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病毒病范文

2024-07-20

安卡拉病毒病范文(精选3篇)

安卡拉病毒病 第1篇

1 病原学

1)安卡拉病毒病的起源。1987年,本病最早发生于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安卡拉地区,因此,此病又称为“安卡拉病”。在1年内,本病就在巴基斯坦地区的大多数肉仔鸡群内迅速传播。1989年,墨西哥个别地区开始暴发本病,1990年即广泛发生在全国的肉鸡饲养区。1994年,印度、智利、伊拉克、秘鲁等国也相继诊断出了“安卡拉病毒病”。

2)安卡拉病毒病原。目前,普遍认为本病的病原为腺病毒,该病毒分为Ⅰ、Ⅱ、Ⅲ亚型,Ⅰ亚型就是引起安卡拉病的病原;Ⅱ亚型引起鸡脾脏肿大及火鸡出血性肠炎;Ⅲ亚型是导致减蛋综合征的病原。此外,有研究表明,除了腺病毒外,还有其他因子与腺病毒共同作用也能引起安卡拉病的发生。

2 流行病学

安卡拉病多发生于肉鸡,肉种鸡和蛋鸡也可发生。潜伏期较短,一般少于2 d,经常于3~6周龄感染发病,开始死亡,第4~6周达到高峰,持续1周左右,以后鸡只死亡数量开始减少,病程大约9~15 d,死亡率达30%~90%。病毒既可经粪便、气管、鼻黏膜分泌物水平传播,也可经精液、种蛋垂直传播。

3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1)临床症状。发病初期首先发生在长势良好的鸡只,无明显先兆突然发病,精神沉郁,排黄色稀粪便,出现两腿在空中划动等神经症状,病鸡呈卷曲姿势,数分钟内死亡。在蛋鸡还会表现为产蛋下降,卵巢发育停滞等,如没采取得力措施及时控制,将会迅速蔓延至整群,死亡量翻倍增加,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解剖症状。心脏肿大、松软,有心包炎,心包明显有大量的淡黄色或黄色浑浊积液;肝脏变黄、变脆、肿大,有条纹状坏死及包涵体坏死灶;肾脏肿大、出血,花斑肾;肺脏水肿、瘀血,有灰白色渗出物。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大多出血带向腺胃蔓延,严重者可见肌胃角质层发黑、龟裂、糜烂;有时可见胸腺和法氏囊萎缩。有的直肠黏膜出现条状出血,肠道淋巴结突出肿胀。

4 实验室检验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鸡肝脏切片,可见到二十二面体病毒,显微镜下可看到肝细胞内有嗜碱性包涵体,经肝细胞培养可分离到血清型不同的多株腺病毒。

5 诊断

凭典型的心包积液及肝脏变化,结合实验室病鸡肝脏切片中见到肝脏充血、出血和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核内有形状不规则的嗜碱性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如确诊则需要做病鸡肝脏细胞培养,然后分离病毒。

6 治疗

1)用本场病鸡的肝组织制成灭活苗。方法是把病鸡的肝组织匀浆经超声处理,然后用福尔马林灭活。用此办法免疫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一般1周即可产生免疫,缺点是免疫期较短,维持1个月左右仍会发病,因此养鸡场要结合本场出栏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做好免疫。另外,也可紧急接种相应疫苗。

2)对症治疗。利水消肿,抗病毒,防继发感染,保护肝脏和肾脏。一旦发病,要注意预防新城疫和大肠杆菌等疫病的继发,一旦继发感染,就要利用敏感药物去控制。尤其要注重避免鸡群出现细菌混合感染,因为感染了安卡拉病毒的鸡对抗生素不敏感。此外,在治疗时需注意,如感染了大肠杆菌,在用药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肾毒性比较强的药品;如果有肌胃炎的混合感染,会导致药效降低,在用药时需要加大药量并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3)减少应激。配合使用维生素C、葡萄糖、龙胆泻肝散等通肾保肝药品。

