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的故事范文

2024-05-23

习武的故事范文(精选5篇)

习武的故事 第1篇

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士有百行, 以德为首。因此, 武术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 让它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也将它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 激励习武人士, 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 各个门派传艺者均制定了若干条律, 要求门徒严格遵守。他们力主在学练武艺的过程中要德技双修。因为他们深知, 武艺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司的, 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完全决定于思想。所谓“心正则拳正, 心歪则拳偏”。这些, 充分表明武林人士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 而总是将武术与品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无德无拳”, 坚持“文以评心, 武以评德”。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概念

1. 研究对象: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学生, 共20人。

2.研究方法: (1) 调查法:调查了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20名学生, 对他们生活中武德的运用来进行调查, 分析对武德认识的多少, 找出提高武德教育的方法。 (2) 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了《左传.宣公十二年》, 司马迁;《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晋·陈寿原撰南宋·裴松;《论语》等有关书籍, 对武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总结提高对习武者的武德教育。

所谓武德, 就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测和规范要求。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诸多方面。武魂与武德是血乳交融的关系, 武魂是武德形成的结果, 武德是武魂形成的基础和保证, 武德高尚的人, 必是武魂闪光的人;武德低劣的人必是武魂黑暗的人。只有注重武德的学习、培养和训练, 才能使良好的武德形成。

武德中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行为, 其根本乐趣又在于改变自己, 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以善之人性为起点。强调习武者正心诚意与修身养性。习武者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场和良好的生活作风, 在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时, 决不能见利忘义, 见利弃义, 惟利是图, 甚至损人利己。遵守法纪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加强法制学习, 增强法制观念, 从思想上提高奉公守法的自觉性, 并且能够依法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威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该执行有关部门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勇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 以确保各种社会活动正常开展, 维护社会安定。习武者要切记任何时候不得自持武力, 违法乱纪, 逞强斗狠, 妄自出手。要树立习武者的良好形象。

古代武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未曾学艺先学礼, 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确, 在漫长的岁月里, 中国古代武术不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理论、技术、功法, 也形成了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中国古代的武术家非常重视武术道德, 尽管古代武术有千万门派, 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 但是, 所有的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武术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 因此, 武术道德既有封建道德的糟粕, 又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剔除封建糟粕, 继承和发扬古代武德的精华。那么古代武德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1. 惩恶扶正, 伸张正义。

中国古代武术的一切招法都是以如何打败对手为出发点的。练习七十二艺的目的是强身健体, 即使功夫练到很深的程度, 也只可用于自卫, 千万不可以逞意气, 好勇斗狠。正因为武术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 好人可以用它来惩恶扶正, 伸张正义, 坏人也可以利用它来行凶作恶, 伤害善良, 因此, 武术家们在选择弟子、传授武技时都把有没有道德列为首要标准。

2. 见义勇为, 敢于斗争。

古代武术强调自卫, 绝不是说练了一身的好武艺就是为保住一己的身家性命。相反, 有正义感的习武者总是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武术家极为突出的优秀品质。

3.尊重对手, 光明磊落。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节, 不论是以武会友, 还是以武相争, 总是先行礼再开拳, 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礼, 按照习武者的身份、习武场合等不同, 有不同的选择。

4.武术交手, 讲究正大光明。先礼后兵, 摆下一个堂堂之阵, 再与对手进行公正的较量。搞突然袭击, 以暗器伤人, 历来为武术家们所鄙视。

5.自我克制, 自我完善。有一身的武功, 既不能好勇斗狠, 到处招摇显示, 还要礼貌待人, 尊重对手, 如果没有过人的自我克制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因此, 中国古代武术对习武者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当然, 古代的武德有它封建性、保守性的一面, 门户偏见, 宗派关系等等。不过, 它也的确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 不畏强暴, 严于律己, 不仅追求精湛的武技, 而且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的优秀品质。

正是因为有良好的武德, 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难的关头, 武技高强的英雄豪杰们无不挺身而出, 以身报国。

现代武德内涵的发展

1.忠于国家民族。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在武林人士身上, 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像反秦复楚的项羽, 抗击匈奴的李广, 抗击金兵的岳飞, 抗击倭寇的戚继光, 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 以及“灭洋”的义和团众, 均出身于武林, 是武林爱国爱族的杰出英雄。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弘扬中华武德中的精华。

