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

2024-09-12

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精选12篇)

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 第1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1 工程监理市场不规范

1.1 监理招投标不规范

由于业主对监理招投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暗示或授意评委人为左右评标结果、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行业垄断等不良现象十分普遍, 造成监理市场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1.2 监理市场上借牌、挂靠等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规范的监理服务, 只是一味的压低监理费, 迎合业主省钱的心理。由于业主认为只要是监理单位就能胜任监理工作, 不了解优质服务与劣质服务的差别, 让这些不规范的监理企业钻了空子, 这种现象的后果只会损坏监理行业的形象, 扰乱监理市场。

1.3 业主对工程监理的意义认识不足

某些业主认为自身有能力管理好工程项目, 委托监理成为业主应付法律法规强制要求的形式, 对监理工作不重视。

1.4 业主通过另立阴阳合同降低监理费

由于非监理方原因导致工程延期和监理工作量增加而应取得的监理服务费无法正常获得、拖欠、克扣、无限期拖欠监理费等情况时有发生。

2 社会没有形成尊重监理的良好氛围

1) 业主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是监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然而业主认为监理拿的是自己的钱, 就要听自己的, 任意干扰监理工作。例如, 未经总监同意, 业主向承包方拨付工程款, 直接向承包方发出指令等行为削弱了监理的权威性。

2) 承包方认为自己只与业主签订合同, 只要与业主搞好关系就行, 对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置若罔闻、拒不执行。

3 监理行业的现状

3.1 监理取费偏低

很多工程项目的监理费甚至达不到合理的监理成本水平, 直接导致以下结果:

1) 监理企业无法挽留和吸引高素质监理人才, 严重影响了监理人员的积极性, 难以发挥监理应有的作用。

2) 监理企业无力提高监理检测装备和办公自动化条件, 不利于提高监理效率和监理成效, 不利于监理工作方式的标准化、规范化。

3) 监理服务质量不佳, 社会形象不好, 因此承接任务难, 监理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形成恶性竞争。

3.2 监理工作的质量与监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直接相关

不少单位监理工作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它随监理人员, 特别是总监的知识、经验而变化。知识、经验多一些, 工作研究思考就仔细一些, 监理工作就会做的广一些、深入一些, 否则就做的粗一些。有的监理单位编制了监理工作实施细则, 但主要还是条条款款, 阐述监理做什么, 较少涉及怎样做。

3.3 监理行业中注册监理工程师少, 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更少

我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注重监理理论知识的考核, 具备懂技术、懂经济、懂法律, 有丰富的施工现场经验, 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少。

3.4 监理行业专业人员少, 人员缺口只能由外聘人员补充

由于监理行业不受人尊敬、收入低、地位低的现状, 造成行业吸引力不强, 退休技术人员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成为监理主力军。退休技术人员大多是以前从事与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等工作, 缺乏监理基础理论知识, 身体条件差, 知识更新慢。年轻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实践经验不足, 没有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 培养成本高。

3.5 监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人才

监理企业人员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动性大。监理机构不能对监理人员形成长期有效地管理, 机构内部不能形成稳定的人员组织关系, 造成以下后果:

1) 监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 出现施工现场监督管理不得力, 应检项目未检;应签认项目未签认;对关键部位和工序需要旁站的未旁站;到岗不到位等现象。

2) 不利于监理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3) 不利于监理企业掌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易损害监理企业声誉。

4) 监理企业人才储备难, 培养和提高难,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6 监理人员专业结构不全

目前从事监理的人员以土木专业居多, 水电安装、弱电、经济、项目管理、合同法律等专业人员不足。不利于监理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理解, 使得工程监理很难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规范要求, 影响监理服务效果。

3.7 监理工作中的四重四轻问题

1) 重施工阶段的监理, 轻项目实施其它阶段的监理;

2) 重质量控制, 轻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

3) 重监理工作的技术方面, 轻监理工作的经济方面、管理方面和法律方面;

4) 重监理的现场工作, 轻监理的内业工作。

3.8 监理行业协会管理体系不健全

许多功能缺失, 掌握的实际权力不够, 远远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4 对策建议

1) 推动我国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有关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 形成互补的法律体系, 规范监理市场, 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行为, 并实现有效的监督, 是首要因素。着重建立和维护市场的基本原则, 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 强化工程监理招投标市场监管, 实施阳光交易, 营造公平, 公正, 公开的竞争环境, 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确定合理的监理费。

3) 建立诚信体系, 促使建设市场主体慎重履行自己的职责。业主才能对监理企业有足够的信任, 给监理充分的授权。施工单位将不敢轻易违约, 从而减少施工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使监理从低层次的监工角色中解脱出来, 有精力关注更高层次和更富技术性的管理等问题, 提高监理服务的价值和水平。

4) 制定严格的监理经营规范, 整顿监理企业。建立对现场监理机构监督检查制度, 促使监理企业提高工程监理服务质量, 形成以服务求生存的良好局面, 利用市场法则优胜劣汰, 将服务质量差的监理企业清理出监理市场。

5) 建立监理工程师评价制度, 根据能力、水平、经验分级, 规定不同级别可监理的工程等级及可担任的监理角色, 激励监理工程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6) 鼓励和引导监理服务内容向项目全寿命期的前期决策咨询、融资咨询、设计咨询等领域延伸。大型监理企业向多专业综合型工程咨询企业发展, 小型监理公司发展成专业化监理企业。

7) 监理行业协会组织加强监理行业的自律管理, 引导监理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 改善服务质量, 树立企业品牌, 建立企业信誉, 组织监理服务质量认证, 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第2篇

地下工程测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地下工程测量是地下工程建设和施工的重要技术,对地下工程建设和施工起保障和监督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将向地下空间发展.地下工程测量的服务面将大大拓宽,新理论、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同时地下工程测量将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 者:赵吉先 吕开云 聂运菊 ZHAO Ji-xian L(U) Kai-yun NIE Yun-ju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刊 名:测绘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年,卷(期):“”(10)分类号:P2关键词:地下工程测量 隧道 隧洞 地铁

浅谈我国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矿业系统工程发展展望

一、关于矿业系统工程

矿业系统工程是一个新兴学科,顾名思义,其是矿业工程与系统工程的结合而形成的。系统工程是一门技术,一门关于组织管理的技术。由矿业系统工程及系统工程定义可以知道,矿业系统是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矿业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和管理矿业系统的研究、规划、制造、设计、试验以及使用的技术,在这门技术中,通常应用系统的方法对矿业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控制。

矿业系统工程包括了与矿业有关的多个系统。概括而言,可从采矿工程、矿山管理和矿业经济系统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矿业工程与系统工程的结合,主要开始于采矿业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矿业系统工程将运筹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于矿业研究,随之,一批成果涌现出来。历经近五十多年的蓬勃发展,矿业系统工程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

二、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矿业系统工程结合了采矿学和系统工程学,所以其一方面必须遵循采矿工程的内在规律,努力优化采矿系统。此外,它还必须紧跟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学的进展,以使采矿理论与技术得到不断地改进和优化。

(一) 跨学科配合,多方法研究:矿业系统工程既然是两种学科的结合,所以其决策以及施行常常不仅仅依靠某单一学科的某一种方法。比如露天矿的电铲——卡车的调度,它的硬件和软件都涉及到多个学科、多种技术,其中硬件包括无线通讯、 计算机和GPS等,软件也包括多种学科和技术的应用,如线性规划、测量平差以及动态数据的处理等。 这些项目涉及到计算机、数学等多种学科。解决综合性工程课题时采用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正现代系统工程中矿业系统工程特点的反映。

(二) 多项目合作,大系统开发:矿业系统工程的特点除了多学科和多技术之外,表现在系统结构上,矿业系统工程还具有多层次和多环节的特点。在矿业系统工程的运作中,需要从过去的单项优化转化为总体上的全局优化。目前,在矿业系统工程中,人们已经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把研究的目标投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以及更大系统的对象。尤其是近年来,开发矿山决策支持系统更是已经受到采矿工作者的重视,大系统、巨系统以及系统动力学等宏观的研究手段已经日益展开,为矿业工程助力。

(三) 大量使用优化技术:矿业系统工程发展的早期,在获得采矿问题最优解时往往利用运筹学方法,然而这样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即正常的采矿的工艺技术要求常常被偏离了。而如今,CAD 技术出现了,利用CAD 技术人们可以不再利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而可以运用计算机实现采矿技术的优化.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那就是忽视了优化的目标。如何实现两种方式的优势互补,人——机自动化程度的交互作用可以有效实现这个目的,即实现决策的优化。目前的趋势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尽可能提高作业的水平。以采剥计划的编制为例。在人——机自动化程度的交互作用下,不妨先安排矿山的长期采剥计划,安排时采用数学规划进行,安排好了长期计划,就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采用 CAD 技术编制短期采剥计划。人机交互模式保证了决策的总体优化,而且具体作业的可操作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四) 运用新科学,采用新技术: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矿业系统工程作为几个学科的结合自然也应随着其它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实现系统的最及时的最优化。例如前一阶段,在采矿系统工程中,人工模糊数学就颇受青睐。 而近年来,各种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更使得多种新技术在矿业系统得以迅速应用,如GPS即全球定位系统、GIS即地理信息系统 、RS即遥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汲取了这些新学科、 新技术的营养,采矿系统工程一定会更加快速地迈上新的台阶。

