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取向范文

2024-06-05

人生价值取向范文(精选12篇)

人生价值取向 第1篇

1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在客观上受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前所未有地变化, 这一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上。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1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模糊

人生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对人生价值与目标进行评价与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而人生价值取向模糊是指个人在面对人生价值选择时态度模糊, 处于一种混乱、无序且麻木的状态。这与个体在原有价值观念不深的情况下, 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价值信息, 并未经筛选原封不动地将其作为自身评判标准的特点有很大关联。价值取向在人生价值观中最为关键, 选择的价值定位和取向不同, 就会导致人生道路与发展结果的不同。

1.2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多层次化

在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上, 一部分大学生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立志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少部分大学生轻社会理想重个人理想、轻远大志向重现实, 讲求实惠, 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生活的目标, 强调个人本位主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也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 不能自尊、自爱、自律,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上呈现出的多层次化状态, 给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要求带来了挑战。

1.3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评价上表现出的功利化倾向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人生信仰。对精神动力的淡漠, 对金钱功效的崇拜, 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而更多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坚持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同时追求与满足个人利益, 希望精神与物质并重, 理想与实惠共存, 读书与赚钱兼得。当代大学生看重和服从国家利益, 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已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但也看重自己从中有无实惠, 考虑到置身其中的价值观。由此可看出, 当代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不仅更为现实, 而且讲求实效, 并明显地带有功利化色彩。

2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外在环境的影响

(1) 市场经济的负面不良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迅速推进, 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 它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 正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从而形成大学生求实向上, 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 使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膨胀, 从而产生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加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和渲染, 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理发生不平衡现象, 这都助长了拜金主义的膨胀。

(2) 全球化与网络的双重影响。

改革开放与加入WTO使我国处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 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尤其影响深远的是互联网的出现, 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 任何人都可以共享, 这给试图摆脱束缚, 寻找自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空间。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 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 全球化也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冲击。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 借助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交往活动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没落的文化价值观、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意识形态和精神垃圾随同先进文化价值观一同涌入, 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尤其是美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 凭借其经济、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 发展全球卫视系统及互联网, 还结合经济技术交流, 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使美国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 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世界用美国的标准统一起来。

(3)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变革,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目前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此外, 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 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 对当代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这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内在因素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在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中,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弱点, 因为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对他们来说, 进入高校是他们的人生重要竞争。当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学府后, 部分学生认为从此前途有了保障, 不再刻苦学习, 尽情享受大学生活而不追求上进, 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加之, 不少大学生为独生子女, 被家长娇生惯养, 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所以在他们当中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

3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1)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 要把全社会的意志统一起来, 把力量凝聚起来, 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 如同社会的方向盘、国家的稳定器一样, 成为一个社会稳定发展、一个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 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同时, 国内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 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 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

(2) 创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对青年学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针对青年喜欢竞争性、参与性活动的特点, 可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像、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等方式, 以此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大学生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通过种种方式, 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 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3) 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认识国情, 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使他们体验到人生价值,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另一方面, 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 增强劳动观念, 掌握劳动技能, 锻炼意志品质, 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 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形成。

摘要: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要内容。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定时期, 可塑性极强。同时, 客观形势、社会大环境也向高校提出了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9-40.

[2]郑涌, 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4]邹强.价值观念变迁中的学校德育变革[J].教育探索, 2006, (9)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 第2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校及学生都必须重视人生价值取向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

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的84.8万人上升到的611万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这两组数字的一增一减,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实际上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更多的思考。从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基于此,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在考察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说:“几乎没有毕业生过剩的证据。”

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又到底“难”在何处呢?仔细考察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不难发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如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30%以上。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3%,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个特点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太合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和大学及有关机构开展了相关调查。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34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行为和意向调查。课题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河北大学对全国11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在择业标准上,有46.3%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工作条件好,能发挥个人才干”放在了第一位;有23.4%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有19.7%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要“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5.9%的大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32.6%选择直辖市,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3.2%。

众多的调查都表明,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择业时,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职业取向上,他们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薪岗位就业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颇密切相关,或者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二、1949年至今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选择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自身一定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用下,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个体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

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塑造与一元、极端与破裂、再造与分化、现实与多元四个时期。

“裸课”的价值取向 第3篇

一、普适性:“裸课”的基础

所谓的普适性,就是要具有普遍适用性。这种普适性首先表现在可借鉴性。教师在执教之前,往往对该教学内容有个最基本的设计,对教学思路有通盘的考虑,对教学方法有充分的预设。当这些准备在课堂上演绎时,可能由于没有预演或排练,呈现得不够完美,正是对课堂本应该具有的这种“不和谐”的事件的处理,才让听课者从中学会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表现在可操作性。尽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但在展现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某类教学内容的共性,提供相对一致的模板给听课者,让其有借鉴的可能性。最后就是传承求实精神。其实对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听课的目的是希望从别人的课堂中学会如何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训练融入课堂。倘若通过排练展示,听课者仅仅是从感官上获得了一场滴水不漏、完美无缺的好戏,就很难感受到执教者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渗透,更不可能让听课者感受到执教者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二、诊断性:“裸课”的宗旨

当我们将公开课定位在“课”本身上而非“公开”上,重在展示上,强调研讨上,执教者就不会在意上课是为了博得听课者的好评,而把课“磨”得光亮光亮,一气呵成。只有真实的“裸课”,才会引起执教者与听课者真正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有自由的学术批评与交流,才会有理论与实践融合分享。年轻教师通过“裸课”展示,敢于“献丑”,不怕“出丑”,就能在变化的课堂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会尝试不断地解决问题,就会磨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资深教师通过“裸课”展示,就会通过真实的听评课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典型性:“裸课”的关键

