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研究范文

2024-07-01

英国文化研究范文(精选12篇)

英国文化研究 第1篇

1 英国茶文化概述

英国最初接触茶叶, 要得益于葡萄牙这个国家。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 加入英国皇室, 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茶叶带入了英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 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在18世纪之后, 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 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 晚餐则需要在八点以后进行丰富的晚餐。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 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 并喝茶, 这个行为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 进而推广普及出去, 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 接着又在礼仪逐渐盛行, 并且也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 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

英国人与中国人的饮茶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 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 比如牛奶、糖等, 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 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动的习惯。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 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差异十分显著, 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 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适于保存, 英国四面环海,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 而红茶性暖, 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2 英国茶文化形式

在英国, 有多种茶文化形式。这些茶文化形式丰富了茶文化内涵, 也提升了英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当然如此丰富的茶文化对英国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对这些丰富的茶文化形式进行几点分析:

2.1 英国式早茶

英国人在晨起是要饮“早茶”, 又名“开眼茶”即Early morning tea。有时在早茶之前还有“床头茶”, 即清晨睁眼就可以喝的茶, 具补充水分、暖身醒胃之效;还有一种早餐时喝的茶即breakfast tea, 英国人把早餐看的尤为最重要, 把在早餐时喝上一口清新浓郁的早餐茶看做是一种享受。早餐茶主要是红茶为主, 正统早餐茶要精选阿萨姆、斯里兰卡和盛产红茶的肯尼亚等地的优质红茶, 加入牛奶精心烹制后会有一种特有的浓郁可口和清香;当然也有一些以中国茶为主茶的伯爵茶类。

2.2 英式上午茶

英国人很会享受生活, 工作再忙也会在中午抽出时间喝一杯上午茶小憩一会, 称“公休茶”morning tea。但是因为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英国人把饮茶程序简单化了, 因此上午茶的饮用也变的简单化。正因为这样的化繁为简, 也把英国的上午茶习惯显得更为神秘而不为外人所知。而英国人调节工作与休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来一杯上午茶。

2.3 英式下午茶

所谓的英式下午茶, 不仅仅是英国人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 更是英国茶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英式下午茶起源于18世纪, 而到19世纪末才真正流行起来, 那时一般来说喝茶都是英国贵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在晚上八点左右进餐。开始只是配甜点用来下午充饥, 到最后随着时间演变为具有英国特色的一种社交文化。正统的英式下午茶又分为High tea和Low tea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意义却有很大不同。后者是上流阶级贵族下午茶, 而前者则适合广大普通群众。英式下午茶在英国承载着英国的文化, 象征着英国典型的生活方式。

2.4 英式晚茶

晚茶包含晚餐前的餐前茶即high tea、临睡前的睡前茶即after dinner tea;下午六点以后的饮茶时间统称为晚茶, 因为用茶时间较晚, 还会在甜点之外搭配肉类。晚餐茶是为了增加交流来增进家人间的感情, 多为不加牛奶的红茶, 如格雷伯爵茶。开始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来享用茶, 后来渐渐演变为同朋友相聚的社交茶会。

3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

英国的茶文化历史已有几百年, 可以说时间不短, 但其对英国的影响程度也远远超于茶文化悠久的中国。在英国茶的文化早就与英国文学相结合, 并最终融合成为一种英国文化中具有标识性的文化。茶在许多英国文学作品里其实早已缺一不可, 不仅丰富了英国文学作品的内容, 还增强文学家对作品的表达方式, 让作品显现出独有的韵味, 如果你想真正读懂英国的文学作品, 首先要了解茶文化, 文学作品和茶文化两者在英国是密不可分的。

3.1 茶“赞”诗

自茶走进英国就使其与诗歌结了不解之缘。英国诗人把茶当做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之源, 茶不仅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还赋予他们的无数的创作主体的灵感。英国传记家包斯威尔曾把黑里孔山上的甘泉用茶水来比喻, 最早期古希腊神话中黑里孔山便是可以激发诗人灵感来源的象征, 在英国人还在以咖啡等饮品为主的时候, 就有以咖啡和茶进行对比的诗句。

以茶为写作素材的诗人有很多, 也写出了很多以茶赞诗为主的著名作品。《论茶》是英国的第一首赞茶诗, 由诗人埃德蒙·沃勒著于1663年。《论茶》中不仅赞美了茶, 因茶曾在王后的嫁妆中出现, 因此对当时的王后表达了祝福。既能用茶寄乡情, 茶叶又因是绿色带有祥瑞的美好寓意, 因那时的茶极为稀少, 所以物以稀为贵。一首首以茶为主体影响英国诗歌创作的赞茶诗也随着诗人泰勒、文学家邓肯·坎贝尔和亚历山大·波蒲等纷纷流传于世, 反过来诗歌也使茶的文化历史得到了记载。沃勒在《论茶》的内容就已表现出茶在当时的英国还是极为少见的, 《茶诗》的作者也在文中表达了当时茶在戒酒运动中的作用。

3.2 散文与茶

作家观察与精心描述使茶与散文相结合, 借以茶拟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用细致的描写来抒发对茶的赞美;通过叙述表达人们对茶的追求, 以及对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用积累的制茶、品茶的经验来描述茶的调制过程。1946年英国著名作品《泡一杯好茶》中作者详述了他自己泡茶的步骤及心得。如泡茶前茶壶的预热, 泡茶后的搅拌方式, 甚至对于茶具的形状都有记述。文章中所描述的泡茶时茶和牛奶哪个先放的问题, 在当时还引起过小的争论潮。作者用文章表达钟情于茶的同时也描绘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对茶的讲究与喜爱。

3.3 茶同小说

在英国茶不止受诗人、散文家的喜爱, 也受到了小说作家们的荣宠。《维莱特》为英国女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著, 在文中详细的描写了下午茶对体现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说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其创作的部分来源都以茶为主。以女作家凯瑟琳短篇小说《一杯茶》为代表的作品, 还对以英国王室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如何举办下午茶作了详细的描写。

以简·奥斯丁为例, 她从来不会吝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对茶的热爱。当然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很多典型的英国女性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中, 范妮·达什伍德炫耀婆婆送给自己的茶具, 并说这套茶具是房价的两倍。这里的范妮·达什伍德与婆婆都是女性, 她们舍得花费如此高的价格购买茶具, 恰恰说明了英国女性对茶的喜爱, 以及对茶具的重视。在英国文学作品中, 除了展现英国女性对茶具的重视, 还有很多对茶具美轮美奂外形的描写。在英国, 饮茶不单单是英国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平民生活中也必不可少。在《诺桑觉寺》中, 主角凯瑟琳旅行回来之后, 看着墨兰太太为自己沏茶, 在这段描写中, 作者将英国女性对茶文化的热爱, 以及豪华茶具、茶勺的描写非常细致。比如茶具上绘制花卉团、杯子镶嵌金边等等, 从简·奥斯丁文学作品中, 能够感受到茶具多幻化的审美特征。也展现了英国女性对在茶文化以及文化美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由茶文学作品中女性与茶的描绘, 展现了英国女性独立、清高、严肃以及保守的性格。这些也是英国人一直遵循的文化传统, 成为他们生活的规律以及文化的基础。英国人应为爱茶, 进而十分看重茶具。在下午茶的过程中, 不仅是为了品茶, 更多的是为了享受那种自由、轻松、舒适的氛围, 所使用的茶具都是美轮美奂、协调细腻的, 从中也体现了英国女性不媚俗的高贵特征。

以英国作家萧伯纳所创作的《卖花女》中, 对伊莉莎与下午茶会之间的对比进行了鲜明的描绘, 虽然伊莉莎的外形被精心包装和打扮, 并且也在茶会中展现出了高贵的气质, 但是她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变。她与人们交流的时候, 在语句上并没有出现错误, 但是她的行为和话语过于做作, 却让她的本性暴露出来, 伊莉莎阴差阳错的被安排到了上层社会的茶会中, 其本身的喜好与上层社会格格不入。这种反差式样的创作安排, 虽然是为了展现贵族阶级的虚伪, 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英茶文化中对女性教养、利益的看重。另外, 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人的画像》这部作品, 通过饮茶, 或者是茶的描写, 精心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作品的主人公帕茜小姐十分钟爱饮茶, 对饮茶仪式要十分重视。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 对主人公是上层社会淑女的这个客观事实进行了完美展现。

结束语

在英国, 茶文化早已渗透至人们的思想中, 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 都能够看到有关英国人饮茶文化的描述, 通过对日常饮茶的描写, 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 讲究品味的价值观, 同时, 在英国的文学中, 我们还能够看到英国人的茶具也十分精致、考究, 这又体现了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态度,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摘要:英国的茶文化, 非常具有地域特色, 在世界茶文化中享有盛誉。以茶文化见长的英国文学作品也不胜枚举。本文就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展现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英国人,文学作品,茶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利琳.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 2015 (5) :12-15.

[2]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8) :35-36.

[3]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4 (2) :78-80.

