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大部切除术后

2024-08-06

胃大部切除术后(精选11篇)

胃大部切除术后 第1篇

1 生命体征监测

胃大部切除术后要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尤其是在麻醉清醒前, 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则还要进行心电监护。护士要熟悉和掌握心电图知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术后3 d内体温一般不会超过38 ℃, 若大于38 ℃, 要考虑是否有伤口感染或者其他感染。而高体温则会伴随着脉搏的增快, 体温每升高1 ℃, 脉率增加10/min, 同时也会伴有呼吸增快。

2 护理

2.1 胃肠减压的护理

所有胃大部切除术均要留置胃管行胃肠解压, 其目的是为了减轻腹胀, 防止过度腹胀使手术吻合口裂开;引流出胃内积血和胃液, 避免胃液对伤口的刺激, 预防感染, 促进伤口的愈合。胃管应保持固定和通畅[1]。当胃管不通时, 切忌自行移动拔出。应检查胃管与胃肠减压器的接头处是否被阻塞, 或胃管被陈旧性血块、胃肠内容物阻塞, 用注射器抽吸或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生理盐水缓缓注入胃管。通畅后再接上胃肠减压器。减压器应每日清洗, 浸泡消毒。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术后24 h内可有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体从胃管引出, 一般不超过100 mL~300 mL[2], 以后胃液逐渐转清。若术后短期内从胃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液, 持续不止, 应警惕有术后出血, 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一般2 d或3 d后转为淡黄色的胃液。

2.2 腹腔引流的护理

部分胃大部切除术会留置腹腔引流管, 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若术后持续从腹腔内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 应怀疑有腹腔内出血, 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3 伤口护理

伤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 每日换药1次, 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若渗出较多, 要及时更换。告诉病人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按住伤口, 以防腹压增大致伤口裂开;大便时避免用力, 以防增加腹压。若发现伤口敷料出血较多, 可能为伤口未缝合好或有伤口裂开, 应及时报告医师, 重新缝合。

2.4 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2.4.1 吻合口瘘或残端破裂

多发生在术后3 d~7 d, 与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组织血供不足有关, 贫血、低蛋白血症伴组织水肿者易发生[3]。表现为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上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胃管引流量突然减少而腹腔引流管的引流量突然增加,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时腹腔穿刺可抽出胆汁样液体, 引流管周围敷料可被浸湿。术后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疼痛主诉, 确保胃肠减压通畅, 防止胃肠道内积气、积液, 减轻胃肠内压力。

2.4.2 术后梗阻

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输入襻梗阻、输出襻梗阻和吻合口梗阻, 前两者见于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系输入襻过长扭曲或输入襻过短在吻合口处形成锐角使输入襻内胆汁、胰液和十二指肠液排空不畅而滞留, 进食后引起强烈呕吐。输出襻梗阻系胃肠吻合口下端输出襻因粘连、大网膜水肿、炎症肿块压迫所致, 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食物和胆汁[3]。吻合口梗阻的病人表现为进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和呕吐, 呕吐物为食物且不含胆汁。一般系吻合口过小或吻合口的胃肠壁内翻过多所致, 也可为术后吻合口炎症水肿所致的暂时性梗阻。所以要及时观察病人进食后的反应,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禁食、胃肠减压, 遵医嘱给予液体输入,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 经非手术处理, 梗阻症状仍不能缓解者, 应做好手术处理的各项准备。

2.4.3 胃排空延迟

常发生在术后7 d~10 d, 病人在改为进食半流质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后发生上腹饱胀、钝痛和呕吐, 呕吐物含食物和胆汁, 可能与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进入残胃后干扰残胃功能致胃能紊乱有关, 或与输出襻空肠麻痹、变态反应有关[3]。所以病人改进半流质饮食后要及时观察进食后反应, 若出现腹部胀痛不适, 应嘱病人禁食, 并及时报告医师, 必要时给予胃动力药。

2.4.4 胃瘫

胃瘫是由于手术造成胃迷走神经损伤而引起的胃排空功能障碍[4]。可通过延长留置胃管的时间, 或配合针灸, 给予胃动力药, 一般2周左右可以恢复。

2.5 饮食护理

在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 可先夹闭胃管, 嘱病人带管饮用温开水10 mL~20 mL, 进食后观察有无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腹部不适, 如无不适, 3 h ~4 h后可再饮温开水20 mL, 无不适可拔除胃管。拔管次日可进清流食, 第1天40 mL ~60 mL, 4 h 1次。无不适第2天100 mL, 4 h 1次, 第3天、第4天200 mL, 每天3次。第5天进流食, 第8天进半流食, 第14天进软质易消化饮食, 忌食生硬、油炸和刺激性食物。

2.6 活动护理

病人麻醉清醒后即可给予半卧位, 鼓励其做深呼吸, 协助病人叩背、咳嗽、排痰, 以预防肺部感染, 48 h后可下地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同时早期活动也可促进身体的康复。

2.7 心理护理

所有胃大部切除术的病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担心, 除了术前要做好心理护理外, 术后依然要进行心理护理。要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心理承受能力, 进行手术知识、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使病人保持心情愉快, 这对病人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提高病人的应激能力, 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参考文献

[1]薛巧娥.122例胃肠减压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C) :1965.

[2]高秋花.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17 (11C) :3040-3041.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22-228.

