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范文

2024-06-03

浙江农林大学范文(精选9篇)

浙江农林大学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对象概况

浙农林东湖校区坐落于杭州西郊临安市, 创建于1958年, 土地面积142.13 hm2。学校建设将其定位为“校园、植物园两园合一”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 被教育部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被赞誉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本次美景度评价对象是东湖校区五区之一东湖景观区, 该校各功能分区包含专类园和特色园, 东湖景观区内有香花园 (含茶室) 、鹿鸣岛、槭树园、一半的领导专家纪念林、大部分蔷薇园 (含森禾园) 、少部分的木兰园、棕榈园 (含温州园) 等, 园区围绕东湖展开, 该区还包括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图书馆。

1.2 研究方法

1) SBE法。

美景度评价法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 简称SBE法, 是心理物理模式 (psychophysical paradigm) 中最为常见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是由Daniel和Boster 1976年提出[1], 最早主要应用于森林美学, 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2,3]、自然景观[4]、景观生态林[5]、植物景观[6,7,8,9,10,11]、旅游区景观[12]、观光茶园[13,14]等方面的美学评价。

其评价分为三个过程:a.测定景观的美景度 (SBE) 量值, 获得公众对该景观的审美态度;b.分解景观要素并测定各要素量值;c.建立美景度量值与各要素量值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此评价方法是以公众为依据, 而不是依靠少数专家评判, 因此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景观的实际美学价值;SBE值是通过对各个样本的评分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他因素对其影响甚微[15]。

2) 评价照片的拍摄与选取。

此次评价照片于2016年5月天气晴朗的一天进行拍摄。拍摄工具为富士X10相机, 拍摄主要以植物, 水景, 空间作为三个考量点, 对有这三个方面可观的景观进行拍摄。拍摄高度保持一致, 并避免人、车进入画面影响景观评价。

共拍摄的179张照片, 剔除同类和角度不同的相同景观照片, 选择具有景观代表性和外在影响因素小的62张照片作为本次美景度评价的景观照片。

3) 评判人员的选择。

根据前人SBE方法的研究, 专业与非专业背景受测群体对测评目标的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中景观专业群体的辨别能力和一致性更好[16,17,18], 美景度评价考虑到其目的是讨论不同景观在人们眼中的美学价值, 且前人研究表明, 大学生方便组织, 人数20人~50人为宜[4,14]。因此, 选择50名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作为本次评判人员。

4) 评价方式 (问卷过程) 。

将评价照片随机排列并编号在Word文档中, 并作出评价方法的说明及每张照片评判时间不超过10 s的标准说明, 发放给50名评判者。因本次评判人员为景观专业研究生, 该群体对于美景有较强的辨识度, 因此评分标准分为五个等级, 很好5分, 较好4分, 一般3分, 差2分, 很差1分。评判完成收回50份问卷, 全部有效。

2 数据处理

2.1 美景度值计算

由于个体审美评价标准不一, 为避免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需要对评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19]。其处理公式如下:

其中, Zij为第j评判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判标准化值;Rij为第j评判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判值;珔Rj为第j评判者所有评判值的平均值;Sj为第j评判者的评判值的标准差。

其中, Zi为第i个景观的标准化得分值均值;Ni为第i个景观评判人员的数量。其中Zi就是俗称的SBE值。

2.2 景观要素的选择

参考同类景观美景度评价的景观要素, 以及依据现状园林景观要素进行选择对其影响较大的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评判照片中出现的园林景观要素, 确定地形、植物、水体、园路、构筑物和小品以及山体背景六个要素作为本次景观评价的景观要素。根据景观要素分解评分表 (如表1所示) 对每张受评照片中六个要素进行打分, 作为六要素各要素的量值。景观各要素评分与照片评价保持一致, 总体遵循5分制, 适当调整。

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利用SPSS22.0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建立模型。模型以受测样本的SBE值作为自变量, 以受测样本的六个景观要素的量值作为因变量, 逐步建立模型, 并分析探讨评价对象景观的美景度与各景观要素的关系。通过检验确定有效的影响因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样本美景度分析

利用Excel 2007, 将50位园林专业研究生对受测对象的评分依据美景度值标准化处理公式进行处理, 得到受测群体的美学质量评价值, 即美景度量值 (SBE值) 见表2。

如图1所示, 本次评价62个样本中有32个 (51.6%) 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 有30个 (48.4%) 样本的SBE值为负数。其中最大值为5号样本, 其SBE值为0.026 2, 该样本呈现的景观是:前景为跌水瀑布, 中景为水面较大的湖面和湖边的浙农林图书馆这一标志性建筑, 远景为蜿蜒起伏的猫头山、双岭山、西径山等山体, 图书馆建筑外形呈环绕式螺旋上升, 风格鲜明且与周边山体环境风格和谐。最小值为20号样本, 其SBE值为-0.024 2, 该样本呈现的景观全部由植物组成, 3种, 4种植物没有遵循配置原则, 且无艺术性, 某些植物长势较差, 林下荒草丛生且有一定高度, 影响了该样本的美景度。

3.2 美景度评价景观要素分析

以地形、植物、水体、园路、构筑物和小品以及山体背景六个景观要素为因变量, 以SBE值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3) 。回归分析显示, 植物 (Sig.=0.000<0.01) 、水体 (Sig.=0.007<0.01) 、园路 (Sig.=0.004<0.01) 三个景观要素与美景度有显著的相关性, 地形 (Sig.=0.149>0.05) 、建筑及小品 (Sig.=0.418>0.05) 、山体背景 (Sig.=0.130>0.05) 三个景观要素与美景度相关性较小。根据各要素与浙农林东湖景观区美景度相关性可判断, 影响其美景度各要素的影响度大小为植物>园路>水体>山体背景>地形>建筑小品。

剔除与美景度相关性较小的三个要素之后, 重新进行以植物、水体和园路三要素为因变量, SBE值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可得如下结果 (见表4) 。建立回归方程Y=-0.026+0.005X2+0.002X3+0.002X4, 其中, X2为植物;X3为水体;X4为园路;Y为SBE值。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之后可得到的结论是, 影响东湖景观区景观美景度的因素显著性为:植物>园路>水体。浙农林的植物景观是由植物园组成的, 在校园景观中植物无疑占有较大的比例。根据最终美景度评价分析结果, 对校园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 结合浙农林两园合一的建设目标, 建议在建设校园环境的同时, 更加注重植物园的建设和整理, 除按照植物园分类系统分类外, 要加强植物之间的配置和艺术美感, 注重植物生长过程中景观的变化, 提升后期养护管理;

