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系统范文

2024-07-25

舆论系统范文(精选9篇)

舆论系统 第1篇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的学说的一种集合, 还没有成为一种一个一体的统一理论, 而是一个理论群。每一个理论都建立了适合自己研究的方法和自己研究自组织现象和规律的方法。整个自组织方法论的骨架为:自组织条件方法论 (耗散结构) ;自组织动力学方法论 (协同学) ;自组织结构复杂化方法论 (突变论、超循环、分形理论) ;自组织演化过程和图景方法论 (混沌理论) 。运用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重点考察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微博是否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 能否成为自组织系统的研究对象。

一、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之间有无输入和输出, 系统必须和外界有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判断一个体系的开放性比较容易, 只要知道体系有无输入输出即可。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外界任何一位网民都能自由登录微博申请账号并发表言论。用户反响较大的信息成为微博热点, 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后在社会上形成舆论环境, 外界的后续信息又发布到微博, 与用户发生交流, 如此循环。因此, 微博整个系统与外界有着充分的信息交换和自由的输入和输出。

自组织方法论认为外界对系统的输入平权与否, 是体系自组织和他组织的重要分水岭。体系外界输入的平权化, 体系的外部输入不能针对体系的特定部分。这是判断体系是否自组织地达到耗散结构的条件。

微博的加入不需要门槛, 只需要按照提示申请微博账号即可进入系统, 同时, 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关注任何一个账号, 以获取该账号发布的信息, 自己也随时可能被其他账号所关注。每位用户都能通过账号将想表达的信息发布到微博中, 任何一条微博都可能被大面积转发形成舆论影响, 如果想特定地对哪个账号发布信息, 还可以使用私信功能。这样的任意性与上述理论中的“输入平权化”十分吻合, 在微博大空间中, 任何用户的任何信息都呈现出共享状态, 不可能针对某个体系的特定部分。这是微博作为开放系统满足的基本条件。

二、自组织阈值

体系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当然不是有外界输入和输出即可, 当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 体系才可能向有序结构转化, 但是这个阈值是可以通过试探性尝试找到的。因此具有可操作性。不同体系这个阈值的量和性都是不同的,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也表现了各种耗散结构的所谓“个性”。

新浪微博自2009年秋季推出后, 经过三个季度的运营, 用户数量激增到1500多万, 再到现在用户数超5亿, 在营销方面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依托新浪博客的巨大名人网络, 在微博创建后邀请大量名人加入微博, 让名人发挥意见领袖的优势, 从明星公布日常生活与粉丝互动, 到名人针对时事社会的评价, 网民转发跟进等, 逐渐形成热门话题, 带动更多新的网民加入。在运营方面, 新浪加大了人力财力的投入, 专门成立了微博事业部, 并与其他部门相对独立, 引入大量人才开发推广微博。为增加微博的社会影响力, 新浪联合其他各主要传统媒体, 让微博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独立参加第一线的报道。用户数量与活跃度达到一定阈值后, 便形成较大范围的舆论影响力。著名作家韩寒在开通新浪微博后仅发了一个字:喂。几分钟时间数万粉丝转发评论;2014年3月马航失联, 第一条信息由新浪“微天下”发出, 瞬间引爆舆论, 各大媒体纷纷跟进, 以强大的用户影响力, 逐渐将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地位提升到头等作用。在微博体系中, 各种言论井喷, 逐渐自发地由单一的声音向多方位多维度的舆论导向发展, 由无序走向有序, 这些都是在微博庞大的用户数量与活跃度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的。

三、远离平衡态

判断该条件是否满足的方法是研究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 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越大, 体系离平衡态就越远。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 (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 的状态, 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 E=d Q-pd V, 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 S/dt≥0, 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

微博系统的组成部分可大致分为用户本人和发布的内容。就用户本身而言, 由于开放自由性, 任何网民都有资格申请使用微博, 所以形形色色参差不齐, 有农民工、中小学生、官员、明星、普通市民甚至释放出来的刑犯等等。不同职业和社会身份的人必定思想和表达习惯相差甚远, 正如人们所说微博就是个大杂烩;再看微博的内容, 更是五花八门, 有晒生活行踪的, 抱怨抒发情绪的, 跟踪时事关心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 追星的……可以说除了极个别触碰政治红线的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言论不能发布, 其他内容都杂糅在微博中, 使微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差异巨大, 当部分能引爆公众神经的内容出现, 立即出现微博舆论爆棚, 迅速远离平衡态。

如2014年4月《南都娱乐周刊》在微博上发布了著名影星文章与姚笛的婚外情照片, 立即引爆了整个微博甚至网络舆论场, 不同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微博用户纷纷对公众人物出轨的行为展开转发评论, 一时间微博页面几乎被该话题全部覆盖, 谩骂声、挺文章妻子的呼声、骂姚笛的声音、感叹婚姻、寒暄爱情、趁此机会扒出其他名人的私生活等等, 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远离了平衡状态, 形成混沌的景象。

又如2011年最大的微博事件:郭美美炫富致红十字会现信任危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艺人因微博认证为红十字会经理, 在微博上炫富, 经过多次转发, 在社会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的背景下, 立即被公众一致解读为该艺人的钱财都是贪污善款所得, 并导致红十字会的信任崩溃。短时间内, 有关红十字会的前世今生被用户扒个光, 包括郭美美本人的历史与其相关的背后大佬, 瞬间各种说法铺天盖地, 猜测、质疑、谩骂, 通过差异巨大的用户的各种维度的理解和传播, 舆论将一个简单的炫富年轻女人推到了深层次的善款贪腐问题, 直到三年后的现在仍然是迷雾一团, 形成关于红会的混沌舆论局面, 早已远离了当初的平衡。

四、非线性

走向自组织的体系必须是一个非线性体系。如果系统是一个线性体系, 那根本就排除了出现有序结构的可能性。只有非线性体系才可能演化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判断一个体系是否非线性, 就需要研究体系的组成部分构成是要素还是元素, 组成部分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要互相独立且有相当的差异。组成体系的独立要素数量必须大于等于二, 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要大于等于三。老子曾说:道生一, 一生二, 三生万物。数量未达到三, 相互作用达到三, 同样可以演化成为复杂性系统。

首先看微博系统的组分, 即每一个微博用户, 如前文所述, 每个网友都可以申请成为用户, 可自由地在微博上发布内容 (除个别涉及政治红线的言论) , 彼此之间无法束缚或控制, 是否转发与评论, 一个话题是否能形成舆论, 外界无法操控, 只能取决于每一位系统的组成成员是否真的关注。因此, 微博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或者性质上都是全然独立的。由于每个组分都是不同的主观性个体, 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所以微博系统组成部分的差异性也毋庸置疑。超出5亿的组成成员, 使得微博系统的独立要素数量远远超出非线性的基础条件, 各个主观差异性很强的用户面对公众事件, 各自转发评论, 推红一个事件、一个人物, 都是组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证明。一位普通网友可以随时把自己的意见传送给社会精英名流, 其相互作用显然比较频繁, 远不止复杂性系统所要求的基础数值。因此, 微博系统是满足非线性体系的判据的, 具备了演化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的前提条件。

五、涨落

普里戈金认为, 在耗散结构里, 在不稳定之后出现的宏观有序是由增长最快的涨落决定的。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 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 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 涨落是一种干扰, 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 导致了无序, 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 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 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轨道。涨落是有序结构出现的触发器, 但是何时出现涨落却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大致地对涨落出现的阶段及意义做一个描述。涨落如果出现在体系刚刚偏离平衡态的近平衡区, 对体系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是无建设性意义的, 只有涨落出现在体系远离平衡态的区域时, 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因此在临界点发生涨落最有意义。

微博在发展初期, 其内容仅限于用户分享自己当下的日常信息, 比如“你有什么新鲜事儿告诉大家”“你现在正在想什么”“在哪里旅游发点现场图”等, 但如果一直持续这样的稳定状态, 微博的功能就只停留在朋友拉家常的层面, 就不会成为今日承担社会重要舆论阵地的社交媒介。在无数次微博运营的大胆尝试中, 出现了许多偏离初始功能而导致新的媒介价值。比如, 在微博上发出号召“捐血”的公益活动, 吸引大量网友参与, 并最终成功救治急寻熊猫血的患者。又如, 寒门子弟考上大学没有学费, 通过微博号召, 用户齐力相助之下圆梦大学……这些创新的微博应用, 打破了原来的传统功能和应用, 极大地偏离了微博体系运动的轨道, 出现了暂时的无序, 随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微博倡导活动,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进而涌现出许多官方认证的公益组织微博, 专门致力于这一类活动的组织和完善, 最终又回到有序的状态。正是系统出现的涨落, 让原始的有序被打破, 远离平衡态, 形成耗散结构, 最终又逐渐形成新的有序, 它相较于最初的有序, 有了新的突破, 使系统得到一次升华。

又如, 官员佩戴名表的图片发布在微博, 网民纷纷质疑其贪腐内幕, 大量转发评论形成舆论压力, 逼迫官员作出回应, 甚至直接被组织撤职调查。这类事件是微博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典型案例, 显然早已偏离了初始的“分享身边事儿”的平衡状态, 实为微博系统出现的“涨落”, 随后有大量关于曝光政府官员作风不正的微博, 经大量转载后形成社会舆论,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政府的作用, 丰富了微博系统的功能与效果。