[4]欧光安, 胡毅.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管窥西方文化[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11 (9) :34-35.

英国饮食文化 第2篇

英国是属于西欧各国其中之一,它的地理位置于欧陆西侧的大西洋上,其纬度在50度以北,因受北大西洋洋流的调节及西风终年的吹拂,成为冬暖夏凉,终年有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发展有:栽种饲料作物及牧草,并发展酪农业,但是,由于其本身的食粮及畜牧产品均不足以自给,需要依赖进口,因此,使其在料理烹调上多少都受到外来资讯的响影。

不过,英国本身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所以他们在料理上多少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传统饮食习惯及烹调技于巧。

英国茶文化 第3篇

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后又从印度)传人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看做是一种悠闲和舒适的享受。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昂贵,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状况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英国人的日常习惯。

英国人沏茶有许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寒冷季节,所以习惯在泡荼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量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有许多专有名称。

英国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般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惯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喝得到柠檬荼。

瓷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茶具的多次演变。18世纪,英国妇女们用碟子饮茶,后来改用杯子,茶杯由原先无柄的变成有柄的那种,这种杯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极为流行的。现在,在英国也可见到供非正式场合用的大茶杯,但都不带杯盖,带盖子的大茶杯只有在英国少数大城市的中国商店里才能见到。与此同时,体现都市快节奏生活的饮茶方式——袋泡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还有一些人仍喜欢那种用壶泡饮的方式。

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习惯,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场所,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而英国人所说的“tea time”,是指那种比较正规的茶点小吃,多半是在下午主妇们有空闲时,邀几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一般都是客人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围成一圈,手捧茶碟和茶杯,饮着佳茗,佐以精致的点心,这也许就是英国版的茶道吧。这种悠闲的饮茶方式在英国比较富裕的南方很普遍,而在英格兰北部以及苏格兰和大部分威尔士这些传统的重工业、矿山、船厂以及农庄地区,就不那么流行了。在英国北方,喝茶往往同吃饭一起进行。下午6点钟左右,在外千了一天活的人们回到家,全家就以热茶加面包、糕饼或者水果点心来充饥。

二次大战以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有了许多改变,饮茶习俗也不例外。年轻人吸收了欧洲大陆和美国的习惯,喝咖啡渐渐流行起来。饮料商们也开发出了各种品牌的速溶咖啡,在商店、超市的货架上以及电视广告中随处可见,影响了大批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过去的“休息喝茶”(teabreak)也渐渐被“休息喝咖啡”(coffeebreak)所代替。

在英国有一个传统的老习惯,就是在清早给客人送上一杯早茶,在家中这是唤醒客人的最好方法,顺便还可询问客人的就寝情况,以示关心。在不少英国家庭中,特别是对于家庭中的成年人,这种早茶习惯被视为一种享受,但多用在非工作日或周末的早展,尤其是有些丈夫常用它来讨好太太。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的高步林公司,创制了一种灵巧的产品——“茶婆子”(Teasmade)。它由一个小钟、一个小台灯和一把煮开水的小壶组成。只要头天晚上预先在茶壶中注入水,并把茶叶放在茶杯中,到预定时间,壶中的水就会自动煮开,接着小壶便自动倾倒开水至杯中。茶冲泡好以后,闹钟便响了,台灯也自动打开,等主人喝早茶。

餐馆中有各色茶叶供选择,如大吉岭、阿萨姆以及“格雷伯爵”茶等。不少餐馆也供应茉莉花茶,许多顾客都很喜欢。但至于真正的中国龙井茶或云南红茶,人们仍很生疏,能真正懂得欣赏和品饮的英国人则更少了。

英国文化研究 第4篇

对于英国人而言, 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莫过于阳光灿烂的七月, 因为年度盛事阿斯科特赛马会 (Royal Ascot) 于此时拉开帷幕。这项赛事由安妮女王1711年设立, 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且一直保有“全球最奢华赛事”之盛名。每年赛时有众多王公贵族, 名媛淑女盛装出席, 尤其女士们头戴千奇百怪的帽子更是这一天的亮点。于是, 古老的赛马场因为女士的到来, 成为了一出帽子的斗秀场, 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英国人的“帽子盛会”。

人们不仅仅在赛马场“女士日”上看到英国人戴帽子, 在英国的大街小巷, 经常能看到戴着帽子的人, 爱美的女士自不用说;软毡帽是时髦男青年的喜爱之物, 因为比较有个性, 又能展示个人魅力;礼帽是有风度的老先生的必备之物;帽子甚至也包含在学生的校服里。很多看起来华丽甚至夸张的帽子摆放在英国的各大商场里, 卖帽子的柜台也是英国人最爱光顾的一个地方。帽子的各类繁多, 有罩着轻纱的, 有插着羽毛的, 还有的只有巴掌大小, 也有的只能遮住半个脸。据说英国人参加活动, 包括婚礼、葬礼、生日聚会, 甚至包括听歌剧、听演讲和看划船比赛, 都要戴帽子。帽子的不同式样、不同戴法还寓示着人们不同的自信程度、体验和经历。

英国人为何如此喜欢帽子?这跟他们的历史传统有关。英格兰以保守著称, 而帽子则是英国淑女们最能恣意表达求新、追求时尚的特殊领域。上世纪初在西方, 女人戴帽是一种必需, 特别是对一个有身份的女人来说, 公共场合不戴帽子是非常失礼的。因为头发也算是身体的隐私部位, 到家里才能露出来, 而且还要挽成髻。要披肩的话只能在卧室里, 一般人不能看见。所以在英国的上流社会, 女士戴帽不仅是礼仪上的要求, 更是身份的象征。

一、帽子与绅士风度

在英国, 男子以“绅士风度”而著称, 张文曾指出:“标准的英国绅士的样子应该是‘西装革履, 头戴礼帽, 手握文明棍, 外表体面, 谈吐不凡, 彬彬有礼’”。男士帽似乎已成为“绅士风度”的象征之一。不像女士赗那样式样繁多, 它总是千篇一律。最典型的男帽为“波乐帽”。邢驰鸿指出:“‘波乐帽’是英国男子社会地位的象征”。戴一顶黑、新、又直挺的“波乐帽”者, 会被人瞧得起。反之, 若男士戴一顶旧帽, 就会被别人瞧不起。男士去朋友家做客, 进屋后首先要摘下帽子;在街上遇到熟人要脱帽施礼, 以示尊敬。

二、帽子与权利象征

在西方, 帽子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古希腊和罗马, 奴隶们只能头戴破草帽遮阳。到了中世纪, 帽子的等级观念更加明晰, 国王戴金制皇冠, 囚犯戴纸帽子等等。十六世纪后期, 宫廷中官员、王后、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别的设计。

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对帽子情有独钟, 自她登基以来, 60年间她戴过的帽子不计其数。女王的帽子不仅仅是一种时装配饰, 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据英国王室的传记作家罗伯特.兰斯说:“女王戴着的帽子是某种王冠的替代品, 已不仅仅是装饰, 而是代表一种威严。”

三、帽子与天气

除了美观、礼仪等因素, 英国人戴帽子跟天气也有关。英国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它属于海洋性气候, 四季变化不明, 但英国人在一日之内可能经历四季的天气。有太阳时, 紫外线很强;而阴天时, 而随时会飘毛毛细雨。因此, 对英国人而言, 很有必要随时准备一顶晴天防晒、雨天遮雨的帽子。

四、谨慎严谨的民族特性

英国人对帽子的佩戴讲究颇多。在一般场合, 他们会戴材质高档、做工考究、装饰性强的帽子;室内他们通常会戴无檐帽;出席户外宴会时他们又会选择有檐帽;隆重的场合, 如婚礼上, 他们会戴上装饰多、材质高档的帽子;旅游时他们戴的帽子较随意, 如颜色鲜艳的太阳帽、草帽、运动帽等;工作中他们戴的帽子与服装颜色相匹配, 如造型简洁的贝雷帽或小檐礼帽。什么场合配戴什么样的帽子, 这正体现了英国人的严谨和谨慎的特性。

五、帽子与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在英国许多社交习俗都与帽子有关系。男士在路上遇见熟人要脱帽施礼, 以示尊敬, 这种习俗在英语语言有所反映。如, 英语“hat in hand”指“十分恭敬”;又如, “take one's hat off to (someone) ”, 字面意思是“对某人脱下自己的帽子”, 引申为 “敬仰某人”。

在英国, 帽子的作用远不止于防护、防晒和保暖, 它同时是一种配饰, 适用于很多庆典场合;它更是一个人的职业、国籍、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正因为如此, 古老的赛马盛事才会成为英国人的“帽子盛会”。

参考文献

[1]邢驰鸿, 张夏.英国人的帽子与英国人的风情[J].异域风情.

