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2024-07-19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精选11篇)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第1篇

1 高校校园入口植物景观设计的意义

校园作为人才培养、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 其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既能给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 又能培养学生文化内涵, 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植物景观的艺术创作, 以及唤起心灵美感, 重新塑造师生与大自然的关系[1]。而在高校校园中, 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物质载体是校园入口, 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 对整个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也有重要的意义。所以, 对校园入口植物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高校校园入口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植物景观与硬质景观之间的协调不好

校园入口主要的硬质景观有:校门、入口广场、主干道等。它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形式, 而周围环境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则是动态的。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 原本固定不动的硬质景观也变得生机勃勃和灵动起来。一些学校在校园入口不是以硬质铺装, 就是以大面积的草坪为主, 点缀球形或色块小灌木, 植物品种单调, 绿化维护费用较高, 特别是夏季, 没有绿荫, 几乎没有人停留, 毫无生机。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植物与硬质景观协调不佳。

2.2 植物种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整体的规划, 植物配置凌乱

高校一直都在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营造独特的校园景观, 来吸引生源和师资。但大多数校园植物景观缺乏整体的规划, 植物配置不合理。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校园入口景观, 随着校园的扩建和改建, 一改再改, 问题越发暴露, 如:树种配置凌乱,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等等, 这些都影响了观赏效果。

2.2.2 忽视植物生长习性, 盲目追求景观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 一些领导或设计师, 为了快速达到绿化效果, 形成优美的景观, 在植物选择上要求大规格苗木, 甚至全冠种植。施工单位为了满足设计要求, 不惜花重金从山区或遥远的城市将苗木进行调运。这一过程苗木大量失水, 根系和枝干严重受损, 加之后期管理不当, 造成苗木成活率相当低, 影响植物景观质量。也有一些设计师忽略植物个体的形态和生长习性, 以及植物群落的共生关系, 如把雪松和接骨木种植在一起, 会使两种植物各自生长缓慢。

2.2.3 缺乏意境

植物景观设计讲究意境, 大多选一些有文化内涵的植物, 结合古诗词中涉及的植物, 进行配置[2]。这样, 不仅形成植物景观, 也提高了品位。但学校入口植物景观, 由于要顾及多方面的因素, 意境往往只能让步于功能, 屈居次要位置。

3 高校校园入口植物景观的设计原理

3.1 功能性原则

满足人流集散和交通疏导的功能, 是学校入口植物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如图1所示,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入口处, 配置了竹子、整形的灌木、爬山虎等, 可识别性较强, 也符合交通疏散的功能, 突出简洁明快的高校校园环境[3]。

3.2 文化性原则

在校园入口植物景观设计中, 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 努力挖掘校园文化特色, 与校园植物景观融会贯通在一起, 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地方特色鲜明的校园景观。如图2所示, 清华大学二校门入口区, 列植的水杉与大门建筑相协调, 衬托大门, 突出庄重典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3 人性化原则

根据入口区的功能需要, 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力求自然活泼, 摒弃以往几何形大色块的单调生硬布置手法, 通过合理的设计, 从而给人以明确的空间感受, 并使入口空间具有整体感[4]。

3.4 艺术性原则

校园入口植物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巧妙运用植物的形态、线条、色彩和质地进行构图, 通过植物的季相和生命周期的变化, 使之成为动态的艺术作品, 体现“诗情画意”。具体地来说, 保持多样与统一, 协调与对比, 均衡与稳定, 韵律与节奏等[5]。如南京林业大学入口处, 由宿根花卉和小灌木组成的花坛与列植的柏木相互协调, 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

4 实例分析———南京艺术学院东入口植物景观设计

4.1 南京艺术学院总体植物现状

校园植物种类共有151种, 比较丰富。按植物类群分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各占3.13%, 7.81%, 89.06%。按植物生活型分类:乔灌草各占比例为41.06%, 36.42%, 22.52%, 其中木本常绿与落叶各占比例为31.14%和41.06%。相对于较为丰富的植物种类, 对应各种类的数量却是极不均衡, 有些种类只是存在于某一地点坡地, 数量极少, 如化香、琼花, 而某些种类遍布整个校园, 相对单一, 如麦冬、阔叶麦冬为地被, 二球悬铃木为行道树。植物种类数量上不均衡, 如乔木类群中共有64种, 而雪松、香樟、棕榈等8种已占乔木总数量的68.08%, 导致由乔灌草构成丰富群落空间的缺乏, 降低了植物景观空间多样性。同时植物的观赏特性、植物的景观季相均受到种类与数量的不均衡影响。校园内观花植物景观集中于冬春季:腊梅、梅花、玉兰、垂丝海棠、桃花类、二月兰等, 其他季节缺乏具有观赏特性的植物景观。与植物群落相结合的园林设施相对匮乏, 不能充分体现植物群落的观赏特性, 降低了景观的通达性。

4.2 南京艺术学院东入口植物景观现状

东校门入口处有东校门广场, 是采用现代几何元素, 集功能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入口广场。广场以贯穿校园东西的车行道为轴线, 分为南北两部分, 主要景观集中在北部分。

植物生长自然条件稳定, 但因南京地区冬季严寒, 夏季炎热, 气候因子对植物景观影响较大。

现有植物绿化形式主要是用乔木、宿根花卉和小灌木布置的花坛, 显得庄重、大气。现有植物树种种类略显单调, 以杨树、紫薇、孝顺竹、麦冬、红花酢浆草为主。后期养护也没有到位, 如图3所示, 作为地被的红花酢浆草长势很差, 广场中央的构树几近枯萎。东大门植物景观的标志性、导向性和装饰性均不强。

4.3 改造措施

4.3.1 按植物群落层次设计

东入口植物景观植物群落设计为以下的层次结构:

1)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 形成上层空间, 保证植物夏季的浓荫。2) 中层乔灌木:以观花和观叶植物为主, 结合观果、枝, 形成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环境。3) 下层主要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4.3.2 按植物种类设计

北部分阳光充足, 以营造春夏景为主, 广场树池树种为樱花, 配以碧桃、白丁香、紫薇、垂丝海棠、黄馨等植物组团种植, 寓意着南艺锐意进取、蓄势而发的力量。南部分以秋冬景为主, 在原有孝顺竹、雪松的基础上, 配以桂花、鸡爪槭、腊梅等, 营造丰富而且有韵味的景观。整个广场植物景观主题明显, 四季有景。

5 结语

高校作为一个教学、科研的场地, 在校园入口植物造景方面有别于城市其他绿地, 应该综合多学科领域, 这样才能持续发展。但在各个地域不同环境下的高校校园入口的植物景观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校园入口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探索了优化校园植物景观的原则, 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研究背景, 归纳总结了校园入口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 以营造出丰富、主题明显的校园入口植物景观。

关键词:校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周晨.高校校园可持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6.

[2]王彦华, 王立君, 闫世杰.生态型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8) :33-34.

[3]祝遵凌.景观植物配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王宇.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7.