六、结语

耗散结构方法起到一个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条件的作用, 它研究了系统如何开放、开放的尺度、如何创造条件走向自组织等问题。以上论述的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阈值、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涨落, 都是形成耗散结构所具备的条件。微博系统在各个方面都符合耗散结构的基本特质, 因此可以被视为自组织系统, 我们可以根据自组织理论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微博的舆论演化, 可以科学地预测出微博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进一步掌握社交媒介舆论动向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沈小峰.混沌初开:自组织理论的哲学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吴彤.三生万物——自组织复杂性与科学实践[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 第2篇

什么是舆论?前面已经介绍过关于它的定义。简单地说,舆论指的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可以说,议论就是舆论的外在形式,也是舆论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是舆论,只有当议论具有一定的广度,即覆盖了一定的空间,作用于舆论的客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时,议论才形成舆论。

从议论到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公众心理、舆论客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用一个固定的程式来概括它。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给舆论的形成过程梳理出个大致的轮廓。一般理解中,舆论的形成可以简单分为意见产生、意见整合以及获得影响力三个阶段。

首先,来看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从而造成意见的产生。

一、意见的产生——问题、事件的出现引发议论

舆论的发生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违反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正是人们对特殊事件和行为的关注,因而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议论中可能还会夹杂种种情绪表现。

1、问题发生——社会矛盾的出现

舆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意见,总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事情是很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从而也就难以形成舆论。比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中央一套每晚七点准时播放的《新闻联播》,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也就没有引起议论进而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舆论的形成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中矛盾的出现。当社会矛盾不能得到很快的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进而引发议论。

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所以问题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值得社会关注的公共问题,通常是那些有争议的、不合常规的、现实的那些舆论问题。例如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能看一眼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一些歌迷、影迷苦苦追寻他们的信息资源,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不足以引发议论。然而,如果在追星过程中出现了反常现象,则会引发议论。

“杨丽娟事件”正是如此:甘肃女孩杨丽娟,从16岁就开始疯狂地迷恋刘德华,看遍了刘德华所有的影片,唱遍了刘德华所有的歌曲,而且还日日夜夜背诵影迷和歌迷组织的《华仔颂》,最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家境并不富裕的他们却筹钱供女儿多次赴港及赴京。

为了能和刘德华见上一面,在2007年3月,杨丽娟一家三口借了1.1万元来到香港参加由刘德华参与的一场聚会,终于见到了在多人陪同之下的刘德华。但他的父亲为了达成女儿和刘德华单独见面的心愿,结果跳江自杀。此时这一追星事件就受到了分外地关注。

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发现,舆论问题的发生是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是现实问题和当前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形成矛盾冲突,必须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就需要用舆论的力量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以便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来提升现有的制度文明、观念文明在解释和处理这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舆论问题发生的一个基础性原因。

(任何社会问题的发现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也决定了舆论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要经历从“潜问题”到“显问题”的两种存在状态。)

2、意见领袖的发现——从“潜问题”到“显问题”

“潜问题”是指虽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社会现象和行为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这种威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此时,问题以隐性的方式存在,这是问题的潜伏期。“显问题”则是指“潜问题”积累到了一定阶段,对社会公共利益构成的某种威胁已经通过相关事件集中体现出来,这时,作为舆论客体的事件、问题就产生了。

杨丽娟事件属于个别现象,因她而引起热议的青少年追星、家庭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本来就存在,却没有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而杨丽娟将这些问题集中于一身,并造成了家庭悲剧性后果,才使得这种状态由“潜问题”演变为“显问题”。

再比如“野蛮拆迁问题”,拆迁条例的实施在早期就存在着公权和私权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商家和个人都想获得更多的利益,但相关关注热点还未形成。直到发生了一些拆迁户用自焚的方式抗拒“暴力拆迁”的事件发生后, 这一“潜问题”才演变为“显问题”,随即引发了公众对拆迁的深刻反思。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和事件发生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同一时间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产生,开始总是个别人发现了这些现象,然后根据自身的判断把消息告诉周围的人。

例如老师告诉学习委员说今天的课不上了,开始只有学习委员知道这件事情,而班里的其他同学则不知道,学习委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把这件事情再告诉班里的其他同学。同学们知道后则会讨论为什么老师会不上课等问题。

也就是说,问题和事件起初是由个别人发现的,个别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于从“潜问题”到“显问题”演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即消息灵通、分析能力强,此外还要具有人格魅力,拥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向心力。

(问题和事件的发生并不能直接引发人们的议论,首先它要引起舆论主体的注意。舆论有一个从“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的发展过程,从而引起意见的发生。)

3、意见的发生——从“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

“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的形成,分为突发式和渐进式两种形式。突发式一般由突发性事件引起,在短时间内便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社会公众关注,人们打探各种消息引发议论。如突然发生的车祸、森林火灾等。渐进式则是一开始只有少数人注意,后来逐渐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如载人航天飞船升空,开始只有内部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领导人知道这一事件,大多数人都是等到航天飞船发射时,才知道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的形成,还可以分为自发式和启发式。一般的民间舆论,由“注意中心”到“议论中心”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如奥运会期间,人们自觉地观看奥运比赛,然后进行讨论,而不受任何强迫;再比如刚刚举行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等;但是有时候,为了某种需要,政权机构、决策机构、舆论领袖和传播媒介会启发和引导一定的议题,从而形成“注意中心”和“议论中心”。这也是当代社会常见的一种舆论手段。

再回顾一下刚刚提到的“杨丽娟事件”: 杨丽娟的父亲死时留下了一封遗书,他在遗书中称,女儿参加歌迷聚会见到了偶像,但刘德华对女儿“和许多人一样”,没有与她单独会面及给予签名,“这不公平”。他的遗愿是:“你应该见杨丽娟,为她签个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绝了这个世界,只有你,才是她心灵的呼唤。”此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互联网上更是火爆,甚至有人在新浪博客上专门为杨丽娟建了个人空间。一时间,杨丽娟成了社会议论的中心。

其实这个事件值得全社会反省,每个人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作为年轻的一代,追星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偶像只能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没必要这么疯狂的追逐一样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努力地去充实自己、完美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没有真正的政治和社会信仰却盲目的信仰这些,这是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的一种错位,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加以关注。

客观社会的问题和事件发生了,并且公众在主观上也和这种问题、事件产生了矛盾,这时候注意和议论便开始了,舆论进入了它的最初形式——意见产生了。

(当特定的事件或问题引发讨论后,个人最先介入到这一过程当中。个人意见起初是分散的,彼此没有或很少发生交流,但其中蕴含着能够形成舆论的相同性意见。这时,就进入了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意见整合阶段。)

二、意见的整合——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

意见整合阶段,即是意见的社会交融阶段,是指个人意见通过公开表达与其他个体意见相互交流、碰撞和修正,从而使得多样化的个人意见整合为大体一致的意见的过程。

个人意见产生后,人们相互交流、讨论和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形成一个“舆论场”或“舆论圈”。在这个意见场中,意见会呈现出一种流动状态,即个体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会根据他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在相互的碰撞中也相互补充融合,这样就形成了同类意见的合流,合流的力量也就使得被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在众多的个人意见中凸显出来。

1、意见的互动与趋同

个人意见的空间扩散是通过沟通、交流实现的。在交流中人们之间不断克服差异性,形成舆论产生的意识源头。当一种意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沟通就在若干人中间进行,也就出现了社会讨论。这种讨论最初是随意的、缺乏社会组织的,因此形成无数个议论圈。“议论圈是指少至几个人多至十几个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谈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它是自发形成的,是舆论传播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舆论的最基本形式。

如“华南虎照片事件”中,正是个别网民们首先对周正龙所拍摄的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才引发了众多网民对这一事件的积极关注与参与。网民们不仅在自由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还相互辩论,不少网民还以理性和求真的态度,积极寻找有力的证据,最终各种意见交汇聚合成了两个主要的意见群体——正方“挺虎派”和反方“打虎派”。也正是在网民的不断推动下,网易公司将其挖掘到的全套清晰“华南虎”数码照片公布于众,并且暗示拍摄这些照片者可能并非是周正龙本人,事实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由此可见自发的网络舆论也可以成为一种巨大力量。

议论圈的形成有一定心理机制,一旦形成就开始相互对峙。在正常的外部环境中,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既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补充、渗透,各议论圈所持有的意见不断进行争议、妥协,不断地求同存异,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意见的互动又有意见的整合。

就意见互动而言,这是一个以个体或局部利益为基础的意见争论、交流的过程;就意见整合而言,则是一个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求同过程。

以关于“三峡工程建设”的舆论为例:三峡工程自论证开始,无论是在专家学者当中还是在普通民众中就一直存在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的意见。在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三峡工程议案以1767票通过,同时有177票反对,664票弃权。正是众多反对者的意见成为三峡建设的“金玉良言”,让三峡工程的施工建设更注重科学论证、更加完善。起初,支持者与反对者就是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形成不同意见,并相互争论,这就是意见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反对者提出的种种难题,被支持者详加考虑,成为后来三峡建设中攻坚的主要目标。当问题被克服,反对者的声音也就逐渐消失了。这体现了意见相互渗透、补充达到趋同的过程。

因而,意见整合阶段所呈现出的舆论并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叠加,它是多样化的个体信念、意见、态度和情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趋于基本一致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公意是在个体意见互相争辩、说服、劝诱、认同基础上达成的一种公众集合意识。