胃大部切除术后 第2篇

问题:男性,47岁,半年前开始出现餐后上腹疼痛,经服用甲氰咪呱缓解,一周前又出现此症状,至医院就诊,胃镜发现胃小弯侧溃疡性病变,病理证实良性。何种治疗方法为首先

a.内科治疗

b.毕ⅰ式胃大部切除

c.毕ⅱ式胃大部切除

d.迷走神经切断术

e.近端胃切除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胃溃疡手术治疗适应征,包括:a.严格内科治疗8-12周,溃疡不愈合;b.内科治疗后溃疡愈合并且继续用药,但溃疡复发者,特别是6~12个月内即复发者;c.发生溃疡出血,幽门梗阻及溃疡穿孔;d.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e.直径2.5cm以上的巨大溃疡或疑为恶性变者。

根据以上知识点,结合本题,可得出本患者的治疗方式应选手术治疗。

胃溃疡的手术方式主要有:

a.对无并发症的胃溃疡,可采用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治疗,即为毕i式。

b.对于合并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者,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应兼顾手术止血,切除溃疡或闭合穿孔,解除梗阻。

c.高位胃溃疡治疗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人的一般状况及溃疡的位置,大小,是否穿透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行包括溃疡在内的远侧胃大部切除,半口胃空肠吻合。溃疡位置过高可行溃疡旷置的远侧胃大部切除治疗。

d.对胃后壁穿透性溃疡,可沿溃疡切断,溃疡面用石炭酸烧灼后旷置于原处,再行胃大部切除治疗。

根据以上知识点,结合本题,可做出本题的选择b。

相关内容

billrothⅰ式吻合:即残胃与十二指肠直接吻合,多用于胃溃疡病人。其优点是:

1、方法简单,符合生理;

2、能减少或避免胆汁、胰液反流入残胃,从而减少了残胃炎、残胃癌的发生。

3、胆囊收缩素分泌细胞主要位于十二指肠内,billrothⅰ式吻合术后食物经过十二指肠,能有效地刺激胆囊收缩素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降低了手术后胆囊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

对于溃疡穿透胰腺等脏器,并与其粘连者,不适合作billrothⅰ式吻合。因为要完全切除溃疡,有损伤胰腺甚或胆管的危险,如切除不足,吻合口张力大,而且术后溃疡易复发。

billrothⅱ式吻合:将残胃与近端空肠相吻合,十二指肠残端关闭。优点是:

1、可以切除足够大小的胃而不必担心吻合口张力问题,术后吻合溃疡发生率低。

2、对难以切除的十二指肠溃疡可行bancroft溃疡旷置术。该术式最大的缺点是各种后遗症较多,胆汁、胰液必经胃空肠吻合口,致碱性反流性胃炎。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家庭康复保健 第3篇

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损伤较大的腹部手术,由于术后肌体损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恢复,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术后的康复保健知识非常必要。

一、平稳的心态

疾病的治愈除了靠切除病灶,还需靠术后长期的调养。病人需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乐观开朗方能心安体健。

二、合理膳食

1.一般情况下,胃切除手术后,病人在1~3天内肠功能可逐渐恢复,当肠道通气后,就可进食少量清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100毫升左右,每日餐次为7~8次。3~5天后可改为进食大米稀饭、小米稀饭、蒸蛋羹、鸡蛋汤、鸡蛋面糊等,每日餐次可为6次左右。此阶段,不要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豆芽、洋葱等)。在恢复期,患者也要注意慢慢地增加饮食量,逐渐减少进餐次数,最终恢复到正常人的饮食。此时可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蛋类、豆类、鱼类、黑芝麻等)。少食腌熏食物,避免过冷、过烫、过辣及油煎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及水果,不吃油腻和过甜食物。

2.胃大部切除术后容易发生倾倒综合征,这多发生在进餐后,患者可在10~30分钟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无力、头昏、心悸、大汗淋漓等症状。所以术后应避免过甜、过咸、过浓流质饮食,宜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正餐当中不要喝太多的汤汁或饮料,最好在用餐前30 ~60 分钟饮用。进餐后平卧10~20分钟。

三、适量运动,合理休息

1.运动遵循三原则,即“有恒、有序、有度”。病人应根据自身的年龄和体质,循序渐进地、经常地、规律地运动。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爬山、做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2.避免工作过于劳累,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

四、用药注意

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皮质类固醇等。

五、手术后期并发症的

表现和防治

1.碱性返流性食管炎:多发生在术后数月至数年,表现为胸骨剑突下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呕吐物含胆汁且吐后疼痛不减轻,体重减轻或贫血。症状轻者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2.吻合口溃疡: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主要症状为溃疡病症状重现,可有消化道出血,可行手术治疗。

3.营养性并发症:常见有营养不良、贫血、腹泻、脂肪泻、骨病等。应注意调节饮食,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六、化疗期间的护理

1.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有无口腔、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

2.多饮水,促进毒性代谢产物迅速排出体外。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例 第4篇

患者女, 64岁, 教师, 以“上腹胀, 不敢进食1个月”为主诉入院。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小弯溃疡。病理活检:低度异型增生。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BillrothⅠ式) , 术后4天排气, 5天拔出胃肠减压管, 进流食, 12天治愈出院。出院后4天出现上腹胀、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大量胆汁样胃液, 无腹痛。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水肿, 胃壁无蠕动。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