典型性表现在公开课要解决广大教师的困惑。比如,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写出通顺的句子能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看不懂图意,尤其是跳跃性的多幅图的图意,不能有序表达的问题,笔者组织了两节看图写话的主题观摩课的研讨活动。通过先观摩,后研讨,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看图写话教学应紧抓教材,习得看图方法,继而立足教材,训练学生口语先行,最终凭借教材主题出示图画,加强写话实践训练,这样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看图写话教学模式。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学校要通过有主题的公开课解决某类教学困惑,达成课堂的高效,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创新性:“裸课”的魅力

考量课堂创新的根本视角是让学生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笔者针对语文课堂上随意问、无效问过多的情况,倡导精简提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不是局限于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而是将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真正将“语用”的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中,最终达到训练学生表达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条理性的目的。基于此,笔者执教了《一面五星红旗》(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在课堂上,笔者抓住了“遗憾”组织教学,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分块推进,分块落实,让学生利用课文学语文。(1)理解“遗憾”词义,尝试讲清“我”遗憾什么?(2)领会为何遗憾,尝试说清“我”为什么遗憾?(要求最少用上文中的两个成语来表达。)(3)弄清谁解决遗憾,尝试讲清过程。(结尾要表达“我”的感谢之情。)由于每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都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设计的创新性在于力争让“轻慢语言”的现象变为“着力学用”的教学重点上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学语文、用语文,还给听课教师怎样让课堂简化程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倡导“裸课”,并非不注重“裸课”背后的功夫:认真备课,强化集体备课,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唯有如此,“裸课”才会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作者单位:潜江市后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人生价值取向 第4篇

一、功利性价值取向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入党等许多方面。

如阅读学习中的功利性:读应试书, 为就业而读书。忙着考各种证件, 获得更多进入职业生涯的资格。

又如, 人际交往中的有用标准。看到哪位老师和同学对他有用, 他就结识谁, 拉近关系;一旦认为对自己没用了, 就形同陌路, 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功利性交往, 以我为核心, 以利为尺度。

还有大学生的一些时尚行为也很难避免功利性的纠葛, 例如环保行为的形式化。有些大学生在进行环保活动的时候, 看重的是将来寻找职业的时候一个可以称道的经历, 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媒体的渲染。

再者, 大学生的入党行为中也体现有一定的功利性。如入党动机中的功利性:因为学生党员在就业选择和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如大学的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 甚至是一些待遇丰厚的外资企业多倾向于录用党员毕业生。因此, 为以后能够找到好工作而入党的占相当大的部分, 在入党动机中过多强调个人价值和利益因素。

二、功利性价值取向存在的原因探析

当代大学生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是当代现实存在状况的一种反映, 同时也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倾向有很大关系。

(一)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们的社会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凝聚力量从事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 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人民的物质生活难以保障,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是停留在口号中, 停留在字面上, 无法深入人心, 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随着世界范围的现代化的浪潮的冲击, 我们再也无法闭关自守了。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随着中国社会进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的推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和人民在新时期的选择。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商品交换原则不仅成为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 而且在日常社会生活中, 甚至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许多的领域也开始渗透, 成为一种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价值观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市场, “利字当先”成为一种时尚, 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幸免。学生就业被推向市场, 教育对象走出校门首先面对的是沉重的社会竞争的压力, 面临的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局面, 社会压力的增大也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性, 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另外, 高校不断的扩招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有这一切, 为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奠定了一个大的环境基础。

(二) 传统文化中的工具理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造就着人们的价值观, 指引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也在潜移默化地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马克思曾经把文明的类型分为早熟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 认为希腊文化是正常的儿童,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儿童。简单地说, 正常的儿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早熟的儿童充满了忧虑意识, 过早地关心一些在他成熟后才应该关心的事情。这种早熟, 突出地表现在中国文明是带着血缘氏族的纽带进入文明社会的。在文明早期, 我们的血缘纽带没有被切断就进入文明社会, 而且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贯穿整个中国文明发展的始终。和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重视血缘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显层次的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在义利关系方面重义轻利, 所谓的“君子爱财, 取之以道”, 就是这种义利观的典型的体现。但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面是主张“学而优则仕”, 鼓励人读书, 倡导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用高官厚禄、名望地位等诱惑读书人, 给读书人以动力。由此来看, 儒家的价值导向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让人们行为做事, “义”字当先, 以公众的利益为重、以大义为重, 但是另一方面又鼓励个人从其私欲出发, 获取“黄金屋”和“颜如玉”。如此一来, 在现实意义上, 儒家的价值观念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透视我们的民间文化, 传统文化的功利性能更清楚地体现出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看, 周作人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叙述:“中国民间对于鬼神的迷信其意义大都是世间的——正如结果终出于利害打算, 则其所根据乃是理性。”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在传统农业的生存方式里, 人们的交往十分有限, 生产力的发展也十分有限, 衣食住行和种族繁衍的问题是农业文明中的核心问题, 在这种氛围下容易重视当前利益, 形成传统文化的工具理性特征。

三、功利性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 有现实性的根源, 同时又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社会现实的要求和压力在大学生思想行为中的反映。对大学生来说, 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的目标性明确, 有一定的能动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看,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能使大学生更有心理满足感, 能够满足其现实的需要。

