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2024-07-25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精选12篇)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1篇

一、创设独特的环境

特色活动的首要特征就是独特性。相对于幼儿园的常规性活动而言, 特色活动在内容、环境创设、开展方式等方面都是显著不同的。例如在幼儿园中每日进行的“自然角”区角活动, 它的内容主要是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 为幼儿提供观察、自由管理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幼儿能够获得有关自然的认知和直接经验, 其活动范围也只是在教室的一角或者是延伸到教室的走廊上;而特色活动则主要是借助幼儿园的独特优势开展起来的活动, 例如在农村地区开展的种植蔬菜的活动, 幼儿园在园内或者园外有大片土地用来种植, 幼儿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察, 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动手, 了解更多的蔬菜种类, 经历蔬菜的发芽、开花、成熟和采摘等一系列过程, 从中体会农村种植生活的乐趣, 这种特色活动的具体目标与常规性活动的目标是存在差异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确两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创设特色活动的环境时, 幼儿园应当既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周边环境, 又要放开手脚, 善于挖掘, 大胆创新, 使特色活动的环境创设具有独特性, 体现出与常规性活动以及其他幼儿园不同的地方。例如坐落在高档小区中的配套幼儿园, 幼儿家长文化素质较高, 有的家长甚至是留学归来的, 这时幼儿园就可以将英语方面的教育活动作为本园的特色, 创设简单、富有形象性的外语环境, 既利用了小区优势, 又满足了幼儿家长们的需求。

创设独特环境, 使幼儿园特色活动富于自己的特点, 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避免为了独特而独特的误区, 有些幼儿园为了追求“与众不同”, 长期将特色活动作为主要活动来开展, 本末倒置,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 而且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发展, 应当予以避免。

二、创设开放的环境

利于幼儿发展, 使其获得真正的活动乐趣的环境一定是充分开放的、自由的, 不应当“闭门造车”, 因此在主体、空间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开放的理念。

1. 主体上的开放

在幼儿园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 “推陈出新”, 大搞特色教育成了幼儿园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社会青睐的重要手段, 然而很多的特色教育、特色活动却演变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特殊经历”“额外才能”。幼儿园大打“特色牌”, 很多特色活动也被打上了一个“少数人的权利”的标签。然而,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内涵不应该如此狭隘, 它所针对、面向的应该是幼儿园中的每一位幼儿, 应该是全体幼儿全程参与的一种活动。

2. 空间上的开放

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大多是在某一地域风俗、传统或者周边社区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并开展起来的。尽管幼儿园是幼儿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载体,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幼儿园地小、特色资源缺乏等不足也同样制约着很多特色活动的开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周边特色环境资源可以带来很多益处:一是可以让幼儿拥有更加丰富的活动体验, 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例如各地空军蓝天幼儿园开展的“小小战斗机”活动中, 教师在幼儿园内只能采用图片介绍、制作战斗机模型、展示幼儿制作的“小小战斗机”作品来组织开展活动;一旦走出幼儿园, 进入军营参观时, 幼儿的体验就大大增加了, 可以真正触摸战斗机, 认识多种战斗机类型, 甚至可以亲自去战斗机里体验一下。二是加强了幼儿园与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幼儿园也可以借助社会上的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空间上的开放不仅可以让幼儿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外部环境, 也可以促进幼儿与外部各领域的人才、专才进行互动, 增加了幼儿的知识, 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创设探索性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 除了“一般性”的常规活动之外, 特色活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幼儿园就将此看成是自己幼儿园“大放异彩”的筹码, 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开展, 但是伴随幼儿园重视的同时, 我们也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 幼儿园为了活动而活动, 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活动成果的展示上, 拍照、组织外界人员参观, 使得活动不是幼儿真正幸福享受的, 反而成了教师、幼儿的累赘。

我们应当明确的是环境创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能激发儿童探究的兴趣, 给儿童提供更多自由发挥和学习的空间。[2]在开展特色活动时, 最重要的不是活动光鲜的外表, 不是外界的简单褒奖, 而是我们的幼儿是否真正参与其中, 是否成为了活动的主人。为此, 我们在进行探索性环境创设时, 可以采用以下的策略。

1. 提供特色活动环境的可操作性

幼儿能够参与到其中, 并乐于参与其中。很多教师注重活动表面, 往往喜欢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成品, 但是幼儿在面对成品时既缺乏欣赏的能力, 又无法操作、摆弄。那么这些成品最终沦为摆设品,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提供物质材料时, 既要提供成品, 让幼儿欣赏作品的美, 引发幼儿的兴趣, 又要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或者各种原始材料。例如有些幼儿园可以在所处地域或社区开展的有关刺绣等特色活动时, 向幼儿展示手艺人精美、活灵活现的绣品, 还可以号召幼儿向艺人们“学两招”, 在幼儿的兴趣、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时, 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刺针、多种颜色的棉线或者丝线, 这样就避免了幼儿直接上阵而被困难吓退, 幼儿自然就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操作。

2. 特色活动环境的创设要体现层次性

幼儿园特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体性, 一般强调全体幼儿参与、全程参与。但是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给所有幼儿提供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操作材料, 势必会出现适合稍大幼儿而对于较小幼儿来说困难的材料, 或者是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而导致较大幼儿兴趣缺乏的现象。因此, 在提倡特色活动面向全体幼儿的今天, 教师应当使特色活动更好地成为全园幼儿的共享资源。

(1) 合理选取、大胆舍弃。对于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 教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根据自己所在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选取适合幼儿的或稍稍超出幼儿水平但又在“最近发展区”的材料。对于远远超出幼儿能力范围的材料, 教师应当果断舍弃。例如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我与植物共同成长”时, 作为小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多去植物园观察, 为幼儿准备小篮子, 去采摘果子, 也可以让幼儿给各种果实分类, 而不是为幼儿准备刻度尺、小秤让幼儿测量果子的长度和重量, 因为这些已经超出了小班幼儿的理解范围, 不适合幼儿的探索水平。

(2) 对材料进行稍加改造。在为幼儿选取合适的材料时, 教师除了大胆舍弃, 更应灵活动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将材料进行实用性改造, 将现有材料进行变更, 改造成为适合幼儿探索利用的材料。例如在山区幼儿园开展“神奇的竹子”系列特色活动时, 小班幼儿对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制作的“竹子高跷”非常感兴趣, 但是怎么尝试都不能前行, 这时教师察觉到幼儿兴趣很高, 便号召小朋友一起将“竹子高跷”削短, 固定在泥土地上, 成为适合幼儿的“走木桩”游戏, 使幼儿在简易材料中获得游戏的满足。

