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传媒范文

2024-09-10

美国新闻传媒范文(精选10篇)

美国新闻传媒 第1篇

电视新闻业务层面, 1频道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 一是它的内容共享平台, 二是它相对固定的节目编排模式。

先说这个共享平台。

此平台的英文缩写是ENPS, 意为电子新闻制作系统, 其特点是架构可靠, 功能强大, 具有可扩展性, 能够紧密结合第三方产品。在电脑页面上, 垂直展示着4条竖长的块面, 分别显示4个不同的信源:

美联社。这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编辑、记者1600多人, 国内分社134个, 国外分社83个, 驻外记者500人。美联社每天用6种文字播发新闻和经济信息约300万字, 每年发图片15万张, 不仅为美国1500多家报纸、6000家电台、电视台服务, 还为世界115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新闻媒介供稿。

观众。在各节目的论坛上, 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电视台互动, 1频道从中亦可获取有价值的线索。

线人。即国内称之为通讯员的, 是电视公司的耳目喉舌。

记者。1频道有50名主播和记者, 按照韩芬的说法, 是“一批训练有素的能够自己拍摄视频的记者”, 分布在纽约的5个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皇后、斯塔滕岛。每个驻区记者, 有一个必备条件是必须生活在这个区, 道理很简单:拥有人脉资源, 熟知生活环境, 容易感知和发现身边的变化。每个区的记者, 也按行业分口, 比如交通记者、时政记者、环境卫生记者、教育记者, 等等。除此, 每个区还配备了3名机动记者, 专门跑突发事件和接受公司的采访指令。派驻曼哈顿区、皇后区的记者在公司有办公室, 另外三个区的记者则租用其他电视公司的办公室。但这些驻区记者, 无须到电视公司打卡坐班, 可以将采访设备带回家。遇到突发事件, 公司先是指派一位驻区记者, 带上一位助理。去到现场后, 如果发现事情颇大, 他这一组搞不定, 公司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和涉及面, 派出人数不等的记者群。必要时, 公司的4辆微波传输直播车可全部出动。

在这个共享平台上, 1频道的工作人员可以任意点击、取用信息:

信源1, 美联社。其新闻素材是公司花钱订购的, 但毕竟是“大路货”。比如这天, 我们点击美联社后, 出现的热门专题之一是纽约州的麦道夫诈骗案。71岁的麦道夫曾任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 其制造的“旁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 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韩芬说, 像这样的新闻, 美联社虽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但1频道的制片人还是会派记者去采访拍摄, 尽量以独家视角报道之。

信源2, 记者。公司要求记者将所拍摄的内容, 按照2:1的比例——即每拍2个小时, 记者初步筛选出1个小时的内容, 上传到公司的官网服务器上。同一条新闻得有2个版本, 一个是记者版, 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描述, 一个是主播版, 是专门为新闻主播准备的有串联词的播出稿。公司的新闻控制室收到这些内容后, 新闻主管就可以在电脑上浏览、剪切、编辑、储存。主播配音、编辑串联后, 这条新闻成片作为一个独立的视频短片, 会再次回到服务器上, 成为一个贴有标题的制作条, 进入菜单式编控程序。此后, 新闻控制室发出指令, 这条新闻成片, 一是会被纳入某一个时段的新闻节目, 在1频道的英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 以英语和西班牙语播出, 二是会被政论、文体等其他节目的编辑, 当作素材选用。

此外, 1频道的东家时代华纳集团公司, 也为1频道提供了一个新闻资源共享平台, 上面有大量的出自集团公司加盟台记者采制的内容。

信源3, 观众。每天, 1频道都会收到观众发来的手机短信, 打进来的电话, 网络讨论版上的留言, 说哪里的楼倒塌了, 哪里的机场候机楼发现了炸弹包裹。对这些信息, 公司会跟驻区记者、警方、相关的官方机构联络, 确认有其事后, 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信源4, 线人。这是延伸了的记者群落, 是一帮“好事之徒”, 是对时政、街区新闻感应灵敏的族群。他们对新闻的判断, 介于非专业的观众和专业的记者之间, 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然, 1频道支付的报酬, 也是线人提供新闻线索的动因之一。

记者、线人、观众、网民, 1频道的“耳目”遍及纽约, 怎能不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纽约的新闻竞争相当激烈, 全美新闻传媒巨头的总部几乎都在这里。1992年才开播的纽约1频道, 是时代华纳有线网下属的一家24小时播出的地方新闻频道, 在纽约市的电视媒体中收视率最高, 目前已有240万订户, 业绩很是了得。其传播定位, 用韩芬的话说, 是“仔细观察和寻找这个城市还有哪些未被播报的事情”。

再来看1频道的节目编排。

平常的一天, 1频道大部分时间是在播出滚动新闻节目。黄金时段有三:一是早间。播报昨夜今晨新闻, 当天工作生活提醒, 天气预报, 国际新闻, 等等, 收视率最高。晨间节目编排多年不变, 因为稍有变动, 就会引起观众强烈的负面反应。韩芬介绍说, 纽约人几乎在同样的时间起床, 洗漱之后, 一边喝咖啡吃早餐, 一边听看电视新闻节目, 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晨间接受“仿佛是有画面的电台节目”。二是晚间。从傍晚开始, 节目依序是政论《通向市政厅之路》——生活秀——新闻——体育赛事直播。三是周末。主打节目有与《纽约时报》合办的《聚焦纽约》, 阐释剧院文化的《舞台之上》。

来看一段完整的新闻节目, 我们午餐时12:30—13:00, 1频道的内容。其结构是:本档节目提要+主打新闻+广告+天气预报+文体新闻+广告+国际新闻+道琼斯股票指数+电影新片上映信息。每条新闻不长, 几十秒, 顶多2分钟。边看边问, 我了解到纽约1频道常态新闻节目有别于国内电视新闻的几个“注意事项”:

其一, 根据新闻内容决定广告时间。单条广告, 提前一天制作好, 与单条新闻一样, 成为节目条, 进入菜单式编控程序, 但不确定插入时段。值班的新闻主管直到播出前5分钟, 才根据新闻内容确定这条广告插在哪里。13:57了, 新闻主管还在调整新闻, 几乎到了14点, 才最后确定广告内容和条数。广告针对所在时段的目标观众, 比如午间时段的广告, 是神奇拖把、机械切水果刀等, 显然是给家庭主妇看的。

其二, 天气预报格式化。与广告的即时确认不同, 天气预报却是固定编排的, 非常格式化。天气预报每隔10分钟, 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位——逢1, 比如第11、21、31分钟——播出, 有当天的预报、一周的预报, 用数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形象化呈现。由此可见, 1频道的天气预报已经成为市民的“气象时钟”, 人们习惯于到点收看, 频道不敢轻易改变人们的这一近乎刚性的收视需求。韩芬告诉我们, 频道播出的气象内容必须高额付费给气象局。

其三, 主打新闻处于进行时态, 内容被不断刷新。常态下, 1频道的新闻节目30分钟刷新一次。午餐及之后的交谈时间, 2个多小时里, 我一直在留心新闻节目的变化。头条不变, 是一则会议新闻, 州议会讨论什么问题。接下来是这档新闻的主打部分, 布鲁克林区一幢民房倒塌, 每档更新内容。同样是在倒塌现场, 记者采访的对象不断变化:目击者——警察——市政工作人员, 报道视角也在不断延伸, 由先前的直击转向各方对此事的评述。

其四, 为5个区的观众度身定制不同的新闻节目。在纽约的5个城区, 观众看到的虽然同是纽约1频道, 内容却不一样, 是为所在区域定制的不同版本。这样的内容模式, 在纽约的众多电视台中是独此一家, 以此彰显1频道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其他电视媒体不能提供的内容。如此繁密的分区域定位的社区新闻和天气播报, 旨在满足快节奏生活的纽约客的资讯需求。

当然, 这是常态。遇到那些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 如9·11纽约世贸大楼被恐怖分子袭击、纽约哈迪逊河面民航飞机紧急迫降、迈克尔·杰克逊猝死, 公司就会只留几个值班编辑, 其余人员悉数出动, “在那样的‘疯狂’状态下, 管理层的人员如我, 也要到现场去协调采访, 调度新闻内容”, 韩芬笑说。是时的节目编排, 自然是打破常规, 打乱常态编排, 24小时现场直播盯着突发事件。9·11的特别报道持续了整整一周, 其间没有一条录播新闻, 全是现场直播。