2) 建议休整部分园路沿线植物的配置, 避免园路边缘生硬的衔接, 注重园路与植物之间的景观营造, 提高游人的参与度, 营造较好的美景氛围;

3) 建议增加水上植物, 丰富水上空间, 增加溪流水量, 营造更多流动量较大的水景, 增加水景的类型。

浙江农林大学专业代码 第2篇

0408土木工程0410建筑学0411风景园林0412电子信息0507旅游管理0601天目旅游管理0604健康管理0609法学0702广

告 0703汉语言 0704天目园林0818天目工程0831天目电子信息0833天目土木工程0837天目工商管理0845天目商贸英语0848天目文法公管0849天目资源环境 0850英语1001日语1002计算科学1191统计学1102应用化学1103食品工程1602城乡规划 1801地理信息1802环境科学1803环境工程1804农业资源1807测绘工程1808茶文化1901农学2002食品安全2003观赏园艺

浙江农林大学 第3篇

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 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最早是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创业研究中心, 才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

一、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是一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是教育领域里一种全新的价值追求。所谓“创新创业”是从“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 根据教育学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以形成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为目标, 注重开创性个性发展, 增强大学生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理念。实施创业教育,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显著的创新创业能力, 包括专业素质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创新思维 (Creative Inquiry) 、解决问题的能力 (Problem solving) 、团队与领导力 (Teamwork and Leadership) , 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增强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使大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

2. 有利于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三大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高校更多发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凸显不显著。高校并不是象牙塔, 不能与社会、与经济发展脱轨, 实施创业教育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提出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通过创业教育, 使学生具备从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意识和技能, 同时高校也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二、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

1. 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有误

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有些人认为,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问题。这种对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论的理解显然是对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也有人认为创业就是自己办公司, 很显然这种认识也是不客观的。因为创业教育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育, 解决的不仅仅是就业难的问题, 更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是专业教育的新内涵。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生存、发展、创新。

2. 师资力量的薄弱

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 还应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当前高校具备这两种素质的教师相对还是比较缺乏。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由辅导员或思政类教师进行, 这些教师往往不具备创业技能, 缺乏创业实践, 经常只是纸上谈兵。一些高校都是通过邀请企业家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 实际上这种方式无系统性和长期性, 参与的学生人数也受一定限制, 很难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在师资上一定要有相应的配比。

3. 课程体系的不健全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学习, 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能力。实际意义上是结合专业教育, 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创造学、创业学、法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当前高校对创业课程设置还是缺乏合理的安排, 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 也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 且教师在授课中的课程内容多为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学生学到了创业课程, 却无法进行创业实践。

三、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主要措施

在创新型国家发展理念及浙江“两创”总体战略的背景下, 浙江农林大学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校实际, 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发展战略。随着浙江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浙江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农林人才。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高校, 浙江农林大学主动肩负起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培养生力军的责任, 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

目前,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 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 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 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

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确立了“三层次四类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 以农科类专业本科生教育为主, 以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农民大学生、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继续教育为辅等三层次教育体系, 确立复合应用型、科技推广型、实用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四类型人才规格。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使之融合在一二三课堂之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实践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创业教育的课程方案嫁接在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中, 建立了“嵌入式”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方式。从“目标融合-课程嵌入-师资培养-评估引导”四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解决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双轨运行”问题。同时, 提高第一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例, 并设置创新创业类体验课程;提升第二课程中创新实践的机会, 每个专业均设置学科竞赛, 建立科研助手制度, 落实本科生的导师制;建立创新创业基金, 引导学生第三课程的创新创业活动。为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开始正式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认定,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 明确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标准和程序。

2. 创建多要素协同的有效运行机制

通过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师资协同机制, 通过“四平台”建立一二三课堂协同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同机制, 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教育网络平台和实践平台协同。近年来, 我校在木材、家具、园林、园艺等领域先后与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教育, 开设了诸如“圣奥班”、高级经理人 (虹越花卉班) 、达内班等校企联合培养特色项目。通过四方面的协同, 确保了农林业创业人才在知识、意识、能力、精神等方面的递进式培养, 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3.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通过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试验班等多种途径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新时代的综合性人才。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是学校发挥学科优势, 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条件, 为学生建立集教学、生产与技术推广、科研创新、自主经营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创新实习基地, 具有孵化和辐射功能, 使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校努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 建立理化、计算机、语言实验教学中心和农林类、工程训练类、经管类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包括德清农业科技园、平山实验站等124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4个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 由企业出资在校成立实习实训基地, 譬如, 与浙江省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我校建立首个校企合作跨学科、跨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虹越·园艺家”实训基地, 有助于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学校2014届毕业生通过麦可思公司的调查, 毕业生非失业率95.9%, 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高校2.6个百分点。学校紧密结合专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特色, 不断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校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2014年, 毕业生自主创业率1.34%, 不少同学选择在农业领域创业。

参考文献

[1]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0.06.

[2]赵汉杰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18) .

[3]蒋海勇.高校如何办好创业教育[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S1) .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考试 第4篇

模型前提条件:增长率变化:有限环境,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即环境容纳量K;世代重叠;密度与增长率关系是随种群的密度增加,种群的增长率所受的影响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数学模型: dN/dt=r N(1-N/K)(微分式)模型行为:该曲线在N=K/2处有一个拐点,在拐点上,dN/dt最大,在拐点前,dN/dt 随种群增加而上升,在拐点后,dN/dt随种群增加而下降,因此,曲线可划分为:①开始期(潜伏期)(N→0),②加速期(N→K/2),③转折期(N=K/2),④减速期(N→K),⑤饱和期(N=K)

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谛增长之间的关系

逻辑斯蒂方程和无限环境中种群的指数增长微分方程相比,增加了修正项(K-N)/K,也称为剩余空间或增长力可实现程度。

(K-N)/K也是逻辑斯蒂系数,它的生物学含义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最大环境容纳量中种群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实际上也是环境压力的度量。当(K-N)>0时,种群增长;当(K-N)<0时,种群个体数目减少;当(K-N)=0时,种群大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可见,逻辑斯蒂系数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种制约作用,使种群数量总是趋向于环境负荷量,形成一种S形的增长曲线。