7 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营养水平,添加矿物质、维生素,提高鸡群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改善环境条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做好换气通风,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清理鸡舍并利用醛类消毒剂消毒。

2)慎重选择使用SPF蛋制作的疫苗。安卡拉病毒可垂直传播,所以可通过感染了腺病毒的疫苗把病毒传染给健康鸡,从而激活鸡身上潜在的、原本不发病的腺病毒,因此养殖户在购买疫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使用SPF蛋制作的优质疫苗。另外,要从腺病毒净化好的种鸡场进种蛋或鸡苗。

猪圆环病毒病 概述 第2篇

1、分类:1995 年列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在本科里还有其 他的病毒,如鸡传染性贫 血病毒(CAV)、鹦鹉喙羽病病毒(BFDV)。PCV、BFDV 列为圆环病毒属,CAV 列为环形 病毒属。2.核酸类型:DNA。其单链环状 DNA 染 色质有 1759 个碱基组成。且已克 隆测定了序列。11 个开放阅读框架,有 编码 11 种蛋白质。引起 PMWS 的 PCV 和引起 PK-15 污染的 PCV,同属于圆环病毒属,且高度的同源,但抗原性及 DNA 序列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区别,日前将 PCV-PK15 称为 PCV-1,而将 PMWS 称为 PCV-2。

3、形态大小: 为无囊膜二十面体,大小约 4~26.5nm。

4、PCV 可在猪源细胞上复制,但 CPE 不明 显。

5、存在:淋巴结,骨髓,血液。流行病学

1、PCV 易引起猪发病,一 般不与 CAV 和 BFDV 发生交叉感染,但用 ELISA 证实人血清有 30%、小鼠血清 12%~69%、牛血清 35%抗体阳性。

2、血清学调查表明:猪的阳性为 20%~80%,且分布极其广,几乎世界各处都有。

3、周龄的猪多发,PRRS 阳性猪群中更易继发本病。6~8 在

4、发病率高,病死率有高有低,但即使不死,亦诱发其它疾病的发生。症状 ①仔猪 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症; ②猪皮炎肾病综合症; ③相关性繁殖障碍综合症; ④相关性肺炎; ⑤相关性肠炎; ⑥相关性神经系统病。体重减轻,渐进性消瘦,虚弱。呼吸困难,过速,偶有咳嗽。皮肤苍白,结膜黄染。下痢、腹泻。中枢神经紊乱。病 变: 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为最,肿大达 3~4 倍,切面充血、出血。肺 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实成橡皮样,表面呈花斑状。肝花斑状,萎缩。脾肿 大,切面呈肉状。肾被膜有白色病灶,肿大。回肠有花斑状。诊断:

一、临诊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脾、肾肿大,肝萎缩,渐进性消瘦,有诊断价值。

二、实验

1、原代肾细胞或 PK-15 可用作培养 PCV-2,但在细胞培养物上还不能判是否有 病毒存在。需要特异抗体用免疫荧光或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确认。

2、用 PCR 扩 增病毒。

3、待检材料做组织切片,观察有否包涵体。

4、ELISA 测定抗体。防 治

1、预防:圆环病毒-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二联苗。首免:10-15 日龄。二免: 30-35 日龄。

番茄病毒病防治对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1 发病症状

厥叶病:发病后典型症状出现在新叶和下部叶片上。病株上部叶、叶柄、嫩枝先沿叶脉褪绿,后变成细线状,新发出的叶片细长,甚至几乎无叶肉仅留叶脉,呈鸡爪状。有些细长的小叶成螺旋形下卷。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严重的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轻微卷起。叶背面的叶脉变为淡紫色,叶肉薄、色淡,微观花斑。腋芽所生出的侧枝顶端的小叶也呈蕨叶状。茎上部节间短,使枝叶显得有些丛枝状。植株矮化,花瓣增大成巨花,结果少,并且果小。

