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优势范文

2024-07-21

职业技能优势范文(精选12篇)

职业技能优势 第1篇

一、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我国的高校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 也就是说相对的缺少对学生技能上的培养。而当学生有学习美术职业技能的需求, 难以在校内得到满足。而市场上虽然有着各种学习的途径, 比如网络教育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多媒体软件学习等等。但是, 首先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到社会上的美术类技能培训机构去接受培训。为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不断地自我更新换代。与正规的美术教育机构相比, 社会美术类培训机构更拥有一些优胜于它的明显特点。教学机制相对地灵活, 办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主体的多样化。会按照学生的需求, 设计的课程与公司职位要求为中心, 向大家大量地提供短周期、低费用、快速达到效果、涉及面广泛的美术类职业培训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 配以多媒体等高新科技教学, 课堂气氛活跃。注重社会上的实际需要, 而且对职位针对性强。美术类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 学生能有更好的收获。培养全面的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社会上的美术培训机构不能单纯地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就胡乱把其他领域的资源分配挪用来教育当中, 不能忽略教育的根本, 只追求金钱利润。中国培训业正在走向建设品牌的道路。一些品牌的培训机构, 有口碑的美术培训机构更是受到热捧。我国的美术技能培训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 总结了一些经验。其中机构的师资、教学、课程等等, 正成为被学生选择的新标准。但凡接着不正规机构和中小培训机构被淘汰殆尽, 美术培训机构渐渐地走向了“集中化”“品牌化”, 树立属于自己的美术培训机构品牌正变得得越来越重要, 品牌将是学生们选择美术培训机构的一个重要参数。学生们挑信赖品牌的心理倾向, 品牌美术类培训培训机构的强大师资, 说明出美术培训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二、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安排有很强的职位针对性

美术类的岗位一般要求有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可是在学校里面学生学到更多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并且理论跟实际相差还有很长的距离。单单只是凭借学生自身去理解, 就到实际中去实践, 这就导致了学生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实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公司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的原因。而社会美术培训机构能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补充, 有针对性的根据行业需求, 职业岗位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美术类职业技能的培训, 有效地缩短学生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公司职位的应聘需求, 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注重技能的教育方式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方式主要是注重一种培养个人素质上的教育, 而并非注重技能上的教育训练。导致了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困难, 就是学生在走出社会以后, 不能够立即适应社会对岗位的技能的需求。这种倾向于基础素质教育的教育方式是主要的原因。而当中美术类的就业率更是日渐低下。社会美术培训机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助于弥补高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能力相悖的缺点, 就足够极高地促进美术类学生的就业。为了能够互相配合, 我们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人才, 各级技术人才需要合理的配合结构。就针对动画来说, 一部动画, 需要人物设计、场景设计、二维工作人员、三维工作人员、后期合成人员, 各种技术人才相配合才能做出好的作品。所以提出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大力加强美术类职业技能。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通过美术类职业技能教育,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是行业的需要。

三、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模式使得就业更便捷, 就业率大大提高

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模式大多是与用人单位合作办学, 或者用人单位直接办学, 也就是能够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学生在经过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的培训之后, 如果能够通过面试考核, 那么该培训机构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去到用人单位的美术类岗位去应聘并且上班, 也就是说省去了社会招聘这一个麻烦的环节。有的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即是实习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美术类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在实际当中验证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 从而更好地表现自我, 争取在课程完毕同时也是实习阶段的完毕, 在此之后, 就能够直接来到对应的美术类岗位从事工作。这对于就业率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的社会美术类培训机构有很多是能够直接像学生提供就的业岗位的, 这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综合种种, 社会美术类职业培训机构能够妥当地解决我国的美术类高校生就业难这难题, 而且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功用, 这也就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给出了很好的参考例子。

参考文献

[1]潘晓军, 蒋开球.建国60年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特点及其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 2009, (09)

[2]哈莎.社会培训机构运作模式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启示.继续教育, 2010, (10)

[3]袁汉勋, 浅谈教育原则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学生管理个案分析, 教育研究, 2007年9期

职业竞聘自我特长及优势 第2篇

1.本人责任心强,责任心是工作的动力,是创造力。有了责任心才会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原则,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2、本人思维缜密,工作认真仔细。TPM工作比较繁杂,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在有强烈责任感的同时还需要一颗在全神贯注的心,专心致志方能得心应手。

3、本人领悟能力较强,有执行力。能准确的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并且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分配的任务。无论多么宏伟的蓝图,多么正确的决策,多么严谨的计划,如果没有高效的执行,最终的结果都是纸上谈兵。

4、本人善于学习和思考。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的进步都是在不断思考与总结中取得的。我认为做好TPM工作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总结,把TPM实施过程中效益明显的留下,制定好标准,全面的推广,创造更大的效益;把TPM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不断改良,达到最好的状态,创造更大的效益。

5、本人语言交际能力较强。沟通是信任的桥梁,良好的沟通是工作效率的保证。TPM工作要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布置各项工作,并对班组TPM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在与各部门,各班组人员打交道时,需要良好的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使TPM工作顺利进行。

职业妈咪的超人优势 第3篇

妈妈级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已经能够对过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所以和初出茅庐的小女生相比,妈妈级人物少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却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这使得她们能够排除各种干扰,专注地对待本职工作,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

2强烈的责任感

从孕育、诞生到把一个新生命抚养成人,这个过程让妈妈们焕发出超乎常人的责任感,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亲力亲为,稍有差池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妈妈们,不会像小女生一样任凭自己的喜好和心情随意对待工作,更懂得对一份工作负有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3难以比拟的人脉关系

妈妈级人物除了工作经验,更有本行业的人脉关系,和小女生的朋友圈子相比,妈妈级人物的朋友圈更稳固和实用。

4随性流露的亲和力

生过孩子后的女性母性洋溢,稳重成熟,有着特别的亲和力。和小女生相比,妈妈级人物少了几分娇嗔,多了几分稳妥的幽默,不会给人惊艳的感觉,但会让人如沐春风。

5细心稳妥的处事之道

带孩子需要胆大心细,教育孩子需要智慧和耐心,和上司、同事、客户相处也不外乎这两点,妈妈级人物经过生活的培训,自然能够在职场中与人共事愉快,这也是职场成功的必备素质。

6规律的生活流程

妈妈级人物因为还要随时照顾孩子和家庭,因此在职场之外的生活流程也相当稳定,她们生活轨迹相对固定,这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助于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完成。