三、矿业系统工程的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技术影响力的增强:回溯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矿业中的年头已经超过四十年。顺应这个趋势,展望未来,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且,隨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矿业系统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其深度、广度及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力必将继续增强。

(二)研究内容逐步深化:首先反映在研究对象方面,矿业工程的研究对象将日益拓宽和增多,目前,矿业工程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已经有所涉及,不仅如此,而且正在日益向外延伸。其次,矿业系统工程的研究课题正逐渐脱离原来的单一性的局部课题,而复杂的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综合分析决策得以确立和施行。

(三)研究方法逐步综合化:在矿业系统工程的未来发展中,研究方法将从采用单一的理论方法发展为综合应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实现综合性工程课题的最佳优化。这一前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一种趋势。

(四)理论研究与采矿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这种结合未来将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成果将越来越注重并体现商业化。商业化的强化正是为了利于矿业产品的推广应用;第二,软件开发将越来越体现用户方便度,即矿业系统工程的软件开发将越来越强调对用户的方便;第三,矿业系统工程仍有许多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薄弱,为了强化这些薄弱的理论基础,期待有新的理论突破,以实现对实践的指导。

(五)计算机可视化功能将得到广泛应用:将来,在矿业系统工程中,计算机可视化功能将迅速发展。借助这种发展,矿业工程的设计成果可以得到直观的显示。更重要的是,对于未来交互式矿业工程设计,这也将成为一种有效手段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六)非严格与严格优化方法将实现结合:灵活实用的非严格优化方法,如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系统模拟( SS )等将和具有最优数学性质的严格优化方法,如图论( GT )、决策论( DT )以及数学规划( MP )等相结合,发挥二者优点,避免二者缺点,二者的优化组合将是矿业系统工程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矿业系统工程已经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并且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矿业系统工程将与实际工程实现更为紧密的结合,为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幼蒂.矿业系统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金属矿山. 2003年.01期

[2] 邵登陆岳宗洪.采矿系统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新趋势[J].中国矿业.2008.17

[3] 雷鸣鲁杰.浅谈矿业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科技信息. 2011年24期

浅析土木工程发展与展望 第4篇

1 土木工程发展

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 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属性, 包括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 技术经济和艺术统一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土木工程发展到尽头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学科了, 并已经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 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建筑工程、供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等学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土木工程上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下面分别对各自发展对其进行阐述。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层建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建筑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 有原来单纯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以及框架-筒体结构等体系转变成向巨型结构、悬挑结构、转换层结构及高层大跨框架结构等体系发展。在20世纪80年初在上海建成的色织四厂工程师国内最早、最具有影响的大跨多层预应力混泥土结构工程, 房屋高达6层, 双跨, 每跨20m的预应力混泥土框架结构, 柱子间的距离为7.2m, 解决了“布吉上楼”问题, 推动了纺织厂房向多层方向的发展。

1.2 公路隧道工程发展。

在我国建造最早的隧道是在公元66年建成的陕西古堡斜道上的石门隧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20世纪50年代, 我国公立隧道仅仅只有30多条, 总共只有2.5公里。60到70年代期间, 我国干线公路开始修建一些超过100m的隧道, 但标准还是比较低。在80年代后期, 在我国才真正开始兴建告诉公路和高速公路隧道。发展到90年代, 成都到重庆开通的成渝高速中的缙云山隧道和中梁山隧道单道通长度提高到了3000m以上, 并在处理塌方、瓦斯、地下水、通风和营运管理与交通监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以后我国修建山岭长大公路隧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0年代后期, 通车的四川广安地区华蓥山隧道长达4634m、四川省川藏公路上二郎山隧道长达4160m;广州珠江沙面水下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和上海穿越黄浦江江底隧道长度超过3000m, 标志着我国水下沉埋隧道修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云南楚大高速公路九顶山隧道长达3204m开创了我国山岭长大隧道的建设史, 重庆市川黔公路的真武山隧道, 重庆铁山坪录隧道双线全场5424m、辽宁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 (亚洲最宽的四车道公路隧道) 、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谭峪沟隧道等, 应当说, 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甚至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3 岩土工程领域。

我国土地面积广, 岩土类别种类多, 分布广。以土壤为例, 黄土、膨胀土、有机质土、红粘土、盐渍土、软粘土等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如我国软粘土广泛分布在连云港、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湛江、福州、深圳、广州、温州、昆明、南京、武汉等地。人们已经发现昆明粘土、上海粘土和湛江粘土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以往人们对岩土材质的共性、或者说对某类土的共性比较重视, 而对它的个性深入系统研究比较少。岩土工程领域研究以地方为准, 各地区岩土类别不同, 研究方法各异。而在传统的研究方面, 如土体本构模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发展。

2 土木工程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发展的同时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可以这样说,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发展的好时机。并且, 这么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受到受到西方国家急切关注。作为跨世纪时代, 这么一个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展示才华、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

3 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方向

3.1 土木工程发展的绿色化

传统土木工程的核心价值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以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期和安全四大目标的控制为主, 却忽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传统的土木工程理念中, 许多相关人片面地将土木工程活动理解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工具, 一味向自然无限制地进行索取。从而使得土木工程活动成为破坏人和自然关系的直接力量。当前, 全世界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题, 它要求是, 在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同时也的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陈旧的土木工程理念必然被新的理念所取代, 要求土木工程在遵循原有控制目标的基础上, 遵循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以及社会和谐的准则, 保持人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3.2 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化

在21实际, 互联网已然走进人们的生活, 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当今发展最快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普及速度非常迅速, 而且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形势。这给土木工程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特点, 在信息化高度集中的今天, 土木工程对各种技术手段越来越依赖, 土木工程也从传统走向变革创新。目前欧美国家的一些土木工程建设公司已经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开始实现土木工程网络虚拟化, 种种迹象表明21世纪的土木工程将更多的依靠技术, 新世纪的土木工程必将依赖于信息化管理。

3.3 土木工程发展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 外资在我国投资企业已达32万家。我国的许多项目要通过国际招标、咨询或BOT方式运作。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国外大承包商必定利用其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挤占我国国内的工程建设市场。国内土木工程必然面临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这就从多个方面对我国当代土木工程人才、技术、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学习国际通用土木工程惯例,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要健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组织架构和流程, 以适应国际土木工程发展要求和趋势。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心得 第5篇

