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2024-07-25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精选10篇)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第1篇

2013-2023年将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发展期。住建部“十二五”规划要求推进适老工程规划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的建设。然而现有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设计仍存在不少欠缺。与我国文化背景、家庭观、乃至人口和经济发展模式相似的日本, 从1991年在住房发展规划中对住宅设计提出适老化要求起, 至今已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并归纳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的若干特色以及新的发展趋势, 总结出对于我国老年住宅和设施的布局和细节设计的若干启示。

2. 日本集合住宅的定义、户型特征及适老化集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2.1 日本集合住宅的定义、平面户型尺度和布局综述

“集合住宅”一词起源于日本上世纪50年代大量供应的标准化设计的公营住宅。层数以三 ~ 四层为主。户型平面南北进深大, 东西面宽小。户型早期为30~50㎡, 当代以70~100㎡为主。

日本典型集合住宅为一梯两户北廊南舍型, 北侧楼梯间相对开敞独立, 可增进邻里交流, 并争取各居室的良好通风。为将对外采光留给居室, 设备管道集中布置在中央, 形成以厨房卫生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北面靠近入口处为卧室与传统起居空间——“和室” (后者采用轻质隔断和可拆卸推拉门, 不强求直接采光, 故朝向和功能定位灵活多变) , 南面为居室和餐厅共同构成的“餐起空间” (LK) 。由于日本饮食清淡, 厨房少油烟, 多设为 (半) 开敞式, 与餐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餐厨空间” (DK) 。住宅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餐起并置, 餐厨相通, 储卫精细, 流线简短。 (见图01)

(来源:周燕珉, 王富青.现代城市居家与社区养老的多元建筑空间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2011 (07)

2.2. 当前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高速发展时期大量供给的无差别板式集合住宅, 已不再满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要求, 迎合适老化需求的新型集合住宅应运而生。

2.2.1 多世代混合型住宅

老年住宅设计的重要先决条件在于老人居住模式的选择。日本受传统文化影响, 一直把居家养老作为老年居住模式的首选。二战后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 多世代混合型居住体以及有“一碗汤不凉”之称的多世代居住社区由于能够使老人积极的融入社会而受到热推。千叶县集合住宅规划中, 三口之家、多世代家庭以及单身老人家庭容纳于同一组团, 通过多户型的变化和娱乐服务设施的完善, 为人们提供了多世代同居、近居或邻居等不同形式。该设计非常关注老人群体, 地段内所有台阶都用缓坡道替代, 老人、儿童、残疾人都可方便安全地活动。

2.2.2 老年租赁集合住宅

一种专门面向生活基本自理的老年人的租赁式集合住宅正在受到关注。公寓下部附设医疗区, 上部为住宿区, 提供餐饮但不设介护服务。公寓为传统的北廊南舍型, 每户均设有阳台, 户内面积为37~50㎡。这种老年租赁式集合住宅所代表的援助式居住机构, 对我国为“空巢老人”谋求安全便利的居住模式并实现医疗与生活辅助手段的方式具有启发意义。

2.2.3 全生命周期住宅——KEP 自由空间型

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导致对住宅平面布局存在不断调整的需求, 这是老年住宅户型设计的一大难题。日本“住宅公团”开发的“柯丹实验住宅项目” (KEP) 体系很好的体现了对“全生命周期住宅”的诠释。它基于体系化建造概念, 由外墙围护系统、内部空间系统、卫生系统以及通风和空调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以“菜单系统” (Menu System) 为公寓命名, 例如“全毛坯房”、“单间和室的毛坯房”和“全由住宅公团完成的室内布局”, 旨在使居民可以按需选择房间布局。在“自由空间”公寓楼项目中, 骨架空间内引入可变式隔墙板和储藏单元, 楼板被分为前中后三个高度, 中部楼板比南北两侧低200mm, 通过地板调节后, 高差可高达500mm, 因此中部可以放置横向排水管, 而竖向管道设置在采光井中, 从而在平面布局上解放了对卫生间区域的束缚, 房间布置相当自由。

3. 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和设施发展的启示

随老龄化的不断推进, 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始终保持其清晰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依托于标准化建造体系下的灵活丰富性以及精细实用性。本文将日本集合住宅对我国老年居住建筑和设施的启示试归纳出以下几点:

3.1 储物空间多样化和就近原则

日本集合住宅中, 即使30㎡的小户型, 也会在走道边设置小凹室或壁龛作为“玄关”空间, 不仅由于其礼仪性, 更由于其储藏功能。老年居住建筑中, 玄关处除设置挂衣钩、鞋柜外, 还应考虑换鞋凳和轮椅位置。此外, 阳台端部、卫生间坐便器旁、房门背后、走廊一侧凹室, 都可以作为储藏空间节点加以利用。一方面要尽可能满足老人较高的储物需求, 一方面要遵循就近储物原则, 按需安排储藏面积和形式。如卫生间和厨房, 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记忆力衰退, 适当采用开敞搁物架更便于找到和拿取。

3.2 视线流通原则

视线流通原则对于提高老年住宅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当老人在家中发生意外, 家人或护工如能及时发现并援救, 会极大确保老人生命安全。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无一例外的将居室与餐厅连通、餐厅和开放式厨房相连, 使活动区视线极大贯通。这种一体化设计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由于大多老人习惯于饮食清淡, 对炸炒等烹饪需求有限, 因此有条件将厨房作适当开敞处理, 即使不能实现空间开敞, 也可利用透明的玻璃门窗代替隔墙隔断、墙上开窗洞等方式加强各空间视线上的流通。此外, 卫生间可局部采用磨砂玻璃墙增强采光并对外保持必要的视线流通, 还可以在墙角安放镜子、卧室向客厅开门形成回游空间等方式保证老年住宅中视线和声音无遮挡设计的进一步实现 (图02) 。

3.3 卫浴空间多样化

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中, 卫生间在精细化设计方面极具特色,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6平米的卫生间往往划分为三个独立空间——盥洗、洗浴和如厕。盥洗间内设洗衣机, 常紧邻厨房兼劳作室;洗浴间内花洒和浴缸分开设置, 使用者可根据健康状况选择坐浴、站浴或者卧浴;厕所单占一个小隔间, 隐私性强, 洗手盆排水管直通马桶水箱, 节地又节水。盥洗和浴厕分离, 既可为老人腾出更大的如厕空间, 方便轮椅回转, 又能缓解家庭成员时间上使用的冲突。对于多世代混合居住户型, 还可采用“一个半”卫生间的做法, 即卧室区卫生间按常规设置马桶、盥洗、洗浴, 公共区卫生间仅设马桶和洗手盆。一般在布局上尽量将公共区的“半个”卫生间与厨房紧邻, 以便管线集中设置, 便于更换。

3.4 无障碍设计和家具灵便化

日本“长寿社会住宅设计方针”, 从老年住宅的房间配置、建筑构件、选材, 乃至照明采暖、橱柜卫浴设施的设计等制定了具体要求。可大致归纳如下:

(1) 消除高差, 加大走道宽度:住宅入口和阳台处出现的高差, 在老年住宅中予以取消。必须设置台阶处会有扶手引导。为方便轮椅回转及护理人员搀扶老人, 老年住宅的走道、阳台、厨房, 特别是卫生间均相应扩大面积, 以保证老人在住宅内畅通无阻。

(2) 安全性细节设计:日本老年住宅设计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性, 在换鞋、如厕、洗浴等处均设置方便老人抓握或支撑的防滑扶手。门厅及厨、卫等处地面均采用防滑材料。卧室和卫生间等老人最常使用的空间均安装紧急呼救设施以防突发状况。

(3) 家具及设施灵便化设计:日本老年住宅对户型内各空间尺度、家具及辅助设施设计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措施和规范。以厨卫空间为例, 卫生间梳妆柜前预留座椅或轮椅空地, 洗脸池形状和高度也考虑了坐姿使用情况;厨房橱柜高度较常规偏低, 以方便老人安全取用;半开敞式厨房通过玻璃窗或开敞橱柜和餐厅、起居室相互联系, 传递菜品动线简短, 且有助于视线流通。

