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价值范文

2024-07-23

态度价值范文(精选12篇)

态度价值 第1篇

语言学家对态度意义的关注由来已久。语义层面上的信息评价、事件态度及体现感情意义的褒贬词都曾有学者加以研究 (Bolinger, 1977;Leech, 1983) ;语音层面上, 韵律结构对态度意义进行编码, 暗示说话人对特定事物的态度 (Lyons, 1995) 。Biber (2000) 归结态度可以由语法成分、词汇选择、语音成分和非语言成分如肢体语言等来表达。不过以上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态度意义表面性质的研究, 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研究的突破口。但是Halliday (1994) 功能语法的创立及其对情态系统的表述弥补了系统性上的欠缺。而后随着Martin评价理论的创立, 语言学界引入了一种从评价角度分析语篇的系统方法, 对于态度意义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深入细致。

Martin的评价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态度子系统、介入子系统和级差子系统 (Martin, 2003) 。由此看来, 评价只是一个研究语篇态度意义的总体性视角, 还有不少学者从评价系统态度子系统和介入子系统的角度出发, 对语篇态度意义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分析 (陈晓燕, 2007;唐丽萍, 2004;王振华, 2001;钟莉莉, 2007) 。本文试从另外一个子系统, 即级差的角度审视英文语篇的态度意义, 并提出比较态度价值的大小语义、句法和语境三个参数。

2. 级差视角

Martin的级差子系统事实上是从级差的角度对态度子系统和介入子系统的定量描述, 即对态度和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级差子系统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内容。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 包括增强和减弱两种可能;聚焦通过某种语义范畴的成员界限清晰化或模糊化的方式来对不可分级的态度范畴进行增强或减弱 (陈晓燕, 2007:229) 。由于级差子系统的语言资源和态度资源, 以及介入资源都有相互重叠的现象, 所以级差子系统被看作是横跨于整个评价系统的对态度和介入子系统的润色 (陈晓燕, 2007:229) 。对于级差系统处于润色地位的裁定可以被接受, 但是级差系统重要性不及态度和介入系统的看法却不敢苟同。首先, 虽然级差视角的态度意义研究不如态度或介入视角那样具有丰富的能产性, 但是仍然有学者从级差的角度出发审视态度意义, 考量评价价值。丁素萍 (2007:182) 分别将个人关系和个人亲密程度作为衡量公共称谓态度语势和家庭称谓态度语势的参数, 建立相应的称谓态度级差, 形成一个称谓态度逐渐增强或降低的连续体;张洪芹 (2007:195) 认为语言不仅是意义潜势而且还是价值潜势, 他从词汇、小句和语篇三个层面比较了不同心理过程动词、不同心理动词投射结构和语境作用下的不同小句心理过程所具有的不同大小的评价价值, 并把这些大小不同的评价价值分为低、中、高三种量值, 以此构建级差梯度。常晨光 (2007:170) 把英语谚语纳入到评价理论价差系统的研究中去, 认为像“by and large”、“first and foremost”这样的双名词 (binominal) 谚语和级差系统中重复形式 (repetition) 一样能够放大态度价值, 像“as black as the devil”、“spread like wild fire”这样的隐喻性的谚语具有加强语势、增大评价价值的作用, 而那些经过加工改造的习语则能进一步产生这样的效果。我们发现以上研究都涉及态度增衰和态度价值梯度的构建, 这种定量特色正是现今某些“定性分类然后简单罗列态度资源最后稍作分析解释”的语篇态度意义研究所缺的。其次, 级差视角的研究重要性还体现在我们对级差子系统的运作规律还缺乏深入的了解。Martin的级差子系统虽然对众多级差语言资源进行了精细划分, 但是这种分门别类只是建立在语义层面上的级差资源的简单罗列, 而对级差子系统运作规律的探究需要结合语言形式上的研究;级差资源的罗列还存在动态性问题。每种级差资源的态度价值是可变的, 它在一个级差梯度中的位置也在相应地变化, 这种变化的动因之一就是语境因素。所以, 我们认为确立级差资源的态度价值涉及语义、句法和语境这三种参数的综合考虑。

