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学生范文

2024-05-08

高等师范学生范文(精选12篇)

高等师范学生 第1篇

一、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

1. 充分认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而言, 我校建立了学生入学成绩单、各学年的总成绩评定表、体检表、学生实践活动表、毕业鉴定表等等,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如实地反映晋师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开学时就能对学生有初步地了解, 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对于学校而言, 学生档案的规范管理, 有助于推进晋师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2. 设立了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

在学生处的规划和管理下, 把学生档案管理事项列入到学校重要管理工作中, 有具体的学生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并下设学生档案管理室。从组织上保证了晋师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生档案工作与学校的其他管理工作协调配合, 提高了晋师学生档案利用率。

3. 规范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了《晋师学生档案管理条例》、《晋师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晋师学生会干部档案管理制度》等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目的在于保证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由于晋师实行的是3年制与3+2制相结合的学制, 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实践情况档案材料比较复杂。加之, 晋师特别重视实践, 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多, 有定岗实习、教学实践等, 这些实践材料收集较困难, 造成晋师学生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

2. 学生档案材料基础差。

在晋师学生的档案材料中, 发现不少学生档案材料信息不完整, 书写不规范, 甚至有些重要的档案材料没有公章, 影响了晋师学生档案整理工作质量。另外, 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学生处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统一部署, 各系分头管理, 学生毕业时集中归档, 这样就会出现系部对晋师学生档案归档内容不清楚, 不能及时整理, 往往在晋师学生即将毕业时集中整理, 必然会影响晋师学生档案整理工作质量。

3. 学生自我管理档案意识淡薄。

有的学生在毕业后, 对自己的档案不关心, 甚至出现档案已经寄到当地人才服务中心了, 还回到母校提档的现象。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档案自我管理意识较弱, 认识不到个人档案的重要性, 同时也反映出学生档案管理中的一些漏洞, 档案的管理机构和其他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有待加强。

4. 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晋师学生档案主要以纸质档案为主, 随着晋师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晋师学生档案信息量不断加大, 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纸质的档案很难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应该对晋师学生档案实行信息化管理, 以方便对晋师学生档案整理与开发利用。

三、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整改措施

1. 健全并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在原有晋师学生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了《系部学生档案分层管理制度》, 从而使晋师学生档案收集、整理、分发等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确保晋师学生档案管理标准化。学校有关部门也要起到对晋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责任, 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定期检查, 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保证晋师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加大学生档案材料收集力度。

晋师学生档案既要有基本材料, 还需要有全面真实的学生个性材料。如有反映学生道德方面的材料,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监督, 提醒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声誉, 为今后学生进入职场提供有力的依据;有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材料, 充分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 依此提供了预防心理疾病的第一手材料。

3. 深入挖掘学生档案信息资源。

挖掘晋师学生档案信息资源, 加强晋师档案信息的编研工作, 可以采取编辑图书、幻灯片等多种形式, 对晋师学生档案丰富的内容进行开发,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

4.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档案的意识。

从晋师学生入校开始, 各班必须加强档案宣传力度,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档案的意识。在填写个人档案信息过程中, 要注意规范性, 在毕业后, 能妥善保管自己档案, 知道自己档案去向, 对学生档案填写不规范行为, 教师要给予批评指正。

5. 加快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由于晋师学生档案具有复杂性、数量多等特点, 这就要求要提高晋师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将计算机操作、数据库管理、网络技能、电脑软件应用于晋师学生的档案管理中, 提高晋师档案工作效率, 方便提供利用。

参考文献

[1] .胡婕.程志贤.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3

[2] .杨莉.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3] .王燕.要实现学生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兰台世界, 2005

高等师范学生 第2篇

甲方(实习单位):

乙方: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 理论联系实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便利。经协商, 并经过实习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甲方同意乙方学生到甲方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双方权利和义务及相关事宜约定如下:

实习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一、甲方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1、可根据需要在同一专业领域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实习岗位,给乙方学生安排工作时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甲方应在不妨企业的整体管理的前提下为乙方学生提供轮岗实习的机会。

2、结合实际情况,为乙方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实践的机会,并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3、负责乙方学生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具体事宜,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协商商定;

4、实习结束后,根据乙方学生的具体表现,为乙方学生提供一份客观的实习鉴定;

5、招聘员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乙方学生。

6、利用甲方生产、服务等条件为乙方教师提供锻炼机会。

二、乙方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1、协助甲方做好宣传、组织报名工作,协助甲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甲方就业,对甲方来学校举办招聘活动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

2、协助甲方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3、定期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到甲方现场指导和了解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加强与甲方指导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利用乙方教育资源为甲方员工继续教育、管理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

三、学生实习期间的待遇及相关规定:

1、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报酬(为表述方便,以下简称实习工资)执行下列

标准:前三月实习工资不低于元/人,三个月以后实习工资不低于元/人。学生的实习工资视为基本劳动报酬,乙方不得以学生考核不达标、工资

应与企业效益挂钩等理由为依据降低上述实习工资标准。

2、甲方为实习生提供的生活保障(如交通补贴、住宿条件、餐饮标准、文体娱乐等):

3、学生在岗实习期间的休息按照国家规定和甲方相关制度执行,但甲方应保证学生每月正常休假不少于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学生加班按照国家规定和乙方相关制度享受相关加班待遇(或给予调休)。

4、学生的奖惩按照甲方的奖惩规定执行,乙方应保证学生享有与乙方正式职工同等的轮岗、晋升、调休、评优获奖的权利,享有与甲方正式职工同等的各项奖金和福利待遇。

3、甲方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学生人身及工作安全。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因实习的原因发生的一切伤害)的,甲方应将学生视为在职职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的其它有关规定,参照对在职职工工伤事故处理的归责原则和赔偿标准等妥善处理赔偿及一切相关事宜。乙方不得以学生系实习生、甲方与学生没有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承担依法应由用人单位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及其它责任。

学生实习期间,在实习地遭受第三人伤害的,即便甲方对此伤害依法依约均不应承担责任,甲方也应积极协助乙方、学生、学生家长妥善处理。

四、实习生名单:

五、其它未尽事项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协商处理或另行签定补充协议,所签补充协议与本协议书具有同等效力。本协议有效期同实习期。