3.5 空间可变性和设备的全周期运行

“在宅养老”模式的一大难题, 在于家庭结构模式和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会导致住宅基本功能布局和空间细节的改变。在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到布局及空间灵活变化的可能性。实现的途径在于调整框架结构的隔墙和隔断的位置及孔洞尺寸, 或者预留一定的空间留作调整。前文提到的“KEP”体系案例中, 居室之间的储物柜和隔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移动;日东京练马区的“自由平面租赁公寓”, 大楼骨架支撑体系为公有, 而填充体系 (包括厨房设施和卫生间) 均归住户所有, 住户可以根据规划网格自由设计填充部件, 并按个人意愿设计房间布局。这种基于框架结构体系, 通过调整内部填充构件的布局方式, 能很好地适应老年住宅对灵活性的要求。集合住宅中的“和室”空间, 对采光要求不高、采用轻质隔断加以围合, 功能甚至尺寸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替。在老年居住建筑中, 若能预留这样的空间, 平时可作为储藏室, 老人需要陪护的时候可改造成护工住房。我国研究老年居住建筑的先锋人物, 清华大学周燕珉教授在《老人住宅改造设计集锦》中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概念。 (见图02)

(来源:周燕珉 . 老人 . 家——老年住宅改造设计集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就住宅本身而言, 随时间推进, 住宅设施和设备的老化和更新问题亟待解决。在住宅设施和设备的维护方面, 日本“世纪住宅体系” (CHS) 颇有远见, 它详细规定了各类构件的预期使用寿命, 确立了每个类型构件的接口标准, 并提出尽量在公寓靠外墙处安装垂直的公共管道, 旨在确保及时跟进设备管道的维护和更新。以上案例对于提升老年居住建筑的空间可变性和确保设备的全周期运行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4. 问题和结语

作为老年住宅和设施相关的规范制定者和规划设计者, 应当敏锐的学习并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日本适老化集合住宅针对老年群体所发展出来多种居住模式以及户型设置, 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空间的可变与设备的更替, 保证了全生命周期住宅的运行, 此外还很重视空间和视线的流通, 各功能节点设计精细到位, 动线短, 空间利用率高, 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老年相关居住建筑和设施的建设发展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燕珉.老人.家——老年住宅改造设计集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2]薛峰, 李晓鸿, 朱中一, 周燕珉, 赵晓征, 林文洁, 胡惠琴, 袁戎, 范雪.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住区发展趋势及居家养老——2013适老研究与设计座谈会[J].建筑学报.2013 (03)

[3]深尾精一, 耿欣欣.日本走向开放式建筑的发展史.[J]新建筑.2011 (12)

[4]周燕珉, 林婧怡.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养老建筑设计——中、日养老设施设计实例分析[J].装饰.2012 (09)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第2篇

[摘要] 住宅是所有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类型。住宅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消费热点并开始向支柱产业发展,住宅的发展趋势必将对社会经济的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西方建筑师所进行系统深入的住宅设计研究相比,我国建筑师对人们居住模式研究不足,住宅设计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住宅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式下居住模式所产生的变化,引出住宅设计理念和体系所应发生的相应改变,进而探讨未来住宅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 设计体系 发展趋势

[正文] 住宅的居住模式是为了适应人的生活起居行为而相应产生的住宅空间、结构形式以及相关建筑模型。它是一种标准化的建筑理论图式,是决定住宅设计的一种思维体系和方式。它包括住宅的布局模式、空间模式、使用模式等诸多方面。

住宅的居住模式作为一种思维体系和方式,它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是住宅设计应该遵循的普遍原理。因此我们研究住宅居住模式对住宅的影响就必须考虑住宅居住模式的理论性,因为不同地区的住宅形式各异,只有掌握了住宅居住模式的共性,我们才能在住宅设计中举一反三,创造出适应各地区各阶层人使用的住宅。

在不同时代,社会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不同效用,科技和经济水平要求居住模式能够与其相匹配,我们研究未来住宅的发展趋势实际上也就是分析住宅居住模式的时代特性对住宅发展的影响作用。

我们在住宅设计中应该掌握居住模式的以下五个属性,并从中总结出未来住宅可能的发展趋势:

1.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不论任何时期,在居住模式的基本属性中,经济性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住宅作为一种消费性产品所存在的本质属性。而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不仅作用于住宅使用者个体,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针对住宅使用者,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必须保证住宅使用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能尽量减少支出,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功能性。第二是针对整个社会,通过合理的居住模式,为社会节约土地和能源。以下,将就这两个方面讨论一下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及其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1.对于住宅使用者而言,购买和使用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住宅面积、结构、性价比是否合理,使用系数是否过高以及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因为不当设计而带来物业费用的增加等住宅使用者关心的问题上。特别是我国于2007年实行了新建居住小区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总面积需占小区住宅总套型建筑面积的70%以上的规定,大量小户型的出现使住宅设计更应考虑居住模式的经济性,在有限的面积内提高住宅的功能和品质。

现代住宅建筑结构使用比较多的是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如果是多层,选择砌体结构则经济性较强,也就是承重与分隔功能兼顾。框架则比较灵活,可以较好地进行再分隔。

在以往某段时期内,住宅设计过多强调“大客厅”,导致客厅面积过大,而且因为与餐厅、过道的衔接不当,造成大量交通面积的浪费,给使用者带来损失。另外,由于前几年“欧陆风”肆行,建筑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在外墙的装饰上,而忽视了住宅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合理性,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购房者的不必要支出,还直接导致使用过程中后期投入的增加。

2.住宅模式的经济性对于社会来说主要反映在节约自然资源上,包括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我国是人口多、资源少、土地紧张的国家,要着重强调资源节约型经济和资源节约型消费,并努力使资源利用形成良性再生循环系统,在住宅建设中主要应提倡大力节约土地和节约能源。

2.1 节约土地。节约土地是我国国策。在住宅小区规划的节地措施是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具体节约用地办法是:适当增加层数、加大建筑长度,合理降低层高、缩小面宽、北向退台、巧妙利用边角地以及布置东西向住宅等。同时,降低层高对节约土地很有好处,特别对高纬度地区效果更为明显,此举还能节约建材与能源,从而降低建筑造价。据分析,层高每降低10cm,可减少投资约1%,增加建筑面积1~3m²。2.2节约能源。节能也是国策,节能主要指节约供暖的能源。对于住宅而言采用高效的围护结构是墙体保温的关键。

节能的另一方面是节水与节电。要大力推广已开发的水、电新产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与沼气能等。

虽然节地、节能措施都会给开发商和业主增加一些费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居住模式的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保证个体的最大利益上,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综合效益,在个体与社会之间达到平衡。因此,我们住宅模式经济性对未来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就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全寿命费用分析与评估上,决不能将资源、特别是非再生资源在一代人身上用竭而使后人处于资源贫乏的境地,给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应该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期望。

2.居住模式的舒适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舒适程度的要求提高,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居住模式的舒适性指的是其广义范围的概念,应该包括生理和心理的舒适程度,从这一点上看,提高住宅舒适性应是未来城市住宅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

住宅内居住生活要获得舒适的效果,必须使不同的功能空间既有较好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点在当前的住宅设计中基本都能够得到较好解决。而功能空间的尺度也是生活舒适程度的影响要素,在这一点上,建筑师们往往因为“大”与“小”,“多”与“少”的矛盾而把握不住分寸,影响了住宅的舒适性。此外,为了增加建筑容积率,建筑师不惜改变房间合适的比例关系,有的房间长宽比超过2,不但得不到充分日照而且狭长而不好布置家具。特别是厨房,过分狭长,会引起因单向往返重复而感觉疲劳。目前市场上80—120m²三房两厅户型很畅销,就是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数量和面积。一般来说,不同功能空间的房间根据使用者的经济状况和使用频率应该有相应的尺寸,这样能使家具布置得当,人的活动方便。