英国着装文化礼仪 第5篇

日常着装

日常上课,不管是去做老师,还是学生,都以随意为主,喜欢什么穿什么。你可以穿的运动,也可以穿的HOT,没人管。 T恤牛仔最多见,不知道带什么的同学就多带几件T恤好了。(千万不要穿的过于正式,如果没有特别隆重的场合,整个学校也很难找到西装。)

参加讲座的着装

到了英国,你会发现这里各种名头的讲座多如牛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

小范围的讲座:衣着随意;

大型讲座:老师要穿的正式,学生随意,但是最好不要太邋遢,或者太HOT。清爽的T恤牛仔依然行的通。

参加Party的着装

小型家庭party:最好在平时的基础上,稍微变化一些,女生可以穿裙,也可以穿可爱一点的上衣和裤子,舒适和漂亮是重点。男生也随意,建议不要穿运动装(会跟宴会风格格格不入)。但是也不要太隆重,这种PARTY一般就是大家在一起聊聊,穿的太隆重,你自己会感觉很别扭。

穿衣指南

带帽衫

英国下雨那就是一朵乌云的事,什么时候吹到脑袋顶上了,什么时候就开始下了;什么时候云飘走了,雨就迅速停了。

这样的天气,如果既不想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的伞,又不想淋雨,穿带帽衫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防风外套

防风外套可以是冲锋衣、风衣或者其他冬季外套。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穿衣风格搭配。英国因为是海岛,春秋冬三季风都非常大,所以一件防风外套的保暖作用非常大

开衫/大围巾

冬天室内都会开着暖气,同学们一路走到学校一定会觉得很热。而在教室、图书馆里坐久了难免开始觉得身子凉飕飕的,所以如果穿了开衫就很方便穿脱。一块大围巾也是相同的用途。

有一定防水能力的鞋子

因为英国经常下雨,鞋柜里必须有一双有一定防水能力的鞋子,球鞋、皮靴、深色雪地靴都比较推荐。相比之下,雨靴就不太推荐了。因为英国经常是时不时下会儿雨,有时早上下完一个小时,剩下一天都放晴,没有必要一整天都穿着雨靴。

社交礼仪

排队英国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在买东西和结账的时候,一定要自觉的排队;

不要迟到

无论是上课,和老师meeting,小组讨论,还是聚会,约会,都最好能提前到场,不要因为周围人喜欢迟到而让你本身也变得如此;

避免当着很多外国人的面说自己的母语

尤其是做GroupProject的时候,尽量不要和同组的中国人一起用中文交谈,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多用英文交流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收到邮件后及时回复

不及时回复他人的邮件,也会导致别人回复你的速度变慢;

多用习惯性礼貌用语

英国文化产业如何“亲民” 第6篇

令人高兴的是,这其中许多场馆是免费开放的。以闻名于世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大英图书馆为代表,这种超低门槛和来者不拒的好客姿态,每日都吸引着大量游人和市民前去参观学习。

还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互动性更强的场所,则会收取门票。普通成人票价和一张电影票差不多,针对家庭、老人和儿童有较大幅度优惠,还有月票和年票等,方便附近居民常来游玩。比如,著名的伯明翰“智库博物馆”和纽卡斯尔“生命科学中心”,仿佛巨大玩具城堡一般,让人一整天都可以沉浸在科学和自然知识之中,那里是英国人周末举家出行的好去处。

为了迎合爱读书的英国人,书店也格外宽敞舒适。大型连锁书店“水石”铺有厚重的地毯,方便读者随意坐下看书,身边的人走动没有声音,更不会有店员前来打扰。“水石”书店的儿童图书区,还设有低矮的卡通专座和各种玩具,欢迎家长带孩子前来阅读。作为一家在英国和欧洲大陆拥有275家门店的大型零售书商,“水石”丝毫没有商业气息,仿佛是服务大众的舒适阅览室,只不过兼带卖书功能而已。

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全球领跑,其中一大秘诀就在于,英国人擅于将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融入文教、体育和旅游等服务设施中。位于伦敦西北部的恐龙迷你高尔夫冒险乐园就是一例。将老少咸宜的迷你高尔夫球场设置于远古恐龙时代,品种繁多的巨大恐龙模型和迷你原始森林场景,配合逼真声效,能给人穿越时空般的错觉,带来全新的游乐体验。

具有英国特色的鬼屋,也是其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与日本的各类恐怖鬼屋不同,英国人将其数百年历史中的史实和经典传说作为鬼屋主题,如黑死病、理发师陶德、猎杀女巫和血腥玛丽等,通过场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等,让游客享受互动体验,在新鲜刺激的氛围下学习了英国甚至整个欧洲大陆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英国著名的“地牢”鬼屋,在伦敦、约克等大城市有连锁门店。根据各城市自己的特色传说,设有不同主题的众多场景。每逢重大节日还会举办特殊活动,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起长龙等待入场。网上预约是较为便捷省钱的方式,一张成人门票略高于两张电影票的价格,约250元人民币,但针对儿童、家庭和团体,在不同时段都设有较大幅度的优惠。

英国居住文化及启示 第7篇

英国住宅以低层为主,二层加阁楼最为常见,这种住宅又分联排式、双联式、独院式(图1、2、3)。近几十年新盖的房子也有如上几种型式,但主要增加了两种:一种是现代联体城镇住宅(图4)(Town House),一种是政府盖的经济实用房(Council House)。

现代联体城镇住宅(Town House)一般二、三层,平面布局呈“一”、“E”、“U”字型,有的用连廊联系组成院落,前院停车,后院绿化。

政府盖的经济实用房(Council House)有七十年代一层、二层的,装修简单;也有后期陆续建的多层、高层,房间布局方式与中国的住宅相似。英国高层住宅很少,一个区域或几个区域只有孤零零一栋,但却集中了大量低收入人群。

英国住宅几个特点如下:

一、百年住宅保存完好

英国一、二层住宅中很大一部分为爱德华时代和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住宅,砖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绝大多数将木窗换成塑钢窗,室内墙面和地面也进行了更新,多采用软装修,墙上贴壁纸,地面铺地毯,有的卫生间、厨房地面采用仿瓷砖的塑料制品,成本较低,也便于再次更新。

英国人工很贵,所有这些修改多是住户自己动手,虽做工不是很精致,但材料利用率高,很少产生建筑垃圾,节约环保。

二、不重朝向住宅随路而行

英国所处地理位置纬度较高,在北纬50°-60°之间,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也可从北面升起,又回北面落下,所以住宅不重视朝向,多随道路而行,但较多的还是南北向和东西向。

三、前后院分工明确多用途舒适方便

英国住宅多有前后院(图7、8、9)。前院是门面,门灯、吊蓝、雕塑、喷泉、花卉……,入口大门也是各式各种十分漂亮(图5、6)。院周植矮灌木。

后院是功能性后院。种菜、养花、养宠物;也有部分硬铺地供休闲活动,吃烧烤、开餐会;还可以拉起绳子来晒衣;一角有存工具的小库房;分类垃圾箱由4个彩色塑料桶组成,分装厨房垃圾、包装纸箱、塑料瓶盒、绿化杂草,塑料桶有小轮子可以移动,垃圾每周定期由收垃圾车运走,方便又环保。院周设高约1.7米围墙遮挡外部视线。

四、平面布置紧凑充分利用空间

英国气候多雨潮湿,住宅均一层活动,二层睡觉,卧室在二楼远离潮湿且动静分区明确。以联排住宅为例(图7)。

一层为客厅、餐厅和厨房。客厅有较大壁炉,虽然已不用壁炉取暖,但人们仍用木材、木炭装饰,近年有的人家用视屏燃烧火焰图像给人以温暖感。客厅不大,餐厅大小合适,两者连在一起,视觉通透,并不觉空间局促。厨房面积较大,厨房电气设备较多,各种精致美丽的食品容器也很多,摆在外面都很漂亮。

二层是卧室区。主卧室较大(18平方米左右),次卧较小(13.9平方米左右)。联系一二层的直跑楼梯宽度仅0.8米。该楼唯一一个卫生间尺寸1.5米x1.5米,设大便器、洗面盆、淋浴间。这里的巧妙在于,利用楼梯正对处,将卫生间墙向外90度交角凸出,既保障走廊通畅,又扩大了卫生间、小卧室空间,使用起来舒适方便。在这里请注意,为保证卧室隐私性,卧室门是反着开的。

楼梯下面和上面均做储藏。阁楼多用于储藏,用铝合金直爬梯上下,用时用钩子放下,不用时推至阁楼封住人孔,轻巧方便。阁楼有时也改作卧室或书房,在坡屋顶上增开顺坡天窗。

英国住宅大多面积不大,联排式上下两层大约110平方米左右,双联式150平方米左右,独院式200平方米左右。也不豪华,住宅与绿化院落并存,环保、健康、宜居。

五、大片公共绿地供居民活动

英国每个居住区至少都会有一个大的绿化活动公园(图10、11、12),有大约几个足球场大小,草坪中间有足球场,草坪中还辟有儿童游戏场,周围是高大的树木,两面有河流环绕,河里鸭、鹅、鸳鸯悠闲游动。

