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024-05-30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精选8篇)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第1篇

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在中考和高考中, 所选的语文现代文大多数是名篇,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清晰的写作思路, 而且比较紧凑。作者笔下的每一段、每件典型事例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都是用来阐述文章的中心的。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 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浏览, 归纳每段段意或者寻找每段的中心句, 进而通过每段的大意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二要寻找、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在现代文阅读中, 那些能够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句, 往往放在文章比较显眼的地方。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 大家一定要注意, 文章的中心常常隐含其中。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一文中, 第一句“晏婴, 齐之习辞者也”。就是说, 晏婴 (即晏子) 是齐国特别会说话的人。他的能说会道古今闻名。在进入题目之前, 我强调: (1) 不要急于做题, 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次快速浏览, 提取各段大概意思, 从整体了解文章的大意。第二次精读细读, 仔细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 理解这些句子对中心思想的作用。仍以《晏子使楚》一文为例, 在此文中, 晏子巧妙的回答驳斥了楚王, 贬低了楚国, 维护了齐国大国的地位, 表现出他能言善辩, 为“齐之习辞者也”这一中心句服务。 (2) 寻找过渡句子、段落, 这些句子往往在段首或者段尾。通过这些句子, 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 理清结构层次。比如, 在记叙文中, 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化或者地点的转移来体现。 (3) 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在散文中,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反复地读, 仔细理解, 细细品味, 把握文章的中心, 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 还有象征意义的描写, 这些往往就是点睛之笔。

二、认真审题, 依据问题进行阅读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审题, 抓住了这个关键, 就找到了答题奥妙。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阅读、分析所给的问题, 按照问题的要求, 迅速从文章中查询有关答案的信息。有现成答案的, 奋笔疾书;没有现成答案的, 即依据文章中相关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这是答题最关键的一步。阅读所给出的问题一般不外乎两种:一是文章作者的话, 一是命题者的意图。一般设置问题有以下的要求:考查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要求他们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还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依据文章的有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手足无措, 往往又会在所要回答的问题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个段落或哪些句子当中。这样, 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示, 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锁定答题范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词句, 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即使不能直接找出来, 也可以在概括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提炼出答案的精髓。

三、依据所问, 明确回答

语文阅读多为主观题, 命题者所给的问题不仅能暗示答题的区域, 甚至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因此, 学生要站在命题人的角度, 仔细地揣摩所“问”的角度, 认真地审题, 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学生要注意问什么就答什么, 回答时要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回答时, 如果原文里能找到答案, 就用原文来说;如果原文找不到答案, 就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但一定要确保语句通顺, 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或倾向。如果所问的问题是否定形式, 就要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 绝对要避免遗漏某些知识要点;如果问题是肯定形式, 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学生还要仔细考虑问题, 看命题者问内容还是问结构, 问内容答内容, 问结构答结构, 若果两者都有, 就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要多答一点, 尽量不要少答。学生回答时必须要变含蓄为直接, 变分说为概括, 把一些抽象的语言变成形象的语言。特别是某些说理散文, 有些寓意就隐含在文章的抒情或者议论之中。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 找出那些重点句子、重点语段,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 语言要直白、易懂, 不要枯燥、难懂。

一般情况下, 文体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说明文、记叙文和古文、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除此之外还有包括议论文。在日常复习语文阅读时, 我们要注意这几种文体应该搞清哪些问题, 或者从哪些方面入手。

四、回答问题时, 一定要切中要害

当问到内容方面时, 我们可从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着手;当问到结构方面时, 我们可从过渡、呼应等入手;当问到语言方面时, 我们可从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方面回答。这些问题的回答, 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草草过关。如果有些问题确实搞不清, 分不清是问内容还是问结构, 学生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同时着手, 坚持双管齐下, 宁愿多答一些, 不要漏一点。当问到所给的问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时, 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即使有社会的阴暗面, 也要注意用词, 千万不能以点带面, 夸大负面影响, 否则就违背了命题者的本意, 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值。

以上几点是我二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积累和总结, 希望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广大的中考或者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 敬请各位语文界的同仁帮忙予以完善。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了一切学生服务, 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 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初衷。

摘要:在当今的高考和中考中, 语文现代文阅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技巧。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2篇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最基本的是要通过阅读把文章想表达的意思理解透彻,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或整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从而作答。

所以,要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理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放方面。我通过练习“快速阅读”来提高我的阅读能力,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阅读者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的飞跃。

语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第3篇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和方法 第4篇

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调,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节奏感

