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2024-07-01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精选12篇)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12月在本院住院时间>15 d、手背手腕血管穿刺困难的二次手术患者100例, 其中男62例, 女38例。入选标准:长期反复多次静脉输液的二次手术患者;手背静脉丛及前臂背侧常用的中粗周围静脉发生硬化, 静脉穿刺困难;选取前臂掌侧表浅静脉进行穿刺;患者知情同意。采用奇偶对照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 各50例。

1.2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进针法, 改良组采用改良进针法, 静脉穿刺操作由同一人独立完成, 根据患者血管粗细及暴露长度选用贝朗安全型20-22号静脉留置针。常规组进针方法:按照操作要求, 在所选血管的近心端常规方法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 操作者左手拇、食指绷紧进针处皮肤, 右手持针柄与皮肤呈20°在血管上方, 针头斜面向上直接进针穿刺, 见回血后进针0.2~0.5 cm退后针芯送入套管。改良组进针方法:采用前臂掌侧浅静脉改良留置针穿刺法, 按照操作要求在所选血管的近心端常规方法扎止血带[2],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 操作者左手拇指绷紧血管下方2~3 cm处皮肤, 右手持针柄与皮肤呈5~10°在血管下方0.2~0.3 cm处进针, 穿过皮下后放低进针角度, 与皮肤接近平行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右手不动, 然后左手固定针芯, 右手缓慢送套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判断标准:穿刺时见回血, 套管送入顺利, 用输液敷贴固定, 观察30 min, 不发生肿胀, 液体滴注良好为穿刺成功。穿刺针未刺入静脉血管或刺入静脉后未植入套管为穿刺失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组穿刺成功40例, 成功率为80%;改良组穿刺成功47例, 成功率为94%, 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穿刺, 逐渐向近心端移动, 有计划的选择静脉穿刺部位。上肢常用的周围静脉输液部位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2]。长期反复静脉输液的住院时间较长的复合伤患者及手部严重损伤患者, 常用静脉遭受破坏, 而前臂掌侧静脉由于不常用, 比较表浅易于显现, 成为静脉穿刺困难患者行静脉输液的备选血管。采用常规进针法, 直接在静脉上方进针, 由于血管表浅, 往往破皮就直接进入血管;前臂掌侧血管细而短, 回血后血管的充盈度迅速下降, 使再进针困难, 极易穿透对侧血管壁, 套管针送入困难, 使穿刺成功率减低。改良进针法, 在血管下方先破皮, 后进血管, 避免回血外溢现象;5~10°进血管, 避免因角度过大而刺破对面血管壁。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 扎止血带前先让患者手臂下垂, 增加前臂血管的血液潴留, 使血管更充盈易于穿刺;穿刺时, 左手拇指按压血管下方, 增加血管内压力, 也有利于血管充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 而是左手固定好针芯, 右手轻送套管, 外套管外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3], 增加套管送入的成功率;扎止血带时间过长, 导致静脉淤血, 皮肤颜色加深, 不利于观察静脉, 应尽量缩短扎止血带时间, 以上各项均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临床实践中两组不同进针法对穿刺成功率有影响, 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 (P<0.05) 。

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能减轻反复穿刺而造成的血管损伤和疼痛感, 减少患者的痛苦, 并且能较长时间的维持静脉通路[4]。同时又能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 提高工作效率, 静脉穿刺时的疼痛与穿刺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进针角度、皮肤血管神经分布与皮肤结构有关。常规组以20°针头斜面向上直接进针[5],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较大, 皮肤受损范围大, 痛觉明显。改良组选择5~10°进针, 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觉, 留置针不是每天穿刺, 相对来说穿刺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 在前臂掌侧浅静脉穿刺中, 采用改良穿刺法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改变进针角度及留置针送管方法在前臂掌侧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住院时间>15 d、手背手腕血管穿刺困难的二次手术患者, 采用奇偶对照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 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进针方法 , 改良组采用改良进针方法。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 常规组穿刺成功40例, 成功率为80%;改良组穿刺成功47例, 成功率为94%, 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前臂掌侧浅静脉穿刺中, 采用改良穿刺法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穿刺,进针送套管方法,前臂掌侧浅静脉,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蒋丽君, 甘永梅, 赵玉芳, 等.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3) :47-49.

[2]岳春华.改良后留置针穿刺方法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4 (1) :179, 181.

[3]赵士琴, 宋江艳, 崔灵灵, 等.Y型留置针替代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0) :20-21.

[4]余丽娟, 魏素萍, 王国蓉, 等.安全型留置针在改良塞丁格法穿刺失败后的替代应用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9) :1099-1101.

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流程 第2篇

各位老师好,我是***科的***,我今天考核的操作是:留置针静脉输液技术,下面开始操作.自身准备:首先,衣帽整洁,指甲已修剪.接到医嘱后,二人与电脑核对,在左上角(应该是液体上)画蓝勾.评估病历:姓名 年龄 性别 既往史 体温单

无药物过敏史 各项化验有无异常 心肺功能 凝血功能

还有神志意识情况 评估病人: 到床旁后,核对床尾卡、腕带。

X床 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我叫****,这两天,您的体温有些高,医生要给您输几天抗生素.每天输3次,为了减轻多次穿刺的痛苦和对血管的损伤,我要给你扎一个留置针可以吗?一般留置针可以保留3-4天,留置针比较柔软,在输液过程中,活动度也可以大一些.您输哪侧肢体?因为扎套管针要选择血管粗.直,并且好固定的地方,所以,咱们要选前臂血管好吗?