现在, 似乎可以回答本文的主题了, 24小时全天候播出社区新闻的纽约1频道哪来那么多的内容?第一, 纽约是“世界中心”, 美国金融、商业、贸易、新闻中心, 全球特大城市之一, 城区人口800多万, 大纽约都会区人口1850万, 各种肤色的人群在这里穿梭, 每天都有无数的人间悲喜剧在这里上演, 纽约的股市和贸易动态影响全球。此地不愁没有新闻。第二, 尽管不缺新闻, 但作为社区电视新闻媒体, 1频道还是采取了差异化传播的策略, 避免与其他电视公司同质化竞争, 视角下沉, 贴近市民, 专注于纽约5个城区的社区民情, 为纽约市民做其他大台不愿做的“小事情”, 如生活服务、环境监测。第三, 常态内容很多是重播的, 如时政要闻、天气预报等, 但主打内容一定是在不断更新的, 让观众感到1频道的新闻总是新的, 总是在现场守望社会。第四, 1频道隶属于庞大的时代华纳集团公司, 受益于集团公司的大传媒网络, 纽约以外发生的事情, 1频道也可以快速共享其他加盟台的新闻。第五, 1频道非常重视倾听网民的声音, 一些节目的创意和来源, 比如每天晚上9点黄金档的《话题秀》, 就直接出自网民的投票。第六, 1频道的内容共享平台, 集合了通讯社、本台记者和线人、观众提供的新闻成片、线索、素材, 足以应对频道大容量大时段的播出。 (全文完)

漫谈美国新闻传媒专业申请 第2篇

2011-11-01 来源: 浏览:345次订阅字号: 大 中 小

[导读]申请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日渐增多,但对此专业的申请要求和申请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这里我根据众多申请经验,详细为学生和家长说明,为什么很多人申请新闻传播类专业,申请者需具备哪些特点,更加容易被录取。

马上咨询

威久美国部资深顾问经多年申请,将自己对美国新闻传媒专业申请的经验分享给各位同学。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接到预备申请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的咨询,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热衷于此专业,但对此专业的申请要求和申请情况没有明确的认识。我经常面对着一些这样学生迷茫的眼神,本着“非原创,毋宁死”的原则,本人将自己多年来申请的经验与各位同学和家长分享。

Note:以下数据皆为真实的数据,一则来自各学校官网,二则来自本人与各个学校和教授的沟通。

近些年来,申请新闻专业的学生日渐增多,原因有以下两点:新闻传媒专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新闻传媒学,这一学科本身便是多个学科的交叉点,以传播学为例,从施拉姆在爱荷华大学创办传播学这一学科之始,传播学便被定义为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从这一点看,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因此,很多中国的文科专业,比如哲学、心理学、新闻传媒、中文、英文、社会学,都与传播学这一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此类专业的文科学生在申请新闻传媒专业时也并不被刚性地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跨专业”。国内相关专业招生过剩:中国大学往往不顾市场需求而追时髦开设新闻传媒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导致此专业的潜在毕业生不断增加,在就业、考研、出国三条路上,选择出国的学生基数便也指数般地增加。因此,这些相关专业的潜在毕业生也呈指数般地成为潜在的新闻传媒专业申请者。

新闻传媒专业的申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闻传媒专业往往需要较高的语言成绩:

一方面,本专业对托福要求较高,一般院校往往要求TOEFL在100分以上,比如西北大学(Northwestern)的新闻专业和整合营销传播专业(IMC)要求学生的TOEFL总分要在106以上,康奈尔大学(Cornell)则非常低调地要求TOEFL必须要100分以上,俄亥俄州立大学(OSU)和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则要求托福必须得在110分以上,有些学校的官网上的数据可能要求较低,比如佛罗里达大学(UFL)和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只要求80分,但以我往年申请的经验来讲,以低于100分的TOEFL成绩来申请很可能在第一轮盲审中便被刷掉;

另一方面,对GRE的语文(Verbal)和写作(Analytical Writing)要求往往比较高,以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Seattle)为例,以往三年所招收的学生在Verbal和Analytical Writing的平均分是589和4.5,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往年招收的学生的Verbal和Analytical

Writing的平均分则是585和4.5,在我与普渡大学一传播学教授交谈中得知,普度大学(Purdue)在Verbal上要求学生的分数要上600分,而西北大学更是要求学生的Verbal最好能上700分。

2.新闻传媒专业要求学生的口语最好能非常流利(fluent):

首先,由于美国新闻传媒专业上课的方式往往过于交互性(interactive),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授之间在课堂、讨论和seminar中积极得配合,所以没有十分流利的口语,学生是很难融入课堂讨论中的。

其次,新闻传媒专业发放助研(RA)和助教(TA)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口语的好坏,美国的教授坚信,没有良好的口语,学生是很难帮助教授实现助研和助教功能的,例如,我与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SUNY-Buffalo)的Arun Vishwanath教授交谈后得知,该校要求学生的托福口语最好能上25分以上,普渡大学的Robin Clair 教授更是说该校要求学生的托福口语十分“Steep”,必须得要上27分。

3.跟艺术类学生申请时必须要提供作品集一样,申请传播学的学生也必须要提供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而此写作样本对学生能否被学校所录取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我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写作Writing Sample时,感觉中国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1,写作样本过于“毛邓马哲化”,写作样本往往过于照本宣科,语言僵化且没有任何新意,试想,如果拿一堆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来敷衍美国传播学系教授,他们怎么会给你录取呢? 2,写作中语法错误频繁出现,这样一看便让美国教授认为这样的学生没有应该有的学术涵养和严谨作风。3,选题过于局限,且往往缺乏明确的主题,往往是无病呻吟,没话找话。

而我在给学生提供选题范围、题材以及美国的一些原版参考资料(Reference)的同时也往往主张:1,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小题大做 2,严审每一句话的语法,严审每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国学生往往在写东西时没有逻辑感,这点也能说明为什么中国学生的GRE写作部分只能停留在3和3.5.3,选用参考资料一定要采用美国原版论文或者出版物,不要用中国的一些平庸学者(这里我写得比较含蓄,其实中国所有研究传播学的大学教授们按照美国评价标准的话,连平庸都算不上)的“论文”和“著作”,因为中国传播学学者们的论文和著作往往是秉承“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的原则,这一点,不用多言,你懂的。

4.与教授之间的套磁往往比较重要:鉴于现在申请此专业的学生过多,如果没有与教授的提前沟通,很难拿到美国高校的录取,更别说拿到奖学金。以今年我的几个拿到名校录取的学生来看,这与我长期不懈的与教授的套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以L同学为例,本身背景普通(普通学校GPA:3.1,TOEFL 98,GRE 1310+3.0),最终拿到了Cornell、Purdue、USC、Georgetown的录取,在申请过程中,笔者一如既往地参阅这几个学校教授的papers,然后以学生的口吻跟教授联系,并且晚上等到深夜跟教授打电话联系,若是跟纽约附近的学校联系,等到北京时间晚上9-10点钟便可,若是跟加州地区的教授们联系,只能等到晚上后半夜了,但能帮学生拿到名校的录取,这点付出也不算什么的。

5.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并且往往许多州立大学的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要更加全一些,并且实力也相对更好一些。很多学生往往在选校时往往盯着US.News 的综合排名,反而忽视专业排名,这点让我很是无奈和苦恼,以U of Iowa为例,施拉姆当年正是在这里创立的传媒学,该校此专业非常强悍,在美国传播学界的名望非常之大,很多名校的教授也

是在该校拿的PHD, 但向一学生推荐该校时居然被当做野鸡大学看待,我很无奈,真的。以U of Missouri为例,该校的新闻专业非常强,几乎跟Columbia平起平坐,在美名望十分之高,但综合排名只排到94名,再以Wake Forest University为例,该校综排10几名,但该校的传播学专业实在拿不出手,连PHD点都没有,并且研究实力相当之差,所以学生在选择传播学的同时,尽量应忽视综合排名,要盯着专业排名来看。

传媒大亨搅动美国大选 第3篇

如今,班农又成为被希拉里称为“右翼大阴谋”的核心人物。在他的指挥下,这场“阴谋”不仅针对希拉里这样的民主党,还有博纳和杰布·布什这样的共和党温和派。“如果你看到某处爆炸了,应该就能在不远处看到史蒂夫手里握着火柴。”布赖特巴特新闻网的一名内部人员说。

媒体“炸弹”百发百中

作为极右势力的代表人物,班农善于利用掌控的媒体向民主党和共和党温和派开火,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极右势力“茶党”。班农及他的团队已发展成为美国右翼声音的传达者甚至利益的掌控者。

早在2011年,班农就利用媒体揭开过纽约州议员、民主党人韦纳的“艳照门”,而迫使他从国会辞职。当时,韦纳被传与女“粉丝”联系紧密,班农便雇人24小时关注其推特动态,并最终挖出他私下发给女“粉丝”的不雅自拍照。

除了利用媒体将议员直接拉下马,班农还有一套更为精妙的政治工具:2012年,他组建了一个名为政府问责机构(GAI)的非营利、无党派调查组织。该组织大量招揽律师、数据分析师及法庭观察员,收集、筛选有关情报,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

今年5月,GAI推出了班农“最得意”的作品——畅销书《克林顿金钱》。该书由GAI名誉主席施维兹主笔,在出版前,《纽约时报》就爆了该书一个猛料:一位加拿大矿主曾向克林顿基金捐赠数千万美元,并用私人飞机接他共进晚餐,而后该矿主便获得了国内的铀矿开采权。爆料为该书引来公众关注,一经问世就蝉联了政治人物类读物榜首数周。有评论认为,这本书无疑为希拉里的竞选蒙上了阴影。