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以及在住宅楼内设置交往空间,增进邻里的关系融洽也是获得舒适度的必要条件,是对住户心理需求的满足。现代住宅对住户的心理需求还不是特别重视,往往因为强调住宅的功能、形式而忽略了对住宅私密性的尊重,而且因为设置交往空间会因为大量的附加设施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这一部分往往被开发商省略,这也是对住户心理需求的一种不尊重行为。

虽然当前我国住宅模式其舒适性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居住者的要求,但是可以 3 相信,只要建筑师、开发商充分重视,随着住宅的发展,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3.居住模式的适应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观念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在市场竞争下,人们对于住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利和范围,这一点与计划经济下的被动接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求未来的住宅要能紧密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购买力的增强,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不断变化,家庭结构日趋简单,而且再次置业周期明显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居住模式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性,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居住模式的适应性要求包括以下两点:一要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二要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

3.1 当前住宅供需己从福利分配转变为市场行为,消费者对住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而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而住宅设计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从而导致居住模式不能适应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需要,无法向社会提供不同面积标准、不同平面布置,不同类型的住宅,如老年人、残疾人、多代人以及单身住宅等,结果导致居住模式的适应性问题。过去建筑师在对住宅类型的考虑上,过于重视大而全,一种户型针对所有群体,缺少个性化服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希望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空间得到不同的居家享受,因此这就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住宅设计中,除了对以上所提各种特殊住宅充分考虑外,对于一般住宅,也要根据项目初期对住宅使用者的初步定位,得出住宅使用者的类型,进行生活习惯的粗略描绘,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创建不同的居住模式,以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个性化的需求。

3.2 居住模式的适应性包括可适应性和可变性,既能满足居民对平面布局的不同要求,又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变化或家庭生活行为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情况来看,可适应性比较容易满足,而可变性则存在较大问题。居住模式的可变性是针对目前社会上住宅使用周期变短,家庭结构变化加快的趋势而出现一套房子要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结构的住户需求的新特性。要满足住宅居住模式的可变性首先要选择灵活可变的大空间结构体系。目前在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常用的大柱网的框架结构体系、大开间少内纵墙的板墙体系、大空间的板柱体系,而较不发达地区也有采用纵墙承重或成简形的小开间砌体结构体系。可变性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方便拆装、轻而经济的分隔墙体,这些轻质墙体可在楼 4 板任意位置上布置,形成多种分隔的空间布局。可变性的另一个难点是设备管线、电器插座与开关、灯具、散热器等的再调整。日本百年住宅体系是采用架空地板,将所有设备管线敷设在地面架空层内;荷兰马托拉体系则设计了专用加强聚苯地面填块和工字钢隔断基座,填块上下设有凹槽,上槽敷设冷热水管,下槽安排下水和煤气管,而基座两侧布置电气管线和插座,较好地解决了管线的更换与调整;德国则生产管束墙,将所有设备管道集装在专用墙体上,但仍有水平管道连接问题。总之可变性比适应性难度更大,更容易造成住宅与使用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满足可变性要求需要工业化的部件来满足。

当前我国住宅设计体系僵化,在住宅适应性方面难以做出及时回应,因此改进住宅设计体系,提高住宅适应性将是未来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之一。4.居住模式的安全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自古以来,住宅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避护场所,而今天,我们对住宅安全的理解远不止于拒敌防贼,而是将居住模式的安全性分为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两大方面。

物质的安全性应该包括日常安全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日常安全主要指幼儿和老人的起居安全,表现在防火、防盗、防滑、防坠等方面。特别是当前建筑形式千变万化,建筑规范对于许多的新的建筑形式缺乏相应要求,如凸窗等,因此,住宅设计应该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保证居住者安全。除此之外,住宅的结构安全也很重要,主要体现在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地震力破坏的可靠性。

精神的安全性主要是防止视线干扰与噪声干扰。视线干扰产生于入户没有过渡空间,使走在楼梯间的外人的视线能长驱而入;点式住宅或高层塔楼的前后套由于距离过近而开窗位置未错开,就会出现目光对视;外廊住宅靠近外廊房间常可透过窗被人窥视;还有楼层退台后,下层住户在平台的活动有时会被上层居民的目光监视等情况都应设法避免。住宅内环廊、外廊发出的噪声,以及楼板、分户墙隔声效果不佳都会对住户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与不舒适感。

居住的安全性是住宅最基本的属性,但同时它又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内容的,因此研究住宅发展趋势不能忽视不同阶段安全性的不同要求。5.居住模式的科学性对住宅发展趋势的影响

居住模式的科学性应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有效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而提出的住宅新特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不断配套完善;二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并提高智能化水平。

5.1 推广应用“四新”。

“四新”应用绝不是为新而新,而是为了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在结构方面应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等;在墙体方面应用混凝土小型砌块等;在轻质隔墙方面采用菱苦土水泥纤维轻质隔墙、膨胀珍珠岩空心条板隔墙、纸质蜂窝夹心木隔断等。在厨卫设施方面选用成套厨具和配套的排油烟机、变压式排油烟道、成套洁具和配套的淋浴盆和洗衣机盘等;在门窗方面采用多功能入户门、折叠门、阳台落地窗等;在给排水方面选用铝塑管、塑料排水管系列、立式排水接头、多功能地漏等;在防水方面应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及配套材料等。通过采用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来达到以上所述关于住宅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的要求。

5.2 应用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保证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的重要支撑。在安全防范方面采用住宅入口对讲系统的电控总门和楼宇对讲可视系统、自动防火、防煤气泄漏、防盗报警系统、紧急求救系统;在节能供热方面应用设备管线集中化、组装化灵活的供热系统;在电子技术方面应用自动控制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家庭烹调自动控制系统、节电节能的自控系统、三表运转计量系统、家庭信息网络系统以及电脑软件管理系统等。

居住模式的科学性是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居住模式的所有属性中,科学性的变化最快,更替周期最短,因此它对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变数也最大。掌握住宅的科学性需要建筑师对科学研究最新前沿的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并争取应用到住宅实践当中。

6.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住宅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6.1 住宅设计要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向社会提供多种类型(青年公寓、老年公寓、多代居住宅、残疾人住宅、独身住宅、综合住宅等)、多种标准(面积、设备、性能等)和多种套型模式(大厅小室、小厅大室、南厅、北厅、跃层等)的住宅,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职业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家庭的需求。

6.2 住宅设计要以人为核心,以居住实态调查为依据,掌握居民对住宅使用状况的意见和潜在意愿,提出符合现代居住生活行为的平面布置,合理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尺度适宜,空间利用充分。

6.3 住宅厨房、卫生间要按家庭炊事活动、卫生活动和人体工效学进行设计:依操作顺序配套布置设备、设施;综合、隐蔽敷设各类管道;有效排除油烟 废气。

6.4 为实现住宅具有灵活性、可适应性,提倡采用大开间和大空间的新型结构,并开发轻质可拆装分隔构件、装饰装修材料和组合家具.为居民参与设计、自行改造以及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6.5 积极发展适应地方条件,符合模数协调原则的工业化建筑体系。推广应用新型、热工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6.6 采取措施使住宅室内的声、光、热、空气等物理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完善住宅庭院绿化、建筑小品、游乐设施与休闲场地,保护与利用基地的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卫生、方便、安全的室内外居住环境。

6.7 住宅以建高层为主,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的城市性质、技术经济条件和建筑密度指标等因素选择合理建筑层数,以获得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6.8 贯彻不断提高住宅建筑科技含量的原则,鼓励和推广应用己有成效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新型的可供再分隔的结构体系、系列化成套厨房设备与卫生洁具、节能的供热系统、节电节水的自控系统、家庭信息与保安防灾系统等,使住宅建筑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

6.9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方建材、建筑特性等,创造具有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住宅建筑风格。