3. 态度价值的三种参数

态度价值指的是态度意义的强弱, 所以确立一种态度价值需要确立相应的态度意义及其语义强度。很明显, 因为态度意义的确立只是涉及对某种态度资源的定性描述, 并不需要对其所表达的态度意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 仅需语料库支持下的词汇意义便可, 如评价系统的态度子系统分别从心理、伦理和美学范畴出发把情感资源定性为情感反应;把评判资源定性为对道德、合法性、正常性和可接受性的评判;把鉴赏定性为对实体而非行为主体的评价。语义强度的确立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 我们把这些因素归结为语义、句法和语境三种参数。

3.1 语义参数

级差的语义参数指的是词汇的语义强度和原型性。Martin (2003:37-38) 认为, 态度意义是可分级的, 也就是说, 我们能够通过具有不同语义强度和原型性的态度词汇, 来表达我们对某事或某人具有多么强烈的感觉, 所以我们把语义参数又分成语义强度参数和语义原型参数。语义强度参数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生作用:一是通过修饰词加强原先的态度意义, 如“very/really/extremely happy”, 原先的态度意义“happy”被三个修饰词“very/really/extremely”进行不同程度的放大;另外一种是通过词汇本身所蕴含的态度强度, 如“happy/delight/ecstatic”。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作用方式通常是隐喻和隐性的, 如“rise/soar/rocket”这三个动词所表达的判断意义都是“升高”, 但是其强度却呈由低到高之势:隐喻表达“rocket”最高, “soar”次之, “rise”最低;再如某则新闻的大标题为“Megarich reap child benefit”, 紧随其后的副标题为“Thirty-one mil-lionaire families receive the government payment designed to give extra help to single-income families.”, 标题中没有出现任何一项具有显性评价价值的语义项, 但是读者仍然可以通过“mega-rich”和“reap”等隐性态度标记, 联想出一幅腰缠万贯却贪得无厌的图画, 内心激发出消极的态度倾向——对为富不仁的批评。语义原型参数指的是使用诸如“real/sort of/kind of”之类的词汇对事物范畴性的进行显化 (sharning) 或糊化 (softening) 。被显化的范畴更加接近事物的原型性, 反之亦然, 而对事物原型性的判断又蕴含了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评价, 显示相应的态度意义。

3.2 句法参数

朱永生 (2001) 认为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用几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如果跳出评价理论级差系统的语义范围, 把级差角度置于更加宽广的视角之下, 我们发现某些语言形式也具有级差性, 即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同一种语义结构, 但是却分别对应这一结构中的不同语义强度。刘国辉 (2005:37) 指出名化过程中的词级转移现象反映了语言形式的级差性, 例如, “Tom reads very carefully.”“Tom is very careful in reading.”和“Tom reads with great care.”从首句的副词“carefully”到第二句的形容词“careful”再到第三句的名词“care”是一个词级上移、品级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认真阅读”的语义结构保持不变, 但是其语义强度却是逐渐增大, 所以表达“认真”这一判断的态度价值亦趋升高。同样, 后文中会提到一些语义结构相同的句子表达形式, 但是由于句法形式不同, 虽然表达的是同一种态度意义, 但是其各自的态度价值大小却有所不同。所以说, 句子结构是一种级差的句法参数, 但值得说明的是, 例句中的态度价值强度不是词汇本身赋予的, 而是人的认知特性所施加的。人类认知心理中的焦点关注序列总是使事物本身 (相当于名词) 得到最先关注, 接着是事物的状态特征 (相当于形容词) , 最后才是事物的运动方式 (相当于副词) , 所以人们就会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具有不同的语言敏感性, 而不同的语言敏感性又在主观上赋予不同语言形式不同的语义强度, 由此产生不同大小的态度价值。焦点关注序列原理同样能够解释英语之外的语言现象。如“Je t’aime”和“Je suis amoureux de toi”这两个法语句子表达完全一致的态度意义, 但是由于句子结构不同, 后者传达的态度价值要大于前者。

3.3 语境参数

如果说语义参数和句法参数作用下的态度价值分别是语料库词义和人类认知特性所赋予的话, 那么语境参数作用下的态度价值则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语境参数发生作用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历史文化。例如, 各大媒体在报道刘翔退赛时, 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Achille’s tedon” (阿基琉斯之踵) 。“Achille’s tedon”固然是医学上的术语, 但是深谙希腊神话特别是阿基琉斯事迹的人都知道, 阿基琉斯不仅仅是俊美、体力、勇气和战无不胜的代名词, 阿基琉斯之踵还有致命弱点的意思。所以在这一历史知识语境的作用下, “阿基琉斯之踵”表达了两种高量值的态度意义:对刘翔运动水平的高度赞赏和对其被迫退赛的扼腕叹息。这比直接用“extremely deplorable”要更加能够起到加强态度价值的作用。