今年10月19日,GAI又发行了新书《布什美元》,披露布什在佛罗里达的地产交易,以及他在雷曼兄弟公司获取高达7位数空饷等丑闻。这无疑又是一枚重磅炸弹,班农却显得并不满足:“布什这边的信息远不如克林顿那边有戏剧性,他的东西更平淡,主要就是肮脏的裙带资本。”

从海军、制片人到政治推手

“我原本一点也不政治。”班农这样评价自己。事实上,他确实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爱好者。

1954年,班农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1976年,他从弗吉尼亚波利工程学院毕业,进入海军驱逐舰部队,并在伊朗人质危机期间被派往北阿拉伯海驻扎。后来,他又被调往波斯湾。

退伍后,班农在五角大楼任海运事务主管助理,并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乔治城大学国防学硕士课程。但那时,他实际上已被繁荣的华尔街吸引。“如果你想去华尔街,那就先去哈佛商学院。”带着这样的信念,29岁的班农被哈佛大学MBA录取,并在毕业后获得高盛公司的工作邀约。

最初几年,班农疯狂工作。他熟悉并热爱这样的节奏,“就像在海上航行掌握船舵”。但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资本的国际化,他意识到投资市场将被分工细化。于是,他创办了班农投资公司,专注影视娱乐传媒业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个市场购买媒体公司,需求量会非常大”。因为此类投资公司数量少,班农的公司很快在业内独大,在好莱坞也颇有名气。

但很快,好莱坞发现这位投资人在制作电影方面也颇有才华。1998年,班农将公司卖给一位法国投资人后,开始全身心投入电影制片人的工作。1999年,班农制作的第一部影片《提图斯》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奖提名。但“9·11”事件的发生,带给班农极大的触动,引发了他对政治的关心。2004年,班农通过拍摄致敬里根的纪录片《恶魔的脸》,追忆里根时代的美国,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

此后,班农的政治立场也愈发凸显:为庆祝“茶党”建立,2010年制作了纪录片《为美国而战》,通过制作《0时代》思考美国金融根基的垮台,2011年制作佩林的个人纪录片《不败》。彼时的班农,已经悄然成为极右势力的代表人物。

在这一时期,班农结识了媒体人布赖特巴特,他的理念引起班农极大的共鸣:“我们都渴望建立一个国际化的、中间偏右的、民粹主义的、反体制的新闻网。”当时,班农为他筹建布赖特巴特新闻网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布赖特巴特突发心脏病离世,班农以执行总裁的身份正式接管该网站。

正在酝酿更大的动作

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希拉里等总统参选人,都认为此次大选中极右势力“搅局”的强度是空前的。班农也声称,接下来还有更多招数。就在今年7月,他宣称,已派出15名专业记者,跟踪调查希拉里的竞选。他还透露,明年1月以《克林顿金钱》为蓝本的图片小说将上市,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将于明年2月上映。“正是总统大选第一轮投票的时候。”班农强调。

有人不以为意,认为班农的把戏只能算历次总统大选的“必演剧目”,美国政客应对这些套路早已烂熟于胸。但也有评论认为,班农的可怕并不在一次大选,而是他的“搅局”代表着极右势力已具有一定的舆论掌控力。

“上世纪90年代,保守派之所以没能把克林顿搞下台,就是因为那时的宣传只有专家观点和意见,没有事实依据,最终回答我们的只有自己的回声。”班农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专访时说,“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组建GAI,只挖事实。”

GAI更像一条训练有素的新闻流水线:数据分析部门负责深挖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很多时候甚至会追查到外国政府网站;这些干巴巴的信息、数据会被传递给“文学叙述”部门,该部门负责人是美国名人传记作家霍尔,由他负责将“干货”转化成为生动且写实的文章;文章完成后,再由主流媒体进行扩散,这也是《克林顿金钱》一书走进市场的路径,“一篇文章登在《纽约时报》上,效果和登在布赖特巴特网站上截然不同”。

如今,班农已走在“右翼大阴谋”队列前端。这个深谙游戏规则的传媒大亨正在给美国政坛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美国新闻传媒 第4篇

近年来, 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迅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学科归属不清、研究进路不明、传媒经济本质存在争议等问题, (1) 在研究方法上同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对来说, 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 其研究雏形可以追溯至1925年, 当时,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杰米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 此后, 广告经济学、电信经济学、电视经济学、报业经济学等概念也相继被提出, 并得到了日益深入的探讨。 (2) 1987年, 《传媒经济学刊》在美国创刊, 并发展至今, 成为唯一被SCI收录的传媒经济学杂志, 它作为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方向。

本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所刊文章从研究主题上进行分类, 并对每一研究主题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提供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并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提供有益线索。

《传媒经济学刊》的研究主题

2004年~2008年, 《传媒经济学刊》共发表论文99篇, 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 从传媒政策的制定和演进到传媒产品的定价、广告的具体投放等, 都有所涉及。笔者对这些研究主题进行详细分类, 确定五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

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一般意义上, “多元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 而且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1958年, 安道夫 (Ansoff) 提出多元化战略, 此后, 多元化战略逐渐成为公司战略研究中的重点内容, 其中,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多元化的绩效等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扩大与深入, 以及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发展, 多元化战略的问题进入了传媒经济学者的视野, 并日益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公司多元化战略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传媒公司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是选择一种, 还是选择其中几种同时进行?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会导致传媒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有学者研究了出版公司的多元化战略, 通过选取澳大利亚、欧洲、北美的大型出版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国家的大型出版公司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内容是不同的, 如北美的出版公司大都集中于它们的母国市场, 更多地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 而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出版公司同时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和地区多元化战略。 (3) 相关产品多元化战略及地区多元化战略会导致传媒集团良好的经济绩效, 然而, 过度的多元化尤其是不相关的过度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将会导致传媒集团经济绩效的下降。 (4)

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如制造业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不同, 有学者认为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同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5) 也有学者提出异议, 认为传媒产品在双重市场上进行二次售卖、产品本身的公共性等特点对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影响, 因此, 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与其他类型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6)

应该说, 学者们对于传媒公司的多元化战略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讨。但是已有的研究在样本的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如样本的选取集中于大型的传媒公司、样本的收集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等。未来的研究对于样本的选择可以更加多元化。

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 它具体可分为非股权模式和股权模式。非股权模式包括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 而股权模式则包括合资和独资两种模式, 独资可以通过新建和并购进行。 (7) 进入模式的不同将会影响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后的经济绩效, 因此, 传媒公司在国际扩张时要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谨慎选择。

公司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交易成本因素和全球战略因素。 (8) 有学者选择环境变量中的两个具体指标即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 检验它们对传媒公司进入模式的影响, 该研究选取1981年~2001年美国广告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文化距离和东道国风险对美国广告公司的进入模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当东道国与母国文化距离较大以及东道国风险较大时, 美国广告公司会选择以合资方式而不是并购方式进入。 (9)

并购模式与其他进入模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已有的大量文献认为并购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其他协同效应的产生, 这也是传媒公司选择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因, 但是并购是否必然导致上述种种优势的产生, 有学者进行了检验, 该学者选取1998年~1999年11家传媒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发现与已有文献不一样的结论。 (10)

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对传媒公司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探索美国传媒的国际市场问题 (Dupagne, 1992) 、跨国公司的发展问题 (Gershon, 1993) 以及特定市场的进入问题 (HoltzBacha, 1997) 。 (11) 至今, 这一问题仍然是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盗版问题与版权保护。版权是否应该进行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会导致把一部分人排除使用之外, 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因而主张不应该实行版权保护;也有研究者认为版权保护是为了保护作者、音乐家和传媒产品生产者的权利, 否则就没有办法让他们进行创作, 因此, 尽管会出现不必要的福利损失, 但还是要进行版权保护。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版权保护变得日益艰难, 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有研究者认为应将传媒产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不同的传媒产品在受到非法使用时, 其遭受到的经济损失是不同的, 因此, 该研究提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传媒产品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法律。 (13) 也有研究者提出应该从社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版权保护, 版权保护的不应该只是版权所有者的权利, 也应该保护使用者和渠道拥有者的权利, 以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14)

研究者在对盗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版权保护的问题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对已有的研究来说可谓有所突破, 其应用到现实的情况如何, 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审视。

市场结构与媒体表现。经济学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公司所处的市场结构决定公司的行为和经营, 因此, 传媒经济学家十分关注传媒公司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行为表现。 (15) 市场结构如何影响媒体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有学者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因为在集中的媒体市场中媒体有充足的资源去开发多元化节目。有学者则认为市场竞争与媒体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这些学者认为在一个集中的市场中, 媒体会争取获得最大数量的受众, 因而会导致节目的同质化。 (16)

市场结构与传媒表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很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却得出矛盾的结论。笔者认为, 可以选取不同的传媒类型, 严格控制其他可能影响传媒表现的变量,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文化折扣与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文化折扣”是指由于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传媒产品在进行跨国传播时因不被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折损, 传媒经济学家对于文化如何影响媒介产品的欣赏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尽管他们的焦点是在经济变量而非文化意义上。 (17) 在解释美国传媒产品为何主导全球市场时, Hoskins和Mirus (1988) 发明了“文化折扣”一词:“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 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 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 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 (18) ”具体到电影这一传媒产品, 文化折扣和电影出口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不同类型的电影是否会遇见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等, 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结语