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虽然野外种群增长的数据比较少和比较粗糙,但是它们足以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种群在短期中能表现出逻辑斯谛增长,甚至指数型增长,这主要表现在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例如,将动物引入新栖息地或处于最有利的季节等情况下。

在逻辑斯谛增长以后,种群稳定在K值不变,对这方面,没有充分的证据。自然情况复杂多变,“J”、“S”型为典型增长,中间有过渡型。

但是,重要的是这两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所提供的有关种群增长的某些机制。

逻辑斯谛模型考虑的是各种动物本身所特有的种群增长率r和由于种群密度增加,带来的降低种群增长率的反馈作用力(K-N/K)。逻辑斯谛模型本身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密度增加对于增长率减低的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没有任何时滞,多数自然界的种群是难以符合于这个假定的。

分解:是有机物质逐步降解过程,将有机物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理论意义:建立和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级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实践意义:粪便处理;污水处理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①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前者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循环的②生物地化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描述。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前者的特点是库容量大,元素在库中滞留的时间长,流动速率小,多属于非生物成分;交换库则容量较小,元素滞留的时间短,流速较大。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现象。

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不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物种丰富度模型对影响群落因素的讨论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于竞争占重要作用的群落,资源可能被利用得更加完全。物种丰富度将取决于有效资源范围的大小(a),种特化程度的高低(b), 以及生态位重叠的程度(c)。

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者可能消灭某些猎物物种,群落因而出现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使饱和度小,种数少(d);捕食者使一些种的数量长久低于环境容纳量,降低了种间竞争程度,允许更多的生态位重叠,更多的物种共存(c)。

岛屿化影响:岛屿代表一种“发育不全”的群落,面积小,资源范围小(a);面积小,种被消灭的风险大,反映在群落饱和度低(d);能在岛上生活的种可能尚未迁入岛中(d)。

解释多样性梯度的学说 进化时间学说:热带群落比较古老,进化时间较长,并且在地质年代中环境条件稳定,很少遭受灾害性气候变化,所以群落的多样性较高。而温带和极地群落从地质年代比较年轻,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较多,所以多样性较低。生态时间学说:考虑时间尺度更短,认为物种的分布区的扩大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物种从多样性高的热带扩展到多样性低的温带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畅通的道路,但由于障碍的存在,温带地区物种相对而言未充分饱和。空间异质性学说:物理环境越复杂,则空间异质性越高,提供的生境类型越多,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气候稳定学说:在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中,地球唯有热带的气候是最稳定的,所以通过自然选择,那里出现了大量狭生态位和特化的种类,故物种多样性高。而在高纬地区,由于气候不稳定,自然选择有利于广适应性的生物,所以多样性小于低纬。竞争学说:在环境严酷的地区,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但在气候温和而稳定的热带地区,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由于生态位分化,热带动植物要求的生境很狭隘,食性也较特化。生态位重叠多,因此热带动植物较温带常具有更精细的适应性。捕食学说:热带捕食者多,捕食者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从而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生存。较丰富的种数又支持更多的捕食者种类,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生产力学说: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群落的生产力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集合种群: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也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意义:①其重要应用是作出预测。其中一些预测对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有很大的潜在使用价值。如Levins建立集合种群模型就是为解决大范围的害虫防治问题。根据种群多度将随局域种群灭绝率的瞬间变异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结果,他建议害虫防治措施应在充分大的范围同步使用。②该理论在保护生物学中主要涉及环境破碎话的种群动态和遗传进化的结局,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理。许多以前是连续分布的种由于生境的破碎化而转变为集合种群,研究这些种的动态可以提出适当的管理方法保证不灭绝。③保护计划是建立一个大的保护区还是建立几个相互联系的小的保护区的争论,其关键是集合种群的问题。当我们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或者几个种,而是整体上考虑物种多样性时则必须考虑集合群落的问题。

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群落演替理论

退耕还林理论。退耕还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言,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地耕地有计划步骤地停止耕作,按照适度植树原则,因地制宜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主要内容:坡耕地退耕还林,荒地造林。目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总原则:春季至夏初降雨量400mm以上地区以还林为主,以下的以还草为主;符合当地的天然植被分布、生长发育规律;符合自然生态进展演替规律;符合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过滤,建立超前长久的产业经济,即建立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生态演替理论。理论基础。根据演替现象预测群落未来,掌握其动向,使之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自然植被在干扰阀内,受损的植被会借助自身或者外界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演替,这是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功能理论,通过干扰使其受损植被恢复的宏观行为在理论上完全可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

退耕还林的途径。根据演替理论,若对于山区大面积区域退耕还林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于生境优越的地区将暂时利用自然自身的力量,在排除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封山育林,利用原生演替进行植被恢复,待到条件允许将原生演替和人为干扰(植树造林)结合,加速植被恢复。对于条件较差的区域将以植树造林为主,在严禁认为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加速其生态恢复。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有机结合。

2.热带雨林特点:

(1)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4)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很常见。(6)寄生植物很普遍。

(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3.世界分布: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流经的途径是分解者亚系统②只有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生群落活食的消费者亚系统在能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同化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异样性的细菌密度很高,它们依赖于浮游植物细胞分泌的溶解状态有机物,所以消费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③对于河流和小池塘,由于大部分的能量来源于从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死有机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亚系统的能量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深海底栖群落因为无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上层水体的“碎屑雨”也是类似情形。

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纬向地带性: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植被: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中国西部亚洲内陆腹地:北到南: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原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合理密植: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光合产量,总光合与呼吸达最大;除草:通气,根呼吸促进矿物质吸收;施肥:提供养分;喷药:减少、排除竞争,减短食物链,使能量集中在庄家,使光合产物最大量往人们想的方向发展。

碳循环:大气中减小增加CO2的途径(6)土壤呼吸;人口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质燃烧;化石燃料+水泥

浙江农林大学 第5篇

园林是时代、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的结晶, 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现代园林相对于古典园林而言, 是以古典园林为参照系, 首先, 在时间上“古典园林”是中国以前的园林, 大致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还包括风景名胜区;狭义的古典园林只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2种。其次, 现代园林是空间的概念, “现代”即“现代国家”, “现代园林”是指“现代国家的园林”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的园林”。