语境参数发生作用的另外一个语言领域是习语。常晨光 (2007:170) 把英语习语纳入到评价理论级差系统的研究中去, 像“as black as the devil”、“spread like wild fire”这样的隐喻性的习语具有加强语势、增大评价价值的作用;那些经过加工改造的习语则能进一步产生这样的效果, 如“use a sledgehammer to crack a nut”是默认的习语形式, 经过改造后变成“use a earthmover to crack a nut”, 从经验意义上判断, 后者所表达的“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一态度意义要强于前者, 但是如果没有原先的习语作为铺垫和基础, “use a earth mover to crack a nut”所表达的只不过是普通的一个经验过程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 态度价值的这三个参数虽各有侧重——语义参数侧重语言内容、句法参数侧重语言形式、语境参数侧重语言外的历史文化和百科知识, 但是我们在利用这三个参数确定某项态度价值时, 却要综合考量, 不可偏废。首先, 语言学家已经普遍达成共识, 探寻语言规律需要内容、形式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其次, 态度意义解读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种态度意义多种态度价值的解读现象, 即某种态度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解读结果, 究其原因是个人认知方式、百科知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差异, 而百科知识和历史文化又是语境参数所涉及的内容之一, 所以语境参数为确立态度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特别是对于态度意义的解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 结语

本文在人际意义中评价功能的大视角下, 参考Martin评价理论的级差子系统, 以级差的视角审视语篇态度意义, 试图探寻级差系统的内在运作规律, 而不是进行级差资源的重复罗列。由于级差系统的运作规律实质上是一种确定态度价值的规律性参考标准, 所以本文总结出三种确定态度价值大小的参数:Martin的级差系统对词汇语义强度的表述是本文归结首个参数, 即语义参数的理论来源;如果把视角转于评价理论的语义范围之外, 我们发现句法层面也存在左右态度价值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们把它称为句法因素并且简单分析了句法因素的作用原理;最后是语言外的语境因素, 因为语境因素涉及到历史文化和百科知识, 所以其在态度意义的识解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语篇的态度意义是一个系统的语言现象, 不仅语篇内部的态度意义具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表达方式, 而且语篇之间或者说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联系要求我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语篇中的态度意义。可以说这三种参数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所以对语篇态度意义进行分析研究需要综合考量这三种参数。

摘要:Martin的评价理论从评价的角度研究分析态度, 本文在评价的大视角下, 聚焦评价系统的级差子系统, 以级差的角度审视语篇态度意义, 并提出比较态度价值大小的三个参数——语义、句法和语境参数, 旨在对以语义为核心的评价理论进行些许补充和完善。

价值2亿的工作态度 第2篇

2004年年底,国际航空联盟决定在亚洲遴选一座有超级吞吐能力,而且软硬件都符合要求的机场,作为国际客运和货运的航空枢纽,成为各个国际航班的中转站。

如果哪家机场最终能幸运地入选,那么每年在收取停机费和提供其他服务等方面,就会有近2亿美元的收入。

消息一出,亚洲各国机场纷纷摩拳擦掌,积极参与竞争。最终中国的一个机场和韩国的仁川机场进入了最后的PK。

国际航空联盟的官员们将自己乔装成普通乘客,到两个机场明察暗访。在登机和乘坐的过程中,两个机场都给出了同样的规范服务,难分伯仲。

但是,当暗访的官员们下了飞机取自己的行李箱时,却发现仁川机场拿到的箱子非常干净,而在中国那个机场取到的却有些脏兮兮的,有一位官员的行李箱甚至新增了一道裂纹。

为了查明原委,官员们开始了现场调查。他们发现行李箱从滑梯上滑下来后,仁川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小心翼翼地接过行李箱,用一块抹布将整个箱子从头到尾擦了一遍,再将其小心地摆放到行李车上,等着税额来取。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全身心投入,而且看得出来他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

而在中国那个机场,官员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当行李箱滑下来,地勤工作人员接到后,便使劲将其往放在一旁的行李车上扔,有时没扔准,掉了出来,他们则显得很不耐烦。工作中,他们脸上的表情麻木,感受不出一点儿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享受。

3个月后,结果出来了,中国那个机场输给了仁川。国际航空联盟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把乘客携带的货物交给一群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来随心所欲地处理。