7不露锋芒的竞争实力

妈妈级人物重出职场实力不可小觑,除了在怀孕与休假期间的沉淀和思考之外,重入职场后,重新营造自己职业生涯的信心和决心也让她们具备了更深沉稳固的竞争实力。

8爱心和耐心

照顾孩子的过程也是妈妈们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爱心和耐心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妈妈们与孩子日常交流的切身经历让她们更加懂得,爱心和耐心在工作和为人处世中散发出来的光辉时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9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一位工作了8年的职业女性生产后义不容辞地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三年全职妈妈的经历,让她从一个女生蜕变成一位称职的母亲、成熟的女性。“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保持热情,尽心尽力,不断学习,我们总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这位母亲在重入职场后,用三年磨练出来的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全新的职业天地。

10学习的态度

陪伴、教育孩子的过程,让妈妈更深切地体会到,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学习,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庭主妇料理家务是学习,妈妈带孩子也是学习。如果把工作也当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充满热情地去面对,那么职场妈妈们的进步和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试析女性记者的职业优势 第4篇

一、现场采访, 沟通交流, 女性有着独特的性别优势

女性相对柔弱, 但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却能巧妙转化, 将弱势变为优势。在新闻报道中, 女性往往被认为适合软新闻, 而那些庄重、严谨的硬新闻则适合男性。然而, 央视女主持人董倩曾提到自己在采访过程中的优势, “两会期间, 我采访‘两高’的委员, 所谈到的话题都是很沉重的, 所以我选了两套衣服都是红色系的, 一套水红色的, 一套橘红色的, 女主持人的这种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沉重的气氛。”女性记者可以通过变换服装颜色、样式等方法, 营造更良好的采访氛围。这既是重要的采访技巧, 也是属于女性的独特优势, 能够为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奠定较好的基础。

在对以男性居多的各国政要、企业名家、成功人士的采访上, 女性更能够凸显出绝对的性别优势。“男性较为强势, 天性好战, 处处喜欢竞争”, 男性记者在采访中容易给被采访者压迫甚至敌对的感觉。当被采访者面对男性记者的时候, 被访者如果太坦诚了, 就会觉得自己处于“下风”了。因此, 在他们回答问题时也就会处处设防, 或者只回答一些浅层次的问题;而当面对女记者的时候, 因为她们的倾听方式很像学生, 而且讲话也比较谨慎, 并且善于用自己的一些举止来说明自己已经融入被采访事件中, 这就让受访者特别是男性受访者有种处于“上风”的感觉。”[2]

女性不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具有优势, 在同行中一样如此。“2009年全运会期间, 有3000多名媒体记者汇聚济南。在游泳比赛时, 每天有近千名记者进驻奥体中心游泳馆, 对赛事进行采访报道。10月22日晚, 解放军队的老将齐晖夺得200米蛙泳比赛的金牌。赛后, 混合采访区里聚满了记者, 长枪短炮, 严阵以待, 这个原本就不算宽敞的混合采访区, 瞬即变得拥挤起来。来自辽宁电视台的电视记者是一位娇小的女孩, 她正拿着话筒左右突围, 准备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她笑着说:“在混合区采访, 电视女记者比较有优势, 因为大家都不好意思‘排挤’女性啊。”[3]在采访工作中, 女性记者巧妙地运用性别优势, 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取得更优质的新闻报道。

二、捕捉线索, 挖掘题材, 女性具有天生新闻敏感性

女人的天性敏感, 在生活中往往会让人莫名其妙甚至厌烦, 但是在新闻工作中, 却能带给她们强烈的新闻敏感性, 良好的新闻感知力和新闻观察力总会让她们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极其细小甚微的环节, 从而拨开层层迷雾还原事实真相。或许女性的视角没有那么宏观、深刻, 但是她们可以更加直接、真实、具体地记录下自己所感知到的新闻, 而这正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真实, 新鲜。

肯·梅茨勒在《创造性采访》一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女记者玛丽·科尔文驾车在波黑战场上行驶时, 曾经看见一名男子黯然坐在路边, 眼中充满了泪水, 久久凝视旁边的一堆泥丘。出于一种本能, 她感觉到这里面有段动人的故事, 于是跳下汽车和他攀谈。玛丽用女性的温柔去感动和劝慰男子, 该男子告诉科尔文, 他身旁就是他妻子和孩子的坟墓, 他们没能逃脱无情的战火, 撒手人世。回想起一家相聚时的情景, 与孩子一起嬉戏时的场景, 男子禁不住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 此时科尔文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无情, 也感受到该男子失去亲人时的巨大悲痛, 于是将他的故事写了出来, 质问发起战争的刽子手。她的这篇报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激发人们反对战争的强烈共鸣, 也让那些热衷采访大新闻的男记者看到报道后, 由衷地佩服她细腻的情感, 对女性特有的细心观察力自愧不如。

从女性心理学角度看, 善于以小见大、大事化小的本领正是女性的强项, 这种心理特点, 使女性记者在工作中观察事件的视角, 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能够从社会大事中找大众的着眼点, 将“硬新闻”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 达到较好的新闻效果。

三、勤奋敬业, 不言放弃, 女性更加细心而耐心

在采访前, 女性记者往往会做更详细、更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在采访过程中, 对于一些敏感问题, 男性记者往往单刀直入, 而女性则更加善于倾听, 对于被采访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她们会选择迂回前进, 在不厌其烦的交流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而且, 女性骨子里那种执着会让她们在面对外界的种种困难时绝不轻言放弃。

有这样一个关于女记者的故事。“在一年‘两会’上, 一名报社的女记者在此前的记者招待会中一直没有争取到提问的机会。大会闭幕这天, 李鹏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 这也是本次‘两会’”期间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女记者暗下决心, 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到提问机会。招待会刚开始, 女记者就给会议主持人写下了几句话:某某先生, 前5次记者招待会, 我一直没有争取到提问机会, 恳请此次给我一个。趁警卫人员不注意她几步冲上主席台, 将纸条放在主持人面前。待警卫人员反应过来正欲阻拦, 她已经退回到台下。她担心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主持人会认不出她来, 于是整整一个下午, 这位女记者一直面对主持人的视线站着, 一次又一次高高的举起手。可是直到招待会接近尾声, 主持人依旧没有要她发言的意思。女记者心里正暗暗着急, 李鹏总理突然宣布招待会延长10分钟。主持人终于将这最后的机会给了她, 她紧握话筒, 向李鹏总理提出了那个早已在心里背得滚瓜烂熟的问题。事后有人说, 李鹏总理之所以要延长10分钟, 应该就是注意到了那个一直站在会场中间、总高举着手要求发言却一直得不到机会的女记者。”[4]女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为自己争取到采访的机会, 从而得以完成采访任务。