2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不同

古代的造园家有2种, 一为文人雅士, 二为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使用的私有性, 与如今现代园林的服务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从形式上看, 对比中国的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有3个主要方面与之不同。古典园林多为个人所有, 而现代园林多为公共服务;古典园林多为宅园, 而现代园林一般只能游而不能住;古典园林为少数人服务, 现代园林为大众服务。

从功能上看,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以美和意境为主要特色, 国外的现代园林主要表现的是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很少有意境。国外的现代园林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 空间的围合与开敞。

3 现代园林中应用的因素

3.1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以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和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需求为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要突出园林景观的人性设计, 就必须了解人, 深刻地了解人性。人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既需要庇护和阴凉, 又需要观望, 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 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 园林设计中注重人性化的需求, 有效地利用各种园林景观要素创造不同的人性空间。

人性需要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亲近的关系。在城市中, 普通百姓每天忙忙碌碌, 需要到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去放松一下。然而, 自然的系统被破坏殆尽, 人类的自然家园正在丧失, 这需要我们在设计时以人性需要为设计依据, 恢复和建立人类与自然的良好关系。

人性化设计还应该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园林设计必须考虑内在的生活者和体验者的需要, 去设计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 更加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 逐步实现园林设计的公众参与。随着现代园林的不断发展, 从美观到生态, 从生态到人性, 呼唤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性设计。在东湖茶室中有以下人性化体现 (如图1-11) 。

3.2 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是指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 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 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 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 创造各式园林景观, 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在园林设计中, 植物配置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古典园林, 现代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配置有了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首先, 植物材料选择多样化。据调查, 苏州8座园林中, 各园重复率在50%以上的植物有70种左右。由此可见,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 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 局限性强。相比之下, 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 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 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 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

其次, 植物配置形式的多元化。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 那种“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缩影, 使其配置形式局限性强。多采用的形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几种形式, 还有一些规律性做法, 如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等常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 此外还有花台、盆栽、盆景等形式。而如今盆景、盆栽进入了庭院和阳台空间, 花台已经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

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更新和植物配置多功能的要求, 使植物配置形式走向了多元化。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 为多元化的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营造上, 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 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以符合实际需求的科学比例配置。还有模纹形式、规则点线面结合等配置形式是古典园林中所不具备的, 这2种形式来源于西方, 在现代园林广泛应用 (如图12-19) 。

图12-13:规则式植物的修剪和几何模纹线条的应用;图14:规则式花台, 新型时令花卉的更换, 体现出时代特色和季节变化;图15:复层结构的应用, 体现生态效应;图16:植物自然攀援生长, 提高了环境的生态效应;图17:学生实习基地的设置, 使园林具有社会意义中的教育作用;图18-19:新型园林植物的应用, 突破传统园林的植物种类单一。

3.3 新型材料的应用

以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和简单加工为主的取材方式通常称为就地取材, 这是我国古代园林中选材的主要方式。在古代, 由于各地木材和石材均能方便地获取, 所以大都是由木、石为主要材料来构筑建筑, 通过掇山叠石来创造景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变迁, 园林建设者们根据园林建设需求, 希望获得某种性能的材料,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 园林建设者们就会依靠当时的工程技术去寻找或开发研制这种材料。随着现代园林的不断发展, 一些新型材料不断应用于现代园林中, 例如, 张拉膜、透水砖等的应用 (如图20-23) 。

图2 0:透水砖的设置;图21:玻璃地灯的设置;图22-23:遮阳伞、玻璃桌和塑料桌的设置。

4 结语

浙江农林大学 第6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如此庞大的数据令人咋舌。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里, 在699万毕业生的激烈竞争中, 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网络创业以谋出路。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调研及分析

作为新新人类的当代大学生, 以其追求新潮、不拘一格、不愿按部就班的特点, 使得以往的传统就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一方面,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予大学生接受最新网络创业信息, 了解网络资讯的便利条件以及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素养, 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独具一格的创新思维。同时大学生乐于探究新事物, 迅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 勇于创新, 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 促使大学生寻求不同的就业模式。

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收回296份。问卷以大学生对网络创业相关情况的了解认识和态度为内容设计, 其中包括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创业领域及现状等。通过问卷得知, 97%的学生认为网络创业是一个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 也是一个就业的不俗选择。但对于选择何种网络创业领域、方向和方式因人而异, 每个人因社会经验、个人能力、经济状况不同最后产生的选择结果也不同。课题组根据性别、专业、年级设计不同的问卷, 进而统计和分析出以下各类大学生对于网络创业认知的异同。

(一)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行业选择 (见图一)

在具体网络创业的选择方面, 选择网上开店的占总人数47%左右,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创业的认识面比较狭窄。在选择具体网络创业方向上, 本科生选择网上开店的占51.8%, 而57.1%的研究生则选择网络服务。可见, 随着年纪与学历的上升会影响到个人对于网络创业的方向和方式的选择。大四学生与研究生多选择风险较低、投入资金少, 回报较快的网络创业领域。大四学生选择网络创业模式时认为各方面因素重要性均衡, 大四以下学生压倒性认为管理能力与水平重于其他因素 (见图二) 。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以及人物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 大部分网络创业者的经营领域主要集中于充值卡、服装业、小饰品批发、低端数码产品配件等成本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方面, 分别占到总体的18.2%、44.21%、12.03%、8.24%。从事网络开发以及其他需要计算机操作能力强, 拥有专业素质要求的网络创业领域只占1.02%。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一些专业高端领域, 专业限制了网络创业的部分方面, 而大部分网络创业领域并不受专业的影响, 对成本以及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集中于那些易于创业, 没有多少经营风险的低端领域。

(二)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收入情况 (见图三)

调查发现, 在浙江农林大学生网络创业者中, 仅有4.01%的大学生月均净收入能够达到3000元以上, 而月净收入达到1000以上的大学生达到6.2%。但大多数网络创业者则只有几十元几百元的月均净收入。在当前的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在当今社会广受关注与期待, 但其结果并不是那么乐观。相对于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创业的憧憬, 已经尝试网络创业的大学生则表示网络创业也是一条艰辛、充满曲折的道路。比较付出与回报, 不满意的大学生达到72.08%, 只有4.86%的大学生对目前结果表示满意。