节约型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论文 第2篇

节约是杜绝浪费,在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节约资源。节约型景观是指,建设景观时在满足人们各方面要求的基础下,将投入资本压缩到最小,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发挥景观自然环境的作用。节约型校园景观主要遵循以下要求:首先,节约型校园景观要能够满足全校师生学习和生活需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避免破坏其它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其次,和其它景观建设相比,校园景观建设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达到校园使用效果的同时,要求投入更少成本的资源,以减少维护成本。最后,校园景观建设要注重融合学校自身特质,能够体现高校文化精神,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能够更加突出高校的精神内涵,需要设计者在此基础上多加尝试。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设计学科体系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三者并重。但在当今大学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者重视校园建筑和校园规划,忽视校园景观设计,对于高校景观中宜人空间的设计及文化内涵的表达几乎不予理睬。大学管理者习惯将校园景观的元素分解,从属于校园规划和校园建筑体系中进行营造。在有限的校园景观建设实践中,大学建设者们关注较多的是有形校园景观的物质构成,包括景观的构成元素及空间尺度、比例、序列、色彩及风格等;而对无形的校园文化内涵表达则关注不够,景观的物质构成几乎和文化内涵脱节,许多大学校园养眼不养心,因为没有了文化底蕴而使得景观缺乏个性与灵魂,空间感趋同。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各高校的扩建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人们更多的是对高校校园建筑营造的物质空间的研究,对于高校文化内涵体现的研究也仅限于在建筑中的体现,景观设计中空间的营造及空间文化内涵的体现也只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进行宏观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校园文化与景观营造的研究并不多,相关书籍中,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于仲编著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对文化景观的规划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相关的文献资料中,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崇(2006)在《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该作为大学绿地系统构建总方针之一。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凯华在论《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营造—以武汉市为例》中,以大学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文化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关系;高成广、谷永丽等(2008)认为大学园林是文化的生态基础,是校园文化历史积淀的物质反映。江芳(2006)以顺德职院滨江公园的的景观设计创作为例,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景观的教育功能上,强调营造具有文化品味的校园景观的重要性,如葛盈辉、金卫华(2005)在《大学文化品味的营造与提升》中认为校园景观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一种无声的“境教”,是一位无言的教授。

所以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此研究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一、指导和完善现有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对设计理论探讨给出明确的定位和思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城、大学新校区建设也紧跟着迅速发展,而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对育人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点缀的人工环境设计一,校园景观设计应该要能够体现每个学校特有的精神状态和特殊的文化內涵。这样的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才能是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本文得出的具体的原则和方法,给校园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提供设计经验,纠正设计误区

目前校园景观设计过分重视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新校区景观普遍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校园能够供师生交流以及体现学校特色的环境空间很少。本文在景观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问题上探讨的同时,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校园真正需要的环境景观。

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课题组的见解

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行为心理学三方面内容的学科。现代景观设计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己从早期注重面积的绿化阶段,注重视觉效果的美化阶段,逐渐走向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内容,并结合生态学理念的新阶段。

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以景观设计学为基础,从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中汲取养分,主要集中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文化与景观的关系。在校园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进行融合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景观的定义,强调重视校园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校园文化性景观和校园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二是实践层面——对于实现途径的研究。校园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是本课题重点探讨的内容,以视觉审美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理论基础,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探求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校园历史、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些相关书刊、报刊和网络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研究的内容等。根据所查资料对相关校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校园文化景观的环境要素,景观构成要素,文化特性,了解不同景观区域文化景观的特点及联系,了解校园文化景观的现状及不足。通过访谈形式,随机选择学校师生,对部分高校的历史文化及校园景观改造建议进行调查,掌握师生对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建议。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部分高校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以此为校园文化景观所表达的文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找寻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研究的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六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解读研究对象;③探求文化内涵;④实地调研分析;⑤实施原则、策略、途径研究;⑥得出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新民.浅谈校园景观的构成形态[J].山东环境,1997,06

[2]朱小根.论高校的软性管理[J].学术论坛,2000,04

[3]王正星,刘桂云.试论新时期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教育功能与建设[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4]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10

作者简介:

南京高校校园入口景观设计评价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入口景观,评价

1 概述

1.1 高校校园入口景观概述

入口同时就是出口, 一个城镇、一个建筑或者一个房间。总之, 凡是出入一个被限定的或“外部”或“内部”空间领域, 都牵扯至穿越一个界面 (有时是一段空间) 的行为。这个界面 (或空间) 将空间领域加以区别, 分出“此处”和“彼处”, 标明从一个空间过渡到了另一个空间。这样的界面或空间我们称之为“入口空间”。在入口空间周围的自然或人工的景色我们称之为入口景观。

1.2 高校校园入口景观特征

1.2.1 整体性特征。

校园入口景观的整体性表现由不同区位、功能和形态的空间组成, 但整个空间非简单拼合, 每个区位的变化与运动都可能引起其他空间的发展与变化。

1.2.2 独立性特征。

独立性与整体性是辨证统一的, 整体的功能由各个个体分别承担, 使得校园入口景观中各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呈分化趋势, 各个体景观具有相对独立的形态和发展变化规律。

1.2.3 聚向性特征。

聚向性是指在校园入口景观内总是以入口为中心形成辐射, 而入口则发展成控制中心, 其他空间直接或间接与其发生关系。大学入口是一个基本因素, 以此为基础产生一系列与主入口相关联的特征。

2 高校校园入口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影响高校校园入口景观评价的因素

2.1.1 建筑物。

大学校园入口景观区中的建筑是空间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建筑的体量、组合、比例、空间、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入口空间环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7]。入口景观区中的建筑形态又有更高的标准, 除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外, 更重要的是作为入口空间的主体建筑应体现出校园入口景观的特色。

2.1.2 道路。

校园入口景观区内的道路是校园功能运转的动脉, 是校园生活的生命线, 是联结、划分校园功能分区、形成不同层次的领域空间的基本要素, 而且也是学生室外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

2.1.3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校园入口景观中重要的生态因素[8]。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 我们指上述人造景观, 如校舍建筑、小品建筑、景观设施之外的植物、水体、堆山等。虽然这些景观要素经过处理, 也可以体现出人为的特征, 但是它们本身具有生命的活力, 尤其在四季的转换中具有“人造景观”所不能比拟的情态特点。

2.2 景观评价方法概述

2.2.1 详细描述法。

详细描述法是指以非量化及定型化的方法来分析描述景观元素, 然后把景观元素分解为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构成因子, 以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的标准来评价景观的美学质量。

2.2.2 公众偏好法。

公众偏好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采访, 对普通民众不同的景观喜好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照片来确认相关的心理变量。其方法是在景观记录的基础上, 确定研究对象, 然后从景观的生动性 (Vividness) 、复杂性 (Variety) 、独特性 (Uniqueness) 、自然完整性 (Intactness) 和统一性 (Unity) 五大标准进行评价。每项评价都是根据先期预设的标准将对象归入从高品质到低品质的排序的序列中。最终可根据每项的实际重要程度进行加权打分。

2.2.3 模糊评价法。

模糊评价法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 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 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13]。由于校园入口景观存在空间感、层次感、韵律感等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 故对于这些感观因素很难采用量化数据表达。因此, 高校入口景观的评价存在着知觉性与模糊性。本文借助模糊关系原理, 考虑与入口景观有关的各个因素, 对高校校园入口景观做出总评定。

