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2024-07-15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精选12篇)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城乡经济差距巨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就目前来看,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加大农村投入,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切实维护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上说,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一)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据测算, 到2005年,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 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 (二) 财政收入增加很快, 财政规模迅速扩大。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 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 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 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 (三)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 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 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

近些年, 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 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 差距还很大。同时, 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 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2.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 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 必须要有统一部署, 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 低价征用农村土地, 转手卖给开发商, 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 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

4. 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

5. 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 就业结构很不合理。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创新体制政策, 采取“面、线、点”三结合的方针, 引领城乡统筹大局。

1. 面上“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夯基础、抓培训、建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普九及普高义务教育, 让农民的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学习机会与条件。

2. 线上“领”, 全力建设实力经济带。

倾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发展农业现代设施,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打捆投入农业项目。

3. 点上“试”, 努力打造示范城镇。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县城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指导下, 加快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结语

政府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带领农走致富之路, 注意到结合区域优势, 定位市场,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建立现代农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去,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工业, 逐步升级产业链, 调整产业结构, 将农业推向市场。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帆, 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04

陈云芝, 论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

城乡统筹发展 第2篇

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四大要素问题在于其结构关系,新时期的党群关系要处理好党委与公众的关系、党委与政府的关系,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党的各级组织要贯彻群众路线,客服官僚主义,发挥统领和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要矫正各级权力的滥用,防止社会过渡分化,新时期的社会管理要重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正视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参与政府动员与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的功能,通过培育自主性的社会组织,整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加强社会自治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具有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急剧的社会转型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在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中,需要培育社会力量,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上,一方面需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需求,加强社会管理的主题能力建设。同时,需要在组织、体制、机制上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

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 第3篇

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建立健全覆盖面广、体系完善、便捷高效、医疗服务利用率高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的目标。经过长期的发展改革和大力的财政投入,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三项制度组成的国民医疗保障制度对我国全体居民实现基本覆盖。“三制并存、相互独立”的基本现状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要求,妨碍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三制分立的弊端要求我国必须改革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本文将以宿州市萧县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各地区特色先行医保改革模式,分析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改革,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必要性

人民公平享有生命健康仅是我国宪法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公共职能必要组成部分;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中心在于使民众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随着现行“三制分立”体系的弊端充分暴露并日益突出,为保障居民基本健康权利、确保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公平性、实现政府公共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三制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当前“三制分立”体系的弊端:当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基本格局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共同组成的“三元分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三个制度之间,由于保障对象不同、筹资方式不同、管理方和经办主体不同、运行体系和运行平台不同五大因素,造成三三项制度间医疗保障水平差异巨大;独立运行分贝占用行政及信息平台,造成行政部门工作量大信息平台系统维护成本高,制度运行效率偏低;“三元分立”,制度间存在监管“灰色地带”,监管难度大。“重复参保”现象在城乡结合部出现频繁;医疗服务提供方群体多且杂乱,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由其困难;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不利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阻碍医疗服务运行效率且医疗服务分布失衡。

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先进经验模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主要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城市化水平沿“分阶段、有步骤、异化趋同”路线发展。前期工作重点是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保证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保障医疗保障服务、提高各群体医疗保障水平;中期工作重心是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统筹发展,统一管理运行机构、整合信息资源平台、统一经办组织体系监管,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后期阶段实现统筹三制发展,完全实现“三元整合”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公平化、高效化,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和国平健康水平。

各地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实践经验和典型模式。在各地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实践中,各地区根据不同条件,出现四种代表性模式:以政府财政主导,以行政法规确立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神木模式”。以户籍内所有参保人为保障对象,财政资金负担绝大部分医疗保障资金,参保人负担少量费用。报销比例高、居民负担小、资金来源稳定,最大化实现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但是对地方财政压力巨大,居民大病实际报销比例不高,抗风险能力弱。这种模式适合区域经济条件较好、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高的地区;

以“大刀跨越”为特点的高度一体化模式。这类模式以浙江嘉兴地区为典型:不设等级,统一缴费和补偿标准;个人缴费水平高、政府补助水平高、医疗保障水平高,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管理。但是要求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支付能力强居民收入差距较小;

突出引入市场化运作,“一次投保,二次分保”的“湛江模式”。居民以两个档次缴费参保并享受相应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政府向商业保险公司二次投保,用于负担参保人重大疾病时提供相应经济补偿。这类模式下对地方财政压力和居民投保压力均较小,但医疗保障水平和抗风险水平均较高,但对政府前期医保基金使用预算及大病风险概率评估能力要求较高,居民缴费率受市场化影响明显。此类模式适用于地方财政能力和居民支付能力较弱但商业资本市场较健全的地区;

以多档投保、对等保障为特点的“重庆模式”。“重庆模式”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整合城镇居民医疗,设置多重缴费标准及补偿模式,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参保意愿和医保要求,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但居民易选择低缴费低保障水平的医疗保险,各档位间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以控制。这种模式适用于地方财政压力大、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

萧县地区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条件

萧县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区,城市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属典型中部农业型经济特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保资金由企业、职工个人、政府共同负担,保障对象为企业职工参保人员,资金充足覆盖面小,保障水平最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起步较晚,主要保障对象为城镇户口自由从业者或外来务工人员等,参保人与政府财政补贴共同负担医保资金,覆盖面较广、保障水平中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步晚,主要保障对象为农村户口居民。参保人与政府财政补贴共同负担医保资金,医疗卫生服务缺乏且层次低下,覆盖面广而保障水平低。

由于萧县地方财政较大无法提供强力医保资金支持,当前属于典型统筹发展中期阶段,工作任务主要为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制度覆盖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因此萧县统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筹资模式、保障对象、保障水平的共性,使二者统筹发展较为简单。统筹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应借鉴临近市县如宿州埇桥区及淮北市濉溪县地区,改革工作应将重点置于统筹发展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

萧县地区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险的政策性建议

萧县地区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应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参考“重庆模式”和“湛江模式”,从发展经济治本、财政筹资方面、整合优化管理方面、发展农村医疗方面、优化补偿政策方面、配套措施六个方面改革,实现科学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切实降低居民医疗卫生负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科学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居民和政府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医疗保障制度和国民健康水平决定性因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是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基本保障,政府部门管理水平和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是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效用的直接因素,因此大力发展经济科学推进城市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根本方法和必要条件;