语调、重音和节奏感有区别意思、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另外,在入门阶段一定让学生背诵一些对话、段落和短文。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并且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这样阅读起来就会迅速,理解起来就会准确,它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及早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精读和泛读各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泛读教学方法和精读教学方法也不相同。精读的重要特点是“少、慢、细”,而泛读则是“多、快、粗”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又要不断提高阅读速度的话,就必须及早将精读教学与泛读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以往精读课一统天下的局面。给予学生的泛读时间要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延长,在泛读课上向学生讲解阅读的技能技巧,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然后要学生自己定时阅读,读后做阅读理解题,结合做题情况,对文章进行串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给学生略读、查阅的技巧

为了抓住文章的主要思想,应教给学生浏览或略读的技巧。略读又称跳读(reading and skipping)或浏览(glancing),是一种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如同从飞机上鸟瞰地面上的明显标志一样,迅速获取文章大意或中心思想。读时让学生主意大小标题,文章的第一段及其它各段第一句及最后结论。

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对无关的段落一掠而过,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skimmer)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四、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是一种极重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它可以避免见生词就查,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我们在读汉语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时,遇到生词不会马上查字典,只有生词影响理解时才去查,这是个习惯问题。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英语时也应使他们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合成、派生和转化是英语的三种构词方法,了解了构词法再结合上下文就能解决阅读中的一部分生词。

前缀一般改变单词的意义,不改变词性;后缀一般改变词类,构成意义相近的其他词性;少数后缀也会改变词义,教会学生一些构词法知识,使学生扩大词汇量,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六、增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

为增大识别间距,可引导学生在扩大视角上下功夫,发挥人眼的自然潜能,调整视角,迅速移动视点,达到“一目十字”、“一目十行”的功能,并在阅读领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尽快抓住文章的主旨,迅速地摄入信息,快速地加以处理。只要掌握这一重要技巧,学生定能在速读时大显身手,当然这种技能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七、培养学生善于抓提示词

提示词是联系句与句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纽带,阅读中抓住这些词可有效预测下文,并掌握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的速度。

读者找到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准备寻读。这时,要留心与那个具体信息有关的提示词。例如,在报纸体育运动版上寻找某田径运动员的某项运动成绩,他的国名是提示词。在百科全书上寻找纽约市的人名,翻到New York City那一章后,population,census,inhabitants等词就是提示词。

And,more,moreover,further,besides等通过这些提示词可预测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

So,therefore,thus,consequently等词能预料作者想要表达更为重要的思想。

Finally,in conclusion,as a result等这事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词,它们向读者预示,作者要结束他所他的问题。

But,yet,otherwise,although,however,in spite of等词预示着作者思想有大的转变,可能要转变方向,否定或冲淡作者前面的内容。

总之,抓住了提示词,能使读者迅速预测作者的意图,快速掌握内容,从而加快了阅读速度。

在阅读时究竟要采用哪种阅读方法,这要根据阅读的目的,阅读材料的难易等情况来选择运用,也可以同时交叉灵活运用几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让他们掌握多种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要通过各种训练,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要通过阅读来学习阅读”这是英国教育家威斯特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的,我国老一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重视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到了一半。”所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精读、朗读,更要教会学生浏览、跳快速阅读等各种阅读方法。

摘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调,掌握正确的重音和节奏感;及早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教给学生略读、查阅的技巧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给学生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增大视距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善于抓提示词。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第5篇

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

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下面将为同学们罗列出各种阅读理解的问题形式,并给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

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英语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第6篇

1.如何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

获取段落的主旨和大意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因此,理解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

主题句一般具有3个特点:(1)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相对其他句子概括性更为明显。 (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3)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的。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分为3种:

①主题句在篇首或段首

主题句在篇首或段首的情况相当普遍。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议论文大都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

例如陕西省英语中考试题阅读材料B的第一段:

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 need other living things to live. Nothing lives alone. Most animals must live in a group, and even a plant grows close together with others of the same kind. Sometimes one living thing kills another, one eats and the other is eaten. Each kind of life eats another kind of life in order to live, and together they form a food chain(食物链).Some food chains become broken up if one of the links disappears.

第一句即是主题句。这个句子概括了本段的中心意思:“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要生存都离不开其他的生物。”后面讲述了大量的事实:“大部分动物必须成群地生活,甚至一种植物也要和其他同类的植物靠在一起生长。有时一种生物杀死另一种生物,一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而另一种生物被吃。”在列举了大量的事实之后,作者指出:“如果这些食物链中的一个链环消失,所有的链环都会断掉。”所有这些事实都是用来支撑第一句的。

在这篇短文之后有一道考查主题的阅读理解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A. AnimalsB. Plants

C. Food ChainsD. Living Things

根据主题句的意思,我们很容易判断:此段最好的标题是Food Chains。

②主题句在篇末或段末

用归纳法写文章时,往往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在后,并以此结尾。这种位于篇末或段末的主题句往往是对前面细节的总结、归纳或结论。

例如某省中考试题阅读材料A的最后一段:

If you buy some well-made clothes, you can save money because they can last longer. They look good even after they have been washed many times. Sometimes some clothes cost more money,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re always better made, or they always fit better. In other words, some less expensive clothes look and fit better than more expensive clothes.