2.3 高校校园入口景观评价的流程

2.3.1 构造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的建立:高校校园入口景观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问题, 它涉及到入口景观的综合因素的分析与比较[14]。层次分析:层次分析主要步骤为: (1) 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2) 综合重要度计算。

高校校园入口景观主要表现为空间感流畅度、层次感丰富度、韵律强烈度、色彩丰富度和元素协调度5大方面。

为了科学、全面地对校园入口景观做出评价, 应从反映校园入口景观状态的功能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4个方面来进行定量分析。

2.3.2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在校园入口景观评价中, 应重点分析入口景观的技术因素 (空间感、层次感、色彩丰富度、韵律感和协调度) , 对其先给出评价的等级标准及相应评语集 (很好, 好, 一般, 差, 很差) , 对应评分集 (5.5, 4.5, 3.5, 2.5, 1.5) , 同时在评判过程中, 各因素权重的选择尽可能科学合理。

2.3.3 确定S的计算式。

入口景观特征为S, 功能因素为A, 经济因素为B, 环境因素为C, 技术因素为D, 因之间的关系为叠加关系, 故赋予计算式为S=A×B×C×D, 运用模糊计算法的原理, 当因素值趋向于无穷小或趋向于无穷大时, 则该因素的影响为无穷小或无穷大。在高校校园入口景观中, 技术因素又分为空间感J, 韵律感K, 层次感L, 色彩丰富度M, 协调度N等, 在这几个因素中, 技术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3个因素的影响, ABC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故根据模糊数学法, 可以推断入口景观特征S=技术因素D=J×K×L×M×N。

2.3.4

计算出模糊评价结果S。

2.3.5 比较S值的大小。

在实际设计中, 由于具体条件不同, 根据设计意图, 人们可能对某些因素不是按常规的想法进行考虑, 这就是对权重的重新分配。采用美国运筹学者萨迪 (T L Saaty) 提出的标度法。在这次评价中, 分数标准为50份:5.5分, 45份:5分, 40份:4.5分, 35份:4分, 30份:3.5分, 25份:3分, 20份:2.5分, 15份:2分, 10份:1.5分, 5份:1分, 0份:0分, 介于之间的四舍五入处理。

3 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入口景观评价

3.1 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

3.1.1 概况。

南京师范大学的入口景观从前到后来说景观的空间比较开阔, 一入眼帘的为标志牌引导区, 周边用时令花卉围绕, 向前是时令花卉组合而成的模纹花坛, 铺装与周边环境比较协调, 再向前为层级台阶上面种植了灌木球, 背景为壮观的大门和开阔的主干道。整体说来, 空间感较大, 层次比较鲜明。

3.1.2 入口空间景观评价结果。

结论:915.1≤S≤5032.8, 优秀。优点:入口景观整体空间比较开敞, 令人感觉比较舒适, 整个景观从校园前标志区到花坛引导区再到前景层级台阶区和背景区, 衔接自然, 过渡流畅, 富有韵律。在层次上运用花坛和标牌以及层级台阶做出落差, 绿化采用草灌乔搭配, 层次分明。色彩上用时令花卉做出模纹和背景色搭配, 色彩很丰富。几个过渡区整体色彩协调, 体量匹配。不足:在树木配置上小乔木较少。

3.2 南京林业大学入口景观

3.2.1 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原名南京林学院, 正式组建于1952年。“文革”期间, 学校曾改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入口景观受建筑时代限制, 门前空间不太宽阔, 因正门对面就是新庄立交桥, 车辆的影响最为严重, 带来了噪声污染。周边有许多小商业, 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景观灯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使入口区层次分明。大门为典型的牌坊式大门, 门后的主干道较为开阔, 两边的行道树给入口景观的纵向景观带来很好效果。背景雕塑景观区在分散人流的同时, 给人们美的感受。

3.2.2 评价结果。

结论:166.4≤S≤915.1, 良;优点:入口景观门前广场面积较大, 空间很开敞, 令人感觉舒适, 整个景观从校园前引导区到大门区再到背景区, 衔接自然, 有韵律。乔灌草合理搭配, 层次分明。几个过渡区受时代和成本所限, 整体体量还算匹配。

不足:在色彩上整个入口景观只运用了绿色, 主入口采用水泥路面, 门后主干道两旁绿化彩叶树种运用较少, 色彩不丰富。

3.3 南京大学入口景观

3.3.1 概况。

南京大学包括鼓楼、浦口两个校区, 占地240hm2, 风景优美, 建筑规模宏大, 教学、科研设施先进, 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学。这里以老校区为例, 位于鼓楼的校区大门是“丰碑式大门”的代表, 它是苏联援助时期国内一批的产物。以平板式的大门顶, 名称在中间, 两边垂直立柱。在立柱上写上标语。门后主道路两边为高大的二球悬铃木, 大门图片如上。由于处于市中心, 与街道之间距离较近, 入口的景观空间较小, 这一类高校入口的绿化都是在立柱边放置了花坛, 用时令花卉层级摆放, 并在后面种植松柏类植物作为背景, 营造景观。与丰碑比较相似, 故称之为“丰碑式”入口景观。

3.3.2 评价结果。

结论:S≤5.5差;优点:受时代所限, 作为牌坊式大门的代表, 不重视景观, 但在现代用雪松和时令花做出色彩和层次, 表示老高校追随时代潮流的强烈要求。不足:入口景观紧邻路边, 令人感觉压抑, 整个景观从校园前标志区到引导区再到背景区, 衔接不自然, 过渡生涩, 无韵律。几个过渡区整体体量不匹配, 协调度较差。

4 结语

高校入口景观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环境景观的好坏是相对的, 它因入口的类型、所处地域、使用性质和个人的出发目的爱好而变化。而评价应基于专家知识、设计标准、资料信息等方面, 贯穿在校园入口景观方案的提出、评价和设计的全过程中。让高校进一步成为“低头见草, 抬头见林, 林中有人, 人融景中”的到处充满盎然生机的园林式校园。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约翰·欧·西蒙兹, 俞孔坚等.译环境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凯文·林奇.方益萍, 何晓军译.城市意向[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调研报告 第5篇

我国高校的老校区基本上历史都比較悠久,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千建筑物的增加,导致建筑和路网密度增加,而开放空间渐渐缩小,再加上树木比较高大,因此校园户外空间的尺度往往不大,各个功能区相互混合, 户外空间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界限被模糊。原先的规划格局除局部外, 已经不再明显。整个校园不同部分之间的活动与环境差异減小, 呈现出均匀化的分布趋势。量然大部分老校区集中绿化比较少,但是对已有的绿化的人为干涉会比较少,由此得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另外,校园中往往有历史比较悠久的建筑或纪念物。新建的大学则刚好与之相反, 由于功能分区明确,所以往往户外空间系统整体性很好,并且具有明确的等级一以绿化系统为例,“校园中心绿地一组团绿地一建筑绿化关系明确,界限清楚。由于新建大学建筑体量一般比较大, 造成校园户外空间的尺度也相应加大,再加上树木尚未长大,更强化了校园户外空间的空E广感。户外设施比较齐全, 相比老校区一般环境设计的种类会更多样。因为新建校园往往会追求绿化率, 所以绿地较老校区多, 特别是草坪很多, 而树林比较少, 尤其是高大乔木组成的树林。在建造时,新校园大多会采用整体平整再重建的方式, 而且大部分新校区的景观基本上属于人造景观, 所以除非利用校区的外部条件, 否则绝大多数新建校园都没有形成生态系统。2 行为一环境关系