功利性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自身发展, 对主体间的关系,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形成了或者即将形成消极的影响, 对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外物、被现实、被物欲奴役的状态。功利性价值取向实际上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经济人”, 听命于经济的现实的考虑, 用经济人的思维来思考人生的诸种问题, 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等。

存在主义的先驱、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谈到人生境界的时认为, 人如果只是求得满足于物质和精神的一时的享受, 这种片刻的满足是极为不稳定的, 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烦恼和对生活更深的忧虑, 以致最终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陷入绝望。

功利主义昭示着物化意识的加深, 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盛行。功利化性的价值取向容易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短期行为, 使当代大学生缺乏远大目标, 在学习中急功近利。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还容易使当代大学生和世俗的“利则相攘患则相倾”合流, 把世俗文化中消极的东西传承下去。

四、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 在社会上生存不仅仅有经济的利益的考虑, 而且还应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人的存在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 尤其应该如此。马克思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理解人, 认为衣食住行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 现实的需要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人的现实需要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并且把人的生存的需要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把它看成理解人类发展史的起点。但是, 马克思的思想并没有停留于此, 他从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之为人的特性出发, 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 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动物的活动只是顺应生活环境, 而人不同, 人要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且在创造性的劳动中, 人的自由的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马克思从宏观的社会发展来定位人的自身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 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对人的现实的、功利的需要的充分肯定, 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思考问题, 人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他的创造性劳动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时候, 尤其注重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创造价值过程中, 人应该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生理和精神需求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表现的人。这样的人的生活既有功利性的因素在其中, 但是又能超越功利性的限制, 体现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主体的人生应该有超越功利的更高的境界。著名的学者冯友兰先生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根据自己的人生体会提出了人生从低到高的“四境界”说。冯友兰先生认为在超越境界, 人仿佛回复到自然境界, 人的行为和生存“顺乎自然, 而超乎自然”。不刻意求之, 却超凡脱俗。

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当今社会, 我们不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存在也是一个事实, 为此, 我们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此进行合理的引导。

曾经我们用崇高的理想、崇高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 但是因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价值观离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太过遥远, 因此, 过于伟大的理想、过于崇高的激励对大学生来说就变得虚幻。在新的条件下, 我们需要把崇高的人生境界的引导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另外, 在用崇高的人生境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 我们也要讲求一定的方法。首先, 把大学生的选择、活动放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去看待, 让大学生不只是看到自己的今天, 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明天。把大学生的个人的活动、个人的选择放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去, 让大学生自己去思考:作为人, 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 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而不仅仅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趟而已。

其次, 大胆地用崇高的东西激励学生。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崇高的东西距离我们已经有点儿遥远, 谈崇高好像已经成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因为我们不谈, 不对学生讲, 学生一定意义上也就远离了崇高。因此, 为了激励学生, 作为教师就要大胆地讲崇高。大学生有了崇高感, 才能让平凡的生活显出不平凡的意义。

再者, 要借鉴西方学者在世界观传播中的一些经验, 根据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出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有效方法。意大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讲到如何传播和普及新的世界观的时候提出:要培养群众中的精英分子, 通过这些精英分子去影响群众, 因为这些精英分子是从群众中脱颖而出的, 因此, 他们最了解群众, 也最能对群众产生影响。葛兰西的这些方法, 在我们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药堂杂文.关于祭神迎会[M].河北教育出版, 2002:3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4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8-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9.

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 第5篇

2012年4月指导自考实际操作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容易造成自考的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之流弊。因此,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自考学术界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论述自考教育价值取向的专门论著,但在部分学者以自考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直接或间接地提及了一些对于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不乏闪光之处。

李荣希、于信凤针对自考的培养目标与前人相关的论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自学考试的定位引,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看法已经呼之欲出。此外,提及到教育价值取向所属范畴相关概念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层出不穷。专著、期刊论文和其它文献的出现,极大夯实了学界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质的飞跃提供了量的基础。

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不少学者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主要是用经济学视角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下教育价值应然取向,用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几经变更,用逻辑学的视角纵观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博弈,用文化学的视角论证“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本位”取向,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提出辩证、唯物、历史地把握教育价值观J。尽管不同的视角研究的侧重不同,但着实为学界对自学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有益观点层出不穷。从宏观的社会层面,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促使自考的功能发生结构性改变。因而,有学者针对现阶段自考的价值取向,以学习化社会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把握价值取向 发挥党建引领 第6篇

一、将党的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中,引领价值取向

一是确保方向。均瑶集团党委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确保企业文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运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体现企业文化特色,提升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将这些内容编撰成了《企业文化手册》,职工人手一本。

二是准确定位。均瑶集团党委提出“一服务、三满意”,即:“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让上级党委满意、让业主满意、让群众满意”的工作定位。“四结合”工作法,即:“将党的理念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的发展方向;将党建定位与理顺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将党建与企业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将‘政治知己’与‘经营参谋’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党建工作互动共建”;“五纳入”,即“党员先进性考核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党员和员工的思想教育纳入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党委经费纳入企业年度预算、党委工作内容纳入企业的年度工作计划、党委及其工作机构纳入企业治理结构”。

三是价值引领。从三方面来引领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来引领。在集团所属产业和事业单位中建立4个党委、52个(总)支部,覆盖全体党员。二是依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来引领。党委按照“愿干、能干、有威信”的标准,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行政干部担任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建立了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配齐、配强党委成员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委委员全部扼守关键岗位。三是创新工作方法来引领。集团党委提出了“四结合”、“五纳入”等,提高了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编撰《党务工作者执行手册》,将复杂的党务工作用图表等浅显易懂的示意图简单化表现出来,指导专职、兼职的党务工作者高效执行党务工作。9年来,企业业绩实现连续快速稳定增长,没有发生一起员工权益受侵害的案件,员工的带薪休假、每年体检、职工旅游等薪酬福利同步上升。