3. 营造宽容、支持的氛围

宽容能构造一种具有信任感的心理环境, 产生相互支持的凝聚力,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氛围。幼儿年龄小, 对于教师的态度是非常敏感的。对于幼儿在探索中犯的错误, 教师保持接受、理解的态度;在幼儿探索遇到困难、疑惑时, 教师给予引导、支持, 好的心理环境在幼儿享受活动的快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建设环境科学的中国特色研究论文 第2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发展特色;建设

引言

对于我国现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虽然一定程度上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按照事实来看环境科学人才的需要应该是迫在眉睫了。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环境科学的就业不太乐观,因此在网上被评为十大最差专业之一。至于其中的原因,既与我国不重视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有关,也与企业不合理设置分布环境科学的项目有关。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十分不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又太差,而且社会的适应能力也相当弱。

1环境科学项目安排中的问题

1.1项目的定位问题

经过对安排环境科学项目的企业的分析,可以得到其培养目标是:环境科学的员工学习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环境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接受训练,培养出比较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比如开发、管理、项目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在理解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活动的方法以及管理和规划环境科学的技巧的前提下,可以在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地方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工作。比如,在网上通过调查近20所企业在环境科学项目上的培养目标,发现这些环境科学方面的项目定位跟二级办学单位差不多。这充分证明了环境科学的定位太模糊了,造成界限太广,专业特色混乱等问题。

1.2知识的结构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源泉,环境科学也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才存在的。通过论文的统计可以发现,污染控制原理的论文只占到38.2%,环境规划管理的论文只占到8.2%,环境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论文却占到15%。为此,可以从中知道环境科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化学工程、大气科学、物理学基础、经济学、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数学基础、地学基础等项目知识占着重要的位置。可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决定培养的员工要学会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先学会控制污染,再学会监测评价以及规划管理环境。所以,在员工的知识结构中,对于污染的控制和环境的治理才是最重要的。

1.3实践的项目问题

环境科学的实践项目的处境很艰难,因为在企业安排的项目实验和专业实习中,虽然前者还好,但是后者的问题很大。这在于过去建立的实习基地不复存在而导致企业担心安全生产问题不愿意接受员工实习,从而无法让员工对于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新的实习基地迟迟没有建立,而且老的也逐渐萎缩。

1.4学科的关系问题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3篇

一、利用家长资源,进行废旧材料收集活动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与视野”的原则。在幼儿的周围环境中,有各种废旧材料,如饮料瓶、牛奶盒、纸箱、布头、毛线等等,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幼儿耳闻目染,非常熟悉的材料,通过收集生活中的这些废旧材料,来让孩子亲身体会、直接感知、直接参与创设,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加工、装饰,可以变得好看、好玩,从而更有意义。

由于废旧材料品种繁多,为了便于收集并归类,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创设木偶特色环境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我们的工作首先要得到家长的认可。首先,老师们从自身做起,遍寻家中、身边所有“可用之材”,小到线头瓶罐,大到纸箱布匹等。然后再发动家长来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刚开始家长对我们将这些平时随便弃之的废旧当作宝贝一样收集起来的做法,表现出不理解,觉得这些看起来又脏又旧的废弃品没有利用的价值。为了使家长亲自见证这些废旧物品的价值,我们和孩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些木偶成品,如:纸杯制作的娃娃、各种瓶罐制作的小动物、牛奶盒子制作的机器人,将它们布置在幼儿园的走廊的展柜里,并运用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家长通过活动了解到原来废物也能变成宝,家长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主动、热心地搜集各类材料,洗干净后带到幼儿园的废旧物品收集箱里。幼儿也在通过认识废旧物品—收集废旧物品—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明白了废旧物品的可利用性,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了,动手制作能力提高了,通过制作的木偶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也增强了。

二、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具有特色的教玩具

幼儿的认识和学习都是在通过自身对物体的操作过程中建构的,我们注重为他们投放丰富的材料,并有意识的以材料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鼓励幼儿尽情的创造、发挥,肯定每位幼儿的艺术创作,使幼儿通过创作体验成功感、愉悦感,使其主动热情地参与创造,让废旧材料就成为一把开启幼儿潜能的金钥匙。

然而制作木偶特色的教玩具,更具有挑战性,为了激发幼儿对木偶制作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进行木偶创作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废旧的物品,采用拼接、粘贴、剪折、装饰等手法,大胆想象,精心创作,变成另外一个崭新的东西,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及不断的激趣,比如:“你设计的木偶娃娃真独特”“你的想法真了不起,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教师给予幼儿的肯定,就是对幼儿作品的一种鼓励,一种承认,使幼儿在快乐的成功感上更加喜欢木偶创作活动。同时,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对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头脑开发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亲子制作活动。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如用各种纸箱做机器人;用牙膏盒子做长颈鹿;用空油桶子做奶牛等,家长们在通过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废旧物品对孩子的教育价值。它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让孩子获得与父母感情的交流和体现自我的价值和机会,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三、利用自制玩具,打造幼儿园的特色环境

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就要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为了使幼儿真正与环境的互动,教师除了积极鼓励幼儿收集身边废旧材料,制成教玩具,创设木偶特色环境,同时还将幼儿制作的各式木偶融入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幼儿的晨间活动材料,我们用纸箱、纸盒制作成大嘴巴小猪,孩子们站圈外把纸球当作食物“喂小猪”,锻炼孩子的投掷技能;用饮料瓶制作各种小动物偶,玩套套乐的游戏等等。通过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木偶器械,激发了孩子们运动的兴趣。用旧毛线、手套制作成可爱的“手套偶”为大班的早操道具,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尽情演绎木偶滑稽、有趣的动作;用碎布头、小篓子制作成形象生动,夸张有趣的 “篓子玩偶”为中班的早操道具,让孩子们游戏、互动;小班早操器械的巧妙利用,使得一张废旧的纸板摇身一变,成了可爱的木偶娃娃脸,游戏情境浓郁,孩子们乐在其中。

我们还将师幼们利用废旧材料共同制作形态各异的木偶,融入幼儿园的社团活动、区域游戏、故事表演等集体活动中去,利用这些木偶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提高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4篇

一、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意义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文化资源方面, 地处中原的河南文化底蕴深厚,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河南的本土资源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利于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 激发其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纲要》指出,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出现了对传统文化及当地自然资源越来越缺乏了解的问题。如果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过程中, 能够引导教师、家长和幼儿利用本土资源一起美化环境, 从不同方面展示家乡的美好, 就能加深幼儿对家乡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 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二) 能够丰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 突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河南地域广阔, 不同地方的物质和人文资源有很大的差别, 各地幼儿园如果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 在进行特色环境创设时既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和气候条件, 又考虑本园的经济情况、师资状况及办学特色, 就能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办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长期以来的“千园一面”的状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三) 能够减少经费开支, 实现低碳环保