专业:建筑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2012-5-10

摘 要

土木工程的发展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步入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它同人类的居住环境改变息息相关,更和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内涵丰富,而就其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围绕着材料、施工、理论三个方面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从17世纪工程结构开始有定量分析,定为早期土木工程时代的开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看作现代土木工程时代的起点。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雄伟的建筑已成为各国经济腾飞的象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土木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历史 现状 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是个庞大的学科,但最主要的是建筑,建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的发展历程。土木工程的发展可以分为材料和技术两方面来概述。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材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远古时代,人类的住、行采用的是石块和树木。公元前12~4世纪先后创制了瓦和砖,人类才有用人造材料做成的住房。17世纪有了生铁和熟铁以后,直到18世纪有了波特兰水泥,才使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得到蓬勃发展。如今各种高强度结构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和防水材料的开发,则和20世纪中期以来高分子有机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在建筑技术方面,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整个世界每天都在改变,而建筑也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力学的发现,材料的更新,不断有更多的科学技术引入建筑中。以前只求一间有瓦盖顶的房屋,现在追求舒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科学,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使其更加完美。土木工程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的土木工程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土木工程是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其中与“住”的关系是直接的。因为,要解决“住”的问题必须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而解决“行、食衣”的问题既有直接的一面,也有间接的一面。要“行”,必须建造铁路、道路、桥梁;要“食”,必须打井取水、兴修水利、进行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排水等,这是直接关系。而间接关系则不论做什么,制造汽车、轮船也好,纺纱、织布、制衣也好,乃至生产钢铁、发射卫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土木工程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可分为奠基时期、进步时期和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一、17世纪到18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奠基时期,也是近代土木工程的奠基时期。伽利略、I.牛顿等所阐述的力学原理是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的起点。意大利学者伽利略在163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中,论述了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质和梁的强度,首次用公式表达了梁的设计理论。这本书是材料力学领域中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弹性体力学史的开端。1687年牛顿总结的力学运动三大定律是自然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直到现在还是土木工程设计理论的基础。瑞士数学家L.欧拉在1744年出版的《曲线的变分法》建立了柱的压屈公式,算出了柱的临界压曲荷 载,这个公式在分析工程构筑物的弹性稳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法国工程师库仑1773年写的著名论文《建筑静力学各种问题极大极小法则的应用》,说明了材料的强度理论、梁的弯曲理论、挡土墙上的土压力理论及拱的计算理论。这些近代科学奠基人突破了以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古代科学的框框,创造出比较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加之对工程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复形理论、振动理论、弹性稳定理论等在18世纪相继产生,这就促使土木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18世纪下半叶,J.瓦特对蒸汽机作了根本性的改进。蒸汽机的使用推进了产业革命。规模宏大的产业革命,为土木工程提供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机具,也对土木工程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促使土木工程以空前的速度向前迈进。土木工程的新材料、新设备接连问世,新型建筑物纷纷出现。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取得了一种新型水硬性胶结材料──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1850年左右开始生产。1856年大规模炼钢方法──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发明后,钢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土木工程。1851年英国伦敦建成水晶宫,采用铸铁梁柱,玻璃覆盖。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用铁丝加固混凝土制成了花盆,并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工程中,建造了一座贮水池,这是钢筋混凝土应用的开端。1875年,他主持建造成第一座长1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1886年,美国芝加哥建成家庭保险公司大厦,9层,初次按独立框架设计,并采用钢梁,被认为是现代高层建筑的开端。1889年法国巴黎建成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使用熟铁近8000吨。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在这个时期开始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的进程。蒸汽机逐步应用于抽水、打桩、挖土、轧石、压路、起重等作业。19世纪60年代内燃机问世和70年代电机出现后,很快就创制出各种各样的起重运输、材料加工、现场施工用的专用机械和配套机械,使一些难度较大的工程得以加速完工;1825年英国首次使用盾构开凿泰晤士河河底隧道;1871年瑞士用风钻修筑8英里长的隧道;1906年瑞士修筑通往意大利的19.8公里长的辛普朗隧道,使用了大量黄色炸药以及凿岩机等先进设备。近代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还反映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方面。电力的应用,电梯等附属设施的出现,使高层建筑实用化成为可能;电气照明、给水排水、供热通风、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与房屋建筑结合配套,开始了市政建设和居住条件的近代化;在结构上要求安全和经济,在建筑上要求美观和适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道路、桥梁、房屋大规模建设的出现。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汽车在陆路交通中具有快速和机动灵活的特点,道路工程的地位日益重要。沥青和混凝土开始用于铺筑高级路面。1931~1942年德国首先修筑了长达386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见联邦德国高速公路),美国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效法。20世纪初出现了飞机,飞机场工程迅速发展起来。钢铁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上升,使建造大跨桥梁成为现实。1918年加拿大建成魁北克悬臂桥,跨度548.6米;1937年美国旧金山建成金门悬索桥,跨度1280米,全长2825米,是公路桥的代表性工程;1932年,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为双铰钢拱结构,跨度503米。(见图1)近代土木工程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另一个标志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1886年美国人P.H.杰克孙首次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制作建筑构件,后又用于制作楼板。1930年法国工程师E.弗雷西内把高强钢丝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弗雷西内于1939年、比利时工程师G.马涅尔于1940年改进了张拉和锚固方法,于是预应力混凝土便广泛地进入工程领域,把土木工程技术推向现代化。

图1 澳大利亚建成悉尼港桥

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当时的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土木工程发展缓慢,直到清末出现洋务运动时,才引进了—些西方技术,陆续建成了一些典型工程。1909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京张铁路,全长约200km,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全路有四条隧道,其中八达岭隧道长达1091m;1894年建成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滦河大桥;1901年全长1027m的松花江衍架桥竣工;1905年建成全长3015m的郑州黄河桥。1865年上海开始供应煤气。1879年旅顺建成中国第—个近代给水工程。1929年中山陵建成。1931年建成广州中山纪念堂。1934年在上海建成了24层钢结构的国际饭店。1937年建成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桁架桥——钱塘江桥,全长1453m,采用沉箱基础(见图9)。在材料方面,1889年在唐山出现了中国第一个水泥厂;1910年开始生产机砖。这些工程建设在中国近代土木工程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图9 钱塘江大桥 现代土木工程以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发展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背景,以现代工程材料为基础,以现代工艺与机具为手段高速度地向前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产力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近40年中,前20年土木工程的特点是进一步大规模工业化,而后20年的特点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对土木工程的进一步渗透。中国在1949年以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时期。例如,到1965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80余万公里,是解放初期的10倍;铁路通车里程5万余公里,是50年代初的两倍多;火力发电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居世界前五位。1979年后中国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发展加快。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达 890个。1979~1982年间全国完成了3.1亿米2住宅建筑;城市给水普及率已达80%以上;北京等地高速度地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和广深珠(广州—深圳、广州—珠海)高速公路开始兴建;有些铁路正在实现电气化;济南、天津等地跨度200多米的斜张桥相继建成;全国各地建成大量10余层到50余层的高层建筑。这些都说明中国土木工程已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工程功能化: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之一,是工程设施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更紧密地结合。复杂的现代生产过程和日益上升的生活水平,对土木工程提出了各种专门的要求。现代土木工程为了适应不同工业的发展,有的工程规模极为宏大,如大型水坝混凝土用量达数千万立方米,大型高炉的基础也达数千立方米;有的则要求十分精密,如电子工业和精密仪器工业要求能防微振。现代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徒具四壁的房屋,而要求同采暖、通风、给水、排水、供电、供燃气等种种现代技术设备结成一体。

二、城市立体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交通更加拥挤,这就迫使房屋建筑和道路交通向高空和地下发展。高层建筑成了现代化城市的象征。1974年芝加哥建成高达433米的西尔斯大厦(见彩图),超过1931年建造的纽约帝国大厦的高度。现代高层建筑由于设计理论的进步和材料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结构体系,如剪力墙、筒中筒结构(见筒体结构)等。美国在1968~1974年间建造的三幢超过百层的高层建筑,自重比帝国大厦减轻20%,用钢量减少30%。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是对现代土木工程成就的一个总检阅。城市道路和铁路很多已采用高架,同时又向地层深处发展。地下铁道在近几十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铁早已电气化,并与建筑物地下室连接,形成地下商业街。北京地下铁道在1969年通车后,1984年又建成新的环形线。地下停车库、地下油库日益增多。城市道路下面密布着电缆、给水、排水、供热、供燃气的管道,构成城市的脉络。现代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有机的系统,对土木工程各个分支以及他们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高速化: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物和信息的交流都要求更高的速度。高速公路虽然1934年就在德国出现,但在世界各地较大规模的修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1983年,世界高速公路已达11万公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铁路的职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铁路也出现了电气化和高速化的趋势。日本的“新干线”铁路行车时速达210公里以上,法国巴黎到里昂的高速铁路运行时速达260公里。从工程角度来看,高速公路、铁路在坡度、曲线半径、路基质量和精度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交通高速化直接促进着桥梁、隧道技术的发展。不仅穿山越江的隧道日益增多,而且出现长距离的海底隧道。日本从青森至函馆越过津轻海峡的青函海底隧道即将竣工,隧道长达53.85公里。

四、材料轻质高强化:现代 土木工程的材料进一步轻质化和高强化。工程用钢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低合金钢。中国从60年代起普遍推广了锰硅系列和其他系列的低合金钢,大大节约了钢材用量并改善了结构性能。高强钢丝、钢绞线和粗钢筋的大量生产,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桥梁、房屋等工程中得以推广。标号为500~600号的水泥已在工程中普遍应用,近年来轻集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已用于高层建筑。例如美国休斯敦的贝壳广场大楼,用普通混凝土只能建35层,改用了陶粒混凝土,自重大大减轻,用同样的造价建造了52层。而大跨、高层、结构复杂的工程又反过来要求混凝土进一步轻质、高强化。

五、施工过程工业化: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和苏联、东欧的建筑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们力求推行工业化生产方式,在工厂中成批地生产房屋、桥梁的种种构配件、组合体等。预制装配化的潮流在50年代后席卷了以建筑工程为代表的许多土木工程领域。这种标准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建设规模在绝对数字上是巨大的,30年来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面积达23亿多米2,其中住宅10亿米2,若不广泛推行标准化,是难以完成的。装配化不仅对房屋重要,也在中国桥梁建设中引出装配式轻型拱桥,从60年代开始采用与推广,对解决农村交通起了一定作用。

六、理论研究精密化:现代科学信息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一些新理论与方法,如计算力学、结构动力学、动态规划法、网络理论、随机过程论、滤波理论等的成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渗进了土木工程领域。结构动力学已发展完备。荷载不再是静止的和确定性的,而将被作为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来处理。美国和日本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强震仪台网系统,提供了大量原始地震记录。日趋完备的反应谱方法和直接动力法在工程抗震中发挥很大作用。中国在抗震理论、测震、震动台模拟试验以及结构抗震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静态的、确定的、线性的、单个的分析,逐步被动态的、随机的、非线性的、系统与空间的分析所代替。电子计算机使高次超静定的分析成为可能,例如高层建筑中框架-剪刀墙体系和筒中筒体系的空间工作,只有用电算技术才能计算。电算技术也促进了大跨桥梁的实现,1980年英国建成亨伯悬索桥,单跨达1410米,1983年西班牙建成卢纳预应力混凝土斜张桥,跨度达440米;中国于1975年在云阳建成第一座斜张桥后,济南黄河斜张桥跨度为220米(见图10),天津永和桥跨度达260米。

