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生产线范文

2024-06-08

主生产线范文(精选9篇)

主生产线 第1篇

1 概述

X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6Mt/a, 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开拓, 井筒Φ5m, 提升高度648m。主井装备一对立井四绳16t箕斗, 端面组合钢罐道, 同侧装卸载。

2 箕斗的选型

2.1 箕斗外形尺寸的确定

根据矿井提升高度和生产能力以及矿井提升、排水、通风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 确定主立井的井筒直径为Φ5m。装备一对立井四绳16t箕斗, 满足《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8.1.9条主井提升能力的规定。

物料粒度和卸载速度是决定箕斗断面宽度的主要因素, 一般卸载口宽度应不小于3倍的物料最大粒度。同时还要考虑闸门形式和卸载方式等综合因素。

箕斗断面长度尺寸取决于布置要求, 一般宽度与长度之比值为1/3~1左右。井筒内布置一对或两对箕斗成四角布置时, 其比值较大, 两对箕斗成一排平行布置时比值较小。

箕斗载荷高度由有效容积确定。设计时应注意与卸载口宽度的比例关系。据国外某大型箕斗设计公司的箕斗尺寸参数统计表中得出, 有效载荷高度与断面宽度比值为5~13。我公司设计经验认为, 一般有效载荷高度与断面宽度比值取6~10范围较为合适。

结合以上所述, 并考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粉煤起拱、块煤粉碎、黏结底板等因素, 经过多方案比选, 最终确定箕斗斗箱断面尺寸2.4m×1.55m、本体高12m、有效载荷高度7m, 采用200mm×200mm端面冷弯方形空心管罐道, 罐道间距2.5m。

2.2 箕斗首、尾绳悬挂装置的选型

首、尾绳悬挂装置是由首、尾绳悬挂最大载荷和首、尾绳钢丝绳公称尺寸选取的。X矿井尾绳有效计算长度L≈748m (由提升系统图得到) , 扁尾绳公称尺寸为171×28。尾绳悬挂最大载荷:F尾=97.6k N。尾绳悬挂装置型号为:XWB150。首绳悬挂板提升最大终端载荷为F首=597k N。首绳钢丝绳直径为40mm, 选取首绳悬挂装置型号为:XSZ200。以上选型需满足《煤矿安全规程》专为提升物料的提升容器的连接装置, 安全系数不小于10。

2.3 滚轮罐耳的选型

根据MT236-2011《矩形钢罐道滚轮罐耳》滚轮罐耳承受的最大水平力按提升容器总重 (容器自重加载重) 的1/24计算。X矿井选滚轮罐耳型号为LS35, 满足要求。

3 主立井生产系统主要环节的设计

3.1 井下装载方式的设计

目前箕斗装载的方式主要有定量板式输送机和“定量斗+装载带式输送机”两种方式。

在我国, 立井井底硐室装载方式普遍采用定量斗, 定量输送机装载使用较少。迄今为止, 使用进口定量输送机装载的矿井仅有钱家营、常村和屯留煤矿等;使用国产定量输送机装载的矿井仅有陈四楼、海石湾和东欢坨煤矿等。

两种装载方式, 各具特点:定量斗为立式计量,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管理环节少、便于维护、计量准确、装载时不要动力、设备完全国产、价格低廉;但其缺点是定量斗体积大, 需要较大的装载硐室, 要求围岩条件好, 施工及支护难度大且因定量斗较高, 煤的二次破碎较严重。而定量输送机为卧式计量, 其优点是高度方向尺寸小、可以减少装载硐室工程量、减少原煤的二次破碎率;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制造难度大、使用维护成本高、装载时需要外加动力、慢速动态称重计量时间长、国产设备故障较多、进口设备价格昂贵。

定量板式输送机与定量斗均为成熟的技术, 综合矿井总投资控制要求和业主意见, X矿井井下装载方式采用定量斗+装载带式输送机方式。具体工艺流程为:大巷带式输送机来煤运至井底煤仓。箕斗装载采用两条带式输送机向各自对应的箕斗计量装载设备给煤 (即两带两斗) 的方式。井底煤仓仓下设两台甲带式给煤机, 给入各自对应的带式输送机, 煤经机头溜槽卸入对应的箕斗计量装载设备, 计量装载设备闸门油缸由主井井底装载液压系统供油集中控制。煤经防爆型液压测重装置定重后装入箕斗上提。

目前, 计量装载设备的动力源主要有气动和液动两种。气动系统虽然对环境的污染少, 压缩空气在很大程度上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也小, 但是若作为井下计量装载设备的动力源, 需要压力容器来储存压缩空气, 并起到稳压作用。压力容器需要设置单独的硐室放置, 硐室较大。另外需要架设专用风管供压缩空气。而液压系统同其他传动方式相比, 在传递动力相同的情况下, 具有重量轻、体积紧凑的特点, 且与电气配合, 容易实现动作和操作的自动化。如今, 国产液压系统密封元件的性能可靠性高, 对环境不易产生污染, 所以X矿井计量装载设备的动力源采用液动。

3.2 井口卸载方式的设计

目前国内箕斗的卸载方式主要有外动力式和固定曲轨式。

外动力式卸载一般用于大型箕斗。利用液压操控外动力卸载装置 (液压缸+卸载小车) 将箕斗底部扇形闸门打开, 原煤卸入井口受煤仓, 卸载完毕后, 又用外动力关闭箕斗闸门, 箕斗进入下一个提升循环。优点是:开闭闸门时对套架冲击力小, 能够延长箕斗、钢丝绳的寿命。无须增加提升高度, 箕斗卸载位置固定。缺点是:需要外动力卸载装置, 运行维护费用高。

固定曲轨式卸载是通过设于套架上的固定曲轨自动将箕斗闸门打开卸煤, 卸载完成后, 箕斗在下降过程中, 闸门通过曲轨强行关闭, 优点是:无外动力设施, 环节少, 运行维护费用低, 卸载时间较短。缺点是:卸载过程中对箕斗、井塔及套架冲击较大, 提升需设低速爬行段, 采用六阶段速度图, 箕斗提升高度需增大1.5~2m, 总的提升时间比外动力式长。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X矿井最终采用固定曲轨卸载方式。具体流程如下:箕斗提升至井口, 闸门滚轮进入固定在井架上的卸载曲轨, 闸门靠卸载曲轨的作用力打开, 煤炭卸入井口受煤仓。受煤仓有效容量为80t, 受煤仓内设煤位装置, 以达到满仓提示的目的。煤经仓下给煤机给入转载带式输送机进入地面生产系统。井口房内存放备用箕斗一台。为便于安装及更换箕斗, 井口房内设两台起重量为20t的葫芦进行辅助作业, 当需要更换箕斗时, 在卸载方向的另侧铺设临时钢桥架, 临时钢桥架要求穿过井筒, 手动葫芦将箕斗放置在箕斗专用平板车上, 通过慢速绞车将平板车拉入井筒位置进行更换作业, 操作较简便, 省时省力。

3.3 井底清理撒煤设计

撒煤是指在箕斗装卸载或提升过程中落入井底的煤。随着矿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装卸载设备的改进, 箕斗撒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主井井底撒煤量较少, 约为1‰~3‰。X矿井箕斗装载方式为全上提式, 清理撒煤硐室与井底运输大巷为同一水平。