英国冬季最冷0°左右,夏季最热23°左右,下雨较多,而且多为阵雨,空气清新,对植物来说如同人工浇水,所以草皮从不枯黄,花卉常年开放。

居民每天下午下班后或周末均开车来此踢足球,小到4-5岁儿童,大到50岁以上的人。英国大多数家庭养狗,在草坪上设有固定的狗屎垃圾箱。人们每天在此运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遛狗。

在草坪一角圈一小块地是周末集市的地方。周末(星期六)集市在英国已有多年历史,

多是教会和慈善机构组织,买卖双方都是居民自己,各家有不用的,大到家俱,小到针头线脑,都拿到周末集市互通有无,象征性收费。周末集市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资源。

六、闲置空地租给市民

英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食品主要靠联邦成员国进口。居民多在自己的后院种植一点蔬菜自用。英国土地为皇室、贵族、教会私有,城市里总有一些闲置的土地,将其划分成块,以一年期租给居民种植蔬菜。这种方式对于城市来说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土地使用率,修复废弃土地。

现实启示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相伴而来的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沙尘暴、大雾、洪涝、自然灾害……已不再是陌生字眼。保护地球、节能环保、低碳生活已迫在眉睫;生态住区、绿色建筑已是新形势下的新需要。

1. 绿色建筑需要体系研究,生态文明是将其深入持久贯彻的保障,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态观,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普通百姓及专业人士都很重要,全民参与,各司其职。

2.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要定量研究绿地所能负担的居民数量,盲目批地卖地、盲目提高容积率,只能无限制地提高居住密度。城市不应是机械式增长,而是有机增长。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建设更应讲科学。城市规划、区域规划都应注重生态,很多新城区建成,几公里见不到一棵大树,不能不让人深思。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居民步行到集中绿地的最佳时间笔者认为步行10-15分钟为宜。

3. 有一个“英国式后院”是很多人的梦想,按住宅档次,在建筑布局上纳入院落、室内生态观,考虑专门区域完成“英国式后院”功能。住宅厅室比不应随着面积增大机械增加,而是有机增加,是根据家庭人口结构及生活丰富多彩的需要,围绕核心功能空间长出附加空间、弹性空间。

4. 让绿色建筑、健康住宅、生态住区逐步走入中国百姓生活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建筑师、规划师的新课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国住区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六个特点,意在让健康、生态、低碳走入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节能,环保,健康,住宅

参考文献

[1].Richard Russell lawzence.Edwardian&interwar House

[2].Patrick waterfield.The Energy Efficient Home.2006

英国绩效预算改革研究 第8篇

一、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一) 成果管理

1. 签订公共服务协议。

英国绩效预算改革是以公共服务协议为中心而展开的。要实行成果管理, 首先要明确部门的战略目标, 然后根据战略目标确定绩效目标和指标。战略目标、绩效目标和具体的绩效指标在政府和各部门签订的公共服务协议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各部门的战略目标由财政部与各部门协商决定, 其他内容主要由各部门负责制定, 财政部对如何起草公共服务协议进行指导。但各部门的公共服务协议最终需要内阁委员会和首相办公室讨论决定。然后, 财政部有关人员对公共服务协议草稿进行复审, 并提出改进建议。公共服务协议中的各项任务随着部门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情况下, 部门可以与服务提供者就任务的具体内容、衡量指标和标准进行讨论协商, 取得部门认同, 最终达成一致, 以确保绩效目标最终转变为具体的操作任务并取得预期效果。下面以英国医疗部为例来说明公共服务协议中具体绩效目标 (见表1) 。

在绩效目标基本达成后, 公共服务协议会对绩效目标提出进行技术上的要求, 同时还包括目标、技术背景、数据来源和测量工具。下面的例子表明了有关控制肥胖目标的技术事项。表2为公共服务协议技术事项的案例 (2002年医疗部和教育、技术部联合控制肥胖症的目标)

在公共服务协议框架内, 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公共服务设定绩效等级 (Performance ratings) 。以医疗部为例, 2001年以来, 医疗服务机构每年根据40个绩效指标对服务等级进行排序, 等级划分为四等 (从零到三星) 。这些绩效指标直接反映各医疗服务机构的目标, 这些指标被包含在国家医疗部的公共服务协议中 (见表3) 。

绩效等级所带来的最显著的改革就是在部门内引入非常强劲的基于绩效水平的管理改革, 对此一些评论家概括它为“恐怖”的体系。绩效较差的部门, 其高级管理者将面临严峻的危险。绩效指标 (特别是核心目标) 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关注点。对于绩效好的部门, 将增加其部门自主权作为奖励。例如, 在急症医疗领域绩效最好的部门有权申请使用基金, 这也意味着该部门直接从国家医疗服务部中获得了更多自主权。

公共服务协议体系对于提供更好管理、达到更高目标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 公共服务协议已经成为英国政治表述中的重要内容。

2. 监督预算绩效完成情况。

财政部、内阁委员会定期对绩效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财政部每季度收集一次各部门绩效任务的进程信息, 并向内阁委员会汇报。对各部门和机构在完成公共服务协议中规定的绩效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内阁委员会每年两次召集各部门负责人汇报该部门当前目标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风险以及控制风险的计划。

3. 提交绩效报告。

政府部门每年两次向议会提交绩效报告, 一是春季提交的部门年度报告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ADP) , 该报告是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提交的报告, 要求说明部门绩效任务最终的完成情况;二是秋季提交的秋季绩效报告 (Autumn Performance Report, APR) , 一般在每年12月份提交, 属于预算绩效进程报告。报告要求说明到目前为止, 各部门执行公共服务协议规定的任务进展情况及已经取得的业绩。两份报告均对外公布, 公众和其他组织可从财政部或各政府部门的网站上获取相关绩效信息。

(二) 支出和成本管理

1. 实行管用分离支出制度,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财政收支, 英国的公共支出遵循支出管理者与决策者必须与支出的使用者绝对分离的管理原则。首先, 议会管理所有的政府收支, 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直接记入英格兰银行的国库账户, 这一账户的所有提款均须经过议会批准;其次, 皇家国库作为政府支出的管理者, 对每一项提款均须经过国家审计署的同意, 报告所涉及支出的批准法律文本或议会表决案, 国家审计署确认同意提款计划后, 皇家国库根据批文通知英格兰银行付款;最后, 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是支出的管理者、决策者, 其所拥有的各项支出都由公共会计出纳署经办, 直接拨付给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

2.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保证支出绩效, 提高预算支出效率。

英国建立了现代政府采购模式。英国在财政部内设立政府采购办公室, 用于制定有关政府采购政府和法规, 提供采购信息, 实施监督和检查。在全国五个大区按行业或部门设立了50多个采购机构, 进行具体的采购业务。除了宣传设施的采购必须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外, 政府各部门对自己的采购负责, 自由决定是否采用中央采购代理机构为各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签订的初步采购协议, 即使财政部的采购业务也可委托其他部门进行。

3. 应用权责发生制会计, 准确计量政府活动成本。

为了能准确、真实反映政府在一个时期内所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真实成本, 英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采用了一套“资源会计与预算 (RAB) ”的系统, 实现对公共支出的规划和控制职能。在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 政府对外公布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 还建议各个部都要编制一套合并的资源报表, 其公开的财务报告应该附有“真实而公允”的审计意见。为了准确测量绩效, 英国政府于2000年颁布了《政府资源和账目法案》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Account Act 2000, GRA2000) , 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制度。

4. 绩效审计。

英国的审计机关隶属于议会, 该审计体制赋予审计机关超然独立性, 不受政府限制。目前英国国家审计署有5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于绩效审计。在实践中, 英国国家审计署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如质量控制法、调查法、问题解析法、碰头会、统计分析法等。2003年国家审计署提出了“绩效审计循环”概念, 列示了完成一个绩效审计项目所经过的确定审计项目、制定审计计划等九个环节, 英国绩效审计对各个审计环节同样重视。

(三) 绩效评估

近年来, 英国在评估和提高政府绩效方面采取了多种新方案, 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由审计委员会开发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以下简称CPA)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的CPA框架包括四个共同的组成部分: (1) 综合评价 (corporate assessments) ; (2) 资源使用评价 (use of resources assessments) ; (3) 服务评价 (service assessments) ; (4) 发展方向评价 (direction of travel assessment) 。但是对不同的公共部门, 如何评价这四个部分是有差异的。

二、英国绩效预算管理的特点和经验

纵观英国绩效预算改革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和经验, 这些特点和经验可为中国加强预算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英国的绩效预算改革有别于其他国家 (如美国) , 这些国家的绩效预算改革是在法律框架下逐步推进的, 而英国绩效预算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下循序渐进, 并无立法要求。

在绩效预算过程中, 英国将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制定以部门为主, 财政部等预算管理机构进行指导, 并征求其他绩效管理者、技术专家和民众的参与。因为各部门对本部门的情况最了解, 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其他绩效管理者、技术专家的参与, 使制定出来的绩效指标、标准更为科学和全面;以部门为主制定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得到了部门的认可, 在事前化解了有关分歧, 有助于提高部门主管及员工改革的积极性和遵从性;预算管理机构的参与可以对各部门如何制定绩效目标、指标进行理论指导和把关。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英国赋予部门和机构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对预算执行管理, 首先, 保证一年支出计划不得突破总额限制。其次, 财政年度内允许财政资金拨转, 一个部门可以在一个决议拨款中的两个款项之间进行拨转。最后, 给予一线雇员更大的资源配置权利;给予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监控方面更多的自主权。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可以使执行部门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将资源配置到最具战略优先需要的项目上去,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

绩效预算管理推动英国政府以公共利益的目标为导向, 改变了政府部门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 培养了顾客服务意识, 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 更多更好地满足公共需要, 使得英国政府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可以说, 绩效预算已成为英国公共改革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HM Treasury (2004a) .