患者神志清楚.自理能力满分,合作良好,肢体活动良好,局部皮肤完好,血管粗直,血运丰富,无静脉窦.将输液架放好.需要我协助您上厕所吗?(不需要。)您稍等一会,稍后我来给您输液.整理床单位。

环境评估:病房整洁.安静,安全,光线明亮,温度湿度适宜,减少人员走动.回治疗室后,七部洗手法洗手,戴口罩.用物准备:准备无菌物品并一次检查:1.配制好的药液,输液卡。2.治疗盘内:留置针、透明敷贴、输液贴.、碘伏、无菌棉签、输液器、止血带、生理盐水、输液接头、消毒棉片、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小号利器盒3.其他物品:小垫枕、弯盘、治疗巾车下放:生活垃圾桶 医用垃圾桶 锐器盒 泡止血带桶。

准备药液:核对医嘱与药液,将输液器插入配好的药瓶中备用。携用物至病人床旁

核对病人,药液挂在输液架上,核对液体与输液清单告知患者现在输的液体的名称和作用。为患者取舒适卧位,宽解衣物,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

留置针连接后排气,检查有无气泡,关闭输液器备用。

选择静脉:置小垫枕、治疗巾于穿刺肢体下,选择静脉,第一次扎止血带在穿刺点上方10cm,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稍用力,螺旋旋转式消毒,消毒两遍,范围大于8*8cm,撕开无菌透明敷贴,拔除针帽,调节针头斜面,嘱患者半握拳,再次排气,检查有无气泡。再次核对:一床,***,您好,我要给您穿刺了,请您不要动,以免穿刺失败,增加疼痛。

绷紧皮肤,15-30度角进针,见回血后再进针0.2cm,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拔出导丝于软管外,将整个软管送入血管。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拔出全部针芯,放入利器盒内。

贴膜固定:由中心向两边贴膜,以免膜内有空气。尾段U型固定,美观舒适牢固,肝素帽固定高于留置针软管尖端。

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观察是否通畅。再次核对床号姓名、药液,在输液清单上签时间和全名,在贴膜专用区,写清起止时间,全名,字迹清晰。操作后为患者摆舒适体位,撤去用物,整理床单位。

告知:留置针已经给您扎好,你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活动度不能太大,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针尖局部红肿疼胀,或者液体不滴,液体输完请您及时地按呼叫器,我们也会随时地巡视病房,请您不要擅自调节滴速,因为留置针比较粗,水止开大后会使输液的速度过快,对您的身体不利。谢谢患者的配合

快速洗手液洗手 推车回治疗室 按医疗垃圾处理用物,七步洗手法再洗手

输液巡视:做到四看,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冲、封管

携治疗盘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腕带信息,解释目的,取得合作,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快速手消毒,消毒输液接头15秒,待干,抽取生理盐水3-5ml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先将患者衣服整理好,床单位整理好。保暖。

告知:您的套管针可以保留3-4天,注意减少活动,不可用力过猛,如果针眼处红肿疼痒,请您及时地告诉护士。绝对保持敷料区清洁干燥,如果不小心打湿或者出汗过多,护士会为您更换敷料。如果软管内有少许的血,您不要紧张,属于正常现象。

感谢您的配合

将所有物品撤下,放在车下。

洗手,推治疗车回治疗室,处理用物 再洗手 拔管 携治疗盘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腕带信息,解释目的,取得合作,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快速手消毒,揭除透明敷贴,迅速拔针,按压穿刺点3-5分钟至不出血,查看导管完整性。将所有物品撤下,放在车下。将患者衣服整理好,床单位整理好。保暖。交代注意事项。

洗手,推治疗车回治疗室,处理用物

操作完毕。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3篇

【关键词】儿科患者;头皮浅静脉;静脉留置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89-02

引 言: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 3 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适用头皮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和谐了护患关系。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新生儿62 例,婴幼儿 512 例,99. 5% 的患儿每日都要输液治疗。

1. 2 调查结果

留置针使用率为99%,静脉穿刺成功率95%。

2 置管前护理

2. 1 做好宣教工作

静脉留置针置管过程中,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等可影响穿刺成功率。因此,置管前要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留置针的优点及置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年龄较小或昏迷的患儿应向家长作详细解释,对 2 岁以上清醒的患儿,护士要态度和蔼,面带微笑,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多给患儿表扬及鼓励,让其听熟悉的音乐,将其喜欢的玩具放在身旁,和最亲密的人在一起。告知家长留置针对血管的要求高,小儿血管小,不合作,较成人容易穿刺失败,希望家长理解。

2. 2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过程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错误的认知和不良情绪将直接影响护士穿刺时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质量。因此,要求护士操作时要保持平稳的心态,思想高度集中,排除干扰,动作温柔、熟练,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2. 3 提供良好环境

环境温度以 24~26℃ 为宜。过热小儿出汗过多,给操作带来不便,过冷,小儿又容易受凉。应有特定的操作平臺,如有80 cm~1 m高的操作平台,让小儿平卧在上面,而护士则坐在一把升降椅上进行操作。房间内应保持光线明亮,操作时应避免操作者的身体和手挡住穿刺部位的光线。

2. 4 做好备皮

备皮刀要性能良好,备皮时要固定好小儿头部,动作轻柔,切勿剃破皮肤,给患儿带来痛苦,增加感染机会。备皮范围要在9 cm×9 cm以上,否则影响穿刺视线,消毒皮肤及粘贴胶布。

2. 5 固定好小儿头部

小儿头部位置固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由于小儿对打针有恐惧心理,均不愿配合。所以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有时还要采取强行固定的方式。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双膝的方法,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防抓脱留置针。