由于论文篇幅所限,文章仅仅提出了当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展望未来趋势,希望可以为今后的住宅设计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与思路。[结束语] “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是《黄帝宅经》的开篇语,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出了人与住宅密切的关系。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从住宅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随人类生活需求的提升而演进,随居住模式的改进而变迁。任何一个朝代的住宅,它都是时代的反映,是当时人类居住模式的体现。居住模式的变化影响着住宅的发展,但它并不会直接作用于住宅,而是对建筑师,对住宅设计理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建筑设计本身就带有较强的预见性,建筑师理解的深入、设计理念的成熟、设计体系的完善都会对住宅产品的更新进步起到至观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房地产发展方兴未艾的时代,我们希望通过此文能粗略的探讨当代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提出关于城市住宅设计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能够为中国住宅设计水平的提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夏征农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 潘宜,洪亮平.居住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小广,高国力,樊彩耀.住房体制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5] 余琪.住宅设计应面向市场经济.住宅科技,1998,(9):10-12 [6] 杨国纬.师从民居,服务居民.福建建筑,1998, 61(4): 24-25 [7] 孙克放,更新理念,拓展思路,设计新一代小康住宅,建筑学报,2000,(4):8-11 [8] 关瑞明.住宅的类设计模式.建筑学报,2000,(11):40-41 [9] 田彦旭.浅谈住宅设计中的住户参与.新建筑,2001,(2):13-15 [10] 苗洪晋.浅谈住宅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山西建筑,2001,(4):5

作者:花旭东

褚雪峰

时俊岭

居住区景观新模式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可食地景;SD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3-0012-04

居住区整体环境设计是人们选择居住区的重要参考因素。如今,国内大部分居住区简单模仿外来设计,缺乏当地的文化和个性,无法感觉家的温暖与舒适。同时,居住区的小区物业管理差及景观设施维护不及时,导致居住环境逐年下降。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年限成立的4个居住区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需求,为未来居住区景观发展提供参考。

1 居住区整体环境调查

居住区概况见表1。通过对于物业部门沟通,居民连续3 a对居住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见表2。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论是别墅区、高档住宅区还是中等住宅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后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时,将居住区分为老旧居住区与新建居住区,普通居住区与别墅区。调查发现,可食作物受到居民的广泛青睐,并以各种形式满足居民需求。居住区的菜园是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的向往,但这种做法往往属于违规行为。若将居住区进行统一规划,专门设计种植区域,鼓励居民参与耕种活动,使绿化、美化的功能需求与居民回归田园的内心需求融合起来,创造兼具生态、经济、文化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居住区环境。在发挥景观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及生活品质。在可食地景与城市景观融合中,城市居住区是最佳场所。

2 基于SD法的景观评价

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是由C.E.奥斯顾德(Charles EgertonOsgood)在1957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方法,可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定量化数据。

以天津市城市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收集到的可食用景观与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对比分析。

2.1 试验样本选取

评定与测试的最严谨方法是带领被调查者到实地,直观记录评价者感受。受条件制约,本次调查通过选择收集好的图片进行评价。

2.2 形容词对的选择

结合当地居住区景观设计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居住区景观设计蕴含的基本要素,即景观环境、景观生态、人的行为心理。景观环境主要以人的主观视觉感受为主,探究营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方法;景观生态以生态学角度,从人的生理对绿化环境的需求出发,探究景观生态环境如何配置的令人舒适;人的行为心理主要从心理层面考虑,探究怎样营造令人放松身心、并想要积极参与的景观环境。

在景观环境层面选择空间、形态和色彩3个要素;生态环境层面和行为心理2个要素总结10个因子;选择3个因子对整体要素进行评价。针对评价对象,选取能够综合表达6要素的20对形容词,构成本研究的SD因子表现(见表3)。

2.3 评价尺度的确定

本研究的评定尺度为7级,3为中心,对称设置(0,1,2,3,4)。

2.4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问卷调查方法为实地发放。共回收调查问卷65份,剔除无回答开放问题的无效问卷3份,实得有效样本62份。

2.5 数据处理

根据SD法得到的数据结果,用Excel求出平均值,绘出评价曲线。其中:

综合平均值=∑各因子平均值/10(样本个数)

(1)

整体居民SD评价值及拆线图分别见表4和图1。

由表4和图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可食地景与传统的园林植物同样具有观赏性;在空间营造方面较为宽敞、连续、有序,平均得分略低于传统园林植物;在形态方面,可食用作物尺度与美感合适,得分略高于传统园林植物;在色彩方面,可食地景丰富的种类及颜色,在色彩的丰富度与鲜艳度可与传统园林植物媲美;在环境方面,可食地景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度方面也有较高评分,同样具有绿化效果;在心理层面,可食地景带给居民新奇感、愉悦感、归属感、安全感。从整体感觉评分来看,居民对可食地景的感觉为“有吸引力、有特色”。居民认为,合理的可食用作物应用使居住环境更宜居,生活更健康。

3 居住区景观新模式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使用室外空间频率较高,大部分居民对可食用景观这一景观新模式较为满意。将可食用作物融入居住区建设中,可提高居民户外活动的丰富性,营造更加多样性的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品质,为打造城市居民可持续生存环境提供新思路。

3.1 满足园林立体化趋势

居住区现代建筑设施增多,居住密度增大,从平面上看,可绿化的地面空间相应减少。立体绿化近年来不断涌现,既增加绿化率,又使居住环境更加有趣。改善居住区园林环境如出一辙的状况,充分体现不同居住区的特色和个性,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将可食用景观作物与传统园林景观植物及建筑空间充分结合、互相糅容,使居住区整体空间更加丰富。居住区立体绿化分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或露台绿化,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环境,通过精心设计与维护,最大程度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

3.2 形成可持续的居住区自循环系统

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口快速增长,环境、资源、生态等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景观环境、人文环境组成居住区环境主体,要尽可能减少物质、能量输入,降低能量耗损,形成自我循环与发展相对稳定的系统环境。居住区园林绿地以环境友好为初衷,积极调动居住区内的物质与人力资源,避免投入大量能源,有利于居住区环境建设。

3.3 营造多样化的景观环境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休闲、安逸、宜居的环境是居住区景观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当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景观环境也随之变得多样。居住区景观设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其面对的人群越来越复杂。在设计中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与功能,必须反映景观的叙事性与象征性;在关注空间、尺度、材料等景观元素的同时,将居民的情感需求、文化需求、生活需求纳入景观设计中;以尊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物节律为基础,将文化、艺术引入人类日常生活中。

3.4 关注老年人及儿童的活动需要

对经常在户外活动空间活动的人群年龄进行统计,发现老年与儿童居多,但绝大多数仅限于散步、晒太阳。单纯的景观空间缺乏新鲜感和生活情趣。可食景观新模式的引入,使居住区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与活动形式,让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情趣,对儿童有科普教育意义。

4 结论

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我见 第4篇

一、住宅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住宅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建国以后, 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城市的扩展, 出现了大片的住宅区域, 满足了人们的居住要求, 但是基础设施缺乏且建筑以平房为主, 缺乏景观的布置且环境差。改革开放以后, 施工工艺的改进促进了楼房的发展, 出现了单位的家属楼, 但是房型设计和规划不完善。90年代, 住宅呈现出商业化的趋势, 房地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社会中, 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居住区的设计, 极大的改变了居住区的设计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 人们的居住区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现代小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是开发商选择优越的地段购买, 进而进行资金的运作, 同时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 做好宣传工作, 同时做到边建边卖, 充分的利用好资金, 实现资金的有效流通, 后期工作中, 主要是聘请专业的物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 确保后期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保证小区的正常运行。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增高, 对居住区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居住区具备较多的使用功能, 为人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还需要改善居住环境, 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并且要有相应的文化熏陶。这就对居住区的设计起到了引导作用, 居住区设计向着生态居住区和文化居住区的方向发展。

二、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生态居住区

生态化是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通过对人居环境的各个生态因子以及生态关系的调整, 实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生态小区的结构合理并且保证各种设施的完善, 进而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 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可见, 生态小区的设计和建设将会改变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并且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必然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生态住宅的内涵

所谓的生态住宅是完全按照严格的技术标准设计的, 必须满足能源、水、气、声、光、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9个方面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对住宅进行节能设计, 加强对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 建立住宅的节能设计系统;要采用一定的节水系统, 设置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的处理以及雨水的再利用;保证居住区空气的质量符合人类规定的要求, 室内要自然通风、卫生间有换气设施以及厨房配置一定的排气系统, 使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采取隔音降噪措施, 建立舒适的居住区声环境系统;按规定的要求设计光环境系统, 保证充足的日照时数, 充分利用自然光, 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出现光污染, 这就需要利用节能工具, 加强对太阳能绿色照明的应用;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中要做到无毒、无污染和无放射性, 加强对可重复使用的材料的重视。