六、本协议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章)甲方负责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高等师范学生 第3篇

一、教育研究能力的内涵及其特质

理解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弄清教育研究能力的内涵。所谓教育研究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它和认知能力、教学能力一样,是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具体而言,教育研究能力至少具有以下特质:

第一,以“现实问题”为其研究的出发点。虽然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密切相关,但却迥然有别。有的教师简单认为教育研究能力就是倡导教师搞科研,就是强调科研能力。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里需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研究能力,主要是要倡导教师将身边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有的教师不是把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而是关注教学之外的研究,这样研究是科学研究却不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为了提高教育行为,通过批判的探求而得到有关教育教学上的判断和结论。除了扩充知识,教育研究更应该解决教育上出现的现实问题。

第二,以“先进理论”为其研究的指南。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先进理论。作为小学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的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钻研教育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从事教学的同时应深入开展教育研究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书育人”水平。

第三,以“反思教学”为其研究的归宿。教学反思过程是指教师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体,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教研能力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出更多的挑战。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和应对这些挑战,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此境遇下提高培养学生教研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内在需求:从“教书匠”到“研究者”

“时代观决定人才观,人才观决定素质观。”[3]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给教师角色注入了新的内涵,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更应努力成为现代的“研究者”。现代社会,教师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同时也是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具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阳光职业。因此,教师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以机械重复的工作方式面对自己的职业,而必须与时俱进,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创造性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使自己的工作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诉求。

(二)外部驱动: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应根据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对人和人才的要求,在教会学生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上下功夫。应试教育的历史局限在于:重知识而轻获得知识的方法;重知识而轻人格;重应试而轻应用;重占有而轻反思。[4]诚然,21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向主要是能力(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树立能力本位观是对当今社会认识的一种改进,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5]能力教育以人的素质与能力为基础和核心,同时强调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需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学会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素质和能力。总之,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和人才,是21世纪我国对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现实基点和出发点。

(三)现实诉求:从“能力恐慌”到注重教研能力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小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但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取决于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高低。因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具有较强的教研素质,善于及时发现和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教师教研素质的提高,才会有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只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方法、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把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这使教师感到“能力恐慌”。

因此,培养小学教师的高师院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教研素质的培养,要有效驱除“能力恐慌”,提高学生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进一步有效地获取、消化、运用和再生产新的知识的基础和手段,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因为教育科研可以促进经验教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加速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的客观要求。

三、提升师范生教研能力的主要路径

(一)钻研理论,提升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师范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应注重对教研意识、教研方法的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考察、分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不行的。有鉴于此,我们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加大教育科研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比重,以树立师范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培养其教研的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阅读教育科研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理论。其次,是指导阅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等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教育科研方法,保证教育科研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是鼓励阅读相关学科书籍,建立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以便将来进行研究。

(二)注重实践,提升能力

实践是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师范教育应注重实践途径的多元化,提高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力本位成为素质教育的实践理念。”[6]小学教育科研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活动,它的组织与发展通常是和学生所面临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任务相统一的。师范生在这方面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也必须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参与和具体操作。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图书馆里,是无法培养出“科研型”教师的。因此,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措施让学生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教研能力,发现值得探究的课题,积累研究材料,提高科研素养。

(三)健全制度,提高水平

诚然,在教学中之所以没有形成比较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研究机制来保证教育研究的正常、科学和有效地开展。因此,我们应从各个层面做好教育研究制度的构建工作。我们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教研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教研能力。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制度或办法,约束和规范教师的研究,研究评价要注重研究过程、研究实效和教师的成长变化,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让教师将教研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让师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来培养学生的教研能力。这就要求师生要经常去小学,利用观摩“见习”“实习”等活动发现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和兴趣专长,本着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原则,从小学教育的实际和教育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去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培养教研能力。最后,为鼓励教师搞教研,学校应像管理教学一样,制定公正合理的教研奖惩制度,让不同研究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提高教师教育研究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发展迅猛,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师范小学教师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能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等师范教育能够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把握时代脉搏,发现问题,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米久奇.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1995(11).

[3]韩庆祥,张军.能力改变命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刘建莉.能力本位观是素质教育的生命[J].陕西教育,2000(11).

高等师范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多维建构 第4篇

20世纪70年代以来, 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变革: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教师也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化转变。教师职业也更显现出它独有的性质。[1]这些特性具有明显的实践性。

1打下个人人格烙印的教学方式

教师运用渗透着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学科知识多重建构。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着他所教授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 以一种蕴含着教育意义的个人方式对所授知识进行展示并与学生进行个性化接触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实现教育目的。在这一知识个体化的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结构、个人形象、思维方式等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多重影响必须通过师生的互动过程, 借助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完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会在教育教学方式上, 打下个人的人格烙印, 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2具有教育性理解的职业能力

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个人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为了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 理解学生。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 还包含了反思性和交互作用的因素。它要求教师能够控制自己,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 用适当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给学生以适时、适当的刺激, 促进教育作用的发挥。这种通过观察、交流等途径完成的理解, 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性。有时, 这种教育性理解是瞬间完成的具体化理解;有时则是跨越时空, 借助反思来形成的教育性理解。但不管怎样, 这种教育学理解来源于教育实践, 指导教育实践, 阐释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应用。

3关联偶然性情境的教师机智

教育性理解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技巧, 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这也是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鲜活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 会遭遇不同问题, 产生不同的需求, 生存于具体的情境。而这个具体的情境有着一组具体的关系, 受一个具体的情感氛围支配。每一个教育性理解的机遇都会不同。教师职业专业性要求教师能够洞察复杂的教育情境, 理解学生的主观愿意, 并能够依据具体情境选择不同的教育行动。即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具备应对偶然性情境的教师机智。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情境而采取的一种智慧性教育行动, 它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互动的特定情境中教师个人的应激反应或智慧性行动。教育科学的范式变革, 更突显了教师职业特性的个性方式、教育性理解、偶然性情境, 这些内容更多地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中的实践性知识之中。换句话说, 实践性知识蕴涵教师专业特性的核心成分, 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的特性。