本土资源内容丰富, 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外, 当地的各种无毒、卫生的废旧物品也是幼儿园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经济实用的资源。巧用本土资源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 不仅能够节约幼儿园的经费开支, 缓解幼儿园资金紧张的状况, 还能使幼儿园的环境得到切实的美化。

(四) 能够促进教师、家长、幼儿与环境的多项互动

在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幼儿园老师在着力满足幼儿主题需要的同时, 积极引导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 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风土民情的乐趣, 挖掘幼儿潜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实现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 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 本土化原则

在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时, 要立足于本地实际, 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气候条件、教学特色等因素,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整体系统地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从幼儿园公共环境、户外环境、活动室环境、区域环境四个方面寻找恰当的方法和手段, 把本土资源巧妙地渗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努力使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环境创设有机结合, 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呈现本土特色、文化物产, 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乡的美, 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同时, 也使幼儿园凸显更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办园理念, 在“润物细无声”中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选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时, 要选择最接近儿童世界的文化和材料, 让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二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 要有童趣。另外, 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的年龄变化、心理发展相匹配, 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 否则, 环境创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三) 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环境创设必须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 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空间环境创设是一种隐性语言, 它是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在幼儿鉴别力、自控力较差的情况下, 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 (暗示、提醒、引导) 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在创设环境时, 要充分考虑本土资源中哪些历史文化、民间工艺、故事传说、自然环境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最为有利, 最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并把这些有益元素恰当地用于环境创设中, 让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接受到正能量的熏陶。

(四) 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权,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让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环境创设。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 儿童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 可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爱护环境中的事物。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实践证明, 这些认识都是非常正确的。以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布置为例, 老师首先考虑幼儿的参与因素,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征求幼儿的意见, 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和幼儿认真讨论设计内容的基础上, 鼓励幼儿收集当地的特色环境创设材料, 并组织他们一起动手布置班级主题墙。这样, 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幼儿与老师的相互作用, 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氛围, 让幼儿置身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自由世界。这种通过儿童参与特色环境创设而产生的互动效应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及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幼儿通过参加这一集体活动, 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 喜爱并自觉保护班级环境。

(五) 安全与环保原则

安全与环保原则是指在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尤其是有幼儿参与的特色环境创设, 选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要求, 禁止使用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特色环境创设材料。环保原则还包括通过让幼儿参与班级特色环境创设, 培养其环保意识, 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师资培训, 更新教师观念

在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工作中, 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观念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 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培训, 提高幼儿园园长的管理水平, 开阔教师视野, 更新教师观念, 活跃教师的创设思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培训, 让教师树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根据幼儿个性发展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需要创设环境”“家长也是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不开或缺的一部分”等观念, 使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创造性地选择、利用本地资源, 体现地方特色, 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和家长的参与, 提高幼儿的学习参与兴趣,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较好地实现环境的教育功能。

(二) 结合当地实际, 搞好教研活动

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系到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研活动时, 要重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看, 要引导教师分析研究各种本土资源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探索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方法及实施办法, 使本土资源的利用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的发展, 通过教研活动集思广益, 解决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中遇到的各种疑惑, 提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能力;从形式上看, 要把教研活动由“死”变“活”, 如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一个主题或一个游戏多种环境创设的比赛或现场交流活动。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互动式的教研活动, 活跃教研气氛, 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热情, 帮助教师总结特色环境创设经验, 及时发现并解决特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使大家在相互启发下实现本土资源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中的充分、合理利用。

(三) 引导家长参与, 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创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需要家长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在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时, 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电脑上查阅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 让家长带领孩子参观当地的人文景观如博物馆、民俗馆、名人故居等, 对当地文化资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收集、挑选特色环境创设中使用的自然材料, 并帮助孩子认识、了解收集到的本土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征求家长及孩子对创设特色环境的设想,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实现老师、家长、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其实,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教育活动, 有利于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使家长更好地协助老师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让幼儿在自己参与创设的美好环境中快乐成长。

摘要: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 对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丰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 突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减少经费开支, 实现低碳环保, 促进教师、家长、幼儿与环境的多项互动等有重要的意义。而坚持本土化、适宜性、教育性、参与性、安全与环保等原则, 加强师资培训, 更新教师观念, 结合当地实际搞好教研活动, 引导家长参与, 形成教育合力等则是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河南,本土资源,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 .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5篇

――莘庄镇小学北校区举行班级环境设计大赛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推进莘庄镇小学“一班一品”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3月24日莘庄镇小学北校区举行了班级环境设计大赛,22位班主任老师参加了活动。

本次大赛前,班主任老师带领班级同学按照比赛要求,从“特色班牌”、“班级特色”、“行规评比”、“班级小岗位”等10个方面进行设计,体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班级的个性特色和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工作亮点。同学和老师们匠心独具,或在文化内涵上运筹帷幄,或在版面设计上巧夺天工,或在班级特色上独辟蹊径。培养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文明礼仪特色、让孩子们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的绘本阅读特色„„在一个个教室参观评比的过程中,大家啧啧称赞的同时,心中早已被折服。

通过此次比赛交流活动,有效拓展了莘庄镇小学“一班一品”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相信镇小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相信镇小的班主任老师们定会努力营造一个个有着良好的班级风貌、丰富的班级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的班集体,使我们的孩子在班级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河南;本土资源;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

在如今的学前教育中,环境正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学前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基础。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含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笔者在走访河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时发现,许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忽视了对本土资源的利用,缺乏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物产资源等核心内容的挖掘:在设计思路上没有鲜明的理念和主题,环境创设缺少总体规划、系统发展;存在创设形式内容单一、材料贫乏、“千园一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自2013年以来,笔者和同事深入河南省20多所省、市、县、乡四级幼儿园进行跟踪调研,并申报了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利用河南省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研究”。在发放问卷、召开不同形式座谈会的基础上,我们帮助部分幼儿园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特色环境创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意义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在文化资源方面,地处中原的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充分利用河南的本土资源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其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幼儿出现了对传统文化及当地自然资源越来越缺乏了解的问题。如果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过程中,能够引导教师、家长和幼儿利用本土资源一起美化环境,从不同方面展示家乡的美好,就能加深幼儿对家乡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二)能够丰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突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河南地域广阔,不同地方的物质和人文资源有很大的差别,各地幼儿园如果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进行特色环境创设时既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和气候条件,又考虑本园的经济情况、师资状况及办学特色,就能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办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长期以来的“千园一面”的状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三)能够减少经费开支,实现低碳环保