(2) 生态居住区的类型

生态居住区包括生态类住宅和智能类住宅, 前者是以艺术为指导, 加强对住宅区的艺术功能的重视, 加强住宅与艺术的衔接, 对其进行艺术创造, 体现住宅的艺术性, 后者是以生态智能为主要的特征, 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智能服务, 是以各种先进技术为指导的住宅设计, 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智能化。

(3) 生态居住区的特点

生态居住区的最大特点便是绿色环保, 是一种健康的住宅设计形式, 从对住宅区的整体规划中来看, 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的, 加强了对绿化系统和节能系统的关注。此外, 还加强了对绿化布局的关注, 从布局和风格等多个方面着手, 实现与建筑的相互融合, 例如加强对绿色景观的营造, 进而发挥其在居住区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在对住宅区进行设计时, 需要做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做到节能减排, 并且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2. 文化居住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人们开始加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就要求在住宅区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居住要求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精神方面的重视, 因此, 文化居住区也将是居住区设计的又一大发展趋势。

文化居住区是指具有一定文化主题的居住区, 带给人们精神的慰藉和体验, 进而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实质是要做到文化与环境的协调而后融合, 最大限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文化的归属是人心灵深处的认同和期待, 居住于任一小区的人们都希望自己沐浴在文化的氛围之中。其中宁都市桃花源就是一份文化居住区的典范, 寻找的是一份人文归属感, 尤如“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农家。绿树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般惬意。在生态文化创意上。将大自然的风、云、水、光、绿、香以景观的意境与居民的生活相互交融”, 达到“水绿风香云光暖, 桃红柳翠人事丰”的意境。设计了“醉春桃源”、“绯水遮春”、“绿波仙柱”、“桃园春色”等景点。其中“蹊梦桥”一景以诗“每对春风竞吐芳, 胭脂颜色更浓妆。含羞自是不言者, 从此成蹊入梦乡”为引, 意境深远, 耐人回味。

在文化居住区的设计中, 对文化主题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可以通过语言艺术进行表达, 另一方面也可借用一定的景观进行渲染, 加强对空间景观的组合, 凸显居住区的特色, 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应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为住户创造融生态、健康、文化于一体的人居环境, 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提供富有文化内涵的人际交往空间。

三、结语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 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 对住宅区的设计也开始探索新的思路, 其中生态住宅区和文化住宅区是现代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居住区的设计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住宅的建设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宅小区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一直到使用、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都是无害的, 不是种点儿草那么简单。由于要采用许多最新技术和建筑材料, 要建设垃

埃及水处理装置, 一般房地产开发商根本无法承受。这些环保住宅现在可能很超前, 但它是我们住宅的发展方向, 同时做大以人为本, 提升居住区的文化价值也是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相信在居住区设计的发展中, 住宅会更加绿色环保节能和具有文化韵味。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居住环境也日益改善。本文从居住区的发展和演变着手, 分析了居住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从生态居住区和文化居住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目的是为居住区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进而推动居住区设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居住区,绿色生态,景观,设计发展,文化

参考文献

[1]陈东文.浅谈园林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应用[J].大观周刊, 2012 (20) .

[2]肖龙.对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探析[J].科技信息, 2011 (33) .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第5篇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以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为例

作者: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XXXXXXXX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作为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方向,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根据德州市武城县李古寺社区规划实例,对该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中植被选择、不同环境下绿化景观设计及各种时空下植物组合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为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及建立资源利用合理和生态持续协调的农村居住区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德州市;李古寺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以来,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社区规划成为城乡规划、村庄建设的新课题。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对于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避免重复出现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态缺失问题,更好的实现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及挖掘农村景观的特质,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为例,主要就规划思想理念、规划目标、总体布局构思等内容作初步探索,以期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建设提供参考。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概述

1.1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内涵

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1]。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2]。绿化景观是对原有景观资源重新组合的结果,具有整体性和异质性的特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是一个通道。居住区中的主要廊道系统是道路景观系统(包括道路系统、沿路绿化带和沿路排水系统)。廊道理论对社区绿地系统绿廊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为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绿地形式、树种选择、线与面的生态制约与支持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3)基底 在景观要素中基底是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要素。基底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或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居住区景观中的基底主要指居住区的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对居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最经常的提法就是点、线、面相结合[4]。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1 项目概况

李古寺社区位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驻地西南。该社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六五河东岸,也是陈公堤百里林果长廊南部起点。靠近105国道和镇政府驻地,紧靠乡镇主干道,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良好。社区建设前,李古寺社区辖东李古寺西和李古寺2个村民小组,李古寺社区现有村落总占地面积800亩,耕地面积3126.75亩。2009年总人口1674人。规划前,没有村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商业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建房随意性较大,材料、形式繁多,没有形成整体、统一的村庄特征;村庄缺乏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0年,根据当地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文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原东、西李古寺两个村落合并建立新社区,规划选址为西李古寺村北侧。根据国家、省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及李古寺社区现状用地情况与未来发展,新社区建设规划确定社区建设用地规模为1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居住人口1800人。

2.2 规划构思

2.2.1展现独特乡村景观。通过对地形、建筑、道路、水体、植物、气候以及其它景观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李古寺社区的文化氛围与特色,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点。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石、木等自然景观元素,以赋予乡村社区特有的自然的生机与活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居住区景观中,农田为基质,林带为廊道,两者相间并重复出现呈网状结构,斑块的空间格局的变化构成了斑块动态,斑块动态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影响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因此,绿化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这就要求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方案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1][8]。

2.4 规划法规和技术标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区建设条例,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2001)、《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修改稿)(200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200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2003)等。这一系列的规划规范、法规和村镇建设技术标准,也是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基本法规和主要技术标准。

根据德州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李古寺社区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绿化系统指标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居住区绿地率 ≥35% 绿地覆盖率 ≥60%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0m/人 道路绿化普及率 100% 居住区边界绿化防护带 居住区与区域景观之间设置15米的防护绿带

以本地树种为主(国槐、白蜡、旱柳、西府海棠、香椿、柏、大树种的选择

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以植物群落为主,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多种植物配置形式。速生与生长缓慢树种比例控制在6:4,常绿乔木与落叶乔配置类型

木种植数量的比例控制在1:4~5,乔、灌木的种植面积和非林下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控制在7:3。

乔木距建筑物5米以上,灌木距离建筑物1.5米以上,乔灌木远植物的配置位置

离地下管网0.5-2米

乔木量≥40株/公顷绿地,复层种植占绿地面积≥30%,木本植物种植丰度

种类≥20种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2.5 规划内容

该社区绿化景观规划主要景观结构概况为“一环、一带、一轴、一广场”(图1)。“一环”指社区外环路绿化带;“一带”指东西向的水道及滨水绿带;“一轴”指东西向的跨区城镇道路绿化带;“一广场”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绿化景观。除了以上带状和块状的绿地之外,还设置了多处景观节点,如休闲公园和组团中心等等。这些绿地同宅间道旁绿地一起,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景观绿化体系,并构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景观格局,景观典型植物(表2)反映新时期平原地区乡居的地域特色。

(1)“一环”绿化景观 在社区外环路布置绿化带,形成村庄绿色保护屏障,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宁静、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且作为边界过渡带,实现居住区景观与农业景观自然过渡,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与农村系统的自然生态要素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在绿化带中选用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且生长快、经济效益明显且宜管理的树种(如速生杨),并在群落结构上保持优化,从而形成绿树环翠的优美环境。

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研究

共绿地有更好的阳光,更好的共享性和更好的尺度,也更有利于村民的活动。同时结合当地主要树种选用植物,充分尊重场地内的现状植被条件,尽量减少人为景观。

居住区主要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次要道路、游步道以美化为主。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沿道路布置公共绿地,以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全面绿化系统,以高绿地率来达到宜人的生活休憩环境。道路两侧绿地布置要做到灌木和乔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结合,高干植物与低矮植物相结合,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空间层次分明的景观效果。结语