二实践性知识已成为当前高等师范学生教师专业素养的短板

1高等师范学生对实践性知识的茫然认识

一份针对8000多名本专科师范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实践性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的占85%;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极为贫乏的占78%;92%的学生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性知识获取途径靠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示范作用;从没有听教育专家讲座的占3.1%, 难得一听的占17.5%;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亟待改进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获取现状。[2]调查结果有很强的代表性, 国内高等师范教育在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方面投入普遍不足的结论, 不存在争议。认识是行动的基础, 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尚且如此茫然, 可想而知其教学实践有多么缺乏, 学生切实掌握的实践性知识又有多少。高等师范学生直到大学毕业, 都没有参与多少教学实践活动, 当然也不可能形成充实的实践性知识, 在其知识体系中, 实践性知识成了明显的知识短板。

2造成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短板的主要原因

造成高等师范学生实践性知识短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条件性知识掌握不够, 二是实践性知识没被认可, 三是提供实践性知识的客观条件受到限制。

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科学知识, 是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性职业的重要标识, 不受教育科学知识指导的教育实践, 只能是经验的简单积累, 很难上升到专业层面, 在实践中也往往是事倍功半。但有调查数据表明, 国内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中能够体现师范性质的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太轻, 只占到不足10%的比例, 而学科专业课程占70%左右, 公共基础课程占20%左右。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据统计, 英国的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占总课时量的25%, 德国近30%, 法国为20%。[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基础教育学龄儿童大幅减少的双重压力下, 高等师范学生的就业机会大量减少。受学生就业竞争的影响, 高等师范教育有走综合性教育的趋势, 学生所学课程仿效综合性大学, 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条件性知识课程的内容有所压缩, 学时有所减少。在没有条件性知识的指导下, 实践性知识很难有长进。

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在教育实践和师范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 是师范学生出现实践性知识短板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教育研究方面, 已有研究大多强调工具理性的指导, 而忽略了实践理性。[4]随着教育研究受到制度化教育的驱动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技术化, 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程序化、模式化和机械化。教师成了知识的消费者, 被动地消费专家们生产的知识。教育研究成果越丰富、越复杂, 教师的思想变得越简单。[5]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 而体现教师的专业自主性的个性化、情境性、内隐性等方面的内容则被忽视, 以及教师自主性的丧失。

造成高等师范教育忽视教育实践和实践性知识获得的现状的第三个原因是,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基础教育规模的收缩, 教育实习基地不足, 师范学生很难获得充分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性知识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获得和积累,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即使师范院校认识到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 也因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不足, 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不能充分扩展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三建构高等师范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多维路径

1创建虚拟形态的人-机演练平台, 突破教学实践的严格时空限制

实践性知识的成熟表现于其自动化程度, 即教育行为连锁反应序列的连贯性状态。而要形成实践性知识外在的自动化, 关键在于动作行为在头脑里形成的连锁“图式”是否清晰与稳定。实践性知识运用的娴熟度, 是“准教师”向资深教师迈进的重要标识。“虚拟形态”与“真实形态”的区别在于它存在的“数字化”, “人—机”界面的表现性, 它依托一定的技术条件, 在虚拟空间进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虚拟形态”的教育实践优点在于它能够把想象快捷地转化为现实, 并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等特征。能够突破真实教学实践对教学时空以及人物的严格限制, 实习学生可以在机房单独开展教学实践, 在电脑的配合下, 独自揣摩、体会。不足之处在于, 个性化想象会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它要求有较高成本的教育技术条件, 其普适性较差;另外, 人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教学活动总是变动不居的, 仅靠若干种假定来框定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 则是对实践性知识的曲解, 现实中也确实难以弥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张力。如果辅以“想象形态”的实践性知识学习, 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想象形态”的实践性知识学习, 主要在头脑中演练, 更加注重反思和批判, 有利于加速教学技能动作组的连贯和自动化。师范生“想象形态”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方式有:说课, 用语言表达想象的教学过程;阅读教育名著, 在想象中逐渐促进实践性知识表达的自动化。

2利用模拟形态的微格教学, 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积极作用

不管设计多么合理、完善, 虚拟环境都无法替代真实环境, 从虚拟到现实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而模拟形态的微格教学正好是二者的过渡阶段。微格教学将实践中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行为和技能的层面上进行概括, 形成一套有控制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模式和科学的训练程序;通过对每项教学技能的观察、模仿和演习, 师范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复杂的教学技能。比如, 把整个教育技能分成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等不同的单向技能, 每次侧重练习2~3项技能。当然, 微格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学技能的提高, 应该建构完整的实践性知识, “建构”中, 实践者的练习、同伴的帮助、指导教师的引导, 共同发挥作用。在这种微型教学情境中, 控制了随意变量, 有利于针对某个具体环节反复演练;授课者与听课者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 降低了初次实践者的心理紧张程度, 而且, 便于沟通反馈, 相互促进。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同学之间在教学实践方面几乎不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因此, 同伴中的“同学”比“同事”更加亲切、坦率和诚挚, 更利于相互促进和提高。

3精心准备教育实习, 切实提高真实形态的教育实践效率

虚拟、模拟, 都是为真实的教学实践打基础、做准备, 它们不可能替代真实教学环境在构建学生实践性知识中的核心作用。在这种现实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同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构建实践性知识体系。国外教育实习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建立类似教学医院的“临床”学习学校, 提供一种适宜的“临床环境”, 指导教师、行政人员和大学紧密合作, 建立伙伴关系。这类实习引导模式着眼实习教师反思性判断力的培养, 它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应用”的实习指导模式。为了实现“实践—反思—再实践”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提升的效果, 教育实习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教育实习是师范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实践锻炼的难得机会, 如果不精心准备, 认真投入, 很容易流于形式, 不见实效。因此, 实习前的分析准备, 实习中反复揣摩, 实习后的反思提升, 都很重要。其次, 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喻示了实践性知识的多样性。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不能局限于专门化的课堂训练, 应该走向更为广袤的现实空间。演讲比赛、讲课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青年自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能够为师范生开辟第二“现实形态”的教育实习场地, 在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广泛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师范生不断体验教育教学实践, 生成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耿文侠, 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 2007 (2) :85.

[2]陈良民.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31.