价值2亿美元的工作态度 第3篇

如果哪家机场能最终入选,那么每年在收取停机费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等方面,就将会有近2亿美元的收入。

消息一出,亚洲各国机场纷纷申报,都想将这块肥肉据为己有。最终,凭借着机场现有的吞吐能力和未来已定下的扩建规模,中国浦东机场和韩国仁川机场进入了最后的PK。

国际航空联盟的几个官员们将自己乔装成普通的乘客,到两家机场暗访。在登机以及乘坐的过程中,两家机场上都给予了同样的规范化服务,难分伯仲。

但是,当暗访的官员下了飞机取自己的行李箱时,却发现在仁川机场拿到的行李箱非常干净,而在浦东机场取到的部分行李箱却显得脏兮兮的,有位官员的行李箱甚至新增了一道裂纹。

为了查明原委,官员们开始了现场调查,他们发现当行李箱从滑梯上滑下来后,仁川机场的地勤人员面带微笑,小心翼翼地接过行李箱,然后用一块抹布将箱子从头到尾擦了一遍,然后再小心地摆放到行李车上,等着乘客来取。整个过程,他们不仅全身投入,而且显得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工作。

而在浦东机场,官员们却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当行李箱滑下来,地勤工作人员接到后,便使劲将其朝放在一旁的行李车上扔,有时没扔准,掉了出来,他们则显得很不耐烦。工作中,他们表情麻木,感受不到一点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享受。

3个月后,结果出来了,浦东机场输给了仁川机场。国际航空联盟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们不能把乘客携带的货物交给一群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来随心所欲地处理。

当浦东机场得知自己败给对手的真正原因时,追悔莫及。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输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虽然他们表示一定会立即整改,然而一切都晚了。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 第4篇

一、在相互合作中体验

比如在讲“殖民扩张”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安排了一个小辩论:“殖民扩张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 能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 在同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情感分享, 与辩友的针锋相对中, 学生的思想在激发, 自我建构在慢慢形成。最后, 由老师对此问题进行综合、客观地阐述,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对待历史发展的价值观。

二、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比如在讲“新航路开辟”一课时,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非常多, 许多学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所以在课堂中, 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如果我是哥伦布, 面对种种条件, 我应该如何说服西班牙国王让我去开辟新航路?”这样, 学生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入哥伦布这一历史人物的角色中, 那种历史进步的呼唤和为了理想勇于冒险的精神很自然就会被学生所理解并且演绎出来, 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共同迸发。

三、在多媒体中体验

比如在讲二战史时, 可以放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和《东京审判》给学生看。用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 更全面、更直观地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

老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 随时渗透着对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并着眼于细节,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寻找情感的突破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 是行为主体对人生、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老师的引导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分缺的三个部分, 只有三者共同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功能。

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5篇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在新编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数学课程三维目标体系。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它是指“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二、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如何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行为习惯的关系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成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由于物理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它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真理具有相对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结论或发现都可能存在局限性,因此,也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这既是科学的态度,也是历史责任感。

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

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及发明成就,介绍现代数学家的成果和事迹来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并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对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评价。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时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第6篇

片段一:一开始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嫦娥二号”拍摄月球的清晰照片,一幅是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的“天河一号”。只需对此做简单介绍,就能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科技实力的强大和领先。

片段二:展示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0年11月4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两张照片,介绍中法双方签署了经贸、能源、航空、金融、电信、环保等多项合作协议,使得学生感觉到法国对我国态度的转变和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

片段三:在说明老一辈科学家对“两弹一星”的贡献时,首先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生平及贡献;继而引用邓稼先的一句话“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真挚的孝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引用2007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钱学森的评语“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使学生受到深深的震撼。

片段四:在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时,首先用一张《饥饿的女孩》的图片打动学生的心,继而说明中国之所以能养活众多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袁隆平的突出贡献,再让学生认识袁隆平额头爬满褶皱的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使学生充分领悟到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最后在探究“中国现代科技与古代四大发明相比有何不同点”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当今科技水平总体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为祖国强大作出自己贡献的崇高理想。

以上这一幕幕片断之所以久久萦绕于我的心间,就是因为其中透露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达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个重要目标之一。“情感”是指心理过程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据此,三者是一个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关系。

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选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体现出历史教育的价值。