通过对2004年~2008年《传媒经济学刊》发表的文章进行梳理, 发现当前美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 研究视野开阔, 研究视角多元化。传媒经济学研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对于同一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旨在检验、补充和发展已有的理论。

(二) 研究范式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传媒经济学研究主要是理论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 遵循经济学研究范式, 对于与传媒相关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三) 研究方法有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 其中, 实证分析占多数。这5年里《传媒经济学刊》共刊文章99篇, 其中, 实证分析的文章有66篇, 约占总体的66.7%。

(四) 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研究问题如传媒产品的版权保护、文化折扣与电影出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传媒产品的定价及付费模式, 等等, 这些问题无一不紧扣现实进行研究, 旨在提供解决方法和可能性建议, 现实指向性强烈。

美国传媒专业简介 第5篇

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美国传媒专业方面的一些必备知识,希望在大家的选报专业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专业是使学生了解传媒业的主体,传媒业的产品和运用于传媒业中的最新技术。传媒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便是通过传媒业在社会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对电视、电影、广播、新闻通讯等传媒载体的逆向思维能力。

大众传媒专业的课程涉及到人类及社会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它包括符号学、社会语言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及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

二、传媒业在各留学国的发展情况

传媒行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报纸、电视、网络、多媒体行业、广播电台、政府公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影视制作公司都对传媒专业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量。国际性的一些大型赛事纷纷在中国举行,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传媒人才的渴求更甚于以往。

近几年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新闻教育渐渐红火,相对而言,国外的传媒及传媒教育发展渐显成熟,吸引了众多有意在传媒行业发展的中国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世界。

美国、英国、澳洲,法国等传媒业都发展得相当不错,各有特色。

三、美国传媒专业特色及优势

浅谈美国在网络传媒领域的管控 第6篇

一、谣言止于智者, 不如谣言止于法治

古语有云:“谣言止于智者。”但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 谣言止于法治来得更为有效。这里的法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美国不断补充和完善互联网领域的法律法规, 充分做到了有法可依。另一方面, 美国各部门对于一切网络造谣行为, 一旦确认, 坚决查处毫不手软, 并且其惩处力度有明显加重的趋势。

2010年1月4日, 15岁的少女菲比·普林斯因不堪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和在网络上遭遇语言暴力在家中上吊自杀。当地法院对6名南哈德利高中学生提出侵害民权、骚扰和跟踪等多项重罪指控。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了菲比·普林斯反霸凌法。美国各州、市也相继通过相关法规。2012年1月1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式生效的一项新法规定, 学校有权对有利用互联网散布谣言等“欺凌行为”的学生予以停学或开除。事实上, 自1978年以来, 美国政府各部门就先后出台了130多项法律法规, 相继制定了《计算机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等法律来规范互联网的有序运作。可见, 美国在其网络管控领域, 不断尝试并完善其法律框架。此外, 2006年美国一名女子因在网上被另一名女子污蔑为“行骗大师”且持续时间达十个月之久, 便以诽谤罪名起诉对方, 成功获赔1130万美元, 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正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重罚之下也必有警醒之人。

由此可见, 完善的法律条例是惩处网络犯罪的基础。但只有在严格的执行标准下, 才能进一步缩小网络犯罪的空间, 所以严惩带来的警示作用不容忽视。中国的网络管控也要从依法治理开始, 依次加大惩罚力度。

二、网络谣言治理需要必要的科技手段作为辅助支撑

基于网络谣言具有匿名性、爆发性和隐蔽性等特征, 网络谣言的治理无疑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提出了要求。建立有利于网络信息沟通交流的科技平台, 利用必要的科技手段对网络传播造谣行为进行跟踪、监测和管理势在必行。

美国联邦政府深刻地意识到科技手段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技术监管。奥巴马在担任总统后成立了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美国联邦政府多个部门则通过设立社交网络监控中心等措施, 对网络论坛、博客、留言板等进行常规监控。并且美国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谣言机器人”的软件, 该软件可跟踪谣言的传播, 并分析和确定谣言的出处。虚拟机器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担当网络警察, 实时跟踪和分析在线新闻组、聊天室, 谣言机器人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在互联网上追踪谣言。此外, 2011年7月,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宣布启动“战略通信中的社交媒体”研究计划, 旨在开发创新性技术手段, 对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欺骗性信息等进行检测、分类和追踪。

由此可见, 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 也是美国网络管控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科技手段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广泛运用, 大大提高了网络犯罪的抓捕效率, 同时也降低了网络造谣等违法行为的犯罪率, 真正有效地发挥了高科技手段的支撑作用。

三、网络谣言治理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及网民的多方合作

美国对网络造谣行为的管控还体现在它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管和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网络媒体自身要自觉发挥好“把关人”作用以及将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视为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

(一) 政府监管和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美国法学家丹尼尔·索洛夫在其著作《未来的声誉:关于互联网上的流言、谣言和隐私》中指出, 政府对网络的监管, 应在捍卫言论自由和保障个人隐私权的“两难境地”中找到平衡, 实现“增强网络内容发布个体的责任感、阻止谣言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的目标。因此, 美国在捍卫公民新闻传播言论自由的要求下, 依法行使对网络谣言的监管职能。政府严格监督及信息透明是遏制网络谣言的两个重要手段。美国政府“三管齐下”管理网络有害信息。一般性有害信息由政府资助的社会团体处理;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 等国家机构处理反恐、网络色情、煽动等犯罪行为;法院则受理针对个人和公司的互联网公诉及自诉案件。

此外, 谣言止于公开, 美国政府竭力做到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美国新闻界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知情权”问题。1974年, 美国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案》规定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公众性决策在“阳光下”运行;2002年美国政府又相继颁布了《2002电子政府法案》、《开放政府指令》等法令,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开放政府指令》, 进一步敦促和鼓励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公布更多更有价值的政府信息, 接受公众反馈的意见, 更好地提高政府机构的透明度。这一系列重大举措都促进了政府和公民的直接对话与沟通, 进一步压缩了网络谣言的存留空间。

(二) 网络媒体自身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

网络媒体是面对众多网络信息的“第一当事人”, 他们对信息的过滤、筛选以及核实是否真实合理对网络谣言的后续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中国的一些网络媒体通常将时效性放在首位, 尤其将重大突发事件的首发视为评估自己实力的最高标准。更有很多新闻网站为单纯提高自己的点击率从而能在同行竞争中占上风, 而不顾事实随意发布一些奇特怪异的假消息。可见, 网络媒体自身“不把关”现象广泛存在, 它们对消息的真实性检验往往不严格, 进而导致了一些谣言的泛滥。

然而美国的诸多媒体网站却都很注意诚信问题。他们或要求或鼓励用户进行实名注册或评论, 明确声明网站有权删除用户发布的内容。《纽约时报》网络版主编吉姆·罗伯茨曾在回答读者询问时表示, 《纽约时报》网站编辑会审阅每一条读者提交的评论, 他们曾试图使用过滤器软件来进行审核, 但目前还没找到任何软件可以取代训练有素的编辑。从美国的经验和美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看, 互联网的行业自律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和媒体自身的监督力量, 及时有效地杜绝网络谣言的来源和传播。

(三) 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应该具有的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 有效地分析和批评媒介伪、假、丑等信息传播, 并与媒介正确沟通与互动的素养。网民的心理、法制观念、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核查能力等是造成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 提升广大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谣言治理的根本。同样, 在这方面美国也做出了表率。

1978年, 美国教育部举办全美“电视、书本与教室”研讨会, 与会专家强调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2000年, 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开设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它是全美第一个制度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生教育方案, 目前已成为知名国际培训项目。2007年, 美国传播学会出版了针对12个年级的听、说和媒介素养能力标准, 大大改变以前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一盘散沙的局面。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可以说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 网络媒介素养应该成为网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相比之下, 中国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成效尚不明显。况且媒介素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见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2013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4.1%。坐拥全球最大网民群体的中国, 其互联网管控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正如上文所述, 美国在互联网管控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它给同样面临网络危害的中国提供了经验。相比之下,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自身在网络管控领域存在的诸多不足。诸如目前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相对滞后, 也没有相关的互联网国家战略;缺乏核心技术, 受制于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有待加强;我国网络媒体自身及网民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等等。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网民数量多、发展不平衡, 一些自身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情出发, 不能完全照搬他国模式。总之,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安全, 用安全来保发展, 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 (美) 桑斯坦.谣言[M].张楠 (译) .中信出版社, 2010.

[2]王彬彬.美国如何治理网络谣言[J].世界眼光, 2013 (6) .

[3]魏波, 李建秋, 涂欣.新媒体传播失范及其对策思考[J].新闻界, 2010 (3) .

[4]薛恒, 陈燕.治理网络谣言的国际经验[J].中国记者, 2013 (5) .

[5]国外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美国严惩网上谣言[N].光明日报, 2012-04-18.

[6]孟鸿, 李玉华.基于国际比较的网络谣言治理[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10) .

[7]张雷.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J].政治学研究, 2007 (2) .