二、平稳过渡,引领企业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正确航向

一是助推经营。均瑶集团自2005年年底转型现代服务业以来,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定期举办主题活动,“牢记使命,我与均瑶共成长”“我为企业发展献一策”、“员工集体生日派对”等。定期出版《均瑶新闻》、《均瑶时空》、《如意时空》,建设文化走廊等。

二是宣传使命。2006年,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对集团的企业使命与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重新梳理,确定并向社会发布“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舒心,我们致力于创造超出人们想象的价值,成为卓越的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百年老店“的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企业经营理念、发展成就和企业愿景,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共识。

三是把控航向。党委在企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中把控正确航向。2004年11月,在集团创始人之一、前任董事长王均瑶突然英年早逝、企业遭遇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党委牢牢把握稳定大局,以一系列有效作为帮助企业平稳过渡。首先向上级党委报告《媒体过度聚集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报告》,以董事局名义发布《告全体员工书》,策划了“媒体见面会”,坦诚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回答公众的疑问。在党委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均瑶集团不但走出了危机,实现了平稳过渡,而且完成了上市公司大厦股份的收购。非党员业主、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深有感慨地说:“有没有党组织,关键时候确实不一样。”

三、和谐成长,引领以义为先的公民文化

一是和谐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对外服务客户,对内服务员工,以人为本才能顺利实现均瑶集团的战略转型,搭建百年老店的深厚基石。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一直倡导“家”文化,努力实践着“让我们服务好员工,让员工服务好客户”的理念。我们建立了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福利制度;打造了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组建举办了合唱团、乒乓球队、篮球队、读书会、生日派对等活动;加大了对员工持续的健康关注和身心环境改善,让员工在运动中放松身心,缓解工作疲劳。利用集团内部网、《均瑶新闻》、《如意时空》、员工手册等宣传载体,努力宣传、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

二是成长文化。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企业家的成长,主流文化引领企业家健康成长。现任董事长、总裁先后参加了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感恩革命老区井冈行”、全国、省市工商联的各种活动、光彩事业促进会、各级党校学习、上海民营企业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等活动;业主积极支持党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引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创先争优推动企业发展贯穿企业发展过程中。集团党委主导并形成优秀百年老店建设者、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状等先进人物示范群体等骨干力量,发展骨干入党,从主流文化层面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三是公民文化。集团党委协助、规范企业行为,推动履行责任。进一步增强企业党员职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意识,引导和教育企业出资人和经营管理者更加注重守法诚信经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集团秉承“均瑶是我们的,更是社会的”理念,对内关心员工,提倡“家”文化建设;对外始终恪守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传统,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先后投入过亿元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

尊重价值取向兼顾独特体验 第7篇

一、找寻偏轨课堂的根源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 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爱因斯坦真是太专心了, 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 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也不错呀, 读书那么仔细。

生2:我觉得爱因斯坦真伟大, 他创造了狭义的相对论和广义的相对论, 为人类作出了贡献。

生3:我挺佩服爱因斯坦的, 正因为他的专心, 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生4:我觉得爱因斯坦并不伟大, 因为他连衣服都不会穿……

师:噢, 真了不起, 你的观点和其他同学就是不一样。

生5:爱因斯坦自己都不能照顾自己, 真可怜!

生6:老师, 爱因斯坦衣服穿不整齐, 房间也乱得一塌糊涂, 说明他做事比较马虎, 没有条理, 那他做实验时怎能井井有条呢?

师:你真会想问题。

……

透过课堂的热闹, 我们看到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但不禁有些困惑:课文能这样理解吗?如何看待爱因斯坦的“伟大”, 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虽说爱因斯坦不会整理衣服、鞋帽、书房摆设这些玩意儿, 但这正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问题、科学研究上的缘故;再者, 他为人类作出了那样巨大的贡献, 怎能不是他的“伟大”之处?怎能以貌取人?

很显然, 这位教师过于追求了课堂气氛的热烈, 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过于尊重了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 教学中, 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其实, 细细揣摩我们身边的一些课程改革实验课, 又有多少突破了尊重学生单纯感悟的瓶颈?放眼望去, 课堂上一片叫好声, 对也真棒, 错也真行, 让学生在称赞中迷失了辨别是非的方向;对学生的见解不置可否, 爱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 顺应文本的好, 偏离文本甚至违背文本的也不错, 让学生面对富含人文内涵的文本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有二:

1. 对课标的曲解。

长期以来, 因为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阅读走入了重语言文字训练, 轻学生个性化感悟的误区。近几年来, 阅读教学又绕进了注重学生单纯感悟的怪圈, 正是因为曲解了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原因。

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于是, 我们的教师不失时机地在教学中实践着新的教学理念, 以至狐狸骗取乌鸦肉的“狡猾”也被学生赞为“聪明”。其实, 这正是教师对课标“注重体验”新理念的片面理解, 曲解了“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内涵, 将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误认为可以脱离文本异想天开、随心所欲。课堂上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迎合了学生“独特感受”, 却丢掉了文本赋予的价值取向, 这与课标所提倡的“独特感悟”是大相径庭的。

2. 对教育的急功近利。

教育的急功近利、盲目的“乐观主义”, 让“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成为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竞相实践的理念。没有深入领悟课改理念精髓的基层教师看完所谓的“课改课”后, 只能依葫芦画瓢:鼓励学生多元理解, 激励学生大胆独特体验, 面对学生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不敢说“不”, 更缺乏引导, 自然让阅读教学钻进了单纯注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死胡同。

二、探求二者兼顾的对策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 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刻的, 所以, 作为教师不能不重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那么, 如何辩证地把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注重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呢?