女性在身体素质上虽远不如男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就不适合艰辛、繁重的新闻采访工作。“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节目摄制组曾走过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 组里面的女记者们与男人一起, 在深山穿行, 在悬崖攀登, 在冰天雪地中行走, 共同经历各种不一样的挑战和惊险。面对节目录制过程中的种种意外, 女记者们早已习以为常, 她们以较弱的身躯行走在最艰苦的自然环境中, 为观众带来名山大川的美丽景色, 英勇无畏, 执着向前。”[5]

四、富于实干, 甘于奉献, 母性是女性无形的力量

母性的力量体现在忘我、奉献, 这是女性记者区别于男性记者最显著的优势。母性的天性使女性记者在工作中, 会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和奉献精神。在抗击SARS的报道中, 女性记者没有在这场人类大灾难面前退却, 她们深入一线采访, 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有统计显示, 投身一线采访和受表彰的以及获得新闻大奖的女记者比例都高过了男性;在残酷的战争中, 战地女记者凭着非凡的勇气、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把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 更是看到了许多女记者, 她们发回了一篇篇哽咽地报道, 一幅幅流泪的画面, 女性记者在一线的真情表达获得了人们的肯定, 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王冬梅曾经讲述过同事徐玫的感人故事。“1997年2月, 徐玫到土耳其站工作, 5月份就因患胆囊炎做了手术, 但这并没有让她停下工作。在以后的几个月里, 这位坚强的女记者把一条一米多长的引流管藏进长筒袜, 盖在宽大的外衣下面, 像一个健康人一样外出采访。她甚至带着引流管只身前往当时民族冲突激烈的库尔德区, 给台里发回一篇又一篇生动的一线报道。时隔仅仅一年之后, 徐玫病情恶化, 可她依然瞒着台里, 坚持等待接替她的记者到任。然而她回国的时候, 是从机场直接被送进医院的。不到两个月后, 这位优秀的土耳其语高级记者就因胰腺癌而永远地离开了她所挚爱的新闻事业。”[6]

在职场招聘中, “性别歧视”的现象屡有发生, 用人单位考虑的是女性可能会由于照顾家庭而影响工作。在社会中, 相对而言, 女性确实会为家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这并不能表明她们工作能力有限。相反, 对于那些选择了记者的职业、特别是以此作为人生追求的女性, 往往具有不亚于甚至优于男性的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和刚强的意志。

五、顺应时代, 展现风貌, 女性靓丽的外表逐渐成为新优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 随着信息的发展, 有价值的不是信息, 而是注意力。媒介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 美貌则是一种引起人们注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已被商品化的资源。随着全球电视机构竞争的全球化以及对观众注意力的争夺, 女性记者亮丽明媚、果敢优雅的“养眼”视觉效果和与男记者一样练达成熟的专业技能, 能够大大吸引观众的眼球。随着时代的发展, 女性靓丽的外表逐渐成为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新优势。

“2003年凤凰卫视在伊拉克战争中, 刻意安排清一色的女记者作为报道主力, 其决策者刘长毫乐不讳言‘明星路线’。电视媒体中女记者的娇柔身影缓解了战争本身的残酷, 契合了观众‘压力需要释放’、‘人性层面需要足情达趣’的心理期求;女记者们深入战争前线采访, 颠覆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旧观念, 这种性别壮举造成的悬念本身就是新闻价值要素之一;女性常有的感性、母性、人性的外表形象、特有的柔音韵味, 使得战争报道中的女记者更有性别亲和力。”[7]

纵观国内外新闻史上那些富有传奇的女性, 无论是国际政治采访之母法拉奇, 还是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闾丘露薇、央视的敬一丹、张泉灵等, 以及被誉为“央视最美女记者”的带伤坐轮椅出镜采访球星欧文和斯科尔斯的池舒欣等新一代女记者, 她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记者所具备的合格的专业素养和独特人格魅力。当代著名女记者樊云芳在她的《我就是我》中说, 她一直“追求在新闻作品中能奉献给读者那么一点点只属于我的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樊云芳所讲到的独特, 正是属于女性的独特优势。虽然女性记者依然在实际工作中面临性别所带来的许多困境,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记者的不断涌现, 以及各方不断的努力和支持, 足以使我们相信当代女性记者会在新闻传播道路上, 能够披荆斩棘, 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摘要:记者, 是一项女性相对集中的职业。有知名网站做出关于职业规划的分析, 将记者列为最适合女性的工作之一。如今, 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女性活跃在新闻传播领域, 女记者无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无可取代的贡献。

关键词:新闻,记者,女性

参考文献

[1]张学全.女性心理与成功[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琦.传媒与性别——女性媒介的传播社会学阐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徐国源, 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M].上海三联书店, 2006.

[5]格雷姆·伯顿 (英) .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辛少英.在记忆与制作中穿行——女制片人手记[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优势 第5篇

案例:

王小姐今年30岁,已经在职场摸爬滚打6年多了,刚毕业时由于自己是英语专业,所以直接到了一家制造型企业从事翻译的职位,主要就是对公司产品文件的翻译。如此做了一年后,感觉没有发展,于是凭着自己过硬的英语水平跳到了一家贸易公司从事外贸业务员的职位。刚到这家外贸公司时,由于公司的业务量比较大,王小姐就直接分配到了一部分客户,做得也比较出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类公司的涌现,使其公司的业务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此时领导进行了战略调整,把开拓业务压在了员工身上,而王小姐的个性中属于不太适合从事销售开拓类职务。于是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黯然的离开了这家公司,又踏上了谋求职业的路途。在这次找工作的时候,她把目标主要缩定了偏执行和操作类型的工作,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王小姐最终到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从事内勤工作。主要负责公司一些资料的收集、接听咨询类电话,向别人介绍公司以及其他一些部门内的烦琐事务。就这样在这家公司做了两年的时间。一直到今年公司又招聘了几个这个岗位的员工。全是刚毕业没多长时间的人,而且年龄也都比自己小很多。这时王小姐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也感受到了年龄和发展不匹配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心在换一个好点的职位,却感觉力不从心,不换已经面临淘汰的危局。究竟如何处理?

