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相关专业

2024-07-10

建筑学相关专业(精选12篇)

建筑学相关专业 第1篇

1 高职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其学制一般为三年。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更好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做到与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很多院校专业进行了“2+1”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校期间,学生要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将近1∶1。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必须、够用”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

1.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特点决定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从事建筑行业的施工、监理和造价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岗位群定位在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和资料员等。围绕这一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包含施工技术、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和工程经济四大方面,总共涉及到几十门专业课程。以上特点使得“学时的有限和教学内容繁多”这对矛盾在建管专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精心的整合,才能做到“必须、够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课时,对《建筑制图》与相关专业课进行整合是必要的。

2 建筑制图与相关课程整合框架

根据分析,提出了以下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

《建筑制图》的教学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画法几何、专业制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也成为建筑制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画法几何是建筑工程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图基本规则、投影的基本原理,平面立体、曲面立体和组合体的投影,阴影和透视,轴测投影等。画法几何比较抽象,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2],在工科院校里素有“头痛几何”之称,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更是如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做到深浅适宜。教学重点应放在投影的基本原理上,从点到线到面,从平面立体到曲面立体到组合体,循序渐进;而阴影与透视部分在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中使用到的几率较小,且对于高职学生难度偏大,考虑删去。对于轴测投影应作为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想象能力的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专业制图与识图,是投影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建筑、结构、设备及装饰装修等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为了解决知识衔接困难和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整合。

a.将建筑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与《房屋建筑学》整合成《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施工图的识读》。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严谨的制图规范贯穿于房屋构造原理的学习过程当中,并加强相应图纸的绘制,以达到巩固构造原理和对制图规范和方法重现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将《房屋建筑学认识实习》与《建筑制图》结合,较为系统的将房屋构造与全套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融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和良好的制图习惯。

b.将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与《建筑结构》整合成《建筑结构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对于高职类建管专业而言极少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复杂的结构计算,而是了解结构受力特点,能够读懂结构施工图,指导现场施工和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经整合后的课程应简化结构计算部分,重点讲解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基本的结构计算原理,适当取舍。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结构知识之后,再来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就会变的得心应手,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c.将安装施工图的绘制和识读,与《建筑设备》整合成《建筑设备与安装工程图的识读》。将装饰装修施工图的绘制与识读,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整合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与施工图识读》。整合后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教学目标要求。

3)《建筑CAD》只是利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绘图工具进行绘图而已,如果为制图服务则是毫无意义的[3]。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该将两者整合在一起,穿插教学,形成一门新的课程。

我认为《建筑CAD制图》应该在《建筑制图》后开设,并在后续专业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作为辅助工具不断应用,巩固软件操作技巧。

综上所述,经过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 课程整合带来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以上是我对高职建管专业《建筑制图》与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点思考。课程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拼接和删减,加之该套课程整合方案涉及的专业课数目众多,必然使得整合工作困难重重。下面从师资和教材两个方面分析整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第一,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整合后的课程,知识面更广、理论和实际联系更加紧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仅要吃透原本自己教的一门或几门课,还要对专业内多门课和整体框架熟练掌握,做到“一专多能”。同时,由于目前大量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应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到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对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经过整合后的课程内容涉及到诸多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知识的衔接和穿插等方面要做到适当合理,内容广而不乱。因此,一套特色教材是课程整合成功的关键。

4 结语

对于高职类建筑工程管理的学生,无论今后从事的是施工、监理还是造价工作,基本的绘图和识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将《建筑制图》与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陈玲玲.就业导向与高职高专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4(3):155.

[2]何斌,陈锦昌,陈炽坤.建筑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建筑工程相关专业个人简历 第2篇

主修课程: 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造价控制、施工组织、土建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方面课程

获奖及在校经历:

① 曾多次获院校级奖学金 ②-2010/11荣获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 ③2015-/09荣获院级“学习标兵” “优秀团干” ④2015-2010/06在系部组织的技能大赛中荣获“施工组织技能大赛一等奖” “工程算量技能大赛优秀奖” ⑤担任管理系社团部副部长6.2010_荣获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二等奖学金 7.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干。

在校期间本专业相关实习:

–2009(在校)

工程制图实习,钢筋放样实习,通过算,做了解并掌握建筑结构知识

工程造价专业个人简历工程造价专业个人简历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

在河北房泰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实习60天,具体学习建筑,监理基本知识现场学习了基础,主体,装饰的具体施工,并负责相关资料整理工作,考取档案资料员证

2015-2010(在校)

施工组织,计量计价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工程的施工,计量特点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考取造价员资格证

工程造价专业个人简历文章工程造价专业个人简历出自

个人求职意向: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暑假在工地及造价事务所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信在一段时间锻炼后能很好的胜任造价员工作。希望加盟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公司,对薪酬方面要求不高,现阶段个人希望为企业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Say to HR: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望给次机会!我们会成为很好的同事,谢谢

自我评价:

建筑电气防雷相关问题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施工;雷电系统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阻止只能采取措施做好防护工作,各类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在高山地区的建筑一定要采取防雷措施。相比较而言,楼层较低的建筑稍占优势,而近些年呈现的高楼大厦遭雷击的可能性较大,电气工程的防雷设备就十分重要了。电力的普遍应用,各家各户的电气用品种类繁多,随处可见的露天电线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损失将十分惨重,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

1 雷电对建筑电气工程的危害

大气的变化就会产生雷电,它是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的产生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电流很强大,经常高达数千或者数万安,并且雷击点局部的温度可达六千到一万摄氏度,有可能更高,如果击中建筑物或者是花草树木,能瞬间燃烧甚至融化,如果雷电击中建筑的低压线路时,可能造成供电线路跳闸停电。雷电一旦击中任何物体,破坏力很大,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计,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些问题,以防后患。雷电的对电气工程的危害可以分为:首先是住宅,露天的电线或者电器类设备遇到了雷击点,会引起损坏或是发生火灾。比如在雷电时候看电视、打电话或是开着电脑等。其次是各类建筑中的电气装置已经损坏还没来得及维修,或者是防火防灾系统不健全,还有发现后没有及时抢救等都会受到危害。最后是电站电厂等存在高危火灾的建筑设备,也不能因为雷电天气而停止工作的单位,其遭雷击的可能性也较大。还有如果引起火灾,损害的也许不只是被击的建筑,会影响到一整片,甚至其他设备。造成的间接损失可能会远远超过直接损失。总之,不要认为防雷电是工程师、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事,与我们无关,其实有再好的装备,如果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正当操作,不懂得电气与雷电相关的知识,使防雷设备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一样会造成损失。

2 建筑电气工程防雷中常见的问题

雷电的破坏力很强,可以瞬间使树干的树液气化而使其劈裂,也会引起混凝土中的水分蒸發,从而使混凝土散裂,如果遇到易挥发的气体或液体,极易使其点燃,引起大的爆炸和火灾。然而防雷的过程是不平坦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一,市场上的防雷产品千姿百态,质量差别万千,很难辨别真伪,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有限,容易让次品进入到施工现场进行使用。第二,有可能出现电气的接地线没有连接到接地干线上。设置的电涌保护器不符合防雷要求,安装工艺不到位,低压配电安装不合格或屏蔽措施不到位等。第三,误算了建筑的防雷等级。等级估算错误,要是算低了,建筑物的防雷设备就失效了。第四,错误的观念。很多人认为只要安装了接闪杆,就可以达到防雷的效果,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接闪杆的工作原理是吸引雷电流雷击其本身,通过良好的接地将雷电流传到入地来保护被保护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雷击产生的电磁效应,也可能会对建筑物内的设备造成损坏。第五,防雷接地。要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级别及设备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接地地网的电阻值,如果接地电阻值较大,则达不到很好的防雷效果。第六,电线管敷存在问题。金属管不可以用PVC管来代替,该用厚壁管决不能偷工减料使用薄壁管;不能出现穿线管弯曲现象等。