[3]吴琼, 李江峰, 曾玮.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缺乏谈导师制的微格教育[J].职业与教育, 2010 (6下) :150-151.

[4]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01.

高等师范学生 第5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文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弱化传统的纯理论型教育、教学模式,而要强化一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的教学新模式,即“职业技能基本功训练、专业研究能力的刻意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师;培养模式;职业技能;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而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同样承担着培养能力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主要接受的就是传统理论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

因此,广大高师教育、教学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出一套实践型教学模式,并以此推进高师大学生技能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以“技”服人:职业技能基本功训练与强化

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对于当代高师文科大学生而言,能否掌握一门或几门技能不仅事关将来的个人就业,而且关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就需要高师文科院校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技能训练制度和训练模式。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1.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标准

确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标准,坚持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全员性、全程性与全面性原则。

所谓“训练标准”主要指的是训练的目的必须明确,训练的内容必须科学,训练的方法必须得当。然后针对训练标准,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但必须坚持“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三原则:全员性是指学生要全面参与;全程性是指职业技能训练要持之以恒,大学四年不断线;全面性是指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的涵盖面要宽泛。

师范生技能训练要着重抓“三字一话一说”,即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说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理应坚持听、说互动原则,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当讲授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作家作品时,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熟悉的作家作品进行解读,让他们记录下阅读感悟和疑点。到了教师讲授到这个作家时,课堂上可留5~10分钟的时间让选择此作家的学生到讲台上讲,然后让学生自评和他评,在评价过程中最能发现思路、语言、观点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问题意识。

例如,有个学生在谈论《人生》中的高加林时,认为他有“黄土地情结”。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这种“黄土地情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中是如何演变的?循此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秘专业的技能训练要着重抓“三字一话一讲”,即电脑打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演讲。同样也应坚持以上三原则。

2.尝试新型训练管理方式,构建训练平台

尝试新型训练管理方式,构建训练平台,以评比促进训练。对于文科师范生而言,一方面要抓好“三字一话一说”的常规训练,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开展技能竞赛等活动,如“优秀”三字作业展、说课比赛、辩论赛、话剧表演以及模拟教学大赛等,以活动激发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兴趣,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水平。

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坚持“三字一话一讲”原则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技能训练的条件建设,专门建立技能训练活动室。另外也要积极开展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的交流与比赛,比如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制作、PPT课件制作等,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其中,在活动开展中应当改变传统的被动型训练方式,而要积极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构建交流对话平台,在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现代大学教育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式的,而非过去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模式。

因此,理应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的那种对话式的`教育模块。教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把自己放置在道德楷模、知识源泉的高位上。通过一系列竞赛、比赛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走下似乎只属于自己的讲台,在活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问题切磋、询问答疑,师生共建一种平行的、融洽的、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价值理念。所以说,大学教育,尤其是高师文科教育教学不应只是压制或被动的教育,学习的动力应来源于学生自己,要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释放青春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学业有“专攻”: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既是教师教学效果的体现,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它是人才可持续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当探索并推行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研究能力培养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课堂教学与学生作业一体化原则

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学术研究成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讲、读、议、说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方式:即兴讨论、专题讨论、论辩式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而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课程则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囊括了前沿学术动态介绍、选读研究论文、专题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这种模式对于训练学生的学术“嗅觉”,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显然大有裨益。

至于学生的书面作业,则要求向小论文方向发展,提倡“小论文”写作,其意义也十分重大。它不仅是学生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所作的尝试和准备,而且也是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因此,高师文学课程完全可以把平时的书面作业当成小论文来写,要求作业朝着小论文格式发展,诸如标题、摘要、关键词、论证、注释或参考文献等。教师在评判作业的时候,应给出具体的评价,而非只打个分数。

2.坚持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原则

要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同一老师指导,认真打磨,严把论文质量关。尤其是避免和杜绝“重题”、抄袭现象。因此在平时小论文格式的作业训练中就要实施“反抄袭”攻略。作业抄袭现象是高师文科课程教学中的一大症结。

笔者认为,教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目除了要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主观性以外,作业题目还要有层次感,拒绝格式化。例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对于第一次授课时布置下去的作家作品,要求学生写一篇综述或者述评。比如,王蒙的《春之声》,综述要求对《春之声》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整合,可以述而不评。述评不仅要归纳整合而且要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如《春之声》的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得失是什么?还有哪些区域值得开拓?等等。这项作业的完成是循序渐进型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为,学生首先需要掌握电子期刊的查阅技巧,然后阅读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最后作出归纳整合并分析评价。可谓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又有利于将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可谓一举多得。

3.坚持平时考查与课程考试一体化原则

要求考查课程与考试课程同等对待,试题方面增加主观分析题的比重,从而强化对学生内在能力的考查、考核。很显然,传统的闭卷考试既不利于衡量学生真实的文学水平,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而应以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将学生每次的课前准备、课堂发言、讨论、完成课外作业和论文的情况以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的表现都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增加口试项目,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为了督促学生自觉地阅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的韵味,笔者认为还要将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要求学生每两周交一篇读书笔记,并利用每次课的课前5分钟对读书笔记进行讲评。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亲身躬“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有助于能力的培养,但当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一批实践型人才,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贵在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对于高师文科大学生而言,亲身躬行主要源于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培养组织协调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以此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这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渠道。以笔者所在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而先后创建了翔宇戏剧社、读者协会、涟漪诗社、大学生语文教学研究会等学生社团,参与社团人数较多。通过社团开展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才华,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这些都为学生将来顺利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积极推进自办刊物活动,这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又一个训练平台。自办刊物包括期刊杂志、板报、壁报、号外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品。在办刊的过程中,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能展示并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文艺能力等综合素养。比如学生办黑板报和壁报,既可以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板报的形式设计方面,又可以训练他们的“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技能。此外,刊物可以供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看法。从实践意义上看,这些刊物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方面起了“孵化器”的作用。

最后,广泛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锻炼高师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又一重要措施。大学生适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是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青年的优良传统。如今的大学生不再固守一己的象牙之塔,这已成为当代人们的共识。因此,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走向社会,把所学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拥有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诸如,可以到农村为留守儿童义务支教、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工厂学习调研、到农村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开展爱国主义红色之旅活动,等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其意义非常重大。