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不成低不就是这类职业人士的真实写照。由于在年轻时的职业探索期中就缺少定位规划,导致个人时刻处在职业路线的徘徊过程中。探索和徘徊的时间越长,个人所遇到的职业危机就会越大。同时因为没有一个准确的方向目标,没有遵循职场发展的规律,也将导致了职业竞争力的匮乏和职业能力的.分散。王小姐近七年的时间经历了行业、企业、职业种类、职位和职责各方面的变换。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缺乏一个明晰的导向,只知道自己哪一块不适合,但忽略了哪一块才是能够让自己快速成长和发展的。职场中跳槽转行是很正常的,但在每一次职业的变化时都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跳有所值,求有所得,是否顺应了个人与职场的发展规律,

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谋求职业而找工作做工作。那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危机会越来越严重,到一定的时间阶段后也会彻底 。王小姐就属于此类中一个非常典型的CASE。

建议:

职业技能优势 第6篇

一、努力满足个性化培训需求,分开层次设计培训

职业农民所从事的产业及其发展的规模、自身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知、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需求等等,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满足职业农民差异化需求,对农民开展个性化服务应该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农广校的责任和义务。但农民数量很大,以农广校为主渠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力与职业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差异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全面开展个性化教育培训是不现实和做不到的。因此,省农广校在设计培训工作如何开展时,考虑到目前实际教育培训能力,按产业根据职业农民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产业规模等,在尽可能满足多数职业农民对教育培训的一致需求,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按照职业农民生产经营一般成长过程,设计并实施了岗位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二、创新职业农民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施效果

(一)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

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实践性强,简单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集中培训无法实现它的培养目标。而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提高农民动手能力为目的,培养农民自立能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或农民教育培训的一种模式。为此,省农广校从2013年培育试点工作开始,就将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岗位生产职业技能培训由县级分校和乡镇教学班来承担,突出抓两个规范化建设。一是硬件设施规范化建设。在建筑标识上,统一制定标识牌,在主要交通路口、田间学校、实习基地等一个模式摆放,做到醒目、直观、形象、独一,让农民了解、认可、参与农民田间学校。同时,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教室、实习基地、培训装备等都制定统一标准,做到全省一个标准建设、一个模式推进,确保一致性。二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省校重点推广了“三员协同”授课方式,即农民田间学校要有三位教师协同授课,其中一位辅导员,负责主持田间课堂实施流程;一位农技专家,负责田间课堂理论指导、问题解答;一位乡土专家,负责现身说法、经验讲解。目前,全省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扶贫科技培训等岗位技术全部采取农民田间学校方式,培训效果显著,农民高度认可,社会反响良好。

(二)积极打造课堂模拟训练

为切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在全省建立了济南、淄博、烟台、临沂、滨州、莱芜六个省级培训基地,编制完善了《培训管理规范》《创业培训教学大纲》等,制定了一整套培训流程,在不断完善培训内容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模拟训练课堂,创新培训模式,形成了《捕捉战机》《商战CS》《沙盘推演》和《迈入殿堂》企业创办运行过程中四个全情景式模拟训练课程,让学员通过模拟的企业运营管理、市场预测交易等情景训练,加深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度,培训效果十分显著。今年4月份,回访了去年参加培训的3000名学员,他们从无到有,实现创业的有366人,占总参训人数的12.2%,实现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1476人,占总参训人数的49.2%。山东省农广校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模式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推广的农民培训模式之一。

(三)集中开展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农民自身学习具有明显的惰性,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表现出的松散性和随意性,使我们感觉在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上实行集中连续培训很有必要。7年来全省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为切实做好经营管理培训,一是以设区市为单位,按照省校统一要求,建立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集中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培训场所建设;二是集中培训学员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由市级分校牵头负责,县级分校配合;三是按产业编班,每期培训班100人左右,培训过程以产业经营发展为主线进行;四是培训计划安排、培训专题设置、培训组织管理方式、培训教师的选聘使用、集中培训的经费比例和支出范围、培训效果评价等由省农广校统一制定,经由省厅科技处批准后实施,保证了培训要求、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的全省一致性。

三、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确保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精选培训对象

把有一定产业规模、有志于农业创业的潜在新型职业农民选拔推荐出来,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实效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培训对象选择环节工作不扎实,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等工作环节将事倍功半,培育工作流于形式。近几年来,省农广校对这项工作狠抓不放,项目市、县农广校积极行动、广泛发动,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把招生宣传海报张贴到每个行政村,做到家喻户晓,精心组织职业农民报名,建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

(二)培养师资队伍

山东省农广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工作,2013年在全省开展 “一人一村”科技服务活动、“一人一班”督导服务活动、“一人一课” 岗位练兵活动的“三个一”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近年来,举办了两期新型农民创业SYB师资班,有60位教师获得国家SYB创业培训师资格;2014年在全省举办了6期农民田间课堂辅导员培训班,通过学员试讲、专家评课等方式,在全省选出10位外聘教授、7位首席培训师、30位高级培训师、58位培训师组成全省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培训讲师团和由1000多名基层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跟踪服务导师团,基本满足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需求。

(三)提升培训能力

为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实现在产业链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职业农民实践实习的有效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体加强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课堂建设。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为便于职业农民集散和管理,省农广校和各市分校分别建立了相对固定的集中教育培训基地;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认定。经过各市组织申报,专家评审评议,行业部门审核,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认定了200家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三是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省农广校研究制订了《山东省农民田间学校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进度、建设标准、使用管理、建设保障、命名标识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现已在“田间课堂”的基础上建立农民田间学校500多个。

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地方创新创业 第7篇

一、职业教育对接创新创业的优势

(一) 良好的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需要提供实实在在的、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或服务, 要求创业者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专业技术、技能为主, 基础文化知识为辅, 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这与对创业者的素质要求是相吻合的。

(二) 密切的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所需的应用技术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关, 职业教育跟踪当地产业的发展, 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进行技术指导,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验场所、实习基地, 形成双赢的合作局面, 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 学习前沿的技术、了解市场的需求, 为创新创业储备知识。

(三) 良好的教学师资

职业院校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要求教师拥有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拥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 甚至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职业院校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走出去”深入企业, 其实践经历和经验能为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可靠指导。职业院校还把企业中的富有经验的专家“请进来”, 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

(四) 较强的创业意愿

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 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 比2014届 (2.9%) 高出0.1个百分点, 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 (3.9%) 高于本科毕业生 (2.1%) , 为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

二、职业教育协同促进地方创新创业的建议

(一) 培植全新的创新创业的意识观念

职业院校要摸索适合实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首先改变单纯的就业观念, 让学生树立“创业天地大有作为”的新观念。其次, 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挫折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正确对待挫折是一个创业者是否能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再次,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 要主动到创业一线去实践。

(二)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提高创新创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 使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促进创业”共识和校园价值导向, 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新型价值观的形成。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对创新创业精神进行宣传, 广泛利用校友中的优秀创业事例和现实中的创业成功案例来激励在校学生, 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三) 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 搞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 通过宣讲创新创业法规、政策、文化、精神使学生领会创新创业必备的素质和社会责任;通过运用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 教给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以情境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 为学生解析企业组织架构, 使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过程、基本思路, 激发热情, 提高素质。其次, 扎实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的建设, 开展创新创业知识讲座、沙龙、论坛,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为学生打造模拟创新创业平台, 让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增加实践机会, 提高创业兴趣, 有效地把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再就是要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点以及创业园、孵化基地, 同时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 提供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和咨询。

(四) 持续优化职教教学力量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机构, 由学校领导、教授、官员、企业家、优秀校友等成员组成。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行业能工巧匠、创业成功人士、社会知名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组织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创新创业专项培训。

(五) 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

创新创业多数是应用式技术的改良和更新, 各院校发挥职教优势, 立足地方, 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作为根本任务, 加强与各创业园和孵化基地的联系, 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相关的各项政策,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 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摘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教学优势可促进地方创新创业。通过对职业教育对接创新创业的优势进行分析, 并对职业教育如何协同促进地方创新创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院校优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6-6-12.