3 建筑工程防雷措施

目前主要的防雷措施是分流、接地、屏蔽、等电位和过压保护五种方法。一是分流,是利用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将雷电流沿防雷引下线安全地流入大地,防止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和设备上。二是接地,是在建筑物接地系统中,为保证设备可靠的工作、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解决环境电磁干扰及静电危害,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三是屏蔽,是利用所有的金属导线,包括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信号线均采用屏蔽线或穿金属管屏蔽。在工程建设中,利用建筑物钢筋网和其他金属材料,使整个建筑物形成一个屏蔽笼,用以防止外来电磁波(含雷电的电磁波和静电感应)干扰建筑物内的设备。四是等电位连接,是将建筑物内所有金属物体,包括电缆屏蔽层、金属管道、金属门窗、设备外壳等金属构件进行电气连接,以均衡电位。五是过压保护,是当被保护线路的电源电压高于一定数值时,通过加装在线路上的电涌保护器动作,使过电压对地进行泄放。

4 建筑电气工程防雷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严把质量关,加强检测电气防雷设备的主要部分和关键程序,对于经常会出现问题的部分,要加大力度,请相关专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制定解决措施,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施工信念,并做到防止结合,设计人员要时常到施工现场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把质量放在第一位。首先,凡进入现场的施工材料,质检人员一定要把好关,看清规格和材料的三证。其次,设计图纸要认真审查。相关的审查人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认识设备的布置,弄懂设计的相关数据。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项目,在图纸上不用注明,而是以规范要求为施工标准进行预留预埋的,因此要注意对照强制性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最后,验收工程时一定要按相关标准执行。防雷工程的验收是根据工程进度来进行的。当接地的设备施工结束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检查接地电阻值有没有达到相关的规定值。还有低压配电接地形式、SPD的设置及安装工艺状况应与防雷设计要求相符。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SPD的安装位置、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数量是否与设计相符。要做到做完一期验收一期,不能拖拉或者是等着所有工程结束后再验收,那时如果发现了不符合规定的施工,可能会很难修补甚至要拆除很多工程,造成很多的损失。

5 总结

电气的广泛应用,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使用度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使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安全,除了设备施工建设中要做好防雷措施,我们在日常使用中也要多了解有关雷电的知识,做好防护工作,以免造成没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林滨.浅谈建筑物防雷接地施工[J].福建建筑,2010(08).

[2]卢荣佳.论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问题与预防措施[J].建材与装饰,2007(12).

建筑学相关专业 第4篇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刚刚闭幕,它延续了世博建筑的历史传统,体现出建筑领域所受到的社会思潮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影响,建筑技术美学大行其道。纵观世博历史,1958年布鲁塞尔的原子塔象征了放大到1600亿倍的铁分子,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的潮流;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1970年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的日本大阪世博会更成为展示建筑技术强大力量的实验场。世博建筑作品以全新的建筑语汇,展示了对建筑技术美学的理性追求,昭示了社会进步与人类智慧。为我们认识建筑技术美学提供了契机。

何为“技术美学”?简而言之,技术美学是技术科学与美学结合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刚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到后来逐渐拓展领域,运用于建筑等行业。技术对象的审美价值逐渐被美学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以此来扩充他们的美学理论视野,如法国现象学派美学家杜夫海纳、美国自然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托马斯·芒罗、英国形式论美学家赫伯特·里德、德国符号论美学家马克斯·本泽等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技术美学的相关问题,为技术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1]。关于建筑美学问题的探讨,历来有不同的角度,英国美学家罗杰斯·思克拉顿从审美的角度论述了建筑具有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总效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可见建筑的技术性表现属于建筑美学的范畴。建筑技术美学是关于建筑技术科学(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构造等等多学科)与建筑形式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侧重在对技术与造型相互作用的实际运用;具体来说是指充分利用建筑技术科学所提供的可能性对建筑做出处理,使技术艺术化,以及将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恰当结合的科学。当今逐渐形成的“高技美学”、“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建筑美学体系均是建筑技术美学表现的结果,建筑科学技术对建筑艺术表现的深刻影响是当代建筑业发展的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建筑技术是否真正充分地发挥了其技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从现实大量建筑的设计程序和最终效果来看:作为传统建筑美学的核心内容,对建筑形体及其构图原则的研究仍然居于建筑艺术创作的强势地位;先建筑、后结构、再设备的设计步骤仍持续发挥作用;其直接结果导致建筑产品的视觉审美疲劳,难以推陈出新,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技术力量缺乏创新性的表现。建筑技术美学在世博会中的完美体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如何让它们不再高高在上,而成为被普遍采用的设计手段用于大量的民用建筑中?现实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学校教育,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

本文以建筑学相关专业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设备专业(建筑电气专业、给水排水专业、采暖通风专业、燃气专业等)。这些专业的设计人员都直接地参与到建筑的创作阶段,对建筑形态的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建筑技术美学在建筑学相关专业中的课程建设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微的思考。

1 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建设的现状

1.1 审美意识方面——对建筑技术美学认识的欠缺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实际上长期以来,在建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建筑认识上的不完整,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知识的欠缺:割裂地看待建筑所特有的“艺”“术”合一的特质,单一地把自己的工作归于“术”。建筑美学意识的缺乏有其历史原因。在我国古代,建筑是不入艺术之流的,被认为是匠人所为,导致建筑理论贫乏和对建筑审美的忽视。这种思想倾向积淀在人们的文化与心理机制中,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近代教育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重理轻文的现象,甚而转化为一种集体潜意识。体现在建筑学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今建筑领域发生的审美思潮之变化缺乏充分的理解和敏锐的回应,缺乏对技术在建筑美学创新上的意义和作用的足够认识。最终产生出来的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有探索性意义的建筑作品就不多见。

1.2 教育管理方面——对“专业”概念理解的局限

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从中学就开始文理分科,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划分更细。建筑学相关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都是高中阶段读理科的学生,这些学生上了大学仍没有机会或少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即便是在综合性大学里有美学课程,也或多或少由于学科的分野,缺乏相互之间的直接对话。学生入校后就被束缚在专业学习中。专业的划分具有很强的管理上的规范功能,规范着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的设置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导致专业界限泾渭分明。恰恰是对“专业”的狭隘理解,为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带来障碍。这一点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广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发展潜力的建筑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背道而驰的。

1.3 课程内容方面——美学及人文课程的严重缺乏

纵观建筑学相关专业中课程设置,会发现几乎皆是围绕专业开设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以见到诸如美学、艺术、人文等课程的开设。如今,国内的一些建筑学院增设了“建筑技术科学”,其目标就在于通过提升建筑的技术表现力,改变建筑的整体形象,提高建筑设计的技术水平,创作有特色的当代建筑。这是一个良好的实践意识,已经认识到我国建筑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较大差距。《房屋建筑学》课程中以很少的课时涉及建筑美学的介绍,也仅仅是建筑作品的赏析来完成,而无法开展系统性的建筑美学课程体系的教学。但是,其中关乎建筑技术美学的课程并没有在建筑学之外的相关专业中普及。让技术真正为建筑设计的成果实现提供重要支持基础,让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技术美学等多专业与建筑造型之间生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应当成为更大的目标。

当然,未开设相关课程,并不能说明学生没有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例如,我院曾经面向全校开设建筑美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学生态度之积极令人惊叹,说明了有需求,但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却未能跟上,造成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1.4 社会环境方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

工程师也是建筑美的创造者。当然自己的工作是给建筑美感加分还是减分则取决于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当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迫使工程师们为完成项目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建筑技术美学的思考,这是客观现实,直接带给在校学生诸多不良影响:设计人员急功近利的思想突出,出现了一些极端商品化的畸形建设结果,以项目完成的数量为终极目标而不顾及每栋建筑所具有的特殊性;甚至屈从于权力、房地产开发商的意志。工程师在这样一套“规则”下一不小心沦为了“画图匠”,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技术创新的意识。导致粗放的状态时有表现:肥梁胖柱破坏着建筑的轻盈感;管道系统铺设不合理导致室内环境品质降低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阻碍建筑向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旦功利思想被放在了首位,工程师创造美的建筑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大大削弱,对建筑技术美的追求只能是句空话。

建筑技术美学是建筑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建筑学相关学科的工作和成果不仅为建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基础,同时也在为提升建筑的技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作出贡献。进行建筑技术美学课程的建设对于完善建筑教育体系,优化建筑设计的学科方法,提高建筑实现技术手段的能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2 开展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建设的思路