空间的差异造成了行为的差异。如前文所述, 由于新校区比较重视户外环境设计, 因此更能吸引学生到户外活动。另一方面, 老校区拥挤的状况则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定出室内。但是比较矛盾的是除了在拥挤和由此引发的服务设施、交通以及安全的问是题上,在其他方面,老校区的学生户外环境的满意度似乎比新校区学生更高。更重要的事,在校国特色和校园氛围上,老校区比新校区拥有相当大的优勢.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在于大部分新校区尚未建立起固定的环境一行为关系。老校区中间往往不同的行为有固定的场所, 比如北大的三角地、静园与未名湖;清华的小树林;武汉大学的山脚下;新大玉泉校区的校门草坪,等等。虽然老校区可以利用的外部空间资源不多,但是不大的选择面却促成了行为的固定性,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影响到新的学生,如此代代相传,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行为一环境关系, 足以影响很多人 相反, 对于很多新校区来说, 校区建筑密度很低, 可供选择的室外空间很多, 因此没有形成較为集体性的固定行为场所的选择,而且大部分新校区刚刚投入使用,不像老校区会受到前人习惯的影响,因此, 行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松散.言加上一般新校区空间密度低,行为分散,往往是个人性的,所以就无法形成固定的容易让人感受到的行为习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新校区的学生会觉得校区没有人气, 以及不能感受到校国气氛的原因? 另一方面,人对环境的感受不是孤立的, ,它往往会受到行为的影响?老校区历史悠久,环境中留下很多行为的印记(比如雕塑、纪念碑等),而且因为密度高,环境利用率高,与人的活动结合紧密,因此比较容易让人觉得丰富多彩,相反,新校区因,为密度低,又没有得到行为的支持,所以在多祥性上评价反而不如老校区高。

3.历史与活力

在考察中笔者发现, 虽然老校区往往拥有比较长的历史, 但并不是每所老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的历史传统;同祥,新校区虽然在环境认同上比老校区更有时代感,但往往反而不如老校区富有活力,通过对新老校区的综合考察, 笔者总结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环境要素: 建筑: 老校区最最大的特征往往是拥有相当的历史的建筑,调査中也证实了相当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传统。这些历史建筑主要是通过其立面、色彩和材质来传达这种历史性的,所以新建建筑如果能够尊重这些要素, 就可以保留这种历史気国,比如东南大学本部的建筑学院楼。同样,当在新校区调査时,建筑特色也受到相当的认同。现代建筑的立面、丰富的空间关系,传达了时代的信息, 而旦, 交流空间的运用增加了校园的活力。树木: 树木对千校园气氛的塑造作用可谓最

大,因为建筑可以仿造,但是树木的年龄却是实实在在的。当在绿树成荫的映衬下,即使采用现代的建筑形式,依然不会抹煞校园的历史。相反没有大树, 即使拥有悠久的历史建筑一样无法让人感觉到历史的传统一一从复旦大学的调査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其次树木对千校园活力也很重要.只有当树木长大成萌,校园玉不境才开始分化,很多行为才慢慢开始形成一一在树下读书是最好的例子,之后校园的氛围才得以养成。另外,大树可以拉横幅。当林荫道上拉满各种各祥的横幅的时候, 量然大多数人不会细看, 但可以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一一比如同1i大学的和平大道和复旦大学校园内的道路, 如果树木没有长大, 就无法实现这一 点一一新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因为树木太小, 只能把積幅贴在沿道路的建筑上(不能横跨道路),因此难以引人注意,削弱了校园的氛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空间、功能和特征,更重要的是它对子人的意文,也就是“场所精神” ,因此,应该把大学校园理解成为一种场所,也就是说要将我们对于大学校园关注的焦点由抽象的功能、空间或形式的范時扩展为具体的、与生活其中的

人息息相关的场所?正如路易斯?康所说:大学是个中心,是某种有关人性种种的事物,这是真正的大学一一一个场所、王国,在那里人的天赋能够得到实现,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正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处于一定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其场所精神必然表现出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特1正,因此,研究校园的生活,并且将其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关注空间与生活的契合, 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我们所建成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广大ly币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需求,成为与他们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特1正和特别意义的场所;小品:老校区往往有很多的纪念碑和雕塑,记裁着学校曽经发生过的事件与曽经出现的著名人物, 虽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会了解每一个事件与名人, 但是这些都会处处向在校园中的人传达着个校园曽经的历史信息,让人感受到她的历史传统,例如北大,男外,历史名校往往有比較有特色的校训,它们也能构成一种符号, 成为历史传统及校园精神的载体之一一清华大学就把校训做成横幅、小旗等,事实证明每一个被调査的清华学生都对其非常熟悉。同时,小品也可以成为现代与活力的符号。这在城市设计中应用相当多, 但是在新建的校园中, 目前还很难见到比较成功的例子,草坪: 草坪对子中国本身就是现代的一种象征, 草坪对于加强校园活力的作用在千草坪是进行诸多活动的场所,行、坐、立、站、卧皆可,而且草:坪又因为视野开阔,活动能够为周边所见,因此可以说草坪对子一个有活力的校园来说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草坪过大反而会削弱其可进入性,无益子对行为的支持.三、结论

高校智慧校园设计思路 第6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设计

1 智慧校园的含义

所谓“智慧校园”, 就是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 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 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2 智慧校园主要技术

2.1 云计算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是一种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可以将巨大的系统资源池连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种IT服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 云计算在智慧校园运营模式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支撑整个智慧校园各智能化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转, 也可以为智慧校园整体管理和运维提供巨大的方便。云计算一般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层、平台即服务层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层 (Saa S) 。

2.2 物联网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通过视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一定的协议把物体和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 物联网技术占了很大一部分, 校园一卡通的广泛应用、各类创新教学用具的应用、学校工作生活电器的智能化应用等提升了整个校园的智慧水平。

2.3 其他技术

无线3G/4G、室内覆盖和无线Wi-Fi技术的综合应用打造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 为打造无线校园打下良好基础。

IP over SDH、IP over WDM、EPON/GPON和楼宇综合布线等打造智慧型校园的基础IP有线网络。

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传感技术、定位技术等感知技术是打造智慧校园的感知层的基础。

3 某高校智慧校园目标和总体架构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 构建一个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 实现绿色节能、平安和谐、科学决策、服务便捷的校园信息服务环境。

针对某高校具体应用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将该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具体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业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宏观决策层和公共服务层;同时, 建立系统运行管理体系与标准体系、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4 某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4.1 校园网络建设

建设泛在的无线网络环境、物联专用网络环境、有线宽带传输网络环境等网络建设。

无线网络环境主要指3G/4G网络、室内覆盖和无线Wi-Fi覆盖。无线Wi-Fi覆盖方面, 该高校采用同时广播两个SSID标识, 一个是运营商标识、一个是校园内网标识, 用户选择运营商标识接入, 上联到运营商认证平台验证用户业务账号后访问互联网;用户选择校区自有的网络标识, 则上联到专网认证平台验证后访问校园内网。