这段文章在前面列举了两个事实:“如果买一些制作精良的衣服,你会省钱,因为这些衣服能穿得时间长一些。即使他们洗了很多次,看起来仍然很好。有时有些衣服花的钱更多,但并不意味着这些衣服做得更好。”最后一句话是对这两个事实的概括:“有些价钱便宜的衣服比价钱贵的衣服更好看,更合身。”段末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

③无主题句

有时,一篇文章里并没有明显的主题句。这时我们应该怎样来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呢?其实这也不难。首先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意思,各段的中心意思往往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的,或是用来说明一个问题的。这个中心或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

例如江西省中考试题阅读理解A:

Killer bees started in Brazil 1957. A scientist in Sao Paulo wanted bees to make more honey(蜂蜜). So he put forty-six African bees with some Brazilian bees. The bees bred(繁殖) and made a new kind of bees. But the new bees were a mistake. They didn’t want to make more honey. They wanted to attack. Then, by accident, twenty-six African bees escaped and bred with the Brazilian bees outside.

Scientists could not control(控制) the problem. The bees increased fast. They went from Brazil to Venezuela. Then they went to Central America. Now they are in North America. They travel about 390 miles a year. Each group of bees grows four times a year. This means one million new groups every five years.

Why are people afraid of killer bees? People are afraid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bees sting(叮) many more times than usual bees. Killer bees can sting sixty times a minute nonstop for two hours. Second, killer bees attack in groups. Four hundred bee stings can kill a person.

Already several hundred people are dead. Now killer bees are in Texas. In a few years they will reach all over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can do nothing but wait.

这篇短文表面看起来没有主题句,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中心意思呢?按照上面的说明,我们先找出每一段的大意。第一段讲的是“killer bees”的产生。第二段讲的是“killer bees” 的急剧增加。第三段讲的是人们害怕“killer bees”的原因。第四段讲的是“killer bees”已经杀死的人数和将来的状况。从这几段的大意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是围绕“killer bees”这一中心展开的。换句话说,“killer bees”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在这篇短文的后面有这样一道阅读理解题: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__.

A.How to make more honeyB.Killer bees

C.A foolish scientist D.How to feed killer bees

毫无疑问,答案应该是B。

2.如何确定细节和事实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考查细节和事实的题目。这类题目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题目有两个共同特点:(1)凡属针对特定细节的考题,其正确答案大都可以在阅读材料中找到对应的文字部分作为验证。这一部分可能是一个词或短语,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相关的若干句子,但句式、用词和表达方式不同。(2)干扰项往往是主题思想与细节混杂,正确答案的细节和非正确答案的细节混杂,甚至真假混杂。因此,要想做好阅读理解中确定细节和事实的题目,一要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点,二要排除干扰项。

3.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也是英语阅读的一种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中有不少这样的题目:任何一个实词,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能表示一个确定的词义。所谓上下文,正如英语辞典所解释的,其作用就是帮助确定上下文中的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据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即从已知推求未知,也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词或短语来猜测我们不熟悉的词的词义。

猜测词义时,可以从3个方面来考虑:(1)根据上下文已知部分进行逻辑上的推理。(2)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语法分析。(3)依靠常识和经验作出判断。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①根据定义或解释猜测词义

例如甘肃省中考英语试题阅读材料B:

A bag is useful and the word “bag” is useful. It gives us some interesting phrases(短语). One is “ 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It is the same as “to tell a secret”...

Now when someone lets out (泄漏)a secret, he “lets the cat out of the bag”.

短文后面有一道理解题:

John “lets the cat out of the bag” means he ____.

A. makes everyone know a secret

B. the woman bout a cat

C. buys a cat in the bag

D. sells the cat in the bag

在这篇文章里,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虽然是一个新出现的短语,但紧接着后面就给出解释It is the same as “to tell a secret”,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就可判断出正确答案应为A。

②根据情景和逻辑进行判断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阅读材料A,其中第三段是这样的:

As they go around town, the police help people. Sometimes they find lost children. They take the children home. If the police see a fight, they put an end to it right away. Sometimes people will ask the police how to get to a place in town. The police can always tell the people which way to go. They know all the streets and roads well.

文章后面有这样一道题:

In the text, “put an end to” means “____”.