[2]Bevan, G., and C.Hood, What’s Measured is Whate Matters:Targets and Gaming in the English Pubic Health Care System, PublicAdministration, Vol.84 (3) , 2006:517-538.

[3]Barker, R., M.Pearce, and M.Irving, Stra wars, NHS styl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ol.329, 2004:419-422.

[4]Mannion, R., H.Davies, and M.Marshall, Impact of Star Performance Ratings in English Acute Hospital Trusts, Journal of HealthServices Research and Policy, Vol.10 (1) , 2005:18-24.

[5]裴育.国外财政支出如何进行绩效评价[J].学习月刊, 2006, (11) :6-7.

[6]张洋.西方政府采购中绩效保证方式综述[J].经济理论研究, 2007, (10) :123-125.

英国马文化论析 第9篇

英国马文化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 代表着骑士精神, 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传承到现在, 代表的是绅士风范和高雅的全民参与的文明娱乐大众活动, 主要是英民族祖先凯尔特人擅长骑马狩猎的文化传承。

凯尔特人是今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的祖先, 属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中叶就步入了欧洲的历史舞台。在公元前800年直到罗马时期, 凯尔特人就统治着大部分欧洲, 主导着大不列颠的文化。凯尔特人擅长骑马狩猎, 四处征战, 马、战马就成了凯尔特人生存的良伴益友。在其长期的游牧和迁徙过程中, 马文化也随着他的铁蹄渗入了西方文化, 成为其中的重要元素。受他的影响, 凯尔特人的后裔, 今天的英国人一直保留着爱马的情结。

二、马在英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一) 勇气、宽容和保护神

在英国文化里, 马的形象是高大、威武、健壮、勇敢和俊美的。“在基督教国家里, 马为勇气和宽容的象征, 守护国家、地方、行业的圣人。如英国的守护圣人圣乔治 (Saint George) 常常以骑马的姿态出现。”[1]人们把胸针设计成马头的拱形形状, 当做护身符, 再系上三角形的垂饰, 这样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可以吓走妖魔鬼怪和即将到来的敌人。再如, 英国人还有在家门口挂上马蹄铁的习俗, 因为马蹄 (horeseshoe) 在英国人看来是一种吉祥物, 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 去除邪恶。但一定要两端朝上, 以防好运流失。据说英国著名的海军统帅威尔逊将军就在他的军舰桅杆上挂上了马蹄铁来求平安。到现在, “在英国的婚礼上还会有人送马蹄铁或马蹄铁形状的配饰给一对新人, 表示对他们的祝福。还有设计师把建筑楼群设计成马蹄形, 住在里面的居民就会平安好运。这也是典型的英美习俗。”[2]在英国人眼中马是保护神, 是平安好运的象征。马是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战士和军事力量, 高大健壮, 让人产生威武勇敢的联想。同时又是人们生活和耕作中不可缺少的畜力, 让人产生宽容温和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

(二) 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马还象征着权利和地位。早在公元前800年考古学家就在凯尔特人的墓葬中发现了马车和青铜马具。这在当时只有名门旺族才能拥有。“至今在伦敦英国一会大厦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坝上海挺立着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辆双马拉战车的青铜雕像。前方两匹马前蹄扬起, 似在鸣嘶。凯尔特王后波迪卡和两个女儿勇敢威武低凝视前方。”[3]41向世人展示着英国悠久的马文化。马的文化形象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中影响着一代代英国民族。

三、马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文化影响着文学作品。文化影响文学作品自身的内涵。文化是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 决定文学作品的内容。”[4]英国的马文化同样也体现在很多英国文学作品当中。早在公元55年凯撒大帝就在《高卢战史》中描写道:“战马的嘶鸣, 车轮滚动发出的隆隆之声使敌人陷入一片恐慌”, “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 常使敌人闻风丧胆”, “而且他们还可以在疾驰的战车中来去自如, 如履平地。”[3]战马的勇猛就这样与骑士的威武被一同载入了史册。19世纪的英国小说家Disraeli (迪斯雷利) 在《年轻的公爵》中创造了黑马 (A dark horse) 一词。书中叙述了在一次赛马比赛中本来被看好的两匹马先后被淘汰, 而一匹无人问津的黑马却率先冲过了终点线, 夺得了冠军。从此黑马便享誉大江南北, 比喻非常有潜力的竞争者或候选人。在盎格鲁诺曼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 其主要的文学形式骑士文学描写了骑士的传奇, 歌颂了骑士们主持正义、扶弱济贫、重诺言、讲信义的骑士精神。骑士常以英俊尚武、骑着骏马的形象出现。在《亚瑟王之死》 (Le Morte d’Arthur) 传奇小说中,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Galvary的故事和精神家喻户晓。在下面这一段心理描写中展现了马与骑士密不可分的关系。“他 (指博莱斯骑士——笔者) 发现卡文英骑士同那贵妇艾大娜同睡在一张床上, 两人交颈搂抱;他一看到这个景象, 不由悲从中来, 一颗心几乎裂开了, 叹道:‘天啊, 我竟然遇上了这样假仁假义的骑士啊!’他大为伤感, 便不愿久留, 立刻上马而去。可是走了不到半里, 重又勒马转回。暗自盘算要把这一对男女杀掉。但当他看到他们还在熟睡, 一阵苦痛使他几乎无法在马上坐稳, 只得对自己说道:‘虽然他是个空前未有的假骑士, 但是我绝对不应该趁他还在熟睡的时候把他杀死;这是骑士制度的最高准则, 我绝对不应破坏。’因而又走开了。这一次大约又走了不到半里, 他再次折回, 想想还是杀掉他们两个, 他烦恼得无以复加。于是他又来到帐篷的那处, 把马拴在树上, 拔出剑来, 亮晃晃地拿在手里, 走进他们睡着的床边, 可是心里总感到去暗杀两个睡着的人到底是自己的耻辱, 最后, 就把这剑放在他们俩的颈间, 悄然骑马而去。”[5]154在这段复杂的心理描写中, 骑士的每一个动作都与他的马有关。马是骑士战争中的利器, 是骑士跋涉途中的坐骑, 是骑士犹豫时可以倾诉的朋友, 是危急时刻可以出生入死的战友。还有《高温爵士与绿衣骑士》, 这部最优秀的骑士传奇, 是最精美的亚瑟王传奇, 描写了骑士与马的生活。全诗2500多行, 想象丰富, 人物形象生动。诗的魅力还体现在对大自然的描写上。但不论是战争场面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刻画, 还是对大自然的描写, 都少不了对马描述。

“他一早欢乐地骑马跨上山冈,

进入一片幽深, 荒凉满目的森林;

两边全是高山, 下临杂树林丘,

生长那巨大的古橡, 上百株挤成一堆;

蓁木, 山楂盘绕纠结帝在那边垂挂,

蓬松粗皱的苔藓布满四周;

光秃的枝桠上小鸟儿惨淡地歌唱,

怪可怜的啾啾鸟叫打发那寒冷的凄凉。”

高文在冬晨动身赶往绿教堂, 他策马驰过荒凉的乡村:

“浓雾笼罩着沼泽, 水气布满了山色,

山山云雾绕, 好像戴上了帽。

百溪奔腾向前, 却不时为堤坝阻挡。

一到海边, 便波光荡漾, 泻进大海汪洋。

其中策马驰过、骑马跨上, 都体现了骑士英姿飒爽的姿态和骏马风驰电掣的速度。骑士文学升华和美化了马的形象。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格列夫游记》中前所未有的赋予了马高贵的地位和理性的形象。他在第四卷慧骃国也就是马国这样描写道:“因为这些高贵的慧骃生来就具有种种美德, 它们是理性的动物, 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罪恶, 所以他们的伟大格言就是要发扬理性, 一切都受理性的支配……它们的理性并不受感情、利益的蒙蔽和歪曲, 所以它必然会令人信服。”[6]慧骃国的统治者其实是公正、理性、诚实的马, 被他驱使的是耶胡 (指人) 。研究出了精密的天文学。在斯威夫特笔下, 马就是仁慈, 理性, 节制, 勤劳是集人类所有美德的化身, 而相对比之下受慧骃驱使的耶胡也就是人, 在他的笔下, 人却成了淫荡龌龊的畜生, 暗指贪婪, 懒惰丑陋的人类社会。马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伟岸。因此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格列佛游记》一样赋予马如此美好的形象。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战马》, 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讲述了一战中小马乔伊和小主人阿尔伯特的传奇友谊。阿尔伯特把人间最美好的品格赋予了战马乔伊。它对亲人赤诚忠烈, 为救落难的伙伴甘愿牺牲, 对所有遇到的好人以温暖和欢乐相报答。麦克·莫波格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勇敢、忠诚的马的形象, 乔伊的美好品行令人动容, 感人至深。马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高尚的、美好的, 给英国的马文化带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四、马与英国人体育娱乐生活的联系