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表明,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正在走向同艺术结合的境地。建筑学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建筑的审美创造中来,而且变得越来越凸显,认识到技术正在持续地扩大设计的可能性,设计的同化作用正在不断地把技术融于自身,从而得出最终解决办法,建筑师与工程师们正在共同努力营造理想的生活环境空间。有了这样的认识,在高校建筑学相关专业中与时俱进,循序渐进地开展建筑技术美学课程的建设显得迫切而必要。建筑技术美学课程的建设,围绕着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这条主线,按照树立全面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培养技术创美的创造性思维、完善美学课程建设、最终走向“整合设计”的思路展开。

2.1 树立全面的建筑技术美学观

技术美学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表现在设计之初、生产当中、施工安装技术等等多个方面。这里主要谈论的是设计阶段技术手段如何介入建筑形态的创造。

首先是正确把握建筑技术与建筑美学的关系问题。建筑形态的生成具有技术的和审美的双重性。一方面,建筑审美的发展为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建筑美学形态的出现提供技术支撑。历史上每一次建筑的巨大进步几乎都是以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为前提的。因此充分挖掘技术潜在的艺术价值,是实现建筑艺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把握当代建筑美学发展动态并建立起对建筑的审美判断。一座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当时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追求,并了解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现代主义建筑让我们看到了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2]。今天,世界审美领域大变革,审美多元化的趋势越演越烈,反映出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心理需求,这是一种重在表现心理、情感的、新的审美设计思维和方式,追求一种新的趣味和美感享受[1]。这种多元化思潮带来最重要、最直接的后果是对建筑审美标准的重大发展与修正。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剔除一些低俗的审美趣味,一些为技术而技术,矫揉造作,以高成本为代价的“作品”,不要让它们污染了创作者的视线。新技术成为设计师创作的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实现高度的理性技术支持和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才是目标。

建立起对技术美学中人文价值的正确认识。人文价值的生成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一个从人文的缺失到人们对技术人文价值不断探索和反思的漫长过程。技术美学要以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为其终极目标。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人性压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它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优劣,关键在于人类如何运用它。由于技术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多种层次的技术体系。当面临建筑地域特征、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的情形,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技术观,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最佳解决办法,如采用“适宜技术”、“低技策略”等;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技策略”只会导致人文的缺失。因此,应根据设计项目的具体条件,充分发挥技术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和促进作用。

2.2 技术创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创作的结果不存在唯一性,而是包含了无限种可能性,令建筑显示出无比的张力,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来提供。对于建筑学相关专业来说,设计的内容除了对本专业知识的良好运用外,也是对建筑技术艺术化的创作过程。应当避免将设计视为对规则、方法、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缺乏创造的主动性。不破何以立新,“设计”就是一种思考方式。

多样化的设计结果与多样化的技术创美途径相对应。不同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来发掘美学元素。传统的观念认为结构工程师设计的意义在于计算一栋建筑中梁柱的尺寸,是一个绝对机械的设计过程;但我们不能否定一个好的结构工程师同样也需要有出色的想象力。对结构工程师而言,“设计”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的结构设计师是少数,多数是结构技术师,所以国外的结构事务所提出:最重要的是能产生出“设计”来的设计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避免结构设计师只满足于采用自己熟悉的结构体系,更能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提出创造性的构想[3]。很显然,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结构设计师。“鸟巢”以“建筑即结构,结构即建筑”的形体向世人展示了全新的建筑语汇;结构诗人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葡萄牙里斯本的东方车站被誉为“山边的白桦林”,带给人新奇的审美体验,精确把握住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尺度,将结构美学推至极致,令人叹为观止。同理,设备工程师如若只是处于被动配合的状态的话,在美学创新上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充分暴露设备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将原本隐藏的管道放到了建筑的外围,并予以清晰的表达;电梯、自动扶梯和管道成为了戏剧化的造型,成为建筑立面的一部分,变成了优美的技术艺术,让世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未予以正视过的设备构件,唤起了技术美学的意识[4]。

再如,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中,老厂区中的铁轨、钢架等工业遗址中的设备不仅成为直接暴露的视觉装饰,还成为了建筑形式逻辑的一部分,被艺术化地展现出来。这些成功的实例给予我们以启示:工程师们以自己的专业为立足点,寻找结构与形式的关系、设备与形式的关系。设计中包含了大量的带有想象性质和不确定性的内容,是提供给工程师们的创作空间。

2.3 开设建筑美学系列人文课程

针对目前学院教育中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美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及人文课程开设的严重不足,进行必要的增设成为当务之急。这首先需要管理阶层的意识跟上,准确的理解“专业”的概念——“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5]。减少学科之间各自独立分割,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比较中西方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不难发现,西方国家专业的设置往往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关于专业的知识,也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是专业的核心知识,它与该专业最接近的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基础知识则与多个学科领域相关,是专业教学的准备和前提。因此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包容多学科的知识[6];提高专业课起点,内容精炼但能反映科技与学科发展的前沿;开设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与学科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7]。建筑美学知识应当作为建筑学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部分相关专业学生的调查,认为在建筑学相关专业里开展建筑美学及人文课程,让其真正地直接对话所在学科,寻求两者之间的交叉点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初步拟定以下主要的课程内容:中外建筑技术发展简史、建筑美学评论、建筑文化赏析,这三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史、论、析。内容上不必强求全面和完整、细致入微,“史”重线索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认识,了解建筑技术的发展史;了解史料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在感性的认知基础上才能分析史料中作蕴含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论”与“析”促进审美思维的形成与理性的思考方法。在内容上会有所侧重,强化建筑美学与技术学科的关联性和作用力度。

当然如何将这些课程整合融贯在各自的教学体系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美学和人文课程的单向置入,更在于对教学计划的宏观设置,让人文课程成为不可缺少的内生性学科和学科建设中内在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精心策划并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让其贯穿教学的不同阶段。由于学时学科的局限,课程开设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那样形成系统的建筑学审美教育体系,需要做到的是当学生体验建筑作品时,能用审美的文化的眼光理解和鉴赏建筑作品。从感性认知深化到理性的分析,形成审美的思考,最终提高自己的设计物化能力,提升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认同[8]。

2.4 开展跨专业融合的“整合设计”

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创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且需要通力合作的学科。为避免陷入专业牢笼之中,技术美学理念应当深入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建筑学相关专业人员应当实现跨专业的交叉合作。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它能促成相互的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到社会性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具体的建筑任务为依托,形成了情境性的学习[9]。这样的目的让学生真切体会建筑技术的真实性和建筑美学的实现过程。美国学者提出建筑的整合思想,包括硬件的整合和软件的整合[10]。前者是指建筑系统之间的整合,包括物理的整合、视觉的整合和性能的整合,其目的在于减少多余的资源消耗,是各种专业知识的整合;后者是指设计过程的整合。整合思想是建筑界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达到的一个思想高度。其优势有三:其一,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其二,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其三,提高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从现状来看,建筑学及其相关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几乎是完全割裂开的,没有横向的交叉,即使在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也几乎是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有意混合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来参与设计,对一个选定的案例做方案设计,让具备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其他工程专业背景、同时也欢迎来自它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参与,渗透与综合、相互启发,实现超领域的工作合作,这样是为了创造出包容性更强的方案。整合将改善各个专业之间相互分离的状态,让各个工种的工程师与建筑师在项目伊始就进行团队合作,协同作战,只有如此才能奏出和谐而优美的乐章,达到技术性与诗意性的融合。

结语

如今,技术的进步不可逆转,工程师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建筑技术的审美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度理性的技术体系与强烈表现力的完美结合。建筑与技术产生着良性的互动,不断为建筑带来新的美学思考。但建筑技术美学在建筑学相关专业中的开展现状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直接影响了建筑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教育培养新型的设计师,能运用艺术而理性的方式,理解并能创作出具有建筑技术美学质素的作品,让技术表现出自身的美与和谐。

摘要:任何一种建筑形态的生成都具有技术的和审美的双重性。建筑技术美学是建筑技术科学与建筑美学结合的产物。随着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技术表现作为审美构成的重要内容的趋势亦越趋明显。通过对当前国内建筑学相关专业中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原因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循序渐进地开展建筑技术美学课程建设的思路:即树立全面的建筑技术美学观、培养技术创美的创造性思维、完善美学课程建设、最终走向“整合设计”的思路。通过对该问题的理性思考,旨在引起建筑教育界对建筑技术美学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建筑技术美学,建筑学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融合,整合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博颖.技术美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6:63-66.