[2]陈光.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Z1) :63-65.

职业技能优势 第8篇

一、自媒体公民新闻的优势与问题

(一) 自媒体优势:消息来源和发布渠道

自媒体发展源于社交平台的人际网络互联和平等的信息发布, 在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平台上, 人人可成为平等的信息发布者, 只要信息有足够的吸引力, 得到足够多粉丝的关注, 就可以成为一个小的媒体信息源。

(二) 自媒体问题:同质、虚假消息引发偏激共振效应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真实性, 这要求专业新闻记者得到新闻消息后深入新闻现场进行信息的核实和深度挖掘, 发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问题, 并在一些事件上对后续发展跟进, 将每个新闻事件真实完整地呈现。新闻专业主义还要求新闻记者的报道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 尽全力做到“用事实说话”。

在网络谣言治理之前, 大量的微博“大V”把控着网络舆论的走向, 在一些因谣言发布被审查的“大V”的采访中可以看到, 他们在信息发布之初就带有强烈的主观引导目的, 并在一些事情上通过售卖自身的影响力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主体进行炒作。这些行为虽然只是自媒体公民新闻的一部分, 但是自媒体虚假新闻引发的偏激共振效应和消极社会影响的事件已经不是个例。

二、传统新闻记者在自媒体时代的迷失

(一) 为抢时效跟风报道

自媒体公民新闻的高效性引发了一部分传统新闻记者的恐慌, 为抢时效, 许多媒体成了虚假新闻快速传播的主要帮手。因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公开性, 许多传统媒体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也开通了自己的媒体账号, 这些账号经过平台认证, 带有原有媒体身份的权威性, 在一些重大事件传播的过程中, 一些媒体账号为免错过第一时间的报道, 不经核实就转发新闻, 失去了媒体应有的责任意识, 又因自身的权威性, 加大了虚假消息的可信度, 增强了虚假消息的消极影响。

(二) 失去中立立场, 引发媒介审判

传统媒体记者对自媒体除了跟风, 还出现了报道被自媒体主观偏向影响的问题。例如, 在复旦投毒案的报道过程中, 因自媒体平台的主观偏向指向其同寝同学, 许多传统媒体记者报道中在案件没有查明的情况下, 也将案件凶手指向嫌疑人, 本应将倾向消除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反作用。又因为传统媒体的特殊性, 有媒介审判的可能。

三、专业记者应利用职业优势与自媒体公民的“分权”合作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已成为事实, 传统专业记者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媒体的优势和问题, 因其时效优势, 承认其对新闻快速性“权利”的取得, 并有针对性地利用, 对于自媒体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引导, 才能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避免自媒体对新闻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 消息来源的核实和及时辟谣

传统记者有自身的职业优势, 可以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合法调查, 对信息核实, 所以, 在面对不确定的重大新闻事件时, 专业记者应该快速、全面地准备, 实地了解消息的真实性, 而不是为了追求时效和影响放松对真实性的追求。同时, 对重大的新闻消息, 要进一步深入报道, 对于不实消息, 要用事实辟谣, 让真相可信地呈现。

(二) 发布渠道的全面了解和合理运用

自媒体消息发布时间及时, 具有第一现场和第一时间的优势, 这同时也可以作为传统媒体记者的信源。传统媒体记者要对所有的自媒体平台进行有效关注, 确保自己可以及时得到事件发生的消息, 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的专业工作。即使是新媒体平台, 专业媒体也不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随意转发自媒体消息, 避免自身的权威性对民众产生误导。

(三) 自媒体消息的深度挖掘

自媒体消息普遍浅薄化, 即使身在现场, 由于缺乏专业训练, 自媒体消息发布者也无法对于事件进行全面、真实地呈现, 在深度报道和后续发展的追踪上更是需要专业记者通过专业手段进行。自媒体大部分时候只能作为消息提供者, 专业记者需应及时跟进, 对有价值的信息深度挖掘, 满足民众新闻需求。

(四) 重视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监督

自媒体消息发布者来自社会各个行业, 有许多传统记者没有的专业优势, 了解记者职业无法了解的行业内幕, 传统媒体的报道出现偏差时, 自媒体可以对问题及时指出并提出解决建议, 这是在以往新闻事件中已经表现出来的特性, 对于这一作用, 传统媒体记者应尊重并谦虚接受, 及时改进, 让自己的报道更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 2013 (3) .

职业技能优势 第9篇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的三大核心优势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之所以成效显著, 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仿效, 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其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国家层面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二是行业的全程引领和深度参与;三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国家层面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与众不同主要在于其拥有从国家层面的科学、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 首先从制度、体系上就保证了职业教育有序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学历资格框架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简称AQF) 、职业培训质量框架 (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and Framework, 简称AQTF) 和培训包 (Training Package, 简称TP) 这三大基本体系。

1.学历资格框架 (AQF) 。学历资格框架即澳大利亚通用的学历和文凭体系。目前该框架包含了10级共15种学历证书, 涵盖了中小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体系。中小学教育提供的最终学历是高中毕业证书;职业教育提供1~4级证书、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职业研究生证书、职业研究生文凭等8个等次的学历课程;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 (或副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7个等级的学历课程。在该资格框架下, 学员通过学分交换与积累在不同体系之间完成课程的衔接与互认, 真正实现了三大基本教育体系的纵横衔接与贯通, 构建了国家学历体系的立交桥, 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搭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2.职业培训质量框架 (AQTF) 。职业培训质量框架是澳大利亚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标准, 是一整套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体系, 对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机构立案标准、各州立案单位的作业标准、优质化标准, 首次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继续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质量指标、州 (领地) 注册培训机构标准和优秀标准、课程认证标准、州 (领地) 课程认证机构标准等等。