1. 师本对话, 把握内涵。

教学中, 面对学生多元的理解, 教师必须有一个衡量价值取向的尺度。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势必要求教师能实现师本先行对话。教师只有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 深刻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才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告诉我们:不拘小节, 潜心科学研究, 让爱因斯坦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如果教师能把握课文这一人文内涵, 决不会面对学生“爱因斯坦并不伟大”这有悖于文本内容的价值观而叫好。

2. 生本对话, 潜心会文。

教学中, 教师不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加于学生身上, 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 从文本中吸收各类信息, 并与自己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进行匹配, 而后去理解、感悟和体验。也就是说, 学生的“多元理解”“独特体验”不可撇开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尤其在学生出现有悖于文本内容的感悟时, 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 沉入文本, 潜心会文, 发挥自己创造性的理解,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 生发独特的符合文本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

3. 尊重差异, 客观评价。

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作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 我们不可回避的是, 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 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 这使得他们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多元反应也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因此, 教师面对学生的体验切不可一味地肯定、叫好, 让评价失去原则。

尊重差异, 倡导多元, 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标之上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切不可忘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多元理解、大胆体验的同时, 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体验给予客观评价, 正确引导, 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

随堂练笔的价值取向 第8篇

一、随堂练笔指向何方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进行随堂练笔的语言材料。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维, 随堂练笔反过来作用于课文理解, 情意体悟。练笔结合研读, 既能促进文义的获取又能保证语言的学习, 从而较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1. 提倡体现核心价值取向的随堂练笔

随堂练笔无论怎样设计, 它的最终归属点都在课文的核心价值取向。就像开头提到的三位执教者在教学“九色鹿”时, 设计的随堂练笔虽是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 但最终都归属到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是不对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这段文字, 入情入境之后, 引导学生续写幻想“我幻想它是……”学习这篇文章, 在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 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教学的着力点。而这个教学目标的落实恰恰可以通过学习这段月光下的幻影来实现。作者正是由于喜爱夹竹桃, 才能由夹竹桃引发无限的幻想, 才能把“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致, 引人遐想不已。执教者设计的这个随堂练笔, 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并使学生也爱上夹竹桃, 对夹竹桃产生喜爱之情。

2. 避免漫无目的的随堂练笔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的公开课或者是观摩课经常会安排这样的环节:在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 教师总会安排这样的练笔, “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心语卡”、“感恩信”上写上几笔, 或说说这一课学完之后的感想, 也可以是给课文的主人公写一封信。但是, 综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 教师对随堂练笔的理解与处理中存有偏差, 导致读写分离、练笔流于形式, 或者练笔并非指向课文核心价值的设计。

诸如此类的练笔, 为了练笔而练笔, 对于文本解读来说毫无价值, 它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虽然也许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能达到锻炼“写”的能力的目的, 但脱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读”与“写”就脱离了, 失去了读写结合的真正意义。

二、如何设计随堂练笔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随堂练笔练的是什么?从符合课文的核心价值取向出发, 教师设计随堂练笔, 无非从这两方面设计:

1. 使学生“有话可写”

学生在课堂上,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后, 一定会生发出一些情感, 一定有话想说。教师如果能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 紧扣课文最有味的情言结合处, 找准课文生长点,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就能给学生多一点倾诉情感的机会、多一份呈现心灵的空间、多一次生命的体悟。富有真知灼见的课堂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浸润其中, 达成语言的有情有度, 达成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开阔性。

2. 使学生“有话会写”

老师在设计随堂练笔时, 不仅要让学生“有话可写”, 还要使学生“有话会写”。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 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 只是要求更高, 层次更深。它托生于阅读课堂, 融合了阅读写作, 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

例如, “九色鹿”一课, 执教者这样设计也许会更好一些:“惭愧极了的调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象一下, 写下来。提示: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想当初我……现在……今后我一定……”这样设计, 教师除了将学生引向了文章的核心价值, 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写, 实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论中西法律文化价值取向 第9篇

我们今天所长谈的就是如何搞好法律翻译这项工作。有句谚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同样适用于法律翻译, 要想充分地将西方原法律著作欲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 我们就应首先弄清楚其在原文中本身的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的法律翻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英文功底, 受过基础的法律教育, 最重要的是, 熟知外国的法律文化制度及其价值取向即理念。

讲到法律制度, 每个国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规定, 但若将其存在于制度中的理念拿出来进行汇总, 则可形成两大阵营, 即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分别形成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和英国, 并随着殖民扩张而影响全世界, 最终形成世界性两大法系。两大法系虽都形成于欧洲, 却在历史起源, 法律渊源以及司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差别巨大, 大陆法系源于罗马司法, 并不断融进教会法和商法的内容, 以成文法典为法律渊源, 司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而英美法系却是在日耳曼习惯法的基础上由英国的司法系统创造出来的以判例法为法律渊源, 司法则处于主导地位。

从特点来看, 我国的司法制度主要采用了大陆法系的内容, 也同时融合了一些属英美法系的要素, 例如英美法系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诉法中被“未经人民法院审判, 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完整地展现了出来。