[2]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马国馨.知识经济时代及加入WTO后的设计创新机制[C].建筑求索论稿,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62-74.

[4]高峰.超越固化——走向虚拟的建筑形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9-23.

[5]国家教育部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4):31-33.

[8]戴秋思,刘春茂.建筑学相关专业教学中的建筑审美文化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4-8.

[9]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2-36.

日语建筑相关术语 第5篇

化合物かごうぶつ 化和物 航空障害灯 航空障碍灯 最寄(もより)就近スプリンクラー 自动洒水消防装置 トラッククレーン 汽车式起重机 三脚クレーン(さんきゃく)三脚起重机 門型クレーン(もんがた)门式起重机

タワークレーン 塔式起重机 無筋コンクリート(むきん)―素混凝土 縄張り(なわばり)―现场确认 やりかた―确定标高 釜場(かまば)―锥型槽底 屋根(やね)―屋顶 歩掛(ぶがけ)―人工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てっきん)―钢筋混凝土 階段(かいだん)―楼梯

素掘(すぼり)―不做任何保护措施的挖掘 吹付工事(ふきつけこうじ)―喷涂料工事 軽量コンクリート 轻量混凝土 ホローブリック 空心砖 被せ板(かぶせいた)盖板 トレンチ/ピット 地沟 パネル建築 板式建筑 ブロック建築 预制砌块建筑 プレハブ建築 预制件组合建筑

フラッシング 遮雨板 鉄骨構造 钢结构

枠組み構造(わくぐみ)框架结构 セントラル·ヒーディング 集中供热 間歇騒音(かんけつ)间歇噪音

墨だし(すみだし)―放线 足場(あしば)―脚手架 掘削(くっさく)―挖掘 埋め戻し(うめもどし)―回填 残土(ざんど)―余土

敷き均し整地(しきならしせいち)―场地平整 割栗(わりぐり)―碎石 竪樋(たてどい)―雨水立管 桟橋(さんばし)―跳板 仮設(かせつ)―临时设施 仮囲い(かりかこり)―围挡 土台(どだい)―基础

左官工事(さかんこうじ)―抹灰工程 幅木、巾木(はばき)―踢脚线 敷地(しきち)―地基,用地 笠木(かさぎ)―门框上的横木 山留(やまどめ)―护坡 型枠(かたわく)―模板 止水(しすい)―止水 砕石(さいせき)―碎石 目地(めじ)―接缝 スラブ―顶板 ベース―底板

捨てコンクリート(すて)―混凝土垫层 壁(かべ)―墙 梁(はり)―粱 柱(はしら)―柱

シャッター―百叶窗 手摺(てすり)―扶手 タラップ―扶梯

養生(ようじょう)―养生 モルタル―砂浆,水泥 緑化(りょっか)―绿化 レンガ―砖

天井(てんじょう)―天花板,顶棚 幅員(ふくいん)―宽度 地盤(じばん)―地面,地基 芝生(しばふ)―草坪 セメント―水泥

ミキサー―混凝土搅拌机 鉄骨(てっこつ)―钢铁骨架 間仕切り(まじきり)―隔断 煙突(えんとつ)―烟筒 保冷(ほれい)―保冷 橋梁(きょうりょう)―桥梁 継手(つぎて)―弯头 ダンパー―减震器,消音器 生コン―和好能用的混凝土

コンクリート型に流し込み―浇筑混凝土 杭(くい)―桩 施主(せしゅ)―甲方

幅止め筋(はばどめじん)―拉結筋 盛り土―もりつち,填土 水張り(みずはり)―试水

ナット:螺母

ざがね: 螺丝垫、螺圈

スポンジ:海绵

ミキサー:搅拌机

砂浆

セメント:水泥

めじごて:勾缝条あしば:脚手架 モルタル:灰浆、スコップ:铁锹 だいりせき:大理石

あみ: 筛子、网 かなごて:钢抹子

かっぱ: 雨衣

きごて:木抹子 レッカ(クレーン車):吊车

スケール: 钢卷尺

トラック :卡车

ヘルメット: 安全帽

ワーグン車: 面包车

あんぜんベルト: 安全带

さぎょうふく:工作服

ながくつ:长雨鞋

ゃ: 独轮车

てっきん:钢筋

タイル:瓷砖

チ: 钳子

くい:木桩

きゃたつ:梯子

すいへいき:水平尺

ボンド:胶

すみつぼ:墨斗

预制砌块

つち:土

はつりき:电钻

ホース:

水管 いちりんしローラー: 滚子 モンキーレンつるはし: 洋镐 はしご:梯子

かわら:瓦 ずめん:图纸 ブロック:砖(坯)レンガ:小砖 レベル:水平仪

リフト:叉车

ユンボ:挖土机

くいうちき:打桩机

バール:撬杠

ダンプ車: 翻斗车

くぎ: 钉

でんきかんな:电刨子 刀

のこ:锯

ー:电改锥

てのこ: 手锯

まるのこ: 圆锯

ハンマ:锤子

手板震动器

パネル:模板 タッカ:钉子机 カッター:壁纸刀 ポンプ車:泵车 ドリル:电钻 かんな:刨子 ドライバー:螺丝でんきドライバめじゃり:石子 サンダー:切割机

ビブロプレート:

かなづち:铁锤

ロープ:绳子

かけや:木锤

シート:雨布

のみ:凿子

コンプレーサー:空气压缩机

さしがね:角尺

スパナ:扳手

メジャー卷尺

建筑施工中相关管理分析 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筑业的施工管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只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居住生活,更是因为它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做好建筑施工管理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市场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施工企业每天都要面临来自竞争企业的不同的威胁和挑战,所以,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成了每个建筑企业的奋斗目标,本文主要对建筑施工管理做出了相关分析。

1.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

1.1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质量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有些重要的影响,一旦,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将会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所以,必须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2制约施工质量的原因

1.2.1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进行建筑企业施工质量检验时,有些政府部门执法不严,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有时甚至收受贿赂,导致建筑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1.2.2市场准入把关不严

某些施工企业为谋取经济利益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例如违法办证或无证施工等现象层出不穷,对于资质条件不成熟的企业任其施工,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从而影响施工质量。

1.3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1.3.1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

施工企业对政府部门负有责任义务,政府部门对施工企业负有监督义务。两者相互制约和监督,一旦工程质量不高,双方都要担责,严格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

1.3.2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国家许可的资历条件。必须配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高质量的技术装备等。并依法按照正规程序来进行建筑施工活动。

2.建筑施工的成本管理

2.1成本管理的含义

建筑施工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直接成本主要是指施工企业的各项生产支出,例如劳务费,设备费等,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企業的各项管理费用,例如保险费,工资等。

2.2制约成本管理的因素

大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对成本管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成本计划,致使企业成本策划的可行性不高,在施工过程中,企业管理不善,导致企业成本长期处于高水平,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3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2.3.1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健全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所以需要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员工要树立企业主人翁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细化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经济关系,健全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2.3.2加强质量、工期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预防工程事故所需要的支出远小于工程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损失,所以,提高工程质量,确保一次性验收成功,处理好成本与工期、质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成本。

2.3.3细化管理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

由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企业在接收每一个工程项目时,都应该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必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可操作性强。使每一阶段的项目成本管理都有具体的措施可以参考,真正做到成本的最小化。

3.建筑施工的进度管理

3.1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内涵

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进度计划实现预期任务的活动。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有利于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项目工程的有序进行。

3.2制约施工进度的因素

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不够;受地质条件或天气影响,使工期延长;工人对技术设备没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使技术工作不达标,造成技术失误;施工企业管理不善,没有及时编制施工计划或施工计划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工期延误。

3.3加强进度管理的措施

3.3.1编制工程计划

工程计划的编制不仅要考虑到人员的安排。时间的要求,设备的供应,还要考虑到工程的投资,场地的布置以及各单位的配合等,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编制出一个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工程计划。

3.3.2加强施工进度控制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时刻比较工程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一旦实际进度赶不上计划进度或实际进度太快都会对施工进程产生影响,所以,不仅要时时关注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而且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调整。

3.3.3做好进度协调

进度协调是对各部门之间,各单位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使建筑工程能够有序进行,避免因沟通协调不畅造成的工期延误或损失,做好进度协调控制对建筑工程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

4.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4.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内涵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指为管理人员为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措施。

4.2制约安全管理的因素

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容易受到高空,严寒,暴晒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工人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致使工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建筑工人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对施工设备和操作技能不熟练,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4.3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4.3.1加强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使员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组织员工学习相关的安全技术,提高员工操作能力。使员工了解施工现场的操作流程,遵守施工现场的相关制度。

4.3.2改善作业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必要措施,如果员工在一个肮脏,凌乱的环境下工作,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所以保证工作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

4.3.3加强检查监督,落实防护措施

随时抽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措施,有针对性的对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同时,在员工中调查员工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满意度,确保人人都处于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则严查到底,绝不袒护。

5.小结

建筑施工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生存发展和人们生活幸福,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科]

【参考文献】

[1]李伟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42-42.