(当然,在意见互动与整合过程中,舆论领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舆论领袖的作用

舆论领袖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且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这个概念是相对的,许多人在不同时候或不同关系中都有可能充当某个舆论客体的“舆论领袖”。公众意见由议论圈向更大的意见群演变的过程就得益于舆论领袖对公众的感召力。

舆论领袖对群体意见的影响,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集中群众的智慧,消除各个议论圈的差异或将差异最小化;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分析能力分析评价社会问题;最后进行表达,纠正公众中某些错误的观念。

舆论领袖对舆论形成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充当舆论领袖呢?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舆论领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⑴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并且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⑵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

⑶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或社会威望。

在意见互动与整合的阶段里,人们在舆论领袖的带领下,意见在一定群体范围内开始趋同。当然在许多情况下,公众意见并不能达到完全统一,真正的舆论可以但又未必一定使各个议论圈统一在共同认识之下。在不同意见求同的过程中,各个意见群不断吸收社会成员加入,使意见认同者的数量不断增多。小的意见群在互动整合过程中逐渐组合成大的意见群,形成几个比较大的意见群落,它的极端就是形成两大对立的意见群。

(此外,个人的意见、群体的意见在互动、整合、汇集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和大众传媒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的舆论。下面,来学习最后一个阶段——舆论的形成。)

三、舆论的形成——权力组织及大众传媒的介入,使其获得影响力 这个阶段也被认为是获得权威的阶段,是指经过意见整合后所形成的舆论,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无形力量,影响公共事务的发展,从而显示出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影响力,也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在中国,党和政府具有政治权威性,大众传媒也相应地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党和政府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在政治领域保持强大优势,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大众传媒往往起着中介作用。这种强大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团体都无法比拟的,一旦出现偏差,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就某一舆论客体发表意见,往往可以迅速通过各级组织传达、贯彻下去。与此同时,大众传媒则开始履行其政治职责,集中版面或时段进行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从而影响各种个人和群体。这种舆论作用之强大,甚至可以在一个时期内让公众的话语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曾经出现过的全国同讲政治流行语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强调要实事求是,不千篇一律)和20世纪90年代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要实现中国的高速发展,就要解放思想)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舆论形成的影响,在政治领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优势。但在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特别是在生活领域,大众传媒则更多地承担起了影响作用。这些领域的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大众传媒往往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举例:2005年2月4日清华博士生董秀海卷入一场乡村流血冲突事件,董秀海家与邻居马开亮家因建房纠纷引发斗殴,导致马开亮死亡。事发后,众多媒体报道的标题都异常醒目——“清华博士涉嫌杀人”。但随后,“涉嫌”两字很快被忽略,“博士杀人”的字眼频见于媒体。某知名门户网站甚至特别制作了名为“清华博士棒杀乡亲”的专题。一时间,此案轰动全国,甚至引发了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为何缺失”的讨论。然而, 2007年3月5日,浙江省丽水市检察院对董秀海一份不起诉决定书的发出,使当初那些沸沸扬扬的讨论,顿时显得甚为尴尬。纵观董秀海事件的始末,因为清华博士生的身份,使得他卷入的这场乡村流血冲突事件备受关注。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甚至不惜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最终导致大众传媒没有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看出,在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中,权力机构与大众媒介对舆论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作用。

但事实上,不同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一定都要经过上面几个阶段。例如: ⑴一些小范围的舆论自始至终都处于较小的范围,不仅不需要形成一致的意见,而且也不需要或不会出现领袖人物去关注;

⑵有些宏观舆论的问题,相当部分的公众也许根本不是它的主体,也就谈不上群体中的心理互动;

⑶而对于一些重大问题,舆论领袖可能并不急于发表意见,在这之前,就可能形成舆论,尽管可能是质量并不高的舆论;

⑷还有一些舆论是直接通过党政领导人的言论和大众传媒引发的,也有些是与公众利益有关的舆论,可能会由外部信息刺激直接形成等等。

此外,还有更多其他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着舆论的形成。文化和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就是其中之一,并且这种制约作用贯穿舆论形成的全过程。绝大多数的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和宗教圈的范围内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卢梭认为“所谓舆论,就是社会成员不自觉的道德状态”,李普曼也提出了“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些看法”。他们的话语都具有一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感受到,舆论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多数都不是从法律层面上展开的,而是从道德意义上,如从善恶、美丑、是非等层面展开。道德作为文化传统中最稳定的因素,要求我们在探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这一因素。

舆论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些时候,舆论的表现十分新潮,但是它的深层内涵却非常陈旧。传统文化和道德对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传统的舆论主体和新潮的舆论主体有时是相同的。道德成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只是这种变化非常的缓慢,即使在当代,观念上的变化也需要经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舆论系统 第3篇

E06演播室是央视新址的4个400平米演播室之一。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 完成了综艺频道《艺术人生》《艺揽天下》;少儿频道的《芝麻开门》;体育频道《足球之夜》;中文国际《中华医药》《天涯共此时》;科教频道《我爱发明》等栏目的录制工作。圆满完成体育频道25场巴西世界杯特别节目——《5要赢》连续一个月的直播任务, 音乐频道长达5个半小时的七夕特别节目《爱在天地间》、综艺频道大型竞唱节目《中国正在听》的直播及多场延播工作。E06演播室群包含E06和E07两个演播室各5讯共计10台摄像机, 每一个演播室通过群内调用, 最多可增加到7个讯道。如, E06演播室在承担2014年巴西世界杯特别节目《5要赢》节目直播任务时, 就将当时整个群共有的9台摄像机中的7台调给E06演播室, 以完成该节目对多讯道的需求。之后由于各栏目都有创新和改版节目, 对镜头和画面的要求更高, 对摄像机位增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2015年技术系统为改善用户体验和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水平, 对综合演播室统一进行了系统升级改造。E06群也由此增加到了10个讯道。系统至今运行稳定, 各档节目录制顺利反响良好。但两个演播室都属于常规演播室没有配置虚拟植入、大屏包装、信息资讯平台等较新技术设备。

二《中国舆论场》栏目介绍

《中国舆论场》是中文国际频道重点打造的新闻评论节目, 以全媒体舆情调查为主题, 现场四位嘉宾和两位主持人进行点评互动, 同时接入多媒体客户端话题互动, 实时大数据调查结果展现的全新形式电视节目。为支持该节目丰富的内容和可视化效果, 我们必须打造超过常规演播室的技术支撑平台, 栏目组申请使用的设备需求如下:

7个讯道摄像机包含2套虚拟摄像机;

2套虚拟植入包装、一套固定机位和一套虚拟摇臂虚拟跟踪设备;

大屏包装、大屏播放控制系统;

多屏互动及信息数据可视化平台等较新技术设备的配置。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7个讯道的需求完成难度大

E06演播室标配5讯道, 在群中另外一个演播室不用的情况下可增2个讯道, 但实际E07演播室目前周一至周日被央视一套的《生活圈》栏目长期包租录像使用, 没有多余的系统内讯道供E06演播室调用。如临时用2台单机接入视频信号, 还要接帧同步板, 最主要的是画面色温调整无法与其他机器一致, 且没有返送、TALLY和通话功能, 光圈无法与其他机器统一控制。

2.播调系统需求较难实现

由于综合演播室没有配备新闻演播室专用的播调系统, 尤其没有配备负责节目内容调整及顺序实时调整的设备, 如要计算时长, 必须有栏目组提供的时间精确内容详细的纸质播出流程单, 并由编播部门手动对时间进行严格计算和现场调度控制。

3.节目增加的额外设备较多, 导控室空间不太够

初步预计至少再增加3~5张办公桌摆放增加的设备。如:大屏包装及播放控制平台, 资讯包装平台, 虚拟讯道包装控制平台, 播调控制平台, 还有现场互动信息筛选工位等。

4.系统需要改造

信息平台需要接进系统, 增加虚拟机位2台。以前在常规节目录制中增加虚拟讯道, 我们利用在线包装输入输出线缆进行信号调度, 现要求直播保留两套包装设备, 这就需要在原系统中增加新的数据和视频信号路由。

5.演播室空间小, 影响节目画面效果

主持人与背景LED大屏拉不开空间, 画面容易出现摩尔纹及阴影杂光。影响画面质量。目前制景制作了大屏贴膜, 大屏亮度至少降低了约30%, 滚动文字的清晰度也大大受到影响。

四系统适应性改造

针对2个增加的讯道, 我们首先还是考虑到两台单机的接入。这样做可以排除E07演播室讯道不能调用的影响。因为直播前还要进行多次演练和样片录制, 有了稳定的7讯道摄像机的支撑, 让导播和切换更适应导监墙监看和讯道调机。其次, 对于系统改造接线和相关显示设置比较方便操作。单机我们选择与系统摄像机同厂家的P2HD摄像机, 保证白平衡调整后, 画面色调与其他机器一致。当然还是解决不了单机没有画面返送和TALLY显示的问题, 但可以提供有线腰包给单机摄像, 完成与导演的通话调机任务。另外, 此机位只在固定范围内取景, 光圈基本稳定不用在本机操控。系统接线简单, 只需要提供系统同步信号输入给新增摄像机, 而本机输出视频信号跳接给系统中暂时不用的外来视频信号MC1、MC2输入口即可。同时, 将TALLY源名由外来MC1、MC2改为CAM6和CAM7, 这样很方便调机时在导监墙上监看。