2. 6 选择好静脉

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粗直、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易于固定和保留的部位。小儿头皮静脉中较大的有额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枕静脉。一般先选择前额正中静脉,此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的区别: 头皮静脉呈浅蓝色,表浅,用手指横向触摸时有沟痕感,无波动感,穿刺时回血慢,回血呈暗红色。头皮动脉与头皮皮肤色泽相似,位置较深,有波动感,穿刺时回血快,色鲜红,注射时阻力大,局部有苍白区。

3 置管过程的护理

3. 1 置管方法

置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常规用2% 碘伏,75% 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直径约10 cm,脱碘一定要干净,以免影响敷贴粘贴效果。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留置针的套管座,取下护套,左手捏住套管座,右手将针柄左右轻微转动,然后复位,以防套管与针管粘连,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并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把持针柄(针柄与套管座靠紧) 以与皮肤呈10~15°的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低角度(放平针柄) ,平行将穿刺针推进0. 2~0. 5 cm,右手固定针蕊,左手大拇指推丫按口,左右手相互配合,左手送套管右手后撤针蕊直至完全退出针蕊并送入套管。

3. 2 妥善固定和采取血液

在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之前先将一小棉球放在套管垫和皮肤接触处,以免局部皮肤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敷贴中央始终对准穿刺点,由中央向周围按压整片敷贴,使之皮肤妥贴。消毒肝素帽后插入一次性采血针遵医嘱抽取血液做各项检查。采血完毕拔出采血针,用5 ml 注射器抽取3~5 ml 生理盐水接上皮头针慢慢冲净留置针管道内血液,并用长胶布将套管针的尾端向上盘起,固定好。注意肝素帽末端朝向离心方向,便于操作,而又不影响患儿活动,并注明留置针穿刺时间,留置针外绷弹力绷带。最后头皮针连接准备好的输液装置进行输液,用1条胶布将输液器末端固定于耳廓上,以免在输液时被牵拉或碰掉。

4 置管后护理

4. 1 严密观察局部反应

患儿使用留置针期间,应加强巡视,认真细致地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渗血、渗液、脱落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要告诫家长在患儿翻身、活动时要保护好留置针,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留置针套管部一旦脱出,不能重新送入,应及时拔除,以防发生感染。

4. 2 正压封管

每次注药输液后,均用生理盐水或肝素钠生理盐水5~10 ml 封管液封管。推注时速度宜慢,余1 ml封管液时,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边推封管液边拔针,将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前端夹紧。如间隔时间长又不输液时,每隔6~ 8 h封1次管。

4. 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 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大或过小,固定不牢,患儿骚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外渗。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选择好穿刺部位的血管,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输液的滴速要求选择留置针。一旦发生液体渗漏,应立即拔管,局部用50% 硫酸镁湿敷。

(2) 静脉炎

静脉炎的发生与无菌操作不当、药物和导管的机械刺激,以及留置针使用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遵守无菌操原则。输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滴速要慢。封管前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冲管,可杜绝或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避免引起静脉炎。要尽量避免患儿卧于穿刺侧,以免压迫导管,使静脉回流障碍,增加静脉炎发生率。

(3) 皮肤过敏反应

有些小儿对敷贴产生过敏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用 3% 双氧水、碘伏消毒,3~4次/d。

5 结束语

总之,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便于抢救,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同时,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 舒湘兰.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

[2]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4篇

关键词:双止血带,浅静脉留置针,穿刺

近年来,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静脉留置针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使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可预防药物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延长静脉的使用寿命。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d[1], 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既保护了血管且有利于进一步治疗、护理和急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科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 调整静脉穿刺方法, 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应用双止血带结扎法, 大大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72例, 男40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 (70.28±5.12) 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1.2.1 两组方法

均依据患者病情选择手背、足背或肢体静脉的穿刺部位, 其部位无明显差异性, 所用止血带长度均为30cm, 静脉留置针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NTMA-Ⅱ型22G、24G的留置针, 3M透明贴膜。由操作熟练的护士操作。观察组在离被选静脉穿刺点上方8cm处扎第一根止血带, 在离穿刺点下方约6~8cm处反向扎第二根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 严格无菌操作, 留置针进针角度为15○~30○, 进针速度宜慢, 见回血后即降低穿刺角度, 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少许, 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缓慢推送外导管, 在皮肤外留2~3mm的导管长度 (目的是既可防止折弯, 又不易脱出) , 将针芯完全撤出, 松开止血带, 贴膜妥善固定。对照组在被选静脉离穿刺点上方6cm处扎一根止血带, 穿刺方法同观察组。

1.2.2 观察效果指标

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共同观察并记录穿刺结果。成功即一次性穿刺成功, 无退针且顺利回血, 输液通畅并能维持当天输液完毕;失败即一次穿刺未成功或退针超过2次, 或输液过程中有外渗、肿胀, 需重新穿刺方能完成输液[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1.67%, 对照组72.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χ2=4.60, P<0.05

3 讨论

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受患者血管显露程度的影响, 良好的静脉血管充盈度是保证一针见血的关键。研究表明, 结扎止血带的数量是影响静脉血管充盈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老年人皮肤松弛, 血管弹性差, 脆性大, 不充盈, 易滑动, 血流速度慢, 且由于老年患者慢性病多, 输液频率高, 血管损伤多, 修复慢, 增加了穿刺难度。使用单止血带法, 血管充盈慢, 充盈度差, 静脉压力小, 不易回血或回血量少, 穿刺成功率偏低。双止血带结扎法则起到双重阻断静脉回流的作用[4], 能使局部血流量相对集中, 血管充盈度增加, 管腔饱满, 显露明显, 静脉压力大, 穿刺时回血速度快, 易见回血, 因而穿刺成功率高。而且止血带上下方分开结扎, 可使松弛的皮肤绷紧, 被穿刺血管相对固定。送套管针时, 左手拇指可放开皮肤, 采用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缓慢推送外导管置入的方法, 可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 刺破血管, 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 可顺利通过皮肤, 易于外套管成功送入, 穿刺成功率高。我们的实验结果 (表1) 显示, 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 在临床浅静脉置管操作中, 如用单止血带静脉穿刺效果不佳时, 改用双止血带结扎法, 此法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适合所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小玉.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4) :1064.