英美法系不同于大陆法系最明显标志是英美法系采取判例法规则, 而大陆法系则采取成文法规则, 因此要想翻译准确, 就必须先了解英美法系的判例法规则, 一般来说, 一个判例包括下面十个部分1、案件名称, 其作用是为了引出具体案例2、法院级别与判决日期, 它是决定一个判例是否可以作为先例以及对哪级法院有约束力的重要因素3、案件事实, 对理解一个案例有着重要意义4, 原告的诉求, 告诉你当事人为什么把争议告上法庭和他想得到什么5、一个案件先前所经历的程序和前审的判决结果记载的是这个案件的历史, 这对一个上诉案件尤其重要6、双方的辩论观点有助于掌握案件的争论点, 法官的意见和原因7、待解决的问题 (the issue) 是指每个案件所要解决的具体争议。法官的判决一般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8、本案法官的推理 (reasoning) 也就是法官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法, 主要包括演绎法 (deduction) 、类比法 (analogy) 、归纳法 (induction) , 区分辨别法 (distinguishing) 以及其他非严格逻辑推理方式9、本案确立的法律原则 (ratio) , 其含义是“判决的理由”或者“本案的法则”, 它对今后的案件具有约束力, 而正确确立一个案例ratio是查明和适用判例法规则的关键10、法官的附带评论仅具有说服力, 而没有约束力。

而相反的, 以法、德为首的大陆法系则遵循成文法规则, 对重要的部门法制定了法典, 并辅之以单行法规, 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而且法典化的成文法只有立法机关制定出来才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机关不能创制法律, 相反必须严格执行法律。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义是大陆法系国家实行法典化的原因之一, 1791年的法国宪法中的“人权宣言”就明确宣布, 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只有成文法才能加以确定。立法与司法的严格区分, 要求法典必须完整、清晰, 逻辑严密。法典一经颁布, 法官必须忠实执行, 同类问题的旧法即丧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诉讼法等。经查, 目前在我过还未有一个关于法律翻译的统一标准, 而只有个别学者总结除的几项总括性原则, 包括:专业性、严谨性、准确性及等效性。专业性及严谨性不用赘余, 而又该怎样做到准确与等效, 这就要求我们必先了解其在外国的真正含义, 再根据本国的固有实体及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例如:美国的property law, 直译成汉语译为“财产法”, 但由于我国没有财产法这以定义, 再通过对美国的这部property law的学习研究, 我们发现, 其与本国的《物权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相似, 因此我们便将美国的“物权法”与中国的实现了接轨。

如果说“大家来找茬”是找不同的话, 那法律翻译实则是找相同, 将国外的理念同国内的相碰撞, 如有结果, 则就完成了翻译工作的一大半, 剩下的则是用语习惯的填补。

例如“consummated crime or offender”, 直译为“完成犯罪”, 但不符合专业严谨的法律术语, 通过在我国《刑法》中的广泛搜寻, 最终认为“既遂犯”显然更能另人信服, 既符合西方原意表示, 又体现出法律翻译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翻译的等效性自1950年由雅各布森提出之后, 早已成为译论界的价值不亚于“信、达、雅”在中国的影响。尽管人们对“对等性”翻译提出了不少质疑, 也有人提出相应的“对应性”, 但“对等”和“信、达、雅”翻译概念, 犹如民法上的帝王条款 (king clause) 一样, 长期被视为当代翻译原则或标准, 西方的“等效性”以及东方的“信、达、雅”几乎都被奉为翻译行为中共同遵守的金科玉律。

摘要:每个国家都会有属于自己特色的规定, 但若将其存在于制度中的理念拿出来进行汇总, 则可形成两大阵营, 即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律翻译实则是找相同, 将国外的理念同国内的相碰撞, 如有结果, 则就完成了翻译工作的一大半, 剩下的则是用语习惯的填补。

瑜伽的多元价值取向初探 第10篇

1.1、瑜伽的起源

瑜伽产生于公元前, 它是来自于古老的印度的一种功法, 并且流传与世界, 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瑜伽最初是在一个乡闻小舍, 位于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的森林中心的地带, 人们在其地带进行的修习。

1.2、瑜伽的特点

瑜伽可以消除疲劳从而平静心境, 使人保持一种舒畅宁静的心理充分享受人生。大多数的瑜珈师们认为人体有很多的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病。瑜伽的深呼吸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让匆匆忙忙的人, 可以静下心来感受瑜伽的美, 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瑜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瑜伽可以使您在练习的过程中强化身心, 提高人的记忆力并且加强, 让人们可以拥有一个积极而又乐观的心态, 可以使精神得到放松, 通过瑜伽的练习, 充分灵活脊柱, 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 能有效的按摩人体的内脏器官, 排除杂念的作用。并且男人练习瑜伽也有很多的好处, 瑜伽可以使男人的身体达到平衡, 而且可以双向的调节男人得体重, 所以男生应该有更多的理由去练习瑜伽, 体验瑜伽, 最关键的是男人练习瑜伽可以消除吸烟和喝酒的这些不良习惯。其次练习瑜伽可以产生特别的功法和疗效使人们无论多么的忙都会使人的心态迥然不同。瑜伽可以预防各种疾病, 肠胃疾病, 提高思维能力, 稳定情绪, 自信和乐观, 释放精神上的各种压力。处于这种紧张状态就会使人们的这种紧张不仅会使人们失去了目前有规律的生活状态, 而且长期下去就是恶性的表现, 这种表现严重影响了人的内分泌系统。