澳大利亚注册的培训机构 (RTO) 在成立时要严格按照AQTF的标准进行认证, 并且成立之后每年还要向设在各州的认证部门上报办学材料, 在初次注册后的12~24个月内必须接受一次随机检查, 然后每五年为一个周期进行重新登记、评估和认证, 这就从源头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除此之外, AQTF对所有的职业资格技能标准也都有明确的界定, 详细地说明和规定了考核点和评价方式, 全澳洲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都必须遵循, 学员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文凭时也必须符合AQTF的相关要求。

3.培训包 (TP) 。培训包是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框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特色所在, 它是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下, 由行业协会牵头, 联合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制定的。其主要是针对各个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与标准, 对每种职业资格证书所指向的岗位能力、技能要求、掌握程度以及考核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说明。为了保证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 行业协会会定期调整培训包的内容, 联邦教育部的网站上注明了每次调整的内容和编号。

(二) 行业的全程引领与深度参与

众所周知, TAFE与行业合作非常紧密。通过此次访问, 笔者对行业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具体表现为:

1.行业人士全程深度参与教育决策、管理与评估。澳大利亚每一所TAFE学院都有院级层面的理事会和系部级层面的专业顾问委员会。理事会的理事长是由州政府指派的行业或管理专家担任, 而理事会的成员几乎全部由各方面的行业专家或企业成功人士组成, TAFE的院长 (或CEO) 则由理事会选聘。专业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也是由社会各行业、企业成功人士担任, 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 但为学院的发展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培训包执行的指导、专业 (课程) 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等提供重要的咨询和指导服务, 扮演着学校“智囊团”的作用。同时他们还扮演着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者的角色, 对学校办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毫不保留、毫不留情地加以指正, 如果学校拒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 他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州政府、教育厅等上一级管理机构反映。

此外, 主要负责培训质量评估的澳大利亚技能质量局 (ASQA) 的专家组成员50%也都由行业专家组成, 从培训机构认证标准、课程认证标准、课程考核点和评价方式, 到所有职业资格技能标准的认证, 以及最终培训质量的评估, 所有这些重要环节的开展均有行业专家的深度参与。

2.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紧贴行业企业的需求。TAFE学院认为专业设置是学校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因此他们在设置专业时非常重视社会的需求, 将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和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包含了课程内容与标准的“培训包”的更新和新课程的开发, 主要由行业主导。由于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新标准随时随地都在创新和发展, 因此培训包原则上每两年就要更新一次。课程开发则严格以“培训包”为依据, 课程设置也以市场为导向, 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修订。为了确保学员始终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 在“培训包”之外TAFE学院还设置了“认证课程”, 即把培训包里没有及时更新的而行业企业已经创新的“新”内容作为课程开发和教学。目前, 澳大利亚TAFE学院共开设12大类200多个专业1000多门课程, 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始终拥有行业“当前性”的技术与经验。师资队伍是保证TAFE学院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TAFE学院对师资队伍学历要求并不高, 但特别看重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和背景, 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师能够把行业企业的最先进、最前沿的技能、技术教给学生。以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师发展规划与评估是TAFE学院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

TAFE学院专兼职教师各占一半, 专职教师一般都兼任着行业职位, 而兼职教师通常也都是行业技术能手。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的选聘, TAFE学院都要求其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行业工作实践经验, 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或不低于所教相应课程的等级证书, 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生产实训操作能力。注册的专职教师还要求在任教期间每年不少于2周时间到行业企业“回炉”“再造”, 每五年要重新注册, 其目的就是使教师始终拥有“当前性”的行业技术与经验。

(三)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国家层面的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行业全程引领与深度参与, TAFE的成功还在于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TAFE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做到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为目标, 重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衡量TAFE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整个培养过程中TAFE学院都非常突出实用性, 特别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教授以“必须、够用”为标准,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训练, 70%以上的课时为实习实训;教学方法上强调动手动脑、多练少讲;高度重视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所到的学校均有最先进的“高仿真”的实习实训设施, 真正做到了教室即实验室和实训室、学习环境就是工作环境。在课程考核方面,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定, 注重实践考核, 学生课程的评定往往通过写论文、课堂讨论、实习和小测验等方式来进行。在班级授课制方面, 实行小班化教学, 一个班的标准编制不超过20人, 保证每个教室 (实训室) 生均一个座位和一个工作台, 并配备导师辅导, 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得到精心指导。

TAFE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首先整个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 学员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可以方便地从一种教育体系调到另外一种教育体系。其次, TAFE内部的学制也非常灵活, 教学方式更是多种多样, 学员有充分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所。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上学习、在线学习已成为TAFE学院学生重要的学习形式。每个TAFE学院都建有先进的网络中心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强大的在线学习系统、功能齐全的网站、有效的课程学习搜索引擎、完备的学习资源、灵活的测评方式、畅通的在线视频教学系统以及严谨而规范的虚拟实习实训流程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 因此很大一部分学员都选择了在线学习的方式, 有的TAFE学院网上注册学习的学生甚至达到了80%。开放的学习方式使得许多学生能边工作边学习, 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接, 不仅学生反馈好, 也非常受雇主欢迎。

二、由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模式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一) 明确各方责任, 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职教管理体系

此次访问感受最深的就是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政策调整非常灵活、及时, 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和各州政府每隔一段时间都在调整相关的拨款和质量管理政策, 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20世纪90年代前,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由公立的TAFE学院来承担。从1994年开始, 政府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 把经费拨付方式由过去的行政集中分配模式转变为市场化模式, 通过培育私立培训机构来打破TAFE的垄断地位, 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2005年, 联邦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拨付机制实施彻底的市场化改革, 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注册培训机构 (RTO) 均需通过项目竞争获得经费。为了适应和满足行业和培训者的需求, 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各州TAFE学院纷纷进行了改革, 许多TAFE学院进行了合并, 以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整合。20世纪末的250多所TAFE学院如今已经整合为51所, 而且目前还在进一步整合中, 如此次访问的南澳洲TAFE SA学院就是由原有的40多所TAFE学院在2014年合并而成的。

最近, 随着网络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些私立培训机构以远程教育为借口, 把原来需要6~12个月才能完成的4级证书培训缩短到仅仅只有2周时间, 培训质量完全不能保证。因此南澳州TAFE SA学院决定从2015年9月起暂停对私立培训机构的拨款。市场化的改革目前还在进一步进行中, 南澳洲政府给TAFE SA制定的最新的发展目标是, 到2019年, 学校总预算中政府拨款的比例从现在的75%下降到45%。

澳大利亚这种灵活、高效的政策调整机制值得我国学习。相较而言, 我国职教领域的政策调整速度则慢得多, 条块分割情况也十分突出。我国政府的力量很强大, 但在政策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机制配套, 行业组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中央党校学习时深刻指出出现上述情况的关键原因在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认识不足”, 未能承担起应有责任。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验出发, 政府应该从国家层面做好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建构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能够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高教形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战略和政策, 尽量避免议而不决和久拖不决, 才能使中国的职业教育把握先机, 更快实现弯道超越。