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是为了给乡村居民创造一个宜人、可持续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村居住区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具有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李古寺社区绿化景观规划实践的研究,针对农村社区这一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提出了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的的方法,指出新农村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要立足乡村景观基础,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创造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自然而生态、亲切宜人的绿色居住空间环境。

(2)要合理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观,进行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建立一专多能的绿化景观。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探讨 第6篇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具有“融糅古今, 抽象写意”、“包容含蓄, 精于体宜”、“空间渗透, 因景互借”、“简约淡雅, 删繁去奢”的特征。新中式居住区景观中空间结构简约含蓄、文化主题典雅吉祥, 营造的画境诗情画意, 而建筑自然融糅生境, 给人一种景外之景的意境。可将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空间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公共服务功能、文脉传承功能、视觉美化功能、审美升华功能、生态绿化功能。根据侧重角度的不同,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按借鉴和构景方式不同可分为融合型和抽象性;从基地选址和基地内环境, 分为平地型和山地型;从传统传承和创新方面, 可分为现代型和古典型。

2 新中式风格在居住区景观造景方法

2.1 造园手法的运用

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是新中式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把现代的景观元素, 通过这些手法, 营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 小中见大, 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西安曲江华府便是运用的借景手法, 通过廊架开辟出的便于观赏景观的透视线, 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中视野, 使得景物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大。

2.2 色彩的选择

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主要采用“国色”即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 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通常情况下把色彩与材料结合使用进行景观表情的表达, 最常用的是木原色及黑色, 营造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新中式”景观空间。

2.3 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传统符号的种类非常多, 诸如传统的吉祥物、吉祥文字、十二干支纪法、甲骨文、象形文字、五行、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等。通过简化或抽象的手法将传统符号运用到新中式居住区景观中, 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统符号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

2.4 材料的运用

万科“第五园”中的中国情结主题就是通过恰当运用传统材料进行表现的。通过运用传统手法, 将传统材料比如皇道砖、直板苏瓦、卵石、页岩、花岗岩等营造主题景观的同时, 使用不少现代手法对传统材料进行创新应用, 比如烁石铁篦等, 并对比于建筑外墙光滑平整的涂料肌理, 对现代材料进行了材质肌理上的相应处理, 以使各种材料材质和谐统一地融于整体主题环境中, 比如铝合金门窗和通透大玻璃。此外, 景墙、大门、廊架、地面铺装、花池等也被加入了具有传统符号意义的图案元素。

2.5 植物空间的营造

新中式园林种植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欧式园林种植设计手法的结合, 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 植物的层次也较少, 多为2~3层, 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 品种选择也较少, 营造现代、简洁的植物空间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新中式景观色彩多采用绿色为主调。

3 新中式风格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和景观意境

3.1 设计理念

“北京泰禾运河岸上的院子”东区的建筑设计风格上延续了地域文化, 在保有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 吸纳东方建筑精髓, 强调庭院的感觉, 室外室内空间亲近而不留痕, 凹庭院、内庭院的设置如同阴阳接榫, 巧妙而熨贴。在景观设计上沿用了建筑设计的空间理念, 并研究了传统宅院及王府宅邸的建筑与庭院的关系, 在空间组织上重新规划几条主次道路, 一方面设计高墙大院加强了独栋别墅的私密性, 另一方面提升了整个建筑从入口到建筑及庭院的整体品质感和尊贵感。

3.2 景观意境

“北京泰禾运河岸上的院子”的景观设计是对纯粹中式风格的表达。在对传统里弄和胡同空间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手法对街巷空间进行了重新的组织和梳理。通过对主次道路和功能空间的规划组织, 确定了设计的五大重点:静街、深巷、馨院、花溪、山水园。居住的动或静、建筑和景观的形式、传统的审美和现代的适应性均表现出了设计所要表达的气质与内涵, 在整体上将中国形式特征与现代内涵相结合。

4 结语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是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诞生的, 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探讨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 吸取经验和好的方法, 以求提高自身能力, 做出满意的作品使崇尚异国文化的心灵得以回归, 为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汪辉, 张艳.浅析新中式居住小区景观设计[J].广东园林, 2013 (3)

浅析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中式风格 第7篇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走向复苏,生活开始走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此同时,情感表达也通过中国化反映在居住区景观中的人文价值。“新中式”景观是现在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中式风格起源

2.1 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人民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得到极大满足。随着近十年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景观作为衡量居住区品质优异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没有好的景观设计就没有好的生活品质,然而当前居住区建设中大量盲目地抄袭国外案例,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同时,在继续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创造中式的符合高品质环境要求的居住区是当务之急。当“欧陆风”、“西洋风”、吹倦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开始怀念起古时的“中国人家”:秦砖汉瓦、抄手游廊、深深庭院,还有居住其中的天伦之乐……,这些正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在中式住宅的每一寸空间的涌现。

2.2 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正是造园艺术的精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承、创新的重要部分。

意境方面: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借物寄情,例如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等,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精髓所在[1]。

植物配置方面:传统园林植物配置追求“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正基于此理念造园者喜好在园林建造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园建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渲染园林环境,从而表现所要传达的意境。

吴良镛先生在《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 ”[2]。“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本土地域化的景观。“新中式”景观设计则是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吸收、推敲、重构、传承、创新、 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展现,最终达到新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3]。

3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中式风格

3.1 新概念的引入

3.1.1 新居住理念

理念(concept)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居住理念(resident concept)也就是指对居住的观点、看法与信念,是人们在选择住所时所遵循的原则、标准,它因时代、文化、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4]。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房屋质量与居住面积、功能与结构、景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健康”、“运动”、“便利”、“文明”、“生态”、“低碳”等具有时代背景的词语逐渐成为高品质居住产品的代名词。

3.1.2 新技术、新材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区景观呈现出元素多元化景象,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各种新材料的涌现,让设计师拥有了更广阔的造景选择空间。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利用现代的感知来认知自然,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示自然之美,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为环保的材料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同时为达到景观效果,“新中式”景观设计运用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通过创新方式共同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深圳万科第五园休息区域的景墙采用钢丝和砾石材质构造,利用新的处理技术展示出现代美感,同时渗透出砾石的原始自然材料的韵味,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图1)。

3.1.3 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造园中意境的体现过多的注重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然而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随着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的不断发展,通过在象征型意境以外拓展写实型意境,以更精确的方式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既注重对物境的精确描绘,又深刻揭示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北京庐师山庄公共空间采用简洁明快的造景手法,充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利用简单的几何元素展示形体之美(图2)。

3.1.4 新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脉”,二是“地脉”,如崇拜自然、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等。正是基于此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造园思想,这也符合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主旨[5]。“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发扬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思想,倡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科学的认识包括自然类型、自然元素、自然形式、自然过程在内的全面的自然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景观,体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上海九间堂公共区域景观从自然角度出发,植物天际线、林缘线都效仿自然同时与周边硬质景观相融合,展现自然优美景象(图3)。

3.2 传统中孕育的新中式

3.2.1 空间布局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了传统造园的诸多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不同形状、体量、尺度和主题的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最后将各个空间有机地串联组合成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公共区域利用景墙作为界限,在公共区域划分出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同时借助镂空景墙形成交相呼应的景观空间(图4)。

3.2.2 传统意象符号的表现

中国传统意象符号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如图腾、花纹以及一些特定的事物样式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同样采取了中国传统意象符号表达手法如以谐音寓意、借形寓意以及音、形交互寓意等,诸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双鱼、蝙蝠、玉兔、龟、兰花、荷花、牡丹、石榴、松、竹、梅等丰厚的传统意象符号[6]。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文化符号底蕴“新中式”景观可以在景亭、景墙、大门、廊架、地面铺装、座凳上等具体位置融入具有传统意义的图案符号,用简化或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州云山诗意·人家采用古代文字作为景观基底,利用放大镜及钢具模型等现代手法来构景,现代中透出古朴气息(图5)。

