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一课”制度

2024-05-18

“三会一课”制度(精选6篇)

“三会一课”制度 第1篇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向,世界现状,未来规划

1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

1.1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由来

金融监管也被称为金融监管治理。这种说法在世界学术领域和监管中是一个新颖的领域。金融机构的财务情况、治理等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是决定金融体制稳固的主要因素。采用良好的治理方法是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职责, 监管对象引入正确且良好治理的前提条件是监管机构始终采取正确良好的治理结构。假若监管治理不完善, 监管当局的信誉和监管权威性将受到质疑, 监管机构改进公司治理难以有效地推动, 从而会导致道德上的风险。我国最初的金融监管工作是由中央银行来执行的。随着中国和国际接轨日益紧密, 一个稳固的金融监管要求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加强, 因此央行的监管职能被独立出来, 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对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监督管理。

1.2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意义

从公共的监管理论来看, 金融行业是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效应都十分显著的公共行业, 所以需要政府协助管制。外部监管是指以监管当局为代表的监管模式, 这种制度正是一种免于公共利益受侵害的强制性制度安排。虽然这种外部监管模式看似强大, 但是这种监管的核心监管作用也是有所限制的, 诸如监管弹性不足、监管法规的滞后性等。在此基础上, 行业的自行制律、社会的中介职能、内部的自我调控、市场的相互制约也具有一定的监管效用, 他们共同成为防范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防线。从长远角度来看, 若要使金融企业合法、稳健地运行, 不仅仅在于监管当局的监管作用, 更在于通过监管当局的协同, 促使社会的中介、行业的公会、金融的内部机构稽核与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形成一种默契, 变成一种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

2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的弊端

2.1 银监会体制的弊端

我国银监会的发展特点是起步缓慢、发展迅速, 能充分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诚然如此, 银监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 以下主要从银监会运行机制、体系两方面来探讨它存在的问题。

2.1.1 银监会在运行机制方面不完善

自从银监会创立之初, 其肩负的使命便极其重大, 完善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 确保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都是银监会在运行过程中要确保的重要事项。然而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银监会的监督职能并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在监督领域的作用。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受到很大干扰,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无法控制风险、不能串联起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大等。导致银监会无法有效发挥其监管职能。大多是接受命令形式的监管, 在监管中仅仅充当“传达室”的作用。又因为银监会的监管职能与央行的监管职能有所重复, 从而使监管体系的运行机制更加混乱。

2.1.2 银监会法律体系不完善

《大清银行则例》是我国第一部银行法, 其发布年限是清朝光绪年间。 20世纪80年代,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后银监会的立法才真正确立, 相比银行法而言起步慢了很多。银监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中国银行金融监督体制不完善, 缺乏独立性等。

2.2 证监会的体制与利弊

证监会从1992年成立以来, 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进行着监督管理的作用, 它采取的模式是集权管理模式。然而,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的情况下, 证监会在监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简略地从目标扭曲、法律制度缺陷两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2.2.1 目标扭曲

目标扭曲是指两个方面:证券市场的目标扭曲和证券监管的目标扭曲。这两个目标扭曲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证券市场的目标扭曲造成了监管体制的失效;证监会迫于外界一系列压力, 为了实现证券市场扭曲了的目标, 进而扭曲了监管目标。

(1) 证券市场的目标扭曲。正确的证券市场的目标应当是通过资本流动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直接融资降低交易费用。许多国家的证券市场在成立之初, 也肩负着其他使命,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一开始也背负了过多的历史重任。

(2) 证券监管的目标扭曲。要想在监管过程中提高监管效率, 一定要先明确证券监管的目标。就好像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先有一个正确的奋斗方向。监管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监管原则应将遵循三个监管目标作为基础: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降低系统风险。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目标扭曲, 受迫于政治压力, 证监会不得不扭曲监管目标。证券市场无法受到有效地监管, 出现了诸多问题。

2.2.2 制度缺陷

证监会的制度缺陷与银监会的法律体系缺陷大抵相同, 都主要体现在“独立”方面, 这也为后文提出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一体化管理提出了理论依据。证监会的独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监管的权力来源。证监会权力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源于法律, 另一方面来源于国务院。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证监会无法再运作过程中独立地决定利益分配, 不能独立地分派各种权利和义务。银监会监管权利的缺失正是银监会制度缺陷的根本原因。

(2) 监管的权力安排。证监会的权力安排制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由于证监会属于国务院下属的机构, 证监会的存在更多像是一个玩偶, 有实无权。