2、瑜伽的多元价值

2.1、瑜伽的养生价值

瑜伽的养生理论和功法的练习与我国的阴阳, 气血, 脏腑, 而且中国这个文明的古国在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 还没有见到瑜伽对我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产生影响的记载, 古代的文明, 瑜伽在现今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认识的相似性, 也是瑜伽师应于关注和掀开养生之谜, 瑜伽的养生和中医有着不谋而合的养生本领, 而且瑜伽也和中医学一样重视阴阳平衡, 瑜伽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调, 用于四季的变化进行身体上的调节, 因此说瑜伽养生中的智慧最终是离不开阴阳平衡的, 瑜伽的养生也应该顺应自然, 不可克制自己。瑜伽养生术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其体位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将身体的头和颈保持在正常的生理曲线上使身心宁静, 平稳呼吸和心跳平稳最终使身体与自然的完全和谐和阴阳的完全平衡。

瑜伽养生的知识和瑜伽练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而引起了练习者的兴趣。其中瑜伽养生术与经络的相同之处是解除经络不通, 它是通过内调, 针灸, 推拿, 按摩, 拔罐等, 来疏通经络在根据瑜伽调养的方法来补充元气, 瑜伽养生术的练习可以起到防止脸部衰老改善头部健康的功效。例如瑜伽中的猫式这个姿势大面积的挤压按摩了颈部前侧所以也就刺激到了脚趾末梢神经及穴位。

2.2、瑜伽的健身价值

瑜伽的健身被命名为放松训练或松弛训练, 即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 从而降低人体的唤醒水平, 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训练, 可使您的精神得到放松和休息。瑜伽的健身方法主要是通过瑜伽的调整姿态 (调身) 、呼吸 (调息) 、意念 (调心) , 从而达到松、静、自然的放松状态。瑜伽健身中有的瑜伽术可以加强双膝, 双踝, 对两腿内侧和子宫的肌肉有很好的加强作用;有的瑜伽健身术可以姿势纠正练习者的体态和平衡感, 它使颈部肌肉得到伸展, 可以减少颈部细纹, 对双肩, 双臂, 双腿和双膝等处的神经系统有益;有的瑜伽健身术可以消除腹中气体, 按摩, 强化双髋, 双臂和背部, 放松僵硬, 强直的背部, 增强血液循环, 放松胃和腹部等区域。

2.3、瑜伽的文化价值

瑜伽运动崇尚道德, 如果没有道德, 任何方法都练不好瑜伽, 所以必须以德为指导, 道德是成功之母, 道德为功能之源。瑜伽的道德基本内容应包括:非暴力、身体的由内而外的净化, 是练习瑜伽的关键。内部的净化为杜绝六种恶习:欲望、愤怒;外部的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 努力美化周围环境。瑜伽控制人体的精神感觉, 精神指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两个相反的矛盾活动中, 欲望于感情的相纠缠, 其次是同自我相联系的, 其中控制精神感觉就是指抑制欲望, 从而使感情平和, 瑜伽集中意识于一件事或某件事物上, 从而使精神保持安定平静。瑜伽冥想与静定状态, 只有自己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通过实际体验去加以理解静的想象, 这是难以描述。瑜伽练习者达到“忘我”的状态, 即意识不到自己的肉体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 表明自身已进入了无限广阔的宁静世界。

3、结论

瑜伽的练习过程也可以让人们一步一步的揭开瑜伽的神秘面纱, 用心去领悟瑜伽赋予人们的美的享受, 让人们更容易走进瑜伽的世界, 让人们一同去领略瑜伽带给我们的轻松的关爱, 在工作或者是学习之余, 让人们做一个深呼吸体验瑜伽的平静, 调整人们的心灵, 并且可以赶走精神上的疲劳与紧张, 还人们一个美好的心情感受。

参考文献

[1]瑜伽起源及发展历程[EB/OL].http://www.hareyoga.

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取向 第11篇

不只是为选拔特长生

一般认为,自主招生就是选拔“特长生”,这也是多年来自主招生改革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突出印象。艺术、体育、“奥赛”等特长生成为自主招生院校争相招录的对象。实际上,这种以选拔“专才”为导向的自主招生,并未真正体现自主招生的应有价值,反而助长了片面 “应试”风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自主招生的理解过于狭窄和功利化。从价值取向来看,自主招生改革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导向,促进中等、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首先,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战略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为自主招生改革确立了宗旨和方向。其次,以“全面发展”为招生导向,有利于衔接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次,招收“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源,切合高校变革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

公平性是自主招生的基石

公平竞争与公正取才是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招生考试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试行自主招生改革十余年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录取率逐年攀升,而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入学考试竞争依然激烈。在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基础上,高校自主招生选拔的方式、标准与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向。但不论采取何种选拔方式,都应坚守公平竞争原则,这是自主招生改革的又一重要价值取向。自主招生既要满足高校的选才要求,也应兼顾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利益。在选拔标准、文化导向、考试科目选择和招生范围等方面,体现高校、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较于高考招生,自主招生标准多元,灵活性大,有利于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但其可比性小,公平性弱,社会认可度低。自主招生改革对选才观念与高考招生体制产生一定冲击,对专门人才培养、基础教育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但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等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与标准,主要体现城市教育的导向,忽视了农村教育实际,使农村考生处于劣势地位。在招生指标的分配上,偏向重点中学,忽视普通中学。由此扩大了重点高校招生的社会阶层差距。这些问题已引起大众媒体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政府和高校开始调整政策导向。

近年来,北大、清华、人大等部属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开始加大对中西部中学和农村考生的政策倾斜。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师资建设与物质保障,改善其办学与学习条件,提升农村和普通中学的学业水平,以扩大自主招生选才面。