建设物联专用网络, 前端可通过无线或者有线接入, 在汇聚交换机层面往上建设1000M专用网络。

有线宽带网络建设最少2G的高带宽的Internet接入能力, 1G光纤到大楼, 100M接入到教室、办公室、宿舍, 提供1-50M接入能力。

4.2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快速搭建集成主机、存储和共享交换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及数据库, 以及楼宇智能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4.3 智慧校园应用建设

依托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平台, 建设智慧应用系统, 主要包括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和科学校园五大类。

系统建设具体包括校务管理、教学管理、学术科研、招生就业、文化生活和公共服务6大类。

4.4 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运维体系建设

制定校内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性能标准、安全标准等, 形成应用系统规范;建设系统安全保障和运维监控管理系统、制定安全管理和运维监控管理办法。

5 结语

高校校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研讨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 如何提高竞争力, 争取更多的生源成为高校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提高竞争力不仅可从教育质量方面着手, 校园地面铺装的景观也是重要方面。

1 重要性

提高高校地面铺装景观设计对于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争取更多生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寻找措施提高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前, 需要了解其重要性, 只有在掌握重要性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设计校园地面铺装景观。

(1) 提高校园的整体风貌。高校在地面铺装景观上的态度首先要端正, 认识到地面铺装景观是学校的必要工程, 同时, 高校也需要积极的设计、策划地面铺装景观, 选择适合学校的一套地面铺装景观, 使地面铺装景观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 一个合适的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能够提高高校的整体风貌。

(2) 提高高校的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的解放, 人们选择学校时不仅考虑学校的教学质量, 也考虑学校的环境。由此可见, 高校提高竞争力不仅需从教学质量方面着手, 更需要重视校园的环境, 而地面铺装景观是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一个合适的地面铺装景观对于改良高校环境, 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现状

在了解了地面铺装景观设计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之后, 我们需要从我国高校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的现状出发, 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由此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下面是高校在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 颜色杂乱、材料选用不当。1高校在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中, 存在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地面铺装的颜色杂乱。人们获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从眼睛获取的, 而眼睛对色彩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 杂乱的颜色会使观看者的心情十分繁杂。另外, 在校园中过于杂乱的颜色会带给人们不专业的印象。因此, 颜色过于杂乱是致命的缺点, 不仅会使观看者的心情不好, 更会影响到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水平的判断。由此可见, 我国高校在提高校园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颜色的搭配;2除了颜色杂乱的缺点外, 地面铺装还存在着一个不足之处, 材料的质地和颜色的选用不准确。大部分高校为节省成本, 在材料的选择上加以控制, 很少会选择质量上乘的材料。为了加深视觉上的冲突, 高校在景观设计中一般会选用两种颜色对比较为鲜明的材料, 如暗红色和黄色。地面被大雨冲刷后由于积水而产生的污垢与红黄两色产生明显的冲突, 由此将污垢显得更明显, 加上如果材料的质量不够好的话, 很容易给人“低端”的错觉。

(2) 设计简单、缺少特点。高校的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中, 设计较为简单, 缺少自己学校的特点。高校的设计有很大的雷同之处:进校门, 首先面对一个小型的花圃, 花圃中间一个大石头写着鼓励人心的话, 校园都有随处可见的花, 有种了很多植物类似“读书长廊”让学生进行读书的地方、设计文雅的钟楼等。设计简单、缺少特点使得高校的地面铺装景观难以达到提高高校竞争力的目的。要想提高高校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 必须加强设计, 使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具有自己的特点。

(3) 细节处理欠妥。细节处理欠妥也是高校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中离不开树木, 而树木在刚移植后由于根部没有完全抓住地面, 需要加以外力进行辅助。因此, 不少高校用竹竿在树木的四周加以固定, 这样虽然能够达到固定的效果, 但是从视觉角度来说十分不美观。特别是在沿海地带, 为了抵抗台风, 加固树木, 高校的树苗常年都是保持着不美观的状态。

3 提高措施

针对高校地面铺装景观设计方面的不足, 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对提高高校的地面铺装景观设计有所帮助。

(1) 合理搭配颜色。高校在进行校园地面铺装景观的设计中首先要重视颜色的搭配, 只有合理的颜色搭配才能成为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提高高校校园地面铺装景观的水平。例如:如果教学楼、宿舍楼大多数以白色为基调的话, 地面铺装的颜色最好选用灰色, 两者的颜色搭配不会太冲突, 同时灰色也比较耐脏, 当学校的保洁工作做得不够好时灰色地面铺装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地面铺装景观的颜色在完工后的视觉效果与铺装材质息息相关, 因此, 高校需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材质, 以免因为材料质量不好而造成色差, 影响地面铺装景观设计的视觉效果。

(2) 重视设计、使设计自带特点。在高校校园地面铺装景观中, 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景观带有自己的特点不仅能够改变目前高校地面铺装千篇一律的状态, 而且能够加深他人对学校的印象, 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高校在进行地面铺装设计中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设计, 如, 学校以教科类教学为主, 则在地面铺装设计中应该选择较为端庄、正式的风格;若学校以音乐、没事等艺术类教学为主, 则在地面铺装设计中应选用较为时尚、多彩的设计。

(3) 重视细节处理。细节决定成败, 校园地面铺装设计应该注重细节的处理。如, 固定树木使用什么方法才能既能达到固定目的, 又能确保美观;地面铺装之间的衔接如何做到自然等问题都需要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学校重视对雨水的处理也体现了对细节的处理, 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降水量较大, 学校在地面铺装设计中需要从细节方面考虑排水等问题。学校在进行地面铺装设计中需要在了解学校区域降水量的基础上设计地下井盖的数量, 降水量较多的地方则需要较多的井盖数量, 以便于排水。在设计井盖数量的同时也要重视井盖外观的设计, 将井盖的外观与校园地面设计相一致, 通过细节方面的处理使校园地面景观设计不断完善。

4 结束语

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是提高学校校园美观度和竞争力的关键, 高校在需重视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 通过优质的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吸引更多的生源。相信通过高校的重视和努力, 高校地面铺装设计一定能摆脱目前千篇一律的状况, 达到更好的提高竞争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政.大学校园地面铺装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4.