(二) 充分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虽然我国教育界一再强调和呼吁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但就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言, 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无论是宏观上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职业院校的发展规划, 还是微观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评估都很少有真正的行业内部人员直接参与, 仅仅只是以政府或职教界人士自身的理解为基准, 很难与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相接轨。而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兴趣也不高, 很多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产学合作, 现实中校企合作“一头冷, 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的问题普遍存在。

有鉴于此,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参照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模式, 让行业人士全程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决策与管理, 指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开发,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使教学方式和内容紧密贴合行业企业的需要, 保持教师所授技术技能的“当前性”。同时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利益共享的保障机制。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 从制度、经济和道德三个层面进行尝试。如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国家、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责权利关系;设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专门机构, 使行业企业能加入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机构、职业资格制度和认定机构, 甚至是决策机构;采用竞争方式, 通过项目合作最大限度调动行业企业的参与热情, 对热心职业教育且信誉良好取得一定资质的行业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设置专门奖项表彰对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等。

(三) 加强分类指导, 构建上下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统一的学历资格框架 (AQF) 、培训包 (TP) 和质量培训框架 (AQTF) 的指导下, 各司其职, 有条不紊地完成各行各类、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TAFE学院不仅广泛开展与其他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与大学及中小学校也合作紧密, 它们之间通过学分互换的方式实现了课程的上下衔接与交融。澳大利亚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提供职业教育的课程, 有些大学同样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同时职业教育机构也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TAFE这种上下贯通、层次分明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正在探索和研究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及高等院校的分类管理与指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的管理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从TAFE的经验出发, 我们可以鼓励一部分高职院校以岗位培训为主, 并向下对接一些中专、技校或社会培训机构, 四川省相关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做出一些尝试。如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岗位培训为主, 其每年培训收入金额可达六七千万元,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也与相应的技师学院对接, 培养专门的技师。同时, 也应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向上对接, 承办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如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等, 这方面江苏省也已做出一些尝试。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学合办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 进一步推动与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 (RTO) 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政府, 但主要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 采用培训项目招标的方法。目前TAFE学院获取经费的招标项目主要有四种, 分别是证书课程计划项目、用户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招标项目和完成商业运作的培训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多的筹集职教资金、科学合理的节省职业教育经费是澳大利亚政府管理TAFE学院发展经费的重要原则。购买标准则是按照所教的学生数与已发生的课时进行购买。教学过程完成后, 政府还会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 如果没有达到预先要求的内容和质量, 则政府就要收回经费。在这种竞争机制下, 学校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 既确保了培训质量, 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的使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虽然也主要来自于政府, 但却长期处于一种规模而不经济的状态, 拨款的数额主要是按照人为划分的学校等级而决定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尤其是伴随着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 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拨款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这是在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对资源的进一步浪费。基于此, 我国不妨参考与借鉴澳大利亚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模式与经验, 按照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度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同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李克强语) 。

(五) 树立自信, 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品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发展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158集团到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等, 西方国家也乐于向我们介绍和推广他们的理念与经验。然而各国国情、制度体制、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事实证明, 没有哪一种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完全复制, 更不用说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此次访问的TAFE学院,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 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但他们的学生以非全日制为主, 其求学者大多数是有着各种各样生活与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 参加培训的目的在于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跟我国的职业教育情况有很大差别, 我们在学习时不能盲目照搬,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取舍。

实际上, 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渐发展壮大, 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块, 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教学成效、就业率等方面, 我们现在都做得并不比TAFE差, 甚至比他们更好。但在实际交流中, 我们却缺少向对方展示的机会, 更缺乏足够的自信将我们的理念、经验进行推广, 对方对我们目前的发展情况也完全不了解。交流合作必须以平等、双向为基础, 现在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此,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应树立起更多自信。尤其是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 各国都在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在此背景下, 中国高职教育更应有信心, 配合中国产业“走出去”的大战略, 积极输出我们自己的教育产品和理念, 建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声誉, 在国际上打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

摘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国家层面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二是行业的全程引领和深度参与;三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要明确各方责任, 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职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分类指导, 构建上下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与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树立自信, 打造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品牌。

关键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核心优势,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玉山, 汪洋, 吉鹏.我国政府构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时间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19) :13-19.

[2]夏伟.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对澳大利亚TAFE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 :90-94.

[3]乔斯·米斯克.21世纪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83-88.

[4]吕红, 石伟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 2009 (1) :85-91.

[5]田敏, 梁枫.澳大利亚TAFE对我国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1) :35-37.

职业技能优势 第10篇

1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借助于书本、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这些相对单一的媒体,比较适合讲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或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但要透彻地讲明一个设备(或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工作过程就有些力不从心,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直观的形象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辅以大量的实物模型和各种挂图。之后,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又采用了投影、幻灯和录像等。这些方法的采用虽比模型和挂图前进了一步。但从实质上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效果还是不够理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也飞速发展。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机遇。那么“多媒体技术”究竟是什么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通俗理解:“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种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概括起来就是:多媒体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根据对多媒体技术定义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结出其三个显著特点:

1)多种技术的集成性,并且是建立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

2)信息媒体的实时性,基本上可以说是包含了当今计算机领域内最新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3)处理过程的交互性,即实现复合媒体处理的双向性。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上所说的三个特征,所以就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内容更新取舍的灵活性。特别是它所具有的丰富灵活的动态图形功能,更是教学过程中所特别需要的,这同时也使得多媒体技术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场所。这种结合使得多媒体技术和课程教学两者相得益彰,必将使传统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

2 多媒体技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其教育特点与其他高校相比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时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有差异。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技术意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所有这些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上既要有广泛性,又要有针对性,在知识理论的阐述上要简明扼要,在实践操作方面要加强训练。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理实一体”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实践部分要占据总课时的大部分,因此会就导致理论部分课时不充足,教学任务繁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大大减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劳动强度,使教师用较少的课时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除某些章节需要详细叙述外,其余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听、看、学的同时还可以参与演示操作,如此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更全面,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以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多媒体技术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集成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更优化,教学内容更生动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要求的硬件往往以高科技的配套产品为主,其中以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最为广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又往往以其明亮的色彩和贴切的音效进行烘托,在视觉和听觉上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精力容易集中的前提下讲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场景教学引入到课堂中。在没有条件或机会参与现场教学时,可利用影视或实物展示开展课堂场景教学。如在对工厂一些设备进行分析讲解时,可以通过拍摄好的现场设备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实物对照式的讲解,把抽象的不易于理解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让教学更接近事实,克服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推动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处于发展状态,很多方面例如课程体系、教材选用、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培养等各环节都还在完善中。而多媒体技术以其教学成果收效较大的优越性,已被广泛地倡导于教学改革中。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必然也要求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3 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不能过分强调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只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得当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不能只强调外观的美观,华而不实;也不能过分强调各种媒体的应用,把大量的声音、图片、视频堆砌在一起,使教学内容不明朗。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突出重点、难点,适当的使用各种元素,以服务课堂教学为主要目的。

3)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除精通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中设计到的各种硬件设备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这样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多钻研。同时,也需要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技能,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的为教育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优势是明显的,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如何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是每位教师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让我们以此为契机,使多媒体技术更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作用,使职业教育绽放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钱栋霖.谈多媒体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丽水专科师范学校学报,2002(12).