(三) 大学生网络创业与所学专业的联系 (见图四)

46.7%的大四年级以下学生在选择网络创业时选择与自己兴趣对口的领域。大学生都会选择与自己兴趣相对接且安全性较高的创业领域, 而与专业对接的创业意向比率较低, 只占25%左右。根据专业分类分析我们发现, 专业与网络创业对口只占17.6%, 基本上各个专业中选择网络创业方向与自己的兴趣接口的大学生占大部分。大多数专业与网络创业没有衔接关系。

从统计数据看, 男生多集中于工程、信息类专业, 对网络信息平台的了解多于学习文科专业为主的女生。也就是说, 一般操作性强的专业的学生对网上电子交易平台的了解度比以理论为主的专业学生高。但是, 女生在创业前景方面比男生更加乐观, 从数据对比可以清晰看出结果——37%:18%。女生在网络创业的学习方面积极性高于男生, 而男生大多数认为在客观条件上给予更多支持胜过学习相关网络创业知识。

比较出人意料的数据是, 68.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前景一般, 并不乐观。

(四)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组织形式 (见图五)

对于网络创业形式, 笔者通过问卷统计可得知大一、大二、大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率略高于大四。其中五至六成的大学生会选择以合伙创业的形式进行创业。而在自主创业、家庭创业以及其他方式中, 自主创业的比例位居其次, 占30.2%。

不难看出, 大学生网络创业者偏向于抱团创业, 这对于进一步降低网络创业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合伙创业可以实现优劣互补, 对于完善、扩大创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前景

中国的电子商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在中国普及, 同时大学生网络创业作为电子商务中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 已经在自主创业方面掀起风潮。其门槛低、成本低、机会均等、时间自由度高等优势使很多大学生对网络创业这一领域存在着希望。但是在当今形势下, 如何准确看待当今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前景, 我们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结合制约因素, 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趋势。

(一) 大学生网络创业中的有利因素:

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 相比较而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较强的学习能力, 对于新事物新信息新技术接受应用得更快更熟能生巧, 这给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一个软性条件。

1. 农村、山区网络市场仍未完全开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9%, 规模达1.65亿, 相比2012年略有提升, 增加908万人。

从报告可得知, 农村网民的比例递增, 增长率逐年加快。由此可见, 农村、山村地区将是国内未来最有潜力的网络市场。

2.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从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进入中国到现在, 电子商务实现纵深全方面发展。更多企业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纷纷开发相关的网络平台, 实现实体与网络虚拟相结合, 以适应市场需求。现在的电子商务形式更加丰富, 各类新型营销方式正在成为电子商务营销的新趋势。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 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中新的增长点。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将是大学生网络创业重要的有利因素。

3. 智能手机的发展, 3G网络都是促使消费者消费入口改变的重要条件

手机、3G的普及为消费增加便捷性, 同时也增加了网上消费的可能性。CNNIC《报告》阐明截止2013年6月底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端应用发展迅速, 领域内各应用的使用率相较其他类应用涨幅更大, 其中手机在线支付使用率的涨幅最大, 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增长了43.0个百分点。智能手机, 3G网络将是促使消费者改变消费入口, 增加消费方式以及便捷性的重要因素。

4.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解决电子商务后顾之忧

近几年, 物流业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所需求的物流业已经逐渐专业化, 规模化, 其物流网络几乎遍布全国。我们可以发现多样化的物流成为促进网上购物更加便利的条件之一。可以说电子商务带动物流成长, 而物流又消除了网上消费者的顾虑, 促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 大学生网络创业中的制约因素 (见图六)

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缺少一定的经验, 很多传统商人必不可少的经验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未知领域, 所以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过程中就有自身的局限性。同时, 大学生没有一定的资金来源, 资金短缺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一个短板。不少大学生以网络创业作为大学毕业后的一个出路, 然而, 成功与否存在未知。

1. 社会制约因素

(1) 政策信息不了解

及时了解创业政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市场运行下显得尤为突出。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以致无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为创业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调查中也可以看出网络创业的大学生对很多网络创业的信息并不是十分了解, 比如市场、经营方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2) 部分产业领域市场已经饱和, 需求量不大

淘宝、亚马逊、京东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时选择最多的网络平台, 然而网络创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在经过几年的一路走高后, 相当大一部分产业已经出现了市场饱和的现象, 最典型的便是服装产业, 而相比较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立网站、软件开发等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3) 网络创业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可信赖的网络平台少

网络成为现代人与人之间来往的重要工具,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由此带来的以网络为媒介的商业活动和一系列新时代的商业贸易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如此大的市场利益驱动下, 更多为牟取利益而急速成长的伪劣平台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环境的一个不安全因素。例如许多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各类不诚信交易, 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也给创业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年级来分类, 大四学生对于网络平台信息了解较其他年级和在校研究生多。同时男女学生在创业时, 男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了解较女生了解更多。

2. 个人制约因素

(1) 融资困难:大学生网络创业很难吸引投资, 而大部分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自身根本没有一笔充足的资金来投资自己的创业项目, 这是很多大学生网络创业道路上的第一个绊脚石。大部分经济类专业学生认为资金问题是影响选择网络创业模式的主要因素。

(2) 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成功率并不高, 其一部分原因也可归结于大学生自身因素, 无论是行动能力还是思维能力以及预见性等都影响了网络创业的成功率。而当今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不高的不在少数, 这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大原因。

虽然大学生网络创业拥有着很多先天优势, 但是经验不足却又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缺乏经验使得大学生无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网络创业中所遇到的突发情况。

(3) 专业与创业领域不对口: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开发软件, 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立品牌并且生产销售, 然而更多的大学生无法从自身的专业入手进行网络创业, 没有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今大学生网络创业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然而除了学习相关经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外,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专业的系统管理知识及体系, 无法更好地运转及管理创业项目, 这是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一个软肋。

网络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低于4%。结合以上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我们可以看见大学生网络创业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要想取得网络创业的成功, 大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进行耕耘, 排除万难, 才能摘得胜利的果实。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保障措施