[2]郭德勇.建筑工程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房地产导刊,2014,(15):355-355.

建筑学相关专业 第7篇

近年来,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有效的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及设计水平关注的同时, 对于建筑的节能性和环保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 土地资源十分紧缺, 建筑设计高度在不断增高的同时, 各种环保技术和节能材料也开始在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这对于建筑工程节能环保效果的实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建筑业主的健康考虑

当前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绿色建筑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首要的问题即是需要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健康,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及节能材料, 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 减少外来噪音的干扰, 降低电磁辐射, 确保室内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所采用的材料尽可能确保其价格合理, 无不良化学成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室内地面装修时宜采用PVC胶料的底胶、地毯及采用化学纤维合成的材料或是注入了乙烯类树脂的塑化地板, 这种类型的地板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强度, 而且环保效果较好。工业和医院建筑设计中, 由于建筑使用过程中内部会存在大量的电子设备, 这就需要在建筑的墙面上进行防辐射涂料的涂覆, 充分的利用其来吸收室内环境中的电磁波。在防水工程施工过程中, 在主原料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掺入各种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的外加剂, 从而有效的提高材料的防水性能, 确保防水工程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

2 对建筑节能的考虑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 实现资源的节约。通过对建筑项目施工成本、使用功能、施工要求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从而确保建筑本身能耗的降低。

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 尽可能选择具有较好经济性, 高质量及生产能耗低、回收率较高的材料。在采购过程中需要尽量在当时进行选材,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建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消耗掉, 这就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从建筑的结构、体型及布局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节能系统、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确保实现建筑设计上的节能性。

3 合理利用资源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在确保做到能耗降低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可回收及可再生资源, 在建筑照明、供热等方面充分的利用太阳能, 利用太阳能光电玻璃、太阳能电光板及太阳能电力墙等,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及热能, 使其更好的满足室内各功能系统及室内空间对能源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对建筑的门窗、朝向等进行合理设计, 确保室内照明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光源及外部人工光源, 从而实现建筑电能耗的降低。同时也可以通过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的基础上, 利用风力发电及制热设备等应用在建筑中。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 设计时需要充分对材料的可回收利用及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进行全面考虑, 在确保达到建筑施工标准要求及与设计需求相符的前提下, 通过对施工进行优化和改进, 确保施工过程中能耗的最小化, 确保施工成本的节约。

4 对建筑使用寿命的考虑

建筑产品竣工后, 业主通常会对建筑产品进行装修和对室内空间结构进行改造, 以便于达到美观、舒适及符合生活习惯的需求。在对建筑进行装修和改造过程中, 如果设计不合理或是采用的工艺、方法不当, 则会对建筑的实用功能带来较大的影响, 同时还会对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及使用寿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绿色建筑产品设计过程中, 为了能够有效的满足业主的需求, 则可以采用灵活性的设计方式, 从而有效的保障建筑产品的使用性能, 确保建筑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使建筑产品的绿色性、节能性及环保性更能突显出来, 确保建筑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在选择建筑用料时确保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的同时, 还需要确保施工是否会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这对于建筑产品使用寿命的提升及维修养护成本的降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 对建筑环保、自然环境的考虑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 不仅需要考虑建筑自身的节能环保效果, 同时还应加强重视建筑施工、使用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影响, 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垃圾、有害气体与污水的排放, 避免污染、破坏自然环境。在具体的设计中, 由于建筑的生产活动会消耗多种能量源、大量资源, 在选择施工用料时, 设计师应具备一定的环保理念、生态意识, 在保证项目造价合理的前提下, 选择绿化混凝土、生态水泥等高性能、舒适化的环保建材, 并尽量采用预制模数构建, 以此减少建筑垃圾的生成、降低环境负荷。此外,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 在具体的工序操作中也将生成大量污染, 对于建筑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设计, 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难度, 从而节约施工能耗。

6 对建筑产品经济实用性的考虑

长期以来, 在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中, 国内的社会群众与少数建设企业普遍认为以往传统、常规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相对低廉。对此, 就建筑的寿命周期来看,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考虑多方面因素, 进一步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能够大幅降低施工建设、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成本费用, 从而赢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事实上, 对于绿色建筑的应用, 通过在项目设计中加入各种节能环保措施、技术、理念, 在直接降低建筑用能、维修、养护等多个环节成本投入的同时, 经过长时间的使用, 建筑的节能环保效果也将越发明显, 进而获得长期效益、整体效益。因此,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 应综合考虑项目的环境适应性、经济性、可行性、长期性进行具体的选择与规划。

7 结束语

当前在全社会能源紧缺的新形势下, 绿色建筑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 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科学设计, 可以有效地确保建筑舒适性的提高, 实现资源的节约, 降低建筑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减轻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保建筑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需要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把握好设计的要点, 选择节能环保的施工材料, 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技术, 确保整体设计水平的提升, 加快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建筑工程的需求不断提升, 已不仅简单地局限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结构的质量, 对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节能环保具有更高的要求。这也使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建筑设计中, 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从业主的健康、建筑节能性、资源合理利用、使用寿命、环保及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虑, 确保建筑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环保节能,经济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邹银燕.浅析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7) .

[2]楼秀芳.绿色建筑围护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风, 2010 (2) .

[3]陈敬文.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体现[J].广东科技, 2008 (18) .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相关标准汇总 第8篇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于“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有明确要求。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 (建标[2014]139号) 中, 也将“加强绿色低碳、资源节约标准,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要求“继续推进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 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

GB/T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此后, 一批绿色建筑标准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社团标准各层级) 编制完成并发布实施, 初步形成了一个标准体系。与常规的基于各专业的标准体系不同,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属于支撑形势任务的主题体系, 契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

一、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实施后, 国家层面已完成或立项的绿色建筑标准逐渐形成了特定阶段的绿色评价标准、特定功能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特定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用标准 (规范或规程) 、特定专业的绿色专用标准 (或规程) 等多个子集。

对于评价标准而言, 已通过多部标准覆盖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的全生命期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评价均由GB/T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 , 但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各特定功能类型的评价标准的关系还需理顺。

在GB/T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之外, 也还有专门针对烟草行业工房的评价标准。目前, 主管部门也已组织研究了这些问题, 有望于近期内得到解决。针对部分公共建筑已发布了:GB/T50908-201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1100-2015《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8-2016《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GB/T51153-2015《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GB/T51165-2016《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等评价标准。

对于特定阶段的绿色建筑专用标准而言, 也已基本覆盖建筑设计、施工、运行、改造的全生命期;但JGJ/T229-2010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作为行业标准, 尚无法用于工业建筑的绿色设计;《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也仅可用于社区, 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用于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评价。

此外, 还有:GB/T50640-2010《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JGJ/T328-2014《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

二、地方标准

推进地方标准编制, 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意见》提出的主要措施之一。各地在前述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 积极制定了基于自身历史文化禀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地方地理气候特点、促进先进技术应用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根据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公布的地方标准备案信息, 可将这些标准分别如下几类:

(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我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有当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其中, 广西地方标准按GB/T1.1-2000的规则起草) , 占比近八成。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和重庆, 已于2014年根据新版国家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发布了新版的地方标准;河南省还另制定发布了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这些省区市之外, 山西、黑龙江、安徽、湖北、西藏、陕西、新疆的地方标准也大多在积极编制或酝酿之中, 或是已有了国家标准的实施细则。