[8]刘荣, 刘艳.网络谣言的善治途径[J].新闻世界, 2012 (2) .

[9]张媛, 王新.国外治理网络谣言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12 (10) .

美国新闻传媒 第7篇

一、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产业链各环节发育成熟、分工明确、协作紧密

强大的产业链经营能力是美国传媒娱乐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链条完整、分工明确、发育成熟、配合紧密的产业链, 让美国的传媒娱乐业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产业系统。

其产业链一般可分为三个环节:内容制作和供应环节 (包括主流制作公司、独立制作公司等) 、内容集成和分销环节 (包括电视网、有线网、辛迪加等) 、内容传输和播出环节 (包括有线网络、地方电台电视台、影院等) , 各环节都已发育成规模巨大的独立市场。

产业链上各环节有着明确的分工, 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此同时, 各环节又紧密配合, 互相协作。既彼此依赖又能独立发展使得各个独立环节都能做大做强, 进而做大做强整个传媒娱乐市场。

以电视业为例。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制作交给各家制作公司, 集成和分销交给电视网, 播出交给各家地方电视台, 传输交给有线网络公司, 不同环节各司其职, 把每一块“蛋糕”都做大。与此同时, 电视网一方面与制作公司合作, 深度参与到创意、策划、筛选的过程中, 另一方面与各家地方台合作, 将节目内容发行到全国各地, 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协调作用, 让各环节能够在分工的同时紧密协作, 形成一个强大的电视系统。

特征二:创意为王, 对好的创意进行多重价值开发

创意是美国各家传媒娱乐机构最重视的东西。一旦获得一个好创意, 美国传媒娱乐机构会迅速调动产业链的各环节, 将其价值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榨取。

迪斯尼公司是将创意进行多重价值开发最成功的典型, 其动画形象往往能够衍生出一系列产品。近年来取得巨额票房的电影《加勒比海盗》, 其创意来源于迪斯尼乐园的一个游戏环节, 通过将这一创意转化放大为电影, 为公司带来了26.9亿美元的票房成绩。

近年来最成功的创意开发案例是《哈利·波特》, 从畅销书到畅销电影到畅销衍生产品, 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此外像《变形金刚》、《蝙蝠侠》、《蜘蛛人》等畅销电影, 其创意都是来源于漫画, 电影成功后又相应推出一系列衍生产品。

百老汇的音乐剧也是好莱坞的重要创意来源。《西区故事》、《音乐之声》、《歌剧魅影》、《芝加哥》、《妈妈咪呀》都被改编成电影。反过来好莱坞电影又为百老汇音乐剧提供了创意来源, 《狮子王》、《三十九级台阶》、《怪物史莱克》等都被改编成音乐剧上演。

目前, 美国传媒娱乐业正在面向全世界搜寻好的创意。获得巨大市场成功的《功夫熊猫》, 就是好莱坞成功将一个中国题材的创意进行全球化多重价值开发的经典案例。

特征三:市场高度集中, 真正的“大玩家”屈指可数

美国的传媒娱乐业中有数量众多的媒体和制作公司。大量的电视频道、广播频率、报纸杂志、影视产品充斥市场, 供人挑选。表面看去市场是分散的、多元的, 实际上这些媒体和制作公司大多归属于一个超大型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旗下, 由其控股。因此, 美国传媒娱乐业其实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 时代华纳、维亚康姆、新闻集团、迪斯尼、索尼、GE等几家超大集团基本上控制了这一市场。

时代华纳拥有特纳广播公司、CNN有线新闻网、HBO有线电视、TBS有线电视等;迪斯尼拥有ABC电视网、ESPN有线电视等;GE拥有NBC电视网;维亚康姆拥有CBS电视网、MTV有线电视等;新闻集团拥有FOX电视网。美国电视业虽然频道众多、竞争激烈, 归根到底是几个“大玩家”之间的竞争。

这种高度集中还体现在每个细分地方市场, 所有地方媒体都处于高度集中阶段。特别是1996年修订的通讯法通过后, 美国政府明显放松了对传媒集中的管制。以2002年有关数据为例, 在美国, 广播头号公司 (即C1) 占有市场份额接近35%, 头4家公司 (即C4) 占有份额达到84%, 电视头4家公司占有份额达到73%, 头号公司拥有市场份额接近25%。

特征四: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创意产业具有工业生产的特征

美国传媒娱乐业虽然是创意产业, 但它的生产流程和经营思路, 本质上是按照工业生产来进行的。它非常重视专业分工、标准生产和规模经济。以电影编剧为例, 有人专门负责写场景, 有人专门负责写对白, 有人专门负责写动作场面。有专门的“读稿者”, 负责电影剧本的审读。有专门的“剧本医生”, 负责对剧本进行修改和润色。所有的剧本都具有通用的统一格式。美国传媒娱乐业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由此可见一斑。

产业化要求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美国的商业电影、肥皂剧、情节剧、明星艺人, 都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生产, 规模化经营具备了可能性, 从而推动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征五:系列化开发, 多元化盈利

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 美国传媒娱乐业往往采取系列化开发、多元化盈利的策略。

这一策略在商业电影中运用得最为普遍。星球大战系列、007系列、蝙蝠侠系列、魔戒系列、谍影重重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怪物史莱克系列、变形金刚系列、冰河世纪系列……续集电影成为各大制片公司的摇钱树。一旦一个创意、角色成为了一个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这个品牌所代表的内容和版权就会成为最值钱的宝贝, 因为从它身上可以持续产生出系列化的产品来。

除了电影, 成功的美剧也往往会不断地推出下一季, 例如《迷失》、《CSI》、《24小时》等等, 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观众群, 保证稳定的收视和广告收入。

美国传媒娱乐业也在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盈利途径。以电影为例, 票房收入只占它整体收入的小部分, 更大的收入部分来自电视、网络、DVD版权销售、衍生产品授权等方面。

特征六:政策和资本是两个最强大的行业驱动力量

美国传媒娱乐业受到多种行业驱动力量的影响, 其中政策力量和资本力量最为强大。在政策和资本驱动下, 兼并、联合、重组, 走集团化道路, 是西方媒介集团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美国传媒行业在2000年前后发生过一波兼并整合的高潮, 其中, 2000年1月10日, 美国在线以1620亿美元并购时代—华纳公司, 这是网络公司第一次与传统媒体的兼并, 当时是美国史上最大一宗公司并购案, 引起了全球瞩目。究其原因, 一方面在于监管机构——FCC (联邦通讯委员会) 放松了对传媒所有权的限制,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大型综合性媒体集团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支持。这一波兼并整合让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集中度更高, 对美国国内和全球传媒娱乐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 资本在美国传媒娱乐业中显现出更大的影响力。美国传媒娱乐业强大的产业链经营能力, 正是依靠资本的力量来激活和带动的。

二、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无论是综合性媒体, 还是专业性媒体, 都在构建多媒体平台

构建多媒体平台的驱动力量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受众。受众越来越细分化, 为了能够与受众在各个终端进行全面接触, 需要拥有各类媒体平台;第二个是广告商。广告商需要有多平台接触到正在分化的目标消费者;第三个是竞争者, 主要是网络媒体正在不断分流传统媒体平台的受众。因此, 通过构建多媒体平台, 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平台分销和发布, 与受众进行360度接触, 成为综合性媒体集团和专业性媒体集团的共同选择。

大型的综合性媒体集团本身就拥有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样化媒体平台。其最新趋势是加快与网络媒体平台的整合。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建网络平台, 目前各大综合性媒体集团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二是收购网络媒体, 将其作为自身媒体平台的延伸, 如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三是合作构建新的网络媒体平台。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是Hulu, 是一个由NBC、FOX和迪斯尼合作成立的视频网站, 提供正版的电影、电视节目供受众免费收看, 通过广告获取收入。

专业性媒体同样在积极探索多媒体平台的建立。如《纽约时报》就投入很大的力量构建网站, 并且成立一个网络视频部门专门为网站提供新闻视频;CNN这样的专业新闻频道, 现在提供三个平台供受众接收自身内容:电视、电脑和手机。目前只有一半受众是通过传统的电视来收看CNN, 另外一半已经分流到了电脑和手机;纽约1频道这样的地方性新闻频道, 也同时在有线电视、视频网站、VOD频道、Facebook网站上发布自己的新闻内容。

趋势二:分众化趋势明显, 媒体开始针对细分市场采取市场聚焦策略

随着媒体数量的急剧膨胀, 受众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媒体来说, 需要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传播问题, “三W”成为关键:要什么 (what) ?从哪里得到 (where) ?什么时候要 (when) ?