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第11篇

(三峡大学华海中等职业学校,湖北@宜昌@443000)

摘要:IT产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IT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IT产业的发展。概述了IT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其所以如此的原因,在对IT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方式即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问题、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并就新时期的IT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优势互补;IT人才培养

1IT学历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1.1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IT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在我国,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之间长期存在矛盾现象:一方面,企业很难招到合适人才,另一方面,很多专业毕业生却苦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

1.2原因分析

造成此现状的成因有:

(1)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以就业率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培养方向。(2)IT学历教育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IT人才市场的真实需求缺乏了解,造成脱节。(3)现行的教材体系已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IT业界于人才的真实需求缺乏起码的了解。(4)大学生自身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2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

2.1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2300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造性、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系统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据不完全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的比例不足1%,事实上,企业和社会的真实需求是大批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两者间存在很大偏差。

反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学生是“为用而学”的,他们学习IT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

2.2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2.2.1课程体系更新与教材编写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

2.2.2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

2.2.3教育教学方法符合IT业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符合IT业学习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基本颠覆了传统IT学历教育的方法。

2.2.4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

3实现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的对策

3.1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

3.2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

3.3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其实,为应对生源的争夺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并非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校企联合是改善实验环境的重要解决途径。

3.4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能适应市场的真实需求和行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培养造就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工程师&讲师)教师队伍是关键。

3.5IT学历教育须加强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职业技能优势 第12篇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较低, 与社会的实际发展要求并不适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态度不踏实, 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不愿在基层学习、工作锻炼, 苦活、累活不干, 拈轻怕重,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2) 工作作风不正, 缺乏主人翁精神, 没有务实良好的工作状态, 对工作缺少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 (3) 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缺少诚信意识, 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对工作不认真负责, 马虎大意; (4) 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学习、工作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动手实践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 (5) 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 不屑与人沟通, 合作意识较差, 在工作中安于现状, 不愿接受新事物, 创新意识较薄弱。

一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一) 思政课是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直接源泉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水平。它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工作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 思政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意识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些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从思政课中学生可以学到创新的本质和途径, 创新立足于实践, 大学生应当积极投身于工作实践中, 探索前进, 永不懈怠和满足,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与时俱进, 以较高的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事业。

(三) 思政课中的典型人物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任何时刻, 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都是一面旗帜, 引导着我们探索前进的方向。思政课中的典型人物像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的优秀品质如:自强不息、不怕艰难、艰苦探索、不惧失败、勇往直前等, 在现在的工作中, 也是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 是大学生在工作中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这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这些鲜活的范例所传达的精神不断激励和鞭策着学生, 这也是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方面的一个优势。

(四) 思政课中传达的精神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述的内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一步步发展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始终紧密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 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都传达出时代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的信号。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学习, 能够深切感受到与时俱进的精神, 能够很明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抓住时代发展的主流。在工作中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 这样在发展中, 才能与时俱进, 不会因为闭塞而落后。

(五) 思政课注重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无论是课程教学要求, 还是思政课传达出的精神, 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发展实际。学会运用思政课教授的方法处理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 具体来说,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中这的确是我们需要具备的素质, 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中的事情才能把工作做好。

(六) 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虽然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 但是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职业素质。这也是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优势之一, 不仅让大学生明确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同时, 也对大学生进行了职业教育。一方面强化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遵循市场规律,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另一方面, 强化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让他们深刻认识到, 只有把自己融入到企业中、集体中, 自己的价值才能发挥得更好, 脱离了组织和集体, 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实践

(一) 制定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目标

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是因为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需要通过教学目标一步步完成的, 没有合理的教学目标, 思政课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教学工作也只能是盲目进行。因此,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全方位认识思政课, 充分挖掘其中的职业元素, 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做好思政课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接轨工作。通过设置教学目标, 把思政课教学工作分为几个小的阶段, 层层递进, 最终完成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终极目标。

比如:制定培养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 应当划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个小目标可以设定为正确认识职业要求和职业现状, 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第二个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自己基本的职业素质;第三个目标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第四个目标设定为不断提升和拓展自己的职业素质;第五个目标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 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 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贯主张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进社区, 走进农村, 走进企业, 在工作实践中, 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的内容和精神, 并积极运用思政课的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行动, 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 着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能力需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 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合作, 共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一小组设置一个不同的课题, 由小组学生进行分工, 每位同学负责一部分内容, 深入社会实践研究, 互相帮助, 协同推进, 共同完成对某一课题的探索研究。通过这种学习方法,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四)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部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目前, 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应对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心理准备不足, 一旦步入社会, 很可能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 应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给学生一个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让专家学者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宣传片或者是好的电影, 帮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看完后学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写一篇观后感;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心理健康医生,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实践工作, 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 单纯的灌输并不能在受传者身上保留很长的时间, 并且也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加强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实践工作, 就必须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身上,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了解他们的主观需求, 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

比如, 有的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育, 老师就不妨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影视作品, 在课堂上播放。通过这种方式, 也许会使学生在观看故事的时候, 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价值观念, 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现实中, 许多学生都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 认为思政课是一门理论课, 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远。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深刻领会思政课的重要作用, 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比如, 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任务, 可以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分析, 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分别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际出发, 分析总结和合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思政课中的内容。通过这样的任务探究, 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政课, 为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里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 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针对目前思政课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不完全接轨的情况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较低的情况, 应当充分认识思政课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 加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力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蕴莲, 谭娟环.关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3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职业技能优势】相关文章:

职业优势06-23

职业竞争优势07-27

技能鉴定与职业技能08-31

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06-08

技能鉴定与职业技能论文04-30

士兵职业技能05-14

专项职业技能06-10

职业技能供求06-19

基本职业技能07-30

会计职业技能08-21

上一篇:融资租赁建筑节能下一篇:产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