筹资政策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多元化筹资;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缓解财政压力。政府主办公益年会等活动积极发动社会捐款及企业捐款;对大额捐款企业实施一定优惠政策优化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社会资助积极性;公共场合以及部分公共设施设置适量广告设施促进广告营收。另一方面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按季度或月份支取让保基金,剩余部分定制或选择购买保本保息类风险低但受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缓解财政压力;

整合管理机构方面: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整合城镇居民医疗,合理分工、权责统一。统一管理医保基金、经办机构。参保对象等管理活动,卫生部门负责各环节监督工作以及医疗服务供应方、部分药品的统一管理;

优化补偿政策方面: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内容,设置多重缴费标准及补偿模式,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参保意愿和医保要求,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一体化,满足多元化需求,确保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

大力扶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扩大农村地区社区医疗机构以及村镇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避免“穷帮富”现象,缓解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压力;

以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发展 第4篇

一、城乡相互割裂, 要素单向流动带来诸多问题

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城乡隔绝, 割裂了城乡的发展。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冲击了城乡之间的藩篱, 全社会的资金、劳动力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流动。但基本上都是单向流动, 即从农村流向城镇, 而不是城乡之间的互动。虽说这种乡城流动符合工业化时期要素流动的普遍规律, 同时, 也为减少农业就业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单向流动也给城乡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

1.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城乡发展不协调

市场经济下资本为追逐最大利润, 必然流向发展条件更好的地方和效率更高的产业, 因此, 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向城市集中成为自然选择。这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如虎添翼, 但却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如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0元,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西部地区, 城乡差距更大。以重庆市为例, 1997~2006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3.13∶1扩大到4.03∶1。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增多, 且越来越突出。

2.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乡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城乡差距的拉大给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1]已形成了制约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 (工农业、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民消费水平低——内需不足——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无力实现对农村的支援并快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致使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工农业、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 明显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3.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大量文化素质较高、有知识、有活力的年轻人离开农村, 到城市工作, 造成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农村产业的空心化。[2]有能力有才干的农村中青年骨干大量外出, 还影响了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也使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难以组织, 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人力资源方面带来影响, 农村公共积累能力被削弱,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受到制约。

二、城乡统筹与城乡互动

实现城乡统筹, 一方面, 要加快人口城镇化, 推动部分农民进城;另一方面, 要推进乡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缩小城乡差别, 使乡村“亦城亦村”。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离不开城乡互动。

1.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包含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应包含五个基本内容:一是城乡制度统一, 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二是城乡权利平等, 即赋予城乡居民、企业和其他主体平等竞争的权利;三是城乡自由互动, 即促进人口、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城乡合理分工, 即促使城乡之间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合理的分工定位, 避免同质竞争;五是城乡广泛协作, 即鼓励城乡之间开展广泛协作, 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等。只有城乡自由互动, 才能实现城乡合理分工, 进而达到城乡广泛协作。

2.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总的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3]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一体、产业融合、经济互动。而城乡互动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个多维互动过程, 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土地等经济资源向城市的流动, 也包括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如技术、科技等要素向农村的扩散、渗透和辐射;既包括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也包括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城乡互动发展是通过资本、劳动力、物质、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空间的双向流动而形成的一种空间关联的地域关系。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和双向流动, 则可以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的目的。而现实状况却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严重失衡, 资金、劳动力等要素长期表现出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 农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撑, 长期下去, 城市愈强, 农村更弱, 城乡统筹难以实现。

1.资金、人才向城市集中

资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由于城市经济条件好, 资本的边际效率较高, 因而表现出从农村流动到城市, 从而出现城乡资金分配极不平衡, 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的差距。

人力资源是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 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 人的流动必然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城市的收入水平、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环境的吸引, 人才更是愿意从农村流向城市。目前, 农村中年轻的、文化水平较高的大部分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 农村产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状况。

2.城乡产业关联性差

长期以来, 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 特别是像重庆市这样的西部地区, 城市工业实力雄厚, 乡村工业极不发达, 大多数乡村基本没有工业企业。且城市里的工业也大多是重工业, 难以直接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 导致都市核心区与外围空间在经济上缺乏有机融合。如地处重庆市主城区的江北区, 全区工业、商业规模较大, 发展速度很快, 但却不能带动区内农村农业一起发展, 其所辖的鱼嘴、复盛、五宝三镇虽然近临繁华市区, 乡村工业基础却相当薄弱, 经济非农化程度明显不高, 这不仅加大了城乡统筹的难度, 同时, 也极大地制约了城乡经济的活力。

由于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不高, 因此, 表现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大, 工业的发展对农业、农村缺乏带动性。

3.科技难下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之一。而城市占据丰富的人力资源, 加上雄厚的资本、良好的环境, 技术往往先在城市地区得到开发, 因而技术一般都是由城市再流向农村。但目前我国农村二、三产业较弱, 农业产业化程度也不高且土地的分散小块经营, 都对推广农业的先进技术不利, 科技下乡往往还停留在口头上。

4.城乡产品流动不平等

城市工业品和农村农产品只有通过双向流动, 才能拉动市场需求, 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然而, 城市工业品是企业化组织、工业化生产, 在流通中, 无论是价格制定还是销售手段, 都是分散经营的农产品无法相比的。因此,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药、化肥上涨的速度。农产品承担的风险却要大大高于工业品。

总之, 在目前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城乡之间无论是资金、技术, 还是资源、人才都还没有实现良性互动。其直接后果就是农民难增收、农村发展慢、小城镇发展难、城乡差距难缩小。

四、城乡互动的障碍

城乡统筹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一体化, 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实现城乡互动。笔者认为, 要探寻促进城乡互动的办法, 必须首先分析影响城乡互动的因素。

1.土地制度限制, 城乡要素互动缺乏资源

首先, 土地制度的限制使城市资本、人才难下乡。目前, 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城乡有别, 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 农民承包经营, 无论是耕地还是宅基地都还不能上市流通, 不能交易。这种土地制度对社会稳定有益, 却对农业农村发展不利。城市人到农村既不能买房, 也不能买地, 必然影响其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 如果投资者只能租地、租房, 考虑到风险, 一般不愿对土地、房屋投入大额资金进行改造, 使其具备现代农业所需的基本条件。人们在谈到城乡二元结构时也大多认为是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 使农民进城难, 定居城市更难。其实, 土地制度却造成了城市人下乡难, 想在农村创业更难。