四、总结

高等师范学生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     舞蹈高等師范院校       措施

一、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特点

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在高考之前,老师都会说:只要这段时间熬过去了,到了大学,你们就自由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思想灌输,也导致了大学生来到大学,就是为了放松自己,为自己进入大学后变得懒惰找借口。还有一些大学生考取舞蹈类大学,纯粹是为了就业而选择的舞蹈,当然,也有高考失利的、真心热爱舞蹈的,等等。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做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观察每一个学生,然后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按照学生入学动机,可以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类:

(一)为就业而选择的学生

这一类学生通常因为高考的压力不得不选择舞蹈类专业。他们大多都是在高考前几个月或者一年左右的时间突击学习舞蹈,所以他们的专业并不是特别出众,学习成绩比中专生普遍好一些。在行为习惯方面,有较严格的意识。突出的问题:1.他们并不是特别热爱舞蹈,专业积极性不高;2.在舞蹈师范院校找不到自己的定位;3.为缓解高考压力而放松。

(二)热爱舞蹈的学生

这一类学生通常都是以热爱舞蹈或中专生为主。这类学生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行为、思想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中专生对孩子的教育侧重点在专业方面,在思想教育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引起重视,所以他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八荣八耻”等理论方面,都没有特别地关注。

(三)父母意愿

这一类学生由于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他们始终存在叛逆的心理。不管他们喜不喜欢舞蹈,由于大学不是他们选择的,专业也不是他们选择的,在学校,对老师的话语很难放在心上。专业和思想教育这一块都比较困难,也极其需要家长的配合完成学校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辅导员与专业老师不同,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进行引导。通常一个辅导员要管理一个年级,要关注到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同学,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辅导员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培养学生,抓好干部建设。

(一)培养班干部

好的班干部可以带领整个班级形成 良好的班风。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量比较大,所以在开学迎新的时候,可以找到每个班的班干部,通过开学大量统计工作来考察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培养发掘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有利于更加快速、真切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于班干部,需要有一个考察期和任用期,实行民主选举,培养那些具有优秀领导能力的班干部,对不合格的要予以更换。

(二)走入寝室

大学生的寝室是最能体现本性的地方,辅导员必须走入每一个寝室,拉近师生的距离。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最放松的,能够与老师用最轻松的方式交流。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存在拜金主义、极端主义、享乐主义等情况。在这个时候去梳理学生道德情感,灌输马列主义理念是最好的时机。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思想教育在大学里面是尤为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形成,辅导员除了要在专业和理论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对学生在传授道德观、培养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尊重师长等方面做出引导。

(一)开展思想道德主题讲座

舞蹈生由于习惯性于专业的重视,会忽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思想教育,反复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当然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讲座教师要注意讲座实质性的意义,要用切合学生实际的生动例子打动学生,给予学生以启迪和教育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规范行为道德

由于在大学以前没有规范好行为规范,在大学再纠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辅导员在规范大学生行为道德的时候要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行为特点,抓典型树榜样,起着一个点至面的影响作用。

(三)真切开展团组织生活

团组织生活是每个月进行一次,辅导员一定要去研究观察团组织生活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有积极的作用,为班级评估做出指导。大一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这类活动有着应付的心态,所以一定要强调团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并要对团组织生活考评,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社会实践

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单一,可组织带领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比如植树、看望老人、关爱儿童、关心残疾人、读书、发现美等活动。用这类活动实质性地表现“八荣八耻”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任务和行为的重要性。

四、总结

高等师范学生 第7篇

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 其各种负面效应也凸显出来, 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媒体的负作用对于处在心智发育阶段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影响会更大。由于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 导致我国青少年对于媒介的理解、使用出现偏差, 对于媒介负载的复杂信息无法做出有效的辨识。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青少年的培养。了解师范大学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从而制定相应的师范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 就显得尤为必要。重庆师范大学作为重庆地区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 是未来教师的摇篮, 其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具有代表性。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进行师范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2 调查研究具体步骤

这次对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从2008年12月开始, 至2010年6月结束, 历时一年半。调查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1) 媒介接触:学生日常接触、使用媒介的情况。包括学生接触使用媒介的种类、时间以及目的。 (2) 媒介认知:这里面又包括三个部分。A、媒介知识:指学生掌握的媒介知识以及运用媒介知识处理媒介现象的能力。B、媒介意识:指学生运用媒介处理学习、生活事物的意识。C媒介道德:媒介法规的知晓及对媒介道德的态度及行为。 (3) 媒介参与:学生参与到媒介传播的行为以及学生运用媒介制作媒介作品行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47份, 收回621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598份。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性别:男生占43%, 女生占57%;专业:理科生占41%, 文科占59%;年龄:大一占22%, 大二占24%, 大三占41%, 大四占13%。

3 调查情况分析

3.1 媒介接触情况

调查显示, 学生生活与媒介密切相关。在受调查者中, 有13%的学生每天要接触电视, 广播、报纸、书刊、网络、手机这五种媒体, 20%的学生每天接触至少其中三种媒介, 21%的学生至少接触其中两种媒介, 46%的学生至少接触其中一种媒介。其中61%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网络, 30%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手机, 6%的学生接触最多是电视, 2%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广播, 1%接触最多的是报纸。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学生接触媒介中处于绝对优势。学生每天花在媒介上3-4个小时的占37%, 花1-2小时的占38%, 花5个小时及以上的占25%, 由此可以看出媒介接触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利用媒介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47%, 进行娱乐活动的占46%, 与人交流的占4%, 打发时间的占3%。有68%的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后自己的学习时间减少。11%的学生认为有所增加, 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时间没有改变。在被询问交朋友的最好方式时, 68%的学生认为是在现实中, 4%的学生认为是在网络中, 有18%的学生认为两种都可以。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媒介接触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学生能较好地分辨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区别。在与媒介建立起来的依赖关系中, 还没有处于主体地位, 还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调剂控制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