上述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对课程目标的新认识,以前我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只是在机械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孰不知,没有情感的渗透,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无法真正让学生对历史有所认识和理解。只有在动情之后,学生才可能对客观的历史事物产生较为全面而公正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经过日积月累的积蓄与沉淀,才会让学生最终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后,关键就在于开展落实目标的实践。通过对这节课的观摩和思考,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学情,善于选择运用教材。

高中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无论是求知的欲望还是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比较强烈,兴趣和知识面都比较广泛。这些特点在历史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教材中选定合适的章节内容,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的价值,增强其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让学生去感悟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家才会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通过学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策略性;通过学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让学生体会到重要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等。在选定合适的章节内容后,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刺激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实现自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拓展知识,强化自我理论修养。

要想把一节历史课上得精彩有趣,肯定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地备课和阅读其他的教学资料;要想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则更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修养,比如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史学理论方面的、政治素养方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等。教师只有自己真正理解这一目标的实质和真谛,只有自己真正掌握相关史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选修1《戊戌变法》的第一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我首先引用了丘逢甲和谭嗣同有关“春愁”的诗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情境当中。到最后总结时我给课文中的三个标题各加了一句诗“天涯何处是神州”、“屋漏偏逢连阴雨”、“欧风美雨驰而东”,既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加深了解,又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提高和升华。另外在讲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内容时,教师可适时运用新的史学理论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都需要教师增加自己史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以便更好地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3.师生互动,创设课堂历史情境。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等。师生互动只是为增加课堂气氛而用的话,往往会流于形式而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运用得当的话,则能在历史课堂上产生相当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到选修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总结这次改革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供了两种观点: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二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然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先组内讨论再发表看法,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有关史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再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批驳。从而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和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价值 第7篇

以上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反躬自省,症结可能出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们是不是误读了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

笔者认为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最好是随文讲解,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有一些混乱和偏差: 要不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形式教授语文知识等。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面案例中的不合理倾向。

其实新课标明确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常的点滴积累。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课堂四、五十分钟,而要求学生达到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 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与方法,让学生依此来进行语文学习;而方法的获得若不构建在一定量的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之上,也只能是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比如说一篇课文很好,好在哪里?有些语言很优美,优美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讨论、感悟能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讲解一些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方法一类的语文知识。

新课标对初中生该学习的语文知识做了规定:一些表达方式、文学样式、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都是要求“了解”,但是,“了解”毕竟是要有个粗浅的认识过程, 它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内容弃之不用, 出于对新课标的误读以及近年来中考命题的诱导,部分教师放弃了对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漠视、厌恶、厌倦,这都给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不应放弃对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很有作用的,而这些教学同样也适用于高中学生。对高中生而言,高考知识点的考查一般侧重“理解”和“应用”,所以,这就更需要教师不能轻视对这些语文知识的课堂教学了,尤其是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二、放弃了语文知识教学的语文课还能体现自身的特点吗

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曾经步入一个停滞期,“支离破碎”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教学方法延续了多年。这种方法不仅扼杀了阅读文形式上的美,而且剥夺了学生的阅读初感,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新课标实施后,教师们在阅读课教学中强调了整体感知, 突出了人文性,但应注意的是:人文性的东西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式的浸润,如果我们过多地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未免会混淆语文课与政治课的界限而丧失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语文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体现自己的专业性。 比如,鉴于学生普遍缺乏文学鉴赏的基本能力,教师就该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让那些尚且缺乏阅读经验的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得其滋味”。否则,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无法得到彰显,课本中的一些经典文章因为一个例子也就失去了其固有的魅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无从谈起。

当然,我们在教授这些语文知识时不能像以前那样繁难陈旧。我们应该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进行“随文讲解”。

第一,我们要明确哪些语文知识是我们的教授范围,我们拿出怎样的语文知识去适应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态度价值 第8篇

1. 兴趣教育

兴趣教育与化学知识教学紧密融合。当学生对化学形成学习兴趣时, 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敏锐而且牢固, 就能产生满意和愉悦等情感体验, 进而有力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化学。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化学感不感兴趣, 一开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述及感兴趣的实验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力求使学生对化学有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化学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作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就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用鲜明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觉得化学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 从心里产生我要学好这门学科的良好愿望。

此时, 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进而转化成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小实验, 如烧不着的棉布、白纸生红花、密信、白磷在水中燃烧 (呈现水火相容的现象) 、刻碑文、蛋白留痕等等, 积极创设乐学探究的情景,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浓厚兴趣,