其次, 严格的用地政策限制了工业下乡, 制约了乡村工业的发展。为了保护耕地, 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用地制度, 虽然有助于保护基本农田, 但对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却不利。尤其是像重庆市这样乡村工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 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和城市相比, 农村的交通不便、人口分散本已对招商引资不利, 用地的限制, 就使得工业下乡更加艰难。

2.经营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城乡互动缺乏平台

目前, 农业经营过于分散, 农户经营规模太小, 农户之间缺乏组织, 使得城乡互动缺少平台。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到户, 农业由农民家庭分散经营。但与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不同, 我国的农村大多缺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起来的各类专业化的合作组织。而单打独斗的农户经营不仅使其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也让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下乡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3~5亩地的经营规模不可能使其蒙发购买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同时, 也不可能拥有购买先进技术的实力, 更谈不上雇请技术人才。没有组织, 外来投资者也难以与分散的农民合作。

3.农村资源禀赋差, 农业弱质, 城乡互动难度大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全国人均耕地才0.1公顷。重庆市则更少, 据统计, 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0.07公顷, 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 而且山地、丘陵占整个幅员面积的90%以上。农业发展严重滞后, 根据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的数据, 从1997年到2006年, 重庆市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1.39倍, 而第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2.78倍和3.05倍。可见, 一、二、三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明显制约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五、以城乡互动促进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前所未有的试验, 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没有现成的经验, 没有成熟的模式,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 找寻成功之路。因而笔者认为, 实施城乡互动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各产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1.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1) 正确认识城乡之间的关系。

“以城带乡”不是简单的扩城缩乡, 而是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繁荣。一方面, 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利用城市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促进农村的产业发展, 实现农村的富裕繁荣。

(2) 正确认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以工哺农, 不是简单的以工补农, 而是通过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以及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更新改造。

没有城乡之间的开放互通, 就不可能实现城乡的互补互促。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相互协作, 优势互补,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互为市场, 互相服务, 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 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

2.注意把握三个结合

(1) 注意把握好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结合。

由于西部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因此, 市场化力量对促进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的作用还相对微弱, 难以像一些发达地区那样, 主要通过乡村内部自下而上地进行内生式发展, 从而逐步缩小同城市的差距进而走向一体化。同时, 单纯依靠政府力量自上而下向乡村区域进行大规模经济和物质投入, 以此来达到城乡均衡的模式也不具现实性。从当前条件看, 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 即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力量交互作用推动城乡互动则具有更为现实的可行性。[4]一方面, 要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对城乡资源要素的配置作用, 加强乡村内部经济支撑点的培育, 从而自下而上地积蓄起城乡一体化的内生推动力量;另一方面, 要注重发挥政府组织等外部因素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内外两种力量相互协同。

(2) 注意把握好政府推动与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结合。

在城乡互动中, 农民是主体之一, 政府可以引导、推动, 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没有农民的认同、参与以至努力奋斗, 任何关于农村的改革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目前,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主导面太宽与农民作为领域狭窄。前者导致政府的越位及在部分重要领域的缺位而主导功能失灵, 后者导致农民自主性受抑而主体意识不强, “等、靠、要”依赖思想的严重。

(3) 注意把握好制定短期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的结合。

从城乡互动发展到实现城乡一体化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 制定一些短期措施必不可少, 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当前实际情况看, 推进城乡互动的政策制度保障尚未健全, 因而缺乏对城乡互动推进具有促进作用的引导性政策。事实上, 城乡互动将涉及产业空间调整、劳动力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方面的很多内容, 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与加速推进, 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 所以, 当前政策供给的相对不足对城乡互动产生了一定制约。另外, 城乡互动的推进, 也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对于当前最为突出的农村土地、组织保障、投融资体制等问题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3.积极探索多种路径

(1) 鼓励、推动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是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实行有偿转包, 发展农村的种养大户, 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将农民承包地经营权物化为股权, 以村或社为单位组建农业公司, 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探索规模化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 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互动提供了对接载体, 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这种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营运为纽带, 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的实践, 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而且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

(2) 引入城市资本、工业理念, 从而提升农业。

一是大力引导城市资本投资农业, 带动农村发展。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资本的投入, 而且人跟钱走, 资本回流才能带动人才的回流。当然, 城市资本在投资农业项目时, 也应把先进的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制度导入农业领域, 同时, 大量引进具有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以利于彻底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 为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提供有力的保证。二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 实行工农联动, 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第一, 围绕农业抓工业。即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第二, 围绕工业发展农业。即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第三, 围绕城镇发展抓农业, 即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抓城镇建设,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问题的解决。

(3) 大力推进乡村工业化。

要大力推进城市工业集群化与农村工业化的互动, 加快乡村工业化步伐,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 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 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 增强其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小城镇是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 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而城乡互动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中心镇等载体的发展水平, 只有做大做强小城镇, 才能促使其成为乡村工业的发展基地。二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通过鼓励农村富裕人群投资创业, 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兴业, 支持他们在农村兴办二、三产业, 从而扩大乡村经济总量, 加快乡村工业化的步伐。

(4) 引导农民组织化。

在农村大力推动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使其成为农民的生产互动平台、团购团销平台、文化科技培训平台。应该说, 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得以良性互动的条件之一就是要让农民组织起来。然而, 目前一些村虽然成立了村民理事会, 但其结构松散, 功能羸弱, 无法成为真正代表农民的组织。因此, 只有发展起能够整合农民的力量并真正代表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 才是走出“三农”困境的关键。

总之, 城乡统筹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的更新, 更需要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需要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更需要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更需要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也就是说, 城乡统筹要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其发展的过程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因此, 应始终坚持在城乡互动中统筹城乡发展, 在城乡互动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届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葛深渭.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J].人口与经济, 2007, (05) .