除了要构建多媒体平台对受众进行全方位接触外, 还必须针对特殊受众群体, 推出满足其特定需求的内容, 以吸引到相应的广告商。

如美国的商业广播, 推出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音乐频率, 例如爵士乐电台;《纽约时报》周末版会推出地产、汽车、家居等不同特刊, 以吸引不同的细分人群, 进而吸引不同的广告商。

趋势三:同行业竞争、跨行业竞争相互交织, 媒体竞争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新技术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受众的细分化, 这些都给传媒娱乐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新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 彼此之间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中交错竞争。

对新媒体来说, 虽然发展迅速, 但依然面临着盈利模式的困境。虽然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在增长, 但增长的是搜索广告, 媒体广告并没增长, 反而在下降。

对传统媒体而言, 挑战来自老对手和新媒体。以美国电视业为例。电视网目前受到的竞争压力不仅仅来自于互联网, 更大的还来自于有线电视。电视网的观众数量在逐年下降, 而有线电视的观众数量2009年比2008年同期却有5%的增长。这说明即使是在新媒体的挑战下, 电视媒体对于观众仍然具有吸引力, 有线电视的专业化内容满足了当前受众细分化的需求。而以大众为目标受众群体, 以新闻、电视剧、脱口秀等综合性内容为主体的电视网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成为考验其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趋势四:数字化导致传统媒体的行业壁垒不断消融, 跨媒介、跨行业融合越来越显著, 更多其他行业的公司进入媒体行业

今年6月15日, 美国停止全国的模拟电视信号, 正式进入数字电视时代。数字化技术在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不同种类媒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互联网、IT、电信、传统媒体之间的跨媒介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数字电视媒体、手机媒体、互联网媒体, 成为媒介融合的主要载体, 都在往多媒体、多应用、多功能的数字化终端方向发展。对数字化终端的争夺和控制, 将成为传媒行业、电信行业、互联网行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行业壁垒不断消融, 更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开始渗透进入媒体行业。

信号之一:Google、微软、苹果这样的技术公司, 都在积极与综合性媒体集团建立合作关系, 都有成为综合性媒体集团的想法。越来越多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公司, 包括互联网技术公司、计算机软件公司、网络游戏公司、户外广告公司等, 都有成为数字化媒体公司的设想。

信号之二:百事可乐公司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网络媒体, 在上面推出特约记者采写的新闻、信息和其他内容, 直接与它的目标受众群体接触。由于百事的目标受众群是年轻、对科技感兴趣的群体, 因此这种做法更易与目标受众群吻合。这预示着广告商与媒体的关系有可能出现变化:广告商自己建立数字媒体, 直接与消费者接触, 不再依赖传统媒体平台, 进而自己成为媒体, 吸引别人来投放广告。

趋势五:整合和兼并仍将继续发生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的大型传媒集团自身的财务状况都遇到了严峻考验, 因此整合和兼并将有所减缓。另一方面, 金融危机又让美国传媒娱乐业中的很多公司遭受重创、难以为继, 这正是低价整合和兼并的良机。美国的报纸行业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以预见, 整合和兼并在未来仍将成为大型传媒集团扩张的基本手段之一。

趋势六: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深化

美国的大型传媒集团作为跨国公司, 都将全球市场视为自己的目标。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 全球化进一步深化, 美国大型传媒集团将会拓展出更大的全球市场, 其中, 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将是他们重点开发的对象。

在全球化深化的同时, 本土化也将更加深化。本土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美国国内, 更多的传媒娱乐机构将会进一步聚焦, 针对细分市场提供更多本土化、贴近性的内容;二是在全球市场上, 美国的影视内容产品中将会贴上更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标签, 以此迎合本地受众的需求。例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碟中谍3》、《变形金刚2》将上海纳入到拍摄场景之中等。

三、对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传媒娱乐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传媒娱乐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全球传媒娱乐业的竞争是链条对链条、系统对系统的竞争

我们与发达国家传媒娱乐业的竞争, 不是一个产品与另一个产品之间的竞争, 也不是一个机构与另一个机构之间的竞争, 而是一条产业链与另一条产业链的竞争, 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的竞争。所以, 当务之急是要打好产业基础,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产业链的完善和成熟, 加快市场主体的做大做强。

启示二: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将越来越显著

美国传媒娱乐业是一个与社会大系统息息相关的子系统。其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经济实力的强大、监管制度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它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资本化。

以此为参照, 可以想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 中国人休闲、消费方式的不断改进, 政府在内容监管上的不断开放, 中国传媒娱乐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将越来越强, 中国传媒娱乐业还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掘。

启示三:“整合”是中国传媒娱乐业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美国传媒娱乐业的发展表明整合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特性探析 第8篇

高校新闻传媒育人特性是指高校传媒在运行过程中除了承担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之外, 也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学生的功能。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特性并不同于校园的教学工作, 但是却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 共同承担着高校人才的培养重任。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特性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其对学生学术教育两个表现方面来分析。

(一) 思想方面

第一, 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完善。大学期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系树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高校新闻传媒对高校学生这个时期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确立和完善。由高校新闻传媒发布的新闻都是由相关新闻从业人员经过对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而制作出来的产品, 在这个采集加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渗入一些相关的从业人员的观点和态度,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园传媒充当了一个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 通过自身对新闻的选择和过滤决定了受众接收到的传播内容。

第二, 促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学生活是一个比较自由的集体生活环境, 同时也是不同意见、观点相互碰撞、交流的大型意见场。“沉默的螺旋”传播模式告诉我们, 在意见场的相互碰撞过程中, 其中一部分意见持有者会选择沉默, 另一部分意见持有者则会选择不断宣传自身的观点和意见。这两种意见相互融合, 就会在意见场中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传播方式, 即不断宣扬自己意见的意见持有者声音越来越大, 逐渐将自己的观点发扬成主流意见;而选择沉默的意见持有者则会继续保持沉默, 其观点最终被湮没在沉默的螺旋体中。

(二) 学术方面

第一,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是指高校新闻传媒自觉为高校学子搭建一个学术自由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以促进其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有序进行。很多高校都在其校园传媒中设有学术交流的版块或者栏目, 促进校园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 高校新闻传媒也是优秀文化成果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新闻传媒通过一些相关文化成果的宣传和研究, 逐渐形成对该文化辐射式的研究氛围, 从而促进该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扬, 提高其影响力。高校新闻传媒正是通过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为高校的学术氛围营造创造条件, 促进了高校学术水平的发展。

第二, 提供学习实践机会。高校新闻传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园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校园传媒是一个模拟的传媒运行模式, 通过给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相关专业水平的提高, 促进其社会实践的进行。作为高校和社会的桥梁, 高校新闻传媒在培养人才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促进学生模拟社会, 对传媒的相关专业技能有所掌握, 还通过新闻的特性渗透给学生以相关启示, 如新闻的客观性启示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新闻的真实性启示学生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等。

二、高校新闻传媒育人特性的问题及规避

(一) 模式化误区

高校新闻传媒的模式化误区是指高校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入俗套, 千篇一律。主要表现于其传播形式过于稳定, 缺少创新。比如校报、校园有限电视的栏目设置, 很少有改动, 趋于模式化。这种模式化的校园媒体传播误区妨碍校园媒体传播的有效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校园媒体的受众群体。

要解决高校新闻传媒模式化的问题, 首先应该解放思想, 放宽高校新闻传媒的传播内容管制。在“内容为王”的传播时代, 丰富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是传播媒体受到关注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对学生群体进行受众分析,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围绕其关心的话题设置传播的内容, 这才能保证传播媒体特定受众群的固定。最后要在相关从业人员的选择上采用开放策略, 为更广泛的学生提供更多发挥的空间, 使校园媒介切实成为大范围人员参与每个学生关心的传播媒介。

(二) 政治化倾向

校园传媒的政治化误区主要是针对校园传媒的传播内容而言的。近年来高校一直呼吁高校要“去政治化”, 为学术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作为承担了校园思想教育的高校新闻传媒, 其具有一定的政治化特色是正常的, 但是高校新闻传媒政治化不能过度。如果高校新闻传媒政治化过度, 就失去了高校新闻传媒存在的意义, 同时会严重削弱高校新闻传媒的影响力。高校新闻传媒的去政治化, 需要高校新闻传媒的各方面一起努力。一方面是针对高校新闻传媒传播内容的思想解放, 允许更加开放的声音走进校园传媒;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 将校园传媒的内容搞活, 使其具有生命力, 从而促进其影响力的发展。

结语

高校新闻传媒不同于其他社会媒介, 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高校育人特性。了解了高校新闻传媒育人功能现状、表现以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和规避策略, 有利于对高校新闻传媒的育人功能进行更精确地定位和把握, 促进高校新闻传媒健康发展, 同时促进高校新闻传媒育人功能科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纪明.高校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强化措施研究[J].新闻知识, 2010, (05) .