2. 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教育

利用化学史的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为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如可以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成功、我国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加工的历史和发展、我国科学家发明侯氏制碱法、我国钢铁产量和世界位次、我国科学家解决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中所作出的贡献、我国科技前沿所取得的成就等等。

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教育。如对化学实验中制取氧气装置进行分析时, 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玻璃导管, 大试管、橡皮塞、水槽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的顺序组装成的“集体”, 能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若将它们拆开, 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 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体的重要, 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 逐步培养出爱家庭、爱集体、爱国家、爱人类的高尚品质。

3. 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融入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学习“化学与社会”这一章时, 组织学生开展“爱护水资源”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可以有: (1) 调查你家附近水源污染情况及造成污染的原因。 (2) 你周围治理水污染有成效的事例 (详举一例) 。 (3) 对如何防治水污染, 请你提出你认为可行的建议。 (4) 在你身边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建议。 (5) 家庭用水情况调查。活动可采用以下方式: (1) 实地观察; (2) 到工厂或有关单位询问; (3) 向长辈询问; (4) 查阅有关报刊或书籍等等。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 不仅巩固了化学知识, 学会了积极思维, 集思广益, 相互合作, 也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 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

在“化学与社会”这一章, 向学生阐明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 分析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 并指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大背景下, 中国如何认识能源发展趋势, 选择什么样的能源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 激励学生的重要责任感。

4. 意志教育

学习的成功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密切关系, 追求成就的意识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抓住各种时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使学生不断获得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讲纯碱时, 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 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 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众的高尚人格。有目的开放实验室, 布置家庭趣味小实验, 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方式, 使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收获发现、喜悦的同时, 深刻领悟到在化学学习中, 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 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5.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在化学教学过程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如:学习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了解地球上的一切客观物质都是由百余种化学元素所组成, 是由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懂得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湿衣服晾干、花、酒的香味体会微观粒子是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的;从化石燃料的燃烧、塑料的使用、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社会的利与弊等等, 了解化学既造福于人类, 但化学研究成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矛盾观点;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内容, 生动地揭示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 在向学生揭示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时, 强调指出, 正是由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改变, 导致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通过以上种种, 使学生懂得物质的量变达到一定限度, 就会引起质变, 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这一辩证法则。

6. 安全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 “科学探究”、“身边的物质”和“化学与社会”三个主题与安全教育关系密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注意联系生活中的安全问题,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 提出下列问题: (1) 如果你家中使用煤球炉, 说说看, 应注意什么? (2) 当煤气泄漏时, 你在现场会怎么办? (3) 有人说,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在煤炉上放一盆水就行了, 你认为对吗? (4) 浴室内直接安装燃气热水器, 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5) 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 你会怎么办?以上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及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 最终对一氧化碳性质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有深刻的理解。

另外, 教师还应补充关注与社会有关的化学教学资源, 利用一些有影响力的化学事件, 强化安全意识, 例如多次发生的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奶粉事件、假酒事件、瘦肉精事件、煤矿瓦斯爆炸事件、井喷事件、特大火灾事件等都是生动的安全教育好素材, 让学生从中得到食品安全教育及防爆防火的安全教育。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价值, 认识到安全食品、安全生活、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第9篇

一、教学目标设计恰当, 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 教学目标设计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情感。新课标明确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课程目标提出来, 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适应这一要求, 我们应该树立起相应的观念, 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要把学生当成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另外, 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差异性。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复杂的心理因素, 并不像外显行为那样容易控制和测量, 因而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某一相同高度的水平只能是脱离了实际的美好幻想而已。

其次, 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在课堂实际教学中,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过于笼统, 师生无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实现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有些政治教师只是在课堂小结中概括几句鼓舞人心的话而已, 或完全忽略和放弃这种“空洞”的目标, 只重视知识的灌输, 这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导教导学功能流产。因此, 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教材为主, 但更多的是联系学生实际、贴近生活, 旁征博引, 凸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好的目标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 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只有这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便于操作, 易于学生付诸于行动。

二、激活课堂教学, 促进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思辨性和教育性的课程, 有些教师会因知识的理论性、思辨性和教育性强而给学生解释得过多甚至啰嗦, 学生则听得过于疲劳而没有收获。这种“我说你听”的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的是听觉疲劳和懒得思考。所以, 作为教师应认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个性, 有主见, 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同时, 教师应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 善于发现学生见解中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多肯定, 多激励。转变“我说你听”的模式为“你说我听我总结”的模式, 这样可以较大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 提倡学生的自我体验, 在体验中生成和提高。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 可以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等形式,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诸如“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 该做些什么?”等问题, 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 价值观倾向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 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 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促进他们的自我调控和全面发展。