〔3〕贺雪峰, 刘燕舞.当前农村若干热点问题调查[J].开发研究, 2007, (02) .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第5篇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现在的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

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2.4 总结形势: 50年内,中国可持续性增长产业有:文化制造业,医疗卫生产业(人口老龄化),金融业(信用卡发放等),教育产业(不一定学历是重要的),房地产,信息产业等

由此可见,世人瞩目的统筹城乡这一宏伟工程,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领导人,在规划.目标.战略步骤等方面因地制宜,用强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实施.3.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经验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结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统筹城乡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强力推进改革。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房屋产权确权工作,目前94%的村已开展了确权颁证。去年10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市实现农村产权流转4.8万宗,涉及金额22.9亿元。在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重庆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福利鸿沟,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近郊农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出新的改革举措。成都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经济适用房政策为农民建设“两证”齐全的住房,农民以土地“换户籍、换住房、换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实现了近郊农民的真正市民化。

这些做法无论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还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为开拓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给予了借鉴意义。4.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十八大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对于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路,是促进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也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总的来说,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要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通过城乡有机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在“发展上”下功夫,最终形成城乡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4.1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致力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4.1.1加

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市区公路网络化程度。加快市区城乡大通道建设。4.1.2加快供水、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推进农村区域供水,配套完善供水管网和供水设施。4.1.3加快农村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制订农村燃气发展规划,统筹城乡燃气供应和管理。加大城区老旧燃气管网的改造力度,确保安全供气。加快推进农村燃气供应系统建设,扩展燃气管网,实施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4.1.4统筹城乡邮、电、互联网设施建设。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导入“新农村集中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供配电网络的改造提升,有序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4.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市区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4.2.1建立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创业体系。以“同人、同城、同制度”为目标,制订市区统筹城乡就业规划,实现市区城乡劳动力统一就业和失业登记,并在政策上将就业援助范围扩大到市区所有就业困难群体和困难家庭。4.2.2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安置办法,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成本,做到即征即保。

4.3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保证村民生活市民化。4.3.1统筹医疗卫生。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4.3.2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发展,重点是在师资力量配备、完善硬件设施、城乡结对共建等方面寻求教育均衡化的突破口。4.3.3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教卫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变。

4.4统筹城乡制度改革,推进市区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制度获得稳定收益。4.4.1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修编工作。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按照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城市、集镇及产业布局等各项用地,为今后的发展预留空间。4.4.2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通过确权和土地登记,明确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界限,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及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主体,特别是要搞好集体经营性用地的认定和确权发证。4.4.3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和村庄重建。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全面规划、由点到面地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园房的综合整治,有计划地推进农地整治和村庄重建,推进高标准农田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住宅置换,引导农民按照城镇规划和村庄规划

4.5统筹城乡金融改革,推进市区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4.5.1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恢复已经撤销的农业银行乡镇营业网点,农业银行机构网点覆盖市区所有乡镇。突出农发行对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中的主导作用。4.5.2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开发适合“三农”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农业保险市场,积极开发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保险险种,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和推广小额信用贷款,4.5.3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凡不违反

法律规定、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

发展农业产业化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6篇

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1.1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1.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1.3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1.4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个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个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2.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土地流转问题

2.1.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措施。

2.1.2土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 一方面我国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开土地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节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2.1.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1.4流转信息不畅现在流转土地面窄、局部、单一,严重影响土地集约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库。农村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库应该以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种资料为基础,经过综合分析、分类、更新和加工后形成一种信息汇总。

2.2体制机制问题

2.2.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2.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2.2.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間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2.2.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发挥不了自身特长。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2.3发展模式问题

2.3.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3.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但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2.3.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独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2.3.4 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但其缺陷在于: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3.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3.1.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捉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3.1.2 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1.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3.1.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

3.2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3.2.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學流转。

3.2.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掌握其变化规律,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提前采取措施;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2.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审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植名牌企业,凡获得国家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3.2.4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3.2.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3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3.1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汲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3.2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紧密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3.4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3.4.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3.4.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3.4.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完善价格保护型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利润分享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农户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完善参股合作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投放与农户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利润连接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策略 第7篇

将城乡作为整体来看, 少儿读物的借阅功能一直处于尴尬的局面, 主要表现在:少年儿童图书馆员工的服务意识欠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及阅读工具单调等。然而, 上述缺失相比较该图书资源向农村地区的配置缺失而言, 则微不足道。为此, 本文将着重讨论:少儿读物如何向农村地区的孩子传递的问题。

综上所述, 本文以“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策略”为主题, 便在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并给出对策。

一、少儿读物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

少儿读物本身便属于公共产品, 因此, 与其它公共产品一样, 历来忽视了向农村地区的配置。伴随着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 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急需关心的弱势群体。为此, 少儿读物也通过社会捐赠的形式, 不断流向农村地区的孩子手中。然而, 由于缺少一种长效机制, 将无法保证农村孩子少儿读物的更新与多样化需求。

目前, 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农村文化站作为载体的功能缺陷。农村文化站成为了, 向农村人口传递知识与信息的载体。随着基本文化资源城乡均衡化发展, 农村文化站的载体作用将更加明显。但是, 文化站的藏书主要由关于农业生产、管理的书籍构成, 缺少儿童读物的供给功能。 (2) 学校图书馆藏书类型单一。据笔者调查发现, 许多民工输出大省的农村中心小学, 根本就没有图书馆;部分即使有, 藏书也主要为学习辅导用书, 且版本已经成旧。 (3) 城市儿童图书馆难以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儿童图书馆的设立, 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公益事业。正因如此, 在没有主管部门的通知要求下, 城市儿童图书馆很难自主开展送书下乡的活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实则缺乏激励。

综上所述, 在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 由于缺少内部与外部的少儿图书资源, 才会造成那里的孩子存在害怕放假的心绪。因此, 一旦放假将一个人独处, 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别无其它的事情可做。

二、农村地区少儿读物的功能导向

结合农村儿童的心智特征, 以及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 本文认为: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 这两个要素形成了农村少儿读物的功能导向。

1、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导向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可知:儿童作为个体而言,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兴趣, 以及感悟能力都具有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的形成, 除了与自身的智力发育水平有关, 还与心智的成熟度、对事物的兴趣, 以及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联。作为农村少儿读物的功能之一, 就应体现为:在愉悦宽松的环境下, 为每一个农村少儿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这种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多元性特点。

2、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导向

若使该功能得到有效的实现, 将极大的吸引农村少儿前来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中小学升学率压力的影响, 参与基础教育的老师们却无法快乐, 也就无心创建一种快乐的气氛。因此, 农村少儿读物就应该弥补这项缺陷。通过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导向, 来满足农村少儿课外学习生活的需要。这种功能导向的内容提供, 将促进农村少儿读物组织资源的不断优化。

三、对策

上文已经分析了少儿读物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并且, 就农村少儿读物的功能导向进行了探究。在本部分的对策设计中, 将建立在以上基础之上进行展开。

1、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图书馆送书下乡活动

上文已经指出, 城市少儿图书馆的管理者缺少送书下乡的激励, 往往处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才采取相应行动。为此, 应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 来形成一种“激励兼容”的效果。即, 将每年送书下乡的次数与管理者的晋升, 以及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挂钩。这样一来, 便能切实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2、丰富农村文化站的藏书结构与功能定位