本土资源内容丰富,除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外,当地的各种无毒、卫生的废1日物品也是幼儿园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经济实用的资源。巧用本土资源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仅能够节约幼儿园的经费开支,缓解幼儿园资金紧张的状况,还能使幼儿园的环境得到切实的美化。

(四)能够促进教师、家长、幼儿与环境的多项互动

在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在着力满足幼儿主题需要的同时,积极引导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风土民情的乐趣,挖掘幼儿潜在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实现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二、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本土化原则

在进行特色幼儿园环境创设时,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立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根据本地的风土民情、文化底蕴、气候条件、教学特色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整体系统地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从幼儿园公共环境、户外环境、活动室环境、区域环境四个方面寻找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把本土资源巧妙地渗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努力使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环境创设有机结合,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呈现本土特色、文化物产,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同时,也使幼儿园凸显更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办园理念,在“润物细无声”中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选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时,要选择最接近儿童世界的文化和材料,让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二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要有童趣。另外,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的年龄变化、心理发展相匹配,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否则,环境创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三)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环境创设必须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空间环境创设是一种隐性语言,它是通过色彩、形象、布局等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在幼儿鉴别力、自控力较差的情况下,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暗示、提醒、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充分考虑本土资源中哪些历史文化、民间工艺、故事传说、自然环境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最为有利,最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并把这些有益元素恰当地用于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接受到正能量的熏陶。

(四)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尊重幼儿的参与权,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环境创设。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儿童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其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爱护环境中的事物。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实践证明,这些认识都是非常正确的。以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布置为例,老师首先考虑幼儿的参与因素,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和幼儿认真讨论设计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收集当地的特色环境创设材料,并组织他们一起动手布置班级主题墙。这样,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幼儿与老师的相互作用,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游戏氛围,让幼儿置身于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创造性的自由世界。这种通过儿童参与特色环境创设而产生的互动效应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及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幼儿通过参加这一集体活动,还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喜爱并自觉保护班级环境。endprint

(五)安全与环保原则

安全与环保原则是指在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尤其是有幼儿参与的特色环境创设,选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要求,禁止使用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特色环境创设材料。环保原则还包括通过让幼儿参与班级特色环境创设,培养其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河南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师资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在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工作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观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及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园长的管理水平,开阔教师视野,更新教师观念,活跃教师的创设思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培训,让教师树立“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根据幼儿个性发展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需要创设环境”“家长也是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不开或缺的一部分”等观念,使教师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创造性地选择、利用本地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和家长的参与,提高幼儿的学习参与兴趣,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较好地实现环境的教育功能。

(二)结合当地实际,搞好教研活动

一个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挥。笔者建议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要重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从内容上看,要引导教师分析研究各种本土资源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探索创设特色幼儿园环境的方法及实施办法,使本土资源的利用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的发展,通过教研活动集思广益,解决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提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特色环境创设的能力:从形式上看,要把教研活动由“死”变“活”,如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一个主题或一个游戏多种环境创设的比赛或现场交流活动。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互动式的教研活动,活跃教研气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的热情,帮助教师总结特色环境创设经验,及时发现并解决特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大家在相互启发下实现本土资源在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中的充分、合理利用。

(三)引导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第7篇

一、总体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被列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后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巩固作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品牌建设专业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突出环保设备特色与石油石化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结合首都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开设综合型与设计型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二、建设措施

环境工程专业在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具体建设措施如下:

1. 突出特色,固化了人才培养目标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通过搭建共性培养和特色培养两条课程主线,建立了污染治理工艺、污染治理设备、人工环境调控三大专业系列课程(如图1所示),开设了应用性较强的必修实践训练环节。污染治理工艺系列课程旨在体现环境工程专业共性培养,代表性专业课程有:环境分析与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污染治理设备系列课程旨在体现环保设备专业特色培养,代表性课程有: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环保过程仪表与自动化、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人工环境调控系列课程旨在体现环境工程专业内涵的适度拓展,代表性专业课程有:空调原理与设计、人工环境与设备等。

另外加强了环保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需求的调研工作,使突出环保设备特色和石油石化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人心。加强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的建设,并将课程建设成果与经验在相关课程中推广。在原有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吸收或吸附设备为主要对象的大气污染控制单元设备设计、以污泥处理或处置设备为主要对象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单元设备设计,编写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单元设备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单元设备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环保设备的结构设计能力。

2. 知行并重,强化了工程实践环节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了以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为基础、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环境污染治理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做中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对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持续培养。提高了综合型实验教学水平,开设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程序、分析实验结果的设计型实验。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建立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例如,毕业设计始终坚持每位指导教师拟定题目数1.2倍于实际指导学生数的做法,保证设计性题目的比例不低于2/3,同时坚持选题与专业自身内涵的一致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多样性。

3. 真抓实干,夯实专业硬件基础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注重”、三个“结合”:(1)注重将学生的书本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2)注重将学科理论体系与“实验装置平台”相结合;(3)注重将创新性实验装置与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相结合。先后自行设计定制了高浓度有机废水超临界水氧化(SCWO)处理实验装置、柴油车尾气评价综合实验装置、含油废水两相分离实验平台、烃类VOCs污染控制综合实验平台、垃圾渗滤液碟管式反渗透(DTRO)处理装置等,这些装置都是围绕国内外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热点问题进行,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独具工程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指导教材。通过这些建设工作,既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科研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综合型或设计型实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良好的实物参照和操作平台。

4. 全程关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了“从入学到毕业”“从就业到择业”等环节的连续跟踪调查,从中分析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对整体知识观的把握认识程度,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依据;与此同时,帮助在校学生建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对一些特长型知识技能的重视与掌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与兴趣小组、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U R T)计划等措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一些社会较为公认的资质证书。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对环保设备的原理、设计与运行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

5. 回归工程,锻炼了师资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对学生工程现场实习环节的指导水平,经常选派年轻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多名年轻教师先后外出参加专业进修或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学位,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历层次。与此同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建立了工程实践能力强、科研开发力量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先后选派年轻教师参加了执业资格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并为学生开设了职业资格认证类培训班,达到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6. 配置资源,注重了文献信息建设

加强了高质量专业图书资料的购置和建设工作,尤其是加强实际工程施工图纸资料、高质量英文原版教材、实验与实习仿真软件的收集购置力度,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提供了参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了以环境工程专业为重点、辐射整个环境工程学科的网站建设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对外宣传和信息交流的窗口;加强课程网站建设工作,发挥资源共享和示范带动效应。通过音像资料等立体化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需要设计构筑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结束语