X矿井清理撒煤采用脱水刮板清理方式, 脱水刮板清理方式的优点是:所需井巷工程量小, 清理环节简单, 撒煤全部落至刮板机上堆积, 不堵仓;撒煤在井下进入主井煤流系统, 环节简单, 可避免对地面环境造成污染。具体设计如下:

撒煤和井筒淋水直接落至清理撒煤硐室底板, 主井井底设集煤漏斗, 漏斗下方沿斜坡布置一条脱水刮板机 (中板钻孔) 。在斜坡下端设有两个长条形沉淀池。撒煤和井筒淋水通过漏斗直接落至刮板机上堆积, 刮板机两侧设置脱水挡煤板。撒煤在堆积的过程中从刮板机底部和两侧挡煤板脱水, 井筒淋水和细小的粉煤则沿设置在刮板机底部和两侧的水沟流入沉淀池。集存到一定煤量后, 开动刮板机装入矿车, 运至主煤流系统。为确保安全生产, 应在主井提升停止时进行清理撒煤装车作业。

4 结束语

主立井生产系统涉及环节很多, 根据不同的条件有多样的设备选型和工艺布置方式。本文结合X矿井谈了一下主立井的设计体会, 供同仁参考。

参考文献

[1]赵东岭.葫芦素矿井大型提煤箕斗断面尺寸的确定[J].煤炭工程, 2010, 8:18-20.

[2]王建东.主井装卸载设备的选择及综合技术经济比较[J].煤炭工程, 2004, 7:17-18.

mps(主生产计划) 第2篇

主生产计划是计划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一个有效的主生产计划是生产对客户需求的一种承诺,它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协调生产与市场,实现生产计划大纲中所表达的企业经营目标。主生产计划在计划管理中起“龙头”模块作用,它决定了后续的所有计划及制造行为的目标。在短期内作为物料需求计划、零件生产计划、订货优先级和短期能力需求计划的依据。在长期内作为估计本厂生产能力、仓储能力、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需求的依据。

为什么要先有主生产计划,再根据主生产计划制订物料需求计划?直接根据销售预测和客户订单来制订物料需求计划不行吗?产生这样的疑问和想法的原因在于不了解MRP的计划方式。概括地说:MRP的计划方式就是追踪需求。如果直接根据预测和客户订单的需求来运行MRP,那么得到的计划将在数量和时间上与预测和订单需求完全匹配。但是,预测和客户订单是不稳定、不均衡的,直接用来安排生产将会出现时而加班加点也不能完成任务,时而设备闲置,很多人没活干的现象,这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且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这样的安排也不是总能做得到的。

加上主生产计划这一层次,通过人工干预,均衡安排,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主生产计划量和预

测及客户订单在时间上相匹配,而不追求在每个具体时刻均与需求相匹配,从而得到一份稳定、均衡的计划。由于在产品或最终项目(独立需求项目)这一级上的主生产计划是稳定和均衡的,据此所得到的关于非独立需求项目的物料需求计划也将是稳定和匀称的。因此,制订主生产计划是为了得到一份稳定、均衡的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的输入输出如下图所示,它是由预测、订单和生产大纲所驱动,根据能力和产品提前期的限制,来识别生产产品品种,安排生产时间和确定生产数量。从较短的时间来看,主生产计划可以作为物料需求计划、组件的生产,订单优先计划、短期资源的基础。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主生产计划可以作为各项资源长期计划的基础。

主生产计划是生产部门的工具,主生产计划又是联系市场销售和生产制造的桥梁,使生产计划和能力计划符合销售计划要求的顺序,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主生产计划又能向销售部门提供生产和库存信息,提供可供销售量的信息,作为同客户洽商的依据,起了沟通内外的作用。MPS把企业规划同日常的生产作业计划关联起来,为日常作业的管理提供一个“控制把手”,驱动了一体化的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系统的运作。

总之,主生产计划在MRPⅡ系统中的位置是一个上下内外交叉的枢纽,地位十分重要。在运行主生产计划时相伴运行粗能力计划,只有经过按时段平衡了供应与需求后的主生产计划,才能作为下一个计划层次--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信息。主生产计划必须是现实可行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都是符实的。主生产计划编制和控制是否得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关系到MRPⅡ系统的成败。这也是它称为“主”生产计划的根本含义,就是因为它在MRPⅡ系统中起着“主控”的作用。

二、MPS编制原则

主生产计划是根据企业的能力确定要做的事情,通过均衡地安排生产实现生产规划的目标,使企业在客户服务水平、库存周转率和生产率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并及时更新、保持计划的切实可行和有效性。主生产计划中不能有超越可用物料和可能能力的项目。在编制主生产计划时,应遵循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最少项目原则:用最少的项目数进行主生产计划的安排。如果MPS中的项目数过多,就会使预测和管理都变得困难。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制造环境,选取产品结构不同的级,进行主生产计划的编制。使得在产品结构这一级的制造和装配过程中,产品(或)部件选型的数目最少,以改进管理评审与控制。

*独立具体原则:要列出实际的、具体的可构造项目,而不是一些项目组或计划清单项目。这些产品可分解成可识别的零件或组件。MPS应该列出实际的要采购或制造的项目,而不是计划清单项目。

*关键项目原则:列出对生产能力、财务指标或关键材料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生产能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是指那些对生产和装配过程起重大影响的项目。如一些大批量项目,造成生产能力的瓶颈环节的项目或通过关键工作中心的项目。对财务指标而言,指的是与公司的利润效益最为关键的项目。如制造费用高,含有贵重部件,昂贵原材料,高费用的生产工艺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项目。也包括那些作为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的,相对不贵的项目。而对于

关键材料而言,是指那些提前期很长或供应厂商有限的项目。

*全面代表原则:计划的项目应尽可能全面代表企业的生产产品。MPS应覆盖被该MPS驱动的MRP程序中尽可能多数组件,反映关于制造设施,特别是瓶颈资源或关键工作中心尽可能多的信息。

*适当裕量原则:留有适当余地,并考虑预防性维修设备的时间。可把预防性维修作为一个项目安排在MPS中,也可以按预防性维修的时间,减少工作中心的能力。

*适当稳定原则:在有效的期限内应保持适当稳定。主生产计划制订后在有效的期限内应保持适当稳定,那种只按照主观愿望随意改动的做法,将会引起系统原有合理的正常的优先级计划的破坏,削弱系统的计划能力。

三、主生产计划的对象

主生产计划的计划对象主要是把生产规划中的产品系列具体化以后的出厂产品,通称最终项目,所谓“最终项目”通常是独立需求件,对它的需求不依赖于对其他物料的需求而独立存在。但是由于计划范围和销售环境不同,作为计划对象的最终项目其含义也不完全相同。

从满足最少项目数的原则出发,下面对3种制造环境分别考虑MPS应选取的计划对象。

*在为库存而生产(MTS)的公司:用很多种原材料和部件制造出少量品种的标准产品,则

产品、备品备件等独立需求项目成为MPS计划对象的最终项目。对产品系列下有多种具体产品的情况,有时要根据市场分析估计产品占系列产品总产量的比例。此时,生产规划的计划对象是系列产品,而MPS的计划对象是按预测比例计算的。产品系列同具体产品的比例结构形式,类似一个产品结构图,通常称为计划物料或计划BOM。

*在为订单生产(MTO)的公司:最终项目一般就是标准定型产品或按订货要求设计的产品,MPS的计划对象可以放在相当于T形或V形产品结构的低层,以减少计划物料的数量。如果产品是标准设计或专项,最终项目一般就是产品结构中0层的最终产品。