农村文化站主要扮演着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 乃至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的角色。其在藏书结构与功能定位方面, 也历来与之相匹配。然而, 农村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 隔代抚养所产生的“重养不重教”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 农村文化站应根据本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 有计划的选择一定的少儿图书, 从丰富其藏书结构与功能定位。

3、广泛依规接受社会少儿读物的捐赠

少儿读物的城乡统筹问题的解决, 除了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组织来协调;还可以广泛利用民间公益性组织的协助。类似于希望工程的开展一样, 可以将向农村儿童捐献少儿读物作为一项工程来抓。

综上所述,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环节;并配合各地的具体做法, 将有效实现少儿读物城乡统筹的可喜局面。

四、小结

在考察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时, 诸多文献都聚焦在以生产、生活为主线的文化知识传播, 却忽视了少儿读物的城乡统筹发展。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激增的背景下, 做好少儿读物的城乡统筹发展, 将有助于形成农村和谐稳定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 由于缺少内部与外部的少儿图书资源, 才会造成那里的孩子存在害怕放假的心绪。

因此可见, 应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图书馆送书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站的藏书结构与功能定位;广泛依规接受社会所捐赠的儿童图书。

摘要:在考察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时, 诸多文献都聚焦在以生产、生活为主线的文化知识传播, 却忽视了少儿读物的城乡统筹发展。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激增的背景下, 做好少儿读物的城乡统筹发展, 将有助于形成农村和谐稳定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 由于缺少内部与外部的少儿图书资源, 才会造成那里的孩子存在害怕放假的心绪。因此, 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图书馆送书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站的藏书结构与功能定位;广泛依规接受社会所捐赠的儿童图书。

关键词: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策略,少儿读物

参考文献

[1]李碧岩.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素质教育[J].衡水师专学报, 2002, (6) .

[2]戴杰.少儿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新视角[J].图书馆学刊, 2010, (11) .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第8篇

一、科学审视县情, 找准促进丘区发展的着力方位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是做好工作的正确取向。只有科学审视县情, 明确发展基础, 发掘相对优势, 理清薄弱环节, 才能找准促进发展的着力方位。

——发展基础。金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 火电、水电、燃气等保障充足, 通过多年的发展, 已初步积累一定的产业基础, 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为31.3∶35.9∶32.8。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不断引进和培育龙头支柱企业, 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 (制鞋) 、新型建材五大主导产业, 工业集中度达72.6%。通过大力调整结构, 金堂已由传统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国家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总值占成都市十分之一, 红 (脐橙、杂柑) 、白 (食用菌、蚕桑) 、黑 (黑山羊、生猪) 、绿 (无公害蔬菜) 、花 (奶牛、花卉) “五彩”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现代农业已有起步。境内有沱江小三峡、九龙长湖、云顶石城、慈云寺、瑞光塔等名胜古迹, 随着观岭国际社区等现代服务设施的建成, 金堂开始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理想的休闲养心之地。

——发展优势。金堂是四川省省会成都的东大门, 处在成渝经济圈、成德绵经济带主轴线上, 未来发展优势明显:一是区位优势。金堂相对于成都主城区是“后卫”, 但是在辐射川东上却位居“前锋”,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 其区位优势将日益凸显。二是环境优势。以龙泉山脉为天然屏障, 山脉以东地区是建设成都工业后备基地的最佳场所;金堂是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县, 常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360天左右, 县城三河环绕, 享有天府花园水城美誉, 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文明县城、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等殊荣, 是最适宜人居之地。三是交通优势。成渝、成达铁路穿境而过, 成南高速、成绵高速、成金快速通道等公路连接县内外, 已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随着成达铁路复线的扩能提速、成德南高速的开工建设、成都第二机场的加速推进, 金堂将成为成德绵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关键节点。

——发展差距。金堂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发展态势趋好, 但目前仍处于“农业不强、工业不壮、财政不富”的状况, 发展水平与先进区 (市) 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 人均水平低。2008年, 全县GDP虽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4.3%, 但只是成都市平均水平的51.3%;人均GDP为13385元, 只是全省的87%、成都市的43.4%。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业比重大, 二三产业比重小, 2008年一产业比重31.3%, 比四川省和成都市分别高12个百分点、24.4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比四川省分别低8.3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 比成都市分别低10.7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三是县本级财力薄弱。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 只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4.7%、成都市平均水平的24.3%;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2元, 只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6.6%、成都市平均水平的15.5%。四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的“上下五区”割裂发展, 80%县域地处成都平原之外,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2008年收入之比为2.2∶1。

金堂发展的差距, 从表象上看, 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充分, 三次产业均未真正形成特色与支柱;非农产业发展滞后, 地方财政缺乏税源支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市场半径小、农民增收难。从本质上分析, 主要源于历史惯性和传统体制, 过多依靠行政手段而市场机制运用不够, 比较注重县城打造而城乡发展极不均衡, 更多依赖长官意志而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欠佳。当前, 我们在推动发展方面采用市场手段有了初步显现, 但习惯于靠行政手段推动发展的痕迹仍然明显;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了进步, 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地区发展仍不平衡;在基层治理、民主管理方面有了提升, 但不少干部“官本位”意识依然浓厚, 仍喜欢“代民作主”、“大包大揽”, 忽视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

差距就是潜力, 就是压力, 就是责任。正视差距, 势必带来思路的创新;突破差距, 势必带来发展的跨越。因此, 加快丘区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动力, 着力增强“三种意识”, 引导干部群众与时俱进, 奠定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必须以统筹城乡为总揽, 着力实施“六大工程”,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夯实科学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增强“三种意识”, 突破制约丘区发展的关键障碍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加快丘区发展必须注重观念更新, 只有切实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意识, 才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和工作合力。

1.增强经济市场化意识

统筹城乡发展, 没有政府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而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可持续的。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牢固树立按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 做到“两手并用”, 更多使用“看不见的手”, 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避免体制倒退, 切实把经济领域放开, 凡能由市场主体去做的事情, 都交给市场;政府重点是营造发展环境, 提供公共服务。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持续动力。只有充分用好市场的力量, 才能不断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2.增强社会公平化意识

经济发展主要靠市场推进, 社会公平主要靠政府调节。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打破二元体制结构, 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 促进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更多地运用政策手段强化收入调节, 建立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公共事务的投入, 加快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 更多地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上着力, 推进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公共产品消费的福利化,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