3.2.3 传统设计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和创新框景、抑景、障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造园手法,在外形上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景观材料,营造出的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感受,例如运用框景手法用以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广州云山诗意·人家框景采用现代材质,保留原有造景手法精髓,创新表达方式,凸显现代感,配有自然的植物,别有一番风味(图6)。

3.2.4 设计意境

意境是任何设计的初始。“新中式”景观追求适度的隐喻、恰当的素材、委婉而不张扬、含蓄并非模棱两可的境界。“新中式”景观设计,首先仍应确定设计的主题立意,即项目定位,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该主题立意的主要特性,以及与哪些要素存在着“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直观生动的实境形态和空间来比喻、暗示、寓托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景观更具有“叙事性”,传达易于理解的意境。上海九间堂内庭院营造充分挖掘江南园林庭院造景精髓,在意境表达中流出诗情画意气息,提升场景品味(图7)。

4 结语

“景观”无疑是与美景有关,寄托着人们对栖居环境的想象,然而景观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美景,而是一种关于人类生活的理想概念,景观设计被看作是参与景观最积极的方式之一,是对景观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要求,形成了当代中国园林形式———新中式景观。

参考文献

[1]杨清平.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楹联艺术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2]卢桌君.关于新中式设计路线的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3]姜凌,万婧,潘鄱.新中式景观初探[J].北方园艺,2011(4):77~78.

[4]张媛.新居住理念下别墅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熊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第8篇

一、探索传统漏窗

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花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

1. 漏窗的分类

按照漏窗中部的窗芯弯曲的变化程度上大致可将其分为硬景漏窗和软景楼窗。“硬景”是指以规则线条组成的漏窗图案形式,常见的硬景漏窗构图多采用直线、弧线、圆形等几何形体组成;“软景”是指用自然、不规则形式来组成比较丰富的画面感,其纹样取材范围较为广泛,题材多为象征吉祥风雅的动植物。

2. 漏窗的特点

漏窗的通透性使其不仅在墙面上产生虚与实的变化,还可将两侧相邻的空间似隔非隔,若隐若现,层次感丰富。由于漏窗的图案千变万化,光影迷离斑驳,所以漏窗本身也是景观的一部分。窗内和窗外之间的景色又互相借用,相互呼应,一墙之隔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了漏窗显得更加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有一种步移景异的感觉。

3. 漏窗的材料

根据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砖瓦搭砌漏窗、砖细漏窗、堆塑漏窗、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细石碱浇捣漏窗、烧制漏窗等,其中最为简单的是按照民居原型用瓦片叠置成鱼鳞、连钱,或用条砖叠置。

二、传统漏窗在现代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1. 丰富立面改变空间光影

漏窗的外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荷花式、海棠式、贝叶式等,形式美感极为强烈,使原本平板单调的墙面产生变化,丰富了原有乏味的立面。漏窗使光线变得更有趣味性,并产生丰富变化的阴影,形成“光的图画”。

2. 延续空间拓展景观层次

漏窗的镂空性不仅使空间界面相互渗透,也使空间更具深远感。空间界面的划分有封闭式、通透式、半通透式,通透式不会有层次变化,封闭式不会有空间的渗透。对于景观设计而言,部分景观空间狭小,漏窗正是只有既分隔又适当连通的半通透式,使原本单调的空间展现出更多层次,成功地拓展了空间。

3. 引导暗示与增加采光

漏窗的外形与图案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作,置于墙上,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吸引人们驻足观看。漏窗外形如花瓶型、如意型均寓意平安,吉祥,给人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另外,传统漏窗图案以梅兰竹菊反映人文精神,松鹤延年象征高洁、清雅、长寿等,均向人们暗示一种生活的美好,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引导暗示作用。同时,漏窗的空透不仅形式美观连接空间,更起到了通风与采光的实用功能。

三、漏窗在现代中式住宅区景观中的运用

紫园是南京建发华海房地产开发的中式风格居住区,座落于南京紫金山东南麓的钟山风景区,与建筑环境相协调的景观设计也颇具中式风格,笔者经过实地调研,对本项目的漏窗运用形式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较为通用的设计方法,以更广泛地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1. 借漏窗之形,换漏窗之质

传统漏窗材质以砖瓦搭砌或木质为主,紫园中有很多漏窗采用铁艺的形式,替换了材质使之更具现代感。这样的手法吸取中式建筑文化的精髓并有所创新,利用现代材料、技术替代传统建筑元素,并加以演化,从而脱离传统的陈旧气息。同样的手法也应用在一些廊架景亭的设计中,如运用充满着略带传统的现代材质钢骨结构、木架结构更新砖木结构,用大面积连续玻璃替换木质的排门和折叠屏风等,成功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2. 漏窗图案的现代创新

传统漏窗的图案是以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几何体图案、文字等为主的选材,这些多少与现代人的审美及生活方式有些差距。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对漏窗图案进行创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使之更易被现代人接受。图案创新的方法可以运用现代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提炼,将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漏窗的时尚,也能陶冶情操,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借“漏”之名,实现空间转换

传统园林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再现自然山水的景色,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象。墙与廊是实体,漏窗、门洞是“实中有虚”;透过漏窗、门洞中透出的景物体现出“虚中有实”。漫步在紫园中,阳光透过窗间的缝隙洒在墙面或地面上,通过窗芯的虚体部分纳入实体的景色,从而创造出疏与密、虚与实、明与暗、动与静、小中见大、景中有景的空间效果。

四、在现代中式居住区景观中漏窗元素应用的误区

首先,传统漏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极少数人,园主喜好决定其风格和特点。现代中式居住区面对的是大众群体,要考虑大众的审美与需求。在设计方面,大部分漏窗元素照搬古典,单纯的模仿名园,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现代感,与现代建筑环境未能充分融合。其次,部分中式居住区缺乏对现代环境的分析,景观仅有漏窗,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配置植物小品,建筑物装饰及其他硬质景物缺乏意境和文化内涵,导致漏窗“孤独的存在”。

论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居住建筑设计 第9篇

1建筑功能和形式

大部分的农村民居建筑缺乏对装修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不具备相关的装修知识,在建房时会简单的模仿城市建筑,认为那是一种潮流,甚至安装了城市店铺当中常见的大玻璃窗和门,实际上不但不美观,也没有发挥功能。还有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在农村还是得到了普及,比如外墙瓷砖等,个别乡村政府甚至强制性规定,建造新房时必须在外墙贴瓷砖,这样不仅过时,而且也耗费财力,某些农村居住建筑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会安装庙宇方面的标志物,结果也是适得其反。

农村建筑继承了传统的建筑经验,演变成一种固定的形式,这就导致在建房时,大部分农民缺少自己的想法,也不具备相应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开始追赶社会潮流,而没有意识到居住建筑的功能更加重要,只注重房屋的布局是否宽敞,而不注重实用性,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反而失去了农村建筑的特点。比如为了追赶潮流,人们忽略了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布局的不同之处,简单的进行模仿,结果不但不美观,而且也不实用。还有某些农村居民为了使主要空间结构显得更加气派,而给有给其他结构留足空间,比如楼梯缺乏合理的结构,就会又陡又窄,很难保证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所以在制定建筑方案时,首先要意识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农村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宽敞的大院,这样才能进行生产或者是存放机具。农村住宅建设会涉及到沼气池,所以在进行平面布置时,要将沼气池、猪圈、厕所以及厨房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合理的布置管线,方便使用。其次是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之上,在增强美观程度。

2建筑的耐久度

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居民建筑在对地基进行基础处理时,通常是由农民本人或者是当地的泥瓦匠结合本身的经验而建造,这很容易留下较多的安全隐患,比如地基不牢固,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建造时,农村民居建筑缺乏科学的抗震设计,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到。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比如梁的跨度很大,而截面却很小。在楼板配筋方面,只重视主要钢筋的质量,而忽视了构造配筋。农民越来越追求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在这种情形之下,就会降低农村民居建筑的安全性,缩短使用寿命。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满足于平房,而开始建造多层小楼,这样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方式会给房屋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