*在为订单而装配(ATO)的公司:产品是一个系列,结构相同,表现为模块化产品结构,都是由若干基本组件和一些通用部件组成。每项基本组件又有多种可选件,有多种搭配选择(如轿车等),从而可形成一系列规格的变型产品,可将主生产计划设立在基本组件级。在这种情况下,最终项目指的是基本组件和通用部件。这时主生产计划是基本组件(如发动机、车身等)的生产计划。

一般地,对于一些由标准模块组合而成的、型号多样的、有多种选择性的产品(如个人电脑),将MPS设立在基本零部件这一级,不必预测确切的、最终项目的配置,辅助以成品装配计划(FAS)来简化MPS的处理过程。FAS也是一个实际的生产制造计划,它可表达用户对成品项目的、特定的多种配置需求,包括从部件和零配件的制造到产品发货这一部份的生产和装配,如产品的最终装配。测试和包装等。对于有多种选择项的项目,采用FAS时,可简化MPS的。可用总装进度(FAS)安排出厂产品的计划,用多层MPS和计划BOM制订通用件、基本组件和可选件的计划。这时,MPS的计划对象相当于X形产品结构中“腰

部”的物料,顶部物料是FAS的计划对象。用FAS来组合最终项目,仅根据用户的订单对成品装配制定短期的生产计划。MPS和FAS的协同运行,实现了从原材料的采购、部件的制造到最终产品交货的整个计划过程。

主生产线 第3篇

关键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410-03

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政治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粮食有关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始终是令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江苏省经济较发达,综合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和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较强的粮食生产能力。“十五”期间粮食年均总产量为 2 796.9万t,“十一五”期间达3 173.8万t。自2004年开始,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2011年总产量3 307.8万t,产量 6 219 kg/hm2,创历史最高水平[1]。江苏省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稳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2]。但是,由于受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波动影响,粮食生产也产生波动,同时还存在一些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隐患。因此,系统地研究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江苏省粮食安全宏观调控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 评价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许多学者构建了有关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3]上,结合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把指标体系分为 3个层次(表1)。第一层次是目标层,指江苏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次是准则层,是根据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特征而设立的农业资源禀赋指标、农业投入水平指标、农业资源转化水平指标3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反映了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层次是指标层,是对3个截面的进一步分解。本研究选择了8个具体评价指标来反映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

农业资源禀赋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主要衡量一个地区实际播种农作物的土地资源的丰裕程度。

农业投入水平指标中种植业从业人员反映了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指标,反映了社会对农业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及投入水平;有效灌溉面积是衡量农用土地资源灌溉条件的一项指标,有效灌溉面积越少,耕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条件就越差;农村用电量反映的是农村电力资源的投入情况。

农业资源转化水平指标中农业产值反映了江苏省农业经济产出量的对比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收入的指标,若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就会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的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粮食总产量反映了全年粮食总产量。

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因子分析是用较少公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4]。目前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有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中权重的给定因人、因地而异,主观性较大,不适应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比较,而主成分分析法的整个过程都可通过软件处理,各原始指标的权数不带人为的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3]。因此,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2011年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中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如何将多指标问题划为较少的新指标问题,并且使这些新的指标既彼此互不相关,又能综合反映原来多个指标的信息。具体步骤如下:(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计算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3)求相关系数据矩阵的特征根和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5)选取主成分个数,求出使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前几个主成分,并给予解释;(6)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进行分类和排序[3]。

2 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2011江苏省49个县(市)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出各个指标的特征值、特征根和贡献率。

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相对重要程度的指标,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因子相对越重要。本研究中指的是各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前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180%,表明这2个因子基本保持了原来8个指标几乎全部的信息。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说明,因子1、因子2可以解释原始信息的能力分别是59.070%、26.110%,所以只要求出前2个主成分即可(表2)[5]。

3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2011年江苏省49个县(市、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1)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综合得分大于0的县(市、区)共24个,平均分数为0.51,占全部样本的48.98%,且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占58.33%);小于0的县(市、区)25个,平均分数为-0.49,占51.02%。这说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的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但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可提升的空间很大。

nlc202309032004

(2)从各区域情况来看,苏北地区60.87%的县(市、区)综合得分为正值,39.13%的县(市、区)综合得分为负值;苏中地区33.33%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正值,66.67%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苏南地区42.86%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正值,57.14%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这说明苏北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其次是苏南地区,而苏中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的县(市、区)较多。

(3)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异较大,排名前2位的沭阳县、兴化市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均大于1,平均为1.61,而排名最后2位的仪征市和扬中市的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综合得分均小于-1,平均为-1.15。综合得分大于0的样本中,得分最高的沭阳县为得分最低的泰兴市的187倍[6]。

4 加快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证实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也证实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4.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等现代化装备水平,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科技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保证江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其次要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通过技术、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生产因素的有效配置,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再次要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不断改善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广大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7]。

4.3 保护耕地,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要保证江苏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执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逐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使土地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利用,应鼓励土地经营规模适度扩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4.4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粮食生产策略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不同的粮食生产策略,提高粮食生产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例如,洪泽县可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仪征市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扬中市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品质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江苏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葛自强,孙政国. 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596-598.

[3]易元红. 湖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310-1311.

[4]薛 薇. 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27-348.

[5]梁子谦,李小军. 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9-22.

[6]程叶青,马庆斌,张平宇,等. 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异特征及其空间类型[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261-264.

[7]姚於康. 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91-194.

ERP中主生产计划系统的设计 第4篇

主生产计划是企业资源计划 (ERP) 体系中的主控计划。概括地说, 主生产计划子系统 (Master produetlon scheduling, 简称为MPS) 是生产企业关于计划“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什么时候生产”的一种描述。

主生产计划是一个重要的计划层次, 可以说ERP系统计划的真正运行是从主生产计划开始的。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采购计划等均来源于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在ERP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实现从宏观计划到微观计划的过渡与连接。同时, 主生产计划又是联系客户与企业销售部门的桥梁, 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笔者以某制造企业主生产计划解决方案为应用实例, 对其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

2. 数据库驱动的ERP系统体系结构

本ERP系统采用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模式设计, 采用企业级应用开发规范-J2EE, 是当前移植性、健壮性最好的平台, 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 使用跨平台, 易移植的JAVA开发语言, 软件采用Application Server--IBM公司的Websphere以及oracle数据库。

ERP系统以Web站点的形式存在于Internet (或Intranet) 上, 客户端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界面, 输入必要的数据, 这些数据传送至Web服务器后, Web服务器再对输入的数据结合数据库数据进行处理, 将执行后的结果返回给浏览器以及数据库, 从而创建了动态Web页面。

3. 主生产计划需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 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 以生产计划为主线, 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计划和控制, 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流动畅通及动态反馈, 同时涉及业务部门比较多。

企业接受订单或作出销售预测计划后, 形成销售计划, 然后根据销售计划进行主生产计划的制定。通过人工干预, 均衡安排, 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主生产计划量和预测及客户订单在总量上相匹配, 而不要求在每个具体的时刻上均与需求相匹配.在这段时间内, 即使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只要需求总量不变, 就可以保持主生产计划不变, 从而得到一份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生产计划。

(1) 系统的功能需求。首先要实现动态管理, 只有采用动态管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动态管理, 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际参数。其次要实现辅助决策功能, 利用数据库技术、计算和统计方法, 对数据进行专业加工, 形成有价值的数据。