3.增强管理民主化意识

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管理民主化, 社会公平化实现的基础也是管理民主化。统筹城乡发展关系全局, 涉及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充分发扬民主, 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 始终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纪律, 才能确保我们的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并保护和调动好群众的积极性。要切实改变喜欢代民做主、大包大揽的包办性做法, 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趋势, 积极推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要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的主体作用, 推进基层民主化, 促进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 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做主, 村社的事情由村社自治, 有意识地防止“拍脑袋定事, 拍胸脯表态, 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 避免随意决策、违背民意、浪费资财。

三、实施“六大工程”, 落实加快丘区发展的系统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县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活动。实施城乡统筹、加快丘区发展的根本要求, 就是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动调整推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具体到金堂, 就是要始终围绕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六个一体化”目标, 着力实现“六大工程”, 落实加快丘区发展的系统措施, 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通过努力, 到2011年全县实现GDP145亿元, 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8000元, 年均增长10%和15%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

1.实施规划会战工程,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强化规划意识, 按照“全域成都”、“全域金堂”理念和“四性”要求, 加快编制“三点一线、十字交叉、产业带动、组团发展”县域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一是高标准做好全域交通、全域水务、一般场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规划。二是高标准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赵镇为核心的天府花园水城组团, 完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规划;以淮口镇为核心的现代航空工业城组团, 完善以新型工业、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规划;以竹篙镇为核心的自主创业城组团, 完善以制鞋纺织、规模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划。三是高标准编制完善城乡教育、医疗、文体、广电等公共服务规划。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各组团产业各具特色的新型城乡形态。

2.实施产业复合发展工程, 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加快产业发展是提高丘区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 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坚持以三次产业复合发展为取向, 提高产业关联度、融合度和互促性, 全面提升三次产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 打造最适宜休闲养心的胜地。突出山水特色, 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 加快观岭国际社区、白马日月泉、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园、三溪脐橙观光园、水城游乐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深挖乡土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精心筹办音乐烟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 扩大天府水城旅游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城乡消费市场, 提升生活服务业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工业, 打造成都工业战略基地。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园区进程, 深化政企合作。强化招商引资, 吸引更多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工业集中发展区, 促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狠抓项目促建, 加快建龙核电辅助设备、安电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切实推动成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三是提升发展农业, 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深挖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潜力, 按照有特色、有品牌、有规模、有效益“四有”标准, 深入实施“一镇一园区”建设, 加快形成一批规模种植养殖与精深加工互联、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衔接、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兼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典型, 创建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 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3.实施改革创新工程, 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

改革是推动丘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效聚集。一是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搭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机制。鼓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 探索农村土地入股联营和整村整组流转实践。二是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制定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ISO9000族质量认证工作;建立金融商务区, 积极争取更多金融机构入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 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 提倡并推动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三是健全“王”字型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三方面的积极性, 构架以利益为轴线的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三位一体”的“王”字型利益联结机制, 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4.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交通水务会战工程,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抢抓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标准县建设机遇, 强力推进一般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 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丘区农村发展环境, 打破长期以来“上下五区”割裂发展的状况。一是实施土地综合整理。3年内筹资40亿元, 统筹实施好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一般乡镇场镇改造等项目, 建成400个可集中5万农户、17万人的集中居住区, 基本消除土坯房屋。二是打好交通大会战。3年内投资100亿元, 加快金堂大道、五福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做好成都第二国际机场前期工作。完成青金快速通道、淮洛路建设, 配合启动成德南高速公路建设。三是开展水务大会战。3年内投资10亿元, 实施东风水库扩容工程、红旗水库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务项目, 解决天府之外16个乡镇44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改善山丘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四是狠抓生态建设。实施丘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构筑沱江上游生态屏障;按照“四化”标准, 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村组 (社区) 环境卫生公约, 引导群众自觉优化居住环境。

5.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主线, 关注群众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构建城乡创业就业体系。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大力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就业培训, 以发展促就业、培训促就业、创业促就业、政策促就业、互动促就业, 千方百计保就业促增收。二是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好“高中进城、凤凰下山、村小提升”、“名校下乡”和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工程。促进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积极与华西医院合作, 推进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示范县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广泛、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社保体系, 完善城乡救助体系。三是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以“四个有”为目标, 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推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民主决策制度, 做到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开展公共服务。

6.实施活力再造工程, 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于洪 第9篇

2011年6月,于洪区成功获批沈阳经济区 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按照市 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于洪区紧 紧围绕全域城市化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改革 创新为统领,以产业化、生态化、城镇化推进城 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 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年来,于洪区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统筹城 乡发展规划体系,实现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 施配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五个 一体化”;坚持以增量调结构,以增量促发展, 加速构建专业化、园区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 格局;全力打造“畅净美安新于洪”,城乡面貌 发生根本变化;以城镇化为依托,有序引导农 民向城镇转移、向新居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 转化;紧紧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 进体制机制创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的于洪经济总量 快速增长、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体制改革实现 突破、环境建设形成品牌、民生保障惠及城乡, 真正走出了一条具有于洪特色的城乡一体化 发展道路,迈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于 洪”的可喜步伐。形象独特的瑞氏海豚又名白头花纹海豚、灰格兰布氏海豚、格兰 布海豚等,列海洋哺乳类鲸目齿鲸亚目海豚科,是一种很容易识别的 嘴喙不明显的大洋性海豚。

建设森林重庆统筹城乡林业发展 第10篇

一、领导重视, 描绘重庆林业发展新蓝图

直辖以来, 我市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林业产业得到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得以推进。但是, 对照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 重庆生态环境建设差距仍较大, 针对重庆面临的差距,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 明确把生态环境治理、打造宜居重庆作为新一届班子的重要工作。今年1月, 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 4月6日, 市委第32次常委会决定“把发展林业作为全市的发展战略, 实施林业大发展大会战”。7月20日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 正式提出“森林重庆”的概念, 力争奋斗5年, 改善“雾都”、“火炉”的生态面貌。8月19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规模宏大的森林工程大会, 通过了《重庆森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并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9月26日, 森林工程正式启动, 全市共有200多万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植树活动。

为了切实搞好森林工程建设, 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由王鸿举市长任组长, 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马正其、分管交通城建的副市长凌月明为副组长, 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工程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各区县也都组建了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 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 解决专项工作经费, 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森林工程具体工作。

二、科学规划, 展现城乡统筹发展新特色

围绕城乡统筹发展, 我市科学编制了《重庆森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重点实施五大重点工程。