3.2 媒介意识

在问到利用媒介的意识这个问题时, 77%的学生表示在需要查找信息时会首先考虑上网。在碰到专业上的难题时, 45%的学生选择在网上查询, 24%学生选择到图书馆查资料, 15%的学生选择询问老师, 16%的学生选择询问同学。可见学生利用媒介辅助学习的意识已经比较强。批评认识媒介方面, 2%的学生相信在媒体上看到的所有东西, 14%的学生不相信在媒体上看到的所有东西, 84%的学生选择辩证看待媒体上看到的所有东西。被问及媒体新闻报道对自己的影响时, 71%的学生认为媒体新闻报道是在自己的辅助判断依据。2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主要判断依据。6%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根本判断依据。可见, 媒介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信息查找工具。学生对于对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反思意识, 没有盲从媒介, 但对媒介评判的能力还有所不足。

3.3 媒介知识

学生对于媒介知识的掌握。在回答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这个问题时, 有45%的学生选择了时效性, 17%的学生选择了现场感强, 只有38%的学生选择了视听综合性这一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在问及是否了解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制作过程时, 55%的学生回答有一点了解。38%的学生回答完全不了解。只有7%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有38%的学生表示经常发现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 59%的学生表示偶尔能够发现, 3%的学生表示从未发现。在回答哪些属于传统媒体的这个问题时, 只有9%的学生能够辨认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都属于传统媒体。在被问及“受众在传媒中的角色”时, 21%的学生认为受众是很被动的, 24%的学生认为是较被动的, 24%的学生认为受众是保持中立的, 7%的学生认为受众是主动, 而有2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受众的含义。对于通过媒介查找信息的能力, 2%的人认为自己精通, 33%的人认为自己能较好地通过媒介查找信息。57%的人认为自己通过媒介查找信息的能力一般, 有7%的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佳, 1%的人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差。可见, 学生对于媒介的特征属性、生存环境、制作过程都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利用媒介查找信息的能力信心不足。

3.4 媒介道德

当被问及媒体上的未成年人是否需要覆盖马赛克时, 4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32%的学生认为无必要。2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媒体中所出现的软性暴力、情色报道, 13%的学生认为这是客观事实, 13%的学生认为是生活调剂, 35%的学生表示不作评论, 22%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 17%的学生表示坚决抵制。对于黑客这一现象, 8%的学生认为是英雄, 39%的学生认为是罪犯, 5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评判。3%的人表示经常访问色情网站, 26%的人偶尔访问, 71%的人从不访问, 对于这一行为7%的人认为有益, 51%的认为有害, 42%的人认为无所谓。可见, 学生的媒介道德知识以及意识比较薄弱。

3.5 媒介参与

在参与媒介制作这个问题上, 67%的学生有写博客或创建QQ空间的行为, 14%的学生编辑过数码图片或视频, 8%的学生制作了个人网页, 2%的学生参与了媒体实习, 9%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媒介制作活动。被问及到参与媒介制作上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时, 有80%的学生表示缺乏相应知识是最大的困难。17%的学生认为是没有设备和资金的支持, 只有3%的人表示在于缺乏兴趣。对于是否听说过媒介素养课程这个问题, 33%学生表示听说过, 67%表示没有听说。而当被询问是否参加媒介素养课程时, 86%的同学表示会参加, 14%的同学表示不会。可见, 学生对于利用媒介参与媒介传播有着浓厚的兴趣, 也有较为普遍的媒介参与行为。但由于缺乏媒介知识及资金、设备的支持, 媒介参与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

3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大众媒介接触已经成为重庆师范大学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接触最频繁的媒介为网络;学习和娱乐是媒介接触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学生能较好地分辨出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学生对于媒介接触的控制能力还比较弱, 出现了媒介接触影响学习的情况。学生有较好的利用媒介解决问题的意识, 但利用媒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媒介的相关知识掌握也存在不足。对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能够评判接受。媒介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都有媒介制作的经历。但因为缺乏知识和相关设备资金支持, 媒介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存在不足。对于重庆师范大学学生所做的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出, 对于师范大学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媒介素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解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对师范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高等师范学生 第8篇

1. 大学生数学观研究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大学生的数学观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正确的, 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有少数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 认为数学是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对于数学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个较高层次的价值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而且有些人也认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多大用处;由于数学的抽象导致了有些人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认为数学学习是教师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大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数学教学, 所以他们的数学观直接影响着自身的数学教学观, 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观以及数学学习, 因为数学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数学观教育.

针对于以上大学生数学观存在的不足, 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数学本质的教育、数学美育教育以及数学应用意识的教育, 使他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 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

2. 培养大学生数学观的建议

2.1 寓应用于教学中, 提高数学化的水平

诚如前文所述,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认为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大, 在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在讲课时有必要讲一些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寓应用于教学之中, 提高数学化的水平.能否用数学的眼光透视客观世界,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这是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数学观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 欧美等国都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中心, 应当指出, 所谓“问题解决”并不仅限于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 还应当包括综合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中, 寓数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和挖掘富有生活气息, 联系实际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例子, 在具体教学时可采取双向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另一方面将数学模式生活化, 结合课本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到:探索未知世界确实离不开数学[1].

2.2 过程教学与结果教学并重

诚如前文所述,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 认为数学是一些绝对真理的总集, 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实践, 使他们逐渐感觉到数学是可误的、数学是一种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 来改善他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不仅有理论上的一面, 而且也有实验上的一面”[2], 学生是通过学习数学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在重视数学理论本身的同时, 形式化的方式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要把数学形式化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火热的思考”[3], 努力揭示理论的发生、发展到应用的过程, 实施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营造现实的、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 经过观察、试验、归纳、抽象和概括,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探究结论, 摸索方法, 得出结果, 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数学, 而且是在“做”数学, 是在“用”数学, 是在“做”、“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这样, 激发了兴趣、锻炼了意志、培养了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习思考, 学会探索和决策,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是需要探索和实践的, 来培养他们动态的、经验主义的数学本质观.