结合对上述问题所做的研究与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进行改进或完善现状。

(一) 从政府层面来讲

政府需要给予大学生更多在政策上的支持, 完善法律条文的规定。杭州政府对一般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了大量优惠政策, 例如实施工商注册优惠政策, 放宽经营场所限制等措施。但是, 网络创业属于特殊创业领域, 优惠政策较少涉及这一领域, 政府可增加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分机制, 对于具有获得学校或者政府网络创业表彰记录的大学生, 在其参加公务员资格考试以及村官选拔中, 可以在考量上予以加分, 以鼓励大学生自主网络创业。

再者, 根据《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49号) 》第33条规定, 县级以上工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用档案。大学生社会经验匮乏, 法律意识淡薄, 网络创业时, 易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影响, 做出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 从而在其信用档案上留下不良记录。因此建议工商管理部门对于两年内不故意触犯相关法规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 可以撤销其不良信用记录。

网络创业方兴未艾, 依然存在许多漏洞, 需要法律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进行更为针对性的规制和限行。建议政府可以在这一方面, 设立大学生网络创业管理协会, 对协会内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进行规制和管理。运用相互监督的方式, 防止不正当竞争, 从而促进其更加自律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则, 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建立更加规范的网络创业体制。因为只有在法律完善的情况下, 下放的政策才能得以更好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对于类似网络创业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拔除毒牙, 创造更加和谐的网络创业环境。

(二) 从社会层面来讲

让人们认识到网络创业的优势是首要任务。在当今社会, 创业不仅限于实体创业, 网络创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普及网络的同时, 也要普及绿色网络创业观念, 通过报纸、电视或者网络的传播媒介, 增强社会的网络创业意识, 促使他们逐步尊重、接受和支持网络创业者。很多大学生不敢尝试网络创业的压力多半是来源于社会群体以及家庭成员的不支持, 所以只有从社会观念入手, 改变社会对于网络创业的看法, 才能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减轻社会所施加的压力。

(三) 从企业层面来讲

企业需要发扬社会责任感, 应当在企业能力范围内积极帮助网络创业者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例如开设大学生网络创业交流平台, 或者建立网络创业交易平台, 促进不同区域间大学生网络创业资源的共享。一方面企业的推动将利于大学生创业者扬长避短, 少走创业弯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 鼓励大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网络创业相结合, 既可以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又能帮助企业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实际绩效。

(四) 从学校层面来讲

学校在帮助国家落实网络创业政策的同时, 可以加开有关网络知识和网络创业管理能力培养方面的创业课程。归根结底, 知识素养不高和管理、实践能力水平较低也是大学生缺乏网创业意识的原因, 学好基本创业知识才能对网络创业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更好解决。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多个网络创业点, 鼓励大学生进行新型网络创业方式或创业新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设备的支持, 以防许多大学生因资金等客观原因放弃网络创业。同时对于在网络创业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大学生创业者, 学校可以将其作为成功案例给予褒奖, 并且邀请其在校内进行创业事迹宣讲, 既能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该企业的知名度。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抓住各种机会帮助其进行锻炼。

(五) 从个人角度来讲

大学生需要摆脱纯理论的学习模式, 把握各种机会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同时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 寻找网络创业灵感和契机, 戒骄戒躁, 厚积而薄发。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也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 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硕果累累。借用成功企业家马云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 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摘要: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成为国内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发展, 大学生网络创业逐渐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方式, 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 总结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 并制定适当的网络创业引导策略,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创业,创业前景,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2.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2.

[3]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3.

[4]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3.

[5]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6]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杭政[2008]7号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7]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庞鑫培, 陈微微, 文杰.外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体系的启示.

[9]陈德人, 吴吉义.大学生网络创业——理论、案例、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浙江农林大学 第7篇

一、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正确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创新一般包括完全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深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比较

从对国外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笔者发现, 国外高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 又注重对应用型目标的追求。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的综合型大学, 近年来, 在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社团服务、创业团队、就业指导中心等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平台。但与国外高校的一些成功案例相比, 我校的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不足。首先, 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尽管论文发表篇数逐年增多, 但是高引用率论文及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不足, 导致学生发表论文呈现出了量增质减的态势。其次,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再次, 学校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改进。作为农林院校, 我校未能很好地将专业知识和农林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和林业, 且与地方企业合作也不够充分。最后, 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缺乏鼓励创新的校园环境,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环境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我校环境类创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校环境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编制一套具有农林院校环境类专业特色的教材。针对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且农村环保工作具有“繁杂、分散、无序、薄弱”等特点, 我们应将环境类专业知识与农村的发展情况相结合,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果, 编制一系列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类课程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将所学知识和农村环保实践内容相结合, 进而在高校教育结束后可以更好地投身于三农服务行列。

2.建设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 聘请农村环境保护研究方向的校外专家、环保技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内的工程设计人员, 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联合组建一支复合型、多样性的师资队伍。同时, 开设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系统课程,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与企业实训, 共同承担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到农村、知名企业、政府部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 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 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3.实施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 各高校可以聘请校外相关专家走进学校承担部分环境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并定时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系列讲座, 以讲座报告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创新理念。同时, 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安排学生到农村环保企业和研发单位进行生产和研发的训练, 以及企业实训、综合论文等方面的训练。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意识的提升。此外, 各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创新实验课题, 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 我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创新课题和竞赛, 并取得了优良成绩。如在2012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 我校环境类专业学生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4.实施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在学生的发展模式方面, 建议各高校设置“一个平台、两个类型、多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即一个理工科课程平台 (学生必修的理工科基础课程平台) ;两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的课程系列, 可按系列选择 (一是以环境科学及工程为方向的基础研究与教育领域, 一是以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为方向的应用型领域) ;多项选择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 一方面可多方向地选择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 以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从而为今后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工作做好铺垫。

5.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独立思考能力是我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主要目标。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方面的工作, 而这两个方面的工程建设除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类专业技术知识外,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具备随机应变、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需加大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

此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还应增加学生综合性设计教学实践, 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重点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包含堆肥、固化等周期长、需要设备、场地大的实验, 然而, 目前的实验室条件难以顺利开展此类实验, 因此笔者建议把堆肥、固化等实验改为垃圾运输路线、垃圾焚烧炉、现代卫生填埋场等设计, 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 独立自主地设计工程实例中的某一环节, 导师在其中仅起到引导、提出论文修改意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设计, 可以使学生独立并较完整地展开科研训练, 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 已建成临安市环保局、临安市自来水公司以及临安伍特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实际生产情况, 掌握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工艺流程, 还能够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问题解决中, 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 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平, 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教学界热点问题。为适应高等教育从传统精英型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的实际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类专业通过编制一套具有农林院校环境类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校内外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开放式实训教学模式、实施自主选择方向的学生发展模式以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教学改革措施, 努力提高环境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为培养文化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农林特色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加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当前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入手, 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构建环境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类,个性化,创新型,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维城, 肖楠, 张陈.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1) .