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的倾向 第9篇

1 体育新闻传播倾向于娱乐传播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生活中的娱乐性,娱乐能够给快节奏的生活增添乐趣,能够帮助人们消减压力。因而越来越多的传媒开始注重报道节目的娱乐性,以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注重节目的娱乐效果而忽视节目的真正内涵。体育新闻作为当今大众传媒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道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一些娱乐化的倾向。体育方面的娱乐性新闻在各个传播媒介中不断出现,所占版块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在大众传媒中,网络传媒的娱乐化最为强烈,互联网中的文字、视频和大数量的图片都有较强的娱乐特征。这种只重视娱乐性质的传播,严重影响了体育新闻的正确导向。

1.1 体育新闻传播中网络文字的娱乐化特征

网络上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娱乐化特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些体育新闻题目的情色化现象严重。从一篇体育新闻报道的题目中就可以对整篇报道的中心进行了解,观众通过一篇报道的标题,就能推断出自己是否对这篇报道感兴趣,这导致网络体育新闻编辑不断将标题的拟定推向娱乐化。通常其内容包含了赛场的花絮、运动明星的绯闻等,如“张惠妹何守正姐弟恋”等类似题目。还有新浪网所设立的“性感体坛”这一版块,布满了类似情色化的题目。这种现象导致体育新闻在网络传播中变得低俗。

1.2 体育新闻传播中网络图片的娱乐化特征

体育新闻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娱乐性较强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情色化严重的图片。图片往往比文字更能够吸引读者,因为它更真实可靠,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然而,当今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并不只是呈现一些体育运动员的相关图片,而是增加了大量的绯闻信息和情色信息,例如“意大利女球迷助威”的图片,将女球迷的肢体图片进行放大体现性感身材等。还有某某妻子性感身材照等一系列情色化图片的出现,完全偏离了体育新闻最初的报道目的,失去了正确的导向。

2 体育新闻倾向于竞技体育报道

在当今的大众媒体报道中,针对竞技体育的报道数不胜数,各种各样竞技体育项目也更能够吸引大众媒体和观众的眼光,导致大众媒体对竞技体育的报道越来越关注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报道,据有效数据显示,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在每月新闻总报道数量中占百分之八十,而相对的大众体育新闻只占了百分之五,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众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更倾向于选择竞技体育新闻。因为竞技体育新闻能够获得更多观众的点击,大众媒体针对体育新闻的各个版块中,关于篮球和足球等项目的内容较多,篮球和足球运动员的相关信息都会被单列出来作为一个版块,而关于中国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的报道就明显减少很多,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占据了大众传媒的天下。

3 体育新闻倾向于对明星运动员报道

我国的大众传媒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视体育领域中有名运动员的报道,关于运动明星、世界冠军和知名教练的报道层出不穷,大众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增加点击率,往往对体育明星青睐有加,对于普通运动员却甚少关注,这样做不免有炒作之嫌。大众媒体为了增加观众的关注度甚至有意将一些体育明星的私生活进行捏造,极度不负责任,这种现象不仅对中国的专业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形象破坏,对于中国的整体形象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 结论

大众媒体进行体育新闻报道以吸引观众更多注意力为目的,因此,大众媒体会将体育新闻报道锁定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这种做法虽然获得了观众更多的关注,然而过分追求体育新闻的娱乐性、竞技报道和明星报道,会造成大众媒体正确导向功能减弱,可能导致人们忽视体育运动的真正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永盈.大众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2]黄卓.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陈国成,汪静华.我国电视、网络传媒体育新闻传播若干倾向之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1):29-31.

美国新闻传媒 第10篇

关键词:传媒娱乐化,制度变迁理论,美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对娱乐的重视逐渐成为美国传媒业的主流倾向, 渗透到美国传媒的所有神经, 而且这股娱乐化的风潮已经以迅雷之势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当美国“传媒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辛普森杀妻审讯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事件掀起了媒介大肆炒作煽情的大幕, 当奥巴马成为美国大选晚会上的“摇滚明星”, 当杰克逊的去世成为美国年度十大新闻, 当美国民众评选出的文化偶像全是各类娱乐明星……毫无疑问, 美国传媒业已然进入了一个充满娱乐、快感的媒介时代, 一个充斥着消费和享乐的媒介时代, 一个“娱乐至上”乃至“娱乐至死”的时代。

事实上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 在经历了黄色新闻年代之后, “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地提供新闻”成为美国传媒业的普遍方针, 而二战后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更是确立了媒介作为公共论坛的观念。那么传媒娱乐化的浪潮为何选择了这个时刻步入历史舞台, 变化又何以发生呢?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肩膀上回望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的“娱乐化”洪流时,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和娱乐化相伴而生、或者更早于传媒娱乐化出现的传媒业内部的一次巨大制度变革———完全市场化取代了有限市场化。作为一种秩序、一种游戏规则, 制度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一个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变化最直观、最为有效的内容, 传媒业也不例外。因此对传媒业制度变迁的研究也就成为理解这一时期美国大众传媒娱乐化的关键所在。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西方的社会科学界广泛地用来解释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制度改革、政治变迁的问题。本文即以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为视域, 认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传媒业经历了一场消费神话影响下的制度变迁, 而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与传媒娱乐化兴起的兴起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一、娱乐化生存: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的主导趋势

尽管娱乐作为人类需要的一个基本方面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它与传媒真正融为一体, 即“传媒娱乐化”,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美国传媒业的主流倾向。所有的证据都显示美国传媒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美国著名的新闻学理论刊物《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以9大特点描述了这个它称为“美国历史上从未如此被贬低的传媒业”的时代: (1) 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 (2) 传统的新闻媒介包括纸质新闻媒介和电视的受众逐渐流失; (3) 公众对于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的信心不断下降; (4) 为了使受众达到最大化, 主流媒体, 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的新闻纷纷以大量的关于“生活”故事、琐事、丑闻、名人闲话、耸人听闻的罪行、性的新闻取代过去硬新闻的主导地位; (5) 新闻编辑更主动地与广告商、各种专家以及市场销售员勾结, 从而放弃了一部分他们神圣的新闻编辑信任; (6) 为了不损害广告利润, 新闻的触角不再伸向主要的广告商; (7) 传媒业的监督批评增幅不大; (8) 媒介的主管们为了满足媒介公司老板们每年获得更大利润的要求大幅度地削减预算; (9) 媒介高层主管们不再重新投资在员工培训、调查行报道、设备器材等方面。[1]

这9大特点以直观的表述方式陈列了80年代以来传媒娱乐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美国传媒业的种种变迁。具体说来, 在这场无孔不入的娱乐化运动中, 传媒业的三大要素———表现形式、市场策略、媒介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首先, 在表现形式方面, 娱乐性内容成为传媒的主打内容, 同时严肃内容的娱乐性倾向也日益显著, 这尤其表现在新闻领域。一方面, 内容上, 娱乐性内容的比重越来越大, 新闻性的内容受到压缩和冷漠, 比如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成了配角, 取而代之的是音乐电视、娱乐新闻、肥皂剧以及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 而在新闻性内容中追求刺激、煽情的软新闻也愈发流行, 刺激的社会新闻、明星的八卦消息成了报纸和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 形式上, 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越来越多, 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因子进行包装。这样, 一切严肃话题、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2], 传媒业向娱乐化的倾斜姿态日益明显。

其次, 在媒介市场方面, 传媒业与娱乐业逐渐结合在一起, 利用传媒业的渠道整合开发更大的娱乐资源, 从而获得经济利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传媒业与娱乐业的联姻趋势势不可挡, 传媒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娱乐化态势, 娱乐性产品越来越成为传媒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美国传媒业的利润来源, 从内容来看, 20%的产值来自新闻, 80%的产值来自娱乐。掌控全球传媒业的跨国集团如维亚康姆、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索尼等巨头的业务80%以上都集中在娱乐领域。

最后, 在媒介功能方面, 娱乐功能从边缘走向中心, 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显著性。娱乐业的强大市场竞争力和融合趋势自然导致传媒娱乐功能的放大。铺天盖地的娱乐八卦、无边无际的视觉冲击、没有止境的新闻炒作和煽情使人们置身于绚丽夺目的媒介世界之中, 切身感受到娱乐的影子无处不在, 难怪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不无偏激地说在美国“除了娱乐业没有其它行业”[3]。

哈佛大学副教授凯思琳·L·麦莉 (Kathleen L.Valley) 将娱乐化看作是美国传媒业的文化传统正受到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 媒介的完全市场化导致了媒介内容上的“好莱坞”化, 而娱乐化的传媒在抓住越来越多的受众的同时, 也让受众对媒介不再信任如初。在这个连锁反应中, 媒介似乎成了娱乐化的罪魁祸首, 然而促使媒介选择“完全市场驱动模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二、消费神话:初始选择娱乐化策略的决定因素

意识形态和文化理论是新制度主义的三大理论基石之一。这一理论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最终决定了包括政治市场在内的整个社会制度的长期发展路径, 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信念而使其行为决策更加经济,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制度安排的演进方向。在新制度主义的奠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看来, 不同社会制度下行动者的初始选择的差异是由意识形态或文化等非正规约束的差别决定的。不同的主观模式或文化, 决定了初始选择的差别。而初始选择一旦确定了某种制度, 就会沿着这一制度走下去。[4]

从大众化报刊诞生的那一刻起, 美国传媒业已经选择了市场化作为其经营模式。然而, 在美国, 传媒绝非单纯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么简单, 作为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新闻媒介成为社会的“第四等级” (the fourth estate) , 肩负着守望监视政府以及公共论坛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美国传媒业的运作长期都是有限市场驱动模式, 这一模式在媒介内部的直接表现就是编辑权与经营权的截然分离。在这种制度下, 尽管作为企业的美国传媒和其他的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尽管硬新闻的制作成本高于软新闻, 而且容易与权势集团发生利益冲突,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硬新闻才是美国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