图10 济南黄河斜张桥

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现代土木工程取得许多质的进展,并使工程实践更 离不开理论指导。此外,现代土木工程与环境关系更加密切,在从使用功能上考虑使它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注意它与环境的谐调问题。现代生产和生活时刻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污染着环境。环境工程,如废水处理工程等又为土木工程增添了新内容。核电站和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又产生新的引起人们极为关心的环境问题。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日益扩大,例如:世界水利工程中,库容300亿米3以上的水库为28座,高于200米的大坝有25座。乌干达欧文瀑布水库库容达2040亿米3,苏联罗贡土石坝高 325米;中国葛洲坝截断了世界最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并又开始筹建三峡高坝;巴基斯坦引印度河水的西水东调工程规模很大;中国在1983年完成了引滦入津工程。这些大水坝的建设和水系调整还会引起对自然环境的另一影响,即干扰自然和生态平衡,而且现代土木工程规模愈大,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大。因此,伴随着大规模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带来一个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课题,有待综合研究解决。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建筑空间已经不仅仅单纯从数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从质量上也提车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环境的美观,有一定的舒适度。这就需要对建筑进行必要的装修。如果说建筑主体工程构成了建筑的骨架,那么装饰后的建筑则成了有血有肉的有机体,最终以丰富的,完善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最佳的建筑应该充分体现各种装饰材料的有关特性,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最有效的手法,来达到构思所要表达的效果。建筑装 修要考虑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求,保护主体机构免受损害,给人以美的享受,满足消防疏散的要求,装饰材料和方案的合理性,施工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等。房屋建筑发展的同时,像房屋建筑一样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道路,桥梁,隧道等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土木工程还存在信息化建设问题。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部大开发和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设施项目,以北京奥运工程为代表的各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量大面广的城乡住宅建设项目正处在建设高潮之中,再加上我国已加入WT0,进入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大战略,土木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重要的发展机遇中肩负重任,必须把握住大课题,即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

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机械;焊接技术

引言

工程机械是中国装备工业和中国制造装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和关注工程机械的发展,研究工程机械的各种技术需求,特别是焊接技术的发展与其需求同步十分重要。

1.工程机械的发展

1.1.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1.2.进入20世纪,随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增长,机械工程开始分解,陆续出现了专业化的分支学科。矿山、冶金、轮船和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所用金属材料由铜铁发展到以钢为主。同时,随着生产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大量生产方法(零件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的形成。

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行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计算机科学与机械工程之间的相互促进,平行前进将使机械工程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新的一轮大发展。

2.工程机械对焊接技术的需求

2.1.主要焊接母材的应用领域

2.1.1.冷轧和热轧板的应用领域。所用的钢材主要是冷轧板和热轧板(板厚2-10mm),其材质主要是以Q235,Q195等牌号的热轧板和冷轧板洗板为主,主要应用在驾驶室、发动机罩、操纵台架、铲斗和油箱等覆盖件方面。

2.1.2.中厚板材的应用领域。中厚板主要以Q235、Q345B、Q345C或Q345D(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等低碳结构钢为主,应用在装载机的前车架、后车架、动臂等工作装置结构件领域,是制造装备中的主要钢材种类。SS400/SS400A是低碳优质结构钢,由于这种钢材具有屈服强度高400MPa,抗拉强度超过520MPa,延伸率达到30%的良好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挖掘机的结构件领域,特别是应用在动臂斗杆等重要的结构件上。

2.2.各种型材的应用领域

工程机械所用的各种型材主要是指优质棒材、钢管、各类型钢等,主要应用在液压系统中的油缸、阀类元件中。油缸钢桶,主要应用的材质是20#、27SiMn钢管,钢管内径63-220mm,厚壁在8-20mm范围内最为常见。棒材主要应用在油缸的活塞杆、驱动桥中的半轴,材质主要是35#、40#、45#和40Cr等中碳合金钢。罐体材料可按抗拉屈服强度σs或抗拉标准强度σb分为低强钢和高强钢,高强钢多用于5000m?以上储罐;附属设施(包括抗风圈梁、锁口、盘梯、护栏等)均采用强度较低的普通碳素结构钢,其余配件、附件则根据不同的用途采用其它材质。制造罐体常用国产钢材有20、20R、16Mn、16MnR 以及Q235 系列等。

3.焊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焊接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艺发展到了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工艺学科。而且,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有新的知识融合在焊接之中。

3.1.现代的焊接的几大特征:

3.1.1.焊接已成为最流行的连接技术。在当今工业社会,没有哪一种连接技术象焊接那样被如此广泛、如此普遍地应用在各个领域。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极具竞争力的性价比。

3.1.2. 焊接显现了极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焊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的许多最新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和高新技术,诸如:计算机、微电子、数字控制、信息处理、工业机器人、激光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焊接领域,这使得焊接的技术含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并在制造过程中创造了极高的附加值。

3.1.3.焊接已成为关键的制造技术。焊接作为组装工艺之一,通常被安排在制造流程的后期或最终阶段,因而对产品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许多行业中,焊接被视为一种关键的制造技术。

3.1.4.焊接已成为现代工业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工业化最发达的美国,焊接被视为“美国制造业的命脉,而且是美国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已经无法离开焊接技术的使用。

在近代的金属加工中,焊接比铸造、锻压工艺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焊接结构的重量约占钢材产量的45%,铝和铝合金焊接结构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未来的焊接工艺,一方面要研制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焊接材料,以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如改进现有电弧、等离子弧、电子束、激光等焊接能源;运用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改善电弧的工艺性能,研制可靠轻巧的电弧跟踪方法。另一方面要提高焊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如焊机实现程序控制、数字控制;研制从准备工序、焊接到质量监控全部过程自动化的专用焊机;在自动焊接生产线上,推广、扩大数控的焊接机械手和焊接机器人,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水平,改善焊接卫生安全条件。

4.总结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创新活动无一不与其获取的信息密切相关。焊接行业由于本身具有开放、分散的特征,信息的资源、获取方式及准确性评估、分析整理都显示出很大的难度。焊接已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加工技艺,它已发展成为集多种学科为一体的工程工艺科学。焊接在未来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无法取代。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建设及完善是今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第三卷(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国机电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7篇

机电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高端科技工程, 它涵盖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诸多现今的科技技术, 融合了不同科技领域的先进科技理念, 在现代的工程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机电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机电工程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尤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的面世, 为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我国机电工程最早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 国家相关部门组织成立了机电工程相关的科研机构—机电工程科学研究发展小组, 并提出了机电工程的战略性发展策略, 为我国机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与理论基础。在我国, 高校和大型的科技研究机构作为机电工程研究的动力源泉, 为我国机电工程的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企业为机电工程提供了强力的市场及资金支持。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我国的机电工程发展迅速, 而机电工程的发展具有以下突出的发展特点:

1.1

计算机、通信等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 促使机电工程从简单的电子和机械的单一发展转变为机械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电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合的复合发展模式, 促进了机电工程的多样化、综合化以及网络化的复合型发展, 促成了相关先进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

1.2

智能化作为一个重要方向, 已经开始逐渐融入到机电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当中, 也形成了相应的分支学科, 逐渐完善和成熟。

1.3 机电工程开始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将医学中的神经网络技术人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到机电工程的发展领域, 为机电工程的发展导入了更加新鲜的创新思路和发展主题, 进一步促进了机电工程的创新发展体系和平台的形成和完善。

2 我国机电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机电工程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在不同行业形成了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不同行业的渗透和融合过程中, 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就从不同方面限制了机电工程的发展和完善。机电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 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行业及领域需求。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同领域及行业对于机电工程的需求也日渐提高。机电工程技术的引进会大幅度的提高不同行业的产品生产效率及工作效率, 降低行业内的各项能量消耗和生产成本, 为各行业更好地研发及生产奠定了基础。机电工程技术虽具有很多优点, 但由于其自身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技术成熟度不高、适用范围有限、智能程度不高等许多发展局限性, 无法适应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需求。因此, 机电工程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无法在不同行业及领域内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2.2 无法很好的适用社会分工需求。

不同行业机领域之中, 由于社会分工存在着差异, 所以行业内对于机电工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细, 这就对机电工程不同辅助系统的开发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现有的机电辅助系统及技术无法满足行业内的分工需求, 因此, 机电系统的发展要更加具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行业及内从业人员的自身不同特点, 量身定制, 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需求。