(二) 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9个省区市已有当地的绿色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或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其中, 上海和陕西均针对住宅和公共建筑分别制定了两部设计标准;重庆在其《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之外, 还将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为《公共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 设计标准》, 直接满足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要求。此外, 四川省则有专门针对绿色学校的设计标准。

(三) 绿色建筑施工标准。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福建、河南、重庆、甘肃、青海等9个省区市已有当地的绿色施工规程, 或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规范。此外, 广东和四川则已有当地的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规程。

(四) 绿色建筑其他标准。

例如, 安徽和重庆均有绿色建筑检测标准;个别地方也有当地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绿色照明等特定专业的绿色专用标准等等。此外, 天津市还专门制定了专用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和绿色施工技术管理规程, 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

总体来看, 各部地方标准大多沿袭了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技术路线 (尤其是评价标准) , 便于地方执行实施的一贯性;同时, 也通过对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技术条文的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改内容或指标值、另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等处理方式, 结合地方特点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 地方标准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仍然存在较多的相同内容。笔者认为, 我国的国家制度与美国等国的联邦制有别, 尚不能照搬先编写一部模范法法规 (modelcode) 再由各地采纳和修改来实施的方式, 仍应继续坚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全国各地的统一技术要求。

三、团体标准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相关探讨 第9篇

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预计开支或实际支出的全部费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竣工结算各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1 项目决策阶段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始终贯穿于建设全过程, 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 因此, 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 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

1.1 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基础资料收集, 保证详实、准确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需要很多资料, 如工程所在的水电路状况, 地质情况, 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 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资料。对于做经济评价的项目还要收集项目设立地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等更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1.2 做好市场研究, 是论证项目建设必要性的关键

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作可能性分析。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等。要做好市场研究, 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 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为项目建设的论证提供必要的依据。

1.3 投资估算必须是设计的真实反映

在投资估算中, 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 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 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 也是下阶段的重要依据。

1.4 项目投资决策采用集体决策制度

为避免投资的盲目性, 项目投资决策企业应采取集体决策制度, 组织工程技术、财务等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分析论证过程不仅要重视新设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分析, 还应立足节约, 充分重视项目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以减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和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2 项目设计阶段

过去许多业主认为投资控制的重点在工程施工阶段, 忽视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但经研究发现, 设计对项目投资的影响,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75%~95%, 在技术设计阶段为35%~75%,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为5%~35%。由此可见, 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 而在项目做出决策后, 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费虽然只占建筑站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但这1%的设计费用决定了以后的费用, 可见设计质量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控制的重要性。在设计阶段, 造价控制内容要做到:

(1) 推行限额设计。即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 按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 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

(2) 加强对设计概算的审查。合理、准确的设计概算可使下阶段投资控制目标更加科学合理, 可以堵塞投资缺口或突破投资的漏洞, 缩小概算与预算之间的差距, 可提高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

(3) 严格设计变更签证审批程序。对于由变更引起的内容及工程量增减, 要由监理 (甲方代表) 进行现场抽项实测实量, 以保证变更内容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变更的合理性, 对于某些不必要的变更坚决不能通过;大项的变更, 应先做概算;同时要注意变更的合理性, 对于不必要的变更坚决不予通过;

(4) 制定统一的设计变更管理办法。要求变更单的编号要连贯一致, 在提高变更单内容质量的同时, 要保证变更的准确及时;

(5) 设计人员应对工程项目尽量细化, 以便造价工程师能确定合理的造价。避免因设计人员的项目过粗, 使得造价工程师在编制相应部分的投资时只能按指标的形式计列, 造成概算准确性降低;

(6) 造价工程师应确定合理的材料预算价格和设备价格。过去为节省工作量, 往往造价工程师未能对材料、设备进行市场调查和研究, 只是根据信息价格和设备行业参考价编制概算, 使得有些价格存在偏高或偏低的情况, 从而使得设计概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

(7) 造价工程师与施工设计人员应对单项工程的施工措施进行比选, 使工程单价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相协调。合理的利用弃碴, 降低工程造价。

综上所述, 在设计阶段, 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造价工程师都应本着为业主节省投资的宗旨出发, 深挖设计潜力, 合理确定价格, 编制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概算, 为招标阶段确定合理的限价、施工阶段的控制施工图预算发挥作用。

3 项目招投标阶段

项目招投标阶段也是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 造价控制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确定合理的分标方案

合理分标不仅可以减少因分标过多而带来的各标段的交叉纠纷事件, 还可以减少因分标过多而造成临时场地的分配问题以及临时设施费用和工程费用的增加。某建筑工程, 由于业主考虑非工程的原因应该是一个标段的内容人为地分成二个标。结果造成在同一工作面上, 出现二个承包单位共用一条施工道路的局面。双方因此多次发生纠纷, 造成工程多次停工, 给业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 确定合理的限价

由于在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中, 商务评审往往采用“最低合理价法”, 即在通过技术标评审的各投标单位中, 选择最低合理价的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为防止各投标单位串标、哄抬报价, 业主往往需要编制最高限价, 把中标价格控制在预期的价格中, 从而减少施工造价。这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在编制限价时, 不仅应了解工程的施工现场, 施工的总体布置, 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 还应了解每个单项工程的实际施工价格水平, 从而确定合理的工程单价。这样才能使得编制的限价既符合工程实际, 又体现市场竞争。

3.3 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

由于目前建筑工程大都采用工程量清单型的单价合同的承包方式, 因此签订合同时的合同价只是一个暂定价格或预测合同价格, 不是最终的合同价格。这就要求首先工程量清单的项目应尽量详细, 其次招标阶段招标图纸尽量采用施工详图, 最后合同条款上应尽量的详实和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施工阶段的合同管理顺畅。

3.4 坚持严格的评标制度

坚持严格的评标制度下, 通过修订标底造价, 确定招标合同价。

4 项目施工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 造价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工程施工阶段是建筑产品形成阶段, 对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来说也是最难、最复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业主要处理好“质量, 进度, 投资”三者关系, 既不能一味的抓质量和进度, 轻视造价控制, 也不能片面强调造价控制而忽视质量问题。要想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业主不仅需要配备懂技术的管理人员, 而且需要精通造价控制和合同管理的管理人员。通过他们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4.1 减少索赔的费用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往往涉及面广、技术难点多、地质复杂及工期长,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设计变更和地质变更;同时由于业主在招标阶段未能考虑充分, 在条款的制定上不能表现详实, 出现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合同文件不一致以及由于承包方在投标阶段低价中标等原因;使得在施工阶段承包方提出种种索赔, 提出诸如“窝工费”、“误工费”等费用和工期的索赔事件。过去, 业主由于缺乏懂造价和合同的人员以及反索赔经验, 面对索赔无以应对, 往往把按合同规定不该赔付的费用也支付给承包方, 最终造成工程结算价超出工程概算。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就必须聘用一些懂技术和造价, 懂合同的专业人员, 制定一系列应对索赔的条例, 从而减少索赔的费用支出, 减少施工期的费用增加。

4.2 合理处理“质量, 进度, 投资”三者关系

进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处理好“质量, 进度, 投资”三者关系也是关键。首先制定了合理的进度安排, 才能减少类似于“施工赶工费”之类额外费用的增加。其次质量是工程发挥效益的保障, 如果一味为减少投资而影响工程质量, 则不仅使得形成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 还会因质量问题而增加返修的费用, 使得投资增加。

4.3 降低材料成本

在工程成本中, 材料费占总成本的60%左右, 因此加强材料成本控制在实现成本目标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集中反映在对材料的价格和用量的控制上。

(1) 价格控制。

为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提高采购质量, 须在各个环节上强化成本观念, 加强监督管理, 力求购进质优价廉的产品, 避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要求材料采购采用招投标及竞价的方式, 采购人员应承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采购成本的降低是工程项目利润来源之一。

(2) 用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 材料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材料用量的节约。在施工管理中, 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 数量有控制, 就必须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计划用量对施工队伍使用材料量进行监督, 减少材料使用中的漏洞, 以节约用量。

另外, 对所供材的剩余材料及多次使用性材料的回收与保管往往被忽视。常常出现工程完工后, 剩余材料丢失与损坏现象;对工程收尾工作中的材料清查、回收入库工作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管理没有做到善始善终,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加强材料管理, 强化用量控制, 要从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入手, 达到对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4.4 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师的作用