[2]丁淑芬.护理干预对门诊患儿输液治疗的心理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6) :756-757.

[3]李春霞, 刘华琼, 叶英.双止血带结扎法在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 :87.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及方法 第5篇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1],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化疗患者也可降低药物外渗的可能,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1.穿刺前护理人员准备

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及戴口罩,一般采用六步洗手法。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

2.用物准备

型号合适的留置针、3M透明敷贴、棉签、安尔碘、3条9cm的胶布,备好输液的药液、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输液器并排尽空气,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这样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

3.穿刺血管的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的静脉。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2].4.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5.穿刺方法

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透明敷贴将针眼处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并固定,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用一条胶布固定肝素帽及皮肤,胶布分别固定针柄及延长管。

6.封管液的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肝素为一种酸性粘多糖,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在体内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 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官腔(以拔出针头是针尖有液体溢出为佳)。

7.护理

(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4)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③若留置针置入2~3天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④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8.小结

静脉留置针穿刺蚓状血管方法的体会 第6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穿刺 蚓状血管

建立静脉通路对于年老体弱,经常住院的内科患者来说极为重要,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能找到一根粗直血管几乎很难,剩下的只有弯曲如蚓状的血管,用普通的钢针极容易刺破,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科应用新型方法采用留置針穿刺蚓状血管,对259例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进行蚓状血管穿刺,对穿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259例老年患者的蚓状血管使用留置针穿刺。年龄65~85岁,其中男148例,女111例。

用品与准备:①用品:皮肤消毒液,小号静脉留置针,一次性3M贴。②血管的选择:因老年患者相对粗直的血管由于长期输液已遭到破坏,因此选择那些弯曲度不大活动性大的蚓状血管即可,并且血管的横截面积要大于针尖斜面的面积。

穿刺方法:取出留置针,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净空气。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使针翼与外套管不在同一侧,取下针尖保护套。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需穿刺的血管,两手指固定血管两端,使蚓状血管拉直。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位针翼,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进针,进针速度[1]要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1cm,左手固定针套管,右手将针芯退出0.1cm,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血管,右手拇指食指将套管针送进0.2cm,再将针芯后退0.2,再将套管针送入0.2,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抽出针芯,再将软管完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解器,用3M贴固定导管针。

注意事项:所选择的血管横截面的直径一定要大于针尖斜面的长轴。选用活动性大,但弯曲程度小的蚓状血管。穿刺时一定要用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且固定血管上下两端,使蚓状血管变直且固定。送管时要分多次,少进少推少退,且莫急于求成,造成软管突出或留置针的纲针穿破血管。

结 果

259例患者中,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性成功为247例,成功率为95%,取得较好的效果。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传统留置针穿刺方法穿刺老年患者血管失败的原因是老年人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相对粗直的血管极少,血管活动度又大。我科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改进如用左手绷紧血管克服了蚓状血管弯曲的弱点,用手指固定血管两端,克服了血管活动性大的弱点,分多次进针送管即防止了针头刺破血管也防止了操作过程中软管脱出,为血管基础差的老年患者赢得了抢救机会,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穿刺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7篇

头皮针静脉输液, 适用于4 h内的静脉输液治疗, 由于护理理念的改变, 无钢针医院已风靡全国, 头皮针静脉输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保证了患者及护士的安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穿刺、颈内穿刺、股静脉穿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输液港留置]由于操作过程较复杂, 必须由专科医生或护士完成, 适用于恶性肿瘤化疗、输入刺激性药物等, 并且置管或置管后并发症较多、较严重, 易带来不良后果;静脉切开输液除必要时基本上已退出临床。由于上述原因, 外周静脉留置针 (PVC) 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其穿刺技巧要求每一位护士精确掌握。下面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PVC在颈外静脉的穿刺技巧。

1 评估

静脉输液过程中, 评估是决定PVC成功率的首要因素, 因此, 护士要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 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穿刺部位皮肤情况 (有无瘢痕、炎症、硬结等) 和静脉条件, 根据患者情况,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 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1]。

2 穿刺

2.1 慢性反复性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尿毒症等患者, 由于治疗需要反复进行静脉穿刺;毒素如血氨、尿素氮等对血管的刺激;高血压导致血管壁的改变等原因使上肢静脉穿刺难度提高。在上肢PVC穿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慢性疾病病情危重抢救上肢静脉穿刺困难时也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

2.2 颈外静脉收集头颈部的静脉血回流至上腔静脉, 属于外周静脉, 其血管表浅、走行明显, 此部位不能扎止血带的情况下较难提高充盈度。平卧时颈外静脉在身体较低位置, 血管前后有锁骨和下颌骨, 这样的解剖位置给PVC穿刺带来了困难[2]。