2. 仗义济民。中华民族的另一优良传统, 是仗义济民。

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 忧济在元元 (百姓) 。”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又, 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墨子认定:“万事莫贵于义。”这些名言, 正是其显示。宋朝武陵农民钟相宣布:“法分贵贱贫富, 非善法也。我行法, 当等贵贱, 均贫富。”, 为此, 他领导农民起义, 国号“楚”。“边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给百姓“均田免粮”为口号, 发动了起义, 推翻了明朝。至于“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者, 更是所在多有。

3. 勇敢牺牲。

如果说我国人民素来具有勇敢的精神、牺牲的精神, 那么军队将士便更是如此。“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马革裹尸英雄事, 纵死终令汗竹香”, 这些即是他们的信条。武术与军事一样是勇敢者的事业, 特别需要牺牲精神, 因而武林人士也崇尚勇敢、牺牲。

4. 诚信谦让。

《中庸》有言:“诚者, ……圣人也。”孔子主张“言必信”, 古谚云:“谦受益, 满招损。”由此可见, 我国人民对诚信谦让的高度重视。武林人士同样十分讲究这些。拳谚告诫人们:“天外还有天, 一满即招损。”拳谚甚至说“一招即为师”。拳谚又力主让人:“让人一掌理不亏。”《苌氏武技书》也说:“凡是恭敬谦虚, 不与人争, 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则倡导:“宁可受人打, 决不先打人。”“绝技只对暴客施, 若逢良善莫出把。”

5. 勤奋艰苦。

凡是到少林寺参观的人, 看了练功堂 (千佛殿) 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寸深, 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 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的确, 少林武功之所以出类拔萃、名扬天下, 完全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艰苦的练习。他们的歌诀也展示了这一点:“七十二艺须苦练, 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 持恒定然成好汉。”其他门派的情况同样如此, 所以拳谚说:“要想武艺好, 从小练到老。”“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这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的体现。“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艰难竭蹶, 玉女于成。”这类话语都凝结着我国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点, 是武德的基本内涵。当然, 武德还表现于其他方面, “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群体道德意识, 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警戒。“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

“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突进和标准, 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以羞恶之心, 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的标准。同时, “义”也可以理解为秩序、登记, 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 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理解仪容。

“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 重承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

“勇”指的是通宵仁义道德, 明辩善恶之后果断草用的举止行文, 不畏惧的道德品质。

加强武德修养教育的措施

1.充分挖掘武德教育中的优秀人文素材:历代武林豪杰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高尚品质, 一直教育和激励习武者。武术教学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 帮助学员确立学习的楷模, 建立崇拜的偶像, 为习武者不断输送精神养料, 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武德教德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2.认真学习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武诀”“武礼”) :“武德风范”四字诀、多言诗是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 涉及爱国、礼仪、意志、友善、强身、济贫、防身、止邪等各个方面, 是加强武术内修的重要内容。

3.培养武术系专业学生的意志品德: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员, 追求积极向上的目标, 勇于挑战, 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日常的训练课和外出演出以及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 要求学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4.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从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 我们最终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 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巩固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发扬中华武德, 对教师的要求不言而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自己必须做出表率, 要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武德教育的独特功能,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做出新的贡献。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 即正义、公平、公道, 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 大众的压力, 良心的不安, 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恶者而攻之”, 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 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现代的我们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 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 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 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

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 为国争光;爱国爱民, 见义勇为;尊师爱生, 团结互助;修身养性,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举止端庄, 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祖国、为社会终其一生奉献自己的余热。

摘要:武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内容。封建社会, 武德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忠君”、“门户之见”、“唯我独尊”等保守落后思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 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针对习武者在习武过程中对于武德修养以及武德在现社会主义社会中所充当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武德,武德修养,武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左传.宣公十二年》[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0.8.

[2]《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搏击, 武术科学.

[3]《浅析现代武德的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4]史勇.《中华武术》[M].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

[5]李德裕.《豪侠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佚名.《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人民教育出版社.

[7]《武魂》[M].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

[8]《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郑州师范学院学报.

[9]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68年9月出版.