治疗经过:明确诊断后即给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 高渗盐水30~40ml, 每日2次, 胃管注入闭管1小时以减轻吻合口水肿, 加强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积极补充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等。纠正低钾、低氯血症, 置胃肠营养管1枚, 注入肠内营养液瑞素给予营养支持。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介绍病情, 消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治疗12天, 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 闭管1天后无腹胀及呕吐, 拔出胃肠减压管及营养管, 进流食, 逐渐恢复, 15天治愈出院。

2 讨论

胃瘫是指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它多继发于胃肠手术后, 发生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由多种因素决定。胃肠手术后迷走神经或分支损伤,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 抑制胃肌电活动, 延缓胃排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泌素分泌减少, 残胃动力减弱, 吻合口水肿, 术后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营养不良、感染、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也是导致胃瘫的重要因素[1]。本例患者诊断及时准确, 因考虑到胃瘫的致病因素, 处理方法得当, 所以患者能够短期治愈。

参考文献

胃大部切除术后 第5篇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胃排空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98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胃瘫,在临床上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者胃部手术预后情况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该并发症的及早确诊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术后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并发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00例,择期手术患者163例,急诊手术患者37例,B-Ⅰ式吻合36例,B-Ⅱ式吻合136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瘍患者48例,胃癌患者148例。其中男156例,女44例;年龄25~81岁,平均58.4岁。术后200例患者共12例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并发症发生时间均为术后10~14天,男7例,女5例;年龄31~79岁,平均59.3岁,十二指肠乳头囊肿患者1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4例,胃癌患者7例。B-Ⅰ式吻合3例,B-Ⅱ式吻合9例。

临床表现:患者术后在停胃减压、肠功能部分恢复后,给予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酸、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重新置胃管减压上述症状缓解,引流量达600~3000ml/日,停止胃减压后6~8小时,上述临床症状重新出现。查体可见患者肠鸣音减弱且可闻及振水音,上腹部饱满,有轻度压痛感。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糖皮质激素、红霉素、中药等。其他治疗,可给予患者高渗盐水洗胃,针灸等辅助治疗。

结果

经过治疗后12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均于术后10~28天临床症状消失,胃正常排空功能恢复,无1例再手术,全部恢复正常进食出院。

讨论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是指胃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各种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报道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7%~8.00%。本研究显示,200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该病若不及时治疗,则导致病情加重,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对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目前被认为是产生术后FDGE的主要原因;②胃去神经支配,胃、体间的迷走-迷走反射弧中断,胃蠕动减弱或紊乱;③正常胃起搏点数量减少,胃窦远端异位起搏点抑制正常起搏点;④胃泌素分泌减少,肠抑胃素分泌紊乱,小肠黏膜分泌的胃动素分泌减少;⑤胃内正常菌群平衡失调;⑥精神和心理因素;⑦高龄、恶性肿瘤;⑧糖尿病;⑨其他因素,如镇痛泵/阿片类药物、腹腔内感染、全身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食物过敏、手术时间和方式、免疫抑制等。

诊断: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表现、胃造影及胃镜检查。临床表现,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术后数日拔出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恶心、返酸、呕吐症状,呕吐物常含有胆汁样内容物,因此其发生时间多在术后10~14天。重新置胃管减压,引流量>600ml/日,多时可达3000ml/日。12例患者中6例用上消化道X线稀钡或碘剂造影检查X线腹部平片无机械性肠梗阻表现。胃肠道造影可见患者胃松弛、蠕动减弱,残胃呈袋形,数小时后可见少量造影剂呈漏斗状或线状通过吻合口。胃镜检查6例,可见患者有胃液潴留,残胃扩张、蠕动很弱或无蠕动,吻合口和胃壁黏膜有水肿现象但无梗阻。本组有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病情迅速转归,再行造影检查时见胃蠕动恢复,残胃排空正常。3例患者经胃镜置鼻肠管于输出襻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降低了液体的输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可以看出,胃镜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除外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则应考虑FDGE的诊断。其次,B超和(或)CT检查排除腹腔膈下或胃周围积液、感染或脓肿。进一步检查方法有放射性核素99T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时间,被认为是诊断FDGE的金标准;对乙酰氨基酚吸收试验;胃电图仪经皮测定评估胃动力等;13C-辛酸呼吸试验。

治疗方法: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经发现应及早进行治疗,一般采用非药物疗法。①一般治疗:包括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等。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对维护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胃肠道的功能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②药物治疗:胃动力药物对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治疗具有明确的疗效。临床常用药物包括多潘立酮、西沙比利、甲氧氯普胺、红霉素等。西沙比利可激活5羟色胺第4受体,经胃管给药十分不便,虽有疗效但临床应用时受限制。胃复安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具有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促进胃的排空等作用。红霉素通过激活胃动素受体能够促进胃的排空。该药在用药过程中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可同过调节滴速来控制,肝功能障碍者慎用。吗叮啉10~20mg或普瑞博思5~10mg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加氟美松5~10mg或1%普鲁卡因10~20ml经胃管注入。③胃镜治疗:胃镜检查除诊断以外,对FDGE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组行胃镜检查6例,有2例病情迅速缓解。因此笔者认为,若病情允许,建议每例患者均行一次甚至几次胃镜检查,机械刺激有助于胃肠蠕动恢复。④复方大承气汤(川朴、积实、炒莱菔子、桃仁、赤芍、生大黄、芒硝)100ml,2次/日胃管注入或经肛管注入结肠。⑤微波理疗2次/日。⑥穴位封闭及针灸:主要应用新斯的明0.5mg,两侧足三里穴位封闭或电针治疗。⑦心理治疗:发生FDGE后,患者精神紧张,迷走神经呈抑制状态,症状不易缓解。此时应该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因素及恐惧感,使患者配合治疗。尤其是患胃恶性肿瘤的患者,更易发生FDGE。本组有10例为胃窦癌患者,尤其术前经胃镜确诊的患者,发生率更高。另外,术者要自信,坚信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FDGE,通过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孙启龙,吴清,孙保德,等.非胃手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8-470.