2.3 穿刺时穿刺护士站立于患者头部,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充分暴露穿刺侧颈外静脉, 必要时肩下垫小枕。8 cm×8 cm常规消毒后由助手轻压锁骨上窝处颈外静脉, 穿刺护士左手拇指在穿刺点下方消毒范围外向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 右手持静脉留置针以60°角在血管上方进行穿刺, 观察有无回血和血管有无移动;见回血或估计针尖刺入血管反折导管促进回血后右手小指外侧向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 左手将套管递入血管, 确定导管在血管内后固定。

2.4 PVC穿刺选择颈外静脉进行穿刺的机会很少,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颈外静脉PVC穿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穿刺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穿刺护士站立于患者头部的原因是操作护士面向的方向与静脉回流方向一致, 这样有利于操作和防止药液反方向进入静脉冲击静脉血而影响静脉血液流速。 (2) 助手轻压锁骨上窝处颈外静脉, 可以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有效地阻断血液循环, 使颈外静脉充盈。 (3) 60°角在血管上方进行穿刺, 是由于颈外静脉解剖位置特点决定了护士穿刺过程中活动度较低, 护士必须大角度直接穿刺血管。 (4) 见回血或估计针尖刺入血管反折导管促进回血后, 右手小指外侧向下绷紧皮肤固定血管的原因是颈外静脉充盈度较低很难自动回血, 在考虑穿刺成功而无回血的情况下可人为促进回血。

3 小结

护士熟练掌握颈外静脉PVC穿刺技术对于特殊患者及特殊时期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顺利完成抢救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欣娟, 徐波, 郑一宁,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石家庄:河北省护理学会, 2013:5.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8篇

1材料

备BG24号一代静脉留置针 (贝朗) 、肝素帽、敷料、皮肤消毒液、棉签、止血带、剃刀、治疗盘、各种采血管、输液用液体、一次性输液器。将输液用的液体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挂于输液架上。 (1) 排空空气, 首选合适的手背或足背静脉, 其次选择头部浅静脉或其他部位静脉, 然后扎上止血带或剃好头部, 充分暴露静脉, 常规消毒皮肤穿刺部位, 止血带一般扎在穿刺上方4~6cm处, 消毒范围在5cm×5cm以上, 用留置针直接穿刺见回血后, 送完针管退出针芯, 用敷料将穿刺针固定妥当, 使患儿肢体置下垂状, 使得血液流出更迅速, 用采血管直接采取所需要的血量。采血工作完后再套上肝素帽, 将输液器连接留置针即可进行输液。 (2) 由2人操作较为方便, 操作者按常规穿刺成功后, 右手固定针芯的同时将套管送进血管, 退出针芯, 助手立即将去盖的标本容器斜置于留置针管端, 如果在患儿四肢穿刺留置针, 可让肢体呈下垂状, 在头皮上穿刺尽量把患儿头部往后仰, 并固定头部, 这样使血液流出更迅速, 直接沿容器壁滴入, 然后松止血带。或操作者持容器, 为防溶血可缓缓转动容器, 助手可适当在血管前端5~15cm两侧挤压, 使采血加速, 后连接肝素帽输液器即可输液。

2体会

长期以来我科采血常使用股静脉、肘静脉和大隐静脉等, 操作难度较大, 技术要求高, 易造成穿刺失败、皮下血肿等, 导致患儿家长拒绝采血情况较多, 且影响医师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四肢血管较细, 故采血多用股静脉, 但股静脉旁有股动脉、股神经伴行, 易被误伤, 且患儿好动, 不易固定, 又因其部位较深, 容易导致穿刺失败, 若压迫不当易出现血肿。

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及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我站收住患儿168例, 其中男70例、女58例均采用静脉留置针留置, 留置时间为2~7d。使用原因:静脉条件差、病情危重的、家长需求、特殊药物使用等。

2 操作方法

2.1 材料

一次性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使用型号18G、20G、22G。

2.2 穿刺方法

2.2.1 选择血管:

小儿静脉穿刺常选用头皮静脉, 因血管丰富表浅, 易于固定, 方便小儿肢体活动, 但血管细小弯曲, 所以常选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肥胖儿可选用颈外静脉;较大患儿可选用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贵要静脉等。

2.2.2 消毒:

临床经验证明穿刺前应先碘伏消毒, 再用酒精脱碘, 因碘伏消毒后可降低透明贴的粘贴效果, 而酒精挥发性强, 短时间内皮肤即可干燥, 对透明贴的粘贴影响不明显。

2.2.3 穿刺:

分单纯性外套管推入法和套管、针芯并入法。单纯性外套管推入法即旋转松动外套管, 以便送套管和拔管顺利, 针头与皮肤呈10°~20°角进入血管, 见回血后, 降低角度, 继续进针1~2mm, 左手固定外套管, 右手将针芯全部退出, 然后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 这样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 外套管对针芯有支撑作用, 可顺利通过皮肤, 提高穿刺率[2]。松止血带, 连接肝素帽。如果选择头部留置, 要将所选血管周围毛发剃净, 范围略大于敷贴, 穿刺部位皮肤应适当绷紧, 方可向心性进针, 过松引起皮肤皱褶, 进针困难;过紧使得静脉塌陷, 影响穿刺和回血。套管、针芯并入穿刺法同外套管推入法相似, 只是穿刺见针尾部有回血时, 不将针芯退出1~2mm, 直接连同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 然后再退出针芯, 打开调节器, 若输液通畅, 固定。临床经验证明, 单纯性外套管推入法比套管、针芯并入法更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

2.2.4 固定:

以穿刺点为中心, 既固定针体又保护针眼, 输液完毕封管后, 将留置针的延长部分紧贴留置针的反折部分, 大大延长导管使用时间[3]。近心端透明贴固定于“Y”型处, 远心端覆盖穿刺部位皮肤。如手足固定时, 要在外套管尾端针柄下垫以棉花等软物, 用弹力绷带固定, 督促家长看好。

