, 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人, 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 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 文化底蕴, 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这就表明, 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古诗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 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 诵读是最好的方式。

四、多元教学, 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日新月异。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 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 是古诗教学的难点, 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 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 教师的深情范读, 相配的古典名画, 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 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 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学习渠道多样化, 如电视、网络等, 让学生有更多更快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和渠道, 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 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 陶冶情操。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品味的过程, 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 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 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 激发诗趣, 开阔视野

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4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作为基础学科的思品课,加快教改的步伐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不断深入,各种信息不断涌现,各方思想不断交融,这些不仅给思想品德课赋予了新的内涵,也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都有了崭新的变化。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丰富知识,改变方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在教改实践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教师“活跃”起来,使学生兴奋起来,使教与学有了共鸣,效果就不言而喻。为此,笔者谈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师与生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党中央早就提出并号召全国要全力抓好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也一样,是否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有赖于他们对教师的情感。一个不修边幅,整天板着脸,没有一点幽默感的教师,学生是不会欢迎的,甚至会非常反感,一见就头疼,哪还有心思听你说教。可见,高尚而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交流的通道,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领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以外,还应尊重学生人格,以一颗火热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做学生前进的路标、火车的轨道、生活的朋友。

具体地讲,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正视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斥责,进行“赏识教育”;经常走到学生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要热心、细心、耐心,多给予他们关爱,多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树立其宝贵的自信心。在纪律的要求上不但要严格,而且要方法灵活,使学生心服口服。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在学生的纪律要求上更应注重以理服人,耐心细致,语重心长,使学生感觉你既是一位长者,又是一位可以交心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践其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这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基础。

二、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地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学生学习的兴趣一靠培养,二靠感染。感染,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决定作用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认真备好课,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大家明确学习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备好课,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一个粗线条,一条明确的思路,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

2.教师言传身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反映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丰富感情。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着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应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口语的强化和補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富有节奏,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陶冶情操、学习知识,不再把思想品德课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美感。

3.巧设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开头好,成事一半”,它道出的是“凡欲成一事,必须有良好的开端”,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教师别出心裁、精心设计、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独特,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情,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五单元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先播放关于环境纪录片,让学生欣赏辽阔草原的美景,沙漠戈壁的荒凉,北方沙尘的危害,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等画面,再结合课本要求,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创设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并适时创设问题,做到精心设计,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多想,使之入境。在讲授九年级第五单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我运用了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乘专机抵达现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有关材料出了几个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评论时事,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题例:(1)温总理及时抵达玉树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说明了什么?(2)“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的因素有哪些?(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灾区做点什么?……以此来巩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5.以形象幽默的漫画激发兴趣。漫画富有理性,它的特点就是形象、生动、幽默、内涵丰富而深刻,常让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劲头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为数不少的漫画、图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漫画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融品德认知于漫画分析中,透过漫画生动的形象揭示出所要学习树立的思想观念,掌握基本的道德、心理、法律和社会认知。

三、“教”与“学”引起共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些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分不清,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无法引起共鸣,教学效果差。因此,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紧紧围绕教与学的关系开展工作是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组织管理的参与者,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体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掌控课堂的节奏,明确教学目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素质教育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努力探索師生互动,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次、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八荣八耻”的判断准则,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规范自身言行,并懂得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这样,学生的“学”有所获,教师“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学校和千家万户。合理使用网络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展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信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成为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育来说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在学生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片、动画、影视资料、音乐、环境、音效等素材综合起来的辅助教学软件。由于它能灵活、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学生难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所以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和学生突破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如:在讲授九年级的“可持续发展与基本国策”时,我从互联网上下载经济与人口、环境等相关资料后,经过认真处理,制成具有图、文、音、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完全集中到了我所讲授的内容中来,并热烈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各种问题的讨论当中。教堂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是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教师必修的课题之一。利用好网络教育资源必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当然,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法很多,而且课改实践的路还很长,内容很丰富。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积极探索,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紧紧抓住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中心,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才能无愧于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称号,才能开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天地。

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鉴赏文章, 画出直接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 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学生交流自主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快速浏览课文, 体会对比、烘托手法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在网络平台讨论区质疑问难, 师生讨论探究, 解决疑难, 完成达标检测及拓展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所象征的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暴风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其他修辞手法, 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 运用发散思维,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难点:学会分析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领会运用对比突出主题形象的写作手法, 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培养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泛读——交流读后感受