[2] .彭绪娟.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辽宁商职学报, 2007 (6) .

[3] .程鹏, 彭雁, 王欢.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9) .

浙江农林大学 第8篇

高校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网络媒介表达和传播的, 大学生作为特定人群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1]。由网络而衍生出的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 若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网络舆情, 则它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网络舆情的看法和态度对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学会并用好网络媒体, 是发展网络舆情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网络舆情的研究, 并且取得一些成就。但是面对新发展和新要求, 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最新的网络舆情心理动态已经势在必行。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对象展开此次调研, 结合学院治学精神和战略目标, 为建设绿色有效的网络通道而努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特征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情况, 笔者设计了《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网络舆情调研问卷》, 并开展了相关调查, 利用大量翔实的数据说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提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正能量发展的对策。

(一) 调查说明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拥有6000余名学生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的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为调查对象, 选取在校就读的本科生,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2. 问卷发放与样本构成。

(1) 问卷发放

本次调查从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5个系25个专业的50个班级每班随机选取10名学生填写问卷。在调查中,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85份, 有效回收率达97%。

(2) 样本构成

在问卷中被调研的学生共计500人, 其中本科一年级学生100人, 占总参与人数的20%;本科二年级学生100人, 占总参与人数的20%;本科三年级学生100人, 占总参与人数的20%;本科四年级学生100人, 占总参与人数的20%。

(二) 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信息的可靠性认识不深刻。

调查结果显示:50.45%的学生偶尔验证新闻信息的正确性或翻看他人对新闻的评论, 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验证信息的正确性或翻看评论。由此看出, 学生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他人看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刻。当今, 网络已经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高校青年已成为网络生活中的活跃群体, 微博、BBS、博客、QQ群、QQ说说、论坛等都是他们网络生活的主要领域。一旦对网络中的信息缺乏正确的认识, 轻信错误的言论, 势必会对网络舆情产生负面影响。

2. 某些大学生能做到“独善其身”, 但是做不到“兼济天下”, 缺乏社会责任感。

针对当前网络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 调查显示:65.22%的学生认为提高个人认知能力, 自己做好就够了, 30.43%的学生认为应由政府学校等单位好好监管, 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施压可以改变不良风气, 极少数人任其发展、漠不关心。由此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 从自己做起, 但缺少网络责任感, 觉得自己做好就够了。在“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 有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是想发发想法而已。这说明目前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论的舞台, 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抒发对某些事情的看法, 表达情绪, 但是, 有极少数被调查者觉得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可以不用为自己所发表的言行付出责任, 很自由, 这反映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存在不足。此外,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热点问题时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仍然有1.54%和1.54%的人分别表示只是看看和会跟帖分享随大流。因此, 尽管有自己想法的善于思考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但是思想觉悟滞后、价值体系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大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就势必会对高校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影响。

3. 大部分学生比较关注“网络领袖”在某一事件中的看法。

在网络领袖关注度的提问中, 有40%的被调查者显示偶尔会关注看看网络领袖们对发生的大事的看法, 有19%的被调查者会相信网络领袖们对发生大事的看法, 仅有8%的被调查者从来不关注。由于高校学生主体的特殊性, 他们对网络上公认的“领袖”关注度很高, 存在“跟风的现象”, “舆论领袖”在高校青年网络舆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这种现象会带来两种影响:一方面正面的网络舆论领袖会引导大学生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网络领袖恶意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向大学生有意散布负面信息, 则会造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 学校及各学院要对主要的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引导, 促使其在网络舆情中摒弃不良观点, 发挥积极作用。

4. 大学生很少通过官方网站获取信息。

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私人博客微博微信”、“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天涯猫扑论坛”和“人人网”等途径获取新闻信息, 通过政府官方网站获取信息的学生只占12﹪。由此可见, 上官方网站的学生相对较少, 这种现象会加速学生“追求另类”思想的疯长, 造成有些学生只为追求个性而标新立异, 忽略自身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 学生并不是特别排斥校方关注自己的言论动态。

针对“有些学校经常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对各种事情的看法”一题, 65.22%的学生认为学校不过于管着学生的言论就行, 17.39%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关注学生们在网络上对各种事情的看法, 13.04%的学生觉得学校管着烦, 言论不自由, 只有较少的人认为事不关己。这说明, 大部分人认为学校关注学生的看法, 要以不过分为前提, 学生并不强烈反对学校的关注, 反而需要学校的关注避免言论泛滥。

三、正能量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及建议

调研明晰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们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让高校网络舆情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为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 在校学生更应该自觉遵循法律及道德规范, 主动为校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努力。

(一) 加强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了解, 客观评价, 避免盲目跟风

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会验证信息的正确性或翻看评论, 由此看出, 学生对信息真实性的掌握程度、对他人看法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刻。高校应该注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发挥任课教师的一线教育作用, 让老师在说知解道的过程中无形间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新闻, 多方关注和搜集相关问题, 以求得到准确的信息, 避免盲目跟风。此外, 还要引导大学生多阅读和思考他人的评论, 这有利于大学生冷静地思考, 纵观全局, 避免极端化。

(二)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不仅要使其“独善其身”, 更要“兼济天下”