2 武正炎,李宁,黎介寿,等.胃排空障碍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3 余佩武,王代科.胃术后无力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7(12):707.

4 薛英威,董新舒,张启凡,等.胃术后胃无力症35例临床观察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61.

胃大部切除术后 第6篇

关键词:胃排空障碍,胃大部切除术,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 亦称胃瘫。在胃手术后由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会引起胃排空延迟, 患者数周或更长时间不能进食, 若不能正确诊疗, 可导致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病[1]。近年来, 随着外科手术患者的增加,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此病经非手术保守治疗通常绝大多数可以治愈, 但患者常常因被误诊为输出袢或吻合口的机械性梗阻实施再次手术治疗, 进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正确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意义[2]。本文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到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FDG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进而来确认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78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40例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32-78, 平均年龄 (49±4) 岁。原发性疾病为:胃窦癌17例, 十二指肠溃疡12例, 胃溃疡8例, 胰头癌2例, 胃喷门癌1例。所有患者均行大部切除手术, 施行毕I式12, 毕II式28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一般发生在术后3~12d, 即术后3~6d, 患者胃功能恢复, 拔出胃管停止胃肠减压病例5例 (12.5%) , 6~9d进流质饮食后病例16例 (40%) , 8~12d改为半流质饮食后病例19例 (47%) 。查体:胃肠压800~2300m L/d, 上腹部饱满, 恶心呕吐, 有轻微压痛, 肠鸣音稍弱或消失, 可听见振水声, 无气过水声。腹部透视发现左上腹有较大的液气平面, 40例患者均经消化道造影, 发现残胃扩张较弱, 胃肠吻合口受阻;26例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发现吻合口均有一定的充血和水肿现象, 残胃蠕动微弱或停止, 但胃镜可以顺利通过吻合口, 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本组患者均排除机械性梗塞。

1.3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患者一经确诊后给予严格的禁食禁水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 静脉输液,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供给患者足够热量, 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低蛋白血脂及贫血, 输入新鲜白蛋白、血浆及全血;用3%~5%的高渗盐水和激素洗胃, 消除残胃内食物残渣, 减轻胃黏膜和吻合口水肿, 加快胃张力恢复;应用促胃动力药, 如西沙比利、胃复安、多潘立酮及红霉素等, 消除患者紧张恐慌心理, 鼓励患者多运动。本组患者中, 14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26例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3.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数据用平均值±方差来表示, 采用χ2检验在P<0.05下, 差异可以看作是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非手术综合治疗疗效

本组40例 (5.11%)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经非手术综合治疗后, 于术后15~45d均恢复正常进食, 痊愈出院, 无1病例再次手术;其中34例术后14~30d恢复, 占总病例的85.0%, 5例在31~40d恢复, 占总病例的12.5%, 1例45d恢复, 占总病例的2.5%, 平均患者康复时间 (23±2) d。

2.2 毕I与毕II式术后FDGE发生率比较

40例患者中经毕I与毕II式肠胃吻合术后FDGE发生率分别是3.35%和6.59%其中P<0.05。详细变化见表1。

3 讨论

3.1 病因及发病机制

FDGE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原因为精神紧张、输出袢痉挛、电解质与营养失调、低血脂蛋白、吻合口水肿、食物改变、胃肠激素调节紊乱及药物因素等[3]。结合本组患者资料, 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胃切除术后, 胃肠交感神经纤维被进一步激活, 一方面抑制胃肠兴奋神经元进而抑制胃动力, 还可通过胃壁释放儿茶酚胺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 抑制副交感神经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从而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致使胃排空延迟, 这是目前认为发生FDGE的主要发病机制[4]。 (2) 胃切除术后, 迷走神经损伤造成近端胃的耐受性舒张功能丧失;胃蠕动性收缩功能减弱或消失, 降低了胃机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而致使食物的滞留时间延长。 (3) 胃切除手术切除了胃窦和幽门这两个胃蠕动最活跃的部分, 使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相互协调运动受到影响, 进而造成胃动力学改变, 如胃肠道激素调节和分泌紊乱, 胃泌素减少, 胰高血糖素增多等, 对胃蠕动活力受到抑制[5]。 (4) 由于手术方式的不同, 可能使胃内环境改变较大, 减弱了残胃功能, 并致吻合口水肿及炎症加重。本组患者经毕I与毕II式肠胃吻合术后FDGE发生率分别是3.35%和6.59%, 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胰液胆汁等较易流经吻合口进入残胃, 胃肠道生理环境改变较大有关。另外毕II式术后由于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 减少了胃泌素分泌和空肠蠕动功能, 影响了残胃和空肠之间的协调性蠕动功能。 (5) 手术创伤, 手术时间过长, 腹腔暴露感染, 吻合技术不佳等也会增加胃肠壁水肿、粘连的概率, 影响术后残胃功能, 诱发胃排空障碍。 (6) 精神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年龄和全身营养状况等也会对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构成危害。