三、形成多元化的课堂评价, 强化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 以三维目标的整合,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标所说, 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内在心理的变化, 不是一张量化的考卷能够考查得出来的。对于这一目标, 应侧重质化的鉴赏式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怎样, 创造性和主体性发挥得怎样, 都经验了哪些情感, 学生都持有怎样的态度等。

其次, 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新课标要求, “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 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 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目的, 不是为了看他现在达到了一个什么境界, 而是要看他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因此, 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的生成课堂教学, 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指引。

态度价值 第10篇

一、重视人物———历史离不开鲜活的人物

人物的语言原汁原味, 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大的感染力, 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比如讲到《辛亥革命》这一课, 就不能不提到孙中山, 但教科书只是提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同盟会, 讲到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讲到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意义。上课时笔者作总结时谈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看到学生一脸的茫然, 笔者意识到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结论而已, 根本没有深刻的体会。课后笔者反思:这一结论是否可以通过孙中山的言行, 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孙中山的思想情感呢?课后笔者查找了一些资料:从“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这两个可以看到孙中山远大的抱负;从“吾志所向, 一往无前;愈挫愈奋, 再接再励。”可以看到孙中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永不放弃的斗争精神。还补充了孙中山领导黄花岗起义的视频, 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形象。

以上材料的添加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理解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提供了基础。看来教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事迹去打动学生, 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正如赵亚夫所言:“讲屈原只知《离骚》名, 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 只有一本书, 一句话的印象;谈到张謇、苏武, 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孔繁森等英雄人物仅仅是一个人物名字而已, 既不写思想, 也不写情感, 还不写追求, 更不写信仰, 甚至连一件事迹没有。”如此, 学生如何感知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二、重视重大事件———历史由一个个精彩的事件构成

重大事件是上课的重点, 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会事半功倍。比如在上《五四运动》这一课时笔者就是按照教参照本宣科, 然后让学生记住五四运动的时间、口号、意义。课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五四精神呢?怎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五四精神呢?陈红老师对《五四运动》这一课的教学, 给了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给笔者极大的震撼!在其基础上笔者稍加整理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担负起军事工程, 1918年德国投降, 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消息传来, 政府和民众都异常兴奋。

补充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中的相关内容, 并在课上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去思考, 当时人们对巴黎和会的美好憧憬, 然后补充陈独秀在五月四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所写的有关内容。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到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当幻想破灭时, 人们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2. 五四运动的过程

5月4日下午1时, 三千多学生齐集天安门前, 按学校分组排列。游行时散发《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 管理山东一切权利, 就要成功了!他们外交大胜利!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 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来维持公理。毋忘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中国存亡, 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通过五四运动过程的以上材料可以看到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投入运动中去了, 他们为五四运动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课堂上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得出书本上的结论, 学生的目光不再迷茫了, 课堂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 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不是那么肤浅了, 学生也不是为上课而上课, 为考试而上课了。

历史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阵地之一。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是有思想的, 一节好的历史课如果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贯穿, 则是一节无灵魂的历史课, 学生也没有受到思想上的熏陶。我们应该在历史课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第11篇

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祟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高、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教学中的尝试

尝试一:走进生活,与道德对话

案例

情境:米开朗基罗因为违背家庭的意愿去从事让家人蒙羞的职业,而遭到鞭打和惩罚。

讨论:米开朗基罗的遭遇在现代社会也有吗?同学们有没有觉得长大以后坐在办公室的工作才叫体面的工作?而从事劳力的工作就是不体面的呢?家里人有没有因为觉得你希望从事的工作,他们认为是不体面的呢?

结论:人文精神中包括自由、平等,职业是无分贵贱、体面与否,但即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会碰到米开朗基罗的困惑,所以人文精神不但是古人,也是我们现代人,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尝试二:利用课本的前言达成目标

以必修三为例,在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时候,我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为什么有不同的地位,从而总结出一个思想流派的地位的决定因素。

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我先用了几段材料:

【材料一】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由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

【材料二】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四】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到了战国,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后来却成为了大宗,是什么变了?