2.3 相关技术性人才短缺。

机电工程的迅速发展, 使其自身融合了诸多高新科技技术, 涵盖包括了机械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因此, 对于机电工程的多样性、专业性、科技高端性等诸多特点, 必然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及技术素质推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工程领域内的相关人才只有全面的掌握机械技术、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从业经验, 才能更好地开展和从事机电工程领域内的科研及推广工作。自从我国机电工程的出现以来, 人才的培养就存在着滞后, 这就造成了我国机电工程相关人才的短缺, 而且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同时, 机电工程的快发展也加重了高质量的从业人才的短缺。因此, 加强高质量的机电工程从业人才培养对于机电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我国机电工程发展趋势预测

由于工业发展在我国的国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因此, 加强机电工程的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现今机电工程的发展方向及需求来分析, 机电工程的发展会向着微型化、集成化、网络化、环保化以及高智能化等多样化发展, 机电工程的微型化会使机电工程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而网络化、智能化则是机电工程的发展核心之一, 绿色化则可满足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的要求。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 总结并提出了我国机电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机电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为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摘要:机电工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科学技术, 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诸多技术, 已成为我国科技新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并提出我国机电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预测我国机电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机电工程,发展现状,问题,趋势

参考文献

关于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第8篇

关键词:采油工程技术,发展,展望

一般说来, 技术会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的效率、经济效益等等。因此, 在油田领域, 才有工程技术是其产量以及效益的关键因素。下面对我国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 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并提出了几条应对措施。

1 采油工程技术发展阶段

(1) 探索、试验阶段 (50年代到60年代初) 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 是我国刚成立初期, 国内百废待兴, 采油工程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 油田还不能人工开采, 很多技术都需要前苏联等国家的支持。这一阶段很多技术都是边试验边改良, 为以后的石油开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分层开采工艺配套技术发展阶段 (60年代到70年代) 油田的分布不均匀, 以及各处地下结构复杂多变, 甚至相互影响等, 需要提前进行勘测, 一针对这些问题, 发展了分层注水分层开采技术, 因此, 60年代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分层采油工程技术, 以分层为核心包括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分层测试、分层改造、分层管理、分层研究6个方面, 其中分层注水与分层采油是关键, 分层测试主要是对油水界面的测试以及设备的诊断等, 分层改造是将整体目标化整为零进行油田改造,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分层管理与分层研究则主要是在理论上进行革新。

(3) 发展多种油藏类型采油工艺技术 (70年代到80年代) 采油工艺技术的发展初始阶段多是在技术探索试验阶段, 很大的特点就是单一化, 随着采油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种多样的油田被开采, 多类型的采油工艺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从东辛油田高产断块油田到大港、华北油田, 再到马岭油田, 一大批新油田的开采, 要求采油工程技术必须紧跟步伐。

(1) 复杂断块油藏采油工艺技术。断块油田的复杂之处在于其断层处的不均匀, 因此要求采油工程技术要因地制宜, 主要是滚动勘测技术与分层注水技术相结合, 包括单双管分采、小泵探抽等等, 为断块油田配套了完整的技术, 实现了少井多产的目的。

(2) 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开采技术。碳酸盐岩潜山油田有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底部为水, 是块状的油田, 而油气则在孔洞中。为了适应这个特点, 采油工程技术主要以裸眼开采技术为主进行油田的探测以及设备的测试。

(3) 低渗透油藏采油工艺技术。低渗透油田的配套采油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细分技术和限流压裂技术, 这样可以减少对油田的破坏程度, 达到最大化产量。

除了上述几种采油工技术以外, 还有稠油热力开采技术、气顶砂岩采油工程技术、天然气田开采技术、高宁有开采技术以及常规稠油开采技术等。

(4) 采油工程新技术重点突破发展阶段 (80~90年代) 采油工程技术有了重点突破的发展主要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进步提高完善了采油工程技术。该技术革新主要包括5个方面:完井、压裂酸化、防砂、电潜泵以及水力活塞泵, 这些技术在实际的油田开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也很好的促进了整套采油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 采油系统工程形成和发展阶段 (1990~1999年) 90年代以后, 采油工程技术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发展系统, 各种类型油田技术也在飞速发展, 可以说采油工程技术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回顾整个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这是技术的发展史, 也是油田工业的发展史, 更是我们国家不断壮大不断富强的发展史, 面对过去, 我们是骄傲的, 面对未来我们是自信的。

2 采油工程技术展望

随着油田的逐步开采, 油田储量越来越少, 油田类型越来越多, 因此采油工程技术必须进一步发展,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使油田产量以及油田的效益保持不变, 甚至更上一层楼, 这都要求技术的进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发展软件模拟技术, 提高低渗透采油技术、沙漠超深开采技术以及超稠油开采技术, 让油田效益进一步得到突破。展望21世纪, 虽然挑战诸多, 但我们依然有信心来迎接挑战。为此, 提出以下几条措施。

(1) 改善二次采油技术, 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二次采油技术对于油田产量来说也是很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提高油田产量, 可以在二次采油上做点研究,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包括水平井与复杂井、弱冻胶体系等, 对其机理以及形成发展规律研究, 从而把握住重点, 进行改革。

(2) 微生物采油系列配套技术微生物采油工程技术是比较新颖的一个发展方向, 微生物可以进行反复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使用率, 并且最关键的是, 微生物采油工程技术可以大大保护环境,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促进人与自然的良好和谐发展。

(3) 采油工程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 石油开采也不例外, 因此, 一定要着重发展与采油工程技术相配套的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石油开采技术, 进一步实现采油工程方案的优化。

3 结语

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 要想推动油田产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必须要在采油工程技术上下功夫。因此一定不能固步自封, 要取众家之长, 补自家之短,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不断迈向新的制高点, 而不是停滞不前。多类型油田的采油工程技术是发展重点, 加强理论研究, 切实提高油田的产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采煤工程技术发展的展望 第9篇

1 我国煤矿开采的特点

我国是人口大国, 也是煤炭资源使用大国, 为了满足居民对煤炭资源使用量的需求, 我国必须加快采煤工程技术发展, 引进并应用更多、更先进的采煤工程技术, 确保煤矿资源的供需持衡。从采煤工程技术在采煤工作中的应用角度分析, 我国煤矿开采主要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1.1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在我国的能源市场中, 居民生产、生活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比其他能源的需求量要大, 且我国煤炭资源大约占据了化石能源总量的90%, 所以从能源结构上看, 我国是典型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1.2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地幅辽阔, 因各地区地理条件、地质情况不同, 所以煤炭资源的分布、储存量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状态。突出的特点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1.3 开采煤层条件类型多样

矿井开采的煤层地质条件具有最广泛的多样性, 煤层赋存从稳定到不稳定, 倾角从缓到急, 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从简单到复杂, 表土厚度与埋深大小不等, 总体上是以开采多煤层、总厚大、倾角缓、低瓦斯、表土不厚、埋深不大的煤层为主, 但又具有其他复杂条件的多样性, 为多种开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采煤工程技术进步的主要任务

我国采煤工程技术要实现现代化, 追踪世界先进水平, 又要结合我国煤矿地质、技术和经济特点, 发展适用技术, 提高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国各类煤矿面临着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开采技术的任务。

2.1 建设生产高度集中、可靠、高效率、高效益的矿井

要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煤层地质条件的探测与评价, 强力、高效、可靠的采煤装备与工艺, 简单、连续、可靠的生产系统和开采布置, 生产过程的监控及科学管理等相互匹配的成套技术, 建成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产高效矿井。对露天开采, 要发展适于大型、特大型露天矿的高产高效工艺, 并研制相应的设备。对于更多的地质条件和技术层次较差的骨干矿井, 比照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模式, 以合理集中生产为核心,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进行矿井高产高效建设, 是头等重要任务。

2.2 发展各种煤层条件下的采煤机械化

综合机械化采煤已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将作为开采技术的主导方向向前发展, 在不断改进装备、提高其应用水平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其适用条件及采煤所占的比重。普通机械化采煤对煤层条件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要进一步改进装备和工艺, 提高单产和应用水平。还应发展小煤矿采煤的简易机械化。

2.3 改进、完善现有采煤方法和开采布置

该问题已经成为采煤工程技术发展中的一大关键性难题。放顶煤开采已显示出优异的技术经济效益,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高效采煤方法。要进一步改进采放工艺, 完善技术安全措施, 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采出率。急倾斜煤层、薄煤层、不稳定煤层、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等难采煤层的开采, 长期面临经济效益不好的困难, 要改进采煤工艺、研创新的采煤方法, 提高技术经济效果。

3 采煤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我国某些矿区的地理条件很复杂, 煤矿开采时很容易遇到技术性难题, 所以采煤技术必须适时更新, 每遇到一处现有技术难以采掘的煤矿, 就必须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 研发出效益更好、采煤质量更优的采煤技术。我国采煤工程技术处于不断变更状态, 在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为:

3.1 能对矿山压力问题进行解决

矿山压力是目前采煤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难题, 可能会对采煤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所以我国采煤工程技术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重视对矿山压力问题的研究, 尽可能的优化采矿措施, 做好矿山压力的控制。结合目前的采煤工作实践来看, 矿山压力控制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即改进现有的采矿监测技术和手段, 引进更为先进的监测仪器, 并利用监测仪器来观测矿山压力, 对其压力规律进行了解和分析, 然后结合分析结果选择压力控制措施, 解决实质性问题。

3.2 改进采煤工艺和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是决定采煤质量、采煤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采煤行业来说, 只要改进了采煤工艺和方法, 提高了采煤技术水平, 采煤行业的发展势必会得到大跃进。基于这一点, 我国采煤工程技术在后期发展中一定要重视工艺、方法的改进, 要本着“高效、高产、高安全”理念, 合理改良采煤工艺。另外, 还可选择引进机械化技术, 改善作业条件, 切实提高采煤工艺的可靠性。

3.3 合理选择矿井的开采方式

我国常用的采煤采矿方式是井下开采与巷道开采, 采煤工程技术发展中必须优化现有的煤矿井下开采方式, 做到开采方式的合理选择、合理布置, 并将高度集中化矿井开采理念引入其中, 让采煤工程井下开采不断向简单化、高效化、集中化方向发展, 最终实现矿井开采的现代化, 保证矿井采煤安全。

3.4 采煤系统工程建设

未来的采煤工程技术可以向采煤系统工程建设方向发展, 快速、有效的解决采煤采矿工作中面临的一切难题。该系统工程的建设原理建立在采煤规律上, 建设时需要应用到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事实上, 我国采煤行业目前已经开始对采煤系统工程进行研究, 并给出了一系列有关的设计方案, 但只停留在猜想与理论阶段, 实际应用还需要纳入未来发展计划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采煤工程技术发展对我国煤矿资源产量的增加有决定性作用, 对于采煤行业来说, 只有改进并优化了现有的采煤工程技术, 引进并应用了更多、更先进的采煤工艺与采煤方法, 我国采煤行业的发展才能永久、持续, 采煤工程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大幅提高。

摘要:随着采煤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采煤技术开始采煤工程中不断应用, 促使我国采煤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切实优化了采煤效率。本文结合我国煤矿工程开采实际, 对煤矿采煤中应用到的各种采煤技术做详细论述, 分析探讨了采煤技术的应用特点, 得出一系列结论, 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采煤工程,采煤技术,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1]何满潮.矿山开采中的岩土工程技术新进展[C]//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 (上册) .2013.

[2]连琛.面向21世纪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C]//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第10篇

一、电子信息概述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它们为我们提高了更高品质的生活服务。手机、mp3、mp4、psp、apple等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在各个年龄层都刮起了一阵狂风。那么什么是电子信息呢?电子信息就是电子产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我们提供的便捷服务。它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的各个领域并得到众人的喜爱。电子信息在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应用方面已经打破长期以来纸质载体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一统天下, 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企业也广泛的使用电子信息, 在企业的发展和人员的安排上得到良好的效益。企业主要是应用电子管理提高企业的效能。高的效能带来高的收益。同时我们应该把电子信息作为管理的企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力量。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的深化电子信息在企业的能效, 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 使之更好的发展。

电子信息是整个电子工程的核心支架, 在计算机、医学、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相当优秀。现今电子信息的产业作为发展的主力军,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目前太多数的企业将电子信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巨资改变公司现有的企业网络环境, 将电子信息运用到切合企业实际的领域中。更好的发展公司, 创造更高的收益。

我们知道电子信息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趋于产业化的新时尚, 现在我们以企业为例简单的探讨电子信息在企业中的使用。不管是在怎样的企业, 电子信息化这个词都是不陌生的。下面我们用这个公司来说电子信息在企业的重要性, 山西某煤矿公司在近来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计算机网络, 先后投入高资金, 建成了性能卓越的、技术一流的计算机网络体系, 采用自主铺设的光缆、网线或租用电信虚拟专线等多种方法, 将公司所属各个单位、部门的2级信息中心介入到公司的网络中心。形成一个内部的网络体系。在整个的过程中使公司的信息在各个部门流传, 使工作更好的开展。节省了不必要的劳动力。在安全等方面电子信息这个帮手都做得很好。能够及时的勘察出井下温度等多种数据的变化。更好的保证了工人的安全。能够实现井下和井上的通话, 让工作更好的开展, 及时指挥创造公司的高收入。这只是电子信息在企业中运用并获得收益的一个小小的例子。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 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 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 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与其技术发展的还算比较迅速,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我国虽然对此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 但是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手段还是不够的。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信息工程和技术的发展体系, 大部分的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成果。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改变, 因为这样会严重的阻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发展, 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是不会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立足的。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 对社会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三、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策略

(一) 加大投入力度, 促进信息化建设。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 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 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 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 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 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 优化发展环境, 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 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 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 以规模应用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 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四) 着力培育人们自我维护。

电子信息工程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特别是在因特网上, 除了要做到本人不攻击他人之外, 还要学会预防来自外界的攻击。诸如教会人们应用防火墙和反黄软件来防毒和防黄。在网上聊天时留意激进身份机密, 不要随意将电话告知对方等, 更不能随意和网友见面。保管好本人上网时运用的各种密码, 不要随便泄露给其别人等等。

(五) 合理、适时指导学生应用资源。

在当今网络时期,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工程不应局限于本人的喜好, 应该组织人们应用网络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联系增强团结、推进网络道德素养的建立, 寓教于学、应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更多更深地去理解应用网络, 更能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本人才是网络的真正主人。孙中山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说过:“世界潮流汹涌澎湃,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网络化是当今世界推进社会进步的潮流, 上网是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必修课”,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人们学习使用网络, 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使人们学会正确运用网络, 享受科技成果, 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六) 增强保护意识, 严格知识产权执法。

立足自主创新, 突破关键技术, 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 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要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施力度, 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严格知识产权执法, 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

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目标及未来展望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 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 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 从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信息的产生与处理、发送与传输、接收与处理、终端的显示与执行等全面进入数字化。由此诞生了各种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方法。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技术最前沿, 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从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将有更大更高的需求。

五、结语

探究水工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技术;堤坝;云南省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调配水资源的一项工程,其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着很重大的意义。通过合理调动地表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平衡分配。其通常会修建渠道、堤坝、水闸等等。随着水利技术的逐渐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水利技术的研究和展望是非常必要的。

1我国水工技术概况

我国的筑坝历史非常久远,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知名的水电站工程(石龙坝)在云南省建立,带动了整个水利领域的发展。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具有超过80000座已极具规模的堤坝,处于世界提拔數量之首。自21世纪开始,才逐渐出现了海拔较高的大坝(h大于等于0.2km)。闻名中外的三峡大坝长约2300多米,其是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葛洲坝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枢纽项目,其泄量最高值为110000立方米/秒[1]。由上可见,我国的水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每年都为整个世界的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云南省水利技术的发展

牛兰江—滇池补水工程是云南省目前为止投资最多的一项工程。其位于昆明,主要是以合理分配、科学运用水资源为主。该工程是由德泽水库、干河堤水泵和诸多运水线路构成。以下以牛栏江滇池为例,对其工程所采用的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2.1超高坝筑坝技术

云南省的水利技术自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其石龙坝也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水电站,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省内的水利技术较高。其超高坝技术通常分为重力大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及拱坝等。这种技术在使用时能够更好地与土地状况相协调,并有比较良好的抗震能力,其组织坚固,引流排水,是一种危险率较低的技术。牛栏江—滇池采用了这种方式修建了德泽水库,其大坝高142米,共存有44800万m3,坝身采用混凝土碾压的方式[2]。在大坝建成之前,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曾对该地区的地质、地形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周期,其对于勘察量的要求较高。

2.2泄洪技术

昆明市自建立此补水工程后,在对其泄洪功能深入研究,并获得了有效的结论。其水坝建立充分结合了高坝大库的优势,加强了对其泄洪功能的还总是。由于云南省的地势崎岖,且地质条件复杂,在对工程的控流方式、抗腐蚀方法等有着极大的考验。其在修建时,利用很多不同形式的消能途径,实现了对大坝的高效流水空蚀的控制,并利用抵御腐蚀和冲击能力极高的建材进行高坝的修建。目前,牛栏江—滇池项目的坝头较高,且能够承载大量水流,水流直径大,具有极高的泄洪能力。

2.3处理复杂地基技术

云南省历来的水利石坝工程都面临着形变、断裂等问题,因此采用处理复杂地基方式能够降低这些现象产生率,提高安全性能。牛栏江作为金沙江分支,其水流区域占地较大,但是对水的利用效率低(仅为16%左右)[3]。为了防治这一现象,此工程其修建了防渗设施,采用稳固、防滑的技术提高大坝的灵活性,让其更好地与地基条件相适应。其在地基较弱的区域使用了补强与抵漏技术,避开会影响引水和大坝安全的区域,如没有办法避开,则调整受力方式,让坝基更加坚固而不会轻易扭曲。

3全国水利技术展望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逐渐出现能源短缺和用水紧张的问题,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加深。因此水利工程愈加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如今,很多水利工程相继建立,如知名的溪洛渡、双江口等等。基于南水北调,引水工程逐渐走入了偏僻的山区,而这些地区通常地势险恶、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对水利技术有着极大的考验。国家应加大对此方面技术的研发,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高坝、石坝、混凝土重力坝高度超越300米的目标,提高修建适应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结论:水利工程自出现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万座堤坝,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修建水利工程过程中,水利技术是核心,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分配水资源的目标。在原有的复杂地基处理、超高坝筑坝、泄洪技术基础上,实现抗风险能力更强、地质适应力更好的技术提高,让水利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处于环境险恶、崎岖的水利工程中,提高我国水利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汪俊波,郭俊文,马剑民,等.华能集团公司水工技术监督工作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3,09(02):222-224.