学生通过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海燕》课程页面后交流读后感。课前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上传阅读后的问题, 并通过讨论回帖解答疑难。课上解决学生无法解答的疑难点即写作艺术手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交流体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铺垫。不忿不悱, 不启不发, 针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和疑难问题, 有的放矢, 集中解决问题。

精读——剖析表现手法

学生分场景朗读课文, 在网络平台讨论区完成表格填写, 找到直接描写海燕形象以及其他动物的关键词, 分析对比、烘托等写作手法。总结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完成选择题, 并通过朗读体会多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工具, 将需要呈现在网络平台上的配乐朗诵播放出示, 给学生以神秘感, 调动视听感官, 使学习手段多样化, 创设本节课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解读——品析修辞手法

学生先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上讨论, 最后派代表到白板前示范讲解。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网络教学平台页面;借助屏幕批注, 使用书写笔、橡皮擦修正功能, 突出重点;交互式电子白板翻页方便快捷, 便于配合讲解;交替使用荧光笔、批注、橡皮擦、调整笔色、调整宽度和线形等几个功能,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乐趣, 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设计意图:网络平台讨论区给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掌握、运用了所学内容,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赏读——鉴赏同类美文

阅读高尔基的《鹰之歌》, 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生在讨论区回帖分析其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在平台中, 设计一个讨论区, 其中有三个不同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自由发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还可以学生间、师生间互相回复,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多项思维的交流碰撞, 真正做到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自测——考查学习收获

1.组织学生在网络平台讨论区为自己出题, 考查自己并考查同学。

2.每个人的生活中,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 面临生活的暴风雨, 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 与同学交流想法。

拓展——实践写作手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 如小草、树根、春蚕等, 请你展开联想, 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写一段话, 赞颂生活中你喜欢的一种事物 (100字左右)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写作手法。作业上传到网络平台, 实现课后的延伸与拓展。

教学反思

网络教学平台在《海燕》这节语文课中的应用, 打破了传统课堂限制, 全面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 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

1. 优化课前教与学的模式

(1) 预习元素多样化, 保留生成资源。

预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 简单地让学生去预习教材, 存在着预习效率低、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等缺陷。本节课中, 我利用网络平台在预习内容和方式上做了突破, 整合了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让学生的自主预习有的放矢,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

(2) 预习问题明晰, 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在呈现预习资源的同时, 我还设计了该学习指导的附加检测题和网上讨论话题, 通过预习测验结果和学生讨论的内容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进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 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分析《海燕》的艺术表现手法, 从而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制定教学目标更加有效。

通过网络平台在线调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组织学生互相解答疑难,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上集中解决学生之间难以解答的问题, 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做好充分准备。

2. 优化课中教与学的模式

(1) 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本节课在网络教室进行, 充分利用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 创设本节课的学习氛围和情境, 将学生调动到昂扬奋发的状态之中。在本节课中, 我使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嵌入视频、播放音乐、批注、荧光笔、橡皮擦等功能。从学生的达标率来看这几种功能的结合使用非常合理, 而且我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搜集筛选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资源共享, 充分交流。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反馈及时的优势, 实现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每个学生都能在平台讨论区发言, 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记录在网络平台上,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视频嵌入功能和批注功能, 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延展, 又让学生们轻松地回忆了本节课的学习文本, 克服了普通教室上课的局限。

(3) 自我检测, 及时反馈。

本节课学生们在讨论区所拟写的自测题通过上传, 都能立刻直观地呈现, 便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完成的速度和质量, 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解答疑难, 自评自改, 互评互改, 这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同时, 网络平台便于保留生成性资源,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学生可以在家复习回顾整个上课流程, 对同学的习作做出点评;教师也可以随时回顾学生上课所反映的情况, 提高课堂效率。

3. 优化课后教与学的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 课后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和作业的方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 缺少交流, 无法回顾课堂上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网络教学环境下, 学生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复习本节课的学习资源, 复习后完成作业;如果遇到问题, 可以在平台上寻找题目的提示信息, 进一步交流所学内容, 将课堂上的讨论延伸到课后, 实现了完备的资源体系和开放的资源平台的共享共用。

上一篇:铜、铁连续测定下一篇:抗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