(2) 系统的数据需求。系统开发中要考虑数据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数据集中控制原则, 基于此, 采用最新的Web技术, 和目前流行的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体系结构, 客户端采用瘦客户机形式, 只安装浏览器, 这样的结构易于统一管理和维护。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集中统一管理。

4. 主生产计划设计

在分析了主生产计划系统的基本功能需求以后, 根据每类具体的功能, 分析实现该功能所需要的数据, 开发了具有兼容性的主生产计划子系统。

4.1 MPS的数据流

ERP系统的所有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数据的管理, 数据流动是它的精髓。因此, MPS数据流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质量。数据流也是系统实现的重要依据。M P S系统的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主生产计划子系统主要分为:基础数据、计划过程、信息查询3个模块.在基础数据中又分为计划参数设置, MPS统计期生成, 任务号生成方式;在计划过程中, 分为主生产计划生成、模拟主计划查询与确定和主计划调整;在信息查询中分为主计划查询、主计划明细查询、任务跟踪查询和可签合同查询。

基础数据是主生产计划的数据准备阶段, 是该子系统的必要数据输入部分, 子系统的运行以预测、企业订单以及这些数据为基础数据, 当然还包括物料清单 (Bill of material, 简称BOM) 。经过基础数据的准备之后, 主生产计划的数据处理在计划过程中执行, 是此子系统的核心部分.主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一个多次计算、反复的过程, 系统提供多次模拟功能, 最终由用户选定一个可行的主生产计划。系统的处理原则是:将计划人员的管理经验与计算机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法结合起来, 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主生产计划的编制, 提高了主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为企业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主生产计划编制。在信息查询这个模块中, 使用者只能对主生产计划的记录进行查询, 不能进行修改, 也不会对其它模块产生数据影响。

5. 几个关键技术

针对ERP环境下主生产计划的多渠道信息源、网络化的数据分布、快捷、易用的交互操作、智能化的分析决策等特点, 该主计划系统在开发期间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需求分析与功能抽象技术。通过深入调查方式弄清企业的基本需求, 完成系统功能分析、体系结构的初步确定, 包括对原系统的改进和尚未实现功能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完备, 整理出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根据需求分析报告绘制业务流程, 抽象出数据模型, 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开发的基础。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变化而不断更改。

(2) 数据库建模技术。本系统后端采用oracle9i数据库工具建立数据库, 把主生产计划系统所需的信息转化为数据, 建立起基本的数据表, 建表时注意利用索引和主健关联。

(3) 接口设计技术。主生产计划对于企业的贡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但主生产计划系统有时须与企业的销售订单配套衔接, 否则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这就要求主生产计划系统必须能与企业的在线销售系统集成, 这就存在两个系统如何统一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在ERP系统中设计订单读取, 但不做具体内容, 保留函数接口, 这样避免了重复开发, 节约成本, 保证了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6. 结论

ERP理论的先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ERP系统开发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本文通过使用J 2 E E开发平台以及数据库技术, 实现了MPS理论与先进网络技术的结合,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ERP系统的子系统, 即主生产计划子系统。M P S系统的开发成功, 为整个ERP系统提供了开发样板, 为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新思路。目前开发的主生产计划子系统已经在某企业进行了实际运行, 效果良好, 提高了该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程控, 革杨.MRPⅡ/ERP实施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胨荣秋生产计划与控制一概念.方法与系统[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主生产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第5篇

主生产计划是建立的一份计划,由主生产计划员负责维护,以确定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生产多少数量产品的计划。

内容:1.订单数量:客户订单,库存订单。2.产成品的交货日期。

3.完工日期.4,主生产计划。

5,工作中心,工作线路,产品 BOM 清单,自制品和可用的库存量。6,生产排程。

7,工作中心的开工和完工日期,车间工作中心,加工管理系统。

主生产线 第6篇

现代制造业面临的是小批量、多类型、不同完工时间和各种不同要求的产品生产问题。在ERP实施过程中, 企业生产计划自动形成及实时调整将非常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 (加工能力) , 满足被加工任务所需的各种约束 (加工次序、所需机器) , 使所有的任务能尽量按时完成 (性能指标最小) , 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另外, 在车间调度计划制定后, 在执行生产调度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次品) 、工人技术因素、设备的状态问题和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原因 (外协推迟、新合同的加入和客户的要求改变等等) , 几乎没有一个初始的调度计划能完全地执行, 在生产过程中, 车间调度计划不断进行修正, 调整和重排, 在整个生产实际中的车间调度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因而如何既能实现静态优化建立车间调度计划, 又能实现该计划在不断演化过程中保持计划制定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是目前ERP系统在企业运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迫切问题。

传统的MPS/MRP计划调度算法采用的是基于分期间订购点法 (TPOP, Time-Phased Order Point) , 即把计划展望期划分为若干时段, 按照时段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制每个时段的计划。在编制当前时段的计划时, 要考虑之前计划的编制情况, 本时段编制的计划, 又会影响到之后时段的计划。该算法会综合考虑库存水平、批量政策、提前期大小等参数, 适合于按零件组织生产的企业。

也有很多学者采用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方法求解生产计划。文献[2]中给出了一种通过制定年度计划, 根据订单、预测的产品需求、产品的单位生产费用、单位存储费用及生产准备费用, 计算每月 (期) 产品生产数量的方法。采用动态规划方法, 建立使k阶段产品的生产和存贮费用最小的数学模型。Sydney C.K.从最基本的产品装配问题到整体的综合生产计划问题, 针对不同层次模型的复杂性, 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了阐述。D.Byrne, M.A.Bakir等采用分析/仿真混合的方法求解生产计划问题。

本文研究解决的问题, 正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既能实现静态优化建立车间调度计划, 又能实现该计划的不断演化过程中保持计划制定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二) 基于关键设备的车间调度算法分析

现有文献中, 对于求解静态Job-shop调度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生产调度问题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 而且大部分是线性规划问题, 目前使用的解法包括:利用整数规划方法、分枝定界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及遗传算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度效果。但这些方法在理论上的探索较多, 对于小规模的调度应用效果尚可。由于单件车间调度问题的复杂性, 对于机器数量和工件数量均较多的调度问题, 上述算法在计算机上的运行时间较长, 解的收敛问题和收敛的速度等, 在工程中应用中不太理想, 甚至无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离实际使用尚有一定距离。目前企业中采取的方法:要么是对少量的工件进行调度, 要么把车间的加工能力综合成工作中心, 以工作中心分级为单位进行调度, 结果较为粗糙, 效果不理想。

本文在研究现有企业使用的调度方法和企业生产的环境并结合当今Job-shop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基于关键工序和设备的Job-shop计划调度方法。其特点:

1. 人工经验和计算机分析相结合;2.能力需求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其数学描述如下:

假设生产计划有n种任务J1, J2, …Jn, 生产计划分T个时间段 (以月或周为单位) 。项目Ji在j时间段的计划量为mij, 要完成生产计划, 需要经过m个设备加工Q1, Q2, ……Qm。在J1, J2, …Jn的分时间段t的能力清单中, 最大时间分段为p段。对设备Qk, 任务Ai的分时间段能力清单在S段 (S=1, 2, p) 设备占用时间为tij:

(加工零件物料) 设备占用时间=零件物料加工时间×数量+准终工时

(加工零件物料) 设备占用时间= (零件物料加工时间+准终工时/一批数量) ×数量准备

则对设备Qk, 在j时间段的能力需求Ckj为

设备利用率为lk, j它反映K设备在时间段j设备利用时间。

其中T0是在j时间段中有效工作时间。

该方法计算量要大得多, 实际上是两个矩阵的积T矩阵是稀疏矩阵, 该方法一般在计算机上实现。根据计划安排对各月进行分析, 生成设备利用率, 对于设备利用率大于0.75的设备即为关键设备 (工艺) 。

在确定了关键设备 (工艺) 后, 可以进入第二部分分析基于关键设备 (工序) 的Job-shop计划调度。

基于关键设备 (工序) 的Job-shop计划调度问题的数学描述:

有m台机器和n个工件, 按着工件i的加工qi道工序, 每个工件在m台机器上的加工顺序 (工序) 和每道工序的加工时间 (工时) 和准终工时都是已知的, 并且n个工件的加工顺序是不相同的, 如何安排每台机器上的工件加工顺序, 使得某种指标 (比如, 总的加工时间、总的加工费用或者相对加工时间等) 最优。

具体表述如下:

基于关键工序和设备的Job-shop计划调度问题符号定义

n—工件数量;m—机器数量;qi—工件i所包含的工序数;

Okij—工件i的第j道在第k台机器加工的工序;

Skij—工序的开始加工时间;

Ski1—工件i的首道工序 (假定在机器k上) 的开工时间;

Skiqi—工件i的末道工序 (假定在机器k上) 的开工时间;

Ekij—工序Okij的完工时间;

Tkij—工序Okij的工序加工时间;

ESi—工件i的最早可能开始时间;

FSk—设备k的运行期间空置时间;

rkC—对设备k的能力需求和设备K的实际能力之比。注意:k与i和j相关。

基于关键工序和设备的Job-shop计划调度问题约束条件的数学描述

顺序约束———工艺要求的同一工件相邻工序间的加工顺序

式 (1) 表示工件i的第j道工序必须在第j-1道工序完成后才能开始。实践上有很多工序是可以同时加工 (即次序是可变的) 。

另外, 工序的外协的处理。外协工序时间确定问题, 自制工序转换为外协件或外协加工工序转化成自制工序的处理。

资源约束——同一台机器k上一个加工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另一个任务的加工, 设在同一台机器k上工序Okij先于工序Okpq加工, 则:

式 (2) 表示任一确定时刻, 机器k不能同时加工任意两个工件p和i。

开工时间限制——工件的开工时间受到物料的投放时间限制:

对于外协加工工序可以划分成两个不同的零件, 开工时间限制来代替外协时间以简化调度计算。

设备利用的限制——k设备空置时间之和:

其中i∈ (1, 2, …, n) , j∈ (1, 2, …, qi) 式 (4) 表示k设备空置时间之和;

空置时间为工件i的第j道工序开始时间和第j-1道工序开始时间减去第j-1道工序的加工时间。

在本文中, 调度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性能, 即尽可能减少系统生产时间和尽量满足加工任务中工件的交货期。其调度具体目标为:

1.使工件平均流通时间最短:

工件平均流通时间反映工件在系统中驻留时间, 能较全面地反映系统生产时间。

2. 对关键设备的空置时间为:

其中设备k=c

在调度时会出现一个以上的且利用率接近的关键设备时, 这时候无法实现 (7) 的条件。只能对这些设备空置惩罚系数rk (即加权) 设备k空置的惩罚系数的值根据该计划的能力平衡表来确定。

其中设备k=c1…cs

上述 (1) ~ (7) 式中

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分别实现目标 (5) 和目标 (6) 或者实现目标 (5) 和目标 (7) 。

(三) 算法应用实例

昆山某动力传动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万向轴和鼓型齿等传动件为主的小型企业。该方法中的能力需求可分为计划需求, 该需求计划是计划管理人员根据合同定单和企业加工经验对合同进行必要的分解和重新组合, 建立生产加工计划 (相对于主生产计划MPS) 见下表1 (生产加工表) , 它反映在不同的时段对产品的需求。

然后, 根据产品BOM产生加工物料的明细表。

根据物料的工艺路线文件生成零件加工设备需求表, 详见表2。

先产生主计划 (MPS) 对设备 (工艺) 的需求信息, 见图3所示。

然后再计算计划对设备在各时间段中的需求和该时间段的设备利用率。本例是月平均的方法进行计算的, 见图4所示, 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根据多种产品加工的安装间隔的优化系列参数中选择。

用户可以根据这些分析及规划的经验调整生产计划。调整后的计划再使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分析, 如此循环以求得较有效又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图5是本算法生成主生产计划界面。

(四) 结论

本文提出的生产计划算法具有如下特点:1.使用闭环控制的思想, 在任何时刻都能对生产进行重排 (再调度) , 不影响正在加工的零件组的当时工艺, 重排涉及到所有新增零件、未加工零件和已加工零件尚未加工的工序, 重排的范围广, 非常有利于解决车间加工的不确定性和调度的计划性的矛盾。2.新算法编制调度计划的速度, 一个100组零件在目前40台设备上进行调度一个方案的运行时间在128秒内, 编制一次调度计划 (同时比较几十个方案) 一般在一二个小时之内。原先一个方案就要化上一周到十天时间。3.提高了调度计划的优化程度。调度计划是先经过能力需求调整再使用基于关键设备的计算机模拟算法进行计算, 进行多方案比较和得出的, 又能通过人机对话输入人工经验, 大大地提高了方案的优化程度。

摘要:随着企业资源规划 (ERP) 软件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为适应众多的生产类型, 满足企业复杂多变的生产计划管理需求, 文章采用闭环控制的思想, 提出了以关键设备和工序为基础的主生产计划算法, 解决了车间加工的不确定性和调度的计划性的矛盾, 与传统的方法比较具有提高编制调度计划的速度, 改善调度计划的优化程度等特点, 算法在任何时刻都能对生产进行重排 (再调度) , 不影响正在加工的零件组的工序。最后以企业应用实例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实施效果和优势。

关键词:ERP,主生产计划,算法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宏漠.企业资源规划一制造业管理篇[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主生产线 第7篇

一、主辅分离的内涵

主辅分离是指先进制造业的行业骨干核心企业根据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及社会分工日益细分的要求,将其与主业相关的服务机构从其企业主业中剥离开来,分离新设独立的法人企业或者外包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业企业,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主辅分离,做专主业,分离辅业,在科技研发、国际贸易、营销策划、文化创意等领域,分离、融合、发展一大批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高地,一方面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速。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扩容,扩大规模,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主辅分离的方向

按照现代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做专的要求,笔者以为,主辅分离的重点方向主要是:

1、分离科技研发服务业。

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技术超前、研发领先,拥有较多科技开发成果、承揽较多产品研发业务,或独立设有设计研究院(所)及相关研究开发机构的行业龙头企业,将其技术设计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科研转化中心等机构或部门从其母体中分离出来,生成独立的专业从事科研开发、新品设计、工艺改良、技术推广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形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前端的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并最大限度地推进科技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分离发展贸易营销服务业。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一般,难以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滞缓的局面刻不容缓。应鼓励制造业企业中从事产品直销、自销和进出口贸易的机构或部门分离发展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等国际商务服务业,建立独立经营与核算的贸易或营销实体,专门从事进口原料采购、新品推广、产品推销、国际贸易等业务,利用制造业企业的品牌优势,开展第三方贸易。以此,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企业采购和销售渠道,建立新的交易关系,确立新的交易结构,壮大贸易营销服务业。这样,既可进一步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又可进一步增强我国商贸流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3、分离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