我的习武之路 第2篇

习武数载,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真”字。它在老师身上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真诚,他用自己的功法让很多人受益,因随其练功而重获健康的患者无不深怀感激之情,为老师传名。老师对所有学生从不以其地位、财富多少而定位,只以品德行为和练功勤奋与否而择人。所以,不管是老弱病者,还是年轻健者,只要向老师讨教,他都一一做答,并亲自示范,从不以功高而自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锻炼身体的事,没有什么可保守的,让大家都健康,才是锻炼的最终目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因为老师功力高深,有许多身患重病的人慕名前来求治,其中不乏许以重金者。每遇此事,老师总笑着说:“我是一名习武之人,对医学懂得不多,也不具备权威性。我不会给任何人发功治病,那是某些人骗钱的手段。在我这里,想治病的惟—途径就是正确的习武健身。”虽然有一部分人摇着头走了,但留下来的人百分之百获得了健康。老师最心疼的还是那些外地来的学员,总是想方设法安排好他们的食宿,有时还把家十的衣服利炊具借给他们,问寒问暖,排忧解难,讣他们能够一心学拳,尽快掌握基本要领,以慰千里学艺之苦心。对那些诚心向上者,老师孜孜不倦地言传身教,并经常拿他们的事例教导我们说:“外地学员离家学武,虚心上进,值得学习呀!你们近水楼台哪有不成之理?偷懒、找窍门是万不可行之事,只有朴实勤奋、吃苦耐劳才为习武正途。你们做得不够,还须努力。”

形意太极拳李氏功法朴实无华,简单易学,学之能用,用之能行。只要学者认真领悟,勤奋练功,不但身体可以健康,就是想练山一定水平的功夫来也非难事。习武前我虽是二百多斤的大块儿头,但山于饮食过量又缺乏运动,所以心肺功能不太好,已有了发病的前兆,就此才萌发了锻炼的想法。但选择习武只因那次偶然的打击。

几年前夏天的一个清晨,我迫于无奈。起来晨跑,在路过离家不远的一个小花园时,被里面一阵清脆震:耳的拍击声所吸引,我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一位古稀老者(李春苓老师当年已66岁高龄)正和几个年轻大汉赤膊较劲,后面一个中年人用巴掌使劲拍打老人的后背和腰肋处,拍打声传出很远,让人看了不禁心惊肉跳。可老人却若无共事,如同巴掌不是打在自己身上一般,仍然不紧不慢地与面前的三个年轻人练力。旁边还有儿位老人与少年在来回打拳。拳打得实在不敢恭维,和我心中武术的精彩招法相去甚远(后来才知道这是武术中的单式走架,我那时的孤陋寡闻真是可笑)。看了一会儿,还是那位与年轻人较力的老人吸引了我。那三位膀大腰圆的壮汉围着于瘦老者轮番上前较劲。功尖儿不大,这几人身上的汗顺着头、脖子、前胸、后背直往下淌,而老者却面不改色,大气不喘。这情形着实让人迷惑不解,我觉着肯定有技巧,不然单凭一位古稀老人有什么样的本事可以降住三位壮汉的车轮战法。可是我看了二十分钟,也不见内中端倪,最后决定亲自试—下。我的好奇心着实让我栽了面子,我被眼前这位老人弄得东倒西歪、前趴后仰,不多时便浑身酸软,气喘嘘嘘,以前学过的一点摔跤术和二百多斤的体重都用不上了。这回我算彻底服了,原来中同功夫如此了得。为了圆一个习武之梦和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便拜老人为师,从此走上了一条习武之路。

习武让我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为了习武有成,几年来我日夜苦练,累得周身上下疼痛难忍,在睡梦中无数次被痛醒;习武也让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前由于心肺功能负担过重,使我处在危险的边缘,现在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在两三个小时的剧烈运动后会有什么不适。

在长留学生习武动机的调查和研究 第3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本文以在长春市内各高校留学的留学生习武的动机和影响留学生习武动机的因素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分析、整理近10年与留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和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作为研究的参考。 (2)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随机选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大学等高校的50名正在学习中国武术的留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50份, 全部有效收回。其中男生32人, 女生18人, 其中欧洲留学生12人, 亚洲留学生23人, 非洲留学生7人, 美洲留学生8人。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访问。 (3) 统计分析法。将收到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最后得到可行性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留学生学习中国武术的主要动机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出结果, 留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东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集中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两个方面。留学生来到中国主要是以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目的的, 因此, 通过学习中国武术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成为了他们的习武动机之一。此外, 由于中国功夫电影中所描绘的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术的高超以及攻防中的美妙, 留学生也希望能通过中国武术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攻防技击和防身自卫的能力。