(一) 赛马文化

英国人爱马养马, 赛马、赌马。英国这个具有深厚的赛马文化的国度其皇室毋庸置疑就是英国赛马赞助者和颁奖者。伊丽莎白女王就多次颁发奖杯。英国赛马活动的重要成员多为达官显贵和政界人物。前首相布莱尔就是疯狂的马迷, 不论政事多繁忙也要定期为格拉斯的一家赛马杂志撰写赛马评论。如今, 英国马业发展已成为世界级产业。目前,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英国马业那样多样性和富有挑战性, 英国有独特的英纯血马检测机构, 而且拥有最先进的训练设施和最优秀的驯马师、骑手及育马专家, 因此, 英国培养出了世界上高品质的英纯血马。英国是纯血马的发源地。1791年威热比斯公司首次出版了种马全书, 用于登记英纯血马的系谱。目前, 英国有五十几个各具特色的赛马场, 并都具有先进的全天候赛道, 意味着一年到头都可以举行平地赛马和障碍赛马。英国每年从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赛马运动;截止到1999年底, 英国拥有种母马11000多匹, 种公马200多匹, 拥有受训马13000多匹;英国每年赛马一般都超过1100次, 其中平地赛和障碍赛共计70460多场比赛, 英国赛马、爱马者不断增多, 近几年每年到赛马场观看比赛的人数超过500万人次。英国的育马和驯马者向全世界提供了高质量的赛马, 这些优秀马匹在世界各国的赛场上都有卓越的表现, 而且享有盛誉。

(二) 服饰文化

如果想参加皇家赛马会的话, 一定要为自己选择一套既抢眼又合身的“标准服装”。主办者给观众寄送门票的同时, 附上了新的着装要求细则, 并配以模特适当着装的照片。女士:“无吊带、裸肩、细吊带以及吊带宽度不足一英寸 (2.5厘米) 的裙子均不予接受”, 这是新着装细则对女士裙装的要求之一。裙长要有“适当的长度”, 即应该达到膝盖部位。近年来流行的戴花哨的头饰也在被禁之列。赛马会上, 女士必须带帽子, 而且帽沿宽度不得少于4英寸。男士则必须戴礼帽, 穿正式的西装套装, 打领带, 不得戴领巾围脖。西装的颜色应该是灰色或黑色。Ascot皇家赛马会一向是时装“斗秀”场, 看谁穿的更标新立异, 与看赛马同样重要。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各种文化保持其发展活力的源泉。”[7]“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19美国哲学家罗素说道。“我们在探讨英国文化, 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 并非为了判定中西两种文化孰优孰劣, 而是为了指明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 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 正常交往, 也便于两种文化取长补短, 创建更加理想的人类文明。”[7]176

摘要:马在英国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对英国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不论是英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作品, 还是体育娱乐生活, 都体现了英国人对马的喜爱。马是英国人民的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益友, 马的联想形象和象征意义在英国人眼中永远是勇敢、智慧和忠诚。本文就从英国民俗、文学、娱乐三个方面探究英国马文化。

关键词:英国,马文化,马形象,马民俗

参考文献

[1]埃文斯 (著) , 蔡文显 (译) .英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21.

[2]潘虹.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5.

[3]戴尔布朗.凯尔特人——铁器时代的欧洲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焦玉莲, 王晓嵘.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 2006 (12) :9.

[5]罗马礼 (著) , 黄素封 (译) .亚瑟王之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154.

[6]斯威夫特 (著) , 张建 (译) .格列佛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7]左彪.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8]哈里·布拉迈尔斯 (著) , 濮阳翔等 (译) .英国文学简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17.

[9]雷立柏.《圣经》中的马[J].世界宗教文化, 1997 (12) .

[10]林明金, 霍金根.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437.

英国的北极政策研究 第10篇

英国是不穿过北极圈的最北端的国家———北极最近的邻居;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冰川甚至永久冻土开始融化, 世界各国相继看到了北极地区的巨大潜力, 希望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来, 实现本国的利益诉求。既是世界大国又是近北极国家的英国在北极地区拥有环境、能源、科技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战略利益。

1. 环境安全利益

首先, 北极冰川融化, 大量的淡水流入北大西洋, 聚集在海水表层的淡水会造成北大西洋暖流的回流减弱, 亚欧大陆周边的洋流循环体系减慢, 欧洲东部和北美的气候变冷, 最终使得英国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优势丧失, 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必将影响英国的居民生活, 工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其次, 北极冰川的融化产生的淡水还会影响局部海域的盐碱度和海水密度, 改变着英国海域附近各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更会对英国的海洋捕捞业和渔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再者, 全球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 从而危及沿海低地国家或是海拔较低地区的居民生存。英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以平原为主, 并且英国的重要城市都位于近海的平原地带, 这些地区不仅人口和产业密集, 其更是英国的经济重心与国家命脉;最后, 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 会使得北极地区的冰川加速融解暴露出永久冻土层, 冻土层的融解又会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甲烷来加剧温室效应, 形成恶性循环, 英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无疑将遭受最直接的影响。

2. 能源安全利益

英国先天自然资源条件优越, 但是21 世纪以来能源产出日趋萎缩, 能源产量逐渐不能满足本国的能源消费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氢气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重大突破, 但由于科技手段尚不成熟, 在英国大规模生产新能源存在很大问题。上述的两个原因又进一步造成了英国对外国进口能源的高度依赖。英国的石油进口渠道主要有挪威, 挪威的石油产出主要来自于北海海域, 而此地区的石油由于近年来的不断开采也逐渐显示出枯竭的趋势。美洲和俄罗斯是美俄两大国的势力区, 这两强一直属于对峙状况, 在能源市场中各自为政, 争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美洲和俄罗斯也不是英国的石油进口的救命稻草。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 的调查评估显示, 北极地区蕴藏的原油和天然气, 分别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13%和30%, 并且大多数油气资源都分布于距海岸线200 海里的浅海海域。英国如果能够参与北极地区的开发, 不仅能够解决英国的能源问题, 同时也有利于英国的经济稳定与政治地位的提升。

3. 经济利益

北极航线通常分为“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 北极地区的冰川和冰盖融化, 冰区缩小, 这使得夏季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成为了可能, 并且通航期还可能较之前有所延长。 因此, 北极的气候变化以及对其的开发不仅给英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的重大挑战, 也给英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 夏季北极航线的全线开通, 会大大地有利于英国的海运发展。据调查显示, 现在从伦敦到东京一般是采用途经巴拿马运河的航线, 全程约1.3 万海里, 若采用北极航线, 航程将缩短约为8850 海里, 这样, 不仅降低了海运的运输成本还缩短了贸易时间, 使得英国的海运和海上贸易有一个更高效的海运循环。 其次, 北极航道的开辟可以刺激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研发更加先进的破冰船只, 造船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海上运输, 而且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吸纳更多的产业以及技术工人, 提高英国的就业率。最后, 由于世界的海运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海运枢纽中心, 如果一旦北极航道成为航运主力, 那么在航道周边的国家、海港将会有很大的优势, 而英国也有望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站点。

二、英国的北极政策

北极对于英国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如何名正言顺地参与北极开发, 在北极开发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 年10 月, 英国政府出版了北极“政策框架”来适应北极地区的变化:英国的北极政策在承认北极国家对北极的主权管辖的前提之下, 详述了国家在北极各领域的利益, 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官方对于北极治理的规划。英国的北极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机构设置以及政策制定

英国的北极利益由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的极地部门 (PRD) 协调。 这个极地部门的成员 (包括有关部门和机构的代表) 通常一年开会两次, 有关部门包括能源与气候变化部, 业务部, 创新和技术部, 国防部, 运输部, 海事和海岸警备局和北极自然环境研究北极理事会办公室等部门。因为北极对于英国各方面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所以英国调动了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并且共同商议北极事务, 这足见英国对北极的重视。