播调系统需求分步实现。综合演播室没有这样的设备和系统配置, 不过台技术领导也在考虑随着新闻类直播节目增多, 将来有可能在综合演播室部署播调设备及系统, 来保障编播系统对节目直播运行中时长的把控和小片素材的实时调整。但为本节目首播安全及操作方便, 我们还是准备了一套临时的单机版的播调控制软件, 通过笔记本电脑来检视节目实际运行与计划时间的误差, 随时提醒导播掌握直播期间的节目内容调整和演播室调度。

《中国舆论场》是中文国际频道重点打造的全媒体节目, 也是中央电视台越来越重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电视行业相结合, 从而产生新动力、迈上新台阶, 实现提高央视传播能力的重点节目。由于该节目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应用要求较高, 需增加的各类设备较多, 正常的导控室的空间肯定放不下。我们与栏目组经过总体分析、优化流程, 只将与导播控制联系紧密的大屏数据包装操作平台、资讯互动数据筛选审核工位放在了导控室。而将虚拟观众席包装、资讯包装、大屏播放控制、虚拟讯道包装控制平台和融媒体互动数据初级筛选平台放在了演播室内。

我们对系统进行了如下改造:摄像机加装虚拟数据跟踪感应装置, 通过网线将数据信号传给虚拟控制设备, 摄像机视频信号送给包装设备进行虚拟植入, 最后将合成好的信号再接入系统。虚拟合成信号经视分进入导监墙和摄像机返送。这都需要对原E07演播室系统进行调整、改造, 每一套虚拟设备都需要3根视频同步线和3条视频信号传输线, 以及单独的供电系统。我们统筹各项需求, 看来原有的资源远远不够, 系统改造是必须的:增加视频布线和电源供给。在E06演播室立柜机房我们增加了两排视频接口板, 在导控室两侧增加视频接口及电源供给, 在演播室内接口箱也相应增加了两排视频接线口及电源接口。新增的视频连线路由全走地板下和墙里, 减少了地面布线, 从而提高了直播中多条视频链路的安全性, 既为今后的视频接线扩展留有余地, 同时也保留了恢复原系统的便捷性:只要拔掉新增连线和系统跳线就可以恢复如初了。

为改善节目画面空间效果, 制作部又重新设计了景区, 增大了主持人与背景屏的空间, 同时升级了LED大屏, 由P4点距提升到P3点距, 基本消除摩尔纹及阴影杂光, 提高整体画面的质量。为嘉宾的LED背景屏贴膜以消除摩尔纹, 同时取消了背景屏上的文字滚动内容, 避免因字幕清晰度降低而影响最终收视效果。

新媒体系统设备配置及具体接线, 因涉及中央台新技术保密范围, 且该项目由新成立的新媒体科主要负责,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一样为这一块提供了基础网络接口、相应的视频路由和新增系统的电源保障服务。在此只能简略地介绍一下新媒体信息筛选及可视化的大致处理节点。

3月14日, 《中国舆论场》首次进行了流程演练和样片的录制, 节目部门和技术部门在各个环节进行了演练磨合。之后, 录制完的样片经频道领导审核, 又提出了新的修改意见。同时, 技术部门将该节目新增的虚拟及新媒体设备清单整理成PPT, 及时上报总工的项目审定会, 经领导考量最终还是拿掉了2讯道虚拟摄像机的方案, 同时也将讯道数减为6个, 且为保障直播安全只允许使用系统内摄像机。为此, 我们又尽力与E07综合频道的《生活圈》栏目组协调, 最终保障了周日直播时可借调1套E07演播室内的摄像机, 补充到E06演播室。

经过再次改景及融媒体数据包装模板的多次修改, 各工种也及时地完善了最终的应急处理预案。3月18日又进行了最后的直播应急演练。

3月20日, 全国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圆满完成首期直播。该节目依托台内技术系统和资源, 在充分考虑信息网络安全及节目直播安全前提下, 实现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个小时的节目围绕“人类应如何驾驭人工智能?”、“网约车路在何方?”、“号贩子如何整治?”等近期社会热点话题, 邀请四位嘉宾参与讨论, 同时引导观众使用手机客户端参与节目互动, 实时发表评论, 通过大屏展示的虚拟观众席的观点弹幕和在线包装上滚留言板实时展示给电视观众。

《中国舆论场》借助大数据分析, 与央视网联合推出的“中国舆论场指数”, 实时关注全网新闻的热点舆情, 盘点每日每周舆情最热TOP10, 让大家能及时了解舆论热议的焦点。中国舆论场指数及最热TOP10由《中国舆论场》微信公众号发布, 每期指数榜单均涵盖事件源发地、话题所属领域、热度数据及详细排名。《中国舆论场》节目还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 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 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 直接分享观点, 向嘉宾提问, 全程互动。瞬间大屏进小屏, 瞬间小屏上大屏。融媒体的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 不但大大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也让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通过直播检验, 中央电视台技术系统倾力打造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平台运行顺畅、效果良好, 实现了融合互动、实时包装、实时数据接入等多项新技术的落地。

这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入“在线观众席”, 让全球观众可实时抢票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 直播全程实时互动, 互动数据实时返屏呈现, 最大程度实现节目的融媒体属性。全程共有3, 758, 661人次参与互动, 发放虚拟观众席席位650个, 虚拟观众通过审核上屏300位。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引入传统演播室, 带来电视节目制作的又一次革命, 用个时尚的说法:STUDIO+的时代来临了。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址E06群演播室系统为背景, 从系统配置及直播应用等方面, 详细阐述了演播室在融媒体类节目直播中如何进行系统适配及功能调整。

舆论系统 第4篇

作者:四重自然

主题:根据舆论的八个构成要素,结合大众传播活动的特点以及一些传播学知识,讨论如何利用大众传播活动,从舆论的各要素来引导社会舆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既然要谈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那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这个定义从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出发,较为全面概括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者角度: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社会中的职业工作者)

2、媒介角度: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专业化媒介)

3、对象角度: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泛大众)

4、属性角度: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双重性)

5、性质角度: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互动机制弱,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6、制度角度: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根据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的概括和胡远珍教授的讲解,作者综合概括得出的结论。)

理解这些特点,是利用大众传播活动这一复杂社会现象,来引导另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社会舆论的“金钥匙”。那么社会舆论究竟是什么,它又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呢?我国新闻学者陈力丹在广泛研究总结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定义: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搀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这个定义深刻揭示了舆论的内涵,以较强的逻辑性涵盖了构成舆论的八个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的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以及舆论的质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社会舆论都只考虑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和文化结构上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而大众传播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中流砥柱,研究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是舆论学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根据舆论的构成要素,结合大众传播活动的特点,来谈谈大众传播活动如何引导社会舆论。

一、舆论的主体——公众。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由自由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他们在舆论调查的分析报告中被看作是集合的存在,但在现实是分散的、均质的、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的舆论主体单位——个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被称作“受众”。大众传播通过影响“受众”,从而引导舆论主体。

舆论主体单位并不能直接认识自己,他看见的只是“镜中我”(库利《社会组织》)。舆论主体单位通过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和期待,从而形成自我人知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舆论主体单位得以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自我扩张,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接受和操作各种自身无法接触的“感性世界”的信息,而生存在另一种“拷贝世界”(沙莲香)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营造的“拷贝世界”具有对“感性世界”的复制特征,和现实生活中舆论主体单位的孤立性和分散性,所以舆论主体单位更趋向于把“拷贝世界”作为自我认知的“镜”。“拷贝世界”从而深入影响舆论主体单位的心理、意识、观念,以至于舆论。

托马斯公理认为:“如果人将某种状态作为现实把握,那状态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现代的舆论主体单位生活在“拷贝世界”中,基本上把确认自己所处环境的状态委托给了大众媒介,通常把“拷贝世界”表现的状态视为真实。如果大众传媒在“拷贝世界”的复制过程中把握好是非判断的标准,将直接影响到舆论主体,以及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舆论的客体是指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都是舆论客体,它们通常是在变动过程中成为舆论客体的,其主要特征是带有很强的争议性。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客观存在,无法人为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播活动,引导和避免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成为舆论客体,以达到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在我国,常用的方法如下:

1、树立榜样。党和国家通过大众传播活动,把当前社会需要的人物类型的品质和光辉事迹加以传播,使这种人物成为人们心目中偶像,形成舆论。

2、塑造媒介人物,与树立榜样相似,只是这里的人物、品质和事迹都是虚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

3、大众传播活动制造“媒介事件”、“准事件”(布尔斯廷,1961年提出),塑造片面舆论客体。

4、大众传播活动制造合理“宣传性现象”(艾丰,1982年提出),突出舆论客体的某个方面,以满足引导舆论的需求。

三、舆论本身是指“一切不同见解、信仰、想象与渴望的综合体”。(时善华)“信念在舆论本身的各种存在中处于核心位置”。(陈力丹)我们要引导社会舆论本身,必须先从引导舆论主体单位的信念入手。信念这里是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图像、信条、价值观。

舆论主体单位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模仿过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G塔尔德),在以大众传播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拷贝世界”对于舆论主体单位信念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大众传播在复制“拷贝世界”的过程中,严格把关,抵制“文化垃圾”、“文化泡沫”以及“四俗现象”,尽量避免使舆论主体单位不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