2.2 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的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习武动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与中国临近的国家, 比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更希望能通过中国武术的练习来提高自己对古老的东方文化的认识, 加深自己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道德的理解。与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相比, 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更在乎学习武术的实用性功能。相对而言, 非洲国家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比较不同, 既有亚洲留学生提高文化体验的动机, 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希望能提过练习武术来提高自己的防身自卫的搏斗能力。

2.3 来华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的比较与研究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 来华时间不同的留学生在习武动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来华时间的长短不一, 就造成了留学生的语言水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就对他们选择中国武术的动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来华3~6个月的留学生由于刚刚到华不久, 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 有很积极的兴趣。这些学生学习武术多是兴趣和体验本土运动和受到电影的影响, 希望能学习到象电影中描绘的攻防格斗的技能。6~12月的留学生由于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习武的动机就开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他们希望能通过中国武术的学习来加深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通过武术的学习来体会自己在平时所学到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 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的文字等。来华1年以上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基本上开始变的理性化, 他们渐渐的认识到学习中国武术已经称为了他们在中国学习的一门必修课。

3 习武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3.1 留学生习武动机内在起因的认识与激发

留学生习武动机源于其内在的需要或者内部唤醒状态。由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先天的潜能、心理倾向的差异性, 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不同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的错综复杂性, 再加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 留学生所形成的社会需要会千差万别, 个体复杂多样的习武动机自然会存在合理的与不合理之分。留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国武术并接受武术文化以及武德教育, 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传统哲学传统礼学和行为规范等的认识, 形成合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以及全球文化大融合的需要,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 是习武动机培养的正确方向。

3.2 留学生习武动机外在诱因的设置与运用

习武外在诱因主要是指习武目标和奖赏与惩罚。由于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习武者在习武之前往往通过预期等以认识到习武的目标和其价值意义。因此, 外在诱因也转化为其内在动力, 从而具有了动机作用。

3.3 目标的设置

习武的目标对习武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但如何使习武目标发挥最大的效能。首先, 应根据习武者的现实情况, 习武者的个人需求要得到充分的尊重, 习武者应该参与到目标的设置中去。因此, 在针对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的理解来自不同国家可地区的留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现实身体条件, 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设计出一套能够使留学生接受和感受到自身文化得到尊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设置适合其本身特点的小型和内部的交流比赛, 以正确的引导留学生的习武动机。其次, 目标设置应远、近相结合, 习武者既应有长远的追求, 也应有明确的近期目标, 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同时, 逐步逼近远期目标。再次, 目标设置应稍高于习武者先前已获得的水平, 使自己要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目标, 使自己产生适度的紧张状态, 更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在留学生的教学中应该为他们设置更长远的目标, 要让他们懂得学习和练习中国武术的外在动作只是学习武术的开始, 而想要掌握真正的中国武术的真谛, 应该是对隐藏在中古武术运动之后的那份中国传统文化。

3.4 强化的运用

强化主要是指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外部强化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 主要采用奖励的方式。这种奖励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质;另一种是精神的, 如表扬、鼓励等。一般认为强化有助于习武者动机的激发。但强化手段应慎用, 对习武者的动机的激发应以内部动机为主, 外部手段为辅。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通过运用第二种强化手段, 来鼓励和引导他们对学习中国武术和加深对中国武术的理解的信心。在教学中要刻意的多做一些鼓励式的手势和可以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者投以赞同和鼓励的眼神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通过学习中国武术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加深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留学生学习中国武术的主要动机。 (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3) 来华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学生的习武动机也不同。

4.2 建议

(1) 在教学中应该将简单的身体运动教学向文化的传达方面转移。 (2) 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强化等手段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习武动机, 改正学生的不良动机和矫正学生的动机的偏差。 (3) 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手段, 对学生的习武动机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习武动机的研究与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6) :39-40.

[2]于翠兰, 吴晓红.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跨文化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0) .

[3]吴兆红.推进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9) .