根据环保产业发展需求和学校定位,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功探索出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搭建共性培养和特色培养两条课程主线,突出了环保设备特色,巩固了石油石化行业渊源;通过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完善了教学载体;围绕实验、实习和实训等环节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已推广应用于校内其他工科专业,成效显著;在同多所高校的交流中获得了广泛好评,对一般院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从市级品牌专业到特色专业的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多人次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组建的“环境治理与调控技术”教学团队入选校级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方面,荣获2008年度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项,《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并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编写出版教材11部,正承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面上2项、重点项目1项。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先后主持或参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多项。

摘要: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将部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紧密结合,以高水平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带动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高等措施来突出环保设备与石化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提升了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环保设备,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乔学光.强化实践教学,突显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3:28~30

[2]宋志伟,董平,刘彦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5):124~125

[3]彭永臻,崔有为,王淑莹.环境工程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18

[4]周翠红,孔惠,陈家庆.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环节的实践与探索[C].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一次全国环境学科院长、系主任联络会会议论文集,2006,8:193~198

[5]潘健民,陈思浩,董义明,等.新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3:42~44

[6]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201

[7]李勇军,李立明,尹新.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

基于网络环境下特色库建设的新思考 第8篇

当今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递文献信息的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变。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纸质模式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数字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特色库资源的建设方面。特色资源建设也就是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学校专业、学校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分期、分批逐步形成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馆藏结构与体系,有效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本课题的选择也是依据本馆进行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进行了数据信息挖掘,形成了特色信息资源库。围绕我校重点学科及重点课题馆藏信息资源调查分析,掌握资源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构建以我校重点学科为中心的特色资源库。

1 研究意义

高等院校图工委联合多家高校开展了“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项目。高校图书馆都相应地引进了如:《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国道数据库》等等各种数据库,虽然这些数据库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但随着现代知识的大规模爆发,读者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单一的数据库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各高校急待建立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 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以教学科研需要为依据,以资源共享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重点挖掘符合本校开设的学科专业及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特色资源数据信息。本着这个宗旨,围绕本校的科研项目,开展相关专题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著作、科研成果等特色资源的收集、整合、建库、发布,利用校园网进行高速链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增值服务[1]。我们围绕着以下两大资源库进行开发建设:

2.1 学术成果特色资源数据库

此库包含学术论文数据信息、科研成果论文数据信息、学术著作数据信息、会议论文数据、专利信息等,经过反复实验及调研所撰写的研究成果。一般以科研成果论文为主,这些文章的学术价值比较高,累积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建立一个独特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原生态资源库。在图书馆已收藏了多年的教师学者的论著纸质版,整理、建库,使原始的论著信息获得升值,为希望获取学术信息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的查询与学术交流的好途径,从而起到推动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这些论著将给学生带来许多参考价值[2]。

2.2 科研项目特色资源库

主要突出科研项目特色,选定实用性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的科研项目作为建设目标,进行建库,逐步扩大覆盖所有学科。开展资源调查,根据选定的科研项目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提出收集与处理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3]。

3 实现技术平台

(1)采用国际先进的多层互联网应用架构,后台应用SQLserver及据库技术,前台应用WEB、XML和多平台应用技术。

(2)采用了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利用Web服务器和ASP.NET用为数据库作中间层,将C/S模式的数据库结构与Web技术紧密结合,形成具有Web结构的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

4 建设理念与方法

开发软件采用了目前较先进Vs2008它引入了250多个新特性,整合了对象、关系型数据、xml的访问方式,语言更加简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可以高效开发windows应用。

5 后续开发思考

建设特色的数据库要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础,应注重教学以及科研的需求程度和实用价值,假如失去了读者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开发的意义。然后,应依据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基本思想,在重点学科范围之内体现出独特的优势,要对建立院校重点的科研项目发挥出文献保障的作用。

6 结束语

建设特色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和机遇,也是数字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佐证。这个问题关系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的生存和发展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认真实践和探索。努力实现本校数字化图书馆与国内其它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互联及信息共享,这是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应在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特色馆藏实现文献资源优势互补,尽最大可能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潜能与优势[1],促进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全面飞速发展。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现代发展环境下,特色资源库建立的意义与开发前景,同时依据大量的图书馆特色信息数据采集与研究工作的深入说明了如何进行了数据挖掘,形成特色信息资源库。提出了特色资源库建立的方法及思路,同时对后续开发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手段。为在相关领域进行此课题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网络,特色库,信息,数据库

参考文献

[1]季晟,雷振华.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10,(3).

[2]王红玲,张齐增.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浅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2).

文化视域下幼儿园特色建设的思考 第9篇

教育者们普遍担忧的是, 从幼儿教育整体观来看, 强化特色建设是否会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从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对“特色”这一概念的理解。“特色”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积淀, 一种价值思考, 一种行为方式, 是融合了幼儿园人文精神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 它是幼儿园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园所传统、园风园貌和价值认同的综合体现, 而不仅仅是单靠提倡某个学科、某个项目或某个社团活动, 更不是布置的几块特色版面。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在《我想办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中提到:“在根本的教育思想上, 还是慎提‘特色’为好。而在我上面所说的‘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 教育者完全可以实事求是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或者说‘特色’。”

幼儿园特色建设并非空穴来风, 它是园所发展过程中顺理成章的趋势, 是新形势下优化幼儿园管理、丰富幼儿园内涵的重要举措。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在特色建设的浪潮中, 部分幼儿园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走入了“为特色而特色”的误区。因此, 我们亟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来理清思路, 达成共识。

一、特色办园理念:全面+个性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的灵魂, 其中, 园长是关键人物, 他的教育思想是构成幼儿园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特色幼儿园的重要思想基础。一个富有特地理解人物的语言、神态、表情。表演的情境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高效课堂的实现。色的幼儿园必然拥有一位创新意识强、特色意识浓、办园思想独特的智慧型园长, 因此, 园长作为“领头羊”, 首先要有独特的教育思想, 并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和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园长在确立办园理念时既要注重教育的全面性, 与时俱进地把握教育发展的主流脉搏, 同时又要彰显个性, 大胆创新并体现独特的教育主张, 也就是说, 幼儿园的发展既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教育方针, 又要在实现幼儿教育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 分析幼儿园的优先发展项目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挖掘幼儿园的自身潜在优势, 通过个性化的研究放大本园的教育附加值, 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办园品质和办园风貌。

需要注意的是, 追求个性化办园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有的幼儿园为了追求表述语句的与众不同, 特意请来专家组成智囊团, 非得“琢磨”出个时髦的新词才罢休, 可谓煞费苦心, 其实这样的做法未必可取, 容易走入“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误区。作为管理者, 我们应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幼儿园一贯以来秉承的核心理念”, 哪怕和别人的提法相同也无妨, 因为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即使在相同的理念框架下, 每所幼儿园在具体做法上也可有所创新, 正所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事实如此, 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搞“种子文化”特色, 然而这些幼儿园不论理念解读、切入视角, 还是内涵架构、具体实施都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总能从中发现诸多具有园本特色的个性化建设, 而不是复制模子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且在当今教育中, 我们更提倡这种“和而不同”的特色建设, 因为群体的探索合力能集中于某一特色领域的研究, 从而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丰富其思想内涵, 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