然而,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继续维持传媒业的有限市场化模式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不复存在, 对于市场化的路径依赖使得美国传媒业只有一种选择———完全市场化。

首先, 国际环境的转变促使美国公众的兴趣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国和前苏联的关系得到空前缓和, 继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战后持续了40余年的世界性冷战结束。国际环境的转变促使美国人的注意力发生了变化, 对国际外交事务的兴趣大大降低。

其次, 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 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消费主义把传媒业卷入了商业化的漩涡中。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美国社会开始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 至20世纪80年代, 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已经无可置疑, 当代美国“已经没有旧式意识形态, 只有商品消费, 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5], 消费主义“超越了单纯的消费而成为一种个人和集体的表达, 它构成了一个真正的语言、一个新的文化———也就是消费文化”。[6]在消费主义的包围和作用下, 媒介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商, 受众则是消费这一生产商制作的商品的市场, 最大限度的商业利润成了传媒业的最终目的。作为消费神话的承载者和推动者的大众传媒冲在了“消费”的浪尖之上。传媒市场化浪潮冲破了社会责任理论的阻碍, 冲破了神圣的“教堂”和世俗的“国家”的界线, 使得美国传媒业沿着最初选择的商业化的道路迅速扩展。由于在消费文化中, 受众决策的内在驱动力是对于快乐的追求, 因此追求娱乐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消费心理自然也就成为大众传媒的题中应有之意。

可见, 传媒娱乐化出现的最深层的原因是由消费主义这一文化语境决定的。尽管美国传媒业一直都是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营, 但是只有当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成为美国主流文化, 适应这一文化形态的商业化运作才会完全侵入美国传媒业, 导致了美国传媒业的制度变迁, 并进而引发了传媒娱乐化的趋势。

三、娱乐的传媒业:制度变迁理论的双重视域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是创新集团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但是只有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获取的潜在利润大于获取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 制度创新才可能发生。而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具有路径依赖 (path de pe nde nce) 的特性, 即除非有重要的外生变量影响或有突发性重大事件, 一个社会要脱离它已经选择好的既定制度是不容易的。制度变迁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种是受利益驱使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明显不同, 诱制性制度变迁总是渐进的, 它是一个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缓慢推进过程。

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传媒业而言, 消费主义的社会文化使得传媒业的变革不可避免, 这一变革过程从本质上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 它直接导致了娱乐化的兴起和发展。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作为整体的美国传媒业制度变迁:跨媒介产业化的渐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传媒业的制度变迁过程经历了少数媒体完全商业化、娱乐化→媒介产业化 (除个别媒体外, 如《纽约时报》) →政府放宽管制导致跨媒介并购浪潮等三个阶段。经历了三个阶段后, 美国传媒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滑进了产业化的发展之路。传媒业的产业化的直接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成为一个超大上市公司的一部分, 这使得媒介的经营管理上升到无与伦比的地位。获取利润成为媒介的首要目的。符合消费主义“快乐”原则的娱乐化也就成为了传媒业产业化的题中之意。

几大标志性事件见证了第一个阶段:以时尚杂志、地方新闻起家的纽豪斯报团分别于1981年与1983年收购了声誉卓著的兰登书屋与在高级杂志和意见杂志中享有盛誉的《纽约人》杂志;1982年, 艾伦·纽哈斯利用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成功创办了《今日美国报》, 醒目的排版、大量的图表运用以及主要为旅行者开设的天气和体育等栏目成为它成功的关键, 至2001年其发行量超过了《华尔街日报》;1989年, 时代公司和华纳通信公司以140亿美元的合并更是象征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一合并的惊人之处在于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跨越了几个不同的媒介领域, 包括美国最大的印刷媒介公司、著名的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洛里马影视公司 (曾制作《豪门恩怨》等电视连续剧) 和“家庭影院”。被称为“教堂”的编辑部门的崇高地位正在迅速坍塌。

在传媒业整体产业化、商业化的浪潮席卷之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除《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仍保留其家族报纸的传统外, 美国报业逐渐被连锁报团所控制;广播、电视领域内的合并也很活跃。截止到1998年, 美国的1504家日报中只有将近300家由家族经营, 并且绝大多数规模很小, 而排名前10名的报业集团拥有全国1/5的日报, 集团所有者 (拥有不止一家的报纸的公司) 拥有美国每天出版的报纸中的4/5。[7]

在美国政府历来管制严格的广电业, 80年代以后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对于广电媒介买卖的限制逐渐放松, 尤其是1996年远程电信法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 的出台, 导致了跨媒介并购的潮流, 被认为是美国媒介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分水岭。一直以来联邦通信委员会以1934通讯法为基础担负着对美国广电业的管理任务, 对广电媒介交易有很大的约束作用。但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和布什执政时期, 政府对电台和电视台放松了控制, 到1996年2月1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远程电信法, 它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在管理大众媒介方式方面所做的最彻底的变革, 法案要求联邦通信委员会放弃大部分对于广播电台所有权的限制, 取消了对总共拥有电视台和电台数量的限制, 放宽了对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电视台的覆盖率的限制。电信法的通过立即引发了一系列的合并行动。在1996年电信法通过后的短短两年中, 已经有2200多家电台、电视台易主。2000年, 网络服务供应商美国在线 (AOL) 宣布以所有股票的价值16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集团, 这是新媒介公司第一次收购了传统媒介的巨头, 同时这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媒介并购。传媒业的产业化的直接结果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成为一个超大上市公司的一部分, 这使得媒介的经营管理上升到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利润至上原则的驱使下, 符合消费主义“快乐”原则的传媒娱乐化的兴起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二) 单个媒体内部的制度变迁:新闻整体营销的盛行

在媒介内部, 变化也在悄悄地发生。这种变化从世俗的“国家”即媒介的经营、广告部门渗透到神圣的“教堂”编辑部门, 进而蔓延到媒体的所有组成部分。

这一变化的最初体现就是20世纪80年代媒介中经营管理人员的地位空前提高, 总编辑这一曾经与公司总裁平起平坐的职位失去了光彩, 成了一个部门领导的代名词。大量取得MBA学位的经营者入主传媒业。他们以公司运作的方式来管理传媒业, 用整合营销制度和观念来经营传媒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一股公开将市场策略运用于新闻部门的潮流降临美国传媒业。传媒业的经营人员们发明了“整合新闻纸” (Total Newspaper) 的概念, 即要将编辑、广告、发行、市场研究、促销全面统一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之下, 使报纸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这一做法的最初提倡者是《洛杉矶时报》。1995年, 时报的每个版面都增设了一名市场营销经理, 新闻不再是记者和编辑的独立判断、制作的产物, 而是由编辑和营销人员经过协调、讨论后才制作的最符合受众和广告商需要的产品。[8]这种做法很快被推广到时报的所有版面, 新闻整体营销的观念渗透到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在这种环境下, 编辑开始自觉地由一个传统的坚守新闻理念的从业者, 转化为同时兼顾市场理念和新闻理念的“编辑经营者” (Editor-Manage rs) 。

在新闻整合营销大行其道的情况下, 新闻的娱乐化作为符合受众需要的产品就自然而然成了媒体经营者的新宠, 因为经营者们发现娱乐化的内容以及娱乐化的表现方式更有市场。于是,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 除了新闻和广告 (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 ;大部分畅销杂志, 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 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9], 几乎全部的传媒内容都呈现出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功能的趋势。

四、小结

由上可知,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传媒业的制度变迁是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从整体上看来是产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单个新闻媒体看来是打破编辑权、经营权分离的制度, 确立新闻整合营销观念的过程。两大过程都表现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正如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 美国传媒业的制度变迁是从改革成本最低的“边际”———个别媒体以及媒体内部的经营部门, 逐步推进到改革成本最高的核心———大部分媒体以及媒体的编辑部门。在具体的制度变革上, 改革的路径是依循边际调整的原则, 就是从某一制度安排的“边际”, 即不均衡最严重、获利可能性最大、最易于推行和展开、成本和阻力最小的那一点开始。因此在边际调整的原则下, 美国传媒业的制度改革是从改革成本较低的提高媒体经营者地位开始, 逐步采取提倡新闻整合营销, 组建媒介集团, 一直到改革成本最高的将市场理念内化于新闻制作, 从而导致传媒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和泛滥。

近年来, 我国传媒业也出现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 媒介越来越受到商业逻辑的支配, 传媒娱乐化成为传媒业难以回避的问题。尽管对于娱乐化的危害不容忽视, 但“无论从经济还是技术角度看, ‘娱乐化’都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10], 在这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媒业的发展轨迹和制度变迁过程或许可以给我们某种启示。

参考文献

[1]Neil Hickey, Money Lust:How Pressure for Profit Is Per-verting,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uly/August1998.

[2][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8.

[4]李金红, 雷国新.制度分析的回归与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9) :5.

[5]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9.

[6]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

[7]雪莉·贝尔吉.媒介与冲击:大众媒介概论[M].赵敬松, 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333.

[8]Charles Rappleye, Cracking the Church-State Wall:Early results of the revolution at the Los Angeles Times,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8.

[9]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 1984:37.

上一篇:时间差估计下一篇:旧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