A. stop B. cut C. kill D. fly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情景,如果警察看到有人打架,他们肯定会去制止。因为制止打架斗殴是警察的职责。根据这一推理,答案应该是A。

③根据并列、同位关系猜测词义

例如福州市中考英语试题的阅读材料B:

There is a place on our earth where hot water and steam come up under the ground. It is on a large isl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island is North Island in New Zealand.

What does the word “steam” mean in Chinese?

A. 自来水B. 大气C. 冰川D. 蒸汽

从语法上看,steam和hot water是并列关系,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两种东西是相关的,是同一类物质。在所给4个选项中只有“蒸汽”有这种可能。

④根据背景和常识判断

⑤根据同义、反义关系猜测词义。

⑥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

4.依据短文内容和已掌握的常识进行推断

所谓推断,就是根据阅读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出未知的信息,即把有关的文字作为已知部分,从中推断出未知部分。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可能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也可能是若干句子,甚至是全文。

中考英语试题中的推断题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大。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事实推断:这种推断常常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细节,是比较简单的推断。进行这种推断,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出据以推断的有关文字,然后加以分析,尤其要悟出字里行间的意思。

例如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中的一道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you most possibly watch on TV?

A.You often play football with your friends after school.

B.Your teacher has got a cold.

C.A tiger in the city zoo has run out and hasn’t been caught.

D.The bike in front of your house is lost.

在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Secondly, a news story has to be interesting and unusual. People don’t want to read stories about everyday life. As a result, many stories are about some kind of danger and seem to be “bad” news.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电视报道的新闻故事应是有趣的和不平常的。因此,正确答案应为C。

②指代推断:确定指代词的含义和指代对象是阅读理解题常见的题目。要确定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关键在于对所在上下文的正确理解。指代名词的指代词,其单复数形式应与被指代的词一致,因此数的形式可作为识别指代对象的第一个辅助标志。

③逻辑推断:这类题目往往要求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背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推断出人物的态度或感觉。

浅谈现代文阅读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第7篇

一、把握主旨、理清脉络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有一个真正的把握。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循着文章的思路,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就如顺风行舟, 事半功倍。

二、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上, 就是要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篇文章中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 或者包括哲理, 或者点明中心, 或者是耐人寻味的, 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 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 答案尽量要从选文里找, 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 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三、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精彩的语句很多,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明确它们的作用, 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要贴切, 必须有相似点。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 越突出, 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 拟人

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 使之亲切自然, 人格化等。

3. 反衬

反衬的作用是用本体事物的相反或对立面去陪衬出本体事物的特征。

4. 对比

对比的作用在于事物之间相互比较, 使好的事物更好, 坏的事物更坏。

5. 反复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 升华主题。

6. 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 增强语言的气势, 突出中心。用排比说理, 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 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 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四、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语文课堂激趣的技巧和方法 第8篇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了一些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受动手的快乐、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巧设问题,逐步引入

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全部中华民族精力的麻痹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巧设问题,逐步引入“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绪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以从书中寻找出答案:“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 “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老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梳理鲁迅“悲哀”的原因,老师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力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力‘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弟一人的精力,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力。”通过老师的巧问,既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富有情趣的解决了课堂的教学难点。

二、强化动手,感受快乐

如果说学生控制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感受动手的快乐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我曾经在一节作文指导课中,这样指导学生: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是仿写《济南的冬天》的“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一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写一段80字以内的片段。话音刚落,窗外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疾风暴雨马上就要来临了。我立即指挥同学们用心观察窗外景物的变化,五分钟后做 “口语交际”题:《暴雨来临之际》。这时候,课室就像炸了的锅,有的同学马上跑到窗前,兴奋的高声喊着;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掂起脚,伸长脖子往窗外望;有的同学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说着什么;还有的同学,飞快的在稿子上写着什么。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们安静下来,坐好自己的位置,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顿时,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相述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体悟和感受。我面带微笑的肯定了所有同学的发言,因为这一节课,他们是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说出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体会,而同学们在课后也谈到,这是他们上的最有意义的一节作文课。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其实,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在语文课上,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就引导学生先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当了解到这是一首写景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禅院就是寺院时。我就引导学生说:“我们本地也有一座千年古寺,它就是?”学生马上回答:“南华寺。”“那我们就借助这首诗,到千年古寺转转去,好吗?”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被唤醒了,纷纷发言,他们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意境的理解被发挥到极致。用同样的方法上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过故人庄》,学生就学会了在生活中与诗人提到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句进行比对。将生活融入语文,学会拓展延伸,教会学生本质的东西,这是学生渴求的,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希望的。

上一篇:股市价格下一篇: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