造价人员从设计伊始就应全面介入。因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希望工程造价越高越好, 只要技术可行, 安全可靠即可。所以, 要真正控制造价, 在设计中需要发挥工程造价人员懂技术、精造价的优势, 使之参与设计, 密切配合设计人员。造价人员应充分利用功能定位, 并利用同类建筑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来优化设计, 降低工程造价。

5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最后阶段, 该阶段造价控制的工作:

(1) 认真审核承包方的工程结算, 剔除不合理计取的工程量、高套定额、高取费用、不切合实际的签证、不合理的施工措施等增加的费用;

(2) 根据所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 审查调价材料的价格是否合理;

(3) 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 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

6 结束语

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思考 第10篇

1绿色建筑的法律含义

绿色建筑的法律含义, 我国相关行业的法律学者和建筑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予解释, 主要是针对建筑用能的层次性进行论述:一种是从宏观上进行界定, 将行业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明确, 推进绿色建筑产业不能单一的要求某一个产业, 或是某一个环节, 要从生产, 加工, 流通, 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联动, 多每道程序进行分析, 因此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把握;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则是要具体分析建筑的使用者的使用行为, 使用者合理的使用过程中具体的能耗行为要给与细致的研究, 包括全部的生活电器、建筑能源系统消耗。建筑内不同系统的能源消耗等, 此种研究方法将建筑能耗更多的建立在民用生活能耗上, 所以可称之狭义建筑能耗。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民用绿色建筑条例 (草案) 》, 对绿色建筑表述为:“本条例所称民用绿色建筑, 是指在保证居住建筑、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

从前文相关法律法规中可知, 绿色建筑指的是对于一般的民用绿色建筑的主体, 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每个环节中, 都要围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无效能耗比率来进行。

2绿色建筑的法律特征

绿色建筑的法律特征指对于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能耗进行合理的调整、将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 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 此处所指的特征既包括了形成建筑的一般活动, 以及在此基础上与节能有关的全部活动, 同时其法律特征还包括建筑活动与节能活动的合理结合。对于法律约束绿色建筑的实施行为, 必然在其行为上形成了客观的社会关系, 上述行为要在《建筑法》与《节约能源法》共同约束和调整下, 保证其法律有效性。

2.1推进绿色建筑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绿色建筑的推进行为之所以是民事法律行为, 主要是由于其具体活动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和调整;第二, 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的活动其性质就是合法的;最后, 其行为的结果是具有法律属性的, 能够产生相关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同样也具有相关权利义务的变更或消灭。

2.2实施对象的相关法律、法规特性

绿色建筑相关法规覆盖了相关行业的全部过程, 包括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材料、使用过程等全过程, 对能耗的降低要求, 对能源的使用率的调整中, 所形成的社会关系[2]。相关的过程的划分, 以及进一步的细化还需要我们给与更加深入的研究。

2.3绿色建筑的施行具有强制性

绿色建筑既是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法律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 都在不同层面上发挥其作用, 同时, 也在各个角度和不同高度发挥其约束力, 其实施情况也受到国家强制力有效的保护, 一切违反绿色建筑法律和法规的行为都要按照相关规定, 受到相应的处罚。

从其法律特征能够看出, 绿色建筑在能源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组成部分从不同的层次上构成了我国能源法律体系中主要框架, 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法律体系填补了法律空缺。

3绿色建筑的法律框架组成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法律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指导下, 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几个不同层次上对绿色建筑进行了法律指导和约束, 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 有着自身特点的法律体系框架。

3.1绿色建筑的基本法律

绿色建筑的基本法律主要包括《节约能源法》和《建筑法》组成, 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分别在1997年和2007年颁布, 这两部法律的颁布为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这两部法律对建筑业的基本活动进行了约束, 从工程安全、质量、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和环节提出要求。对于全部的建筑活动都要进行强制管理。因此绿色建筑的相关管理工作要贯穿于整个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建筑法》中也明确了绿色建筑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地位。

3.2绿色建筑的行政法规

绿色建筑的行政法规主要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民用节能建筑条例 (草案) 》, 这两部行政法规对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活动,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两部行政法规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及相关法律责任的角度重点给予约束。相对于前文的法律而言, 其规定的内容更加详细, 更具有操作性,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强行政法规。与此同时地方还有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 同样有效的对国家级的法律法规做出了补充。

3.3绿色建筑的行政规章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从行业主管的角度出台了相应的绿色建筑管理的行政规章, 例如《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民用绿色建筑管理规定》。

上述行政规章对于建筑市场内的不同责任主体进行了规范性的要求, 将绿色建筑的要求加深到强制性标准, 无论是参建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施工图审查阶段就要将绿色建筑的目标纳入审查范围, 如未满足要求则不予批准施工。

3.4绿色建筑的规范标准

《民用节能建筑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公共节能建筑设计标准》等标准都是建筑行业的强制性标准或是其中涉及到强制性条文, 均为约束绿色建筑相关行为的, 技术性的法律性文件。上述规范和标准从行业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规定。

4我国绿色建筑法律的不足

我国的绿色建筑虽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但相关的立法还有待进一步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建筑行业的相关参加各方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的主要性, 没有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宣传, 因此很多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 违反绿色建筑法律法规的行为还频频出现。

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还有待完善。各类法律、法规、规范之间还互相缺乏协调, 更加具体的量化性法律法规还需增加适应性, 由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涉及多个学科与建筑科学相结合, 能够合理指导施行的标准应用缺乏技术支撑, 现有的技术标准不能及时的反应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情况。

随着《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 从法律的理论基础上确保了行政执法的有法可依, 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绿色建筑管理体制的明确定位, 深入的推广工作需要政府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来保证。

5绿色建筑法律的完善与建议

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有着较大贡献, 是我国的法律体系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能够得到准确的定位, 而对于绿色建筑的法律的执行力等多方面需要加强。还要大力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普法工作, 提高全社会的绿色建筑的法律意识[3]。

还要进一步对原有的相关法律进行修订, 确保法律的效力能够保证。使得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能够完整的体现。一些法律法规已经滞后, 无法约束一些市场行为的存在和趋向。法律法规的形成、实施, 要有系统性, 能够有层次的规范相应的行为, 这样才能体现出法律的客观公正性、权威性。要从国家的层面对绿色建筑给与政策扶持, 逐渐转为因势利导, 从各个方面使得其能够形成较为流程的发展趋势。

6结束语

在健康发展后, 才能保证后续的理想的机制的建立。建立绿色建筑的行政执法机构, 使得绿色建筑的行政执法得到切实的施行, 才能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摘要:伴绿色建筑是国家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 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很多问题需要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进行解释和推进, 如何在推进过程中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相关问题, 都将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深入开展,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绿色建筑所涉及的法律特征, 对其进行了法律分析, 同时也较为客观的指出了现阶段绿色建筑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且更加深入的指出要更为全面的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法律,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C].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C].1997.

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相关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防排烟;高层建筑;系统设计;存在问题

一、高层建筑火灾情况分析

(一)火灾易蔓延,损害大

由于高层建筑有着较高的高度,所以在高层建筑内部有着大量的楼梯间、电梯井和管道井,这些竖向井道是连通高层建筑上下空间的通道,但是当火灾发生时,也最容易从这些地方蔓延,所以如果在这些竖向井道没有进行有效的防火分隔处理,就十分容易使得火灾在高层建筑内迅速蔓延。而且这些竖向井道也是烟气向整个建筑内部扩散的一个通道,由于在井道内和井道外存在着一定的气压差,所以会使得烟气通过这些井道迅速地向建筑的其它部位扩散,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火灾规模易迅速扩大

由于在高层建筑内部的空间布置往往较为紧凑,而且房间的数量繁多,房间的功能也十分复杂,所以一旦发生火灾,火灾的规模将十分容易迅速扩大。火灾规模的扩大又将进一步地加重高层建筑内的烟气,甚至由于燃烧还可能产生一些可燃性气体,当这些可燃性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一旦将其引燃,就会引发爆炸。