人事安排制度上的监管权利缺陷。众所周知, 国务院总理直接任命证监会主席, 不需要任何法律明文规定, 不存在任命程序、任命资格, 甚至不存在人事罢免的条例, 这就使证监会丧失了形式独立。

证监会的内部权力安排也存在相当严重的制度缺陷。证监会内部权力的结构缺乏制衡, 例如发行审核委员会的权力过大, 严重影响了证监会的正常运作。

2.3 结合分析“一行三会”模式的弊端

2.3.1 分工存在严重问题

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实行专业化的分工监管, 为了能够在各自监管领域实现高水平监管, 这种想法是针对于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市场模式, 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实际上己经进入混业经营, 其金融产品、金融服务远比分业经营模式下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复杂。金融服务越复杂, 金融产品种类越多, 就会通过机构合并、业务重组等方式进行, 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各金融机构之间关系的交互错杂。由此看来, 专业化的分工监管己经不能驾驭当今这种复杂的混合经营模式, 导致其监管模式显得十分被动。

2.3.2 无法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反馈

金融创新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在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 90年代以后依然稳步发展。金融创新引发了金融业的一场革命。使得金融业无比繁荣, 然而金融的创新恰恰与监管的放松是接踵而至的。我们不可否认,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 中国需要金融创新, 但是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很难从根本上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 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 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等。

3 英美金融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3.1 美国金融监管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监管体制过于复杂, 部门繁多、过于庞大, 重复监管与空白监管不仅给金融机构造成了过多的负担, 还导致监管效率下降, 拖延金融的发展与创新。我国在改革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这些。

不过, 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特点来看。各部门开始试图在现行体制下, 通过对信息收集的统一、共享, 提高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中国现有的“一行三会”式的监管显现出与上述美国监管体制极为相似的现象, 相互间竞争越来越突出。极度缺乏协调能力。因此, 在改革时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逐步将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监管模式.从体制上解决现行监管结构和监管理念上的矛盾。在机构设置下, 则可参照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或本地金融服务厅的模式。

3.2英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

3.2.1 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

英国金融监管建立了包括财政部、央行以及金融监管局在内的监管体系, 并且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制约机构“金融服务和市场特别法庭” (FSMT) , 主要审理通过FSA与被监管机构共同协商之后还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3.2.2 FSA与财政部、央行的关系

虽然FSA有很大的独立性, 但是它与英格兰银行 (央行) 及财政部也有很多密切的关系。

财政部可以代表政府向FSA提出具体要求, 要求FSA执行一些国际义务。

财政部有权派人调查FSA的运行效率。FSA虽然是唯一的监管机构, 但企业也可以对FSA的裁决提出抗议。出现这种情况时, 就要由财政部委派调查官员来重新进行调查, 并且宣布调停。财政部委派的调查小组由财政部官员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 他们的判决为终审。

3.3 英国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3.1 增强央行的整体职能

我国央行也有维护整体金融稳定的职责。在立法上, 我们可借鉴英国改革的思路。确立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主导地位:在央行内部结构上可以成立特殊部门专门来负责央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发挥。在信息收集与分享方面, 我们不光要建立人民银行总行与各监管当局总部之间有关金融信息收集分享的制度, 更应在人民银行分支行以及各地的监管当局之间建立信息收集与分享的制度安排。另外,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为使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应该赋予人民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权。

3.3.2 建立起有效的存保制度

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破产对整体金融稳定以及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这是极好地规避金融创新所带来风险的制度。英国虽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但采取的是事后融资的方式, 这种情况不符合我国国情, 而且该制度也不能从政府等部门筹措到足够的紧急性资金, 存款补偿的限额也不高, 这些问题制约了存款保险的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荷曼·瑞斯勃格.美国次贷风波引发对金融稳定的再思考——德国央行的视角[J].中国金融, 2007 (23) .

[2]戴群中.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 2007 (2) .

三会一课制度 第2篇

1、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会议由支部书记主持;

2、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研究工作和有关事宜,会议由支部书记主持;

3、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组织党内活动,会议由党小组长主持;

“三会一课”制度 第3篇

一、还原教学现场

人教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中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 制度主要涉及多且广。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制度, 选取何种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十分重要。本课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即从横向上解释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分配, 是一种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 即从纵向解释国家结构形式, 中央以地方的关系是一种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郡县制为基础, 以皇帝制度为核心, 发展方向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基于上述认识, 在考虑高一新生普遍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了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即教学重难点, 例如: (1)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指唐朝中叶以后, 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割地自雄, 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 镇指军镇。封建王朝设置军镇, 本为保卫自身安全, 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2) 节度使:“节”是当时的一种全权印信, 受此全权印信者, 便可全权调度, 故称“节度使”。 (3) 知府 (州) :这些知州、知府, 本身另有官衔, 都是中央官, 带着“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他的本职还是一中央官, 而暂去管某州某府的事。 (4) 行省制:元代的行中书省, 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 宰相府的派出所, 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在元代, 共计有如是十个分张所, 并不是全国地方行政分成十个区。行省制度在法理上的实际情形是如此。