2.2.5 封管技术:

(1) 封管液的配制: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肝素盐水, 即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液12 500U, 每次3~5ml。 (2) 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 封管液浓度合理, 方法保守, 可延长置管时间。输液完毕后, 常规消毒输液接头, 采用正压封管, 将封管液的3~5ml从输液针头缓缓注入, 先缓慢推注2~3ml, 再次推余液后拔出输液针头, 确保留置针管内全是封管液。

2.2.6 留置时间:

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d, 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有报道留置针可留置5~7d, 在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7d, 完全可行。但也有报道, 留置针留置5d内, 静脉炎发生率为0, 因此, 建议将5~7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4]。频繁使用甘露醇或化疗药物3d以上者, 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d。

3 护 理

3.1 心理护理

穿刺前应做好心理护理。患儿可能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不安情绪, 护理人员应以诚恳的态度、和蔼的语言为其进行有效勾通, 做好穿刺前的解释工作, 缓解和消除其紧张不安的情绪, 使其了解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使其配合护理, 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3.2 常规护理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穿刺部位的消毒处理, 保持局部干燥, 透明贴2~3d更换, 如敷料粘或污染应及时更换, 并记录穿刺时间, 更换敷料时间, 便于观察, 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封管后的留置针在启用时必须抽回血, 见到回血后再接入体, 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 以免发生堵塞。

3.3 并发症的护理

3.3.1 静脉炎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 静脉触之硬、滑、无弹性, 严重者可有分泌物, 发热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拔除, 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 如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湿敷持续24~36h, 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而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促进外渗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减轻炎症反应[5];也可用土豆切成片状沿静脉行走方向, 敷于皮肤处, 每天更换数次, 2~3d即可缓解 (临床效果明确, 可能是土豆为高渗状, 促使其液体回收) 。

3.3.2 液体渗漏:

是常见并发症, 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深度不当、固定不牢、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大有关, 可出现肿痛等症状, 甚至会出现组织坏死。因此, 在提高穿刺水平的基础上, 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穿刺部位皮肤应宽松。

3.3.3 导管堵塞:

表现为输液速度慢或停止, 可能与静脉营养液及特殊药品输入后冲洗不彻底有关, 与凝血机制异常也有关系, 所以应彻底冲洗及时封管。

3.4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 如留置部分或肢体避免过度活动, 对较大患儿指导其自行保护血管, 在输液结束后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轻搓手背、足背, 做手部伸握动作, 局部进行热敷, 以增加血循环及血管弹性, 减低脆性。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的青睐, 因此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认真评估, 熟练操作, 掌握巧、稳、准等技巧, 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封管技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曹淑华, 王建荣, 潘庆联, 等.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9) :719.

[2]饶庆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0) :624.

[3]王秀华, 王哗光.加长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2) :92.

[4]李小燕, 刘甲.套管针置管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21.

对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的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角度,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由于其痛苦小,对血管刺激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易于固定,便于肢体活动,操作方便,能有效满足输液、输血等危重患者的抢救需要,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关于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2 d~3 d,尽量不超过1周[2]。本研究对静脉留置针采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4月我院消化内科采用静脉留置针患者120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0例,肝硬化62例,胃癌3例,胃溃疡25例。男73例,平均年龄(60±2.5)岁,女47例,平均年龄(63±2.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我们选用的静脉留置针为美国BD公司生产的BDlntimaⅡ型22G留置针,无菌敷贴选用浙江省淳安县人和医疗用品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敷贴。

1.2 方法

穿刺部位宜选择临床常用的手背、前臂的浅静脉或大隐静脉,因为这些部位的静脉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穿刺时应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的部位,瘫痪患者应选择健侧肢体的静脉进行穿刺。资料显示,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这可能是下肢静脉瓣多,远心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易滞留在血管内形成血栓的缘故。操作部位宜遵循从远心端开始,左右交替使用的原则。操作者备齐用物,打开留置针的外包装,仔细检查其质量,保证针尖锋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松动外套管(转动针芯,以便送套管和拔针芯时顺利进行),将输液装置头皮针直接穿刺于留置针Y形管一端的肝素帽上。选好之后在穿刺点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2次,范围8 cm×8 cm,消毒剂不宜过多,待消毒剂干后方可实施穿刺,以免其通过皮肤与血管间隙而进入血管内,造成化学刺激。排除留置针导管内空气,操作者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对照组采用15°~30°进针,观察组采用与皮肤成30°~40°角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迅速穿过皮肤后直接进入血管,进血管的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顺血管方向进针约1 mm~2 mm,左手持Y形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5 mm再将外套管沿血管方向轻轻送入血管,外留0.5 cm~1 cm。退出针芯,松开止血带,接通输液管路,观察输液通畅、穿刺部位无肿胀,用敷贴固定,调好滴数,敷贴上注明置管日期时间。输液完毕,采用正确方法封管,用抽有生理盐水5~10 m L或肝素钠盐水3~5 m L注射器针尖刺入肝素帽,以边退针边推注的方法正确封管,避免血液反流,留置针的开关关闭位置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血管内血液就不易逆流至套管内,引起凝血而致堵塞管路,封管后最好6 h~8 h要重复封管1次。

1.3 统计学方法

穿刺成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留置时间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近5年来在我院广泛应用,消化内科病种多、病情变化快,时常危及生命,许多患者需大量补液。因此患者入院后护士评估患者各方面状况后应建立静脉留置针,其作为浅表静脉针的换代产品,能有效保证静脉通畅,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并且留置后肢体便于活动,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其还可调节单位时间内的液体量,保证合理时间用药,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更能适应现代化院前急救需要[4]。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