2.3 在数学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

诚如前文所述,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大学生几乎没人意识到数学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对数学美的感受还不深,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 应该是数学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爱因斯坦说:“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功能, 把教学实践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作为数学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把专业基础知识与美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美育渗透, 把看似枯燥乏味的符号、数学公式、图形等变为形象生动、色彩斑斓的“珠宝”, 展露出数学中隐蔽的、深邃的美, 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和享受, 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美育渗透是以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基础来进行的, 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 在运算、解题、作图、证明的数学实践中, 受到美的启迪, 扩大知识视野, 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强化思维过程的简洁、有序、严谨, 以此增强智育和美育效果, 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在数学教育中进行美育渗透, 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又表现为展示数学教学过程本身的美.其次, 教师除了通过课内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美育渗透外, 还应在课外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 作为数学课内审美教育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是数学美的传播者, 要把数学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使数学课成为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莘莘学子, 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刘任义.论数学观、数学教育观与数学教育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2) :89~92.

[2]黄毅英, 林智中, 黄家鸣等.香港教师数学观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2 (2) :2~9.

高等师范学生 第9篇

一、五年制高等师范学生宿舍文化的特点

五年制师范生的入学年龄为十五六周岁, 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学生的心智水平与认知发展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阶段,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叛逆性。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多, 学生宿舍作为相对狭窄和固定的人际空间, 成为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 学生的日常交流和课余活动与交流, 大部分是在宿舍里进行的。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的缩影, 班级文化的折射更是宿舍成员群体智慧的结晶。

(一) 导向性。

我国古人云:“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 那么我可以担保, 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 我随便拿出一个来, 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 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 或一个律师, 或一个艺术家, 或一个商界首领, 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由此可见, 大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 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五年制师范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 个性较为鲜明独立, 与同龄人共同生活交往的时间不多, 人际交往的经验和能力比较欠缺。宿舍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趋同性和从众性, 对学生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比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 教育性。

宿舍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全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不断的矛盾冲突和集体调节下逐步形成的。它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校纪校规等外部强制性规定。通过宿舍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我们学校德育的又一主阵地, 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三) 规范性。

宿舍文化往往体现为通过制定宿舍的规章制度这一明文规定及集体舆论这一潜在的影响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言行。宿舍成员会遵循宿舍群体组织的要求, 自觉把宿舍目标视为自己的目标。

二、高师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学校领导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是直接关系到宿舍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 宿舍管理走两个极端:一是有的领导认为宿舍只是学生睡觉休息场所, 只要保证基本的水电供应、卫生消防就可以了;二是有的领导追求宿舍设施的现代化, 注重学生宿舍的外在影响力, 下大力气投入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 注重宿舍空调、电视、网络等设施建设。因此, 对于宿舍文化建设都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 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宿管员队伍建设落后。

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 又是教育者, 是一支“不上讲台”的育人队伍。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进一步推进, 一些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态度不好, 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效率低下的宿舍服务人员进入管理队伍;在管理过程中, 硬性成分过大容易引起学生不满。有的管理员的强制断电、熄灯、断网等生硬做法, 往往体现出重“管理”轻“服务”、重“责任”轻“权利”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对此非常不满, 产生抵制情绪。宿舍管理部门满足于事务性工作, 对宿舍文化把握不够。

(三) 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

学生在入校前, 除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外, 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的持续时间一般都不是很长, 并且在和家人相处时, 往往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 比如有自己单独的房间。而进入高校以后, 不仅同学间相处的时间长, 而且共处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一般来说, 人际空间越密集, 人际冲突越多。一方面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问他人冷暖, 相互间缺少关爱, 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宿舍文化建设常常带有“应景”的倾向, “一阵风”的做法, 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宿舍文化提升

加强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 凸显学生宿舍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性。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密切, 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宿舍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一) 深刻认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推行前三年基础通识教育, 后两年选择专业教育, “班级制”正逐步弱化, 学生宿舍逐渐成为学校的机体组织“细胞”, 深刻认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建立优秀的、特色的宿舍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一是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 宿舍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二是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 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校园文化的发源地, 更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学生宿舍建设直接反映学校的整体面貌, 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生宿舍文化更是校风、学风的具体表现, 学生宿舍文化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学校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三是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是高校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阵地。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抓好宿管员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育人”水平。

宿舍管理人员是各项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效果。学校应择优选择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和一定管理水平的教师参与宿舍管理,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兼职管理队伍。一要以学生为本,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要及时对一些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态度不好, 服务质量不高, 服务效率低下的宿舍服务人员进行批评教育,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宿舍选配好室长并对他们加强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定期召开室长工作会议, 传达上级有关学生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安排, 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意见。二要转变学生宿舍管理员队伍的服务理念。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数量服务”为“质量服务”;变“为我服务”为“自我服务”。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 虚心听取广大学生意见, 切实做好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配合工作, 建立和谐的关系。

(三)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1. 以党团组织为依托, 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党团员的积极性, 使其充分参与到学生宿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 既培养学生党团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又改变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 变自上而下为上下互动, 变由外而内为自动自发, 变少数管理多数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我管理。

2. 以学生宿舍为单位, 开展健康活泼向上的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标兵、优秀舍长”评比活动, 提升学生公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的公寓文明氛围和居住环境。在楼宇之间、学生宿舍之间和学生宿舍成员之间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3.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听取广大学生关于宿舍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鼓励学生为搞好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二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为学生施展才能创造机会。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要靠学生, 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要从学生中汲取, 从而使开展的各项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

(四) 以养成教育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 齐抓共管, 构建卫生检查网络体系。

建立以学生工作部门、宿舍管理单位、学生会组织为主体的卫生检查网络体系, 对学生宿舍卫生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 促使学生良好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养成。

2. 建章立制, 规范行为。

从每年的九月的军训开始就协同教官在新生中开展宿舍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让他们从进校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独立意识。并将宿舍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学生宿舍内务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作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石, 并把学生在宿舍的表现与个人操行考核挂钩, 与评优、评奖学金、助学金和入党、应征入伍和优先推荐就业相结合, 从而使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有可靠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济民.着力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1) .