[2]李锦.东北地区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8.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第8篇

1.1以植物造景为主, 营造“校在林中, 林在校中”的大学校园景观。1.2经济性:既求美观, 又考虑用材经济, 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周边的资源, 为我所用。1.3原生态:有目的的营造几块面积较大的具原生态的密林, 尽可能的减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尽显自然, 生态, 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1.4校园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营造:绿树成荫, 碧草如茵, 幽静舒适。

2设计构思

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 学校中的每栋建筑, 一草一木对于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类文化的传播形式, 除了课堂讲授、读书、电影、电视外, 一定的物质形式也是精神的文化载体, 如:建筑、雕塑、小品等等。因此, 校园景观建设的优劣, 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康奈尔大学《1985年校园规划指导准则》中有这样一段话:以任何标准来衡量康奈尔大学都是:期望进入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们承认, 在他们的选择康奈尔大学的诸多理由中, 校园环境是仅次于学术上杰出声誉的第二位理由。清华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 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育人为宗旨, 以人格塑造和科学精神培育为主线, 立足学校、因地制宜、坚持特色、突出优势, 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味, 逐步形成集文化辐射功能、教育引导功能、知识传播功能、身心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校园人文景观体系。

在方案设计中, 我们也力图去创造属于本校园的景观特色:a.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内涵, 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农工商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b.营造学校特有景观:生态密林。c.可持续发展, 可分期建设 (一期建设:完成学校主入口、次入口、轴线、教学及生活区的部分景观建设;其余分二、三期建设) , 具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d.资源共享, 将广东省农垦科技中心中新基地纳入实践基地。

3景观形态

以诗文哲言、碑刻等历史景观建设和绿化造景为表现形式。

3.1一个适宜的、由不同尺度和特征构成的大学校园。“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莘莘学子对于大学校园有了诗意而美好的印象, 那种充满浓郁的学术氛围、静谧的空间感受、触动着年轻学子敏感而热情心灵的细腻景观, 是大学所特有的。3.2轴线景观与古典江南园林相揉和的空间组合, 岭南特色与南亚热带风情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

4整体布局

4.1轴线景观区。对称构图, 尺度夸张, 彰显气派与严谨, 尊贵与和谐。这样的形式是与教育的内在精神相称的。4.1.1校园大门入口紧靠广汕公路, 置一大石, 上刻校名, 与植物配置形成一鲜明的入口景点。既可丰富入口景观, 同时, 使学校的文化向外延伸, 起到向外传播的作用。4.1.2广场空间和处理上充分考虑到尺度与人的关系, 广场为长方形, 同建筑有低矮层次, 有较为亲切、生动的气氛, 建筑对广场形成较为紧凑的围合关系, 人们坐在草坪上可观赏不同的景观, 同时各个建筑入口处人的活动及草坪中人的活动可尽收眼底, 构成了生动的广场景观。4.1.3林荫大道设置陶行知雕塑, 周围配以涌泉相报、团结、合作、求知、探索小品,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书育人, 服务社会, 求知探索的目的。4.1.4教学楼围合的内庭布置绿地树池、坐凳, 可观、可坐、可憩, 使人置身于一种静谧、安逸的环境之中, 是紧张的学习之后放松心情的好去处。4.1.5校园西入口轴线:入口景墙, 列植的椰树, 山水景墙构成另一轴线景观。4.2休闲景观区。主要以组团形式来营造休闲景观, 组团内点缀的小桥、流水、亭、台、花架、棋盘、雕塑小品, 使景致趣味盎然, 聊天、静思、休闲、切磋棋艺, 各得其所。4.3运动景观区布置以不同形式的器械, 以满足强身健体的需要, 以不同的植物配植使运动区域形成一相对独立的空间。4.4生态密林区。种植冠大荫浓的树种如石楠, 香樟, 小叶榕, 大叶榕, 树下植耐荫的植物, 营造生态自然的景观。整个密林包围着校园, 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使幽静的校园与外界的喧嚣隔离。4.5苗圃区。结合科技中心花卉基地, 提供实践基地, 又体现办学特色:农工商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

5植物配置概念

以亚热带植物为主, 营造一种具有典型亚热带植物群落特征的自然生态环境。注重物种的多样性,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林木的生长习性, 形成乔、灌、地被、草的多层次, 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多样绿化景观。因地制宜, 塑造多变景观。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 从多方面着手, 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 创造出丰富的植物空间围合形态。注重植物种植的文化性原则, 通过植物配植和群体寓意, 强化园林空间的景观感受, 提升整体景观空间的文化品味。树种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 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结合, 强调近期与远期兼顾的绿化效果及特色景观空间的形成。

6结论

在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对高校的形象, 学生的素质, 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设计中应综合运用园林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四季富有季相色彩的各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 使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 创造一个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舒适而安静的教学、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深圳大学校园植物[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 2002.

[2]郭春华, 周厚高, 欧阳秀明.水景设计[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5.

[3]区伟耕.景观雕塑[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4]林小峰.园林建筑小品[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高校校园景观——地形建设探讨 第9篇

关键词:地形,高校,校园景观,原则,功能

1 园林地形概述

“园林地形”是指在景观中, 一定园林绿化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 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园林绿化平面种植, 形成立体丰富的园林景观[1]。本文探讨的高校校园景观地形是指在高校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人工手法将原有地面通过挖、填、筑、砌等改变地势地貌, 形成类似自然的山地丘陵形态。其地面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的韵律模仿自然景观形态, 是一种提炼加工。

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中, 地形处理在校园景观中占地规模较小, 而且校园地势平坦, 校园景观中的地形以人工改造的地形为主。通过适宜的地形处理可以加强校园园林艺术性、改造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在设计应用和处理时要得到坚持, 体现出园林景观中地形的功能。在地形处理的施工过程中, 应以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地形的整理和堆砌, 施工之前要深刻领会、理解设计意图, 依照施工图实施, 才能够建成丰富的校园景观。

2 高校景观地形处理原则

高校景观建设的基础在于景观地形的修整、堆建, 合理的地形对校园景观表现效果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通过地形组织景观, 可以做到透景、漏景、遮挡等效果。地形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园林植物配置的布局方式、景观效果以及排水设施等要素, 也直接影响着校园景观的美学特征和师生赏景的空间感受。因此, 对于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来讲, 地形处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安全稳定性原则

对于地形处理来讲, 安全稳定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地形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安全稳定性, 另一方面是地形形成后自然存在过程的安全稳定性。因不同土质, 不同含水量, 土体的承载力均有不同的安息角, 堆建地形坡度超过土体安息角的, 极易引起土体滑坡, 形成安全事故。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 密切观察。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地形处理坡度一般控制在1/3以内为宜。如果因景观需要, 必须修建过高过陡的坡度时, 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如在土体坡脚处加入毛石砌筑等。地形建成后的稳定处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土体自身稳定, 在土中掺入毛石料或在容易失稳的坡面上加大种植量, 防止因雨水冲刷引发坍塌事故, 伤及师生。

2.2 功能原则

地形处理除了要满足排水需求, 还要起到改善种植条件、塑造小气侯的作用。地形处理不仅仅是指高出原有地面山形也包括挖土形成的沟壑溪流。一般的堆建原则下, 地形处理通常会北高南低, 北陡南缓。这样形成背风坡, 遮挡冬天的风;延展出舒坦的平面, 增加了种植地面。通过地形的高低变化, 改善光照条件, 满足多种植物需求的不同光照要求。

2.3 处理自然原则

园林无论在设计还是施工, 都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堆建地形。处理自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堆建的山形应高低错落, 有主次之分, 切记同一高度。其二, 山形走势合理, 四面坡应有陡有缓, 坡面有合理曲度, 切记直线走势, 呆板生硬。“馒头形”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合理地形造型, 不符合自然地形的演变规律, 也不符合园林美的法则。其三, 地形坡脚处理尤为重要。合理美观的坡面坡线应该是“S”弧度曲线。要通过缓坡陡坡的变化丰富形态, 塑造出多种视觉效果, 形成丰富的景观。尽管园林工程是人工构造的景观, 但人们对园林的创作灵感还是来源于大自然。因此, 在绿地处理时也要充分考虑自然元素, 只有把握好自然特点才能实现绿地微地形的合理运用[2]。如:规划绿地处理时可参照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 再配合地域适合生长的景观植物, 让整体景观看起来更具美感。