舆论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意识的体现,根本上还是来源于“感性世界”。“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理论(普赖斯,奥斯哈加)中,把舆论本身直接纳入社会规范(包括传统)的影响,诸如社会价值观、基本人伦关系和行为举止关系的确立、社会主流文化的熏陶、宗教或准宗教信仰的发布等,都会对舆论本身产生影响。由于大众传播活动具有单向传播、面对受众广泛特点和穿越时间空间的能力,所以把社会的传统价值和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相结合,塑造社会规范,是大众传播活动的分内之事。前不久的易中天、于丹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都履行了大众传播的这一职责。

四、舆论的数量是指舆论的一致程度。由于舆论主体单位本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对同一舆论客体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和主张。同时,“影响不一理论”(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指出,由于舆论主体单位的差异性,在面对舆论客体时,舆论主体单位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再选择性做出行为。因此,面对同一舆论客体,社会上往往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舆论,如果某种舆论超过总舆论的三分之一(陈力丹),将会处于优势地位,其他舆论因影响小而渐渐消失,使得舆论数量减少。大众传播利用其“放大镜”的功能,“放大”处于弱势地位的舆论,争取公众,改变舆论趋向单一的趋势。相反,如果社会上舆论数量过大,没有主流舆论,大众传媒可通过传播活动,打造主流舆论。

五、舆论的强烈程度主要表现为行为舆论和言语舆论,言语舆论更多的表现为内心态度。如果某种舆论过于强大,就会产生“沉默的螺旋”,影响社会稳定。这时需要大众传播活动进行舆论分流,保持舆论平衡。

在讲舆论的数量时讲到舆论主体单位的差异,在引导舆论数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这个差异性,按照“议程设置理论”(麦康),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表达观念的同时,精心设置议题、表现方式、思考角度等,并投其所好,引起注意,以改变舆论主体注意力。基于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大众传播的内容一旦得到传播,便会渗透到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中,在群体压力和群液体感染力的影响下,强大的舆论会慢慢从内部瓦解。

六、舆论的连续性,也叫舆论的韧性,即舆论存在的时间长短。正面社会舆论长期持续稳定存在,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有效抑制负面舆论的产生。而一些陈旧的舆论长期存在,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会产生巨大障碍。大众传播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巩固正面舆论,抵制负面舆论。一方面要求大众传播要有强大的韧性,另一方面要求大众传播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培养具有先进积极思想和与时俱进观念的新型舆论主体。

七、舆论的功能表现即影响舆论客体。根据舆论的定义,舆论存在的综合表现是能够以自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舆论客体。如果舆论在村在的范围内没有对客体产生影响,这种舆论便算不上是舆论。所以大众传播不存在对舆论功能的表现的引导。

八、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以及情绪的理智程度,它不是舆论构成的必要因素。大众媒介在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的时候,要分析具体舆论,是煽动性舆论,还是自发的群众舆论等等,都要对它做出正确评价,不能盲目引导。

以上从舆论的构成要素方面,浅谈了一些如何利用大众传播活动引导社会舆论,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舆论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保持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论述会有一定用处的。

网络新闻的舆论特征及舆论导向研究 第5篇

1.1评论话题的丰富性

传统形式的新闻评论由于受篇幅内容和表达空间的限制,存在多数内容未完全展开的现象,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给新闻评论操作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使评论主体愈加多样化,内容选择权逐渐增多。例如,政治新闻内容、军事新闻内容、科技新闻内容和教育新闻内容以及外交新闻内容等均是网络新闻的主体,同时,体育新闻和经济新闻也涵盖其中。

1.2网络新闻的快捷性

网络新闻舆论的快捷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网络新闻基本能够实现同步传递,网络评论与上述模式保持等同,通过快速反应模式和先声夺人模式立足于业内。另外,网络舆论形成过程偏向快速化与便捷化,通过小范围的网络新闻发表能够扩大舆论范围,全国和全世界跟帖数量和评论数量皆会显著攀升,在一定期间内形成重大反响。

1.3网络新闻舆论主体的广泛性

传统的媒体读者来信形式和热线电话形式以及观众参与形式较为常见,其互动形式个别性特点和互动形式偶然性特点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现代化网络媒体形式产生,网络媒体具备广泛性特点、普遍性特点和及时性特点。无论何种形式的新闻事件内容和社会问题内容皆有可能成为时下网民关注与关心的重点,网民可以在翻阅此类新闻内容时进行感性抒发与评论表达。

2网络新闻舆论导向要点分析

当前,网络新闻评论旨在进行舆论引导,其优势在于将发言权力移交给网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言论单一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全面的社会网络新闻舆论多元化发展趋势。网民积极参与网络新闻内容评论,并准确认知相关新闻事件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妄加评论不可取。

2.1促进新型主流舆论顺利形成

网络媒体具有自由性信息交流特点和开放性信息交流特点,其广泛参与模式已全面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影响力深远的舆论阵地和意见市场。一般状态下,无论何种类型的网民皆能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意见抒发与表达,但因为受到网民文化程度不同、网民职业现状不同和网民个人阅历不同的影响,网络新闻评论呈现出量高质低的问题,部分网站评论专栏存在价值仅为就事论事,网络新闻内容篇幅相对较短,网民无法从新闻事件中和相关社会现象中感知事物本质与内涵,无法达到更高层次的观点提炼,因此,可看性缺失现象和思想性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得不到大众群体的认可。

2.2实施科学有效的网络新闻舆论引导方案

网络论坛内部,无序发言现象和过激发言现象以及随意发言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即便是网民理性思考的言论受到一定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规范与制约,任其恶化,那么必将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网络舆论环境,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必会受到阻碍。因此,相关部门应委派素质较高的网络新闻编辑进行网络新闻内容综合监控,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网络新闻论坛管理机制,有效遏制有害信息传播,并定期通报网络新闻舆情动态详情。同时,技术保障工作也应提上日程,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均需要全天候进行监控和检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监管与高效舆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提升网络新闻舆论引导质量和引导效率,使网络新闻评论中的基础性社会舆论发挥出原有的正面效用。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舆论主要特点为评论话题的丰富性、网络新闻舆论的快捷性、网络新闻舆论主体的广泛性等,在了解网络新闻舆论特征的同时要严格把握网络舆论导向,较正确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实施科学有效的网络新闻舆论控制方案,实现网络舆论整改目标,从而达到网络新闻舆论管理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喻季欣,邢莉莉.网络新闻评论的文本与写作[J].新闻与写作,2012(4).

舆论系统 第6篇

一、新媒体

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指的是继报纸期刊 (纸质媒体)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 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 以电脑、手机、数字接收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 亦称数字化媒体。[1]其中以网络媒体为代表, 包括手机媒体和一些新兴电视媒体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

二、舆论

舆论, 就是多数人对某一种事件有效的公共意见。有学者认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 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公开表达的, 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2]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一争议中的社会性问题的共同看法”。[3]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舆论是公众集体意识的一种表达, 用来评价现实的生活, 是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一种“软性力量”。

三、网络时代的舆论特点

(1) 舆论主体多元化。当前, 手机移动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涉及新媒体, 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发言人。2012年年中, 中国的手机上网人数就已经超过了PC上网人数。众多的网民表达自己思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而互联网良好的互动性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多样化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有些话题还会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放大成为公共话题, 产生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2) 舆论客体分众化。由于网络的技术优势, 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 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 但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受传者也不再是毫无主动性的“靶子”,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要获取的信息。所以, 网络在赋予这些主体多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客体的分众化。可以说, 网络传播的出现突破了由点到面单向的线性传播方式, 实现了双向互动。[4]尤其是在Web2.0时代, 重塑的不光是新闻传播, 而是整个的信息传播。

(3) 舆论内容丰富多样。意见发散是舆论的基本特性。在网络环境下, 这种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网络传播对普通民众话语权限的解放和网络的匿名性, 使得网民获得了表达的自由和安全感, 有了想说敢说的欲望。这也就使得网络舆论涉及的内容覆盖了各个方面, 但也正是如此, 导致网络上的舆论内容也鱼龙混杂。既有积极的观点意见, 也有消极偏激的谩骂攻击, 当然也不乏大量低俗、虚假、色情、迷信、暴力、反动的信息。事实上, 每一种声音都有其支持呼应的群体, 每一种舆论都有自己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4) 形成与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加快了舆论形成与传播速度。也正是由于如此, 一旦有新闻事件在网络上被普遍关注时, 就会很快形成舆论。与此同时,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舆论没有“把关控制”, 没有播发时间、版面空间的限制, 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 信息发布的操作也简单易行, 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很快, 使得其时效性很强。[5]

四、中国当下典型的舆论特点

当前, 主要以互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为载体的话语空间, 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不断改变着舆论的传播格局和形成机制, 逐步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 表达个人思想、态度, 甚至对各种社会现象不满的诉求意愿越来越强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1) 负面倾向。尼尔森公司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所做的一个调查显示, 中国的网络是全世界负面评论最多的, 中国的网民喜欢分享负面评论, 更多地倾向于批评性的意见, 这在全世界都很少见到。民众的批评性意见在其他渠道如果得不到宣泄, 就集中在网络上, 这就导致我国的网络成了负面舆论的集散地。与此同时, 网络舆论对于管理者的抵抗到了非常厉害的程度, 以至于事件中出现了执法者、管理者, 基本上就是民众的对立面, 管理部门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网民们质疑且不被接受的。