[4]宣海德.对当代武术国际化的反思[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3) .

习武50年的法国老人 第4篇

直到现在,他依然携妻子辗转法国各地教课,他笑说自己的生活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武馆里。乔治给笔者展示了一张武馆的照片,照片里宽敞的习武大厅墙壁上挂着一些习武器械,而正在聚精会神练武的男女老少,虽然没有一个中国人,却都穿着中国功夫衫,还有人像模像样地系着习武腰带,看起来练习得非常认真。

师从叶问的私塾弟子

乔治8岁时开始学习柔道,10岁开始师从西方空手道的先驱亨利伯雷练习日本空手道,而后又开始了合气道的练习。后来,乔治几经辗转,受他人引荐结识了真正带他走进中国武术殿堂的王泽民先生。很久以后,乔治才得知他是叶问大师的私塾弟子,名列教派历史档案。众所周知,中国武术师傅对收徒弟的标准非常苛刻,乔治也觉得自己被老师收为弟子很有运气。

从1973年起,乔治完全转入中国武术馆练习。而后,他取得了教练资格,得到师傅名号。他在1974年开始正式教授洪拳、北螳螂拳和咏春拳这外家三派的基础武术,并且教授长棍、剑术、刀术以及铁扇功。

据说,乔治在给自己的徒弟们传授中国功夫时,常常嘴边挂着 “孔子说……老子说……淮南子说……”等,然后才开始讲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支撑着中国武术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哲学,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涉猎广泛,最喜欢的中国哲学家是庄子,因为庄子比老子“更幽默”。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乔治在谈话间还讲了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他写过两大本关于中国厨艺的书!在一本叫做《龙的餐桌》的书中,乔治介绍了他自己收集的上百道中餐菜肴的制作方法,这些菜谱都是他自己收集的。他说他们夫妻俩在巴黎的住处离中国区很近,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去吃中餐很方便。据称,乔治曾放下豪词:“我的厨艺可能比不上北京的厨师,但水平绝对在所有法国的中餐馆之上。”当我好奇地问到他为什么对中国厨艺如此在行时,乔治又爽朗地笑了:“如果有一件事情能让你持续热爱50年的话,你也一定会对它周边的事情全都感兴趣的! ”

中国文化不但改变了乔治的人生轨迹,还给他带来了一段美好姻缘。乔治在巴黎教授中国武术时,一位朋友把他介绍给了同样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玛汀,两人就此走到了一起。在采访当天,妻子玛汀还一直相伴左右,无微不至。乔治又告诉记者,他唯一的妹妹在医学院当教授,因为他痴迷于中国文化,对她影响太大,直接嫁给了中国人。

拜访结束后,乔治一直将我送出门口。凝望着巴黎的雨,他轻轻地说:“如果我比现在年轻30岁的话,我一定会选择在中国住下,再也不离开。”

清宫的“上书房”与皇子读书、习武 第5篇

康熙皇帝(玄烨)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书房”学习,据说他每天读书必至三更,凡阅览之书,必期以融会贯通,方肯罢休;“行之既久,自亦不觉其劳也”。亲政以后,一方面他于“万机之暇,留心经史”,“颇好书射”;另一方面,他特别重视对皇子、皇孙的教育,让他们认真读书。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他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并亲自教他读书习文;同时任命汉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太子师傅,专门负责教他读书。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玄烨废搏皇太子,决定不再设立皇储,而是在对诸皇子的考察中挑选接班人。传说他本来并无意立皇四子胤稹(即雍正帝)为皇储,可到晚年他发现胤禛的儿子弘历(即乾隆帝)生而颖慧,天资聪明,六岁就学,先后受读于福敏、朱轼、徐元梦、蔡世元、蒋廷锡、张延玉和嵇曾筠等人。弘历“过目成诵,课必兼治,进业日勤,动契夙梧。”据《清实录》记载,他十二岁时,在圆明园“楼月开云”(即牡丹台)晋谒讯父康熙帝时,康熙帝“见即惊爱,命宫中养育,抚视周挚,备荷饴顾恩慈。亲授书课,教牖有加,偶举《爱莲说》以试诵解融彻,奖悦弥至。”另据吴振在《养吉斋余录》中记载:“高宗(即乾隆)六岁,随世宗(即雍正)至热河,住狮子园读书,十一岁随世宗至山庄内观莲所廊下,圣祖(即康熙)命所读经书,不遗一字,近侍皆环听耸异。”同时,还让他“学射于贝勘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肆辄擅能,精传家法。”康熙帝对他的培养“过于诸皇孙。”同时,康熙帝晚年夏秋之际,巡行避暑山庄时,让弘历与他同住“万壑松风”轩;水兰秋狝时,也带着弘历同往。有一次康熙帝用虎枪射倒一只大熊后,命弘历补射,“欲初围即获熊之名耳”。没有想到弘历刚一上马,那只大熊突然站立起来扑向他,多亏康熙帝及时补射了一枪,才化险为夷。于是埭熙帝认为弘历很有福气,遂“益加宠爱,而燕翼之贻谋因之而定也”,这才决定把皇位传给雍正帝。