二、特色办园目标:近期+远期

特色办园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领导者的主观臆想, 更不是心血来潮, 而是要立足园情, 寻根溯源, 这是特色建设的逻辑起点。管理者在制订规划时, 既要有“隆中观天下”的敏锐判断能力, 明晰近期的目标定位, 又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开阔视野, 统揽全局, 高瞻远瞩, 制订出远期的目标愿景。

近期目标即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 制订这一目标时须注意操作性和可行性。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幼儿园特色建设方面的原有基础, 结合本园的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园所文化方面的特有发展, 尤其可以借助历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 运用教育科研的有力武器梳理办园思想, 在系统分析幼儿园现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突破口, 明确发展目标, 使制订出的近期目标既有传承性, 能迅速取得全体教职工的广泛认同, 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挑战性。

远期目标即未来的发展愿景, 是特色办园思想的完整体现。管理者必须深度研究幼儿园的实际并认真总结长期以来的办园经验, 结合幼儿园今后的发展愿景进行前瞻性思考, 理性确立长远目标。在制订时可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几个阶段目标, 每个阶段的目标之间要注意体现出渐进性与层次性, 逐步深化提升。一般来说, 较好的目标规划应具有包容性与操作性, 也就是既能贯穿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及环境文化的多个方面, 同时又能随着幼儿园的发展不断增添具有个性化的内容, 逐渐升华。

三、特色办园方略:创新+稳定

如上所述, 办园理念可以相同, 但办园方略不能从外部移植, 不能照搬照抄别人已经形成的模式, 须有所创新, 体现“人有我优”的特别之处, 这是幼儿园特色建设的关键。作为管理者, 要监控幼儿园的特色创建过程, 深入研究幼儿园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和创办特色园所的方针, 尤其要注意对幼儿园发展的“第二曲线”开展研究, 充分整合社区文化和环境等有效资源, 全方位、多视角地开展针对幼儿园自身特色的科研工作, 形成独特的管理策略和鲜明个性, 实现管理者学术身份与行政身份的合一, 起到先导作用。

在强调创新的同时, 管理者还必须遵循稳定的原则。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和历史的积淀, 它需要时间, 需要过程, 需要传承与发扬。特色建设的发展应体现“培育幼儿园——项目幼儿园——特色幼儿园”的延续发展轨迹, 而不能朝令夕改、昙花一现。在实际工作中, 务必避免换一任园长就换一种特色的做法, 切忌“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任园长须冷静分析自身文化与幼儿园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 找到隐藏在其中的冲突点与契合点, 实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吸纳, 传递交接好“接力棒”, 继往开来、执着坚守, 以维持独特、稳定的办园风格。

四、特色办园内容:个体+整体

幼儿园特色建设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文化。我们应把特色建设置于整体系统的文化视野下来看待把握, 它是一个从个体到整体的综合结果, 是一种长期内在的文化积淀, 是靠文化来支撑的。因此, 文化建设与特色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又不完全相同, 可以肯定的是, 特色建设中一定会伴随着园本文化的建设。归纳起来, 幼儿园特色建设内容涵盖了组织物质文化 (包括组织名称、标志、宣传手册、建筑风格、外显环境等) 、组织制度文化 (包括规章制度、管理细则、仪表礼仪、行为规范等) 、课程文化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研究、优势项目等) 、精神文化 (办园目标、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人文气息) 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目前, 对特色建设的内涵理解, 须澄清以下两个问题:

1.特色建设应注重儿童的视角

特色是做出来的, 不是宣传出来的, 也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在研究中不难发现, 部分幼儿园在特色建设上走入了“文化装点”的功利化误区, 在一些管理者的意识中, 特色建设就是“门面工程”, 只要硬件到位了, 特色园自然就形成了, 因此, 他们在公共环境创设上动足脑筋, 甚至不惜重金请来专业的广告公司设计打造。这样一来, 随处可见的是各新建幼儿园的内部装潢越来越考究, 然而驻足细细审视, 就会发现环境布置更多的是在迎合参观者的心理, 高高在上的文字占据了环境创设的主体部分, 墙上尽是制度口号、名人名言, 试想一下, 这样的环境布置孩子们看得懂、有兴趣吗?这种脱离儿童视角的特色建设是极其脆弱的,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文化装点, 因为它缺乏师生内在的生命张力。建筑可以模仿, 园训可以仿照, 口号可以参考, 但这些只是特色的外表包装, 也就是所谓的标签文化, 我们所提倡的特色绝不是单靠几条吸引眼球的标语、几块设计精美的版面或几本手册就可以达到的, 特色的内涵应从儿童的视角来仔细挖掘, 使其真正符合儿童的发展。

2.以特色资源为主

特色不等于特长, 幼儿园的特色不是单指特色班、兴趣班、特长班, 如果把特色等同于特色项目, 那么这样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目前有很多幼儿园以特色项目冠名, 如国际象棋特色、曲艺特色、剪纸特色、刺绣特色等等, 笔者认为, 这些只是整个课程建设中的优势项目, 仅是特色建设的组成部分。

在特色建设的整个内容体系中,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使用是最核心的部分。建设特色幼儿园要结合本区域的文化背景, 只有继承和发扬了本区域文化的特点, 特色才能很好地被社会公众接受, 如有的幼儿园以吴文化为背景, 有的幼儿园以乡土文化 (比如地方曲艺、人文精神等) 为背景, 这些都是很好的选择。特色建设无论是优势项目的进一步提升还是弱势项目的现实突破, 都要充分考虑多种资源的整合利用, 切不能跟风, 须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出发, 发挥资源优势, 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我所用。

五、特色办园成效:微观+宏观

如上所述, 特色幼儿园的形成不是一个“线性”过程, 而是多层面、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系统过程。因此, 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不能仅从微观层面进行简单评定, 而应从幼儿发展状况、教师发展水平、整体办园水平和社会舆论反映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第一, 评价是否促进了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幼儿在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方面是否有突出的表现;第二, 评价教师是否有特长, 幼儿园的特色建设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否逐步形成了一个有个性特长的教师群体;第三, 评价幼儿园的特色建设是否促进了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 是否形成了有鲜明个性的优质幼儿园;第四, 评价幼儿园的特色建设成效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这是衡量特色成效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好的教育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幼儿园特色是同行心服口服的认定, 是社会众望所归的认定。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10篇