3.2 FDGE的治疗

FDGE是一种功能性病变, 在临床确诊并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后应首先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如消除患者紧张恐慌心理;严格禁食禁水, 持续胃肠减压, 用温盐水洗胃;控制感染, 提供热量、蛋白质、维生素, 纠正电解质、水、酸碱平衡;运用促胃动力学药物等。本文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40例 (5.11%)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经非手术综合治疗后, 于术后15~45d均恢复正常进食, 痊愈出院, 无1病例再次手术;其中34例术后14~30d恢复, 占总病例的85.0%, 5例在31~40d恢复, 占总病例的12.5%, 1例45d恢复, 占总病例的2.5%, 平均患者康复时间 (23±2) d。可见非手术综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 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 应避免盲目再次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FDGE患者疗效满意,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章西萍.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07, 3 (2) :22-23.

[2]向炳辉.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5例临床分析[J].医药临床研究, 2009, 26 (6) :1075-1076.

[3]赵凯, 任洪梅.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J].山东医药, 2008, 48 (15) :52.

[4]马建中.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1例[J].医学信息, 2011, 2 (1) :140.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 女7例;年龄24~78岁, 平均48岁。原发疾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 胃癌9例。均行胃大部切除术。胃肠重建方式BillrothⅠ式9例, BillrothⅡ式6例。6例均在术后3~16d排气、排便后停止胃肠减压, 拔除胃管恢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后, 出现上腹饱胀, 呕吐大量胃内容物伴胆汁, 吐后腹胀减轻, 但数小时后再次发作。其中, 腹胀、呕吐15例, 腹部隐痛4例, 上腹部压痛5例, 肠鸣音减弱4例, 胃部振水声阳性11例。胃肠造影 (口服泛影葡胺12例) 提示残胃扩张, 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造影剂排空延迟, 且有滞留现象, 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 (7例) 提示残胃扩张, 无收缩及蠕动, 黏膜及吻合口水肿, 胃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及输出袢肠段。胃引流量>800ml/d, 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1.2 方法

首先消除患者心理因素, 具体方法: (1) 禁食水, 持续胃肠减压, 用3%温盐水洗胃, 每日2次; (2) 给予全胃肠外营养 (TPN) ,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补充足够的热量、白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纠正负氮平衡; (3) 胃复安10mg, 2次/d肌内注射, 胃肠动力药物多潘立酮20mg或西沙必利10mg经胃管注入, 3次/d; (4) 红霉素0.3g, 2次/d; (5) 中药及针灸治疗。

2 结果

15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2~8周恢复胃动力, 其中6例采取经胃镜放入空肠营养管得EN, 均未再次手术。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目前对术后胃瘫的机制尚不清楚, 预防和及时诊治术后胃瘫有重要临床意义[1]。其发病机理有多种解释: (1) 由于手术后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 导致胃动力紊乱, 由于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胃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其他抑制性物质直接与胃肠平滑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阻止胃肠平滑中的副变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从而抑制胃的肌电活动, 延缓胃的排空[2]。 (2) Cajal细胞作为起搏细胞和神经肌肉递质产生的细胞, 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Cajal细胞位于胃大弯中上1/3交界处, 分布于胃环行肌和纵行肌的表面, 胃肠的慢波电位是由Cajal细胞产生的, 同时神经冲动和化学传递也有Cajal细胞的参与。在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中发现胃的Cajal细胞数量减少、结构萎缩和信号传导能力下降, 造成胃电切律的紊乱, 对胃肠道运动功能产生不利影响[3]。 (3) 其他因素:当手术切胃窦或部分十二指肠后, 可能导致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如胃泌素、胰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降钙素、胆囊收缩素等) , 机体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而产生胃肠动力紊乱;肾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增高和儿茶酚胺增多, 均会影响胃肠动力[4];精神因素;吻合技术、术后腹腔感染、术后镇痛药物应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2 诊断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的诊断标准除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外, Natan[5]提出, 胃肠减压引流量大于600~800ml/d;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除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以及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3.3 治疗

目前认为, 术后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故仅仅采用一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必然有限, 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 消除其紧张情绪, 并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严格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 用3%高渗盐水洗胃可消除残胃及吻合口水肿, 有利于胃排空, 加强营养支持, 采用TPN或肠内营养EN,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EN更接近正常人生理性营养方式, 促进激素分泌, 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完整, 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和MODS; (3) 促胃动力药物的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 、呱啶苯酰胺衍生物 (西沙比利)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 能发挥胃动素样作用, 促进胃排空, 恢复胃动力; (4) 经导管胃内安装起搏器, 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蠕动, 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5) 采用针灸足三里,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四君子汤等中药灌注, 耳穴耳针等均有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d, 综合保守治疗后, 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 应避免再次手术。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胃瘫

参考文献

[1]Obradovic VB, Artiko V, Stefanovic BM, et al.Simultaneous dynamic study ofgastric emptying and changes of serum levels of guthor-mones in patients afterpeptic ulcer surgery[J].Nucl Med Rev Cent East Eur, 2006, 9 (1) :51-55.