从雍正帝开始,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乃至咸丰帝等几代皇帝。都是在长大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后才登基称帝的。在他们做皇子的时候,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与训练。其中读书、习武是必修之课。

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更好地让皇子读书,并联系彼此感情,特意建立了“上书房”(前期亦称“尚书房”)。正式规定皇子、皇孙六岁(虚岁)即人“上书房”读书(乾隆帝少年时也曾在“懋勤殿”读过书)“上书房”坐落在乾清门的左侧,共有“五楹,面向北”,其中屋有三层,分别为“前垂天贶”、“中天景运”、“后天不老”,故有“三天”之称(另外乾隆帝在圆明园书房内也亲笔题了“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三块匾额)。“上书房”“近在禁御,以便上稽察也”。维正帝还亲笔题写了“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名理为先”的楹联悬挂之内,并特派汉、满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任总师傅。

皇子、皇孙在严格管教下。学习满、蒙、汉(有时也学些藏文与维吾尔文)等文字;同时还学习“儒学”,其中主要是“四书”(即《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与“五经”(即《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与《春秋》)以及国史、圣训、策问、诗词歌赋、书画与“禁习时艺”等。每个皇子都配有汉师傅,人数多少不定,总管教学事务的称“总师傅”。

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故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艺训练十分重视。除汉师傅外,还从满、蒙大员中选出了师傅,名为“谙达”(满语,汉译为“宾发”、“伙伴”等,同时也是某种差使、教习的称号)。在“上书房”任教的人,均是从八越大员中遴选的满语娴熟、弓马武艺超群的人才。“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射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五名,为其管理鞍马、弓箭,并“教演鸟枪”等事;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三人。管理上书房诸庶务者称为“总谙达”。他们更番入卫,轮流值班。按清制,王公大臣遇见皇子均要双腿跪拜,惟有上书房的师傅见皇子时,只以捧手为礼,而不下跪,皇子以作揖答之。

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亦称“哈哈珠子”,满语,汉译为“男孩子们”),他们平日主要是服侍皇子与师傅茶食等事,类似书童,由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两人。

皇子、皇孙们学习相当辛苦,据说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读书。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未时(13-15时)正二刻或至申时(15-17时),下午往往还有骑射等课程。元旦免上学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巳时(9-11时)结束。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天。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由此可知,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与前代“皇子出阁讲学片刻即归,徒以为饰观者,真不啻霄壤分也”。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赵翼的《檐曝杂记》中也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都院百宫未有至者,惟内府苏拉(满语,汉译为‘闲散人员,即在内府供役者)往来。黑暗中残睡来醒,时复依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于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程课,未刻毕。则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等,簿暮始休。然者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惟诗文书画无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

皇帝、皇子对上书房的师傅非常尊重。维正帝命皇子们对总师傅张延玉、鄂尔泰要行拜见礼、作揖,张、鄂二人“立受之”。乾隆帝对上书房也十分重视,他给上书房题的楹联是:“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单厥心。”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翰林院后,“入直上书房”,任总师傅三十余年,乾隆帝对他特别尊重,“诸皇子皆敬惮之。”退休后乾隆帝对他很照顾,并“每制文,屡以寄新”。嘉庆帝对他也很尊重,在他90岁生日时特赐匾额,亲笔题书“绿野恒春”四字

由于清朝统治者重视皇子读书、习武,并注重从中借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故清朝多数皇帝、皇子精能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调度下一篇:北京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