一是城市森林工程。规划新造林178万亩。搞好城区绿化, 对主城“四山”和区县城市周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一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基地、纪念林基地等。

二是农村森林工程。建设总规模1 810万亩, 主要实施速丰林基地、低效林改造、绿色村镇建设和经济林建设。

三是通道森林工程。工程总面积60万亩。重点在内环、外环高速公路两侧和主城区向外辐射的7条高速两侧各建30m-80m宽的林带;5条铁路两侧各建30m-50m的林带;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两侧栽植1-2排行道树或在适宜区域建林带。

四是水系森林工程。总规模70万亩。在长江干流及其流域面积1 000km2以上的支流两岸的可视范围、41座重点中型以上水库和饮水水源水库周边100m、100座农村塘堰周边建设林带。

五是苗圃基地工程。新建苗圃5.2万亩, 全市各类苗圃达到15万亩。

通过森林工程的实施, 到2017年, 我市完成新造林1 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 000万亩, 新建城市绿地18万亩, 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都市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其余31个区县高标准建成市级森林城市;建成95个森林生态镇和3 000个绿色小康村;农民在林业开发中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 000元。

三、明确职责, 发挥森林工程建设行业优势

为保障森林工程的顺利推进, 我市按照“渠道不变, 各自负责”的原则, 全面落实了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其中市发改委、林业局具体负责森林工程总体规划的编制;市林业局牵头组织《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的综合管理和实施, 统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具体负责农村森林工程、苗圃基地建设;市园林局负责主城区城市森林工程规划及建设;市交委负责通道森林工程规划及建设;市农委负责水果基地规划及建设;市水利局负责水系森林工程规划及建设;市移民局负责三峡库区库周森林工程规划及建设;市财政局负责森林工程市级财政资金筹措、平衡安排与监管;市国土房管局负责森林工程建设土地规划保障及城周矿山植被恢复;市规划局负责森林工程规划控制与实施。

同时,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森林工程绩效评价体系, 严格实施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强化督导考核, 并将森林工程纳入对各区县考核的内容之一, 年终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 市“森工办”配合, 按照《重庆市森林工程建设年度考核办法》, 对各区县森林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区县为加大森林工程监督考核力度, 建立起由纪委、组织部门负责的定期督查制度, 不少区县还对森林工程实行“一票否决”。

四、多方筹资, 保障森林工程建设投资需求

按照森林工程总体规划, 实施森林工程总投资达480.34亿元。其中:争取国家专项补助70亿元;市级各部门整合资金113亿元;区县 (自治县) 整合投入资金60亿元;社会投入资金237.34亿元。为了保障工程之需,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 我市广辟来源, 多管齐下, 整合市级资金, 吸纳金融资本, 引导社会投入, 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市财政每年预算新增3亿元, 用于农村森林工程建设;市建委每年筹集3亿元用于城市森林工程建设;市交委每年筹集2.3亿元用于公路通道森林工程建设;市水利局每年筹集0.5亿元用于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市农业、移民、国土、扶贫等相关部门每年筹集2.5亿元用于水果基地、三峡库区库周森林工程、城周矿山植被恢复等。

据初步统计, 目前我市森林工程建设已完成投资26.19亿元, 其中, 市级投入6.8亿元 (林业3亿元、农委3.0亿元、交委0.35亿元、水利0.32亿元、移民0.1亿元、园林0.03亿元) , 区县投入12.25亿元, 社会投入7.14亿元。

五、规范管理, 坚持森林工程建设数质并重

为了确保森林工程建设质量, 国家林业局和重庆市委组织部于10月、11月联合在北京林干院举办了“重庆市森林工程建设县级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和“区县林业局长专题培训班”。 市林业局和区县林业部门也相继开展了森林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培训。市级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森林工程技术指导、服务的力度, 变事后检查为事前培训、事中指导、全程服务, 做到工程建设数量、质量并重。

同时, 在森林工程建设中, 我市还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森林工程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范工程管理。市财政局出台了《重庆市森林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市森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重庆森林工程管理办法》、《招标办法》、《作业设计大纲》、《资质管理办法》、《监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 编制了森林工程造林投资标准。各地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推行专业队造林, 对业主实行包栽、包活、包管护、垫资造林等办法, 确保造林质量。市林业局建立了领导联系工程、区县, 处室联系示范片和工程信息周报、周会制度。

六、全民动手, 取得森林工程建设初步成效

2008年, 我市森林工程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市级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2008年11月, 已完成年度造林199.72万亩。其中:

速丰林基地建设69.92万亩, 城周森林屏障建设4.84万亩, 高速路红线外景观林带建设0.84万亩, 生态林建设34.45万亩, 建成区绿化1.94万亩, 公路绿化3.63万亩, 水系周边绿化4.58万亩, 库区生态屏障建设2.63万亩, 水果基地建设11.9万亩, 低效林改造57.79万亩, 乌江和嘉陵江林带建设2万亩, 苗圃基地建设5.2万亩。

城乡统筹与企业发展的机遇 第11篇

城乡统筹发展中企业的商机在哪里

寻找机遇首先看城乡统筹要做些什么?从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和改革中去发现商机、寻找商机。

以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为例。在城乡统筹试验中,重庆分两个阶段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到2012年,全市人均GDP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居民收入比从目前的4∶1降到3.5∶1,生态环境保护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在2012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降到2.5∶1(达到北京、上海、天津现在的水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两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要求重庆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1、城乡统筹劳动就业,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企业提供了用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机遇。

按照每个农业劳动力可种植5亩耕地的标准考虑,目前重庆市还有244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需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稳妥转移。这为企业用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培训市场。

2、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化,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为企业提供了以住房为主要需求的市场。目前重庆有700万农民工在市外和市内务工,农民工正由就业性转移向居住性转移转变,提供了以居住需求为主的全方位市场需求,对相关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3、城乡统筹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为企业带来了相关产业发展机遇。

城乡统筹发展要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投入力度,大力改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长期严重滞后城市的状况,逐步使广大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提供了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企业带来了商机。城乡统筹需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投入比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通过增加投入,积极搞好新农村规划,对农村产业、经济园区和农村居住点,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集约建设、提高效益的要求搞好统筹布局。这必将产生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需求,对相关企业产生巨大的商机。