(2) 社会身份冲突。现在的网络, 尤其是微博成为中国公众一个重要的舆情集散地, 网民呈现“乌合之众”的底层特征。另外, 中国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 发生的动荡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很多, 民众就开始对什么都质疑, 这也就导致各种各样的舆论冲突发生, 尤其是社会身份的冲突。诸如官民冲突、警民冲突, 贫富冲突, 乡城冲突等。[6]在这一点上对于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 就算一个普通公务员都是不利的。其实很多公务员并没有权势, 但因为身上打着“公务员”这个符号, 或者说就是一个“长”字引发的, 甭管多小的“长”, 只要是这个符号, 网民们就可能倾向于去抨击。

(3) 主流舆论被边缘化。在网络媒体环境中, 由于把关机制缺失, 一些网站、群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获取自身效益, 而过多关注社会阴暗面或者故意散布虚假信息和各种耸动性的内容。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商业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网民, 而主流新闻网站, 特别是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反而影响力不足, 舆论导向基本阵地被边缘化。当今的网络上, 越是与主流思想相违背, 越能获得广泛欢迎;越是反驳政府所倡导的, 越容易获得支持。这样往往导致网民无法了解和掌握真相, 成为利益群体利用的工具。

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不同群体之间, 因为各自的利益出发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其意见也都存在有各种分歧。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 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而负向舆论只会造成破坏和阻滞。很多事实都证明, 一味地通过“封”、“堵”等传统舆论管理方式已经很难继续维持秩序。所以, 巧妙地对舆论进行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可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1) 着重打造主流网站, 及时接受反馈。在网络传播中, 为保持正确的网络舆论风气, 应注重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 将“把关”和引导融入微观的调控之中, 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让主流网站吸引大信息访问量, 成为影响公安机关网络舆论的主要力量, 让主流、权威、真实的信息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尤其是对于新的政策, 试行政策或新的决议的发表, 一定要保证其来源的权威和传播的畅达, 通过主流媒体的有意识引导, 让群众得到一个全面的理解。当然与此同时, 还要及时倾听群众的反馈信息, 充分了解民意, 做到上通下达。同时更应该留意不实信息的流散, 及时做出反应。例如, 之前曾引起了广泛讨论的“单独二胎”的政策, 在发现有媒体言论称北京生二胎的条件有望放宽, 夫妻单方独生子女或将纳入准许范围,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彭彧华就及时澄清, 北京将稳定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即时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2)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具有公开信息的主动意识。网络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也对政务信息的公开提出了快速、及时、准确的要求,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搭建政府与网民之间迅速、高效沟通的有效平台, 使公民参政议政成为可能。同时, 政府还要及时吸纳新出现的新媒体形式推进政务公开, 了解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充分了解民意, 真正实现问政于民。多个地方的公安系统率先使用了新媒体, 并利用其化解了多次危机。人民网曾评选过十大党政机构微博, 广东省公安厅, 北京市公安局名列前茅。广东的数次舆情事件, 就是通过微博化解的, 他们通过微博澄清了事实, 使事情很快归于平静。除此, 很多官员也开通了微博, 与民众互动, 了解民愿并推动自身影响力。

(3) 技巧性地为公众设置议题。针对大多数人会有“从众心理”的情况, 进行议题设置, 舆论引导者可以有意识地设话题或议题, 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 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 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 接受引导。[7]设置议程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 现在网民已经不信任官僚、专家、教授, 只相信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所以, 应该适当利用草根元素来进行舆论推广。另外要巧妙质疑, 就是“我不相信”。网民对一切都存有质疑的心, 不相信官方的意见, 不相信执法系统会公正, 不相信政府出台的新法规对公民有利, 而且, 他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论证他们的想法。如果可以巧妙利用这样的心理, 对于引导设置议题非常有利。

(4)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网民们普遍认为网络意见领袖没有权力、利益等外界压力, 这种“利益无关性”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这也就导致这些意见领袖对公众的影响也更大、更加深入。[8]所以要重视对于意见领袖的培养, 尤其是“专业型”的意见领袖, 为特定领域打造其民意主导者。在保证基本社会道德的基础之上, 更加重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权威, 要确实有过人之处, 有引导力。同时注意提高意见领袖的互动能力, 能够将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扩展到整个舆论范围。此外, 意见领袖之间也要形成合力, 可以对舆论产生更大影响。总言之, 若能充分发挥这些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针对不同事态, 有意进行不同方向的舆论引导。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网络上的舆论走向不仅在国内会产生影响, 也会对国际事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 对于国际性的大事件, 要对舆论进行多方面有意地引导, 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说, 对于李娜夺取澳网冠军, 中国奥运健儿参加冬奥会, 良好的网络引导, 使舆论传递正能量, 增长国民的民族自豪感, 更好地凝聚民族力量。对于我国的驻美大使馆被纵火事件, 要及时跟踪报道, 传达事实真相, 平息网民的愤怒, 防止流言滋生, 更要防止可能产生的网络暴力。对于安倍政府的一直以来从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教科书, 再到欲修改宪法的做法, 要引导舆论认知这是一种否认历史, 危害国际和平的行为, 从而坚定国民对钓鱼岛主权的认知, 形成舆论压力。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网民理智对待, 避免再次有部分民众出现过激行为。

六、结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众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作用。近年来的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也在不断表明, 网络环境下, 舆论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增强。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知当下舆论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从各个方向突破, 全面实现舆论引导的良性发展。

摘要:当今的中国,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 对受众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新媒体和舆论的概念入手, 对于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现状, 尤其是中国独特的舆论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 完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时代,舆论,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赵文君.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变迁[J].传媒观察, 2007 (05) .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中国,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49) .

[3]童兵.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的互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 (04) .

[4]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8) :8-13.

[5]杜涛.网络舆论的演变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05 (01) :37.

[6]谢新洲, 肖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03) :89-95.

[7]姜胜洪.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舆情视角[J].未来与发展, 2006 (12) :13-15.

舆论系统 第7篇

随着媒体社会地位的大大提高, 在社会上享有极大的公信力, 各国都会把媒体作为组织社会和动员社会的有效手段。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应用, 以报纸和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经受日益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据有关资料统计, 截止到2013年6月, 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5.91亿, 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关注的高房价问题、看病就医难问题、城管拆迁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等, 都借助互联网的炒作凸显出来。有些看似孤立的事件, 如郭美美事件、“表哥”事件、“房姐”事件、雷政富不雅视频案等, 在互联网上经热炒之后都成了万众瞩目的重大新闻。由此可见, 在超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何等的重要。

强化超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是要善于占领舆论制高点, 掌握话语权和影响舆论的主动权。

抢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制高点的问题应当引起特别重视。新闻的时效性是决定新闻价值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 同样一条新闻, 发表的时间距离新闻发生的时间越短, 其价值越大。因此, 广播电视“现场直播”节目便应运而生, 成为受众最青睐的节目。同样, 各大网站也纷纷开办现场直播类视频栏目, 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这是因为, 现场直播将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发挥到了极致。

对于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 以往传统媒体曾提出“黄金二十四小时”的概念。也就是说, 媒体一定要抢在事件发生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发布消息。现在, 这个概念已被多次刷新, 变为“黄金四小时”。突发事件往往有一个特点, 即事件一旦发生, 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不胫而走, 有些是真实的, 有些是虚假的、片面的, 也有些是望风捕影、臆想猜测甚至恶意编造的。流言、谣言满天飞, 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高明的领导干部要争取在第一时间亲临事发现场, 掌握事发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利用媒体发布权威信息, 给突发事件一个明确的定义。经验证明, 这个“第一定义”非常重要。由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很快就会围绕这个“第一定义”趋向一致, 当地党政领导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话语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2008年发生的拉萨骚乱事件, 藏独分裂分子和国际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和策应, 利用互联网影响国际舆论, 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华恶浪, 就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等地发生特大地震后, 中央领导立即亲临地震重灾区, 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立即派大批记者到灾区做现场报道。这对全国迅速形成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强大舆论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 党政领导脑子里一定要有“黄金四小时”的概念, 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抢先占领舆论高地, 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是要善于利用媒体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 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近些年, 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创办了“一把手论坛”、“政务直通车”、“关注与沟通”、“市长与市民”等栏目, 反映出各级领导干部越来越重视媒体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在这类节目中, 领导和群众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 对于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是非常有益的。这类栏目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同时也是一条政府与民众沟通感情的渠道。相信这类节目只要坚持办下去, 并且努力办好, 一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以往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看到, 一些部门领导接受媒体采访, 在面对着镜头时总是正襟危坐, 讲话一字一顿, 就像是演员在舞台上找不到感觉一样。其实普通百姓根本不想听你讲那些假话、套话, 只想听你讲点真话、实话。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 你即使天天上电视讲话, 也不能拉近你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三是要善于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

在我国, 对于监督政府工作而言, 有许多有效的渠道和手段。人大和政协都被赋予监督政府工作的职权。此外, 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 都可以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作为执政党, 党内的纪律检查工作对政府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 上述几方面的监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利用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恰好可以弥补其它监督方式的不足。因此, 世界上很多国家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 就是这个原因。