(三)火势不易控制,严重威胁人身安全

由于受到高层建筑自身结构的影响,所以在高层建筑内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将十分凶猛,而且十分不易控制。再加上在火灾发生时,人们都十分慌乱,所以许多人都不会按照规定和要求来进行疏散,就会使得消防人员和疏散人员相向而行,最终影响消防人员的搜救工作。而且由于火灾产生的浓烟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视线,在慌乱中还可能会出现踩踏等事故,加重次生灾害。当前在高层建筑内消防设施也不是十分的完善,大部分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都主要是依靠消防扑救,如果人们不能够利用建筑内的消防设施进行自救,就会严重威胁到他们的人身安全。

二、高层建筑的防排烟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于防排烟的设计及现场施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层建筑的自然排烟设施不能够有效的对火灾产生的烟气排出室外。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排烟窗应满足相应的开启面积,且应设置在靠近外墙的顶部。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由于排烟窗的位置设计不当、结构形式不合理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排烟窗的设置高度、开启面积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另外当开窗角度小于70°时大多数设计人员没有计算有效排烟面积,从而就使得建筑的自然排烟设施不能够有效的排出烟气,最终使得烟气滞留在建筑内部,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其次就是机械加压送风的风量、风口和风阀不合适。由于规范中对于加压送风系统风机的风量没有限制上限,所以致使很多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风量太大对系统造成的影响。虽然有要求对超压系统进行泄压,但是真正设计时很少有人去实际核实是否超压,都只是按照规范给出的常规数值来设计。另外在风口和风阀的选择上也是存在问题的,设计人员往往对风口或风阀的有效面积考虑不周,没有对百叶的遮挡面积进行扣除,导致实际不能够达到对有效面积的相关要求,这些将使得高层建筑排烟的速度变得十分缓慢,也会给建筑带来严重的影响。

最后就是机械防排烟系统与电气专业的配合实际上达不到规范要求。由于高层建筑的用电量非常之大,所以许多高层建筑在防排烟风机的配电方面就存在问题,防排烟系统的电压往往是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另外,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将排烟防火阀任意与防排烟风机联动,导致风机过早停运,所以就使得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够通过建筑内部的防排烟风机将烟气排出。

三、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及防范

(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设计

防排烟系统是建筑消防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消防及施工图审查部门的人员应重视对防排烟系统设计的审查,应重点对自然排烟窗的设置、开窗面积,机械防排烟设备的设置、风机选型、补风口及排烟口的设置、防烟分区等的进行审查。 另外应加强对防排烟系统设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从而避免造成众多的火灾隐患。

(二)应对材料及设备的选用要进行严格控制

现在大多数材料如建筑材料、各种管道及保温材料等均具有可燃性,燃烧时都会程度不同地产生烟,因此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非可燃性。另外,防火阀、排烟口、排烟阀大多数不能自动复位,而其手动开关比较明显又便于操作,很容易被人开启,导致防排烟设备处于故障状态。 因而设计人员在防排烟设备的设计选择中除了考虑设备的合法性,还要考虑选用自动复位式的设备,以便于日后设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

(三)对消防工作与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绝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依赖于消防工作人员的扑救,所以必须要对消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消防部门应该对消防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消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有效的对火灾险情进行控制,最终保证被困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结语

高层建筑的防排烟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对于防排烟的设计,它关系到建筑自身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要落实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高层建筑火灾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闫玉娟.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5,(4):12-12,11.

[2]吴国华.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筑,2014,(17):242-242.

建筑行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业,影响研究

一、前言

前建筑行业营业税税目3%,而推行营改增之后的增值税建议税率11%来看,建筑行业在此次税改当中所承受的改革压力尤为巨大。 如何实现建筑行业在营改增背景下的平稳过渡就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乃至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所非常关心的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就营业税改增值税会对建筑行业产生哪些实际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行业的具体影响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推行力度不断加大的当下, 建筑行业营改增势在必行,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建筑行业在此次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中将面临比其他行业更多也更为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行业特点带来的影响

首先,会计相关工作难度会大大增大。 绝大部分施工企业在项目运作方面都呈现出项目分散的特点, 因此也就连带着材料采购地点出现分散、采购规模大小不一等问题,建筑行业就会面临着零散施工点大量发票收集难度加大以及大多数供应商无法提供有效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 造成企业的大量进项税无法有效抵扣, 增加企业的实际税负负担。

(二)相关行业带来的影响

与建筑施工企业息息相关的三大相关行业为材料行业、 建筑劳动力行业以及动产租赁行业。 但是就目前营改增在这三个行业的具体推行税率来看,都存在着对行业自身以及建筑行业的严重消极影响。 首先是材料行业,建筑施工过程中用量最大的沙石、土方、石料、自来水以及商品混凝土等,按照国家相关税制规定,可以依照规定施行6%增值税征收计算。 如果建筑企业在采购上述材料过程中都顺利获得增值税发票,抵扣了6%的进项税,但由于建筑行业自身增值税率为11%,同样还是会产生5%的纳税成本,与过去的营业税3%相比,仍然增加了企业的实际税负数额,增大了企业经济负担。 其次,劳动力成本是建筑企业所有成本中比例较大的一个部分, 但是不论是从零散劳动力无法取得正规增值税发票方面还是建筑劳务公司因为基本上找不到进项税抵扣而可能引发企业破产或试图向施工企业转嫁税负成本方面来看, 都会对建筑行业本身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后在动产租赁方面,目前税制推行对动产租赁高达17%的增值税税率也会让许多租赁企业感觉无利可图,从而让许多企业自愿缩小规模转为缴纳3%增值税的个体户或小规模纳税人, 但这样一来建筑行业在设备租赁方面的进项税抵扣又会遭遇不利,增加自身财税负担。

三、“营改增”背景下的建筑行业应对思考

下面我们就建筑行业如何有效应对营改增这个问题来进行简单探讨。

(一)树立正确意识

营业税改增值税虽然对于建筑行业目前的具体发展现状来说具有许多不利影响,但是就长期来看,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必然是有利的。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在当前情况下积极研究营改增的具体措施,帮助企业平稳过渡。 所以必须树立积极应对的意识而不应该一味逃避营改增, 甚至为了减少当前纳税数额而不惜违法违规, 这不利于企业乃至我国的全面经济建设水平提升。 要树立正确意识,首先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认真学习建筑行业营改增方面的具体知识,从而提升管理质量,其次还要在企业内部组织大规模的学习活动,为积极应对营改增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快人员素质提升

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各行各业来说, 在企业内部直接接触营改增以及直接进行纳税统筹应对措施操作的就是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了。 因此企业想要更好的实现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背景下的合理化纳税统筹, 避免企业领导者一味盲目降低税费而让企业陷入偷税漏税误区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营改增背景下的纳税统筹业务培训力度,因为建筑行业在推行营改增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必须加强对专项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 必须加强引进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认真做好应对营改增的人才储备工作, 这样才能够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帮助企业进行平稳过渡,实现纳税统筹的改革升级。

(三)加强相关政策有效学习

目前我国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在全国部分城市和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推行,所以我们应该做好学习新政策的思想准备,这里的学习不仅是要加强财会人员等专职工作人员的政策学习力度,同时企业经营者、领导者乃至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因为有效的纳税统筹不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一家职责,同时也影响到整个企业的上上下下, 所以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及法规能够帮助企业在日常工作当中加强应对措施的执行力度, 并且根据新政策的相关规定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生产销售方向, 最大限度争取到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

(四)加快全行业营改增税制改革步伐

基于建筑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特点, 想要切实在营改增过程中实现税制负担减小、 企业发展平稳过渡就只有建议国家加快全行业的营改增税制改革步伐。 将工程勘探、工程施工设计、材料运输、工程设备制造、工程零件制造、工程所需设备的租赁、工程建设的劳动力使用、房地产开发等方面全部都纳入营改增税制改革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让建筑行业在进项税抵扣方面能够切实的得到好处, 实现重复征税的消除,促进企业实际税费负担降低,从而切实实现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积极作用发挥。

四、结束语

建筑行业在营改增推行过程中面临着更多难题与挑战, 为了破除这些消极影响实现营改增的积极作用, 我们只能不断转变自己的管理思路、经营方式以及呼吁尽快实现全行业的营改增税制改革,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建筑行业在税制改革大潮中的自身利益, 促进企业及国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彻.“营改增”对江苏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5

上一篇:新水墨教学论文下一篇:非法添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