二、历史概念的定义和分类

历史概念是在适量的历史表象 (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 经过人的历史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出来而形成的, 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历史概念的分类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 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

史实与理论概念分类与其来源有关。史实概念是当时人就取好的, 诸如人名、地名、国号、典章制度、团体机构、会议名称等;理论概念是史学家根据研究需要或成果而得出的名称, 称为。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等等。

三、运用史实概念的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 相对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 (即自然, 笔者注) 的联系。相比理论概念而言, 史实概念更利于学生学习, 并总结了如下方法。

1.追根溯源法

追根溯源方法就是追寻历史概念最初的含义以演变轨迹, 以期理解。例如政治术语中的左派、右派、“左”倾、右倾等概念。法国大革命期间, 大资产阶级要求保留国王, 反对共和, 而第三等级的代表持反对意见, 并提出更为激进的革命措施。在议会辩论时, 拥护激进革命的人坐在议会主持人的左边, 而主张温和的保守派坐在主持人的右边。于是, 人们将支持革命的一派称为左派, 保守一派称为右派。20世纪初, 列宁和斯大林开始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来分别指代无产阶级内部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左倾原本是指向革命、进步力量靠拢, 但由于当时激进派常常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很大的挫折, 为表示贬义, 特在左字上加上引号。

2.故事辅助法

史实概念解读还可以借助历史故事。例如宋朝的“通判”这一官职是中央为监督和牵制知州 (府) 所设, 并非知州的副手。欧阳修《归田录》中记载:北宋时有一个任职少卿的京官叫钱昆, 特别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外调地方任官。领导就问他想到哪个州。回答是只要有螃蟹, 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由此看出知州与通判的紧张关系, 也正是北宋统治者所期望的。

3.比喻联系法

比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有助于学生从认识身边事物的出发, 去理解史实概念。例如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概念的理解, 除了可以从名称入手, 更可以联系我国国务院下设各部加以认识, 吏部相当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

最后, 笔者认为提高历史概念的认知水平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 笔者将坚持不懈地提升自身历史素养, 以历史概念教学为切入口, 利用史实概念突破理论概念, 让历史课堂饱含韵味。

参考文献

[1]何成刚, 夏辉辉.历史新教材政治史内容比较与启示——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内容为例[J], 教育科学研究.2006 (10) :41.

[2]臧荣, 周兴旺.普通高中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 (必修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新校本) [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52, 86, , 116, 8-9.

[4]彭吉芳.高中历史概念教学之漫谈[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4) :50.

[5]马宁.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设计教法新探, 2008 (6) :33.

三会一课制度 第4篇

“三会一课”制度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经过多年实践经验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组织生活方式,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认真坚持好,落实好。

1、党支部委员会。两个月应召开一次,重点集体研究讨论党支部的具体工作。

2、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及时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传达上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讨论通过本支部的各项决议、决定,安排布置相关工作。

3、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主要是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传达贯彻上级党组织的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安排布置相关的工作。

4、党课教育。每年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二次以上的党课教育。党支部在年初,要把党课教育列入支部生活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教育计划。

“三会一课”制度 第5篇

一、“三会一课”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工作实践看, 造成“三会一课”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组织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且是通过长期工作实践所证明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从实际情况看, 一些党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制度在党组织建设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 认为“三会一课”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 质量高低、成效与否对党建工作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还有的认为“三会一课”只是一种规定, 严格按上级的要求去做过于烦琐。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党支部书记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上还存在时紧时松、简化程序等问题。

二是素质能力上达不到要求。从党支部书记队伍构成情况看, 一方面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新任职支部书记较多, 对党支部工作业务不够熟悉。由于对党支部工作基本业务不熟, 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上不规范, “三会”不知怎么开、“党课”不知怎么上。另一方面, 兼职党支部书记比重过大, 做党支部工作力不从心。由于兼职党支部书记既要忙于车间的行政管理, 又要兼顾支部工作, 没有过多的精力抓党支部基本工作制度的落实, 造成“三会一课”简单化的问题。从党小组长人员构成情况看, 党小组长大多是由班组长或车间生产技术骨干担任, 他们在生产技术上是行家里手, 而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小组工作业务了解得还不够, 开展党小组的工作还做不到得心应手。有的党支部在对党小组的考核上不够严格, 缺乏必要的约束、激励机制, 没有把党小组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组织形式上比较单调。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特别是党员队伍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接受教育手段的广泛化, 对党的组织生活的需求品位也越来越高, 这就对“三会一课”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只有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 不断研究探索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才能增强“三会一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发挥好“三会一课”在党组织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铁路系统工作特点是生产任务繁忙、点多线长、异地车间班组多、人员高度流动分散, 受生产任务、交通、班制等外在因素影响, 在“三会一课”组织上比较困难, 影响和制约了“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和质量的提高。