一、我国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分析

自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至今, 我国现代环境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过程, 现已发展成一个独立且涉及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其立法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 进行了修改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这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 对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有着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 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此次修改明确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写入环境保护法, 新《环境保护法》的出台, 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 立法内容相对完善

除《环境保护法》以广泛涉及的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了综合性的保护之外, 我国还陆续颁布了不同领域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

1. 资源保护领域。

随着环境保护得到不断重视, 我国的自然资源法中规定了诸多资源保护的内容, 在自然资源立法中关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的内容设置的频率越来越高。目前, 我国现有自然资源的立法中, 诸如《土地管理法》、《水法》、《海域使用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等均有专门法条甚至专章对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及恢复原貌等内容进行规定。

2. 生态保护领域。

我国生态保护方面的立法日趋健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出台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5年7月6日起施行) 、《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1991年6月29日起施行) 、《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年12月1日起实施)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 (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1年5月9日起施行)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004年11月12日起施行) 、《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风景名胜区条例》 (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等法律、法规。

3. 污染防治领域。

我国污染防治领域非常全面, 陆续颁布了诸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海洋环境保护法》 (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6月1日起施行) 等。此外, 还有专门针对电磁辐射、规范农药使用和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多层级的立法保障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对特殊领域的环境保护通过特别立法予以加强

一些环境要素具有特殊性, 综合性的环境立法难以提供有效保护的领域, 对此也颁布了相关法律。包括1998年11月29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

(四) 其他部门的立法也写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

除上述《环境保护法》, 资源保护、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特殊领域等专门立法之外, 我国其他部门的立法也写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如:《刑法》中设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环境监管失职罪”;《农业法》以专章设置了“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物权法》第90条规定了不动产权利人在使用不动产时有遵守国家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义务;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列有专章关于环境侵权责任的内容。

二、我国环境立法保护的问题分析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永续生存提供了有效保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也对环境保护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要表现如下:

(一) 环境立法保护理念尚需建立

人们的传统生态价值观认为“人为中心”, 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种观念会导致“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环境可恢复, 须先为经济让步”等错误理念的滋生甚至泛滥, 从而阻碍了环境保护立法的速度和效率。

(二) 一些重要环保领域, 立法保护仍不够完备

尽管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得到了有效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但在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空白缺位的现象, 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

(三) 环境保护立法、执法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纵观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规定, 可以发现其立法质量还有待提高, 如原则性强可操作性较差, 在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以罚为主现象, 以致在实践中环境保护违法成本低, 法律法规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不能达到立法的目的。

三、对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建设的建议

《决定》指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譼) 在环境保护领域, 不断建立健全法律规范实施体系、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 是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树立正确环境保护法制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 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共存的目的。一是需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考虑法制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应有作用;二是应以持续发展的思维, 确立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三者关系的法律法规;三是应当具备尊重自然的立法精神, 将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平等看待其他生命物种, 注重维持各类物种间平衡发展的关系。

(二) 加快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决定》指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譽)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立法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而言, 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的环境保护立法不相适应。必须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的环境保护立法进程的要求, 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必须加快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生态补偿、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步伐, 填补环保立法的空白领域, 不断完善现行环保法制体系。二是加快修订已有法律法规当中与当今形势不相适应的相关法条;三是加强对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技术性研究, 为环境保护立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四是重视国内相关立法与国际立法的衔接, 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保护法治有益经验。

(三) 多途径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实施的有效性

《决定》指出,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譾) 因此, 笔者认为在环境保护执法过程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推进行业自律, 实行自我监督;二是加强执法监督, 克服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主义, 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建设, 三是加大对破坏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环境保护违法成本, 坚决克服以罚代刑、提前交罚、定期交罚等一罚了事现象, 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有效对接, 对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 设立专门专业性的环境类审判业务庭

依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 审判庭室的职能一般按照所处理案件的法律性质适用的诉讼程序进行划分, 诸如民庭、刑庭、行政庭、经济庭等。但仅从案件的法律性质划分庭室职能, 对于环境类纠纷的案件来说并不适用。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新型的法律体系, 如按照传统法律门类的划分, 环境保护法就具有跨法域的特征, 其与生俱来的综合性更给涉及环境保护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同时, 环境保护类审判工作, 专业性强、技术要求性高、审判程序复杂, 要求审判法官既具备极高的法律素养, 又要有完备的环境保护技术知识, 同时, 还应具有相当的环境保护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够从专业和技术的角度, 做出科学而准确的评判。传统的诉讼过程与现有法官的素质, 均不利于对环境保护纠纷这一新型法律诉讼关系的有效调解。因而, 成立专门的审判法庭, 培养具有相关专业素养的法官队伍势在必行, 同时这也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

2013年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55条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这是我国的立法的又一大飞跃, 使环境的司法保护更上一个里程碑, 我们期待着立法的不断完善, 通过立法去规制人们的行为, 从而使严重的环境问题得到改善,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 法治体系不断构建的今天, 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大局发展的重大问题。将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 以法律为工具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 是当前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最佳选择。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的司法问题和原因, 结合环境立法保护机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立法保护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0/28/c_1113015330.htm.

[3]周林彬, 冯曦.我国环境侵害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3) .

[4]顾洪琴.略论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J].资源与产业, 2006 (6) .

[5]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 2014 (6) .

营造良好环境 建设特色班级(下) 第11篇

一、全员参与,活动彰显个性

个性化教育如班级誓言、班级整体发展目标、阶段化发展目标、班级日记、班主任寄语等,是促进一个班集体整体观念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我校根据不同班级各自的特点为班级命名;利用早上和中午课前10分钟唱班歌;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后制订出班级整体发展目标和阶段化的目标。这些目标符合实际,且有利于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目标,为学习助力。

班级日记及班主任每日寄语是彰显班级个性不可或缺的环节:班级日记主要是让学生自己书写自己班级的发展历史,把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和烦恼的事情都记录下来,进行反思,使用这些记录的信息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班主任每日寄语的内容主要是班主任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查找问题,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同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把时间和空间、兴趣和爱好、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教师还应满足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为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设计出属于他们的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舞台与成才空间。

针对中学生个性可变的特点,教师可通过谈心的方式,以尊重、信任学生为前提,肯定学生的兴趣爱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使学生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预期变化,达到积极引导之目的。

我校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机会,并依托淄博市艺术特色学校的优势平台,开设了各种活动课程、特色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天地。

学校先后成立了文学类社团“晨曦文学社”“蒲风文学社”,荐书人协会,英语沙龙,实践类社团电子制作、理化生自主实验兴趣小组及机器人创意小组,艺术类社团绘画、版画、声乐、舞蹈、合唱团等,体育类社团轮滑队、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自然科学研究类社团地理探索学社、生物学社、理化学社等。