问卷中在关于“当前网络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探讨中, 有65.22%的学生认为提高个人认知能力, 自己做好就够了;30.43%的学生认为应由政府学校等单位好好监管;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社会施压可以改变不良风气;极少数人任其发展、漠不关心。由此看出, 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 从自己做起, 但缺少网络责任感, 觉得自己做好就够了, 这就需要学校引导他们, 关注身边人的网络行为, 为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 大学生在网络上就个人及其身边的舆情发表论述时, 必须意识到其后果的不可预知性, 不可以自作主张, 把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信息在网络上散播。当代大学青年必须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 发挥“网络领袖”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调查报告中显示, 有40%的被调查者显示偶尔会关注网络领袖们对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有33%的被调查者会关注, 但觉得他们的看法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也有19%的被调查者会相信网络领袖们对发生大事的看法, 仅有8%的被调查者从来不关注。由此可知, 大学生对网络上公认的“领袖”关注度很高, 那么, 作为网络舆情中的“领袖们”应该发挥特殊作用, 在信息的真实性上, 要保证其“原汁原味”;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风潮中, 能给广大学生网民正确的引导, 敦促身边的同学, 说话做事要负责, 把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到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四) 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官方网站, 减少不良信息的肆意谣传

在关于大部分学生上网都是通过非官方网站而且大部分学生上网都是为了看视频、聊天及逛淘宝等娱乐活动的调查现状可知, 网络的学习功能没有被充分挖掘, 官方网站的主流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学校要在网络技术方面攻关克难, 用外部力量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校和政府的官方网站, 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敏锐性, 比如在所有的使用学校网络的学生电脑的主页都设置为学校的官方网站, 让他们一打开电脑就能第一眼看到学校的最新动态指向。此外, 擅用网络技术, 用快捷、方便的软件代替繁琐、复杂的人工作业, 实时关注学生的最新动态, 实现学校监管者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使高校网络舆情持续健康发展。

(五) 学校要适度加大舆论监管力度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关注学生, 只要不过分就可以接受, 学生并不像监管者想的那样强烈反对学校的关注, 反而需要学校的关注避免言论的泛滥。再者,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上发表评论主要是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有极少数被调查者觉得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可以不用为自己所发表的言行付出责任, 很自由。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不足可见一斑, 这就要求学校可以适当加以管治, 主要是实现从校级各部门到歌二级学院的层层把关, 职责明确、分工合作、部门和各级学院联动, 共同营造校园的文明健康网络舆论氛围。师生共同关注网络舆情, 持当家人的态度, 发现含有不安定因素的网络舆情要及时报告。将职责细化, 落实到人, 可以安排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各级单位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认真做好该项工作, 要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日益普及, 网络舆情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合理规范和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和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舆情将继续是一个热点社会问题。无论是大学生, 还是扮演监督引导角色的学校和政府, 都有责任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到健康的发展道路上, 让网络舆情真正服务群众, 沟通群众和政府部门, 从而让网络舆情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甘忠涛.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学理论, 2012 (19) .

[2]毛欣.高校青年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27) .

[3]刘猛, 曾禛.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北方经贸, 2012 (10) .

[4]徐文福:高校危机管理“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基于网络舆情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9) .

浙江农林大学 第9篇

关键词:党管人才,高校,浙江农林大学,高层次人才

一、高校推进党管人才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1. 进一步厘清高校党管人才工作的基本问题。

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与地方组织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来具体开展党管人才工作, 已经初步形成了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格局。但作为高校系统, 与国家行政机关在组织架构、工作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高校党管人才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与问题进一步梳理。概括来说, 这些基本问题包括:高校党管人才“谁来管”, 工作主体问题;高校党管人才“管什么”, 工作内容问题;高校党管人才“怎么管”, 工作机制问题等。根据高校的发展定位, 我们也应注意与其他高校在党管人才工作的思路上求“同”存“异”, 并且在管理与服务上体现特色与水平。

2. 明确高校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与组织架构。

党管人才工作能否较好较快地在高校推进, 跟顶层设计是否完善息息相关, 领导体制与组织架构恰恰是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领导体制的构建重点要解决领导者的配置、领导机关的职权划分、领导机构的设置三个主要问题。在领导体制确立的前提下, 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 对进一步增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执行力、影响力与覆盖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前提下, 高校也要尝试探索党管人才领导体制的职责权利制度, 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全校教职工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3. 明确高校党管人才工作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机制。

形象的来讲, 党管人才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机制如同人的肌体与血脉, 它们是党管人才工作软实力的体现。工作内容传递的是党管人才工作的方向、对象与方法, 工作机制表达的是党管人才工作的程序、制度与模式。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制定党管人才工作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机制, 使形成的工作内容能切实解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制约学校党管人才工作的相关问题;工作机制能积极产生“正能量”, 使学校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服务环境。

二、党管人才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践

1. 成立高层次人才办, 积极落实履行党管人才工作要求。

浙江农林大学在对国内外20多所重点高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省委“党管人才”的工作要求, 紧密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1030”战略需求, 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公室, 办公室受学校党委和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 本着以更好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发高层次人才活力和服务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理念, 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开展工作。办公室先后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 (试行) 》《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 (试行) 》两个重要文件, 修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受理及审批程序》《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高层次人才年度工作情况表》等部门办事程序与制度规范。

2. 注重多级考评, 逐步建立与完善高层次人才库。

学校逐步建立起以日常听课、定期走访、年度考核、中期考核、期满考核为形式, 以学科、学院、高层次人才办、学校为考核主体的高层次人才综合考评体系, 在考评中注重基层评价意见, 加强学科、学院意见评价比重。除此之外, 学校还逐步建立起高层次人才库, 人才库不仅包含高层次人才的个人基本信息, 还包括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论文发表、课题获得、专利取得与获奖等情况。丰富与完善高层次人才库, 不仅能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基本信息的调取提供便利, 也是统计与分析高层次人才入校来工作开展情况、成果获得情况、聘期职责履行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 高层次人才库的建立能为高层次人才的有效管理、强化服务、科学考核提供依据。

3. 通过学科诊断明确短板,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

高层次人才办通过数据采集, 对全校39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高层次人才情况及引进意向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 对每个学科的高层次人才情况进行核实与信息完善。主动关注目前尚无省级人才的学科、无高层次人才的学院及制定引进目标却尚未完成的学院, 及时了解学院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的问题与困难, 能够帮助解决的, 要迅速跟进解决;需要学校帮助与支持的, 及时向学校反映;针对高层次人才意愿不强烈、行动不明显的学院, 要主动与相关学院负责人进行交谈, 以转变观念, 达成共识, 并形成合力, 共同促成。要注重柔性人才的引进与使用, 针对部分学科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对困难的现状, 可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与方法,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服务云南下一篇:税收债务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