[2].“火电厂水工技术监督导则”通过专家评审[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02(09):359-420.

[3]佟佩华,吴双成,王占琴,等.南旺运河枢纽工程600年前水工技术至高成就[J].中国文化遗产,2011,06(04):129-136.

工程监理发展与展望 第12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 历史较为悠久,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后, 客观上讲, 整个认证制度的建立还是较为完备和健全。从这一特殊而专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机构性质看, 它是经美国教育部认可的非官方组织机构, 具体工作由本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 (简称ABET) 牵头负责。ABET组织成立于1932 年, 它是由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 (简称ECPD) 演变而来, 工程专业认证的开展始于1936 年, 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工程专业得到了首批认证[1], 历经长期改革与发展, ABTE成为目前29 个行业和技术协会的联盟, 目前, 这一认证组织在世界各国均有很高的公信力。该组织已建立了可信、可行、有效的四大认证委员会, 即EAC (工程认证委员会) 、TAC (技术认证委员会) 、CAC (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 、ASAC (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 , 具体负责全美550 多所大学约2700 个学科专业点的认证事宜。其中, EAC主要负责全美各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认证, 开展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认证政策、标准和程序的制订、认证的组织实施以及对认证进行管理等[2]。截至2007 年底, EAC已对美国的368 所高校中1798个工程专业开展了认证评估工作。

1995 年10 月, 伴随美国工程院面向2020 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分析、实践经验、创造、沟通、管理、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等几个能力的提出, ABET组织适时推出了EC2000 ( Engineering Criteria2000) , 即新的工程课程计划认证标准。这一标准的核心之点是, 突出成就和目标评估的持续性改进过程, 对课程计划改进的评估结果的利用[3]。这一工作的有力推进, 使得美国工程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并使该组织深受工程界及社会尊重, 展示出强大生命力。全球22 个非美国家均由ABET为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 并由ABET代表美国工程界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工程专业相互认可协议, 《华盛顿协议》 (Washington Accord) 就是其中之例。

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回溯与现状简析

(一)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情况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时间较短, 1992 年开始认证试点工作, 先由建设部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4 所学校的6 个专业 (建筑学、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 进行试点。之后的6 年时间, 对21 所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 并使该专业评估成为“按照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鉴定制度进行合格评估的首例”。接下来, 建设部在不断总结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进而启动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城市规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认证, 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探索。2006 年, 教育部牵头并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于当年3 月试点了4 个专业领域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完成了8 所学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另外, 还制订了有关专业认证的办法和章程。次年, 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并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列为六大建设任务之首, 从此专业认证被提到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事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认证试点进而扩大到电气类、计算机类和环境类等10 个专业。截止2013 年, 我国已在机械、化工制药、环境、电气信息、材料、地质、土木等15 个专业领域, 共有137 所高校的443 个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4] (图1) 。参加认证专业分布情况:211高校专业104 个, 占23.5%;985 高校专业182 个, 占41.1%;地方、部委所属高校专业157 个, 占35.4% (图2) 。2014 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决定受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56 个专业的2015 年认证申请[5]。

从认证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进展情况看,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不断向前推进。1993年,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委员会成立 (第一届) 。2001 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 中国工程院届时开展了有关工程教育认证的调研工作, 并在重庆召开了中、日、韩三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术报告会。2004 年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并明确提出, “推进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动员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 逐步探索将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国务院于2005 年批准成立了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 (18 个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构成) , 并下设三个工作组, 即由中国工程院负责的工程师制度分类、设计组;由中国科协负责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对外联系组;教育部负责的工程教育认证组[6]。2006 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予以认证试点。2007 年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由该组织参考国际工程教育界的通行做法和国内认证试点情况, 研制了一套有关专业认证工作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南, 也包括认证标准、认证程序、认证政策等, 每年修订完善[7]。截止2011 年12 月31 日, 由于该组织工作期满, 此项工作就由2012 年新筹建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CEEAA”接手, 该协会由33家全国行业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 建立的15 个认证分支机构秘书处主要由行业组织承担, 由200 余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认证专家, 该组织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领导下的全国性、非政府、非盈利的会员制社会团体组织, 是经教育部授权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唯一合法组织。2013 年6 月19 日,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被《华盛顿协议》认可为预备会员[8]。这足以证明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其质量保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的成效

1. 组织管理系统基本成熟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机构 (图3) , 在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酝酿、探索、发展时期, 到如今加入《华盛顿协议》,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工作运转、规章制度等已经相对完善和较为成熟, 形成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基本和国际工程人才培养要求接轨并得到国外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如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Alan Bradley教授认为, 中国试点认证办法、标准、管理体系和过程都非常全面和严谨[9]。

2. 专业认证标准、程序基本趋于完善

在建立认证体系之初, 我国就参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领域的惯用做法, 遵照国际“实质等效”原则, 制定了认证标准、认证程序等相关文件, 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外专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如英国工程委员会Sunil Vadera教授认为, 中国以严格而合理的方法获得了一个良好的认证程序, 相关的支持文件合理。美国ABET专家、机械工程师协会Mary E.F.Kasarda教授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10]。经过不断修订完善,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的标准及其相关文件较为完善, 其标准部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构成。目标部分涵盖了EC2000等国际同行的11条毕业生能力要求, 体现了《华盛顿协议》要求的结果导向性特点。重点看学生产出成就, 课程体系、师资力量都是支撑学生产出的重要保证。专业补充标准是为满足各专业在7大要素中的特殊要求而制定, 并不是单独的指标。认证标准体系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注重学校或专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 以学生为本, 重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 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注重发挥同行专业的作用。

3. 专业认证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

从培养目标达成度看, 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 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 绝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能较好地体现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度看, 工程教育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6 个行业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 80%的用人单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招聘到所需的工科毕业生, 学以致用程度较高的工科本科毕业生接近70%。从目前的办学条件支撑度看, 虽然不同层次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但总体来看, 高校工科专业还是能够支撑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按照国际实质等效的质量标准要求, 进一步理清并明确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即支撑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核心要素、关键要素、基础要素依次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从质量监测保障度看, 其认证体系能够作为外部提升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保障 (国际通行) , 高校内部也开始建立用于专业自我评价与监测的质量保障体系, 并已着手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行业企业广为深度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从用户满意度看, 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总体质量基本认可, 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获取信息能力、学习和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等较为满意[4]。

(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的问题

第一, 工程人才培养方面, 还存在重知识传授, 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工程核心能力的培养依然较薄弱, 毕业生的工程设计综合意识和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还需进一步加强。第二, 专业认证方面, 自2006 年之后, 专业认证规模逐年加大, 同时又面临认证质量提高的压力。2007 年-2008 年专业认证规模基本稳定在20 个专业以内, 2009 年认证规模增大较多 (图4) , 之后的三年间认证规模基本稳定在30个专业左右, 且以2012 年为节点, 之前的认证规模与通过认证专业数一致, 但之后有较大变化, 如2013年申请认证专业数103 个, 而通过专业认证数为78个, 通过率76%;2014 年申请受理认证专业数156个, 2015 年面临专业认证的压力。