值得指出的是,自主招生不能完全等同于“破格录取”。各校应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确立相应的选才标准与规格,而不是降低选才标准。有人提出,只要认准了是“人才”,降它100分又何妨?且不说“人才”的标准具有主观性,仅就“百分”之差也能反映考生素质的差异。降分录取须有一定限度,过“度”招生,不仅损害考试公平原则,而且会走向选才反面,不利于自主办学。

制度规范是自主招生的保障

自主招生既是民事法律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应坚持“规范化”的价值取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没有合理的制度规范,就不能保障自主招生改革理念的实施。受思想认识、选拔方式、选拔标准和现实环境的制约,自主招生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经验与问题,值得进一步反思与探究。

推进自主招生改革,需以法治为保障。自主招生竞争程度与高校的知名度、办学水平成正比,越是名校,报考人数越多,办学者自主选拔的难度就越大,社会关注面也越广。为此,在推进考试立法及相关教育法制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自主招生的社会监督。自主招生改革,应以一定方式事先征询公众对其招考方案的意见,提前公布报考条件、考试科目与选拔标准;自主选拔程序与过程应公正公开,选拔结果定期公示,接受社会和大众传媒的监督。明确自主招生的分工职责,加强考试安全管理,防止招生舞弊。

自主招生要引入中学推荐、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诚信为基础。为此须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保障制度,有效防范教育教学评价和招生推荐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事实表明,缺乏诚信保障的综合素质评价,往往为造假者打开方便之门,最终受损的还是自主招生体系。

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12篇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所谓目的,是实践活动主体概括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对实践活动所要实现或创造的结果在观念上建构的预期模型或想象形象。教育活动便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教育目的的概念上来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力图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教育对所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从以上这些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目的是预设的,是对教育结果的理想化状态的追求与设想,是一种应然状态。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每个教师以及教育相关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各持所见,再加上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与教育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教育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目的的实然状态,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指一定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立场、态度等观点。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对具体活动起着导向、调节和制约的作用。教育目的是一个价值问题。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因此,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决定了选用何种教育目的,实施何种教育活动,甚至决定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

由于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掌舵”的作用,而不同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外在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与未来取向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外在目的

教育目的可分为内在教育目的与外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要求,它是具体的、特殊的,着眼于现实的,是从受教育者的本能、兴趣以及需要出发的。而外在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过程之外对教育的预期结果所提出的要求,它是抽象的、一般的,着眼于将来的,是从一般社会需要出发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目的不存在于教育过程之外,而在教育过程之中,是伴随着具体教育活动过程生成的。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和转化的过程,离开了过程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所以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实质就是教育内在目的论。杜威反对“教育的外在目的论”,即“外面强加”的目的。他认为这种抽象的、一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从教育者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的,不符合受教育者的本能、兴趣和需要,会使教师和学生变成机械、呆板的个体,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鼓励教育者以不断发展的眼光去制定教育目的,即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教育过程提出切合的教育目的。这种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以及个体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论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教育主体的目的意识,而不考虑基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教育目的的话,则会陷入极端主义,从而造成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和自发性。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教育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合理把握这两种教育目的观,二者不可偏颇。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人作为构成一个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社会情境下,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如果个体得不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因此,重视个体充分发展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就应运而生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体的发展和需要来确定。例如,福禄贝尔认为:“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分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勤恳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福禄贝尔强调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的本性的彻底认识才能使教育真正地发挥作用。裴斯泰洛奇也认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的个体价值,认为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它关注到了个体的需要和价值,却忽视了社会的需要,甚至把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对立起来。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则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者将个人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甚至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社会。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事物而获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获营养。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得来的。”笃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只有社会发展好了,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人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就是要将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人,离开了社会的教育目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衡量教育效果的最高标准就是看教育是否为社会的稳定服务,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与未来取向的教育目的

现在取向与未来取向这两种教育目的虽然在教育界并没有广泛的提出,但我们在现存的各种教育目的观之中不难找到它们的影子。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他的独特见解中我们可以发现,杜威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需要、兴趣和能力,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让儿童在做中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这便是一种典型的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论。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更加注重个体现实的需要,注重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它将教育视为儿童生长发育的养料,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走进儿童的心灵,尊重儿童的需要。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论对儿童期的重视。法国思想家卢梭充分肯定了童年期的价值,在他看来童年期的价值并不下于成年期的价值。他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分配每个人的地位,并且使他固定于那个地位,按照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为了人的幸福,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在现在取向的教育目的论者看来,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我们必须像尊重大自然一样尊重儿童的属性,并且将儿童的需要、动机、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作为他们的学习准备的充分材料和环境条件。

未来取向的教育目的论就更加强调教育的未来预期作用。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的学者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这时教育的着眼点并不在于个体当下的发展,而是着眼于整体,强调教育对未来生活的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例如我国的教育目的主张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三、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方向性指标,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稳固的价值信念,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这是不堪设想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稳固”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在稳固中前进,在前进中上升。一成不变的教育目的往往会走向一条僵化、封闭化的道路,必将被社会所抛弃。所以,教育目的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根基,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目的的制定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和素质的和谐发展,使学习不仅成为个体成长的需要而且成为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将教育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使人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到当下社会之中,成为一个自我完满、与时俱进的优秀的人。人只有在个体身心得到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只有人发展好了,社会才能发展的更好。因此,教育目的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应该考虑培养“人”,这是我国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

摘要: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对教育活动的方向性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实际现状,得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定位于培养人的结论。

关键词:教育,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2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72.

[3]王道俊,郭安文.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89.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3-74.

上一篇:衬砌计算下一篇:唱歌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