[2]王国范, 张百江, 杨文锋, 等.保留迷走神经的食管贲门癌切除胃底重建术后胃功能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1) :41-45.

[3]Jameson F, Ivan D, Zhi yue L, et al.Absence of 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findings[J].J Gastroenterol Surg, 2005, 9 (3) :102-108.

[4]Mutlu GM, Mutlu EA, Factor P.GI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hest, 2001, 119 (6) :1222-1241.

浅谈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体会 第8篇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男23例, 女14例, 34~70岁, 平均47.2岁。原发疾病诊断为胃癌2 2例, 胃溃疡伴幽门梗阻8例, 胃溃疡伴出血4例, 胃溃疡伴穿孔3例。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Billroth-Ⅰ式吻合术15例, Billroth-Ⅱ式吻合术2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手术范围较大, 少数患者存在消极情绪, 对护理及治疗失去信心, 护理人员应帮助分析其原因, 耐心解释, 消除心理恐惧, 减轻压力,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促进病员的早日康复。拔除胃管以后患者因饥饿感, 想进食, 护理人员应给予提醒, 解释吻合口愈合的情况, 避免过量进食引起腹胀, 影响吻合口的愈合。个别患者拔除胃管后因比较谨慎, 害怕, 而长期不敢进食, 针对这种患者应鼓励进食, 并让患者了解营养物质对促进伤口愈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

1.2.2 饮水试验与引流管的护理

安放引流管的目的在于将术后残留的腹腔血性液引出体外, 并通过引流管观察是否有吻合口瘘发生以及通过引流管进行腹腔给药、灌洗等治疗。禁饮食4d后, 如果胃管通畅, 引出物减少, 每日少于50mL, 病人有食欲, 腹部柔软, 肛门排气排便后, 可开始饮水试验。一次饮水量根据残胃的大小控制在100~200mL为宜, 水温一般35~40℃。饮水试验时护士必须在床边观察, 饮水后主要观察腹腔引流物情况, 如无液体排出或腹部不适, 说明吻合口基本愈合, 无吻合口瘘发生, 即可拔管, 胃管也一同拔除。饮水后引流管内有液体排出或增多, 说明可能有吻合口瘘, 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饮水试验是观察有无吻合口瘘的重要环节, 因为吻合口瘘多在术后4d或5d内发生, 此治疗阶段不发生吻合口瘘即可开始进饮食[2]。

1.2.3 持续胃肠减压的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保持胃内空虚, 使胃得到休息, 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性质和色泽。给予31℃的3%高渗盐水洗胃, 每日2次, 每次200~300mL, 闭管30min。以减轻胃黏膜和吻合口炎症、水肿, 改善胃壁血流障碍, 促进胃张力恢复。留置胃管前, 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作用和目的, 以及可能产生的不适和配合要点, 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 消除紧张心理, 积极配合操作。留置胃管期间, 常规做口腔和鼻腔护理 (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鼻前庭, 必要时涂红霉素眼膏以保护鼻黏膜) ;每日更换固定胶布, 调整胃管在鼻前庭的位置, 以免持续压迫一侧鼻黏膜;保持胃管畅通, 防止扭曲、滑脱、受压。病情好转后夹闭胃管, 观察48或72h, 如无不良反应则可拔除胃管。胃肠减压时间较长, 患者难以忍受。要耐心作好解释工作, 加强对口腔、呼吸道的护理。预防感染, 每日口腔护理2次。指导患者经常用淡盐水漱口, 每日雾化吸入2次。鼓励患者作深呼吸。教会他们有效咳嗽、咳痰, 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3]。

1.2.4 健康指导

(1) 嘱患者禁食, 观察呕吐物的色、量、性质, 观察腹部体征及肠蠕动情况, 待病情稳定, 恶心呕吐消失, 腹胀减轻, 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 先饮温开水, 次日给予少量流质饮食, 40~50mL/次, 渐增至100~150mL/次, 嘱进食时勿过快、过急、过量, 应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进食后无不适反应可逐渐给予半流质饮食, 以清淡无刺激性和易消化饮食为主。 (2)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以利肠蠕动的恢复, 做好基础护理, 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3) 注意休息, 劳逸结合, 养成生活规律化, 定时定量定餐, 一般每天进食5~6次, 进食时要细嚼慢咽, 以减轻残胃负担。

2 结果

本组3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 经过正确、舒适的护理干预后, 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36例患者痊愈出院, 1例因高龄在术后出现大面积心肌梗死导致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 2 d, 出院时体重与入院时无明显减轻。

3 讨论

胃手术后的护理在病人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做好胃手术后的护理, 是护理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护士要不断学习了解胃术后的解剖生理变化知识, 在此基础上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 确保病人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护理不当带来的并发症。经过1年多的实践, 我们护士通过经常与患者沟通, 给予心理支持, 术后患者收到良好的疗效, 患者出院时体重与入院时无明显减轻。患者医疗费用平均下降2 0%,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使其尽早地恢复了健康。

参考文献

[1] 彭秀芳, 李启勤, 王建美, 等.胃癌根治术后的饮食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10) :1228.