3建筑的美观程度

对于建筑如何装修,大部分农民是缺少正确认识的,只是简单的追赶潮流,认为城市的东西就代表流行因素,在自己的房屋上安装大玻璃天窗等,实际上并不实用,也不美观,还会耗费资金,某些东西已经被城市所淘汰,还会在农村普及开来,比如贴在外墙上的马赛克等,在外墙上贴马赛克价格很高,而且比较容易脱落,影响到美观程度。农村个别居住建筑还会对中国古建筑进行模仿,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美观的效果的。

4建筑的节能环保

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大部分农民看来,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也是用不尽的,因此并不会过多的关注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尤其是农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民不再简单的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当然这也包括居住条件,建造宽敞气派的大房子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有的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程度,会占用耕地来建造别墅,实际上这是一种奢侈之风,导致了浪费的结果,这是不利于人们未来的生存发展的。

中国土地辽阔,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中国人口很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而资源不具有可再生性,换句话来讲,土地也是不能再生的,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人均所占土地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了,因此在建造房屋时,我们不但要重视建筑格局是否实用,还要注意土地的节约问题,最大程度的利用有限的土地,建造出更加实用的房屋。同时,农村建筑可以合理的应用当地材料以及废旧的建筑材料,采取更加便捷、具有效果的施工技术等。在保证了功能性,合理的布局和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还要使所有的功能空间都可以实现通风和采光。尽量的节省能源和材料,降低成本,努力建造低成本而又体现出农村特色的居民建筑。

(1)缺乏节能理念。受制于中国的传统教育,大部分农民都认为中国是不缺少资源的,而且用不尽,取不完,他们并不了解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首要难题,因此也就不会很关注农村建筑的节能问题。

(2)没有节能技术。实际上,农民并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节能措施。例如和城市的多层建筑比较起来,平房建筑的体形系数更大一些,按照同样的保温条件,平房的能耗要比城市的多层建筑多10%至30%,同时由于单薄的围护结构,外墙相当部分是240mm厚砖墙,屋顶是完全没有保温隔热装置的。某些农民为了使房屋显得更加宽敞和气派,会安装大玻璃门和窗,窗墙面积比通常超过0.5,这会影响到保温和隔热效果,某些农民出于经济的考虑,所选择的门窗材料质量不高,更会给居住建筑的保温隔热带来不良影响。

5如何解决农村居住建筑设计问题

总之,中国的农村建筑规模是很大的,相关居住建筑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进程,同时也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部门,还是有关的专业人士,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农村居住建筑的建设事业当中。第一,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农村实现小康的系统工作当中,全面的进行考虑以及管理,推动农村居住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农村,开展宣传活动,使装修常识、结构常识、建筑节能环保常识以及抗震常识得到普及,这样有利于农民合理的建造房屋,自觉的遵守安全实用、节能环保和朴素美观等原则,打造小康居住环境,从物质层面上推动小康社会的实现。

6结束语

概括来讲,在进行新农村建筑建设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地的具体条件,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的统筹规划,开展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机制,重视实际效果,平衡好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者的关系,政府要帮助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如何才能建造出美观实用、环保节能而又使用寿命较长的房屋建筑,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摘要:对于中国来说,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一个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是否得到改善,所以,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逐步的调整农村人居环境。为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要求重视事前的规划,必须做到适当超前、城乡统筹、合理布局以及按步骤落实,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的,进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本文分析了农村建筑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论述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居住建筑设计,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曾静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31).

居住区景观设计新趋势 第10篇

关键词:新住宅运动,近郊住区,规划设计,应用

前言

新住宅运动是对现有住宅开发的革新运动, 提倡住宅服务大众宗旨的回归, 将住宅的销售定位在普通购买力群体上, 同时晚上住宅的功能性, 从而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居住需求。新住宅运动从住宅的设计理念到建筑的用料选材, 都充分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重视程度, 主张强调居住观念与居住文化的创新, 在住宅开发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与生态价值, 是住宅开发的新主题, 也代表了人们居住的新要求

一、新住宅运动的规划设计理念

新住宅运动注重居住环境与居住文化的结合,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结合周边的交通等其他配套设施, 为业主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居住空间。新住宅设计要求具有体现居住区的象征性建筑构景, 强化小区建设理念, 打造精品住宅工程。此外, 住宅的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也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和睦的邻里关系是居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 安全、舒适、健康、便利、绿色的居住理念, 将会引导住宅开发的设计导向, 从而满足广大市民的住房需求。住宅的空间结构是功能性的根本体现, 个性化的空间构成可以提高住宅整体的品味与居住需求的满足, 提高住宅环境的文明程度。新住宅运动倡导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 宣扬住宅以人为本的属性, 将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居住理念贯穿住宅开发、建造的整体过程, 建造新理念的精品住宅, 为广大市民实现“安居”梦想而努力。

二、近郊住区规划设计

目前城市的住宅建造区域已经由原来的城区集中式逐步向城郊集中式转变, 不但扩张了城市外沿, 也带动了城市边缘经济的大幅着增长。近郊住宅的设计理念与远景规划, 也成为了住宅区域开发的重要组成因素, 在新住宅运动的倡导下, 更具人文价值与居住价值的新型住宅小区正试图在城市近郊开辟出新的居住天地, 为广大群众提供现代的精品住宅。

1、住区开放设计

城市内建筑用地日益紧张, 住宅工程用地更是凤毛麟角,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住宅区配套规划的实施, 而近郊的新住宅区却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结合周边的道路网络结构与公共建设, 构建开放化的社区环境, 增加城市的公共空间与绿地空间, 从而提升住宅区的公众认知度。住区的开放设计可以加快城市外沿的发展速度, 延伸城市的辐射面, 促进近郊地区向城市经济增长极的转化, 实现真正的地区开发。从居住者角度来看, 住区的开放化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衔接, 可以拓宽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 给予住宅居民区域升值发展的信心, 实现新住宅区域的长久规划。

2、交通系统及道路空间设计

新住宅区周边的道路交通体系, 一方面可以分担城市的交通压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近郊居民与城市中心的生活的连通。除此以外, 也要充分考虑到居民步行的需求, 采用网格道路构成, 既缓解了交通拥堵, 也为步行出行的居民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路径, 配合两侧的景观布局, 增强人们的出行趣味性。住宅区附近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和减速标志, 一来维系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二来降低噪声污染,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3、住区中心与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

新住宅运动倡导下的绿色居住环境理念, 可以在近郊住宅区设计上得到更大的满足。住区边缘空间设计应与外围环境自然融合, 并形成良好的景观搭配效果, 在绿化造景上多下功夫。住区边缘的封闭意味着住区空间的隔离, 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贡献程度, 因此, 开放化的空间设计是将外界绿化与内部街景的有效连结。住宅区内的园景应当与区外的街景互为映衬, 形成街中有园, 园外成荫的绿色生态环境, 造福于广大居民。

4、街区的设计

新住宅主义认为, 街区是组成住区的基本单位, 是居住文化与活动环境的体现, 街区的规划设计, 关系到住宅区的空间结构与景观效果, 因此, 街区的布局与空间的规划是围绕建筑物功能而建造的。街区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空间的分隔适合采用灌木植物来构造出不同的功能区, 实现交流区域活动区甚至是景观区与私人空间的划分, 强调生活性与可达性。外部街区益采用高大乔木来实现绿树成荫的生态效果, 提高街区的整体生态氛围。在内部街区将街道交通与生活空间融合为一体, 提高街区小路的利用效率, 也可以使街道成为绿色空间的点睛之笔。

结语

尽管新住宅运动尚处于概念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实和完善程度显然不够, 但这并不构成它成为住宅观念革新的阻碍。住宅开发, 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 不仅肩负着“安居”的神圣使命, 同时也承担着城市发展的重担。城市近郊地区的住宅规划工程, 不仅要秉承住宅服务于民的根本, 也要兼顾城市边缘发展的需要, 在对住宅区建筑、道路、配套设施、景观设计、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节能环保等应用上, 充分体现出新住宅理念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 12-13。

上一篇:复合土工膜施工下一篇:大鱼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