2. 环境保护

英国采取措施支持北极的生物多样性来保护北极脆弱的环境, 为全球的公共利益而工作, 致力于减少全球变暖以及北极海冰融化给全球气候以及世界海平面带来的影响。 北极地区存在超过2.1 万种生物, 其中一部分物种仅存在北极地区。但是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万年冰川消融、 北极迁徙物种受过度捕猎威胁、北极地区开发和商业捕捞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等因素, 北极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 英国与北极国家享受相似的北极海洋渔业资源, 因此英国致力于北极地区生活多样性的保护, 支持建立针对海洋生物保护的北极海洋保护区, 同时英国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商业捕鲸。

3. 科学研究

英国在北极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高英国对于北极环境变化过程的理解能力, 其不仅可以为英国参与北极事务提供机会, 同时也会使英国更加敏锐地感知北极变化对于本国乃至全球的影响, 这对于英国在北极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北极影响力的扩大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 在北极的科研合作方面, 英国非北极国家的地位使它能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更好地提供公正的意见, 特别是在北极科研合作的某些管理问题的处理上。英国与他国进行各领域的科研合作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 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多民族科学合作的经验, 英国科学界可以给北极事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诚实的经纪人”的作用。其次, 在科研实力上, 英国在大部分北极科学领域都处于领导者地位。英国至今为止不论是成果还是在研究预算的百分比上都是除北极国家外进行北极科研的最大的产出国。 据最近数据显示, 英国北极科研成果发文在过去的十年里从全球发文总量的9%上升到了18%, 同时, 英国的研发经费约占全球北极研发经费的4%。 再者, 为加大对北极的科研力度与资金投入,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 (NERC) 建立了“大型而活跃”的北极研究专家团, 并于2009 年成立北极办公室来协调北极研究以及负责北极地区的后勤保障工作, 提高英国在北极地区的形象, 北极办公室由英国南极考察队原班人马组成, 参与人员均是该国极地科学的领军人物。

4. 经济领域

鉴于北极在全球航运以及旅游业, 渔业, 采矿,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等方面的重大利益, 英国预计将北极地区纳入未来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在航运, 海上金融服务保险业, 采矿和油气产业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 并且一些大型的英国公司已经活跃在北极地区。同时英国注重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之间发展贸易关系, 半数的北极理事会成员国, 比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瑞典都是是英国前20 的贸易伙伴。 有数据显示:2013 年度英国出口瑞典的商品贸易总额为56 亿英镑;同年, 出口俄罗斯和加拿大的贸易额度分别是52 亿英镑和45 亿英镑, 英国与挪威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每年高达180 亿英镑。 英国是冰岛的进口服务的最大提供者, 并且是冰岛的第十大进口货物的总供应商。

5. 外交领域

首先, 英国通过加强与北极国家的国家安全防务合作来增强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能力。 由于北极理事会并无讨论军事安全议题的权力, 所以一般军事方面的问题各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会通过非正式会议来达成一致。 而英国刚好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利用其协约国的特殊身份, 参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中协约国所举行的军事演习。北大西洋公约是英国与其他五个北极国家相联系的中心, 也是英国与这些国家讨论安全与防御关系的首要路径。 英国的相关专家提议增加英国的军事运作, 并与加拿大, 挪威, 包括日本进行联合训练, 积极建立双边伙伴关系和多边安全合作团体。 其次, 英国正在寻求成为北极地区水文地理委员会的观察国的机会。 英国将充分使用它在水文地理, 天气和浮冰预报领域的专业知识, 通过北极委员会和北极国家以及其他的北极论坛联系起来, 来保证英国作为北极区域的首要伙伴的身份, 使英国在北极问题中同时收获影响力和商业利益。

最新的英国北极政策相关报告显示, 英国现存的世界级的博物馆、文化部门与北极的类似机构有望建立长远的联系与合作, 进一步增强英国的软实力。同时, 英国的外交部门进一步用外交手段, 通过搭建官方的平台来使英国企业获取在北极的商业利益。

三、英国的北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英国同为非北极国家, 但是现阶段的情况是, 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程度远不如英国, 究其原因是中国认识到北极的重要性相较英国要晚, 所以失去了良好的时机, 其次是中国并没有制定系统且完善的北极政策来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因此, 研究像英国这样的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对于中国的北极战略制定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 中国可以像英国一样完善负责北极事务的相关组织机构。 其包括设立专门的北极事务管理与研究部门, 负责制定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的北极参与政策; 此部门还需负责协调与平衡国际上各国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关系, 统筹国内各个部门共同为制定科学的北极政策努力;同时, 还需要形成一个关于北极问题的“智库”, 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北极专家团队。

其次, 中国要设立有关北极的专门研究项目, 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 不管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人文科学方面。 因为中国属于非北极国家, 如果想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去,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与北极国家进行合作, 其中科研方面的合作极具价值, 所以中国要积极发展北极的科学研究, 夯实自己的研究基础, 使本国拥有与北极国家开展科研合作的实力。 同时, 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南极开发的经验以及研究人才, 进一步为北极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吸取南极开发的教训, 在北极的开发上少走弯路。

最后, 中国可以通过与北极国家开展军事演习等合作方式更加深入地而且合法地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去, 积极发掘北极的战略价值, 科研价值, 资源优势以及商业利益, 全方位, 多层次, 宽角度地投入到北极事务中去, 抓住机遇, 利用自身的优势用于迎接挑战, 让中国不要在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失去了大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郭培清.北极航道的国际问题研究[M].海洋出版社, 2009.

[2]史婧力.极地规则成长之路[J].中国船检, 2012 (03) .

[3]杨振姣, 王娟, 王刚, 范洪颖.非传统安全体系中海洋生态安全的地位与意义[J].中国渔业经济, 2012 (04) .

英国的下午茶文化 第11篇

1662年,茶在英国的命运发生了转变。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与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结婚,这位英国的新王后在结婚以前就是一个忠实的饮茶爱好者,嫁到英国时带了一箱中国茶叶作为嫁妆。婚后,她开始用茶在王宫招待她的贵族朋友,因此茶这种饮料不断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品尝一下。但当时茶叶价格一直保持高昂的价格,因此在过去的日子里茶只是作为皇室、贵族及富人的饮料。

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700年英国的杂货铺开始出售茶叶就是明证。18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已经十分热衷,茶叶消费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18世纪中叶以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1750年前后,英国中产阶级黄油烤面包的惯常早餐中已经少不了茶。甚至伦敦城内,仆人们的早餐也已经基本上是黄油、面包配奶茶了。1755年,一位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提到:“即使是最普通的女仆,每天也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她们把这个写入契约中,这个特殊条款的总额与意大利的女仆工资相当。”把饮茶作为条件写入工资契约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英国应该较为普遍。

19世纪英国茶文化的最大成就,或许是下午茶的形成并迅速蔚然成风。下午茶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英国饮食的特点是重视早餐,忽视午餐,晚餐要到20时进行。漫长的下午,饥饿难耐。对于富裕的贵夫人们,更是沉闷乏味。一天,斐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娜用几片烤面包、奶油和茶来消磨漫长的午后时光。这一尝试令公爵夫人觉得茶和点心的搭配完美无比,非常舒心可口。后来,她就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茶与精致的点心,谈天说地。没想到,这种消遣方式不久就在英国贵族社交圈中蔚为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喝茶成了女性进行社交活动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了它,夫人小姐们就可以穿上华丽的服装,聚集在一起,“说长道短”,炫耀和攀比,而不必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女主人则亲自操作,展示她银制的茶匙,精美的中国茶具,花色繁多的点心和优雅的服务。不久,很多男性也开始成为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因为他们发现请朋友喝一次下午茶花不了多少钱。只要几壶红茶,加上一些专门配合下午茶的精致点心——小小的无硬皮的三明治、热奶油土司、司控、小奶酥和一些可口小蛋糕就足以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了。因此,人们无论是招待邻居、朋友,或是商界朋友聚会议事,下午茶都是首选的方式。英国下午茶甚至还衍生出像网球茶、野餐茶等多种形式,令人叹服。在下午茶的推广过程中,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维多利亚女王认为,下午茶是一种很好的缓解压力和体味人生的形式,提倡英国国民喝下午茶。在人们的心目中,英国传统的下午茶就是19世纪维多利亚式的下午茶。

维多利亚式的下午茶要求选择家中最好的房间作为聚会的场地,所选取的茶具和茶叶也必须是最高档的。就是点心也要求精致,盛点心的瓷盘一般为三层。最下面的一层放一些有夹心的味道比较重的咸点心,如三明治、牛角面包等;第二层放的是咸甜结合的点心,一般没有夹心,如英式松饼和培根卷等传统点心;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以及几种小甜品。吃的顺序要遵循由淡而重,由咸而甜的法则,从三层点心盘的最下层往上吃 。除了对茶和点心的严格要求外,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还少不了悠扬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与讲究安静品饮的中国茶文化不同,英国茶文化是积极入世的,它更活泼,更重社交,密切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茶文化为英国女性参与社会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家庭茶室和社会茶园。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茶园,作为公共生活领域,是英国女性生活社会化的形式。对于英国男性而言,每日两次工间的“茶休”也为互相沟通、联络情感提供了大好时机。英国人创造的集体茶会更是一种大型的社交形式,如1830年前后英国普列斯顿、利物浦、伯明翰等地都曾频繁举办多达2000余人参加的午后茶会。在茶会上人们除喝茶、吃东西、聊天、评议政治外,还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谈情说爱。因此,茶文化在密切人们社会交往方面功不可没。