应鼓励仓储运输基础多件较好,具有较强集散、配送能力的工业企业利用现有的仓储库容、运输设备、养护设施等资产,分离新设独立核算、自主运营的专业化的物流配送公司,对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进行统一储运保管和分流配送,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物流效率和综合效益,扩大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

应鼓励在设计策划方面功能完备,具有较强对外服务能力的大型制造业集团,将企业中的创意、设计、研发、咨询、策划、会展、广告、推广及文化传媒等环节进行科学分离,形成文化创意企业,并创造条件引导创新设计企业向创意街区等都市产业区域聚集,形成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高附加值、高层次、高水准的设计策划服务业。

5、分离发展专业配套服务业。

可鼓励配套能力较强、管理有素的综合型或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将其与产品售后相关的服务公司或从事服务的机构、部门进行剥离,分离发展企业的产品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保养、物业管理、后勤保障等与产品售后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务,组建独立经营并能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的企业,使专业化的配套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

6、分离发展其他生产服务业。

应积极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将生产主业中其他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环节或机构进行合理剥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企业的成龙配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完善壮大。

三、主辅分离的保障机制

在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以下相关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建构:

1、构建调控保障机制。

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稳步推进,逐步提升。应注重将推进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实现科学发展相结合,与“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相交融,建立调控保障机制,扎实有序开展分离工作:

第一,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多向突破。各级地方政府应做好对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整体调控工作。应树立典型,带动一般,充分发挥分离比较成功的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型企业快速同步跟进。要推动大型制造业企业向生产过程的前端和后端等多个纬度进行前向型和后向型主辅分离,鼓励一家制造业企业偿试分离多家生产性服务企业,促进生产性服务的集群式发展。

第二,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主体。在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打消疑虑,用足政策,加速分离,使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步入正轨,有序进行。

第三,加强培育整合,实现主辅双赢。在推进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先进制造业企业应以生产制造为主,兼顾服务为辅,以主带辅,主业做专做强,辅业联动发展,力求主业带旺辅业,主辅共同兴旺,实现同步发展,提升整体效益。

第四,加强微观指导,稳步有序分离。要引导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由运动式走向常态化。充分发挥分离典型企业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发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让先进制造业企业全面了解并正确把握支持和激励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各种实质性政策利好,积极有为,抓住时机,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变“要我分离”为“我要分离”,把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推向深入,实现多维纵深发展。

2、构建利益保障机制。

在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的过程中,应通过利益协调平台的构建,兼顾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一,处理好分离工作与利益分配的关系。为加快先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步伐,应通过在一定时期内税费减征或免征的办法,让利于企,税费惠企,通过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有效调动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趣和热情,从物质利益上提升先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认可度与参与度,使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工作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地方税费收入增长的直接效益,又要考虑对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要关注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按照“开源和挖潜并重”的思路,采用“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走“分离和整合相结合”的路子,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进一步推进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既要在工业转型升级中重点分离发展技术设计、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商贸营销、文化创意、会展策划、专业配套、售后服务等各种服务业企业;又要发挥各地区位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推进分离工作的良性化与可持续,实现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致性和最大化。

3、构建政策保障机制。

在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扶持政策,为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

第一,构建金融政策保障机制。为推进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作的的有序进行,当前,政府尤其应当完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如可以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对中小生产服务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鼓励主辅分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融资债券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以有效缓解主辅分离后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科技等部门还应当完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科技政策。以此,在资金链上为主辅分离的服务业企业予以扶持,提供保障。

第二,构建相关服务保障机制。在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为提高分离效率,加快分离进程,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发改、经贸、工商、交通、国税和地税等部门应进行合理分工,密切部门协作,实施服务问责,精简审批环节,简化报批程序,实施限时办结,提高办批效率,让主辅分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用较短的时间办结相关分离手续,申领经营许可证。在“分离前→分离中→分离后”实施一条龙全方位服务。特别是要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对分离成功的企业,定期上门回访,提供业务辅导,做好事后服务,实现主辅分离后主业和辅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主辅分离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之举,在推进先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构建必要的利益驱动机制,配套实施必需的政策保障举措,以实现主辅分离分离工作的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刍议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之必要[J].电子商务,2010,(11):28-29.

[2]张建华.关于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保障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52-53.

主生产线 第8篇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2010年10月以来,持续数月、影响中国北方多省份的旱情再次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这样一个长期而紧迫的问题也被带到了全国两会的议事桌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从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两方面:一是播种面积扩大;二是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研究粮食增产问题,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粮食生产增长过程及其重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政府也曾提出,要在东北地区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同时,农业专家也指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东北尚有大片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很大。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超千亿斤,中央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奖励,支持黑龙江粮食生产再创佳绩,为国家粮食安全再立新功。

因此,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的情况,从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出发,在挖掘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潜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各影响因子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决定模型,对于提高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保证省际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概念的界定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粮食产出能力[1]。一般而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以下一些要素决定[2,3,4]。

1)气候要素: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趋于常态化,不可预见性日益增强。这里考虑的是自然条件下,降水量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忽略人为灌溉所补充的水分。

2)土壤要素:

耕地土壤质量低是制约粮食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土壤因素,即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土壤的水分、养分状况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土地资源利用率:

粮食安全首要问题是土地安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距离1.2亿hm2红线仅有173.3亿hm2。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种田的越来越少,撂荒的现象还是越来越严重。因此,考察黑龙江省后备土地资源、中低产田改造的增产潜力,适当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4)水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搞好农业基本建设,水利配套,并营造防护林网,使之尽快成为高产地。

5)种植业物质投入:

种植业的物质投入主要包括增加化肥施用量、地膜覆盖、扩大灌溉面积和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6)品种更新: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要素。进一步加大良种覆盖率,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7)科技投入:

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培育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开发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扩大农机装备总量,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技术,用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8)政策要素:

依靠政策激励与价格引导并举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样粮食生产才能稳定发展;同时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快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体系,建立粮食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稳定粮食政策,发展后续加工业,加快市场化进程。

2 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2.1 粮食单产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这里选择影响粮食单产因素的如下指标:农用化肥使用量(X1)、有效灌溉面积(X2)、农村用电量(X3)(属于种植业物质投入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素);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5)、农业科技支出(X6)、农业科技进步水平(X7)(属于科技投入要素);良种覆盖率(X8)(品种更新要素);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比率(X9)(作为气候要素);水土流失面积比重(X10)、盐碱地相对耕地面积比重(X11)(土壤要素);复种指数(X12);粮食收购价格指数(X13)、肥粮比价(X14)(属于政策要素)。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黑龙江农业信息网,搜集了1995-2010年黑龙江省的粮食单产与相应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原始数据此处略去)。则

undefined

其中,n=30,p=14。运用SA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求得相关系数阵R的特征值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前5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2.171%,说明前5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具有的信息。取前5个特征值,并根据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前5个主成分:

第1主成分

F1=0.21147X1+0.14529X2-0.22764X3+

0.41502X4+0.39858X5+0.51003X6+

0.41223X7+0.14590X8-0.01542X9+

0.19453X10+0.27711X11+0.20686X12-

0.15634X13+0.20988X14

第2主成分

F2=0.40689X1-0.50252X2-0.43609X3+

0.19784X4-0.12647X5+0.30228X6+

0.08972X7+0.49976X8+0.26658X9+

0.15477X10-0.04578X11+0.14562X12+

0.20158X13+0.26370X14

第3主成分

F3=0.10968X1+0.12314X2+0.20313X3+

0.08574X4+0.16821X5-0.22645X6+

0.13792X7+0.23578X8-0.46340X9+

0.40129X10+0.51107X11+0.06841X12-

0.23689X13-0.17295X14

第4主成分

F4=0.0268X1-0.264901X2-0.15794X3+

0.15289X4-0.14587X5+0.10364X6+

0.22468X7+0.08754X8+0.16459X9+

0.21130X10+0.16877X11+0.43694X12-

0.42287X13+0.13912X14

第5主成分

F5=0.19572X1-0.23384X2-0.10212X3+

0.15874X4+0.21944X5-0.21368X6+

0.14762X7+0.08541X8+0.24563X9+

0.21327X10+0.13466X11+0.16838X12-

0.17541X13-0.70008X14

在第1主成分中,第4~7项的系数较大,说明这4个指标起主要作用,因此可以把第1主成分看成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农业科技支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所刻画的反应科技进步和投入的指标;在第2主成分中,第1~3及8项的系数较大,可将其看作刻画农用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良种覆盖率的指标;在第3主成分中第9~11项系数最大,可将其看成是衡量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比率及水土流失面积比重、盐碱地相对耕地面积比重的综合指标;在第4主成分中,第12和13项系数较大,可以看作是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复种指数的指标;在第5主成分中,第14项的系数最大,远超过其他指标的影响,因此将其看作肥粮比价单独的影响。

2.2 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各指标做主成分分析

这里选择反映粮食播种面积的如下指标来分析:粮油每公顷减税纯收益之比(Y1)、粮棉每公顷减税纯收益之比(Y2)、耕地机会成本(Y3)、牧业产值指数(Y4)、耕地面积(Y5)、耕地复种指数(Y6)、粮食价格指数(Y7)和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Y8)。依然采用1995-2010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种植面积与相应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SAS结果分析显示,前3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95.466%,说明前3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具有的信息,并得到前3个主成分:

第1主成分

G1=0.17725Y1+0.20413Y2-0.47585Y3+

0.51369Y4-0.44063Y5+0.49210Y6+

0.21647Y7+0.09854Y8

第2主成分

G2=0.54712Y1-0.50281Y2+0.14754Y3+

0.078412Y4+0.16328Y5+0.07264Y6+

0.13584Y7+0.18463Y8

第3主成分

G3=0.07825Y1+0.14631Y2+0.24530Y3+

0.20091Y4-0.13556Y5+0.21587Y6-

0.48963Y7+0.52014Y8

在第1主成分中,第3~6项的系数较大,说明这4个指标起主要作用,因此可以把第1主成分看成是耕地机会成本、牧业产值指数、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所刻画的反应资源和科技的指标;在第2主成分中,第1和2项的系数较大,可将其看作刻画粮油每亩减税纯收益之比、粮棉每亩减税纯收益之比的反映收益的指标;在第3主成分中第7和8项系数较大,可将其看成是衡量粮食价格指数和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反映政策的指标。

通过以上分析,将原来的影响粮食单产的14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了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5个指标来代替,而且这5个指标对原有指标的信息反映比率超过了90%;另外,将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8个指标以一组同样不具备相关性的3个指标来代替,这3个指标对原有指标的信息反映比率甚至超过95%。由此,完全有理由相信,以新的8个指标对粮食总产出做回归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各因素对总产出的影响;同时,主成分分析的使用克服了回归分析中所极力回避的变量相关性的问题,这为接下来的回归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与效用保障。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回归模型由C-D生产函数有Y=AF1α1F2α2F3α3F4α4F5α5G1β1G2β2G3β3

两边取对数,将产出表达为各因素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方程,并添加随机误差项μ,以其来表达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则

lnY=lnA+α1lnF1+α2lnF2+α3lnF3+α4lnF4

+α5lnF5+β1lnG1+β2lnG2+β3lnG3+μ

其中,αi(i=1,…,5)表示Fi(i=1,…,5)对产出Y的弹性,即Fi变化一个百分点时相应的产出Y变化的百分比。βi(i=1,…,5)表示Gi(i=1,…,5)对产出Y的弹性,即Gi变化一个百分点时相应的产出Y变化的百分比。为了能够直观地表达各系数的经济含义(即对产出的贡献率)以及因数据间单位不统一所产生的影响,将各自变量的指标数据归一化并取其均值,并且依然使用1995-2010年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产量与相关指标数据来做处理。采用SAS软件来进行回归拟合,结果如下

lnY=3.2774+1.4952lnF1+1.3847lnF2-

0.9921lnF3+0.6544lnF4-0.3412lnF5+

1.1207lnG1+1.1056lnG2+0.6897lnG3+μ 方程经检验,p值为0.00752,拟合度较高;并且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共线性诊断显示各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程度很低,这是由于之前的主成分分析的作用。

3 结论

本文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模拟,由于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回归分析中的变量相关的问题,并将多个影响指标综合成少数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所有影响因素的几个指标来代替,提高了拟合的精度和效用。通过最后的模型可以看出:模型的综合生产弹性为5.117,表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处于上升阶段。具体而言:科技进步与投入力度每增加1%,产出将增加1.4952%,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达到29.22%;物质投入每增加1%,产出将增加1.3847%,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27.06%;受灾面积、水土流失面积比重等每增加1%,产出将减少0.9921%,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19.39%;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复种指数每增加1%,产出将增加0.6544%,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12.79%;肥粮比价每增加1%,产出将减少0.3412%,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6.67%;资源与科技投入每增加1%,产出将增加1.1207%,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21.90%;收益指标每增加1%,产出将增加1.1056%,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21.61%;粮食价格指数、财政支出等每增加1%,产出增加0.6897%,该主成分的产出贡献率为13.48%。

摘要:针对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的情况,将影响粮食单产与粮食种植面积的指标综合考虑,由于指标较多和相互间可能的相关性,故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多个影响指标综合成少数具有代表性地反映所有影响因素的几个指标来代替,再建立回归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回归分析中的变量相关的问题,提高了拟合的精度和效用。

关键词: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回归,粮食产量,黑龙江省

参考文献

[1]刘修礼.略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提高[J].江西农业科技,2003(12):22-24.

[2]梁子谦,李小军.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15.

[3]洪凯.销区大省广东粮食安全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35-38.