花叶病:有轻型花叶和重型花叶两种。(1)轻型花叶:叶片不变形,仅有轻微花叶症状,对产量影响不大。(2)重型花叶:葉面皱缩不平,新叶变小,细长,扭曲畸形,叶片上呈明显的浓绿和淡绿相同的花叶症状,顶端叶片生长停滞,病株矮小。花芽形成少,并大量落花落果,果实小,质劣,多呈花脸状。成株期染病的,仅新叶表现症状;苗期染病的,全株都表现症状。

条斑病: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在植株中下部茎上、果实上及叶片上形成坏死条斑。茎部发病,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茎上的病斑蔓延扩大,可导致植株萎黄枯死。果实发病,形成各种形状的褐色斑块,但变色部分仅限于表层组织,不深入到果实内部,果实发病部位不再生长或生长缓慢,随着果实发育,病部凹陷,形成畸形果。

2 传播途径

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种子带毒(果肉残屑附着在种子上)、机械传播(如蘸花、整枝打杈、绑蔓、分苗、定植等)、蚜虫传播和土壤中植株的病残体传播等4种。随着保护地番茄的发展,冬作番茄病株成为更重要的越冬场所。

3 发病条件

病毒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春季低温症状较轻,夏季随气温的升高,病害加重,先表现花叶、蕨叶,高温干旱时,出现条斑坏死,严重时植株枯死。病毒病发生程度除寄主的抗病性外,与寄主的生理年龄有关。一般年龄越小,越易感病。当第一穗果进入绿熟期,则进入成龄抗性阶段,病害轻。病害发生也与栽培管理有关。管理粗放,植株感病越早,病越重,定植后果实膨大期缺水受旱,发病重。土壤中缺少钙、钾等元素,助长花叶病的发生。整枝打杈时吸烟,病重。

4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中蔬4号、佳粉10号、佳粉15号、双抗2号、西粉2号、毛粉802等。选用健株无病果留种。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先用清水浸种3-4小时,再放入10%磷酸二钠溶液中浸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连续晒种3-4天。②加强治虫从苗期开始,就应注意及时防治蚜虫,把蚜虫消灭在初发阶段,这是防治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蕨叶病的重要措施。③农具和手的消毒在田间农事活动中,整枝打杈时先整健株,后整病株,病株作业后要用肥皂洗手以钝化病毒。为减少病毒自花器侵染,将2,4-D蘸花改为防落素喷花,效果更好;④消灭病残体,植株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剪去病枝、带出田间集中烧毁;病毒病感染严重的植株建议拔除,塘内及周围用生石灰消毒后及时补苗,补入苗重点护理,促使早生快发,使其尽快与其它植株长势一致。⑤栽培防治加强栽培管理,促进番茄健壮生长。增施有机肥,喷施爱多收6000倍液或植保素7500倍液,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实行轮作;发病初期喷施1%过磷酸钙,或1%硝酸钾溶液,作为根外追肥。初次座果后,是番茄大量需水时期,要及时浇水,不能干旱。

(2)物理防治。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性,在苗期拉挂银灰色条防蚜控病。又根据蚜虫、白粉虱、叶蝉害虫的趋黄性,利用黄色诱虫粘纸进行诱杀,在番茄移栽后每亩田内挂20张黄色诱虫粘纸(20×15厘米),黄色诱虫粘纸底部略高于番茄顶部,粘虫纸粘满害虫后及时更换(一般情况下粘虫纸粘性可持续15天左右),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

(3)生物防治。在定植前后各喷1次NS-83增抗剂100倍液,能增强番茄耐病性,施用病毒抑制剂。

(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5%植病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或2%宁南霉素(菌克毒克)500倍液,或0.15%芸苔素75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有少量病株的,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病株进行局部重点喷洒,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开裂措施下一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训练

全站热搜