这些社团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一改往日的“纸上谈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校还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节”“校园艺术节”“阳光体育节”“校园科技节”和“班级文化评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教师发现和选拔人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多元标准评价,促使个性飞扬

我校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其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做到扬长避短。在学生评价方面,我校除了进行常规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外,还进行了“学习进步明星”“体育明星”“文艺明星”等各种单项评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感受成功的机会;并开展了以学习标兵、纪律标兵、学雷锋标兵、卫生标兵为主要内容的“四标兵”评选活动,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如果这节课预习得好,专心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该学科少做1道题的奖励;如果在此基础上书写规范就再少做2道题。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把“复习—预习—学习—练习—书写”的环节做到了环环相扣,收到良好效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和谐进取的学习生态乐园的建设,从细节入手,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营造温馨、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建设 第12篇

1 网络环境的特征

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使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一个不受空间、时间、民族、国别限制的全球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在物理上互联, 依据某种协议进行互相通信, 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

1.1 相对于传统信息资源环境, 网络环境具有任意联接、开放性的特点

网络环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 只要上了网, 就成为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终端, 并可以同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其他终端相连接。计算机网络一直采用无中心、不封闭的结构。信息传播过程可简单地描述为:信源→信道→信宿。其中, “信源”是信息的发布者, 即上载者;“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 即最终用户。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对信源的资格有严格的限制, 采用的是有中心的结构。而在计算机网络中, 对信源的资格并无特殊限制, 任何一个上网者都可以成为信源。尤其是传统图书馆总是会受到时空的限制, 使信息的传播效率降低, 而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网络服务可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1.2 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巨大和信息种类丰富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几乎所有原先以传统介质为载体的信息都在日益“数字化”, 并被上载到网络上广泛传播, 甚至可以说, 整个世界正在被日益“网络化”。

1.3 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传播“交互性”的特点

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形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方式, 一般来说, 信宿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源传播的信息。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 信宿却可以“主动”地向信宿传递信息, 也可以要求信宿根据自己的要求提供信息, 所有信息都能在协议下实现共享, 信息的传播更为高效。

1.4 网络资源获取的便捷性

网络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无论是文本、图像、视频都能很方便地实现存取。随着移动设备端的不断优化, 整个互联网信息更容易被存取、被分享。据统计, 过去五年间全球被创造和分享的数字信息资源, 包括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源增长了39倍, 2011年接近20亿TB。

2 网络环境下的特色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网络环境, 图书馆不单单是将现有的传统模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更应该实现特色化。近年来, 各类图书馆馆藏结构由纸质信息资源一统天下的格局转变成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并存的新局面, 甚至电子资源对传统的纸质图书资源借阅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如果没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没有特色化的个性服务, 很难真正地吸引读者。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检索后发现网络资源大同小异, 因为本身没有特色之处, 不具备太多优势。一般也是通过校园网用户访问较多, 局域网外的用户较少访问。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决定了其所拥有的读者数量和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 各高校对优秀生源的招生竞争其实本质是学院综合实力的竞争, 显然图书馆建设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因地域形成的文献信息集散地已逐渐不存在, 只有开展特色建设才能够吸引读者, 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价值。开展特色服务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服务价值。

在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实现需要学校图书馆开展特色化建设。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和互联网在全球的日益普及, 使资源共享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促使图书馆馆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实现资源共享, 更好地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不断探索服务方式, 开展各类特色建设。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色化建设内容

作为高职院校, 必须有清晰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 而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定位。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内容有多个方面, 比如馆藏、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建筑、设备等等, 其中最核心的是馆藏建设和服务创新及人才结构的特色化建设。

3.1 构建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要定位准确, 结合高职院校学科特色,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 始终为学科专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尤其是学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都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且学校的专业优势非常明显。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收集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 还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从业职业资格证考核资料等, 为教师教学科研及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图书信息资料方面的支持。

高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 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高职中, 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 更多注重技能的培养,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个特点, 图书馆应加强对师生实践性环节的成果的收集, 尤其是对一些创新成果、设计方案的收集, 可以很好地反映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生源不断递减的背景下, 积极参与教学环节过程, 师生共建特色资源, 为学校招生宣传增色不少。

特色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建设关键所在, 是开展各项服务的基础。首先, 特色文献建设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 根据专业特色来搜集、鉴别、整合相关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的数量、类型、质量上都要达到标准。其次有条件的应该积极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 可以兼顾地方行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有行业背景的特色文献资源库。最后, 重视资源的共享。在网络信息环境中, 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台, 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最大限度弥补自有资源的不足。

3.2 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

互联网中信息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使得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环境向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新的学习方式, 它拓展了原来限定在某一区域的校园和教室等有限的物理空间, 以及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可获取的有限资源, 并改变了人们由此产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学习者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可以扮演不同角色。学习者可以迅速转换虚拟场景。也就是说, 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完全可能以迥然不同于传统知识情形下的形象出现。不仅如此, 学习者的性格、思维、习惯等都会在网络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发生深刻的转变。

在网络环境下, 很多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虚拟馆藏”远远大于实际馆藏。为了适应信息的高速发展,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 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服务效率, 开展特色服务。首先, 从服务深度来讲, 传统的图书馆浅层次服务主要为读者提供简单的知识存取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提供了可能, 比如课题跟踪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其次, 从服务模式来讲, 传统图书馆通常以馆员为中心, 坐等读者上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应变被动为主动, 和读者建立和谐的关系, 设立便捷的沟通平台。比如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微博、QQ群、微信等新型沟通渠道以方便图书馆与读者进行零距离交流, 有针对性地对读者进行信息推送。

3.3 科学管理, 构建特色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 人才是网络环境下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 其作用的发挥程度主要依赖于图书馆人员素质的高低。人才是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 使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应该以人为本, 创造竞争、激励、调控等机制, 充分调动每一个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历史欠账较多, 馆员素质参差不齐, 尤其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一些馆员如果不能坚持学习, 就会落伍于时代, 不利于新型图书馆特色化建设。另外, 在信息化背景下, 原来馆员的信息化素质有待提升。必须优化管理队伍, 多组织各类专业培训, 加强图书馆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同时要设立合理的岗位竞争机制, 以加强馆员的自我进取意识, 增强其责任心和紧迫感,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一个合格的馆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知识, 崇高的敬业精神, 更要有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特色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图书馆建设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世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深化与拓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1 (1) .

[2]姚颖莉.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1) .

[3]杨茜.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高教研究, 2012 (12) .

上一篇:英语文化教育下一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