学生:儒家思想自身改变了,孟子、荀子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儒家思想被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成为大宗。

问题2:他们改造了思想,成为了蔚然大宗,那为什么统治者又没有采纳呢?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就是因为不适应当时的环境所需要。

于是,问题又绕回来了,如果不适应当时的环境的话,儒家思想为什么又成为大宗,在战国时期甚至出现非儒即墨的现象?学生一下子无法转过弯来了。

这时候,得用前言的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点拨:“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前言的第一点)”,也就是孟子、荀子的改造是在孔子的思想上发展的成果,他们把法家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也可以看出“人类思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文化是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的(前言的第三点)。

问题3:前言中提到,人类的思想文化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那么荀子、孟子所根据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适应了什么历史条件的要求?

于是,学生经过分析当时的背景,就可以得出答案,“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这些做法,是适应了当时战乱,普通民众的需要。孟子的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是适应了当时井田制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的社会环境。儒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成为了大宗。也就是说,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没有适应当时诸侯争霸,需要统一安定的这种需要,所以统治者没有采纳,而统治者采纳了他所需要的如何令国家强大、争霸、集权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也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它更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样,学生得出结论,一个思想流派的地位,是由社会环境,还有统治者的态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每一本课本的前言部分都是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内容的综述,里面涵盖了历史学的普遍规律。而前言部分的一些规律,正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必修三为例,必修三是人类的思想文化史,必修三的前言把一个学期要学的思想文化的规律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人类的思想文化活动都是继承发展的,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二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三是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互相交融、共同发展。

对比前言的三个特征,也就是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利用课本的前言进行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文化史的理解,也有助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对于中西文明的对比,学生往往认为民主一定比专制好,古代中国都是专制,所以古代中国的制度都比西方要落后。有这个思考,是因为我们经常碰到类似这样的一条题目:“概括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往往学生拿到这条题目时,都会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写出几条赞美之词,但对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体,学生往往写不出其贡献在哪里,一是课本也没有点明,二是学生总是认为民主一定比专制好,古代中国都是专制,所以古代中国的制度都比西方要落后,哪里谈得上“贡献”二字。于是,我就想当了这个话题:“是秦始皇选择了中央集权?”通过引导学生的这一思考,对必修三前言的理解,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意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而出现的,我们应当尊重不同地方的思想文化。从而达成课标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即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具有理性,更具有包容性。”

对政治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 第12篇

一、政治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不仅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且是落实新课标标准的必然要求。

(一 ) 政治教学是一门德育教学课程。政治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在政治教学中, 融入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为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要求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 以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为载体,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充分体现了政治教学的真正意义。另外, 在政治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可以让师生体验到快乐。通过在政治课堂教学上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学生不仅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而且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快乐学习上, 学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教师的价值就得到充分体现。

二、在政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一 ) 突出学生在 政治教学 中的主体地位 , 实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在政治教学活动中,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采用研究活动的形式,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引导, 加深学生对政治教育的理解,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学《生产、劳动与经营》课时, 我让学生扮演生产者、劳动者与经营者等角色, 通过对教材的了解可以知道, 消费决定生产, 而生产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劳动者主要是劳动与就业、维护合法权益。学生通过扮演角色, 不仅分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而且得到情感的体验,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 ) 采用综合探究 的政治教 学形式 , 实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目标。综合探究是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从高考角度分析, 考试所涉及的综合探究内容并不多, 但是综合探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举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 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应注重综合探究内容的学习。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我提问:“多彩的消费方式是由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引起的? ”学生根据我提出的综合探究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最终得出问题答案, 得出四种消费方式, 包括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导的消费和求是心理引发的消费, 体验几种消费心理的正面、负面影响,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 ) 注重最新时政 材料的引入 , 实现情感态 度价值观教育。 在政治教学中, 不仅要加强课本知识的学习, 而且要注重引入最新时政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 几乎每天都有大量时政新闻报道, 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新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其中, 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 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旭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其爱国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通过讲解时事新闻, 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不断感受奉献的伟大, 充分理解课文知识,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时事新闻的引入, 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时政新闻的材料很多, 包括钓鱼岛事件、神舟六号发射等,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与日本国土领土主权的纷争, 教师可以将土地领土纷争的时事新闻引入到政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注重爱国主义教学,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政治课堂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了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优化政治教学, 注重综合探究内容的学习, 突出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并注重熏陶学生情感, 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摘要:在高中教学中, 虽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 但是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政治课堂教学是一门德育课程,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玉双.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陈红艳.祈求生命的美丽, 期许人性的回归——对政治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再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26:169-170.

上一篇:服务大众下一篇:会计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