舆论系统 第8篇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场

从社会舆论来看,处于转型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巨大变迁,分化的利益格局、多元的利益主体、复杂的利益诉求,使来自官方、民间的不同势力在舆论表达上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与此同时,社会思潮也在发生新的嬗变,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新左派与老左派、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一系列本土社会思潮与西方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激荡,对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展开激烈争夺。社会背景中的这一系列变化作用于社会舆论,也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予以表现,由此催生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态的、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

从网络舆论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崛起,为开放自由的网络舆论表达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网络舆论生态。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由社会热点引发的舆论表达早已超越了具体的社会事件,扩大到对社会结构的整体探讨和对政治文化的深度思考,其间往往夹杂着意识形态的对抗与较量;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发生变化,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论的起点与终点,各种社会思潮和势力之间的舆论博弈成为推动网络舆论生产和转化的重要动力。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

综上可见,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舆论力量依托互联网这一意见表达平台,相互交融,彼此交锋,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纷繁的网络舆论场。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不同舆论势力在相互博弈中此消彼长,呈现出与以往现实社会中的舆论力量博弈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二、网络舆论场中舆论势力博弈的新表现与新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性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5.57亿人,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络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新常态,移动网络更是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移动互联网的逻辑深度影响了网络舆论势力的表现。

(一)网络舆论势力的博弈展现出蝴蝶效应

传统舆论场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舆论势力博弈的影响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场中的舆论博弈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境外舆论场中的区域性舆论热点爆发,就可能波及国内乃至全球范围的舆论生态,其间舆论势力博弈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形成了网络舆论场中的蝴蝶效应。

马航失联成为2014年全球瞩目的热点事件,也把马来西亚推上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2014年3月8日,法新社最先报道了马航失联的消息。在紧接着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以美联社、CNN为代表西方媒体,以及以越通社、《南华早报》为代表的亚洲媒体,包括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国内主流媒体,都深度介入了该事件的报道议程,并参与舆论博弈。

由于失联飞机上大部分乘客是中国人,因此虽然事件发生在境外,但是国内网络舆论场却给予了长时间、大范围的关注。而整个事件过程扑朔迷离,对真相的公布也呈拖延迟缓态势,始终不明朗的事件进展充满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谣言提供了传播空间。以谣言为主要形态,以微博为主要阵地,境外和国内的多种舆论势力展开博弈,“造谣、辟谣、竞猜”的循环模式成为以马航失联事件为核心的网络舆论场常态。

在微博热搜榜#马航失联#话题中搜索,可以发现关于马航失联的谣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类。

一是“美好愿望论”,主要内容是表达对机上人员安全生还的希望。比如“客机已安全着陆南宁”“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飞机被发现,生还者等待救援”等谣言,这类谣言虽然参与了舆论进程,但其背后大多不存在舆论势力的有意策划导演,传播目的相对简单。

二是“阴谋论”,制造马航失联是有预谋的策划这一假象。其中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把事件归因于恐怖组织活动,比如“航班失联因遭遇新疆籍乘客恐袭”“4名乘客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台当局收到飞北京航班恐袭警报”“MH370被劫到安达曼群岛”等谣言,都被贴上了恐怖分子、民族分裂分子的标签,谣言背后明显有反恐势力、民族势力的操纵。另一种是把事件归因于某些国家的政治行为,比如“越南暂停对失联客机搜救”“CNN称马军方曾在马六甲击落失联航班”“中美暗中谍战”“马航被美国秘密劫持”“一些乘客家属安排赴马却到印度”等谣言,把事件贴上国家政治预谋或不作为的标签,很容易煽动舆论场中不利于这些国家形象的敌对言论,谣言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势力。

三是“超自然论”,用宗教和超自然力量解释马航失联的原因。比如“1990年委内瑞拉飞机集体失踪穿越35年事件”“飞向阿拉伯‘烈士之海’殉葬”“马航消失和历史上人类集体消失事件”“马航空乘着装暴露遭到真主惩罚”等谣言,其中虽不乏网友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但也不排除一些宗教势力的有意传播。

据统计,在关于马航的谣言中,43%的内容来自境外媒体。[2]由以上分析可见,包括政治势力、宗教势力、反恐势力、民族主义势力等在内的境外和国内各方舆论力量,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形式展开博弈。这种网络舆论场中的博弈已经跨越地域、国家等地理范围的限制,由一个舆论热点的引爆迅速扩展至全球网络舆论场,引发蝴蝶效应。

(二)对抗性的舆论力量公开较量

在移动社交媒体出现以前,各种不同的舆论力量是通过BBS、论坛跟帖、新闻网站留言来发表评论的,具有自发、零散、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一般围绕一个事件发声。而社交媒体给舆论表达带来了变化,降低了传播的门槛,信息发布便捷,传播速度零延时。这个阶段就出现了具有对抗性的舆论力量能迅速组织和动员展开公开较量的趋势。经常有针锋相对的文章或言论的发表,博弈激烈。

在2015年元旦前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媒体人和复旦学生互致公开信,通过微信公众号原创,微信平台转发而得以快速传播。复旦学生以《少点伤痛,多点尊重》为题,从新闻伦理方面展开论述,质疑部分新闻媒体没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大量泄露复旦女生的私人信息,包括年龄、专业、生源地甚至是生前男友的话,让死者亲朋受到二次伤害。媒体人反击,以《别太矫情了》为题,从新闻操作、新闻实践方面展开论争,指责复旦学生忽略操作而直奔操守,将技术问题冠以道德的帽子。复旦学生也无权替死者亲人做决定。

在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中,医生群体和部分网友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股舆论力量:一股是理解,一股是谴责。医生认为7个多小时的手术成功保住了患者的腿,而且在得到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值得拍照留下永久的记忆。而部分网友认为手术室是不允许拍照的,在手术未完成时摘下口罩也是违反无菌规定的。特别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两股力量迅速对立,反复博弈。

还有偷拍姚贝娜遗体事件,以《深圳晚报》记者为代表的舆论力量和“中传人生活圈”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释不归为代表的舆论力量激烈博弈。“中传人生活圈”1月16日发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将记者比喻成贪婪的秃鹫,“一只只盯着普罗大众苦难的、欢乐的、生老病死的掠食者”;1月17日新浪微博@娱乐圈发微博称,《深圳晚报》记者为博头条,“伪装成医护人员”“对尸体惨无人道的拍摄”;新浪微博@释不归则在1月17日发微博,发布记者与现场人员发生冲突,“大喊‘新闻自由’”“姚母在混乱中被推倒”等信息。据新浪数据中心统计,17日、18日共有407万人访问了深圳晚报微博主页,发了30多万条评论和近2万条私信,随机抽样结果是:99%的评论和私信内容都是辱骂攻击。1月22日《深圳晚报》回应:记者没有穿白大褂伪装成医生,没有偷拍遗体,没有高呼“新闻自由”,没有推倒姚贝娜母亲。互联网营销账号和网络水军大规模持续恶意炒作和攻击,以语言暴力、虚假信息和夸张言辞误导舆论。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当前网络舆论场中舆论势力博弈的新趋势:采用了公开叫板、针锋相对的形式,站在相反的立场展开激烈争论。在公开对抗的过程中,它们将热点事件一分为二,形成了相互对垒的两大主要舆论力量的阵营,而互联网舆论场的围观者往往被博弈双方所卷入,站到双方的队伍中,比如外滩踩踏事件中,媒体从业者大都站在媒体这一方,而学生大都站在复旦学生一方。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让博弈双方迅速聚拢支持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也抢占了互联网大多数的注意力,导致其余阵营的声音在对立双方博弈的时间当口难以被听到,比如关于外滩踩踏的问因和问责舆论,当在对立双方博弈趋于平静的时候才重新获得注意力。

(三)舆论势力博弈阵地转向社群媒体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群体传播的时代,传播主体由单一的国家主体演变为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同时,各种传播形式之间也在博弈。移动互联网发展前,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为官方媒体;当移动互联网发展后,舆论引导的话语权被分散,官方媒体更多的是先观望舆论态势,然后加以引导。根据腾讯官方的数据,截至2014年7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接近4亿。微信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它绑定了移动支付,也绑定了个人手机和通讯录。通过银行账户和手机实名以及通讯记录的相互关联对比对照,微信形成了移动社交互联网也就是实名互联网。微信朋友圈也是基于信任链的移动互联网。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的文章,也是基于信任的传播。传播学中选择性定律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面。基于朋友圈的传播是被朋友选择性注意后的传播,基于对朋友的信任,朋友圈的传播效果在认知和态度层面能获得较高的认同度。微信成为各种传播形式之间博弈的胜者。舆论势力的博弈阵地自然过渡到社群媒体。

2014年11月29日,台湾“政治素人”柯文哲在选战中击败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当选台北市市长。柯文哲选举时将自己的舆论阵地全部放到互联网特别是社群媒体上。他通过网络海选其幕僚团队。他善用社群媒体,主要是line群(line也叫连我,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功能和微信相似)、印象笔记和Facebook。选战议题都是通过自媒体首发,再引起传统媒体转发。这样做就没有媒体选战广告预算。经费都是通过官网线上募集,选举经费网上公开,政见在互联网上进行视觉化呈现,比如其“图文市政白皮书”,点击进去网民可提供政策修改意见,可以通过社群媒体及时交互。连胜文阵营联系媒体也是用的line群。全台湾line用户已经超过1700万人,台北市市长选举舆论博弈在社群媒体阵地上刺刀见红。新华网援引中国台湾网的报道称,柯文哲团队在PTT(一种网上聊天的社交平台)注册33个账号发表上百篇文章攻击连胜文。中新网2014年8月8日援引台湾“中央社”报道:针对台湾社群媒体上盛传一部连胜文竞选的微影片和此影片各种恶搞的改编版,连胜文说是对手阵营的网军扭曲、抹黑和攻击他的手段。占领了社群媒体阵地,就是占领了青年人的虚拟空间,有了青年人,就有了未来。这个趋势,就是舆论势力博弈阵地转向社群媒体的原因。