主生产线 第9篇

1 岳西县主簿镇猕猴桃生产存在的问题

主簿镇的猕猴桃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种植, 当初建园时面积逾400.00 hm2, 现在为133.33 hm2。当地的市场消费主要依靠外地调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品种搭配不合理

当地猕猴桃主栽品种选择不当, 品种不对路, 品种结构不合理, 果实品质差, 丰产性不强, 产量较低。建园初期主要品种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选出的早熟品种F.T.-79-5, 8月下旬至9月初成熟, 耐贮性货架期只有10 d左右, 由于冷库设施条件差, 没有加工工厂, 造成大量果实堆积腐烂。

1.2 肥水管理不当

当地很多果农没有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 导致果园杂草丛生, 果树营养不足, 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1.3 整形修剪不合理

猕猴桃生产中的修剪技术是一项技术性强、操作相对复杂的管理工作, 修剪时应以品种、树龄、长势、修剪反应、树体结构、花芽量、自然条件和综合栽培为依据。而当地的果农修剪时不能因树而异, 冬剪时间偏早或偏晚, 不及时处理剪下的枝条, 生拉硬套地修剪枝组, 不合理的修剪方法导致猕猴桃树形紊乱, 植株生长质量较差。

1.4 花果管理不当

猕猴桃没有明显的生理落果现象, 而多数种植者一味追求总产和经济效益, 没有进行合理地疏果, 导致树体普遍超载, 造成树体早衰、大小年明显、病虫害加剧、商品率降低[1]。

1.5 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生产中常出现治虫不治病、不重视预防病害等问题, 导致猕猴桃树病虫害发生严重。果农没有根据植株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用药, 而是直接喷用传统的农药品种, 防效较差。由于没有及时采用技术员推荐的新药, 以致延误防治时间。

1.6 采后贮藏保鲜跟不上

果农为了市场利益而提早采收猕猴桃, 而当地又缺乏贮藏保鲜条件, 导致采收的猕猴桃品质下降。

2 解决办法

2.1 合理搭配优质品种

选择魁蜜、早鲜、红阳、鄂猕猴桃2号、鄂猕猴桃3号、金农等早熟品种, 金魁、秦美、徐冠、93-01、新观2号、鄂猕猴桃1号等晚熟品种。在搭配比例上, 以晚熟耐贮藏的品种为主, 搭配少量早中熟品种。

2.2 科学建园

选择好园址, 合理规划。园地选择在海拔1 200 m以下的平地或坡度小于25°的坡地, 宜选择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渗水性好、保水能力强的砂壤土地[2]。对于原有果园加强管理, 品种不当的实行高接换种。

2.3 加强肥水管理

猕猴桃植株年生长量大, 枝叶繁茂, 结果多而早, 消耗大量的养分, 要搞好以下各阶段的施肥:早春 (2月下旬至3月上旬) 追施催芽肥, 施用复合肥和尿素, 占全年施肥量的1/2~2/3;花后追施促果肥, 落花后25~35 d, 株施磷酸二铵0.25~0.30 kg;盛夏 (6—7月) 追施壮果肥, 追施1次磷、钾肥, 配施钙肥, 增加果实的耐贮性;采果后 (9—12月) 施秋冬肥, 主要施用有机肥, 株施20~30 kg, 增施复合肥, 沟施或扩穴施。

水分管理比较简单, 主要是在生长季做好排涝工作, 防止积水。秋、冬季比较干旱, 在土壤封冻前浇1次全园水, 切忌浇“地皮水”。一次浇透, 可提高土温, 防止冬季根系冻伤。

2.4 中耕除草培土

猕猴桃树盘内肥沃潮湿, 特别容易滋生杂草。松土除草要经常进行, 一般选在雨后进行, 松土深度5~10 cm, 以不伤根为度, 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及时培土保根。

2.5 整形修剪

对于幼树, 以培养树体骨架结构为主, 促使树体尽快按照所选用的树形方向发展, 大力培养结果母蔓和结果母蔓枝组;对于盛果期树, 以维护树体骨架结构为主, 促使树体由旺转为中庸, 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于衰老树, 以去弱留强限制花量、更新复壮为主要目的。

2.5.1 冬剪。

最好在猕猴桃落叶后进行, 一般宜在12月至翌年2月中旬树液流动前进行。主要是科学、适度地对猕猴桃结果母枝进行修剪, 对枝蔓进行更新修剪。 (1) 结果母蔓修剪方法。幼树枝梢较少, 其母枝可留长些。结果盛期的母枝宜留长, 衰老和老龄树的部分母枝应重截。对于发育枝, 一般10节以上要剪截;对于徒长性结果枝, 在结果部位以上留5~6个芽短截;对于长、中、短果枝, 在结果部位以上留4~5个芽短截[3]。 (2) 枝蔓更新。经过1~2年后, 冬剪时可将结果枝回缩到新选留的结果母枝, 达到更新的目的。结果母枝更新量以1/4~1/3为宜。长势弱的短果枝品种应年年更新, 长势强的长果枝品种一般2年更新1次。

2.5.2 夏剪。

一般在4—8月进行。 (1) 除萌抹芽。从春季开始, 主干上常会萌发出一些由潜伏芽长成的生长势很强的徒长枝, 根蘖处也常会生出根蘖苗, 这些都要尽早抹除。从主蔓或结果母枝基部的芽眼上发出的枝条, 常会发育成为下年良好的结果母枝, 可根据着生位置和需要进行取舍。由主蔓上潜伏芽发出的徒长枝, 枝条很不充实, 一般应予以疏除, 如果需要培养成下年的结果母枝, 可留2~3芽短截, 重新发出二次枝后, 如果长势缓和、枝条充实, 则可成为良好的预备枝。结果母枝上抽生的2~3芽, 一般只留1芽, 多余的芽及早抹除。抹芽一般从芽萌动期开始, 大约每隔2周进行1次, 如抹芽及时、彻底, 就能避免营养浪费, 并减少其他环节的工作量。 (2) 摘心。夏季猕猴桃的生长势很强, 生长速度快, 生长量大, 要及时进行枝蔓梢头摘心。对生长旺的幼树及时摘心可为提早结果打下基础。同时, 可使新梢发育充实, 有利于安全过冬。生长旺盛的结果枝从最顶部结果部位以上留7~8片叶摘心;第1次摘心后萌发的第2次枝, 留3~4片叶摘心;第3次萌发的留2~3片叶摘心;生长弱的结果枝不摘心。徒长枝如作预备枝或更新枝使用, 则留4~6片叶后摘心;发育枝留12片叶左右摘心;摘心后只保留1个副梢。 (3) 疏枝。主要是疏除由基部萌发的所有徒长枝、部分主蔓上萌发的徒长性发育枝、切病虫枝、过密枝、衰弱枝、机械性损伤枝, 以及临时性母枝上萌发的部分结果枝。结果母枝上10~15 cm保留1个新梢。一般在新梢长30~40 cm时就应进行。

2.6 花期管理

4上中旬进行放蜜授粉。配置相适宜的授粉树, 雌雄树体比可为5~8∶1。在开始现蕾时疏花疏果, 可以把侧花蕾、结果枝基部的花蕾疏掉。猕猴桃留果量因树种、品种而异, 一般叶果比4~7∶1, 盛果期每株产果25~30 kg。同时, 注意适时进行绑蔓, 将结果母蔓和结果蔓均匀地绑缚在支架或铁丝上。

2.7 病虫害防治

实行无公害生产, 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的观点出发, 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 生物防治为核心, 科学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协调好各种防治措施, 把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学允许的水平之下, 使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内[4]。

2.8 采后处理

根据市场行情, 适时采收, 对采摘的猕猴桃分级包装处理。如果需要运至外地市场, 应完善贮藏条件, 科学保鲜。

摘要:分析岳西县主簿镇猕猴桃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办法, 以期提升当地猕猴桃的栽培效益, 促进产业增效、果农增收。

关键词:猕猴桃,生产,问题,解决办法,安徽岳西,主簿镇

参考文献

[1]杨文钰, 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王西锐, 李永武, 雷玉山, 等.华优猕猴桃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12, 58 (2) :261-263.

[3]王春华.猕猴桃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 2012 (3) :29-30.

上一篇:旅游开发现状下一篇:反家庭暴力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