二、对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 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应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提高认识, 增强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自觉性。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提高“三会一课”质量, 对于健全党组织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提高“三会一课”质量作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做到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改进创新, 常抓不懈。要对“三会一课”状况定期分析, 针对存在问题组织开展攻关。要认真抓好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支部和联系工作点制度的落实, 对“三会一课”质量问题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努力形成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小组,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 提高素质, 增强落实“三会一课”的能力。

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的素质, 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三会一课”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方面要从源头抓起, 做好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的选拔任用工作。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竞聘上岗, 注重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党员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和党小组岗位上来, 为党支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证。另一方面要抓好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素质能力的提高。采取脱产培训、以会代训、体会交流、定期下发学习辅导资料等方式, 加大对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培训的力度, 通过培训, 努力提高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

3. 严格管理, 加强对“三会一课”质量的考核。

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一是要坚持考核制度和考核明示相结合。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 制定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 利用揭示牌每月进行考核明示, 使考核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坚持过程性考核和效果性考核相结合。在对“三会一课”质量的考核上, 既要重过程, 更要重效果, 要真正把着眼点放在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上、放在促进“三会一课”质量的提高上。三是要坚持把支部工作纳入行政整体工作的“一体化”考核。通过支部工作的整体推进, 带动“三会一课”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推动党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

4. 改进创新, 不断研究探索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会一课”制度 第6篇

一、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严肃———庸俗化的问题

有些基层支部认识不到位,把“三会一课”搞成了形式主义,用职工会代替支部大会、用班子成员会代替支委会、用工会小组活动代替党小组活动,用工作部署代替讲党课,远题了党性、淡化了党味。有的支部开展“三会一课”就是开个会、搞个活动,走个过场,作个记录。会上说工作多、谈思想少;说成绩多、谈问题少。说自己多、批评别人少,出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景象。

(二)不经常———随意化的问题

部分基层党支部没有把“三会一课”作为党建的基本制度来执行,年初无计划、季度没重点、每月不活动,每年“七一”才组织开一次党员会,上级有要求了才组织上堂党课,没有要求就放一边,随意性大,可有可无,没有长期坚持和定期开展。

(三)不创新———平淡化的问题

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党员队伍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不论是支部大会,还是党小组会,其形式不是一人讲、大家听,就是上边念、下边看,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会上书记从头讲到尾,让党员积极参与发表意见少,党员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淡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弱化,导致有些支部反映“三会一课”开不起来。

二、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提升“三会一课”质量

(一)聚焦主题,突出党味

活动主题决定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三会一课”要坚持政治方向,就是要聚焦党内生活,突出党味。一要加强党性教育。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学党章党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党性分析、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观看党性专题教育片,学习党建理论文章、党建文件和会议精神等不断进行党性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二是加强党史教育。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奋斗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组织党员观看党史电影、电视片,开展讨论交流,增强广大党员的对党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加强作风教育。结合上级重大工作安排部署,本单位各项中心工作、民生工作、重点项目、急难险重任务,通过“三会一课”让广大党员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推动党员进一步改进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创新形式,提高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生活一定要创新,不创新,那形式也巩固不住。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和载体,使之更加符合党员实际、吸引党员兴趣、方便党员落实、解决党内问题,增强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是与党员实际需要相结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微信圈、QQ群、微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学习”;积极开展自主式、开放式、互动式组织生活,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鼓励党员参与主题设计,通过党员轮流讲学、读书演讲、征文比赛、心得交流、参观学习、实地体验等做法,不断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渠道,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与当地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农村党员关心关注的低保户确定、村务公开、发展党员等问题提交党员大会讨论,把机关党员关心支部活动安排、优秀党员评定、年度考核等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变过去一人读文件众人听为党员人人发言、讨论互动。三是与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将“三会一课”安排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社区报到等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开展“党员活动日”、“党章学习日”、“党规警醒日”、“服务群众日”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支部党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高“三会一课”的影响和效率。

(三)规范制度、严肃纪律

上一篇:居住建筑节能计算分析下一篇:空间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