(四)社会思潮参与网络舆论博弈

社会思潮可分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等,它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和诉求。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上,每当有热点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代表各自社会思潮的声音。不同的舆论力量代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阶层或势力,比如官方舆论力量和民间舆论力量,商业舆论势力和外国舆论势力等,它们往往裹挟着不同的社会思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展开博弈。

在香港占领中环事件中,“占中”运动并非是一场市民的自发行动,而是组织方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信软件等动员、部署的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运动。[3]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一直是国外敌对势力对内地进行渗透的重要基地。“占中”这场社会运动首先是国外敌对势力及其代言人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宣扬西方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和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思想运动。组织方打着“普选”“民主”的旗号,将其“颜色革命”的目的粉饰起来,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网络社交媒体,借助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形式煽动香港进行“雨伞革命”。而主流媒体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坚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法治中国的思想阵地,同敌对势力展开博弈。

在2014年3月1日的昆明暴恐事件中,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潮侵占了暴恐分子的大脑。在新疆,网络宽带已遍布全疆,发生过多起依靠网络技术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的案例。暴恐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一直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激烈博弈。在新疆广大农牧区,手机普及率快速上升,二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在黑市上十分活跃。在一些县城和乡镇“巴扎”上出售的二手智能手机、移动介质上能找到很多这样的视频:一个人在用维吾尔语宣讲天下穆斯林都是一家人,而他身后,是一排排拿着枪械的阿拉伯兄弟……[4]这种民族极端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潮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裹挟信教群众,向各个领域进行思想渗透。而主流媒体则以亚心网、天山网、昆仑网、今日新疆网、新疆日报网为阵地,进行舆论引导。比如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中,天山网迅速发布权威信息、传播正能量、安定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维稳、疏导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三、网络舆论场的引领与治理路径

社会思潮的多元表达彰显着思想文化领域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不同舆论势力之间的碰撞交锋也有利于激发舆论生态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舆论势力的博弈过程往往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暗流涌动,对社会心理和价值共识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在纷乱驳杂的网络舆论场,舆论博弈的失控更会给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带来难以预估的风险。因此,把握网络舆论场中舆论博弈的特点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引领与治理,具有紧迫的必要性。

具体而言,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引领网络舆论场的舆论风向。坚守和扩大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包括传统主流媒体及其创办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并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形成合力;新建和扶持一批具有官媒背景的独立新媒体产品,配合传统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

比如《人民日报》评论版定期推出《微议录》栏目,每期围绕争议较大的社会热点话题,选取不同立场的微友网络留言进行摘编,并以配评和编者按的形式对所选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同时,在“人民日报评论”的微信公众号中,通过《周末悦读》等栏目推送暖心养眼的正能量美文,就反腐话题征集网友打油诗,并作为评论版漫画的配评。这样,在报纸版面与微信公众号之间形成紧密对接互动,打通了现实社会舆论与网络舆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间的话语平台。

二是以互联网监管法律制度为依据,治理网络舆论的公共话语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在法治中国的改革背景下,依法治网成为网络治理观的核心理念。净化网络舆论空间,一方面需要完善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另一方面还有赖于不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形成战略联盟机制,变各自为政的分散管理为合作共治的有序管理。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中央网信办开启中国互联网治理建设元年。2014年8月,网信办适时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被网民简称为“微信十条”。规范微信只是网络治理的一个缩影,“2014年度网上舆情形势分析”发布会认为,这一年来,通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清理整顿网络舆论空间,网络舆情日渐清朗,网络治理成绩斐然。

由此可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网络治理法规制度,从引领和治理两个维度入手,强化网络舆论的疏导与监管,网络舆论场的清新风气就会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2]孔清溪,林彦君,张晓丽,灾难事件中网络谣言风暴的形成、传播规律及消解策略研究——以马航MH370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14(12).

[3]闵大洪,刘瑞生.香港“占中事件”中新媒体的运用及思考[J].新闻记者,2015(1).

舆论系统 第9篇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有机结合

考虑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以及县级电视台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 应加强舆论监督工作, 确保新闻节目的准确性, 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大众造成误导。同时, 在做好舆论监督的同时, 还要发挥县级电视台的优势, 及时发布正面信息, 实现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 将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县级电视台的舆论导向作用, 满足地方电视台的发展需要, 提高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质量, 为县级电视台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体现县级电视台的作用。

1 县级电视台应对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县级电视台而言,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引起足够的重视, 是做好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前提, 所以, 结合县级电视台工作实际, 应对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给予高度重视,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县级电视台应认识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准确性, 必须避免虚假新闻以及对公众造成误导。对此, 县级电视台作为基层新闻媒体, 只有认识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并认真开展舆论监督工作, 才能保证新闻报道在准确性和真实性, 进而起到良好的新闻报道效果。因此, 对舆论监督作用应有正确认识。

1.2 县级电视台应对舆论引导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样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一样, 也应是县级电视台的基本职能, 但是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不同在于, 舆论引导的侧重点是对公众的正确引导, 通过播报正能量的信息以及报道正面信息, 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对保证社会舆论导向正确和提高社会舆论的导向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县级电视台只有对舆论引导引起足够的重视, 才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1.3 县级电视台应重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结合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属于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 对新闻媒体工作的实效性和新闻媒体工作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新闻工作实际中, 将新闻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 对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和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重视县级电视台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结合, 对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和新闻播报有着重要影响。

2 县级电视台应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做好正确舆论引导

为了保证县级电视台所播报的新闻在准确性上和真实性上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县级电视台应根据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实际, 合理开展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 保证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能够在整体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县级电视台应根据新闻事件本身同时开展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为了提高新闻事件的报道质量, 县级电视台应根据新闻事件本身同时开展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例如在晋城宝马女打人事件中, 为了提供客观公正的报道, 媒体首先应开展舆论监督, 对所有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 保证报道公正客观;其次, 为了避免误导公众, 主流媒体应及时发布正面信息, 做好舆论引导, 引导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

2.2 县级电视台应采取先舆论监督后舆论引导的原则

考虑到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工作内容的不同, 以及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县级电视台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中, 应采取先舆论监督和后舆论引导的原则, 保证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例如, 在晋城大巴车坠沟事件中, 由于事件本身存在较多疑点在未调查清楚前不要轻易下结论。为了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采取了先舆论监督的方式, 在对事件核实完成之后, 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2.3 县级电视台应合理利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优势

对于县级电视台而言,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为两种不同的手段, 对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质量, 应学会正确分析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优势, 并合理利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手段, 保证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能够在准确性和真实性上有较大突破, 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质量。

3 县级电视台应提高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做好与舆论引导的结合

鉴于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的特殊性, 在县级电视台新闻播报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提高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使舆论监督能够更好的为新闻报道服务。同时, 还要将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融合在一起。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应为舆论引导服务

对于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而言, 舆论监督作为基础的监督手段, 应为舆论引导服务, 并认清舆论引导服务的重要性, 使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能够在准确性上有所提高;同时, 为舆论引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舆论引导的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 更好地为舆论引导服务, 满足县级电视台的工作需要, 为县级电视台的舆论引导提供良好的基础。

3.2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应提高透明度

考虑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以及舆论监督对舆论引导的影响, 县级电视台在舆论监督中应对舆论监督的透明度有足够的要求, 并根据舆论监督的实际, 使舆论监督做到公正客观, 提高舆论监督的整体效果, 更好地满足舆论监督的实际需要。因此,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应提高透明度, 保证舆论监督达到预期目标。

3.3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应以舆论引导为目的

结合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实际,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只有以舆论引导为目的, 才能提高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质量, 使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能够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为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制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 县级电视台的舆论监督要与舆论引导为目的, 以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质量。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基于县级电视台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中, 应加强舆论监督工作, 确保新闻节目的准确性, 避免虚假新闻对社会大众造成误导。同时, 在做好舆论监督的同时, 还要发挥县级电视台的优势, 及时发布正面信息, 实现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 将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有机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县级电视台的舆论导向作用, 满足地方电视台的发展需要, 提高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质量, 为县级电视台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徐人仲.新闻舆论监督要拓展提高[J].新闻与写作, 2015 (5) .

[2]金君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报纸舆论引导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4.

[3]张云萍.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D].郑州:郑州大学, 2014.

[4]钱丽萍.论转型期的新闻舆论监督[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陈洁萍.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之我见[D].广州:暨南大学, 2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舆论系统】相关文章: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11-20

舆论危机05-10

舆论发展06-22

大众舆论07-04

舆论表达07-24

舆论的暴政05-13

舆论问题论文05-24

新舆论圈06-11

网络舆论危机06-13

舆论引导策略06-14

上一篇:中医治疗乳腺癌下一篇:现代色彩教学的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