静脉穿刺时,必须经过表皮才能进入皮下组织或真皮层的静脉,如采用15°~30°角进针时,穿刺角度小,因穿刺皮肤路径长,留置针针体在皮下走行距离延长,外套管进入血管缩短,易致外套管滑落,输血、输液时液体易渗于皮下,造成留置针不易穿刺成功,且在静脉内留置时间短。由常规的15°~30°角改为30°~40°角时,针尖快速穿过皮肤后直刺血管,省去了皮下潜行的步骤,减少了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因此也减少了患者痛觉;而且针体在皮下走行距离较短,外套管在血管内长,输血、输液时不易外渗,易于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如进针角度过大(>45°)时,由于进针过快,留置针针尖锋利,易穿透静脉壁,造成穿刺失败。

临床护士在为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时,除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穿刺技巧外,还应加强巡视,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如:用药知识、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避免肢体下垂姿势及负重,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等。告诉患者或家属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防止无菌敷贴与皮肤粘贴不牢,如敷贴粘贴不牢,可小心地顺着留置针的方向轻轻撕去无菌敷贴,消毒穿刺部位后重新固定,以延长留置时间。同时要告知患者不要碰撞或用手按摩局部,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适当活动留置肢体,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马淑霞等[5]报道,只要穿刺部位无红肿疼痛,则不需要更换部位和留置针。笔者认为,通过上述认真细致的护理,可有效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进一步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经济负担,最大限度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宋瑰琦,乔晓斐,郭兵,等.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2):11-12.

[2]吴青蔓.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3):216-217.

[3]李爱凤.浅静脉穿刺成功技巧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6B):1885-1886.

[4]隋瑞云,于秀艳.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对病人疼痛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1):189.

逆向穿刺浅静脉留置针 第11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妇产科手术152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152人次,其中剖宫产手术130例,子宫肌瘤手术7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卵巢囊肿手术5例,子宫脱垂手术1例。根据所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2例,年龄19~65岁。

选择静脉:所选静脉均为右臂腕部桡静脉、前臂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静脉弹性好,较粗直。

选择静脉留置针:均采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I-B型,规格为0.9mm×25mm,22GA×1.00IN,流量33ml/分,其结构由针管护套,留置静脉的外导管及导管座,不锈钢针芯及针座,长导管及三叉连接座,端帽,肝素帽,夹紧板。外导管长2.5cm,内针芯长2.7cm。

操作方法:选好静脉,探明走向及深浅,于穿刺点上方6~8cm处扎止血带,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2次,打开留置针单包装,取出留置针,旋紧肝素帽,旋松针芯与外导管,并取下针管护套,嘱病人握拳。操作者右手持针座,左手绷紧病人皮肤固定静脉,以30°~45°角在静脉上方快速进入皮下随即降低角度以减轻痛感[1],以5°~10°角近水平位顺静脉方向缓缓进针,见回血后分别采用以下两种置管方法,再松开止血带,病人松开拳头,固定。

观察组:①退出针芯:操作者松开左手来固定导管座,右手持针芯座退出针芯约0.4cm,相当于针芯座插入导管座的后面塑料部分;②调整针芯座退出针芯的同时,针芯座由水平位调整到与皮肤垂直位;③指压和置管左手继续绷紧病人皮肤,右手拇指和指持导管座和针芯座一起沿静脉走向送入导管全部或大部分;④退针左手固定导管座,右手拔出针芯。

对照组:操作者松开左手,持导管座,沿静脉走向送入导管,同时右手持针芯座退出针芯,即边退针芯边置入导管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和失败的例数。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讨论

失败原因分析: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根据病情、年龄有不同的方法。对照组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采用边退针芯边置管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钢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对照组有7例失败。其中4例在置管时,外导管的软管部分前端发生折转,2例针芯穿破血管壁,导管未进入血管,1例因重体力劳动者,皮肤质密度高,置管用力较大,速度过快,刺破了血管壁致液体外渗而失败。对照组方法置管退针都较用力,不易判断置管成功与否。观察组1例失败,因针芯穿破了血管壁。

静脉留置针外导管材料为聚氯乙烯,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易压瘪,一般病人在无针芯的情况下能进入血管内。但遇见皮肤质密度高,穿过皮肤的阻力大于外导管支持的最大限度时,需要用较大的力,此时置管速度慢于退出针芯的速度,若用力不均,易使导管触及或穿破血管壁发生折转。对照组见回血后,松开了左手绷紧的皮肤,血管失去固定使用,使血管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使血管活动性增大,易移位、或弯曲,置管走向发生了与开始准备的血管走向的改变,血管充盈度没有绷紧时明显,小静脉瓣看不出,穿过皮肤的阻力增大,需用力度大,病人痛感增加,这些都易使导管触及血管壁发生穿破或折转,这是对照组置管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常规的静脉穿刺,左手绷紧病人皮肤直至右手进针停止才松开。观察组在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4cm,针芯座调整到于皮肤垂直位,右手置入导管及针芯,动作熟练自然,避免了对照组因松开左手绷紧的皮肤之弊端;针芯退到导管内,避免了锋利的针芯尖触及静脉管壁,而且对外导管有支撑作用;加之绷紧的皮肤阻力小,使置管顺利又较安全。

参考文献

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比较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 选择2012年8-10月在我院门诊输液的患儿210例次, 男108例, 女102例, 年龄0.6~5岁, 平均年龄2.7岁, 随机分为试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6例, 穿刺部位: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静脉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血管条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材料。