[2]邵景霞.宿舍文化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7 (4) .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8.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高等师范学生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

1 高校学生档案构成浅析

1.1 高校学生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材料,形象的说,它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材料积累,同时反映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环节。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这些信息材料的本质发生变化,以“人事档案”的身份重新启程。

高校学生档案主要是指涵盖学生的入学(招生)、入团、入党、学业、奖惩、毕业等重要信息,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已由所毕业高中转入学生信息档案,那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形成的新的信息材料,就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生基本信息;(2)入学材料;(3)学业概况;(4)思想政治表现;(5)身体素质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6)技能情况;(7)社会活动情况及评价;(8)信用情况(9)奖惩情况;(10)毕业材料。

1.2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它高校档案的区别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他类档案相比较而言,具有过渡性,记录的是以人为主的信息积累和管理,不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等一般档案信息的特点,因此学生档案的过渡性使其具有学生培养的过程性,学生档案的构建与管理不能与其他档案管理实行“等量齐观”的管理方法。

2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多遵循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模式,学生档案由系部进行学生原始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涉及上交的档案则遵循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上交至综合档案室存档保存。学生档案有其特殊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与学校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具有过渡性,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而言,过程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也使得传统档案管理上交模式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2.1 系部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的附属品,学生档案无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不受重视,通常在学生毕业年度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填写时常不规范,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档案被视为“中转的纸张”,随意堆放处置的现象普遍。

2.2 学生档案内容单一化,无个性

中学时代形成的学生信息资料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大学时期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料有学生成绩单、学籍登记表、健康情况表等,这种单一化的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现状难于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教育合格师资,素质培育尤为重要,作为“准师资”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记录应是丰富多彩而非呆板枯燥的,师范教育要培养的师资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3 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制约,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学生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仅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简单检索和查询事务,未形成数据库形式的电子档案信息,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

2.4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高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学生面对最多的两大群体,受教学计划、开课安排的学期或学年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在任课年度形成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信息材料。与学生沟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者。

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学生档案管理的专职化

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得学生辅导员本身不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得对于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专业、负责任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用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兼朋友。对于各院系的学生档案管理,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认真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汇总、检查、上交等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无误。

3.2 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加强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学生档案不应该只是记载学生成绩及其学籍情况的“冷表格”,而是成为记载学生在校期间“鲜活”生活的“成长记录”,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势在必行,过程性学生档案的管理要求要具有一支负责任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学生管理经验,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的点滴提炼升华,构成具有生命的档案材料,笔者认为:在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学生特长档案、诚信档案、社会实践档案、公益活动情况档案、文体活动情况档案,将学生的学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综合考察,并给予科学的评价,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依据。然而,这必然会加重学生档案管理者的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从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提高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物质、设备、人员给予保障,惟此能够保证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3.3 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现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是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取决于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方面,建立高校学生档案信息的数据库,使得学生档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使得学生档案管理充分体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功能,彰显其利用价值,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榜样带头作用,构建以系部为管理中枢,班级为档案形成主体的学生档案自我管理组织,使得学生成为其“成长记录”的构建者与见证者,使得学生从始至终都重视自身的过程性学习及生活。那么,形成真实、可靠、质高的学生档案信息便不是空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就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永峰,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董雪梅,刘玉玮.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运行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4).

[3]颜培珍,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档案工作[J].上海档案,2009(6).

建议改变高等师范院校体制 第11篇

1.高师院校多年来办学模式单一不变,校与校之间大同小异;所传授的知识与综合性大学近似而又不及综合性大学有深度。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面,师生都不够重视;对如何促进中学教学的研究触及较少,高师教学模仿综合性大学。多数高师院校有师范之名,无师范之特色。

2.在市、县级中学中,多数教师都是本省或本地区高师的毕业生。许多教师是同一高师毕业的师兄弟、师姐妹,学术研究、学术交流“近亲繁殖”,循规蹈矩,少有新意,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3.高师所提供的实习机会极有限,学生毕业担任教职后,基本上没有一套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育技巧。多数教师的师范知识是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中学生成为年轻教师的教学实验品。

为此建议:

1.改变高师招生渠道。选择部分高师作为试点,不再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而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中招收那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生,学制为1~2年。

2.改变现行高师的教学内容。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已掌握了作为中学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高师专门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的传授及教育理论研究。

3.加强高师学生的教学实习。高师应至少为学生提供1年以上的教学实习。这样,学生毕业时即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可随时融入中学的正常教学工作中。

高等师范学生 第12篇

顶岗实习学生上课学生汉字书写大赛实习生在也昌中建学校开展捐书助学活动办学十年来, 中文系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专科毕业生4000多人。其中, 通过助学辅导在自考中获得本科文凭的450多人。历年来, 学生在教育实习、专业技能竞赛及其他各项社会活动中, 获得多种奖励, 取得多项突出成果。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7班阳画画同学, 代表顶岗实习学校参加文昌市教师教学大赛, 获得小学组二等奖。2012年在连云港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中, 2010级语文教育专业2班王梦玲同学的“教学设计”获一等奖;2010级3班王鑫鑫同学在现场说课、人文知识测试、三笔一画、才艺展示等项目中表现不俗, 获得综合竞赛二等奖o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10级学生姚磊, 撰稿刊发在《琼台师专报》2013年3月15日第3版的通讯《自强, 创造人生的价值——访我校全国“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蔡泽江》, 在2013年“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得通讯类三等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11级陈小韵同学的新闻作品《从“一花独放”到“遍地开花”》, 刊登在2013年8月11曰《中国青年报》的头版头条。2013年10月, 在东方市天安中心小学顶岗实习的苏晶同学被选拔为公安英模报告团成员, 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一级英模吴春忠先进事迹报告演讲会。2013年底, 语文教育专业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叶雪华、余鹏、窦梓幻、王雪翠、方雅等同学完成的考察报告《基于地缘关系的名人文化空间呈现:海瑞文化与滨涯村》, 获海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毕业生历年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涌现了不少就业、创业典型。《南国都市招2014年3月16日第8版, 以《“85后”大学生, 海口开四家公司, 年营收500万》为题报道了2008届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陈善铭的创业故事;《太原晚报》2014年9月3日第28版, 以《霍虎勇:用诗人的思维经营公司》报道了2012届毕业生霍虎勇的创业故事。创新时代背景下, 中文系将适应社会趋势, 围绕学校“创新琼台文化, 加强内涵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 服务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 逐步落实“省级骨千院校”建设任务, 朝着‘‘抓好系部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办出中文特色, 形成琼台品牌”的0标不断前进。I留学生汉语班开学典礼特级教师、广西名师黄亢美老师做示范课著名作家韩少功和学生在一起

上一篇:项目驱动型教学下一篇:选择留学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