下午茶是英国各个阶层固定的习俗,英国的饮食、公共娱乐场所都有供应下午茶的。在英国的火车上备有茶篮,内放茶、面包、饼干、红糖、牛奶、柠檬等,供旅客饮下午茶用。1927年后,在英国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上,也开始供应下午茶。即使战争也不能改变英国人饮下午茶的习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军对垒时,每到四点钟,英军就会喝下午茶。德国人也很君子,在这段时间不进攻,享受短暂的和平。

英国民谣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研究 第12篇

一、CP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的涵义

CPD是指持续的专业发展, 这个术语是由理查德·加德纳 (Richard Gardner) 创造出来的, 他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约克大学负责为在建设或发展中的专业 (职业) 提供专业发展。CPD这个术语被挑中的原因是它没有在“从课程中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这两者之间进行区分, 它现在对很多专业或职业都适用了。

CPD倡导这样一种观念, 个体除了开展工作所必须的基本培训之外, 还要求对其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持续不断的改善。在教学中, 这种发展以前被称作“在职培训”或者“职后培训”。CPD所强调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值得注意的是, 术语的改变标志着重心从提供者或雇主向教师个体的转移。换言之, 在其受雇学校的帮助之下, 教师个体现在对他或她自身的终生专业发展负责。

二、CPD的总体形象以及高质量的CPD所具有的特征

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总体形象以及高质量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所具有的特征分述如下:

(一) CPD的总体形象

格雷博士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研究得出了有关CPD的总体形象的研究结果。他在研究中要求教师描述他们在其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参与或涉及的任意一种类型的CPD, 然后将这些描述同多种类型的机构所颁布的文件上所列的CPD的框架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 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在学校中采取了多种形式, 包括:

1.在一个特定学校中可以采用:

(1) 学校培训日; (2) 入职培训、带教和对教师个体的评价; (3) 同伴观察; (4) 合作计划及评价; (5) 自我评价等形式。

2.超出一个特定的学校, 教师们可以建立学习网络, 采取:

(1) 参观其他学校; (2) 参加校际会议; (3) 与其他学校承担联合培训实践; (4) 加入教师联络网; (5) 参加特定科目专家联合会等形式。

3.在学校环境之外, 教师们可以采取:

(1) 参加商业的或非盈利性提供者 (如教会和地方教育当局) 所提供的短期课程; (2) 为获得高一级的大学学位而进行学习; (3) 参加组织考试; (4) 学习运用网络在线课程; (5) 参加调任调派及岗位交换等活动形式。

CPD的总体形象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所开展活动程度广泛的印象。然而, 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一直参加这些不同类型的CPD活动, 教师们倾向于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上,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CPD。教师参与CPD取决于个人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以及家庭方面的环境, 取决于他们所工作的学校和当地教育当局, 也取决于某一特定年度的政府投资制度、预算以及时间限制。更具体的来说, 一个教师参加CPD活动的种类、范围和时间等可能会极大地受到其在特定学校中专业角色的影响。

(二) 高质量的CPD所具有的特征

1.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在时间和金钱方面是经济的, 由具有相关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第一线的研究员来授课。

2.充分研究教师的需求。

针对教师的需求做了仔细的研究, 为教师提供充分的, 对他们而言是新鲜的、相关的信息。在培训期间给教师提供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的机会, 对教师们回到课堂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能促进教师对一般科目知识的提高和理解能力, 而并非简单的重复教师的职前教育。

3.提供后续的跟踪调查和服务。

提供后续跟踪调查, 支持学习网络。在培训中或者之后给教师提供反馈的机会 , 通常使其在培训当天就能得到反馈。

三、英国CPD存在的问题

在对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 在职业中处于所有阶段的教师们都表达了他们参加广泛专业发展活动的愿望。他们将以科目为基础的CPD描述为一种评价最高的专业发展形式, 因为它让教师们参与到反思性实践中, 让教师们与他们任教同一科目的同事一起讨论教学, 这能给予他们相当大的精神上的激励。持续的专业改进为教师们的工作提供了一种前进的动力, 这种动力对于课堂的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们普遍认为以科目为基础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活动, 它能够帮助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

然而, 教师们的这种可贵的热情在许多时候受阻了,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因为他们对现有的CPD计划、取材和传授的结构等方面的失望。大多数教师认为现有的CPD的质量是低下的, 是一个没有规范的自由市场。没有相应的质量保证系统, 意味着教师们的时间和金钱被浪费在质量可疑的课程之上。

2.无规律的政府投资模式也意味着各个学校每年制定有效的CPD计划是困难的。CPD资金在地区之间的不同分配也导致了一种随机分配制度, 这致使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被忽视, 而另一些教师却在已经相当繁重的工作负担的基础上勉强应付CPD。

四、结论和建议

对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 时间、金钱以及教师的热情都是珍贵的资源。然而这些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要专业发展名副其实而不仅是一个象征性形式的话, 就需要小心、仔细地呵护它们。通过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是:

(一) 在监管CPD的法律条文中, 质量保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最理想的情形下, 一个CPD的自由市场允许其提供者以创造性、灵活性的手法来回应消费者的需求。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 资源被浪费在乏味的和无关紧要的规定和条款上。所以建议引入相应的认证 (鉴定合格) 体系以便使教师和学校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在众多合格的CPD中看哪一种活动最为适合他们的需求。这可以通过开发“特许标记”或类似的鉴定合格的体系来实现。全国教学委员会 (General Teaching Council) 开发了通过检查质量保证过程来达到此目的的一种理想的创新方法。

(二) 政府资助应该更加公平和更为连贯

教育技能部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应该开发一套明确合理的国家资助系统来使政府资助更加公平和更为连贯。学校和教师们都在尝试计划高效的CPD的过程中遭遇了真正的困难, 因为每年的政府投入额有相当大的变化。在资金紧张的时候, 以科目为基础的CPD常常因为要让位于“以信息为基础”的CPD而被否决, 这种所谓“以信息为基础”的CPD的内容与政府目标和学校发展计划相关。这就致使教师个人发展的机会受到限制, 使他们失去发展动力。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资助必须在至少五年的基础上来做计划, 应该要求学校从学校预算中圈出这项资金, 这样一来资助个体教师教学的发展计划就仅仅是校长的责任了, 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政府投入的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 需要一个全国性的计划框架

当前, 像教育技能部、教师培训协会 (TTA Teacher Training Agency) 、全国教学委员会、专门学校信托公司 (SST:Specialist Schools Trust) , 国家学校领导学院 (NCSL :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hip) 、教学联盟 (The Teaching Unions) 等组织就CPD的计划而言似乎是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工作的, 这些机构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以确保全国性的计划框架的形成。作为教学专业的代表性机构, GTC可能是承担协调责任的最合适的组织机构。

(四) 教师们对于自身的CPD应该具有专业权利

赋予教师自身CPD的专业权利将使其参加以科目为基础的专业培训, 这种培训鼓励反思性实践, 与教师自身的技能和学生们的需要紧密相关, 这一点必须在学校教师的培训及相关文件中予以体现。教师们应该能够将所赋予的这项权利储存或累积起来以便能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灵活运用。

(五) 开发越来越多样化的CPD活动

在传统上, CPD是由一个整天的培训课程组成的, 在一些情况下附加上较高学位的课程。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师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制度结构了, 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寻找学习的最新路线和途径之上。这些包括在线学习、网络社区、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科目课程的学习。

五、结语

从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 借鉴英国教师“持续”的专业特点, 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

英国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为审视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为广阔的视角, 其所强调的“持续”的专业发展这一特点可以借鉴从而使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更为深入的开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随着教师专业化步伐的加快, 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重要性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 一个国家要保持教育不落后于时代, 必须要有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机制来保证。90年代至今, 教育界日益清晰地认识到专业发展在学校发展和教育变革中的中心地位。

英国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与这种趋势相一致, 体现了强调“持续”专业发展的特色, 它认为仅仅是专业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 这便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英国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中对CPD活动的监管、质量保证的措施也非常值得借鉴

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在设计时可以参照高质量的CPD活动应具备的特点。还有教师们对于自身的CPD应该具有专业权利;需要一个CPD的全国性的计划框架;开发越来越多样化的CPD活动;政府资助应该更加公平和更为连贯等等, 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摘要:英国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强调“持续”, 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国际教师教育界独具特色。其现状中所反映的问题及对策中所指出的加强对CPD活动的监管和质量保证的措施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有效性很有借鉴意义。如高质量的CPD所应具备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充分研究教师的需求及提供后续的跟踪调查和服务等特征以及对于CPD的全国性的计划框架的倡议等等, 我国在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时都可以借鉴。

上一篇:微生物分离下一篇: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