5、统筹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打造“一圈两翼”城镇群,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机遇。重庆城乡统筹试验中将重点开发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由23个区县组成的“一小时经济圈”,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强化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扩大就业容量,重点吸纳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环境容量不够、劳动生产率不高、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转移出来的人口。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净增加人口540万左右,同时,加快建设以万州、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城镇群,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根据不同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承载能力,合理制定吸引农民进城就业安居的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依照自身的不同条件有序转移到主城、县城或中心镇就业和安居。力争到2020年,在“一小时经济圈” 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从目前的1661万增加到2200万,城镇化率达到80%;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从目前的1200万减少到800万。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人口的流动,这对企业来说,是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机遇。

在城乡统筹中发展和壮大企业

企业要在城乡统筹改革中成为创新主体

城乡统筹发展靠的是创新,需要进行全面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必将改变现在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这为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宏观环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将研发经费的60%以上投入到企业,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与市场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对市场需求最敏感,最能找准创新点,全社会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进一步从财政、税收、教育、科技等全方位地支持企业走创新之路。

在城乡统筹中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和谐发展

近年来,重庆国有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跃居为全国第7名,资产突破百亿的企业也已有近20家,对重庆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较大。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有活力,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民营企业的活跃程度。重庆国有企业的迅猛发展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也使得在很多产业或领域,民营企业难以有所作为,渐渐丧失了发展机会,使重庆市场难以保持长期的强劲发展势头,也很难保持应有的活力。

应当进一步突破体制障碍,放宽市场准入,使民营经济享受国有经济平等的待遇。更加关心、关爱、扶持民营企业,让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共享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率优势,让重庆民营企业更快地长大。一些民营企业能做好的事,尽可能地让民营企业去做,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在重庆的比重。国有资本则可在高新技术发展、引领重庆创新与升级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浙江民营经济占90%以上,国有经营性资产总量也上升到全国前列,实现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同发展,从而推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城乡统筹中利用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提高重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贸易国、外贸顺差过大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但作为重庆经济发展来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投资率在77%。相比之下,出口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不足,这显示了重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足,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全国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国家着力扩大内需,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方针,给重庆民营企业提出挑战,同时也为重庆企业提供了练内功、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机遇,努力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分量。

进一步探索军民结合的国防工业模式,促进国防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36条”政策。最近,国家相关部委又相继出台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政策。这为国防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为民营企业发展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领域。重庆作为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国防工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拥有较多的军工企业,国防工业较为发达,并且具有军民结合的成功实践,这对于以机械制造为优势的重庆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发展领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新的军民结合的路子。

企业应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将有大批的农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无疑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将在农村沼气、中小型电站、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中,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了模式,为民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自身的成长也创造了条件。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模式的创新,整合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大优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土地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瓶颈。企业还可积极探索参与农村土地整治,既可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又增加土地有效使用面积,从而获得增值收益,缓解和打破土地供给对发展的制约。

企业应当积极投身库区产业发展与就业工程

库区1200家企业在移民中关闭了800余家,虽然也新建和引进了一批企业,但尚难以解决移民就业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难以用指令性计划大规模投入的方式在库区兴建企业,而库区急需发展劳动就业优先、符合环保要求的民营企业。在旅游、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大的发展空间。为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库区在此方面有许多的政策支持,企业可研究加以利用。

统筹城乡试验的分类发展模式 第12篇

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精辟的阐述, 并提出了科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要点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严格保护耕地, 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壮大县域经济,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培育新型农民,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从实际出发, 重庆在建设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起步阶段提出七项重点是:第一, 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第二, 着眼于统筹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 大力加强农民工就业安居扶持工作。第三, 着眼于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第四, 着眼于统筹国民收入分配, 大力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第五, 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第六, 着眼于统筹新农村建设, 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第七, 着眼于统筹城镇体系建设, 大力打造城镇群。同时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行政体制等改革。其内涵清楚、任务实在。最近提出的《统筹城乡改革五年计划》, 将五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归纳为“66333”即:推进行政管理、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服务、社会管理六项制度改革形成综合配套效应;抓住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六个关键环节建立农民工有序转移通道;引导就业人口在主城、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合理分布;贴近农民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三大群体引导发展, 建立民生制度体系;着力在发展经济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扶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转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改革创新;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取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明显成效。

一、选择少数市区按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

按照“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实行一体化模式推进的地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农村地域面积在400平方公里以下;二是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居前五名;三是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80%以上;四是在城乡统筹在主要领域的改革已开始起步, 并取得初步实效。

经分析对比, 在“一小时经济圈”中只有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和南岸区符合要求, 可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城乡一体化”模式全面推进试验示范。九龙坡区作为全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更应在以下方面作出示范:

一是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方面, 要坚持“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之基, 创新是一体化动力之源”的理念, 要以高技术产业做先导, 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化, 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要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进行城乡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将农村的道路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供电、通讯、广电等, 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网络系统, 整体规划、同时建设、统一管理。

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在三至五年内基本实现城乡高中阶段教育 (含职业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文化设施及服务等, 完成城乡共建共享, 均等化服务。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方面。要全面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在三年内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同等化;力争在五年内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的均衡化, 即社会保险人人享有, 标准逐年靠拢。

五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要按照服务型政府推进区、镇两级政府的改革, 由区级政府统管城乡社会事务, 重点是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系统对农村全覆盖;镇 (街道办事处) 一级着重做好社区的协调和服务。

二、多数区县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模式推进

对农村地大, 农业人口多, 非农产业体量小, 二元结构突出, 城乡统筹任务繁重, 较长时期不具备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区县, 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模式, 有选择地、分领域、分阶段有序推进。近期可按照市里发布的《统筹城乡改革五年计划》, 重点选择以下领域实施。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 建立城乡统筹、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 以指导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要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重点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 形成良性的投入机制, 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三是推进城乡产业互动, 努力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本下乡,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疏通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渠道;鼓励乡镇企业发展, 吸引实用技术,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推进公共服务系统向农村延伸, 要以城乡均衡化为目标, 建立城乡共享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保障体制, 逐步提高农民与市民公平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创造的就业岗位, 应实行城乡居民机会公平, 重点放在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安居;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 逐步实现全市统筹。

以上五个方面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点, 应在市里确定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县——垫江和梁平两县先行先试, 做出示范。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实行双模式推进

对万州、黔江、涪陵、江津、永川、合川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北区、长寿区, 可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双模式”推进。以上八个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工业大区, 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导, 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带动, 促进大面积农村向城区靠拢,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提速全区城乡一体化步伐。

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导的行动要点, 可参照九龙坡等区的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和当期需求, 重点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各有突破, 带动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下一篇:农业兼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