常规静脉输液用品、Y型24号小儿静脉留置针、3M敷贴。

1.2.2 操作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程序准备好用品, 头皮静脉剃除血管周围毛发, 应用安尔碘严格消毒皮肤, 教好家属妥善固定患儿的四肢和 (或) 头部不动, 用头皮针直接接于肝素帽上排尽空气后, 轻轻旋转针芯, 松动针芯 (不可前后退出针芯、易穿破外套管) , 并使针尖面向上备用。 (1) 对照组:操作者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鳍状针座, 呈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再缓慢进针2~3mm, 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 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持软管座向血管内送入外套管至全部送入后, 右手拔出针芯, 边退边进, 最后粘贴敷料固定留置针。 (2) 试验组: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操作者穿刺前先将Y型管位置调整于蝶翼之上 (Y型管在上、碟翼在下) , 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鲭状针座, 呈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 再缓慢进针2~3mm, 使外套管尖端部进入血管, 右手中指指腹抵住鳍状端针芯, 使针芯退出套管3~5mm, 针尖回缩套管内 (根据血管条件送套管同时右手中指可以持续抵住鳍状端继续退出针芯;也可停止中指操作待套管完全送完后再退出剩余针芯) , 右手拇指和食指姿势保持不变持Y型管一端, 轻轻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2]保留3~5mm套管在血管外[3], 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软管, 右手将针芯取下, 粘贴敷料固定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负性事件发生率, 如软管送入失败、软管折转、针头滑出等[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 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穿刺成功率和负性事件发生率, 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留置时间长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 一次穿刺成功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穿刺失败原因比较:软管送入失败、软管折转、针头滑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

2.2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 (3.2±1.5) d, 对照组为 (2.5±1.2) d, 两组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44,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或夜班时间, 通常只能由一个护理人员来完成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操作, 而患儿由于对针刺的恐惧而烦躁哭闹不配合;家属因为心疼患儿无法用力按压患儿。在这种情况下单手操作法比双手操作法有明显的优势, 概括如下:

3.1双手操作进针法。护士在操作时, 左手先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持留置针穿刺血管, 见回血后, 左手松开穿刺部位改为持针送管, 右手要固定针芯, 使皮肤不能绷紧, 血管不能绷直容易发生移位 (手背足背静脉特别明显) , 左右换手容易让患儿脱离控制;在穿刺头皮静脉, 尤其是面对较为烦躁哭闹、不配合患儿时, 由于护士左手放松, 固定不住患儿, 穿刺局部皮肤松弛, 送管阻力增大致送管失败;由于护士在换手时, 用右手固定针芯座, 没有固定穿刺部位, 即使见大量回血后, 也很容易使针尖及外套管退出血管外, 此时即使右手退出针芯, 送入套管, 也易导致套管在血管外扭曲或形成皱折, 不能进入血管。左右手配合不好时, 也容易导致右手退针芯过快, 使外套管失去支撑, 进外套管时针芯穿破外套管, 穿刺失败。

3.2单手操作法的要点是在穿刺过程中左手一直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 而穿刺血管、退针芯、送外套管的穿刺过程中都由右手完成, 这样保证在穿刺和送管的过程中左手仍绷紧皮肤能起到协助固定患儿的作用, 同时保持血管的位置不发生移动, 保证送管的成功率;右手将针穿刺进血管后用右手中指先退出部分针芯, 拇指和食指保持持针姿势不变送管, 穿刺与退针芯, 送套管的动作一气呵成, 减少了穿刺操作环节, 缩短操作时间。带芯送管方法, 在血管正上方快速穿刺, 见回血后, 右手稍退针芯2~3mm, 使外套管远端 (进血管端) 圆滑而整齐, 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 而且用套管包裹针芯前端, 针芯由于套管的保护不会刺破血管, 套管可借助针芯的硬度支撑顺利送管, 有效提高了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4]。

3.3对照组送管失败和软管折转是穿刺失败的常见因素, 因为双手操作法以左手送套管, 所以左手无法同时固定穿刺部位, 导致血管移位送管时容易二次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 送管过程中套管与针芯分离过长而患儿扭动易发生软管折转导致穿刺失败。单手操作法左手一直固定穿刺部位皮肤, 先以中指退针芯3~5mm再送管, 既可借助针芯的硬度在送管过程中避免软管反折, 又减少送管过程中针芯刺破血管的危险, 从而大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4临床上留置针的保留时间为3~5d, 主要取决于胶布的固定, 是否正压封管以及患儿是否合作等因素[5], 有资料显示常规敷料固定后, 外用弹性自粘绷带固定可延长留置时间。本文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留置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可认为单手操作法对留置时间的长短没有影响。

3.5患儿对针刺的恐惧而烦躁哭闹不配合是穿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儿科的静脉留置针穿刺中, 静脉穿刺的难度除患儿在高热、脱水等病理状态下血管条件差等因素之外, 做好患儿的固定是穿刺成功的前提, 而单手操作法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 单手穿刺适用于所有的儿科浅静脉穿刺。

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操作穿刺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 避免了重复的护理活动, 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及家属的担心, 降低了护患矛盾;同时, 单手操作进针法步骤简单, 减少了换手环节, 简单易掌握,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妹, 朱惠芳.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1) :2.

[2]李永照, 周帮芸, 张可.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8) :3449-3450.

[3]柳萍, 胡智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方法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22) :341.

[4]李晓伟, 刘增云, 王彩霞.单人进行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的新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9) :109.

上一篇:养护及维修下一篇:心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