2.4 经济原则

地形处理应按照依低挖湖、据高堆山的原则体现工程经济适应性。《园冶》曰:“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3]。地形处理不仅要适合园林工程造景的需要, 也应该能创造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切勿一味地追求堆建高度, 而忽略山体形态。只有合理堆建地形才能将园林美学与经济价值联系到一起, 才是更完美的园林组合[4]。在施工方面, 应充分考虑原有地形地貌, 制定符合实际的堆填、挖掘顺序, 确定合理土方挖土量和回填量, 以及挖填之间土方运输路线, 严密计算和现场施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切记土方的来回捣运。地形处理工程应以改造为主, 有工程实例证明如果在现有地形基础上堆高1m, 以10000m2为基础的底面积, 按照工程造价计算单是土方造价就近40万元, 因此切记形成大规模土方捣运。

3 高校校园景观地形的功能

3.1 组织校园景观空间的功能

园林景观是一种空间艺术, 不同体形、大小、高低的地形变化能使园林空间更有层次感、更加鲜明。地形的起伏变化是非常有效的增加景观纵深感的措施, 而且通过地形高低错落的变化形成景观效果也是最为迅速、最为经济实惠的手段。地形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引导或遮挡观赏视线, 地形的竖向限定能够影响某一固定点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 形成连续观赏或景观序列, 以及完全封闭通向不悦景物的视线, 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由于空间的走向, 人们的视线便移向最方便的方向。

3.2 园林景观地形的生态、美学功能

高低起伏的地形处理增加园林地表面积和土壤容积, 增加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 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地形同时增加绿化量, 据研究表明, 在一块面积为5m2的平面绿地上可种植树木2~3棵, 而设计成起伏的地形后, 树木的种植量可增加2棵, 绿地量增加了30%[4]。

通过地形处理, 可增加园林空间类型, 丰富园林趣味。平坦的地面, 缓坡如水的大片草坪, 构成开放的空间, 供大量人员活动休憩、享受阳光;山峰的起伏相错, 结合园路的穿梭, 复杂的界面增加了人们感觉周边环境的体验, 创造了多样的空间效果, 能给人多层次的空间感受, 给人幽静深邃的感觉。

3.3 利用地形的排水功能

起伏的地形有很好的排水坡度, 有利于地形区域内的地表排水。如在夏季, 雨水量比较充沛, 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利用地形解决雨水排放、淤积水等问题, 使其在雨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地表水能够被顺利排到区域外面, 切记形成坝体, 阻挡水的排放。如果植物配置或造景需求不能满足地势自然排水时, 可以通过设计明沟排水, 利用地形采取明坡排水不仅可以避免绿地积水, 还可以节约绿地内地下排水设施, 降低绿化建设费用的投入。

4 地形处理的方法及问题

4.1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 处理自然

通过人工处理形成的地形, 高低错落、丰富自然, 但它始终不能与自然的地形相比, 无论是在体量还是在高度上。这样一来地形的人工处理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原有地形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地形时, 应当充分考虑现场地形, 很好地利用场地内现有土方, 例如那些将被遗弃在场内的残土, 或者建筑地基下挖提供的大量残土。如果地形处理所需土方完全是由外运土方堆建形成, 那样既耗时又消耗大量资金。原有土方放置的位置不合适, 要通过合理的土方调整处理。任何的大小地形都不能像一个自然中残剩的土堆, 在感觉上不美观, 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 建造土丘或地形时, 必须十分认真谨慎, 以避免露出人工斧凿之痕, 尤其要做好地形坡脚的处理。形成的地形既满足自然形态的美观又要确保地形内部的合理性。

4.2 创造多种植物生长环境

地形的起伏营建了多种生长环境, 如隆起的山丘阻挡住冬日寒冷北风的侵袭, 为向阳坡面提供风障。适度的坡面坡度, 使土壤湿润度保持良好, 有利于植物生长。向阳的南坡有利于积攒阳光温度, 延长植物生长时间。起伏地形改变了植物生长环境, 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裕的植物材料选取范围, 能够较好地展现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丰富景观。

4.3 注重土质, 控制水分

地形处理施工既要满足园林景观的造景要求, 更要考虑土方造型施土中的安全因素, 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 并结合考虑土质条件、填筑高度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

土壤的种类、土壤的特性与土方造型施工紧密相关, 土方中的含水量应严格控制, 当土方中的含水量过大, 不能满足土方堆建时, 应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法降低含水量, 或采用工程措施来保证其地形堆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掺入碎石或砌筑围挡暗墙等。

4.4 地形处理中的土方平衡与调运调配

对于地形处理的施工来说, 场地的土方量平衡与调运调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考察现场, 标注原始标高, 依据施工图纸确定施工标高、挖填区面积、挖填区土方量, 考虑实土与虚土之间的折算系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考虑土方平衡与调运的路线, 如划分区域运输、计算最小运距确定最佳方案等等。

5 结语

在高校校园景观中, 地形在整个校园景观中所占面积虽小, 但对于校园景观特色的形成和发挥的生态功能是其他园林要素所不能替代的。建设适宜的地形景观可以增加校园景观的艺术性, 在设计时我们要遵循建设的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功能合理、自然优美的多重原则;在地形处理施工中, 我们要依照实际情况合适调配, 满足土质安全稳定所需的安息角度, 满足地表排水所需坡度, 满足植物配置造景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8.

[2]张少强.国内园林工程施工建设的指导意见[J].广东旅游周刊, 2010, 34 (21) :50~53.

[3]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 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提质改造探究 第10篇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是一所高校文化底蕴较直接的呈现方式,对校园环境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为例,通过对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功能、景观类型的角度进行分析提案,提出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提质改造设计方法与建议,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景观提质

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承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大学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分关注景观要素构成,对校园景观应该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不够,进而使得校园景观在物态上有所成效,但在景观的文化性上有所缺失。许多高校校园在文化建设上有些急功近利,使得景观文化特征不明显,景观文化的表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为例,试图探究如何将校园文化艺术与校园景观设计紧密融合,构筑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塑造校园文化氛围。

1 提出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现状

1.1 景观建设趋同,人文相对缺失

淮海工学院1988年建校,环境景观建设以绿化为主,从目前校园景观建设来看,校园景观、规划、建筑的协调性相对较弱,空间构成、建筑风格、文化特色、艺术性等趋同性较强。例如,主楼建筑设计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主楼相类似,缺乏海洋特色的标识性。

1.2 地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不足

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普遍问题。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较注重对校风校训的表现,而忽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使得师生对于校园基地文化的了解欠缺。例如,连云港以海洋文化、西游文化、镜花缘文化、丝路文化等为特色,校园景观建设对于连云港的地域文化呈现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1.3 环境互动性欠佳,景观小品形式单一