[2] 刘晓红.胃癌术后留置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04) :573.

老年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饮食护理体会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38例, 女12例, 年龄60~75岁, 中位年龄67岁;其中胃癌16例, 胃溃疡14例, 胃平滑肌瘤2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8例,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 胃平滑肌瘤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其余均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毕Ⅱ式) 。本组患者通过严格的饮食护理均未发生并发症, 顺利出院。

2 饮食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受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术后切口疼痛、胃肠减压禁食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旦拔除胃管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术后心理状态: (1) 拔管后迫不及待地想进食; (2) 小心谨慎, 不敢轻易进食, 生怕再次遭受痛苦。为此我们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对于前者尽量向其解释目前吻合口愈合情况, 控制饮食, 避免进食过量;对于后者则应鼓励支持, 介绍多种营养物质, 对促进吻合口愈合及恢复自体健康的作用, 并且护士应陪伴患者首次进食, 给患者心理支持, 保证每位患者能顺利度过首次进食关, 为患者以后进食减少恐惧心理, 增加自信心打好基础。

2.2 餐前准备

老年人生活习惯较固定, 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进食习惯不同, 如餐前体位、习惯性使用的餐具、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及食物的烹饪方式等, 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应尽量满足患者, 努力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积极刺激患者食欲。

2.3 进食原则

患者由于个体差异, 术后残胃多少的不同, 手术后胃的容量比原来缩小了几倍, 所以应少食多餐, 才能弥补患者食量不足, 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因而进食前与手术医师共同讨论, 为患者制定详细进食计划, 确定首次进食量。患者拔除胃管后, 第1天进少量米汤, 首次20~30ml, 严密观察进食后的反应, 无不适者隔1~2h给1次, 每次增加10~50ml止。第2天给半量流食, 每次50~80ml。第4天全量流食, 连续3天。第7天给予半流食逐渐过渡到软食, 软食后在两餐中间, 早晨餐前加吃点心, 期间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时, 立即禁食观察病情, 查明原因后, 再次流食, 循序渐进, 只要患者有食欲, 鼓励患者进食, 以充分保障营养物质的供给。

2.4 食物选择

选择合理的食物及烹饪方法, 不仅可直接弥补老年人咀嚼功能不足, 还可部分弥补胃的消化功能, 从而促使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早期选择高蛋白 (本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 、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容易消化的食物。烹饪时尽量弄碎、炖烂、少盐、少油, 忌辛辣、油煎、烟熏等食物刺激, 以免影响消化。选用优质蛋白食物, 如鱼、肉、蛋、豆制品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老年应多吃鱼, 因鱼的蛋白质含量丰富, 氨基酸组成与相互之间的比值都与人体相接近, 鱼蛋白质利用率高达90%。鱼的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较高蛋白均易被消化吸收, 所以鼓励老年患者多吃鱼类, 这样既补充蛋白质, 又可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代谢, 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2.5 食物温度

老年人感觉迟钝, 对温度的敏感性较低, 过热、过烫食物容易使吻合口黏膜烫伤, 甚至造成吻合口瘘。而食物过冷容易刺激肠臑动, 导致腹泻, 伴营养物质流失, 所以适宜的食物温度对术后患者的饮食非常重要。由于每位老年人对进食的习惯温度不同, 因此不能使同一温度来满足不同患者的要求。进餐开始应先喂汤2~3ml, 随着食物温度的下降让患者不断适应, 尽量给患者喝喜爱的汤料, 满足患者饮食习惯。

2.6 防止呛咳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咽喉部感知感觉功能的不断减退, 协调功能不良, 吞咽反射减弱, 容易发生误咽引起呛咳、吸入性肺炎, 甚至突然窒息而死亡。因此对老年人要强调面对面的进餐姿势, 不能起床的患者取床上进餐或半坐卧位, 进食时不宜过快过急, 并要求老年人注意力集中, 细嚼慢咽, 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 而应采取半坐卧位, 以免胃内容物反流。对生活不能自理者, 应缓慢喂之, 定要将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才能再进食, 切忌急躁。