第三, 认证专家数量和工作质量亟需提高。2015 年如果由原来600 人的专家队伍来认证156 个专业, 认证专家力量显得不足。虽说我国已有相对成熟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 但实际参与认证的专家仍来自于高校的教务行政人员和相关学科专家, 专家队伍的组建一般通过行政命令来实施, 真正掌握认证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不够多, 专家的各自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就难免会存在有的认证专家对专业认证的规范性及标准把握不够好。具体说来, 就是怎样把好六大关口的问题:即理念关、标准关、责任关、精力关、人情关、纪律观。第四, 由于一般高校基础工作还较为薄弱, 难以适应认证工作的需要。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 认识基础薄弱,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不能适应以学生中心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意识缺乏;对产出导向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其次, 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 还没有真正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证机制, 对过程性证据积累不够。第五, 2015年, 加入《华盛顿协议》面临“大考”, 我们能否如期转正, 这就决定于接受WA对于认证体系国际实质等效、专家认证工作实质等效、毕业生毕业要求实质等效等问题的全面检查结果。第六, 在专业认证全过程中, 政府主导多, 高校自主性少。由于政府部门集高校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 对高校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调控”。在专业认证过程中, 认证由政府部门组织, 专家由政府聘请, 高校对认证专业处于一个被动状态, 欠缺主动性。加之社会行业的缺位, 致使专业认证难以反映高校多样性的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 这种畸形的认证模式不仅是认证工作本身的漏洞, 而且也会限制高校多样性发展, 造成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轨。虽然无可否认, 专业认证的大量实践探索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但从现实情况看, 其专业认证工作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而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仅仅是发展阶段, 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世界500 强大学的排名前10 名中, 美国就占了8 席, 前20 名中, 美国占了16 席, 共52 所美国大学进入世界百强[10], 由此可见, 美国高等教育仍具有雄厚实力,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教育强国, 居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地位, 在当前时期具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标杆作用, 这不仅意味着它具有领先的实力 (拥有世界上数目最多的知名大学) , 也意味着它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此, 借鉴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经验, 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以全球视野思谋国际化之路, 是提升工程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当今社会受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影响, 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不再受时空限制, 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开放共享已是必然[11], 世界各国高校为扩大其自身影响力、知名度, 纷纷结成跨国际的大学战略联盟, 以期实现在国际化环境中的市场共享, 如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简称IARU) 、科英布拉集团 (The Coimbra Group, 简称CG)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 (The Russell Group) 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大学联盟为高校提供了自身缺乏的互补资源, 通过这些战略性的合作, 各高校得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互换、共生并最终达到互惠互利[12]。国外大学联盟究其主要特征, 一是追求学术卓越。如在2011年-2012 年度, 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旗下的24 所高校占有了整个英国大学73%的科研基金, 约33 亿英镑;囊括了拨款委员会拨付科研资金总额的67%, 约13以英镑, 以及英国慈善机构捐赠的科研资金总额的81%。罗素大学集团盟校授予博士学位数量占全英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62%, 由此可以看出, 罗素大学集团盟校数量虽然仅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15%, 它们却成为2/3 英国最优秀的、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产出地。二是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联盟及其所属大学均将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其发展策略和手段, 具有高度的国际化标准和水平。如IARU开展的国际夏令营项目 (Global Summer Program, 简称GSP) 为所有IARU成员学校的学生提供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同时提供学生聆听国际学者们授课的机会。通过夏令营活动, 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生和教师集结到一起, 提供国际化课程, GSP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是具有优质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大学联盟囊括了本国及海外的顶尖学子, 同时各联盟成员均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如科英布拉集团下设E-learning工作组, 致力于促进集团成员高校在传统教学、混合教学及远距离教学与学习中使用最新的通讯与信息技术, 从而促进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罗素大学集团卓越的科研水平为学生营造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与本学科最权威的学术大师交流, 参与前沿课题研究。科研集结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了理想的开发自我创造力、分析技能、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这十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四是在求同存异理念下的共同发展。形成联盟的各高校都默许并遵守着“求同存异”的理念, 在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共同认知下, 各高校不仅保留自身的发展理念与未来规划, 而且尊重其他联盟的历史传统与蓝图愿景, 构建成员高校未来的“共同愿景”。如IARU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的联盟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个信念, 那就是“成员可以根据本校或本国的特定目标与制约因素而选择参与某种活动以及参与该活动的程度高低, 联盟不要求所有成员均参与一切活动”。科英布拉集团也始终奉行着遵守成员高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准则, 尊重各校的多元文化、民族差异及学术自由, 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13]。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足以证明, 走依靠科技的力量支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成为主要的必选路径, 而这需要加快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的进程。为此, 今后中国工程教育要继续不断地锐意进取, 积极创新, 必须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和“品味、品质、品牌”的目标追求, 不断深挖资源, 积极寻找“亮点”, 以保持其持续发展的旺盛活力。一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扩大我国工程教育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 工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面对这一形势, 高等工程教育将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或合作, 并借鉴先进经验, 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既注重懂得国际经济运作, 也了解异国国情、法律、文化,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科技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 并得到国际认证或认可。同时, 高校将会围绕国际性、涉外性、多语言、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力争成为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名牌高校。二是实现工程教育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 促进其国际竞争力。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培养的工程师能够在国际化工程项目中参与顺畅, 并在实质等效性要求下积极推进全球工程教育交流, 是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努力努力思考进而解决的问题。由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学生未来进入就业市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因而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某个专业时确认其资质、学校确定专业的改进措施、用人单位选材乃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争取国际留学生市场分额、输出本国教育资本等, 都与是否形成国际实质等效性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紧密相关, 而各种国际协议的加入, 如《华盛顿协议》就是实现其目的的重要途径。Washington Accord是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协议,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加入它无疑是我国工程教育步入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以后, 我的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将会作为代表, 不断地广泛参与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外, 可以与新近加入Washington Accord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进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的先行区域重点合作, 这样做的好处是, 他们与我国大陆有着相同的语言, 相似的教育与文化传统, 对助推我国早日加入Washington Accord将有更特殊的意义。

(2) 随着工程教育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的成熟, 认证机构将逐渐转型为市场化运作。要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做到有效运行, 必须要有一个公平、专业和规范的认证机构,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制订认证工作方案、开展具体工作、认证结果反馈及有关一些日常事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国外的专业认证组织通常为一些非官方中介机构, 如美国工程与技术委员会、英国工程理事会、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等[14]。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由于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且工程教育规模较大, 如今全国91.5%的本科高校 (1047所) 已开设工科专业, 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 是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 研究生60万人, 是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 其规模为世界第一, 因此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任重而道远。另外, 工程类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关的体系复杂、量大面广, 如果要马上全部模仿西方国家, 并采用非官方的中介机构进行认证, 这对有序进行工程专业认证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存在不利。因而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仍需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但这是一个过渡阶段, 并非长久之计, 待到这一认证制度发展比较成熟后阶段, 将会顺势转为完全独立的市场化认证机构。

(3) 随着工程教育专业化程度清晰且实效突出, 专业认证必将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目的是, 一方面是为工程型人才进入特定行业从业提供质量保证;另外, 也是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质量必须达到某一标准做出合格性评价。总之, 它是为了确保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被作为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测“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5]。从国际看,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 院校认证与专业认证缺一不可, 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要求的, 即申请专业认证的学校必须事先通过院校认证。之前, 我国在高等教育评估中多为偏重院校认证, 而专业认证虽有提及但未曾重视, 一直处于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边缘化状态。只有在2007 年启动“质量工程”后, 才明确将“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作为六大任务之一。这从国家层面讲, 已经充分认识到专业认证的地位与意义, 并更好地实现工程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

(4) 注重专业认证质量和水平与国际接轨, 在其程序、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上体现中国国情。Washington Accord就是进行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证的国际互认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通过认证的工程教育专业, 它就意味着达到了工程技术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效果。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 该协议并不是一定要求各签约组织制定的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完全相同。这样, 我国的工程教育只是在把握好具有国际实质等效这一前提下, 可以逐步采用一些符合本国实情的专业认证程序和标准。虽说我国的专业认证制度在期初是按照符合国际惯例而建立了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 但这仅仅是为了创造某些条件而取得工程专业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结果而已。因此, 即使在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当下, 其认证标准的制定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 并考虑与国际接轨, 最终实现国际互认和服务本国发展的双重目的。从服务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看, 既需要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端技术研究开发型人才, 又需从事大量实际操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均需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工程领域的实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对接, 这就要求无论是工程教育, 还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均要体现一定的层次结构, 包括本科、研究生以及高职高专等。充分发挥认证的导向作用, 大力促进我国多层次、多类别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此情形下,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将会体系出多样性, 这里给出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图5) , 可以作以下理解, 从平面看, 纵坐标为研究, 横坐标为应用开发。始于原点的辐射线表示不同学校或不同学位的取向, 门槛曲线表示学位的国际实质等效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5) 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展开, 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工作将会加快。今后, 我国将在不断总结工程教育认证经验的基础上, 必将使当前实施专业认证的政府意志逐渐转化为高等学校通过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自主行动, 进而激发高等学校的内在活力, 促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密切联系, 努力拓宽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范围及价值。教育部下发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中明确提出, “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 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这一任务的提出及其实施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必定能够有力地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健康发展。至于专业认证与注册制度二者如何衔接, 我们不妨参考英美和其他发达国家一些好的做法, 规定工程师注册的申请者是来自指定认证机构认证通过的工程专业毕业。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注册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目前许多国家将两者同置于一个工程组织之下的两个部门来分工协作进行管理。华盛顿协议签约组织中有近一半是两者兼管的, 这些做法可为我国在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首先, 简要回顾了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情况, 包括认证组织机构及其性质、负责认证的大学及学科专业点数、已认证的工程专业数、专业认证改革发展以及为全球非美国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等情况。其次, 在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专业认证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发展情况回顾的基础上, 总结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分析了专业认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最后, 从五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走向。

上一篇:大连市物流发展下一篇:无痛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