环境景观建设对于师生的互动性考虑不足。例如,体育馆南侧景观喷泉、主楼前广场两个重要的活动空间较少有学生停留,师生的参与性较弱。校园景观趋同,对于学院自身文化特色的呈现不够,校园路灯、铺装、垃圾桶等设施创新维护不足。

2 分析问题:淮海工学院地域文化及校园文化调研与分析

2.1 地域文化

高校校园景观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折射出当地城市中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等。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坐落在《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市。

2.2 校园文化

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人文底蕴有所不同,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性质、学科特色、教学理念以及校园历史等最直接的呈现方式,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2016年3月,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正式列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院全力打造海洋品牌,这对学校后续文化景观建设提出更鲜明的要求。

3 解决问题: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校园文化景观提质策略

3.1 从功能角度上的分析提案

(1)教育功能。高校景观的教育功能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它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面。在苍梧校区文化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增加文化景观的教育性:软质景观方面可在植物树干上悬挂标识牌,牌面标注植物科属等方式;硬质景观方面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等创新科技手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生态驳岸的创新设计、海绵城市在校园景观中的实验性设计应用、文化浮雕与有机玻璃的创新应用等。

(2)历史人文功能。高校的人文历史可通过建筑、雕塑、植物等间接反映,景观因附着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这种价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校园原有的典型景观需要保护、发展与延续,以保证历史性景观的发展创造性。苍梧校区历史性、纪念性的环境景观较多,如纪念林、大鼎、孔子像等,但应加强其宣传与保护设计,目前已对孔子像周边环境进行了互动性改造设计,今后应逐渐加强对纪念林的保护性设计。

(3)美学功能。高校景观建设之中应在美学文化指导下进行,以彰显景观的形式美、色彩美、意境美。景观的美学文化性不仅对于景观设计者重要,而且对于校园中的全体师生们也具有重要作用,全校师生也应主动参与校园景观美学文化性建设。例如,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能代表校园自身特色的景观并在校园中建设,师生共同栽植纪念性的植物等能够塑造细节情境美的设计改造。

3.2 从景观类型上的分类提案

(1)建筑。建筑是有形的画,凝固的音乐。在苍梧校区新建建筑中不仅应考虑与原有建筑融合,还应考虑与学校特色海洋文化的融入,要熟练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组合、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赋予建筑时代文化特色。

(2)植物。校园景观建设中应有意识塑造能够体现校园历史文化感的树木,尤其是校区主入口轴线两侧的树木是校园历史文化最直接呈现的载体。为突显校园植物的文化性,在校园植物造景中应选择能代表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植物类型以体现其象征意义。

(3)雕塑。高校中的雕塑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园景观的主题思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一部分雕塑的设立就旨在通过雕塑本身的文化性对人们进行教育,其主要表达形式有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目前苍梧校区以纪念性雕塑为主,应增加其他类型雕塑,以激励学生奋进并达到美化校园的功用。

(4)水景。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作为灵性与智慧的象征,水环境的设计扮演者重要角色。当前,苍梧校区水环境需进一步完善,在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增加亭台廊榭轩等,使得人与水产生互动,增加趣味性。

(5)其他。除建筑、植物、雕塑、水景等景观外,还有道路铺装、景观石、景观导视系统等都可体现景观文化性。比如在道路铺装的关键位置镶嵌彩绘瓷砖、金属浮雕等,或在铺装图案上来体现该学校的历史文化。

4 结语

景观文化建设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折射出校园文化的气质与景观质量水平。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淮海工学院苍梧校区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从美学、教育、历史人文的文化功能性出发,对建筑、植物、雕塑、景观标识等的文化性进行分层讨论,并总结景观文化性的塑造提案。校园文化景观能够提升学校形象、地位,丰富校园景观种类,增进师生与校园空间环境的情感,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晓妍,石铁矛,腾凌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4):158-161.

[2]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新视点,2007(9):18-19.

[3]朱捷.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24(4):39-42.

作者简介:王芳龙(1987—),男,硕士研究生,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场所精神,环境育人,公众参与

1 绪论

1.1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就是对于本质的还原, 掺进的是“人”的价值, 把世界还原到了“人的世界”。要面向事物本身, 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场所、场所精神是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形成了场所的精神。空间性定向使人确立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获得安全感;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 获得归属感。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之后, 空间成为场所。

1.2 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 照搬现套的单一化、平面化设计。学院景观在设计建设中, 没有合理考察利用实地原有状况造成盲目照搬照抄, 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搬入校园或简单效仿传统古典园林和欧式风格。且有些案例设计过程太过于平面化和经验主义, 造成景观空间杂乱, 校园缺乏场所精神, 校园环境毫无特色和意义可言。 (2) 忽视人群的使用。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 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例如, 在景观功能分区上, 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 交通观念相对滞后;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 (3) 意义的失落。景观设计没有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 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导致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4) 对场所精神的片面理解。虽然当今设计中都推崇场所设计, 但有时往往仅流于形式, 像喊口号, 并没有真正运用在设计中。这样的园林景观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 而没有真正的使得人们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 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设计

2.1 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 绿脉的延伸。“场所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尊重自然, 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保留原有自然资源, 且因地制宜的适度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2) 探索地域精神, 加强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当人们感受到场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精神氛围时, 他们会迅速识别和认知然后融入于这个环境中。 (3) 校园文脉的保护及利用。“文脉”从狭义上理解即“一种文化的脉络”, 而广义上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体现于景观设计中, 就是指人与环境、环境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对话。校园文脉多体现对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 (4) 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正如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没有户外活动, 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而这些户外活动都依赖与户外环境空间的质量。在校园中, 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 设计者有意识地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 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而对大学校园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营造一方面与该学校的历史文脓、地域精神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 由于我们的校园景观场所的主体是广大师生, 设计还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中获得灵感。只有综合以上才能使师生们的身心都从属于校园景观场所, 使其具有归属感, 从而最终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

2.2 校园场所精神中的社会学思维

(1) 加强校园的社区建设, 强调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使用人群的意见和建议,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促进民主精神, 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交流。 (2) 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便于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性活动, 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3“余裕”理念

勃罗德彭特教授提出的“余裕”概念认为, 空间不应被人的固定功能活动所划分, 使用者与空间之间应该适当的保留一些空余空间, 即渗透适当的“无意义空间”。尤其是针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人群, 他们青春有朝气、渴望自由交谈等, 要求一个能激发新思想、符合潮流、多元化的生活环境, 而非机械单调的功能性场所。如场所中扩大的连廊和平台空间, 精心设计的围合小庭院空间, 组合座椅的树阵空间等。可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复合空问, 方便师生们随意使用, 增加了场所的活力而更富人情味。

2.4 把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

“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在景观中的意义即是通过场所这一载体, 表达另外一个或者场所本身表达不了的意义。它是人与环境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互作用。把握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即把空间的灵魂留存在了空间场所的本体之中。

3 结语

学校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 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明确可识别性的场所定位以及人们对校园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能够增进人与社会在一种开放、多元、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的交流和对话。同时, 人在场所里进行交流与活动, 不断改变着场所的形象特性和记忆印记, 使校园的场所特性也处在不停地构筑和延续之中。

参考文献

[1] 余菲菲, 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规划师, 2010 (12)

上一篇:学业帮扶论文下一篇:管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