胃大部切除术后 第10篇

所有动物电子秤称重。以氯胺酮按100mg/kg体重行腹腔麻醉。腹部及颈背部去毛消毒。PN组10只大鼠加做一侧颈部去毛消毒。经腹正中切口进腹,作胃大部切除术。PN组分两层缝合腹壁。另于颈侧解剖分离出约1cm颈内静脉,1号线结扎远心端,近心端剪一V字形切口,将多聚乙烯导管向心脏方向插入1cm,抽吸有回血后结扎固定。导管经皮下隧道从颈背部消毒区引出,缝合颈侧切口,外套金属背心弹簧管保护。另两组大鼠采用经空肠造瘘途径。在距Treitz韧带15cm处空肠前壁作双层荷包缝合,肠壁戳口将硅胶导管埋入空肠远端,以荷包缝线结扎固定造瘘管。导管另一端经腹壁戳口引至切口旁皮下,再经皮下隧道从颈背部消毒区引出。此两组大鼠亦外套金属背心弹簧管保护。造瘘管每天予生理盐水冲洗,静脉导管每天予肝素生理盐水(25u/ml)冲洗,以防导管堵塞。1.3 治疗药物及方法[1]:(1)PN组营养液的配置 主要成分及剂量:50%葡萄糖注射液 32ml,20%脂肪乳19ml,8.5%乐凡命47ml,水乐维他1ml,10%氯化钾0.5ml。(2) EEN组营养液的配置 选用荷兰纽迪西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能量418.4KJ,蛋白质4g,脂肪3.9g,碳水化合物0.75g。(3) 中药+EEN组营养液的配置 营养液配置同EEN组。中药采用大承气颗粒(南开医院制药厂,3g/袋)配制成120g/l浓度的冲剂,给药剂量按人与动物间体表面积折算,约3g/kg体重。每日剂量分两次给予。(4)营养支持方案 PN组于术后用微量输液泵通过静脉导管持续输注营养液。EEN组于术后9h用微量输液泵通过造瘘管持续输注营养液。中药+EEN组于术后8h开始输注中药冲剂,术后9h开始通过造瘘管持续输注营养液。1.4 标本制备[2]: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4d、7d取尾静脉血2ml,其中1ml加入抗凝管 4℃ 下1500 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另1ml加入真空无热原采血管(含抗凝剂),4℃下500r/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70℃保存待测。各组大鼠营养支持7d后处死。于距回盲部5cm处取一段3cm长的回肠,剔除肠系膜,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肠内容物,4%甲醛固定待检。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3](1)D-乳酸的测定: 血浆经高氯酸去蛋白后,用酶耦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2) 内毒素测定:应用厦门鲎试剂厂微板鲎试仪Elx808及配套软件检测血浆ET水平。(3)空肠粘膜形态学变化:应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定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相同时点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组内不同时点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血浆D-乳酸水平的变化 PN组术后各时点D-乳酸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EEN组也出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PN组小。中药+EEN组在术后1d、4d呈上升趋势,但7d后已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见表1。表1 3组大鼠不同时间血浆D-乳酸水平(mmol/ml)注:3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与术前比较△P<0.05,# P>0.052.2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PN组内毒素水平术后迅速增高,7d略有回落。EEN组术后也呈升高趋势,但术后4d明显回落。中药+EEN组的变化与EEN组的相似(p>0.05),但此2组在术后7d回落的幅度明显大于PN组(p<0.05)。见表2。表2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措施分析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55例, 女41例, 最小年龄36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年龄53.2岁;原发病:56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 20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 12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 8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幽门梗阻;随机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 各48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组患者心理护理、持续胃肠减压护理、肠外营养护理、肠内营养护理、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χ2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经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动力药使用、胃管引流、营养支持等治疗及护理后均恢复胃肠功能, 且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胃瘫恢复时间最短为14 d, 最长为66 d, 平均为32.1 d。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具体见表1。

2.3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

护理组48例患者中25例患者为非常满意, 13例患者为较满意, 8例患者为满意, 2例患者为不满意, 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83%, 常规组48例患者中15例患者为非常满意, 12例患者为较满意, 10例患者为满意, 11例患者为不满意, 护理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77.08%, 护理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

3 讨论

胃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也叫胃排空延迟或残胃蠕动无力[1]。其主要临床征象即为胃排空障碍, 患者多伴有营养障碍、腹胀、呕吐、厌食、腹痛、恶心等症状,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2]。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院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对护理组患者行系统的护理干预,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心理护理:患者确诊为胃瘫后极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 比如发病原因、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 从而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及帮助, 从而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 增强其对抗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2) 持续胃肠减压护理:给予患者胃肠减压可有效的缓解患者与由于胃液、食物等刺激所引起的胃黏膜水肿现象, 且有助于患者胃张力恢复[3]。

因此, 患者确诊为胃瘫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其持续胃肠减压治疗, 同时还应在患者床头挂禁食标志。同时护理人员还用合理的对胃管进行固定, 并且还应告知患者胃管留置时间较长, 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认真对患者的胃肠减压管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气味等进行观察与记录;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口腔清洁的重视, 每日定时利用朵贝氏液进行护理, 从而防止口腔感染现象发生[4]。 (3) 肠外营养护理:持续胃肠减压极易导致患者消化液丢失, 同时由于手术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影响, 导致无机盐、水分、蛋白质等消耗量增强。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体液补充, 并且还要维持电解质平衡;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 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静脉输注治疗, 从而有效的对胃肠动力进行抑制;同时还应及时给予患者鼻饲营养治疗, 鼻饲期间应合理对鼻饲管进行固定, 并定时进行冲洗, 另外, 鼻饲前后应利用温开水对鼻饲管进行冲洗, 温开水温度应为30~40 m L。 (5)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解释按时、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及不合理用药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从而逐渐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使其严格按照医师嘱咐用药。同时患者服药期间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及临床表现改变情况,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 并协助医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6) 饮食及运动护理:待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并给予患者适量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及正常饮食。同时给予患者饮食时应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缓慢的原则, 并且应确保饮食均衡, 禁食辛辣、刺激、生硬食物。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床上及床下活动, 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胃肠蠕动;但应注意的是患者运动期间必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

本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胃肠功能均恢复, 且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且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这就说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康复, 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孝花.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2) :245.

[2]汪莉.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21) :52-53.

[3]丁士海, 费维国, 陈立权.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预防及治疗体会[J].安徽医药, 2012, 16 (9) :1322-1323.

上一篇:农行经营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采购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